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7085B - 动力传递轴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7085B
CN105987085B CN201610059014.XA CN201610059014A CN105987085B CN 105987085 B CN105987085 B CN 105987085B CN 201610059014 A CN201610059014 A CN 201610059014A CN 105987085 B CN105987085 B CN 1059870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eal
spline
shaft member
pow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90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7085A (zh
Inventor
穐田康史
驹井浩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Kyush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Kyushu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Kyush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87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7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7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7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axial displac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84Shrouds, e.g. casings, covers; Seal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F16D3/843Shrouds, e.g. casings, covers; Seal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nclosed covers
    • F16D3/848Shrouds, e.g. casings, covers; Seal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nclosed cover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of joint parts due to sliding between parts of the co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Seal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轴,其能够抑制前侧轴与后侧轴在伸长、缩短移动时的冲击吸收性能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动力传递轴的大径化与部件数量的增加。具备:后侧轴(9),其在前端部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键(19);前侧轴(8)(第2管(11)),其在后端部内周面形成有内花键(13);以及密封环(16),其收容保持于在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密封收容槽(15);使密封环在外周密封面(9b)和密封收容槽的内周面之间压缩变形,并且以夹持状态保持于密封收容槽的内侧端面和将外筒部(20a)压入固定于压入用圆筒面(17)的保持部件(20)的圆盘状的保持部(20b)之间。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从车辆的变速装置向驱动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轴的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近来,例如安装于车辆的动力传递轴(传动轴)具备:筒状部件,其轴向的前端部连接于车辆的变速器侧;以及轴部件,其轴向的后端部连接于差速器壳(differentialcarrier)侧,并从轴向上连接于所述筒状部件。
所述筒状部件在后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花键,另一方面,轴部件在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从轴向插通卡合于所述内花键的外花键。通过从轴向上使这两个花键卡合,使得例如在车辆的碰撞时等从所述变速器对筒状部件作用过度的输入负载时,所述筒状部件经由所述两花键向轴部件的方向相对移动,使冲击减缓。
另外,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后端部与所述轴部件的前端部之间安装有大小台阶径状的保护罩。该保护罩由合成橡胶一体地形成为筒状,轴向的大径的一端部通过保护罩带紧固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后端部外周面,另一方面,轴向的小径的另一端部同样通过保护罩带紧固固定于所述轴部件的前端部外周面。由此,将确保所述筒状部件与轴部件之间的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58646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动力传递轴中,由于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后端部外周面与轴部件的前端部外周面之间安装有筒状的保护罩,因此动力传递轴的外径增大该保护罩的外径的大小的量,并且由于分别通过保护罩带固定轴向的两端部,导致部件数量增加,制造成本不得不上涨。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动力传递轴的大径化与部件数量的增加的动力传递轴。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轴具备:第1轴部件,其至少在轴向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键;第2轴部件,其至少在轴向的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花键,所述第1轴部件的端部***到所述一端部内,所述外花键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内花键卡合;密封收容部,其形成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比内花键靠外端侧的内周面,并具有比所述内花键的直径大的内径;密封部件,其收容于该密封收容部的内部,阻止异物从外部进入所述内外花键间;以及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另一端侧,并形成所述密封收容室的轴向端部壁。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动力传递轴的大径化,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本发明第1方面的动力传递轴具备:
第1轴部件,其至少在一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键;
第2轴部件,其至少在另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花键,从另一端侧***所述第1轴部件的外花键,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1轴部件花键卡合;
密封部件收容部,其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另一端从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形成,并比所述内花键部的直径扩径而形成,并收容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抑制异物从外部进入所述外花键与所述内花键卡合的位置;以及
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另一端侧,形成所述密封部件收容部的第1壁。
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2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密封部件收容部由所述第1壁、扩径形成的所述内周面、以及与所述第1壁相对的第2壁形成。
根据第2方面的发明,能够简单地形成密封部件收容部。
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3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第1轴部件具备:外花键形成部,其形成有所述外花键;以及外周密封面,其形成于比所述外花键形成部靠另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
根据第3方面的发明,在伸缩时防止密封部件向花键咬入。
在本发明第3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4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第1轴部件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插通孔的直径形成为至少比所述外周密封面的直径大。
根据第4方面的发明,防止保持部件妨碍花键滑动。
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5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地构成,并收容于所述密封部件收容部。
根据第5方面的发明,减少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6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花键滑动时卡合于所述第1轴部件的外花键形成部。
根据第6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轴部件与筒状部件的脱离。
在本发明第1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7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第2轴部件的另一端侧形成为在向车辆安装时成为后方。
根据第7方面的发明,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进入花键部。
本发明第8方面的动力传递轴形成有:
轴部件,其至少在一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键;
筒状部件,其至少在另一端侧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花键,从另一端侧***所述轴部件的一端侧,与所述轴部件花键卡合;
轴向冲击吸收部,所述花键滑动,使该轴向冲击吸收部进行轴向冲击吸收;
密封部件,其抑制异物混入所述花键;以及
密封部件收容部,其利用扩径部和保持部件***述密封部件,该扩径部以比所述内花键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形成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该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
根据第8方面的发明,通过用保持部件形成密封部件收容部,能够使密封构成简化。
在本发明第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9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轴部件具备:外花键形成部,其形成有所述外花键;以及外周密封面,其形成于比所述外花键形成部靠另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
根据第9方面的发明,在伸缩时防止密封部件向花键咬入。
在本发明第9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0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轴部件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插通孔的直径形成为至少比所述外周密封面的直径大。
根据第10方面的发明,防止保持部件妨碍花键滑动。
在本发明第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1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地构成,并收容于所述密封部件收容部。
根据第11方面的发明,减少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第11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2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在所述花键滑动时卡合于所述轴部件的外花键形成部。
根据第12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轴部件与筒状部件的脱离。
在本发明第12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3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的插通孔的直径比形成于所述轴部件的外花键的齿尖圆直径小。
根据第13方面的发明,通利用过直径之差,能够容易地抑制轴部件与筒状部件的脱离。
在本发明第9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4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弹性地抵接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壁。
根据第14方面的发明,实现保持部件的组装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第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5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壁形成凹槽,所述保持部件嵌装于所述凹槽内。
根据第15方面的发明,由于将保持部件嵌装于凹槽内,使得保持部件的定位性提高。
在本发明第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6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保持部件在半径方向上设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壁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
所述密封部件被压缩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与所述保持部件的内周之间。
根据第16方面的发明,能够使密封部件小型化。
在本发明第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7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形成为在向车辆安装时成为后方。
根据第17方面的发明,能够进一步抑制异物进入花键部。
本发明第18方面的动力传递轴具备:
第1轴部件;
第2轴部件,其内部具有轴向孔,该轴向孔供所述第1轴部件从端部自轴向***;
卡合部,其在所述轴向孔内使第1轴部件与第2轴部件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沿旋转方向止转并卡合;
密封部件收容部,其比所述轴向孔扩径地形成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端部,具备轴向壁和与所述轴向壁连续地形成的内周壁,对所述第1轴部件与第2轴部件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位于该密封部件收容部;以及
保持部件,其安装于所述第2部件的端部,具备供所述第1轴部件插通的插通孔,并形成***述密封部件的所述密封部件收容部。
根据第18方面的发明,通过用保持部件构成密封部件收容部,能够使密封构成简化。
在本发明第1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19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第1轴部件的卡合部是外花键,
所述第1轴部件具备在一端侧形成有所述外花键的外花键部与形成于比所述外花键部靠另一端侧的一般部,
所述插通孔的直径至少比所述一般部的直径大。
根据第19方面的发明,防止保持部件妨碍花键滑动。
在本发明第18方面的基础上,在本发明第20方面的动力传递轴中,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地构成,并收容于所述密封部件收容部。
根据第20方面的发明,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传动轴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轴与后侧轴向相互缩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轴与后侧轴向相互伸长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第4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8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轴与后侧轴向相互缩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5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第6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保持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第7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放大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前侧轴与后侧轴向相互缩短的方向移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4是放大表示第8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5是放大表示第9本实施方式中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1轴
2 第2轴
8 前侧轴(第2轴部件、筒状部件)
9 后侧轴(第1轴部件、轴部件)
9b 外周密封面
9a 前端部(一端部)
10 第1管
11 第2管
11a 后端部(另一端部)
11b 后端面
12 内花键形成部
13 内花键(卡合部)
15、26 密封收容槽(密封收容部)
15a 内侧端面
16、25 密封环(密封部件)
17 压入用圆筒面
18 外花键形成部
19 外花键(卡合部)
20、22、23、27 保持部件
24 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叙述将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轴应用于车辆用传动轴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车辆用传动轴具备车辆前侧的第1轴1和后侧的第2轴2,该两轴1、2经由等速接头3而连结。所述第1轴1的前端部经由作为第1接头机构的第1十字接头4以及分动轴4a连结于未图示的变速器,并且在后端部设有中心轴承5。利用固定于车身的轴承支承件6弹性地支承该中心轴承5,可抑制传动轴整体的挠曲。
另一方面,所述第2轴2的后端部经由作为第2接头机构的第2十字接头7而与未图示的后差速器的输入轴相连结。
也如图1所示,所述第1轴1由作为车辆前方侧的圆筒状的筒状部件(第2轴部件)的前侧轴8、以及作为后方侧的轴部件(第1轴部件)的圆筒状的后侧轴9沿轴向一分为二。
所述前侧轴8包括:薄壁圆筒状的金属制的第1管10,其通过摩擦压接与所述第1十字接头4接合;以及相对较厚壁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第2管11,其通过焊接从轴向接合于该第1管10的后端部。
也如图2所示,所述第2管11在作为后侧轴9的一端部的后端部11a侧的周壁内周形成有筒状的内花键形成部12,并且在该内花键形成部12的内周沿轴向形成有作为卡合部之一的内花键13。所述内花键形成部12形成于作为第2管11的一端部的后端部一侧的一部分,并在其整个面上形成有所述内花键13。
另外,在该内花键形成部12的更靠后端侧连续地形成有圆筒面14,并且在该圆筒面14的后端侧形成有作为密封收容部的密封收容槽15。
该密封收容槽15被切割形成为圆环状,轴向的前端侧具有沿径向形成的内侧壁面15a,并且在轴向的后端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开口部15b。
在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内部嵌装保持有作为密封部件的密封环16。该密封环16利用合成橡胶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如图示那样,所述后侧轴9以从所述开口部15b侧***到第2管11内的状态在所述后侧轴9的后述的外周密封面9b与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底面15c之间压缩变形并且被弹性连接地保持,并且,内花键13侧的一侧缘抵接于所述内侧壁面15a而被进行轴向上的定位。另一方面,该状态下的密封环16的另一侧缘面向所述开口部15b地配置。
另外,在所述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外周面形成有小径台阶状的压入用圆筒面17,并且该压入用圆筒面17的前端部形成有切割后端部11a的外端缘的形状的锥面17a。所述压入用圆筒面17沿轴向形成为规定长度,后述的保持部件20的外筒部20a从轴向压入并固定于该压入用圆筒面17,并且所述锥面17a作为所述保持部件20压入时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所述后侧轴9利用内部中空状的筒状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前侧轴8侧的前端部9a的外周面沿轴向形成有外花键形成部18,并且在该外花键形成部18的外周沿轴向形成有作为从轴向卡合于所述内花键13的卡合部之一的外花键19。
另外,在后侧轴9的比所述外花键19靠后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比所述外花键形成部18小径的外周密封面9b,并且在比该外周密封面9b靠后端侧进一步形成有台阶小径状的滑动面9c。
如图2~图4所示,关于所述保持部件20,通过对铁类金属板进行冲压而弯折形成为横截面大致コ形状,包括压入到所述压入用圆筒面17的外表面的圆筒状的外筒部20a、以及向与第2管1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弯折的圆盘状的保持部20b。
所述外筒部20a的内径形成为比所述压入用圆筒面17的外径稍小,确保了压入余量,并且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压入用圆筒面17的轴向长度稍小。
所述保持部20b在保持部件20最大程度地压入第2管11的压入用圆筒面17的位置使内端面20c抵接于第2管11的后端面11b来限制保持部件20的最大压入,并且在该最大的压入位置覆盖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开口部15b,抵接于所述密封环16的另一端缘而与所述内侧壁面15a协同地夹持该密封环16。
另外,贯通形成于所述保持部20b的中央的插通孔20d的内径R形成为与所述后侧轴9的外花键形成部18的外径R1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在通常时如图2所示那样在与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S。
另外,在将后侧轴9的前端部9a从所述开口部15b***到前侧轴8的内部、使内外花键13、19卡合之后,将保持件20的所述保持部20b向内侧弯折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因此,例如在车辆的碰撞时等,若从所述分动侧经由第1十字接头4向第1轴1的前侧轴8作用来自由图2的箭头表示的那种左侧轴向、或右侧轴向的过度的输入负载,则经由内花键13与外花键19对所述前侧轴8的第2管11作用朝向后侧轴9方向的较大的移动力。
于是,如图3所示,所述内花键13在外花键19上向轴向滑动,并且所述第2管11的内周面沿后侧轴9的外周面滑动,前侧轴8相对于后侧轴9向缩短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此时,如图3所示,所述密封环16的外周部被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内侧壁面15a伴随着前侧轴8的右轴向移动向相同方向推出,内周部在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与滑动面9c上一边滑动接触一边移动。
即,所述密封环16以向与外花键19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离开的形式在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与滑动面9c上顺畅地滑动。因此,密封环16不会咬入到所述各花键13、19之间。
因此,在所述前侧轴8相对于后侧轴9滑动时,由于密封环16不会成为滑动阻力,因此能够抑制负载的增加,能够充分地抑制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引发的冲击吸收性能的降低。
另一方面,若从图2所示的位置向相互伸长的方向(图4的箭头方向)对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作用过度的输入负载,则经由内花键13与外花键19对所述前侧轴8的第2管11与后侧轴9作用朝向相互伸长的方向的较大的移动力。
于是,如图4所示,所述内花键13与外花键19相互向轴向滑动,并且所述第2管11的内周面沿后侧轴9的外周面滑动,两轴8、9分别向伸长的方向移动。
此时,如图4所示,伴随着两轴8、9的相对的左右轴向的移动,所述密封环16的后端部被所述保持部件20的保持部20b向图中左方向推出,内周部在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上滑动,并且越到外花键19的一端部上。
与此同时,所述保持部件20的保持部20b的***孔20d的开口缘卡止于形成于外花键形成部18的一端部外缘的倾斜面18a,抑制两轴8、9彼此向伸长的方向进一步移动。
因此,在该情况下,所述密封环16也以向外花键19接近的方向移动的形式在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上顺畅地滑动。因此,密封环16不会被咬入所述各花键13、19间。
因此,在通过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的相对的伸长移动而滑动时,由于密封环16不会成为滑动阻力,因此能够抑制负载的增加,从而能够充分地抑制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导致的冲击吸收性能的降低。
与此相对,关于所述以往的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利用可断销将轴部件与管结合而限制所述两者的轴向的移动,例如在如上述那样从轴部件向管方向产生过度的输入负载时,使所述可断销断裂来吸收冲击,但是存在如下隐患:不仅在轴部件与管的伸长时,在缩短时,也不能利用所述可断销获得足够的吸收轴向的冲击的作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完全不使用以往那种可断销,而仅仅是主要靠所述两花键13、19的轴向的滑动阻力与密封环16的滑动,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冲击吸收性能的降低。
另外,在所述***孔20d的开口缘卡止于外花键形成部18的倾斜面18a而限制两轴8、9彼此向伸长方向的移动的时刻,冲击负载所作用的部分一旦被作用向相同方向的更大的负载的情况下,所述保持部件20的外筒部20a从压入用圆筒面17向轴向脱出,允许两轴8、9彼此向伸长方向的移动,吸收冲击负载。
而且,由于所述保持部件20设于前侧轴8(第2管11)的后端部一侧,并将密封环16的外端部以覆盖的形式进行保持,因此该密封环16的保持性提高,能够充分地阻止从车辆的前轮侧溅起的土、泥水等的异物进入两花键13、19间。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如现有技术那样在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之间将橡胶保护罩嵌合于该两者8、9间的外周侧并密封,而是利用嵌装固定于在前侧轴8(第2管11)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密封收容槽15内的密封环16进行密封,因此可实现动力传递轴的小径化。
并且,由于也不需要多个保护罩带等,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结果,能够减少成本。
另外,由于所述保持部件20封堵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开口部15b,因此能够与内侧壁面15a相互作用而稳定地保持所述密封环16。因此,能够维持密封环16良好的密封性能,并且实现耐久性的提高。
此外,关于该保持部件20,在所述前侧轴8缩短移动时,由于保持部20b的插通孔20d在后侧轴9的外周面不滑动地移动,因此不会成为所述前侧轴8的滑动阻力。
〔第2实施方式〕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从所述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后端缘到内周面的里面的位置形成有密封收容槽15,在该密封收容槽15的外侧部形成有圆环状的保持件收容槽21。另外,在该保持件收容槽21的内部保持有能够向扩缩方向弹性变形的保持部件22。
所述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后端开口11c的外侧的内周面形成为均相体系的圆环面,并且从该圆环面起,内侧的内周面11d形成为从外侧朝向保持件收容槽21方向逐渐缩径状的锥状。
所述保持件收容槽21连续地配置于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外侧,内径形成为比密封收容槽15大径,并且其轴向宽度W形成为比所述保持部件22的宽度W1大。
所述保持部件22由具有能够扩缩变形的弹簧力的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在圆周方向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例如倾斜状的截面,经由该相对的一对截面能够向扩径与缩径方向弹性变形。该保持部件22以内径扩径变形的状态形成为比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的外径大。
另外,如图5所示,该保持部件22在弹性地收容保持于保持件收容槽21时,利用环状内侧面22a抵接支承于所述密封环16的另一端部。
因此,为了将保持部件22收容在保持件收容槽21内,以预先将所述密封环16收容保持于密封收容槽15内的状态,将所述保持部件22从所述第1轴11的后端开口11c平行地***到圆环面内。若从此处向保持件收容槽21方向压入密封环16的外侧面22b,则内侧外周缘滑动接触于所述锥状的内周面11d,并且作用朝向内侧的按压力。因此,保持部件22一边克服自身的扩径方向的弹力而缩径变形一边移动,若嵌入保持件收容槽21内则通过弹性恢复力扩径变形,使得外周面弹性连接于保持件收容槽21的内底面。此时,保持部件22的内侧面抵接而支承于所述密封环16的外周部。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由于将保持部件22收容保持于第2管11的内周侧的保持件收容槽21内,因此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减小动力传递轴的外径,并且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并且,由于能够通过单触式将所述保持部件22收容固定于保持件收容槽21,因此与进行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压入固定、在压入后将保持部20b向内侧弯折变形的情况相比较,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第3实施方式〕
图6表示第3实施方式,使密封部件与保持部件一体化,采用所谓的油封那样的构造。
即,所述第2管11在后端部11a的内周面形成有大致相等的直径的密封收容槽15。
所述保持部件23弯折形成为大致コ形状,包括压入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内周面的外筒部23a、以及从该外筒部23a的外端缘向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弯折形成的保持部23b。所述外筒部23a的外径形成为比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内周面的内径稍大,确保了压入余量。
另一方面,所述保持部23b在中央部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3c,外插通孔23c的内径R形成为与所述内花键形成部18的外径大致相同。
所述密封部件24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形状,外周部24a例如通过硫化粘接等结合于所述外筒部23a与保持部23b的各内表面,并且内周部24b的内周面、密封唇24c抵接于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
此外,在所述密封收容槽15的内侧壁面15a与和该内侧壁面15a相对的保持部件23与密封部件24的各前端面之间,形成有防止所述保持部件23压入时的干扰的环状空间CS。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所述构成,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特别是由于保持部件23也收容于密封收容槽15内,因此可实现动力传递轴的进一步的小径化。
并且,由于使保持部件23与密封部件24一体化,因此在这一点上也可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实现成本的减少,并且能够通过单触式进行将整体向所述密封收容槽15内组装的组装作业。
〔第4实施方式〕
图7表示第4实施方式,在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的轴向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有嵌装收容有密封环25的圆环状的密封收容槽26,并且在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内周侧的内径均等的圆筒面14压入固定有保持部件27。
该保持部件27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前端部27a通过锥状的外周面27c与内周面27d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并且在压入所述圆筒面14的状态下,利用内周面27a压接所述密封环25的外周部而使密封环25在密封收容槽26的底面间压缩变形。
因此,为了组装各构成部件,首先,以将所述密封环25嵌装固定于密封收容槽26内的状态将所述后侧轴9在第2管11内经由两花键13、19***至规定位置。
之后,若将所述保持部件27从前端部27a侧压入至所述圆筒面14,则所述前端部27a利用锥状的外周面27c避免了与后端部11a的后端开口的孔缘之间的干扰,并且锥状的内周面27d一边避免与所述密封环25的外周部之间的干扰一边进出,被压入至图7所示的规定位置。
由此,保持部件27的组装作业简单地结束,并且能够在密封收容槽26内以适度的压缩力保持密封环25,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性能。
而且,如图8的箭头所示,在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产生彼此向压缩方向的过度的输入负载情况下,保持部件27仅仅是经由前侧轴8在所述密封环25的外周部滑动而向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更充分地抑制冲击吸收性能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密封环25与保持部件27的外径,因此能够促使动力传递轴的小径化。
特别是,密封环25由于能够减小截面积,因此也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保持部件27的构造也仅仅是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可简化构造,制造也较为容易。
〔第5实施方式〕
图9表示第5实施方式,基本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所述后侧轴9形成为实心状而并非圆筒状。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图10表示第6实施方式,其基本构造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变更了主保持部件20的形状。
即,在所述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外周面形成有圆环状的卡止槽30。该卡止槽30形成为横截面大致矩形状,从底面30a的后端缘立起的后端壁面30b向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形成为大致垂直面,相对于此,从底面30a的前端缘立起的前端壁面30c从底面30a向前方形成为倾斜锥状,并形成为退避面。
另一方面,所述保持部件2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将铁类金属板弯折形成为横截面大致コ形状而成,具备圆筒状的外筒部20a和沿与第2管11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弯折的圆盘状的保持部20b,而且,在所述外筒部20a的前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卡止于所述卡止槽30的多个卡止爪20e。
如图11所示,该各卡止爪20e在圆周方向的等间隔位置由沿轴向形成的多个切入部20f相互分离地形成,在从轴向将所述保持部件20嵌合于第2管11的后端部11a之后,从所述外筒部20a的前端缘起使其向内侧弯折变形,从而卡止于所述卡合槽30。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保持部件20固定于第2管11的后端部11a,并非将所述外筒部20a压入所述后端部11a的外周,而是在预先笔直地打开所述各卡止爪20e的状态下将所述外筒部20a从轴向嵌合于后端部11a的外周,之后,通过冲压等将所述各卡止爪20e向内侧弯折变形(铆接),从而卡止并固定于所述卡止槽30的后端壁面30b的外周缘。
因此,能够将所述保持部件20更稳固地固定于第2管11的后端部11a。
另外,在使所述各卡止爪20e向内侧弯折变形时,由于所述卡止槽30的前端壁面30c成为退避面,因此这种弯折变形(铆接)作业变得容易。
由于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当然可获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7实施方式〕图12表示第7实施方式,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在所述外花键形成部18的外周缘的附近形成为从该外周缘向滑动面9c方向平滑的倾斜面9d。
保持部件2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形状,并包括外筒部20a与保持部20b,外筒部20a的外周面压入固定于在所述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内周上形成的圆筒面14的内周面。
在后侧轴9的前端部9a以规定量插通到第2管11内而使内外花键13、19花键卡合这一正常的组装状态时,作为密封部件的密封环16的外周部弹性连接并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20的内周侧,并且内周部弹性连接于所述外周密封面9b的倾斜面9d而压缩变形。
因此,该实施方式也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特别是由于减小了所述保持部件20的外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动力传递轴的外径。
另外,如图13的箭头所示,若所述前侧轴8与后侧轴9产生向缩短方向的过度的输入负载,则所述密封环16内周部在所述倾斜面9d上向滑动面9c方向滑动,成为与外周密封面9b之间分离的状态。
因此,能够充分地减少密封环16带来的滑动阻力,因此冲击吸收作用变得良好。
〔第8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8实施方式,基本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保持部件20的保持部20b的内周部向后方鼓出地形成,在该膨出部20g的内部收容保持有密封环16。
所述保持部件20通过冲压成形一体地形成,具有压入固定于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压入用圆筒面17的外筒部20a、以及从该外筒部20a的轴向大致央位置向与轴线垂直的方向弯折形成的圆环状的保持部20b。
所述保持部20b的上述内周部的鼓出部20g以台阶小径状弯折形成为台阶状,在该内部与所述后端部11a的后端面11b之间将所述密封环16以夹持状态进行收容保持。
所述密封环16形成为比第1实施方式的密封环等小径,内周部弹性连接于所述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
因此,该实施方式也当然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仅通过冲压成形将保持部件20弯折形成,利用该保持部件20直接保持密封环16,因此不再需要所述后端部11a内周面的切削加工。
因此,制造作业变得容易,可实现成本的减少。
〔第9实施方式〕
图15表示第9实施方式,基本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在第2管11的后端部11a的后端面11b切割形成有圆筒状的压入用槽31。该压入用槽31的深度形成为比保持部件20的外筒部20a的轴向长度稍大,该能够供外筒部20a卡入,并且内周侧的壁面31a的前端侧形成有朝向开口端扩径的锥面31b。
所述保持部件20的外周部20a的外径形成为比第1实施方式小,在该外筒部20a从轴向起被所述锥面31b引导同时卡入所述压入用槽31的内部时,外筒部20a的内周面压入比所述锥面31b更靠前端侧的壁面30a的位置,从而整体被固定。
作为密封部件的密封环16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收容保持于密封收容槽15内,以夹持状态保持于保持部件20的保持部20b的内端面与密封收容槽15的内侧壁面15a之间,并且在密封收容槽15的外周面与后侧轴9的外周密封面9b之间一边压缩变形一边被保持。
因此,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保持部件20的外径较小,因此能够使动力传递轴的外径比第1实施方式小径化。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的构成,例如能够作为动力传递轴应用于船舶用等,另外,关于密封收容槽的深度、密封环的截面径的大小等,能够根据动力传递轴的用于对象、外径的大小等任意地设定。
以下说明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掌握的发明的技术思想。
〔第a方面〕根据第8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轴部件具备:外花键形成部,其形成有所述外花键;以及外周密封面,其形成于比该外花键形成部靠另一端侧,并能够供所述密封部件抵接。
根据该发明,在所述轴部件与筒状部件相互缩短移动时,所述密封部件向所述外周密封面侧而并非向外花键侧移动,因此可抑制密封部件向各花键间的咬入。
〔第b方面〕根据第a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轴部件插通的插通孔,该插通孔的内径形成为至少比所述外周密封面的外径大。
根据该发明,所述轴部件与筒状部件经由所述保持部件的插通孔相互花键滑动,因此保持部件不会成为障碍。
〔第c方面〕根据第8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密封部件与保持部件一体地形成,该两者收容于所述密封收容部内。
由于密封部件与保持部件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
〔第d方面〕根据第b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在所述两花键相互向轴向滑动时,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插通孔的孔缘从轴向卡止于在所述轴部件的外周面形成的外花键形成部。
根据该发明,通过使所述插通孔的孔缘卡止,能够抑制所述轴部件与筒状部件彼此进一步的脱离。
〔第e方面〕根据第d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保持部件的插通孔的内径比所述轴部件的外花键的齿顶的内径小。
根据该发明,能够利用所述***孔与齿顶的内径差抑制轴部件与筒状部件彼此的脱离。
〔第f方面〕根据第a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保持部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力嵌装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面。
根据该发明,由于能够利用保持部件的扩缩径向的弹性变形进行安装,因此该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第g方面〕根据第f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供所述保持部件嵌装固定的凹状的嵌装槽。
通过就保持部件嵌装固定于嵌装槽,能够改善该保持部件的定位性。
〔第h方面〕根据第8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保持部件配置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密封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另一方面,所述密封部件以压缩状态配置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面与保持部件的内周面之间。
在该发明中,能够减小密封部件的外径。
〔第i方面〕根据第8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在安装于车辆时,所述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以成为车辆的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能够抑制异物向两花键间的进入。
〔第j方面〕根据第9方面所述的动力传递轴,所述第1轴部件的卡合部由外花键构成,所述第1轴部件具有在轴向的一端侧形成有所述外花键的外花键形成部、以及形成于比该外花键形成部靠另一端侧的一般部,所述保持部件的插通孔的内径形成为至少比所述一般部的外径大。
根据该发明,由于保持部件的插通孔的内径比一般部大,因此不会成为第1轴部件与第2轴部件在缩短方向上滑动时的移动的障碍。

Claims (17)

1.一种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该动力传递轴具备:
第1轴部件,在所述第1轴部件的轴向,从所述第1轴部件的一端部依次具有形成于所述第1轴部件的外周面的外花键、大径部、小径部,所述大径部形成为比形成有所述外花键的外花键形成部的外径小的轴径,所述小径部形成为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小的轴径;第2轴部件,所述第1轴部件的从所述外花键到所述大径部被***所述第2轴部件,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从所述第2轴部件的一端部依次具有密封收容部、内花键,所述内花键形成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内周面,***所述第1轴部件的所述外花键,在所述第2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能够移动地与所述外花键卡合,所述密封收容部在相对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的径向,设置在与所述第1轴部件的所述大径部相对的位置,并形成为比所述内花键的内径大的内径;
密封部件,其收容在所述密封收容部与所述大径部之间;以及
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一端部,支承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
在所述第1轴部件与所述第2轴部件之间作用冲击,使所述第2轴部件在所述第1轴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从所述第1轴部件的一端部朝向所述小径部,与所述第1轴部件相对地移动时,所述密封部件利用所述第2轴部件的所述密封收容部,从所述第1轴部件的所述大径部向所述小径部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收容部利用形成于所述第2轴部件的一端部的内周面的圆环槽形成,并利用该圆环槽的径向壁面和所述保持部件所具有的保持部分隔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轴部件具备:外周密封面,其形成于比所述外花键形成部靠另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的内周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第1轴部件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形成为至少比所述第1轴部件的所述外周密封面的外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地构成,并且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收容保持于所述密封收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在利用所述第1轴部件与所述第2轴部件向所述外花键与所述内花键的轴向的移动而向缩短方向滑动时,从轴向与所述外花键形成部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轴部件的一端部侧配置成为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8.一种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具有:
轴部件,从其轴向的一端部依次具有形成于外周面的外花键、大径部、小径部,所述大径部形成为比形成有所述外花键的外花键形成部的外径小的轴径,所述小径部形成为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小的轴径;
筒状部件,所述轴部件的从所述外花键到所述大径部被***所述筒状部件的内部,在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从所述轴向的一端部依次具有密封收容部、内花键,***内部的所述外花键能够移动地与所述内花键卡合而与所述轴部件结合,所述密封收容部在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轴线的径向,设置在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大径部相对的位置,并形成为比所述内花键的内径大的内径;
冲击吸收部,其在所述轴部件和筒状部件彼此向轴向滑动时,处于花键卡合状态的所述内花键和所述外花键沿轴向滑动而吸收轴向的冲击;
密封部件,其收容在所述密封收容部的内部,抑制异物混入所述内花键和所述外花键之间;
保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一端部,支承所述密封部件的一部分;
在所述轴部件与所述筒状部件之间作用冲击,使所述筒状部件在所述轴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从所述轴部件的一端部朝向所述小径部,与所述轴部件相对地移动时,所述密封部件利用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密封收容部,从所述轴部件的所述大径部向所述小径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件具备:外周密封面,其形成于比所述外花键形成部靠另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的内周部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供所述轴部件插通的插通孔,
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形成为比所述轴部件的至少所述外周密封面的外径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一体地构成,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收容于所述密封收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在利用所述轴部件与所述筒状部件向所述外花键与所述内花键的轴向的移动而向缩短方向滑动时,从轴向与所述外花键形成部卡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的插通孔的内径比形成于所述轴部件的外花键的齿尖圆直径小。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弹性地抵接并安装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壁。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壁形成凹槽,所述保持部件嵌装于所述凹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在半径方向上设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周壁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
所述密封部件被压缩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外周与所述保持部件的内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传递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件的一端部侧配置成为车辆后方侧的位置。
CN201610059014.XA 2015-03-19 2016-01-28 动力传递轴 Active CN105987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5776 2015-03-19
JP2015055776A JP6497997B2 (ja) 2015-03-19 2015-03-19 動力伝達軸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7085A CN105987085A (zh) 2016-10-05
CN105987085B true CN105987085B (zh) 2021-02-09

Family

ID=56853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9014.XA Active CN105987085B (zh) 2015-03-19 2016-01-28 动力传递轴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7705B2 (zh)
JP (1) JP6497997B2 (zh)
CN (1) CN105987085B (zh)
DE (1) DE1020162040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7659B2 (ja) 2014-09-18 2018-08-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軸及び車両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EP3135939A1 (en) * 2015-08-25 2017-03-01 Tirsan Kardan Sanayi Ve Ticaret Anonim Sirketi An additional embodiment in cardan shaft sliding group
US11365765B2 (en) * 2016-10-11 2022-06-21 Hitachi Astemo, Ltd. Propeller shaf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same
DE102017100356A1 (de) 2017-01-10 2018-07-12 Gkn Driveline Deutschland Gmbh Wellenverbindung
DE102018106484A1 (de) 2018-03-20 2019-09-26 Rolls-Royce Deutschland Ltd & Co Kg Getriebefan-Triebwerk und Keilwellenanordnung
JP2020060219A (ja) * 2018-10-06 2020-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のスプライン伸縮軸
JP7441000B2 (ja) * 2018-11-05 2024-02-29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47509B2 (ja) * 2018-11-22 2022-10-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軸
FR3095841B1 (fr) * 2019-05-06 2021-04-30 Safran Trans Systems Gorge de joint rapportée pour accouplement par cannelures
DE102019120225A1 (de) * 2019-07-26 2021-01-2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entil und Vorrichtung zur Regelung von Drücken eines Strömungsmittels mit dem Ventil sowie Vorrichtung zur Sicherung des Ventils in dem Getriebebauteil
DE102021116733A1 (de) * 2020-06-30 2021-12-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Zwischenwellen-Axialhaltevorrichtung
CN112922953B (zh) * 2021-01-26 2021-11-19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一种传动轴轴向限位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DE102021204654A1 (de) 2021-05-07 2022-11-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Spannvorrichtung, Getriebeanordnung sowie Fahrzeug
CN114233742B (zh) * 2021-12-16 2023-03-24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基于柔性花键连接的分段轴传动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687A (zh) * 2003-05-13 2004-12-01 达纳公司 密封的轴向可移动的伸缩接头
CN101852251A (zh) * 2010-06-01 2010-10-06 杭州万向传动轴有限公司 一种空心轴叉花键副
CN102312929A (zh) * 2010-07-06 2012-01-1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扭矩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3990A (en) * 1964-03-10 Lubrication arrangement for tele-
US1541007A (en) * 1921-07-18 1925-06-09 William H Thiemer Slip-end spline connection for universal joints and the like
US1496236A (en) * 1921-11-07 1924-06-03 Cleveland Universal Parts Comp Lubricator for shafts
US1973702A (en) * 1933-03-31 1934-09-18 Frank V Cooke Slip joint
US2072090A (en) * 1935-10-10 1937-03-02 Borg Warner Double universal joint assembly
GB1585177A (en) * 1976-09-04 1981-02-25 Gkn Transmissions Ltd Splined joints
JP2521695Y2 (ja) * 1991-08-06 1996-12-25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2571501Y2 (ja) * 1992-03-13 1998-05-18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
JPH061854U (ja) * 1992-06-15 1994-01-14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装置
JPH0659630U (ja) * 1993-01-29 1994-08-19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ドライブシャフト
JP3670437B2 (ja) 1997-03-18 2005-07-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衝撃吸収可能な動力伝達装置
JPH11230184A (ja) * 1998-02-17 1999-08-27 Nippon Seiko Kk スプライン結合の抜止め
DE19813153C2 (de) 1998-03-19 2000-01-27 Montblanc Simplo Gmbh Füllfederhalter
US6722990B2 (en) * 2001-08-22 2004-04-20 Torque-Traction Technologies, Inc. Pressure regulator assembly for use with a slip joint in a driveshaft assembly
DE60201644T2 (de) * 2001-08-22 2005-03-24 Dana Corp., Toledo Gleitverbindung mit Druckausgleichsanordnung
FR2830912B1 (fr) * 2001-10-15 2003-12-19 Nacam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en rotation de deux arbres telescopiques
JP2012051384A (ja) * 2010-08-31 2012-03-15 Nsk Ltd 車両ステアリング用伸縮軸
DE102013203762A1 (de) * 2013-03-06 2014-09-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Steckwellensystem, Differenzial mit Steckwellensystem, Ölführung in Wellensystemen von Getrieben und Stahl-Ölfangschale für die Ölung einer Welle
US20150075897A1 (en) * 2013-09-12 2015-03-19 Sonnax Industries, Inc. Slip Yoke Assembly For Automotive Drive Train
JP6223757B2 (ja) 2013-09-12 2017-11-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DE102014008719B3 (de) * 2014-06-18 2015-07-16 Ifa-Technologies Gmbh Verbindungsanordnung zur Axialsicherung einer Welle-Nabe-Verbindung und Verfahren zur Axialsicherung einer Welle-Nabe-Verbindung
JP6367659B2 (ja) * 2014-09-18 2018-08-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軸及び車両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687A (zh) * 2003-05-13 2004-12-01 达纳公司 密封的轴向可移动的伸缩接头
CN101852251A (zh) * 2010-06-01 2010-10-06 杭州万向传动轴有限公司 一种空心轴叉花键副
CN102312929A (zh) * 2010-07-06 2012-01-1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扭矩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204070A1 (de) 2016-09-22
US10767705B2 (en) 2020-09-08
JP2016176496A (ja) 2016-10-06
US20160273592A1 (en) 2016-09-22
CN105987085A (zh) 2016-10-05
JP6497997B2 (ja) 2019-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7085B (zh) 动力传递轴
US11828334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haft and propeller shaft for vehicle
US3016722A (en) Slip joint seal
KR101853543B1 (ko) 자동차의 감속기
KR102482394B1 (ko) 가이드/감쇠 유닛 및 피스톤 하우징 유닛
EP2775156B1 (en) Slip yoke assembly
US6270418B1 (en) Elastic shaft joint
EP2775157B1 (en) Slip yoke assembly
KR20100096071A (ko) 가스 스프링
JP2018112290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7021381B2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6842803B2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4422594B2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4388421B2 (ja) 自動車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2016080046A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
CN215950181U (zh) 保护罩带
JP4493019B2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5149393B2 (ja) 長手方向シャフトの等速ジョイントのための密封兼安全保護部材
JP2006218983A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CN114466979A (zh) 传动轴
JP4522759B2 (ja) 自動車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JP4422565B2 (ja) 自動車用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WO2017082068A1 (ja) 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
JP2008240893A (ja) 摺動式等速自在継手
JP4975315B2 (ja) 自動車用衝撃吸収プロペラシャフ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5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5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Fukuok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Kyushu,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