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5731A -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 Google Patents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5731A
CN105365731A CN201510481681.2A CN201510481681A CN105365731A CN 105365731 A CN105365731 A CN 105365731A CN 201510481681 A CN201510481681 A CN 201510481681A CN 105365731 A CN105365731 A CN 105365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vehicle
main body
aft direction
buff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816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65731B (zh
Inventor
成田宗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65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65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19/2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containing mainly cellular material, e.g. solid 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60R19/483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with obstacle sensors of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 B60R2019/1873Cellular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在依照在此公开的技术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中,车辆保险杠结构包含保险杠加强件、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50)以及上缓冲器(30)。上缓冲器(30)包含:缓冲器主体(32);缓冲器上端部(40),其一体地设置到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上侧,且包含突出部(42),所述突出部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侧处,相对于缓冲器主体(32)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突出;以及沟槽部(36),其形成在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部处,所述沟槽部邻近缓冲器上端部(40)的车辆下侧布置,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或车辆下侧开口,并且保持压力管(52)。

Description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技术领域
在此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背景技术
在公开号为2012/113362的国际公布(WO)中所描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中,缓冲器邻近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布置。朝向车辆后侧开口的沟槽部形成至缓冲器,且压力管安装(装配)在该沟槽部内。当压力管在车辆与碰撞体之间碰撞期间变形时,设置在压力管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处的压力传感器依照压力管中压力变化输出信号,然后ECU判定与车辆碰撞的主体是否为行人。
然而,在上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中,在提高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方面存在改善空间。即,为了使压力管在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变形,缓冲器的沟槽部的上侧部和下侧部(即,缓冲器的上下两个部位)需要被压坏和变形(承受压缩变形)。如果缓冲器的两个部位在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没有以期望的方式变形,则缓冲器不能够以期望的方式挤压压力管。在这些情况下,来自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减小,且存在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会降低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能够提高检测精度的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车辆保险杠结构包含:保险杠加强件,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且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长度方向;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其被构造为包含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处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压力管,且依照所述压力管压力变化输出信号;以及上缓冲器,其固定至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其中所述上缓冲器包含:缓冲器主体,其布置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直接地或经由另一个构件固定至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缓冲器上端部,其与所述缓冲器主体的车辆上侧一体地设置,且包含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上侧处、或在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另一个构件的所述车辆上侧处,相对于所述缓冲器主体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突出;以及沟槽部,其形成在所述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部处,所述沟槽部布置成邻近所述缓冲器上端部的车辆下侧,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或所述车辆下侧开口,并且保持所述压力管。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保险杠加强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且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长度方向。上缓冲器的缓冲器主体布置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当保险杠加强件布置在车辆的前端部处时为车辆前侧,而当保险杠加强件布置在车辆后端部处时为车辆后侧),且缓冲器主体直接地或经由另一个构件固定至在保险杠加强件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从而被保险杠加强件或另一个构件从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支撑。
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压力管由形成至上缓冲器的沟槽部所保持,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车辆与行人(的腿)之间碰撞期间,斜向下且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碰撞负荷作用在上缓冲器上,从而压力管被上缓冲器挤压。压力管从而变形,且依照压力管压力变化从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输出信号。
注意的是,缓冲器上端部与缓冲器主体的车辆上侧一体地设置。此外,缓冲器上端部包含突出部,且突出部在固定缓冲器主体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侧处、或在固定缓冲器主体的另一个构件的车辆上侧处,相对于缓冲器主体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突出。从而缓冲器上端部比保险杠加强件或另一个构件更靠车辆上侧布置。而且,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或车辆下侧开口的沟槽部形成在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部处,且沟槽部布置成邻近缓冲器上端部的车辆下侧。即,在上缓冲器中,沟槽部的车辆上侧部由缓冲器上端部构成。
在沟槽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开口的情况下,沟槽部形成在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表面,以便仅仅缓冲器主体的沟槽部的车辆下侧部被保险杠加强件或另一个构件从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支撑。从而相对于碰撞负荷的来自保险杠加强件或另一个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的反作用力仅仅作用在缓冲器主体的沟槽部的车辆下侧部上,而不会作用在缓冲器上端部上。从而缓冲器上端部通过碰撞负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移位,进而上缓冲器以期望的方式挤压压力管。这能够使来自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增加。
在沟槽部朝向车辆下侧开口的情况下,朝向下侧开口的狭缝形成在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部处。因此,可以构造为:使得当碰撞负荷作用在上缓冲器上时,上缓冲器承受以沟槽部的在缓冲器上端部中的车辆上侧部作为起点(以下,该点被称作“变形起点部”)的弯曲变形。从而压力管被沟槽部挤压,并变形。因此,在沟槽部朝向车辆下侧开口的情况下,缓冲器主体的弯曲变形被用来挤压压力管,从而能够使压力管稳定地变形。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沟槽部可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开口;并且所述突出部邻接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以便能够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包含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开口的沟槽部的上缓冲器中,突出部邻接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以便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这能够抑制或防止异物等从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与突出部之间进入压力管(沟槽部)侧。
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所述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为平面。这能够使突出部在保险杠加强件或另一个构件上平滑地移动。
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述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上下尺寸设定成比所述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上下尺寸小。
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沿车辆前后方向的压缩变形负荷阻抗(compressiondeformationloadresistance)设定成在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处比在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处低。因此,可以构造为:使得在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首先变形,而随后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变形。因此,碰撞负荷在压力管变形之后被缓冲器主体的具有大的上下尺寸的部分所吸收,从而能够使关于行人的腿的保护性能得到提高。
依照第五实施例,通过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下端部处形成台阶部,将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所述上下尺寸设定成比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所述上下尺寸小:所述台阶部具有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或车辆下侧开口的大体L状横截面。这能够使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上下尺寸容易被设定成比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上下尺寸小。
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所述沟槽部朝向所述车辆下侧开口;并且所述突出部固定至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
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包含朝向车辆下侧开口的沟槽部的上缓冲器中,突出部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即,上缓冲器的突出部在如下位置被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或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支撑:相对于变形起点部在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位置处。这能够使上缓冲器在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有效地承受以变形起点部作为起点的弯曲变形。这能够使压力管稳定地变形。
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下缓冲器设置在所述上缓冲器的车辆下侧,且所述下缓冲器布置成邻近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或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的所述另一个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
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上缓冲器和下缓冲器布置成沿车辆上下方向对齐。这能够使在与车辆碰撞期间基本上水平地进入车辆的除行人之外的碰撞体(例如,如路侧标志或交通警示柱(trafficmarkerpost)的路上障碍物)被上缓冲器和下缓冲器承载。例如,这能够抑制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所述缓冲器主体经由所述另一个构件固定至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并且所述缓冲器上端部不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更朝所述车辆上侧突出。
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缓冲器上端部不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更朝所述车辆上侧突出,从而能够抑制在缓冲器加强件的车辆上侧处流动的空气流被缓冲器上端部阻碍。因此在保险杠加强件布置在车辆的前端部的情况下,例如,可实现逆着布置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后侧的散热器或类似物的良好的空气流。
依照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在侧视图中,所述缓冲器上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随着其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而向上倾斜。
依照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侧视图中,缓冲器上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随着其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而向上倾斜,从而能够抑制上缓冲器的大小的增加。
依照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所述突出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这能够使压力管稳定地且广泛地变形。
依照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所述突出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断地形成。这能够使上缓冲器的重量减小。
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提高。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抑制或防止异物等进入压力管(沟槽部)侧。
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突出部在保险杠加强件或另一个构件上平滑地移动。
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关于行人的腿的保护性能得到提高。
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上下尺寸容易设定成比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上下尺寸小。
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压力管在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稳定地变形。
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抑制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抑制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上侧处流动的空气流被缓冲器上端部阻碍。
依照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抑制上缓冲器的大小的增加。
依照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压力管稳定地且广泛地变形。
依照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能够使上缓冲器的重量减小。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图示出从车辆左侧观看时的如下前保险杠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示意性侧剖视图(沿图2的线1-1截取的放大剖视图):其中,所述前保险杠应用了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图2是图示出整个的图1所图示的前保险杠部分地切除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与图1对应的,图示出如下前保险杠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示意性侧剖视图:其中所述前保险杠应用了依照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图4是与图1对应的,图示出如下前保险杠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附近的示意性侧剖视图:其中所述前保险杠应用了依照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图5是与图4对应的,图示出图4所图示的支架和上缓冲器的上下位置的变形例的示意性侧剖视图;以及
图6是图示出图3所图示的沟槽部的变形例的放大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以下将描述关于应用了依照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车辆保险杠结构S1的车辆(机动车)V的前保险杠10。在附图中,适当地,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侧,箭头“左”(LH)指示车辆左侧(车辆宽度方向一侧),而箭头“上”(UP)指示车辆上侧。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下文,简单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指的是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以及车辆(当面向前时)的左右。
如图1和图2所图示,前保险杠10布置在车辆V的前端部。因此,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前侧”对应于在此公开的技术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而“后侧”对应于在此公开的技术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前保险杠10被构造为包含:保险杠罩12,其构成车辆V的前端;保险杠加强件20,其形成保险杠框架构件;以及上缓冲器30,其布置在保险杠罩12的后侧处。前保险杠10包含用于检测车辆V与碰撞体之间的碰撞的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50(以下,称作“碰撞检测传感器50”)。以下将描述关于上述的每一个部分的构造。
保险杠罩12
如图2所图示,保险杠罩12由树脂制成。保险杠罩12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通过在图中未图示的部分处固定至车身而被支撑。在俯视图中,保险杠罩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4随着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而向后侧倾斜,构成车辆V的角部。
保险杠加强件20
保险杠加强件20形成为中空的大体矩形柱状,且布置成使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例如,保险杠加强件20由铝基金属材料构造成,且通过如挤出成型的方法制造。如图1所图示,板状加强部24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内部。加强部24布置成使其板厚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将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壁和后壁联接在一起。保险杠加强件20的横截面结构构造成如下的横截面结构:在所述横截面结构中,多个(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三个)大体矩形状的闭合横截面沿上下方向对齐。即,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一对加强部24布置成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对齐。布置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部处的闭合横截面构成上侧闭合横截面26A,布置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闭合横截面构成中间闭合横截面26B,而布置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下部处的闭合横截面构成下侧闭合横截面26C。
如图2所图示,构造成车身侧框架构件的一对左右前侧构件FS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后侧处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端部处的侧部联接至相应的前侧构件FS的前端。保险杠加强件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端部相对于前侧构件FS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与保险杠罩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14对应地斜向后侧弯曲。这些弯曲部构成弯曲部28。
上缓冲器30
如图1所图示,上缓冲器30由泡沫树脂材料(即,聚氨酯泡沫)构造成。上缓冲器30被构造为包含缓冲器主体32、以及构成上缓冲器30的上端部的缓冲器上端部40。缓冲器主体32布置在保险杠罩12和保险杠加强件20之间,且邻近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部(即,构造成上侧闭合横截面26A的部分)的前侧。在俯视图中,缓冲器主体32形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细长状以跟随保险杠罩12,且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侧部与保险杠加强件20的弯曲部28对应地斜向后侧弯曲。
缓冲器主体32形成为在沿其长度方向观看时的剖视图中的大体矩形的形状,且缓冲器主体32的后表面32R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20F。缓冲器主体32的上表面32U的上下位置和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的上下位置被设定成使得彼此对齐。即,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上表面32U的位置和上表面20U的位置被设定成使得彼此对齐。在缓冲器主体32的前表面32F和上表面32U之间的界限部处的角部构成角部32C。
台阶部34形成在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的下端部处,且台阶部34形成有朝向下侧和后侧开口的大体倒L状横截面。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的上下尺寸(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上下尺寸)H1从而设定成比缓冲器主体32的前端部的上下尺寸(缓冲器主体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上下尺寸)H2小。
缓冲器上端部40一体地设置在缓冲器主体32的上侧处。缓冲器上端部40形成为在沿其长度方向观看时的剖视图中的大体梯形的形状,且沿缓冲器主体32的长度方向连续形成。缓冲器上端部40的后部相对于缓冲器主体32朝向后侧突出,且此突出部构成突出部42。突出部42形成为在沿其长度方向观看时的剖视图中的大体矩形的形状,且邻近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的上侧布置。从而突出部42邻接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且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上表面20U沿前后方向移动。缓冲器上端部40(突出部42)的上下尺寸H3设定成模制上缓冲器30所要求的最小尺寸(作为实例,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为15mm)。
在侧视图中,缓冲器上端部40的前表面构成随着其向后侧延伸而向上倾斜的锥形面(缓冲器上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40T。锥形面40T的前端连接至缓冲器主体32的上表面32U的前后方向中间部。锥形面40T与下文描述的沟槽部36之间的(最小)距离L被构造,以便匹配缓冲器上端部40(突出部42)的上下尺寸H3。注意的是,锥形面40T和沟槽部36之间的距离L可设定成比缓冲器上端部40(突出部42)的上下尺寸H3大。
沟槽部36形成至缓冲器主体32的后表面32R,以保持稍后描述的压力管52。沟槽部36贯穿缓冲器主体32的长度方向,且在侧剖视图中,形成朝向后侧开口的大体C状沟槽形状。具体地,沟槽部36被构造为包含:圆形的圆弧部36A,在侧剖视图中,其部分地朝向后侧开口;以及侧表面36B,其从圆弧部36A的上端朝向后侧延伸。因此,沟槽部36的开口部的上侧部由侧表面36B构成,而沟槽部36的开口部的下侧部由圆弧部36A构成。沟槽部36邻近缓冲器上端部40的下侧布置。沟槽部36的侧表面36B从而与缓冲器上端部40的下表面对齐,且突出部42的下表面与侧表面36B布置在相同的平面。即,在上缓冲器30中,沟槽部36的上侧部由缓冲器上端部40构成。沟槽部36布置成沿前后方向面对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的上边缘部。沟槽下部38构成缓冲器主体32的构成沟槽部36的下侧的部分,且沟槽下部38被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从后侧支撑。
碰撞检测传感器50
如图2所图示,碰撞检测传感器50被构造为包含形成为细长形状的压力管52、以及压力传感器54(被广义地理解成“压力检测器”的元件),其中所述压力传感器依照压力管52中压力变化输出信号。
如图1所图示,压力管52被构造为具有大体圆环状的横截面的中空主体结构。压力管52的外径尺寸设定成稍微比沟槽部36的圆弧部36A的内径尺寸小,且压力管5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上缓冲器3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压力管52安装(装配)在沟槽部36内。压力管52从而布置成沿前后方向面对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的上边缘部。注意的是,在压力管52已经安装在沟槽部36内部的状态下,压力管52的外周面或者邻接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或者在压力管52的外周面与前表面20F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
如图2所图示,压力传感器54设置在压力管5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个端处,且电连接至ECU56(被广义地理解成“碰撞判定部”的元件)。依照当压力管52变形时压力管52内部的压力变化,信号从压力传感器54输出到ECU56。
碰撞速度传感器(图中未图示出)也电连接至先前提到的ECU56,且碰撞速度传感器依照与碰撞体的碰撞速度将信号输出到ECU56。然后ECU56基于先前描述的压力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来计算碰撞负荷,且基于碰撞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计算碰撞速度。然后ECU56从计算出的碰撞负荷和碰撞速度得出碰撞体的有效质量,判定有效质量是否超出阈值,从而判定与前保险杠10碰撞的主体是行人还是除了行人之外的对象(例如,如路侧标志或交通警示柱的路上障碍物)。
以下,将描述关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作用和有益效果。
在如上述被构造的前保险杠10中,压力管52安装(装配)在形成到上缓冲器30的沟槽部36内部,且压力管52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如果车辆V(前保险杠10)与行人(的腿)之间碰撞,那么行人趋向于落在车辆V的发动机罩上。从而保险杠罩12变形以朝向后侧倾斜,且主要挤压上缓冲器30的角部32C。斜向下后的碰撞负荷F(参见图1)因而从保险杠罩12输入到上缓冲器30。压力管52因而被上缓冲器30挤压,进而压力管52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
当压力管52内部的压力变化时,压力传感器54将与压力管52中的压力变化对应的信号输出到ECU56,从而ECU56基于来自压力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来计算碰撞负荷。ECU56还基于来自碰撞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计算碰撞速度。然后ECU56从计算出的碰撞负荷和碰撞速度得出碰撞体的有效质量,判定有效质量是否超出阈值,从而判定与前保险杠10碰撞的主体是否为行人。
注意的是,上缓冲器30被构造为包含:缓冲器主体32,其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部处固定至前表面20F;以及缓冲器上端部40,其一体地设置在缓冲器主体32的上侧。缓冲器上端部40包含突出部42,且突出部42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侧处相对于缓冲器主体32朝向后侧突出。朝向后侧开口的沟槽部36形成到缓冲器主体32的后表面32R,且沟槽部36邻近缓冲器上端部40的下侧布置。因此,在上缓冲器30中,缓冲器上端部40构造成沟槽部36的上侧部,且构造为:使得缓冲器上端部40不邻接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
当斜向下后的碰撞负荷F作用在上缓冲器30上时,反作用力不会从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作用在缓冲器上端部40上,而因此缓冲器上端部40在不被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阻碍的情况下朝向后侧移位,且压力管52被缓冲器主体32的上部以期望的方式朝向后侧挤压。这能够使来自压力传感器54的输出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增加。
以下,以与相似于现有技术被构造的比较例相比较的方式对这点进行描述。即,在比较例的缓冲器中,沟槽部的上侧部和下侧部被构造,以便邻接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在比较例中,当碰撞负荷斜向下后地作用在缓冲器上时,来自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缓冲器的沟槽部的上侧部和下侧部(即,缓冲器的上下两部位)。具体地,由于碰撞负荷的作用方向为斜向下后,因此,作用在沟槽部的上侧部上的反作用力比作用在沟槽部的下侧部上的反作用力大。缓冲器的沟槽部的上侧部和下侧部由于这个反作用力而被挤压和压坏,而缓冲器从而朝向后侧被移位并挤压压力管。压力管因而变形。
与比较例对比,在如先前描述的本示范性实施例中,构成沟槽部36的上侧的缓冲器上端部40被构造,以便不邻接保险杠20的前表面20F。因此,当碰撞负荷F斜向下后地作用在上缓冲器30上时,来自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的反作用力仅仅作用在缓冲器主体32的沟槽下部38上,而不会作用在缓冲器上端部40上。即,与比较例相比,可使来自前表面20F的反作用力在单一部位处作用在缓冲器主体32上。
此外,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的碰撞中,如上所述,保险杠罩12朝向后侧倾斜且主要撞击缓冲器主体32的角部32C,以便斜向下后的碰撞负荷F主要作用在缓冲器主体32的上部上。因此,缓冲器上端部40(来自前表面20F的反作用力不会作用在所述缓冲器上端部上)因碰撞负荷F而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20朝向后侧移位,且压力管52被缓冲器主体32的上部以期望的方式挤压。这能够使来自压力传感器54的输出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增加。这能够使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提高。
在本示范性实施例中,压力管52(沟槽部36)邻近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的上边缘部的前侧布置。即,压力管52(沟槽部36)的上下位置可设定成比比较例更靠上侧。这点也能够使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提高。紧接在下文作出具体解释。
即,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行人的重心位置通常定位成比保险杠加强件20更靠上侧来定位。因此,为了提高碰撞检测传感器50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的检测精度,期望将压力管52的上下位置设定成靠近行人的重心位置(即,比保险杠加强件20更靠上侧)。
然而,由于上缓冲器30由泡沫树脂材料构造成,因此在上缓冲器30的各个部位处,都需要保证模制上缓冲器30所要求的最小尺寸。因此,在比较例的缓冲器中,需要保证能够模制沟槽部的上侧部的最小尺寸。因此,保持压力管的沟槽部布置成靠近缓冲器的上表面的下侧一所述最小尺寸量。因此,压力管(沟槽部)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的前表面的上边缘部更靠下侧布置。
与比较例相比,本示范性实施例的上缓冲器30设置有缓冲器上端部40,从而使沟槽部36能够形成在缓冲器主体32的后表面32R的上边缘部处。这使压力管52(沟槽部36)能够邻近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的上边缘部布置。压力管52(沟槽部36)的上下位置从而比比较例更靠近行人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使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提高。
而且,如果在前保险杠10与除了行人之外的碰撞体的路上障碍物之间碰撞,那么路上障碍物基本上水平地进入车辆V,以便保险杠罩12基本上水平地向后侧挤压缓冲器主体32的前表面32F。因此来自保险杠加强件20的反作用力基本上均匀地作用在缓冲器主体32(沟槽下部38)的后表面32R上。因此,例如,通过将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的上下尺寸H1(即,后表面32R与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之间的接触表面面积)设定成与比较例的缓冲器的后端部的上下尺寸相同,沟槽下部38的压缩变形所要求的负荷能够设定成与比较例的缓冲器的后端部的压缩变形所要求的负荷相同。即,在除了行人之外的碰撞体与前保险杠10碰撞时的压力管52的灵敏度可以设定成与比较例相同。这能够使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在检测除了行人之外的碰撞体时得到维持。
缓冲器上端部40包含突出部42,且该突出部42相对于缓冲器主体32朝向后侧突出,并邻接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以便能够相对于上表面20U沿前后方向移动。这能够防止或抑制异物等从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与突出部42之间进入压力管52侧。这能够防止或抑制压力管52被刮破等。
台阶部34形成在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的下端部处,且在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处的上下尺寸H1设定成比在缓冲器主体32的前端部处的上下尺寸H2小。这能够使关于行人腿部的保护性能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得到提高。
即,在如上述的缓冲器主体32中,在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处的上下尺寸H1设定成比缓冲器主体32的前端部处的上下尺寸H2小。在缓冲器主体32的后端部(沟槽下部38)处的压缩变形负荷阻抗从而比在缓冲器主体32的前侧部(即,比台阶部34更靠前侧的部分)处的压缩变形负荷阻抗低。因此,当碰撞负荷F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被输入到上缓冲器30时,沟槽下部38首先承受压缩变形,而随后缓冲器主体32的前侧部承受压缩变形。因此,在压力管52变形之后,碰撞负荷F被缓冲器主体32的具有大的上下尺寸的前侧部吸收,从而能够使关于行人腿部的保护性能得到提高。
锥形面40T形成到缓冲器上端部40的前表面,且在侧剖视图中,锥形面40T随着其向后侧延伸而向上倾斜。锥形面40T的前端连接至缓冲器主体32的上表面32U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这能够抑制上缓冲器30的大小的增加。
缓冲器上端部40的上下尺寸H3设定成模制上缓冲器30所要求的最小尺寸。这能够构造为:使得缓冲器上端部40不会朝向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侧突出得比所要求的多。这点还能够抑制上缓冲器30的大小的增加。
第二示范性实施例
参考图3,以下,将描述关于依照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包含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车辆保险杠结构S2。在除了以下描述的方面之外的情况下,第二示范性实施例被构造成相似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注意的是,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具有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似的构造的部件。
即,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下缓冲器60设置在上缓冲器30的下侧处。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通过联接部62联接在一起作为整体单元,且缓冲器64由上缓冲器30、下缓冲器60以及联接部62构成。紧接在下文作出具体说明。
在上缓冲器30中,缓冲器主体32的上下尺寸设定成比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小,且从缓冲器主体32中省略台阶部34和沟槽下部38。缓冲器主体32的沟槽部36朝向下侧开口,且布置成相对于缓冲器主体32的后表面32R朝向前侧分开特定距离(具体地,模制上缓冲器30所要求的最小尺寸)。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沟槽部36的侧表面36B从所述沟槽部36中省略,且沟槽部36仅仅由部分地朝向下侧开口的圆弧部36A构成。缓冲器主体32的突出部42由夹子70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壁22(上表面20U)。
相似于上缓冲器30,下缓冲器60形成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细长形状,且形成为在沿其长度方向观看的剖视图中的大体矩形的形状。下缓冲器60邻近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下部(具体地,构成下侧的闭合横截面26C的部分)的前侧布置。下缓冲器60的前表面60F的前后位置与缓冲器主体32的前表面32F的前后位置对齐。注意的是,下缓冲器60的前表面60F可设定成比缓冲器主体32的前表面32F更靠前侧。
联接部62形成为其板厚方向沿前后方向的大体矩形板状,且邻近的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侧布置在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之间。联接部62的上端接合至上缓冲器30,而联接部62的下端接合至下缓冲器60,以便上缓冲器30、下缓冲器60以及联接部62被构成整体单元。
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缓冲器上端部40的在沟槽部36的上侧的部位构造成变形起点部66。构造为:使得当特定值或更大的碰撞负荷F作用在上缓冲器30上时,上缓冲器30承受以变形起点部66作为起点的弯曲变形,且上缓冲器30的前侧部朝向下侧倾斜。具体地,缓冲器主体32的前后长度、沟槽部36与锥形面40T之间的距离L、以及上缓冲器30的硬度等适当地被设定,使得在使用碰撞实验人体模型进行车辆V的碰撞实验中,上缓冲器30承受以变形起点部66作为起点的弯曲变形。
相似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在车辆V(前保险杠10)与行人(的腿)之间碰撞期间,保险杠罩12主要挤压上缓冲器30的角部32C,且斜向下后的碰撞负荷F从保险杠罩12被输入到上缓冲器30。当碰撞负荷F被输入到上缓冲器30时,上缓冲器30承受以变形起点部66作为起点的弯曲变形,且上缓冲器30的前侧部朝向后侧倾斜。从而压力管52被挤在沟槽部36的圆弧部36A的前侧部与后侧部之间,并变形。因此,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上缓冲器30的弯曲变形被用来使压力管52变形,从而使压力管52能够通过相对小的碰撞负荷F而变形。因此,同样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来自压力传感器54的输出在车辆V与行人之间碰撞期间增加,从而能够使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提高。
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压力管52通过上缓冲器30的弯曲变形而变形。因此将缓冲器32的前后长度设定为长的能够使上缓冲器30的弯曲变形负荷进一步减小。例如,与保险加强件20和保险杠罩12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为比较长的车辆相比较,这能够使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有效地提高。此外,由于上缓冲器30的弯曲变形被用来使压力管52变形,因此压力管52能够稳定地变形。
突出部42由夹子70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壁22。突出部42从而在变形起点部66的后侧处被保险杠加强件20支撑。因此,当斜向下后的碰撞负荷F被输入到上缓冲器30的角部32C时,能够抑制突出部42升起离开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这能够使上缓冲器30有效地承受在变形起点部66的位置处的弯曲变形,从而能够使压力管52稳定地变形。
在缓冲器64中,下缓冲器60设置在上缓冲器30的下侧,且上缓冲器30与下缓冲器60布置成沿上下方向彼此对齐。这能够使在与车辆V碰撞期间基本上水平地进入车辆V的除行人之外的碰撞体被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承载。这能够抑制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错误检测。
在缓冲器64中,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由联接部62联接在一起作为整体单元。这使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能够同时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这能够使得当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时的操作更容易。
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参考图4,描述关于依照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包含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车辆保险杠结构S3。在除了以下描述的方面之外的情况下,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相似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来构成。注意的是,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具有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似的构造的部件。
即,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用作“另一个构件”的支架80设置在保险杠加强件20和上缓冲器30之间。换句话说,上缓冲器30通过支架80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
支架80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细长的形状,且跟随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布置。支架80形成为在沿其长度方向观看的剖视图中的大体矩形的形状,且支架80的后表面80R在保险杠20的上部处固定至前表面20F。支架80的上表面(另一个构件的上表面)80U的上下位置与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的上下位置对齐。
在上缓冲器30中,台阶部34从缓冲器主体32中省略。此外,锥形面40T从缓冲器上端部40中省略,且在侧剖视图中,缓冲器上端部40形成为其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的大体矩形的形状。缓冲器上端部40的前表面40F布置在与缓冲器主体32的前表面32F相同的平面中。
缓冲器主体32(沟槽下部38)的后表面32R固定至支架80的前表面(另一个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80F。缓冲器上端部40的突出部42邻接支架80的上表面80U,以便能够相对于上表面80U沿前后方向移动,且突出部42的后端没有延伸远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沟槽部36(压力管52)布置成沿前后方向面对支架80的前表面80F的上边缘部。因此,在上缓冲器30中,相似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仅仅缓冲器主体32的沟槽下部38被支架80的前表面80F从后侧支撑。这能够使第三示范性实施例具有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相似的作用和有益效果。
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上缓冲器30通过支架80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前表面20F。这能够使上缓冲器30比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更靠车辆前侧布置。因此,例如,在具有保险杠罩12和保险杠加强件20之间的前后方向上比较长的距离的车辆中,上缓冲器30能够在不改变上缓冲器3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安装在所述车辆中。
注意的是,尽管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将支架80的上表面80U的上下位置设定成与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的上下位置对齐(尽管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上表面80U的位置与上表面20U的位置设定成使得彼此对齐),但是支架80的上下位置可依照各个车辆类型适当地改变。如图5所图示,例如,支架80的上表面80U可布置成比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更靠下侧。在这些情况下,构造可为:使得缓冲器上端部40不比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更靠上侧突出。这能够抑制如下的空气流被缓冲器上端部40阻碍:所述空气流通过固定至保险杠罩12的保险杠格栅(图中未图示出)流到车辆V的发动机室内。这样由于空气流在不被缓冲器上端部40阻碍的情况下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侧流动,因此可实现逆着布置在保险杠加强件20的后侧的散热器(图中未图示出)的良好的空气流。
尽管未图示在附图中,但是可应用如下的构造:支架80的上表面80U布置成比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更靠上侧。在这些情况下,压力管52的上下位置更加接近行人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使行人检测传感器50的检测精度进一步增加。
尽管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上缓冲器30固定至支架80,但是可应用如下的构造: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缓冲器64固定至支架80。在这些情况下,支架80可比第三示范性实施例的更朝向下侧延伸,且缓冲器上端部40的突出部42可固定至支架80的上表面80U。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沟槽部36的内周面由部分地朝向下侧开口的圆形的圆弧部36A构成,但是沟槽部36的内周面的形状不限制于此。例如,如图6所图示,沟槽部36的内周面可形成为大体椭圆状,其长轴沿上下方向。因而在压力管52的上侧和下侧处在沟槽部36内形成有间隙,从而能够使被沟槽部36变形成大体扁平状的压力管52由所述间隙容纳。这使压力管52能够以期望的方式来变形。
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缓冲器64由上缓冲器30、联接部62和下缓冲器60构成。然而,联接部62可从缓冲器64中省略。即,可应用上缓冲器30和下缓冲器60彼此分开的构造。
尽管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中,缓冲器上端部40的突出部42由夹子70固定至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但是缓冲器上端部40的突出部42的固定方法不限制于此。例如可应用如下的构造:固定至保险杠罩12的保险杠格栅的一部分朝向后侧延伸,且突出部42被所述延伸部分从上侧下压住。
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至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突出部42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代替地,可应用如下的构造:突出部42沿车辆宽度方向间断地形成。在这些情况下,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延伸的薄板或类似物可***突出部42和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在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的支架80的上表面80U)之间。这能够使上缓冲器30的重量减小,同时利用薄板防止或抑制异物等进入压力管52侧。
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和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缓冲器上端部40的突出部42邻接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但是可应用如下的构造:微小的间隙形成在突出部42和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之间。
而且,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至第三示范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如下的实例:包含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车辆保险杠结构S1至S3应用到前保险杠10。然而,在此公开的技术不限制于此,而是,例如,可使上述构造的前后反转,且包含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50的车辆保险杠结构S1至S3可应用到后保险杠。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全部公布、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引用以与如下情况相同的范围合并于本说明书:这样的单独的公布、专利申请或技术标准特别地且单独地表明通过引用合并。

Claims (11)

1.一种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所述车辆保险杠结构包括:
保险杠加强件(20),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且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长度方向;
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50),其被构造为包含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处的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压力管(52),且依照所述压力管(52)的压力变化输出信号;以及
上缓冲器(30),其固定至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其中所述上缓冲器(30)包含:
缓冲器主体(32),其布置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直接地或经由另一个构件(80)固定至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
缓冲器上端部(40),其与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上侧一体地设置,且包含突出部(42),所述突出部在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所述车辆上侧处、或在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另一个构件(80)的所述车辆上侧处,相对于所述缓冲器主体(32),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突出,以及
沟槽部(36),其形成在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部处,所述沟槽部布置成邻近所述缓冲器上端部(40)的车辆下侧,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或所述车辆下侧开口,并且保持所述压力管(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所述沟槽部(36)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开口;并且
所述突出部(42)邻接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或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另一个构件(80)的上表面(80U),以便能够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所述上表面(20U)或所述另一个构件(80)的所述上表面(80U)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上下尺寸(H1)设定成比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上下尺寸(H2)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通过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下端部处形成台阶部(34),将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端部的所述上下尺寸(H1)设定成比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端部的所述上下尺寸(H2)小:所述台阶部具有朝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和所述车辆下侧开口的大体L状横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所述沟槽部(36)朝向所述车辆下侧开口;并且
所述突出部(42)固定至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或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另一个构件(80)的上表面(80U)。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下缓冲器(60)设置在所述上缓冲器(30)的车辆下侧,且所述下缓冲器(60)布置成邻近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20F)或固定所述缓冲器主体(32)的所述另一个构件(80)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80F)。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
所述缓冲器主体(32)经由所述另一个构件(80)固定至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并且
所述缓冲器上端部(40)不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20)的上表面(20U)更朝所述车辆上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在侧视图中,所述缓冲器上端部(40)的车辆前后方向外表面(40T)随着其向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内侧延伸而向上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所述突出部(42)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其中所述突出部(42)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间断地形成。
CN201510481681.2A 2014-08-08 2015-08-03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Active CN105365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2445A JP6146383B2 (ja) 2014-08-08 2014-08-08 圧力チューブ式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2014-162445 2014-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731A true CN105365731A (zh) 2016-03-02
CN105365731B CN105365731B (zh) 2018-07-24

Family

ID=53776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81681.2A Active CN105365731B (zh) 2014-08-08 2015-08-03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10913B2 (zh)
EP (1) EP2982547B1 (zh)
JP (1) JP6146383B2 (zh)
KR (1) KR101696769B1 (zh)
CN (1) CN105365731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0090A (zh) * 2018-01-17 2019-07-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感测管诊断***和方法
CN110861480A (zh) * 2018-08-10 2020-03-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1148660A (zh) * 2017-09-26 2020-05-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用来触发机动车的至少一种安全功能的触发信号的方法
CN111194282A (zh) * 2017-10-24 2020-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01162A (zh) * 2017-10-24 2020-05-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25836A (zh) * 2017-10-24 2020-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572479A (zh) * 2019-02-15 2020-08-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CN113474222A (zh) * 2019-02-25 2021-10-0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与冲击传感器相关联的缓冲元件的保险杠结构子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8897B2 (ja) * 2014-08-08 2017-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6107784B2 (ja) 2014-10-10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565182B2 (ja) * 2014-12-10 2019-08-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6413829B2 (ja) * 2015-02-23 2018-10-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6256427B2 (ja) * 2015-08-10 2018-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467355B2 (ja) * 2016-01-11 2019-02-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6485378B2 (ja) * 2016-02-01 2019-03-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前部構造
JP6332295B2 (ja) * 2016-02-08 2018-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前部構造
JP7071255B2 (ja) 2016-03-30 2022-05-1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超伝導マグネット装置及び極低温冷凍機システム
US9834164B1 (en) * 2016-07-27 2017-12-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Impact sensor arrangements for active hood systems of motor vehicles
US9975507B2 (en) * 2016-10-06 2018-05-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inforcement block
DE102016122288A1 (de) * 2016-11-21 2018-05-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frontstruktur
US10137850B2 (en) * 2017-01-11 2018-11-2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umper collision indicator
JP6912241B2 (ja) * 2017-03-29 2021-08-04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衝突判定装置
JP6766776B2 (ja) 2017-08-21 2020-10-14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
JP6866831B2 (ja) * 2017-11-24 2021-04-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10257685B1 (en) * 2018-08-30 2019-04-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to generate and transmit an emergency services request
US10589677B1 (en) 2018-10-11 2020-03-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to exhibit information after a pedestrian crash incident
KR20210085734A (ko) 2019-12-31 2021-07-08 재단법인 지능형자동차부품진흥원 자율주행 차량용 센서 장착장치
JP7473361B2 (ja) * 2020-03-02 2024-04-23 株式会社Subaru 衝突検知装置
FR3110518A1 (fr) * 2020-05-25 2021-11-26 Psa Automobiles Sa Absorbeur de choc pour parechoc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JP7236425B2 (ja) * 2020-12-16 2023-03-09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バンパアブソーバー
DE102022111723A1 (de) 2022-05-11 2023-11-16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erfahren,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fahrassistenzsystem und fahrzeug
ES2957706A1 (es) * 2022-06-16 2024-01-24 Seat Sa Sistema de detección de impacto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803A (zh) * 2003-12-24 2005-07-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EP1600336A1 (fr) * 2004-05-28 2005-11-30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Absorbeur de pare-chocs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1048300A (zh) * 2004-10-28 2007-10-03 株式会社电装 碰撞检测装置以及制造该碰撞检测装置的方法
US20090027181A1 (en) * 2007-07-23 2009-01-29 Denso Corporation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ame
CN102227339A (zh) * 2008-12-02 2011-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装置以及碰撞检测方法
WO2012113362A1 (de) * 2011-02-22 2012-08-3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Aufprallsensor mit einem elastisch deformierbaren schlauch und zumindest einem drucksens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4812B2 (ja) 2004-03-10 2008-07-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荷重検知装置
JP5013157B2 (ja) 2005-10-28 2012-08-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4830475B2 (ja) * 2005-12-14 2011-12-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荷重測定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衝突体判定装置
JP4891620B2 (ja) * 2006-01-17 2012-03-0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衝撃検知センサ
JP4264844B2 (ja) * 2007-06-21 2009-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2009023407A (ja) * 2007-07-17 2009-02-05 Denso Corp 衝突検出装置
JP5509863B2 (ja) * 2010-01-14 2014-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歩行者衝突検出装置
JP6036636B2 (ja) 2013-10-10 2016-1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2015081070A (ja) 2013-10-24 2015-04-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JP5967056B2 (ja) 2013-11-12 2016-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衝突検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6803A (zh) * 2003-12-24 2005-07-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EP1600336A1 (fr) * 2004-05-28 2005-11-30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Absorbeur de pare-chocs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1048300A (zh) * 2004-10-28 2007-10-03 株式会社电装 碰撞检测装置以及制造该碰撞检测装置的方法
US20090027181A1 (en) * 2007-07-23 2009-01-29 Denso Corporation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ame
CN102227339A (zh) * 2008-12-02 2011-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装置以及碰撞检测方法
WO2012113362A1 (de) * 2011-02-22 2012-08-30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Aufprallsensor mit einem elastisch deformierbaren schlauch und zumindest einem drucksensor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8660A (zh) * 2017-09-26 2020-05-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用来触发机动车的至少一种安全功能的触发信号的方法
CN111148660B (zh) * 2017-09-26 2022-07-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产生用来触发机动车的至少一种安全功能的触发信号的方法
CN111194282A (zh) * 2017-10-24 2020-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01162A (zh) * 2017-10-24 2020-05-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1225836A (zh) * 2017-10-24 2020-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碰撞检测构造
CN110040090A (zh) * 2018-01-17 2019-07-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感测管诊断***和方法
CN110861480A (zh) * 2018-08-10 2020-03-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0861480B (zh) * 2018-08-10 2023-0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11572479A (zh) * 2019-02-15 2020-08-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能量吸收部件及能量吸收构造
CN113474222A (zh) * 2019-02-25 2021-10-0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与冲击传感器相关联的缓冲元件的保险杠结构子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82547A1 (en) 2016-02-10
US20160039376A1 (en) 2016-02-11
JP2016037206A (ja) 2016-03-22
JP6146383B2 (ja) 2017-06-14
KR101696769B1 (ko) 2017-01-16
CN105365731B (zh) 2018-07-24
EP2982547B1 (en) 2018-07-25
KR20160018404A (ko) 2016-02-17
US9610913B2 (en) 2017-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65731A (zh) 包含压力管式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KR101854061B1 (ko) 보행자 충돌 검지 센서를 구비한 차량용 범퍼 구조
US9809187B2 (en) Pedestrian collision detection sensor-equipped vehicle bumper structure
CN105501162B (zh) 包含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辆保险杠结构
US9663053B2 (en) Collision det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JP6070647B2 (ja)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US10029635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equipped with pedestrian collision detecting sensor
JP2009023407A (ja) 衝突検出装置
CN104736395A (zh) 包含行人碰撞检测装置的车辆保险杠
JP2017007368A (ja)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2006273081A (ja) バンパレインフォースの補強構造
CN110316122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JP6447019B2 (ja)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079712B2 (ja) 車両用バンパ
US9302610B2 (en) Motor vehicle headlight with energy absorbing feature
JP6314714B2 (ja)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US20230096952A1 (en) Colli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JP5994666B2 (ja) 歩行者衝突検出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
JP2015140113A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6256358B2 (ja) 歩行者衝突検知センサを備えた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