CN107275551A -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75551A
CN107275551A CN201710342173.5A CN201710342173A CN107275551A CN 107275551 A CN107275551 A CN 107275551A CN 201710342173 A CN201710342173 A CN 201710342173A CN 107275551 A CN107275551 A CN 107275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material layer
functional material
sulfur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421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75551B (zh
Inventor
唐子龙
李巨
王诗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3421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755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75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55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75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755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31Inorgan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硫电池,包括硫基正极;锂基负极;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的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隔膜、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复合硫基正极、复合锂基负极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Description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领域,特别涉及锂硫电池、复合隔膜、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复合硫基正极、复合锂基负极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开发高能量密度的储能器件成为了目前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锂硫电池以其1675mAh/g的理论比容量和~2500Wh/kg的理论能量密度,成为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实现远程续航目标(>500Wh/kg)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动力电池体系之一。但是,由于锂硫电池目前存在循环寿命低和安全稳定性差的问题,使其在实用化道路上仍面临阻碍。如何高效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是提升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也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
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主要是由两方面所导致,一是热力学上不可避免的扩散,二是较慢的反应动力学导致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的积累。目前,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的主要方法是物理阻隔、极性吸附和存储、促进多硫化锂转化,通过包覆硫正极或将硫束缚于纳米孔道中来抑制多硫化锂的穿梭。在硫表面形成保护层或保护网络虽然可一定程度上阻隔多硫化锂,但仍很难实现电池的长寿命循环。
已有大量研究将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涂覆在隔膜上作为功能性材料层来提高锂硫电池的容量及循环性能。其中一些极性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氧化物,如Fe2O3、Co3O4、Ti4O7、NiO、ZnO、V2O3、Cu2O等可以通过表面极性或者酸性位点来吸附存储多硫化锂;另外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如TiO2、MnO2、CuO、VO2还同时具有催化多硫化锂的作用。此外,由于纳米材料可以填充于隔膜的孔隙中,在保证锂离子的正常通过前提下,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物理阻隔多硫化锂的作用。然而,实际应用中经常发现,即使采用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防止多硫化锂穿梭方面所达到效果仍然不理想。
发明内容
基于此,为更有效的防止多硫化锂的穿梭,有必要提供一种锂硫电池、复合隔膜、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复合硫基正极、复合锂基负极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一种锂硫电池,包括硫基正极;锂基负极;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的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一种复合隔膜,所述复合隔膜用于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隔膜包括隔膜及设置在所述隔膜至少一个表面的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一种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硫基正极、隔膜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一种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锂基负极、隔膜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锂基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一种复合硫基正极,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正极材料层、正极集流体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与所述正极集流体之间,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一种复合锂基负极,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金属锂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一种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包括将含有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固液混合物涂覆于所述硫基正极、锂基负极和隔膜中至少一者的表面,从而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形成所述功能性材料层。
本发明将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引入锂硫电池中,相比于去除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有的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更好的起到吸附存储和/或催化多硫化锂的作用,从而高效发挥抑制多硫化锂穿梭的作用,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锂硫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锂硫电池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PP@C&HTO-1中功能性材料层的SEM图;
图4为实施例1中使用PP@C&HTO-1的锂硫电池及对比例中使用PP的锂硫电池在0.2C下的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的为使用PP@C&HTO-1的锂硫电池在1C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伦效率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对比例使用PP@C&TO-1的锂硫电池在1C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伦效率图;
图7为实施例2中PP@C&HTO-2功能性材料层的SEM图;
图8为实施例2中使用PP@C&HTO-2及PP的锂硫电池在0.2C下的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9为实施例2中的为使用PP@C&HTO-2涂层制备成的锂硫电池在0.5C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伦效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锂硫电池,包括硫基正极10、锂基负极20及设置在硫基正极10与锂基负极20之间的隔膜30,所述锂硫电池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硫基正极10与锂基负极20之间的功能性材料层32。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吸附存储和/或催化多硫化锂,抑制多硫化锂穿梭。另外,由于材料中具有结晶水,与锂离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应或通过表面极性调节锂离子均匀分布,从而起到抑制锂枝晶生长的作用。
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金属元素可以选自钛(Ti)、钌(Ru)、钼(Mo)、钒(V)、钨(W)、铁(Fe)及钴(Co)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但不限于TiO2·xH2O、H2TinO2n+1·H2O、RuO2·xH2O、MoO3·xH2O、(H3O)xMoO3·xH2O、HyV4O10·xH2O、HzV2O5·xH2O、V2O5·xH2O、V2O4·xH2O、WO3·xH2O、Fe2O3·xH2O及Co2O3·xH2O中的至少一种,2≤n≤9,0.5≤x≤10,0<y≤1,0<z≤1。
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优选为纳米级材料,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一次粒径优选为1纳米至100纳米,更有选为1纳米至10纳米。当材料的颗粒尺寸为纳米级时,可以有效填充于隔膜的孔隙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物理阻隔多硫化锂穿梭的作用。
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去除结晶水后得到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值优选为100m2/g至600m2/g。
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的厚度优选为10nm~200μm,面密度优选为0.1~10mg/cm。
优选的,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的材料进一步包括电子导电材料和粘结剂,所述电子导电材料和粘结剂与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均匀混合。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优选为5%~99%。所述电子导电材料与粘结剂的质量比优选为1:9~9:1。
优选的,所述电子导电材料选自活性炭、石墨烯、碳纳米管、科琴黑、Super P、乙炔黑及石墨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粘结剂选自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氧化乙烯(PEO)、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月桂酸丙烯酸酯(LA)、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醇(PVA)、环氧树脂、聚丙烯酸(PAA)及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可以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10面向锂基负极20(也就是面向隔膜30)的表面,所述隔膜30的至少一个表面,或者所述锂基负极20面向所述硫基正极10(也就是面向隔膜30)的表面。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至少设置在所述隔膜30面向所述硫基正极10的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设置在所述隔膜30的两个表面。
所述硫基正极10包括正极材料层12及正极集流体14,所述正极集流体14用于担载所述正极材料层12并传导电流,形状可以为箔片或网状。所述正极集流体14的材料可以选自铝、钛或不锈钢。所述正极材料层12设置在所述正极集流体14至少一表面。所述正极材料层12的材料包括含硫正极活性材料,进一步可选择的包括导电剂以及粘结剂。所述导电剂以及粘结剂可以与所述含硫正极活性材料均匀混合。所述含硫正极活性材料为具有电化学储锂能力的硫基材料,例如硫单质、硫基复合材料及硫化导电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硫基复合材料例如可以是将硫单质颗粒表面包覆导电碳层而得到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或者将硫单质颗粒设置在多孔碳材料中而得到的多孔复合材料。所述硫基导电聚合物例如可以选自硫化聚并吡啶、硫化聚苯乙烯、硫化聚氧化乙烯、硫化聚乙烯醇、硫化聚偏二氯乙烯、硫化聚偏二氟乙烯、硫化聚氯乙烯、硫化聚氟乙烯、硫化聚1,2-二氯乙烯、硫化聚1,2-二氟乙烯、硫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硫化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可以设置在所述正极材料层12面向所述锂基负极20(也就是面向所述隔膜30)的表面。所述正极材料层12设置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与所述正极集流体14之间。
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优选是直接与所述正极材料层12接触,或者直接与所述隔膜30接触。更优选为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的两个表面分别与所述正极材料层12和所述隔膜30直接接触设置。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与所述正极材料层12之间,或者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与所述隔膜30之间可以***其它材料层,例如粘结层、导电层或导离子层,只要不影响功能性材料层32实现上述功能(1)至(3)中至少一种即可。
所述锂基负极20可包括负极活性层22,如金属锂层或锂合金层,例如锂锡合金层或锂铝合金层,并可进一步包括负极集流体24。所述负极集流体24用于担载所述负极活性层22并传导电流,形状可以为箔片或网状。该负极集流体24的材料可以选自铜、镍或不锈钢。
所述隔膜30可以是传统的锂电池隔膜,能够在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锂基负极20之间隔绝电子并使锂离子通过,可以为有机聚合物隔膜或者无机隔膜中的任意一种,例如可以选自但不限于聚乙烯多孔膜、聚丙烯多孔膜、聚乙烯-聚丙烯双层多孔膜、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多孔膜、玻璃纤维多孔膜、无纺布多孔膜、电纺丝多孔膜、PVDF-HFP多孔膜及聚丙烯腈多孔膜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无纺布隔膜可以列举如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无纺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纳米纤维无纺布、纤维素纳米纤维无纺布、芳纶纳米纤维无纺布、尼龙纳米纤维无纺布及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无纺布。所述电纺丝多孔膜可以列举如聚酰亚胺电纺丝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电纺丝膜及聚偏氟乙烯电纺丝膜。
所述锂硫电池还包括非水电解液40,所述非水电解液40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锂基负极20之间,例如可以渗透于所述隔膜30中。该非水电解液40包括溶剂及溶于所述溶剂的锂盐溶质,该溶剂可选自但不限于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环状醚类、链状醚类、腈类及酰胺类中的一种或多种,如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二***、乙腈、丙腈、苯甲醚、丁酸酯、戊二腈、已二腈、γ-丁内酯、γ-戊内酯、四氢呋喃、1,2-二甲氧基乙烷及乙腈及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该锂盐溶质可选自但不限于氯化锂(LiCl)、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甲磺酸锂(LiCH3SO3)、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六氟砷酸锂(LiAsF6)、高氯酸锂(LiClO4)及双草酸硼酸锂(LiBOB)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锂硫电池还包括密封壳体50,所述硫基正极10、锂基负极20、隔膜30、功能性材料层32及非水电解液40设置在所述密封壳体50中。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复合隔膜,所述复合隔膜用于所述锂硫电池,所述复合隔膜包括所述隔膜30及设置在所述隔膜30至少一个表面的功能性材料层32。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功能性材料层32设置在隔膜30面向锂硫电池中的硫基正极10的表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所述硫基正极10、隔膜30及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功能性材料层32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隔膜30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锂基负极20、隔膜30及功能性材料层32,功能性材料层32设置在锂基负极20与隔膜30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硫基正极,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正极材料层12、正极集流体14及功能性材料层32,所述正极材料层12设置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与所述正极集流体14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锂基负极,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金属锂22及功能性材料层3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在所述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包括将含有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固液混合物涂覆于所述硫基正极10和隔膜30中至少一者的表面,从而在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锂基负极20之间形成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
在所述固液混合物中固相包括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并可进一步包括所述电子导电材料和所述粘结剂;所述液相优选为溶剂。在所述固液混合物中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电子导电材料、粘结剂和溶剂均匀混合。所述溶剂的作用是作为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载体,因此需要选择不能溶解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不与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且能够在较低温度(如30~120℃)下完全去除的溶剂,例如低分子量易挥发有机溶剂,可以选自N-甲基毗咯烷酮、水、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乙睛、丙酮及***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所述固液混合物可以为混合液或浆料,混合液与浆料的区别仅在固液两相的比例,当固相较多时为浆料,当液相较多时为混合液。选用浆料与混合液,以及固液两项的比例的选取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例如依据涂覆的方式决定。当然,为使涂覆容易进行,浆料优选具有合适的流动性;而为使涂覆更有效率,混合液中固相优选具有合适的比例。所述涂覆的方式例如可以为浸渍法、旋转涂覆法、刮刀涂覆法、流延涂覆法、抽滤(过滤)涂覆法、单向拉伸法和双向拉伸法中的任意一种。将所述固液混合物通过所述涂覆的步骤形成涂层后,仅需将涂层中的溶剂去除,即可得到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因此,可以将所述固液混合物涂覆在需要的元件表面。当将所述固液混合物涂覆于所述硫基正极10时,可以涂覆于所述正极材料层12面向所述隔膜30的表面。当将所述固液混合物涂覆于所述隔膜30时,可以涂覆于所述隔膜30的单面或双面。
在将所述固液混合物涂覆于所述硫基正极10和隔膜30中至少一者的表面之后,可进一步包括干燥去除所述涂层中的溶剂。所述干燥方法例如是在温度为30~120℃环境中真空干燥4~24小时。可以理解,所述干燥的步骤只是为了去除所述涂层中的液相溶剂和吸附水,干燥步骤的温度较低,从而保持干燥后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中过渡金属氧化物仍具有结晶水,水分子仍以结晶水的形式存在于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中。
在需要的表面,例如硫基正极10的正极材料层12表面和/或隔膜30的至少一表面形成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后,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隔膜30层叠设置的步骤。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层叠设置的步骤使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层叠在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隔膜30之间。例如,在所述硫基正极10的正极材料层12表面形成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后,可将所述隔膜30铺设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表面。或者在所述隔膜30的至少一表面形成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后,可将所述隔膜30具有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一面面向所述正极材料层12,并铺设在所述正极材料层12表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层叠设置的步骤使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层叠在所述隔膜30远离所述硫基正极10的表面。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进一步在具有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的隔膜30表面层叠锂基负极20,同样可以将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10与所述锂基负极20之间。
将所述硫基正极10、功能性材料层32、隔膜30及锂基负极20相互层叠后,可按照传统的锂硫电池制备工艺将所述层叠结构封装在所述密封壳体50中;以及在所述密封壳体50中注入所述电解液40。
所述以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为基础的功能性材料层32在锂硫电池中具有吸附存储和/或催化多硫化锂的作用,并且通过结晶水H2O的引入,提高功能性材料层32中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和纳米维度的多样性,提高了功能性材料层32的离子电导率。通过结晶水H2O的引入可以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更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进而高效发挥抑制多硫化锂穿梭的作用,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打破了传统中认为水会对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产生危害的观念,发现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在功能性材料层32中引入结晶水不但不会影响锂硫电池的性能,同时还可以使锂硫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容量及循环稳定性能。应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32的锂硫电池在电动汽车、储能电站及大容量电子产品中的锂离子电池等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另外,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大多数方法是湿法化学法(如水热合成法或者溶胶凝胶法),这些方法得到的产物往往是水合物,传统中都要经过的中高温热处理除去产物中的结晶水。而直接将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用于功能性材料层32省去了所述热处理除水的步骤,有效减少传统方法中的能耗与污染,材料制备过程温和可控,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实施例1
1)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制备:将TiO2·xH2O、Super P以及PVDF按照8:1:1的质量比加入到N-甲基毗咯烷酮中混合成浆料,随后使用流延法在聚丙烯隔膜上单面涂覆上述浆料,再将浆料在60℃下真空干燥10小时,即得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复合隔膜(以下简称PP@C&HTO-1)。PP@C&HTO-1中功能性材料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如图3所示。
2)锂硫电池的组装:以升华硫制备硫正极,金属锂片为负极,PP@C&HTO-1为隔膜,电解液为LiTFSI和LiNO3在DME与DOL的混合溶剂中形成的混合溶液(DME与DOL体积比为1:1,LiTFSI的浓度为1mol/L,LiNO3的浓度为0.2mol/L)。在水和氧含量均低于1ppm的高纯氩气气氛的手套箱中组装2032型扣式电池。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将实施例1中的PP@C&HTO-1替换为商品化锂电池用聚丙烯隔膜(以下简称PP),组装与实施例1相同的2032型扣式电池,区别仅在将PP@C&HTO-1替换为PP。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将实施例1中的TiO2·xH2O经过350℃加热脱水后得到TiO2(以下简称TO-1)材料,并将实施例1中功能性材料层制备步骤中的TiO2·xH2O替换成TO-1,得到具有过渡金属氧化物涂层的复合隔膜(以下简称PP@C&TO-1),组装与实施例1相同的2032型扣式电池,区别仅在将PP@C&HTO-1替换为PP@C&TO-1。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将实施例1中的TiO2·xH2O替换为H2Ti3O7,以及将流延法替换为刮刀涂覆法,得到具有过渡金属氧化物涂层的复合隔膜(以下简称PP@C&HTO-2),组装与实施例1相同的2032型扣式电池,区别仅在将PP@C&HTO-1替换为PP@C&HTO-2。
PP@C&HTO-2中功能性材料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如图7所示。
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采用LAND电池测试***在充放电截止电压分别为2.7V和1.8V的电压范围内进行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实施例1-2和对比例1-2的扣式电池的电化学循环特性,电池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图4为分别使用PP@C&HTO-1及PP的锂硫电池在0.2C下的循环性能对比图。图5为使用PP@C&HTO-1的锂硫电池在1C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伦效率图。图6为对比例2使用PP@C&TO-1的锂硫电池在1C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伦效率图。图8为分别使用PP@C&HTO-2及PP的锂硫电池在0.2C下的循环性能对比图。图9为使用PP@C&HTO-2的锂硫电池在0.5C下的循环性能与库伦效率图。
通过图4的循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使用PP@C&HTO-1的锂硫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735mAh/g,而使用PP的对照组电池首次放电容量仅为979mAh/g。在400次循环之后,使用PP@C&HTO-1的锂硫电池仍能保持671mAh/g的稳定比容量,是使用PP的对照组电池比容量的2.5倍。通过图5可以看出,在1C的大倍率下,使用PP@C&HTO-1的锂硫电池在长达1400次的循环后仍有420mAh/g的可逆比容量,库伦效率接近100%,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明显减弱,电池展现出非常优异的大倍率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用PP@C&TO-1和PP@C&HTO-1对比考察含结晶水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优势。通过图6可以看出,使用PP@C&TO-1的锂硫电池首次放电容量仅为650mAh/g。在之后的1400次循环中,电池的比容量不断降低,到250次循环时比容量已经降低到420mAh/g。而图5中,在同样的条件下,PP@C&HTO-1的锂硫电池1400次循环后仍然高于420mAh/g。在1400次循环之后,PP@C&TO-1的锂硫电池的比容量仅剩余130mAh/g。这是由于纳米TiO2·xH2O晶体结构在高温脱水的过程往往要发生粗化和团聚,材料颗粒的尺寸变大,比表面积大幅降低,进而降低了材料中活性位点对多硫化锂的吸附存储和催化作用,导致电化学性能不尽人意。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知,在纳米氧化物的制备方法中,湿法化学法(如水热反应或者溶胶凝胶反应)制备得到的氧化物的水合物,其具有结晶水。而传统认为带有结晶水的水合物需要通过高温煅烧除水得到最终产物。但本申请发明人发现,高温除水之后的材料对于用于锂硫电池的功能性材料层来说是并非理想的状态。在本申请中,本申请发明人通过避免高温煅烧,保留材料中的结晶水,避免了纳米晶体结构在高温脱水的过程中的粗化和团聚,使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大量的活性位点,通过大量活性位点来吸附存储和(或)催化多硫化锂。并且,当氧化物具有较小的晶粒尺寸时,可以更容易的填充于有机隔膜孔隙来物理阻隔多硫化锂,达到更好的抑制锂硫电池多硫化锂穿梭的效果。
通过图8的循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使用PP@C&HTO-2的锂硫电池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536mAh/g,而使用PP的对照组电池首次放电容量仅为979mAh/g。在400次循环之后,使用PP@C&HTO-2的锂硫电池仍能保持639mAh/g的稳定比容量,是使用PP的对照组电池比容量的2.5倍。在0.5C的倍率下(图9),使用PP@C&HTO-2的锂硫电池在长达1200圈的循环后仍有442mAh/g的可逆比容量,库伦效率接近100%,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明显减弱,电池展现出非常优异的大倍率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表1
电流倍率 首次放电比容量 第N次循环的放点比容量
实施例1 0.2C 1735mAh/g 671mAh/g,N=400
实施例1 1C 958mAh/g 420mAh/g,N=1400
对比例1 0.2C 979mAh/g 263mAh/g,N=400
对比例2 1C 650mAh/g 130mAh/g,N=1400
实施例2 0.2C 1536mAh/g 639mAh/g,N=400
实施例2 0.5C 694mAh/g 442mAh/g,N=1200
实施例3
1)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制备:将MoO3·xH2O、科琴黑以及PVDF按照7:2:1的质量比加入到乙醇溶剂中混合成浆料,随后使用旋转涂覆在聚乙烯隔膜上双面涂覆上述浆料,再将浆料在80℃下真空干燥10小时,即得到具有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复合隔膜(以下简称PE@C&HMO-3)。
2)锂硫电池的组装: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将PP@C&HTO-1替换为PE@C&HMO-3。
实施例4
1)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制备:将V2O5·xH2O、乙炔黑以及LA按照85:15:5的质量比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混合成浆料,随后使用抽滤(过滤)涂覆法在聚乙烯-聚丙烯双层隔膜上单面涂覆上述浆料,再将浆料在80℃下真空干燥10小时,即得到具有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复合隔膜(以下简称PE/PP@C&HVO-4)。
2)锂硫电池的组装: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将升华硫替换为硫碳复合材料,将PP@C&HTO-1替换为PE/PP@C&HVO-4。
实施例5
1)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制备:将WO3·xH2O、碳纳米管以及PTFE按照6:3:1的质量比加入到甲醇中混合成浆料,随后使用流延法在升华硫制成的正极材料层表面涂覆上述浆料,再将浆料在80℃下真空干燥10小时,即得到具有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硫基正极(以下简称S@C&HWO-5)。
2)锂硫电池的组装:以S@C&HWO-5作为正极,金属锂片为负极,隔膜为商品化的锂电池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隔膜,电解液为LiTFSI在DME与DOL的混合溶剂中形成的溶液(DME与DOL体积比为1:1,LiTFSI的浓度为1mol/L)。在水和氧含量均低于1ppm的高纯氩气气氛的手套箱中组装2032型扣式电池。
实施例6
1)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制备:将Fe2O3·xH2O、石墨烯以及聚偏氟乙烯按照70:15:15的质量比加入到乙醇中混合成浆料,随后使用刮刀法在PAN多孔膜单面涂覆上述浆料,再将浆料在60℃下真空干燥10小时,即得到具有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基功能性材料层的复合隔膜(以下简称PAN@C&HFO-6)。
2)锂硫电池的组装: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仅在将升华硫替换为硫碳复合材料,将PP@C&HTO-1替换为PE/PP@C&HVO-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锂硫电池,包括:
硫基正极;
锂基负极;
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的隔膜;以及
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的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元素选自钛、钌、钼、钒、钨、铁及钴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TiO2·xH2O、H2TinO2n+1·H2O、RuO2·xH2O、MoO3·xH2O、(H3O)xMoO3·xH2O、HyV4O10·xH2O、HzV2O5·xH2O、V2O5·xH2O、V2O4·xH2O、WO3·xH2O、Fe2O3·xH2O及Co2O3·xH2O中的至少一种,2≤n≤9,0.5≤x≤10,0<y≤1,0<z≤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一次粒径尺寸为1纳米至100纳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厚度为10nm~200μm,面密度为0.1~10mg/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进一步包括电子导电材料和粘结剂,所述电子导电材料和粘结剂与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均匀混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面向所述锂基负极的表面,所述隔膜的至少一个表面,或者所述锂基负极面向所述硫基正极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隔膜的两个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99%。
10.一种隔膜,所述隔膜用于锂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包括隔膜基体及设置在所述隔膜基体至少一个表面的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1.一种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硫基正极、隔膜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隔膜之间,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2.一种锂硫电池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锂基负极、隔膜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设置在所述锂基负极与所述隔膜之间,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3.一种复合硫基正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正极材料层、正极集流体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功能性材料层与所述正极集流体之间,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4.一种复合锂基负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层叠设置的金属锂及功能性材料层,所述功能性材料层的材料包括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15.一种功能性材料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将含有所述具有结晶水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固液混合物涂覆于硫基正极、锂基负极和隔膜中至少一者的表面,从而在所述硫基正极与所述锂基负极之间形成所述功能性材料层,进而形成锂硫电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功能性材料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温度为30~120℃下干燥去除所述固液混合物形成的涂层中的溶剂。
CN201710342173.5A 2017-05-16 2017-05-16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755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42173.5A CN107275551B (zh) 2017-05-16 2017-05-16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42173.5A CN107275551B (zh) 2017-05-16 2017-05-16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5551A true CN107275551A (zh) 2017-10-20
CN107275551B CN107275551B (zh) 2020-04-24

Family

ID=60065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4217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275551B (zh) 2017-05-16 2017-05-16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75551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1694A (zh) * 2018-04-24 2018-08-28 清华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用的双效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60926A (zh) * 2018-11-06 2019-02-19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用功能化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
CN110098367A (zh) * 2019-05-31 2019-08-06 长春理工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片层复合物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65124A (zh) * 2019-05-16 2019-08-23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应用于锂-二硫化硒电池的双涂层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233225A (zh) * 2019-06-28 2019-09-1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用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TWI681587B (zh) * 2018-01-16 2020-01-01 中央研究院 製造快速充電和長壽鋰-硫電池的方法
CN110676442A (zh) * 2019-08-23 2020-01-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硫/碳@金属氧化物纳米管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11213255A (zh) * 2017-10-26 2020-05-29 株式会社Lg化学 隔膜和包含所述隔膜的锂二次电池
CN111403662A (zh) * 2020-03-27 2020-07-10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复合隔膜、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电池
CN111416089A (zh) * 2020-04-10 2020-07-14 吉林师范大学 一种诱导和抑制锂枝晶生长的复合隔膜及制备方法和使用该隔膜的锂离子电池
CN112272894A (zh) * 2018-10-26 2021-01-26 株式会社Lg化学 功能性隔膜、其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功能性隔膜的锂二次电池
CN115275525A (zh) * 2022-08-23 2022-11-01 吉林师范大学 一种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隔膜及其制备工艺和使用该隔膜的锂硫电池
CN117548105A (zh) * 2024-01-09 2024-02-1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α-MnO2纳米棒负载RuO2锂硫电池正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579A (zh) * 1999-09-09 2001-04-25 佳能株式会社 碱性可充电电池和所述可充电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3633288A (zh) * 2012-08-28 2014-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US20150024248A1 (en) * 2013-07-22 2015-01-22 Hui He Non-flammable quasi-solid electrolyte-separator layer product for lithium battery applications
US20150024121A1 (en) * 2013-07-22 2015-01-22 Hui He Process for producing non-flammable quasi-solid electrolyte and electrolyte-separator for lithium battery applications
CN104733775A (zh) * 2013-12-19 2015-06-24 索尼公司 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和电力存储***
CN104900861A (zh) * 2015-04-02 2015-09-09 清华大学 一种钛酸氢锂Li-H-Ti-O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0447A (zh) * 2015-07-23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种锂硫电池用功能性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99102A (zh) * 2016-07-04 2016-11-09 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生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579A (zh) * 1999-09-09 2001-04-25 佳能株式会社 碱性可充电电池和所述可充电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3633288A (zh) * 2012-08-28 2014-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US20150024248A1 (en) * 2013-07-22 2015-01-22 Hui He Non-flammable quasi-solid electrolyte-separator layer product for lithium battery applications
US20150024121A1 (en) * 2013-07-22 2015-01-22 Hui He Process for producing non-flammable quasi-solid electrolyte and electrolyte-separator for lithium battery applications
CN104733775A (zh) * 2013-12-19 2015-06-24 索尼公司 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电动车辆和电力存储***
CN104900861A (zh) * 2015-04-02 2015-09-09 清华大学 一种钛酸氢锂Li-H-Ti-O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0447A (zh) * 2015-07-23 2015-12-09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种锂硫电池用功能性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99102A (zh) * 2016-07-04 2016-11-09 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活性材料的生产方法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13255A (zh) * 2017-10-26 2020-05-29 株式会社Lg化学 隔膜和包含所述隔膜的锂二次电池
US11411283B2 (en) 2017-10-26 2022-08-09 Lg Energy Solution, Ltd. Separator having coating layer including partiall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nd lithium ion conductive polymer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TWI681587B (zh) * 2018-01-16 2020-01-01 中央研究院 製造快速充電和長壽鋰-硫電池的方法
CN108461694A (zh) * 2018-04-24 2018-08-28 清华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用的双效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72894B (zh) * 2018-10-26 2022-12-2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功能性隔膜、其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功能性隔膜的锂二次电池
CN112272894A (zh) * 2018-10-26 2021-01-26 株式会社Lg化学 功能性隔膜、其制备方法和包含所述功能性隔膜的锂二次电池
CN109360926A (zh) * 2018-11-06 2019-02-19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用功能化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
CN109360926B (zh) * 2018-11-06 2020-03-24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用功能化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
CN110165124B (zh) * 2019-05-16 2022-02-22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应用于锂-二硫化硒电池的双涂层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165124A (zh) * 2019-05-16 2019-08-23 华南师范大学 一种应用于锂-二硫化硒电池的双涂层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098367A (zh) * 2019-05-31 2019-08-06 长春理工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片层复合物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33225A (zh) * 2019-06-28 2019-09-13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锂硫电池用改性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76442A (zh) * 2019-08-23 2020-01-10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硫/碳@金属氧化物纳米管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11403662A (zh) * 2020-03-27 2020-07-10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复合隔膜、其制备方法以及锂电池
CN111416089A (zh) * 2020-04-10 2020-07-14 吉林师范大学 一种诱导和抑制锂枝晶生长的复合隔膜及制备方法和使用该隔膜的锂离子电池
CN115275525A (zh) * 2022-08-23 2022-11-01 吉林师范大学 一种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隔膜及其制备工艺和使用该隔膜的锂硫电池
CN115275525B (zh) * 2022-08-23 2023-08-22 吉林师范大学 一种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隔膜及其制备工艺和使用该隔膜的锂硫电池
CN117548105A (zh) * 2024-01-09 2024-02-13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α-MnO2纳米棒负载RuO2锂硫电池正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7548105B (zh) * 2024-01-09 2024-03-19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α-MnO2纳米棒负载RuO2锂硫电池正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75551B (zh) 2020-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75551A (zh)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CN107623103B (zh) 锂硫电池单元电极
US913652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ode active material, and anode and lithium battery using the anode active material
US20180034027A1 (en) Composite separator,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using the same
WO2019074753A1 (en) PARTICULATE MATERIALS OF SURFACE-STABILIZED AN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IE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7546357A (zh) 锂硫电池及其组件,以及功能性材料层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CN108602674A (zh) 碳基纤维片及包含其的锂硫电池
KR101451905B1 (ko) 리튬-공기 전지용 양극 촉매,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공기 전지
JP2020529102A (ja) 三次元構造電極及びそれを含む電気化学素子
CN109830746B (zh) 固态电解质及其应用和阴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05089391A2 (en)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287121A1 (en) Li-S Battery with Carbon Coated Separator
KR20150139154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865384B1 (ko) 삼차원구조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화학 소자
KR101865382B1 (ko) 표면개질된 양극 활물질, 양극 활물질의 표면개질 방법, 및 상기 표면개질된 양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소자
Shao et al. Carbon nanotube-supported MoSe2 nanoflakes as an interlayer for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CN110400923A (zh) 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浆料、负极极片和电化学电池
CN110416492A (zh) 负极极片和电化学电池
KR101645075B1 (ko) 그래핀 층과 알루미늄이 코팅된 섬유조직 형태의 중간전극 층이 삽입된 리튬­황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8780926A (zh) 制备二次电池的方法
KR101893268B1 (ko) 기공 네트를 포함하는 탄소나노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20210152532A (ko) 고체-상태 리튬 황 배터리를 위한 개질된 캐소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77160B1 (ko) 리튬/탄소직물 복합 전극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heng et al. Polyacrylic acid assisted assembly of oxide particles and carbon nanotubes for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battery anodes
JP2014022321A (ja) 捕捉剤を含む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