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4737B -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4737B
CN105274737B CN201510415307.2A CN201510415307A CN105274737B CN 105274737 B CN105274737 B CN 105274737B CN 201510415307 A CN201510415307 A CN 201510415307A CN 105274737 B CN105274737 B CN 1052747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clamping plate
insertion part
cloth
sew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153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4737A (zh
Inventor
安田俊介
山谷惠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74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4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4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47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实现将带环的一端部以Z状折返的缝合缝制的线迹数量的减少。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带环夹板;带环压脚;载置台;布料压脚;第一移动机构,其使带环压脚及载置台移动;第二移动机构,其使布料移动;夹板移动机构,其使带环夹板移动;控制装置;***部件;以及***部件移动机构,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折痕线迹形成控制,在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带环的一端部形成折痕线迹;***部件配置控制,在折痕线迹和带环夹板所涉及的夹持位置之间,向布料和带环之间的间隙配置***部件;折返控制,使***部件向折痕线迹侧移动,利用***部件形成将带环折返的状态;折返缝合控制,形成将带环向布料缝合的线迹,以维持带环的折返状态。

Description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背景技术
带环缝制缝纫机是用于向长裤等的布料缝制使带子穿过的带环的缝纫机。带环是细长的短条状的布料,在缝合到布料上的情况下,存在各种缝制方法。作为其中之一,已知如下的缝制方法,即,如图 20(A)所示,将带环的一端部折返两次而设置为Z状而进行缝制的方法。
现有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具有:带环夹板31,其在使带环沿规定方向(设为Y方向)的状态下进行抓持;载置台51,其对布料进行载置;布料压脚71,其将布料从上方进行按压保持;带环压脚52,其将缝针穿过的较小的框体从上方压住带环B;松弛部件66,其使带环B具有松弛度;电动机,其能够将带环夹板31在Y方向及Z方向(上下方向)上任意地定位;电动机,其能够将载置台51及布料压脚71在Y方向上任意地定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上述的现有的带环缝制缝纫机通过如下所示的工序进行带环B的缝合缝制。图21是带环缝合缝制的流程图,图22~图27 是示意图。
首先,将带环B缝制的布料C载置在载置台51上,如果按下设置在缝纫机上的启动开关(步骤S101、图22(A)),则布料压脚71下降,按压布料C(步骤S103、图22(B))。
然后,预先对带环B进行抓持而待机的带环夹板31向载置台 51的上方移动,将带环B向缝合位置供给(步骤S105、图22(C))。
然后,带环夹板31在布料C的上方下降(步骤S107、图22(D))。
然后,带环压脚52下降,将布料C及带环B从上方进行按压(步骤S109、图23(A))。
然后,带环夹板31上升,在将带环B的抓持压力暂时减弱的状态下,向前侧移动。由此,带环夹板31相对于带环B的抓持位置向靠近端部移动(步骤S111、图23(B))。
然后,缝纫机在带环B的宽度方向上进行锁缝,在执行形成线迹L1的第一缝制后,使带环压脚52上升(步骤S113、图23(C))。
然后,带环夹板31向与线迹L1相比的后侧移动,同时布料压脚71向前侧移动,由此将带环B从线迹L1向后侧折返,并且将形成线迹L2的布料C上的第二缝合位置配置为落针位置(步骤S115、图23(D))。
然后,带环压脚52下降(步骤S117、图24(A)),执行形成线迹L2的第二缝合,带环压脚52再次上升(步骤S119、图24(B))。
然后,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同时布料压脚71向后侧移动,由此将带环B从线迹L2向前侧折返,并且将形成线迹L3的布料C 上的第三缝制位置配置为落针位置(步骤S121、图24(C))。
然后,带环夹板31略微下降(步骤S123、图24(D)),并且,带环压脚52下降,对带环B及布料C进行保持(步骤S125、图25 (A)),执行形成线迹L3的第三缝制,带环压脚52上升(步骤 S127、图25(B))。
然后,带环夹板31上升,并且,向后侧移动,在线迹L3处将带环B向上方弯折(步骤S129、图25(C)),松弛部件66进入该弯折部分(步骤S131、图25(D))。
然后,通过布料压脚71和松弛部件66向后侧移动,带环夹板 31向前侧移动,从而针对带环B确保松弛的余量,同时,将形成线迹L4的布料C上的第四缝制位置配置为落针位置(步骤S133、图 26(A))。
然后,带环夹板31下降(步骤S135、图26(B)),带环压脚 52下降,压住带环B(步骤S137、图26(C))。
并且,通过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从而抓持的带环B脱落(步骤S139、图26(D))。
然后,执行形成线迹L4的第四缝合,带环压脚52上升(步骤 S141、图27(A)),布料压脚71上升,放开布料C,带环缝制结束(步骤S143、图27(B))。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1481号公报
但是,对于上述的当前的带环缝制缝纫机,由于通过带环夹板 31对带环B进行抓持,沿Y方向移动,从而进行缝合缝制,因此为了进行如图20(A)所示的Z状的缝制,如图20(B)所示,需要形成用于使带环B折返的线迹L2。
因此,产生带环B的缝合缝制中的缝线的消耗量的增加、及由缝制时间的增加所导致的作业效率的降低。
另外,由于在线迹L2处折返时带环B被拖拽,因此成为布料C 的缝合部分的翘起或错位的原因。
并且,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布料C的背面侧的狭窄部分处线迹L1~L3集中,美观性变差,商品价值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带环的一端部Z状地折返的缝合缝制中,实现线迹数量的减少。
技术方案1是带环缝制缝纫机的发明,该带环缝制缝纫机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
带环夹板,其能够对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状态的所述带环进行夹持且能够放开;
带环压脚,其通过下降动作将所述带环压住;
载置台,其载置进行所述带环的缝合的布料;
布料压脚,其对所述布料进行保持;
第一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压脚及载置台相对于所述缝针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
第二移动机构,其经由所述布料压脚使所述布料沿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移动;
夹板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夹板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与所述带环的缝合缝制相关的动作控制,
该带环缝制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部件,其配置在载置于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中;以及
***部件移动机构,其使所述***部件在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
折痕线迹形成控制,在该控制中,在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带环的一端部,形成沿该带环的宽度方向的折痕线迹;
***部件配置控制,在该控制中,以成为所述带环的所述折痕线迹的形成位置或形成预定位置和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夹持位置之间的方式,向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配置所述***部件;
折返控制,在该控制中,使所述***部件与所述带环夹板一起向所述折痕线迹侧移动,利用所述***部件形成将所述折痕线迹和所述带环夹板之间的所述带环折返的状态;以及
折返缝合控制,在该控制中,形成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缝合的线迹,以维持利用所述***部件进行折返的所述带环的该折返状态。
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部件配置控制中,
在为了形成所述折痕线迹而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供给之前,将所述***部件配置于成为所述带环的下方的位置。
此外,所谓“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供给之前,将所述***部件配置于成为所述带环的下方的位置”,是指比带环之前,向成为带环的供给预定位置的下方的位置配置***部件。
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调节单元,该高度调节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调节。
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调节单元,该高度调节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调节。
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设定单元,该高度设定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设定输入,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进行控制,以成为由所述高度设定单元设定的高度。
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设定单元,该高度设定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设定输入,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进行控制,以成为由所述高度设定单元设定的高度。
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带环夹板一起移动,
所述夹板移动机构还作为所述***部件移动机构起作用。
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插拔用致动器,该插拔用致动器使所述***部件向相对于载置在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进行插拔的方向移动。
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插拔用致动器,该插拔用致动器使所述***部件向相对于载置在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进行插拔的方向移动。
技术方案10是带环缝合缝制方法的发明,在该缝制方法中利用带环缝制缝纫机将带环向布料缝合,
该带环缝制缝纫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带环夹板,其能够对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状态的所述带环进行夹持且能够放开;带环压脚,其通过下降动作将所述带环压住;载置台,其载置进行所述带环的缝合的布料;布料压脚,其对所述布料进行保持;第一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压脚及载置台相对于所述缝针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第二移动机构,其经由所述布料压脚使所述布料沿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移动;夹板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夹板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以及控制装置,其进行与所述带环的缝合缝制相关的动作控制,
该带环缝合缝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即:
折痕线迹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带环的一端部,形成沿该带环的宽度方向的折痕线迹;
***部件配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所述带环缝制缝纫机所具有的、配置在载置于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中的***部件以及使所述***部件在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部件移动机构,以成为所述带环的所述折痕线迹的形成位置或形成预定位置和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夹持位置之间的方式,向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配置所述***部件;
折返工序,在该工序中,使所述***部件与所述带环夹板一起向所述折痕线迹侧移动,利用所述***部件形成将所述折痕线迹和所述带环夹板之间的所述带环折返的状态;以及
折返缝合工序,在该工序中,形成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缝合的线迹,以维持利用所述***部件进行折返的所述带环的该折返状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由于使***部件向折痕线迹侧移动,在利用***部件形成将折痕线迹和带环夹板之间的带环折返的状态后,将带环向布料缝合,以维持该折返状态,因此,能够将如通过现有的带环缝制缝纫机进行的缝制那样的、用于形成带环的折返部分的线迹减少1个。
因此,能够减少带环的缝合缝制中的缝线的消耗量,另外,能够缩短带环的缝合缝制时间,能够实现缝制作业的效率的提高。
并且,由于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的在已形成的线迹处进行折返而对带环进行拖拽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布料的缝合部分的翘起或错位的发生。
并且,通过线迹数量的减少,带环的一端部的狭窄部分处的线迹的集中得到缓和,能够使布料的背面侧的美观性良好,实现商品价值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整体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的框图。
图3是缝针周边的斜视图。
图4(A)是第一叉状部件的斜视图,图4(B)是第二叉状部件的斜视图。
图5是表示带环的缝合形状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6(A)是第一叉状部件的使用例,是表示带环卷绕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 (B)是表示卷绕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通过第二叉状部件进行的棒状体的高度调节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9(A)~图9(D)是与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9(A)~图9 (D)的顺序进行。
图10(A)~图10(D)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9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10(A)~图10(D)的顺序进行。
图11(A)~图11(D)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10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 11(A)~图11(D)的顺序进行。
图12(A)~图12(D)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11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 12(A)~图12(D)的顺序进行。
图13(A)~图13(D)是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12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 13(A)~图13(D)的顺序进行。
图14(A)~图14(D)是带环缝制控制(方法)中的***部件配置控制(工序)的其他例子中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 14(A)~图14(D)的顺序进行。
图15(A)~图15(C)是带环缝制控制(方法)中的***部件配置控制(工序)的其他例子中的图14之后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15(A)~图15(C)的顺序进行。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17(A)~图17(D)是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17(A)~图 17(D)的顺序进行。
图18(A)~图18(D)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17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 18(A)~图18(D)的顺序进行。
图19(A)~图19(C)是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18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 19(A)~图19(C)的顺序进行。
图20(A)是表示带环的缝合形状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图20 (B)是表示通过现有的缝纫机实现的带环的缝合形状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21是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流程图。
图22(A)~图22(D)是与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22(A)~图22(D)的顺序进行。
图23(A)~图23(D)是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22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23(A)~图23(D) 的顺序进行。
图24(A)~图24(D)是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23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24(A)~图24(D) 的顺序进行。
图25(A)~图25(D)是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24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25(A)~图25(D) 的顺序进行。
图26(A)~图26(D)是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25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26(A)~图26(D) 的顺序进行。
图27(A)~图27(B)是现有的带环缝制控制的与图26之后的步骤相对应的带环等的侧视示意图,按照图27(A)~图27(B) 的顺序进行。
标号的说明
10 缝纫机
11 缝针
30 夹板机构(夹板移动机构、***部件移动机构)
31 带环夹板
35 夹板用X轴电动机
36 夹板用Y轴电动机
38 第一叉状部件
39 第二叉状部件(***部件)
40 叉状部件用气缸(插拔用致动器)
41 旋转致动器(高度调节单元)
50 带环压脚机构(第一移动机构)
51 载置台
52 带环压脚
65 松弛机构
66 松弛部件
70 布料压脚机构(第二移动机构)
71 布料压脚
80 控制装置
86 操作单元
87 触摸面板(高度调节单元)
88 显示面板
B 带环
C 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缝制装置的概要]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环缝制缝纫机10的整体的斜视图,图2 是表示控制***的框图,图3是缝针周边的斜视图。
带环缝制缝纫机10具有:未图示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11上下移动;夹板机构30,其具有对朝向规定方向的带环B进行夹持的带环夹板31;带环供给机构60,其将带环B向夹板机构30 供给;带环压脚机构50,其具有载置台51和带环压脚52,该载置台 51载置进行带环B的缝合的布料C,该带环压脚52通过向该载置台 51的下降动作将带环B压住;松弛机构65,其具有将带环B的带环松弛的松弛部件66;布料压脚机构70,其具有对布料C进行保持的布料压脚71;缝纫机架2;未图示的釜机构;以及控制装置80,其对上述各结构进行控制。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具有:缝纫机底座部2a,其内置有釜机构;纵向机体部2b,其从缝纫机底座部2a的一端部直立设置;以及缝纫机臂部2c,其内置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并且,缝纫机臂部2c沿与缝纫机底座部2a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水平且与缝纫机底座部2a及缝纫机臂部2c 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铅垂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根据说明的需要,将Y轴方向的一端部侧且缝纫机臂部2c的面部侧称为“前侧”,将 Y轴方向的另一端部侧且纵向机体部2b侧称为“后侧”。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及釜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与公知的结构相同,由下述部分构成,即:针棒,其在缝纫机臂部2c的前侧端部的内部,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在其下端部保持缝针;缝纫机电动机13,其成为针棒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主轴,其由缝纫机电动机13进行旋转驱动;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主轴的旋转驱动变换为上下移动,并向针棒传递。
釜机构是使用所谓半旋转釜的釜机构,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具有:半旋转釜,其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底座部2a的前侧端部的内侧且位于落针位置下部;偏心凸轮,其设置在主轴上;曲柄杆,其利用一端部对偏心凸轮进行支撑;釜轴,其通过与曲柄杆的另一端部连结的臂部施加往复旋转;以及驱动器,其由釜轴支撑。
[带环供给机构]
带环供给机构60配置在夹板机构30的前侧,具有:抽出电动机62,其在该带环供给机构60的前侧端部,具有用于导入无接头的带状的未切断带环的引入口(省略图示),对用于将从该引入口引入的无接头的带环输送至设置于后侧的抽出口的输送辊61进行旋转驱动;以及切断用气缸64,其对以规定的长度切断无接头的带环的切断器63进行驱动。将无接头的带环切开而形成的各个带环B的长度是通过由控制装置80对抽出电动机62的驱动量进行控制而确定的。
此外,夹板机构30在其前侧设置有带环B的未图示的接收口和用于进行沿X、Y轴方向的移动的结构,以接收口相对于带环供给机构60的抽出口靠近的方式进行移动,进行带环B的接收。
[夹板机构]
在从前侧(面部侧)朝向后侧的状态下观察缝纫机架2时,夹板机构30配置在右侧。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在说“右”时,表示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且在从前侧(面部侧)朝向后侧的状态下观察时成为右的方向,在仅说“左”时,表示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且在从前侧(面部侧)朝向后侧的状态下观察时成为左的方向。
夹板机构30具有:带环夹板31,其由对带环B进行夹持的上侧夹板31a及下侧夹板31b构成;保持块32,其保持带环夹板31;夹板用气缸33,其对上侧夹板31a施加升降动作,对带环B的抓持状态和放开状态进行切换;支撑台34,其支撑保持块32,能够使保持块32沿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移动;夹板用X轴电动机 35,其对保持块32施加沿X轴方向的移动动作;夹板用Y轴电动机 36,其对保持块32施加沿Y轴方向的移动动作;夹板用Z轴气缸 37,其对保持块32施加沿Z轴方向的移动动作。
如图3所示,带环夹板31设置在保持块32的左端,下侧夹板 31b固定安装在保持块32上,上侧夹板31a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下侧夹板31b的正上方。另外,上侧夹板31a在其前端部下表面上形成有凹状的保持部,以与该保持部嵌合的方式进行带环B的保持。带环B通过与保持部嵌合而被保持,从而以使其长度方向沿Y轴方向的状态进行保持。
夹板用气缸33安装在保持块32上,通过其柱塞的进退动作,能够对上侧夹板31a的上升放开动作和下降保持动作进行切换。此外,在夹板用气缸33中具有调节阀,为了进行下降保持动作,该调节阀对从外部供给的空气的压力进行调节,控制装置80通过控制该调节阀,变得能够将带环B的抓持压力以强弱两个阶段进行切换。在夹持压力为“强”的情况下,带环B不能容易地沿Y轴方向拔出,在夹持压力为“弱”的情况下,如果带环B受到沿Y轴方向的某种程度的张力,则调节至可以被拔出的程度。
保持块32将能够沿例如X、Y、Z轴方向各方向滑动的滑动引导部进行组合,而支撑在支撑台34上,能够沿这些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夹板用X、Y轴电动机35、36及夹板用Z轴气缸37的协同动作,从而能够将带环夹板31移动至沿X-Y平面的任意位置,另外,能够对带环夹板31的高度进行调节。
例如,在从带环B的接收位置向缝制的执行位置的输送或者向带环B的多个部位进行缝合缝制的情况下,进行各缝制间的带环B 的沿Y轴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施加等。即,夹板机构30变得能够作为“夹板移动机构”起作用。
另外,在保持块32上,同时设置有与带环夹板31的Y轴方向后侧相邻的叉状部件(在图3中省略图示)。
如图4所示,该叉状部件相对于使该叉状部件旋转的旋转致动器41通过螺钉固定而能够装卸,第一叉状部件38和第二叉状部件 39能够更换(图1及图2对安装有第一叉状部件38的状态进行例示)。
这些叉状部件由对该叉状部件进行保持并使其绕X轴旋转的旋转致动器41支撑。并且,叉状部件经由旋转致动器41(参照图2及图4(A))由叉状部件用气缸40(参照图2)支撑,在缝制时相对于由带环夹板31保持的带环B,能够对实施在后面记述的折返作业等规定的作业的作业位置和从带环B离开的待机位置进行切换,该叉状部件用气缸40作为使叉状部件沿X轴方向进退移动的插拔用致动器。
如图4(A)所示,第一叉状部件38形成为从沿X轴方向延伸的基部的前端部(左端部)进一步向左方延伸出2根棒状体38a、38b 的双叉状。
如图5所示,该第一叉状部件38在下述情况下使用,即,对已经缝合了一端部B1的带环B的另一端部B2进行折返并缝合。
即,如图6(A)所示,第一叉状部件38在2根棒状体38a、38b 上下排列的状态下设置为向它们之间使带环B穿过的状态,如图6 (B)所示,通过使第一叉状部件38的基部绕X轴旋转270度,从而可以将带环B的端部折返。
另外,第二叉状部件39在将带环B的一端部Z状地折返两次并缝合的情况下使用。该缝合的缝制方法将在后面记述。
对于第二叉状部件39,沿X轴方向延伸的1根棒状体39a设置于相对于旋转致动器41的旋转中心进行了较大偏心的位置。
由于支撑各叉状部件38、39的旋转致动器41安装在保持块32 上,因此带环夹板31和各叉状部件38、39的Y-Z平面内的位置关系基本上是固定的。
但是,由于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相对于旋转致动器41 的旋转中心41c进行较大的偏心,因此如图7所示,棒状体39a能够与旋转致动器41的旋转角度相应地,相对于带环夹板31在上下方向上对高度进行调节。此外,旋转致动器41的旋转角度能够由控制装置80任意地进行控制。
在缝制时,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向布料C和带环B之间的间隙***(参照图10(D)),但是该间隙狭窄,要求棒状体 39a能够调节为适当的高度。旋转致动器41能够通过该旋转动作,对棒状体39a任意地进行调节,作为***时对棒状体39a的高度进行调节的高度调节单元起作用。
[松弛机构]
如图1~图3所示,松弛机构65具有:基座65a,其设置于缝纫机底座部2a上;进给轴65b,其从基座65a沿Y轴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移动基座65c,其保持于进给轴65b的前端部;以及松弛部件 66。松弛部件66安装在移动基座65c的右端部,在绕Z轴的规定角度范围内能够旋转。在基座65a上搭载有松弛电动机68,通过松弛电动机68的动作,进给轴65b沿该轴方向、即Y轴方向进行进退移动,与此相伴,由进给轴65b支撑的移动基座65c及松弛部件66沿Y轴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移动基座65c搭载有松弛部件用气缸67,通过松弛部件用气缸67的动作,松弛部件66在绕Z轴的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松弛部件66通过该旋转,能够在从带环B分离的待机区域、以及与带环B接触并压入而将带环B松弛的作业区域范围进行动作。
另外,如果由松弛电动机68施加沿Y轴方向的移动动作,则能够对带环B的沿长度方向的松弛量进行控制。
[带环压脚机构]
基于图1~图3,对带环压脚机构50进行说明。带环压脚机构 50的载置台51可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地被缝纫机底座部2a 的上部支撑。并且,载置台51的上表面是与X-Y平面平行的水平面,在缝制时载置布料C。另外,载置台51位于针棒的正下方,在落针位置形成有使缝针11***的针孔。
并且,带环压脚机构50具有:布料用X轴电动机53,其使载置台51沿X轴方向任意地移动;以及布料用Y轴电动机54,其使载置台51沿Y轴方向任意地移动。这些各电动机53、54均是脉冲电动机,在各自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编码器55、56。布料用X轴电动机53及Y轴电动机54基于各编码器55、56的输出进行反馈控制,以进行带环B及布料C的定位,并使得与每针的落针同步地,在缝制图案中所确定的规定的落针位置进行落针。
另外,在载置台51的后侧的端部,直立设置有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带环压脚52的升降机架58,载置台51和带环压脚52能够沿X轴及Y轴方向与载置台51一体地进行移动。另外,带环压脚52的升降是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进行的,通过下降而从上方向下方按压保持带环B及布料C,通过上升而放开带环B及布料C。
在带环压脚52的下部,具有与通常的带环B的宽度相比略宽的大致矩形状的框体52a。在带环缝制缝纫机10中,在带环B的缝合缝制中,由于沿带环B的宽度方向的缝制被实施一至多次,所以带环压脚52的框体52a设定为,可以包含沿带环B的宽度方向的一次缝制的大小。
带环压脚机构50通过上述结构,作为“第一移动机构”起作用,该“第一移动机构”将载置台51上由带环压脚52保持的带环B及布料C移动定位至沿X-Y平面的任意位置。
[布料压脚机构]
布料压脚机构70的布料压脚71是在俯视观察时大致C字状的框体,设定为比载置台51小、比带环压脚52的框体52a大。该布料压脚71配置为,在载置台51的上表面上包围带环压脚52的框体52a 的周围,但是与载置台51单独地,通过支撑体72沿Y轴方向可移动且可升降地支撑在缝纫机底座部2a上。布料压脚71的升降动作由布料压脚用气缸73进行,通过下降而从上方向下方按压保持布料C,通过上升而放开布料C。
另外,布料压脚71的Y轴方向移动是将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作为驱动源而进行的。该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是脉冲电动机,能够对通过布料压脚71实现的布料C的Y轴方向移动量任意地进行控制。
布料压脚机构70能够通过上述结构,作为“第二移动机构”起作用,该“第二移动机构”能够将载置台51上由布料压脚71保持的布料C移动定位至沿带环B所朝向的方向(Y轴方向)的任意位置。
[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
控制装置80具有:CPU 81,其进行各种处理及控制;ROM 82,其写入执行带环缝制缝纫机10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程序及设定信息;作为工作区域的RAM 83,其在CPU 81的处理中存储各种数据;以及EEPROM 84,其记录各种设定数据。
另外,控制装置80具有I/O接口85,该I/O接口85用于将各种控制对象及编码器55、56和CPU 81连接。即,在CPU 81上,经由上述I/O接口85连接有缝纫机电动机13、夹板用气缸33、夹板用 X轴电动机35、夹板用Y轴电动机36、夹板用Z轴气缸37、旋转致动器41、叉状部件用气缸40、松弛部件用气缸67、松弛电动机68、布料压脚用气缸73、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切断用气缸64、抽出电动机62、布料用X轴电动机53、布料用Y轴电动机54、带环压脚用气缸57、编码器55及56。此外,各气缸33、37、40、67、 57、64、73均经由针对该各气缸进行进排气的未图示的电磁阀,对其动作进行控制。
另外,如上述所述,在控制装置80上,经由I/O接口85连接有:操作单元86,其具有用于输入各种设定的触摸面板87和进行设定信息的显示的显示面板88;以及启动开关89,其输入缝制的开始。
在带环缝制缝纫机10中,作为带环的缝合形状,除了将两个端部彼此向内侧折返的最基本形状之外,还存在将端部不折返而直接延伸的缝合形状、将带环的一端部折叠为大致Z字状并缝制的缝合形状等。
在进行上述缝合形状(下面设为Z形状)的缝制的情况下,必须将向带环实施的多个线迹的Y轴方向上的相互间隔等作为参数进行设定,通过操作单元86的触摸面板87进行其输入。
这些参数的设定内容记录在EEPROM 84中,在缝制控制时参照。此外,为了形成所选择的各线迹的缝制图案而所需的控制参数(为了进行套结缝制或绷缝缝制而所需的每一针的动作量及动作顺序等),作为规定的参数而预先设定在ROM 82或EEPROM 84中,其値被参照。
此外,上述的各种参数设定不过是一个例子,它们例如也可以预先确定固定值,该固定值被参照。
另外,能够从操作单元86的触摸面板87,对以通过前述的旋转致动器41实现的旋转角度而进行调节的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 39a的高度(相对于带环夹板31的高度)进行设定。即,如果从触摸面板87设定输入相对于带环夹板31的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则能够求出该高度及用于设置该高度的旋转致动器41的旋转角度,记录至EEPROM 84中。此外,该设定高度优选设为,将棒状体 39a设置于比带环夹板31低的位置且不与布料C干涉的高度。
并且,CPU 81对旋转致动器4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向带环B 的下侧***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前(参照图10(D)),棒状体39a的高度成为记录在EEPROM 84中的设定値。
即,操作单元86的触摸面板87作为“高度调节单元”起作用,该“高度调节单元”对配置***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调节。
[带环缝制控制(方法)]
在这里,以将带环B的一端部折返两次而以Z状进行缝制,将另一端部不折返而直接进行缝制(图20(A)的图案)为例,参照图 8的流程图及与各步骤相对应的示意图即图9~图13,对控制装置80 的CPU 81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的带环B的缝合缝制的控制进行说明。
此外,在带环缝制缝纫机10的旋转致动器41上安装有第二叉状部件39。
如果向缝纫机10设置缝制带环B的布料C,按下启动开关89 (步骤S1、图9(A)),则CPU 81使布料压脚71通过布料压脚用气缸73的驱动而下降,按压布料C(步骤S3、图9(B))。
然后,CPU 81使预先对带环B进行抓持而待机的带环夹板31 通过夹板用X轴电动机35的驱动而向X轴方向左前进,将带环B 向缝合位置供给(步骤S5、图9(C))。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下降(步骤S7、图9(D))。
然后,CPU 81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 下降,对布料C及带环B进行按压(步骤S9、图10(A))。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上升,此后,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步骤S11、图10(B))。此外,在该带环夹板31移动时,CPU 81对夹板用气缸33进行控制,使通过带环夹板31实现的带环B的抓持压力减弱,与带环夹板31的移动相伴,使带环夹板31 的抓持位置沿带环B滑动。
然后,CPU 81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3的驱动,使缝纫机10进行缝制动作,执行形成沿带环B的宽度方向的线迹L1(折痕线迹)的“折痕线迹形成控制”(第一缝制),在形成折痕线迹后,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上升(折痕线迹形成工序:步骤S13、图10(C))。
此外,在步骤S11中减弱了的通过带环夹板31实现的带环B的抓持压力再次恢复至通常的抓持压力。
然后,CPU 81通过叉状部件用气缸40的驱动,使第二叉状部件39向X轴方向左移动,执行“***部件配置控制”,在该“***部件配置控制”中,将棒状体39a向布料C和带环B之间的间隙且从线迹L1至带环夹板31之间的位置(将带环B的线迹L1的形成端部作为一端部的情况下的另一端部侧)***(***部件配置工序:步骤S15、图10(D))。
此时,对于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CPU 81预先进行旋转致动器41的角度控制,从而调节为从操作单元86的触摸面板87 进行设定输入的设定高度。
在第二叉状部件39被***的状态下,CPU 81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执行“折返控制”,在该“折返控制”中,使带环夹板31及第二叉状部件39向后侧移动,直至线迹L1通过它们之间为止(折返工序:步骤S17、图11(A))。另外,同时,通过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的驱动,使布料压脚71及布料C沿Y轴方向向前侧移动,以使得线迹L3的形成位置成为落针位置。
由此,变为下述状态,即,带环B被第二叉状部件39按压,在线迹L1处向后侧折返,并且,在第二叉状部件39处向前侧折返。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及第二叉状部件39下降(步骤S19、图11(B))。
然后,CPU 81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 下降,对布料C及带环B进行按压(步骤S21、图11(C))。
并且,CPU 81通过叉状部件用气缸40的驱动,使第二叉状部件39向X轴方向右移动,从带环B的下方拔出。另外,通过夹板用 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上升(步骤S23、图11(D))。
然后,CPU 81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3的驱动,执行“折返缝合控制”,在执行该缝合后,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上升,在该“折返缝合控制”中,以进行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维持带环的折返状态的方式,形成将带环B向布料C缝合的线迹L3(折返缝合工序:步骤S25、图12(A))。
形成线迹L3后,CPU 81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向与线迹L3相比的后侧移动,另外,通过松弛部件用气缸67的驱动,将松弛部件66配置于与线迹L3相比为前侧的位置(步骤S27、图12(B))。
并且,CPU 81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 31向前侧移动,通过松弛电动机68的驱动,使松弛部件66向后侧移动。另外,通过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的驱动,使布料压脚71 向后侧移动,将布料C的第四缝合的预定位置定位为落针位置(步骤S29、图12(C))。
另外,通过上述带环夹板31和松弛部件66的移动,带环B成为从线迹L3经由位于后侧的松弛部件66跨在带环夹板31的状态,能够确保经由松弛部件66的部分的松弛余量。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下降(步骤S31、图12(D))。
并且,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下降,对布料C及带环B进行按压(步骤S33、图13(A))。
并且,通过松弛部件用气缸67的驱动,将松弛部件66从带环B 的内侧拔出,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将带环B从抓持状态放开。此外,在该带环夹板31移动时,CPU 81对夹板用气缸33进行控制,使通过带环夹板31实现的带环B的抓持压力减弱,与带环夹板31的移动相伴,使带环夹板31 的抓持位置沿带环B滑动。
并且,放开了带环B的带环夹板31通过夹板用X轴电动机35 的驱动,向X方向右退避(步骤S35、图13(B))。
然后,CPU 81执行第四缝合,在执行第四缝合后,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上升,在该第四缝合中,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3的驱动,进行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形成线迹L4(步骤S37、图13(C))。
然后,CPU 81通过布料压脚用气缸73的驱动,使布料压脚71 上升,放开布料C,结束带环缝制(步骤S39、图13(D))。
[技术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带环缝制缝纫机10中,在使***部件即第二叉状部件39向折痕线迹L1侧移动、利用第二叉状部件39形成将折痕线迹L1和带环夹板31之间的带环B折返的状态后,以维持该折返状态的方式将带环B向布料C缝合,因此,能够将如通过现有的带环缝制缝纫机进行的缝制那样的、用于形成带环B的折返部分的线迹L2(参照图20(B))减少一个。
因此,能够减少带环B的缝合缝制中的缝线的消耗量,另外,能够缩短带环B的缝合缝制时间,可以实现缝制作业的效率的提高。
并且,由于不会发生现有技术中的在已形成的线迹处进行折返而拖拽带环B的情况,因此,可以减少布料C的缝合部分的翘起及错位的发生。
并且,通过线迹L2的削减,在带环B的一端部的狭窄部分处的线迹的集中得到缓和,可以使布料的背面侧的美观性良好,实现商品价值的提高。
另外,带环缝制缝纫机10具有旋转致动器41,该旋转致动器 41作为通过第二叉状部件39的旋转而对其高度进行调节的高度调节单元,操作单元86的触摸面板87作为对配置第二叉状部件39时的高度进行调节的高度调节单元起作用,因此能够进行用于向布料C 和带环B之间的狭窄间隙适当地***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 的适当的高度调节,能够不损伤布料C或带环B,而实现良好的缝制,实现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第二叉状部件39由保持块32支撑,其Y轴方向的移动通过进行带环夹板31的移动的夹板用Y轴电动机36而进行。因此,将第二叉状部件39设置为可以与带环夹板31一起移动,作为“夹板移动机构”的夹板机构30还作为“***部件移动机构”起作用。
因此,能够将移动机构减少一个,实现部品个数的减少和生产工时的减少,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此外,带环缝制缝纫机10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设置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具有使第二叉状部件39沿Y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源,将第二叉状部件39与带环夹板31独立地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控制。
[带环缝制控制(方法)中的***部件配置控制(工序)的其他例子]
在如图10(D)所示的工序中,第二叉状部件39的最初配置理想的是尽可能靠近线迹L1。假如,在第二叉状部件39相对于线迹 L1远离的情况下(更靠前侧的情况下),在下一个工序(参照图11 (A))中,在使第二叉状部件39及带环夹板31向后侧移动时,第二叉状部件39够不到带环B,不能适当地形成通过第二叉状部件39 实现的带环B的折返部分。
但是,如图10(D)所示,越靠近线迹L1配置,则布料C和带环B之间的间隙变得越窄,难以不与布料C及带环B发生干涉地将第二叉状部件39***。
因此,参照作为示意图的图14~图15,对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带环缝制控制(方法)中的***部件配置控制(工序)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各示意图中标注有表示执行顺序的步骤。
此外,在该情况下,也设为在带环缝制缝纫机10的旋转致动器 41上安装有第二叉状部件39的结构。
如果向缝纫机10设置将带环B缝制的布料C,按下启动开关 89(步骤S51、图14(A)),则CPU 81使布料压脚71通过布料压脚用气缸73的驱动而下降,按压布料C(步骤S53、图14(B))。
然后,CPU 81在预先使带环夹板31对带环B进行抓持而待机的状态下,在将带环B向缝合位置供给之前,通过叉状部件用气缸 40的驱动,使第二叉状部件39向X轴方向左移动,将棒状体39a 配置于成为带环B的下侧的位置(步骤S55)。
棒状体39a在供给带环B并、按照线迹L1而将一端部向布料C 缝合的情况下,配置于将要成为布料C和带环B之间的间隙的位置。
即,执行***部件配置控制(工序),在该工序中,以成为带环B的线迹L1(折痕线迹)的形成预定位置和带环夹板31所夹持的夹持位置之间的方式,向将要成为布料C和带环之间的间隙的位置配置***部件即第二叉状部件39。
然后,CPU 81使带环夹板31通过夹板用X轴电动机35的驱动而向X轴方向左前进,将带环B向缝合位置供给(图14(C))。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及第二叉状部件39下降(步骤S57、图14(D))。
然后,CPU 81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 下降,对布料C及带环B进行按压(步骤S59、图15(A))。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上升,此后,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步骤S61、图15(B))。此外,在该带环夹板31移动时,CPU 81对夹板用气缸33进行控制,使通过带环夹板31实现的带环B的抓持压力减弱,与带环夹板31的移动相伴,使带环夹板31 的抓持位置沿带环B滑动。
然后,CPU 81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3的驱动,使缝纫机10进行缝制动作,形成沿带环B的宽度方向的线迹L1(折痕线迹),在形成折痕线迹后,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上升 (折痕线迹形成工序:步骤S63、图15(C))。
此外,在步骤S61中减弱的通过带环夹板31实现的带环B的抓持压力再次恢复至通常的抓持压力。
在此以后,执行与前述的步骤S17~S39相同的工序。
如上所述,在通过控制装置80进行的***部件配置控制中,由于在为了形成折痕线迹L1而将带环B向布料C供给之前,将第二叉状部件39配置于带环B的下方,所以不需要向布料C和带环B之间的狭窄间隙准确地***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因此,能够将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配置于更靠近线迹L1的位置,能够减少在利用第二叉状部件39对带环B进行折返时棒状体39a够不到带环B的状况的发生,进行更良好的带环B的缝合缝制。
此外,在这里,例示了在将带环B向布料C的缝制位置的上方供给之前,将第二叉状部件39配置于很可能成为带环B的下侧的位置的动作,但是第二叉状部件39的配置动作只要进行至向布料C的缝制位置的上方供给的带环B开始朝向布料C下降为止(图14(D)) 即可。即,只要第二叉状部件39配置于上述规定位置,直至布料C 和带环B之间的间隙变窄为止,则可以向更靠近线迹L1的位置配置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
[带环缝制控制(方法)的第二方式]
下面,参照图16的流程图及与各步骤相对应的示意图即图17~图19,对本发明的带环缝制控制(带环缝制方法)的第二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第二方式中,对通过在带环B的另一端部进行两次折返以 Z状进行缝合的缝制控制进行说明。
此外,关于带环B的一端部侧的缝合,由于与前述的步骤S1~S27为止的内容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该情况下,也设为在带环缝制缝纫机10的旋转致动器 41上安装有第二叉状部件39的结构。
在步骤S27中,如果带环夹板31向与线迹L3相比的后侧移动,松弛部件66配置于与线迹L3相比的前侧,则CPU 81通过夹板用Y 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通过松弛电动机 68的驱动,使松弛部件66向后侧移动。另外,通过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的驱动,使布料压脚71向后侧移动,将布料C处的第四缝合的预定位置定位为落针位置。另外,与此同时,通过叉状部件用气缸40的驱动,使第二叉状部件39向X轴方向左移动,将棒状体 39a向布料C和带环B之间的间隙、且成为从线迹L1至带环夹板31 之间的位置***(步骤S71、图17(A))。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下降(步骤S73、图17(B))。
并且,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下降,对布料C及带环B进行按压(步骤S75、图17(C))。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上升(步骤S77、图17(D))。此时,CPU 81对夹板用气缸33进行控制,使通过带环夹板31实现的带环B的抓持压力减弱,与带环夹板31的上升相伴,使带环夹板31的抓持位置向带环B的另一端部侧滑动。
然后,CPU 81执行第四缝合,在执行第四缝合后,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上升,在该第四缝合中,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3的驱动,进行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形成线迹L4(步骤S79、图18(A))。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Y轴电动机36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向前侧移动,将带环B从抓持状态放开。
另外,第二叉状部件39的棒状体39a与带环夹板31的移动相伴,从与线迹L4相比后侧的位置向前侧移动,将带环B在线迹L4 处折返,通过棒状体39a形成进一步向相反侧折返的状态(步骤S81、图18(B))。
另外,此时,通过第二布料用Y轴电动机74的驱动,使布料压脚71及布料C沿Y轴方向向后侧移动,以使线迹L5的形成位置成为落针位置。
然后,CPU 81通过夹板用Z轴气缸37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 及第二叉状部件39下降(步骤S83、图18(C))。
然后,CPU 81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 下降,对布料C及带环B进行按压(步骤S85、图18(D))。
并且,CPU 81通过叉状部件用气缸40的驱动,使第二叉状部件39向X轴方向右移动,从带环B的下方拔出。然后,通过夹板用 X轴电动机35的驱动,使带环夹板31及第二叉状部件39向右侧退避(步骤S87、图19(A))。
然后,CPU 81执行第五缝合,在执行第五缝合后,通过带环压脚用气缸57的驱动,使带环压脚52上升,在该第五缝合中,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3的驱动,进行缝纫机10的缝制动作,形成线迹L5(步骤S89、图19(B))。
然后,CPU 81通过布料压脚用气缸73的驱动,使布料压脚71 上升,放开布料C,结束带环缝制(步骤S91、图19(C))。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第二叉状部件39,在带环B的另一端部侧也进行通过两次折返实现的Z状的缝制,无需设置新的部件或其驱动机构而可以实现丰富多彩的缝合缝制。
此外,在带环B的另一端部进行通过一次折返实现的缝合缝制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叉状部件38进行如图6所示的缝合缝制即可。

Claims (10)

1.一种带环缝制缝纫机,其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
带环夹板,其能够对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状态的所述带环进行夹持且能够放开;
带环压脚,其通过下降动作将所述带环压住;
载置台,其载置进行所述带环的缝合的布料;
布料压脚,其对所述布料进行保持;
第一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压脚及载置台相对于所述缝针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
第二移动机构,其经由所述布料压脚使所述布料沿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移动;
夹板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夹板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与所述带环的缝合缝制相关的动作控制,
该带环缝制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
***部件,其配置在载置于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中;以及
***部件移动机构,其使所述***部件在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上移动,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下述控制,即:
折痕线迹形成控制,在该控制中,在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带环的一端部,形成沿该带环的宽度方向的折痕线迹;
***部件配置控制,在该控制中,以成为所述带环的所述折痕线迹的形成位置或形成预定位置和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夹持位置之间的方式,向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配置所述***部件;
折返控制,在该控制中,使所述***部件与所述带环夹板一起向所述折痕线迹侧,直至所述***部件通过所述折痕线迹为止而进行移动,利用所述***部件形成将所述折痕线迹和所述带环夹板之间的所述带环折返的状态;以及
折返缝合控制,在该控制中,形成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缝合的线迹,以维持利用所述***部件进行折返的所述带环的该折返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部件配置控制中,
在为了形成所述折痕线迹而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供给之前,将所述***部件配置于成为所述带环的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调节单元,该高度调节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调节单元,该高度调节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设定单元,该高度设定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设定输入,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进行控制,以成为由所述高度设定单元设定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高度设定单元,该高度设定单元对配置所述***部件时的高度进行设定输入,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高度调节单元进行控制,以成为由所述高度设定单元设定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带环夹板一起移动,
所述夹板移动机构还作为所述***部件移动机构起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插拔用致动器,该插拔用致动器使所述***部件向相对于载置在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进行插拔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环缝制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插拔用致动器,该插拔用致动器使所述***部件向相对于载置在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进行插拔的方向移动。
10.一种带环缝合缝制方法,在该方法中利用带环缝制缝纫机将带环向布料缝合,
该带环缝制缝纫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缝针上下移动;带环夹板,其能够对长度方向朝向规定方向的状态的所述带环进行夹持且能够放开;带环压脚,其通过下降动作将所述带环压住;载置台,其载置进行所述带环的缝合的布料;布料压脚,其对所述布料进行保持;第一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压脚及载置台相对于所述缝针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第二移动机构,其经由所述布料压脚使所述布料沿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移动;夹板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带环夹板向沿所述载置台的载置面的任意位置移动;以及控制装置,其进行与所述带环的缝合缝制相关的动作控制,
该带环缝合缝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即:
折痕线迹形成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带环的一端部,形成沿该带环的宽度方向的折痕线迹;
***部件配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利用所述带环缝制缝纫机所具有的、配置在载置于所述载置台上的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中的***部件以及使所述***部件在所述带环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部件移动机构,以成为所述带环的所述折痕线迹的形成位置或形成预定位置和所述带环夹板所夹持的夹持位置之间的方式,向所述布料和所述带环之间的间隙配置所述***部件;
折返工序,在该工序中,使所述***部件与所述带环夹板一起向所述折痕线迹侧,直至所述***部件通过所述折痕线迹为止而进行移动,利用所述***部件形成将所述折痕线迹和所述带环夹板之间的所述带环折返的状态;以及
折返缝合工序,在该工序中,形成将所述带环向所述布料缝合的线迹,以维持利用所述***部件进行折返的所述带环的该折返状态。
CN201510415307.2A 2014-07-15 2015-07-15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Active CN105274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4784A JP6389665B2 (ja) 2014-07-15 2014-07-15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及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付け方法
JP2014-144784 2014-07-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4737A CN105274737A (zh) 2016-01-27
CN105274737B true CN105274737B (zh) 2019-09-06

Family

ID=55144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15307.2A Active CN105274737B (zh) 2014-07-15 2015-07-15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89665B2 (zh)
CN (1) CN1052747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27624A (zh) * 2020-01-10 2022-12-02 株式会社福永 电子循环缝缝纫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4594A (zh) * 2008-09-25 2010-03-31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64643A (zh) * 2009-04-16 2010-10-20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2535034A (zh) * 2010-12-09 2012-07-04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装置以及带环缝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877219A (zh) * 2011-07-15 2013-01-16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3194865A (zh) * 2012-01-10 2013-07-10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3635B2 (ja) * 1990-09-17 1995-08-09 大石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ジャーの掛止部材自動縫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4594A (zh) * 2008-09-25 2010-03-31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64643A (zh) * 2009-04-16 2010-10-20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2535034A (zh) * 2010-12-09 2012-07-04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装置以及带环缝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2877219A (zh) * 2011-07-15 2013-01-16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3194865A (zh) * 2012-01-10 2013-07-10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4737A (zh) 2016-01-27
JP2016019646A (ja) 2016-02-04
JP6389665B2 (ja) 2018-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4643B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
JP5993162B2 (ja) ミシン
KR20080045071A (ko) 재봉기
JP5759158B2 (ja)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及びベルトループの折り返し方法
JP2007195806A (ja)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JP5925603B2 (ja) ミシン
CN102877219B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105274737B (zh)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JP4975360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903598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5253947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
CN103194865B (zh)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KR20010062153A (ko) 휘감치기 미싱 및 휘감치기 바늘땀 형성 방법
CN105986369A (zh) 带环材料的缝合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JP5372451B2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JP2010075381A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JP5519137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JP5544056B2 (ja) 飾り縫いミシン
JP2008220920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8200087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8425187B (zh) 缝纫机
JP2009100987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739869B2 (ja) ミシン
CN107881657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5468235B2 (ja)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