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77703B - 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77703B
CN104777703B CN201510154385.1A CN201510154385A CN104777703B CN 104777703 B CN104777703 B CN 104777703B CN 201510154385 A CN201510154385 A CN 201510154385A CN 104777703 B CN104777703 B CN 104777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lens
projecting apparatus
projecting
lens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543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77703A (zh
Inventor
渡边利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77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7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77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7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30Details adapted to collapse or fold, e.g. for portabil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投影透镜,并且实现了小型化的投影仪。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并利用投影透镜投射调制后的光。投影仪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收纳投影透镜,且具有投射用开口部,从投影透镜射出的光经过投射用开口部;以及透镜罩,该透镜罩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透镜罩具有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构成为:通过滑动移动而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在投射用开口部打开的打开状态下,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被层叠收纳。

Description

投影仪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210031354.3、专利申请人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发明名称为“投影仪”的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并利用投影透镜将调制后的光投射于屏幕。并且,在该投影仪中,为了实现保护投影透镜的目的,公知在该投影仪以覆盖投影透镜的前面侧的方式设置有透镜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收纳投射光学装置(投影透镜);以及遮蔽部件。进而,该投影仪构成为:在外装框体设置有光束经过用开口部,从投影透镜投射的光经过该光束经过用开口部,通过使遮蔽部件滑动移动而对光束经过用开口部进行开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8716号公报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投影仪,当将光束经过用开口部打开时,遮光部件的收纳空间变大,因此,存在投影仪大型化,或者投影仪内的部件的配置、设计等产生制约之类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或者应用例得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该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并利用投影透镜将调制后的光投射至屏幕,上述投影仪具备:外装框体,该外装筐体收纳上述投影透镜,且具有投射用开口部,从上述投影透镜射出的光经过上述投射用开口部;以及透镜罩,该透镜罩对上述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上述透镜罩具有打开状态和封闭状态,在上述打开状态,上述投射用开口部打开,在上述封闭状态,上述投射用开口部被封闭,上述透镜罩构成为:从自上述投影透镜射出光的一侧观察,上述打开状态比上述封闭状态小。
根据该结构,利用透镜罩对供从投影透镜射出的光经过的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进而,透镜罩构成为:从自投影透镜射出光的一侧观察,打开状态比封闭状态小。由此,与在打开状态以及封闭状态下、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部件的从自投影透镜射出光的一侧观察到的大小并不变化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收纳处于打开状态的透镜罩。因而,能够提供如下的投影仪:在不使用投影仪时能够保护投影透镜,能够高效地配置透镜罩以外的结构(例如用于进行内部冷却的高效的空气的流路结构、用于加入新的功能的结构等),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上述透镜罩由多个部件构成,且构成为:在上述打开状态下,上述多个部件层叠。
根据该结构,透镜罩由多个部件构成,且构成为:在打开状态下,上述多个部件层叠。由此,透镜罩构成为:从自投影透镜射出光的一侧观察,打开状态比封闭状态小,在打开状态、即投影仪能够进行投影的状态下,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收纳透镜罩。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上述透镜罩具有牵引部,通过上述多个部件中的任一个滑动移动,该牵引部对其他的部件进行牵引。
根据该结构,由于透镜罩由多个部件构成,且具有牵引部,由此,通过使多个部件中的任一个滑动移动,就能够使其他的部件也移动从而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因此,能够简化使透镜罩移动的结构,且能够提高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操作性。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投影仪具备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向屏幕输出光信号,在上述外装框体设置有信号用开口部,上述光信号经过该信号用开口部,处于上述打开状态的上述透镜罩在不遮挡上述信号用开口部的位置层叠。
根据该结构,投影仪构成为:该投影仪具备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向屏幕输出光信号,在打开状态下,透镜罩在不遮挡供光信号经过的信号用开口部的位置层叠。由此,投影仪能够在能够向屏幕投影图像的状态下进行利用该光信号的动作。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在上述打开状态下,上述透镜罩配置在隔着上述投射用开口部与上述信号用开口部相反一侧。
根据该结构,在打开状态下,透镜罩配置在隔着投射用开口部与供光信号经过的信号用开口部相反一侧。由此,投影仪不受透镜罩的结构的限制,能够形成为具有简单的构造、能够抑制大型化、且具备发送装置的结构。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在上述外装框体的设置有上述投射用开口部的一侧、配设有用于使对该投影仪内部进行冷却的空气流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在上述打开状态下,上述透镜罩配置在上述投射用开口部与上述进气口之间、或者配置在上述投射用开口部与上述排气口之间。
根据该结构,进气口和排气口配设在外装框体的设置有投射用开口部的一侧。即,进气口以及排气口形成在与从投影透镜射出光束的一侧相同侧,投影仪从所投射的图像侧引入对内部进行冷却的空气,并将该空气朝该图像侧排出。由此,对于该投影仪,即便是在与图像侧不同侧的附近配置有部件的设置环境中,进气口、排气口也不会堵塞,能够可靠地对内部进行冷却。
进而,在打开状态下,透镜罩配置在投射用开口部与进气口之间、或者配置在投射用开口部与排气口之间。
因而,能够提供具备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收纳的透镜罩6、设置的自由度提高了的投影仪。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上述投影仪还具有透镜移动机构,该透镜移动机构能够使上述投影透镜在与光轴正交的面内移动,即便是在利用该透镜移动机构使上述投影透镜移动的状态下,上述透镜罩也能够对上述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投影仪具有透镜移动机构,透镜罩构成为:即便是在投影透镜移动的状态下,该透镜罩也能够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由此,能够提供如下的投影仪:在不使用投影仪时能够保护投影透镜,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收纳透镜罩,且能够使投射于屏幕的图像移动。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上述透镜移动机构具有操作部,使用者能够利用该操作部使上述投影透镜移动,无论上述透镜罩处于上述打开状态还是处于上述封闭状态,都能够对上述操作部进行操作。
根据该结构,透镜移动机构具备使投影透镜移动的操作部,该操作部构成为能够在透镜罩的打开状态以及封闭状态下进行操作。由此,自不必说能够在投影仪向屏幕投射光的状态下使投影透镜移动,即便是在投影仪不向屏幕投射光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投影透镜移动。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优选的是,上述透镜罩构成为:通过上述透镜罩在上述外装框体内移动而对上述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
根据该结构,透镜罩构成为:通过该透镜罩在外装框体内移动而对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由此,能够实现投影仪的设计性的提高,能够抑制因投影仪外部的部件与透镜罩接触而导致透镜罩误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内部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罩引导部、透镜罩以及驱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处于打开状态的罩引导部、透镜罩以及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处于打开状态的罩引导部、透镜罩以及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上引导部以及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上引导部、透镜罩以及驱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的分解立体图,(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以及传递部附近的上引导部、透镜罩的剖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罩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处于封闭状态的罩引导部、透镜罩以及驱动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并放大投射于屏幕。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构成为,能够以时间分割的方式将作为第一图像的右眼用图像以及作为第二图像的左眼用图像投影于屏幕。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构成为,向屏幕输出与该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的切换同步的光信号。进而,观察投射于屏幕的图像的观察者佩戴有图像观察用眼镜,图像观察用眼镜由从屏幕反射的光信号控制,所以,能够将所投射的图像识别为立体图像。
投影仪的主要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投影仪1内部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投影仪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框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光源装置31的光学单元3、发送装置4、罩引导部5、透镜罩6、驱动部7以及检测部8等。
另外,虽然省略了具体图示,但在外装框体2内配置有:用于对投影仪1的内部进行冷却的风扇;引导空气的管道;向控制部、光源装置31等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等等。并且,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光束的方向记作+X方向(右方向),将从投影仪1投射的光所射出的方向记作+Y方向(前方向),将图1中的上方向记作+Z方向(上方向)。
外装框体2由合成树脂制造,如图1所示,具备:上部壳体21、下部壳体22、前部壳体23以及灯盖24,上述各部件由螺钉等固定。
如图1所示,上部壳体21构成外装框体2的上部。在上部壳体21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部211,装配于后述的投影透镜36的变焦杆361以及对焦杆362从该开口部211露出。并且,在上部壳体21的上表面、在开口部211的后方设置有开口部212、213,后述的透镜移动机构38的第一调节盘(dial)381、第二调节盘382从该开口部212、213露出。并且,在上部壳体2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卸光源装置31的开口部,该开口部由灯盖24封闭。
下部壳体22构成外装框体2的下部。在下部壳体22的下方突出设置有脚部(省略图示),当投影仪1被设置于桌上等时,该脚部与设置面抵接。
前部壳体23构成外装框体2的前部。如图1所示,在前部壳体23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前方观察呈圆形的开口部(投射用开口部231),所投射的光经过该投射用开口部231。
在前部壳体23、在投射用开口部231的+X侧,设置有用于引入外部空气的进气口232,在投射用开口部231的-X侧,设置有供外装框体2内的变热的空气排出至外部的排气口233。这样,进气口232以及排气口233形成在外装框体2的设置有投射用开口部231的一侧,使对投影仪1内部进行冷却的空气流通。
从前方观察,进气口232和排气口233具有近似的形状,在各自的内侧的外装框体2的内部,分别配置有未图示的进气用的管道、排气用的管道。
并且,如图2所示,在前部壳体23、在投射用开口部231的+X侧(投射用开口部231与进气口232之间),形成有开口部(信号用开口部234)。信号用开口部234供由后述的发送装置4输出的光信号经过。
信号用开口部234由滤光器25封闭。
滤光器25采用使从发送装置4输出的光信号透过、抑制与光信号不同的波长区域的可见光透过的聚碳酸酯树脂,构成为使得发送装置4不容易从投影仪1的外部观察到。另外,滤光器25只要使用使从发送装置4输出的光信号透过的材料即可,并不限定于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
并且,从前方观察,滤光器25具有与形成在前部壳体23的投射用开口部231与排气口233之间的壁部23A近似的形状。
进而,从前方观察,外装框体2形成为隔着投射用开口部231左右近似对称的形状。
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作为计算机而发挥功能,对投影仪1的动作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构成为,能够利用装配于装置主体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进行各种操作,并且能够利用遥控器进行远程操作。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的控制下,对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并进行投射。
如图2所示,光学单元3具备:光源装置31、积分照明光学***32、颜色分离光学***33、中继光学***34、光电装置35、将上述部件31~35配置在光路上的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框体37、投影透镜36、以及透镜移动机构38。
如图2所示,光学单元3形成为俯视观察呈近似L字状,在一侧的端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配置有光源装置31,在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投影透镜36。
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光源311、反射体312以及作为光透过部件的平行化透镜313等。光源装置31构成为,利用反射体312反射从光源311射出的光束,然后利用平行化透镜313使射出方向一致,并向积分照明光学***32射出。
积分照明光学***32具备:第一透镜阵列321、第二透镜阵列322、偏振光变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
第一透镜阵列321是将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分割成多个部分光束的光学元件,具备在相对于从光源装置31射出的光束的光轴C大致正交的面内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小透镜。
第二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一透镜阵列321大致相同的结构,与重叠透镜324共同使从第一透镜阵列321射出的部分光束在后述的液晶光阀351的表面重叠。
偏振光变换元件323具有将从第二透镜阵列322射出的随机光整合为可在液晶光阀351利用的大致一种偏振光的功能。
颜色分离光学***33具备:两个分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具有将从积分照明光学***32射出的光束分离成红色光(以下称为“R光”)、绿色光(以下称为“G光”)、蓝色光(以下称为“B光”)这三种颜色的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具有将由颜色分离光学***33分离后的R光引导至R光用液晶光阀351R的功能。另外,光学单元3形成为中继光学***34引导R光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引导B光的结构。
光电装置35具备: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光阀351、以及作为颜色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二向棱镜352,根据右眼用图像信息以及左眼用图像信息对由颜色分离光学***33分离后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并对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
针对三种颜色的色光中的每一种都配置有液晶光阀351(将R光用液晶光阀设为351R,将G光用液晶光阀设为351G,将B光用液晶光阀设为351B),液晶光阀分别具有透过型液晶板、以及配置于该液晶板的两个面的入射侧偏振光板、射出侧偏振光板。
液晶光阀351具有由未图示的微小像素呈矩阵状排列而形成的矩形状的像素区域,各个像素设定成与图像信息相应的光透射率,在像素区域内形成显示图像。进而,由颜色分离光学***33分离后的各色光在由液晶光阀351调制之后射出至正交二向棱镜352。
正交二向棱镜352由四个直角棱镜贴合而成,且俯视观察呈近似正方形状,在直角棱镜彼此贴合的界面,形成有两个电介质多层膜。在正交二向棱镜352中,电介质多层膜反射由液晶光阀351R、351B调制后的色光,并使由液晶光阀351G调制后的色光透过,从而对各色光进行合成。进而,由正交二向棱镜352合成的光具有光轴35C,且向投影透镜36射出。
投影透镜36构成为具有:多个透镜(省略图示)、以及变焦杆361、对焦杆362(均参照图1),且该投影透镜36安装于透镜移动机构38。投影透镜36将由液晶光阀351调制、且由正交二向棱镜352合成后的光放大投射到屏幕上。结果,左眼用图像和右眼用图像以帧为单位交替地投影到屏幕。
进而,对于投影透镜36,通过变焦杆361旋转,有助于变焦调整的透镜移动而对变焦倍率(zoom)进行调整,通过对焦杆362旋转,有助于对焦调整的透镜移动而对焦距(focus)进行调整。
透镜移动机构38对投影透镜36进行支承,使得投影透镜36能够移动,且该透镜移动机构38安装于光学部件用框体37。透镜移动机构38具备作为操作部的第一调节盘381以及第二调节盘382(参照图1),通过使用者对该第一调节盘381、第二调节盘382进行操作,能够使投影透镜36在与光轴35C正交的面内沿着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X方向以及±Z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发送装置4在投影透镜36的+X侧与投影透镜36并列设置而配置。发送装置4具备电路基板以及多个发光部(均省略图示),且经由未图示的缆线与控制部连接。发送装置4基于控制部的指示,使多个发光部向屏幕输出与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的切换同步的光信号。本实施方式的发光部采用输出红外光的LED(Light EmittingDiode)。另外,发光部并不限定于输出红外光的LED,也可以是输出其他波长区域的光信号的光学元件。
如上所述,从发送装置4输出的光信号透过滤光器25(参照图1、图2),射出到投影仪1的外部。并且,射出到投影仪1的外部的光信号在屏幕被反射,到达观察所投射的图像的观察者。观察者佩戴有图像观察用眼镜,由此,能够将投射于屏幕的图像识别为立体图像。
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但图像观察用眼镜具备右眼用液晶快门、左眼用液晶快门、接收光信号的接收部、以及驱动液晶快门的驱动部。进而,对于图像观察用眼镜,驱动部根据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驱动,由此,左右的液晶快门交替地开闭。进而,佩戴有图像观察用眼镜的观察者仅利用左眼观察投射于屏幕的左眼用图像,仅利用右眼观察右眼用图像,从而识别为立体图像。
如图2所示,罩引导部5配置在投影透镜36附近的前部壳体23的内侧,对透镜罩6进行引导,使得该透镜罩6能够移动。关于罩引导部5,之后进行详细说明。
透镜罩6具有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借助来自驱动部7的驱动力而滑动移动,由此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透镜罩6具有通过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滑动移动而打开投射用开口部231的打开状态、以及封闭投射用开口部231的封闭状态,该透镜罩6构成为,从自投影透镜36射出光的一侧观察,打开状态比封闭状态小。
如图2所示,驱动部7配置在投影透镜36的-X侧,即相对于投影透镜36配置在与发送装置4相反的一侧。驱动部7具有马达71、多个齿轮等(参照图3),且构成为基于控制部的指示以电动的方式使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滑动移动。罩引导部5、透镜罩6以及驱动部7之后详细说明。
检测部8具备第一检测开关81以及第二检测开关82,且以图2所示的方式配置于罩引导部5。
第一检测开关81以及第二检测开关82(参照图3)形成为具有相同的结构,分别具有两个簧片,且经由缆线(省略图示)与控制部连接。第一检测开关81以及第二检测开关82在通常状态下处于两个簧片分离的切断状态,当一方的簧片被按压而两个簧片接触时,形成接通状态。
第一检测开关81以及第二检测开关82借助第一罩61在接通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从而检测透镜罩6的打开状态以及封闭状态。另外,关于检测部8的动作之后详细说明。
罩引导部的结构
在此,对罩引导部5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罩引导部5、透镜罩6以及驱动部7的分解立体图,图4、图5是打开状态下的罩引导部5、透镜罩6以及驱动部7的立体图,图4(a)、(b)是从斜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是从斜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罩引导部5具备引导主体部51、上引导部52以及下引导部53。
引导主体部51具有与前部壳体23(参照图1)的投射用开口部231附近的形状近似的形状,形成有供从投影透镜36射出的光经过的开口部511。引导主体部51形成为,开口部511的-X侧的部位(左侧形成部51L)比开口部511的+X侧的部位(右侧形成部51R)大。如图4所示,在打开状态下,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层叠收纳于左侧形成部51L。
如图3所示,右侧形成部51R的前表面(+Y侧的面)形成为,其开口部511的周缘部的部分与左侧形成部51L的前表面的开口部511的周缘部的部分相似,靠+X侧的端部以俯视观察呈矩形状的方式突出。在该以俯视观察呈矩形状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512的中央部,形成有相对于前表面以及-X侧的侧面凹陷的凹部512A。
在左侧形成部51L以及右侧形成部51R的上端,设置有大致沿着X-Z平面突出、且与突出部512相连的突起部513。突起部513具有-X侧端部附近的一部分被切除的形状,驱动部7的一部分配置在通过切除而形成的空间。进而,在突起部513以及突出部512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对上引导部52进行定位以及固定的定位销以及螺纹孔。
如图3所示,左侧形成部51L在-X侧的上端部具有向后方凹陷的凹部514,在该凹部514的+X侧,形成有孔514H(参照图4(b))。如图4(b)所示,第一检测开关81以两个簧片位于凹部514的前方、未图示的缆线位于左侧形成部51L的后方的方式螺纹固定于凹部514。
在右侧形成部51R的后表面,如图5所示,在+X侧的上端部附近,形成有具有螺纹孔的凸部515,在该凸部515的上侧设置有孔515H。第二检测开关82以两个簧片插通该孔515H而在前方露出的方式螺纹固定于凸部515。
如图3、图4所示,上引导部52配置于引导主体部51的上侧,且构成为对透镜罩6的上端进行支承,使得透镜罩6能够滑动移动。
图6是示出上引导部52以及驱动部7的立体图,(a)是从斜下方观察时的图,(b)是分解图。图7是上引导部52、透镜罩6以及驱动部7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6所示,上引导部52具有基体部521、以及安装于基体部521的第一轴522、第二轴523。
基体部521由金属薄板形成,如图6所示,基体部521具有:长条状的导轨形成部5211,该导轨形成部5211沿着X-Z平面仿照突起部513(参照图3)的上表面延伸;轴安装部5212,该轴安装部5212在导轨形成部5211的-X侧向后方(-Y侧)突出;以及马达安装部5213,该马达安装部5213从轴安装部5212的后方端部向-Z方向弯曲。另外,基体部521采用实施过发黑处理(blackening treatment)的材料,以抑制光的反射。
如图6所示,在导轨形成部5211设置有沿着导轨形成部5211的延伸方向形成的两个长条状的孔(第一上导轨521A、第二上导轨521B)。
第一上导轨521A经由后述的第一固定板63(参照图7)对第一罩61的上侧进行引导。第一上导轨521A形成为,该第一上导轨521A从导轨形成部5211的-X侧端部附近形成至+X侧端部附近,安装于第一固定板63的引导轴63J(参照图7)插通该第一上导轨521A,从而第一罩61顺利地滑动移动。
第二上导轨521B经由后述的第二固定板64(参照图7)对第二罩62的上侧进行引导。如图6所示,第二上导轨521B形成在第一上导轨521A的+Y侧,从与第一上导轨521A的-X侧大致对齐的位置开始与第一上导轨521A并列设置,且形成为比第一上导轨521A短。第二上导轨521B形成为,后述的引导轴64J(参照图7)插通该第二上导轨521B,从而第二罩62顺利地滑动移动。
如图6所示,第一轴522以及第二轴523以向-Z方向突出、且隔开规定的距离的方式固定于轴安装部5212。
马达安装部5213形成为相对于第一轴522以及第二轴523隔开规定的距离,且形成有用于安装驱动部7的后述的马达71的孔、螺纹孔。
并且,在导轨形成部5211的+X侧端部以及轴安装部5212形成有多个孔。上述多个孔形成在与设置于罩引导部5的突出部512、513(参照图3)的上表面的定位销以及螺纹孔对应的位置,上引导部52被定位于该突出部512、513并被螺纹固定。
如图3、图4所示,下引导部53配置在引导主体部51的下侧,且构成为对透镜罩6的下端进行支承,使得透镜罩6能够滑动移动。
下引导部53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3所示,形成为沿着引导主体部51的下端延伸的长条状。
如图3所示,在下引导部53设置有分别与上引导部52的第一上导轨521A、第二上导轨521B对应的第一下导轨53A、第二下导轨53B。
第一下导轨53A是对第一罩61的下侧进行引导的槽。如图3所示,第一下导轨53A形成为,该第一下导轨53A从下引导部53的-X侧端部附近形成至+X侧端部附近,第一罩61的后述的引导部612G(参照图7)插通该第一下导轨53A,从而第一罩61顺利地滑动移动。
第二下导轨53B是对第二罩62的下侧进行引导的槽。如图3所示,第二下导轨53B形成在第一下导轨53A的+Y侧,从与第一下导轨53A的-X侧大致对齐的位置开始与第一下导轨53A并列设置,且形成为比第一下导轨53A短。第二下导轨53B形成为,后述的引导部622G(参照图7)插通该第二下导轨53B,从而第二罩62顺利地滑动移动。下引导部53螺纹固定于引导主体部51的下部。
透镜罩的结构
接下来,对透镜罩6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图7所示,透镜罩6除了具备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之外,还具备第一固定板63以及第二固定板64。透镜罩6由驱动部7驱动,由罩引导部5引导而滑动移动,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
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由合成树脂形成,如图3、图4所示,按照第一罩61、第二罩62的顺序层叠在罩引导部5的前侧,且构成为通过在前部壳体23的内侧移动而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
第一罩61在上下方向具有与左侧形成部51L的前表面相似的形状,在X方向形成为比左侧形成部51L小的尺寸。
如图7所示,第一罩61的上端部611大致沿着X-Z平面形成,在该上端部611的左右端部附近,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定位销、以及沿Y方向贯通的圆孔。
如图7所示,第一罩61的下端部大致沿着X-Z平面形成,该下端部的+X侧的部位(突起部612)从-X侧向下方突出。进而,如图3、图7所示,在突起部612的左右端部设置有在前侧以及后侧具有凸状的曲面的引导部612G。如上所述,引导部612G形成为,该引导部612G***下引导部53的第一下导轨53A(参照图3),从而第一罩61能够顺利地滑动移动。
如图3所示,在第一罩61形成有从上端部611的前表面突出的牵引部61A、61B。
牵引部61A形成在上端部611的+X侧端部附近,具有在第一罩61从封闭状态移动至打开状态时对第二罩62进行牵引的功能。牵引部61B形成在上端部611的-X侧端部附近,具有在第一罩61从打开状态移动至封闭状态时对第二罩62进行牵引的功能。
并且,如图3所示,在第一罩61的+X侧端部中央,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把持部613。把持部613形成为,在封闭状态下,位于凹部512A的附近,且从凹部512A向前方突出。并且,把持部613形成为,在打开状态(参照图1)以及封闭状态下,均从投射用开口部231露出。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罩6构成为,除了能够通过基于驱动部7的电动使透镜罩6滑动移动之外,也能够通过手动使透镜罩6滑动移动。把持部613形成为,使得投影仪1的使用者容易通过手动使透镜罩6滑动移动。
如图7所示,第二罩62形成为,具有与第一罩61的前表面相似的形状,且X方向的尺寸与第一罩61相同。第二罩62具有以与第一罩61的上端部611同样的方式形成的上端部621、以及以与第一罩61的突起部612同样的方式形成的突起部622。
进而,在突起部622设置有以与第一罩61的引导部612G同样的方式形成的引导部622G。引导部622G形成为,该引导部622G***下引导部53的第二下导轨53B(参照图3),从而第二罩62能够顺利地滑动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采用半透明状的材料,实现了设计上的高级感。
第一固定板63是传递驱动部7的驱动力的部件,第一罩61安装于该第一固定板63,第一固定板63与第一罩61一起滑动移动。第一固定板63由金属薄板形成,如图7所示,具有沿着X-Y平面的齿形形成部631、以及相对于齿形形成部631向下方弯曲、且沿着X-Z平面的安装部632。
如图7所示,齿形形成部631形成为在第一罩61所滑动移动的方向较长的长条状,且在-Y侧的端面形成有供驱动部7的后述的摩擦齿轮(slip gear)732螺合的齿形63G。
在齿形形成部631的中央部以及+X侧端部附近,安装有向上方突出的引导轴63J。如上所述,引导轴63J形成为,该引导轴63J***上引导部52的第一上导轨521A,使得第一罩61能够顺利地滑动移动。
安装部632从齿形形成部631的+Y侧弯曲形成,在X方向上设置在齿形形成部631的大致中央部到+X侧端部之间。在安装部632形成有与设置于第一罩61的上端部611的定位销、圆孔对应的孔、螺纹孔。
对于第一固定板63,如图7所示,引导轴63J***上引导部52的第一上导轨521A,且在引导轴63J的末端附近安装有挡圈E,由此,该第一固定板63由上引导部52支承。
第一罩61螺纹固定于由上引导部52支承的第一固定板63。在第一罩61安装于第一固定板63时,该第一固定板63形成为齿形形成部631的-X侧从第一罩61伸出的状态。
第二罩62安装于第二固定板64,第二固定板64与第二罩62一起移动。第二固定板64由金属薄板形成,如图7所示,具有沿着X-Y平面的引导轴安装部641、以及相对于引导轴安装部641向下方弯曲、且沿着X-Z平面的安装部642。
在引导轴安装部641的左右端部附近,安装有向上方突出的引导轴64J。如上所述,引导轴64J形成为,该引导轴64J***上引导部52的第二上导轨521B,使得第二罩62能够顺畅地滑动移动。
并且,在引导轴安装部641通过切出立起加工而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部64A。卡合部64A形成为,该卡合部64A位于第一罩61的牵引部61A和牵引部61B之间,根据第一罩61进行移动的方向不同而与牵引部61A或者牵引部61B卡合。
安装部642从引导轴安装部641的+Y侧弯曲形成,且形成有与设置于第二罩62的上端部621的定位销、圆孔对应的孔、螺纹孔。
对于第二固定板64,如图7所示,引导轴64J***上引导部52的第二上导轨521B,且在引导轴64J的末端附近安装有挡圈E,由此,该第二固定板64由上引导部52支承。
第二罩62螺纹固定于由上引导部52支承的第二固定板。
驱动部的结构
驱动部7配置在处于封闭状态的第一罩61的上端附近,且构成为能够以电动的方式使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滑动移动。
如图6所示,驱动部7具备输出驱动力的作为输出部的马达71、减速齿轮72以及传递部73,且安装于上引导部52。
马达71具备:具有旋转轴亦即主轴(省略图示)的马达主体711、以及设置于该主轴的末端的小齿轮712。如图6所示,马达71以小齿轮712位于轴安装部5212的-Z侧的方式螺纹固定于马达安装部5213。进而,马达71经由未图示的缆线与控制部连接。
减速齿轮72与小齿轮712啮合,将由马达71输出的驱动力传递至传递部73。具体地说,减速齿轮72由合成树脂制作,如图6所示,具有在同轴上以层叠的方式形成的大齿轮721以及小齿轮722。大齿轮721的径向尺寸设定为比小齿轮722的径向尺寸大。
减速齿轮72的大齿轮721与小齿轮712啮合,该减速齿轮72由第一轴522支承,使得该减速齿轮72能够旋转。进而,减速齿轮72对小齿轮712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至传递部73。
传递部73与小齿轮722啮合,将经由减速齿轮72传递来的马达71的驱动力传递至透镜罩6,具体地说,传递至第一固定板63。并且,传递部73具有滑动机构,当因来自第一固定板63的力而施加有规定以上的力矩时,该滑动机构产生滑动。
图8(a)是传递部73的分解立体图,图8(b)是示出传递部73、以及传递部73附近的上引导部52、透镜罩6的剖视图。
如图8(a)所示,传递部73具备:轴731、作为罩侧传递部的摩擦齿轮732、作为输出侧传递部的中间齿轮733、垫片734、螺旋弹簧735以及螺母736。
轴731具有圆柱状的轴部7311、以及相对于轴部7311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7312,如图8(b)所示,该轴731在中心形成有供第二轴523***的中心孔。轴731由第二轴523支承,使得该轴731能够旋转。
如图8(a)所示,凸缘部7312形成于轴部7311的一侧的端部,且形成为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平坦部。并且,在轴部7311的与凸缘部7312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螺母736啮合的螺纹槽(省略图示)。
摩擦齿轮732与第一固定板63的齿形63G啮合。如图8(a)所示,摩擦齿轮732在中心形成有供轴731的轴部7311***的中心孔,在一侧的面732A形成有与轴731的凸缘部7312卡合的凹部7321。对于摩擦齿轮732,如图8(b)所示,轴部7311***该摩擦齿轮732的中心孔、凸缘部7312与该摩擦齿轮732的凹部7321卡合,且该摩擦齿轮732由第二轴523支承,使得该摩擦齿轮732能够与轴731一起旋转。
如图6(a)所示,中间齿轮733与减速齿轮72的小齿轮722啮合。即,中间齿轮733经由减速齿轮72与马达71啮合。如图8所示,中间齿轮733的径向尺寸设定为比摩擦齿轮732的径向尺寸大,在中心形成有供轴731的轴部7311***的中心孔。如图8(b)所示,从摩擦齿轮732伸出后的轴部7311***中间齿轮733的中心孔。进而,中间齿轮733配置为,该中间齿轮733与摩擦齿轮732的与面732A相反一侧的面(接触面732B)接触。
垫片734形成为承受螺旋弹簧735的作用力。垫片734具有供轴部7311***的孔,如图8(b)所示,从中间齿轮733伸出后的轴部7311***该孔。
如图8(b)所示,从垫片734伸出后的轴部7311***螺旋弹簧735。
螺母736与轴部7311的螺纹槽螺合,该螺母736与垫片734共同夹装螺旋弹簧735,并对螺合的量进行调整,以使得螺旋弹簧735对中间齿轮733施加规定的作用力。进而,螺旋弹簧735对中间齿轮733施力,以使得中间齿轮733的接触面733A和摩擦齿轮732的接触面732B具有规定的摩擦阻力。
在马达71被驱动时,传递部73将经由减速齿轮72传递来的力传递至第一固定板63。另一方面,对于传递部73,在马达71停止的停止状态下,中间齿轮733的旋转由马达71的保持力矩限制,因此,当对摩擦齿轮732施加有规定以上的力矩时,摩擦齿轮732克服螺旋弹簧735的作用力而相对于中间齿轮733产生滑动。如此,传递部73具有在中间齿轮733(输出侧传递部)与摩擦齿轮732(罩侧传递部)之间产生滑动的滑动机构。
透镜罩的动作
在此,在参照图4的基础上参照图9以及图10对透镜罩6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从上方观察透镜罩6时的剖视图,(a)是从打开状态向封闭状态移动时的图,(b)是从封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的图。图10是封闭状态下的罩引导部5、透镜罩6以及驱动部7的立体图。
基于通过利用操作面板、遥控器进行的操作而产生的控制部的指示,透镜罩6被驱动部7驱动而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
如图4所示,在打开状态下,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层叠收纳于位于隔着投影透镜36与发送装置4(参照图2)相反一侧的左侧形成部51L。即,在打开状态下,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在投射用开口部231与排气口233之间配置在前部壳体23的壁部23A(参照图1)的后方。并且,在打开状态下,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在不遮挡信号用开口部234(参照图2)的位置在前后方向层叠配置。
如图4所示,第一罩61配置为,在打开状态下,+X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二罩62的+X侧的端部靠+X侧的位置。进而,如上所述,第一罩61的把持部613从投射用开口部231露出(参照图1)。
如图4(b)所示,在打开状态下,第一检测开关81的一侧的簧片被第一罩61的-X侧的端部推压而与另一侧的簧片接触,形成接通状态。进而,检测到透镜罩61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并且,在打开状态下,第一固定板63形成为其-X侧从引导主体部51伸出的状态。
当对操作面板、遥控器进行操作,以使得从打开状态变成封闭状态时,对于驱动部7,马达71向第一方向旋转而经由减速齿轮72以及传递部73使第一固定板63向+X方向移动。固定于第一固定板63的第一罩61的引导轴63J由第一上导轨521A引导、引导部612G由第一下导轨53A引导,从而该第一罩61与第一固定板63一起移动。进而,对于第一检测开关81,第一罩61从簧片离开,从而第一检测开关81切换至切断状态。
当第一罩61从打开状态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如图9(a)所示,牵引部61B与卡合部64A卡合而对第二固定板64、以及固定于第二固定板64的第二罩62进行牵引。进而,当第一罩61移动到使第二检测开关82的两个簧片接触而形成接通状态的位置时,驱动部7停止马达71的旋转。进而,如图10所示,透镜罩6形成为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封闭投射用开口部231的封闭状态。在封闭状态下,第一固定板63形成为不从引导主体部51伸出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对操作面板、遥控器进行操作,以使得从封闭状态变成打开状态时,对于驱动部7,马达71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第二方向旋转,从而经由减速齿轮72以及传递部73使第一固定板63与第一罩61一起向-X方向移动。进而,对于第二检测开关82,第一罩61从簧片离开,从而该第二检测开关82切换至切断状态。
当第一罩61从封闭状态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如图9(b)所示,牵引部61A与卡合部64A卡合,从而对第二固定板64以及第二罩62进行牵引。进而,当第一罩61移动至使第一检测开关81的两个簧片接触而形成接通状态的位置时,驱动部7停止马达71的旋转。进而,对于透镜罩6,如图4所示,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层叠收纳于左侧形成部51L,成为打开投射用开口部231的打开状态。
如此,透镜罩6被驱动部7驱动而滑动移动,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并且,对于透镜罩6,即便是在利用透镜移动机构38使投影透镜36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够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并且,透镜移动机构38构成为,无论透镜罩6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封闭状态,都能够对第一调节盘381以及第二调节盘382进行操作。
并且,如上所述,透镜罩6构成为能够手动地进行开闭。对于透镜罩6,能够通过握住把持部613,移动第一罩61来手动地进行开闭。具体地说,当第一罩61被施加力时,该力经由第一固定板63传递至摩擦齿轮732。进而,当对摩擦齿轮732施加有超过规定的力的力矩时,如上所述,摩擦齿轮732相对于中间齿轮733滑动,第一罩61移动。
如此,在透镜罩6由马达71的输出驱动的情况下,摩擦齿轮732与中间齿轮733一起旋转而移动,在马达71停止的状态下,当对第一罩61施力时,摩擦齿轮732相对于中间齿轮733滑动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透镜罩6具有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该透镜罩6构成为,从自投影透镜36射出光的一侧观察,打开状态比封闭状态小。由此,与利用一个罩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以较小的空间收纳处于打开状态的透镜罩6。因而,能够提供如下的投影仪1:在不使用投影仪1时能够保护投影透镜36,能够高效地配置透镜罩6以外的结构(例如进气口232,排气口233,进气用、排气用的管道,发送装置4等),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2)透镜罩6由多个部件(第一罩61、第二罩62)构成,且在第一罩61设置有牵引部61A、61B。由此,通过使第一罩61滑动移动,第二罩62也移动,从而能够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因而,能够实现使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移动的结构的简化、开闭的操作性的提高。
(3)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构成为,该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被收纳于隔着投影透镜36与发送装置4相反的一侧。由此,投影仪1不受透镜罩6的结构的限制,而能够形成为具有简单的构造、能够抑制大型化、且具备发送装置4的结构。
并且,由于构成为能够使发送装置4接近投影透镜36,因此,能够高效地形成配置于进气口232的内侧的管道。因此,能够实现投影仪1内的高效的冷却、且能够通过风扇的低电压驱动化而实现低噪音化。
(4)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层叠收纳于隔着投影透镜36与发送装置4相反的一侧。由此,从前方观察时,即使以隔着投射用开口部231左右形成大致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外装框体2,也能够抑制外装框体在左右方向的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的大型化,并且能够实现设计性的提高。
(5)进气口232以及排气口233形成在与从投影透镜36射出光束的一侧相同侧。由此,投影仪1从所投射的图像侧引入对内部进行冷却的空气,并将该空气朝该图像侧排出。由此,对于投影仪1,即便是在与图像侧不同侧的附近配置有部件的设置环境中,进气口232、排气口233也不会堵塞,能够可靠地对内部进行冷却。
进而,对于透镜罩6,在打开状态下,该透镜罩6配置在投射用开口部231与排气口233之间。
因而,能够提供具备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收纳的透镜罩6、设置的自由度提高了的投影仪1。
(6)投影仪1具备电动式驱动部7,因此,即便是在吊于顶棚等的状态下,投影仪1的使用者也能够通过遥控器的操作容易地使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移动,而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
(7)驱动部7具备具有滑动机构的传递部73,因此,能够手动地对透镜罩6进行开闭而不会向马达71赋予载荷。由此,在不使用投影仪1时能够移动处于封闭状态的透镜罩6而使投影透镜36露出,从而进行投影透镜36的维护等(除去附着于表面的尘埃等)作业。并且,由于把持部613形成为从投射用开口部231露出,因此,与把持部613形成在其他位置的结构(例如,从外装框体2的上表面露出的结构)相比较,实现了设计性的提高、投影仪制造的简化。
(8)透镜罩6构成为,该透镜罩6在外装框体2内移动,由此来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由此,能够实现投影仪1的设计性的提高,能够抑制因投影仪1外部的部件与透镜罩6接触而导致透镜罩6误移动的情况。
(9)投影仪1构成为能够以时间分割的方式投影右眼用图像以及左眼用图像,且构成为能够利用屏幕对从发送装置4输出的光信号进行反射,从而使该光信号到达观察投射于屏幕的图像的观察者。因而,观察者能够通过佩戴图像观察用眼镜而容易地将投射于屏幕的图像识别为立体图像。因而,能够提供具备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收纳的透镜罩6、且观察者能够识别立体图像的投影仪1。
(变形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罩6构成为第一罩61牵引第二罩62,但也可以构成为第二罩62牵引第一罩61。
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罩6构成为,借助驱动部7的驱动而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但也可以废除驱动部7而手动开闭。
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罩6构成为,通过两个部件(第一罩61、第二罩62)移动来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三个以上的部件移动来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在打开状态下,这些部件层叠。进而,在该三个以上的部件移动的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任一部件的滑动移动来对其他部件进行牵引。
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罩6构成为,在打开状态下,第一罩61和第二罩62层叠,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只要构成为从自投影透镜36射出光的一侧观察打开状态比封闭状态小即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以铰接连结的多个部件作为透镜罩,当这些部件展开时形成封闭状态,当这些部件折叠时形成打开状态。并且,也可以构成为,以形成为波纹状的部件作为透镜罩,通过该部件的伸缩而具有封闭状态以及打开状态。
透镜罩也可以构成为,除了对投射用开口部231进行开闭之外,还对形成于上部壳体的上表面的开口部(例如,图1所示的开口部211、212、213等)进行开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发送装置4配置于投影透镜36的+X侧(进气口232侧),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收纳于投射用开口部231与排气口233之间,但也可以构成为,发送装置4配置于投影透镜36的-X侧(排气口233侧),第一罩61以及第二罩62收纳于投射用开口部231与进气口232之间。
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部7使用马达71作为输出部,但并不限定于马达71,例如,也可以使用电磁铁等。进而,驱动部也可以形成为具备该电磁铁、以及对电磁铁的移动量进行放大而移动的连杆部件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构成为:能够以时间分割的方式将作为第一图像的右眼用图像、以及作为第二图像的左眼用图像投影于屏幕,但并不限定于右眼用图像、左眼用图像,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以时间分割的方式将所显示的内容等不同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投影于屏幕。进而,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观察用眼镜构成为:左右液晶快门交替开闭,但也可以构成为:左右液晶快门一致开闭。由此,能够使佩戴有快门的切换时间各不相同的图像观察用眼镜的多个观察者将投射于屏幕的图像分别作为第一图像、第二图像进行观察。
上述实施方式的图像观察用眼镜所具备的左右快门使用液晶板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由基于其他方式的快门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移动机构38构成为手动式,但也可以构成为具备马达等的电动式。
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使用透过型的液晶光阀351作为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以使用反射型液晶光阀。
光源311不限定于放电型的灯,也可由其他方式的灯、发光二极管等固体光源构成。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外装框体;3:光学单元;4:发送装置;5:罩引导部;6:透镜罩;7:驱动部;8:检测部;31:光源装置;36:投影透镜;38:透镜移动机构;61:第一罩;61A、61B:牵引部;62:第二罩;63:第一固定板;63J、64J:引导轴;64:第二固定板;64A:卡合部;71:马达;72:减速齿轮;73:传递部;231:投射用开口部;234:信号用开口部;311:光源;521A:第一上导轨;521B:第二上导轨;613:把持部;731:轴;732:摩擦齿轮;732B、733A:接触面;733:中间齿轮;734:垫圈;735:螺旋弹簧;736:螺母。

Claims (6)

1.一种投影仪,
该投影仪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并利用投影透镜将调制后的光投射至屏幕,
所述投影仪具备:
外装框体,该外装框体收纳所述投影透镜,且具有投射用开口部,从所述投影透镜射出的光经过所述投射用开口部;以及
透镜罩,该透镜罩对所述投射用开口部进行开闭,
所述投影仪的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还具备驱动部,该驱动部使所述透镜罩开闭,
所述透镜罩具有:
第一罩,该第一罩具有第一牵引部和第二牵引部;
第二罩,该第二罩相对于所述第一罩更靠从所述投影透镜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侧配置,并且被所述第一罩牵引而移动;以及
卡合部,该卡合部形成于所述第一牵引部与所述第二牵引部之间,根据所述第一罩的移动方向而与所述第一牵引部或者所述第二牵引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透镜罩从封闭所述投射用开口的封闭状态向打开所述投射用开口的打开状态移动时,所述第一牵引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而牵引所述第二罩,在所述透镜罩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封闭状态移动时,所述第二牵引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而牵引所述第二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罩和所述第二罩构成为在所述打开状态下层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备输出驱动力的输出部、和将所述驱动力传递至所述透镜罩的传递部,
所述传递部具有:与所述输出部啮合的输出侧传递部、与所述透镜罩啮合的罩侧传递部、以及在所述输出侧传递部与所述罩侧传递部之间产生滑动的滑动机构,
所述第一罩具备朝向所述投影透镜射出光的方向突出的把持部,
通过把持所述把持部并使所述第一罩移动,从而能够手动地开闭所述透镜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影仪具有:
引导主体部,该引导主体部具有开口部,从所述投影透镜射出的光经过该开口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引导主体部并且以将所述透镜罩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方式构成的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引导部。
CN201510154385.1A 2011-03-15 2012-02-13 投影仪 Active CN104777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6265A JP5830884B2 (ja) 2011-03-15 2011-03-15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1-056265 2011-03-15
CN201210031354.3A CN102681306B (zh) 2011-03-15 2012-02-13 投影仪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1354.3A Division CN102681306B (zh) 2011-03-15 2012-02-13 投影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7703A CN104777703A (zh) 2015-07-15
CN104777703B true CN104777703B (zh) 2016-09-07

Family

ID=4681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54385.1A Active CN104777703B (zh) 2011-03-15 2012-02-13 投影仪
CN201210031354.3A Active CN102681306B (zh) 2011-03-15 2012-02-13 投影仪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1354.3A Active CN102681306B (zh) 2011-03-15 2012-02-13 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75294B2 (zh)
JP (1) JP5830884B2 (zh)
CN (2) CN1047777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97167A (ja) * 2013-03-07 2014-10-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6205896B2 (ja) * 2013-06-26 2017-10-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303441B2 (ja) * 2013-11-27 2018-04-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4297917B (zh) * 2014-10-22 2016-09-21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用于望远镜主镜筒的卷帘式防护装置
US9998717B2 (en) * 2014-12-24 2018-06-12 Prysm, Inc. Scanning beam display system
JP2016126025A (ja) * 2014-12-26 2016-07-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及び投影画像表示装置
CN105842967B (zh) * 2015-01-12 2018-03-02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微投影机
JP2016133755A (ja) * 2015-01-22 2016-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44945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7058538A (ja) * 2015-09-17 2017-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0191358B2 (en) * 2016-04-13 2019-01-29 Angela Jorgensen Moving head projector system
JP6737043B2 (ja) * 2016-07-27 2020-08-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128845B2 (en) 2018-05-29 2021-09-21 Prysm Systems Inc. Display system with multiple beam scanners
JP6648242B1 (ja) * 2018-11-13 2020-02-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CN111290201B (zh) * 2018-12-07 2021-09-28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其盖门组件
CN209514174U (zh) * 2018-12-11 2019-10-1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调整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1532253B2 (en) 2019-01-25 2022-12-20 Prysm Systems Inc. Beam scanning engine and display system with multiple beam scanners
US11753999B2 (en) 2021-06-17 2023-09-1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as turbine sensor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shutter mechanis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4202A (ja) * 2000-04-12 2001-10-23 Asahi Kasei Corp 自動充填包装機
JP2006053409A (ja) * 2004-08-13 2006-02-23 Nisca Corp 光量調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863290A (zh) * 2005-05-13 2006-11-15 株式会社东芝 投影装置和用于投影装置的测距方法
JP2007206203A (ja) * 2006-01-31 2007-08-16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030021A (zh) * 2006-03-03 2007-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CN101185324A (zh) * 2005-05-25 2008-05-21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束投影仪的快门开启和关闭装置
JP2008152191A (ja) * 2006-12-20 2008-07-03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268716A (ja) * 2007-04-24 2008-11-06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217255A (ja) * 2009-03-13 2010-09-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3022U (ja) * 1994-04-12 1994-10-11 キャビン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ヘッドプロジェクタ
JP3101542B2 (ja) * 1995-06-23 2000-10-2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立体映像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映像システム
JP3272275B2 (ja) * 1997-08-12 2002-04-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のシャッタ機構及びシャッタ開閉方法
JP4220069B2 (ja) 1999-07-15 2009-02-04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マガジン挿入口開閉装置
JP3895090B2 (ja) * 2000-03-06 2007-03-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表示装置
US6279640B1 (en) * 2000-07-21 2001-08-28 John F. Van Lennep Awning device
JP3585876B2 (ja) * 2001-10-12 2004-11-04 株式会社トロン プロジェクタ遮光装置
GB2402495B (en) * 2003-06-05 2005-05-11 Hitachi Lt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JP4265289B2 (ja) * 2003-06-05 2009-05-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398702B2 (ja) * 2003-11-06 2010-01-13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4902310B2 (ja) * 2006-10-19 2012-03-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源ランプ取付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381363B2 (ja) * 2008-09-01 2014-01-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145652A (ja) * 2008-12-17 2010-07-01 Sony Corp レンズカバー機構及び撮像装置
JP2010217489A (ja) * 2009-03-17 2010-09-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4202A (ja) * 2000-04-12 2001-10-23 Asahi Kasei Corp 自動充填包装機
JP2006053409A (ja) * 2004-08-13 2006-02-23 Nisca Corp 光量調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863290A (zh) * 2005-05-13 2006-11-15 株式会社东芝 投影装置和用于投影装置的测距方法
CN101185324A (zh) * 2005-05-25 2008-05-21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束投影仪的快门开启和关闭装置
JP2007206203A (ja) * 2006-01-31 2007-08-16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CN101030021A (zh) * 2006-03-03 2007-09-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JP2008152191A (ja) * 2006-12-20 2008-07-03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268716A (ja) * 2007-04-24 2008-11-06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0217255A (ja) * 2009-03-13 2010-09-30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81306A (zh) 2012-09-19
JP5830884B2 (ja) 2015-12-09
CN102681306B (zh) 2015-04-29
JP2012194227A (ja) 2012-10-11
US9075294B2 (en) 2015-07-07
CN104777703A (zh) 2015-07-15
US20120236265A1 (en) 201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7703B (zh) 投影仪
CN100472317C (zh) 投影机
CN109791347A (zh) 投影镜头及投影仪
CN101261359B (zh) 投射型显示装置
JP4307929B2 (ja) 撮像装置
KR100669575B1 (ko) 프로젝터
US11556049B2 (en) Projection-type display apparatus and lens holding mechanism
US5772301A (en) Display combined with slide proj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CN101246260A (zh) 头戴式显示装置
JP2012189761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CN102375312B (zh) 排气口闸门装置以及投影机
JPH08262393A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3904286A (en) Microfilm reader
JP399299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2564440A (en) Machine for viewing and photographing documents
JP5217188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US4652103A (en) Colposcope with photographic equipment
US2633774A (en) Film projecting and viewing apparatus with film locating means
JP2014153545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眼鏡
JP3977752B2 (ja) 遊技機
US20220317451A1 (en) Optical unit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3031374B (zh) 投影仪
JP2865616B2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2008286975A (ja) プリンタ装置
CN101101436A (zh) 图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