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5292A - 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5292A
CN103155292A CN2011800420252A CN201180042025A CN103155292A CN 103155292 A CN103155292 A CN 103155292A CN 2011800420252 A CN2011800420252 A CN 2011800420252A CN 201180042025 A CN201180042025 A CN 201180042025A CN 103155292 A CN103155292 A CN 1031552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docking
board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20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5292B (zh
Inventor
武内龙太朗
平田智久
伊东良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31552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2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52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529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端子以及设置有一凹部的一第一壳体;一第二连接器,具有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第二端子以及设置有***到所述凹部中的一凸部的一第二壳体;以及一开关,电气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Description

板对板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参考
本申请主张于2010年6月28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题为“板对板连接器”的在先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0-146047的优先权。该在先专利申请的内容整体上全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概括而言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更具体地,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一开关的板对板连接器,所述开关电气检测一第一连接器与一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常规上用于电连接互相平行的一对电路板。这种板对板连接器构造成用于通过互相连接相面对的表面而互相对接一对电路板来实现导通。进一步地,已有技术提出利用与两端部连接的起到一锁定元件作用的一加强支架来保持与另一连接器的对接状态。日本专利申请2004-55306公开了一示例。
图21是示出一常规板对板连接器的预对接状态的一立体图。图中的附图标记801是处于一对板对板连接器的一侧并安装于第一板891的表面上的第一连接器。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901是处于一对板对板连接器的另一侧并安装于第二板991的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801包括一第一壳体811以及安装在第一壳体811上的多个第一端子861,而第二连接器901包括一第二壳体911以及安装在第二壳体911上的多个第二端子961。此外,当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对接在一起时,第一板891与第二板991通过相应的第一端子861与第二端子961之间的互相接触而电连接。
一凹部812形成于第一壳体811上以收容第二壳体911,而一接合凸部813形成在凹部812内。同时,一接合凹部913形成于第二壳体911上,以收容接合凸部813。
此外,一第一金属配件851附接于第一壳体8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第一金属配件851具有焊接于第一板891的表面上的一第一尾部852,而且第一金属配件851还具有突出的一第一锁定突部853。此外,一第二金属配件951附接于第二壳体9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第二金属配件951具有焊接于第二板991的表面上的一第二尾部952,而且第二金属配件951还具有突出的一第二锁定突部953。
进一步地,当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对接在一起时,接合凸部813与接合凹部913相互接合,且第一金属配件851的第一锁定突部853与第二金属配件951的第二锁定突部953相互接合。通过这样的动作,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锁定在一起并保持对接状态。
此外,在对接时,第一连接器801或第二连接器901中的任一个自图中所示的位置竖向倒置,以与另一个连接器对接。
然而,对于所述常规的板对板连接器,很难确定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是否对接完成。换言之,因为第一连接器801或第二连接器901中的任一个在对接时竖向倒置,且第二壳体911收容于第一壳体811的凹部812中,从外部不能够视觉确认位于凹部812内侧的第一金属配件851的第一锁定突部853是否与附接于第二壳体911的第二金属配件951的第二锁定突部953接合。
理由是,如果第二壳体911自第一壳体811的顶端在一较大程度上突出时,视觉上能够确定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的对接未完成。然而,因为与第一壳体811与第二壳体911的底表面相比具有更大表面积的第一板891与第二板991连接于第一壳体811与第二壳体911的所述底表面,所以通过第二壳体911自第一壳体811的顶端突出的程度进行视觉确定是困难的。
特别地,由于近些年对板对板连接器在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方面进行的改进,在视觉上准确地确定第二壳体911自第一壳体811的顶端突出的程度,以及准确地确定第一连接器801与第二连接器901是否完成对接变得极其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常规板对板连接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通过电气检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而能够高可靠性地准确确定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即使在一小型化且低高度化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对接过程中,并能够可靠地防止对接过程中发生的对接未完成。
因此,本申请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端子以及设置有一凹部的一第一壳体;一第二连接器,具有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第二端子以及设置有***到所述凹部中的一凸部的一第二壳体;以及一开关,电气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对于本申请的另一板对板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装配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一第一加强支架,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装配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一第二加强支架,以及所述开关包括能够相互接触的多个开关元件,且所述多个开关元件的至少一个是所述第一加强支架或所述第二加强支架。
对于本申请的又一板对板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弹性位移。
对于本申请的再一板对板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起到止挡件的作用,以阻止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在对接方向上的超过必要的相对位移。
对于本申请的还一板对板连接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凹部,且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凸部,而且当所述接触凹部与所述接触凸部接合时,所述开关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根据本申请,所述板对板连接器电气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由此,能够准确地确定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即使在小型化且低高度化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对接过程中,并能够可靠地防止对接过程中发生对接的未完成,由此增加可靠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可以最佳地理解本申请在结构和工作上的组织及方式及其另外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从对接面侧看到的一分解图;
图2是从图1的视角看到的一立体图,其示出第一连接器与一第二连接器的对接;
图3是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器和第二板的从对接面侧看到的一分解图;
图4是图3从安装在第二板的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的对接面侧看到的一立体图;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对接过程的第一步骤,其中图5(a)是对应图2的箭头A-A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而图5(b)是一对应图2的箭头B-B可视部分的侧视图;
图6示出对接过程的第二步骤,其中图6(a)是对应图2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而图6(b)是对应图2的箭头B-B的可视部分的一侧视图;
图7示出对接过程的第三步骤,其中图7(a)是对应图2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而图7(b)是对应图2的箭头B-B的可视部分的一侧视图;
图8示出对接过程的第四步骤,其中图8(a)是对应图2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而图8(b)是对应图2的箭头B-B的可视部分的一侧视图;
图9是示出从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对接面侧看到的对接过程完成的一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从对接面侧看到的一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从对接面侧看到的一立体图;
图12示出板对板连接器的对接过程的中间步骤,其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一第一加强支架和一第二加强支架关系的一剖视图;
图13示出对接过程的完成,其是示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关系的一剖视图;
图14是在图13的完成阶段时的示出图12的第一加强支架与第二加强支架的关系的一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一第一连接器的从对接面侧看到的一分解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一第二连接器的从对接面侧看到的一分解图;
图17示出图5的对接过程的步骤,其是对应图2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并示出对接完成检测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关系;
图18示出图6的对接过程的步骤,其是对应图2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并示出对接完成检测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关系;
图19示出图7的对接过程的步骤,其是对应图3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并示出对接完成检测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关系;
图20示出图9的对接过程的步骤,其是对应图2的箭头A-A的可视部分的一剖视图,并示出对接完成检测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关系;以及
图21示出一常规板对板连接器的预对接状态的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申请可以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实施,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是仅仅是几个具体实施例,同时应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本申请原理的一个示例,且不意欲将本申请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
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上、下、左、右、前和后等用于解释本申请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的方向表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然而,如果部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这些表示也将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整体参考附图且尤其是参考图1-图2,标记1指的是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一对板对板连接器中的一方的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是安装在第一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此外,101指的是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一对板对板连接器的另一方的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是安装在下文中说明的第二板191的表面上的一表面安装型连接器。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且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用于电连接第一板和第二板191。此外,第一板和第二板191能够是包括例如电子装置等中使用的印刷电路板的任意类型的板,如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等。
进一步,第一连接器1包括:一第一壳体11,作为一连接器本体,其由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大体矩形的厚板形状(即大体矩形体),且具有一大体矩形形状的凹部12,该凹部围绕接合第二连接器101的一侧(换言之,在对接面侧(图中的上侧))的周围形成。连接器1具有诸如约10.0mm长、约2.5mm宽、以及约1.0mm厚的尺寸,且这些尺寸能够适当改变。进一步地,一第一凸部13在凹部12内作为一岛部与第一壳体11一体形成,且侧壁部14与第一壳体11一体形成以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与第一凸部13平行地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部13和侧壁部14自凹部12的底表面向上突出并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由此,一凹槽部12a(细长的一凹部)形成在第一凸部13和侧壁部14之间,以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此外,如图所示出的例子中,仅存在一个第一凸部13,但是也能够存在有多个第一凸部13,且其能够是具有任意数量。此外,第一凸部13具有例如宽度0.6mm的尺寸,但这个尺寸能够适当改变。
这里,一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以一凹槽形状形成于第一凸部13两侧的侧表面。进一步地,一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以一凹槽形状形成于侧壁部14内侧的侧表面。此外,因为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在凹槽部12a的底部处相互连接而成为一体,所以当说明第一端子收容内侧腔15a和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时,将统一称为第一端子收容腔15。
第一端子收容腔15例如以八个且每个间隔约0.4mm的间距形成于第一凸部13的两侧。进一步地,收容于相应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的第一端子61在第一凸部13的两侧也例如以八个每个间隔约0.4mm的间距布置。应注意的是,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间距及数量能够适当改变。
第一端子61是通过一加工过程(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并具有:一保持收容部63;一尾部62,其连接于保持收容部63的下端;一上侧连接部67,其连接于保持收容部63的上端;一第二接触部66,作为一第二接触凸部,其形成在上侧连接部67的内端附近;一下侧连接部64,其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以及一第一接触部65,作为一第一接触凸部,其形成在下侧连接部64的自由端的附近。
进一步地,保持收容部63沿第一壳体11的一竖直方向(即厚度方向)延伸且是接合并固持在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中的部分。此外,尾部62通过相对保持收容部63弯折而连接并沿横向方向(即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一端子连接垫,所述端子连接垫连结于第一板上的一导电迹线。此外,上侧连接部67通过相对保持收容部63弯折而连接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弧形的第二接触部66朝上侧连接部67的内方向向下弯折并形成为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突出。进一步地,下侧连接部64是连接于第二接触部66下端的具有一U形侧面形状的部分。弧形的第一接触部65呈一U形在自由端(即下侧连接部64内侧的上端)附近弯折并形成为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外突出。
第一端子61自安装面侧(在图中的下侧)***到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并通过由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从两侧固持而固定于第一壳体11,其中保持收容部63固定于侧壁部14内侧的侧表面。在这种状态下,换言之在第一端子61装载在第一壳体11上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位于凹槽部12a的左侧和右侧,以互相面对。
此外,第一端子61是通过一金属板的一加工过程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从其形状上可明显看出,在相互面对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隙中存在有弹性变形的可能性。换言之,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在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时,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隙通过这样的动作弹性伸长。
此外,第一悬伸端部21作为第一接合引导部相应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各个第一悬伸端部21具有作为凹部12的一部分形成的一悬伸端凹部22。悬伸端凹部22是连接于各个凹槽部12a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的近似于一矩形形状的凹部。进一步地,当下文说明的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的第二悬伸端部122***时且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处于已对接状态时,该悬伸端凹部22起到一***凹部的作用。
此外,第一悬伸端部21具有:一侧壁延伸部21b,其自侧壁部14长边方向上的两侧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以及一端壁部21c,其沿第一壳体11的短边方向延伸并在两端连接于侧壁延伸部21b。对于各第一悬伸端部21而言,端壁部21c和连接于端壁部21c两端的侧壁延伸部21b形成一连续C形状的一侧壁且划定近似于矩形形状的悬伸端凹部22的三个方向。
进一步地,一第一加强支架51作为一加强金属配件附接于第一悬伸端部21。第一加强支架51设置于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上的相对于悬伸端凹部22的外侧,且收容并固持于形成在第一悬伸端部21上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内。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支架51是通过一加工过程(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并具有:一第一本体部52,为一细长的带状,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作为一整体延伸;一第一臂部57,其通过弯折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左端和右端并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且固持于第一壳体11;一第一板连接部56,其连接于一端的第一臂部57的底端;一对接完成检测部58,连接于另一端的第一臂部57的底端;以及一第一锁定部54,其形成在第一本体部52上。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部52具有:一中央部52a,当从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的插拔方向(即竖直方向)看时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一弯折部52b,其弯折以形成当从竖直方向看时的一曲柄形状且连接于中央部52a的两端;以及一外侧端部52c,当从竖直方向看时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且自弯折部52b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出。
此外,第一臂部57自外侧端部52c的外侧端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朝向中心延伸,并在其自由端设置有凹凸形状的一第一锁定扣持部57a。
进一步地,第一板连接部56连接于第一臂部57的一侧的下端且通过弯折连接,从而其自由端面向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第一板连接部56起到第一加强支架51的一焊接尾部的作用,且其底表面形成为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面(未示出)近似平行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第一板上的一固定垫。
进一步地,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一本体部58a通过弯折连接于另一端的第一臂部57的下端且向上延伸。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杠杆状臂部58b的一基端连接于本体部58a的上端。臂部58b起到一弹性元件的作用且其末端(换言之自由端)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弹性位移。进一步地,向上突出的一连接凸部58c形成在臂部58b的所述自由端上。当第一加强支架51附接于第一壳体11时,连接凸部58c的上端是位于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侧的最上侧的部分。此外,通过接触下文说明的形成在第二板191表面上的检测垫194时的导通,来使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闭合。
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具有:一外侧端部收容部26a,为一凹槽形状,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一第一臂部收容部26b,为一凹槽形状,其沿第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且形成在侧壁延伸部21b上,且与外侧端部收容部26a连结;一第一锁定收容扣持部26c,设置在第一臂部收容部26b中接近于第一壳体11长边方向上的中心的端部,并与第一锁定扣持部57a扣持;以及连接部收容部开口26d,其与第一臂部收容部26b连结,且开口于侧壁延伸部21b的外表面,从而能够从外侧观察到设在第一板的连接部56或对接完成检测部58。
更详细地参考图3-图4,第二连接器101包括:一第二壳体111,作为一连接器本体,第二壳体通过一绝缘材料,诸如一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如图所示,第二壳体111是大体矩形的厚板形状,即大体矩形体,且具有诸如长约8.0mm、宽约1.5mm、以及厚约0.8mm的尺寸,且这些尺寸能够适当改变。进一步地,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一凹槽部113,以及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凸起部分,即一第二凸部112一体形成在第二壳体111的第一连接器1***的一侧,换言之对接面侧(图中上侧),第二凸部同时划定出凹槽部113的外侧。第二凸部112沿第二壳体111的两侧且沿凹槽部113的两侧形成。此外,各个第二凸部112具有设置为端子的一第二端子161。
如图所示,凹槽部113的安装在第二板191上的一侧的底部被阻挡封闭。此外,在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存在有两个第二凸部112,但是它也能够是单个的而且也能够是任意数量的。此外,凹槽部113具有例如宽度为0.7mm的尺寸,且这个尺寸能够适当改变。
第二端子161是通过一加工过程(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一元件,并具有:一本体部(图中未示出);一尾部162,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底端;一第一接触部165,其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顶端;一连接部164,其连接于第一接触部165的顶端;以及一第二接触部166,其连接于连接部164的外端。进一步地,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合的一第一接触凹部165a形成于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而与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合的一第二接触凹部166a对应形成于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是通过围绕第二壳体111的周围而被固持的部分,且是在图3和图4中未示出的部分。此外,尾部162连接于沿本体部的横向方向(即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底端并延伸出第二壳体111,且尾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一端子连接垫192,端子连接垫192连结于第二板191上的一导电迹线。
进一步地,除端子连接垫192之外,一固定垫193以及一检测垫194形成在第二板191的表面上。各个端子连接垫192连结于与各个第二端子161相对应的一导电迹线(未示出)。此外,各个检测垫194连结于一检测电路(未示出)的一导电迹线,以检测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此外,当采用第二加强支架151以起到一接地端子等的作用时,固定垫193不是必须连结于一导电迹线而是连结于例如以一接地线起作用的一导电迹线。
进一步地,第一接触部165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是以一平板形状沿竖直方向(即第二壳体11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此外,连接部164通过相对第一接触部165弯折而连接且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此外,第二接触部166通过向下弯折而连接于连接部164的外端且是向下延伸的部分。
第二端子161通过包覆成型(over molding)与第二壳体111一体成型。换言之,第二壳体111通过将树脂注入到第二端子161预先准备在内部的一模具的腔中来形成。通过这样操作,在所述本体部嵌入在第二壳体111内的状态下,第二端子161能够一体附接于第二壳体111并且第一接触部165、连接部164、以及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均暴露于第二凸部112的相应侧表面,也暴露于对接面。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端子161例如以每个间隔约0.4mm的间距设置为16个。此外,第二端子161的间距和数量能够适当改变。
此外,各个第二悬伸端部122作为第二接合引导部设置于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第二悬伸端部122是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厚元件,其两端连接于相应第二凸部112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且其上表面具有大体矩形形状。进一步地,当第一连接器1具有的第一悬伸端部21***时且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处于已对接状态时,第二悬伸端部122起到一***凸部的作用。
此外,一第二加强支架151作为一加强金属配件附接于第二悬伸端部122。第二加强支架151设置在第二悬伸端部122的沿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的外侧端,且收容并固持在于第二悬伸端部122上形成的第二金属配件保持凹部126内。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加强支架151是通过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的一加工过程而一体形成的一元件,并具有:一第二本体部152,为一细长的带状,其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作为一整体延伸;一第二臂部157,其通过弯折而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左端和右端并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固持于第二壳体111;一第二板连接部156,其连接于第二臂部157的底端;以及一第二锁定部154,其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52上。第二板连接部156起到第二加强支架151的一焊接尾部的作用,并且其底表面形成为与第二壳体111的安装面(未示出)近似平行且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第二板191上的一固定垫193。
此外,第二金属配件保持凹部126具有:一第二本体部收容部126a,其为第二悬伸端部122的在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上的一外侧面;以及一第二臂部收容部126b,其为凹槽形状并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开放于第二悬伸端部122的侧面。
此外,当附接于第二悬伸端部122时第二加强支架151以其近乎整个收容在第二金属配件保持凹部126中,且第二本体部152的在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面暴露于第二悬伸端部122的在第二壳体111的长边方向上的外侧面,而第二板连接部156的下表面暴露于第二壳体111的安装面。进一步地,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处于对接状态时,第二锁定部154与第一连接器1设置的第一加强支架51的第一锁定部54接合。
参考图5-图9,第一连接器1利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端子连接垫(其连结于第一板(图中未示出)上的一导电迹线)的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而表面安装于第一板,而第一加强支架51的第一板连接部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位于第一板上的固定垫,且第一加强支架51的对接完成检测部58中的本体部58a的下端面通过焊接等连接于检测垫。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省略所述第一板。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器101利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端子连接垫192(其连结于第二板191上的一导电迹线)的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而表面安装于第二板191,且第二加强支架151的第二板连接部1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二板191的固定垫193。
首先,如图5所示,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和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置于相对的姿势,且当第二连接器101的左侧和右侧的第二凸部112的位置匹配第一连接器1的左侧和右侧的凹槽部12a的位置时,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位置匹配完成。
在这种状态下,当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接近另一个的方向上(换言之沿对接方向)移动时,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侧的第二凸部112***到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侧的凹槽部12a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在相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接触,而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接触。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而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通过这样动作,第一端子61中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隙被第二端子161扩展以弹性伸长。此外,对于第二端子161,第一接触部165与第二接触部166之间的间隙实际上未发生变化。进一步地,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未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
接下来,当操作者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使第二连接器101进一步移动时,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而且如图7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而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处于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接合的状态。
因此,连接于第一板上的端子连接垫(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被连接在此端子连接垫)的导电迹线与连接于第二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192(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被连接在此端子连接垫192)的导电迹线产生导通。
进一步地,产生第一连接器1设置的第一加强支架51与第二连接器101设置的第二加强支架151相互接合的锁定状态。因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被锁定。
此外,如图7与图9所示,对接完成检测部的连接凸部58c通过其上端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而形成导通。因此,用于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闭合,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被电气检测到。换言之,对接完成检测部58和检测垫194起到一对接完成检测开关的开关元件的作用。
进一步地,对于当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时的导通时刻是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完成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之后,且是在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完成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接合之后。换言之,所述构造是这样的,即尽管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但仍然未进入到第一接触凹部165a中,或者尽管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但仍然未进入到第二接触凹部166a中,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未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未被检测到。
所述检测电路例如构造成:形成在第二板191的表面且连结于检测垫194的一导电迹线,以及形成在第一板(未示出)的表面且通过第一加强支架51连结于所述固定垫的导电迹线连接到与一测试器相类似的一测试装置的两端子,以用于测试电路的导通状态。通过这样操作,当通过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而存在导通时,即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开关接通时,所述检测电路闭合且导通状态被所述测试装置检测到。
此外,如图7所示,当第一板(未示出)或第二板191发生弯曲或扭曲时,即使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处于接合状态,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未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因此存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未能够被电气检测到的时刻。
此时,操作者自图7所示的状态使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移动,且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接触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以通过形成图8所示的状态来形成导通,从而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被电气检测到。
当形成图8所示的状态时,因为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接触第二壳体111的凹槽部113的底表面,所以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移动第二连接器101被阻止。换言之,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凸部13和第二壳体111的凹槽部113起到止挡件的作用,以防止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在对接方向上超出必要的相对移动。通过这样操作,因为第二连接器101未相对第一连接器1超出必要地(换言之超出图8示出的状态)推动,所以防止了诸如第一端子61、第二端子161等之类的元件受到损伤。
此外,因为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因臂部58b起到一弹性元件的作用而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弹性位移,所以即使第二连接器101自图7所示的状态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进一步地移动,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的导通状态能够被维持。此外,检测垫194和连接凸部58c未受到任何损伤。
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时,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处于一导通状态。更具体地,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以形成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之间的接合状态。因此,与连接于第一板上的端子连接垫(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被连接在此)的导电迹线导通,且与连接于第二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192(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被连接在此)的导电迹线导通。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端子61与第二端子161在多个点处接触,所以能够确实地维持导通状态。
进一步地,产生第一连接器1设置的第一加强支架51与第二连接器101设置的第二加强支架151相互接合的锁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加强支架51的为一凸部的第一锁定部54进入到第二加强支架151的为一开口部的第二锁定部154中,从而第一锁定部54与第二锁定部154相互接合,因此锁定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
此外,本实施例中给出的所述说明包括起到用于对接完成检测的一开关的开关元件的作用的第一加强支架51的对接完成检测部58和第二板191的检测垫194,但是如下的一构造也是可能,在该构造中与检测垫194类似的一检测垫能够形成在第一板上且第一加强支架51的一部分能够制成接触这个检测垫,由此能够实现用于对接完成检测的一开关。换言之,只要是来自包含在开关中的能够互相接触的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是第一加强支架51或第二加强支架151,就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仅提供了对于检测垫194未与在对接方向上具有弹性位移能力的对接完成检测部58的连接凸部58c移动的情况的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检测垫194的一部分,例如表面在对接方向上具有弹性位移的能力。换言之,只要是来自包含在开关中的能够互相接触的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能够在对接方向上弹性位移的能力,就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种方式下,因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设置成电气检测对接完成,所以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能够被准确地确定而无需操作者目视、用手感觉、听咔哒声等,或换言之依赖于操作者的五官感觉。因此,即使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小型化和低高度化时,对接完成难于通过一操作者目视、用手感觉、听咔哒声等确定时,也能够提供具有高可靠性的能够可靠地防止对接过程中发生未完成对接的一板对板连接器。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支架51除了提高第一连接器1在第一板上的起初安装强度之外,还提供了与第二连接器101的锁定功能,并用作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的一部分。因此,由于没有必要将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一元件附接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所以能够避免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101的尺寸和构件数量增加。此外,由于第一端子61或第二端子161未用于所述检测电路,因此端子的数量或极(poles)数实质上未减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对接面侧观察时,一对对接完成检测部58处于第一连接器1的一对角线上,且一对检测垫194处于第二连接器101的一对角线上,这使得不易受到第一板或第二板191弯曲或扭曲影响,且因此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能够被可靠地检测到。进一步地,即使第一板或第二板191发生弯曲或扭曲,通过如上说明的使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101在对接方向上进一步相对移动,对接完成也能够被检测到。
参考图10-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加强支架51分成位于右侧的弹性部51R与位于左侧的刚性部51L,如下面参照图12和图14所说明的。进一步地,弹性部51R和刚性部51L分别是通过一加工过程(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元件,并具有:一第一本体部52;一第一臂部57,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并固持于第一壳体11;以及一第一板连接部56,连接于第一臂部57的下端。应注意的是,弹性部51R以及刚性部51L均不具有一第一锁定部54。
进一步地,第一板连接部56起到用于弹性部51R和刚性部51L的焊接尾部的作用,且其底表面形成为与第一壳体11的安装面近似平行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第一板(未示出)上的一固定垫。
此外,弹性部51R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下端并设置有沿刚性部51L的方向延伸的一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而刚性部51L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下端并设置有沿弹性部51R的方向延伸的一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与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沿第一壳体11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的底表面延伸。
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是沿下文说明的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的底表面或第一壳体11的安装面径直延伸的一细长的平板状元件,如图12所示。与此相比,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具有:一本体部58Ra,其为沿第一金属配件保持凹部26的底平面或第一壳体11的安装面径直延伸的一细长平板形状部;以及一臂部58Rb,具有自本体部58Ra的末端朝向第一壳体11的对接面倾斜向上延伸的一细长悬臂形状。臂部58Rb起到一弹性元件的作用且其末端(换言之自由端)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弹性位移。如图10所示,当处于第二连接器101未与第一连接器1接合的状态时,臂部58Rb的自由端比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上表面更靠近对接面侧。换言之,进一步位于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上表面的上方。
进一步地,对于图中示出的实例,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形成为比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长,且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末端或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末端位于刚性部51L的在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至中心部的范围内。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加强支架151是通过一加工过程(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具有:如图12所示且将在下文中说明的一第二本体部152,呈沿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作为整体延伸的一细长的带状;以及一第二板连接部156,其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左端和右端并朝向安装面延伸。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加强支架151不具有一第二锁定部154。
第二加强支架151通过包覆成型与第二壳体111一体成型。换言之,第二壳体111通过将树脂注入到内部已预先设置第二加强支架151的一模具中的腔中来形成。通过这样操作,在第二本体部152的大部分嵌于第二壳体111且第二本体部152的上端部暴露于对接面,而第二板连接部156的下端部暴露于安装面的状态下,第二加强支架151能够一体附接于第二壳体111。
进一步地,第二板连接部156起到用于第二加强支架151的一焊接尾部的作用,且其底表面形成为与第二壳体111的安装面近似平行且通过焊接等固定在第二板191上的一固定垫193。
进一步地,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一体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端部以进一步自其上端表面突出。在图所示出的例子中,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侧表面、处于自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至中心部的范围内,该范围更具体地是大约是第二本体部152的上端表面的右半部分或左半部分的范围。
在第一连接器1已完成与第二连接器101接合的状态下,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是通过与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和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上表面接触而形成导通的部分。因此,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形成在这样的一范围内,该范围大约是与作为另一个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1中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和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末端所处的范围对应的一侧的一半。此外,如在图所示出的例子那样,与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第二壳体111的宽度方向有关的尺寸不要求总是第二本体部152的上端表面的一半,而是可以比第二本体部152的上端表面的一半长或短。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电路构造成使得:形成在第一板(未示出)的表面上的导电迹线(在该表面处弹性部51R的第一板连接部56连结于固定的一固定垫)以及刚性部51L的第一板连接部56连结于固定的一固定垫处的导电迹线与一测试器类似的一测试装置的两端子连接,而用于测试所述电路的导通状态。通过这样操作,当通过第一连接器1的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和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上表面接触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而产生导通时,所述检测电路闭合以及导通状态被所述测试装置检测到,且因此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被电气检测到。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与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和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一起起到用于对接完成检测开关的开关元件的作用。
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不要求在第二板191上形成检测垫19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构造上的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参考图12-4,利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端子连接垫192(其连结于第一板(未示出)上的一导电迹线)的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第一连接器1表面安装在第一板上,而刚性部51L和弹性部51R的第一板连接部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一板的固定垫。此外,图中省略了第一板。
进一步地,利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端子连接垫192(其连结于第二板191上的一导电迹线)的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第二连接器101表面安装于第二板191上,而第二加强支架151的第二板连接部1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二板191的固定垫193。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在图中省略了第二板191。
首先,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置于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面向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的状态,然后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接近另一连接器侧的方向(即对接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操作,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第二凸部112***到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凹槽部12a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在相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接触,而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接触。通过这样动作,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隙被第二端子161扩展而弹性伸长。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上表面与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上表面未接触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在图12的下端表面)。
接下来,当操作者进一步使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且如图13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处于接合状态。
结果,连接于第一板上的端子连接垫(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被连接在此)的导电迹线,以及连接于第二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192(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被连接在此)的导电迹线均形成导通。
此外,如图14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上表面和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上表面与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接触,以形成导通。换言之,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开关接通。更进一步地,用于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闭合,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被电气检测到。
当形成如图14所示的状态时,因为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接触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上表面,所以阻止了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的进一步移动。换言之,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和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起到止挡件的作用,以防止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沿对接方向的超出必要的相对移动。通过这样操作,因为第二连接器10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未被超出必要地(换言之超出图14所示出的状态)推动,所以防止了诸如第一端子61、第二端子161等元件受到损伤。
进一步地,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接触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时的导通时刻是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完成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之后,且是在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完成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接合之后。换言之,所述构造是这样的,尽管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但其仍未进入到第一接触凹部165a中,或者尽管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但其仍未进入到第二接触凹部166a中,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未接触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未被检测到。
因此,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上端表面,且特别是它接触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部位要求比第二本体部152的其它部分具有更高的尺寸精度。应注意的是,因为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能够弹性位移,接触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部位能够具有一较低的尺寸精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说明是针对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和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起到止挡件作用的情形,然而只要具有互相接触能力的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在开关中并起到止挡件的作用,就是可以接受的。
因为第一加强支架51和第二加强支架151作为检测电路的一部分,以用于按本实施例中的这种方式检测对接完成,所以无需将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一元件附接于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且能够避免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101的尺寸和构件数量的增加。此外,因为第一端子61或第二端子161不用于所述检测电路,所以端子的数量或极数实质上未减少。此外,因为无需像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在第二板191上形成检测垫194,所以第二板191的构造能够被简化。此外,因为第二板191未被包括作为像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的检测电路的一部分,所以检测电路的构造能够进一步被简化。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当从对接面侧观察时,一对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位于第二连接器101的一对角线上,且当从对接面侧观察时,接触第二对接完成检测部158的刚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L的末端和弹性对接完成检测部58R的末端位于第一连接器1的一对角线上,这使得不易受到第一板或第二板191的弯曲或扭曲的影响,且因此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能够被可靠地检测到。
其它方面的效果同第一实施例,因此省略其说明。
参考图15-6,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加强支架51未设置有对接完成检测部58,且第一板连接部56连接于左右两个第一臂部57的下端。对于其它方面,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支架51的构造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支架51。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器1具有:一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以代替一个第一端子61作为对接完成检测部。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设置成代替在第一壳体11左侧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实例中位于右上端的对应于第一端子收容腔15的第一端子61。
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是通过一加工过程(诸如冲压或弯折一导电金属板)一体形成的一元件,且如参照图17-图20将在下文中说明地该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具有:一保持收容部73;一尾部72,连接于保持收容部73的下端;一上侧连接部77,连接于保持收容部73的上端;一侧面连接部76,形成在上侧连接部77的内端附近;以及一对接完成检测部75,连接于侧面连接部76的下端。
进一步地,保持收容部73沿第一壳体11的一竖直方向(即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是接合并固持于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部分。此外,尾部72通过相对保持收容部73弯折而连接、并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且通过焊接等连接于一端子连接垫(其连结于第一板上的一导电迹线)。此外,上侧连接部77通过相对保持收容部73弯折而连接且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
向下延伸的侧面连接部76连接于上侧连接部77的内端,且具有倾斜向上延伸以及沿第一壳体11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的一悬臂状的对接完成检测部75连接于侧面连接部76的下端。对接完成检测部75起到一弹性元件的作用且其末端(换言之包括自由端的整体)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弹性位移。
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自对接面侧(在图中下侧)***到第一端子收容腔15中,并通过由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的侧壁从两侧固持而固定于第一壳体11,其中保持收容部73固定于侧壁部14的内侧的侧表面。在这种状态下,换言之,在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装载到第一壳体11上的状态下,侧面连接部76止挡在第一端子收容外侧腔15b内且未暴露在凹槽部12a内。同时,对接完成检测部75位于凹槽部12a内的下侧。
此外,第一连接器1其他方面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器101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并因此省略其说明。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构造成使得:形成在第一板的表面上的导电迹线和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被连结于第二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192处的导电迹线连接于与一测试器类似的一测试装置的两个端子,以用于测试所述电路的导通状态,其中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的尾部72连结于第一板(未示出)上的端子连接垫。通过这样操作,当通过与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相对应的第二端子161接触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而产生导通时,检测电路闭合且导通状态被所述测试装置检测到,且由此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被电气检测到。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和与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相对应的第二端子161起到用于一对接完成检测开关的开关元件的作用。
参考图17-图20,第一连接器1利用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和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的尾部72表面安装于第一板,并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端子连接垫(其连结于第一板(图中未示出)上的一导电迹线),而第一加强支架51的第一板连接部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一板上的固定垫。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器101利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端子连接垫192(其连结于第二板191上的一导电迹线)的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表面安装于第二板191上,且第二加强支架151的第二板连接部156通过焊接等连接于第二板191的固定垫193。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在图中省略了第二板191。
首先,如图17所示,操作者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置于形成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使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面面向第二连接器101的对接面的状态,然后使第一连接器1和/或第二连接器101沿接近另一连接器侧的方向(即对接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操作,第二连接器101的左右第二凸部112***到第一连接器1的左右凹槽部12a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到相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和第二接触部66之间,并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接触,而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接触。通过这样操作,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接触部66之间的间隙被第二端子161扩展以弹性伸长。此外,如图18所示,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未接触第二端子161。
接下来,当操作者使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移动时,如图19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进入到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中,且第一接触部65处于与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的状态。然而,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但仍未进入到第二接触凹部166a中,从而第二接触部66与第二接触凹部166a未接合。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仍未接触第二端子161。换言之,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未被检测到。
接下来,当操作者使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移动时,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如图20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而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处于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接合的状态。
结果,连接于第一板上的端子连接垫(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被连接在此)的导电迹线以及连接于第二板191上的端子连接垫192(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被连接在此)的导电迹线产生导通。
进一步地,产生第一连接器1具有的第一加强支架51与第二连接器101具有的第二加强支架151相互接合的锁定状态。结果,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101被锁定。
此外,如图20所示,当第二连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连接部164的下表面接触第一连接器1的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的对接完成检测部75的上表面时,产生导通。换言之,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开关接通。进一步地,用于检测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闭合,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被电气检测到。
进一步地,当形成图20所示的状态时,因为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凸部13的上表面接触第二壳体111的凹槽部113的底表面,因此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的进一步移动被阻止。换言之,第一壳体11的第一凸部13和第二壳体111的凹槽部113起到一止挡件的作用,以防止第二连接器10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一连接器1的超出必要的移动。通过这样做,因为第二连接器101相对第一连接器1未被超出必要地(换言之超出图20所示的状态)推动,所以避免了诸如第一端子61、第二端子161等元件受到损坏。
进一步地,连接部164的下表面接触对接完成检测部75的上表面时的导通时刻是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完成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凹部165a接合之后,并且是在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完成与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凹部166a接合之后。换言之,所述构造是这样的,即尽管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触部65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触部165的表面但仍未进入到第一接触凹部165a中,或者尽管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触部66接触第二端子161的第二接触部166的表面但仍未进入到第二接触凹部166a中,连接部164的下表面未接触对接完成检测部75的上表面,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101之间的对接完成未被检测到。
此外,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的对接完成检测部75能够起到一弹性元件的作用而在一竖直方向上弹性位移,且即使第二连接器101自图20所示的状态相对第一连接器1相对对接方向位移,也能够维持与第二板191上的检测垫194的导通状态。
因为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代替一个第一端子61连接于第一连接器1,且因为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以及与对接完成检测端子71对应的第二端子161在本实施例中以这种方式作为用于检测对接完成的检测电路的一部分,所以能够避免第一连接器1或第二连接器101尺寸和构件数量的增加。此外,因为检测垫194无需像第一实施例那样形成于第二板191上,所以第二板191的构造能够被简化。
其它方面的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前面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多种多样的修改。

Claims (17)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连接器,具有一第一端子以及设置有一凹部的一第一壳体;
一第二连接器,具有接触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第二端子以及设置有***到所述凹部中的一凸部的一第二壳体;以及
一开关,电气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凹部,且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凸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接触凹部与所述接触凸部接合时,所述开关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装配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一第一加强支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装配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一第二加强支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开关包括能够相互接触的多个开关元件,且所述多个开关元件的至少一个是所述第一加强支架或所述第二加强支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凹部,且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凸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接触凹部与所述接触凸部接合时,所述开关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起到止挡件的作用,以阻止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的超过必要的相对位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凹部,且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凸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接触凹部与所述接触凸部接合时,所述开关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弹性位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凹部,且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凸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接触凹部与所述接触凸部接合时,所述开关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开关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起到止挡件的作用,以阻止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上的超出必要的相对位移。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凹部,且所述第一端子或所述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一接触凸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当所述接触凹部与所述接触凸部接合时,所述开关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完成。
CN201180042025.2A 2010-06-28 2011-06-28 板对板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52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6047A JP5631074B2 (ja) 2010-06-28 2010-06-28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10-146047 2010-06-28
PCT/US2011/042178 WO2012006086A2 (en) 2010-06-28 2011-06-28 Board-to-board conn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5292A true CN103155292A (zh) 2013-06-12
CN103155292B CN103155292B (zh) 2016-01-13

Family

ID=45441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202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5292B (zh) 2010-06-28 2011-06-28 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25086B2 (zh)
JP (1) JP5631074B2 (zh)
CN (1) CN103155292B (zh)
WO (1) WO2012006086A2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983A (zh) * 2013-08-08 2015-02-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布线端子连结装置
CN104425951A (zh) * 2013-08-27 2015-03-18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25981A (zh) * 2013-09-04 2015-03-18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896185A (zh) * 2015-02-17 2016-08-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连接器的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08429055A (zh) * 2017-02-14 2018-08-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安装配件、连接器、插头以及连接***
CN111446568A (zh) * 2019-01-17 2020-07-24 钰达***株式会社 一种防引脚损坏的多触点插座
TWI706607B (zh) * 2018-08-24 2020-10-01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總成以及連接器
US11158968B2 (en) 2019-05-08 2021-10-26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3129B2 (ja) 2008-12-19 2013-07-3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631074B2 (ja) * 2010-06-28 2014-11-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586395B2 (ja) * 2010-09-21 2014-09-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611100B2 (ja) * 2011-04-04 2014-10-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693338B2 (ja) * 2011-04-05 2015-04-0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10238541B2 (en) 2011-10-19 2019-03-26 Iridex Corporation Short duration pulse grid pattern laser treatment and methods
US9265656B2 (en) 2011-10-19 2016-02-23 Iridex Corporation Grid pattern laser treatment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an eye
JP5866129B2 (ja) * 2012-01-13 2016-02-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一対の嵌合確認電気コネクタ
JP5638026B2 (ja) * 2012-05-01 2014-12-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EP2885666A4 (en) * 2012-09-24 2015-07-29 Iridex Corp HYBRID DEVICE IDENTIFIER
US8986027B2 (en) 2012-10-31 2015-03-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2014170726A (ja) 2013-02-05 2014-09-18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電気コネクタ
US9640893B2 (en) * 2013-02-27 2017-05-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nector, and header and socket used in said connector
KR20150084563A (ko) 2014-01-14 2015-07-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1564777B1 (ko) * 2014-05-30 2015-11-02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체결 검출 터미널을 구비한 보드 커넥터
KR101586235B1 (ko) * 2014-06-03 2016-01-18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체결 검출 접점부를 구비한 보드 커넥터
JP6034339B2 (ja) * 2014-07-29 2016-11-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712794B2 (ja) * 2014-08-07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20160046173A (ko) * 2014-10-20 2016-04-28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104319546B (zh) * 2014-11-03 2017-05-10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组件
JP5849166B1 (ja) * 2014-12-12 2016-01-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構造
JP6513509B2 (ja) * 2015-07-01 2019-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703900B2 (ja) * 2016-06-01 2020-06-0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6399063B2 (ja) * 2016-09-07 2018-10-0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696933B2 (ja) * 2016-09-08 2020-05-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806593B2 (ja) * 2017-02-28 2021-01-0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8166976A (ja) * 2017-03-30 2018-11-01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
JP2018166977A (ja) * 2017-03-30 2018-11-01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
US9985371B1 (en) 2017-04-11 2018-05-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959802B2 (ja) * 2017-09-04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1605911B2 (en) 2018-06-22 2023-03-14 Fujikura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detachably fitting to each other
KR102606247B1 (ko) * 2018-07-30 2023-11-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도전성 핀의 적어도 일부를 지지하기 위한 지지 부분을 포함하는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322499B2 (ja) * 2019-05-15 2023-08-08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WO2021002129A1 (ja) * 2019-07-04 2021-01-07 I-Pex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TWI750832B (zh) * 2019-10-11 2021-12-21 日商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組
KR102295979B1 (ko) * 2019-12-10 2021-09-01 히로세코리아 주식회사 소켓 커넥터
KR102494901B1 (ko) * 2020-05-13 2023-02-06 니혼 고꾸 덴시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커넥터 조립체 및 커넥터
WO2022201847A1 (ja) * 2021-03-26 2022-09-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セット
CN115332836B (zh) * 2022-10-14 2022-12-30 深圳市爱特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型大电流高速btb连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6909A (zh) * 2003-08-27 2006-11-01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CN101164200A (zh) * 2005-04-18 2008-04-16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对
US20080139034A1 (en) * 2006-12-06 2008-06-12 J.S.T.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apparatus
WO2010071869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06042A (en) * 1974-06-21 1978-04-05 Arteche Instr Sistemas Electrical switching and control systems
US4084875A (en) * 1975-01-10 1978-04-18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3960428A (en) * 1975-04-07 1976-06-01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050769A (en) * 1976-03-18 1977-09-27 Elfab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083617A (en) * 1977-04-01 1978-04-11 Brad Harrison Company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379606A (en) * 1981-04-08 1983-04-12 Amp Incorporated Cartridge holder and connector system
JPS63199474U (zh) * 1987-06-15 1988-12-22
JPH01134366U (zh) * 1988-03-07 1989-09-13
JPH0454162U (zh) * 1990-09-14 1992-05-08
US5281166A (en) * 1991-10-28 1994-01-25 Foxconn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nector pin support and improved mounting to a PCB
US5273456A (en) * 1992-04-09 1993-12-28 Itt Corporation Mate sensing connector system
JP2939851B2 (ja) * 1993-09-24 1999-08-2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嵌合接続検知機能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5572395A (en) * 1993-12-21 1996-1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current in an adapter card
JPH07272794A (ja) * 1994-03-31 1995-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コネクタ装置
US5651685A (en) * 1996-02-16 1997-07-29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ensing terminal system
US6056590A (en) * 1996-06-25 2000-05-02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imited Connector having internal switch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H10177080A (ja) * 1996-12-18 1998-06-30 Rhythm Watch Co Ltd 回路基板構造
US5876238A (en) * 1997-06-17 1999-03-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integrity of a blind autodock electrical connection
TW427560U (en) * 1999-02-05 2001-03-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022354B2 (ja) * 2000-03-09 2007-1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基板用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嵌合検知構造
JP3688215B2 (ja) * 2001-04-05 2005-08-24 ジーイー・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グローバル・テクノロジー・カンパニー・エルエルシー 超音波診断装置
JP2002319441A (ja) * 2001-04-20 2002-10-31 Jst Mfg Co Ltd プリント配線板間接続構造
US6457991B1 (en) * 2001-11-30 2002-10-0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uple having mating indication device
US6471539B1 (en) * 2001-12-04 2002-10-29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uple having mating indication device
US7167372B2 (en) * 2003-08-26 2007-01-23 Belkin Corporation Universal serial bus hub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2004055306A (ja) 2002-07-18 2004-02-19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3801546B2 (ja) * 2002-08-07 2006-07-26 Smk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US6896541B2 (en) * 2003-02-18 2005-05-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terface connector that enables detection of cable connection
TW568405U (en) * 2003-03-05 2003-12-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4327321A (ja) * 2003-04-25 2004-11-18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US7137839B2 (en) * 2003-12-22 2006-11-21 Caterpillar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152126B2 (en) * 2004-08-12 2006-12-19 Motorola, Inc. Stacked 3U payload module unit
JPWO2006134632A1 (ja) * 2005-06-13 2009-01-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スタッキングコネクタ
JP2008131752A (ja) * 2006-11-21 2008-06-05 Yazaki Corp 基板接続体
US7914319B2 (en) * 2007-07-03 2011-03-29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Us, Inc. Interconnector system engagement sensor
JP5623694B2 (ja) * 2008-05-12 2014-11-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04477B2 (ja) * 2009-02-19 2011-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647434B2 (ja) 2010-05-14 2014-12-24 ティーイー コネクティビティ ネーデルランド ビーヴイTE Connectivity Nederland BV 嵌合完了検知スイッチ付きコネクタ
JP5631074B2 (ja) * 2010-06-28 2014-11-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5586395B2 (ja) * 2010-09-21 2014-09-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6909A (zh) * 2003-08-27 2006-11-01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CN101164200A (zh) * 2005-04-18 2008-04-16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对
US20080139034A1 (en) * 2006-12-06 2008-06-12 J.S.T.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apparatus
WO2010071869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983A (zh) * 2013-08-08 2015-02-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布线端子连结装置
CN104347983B (zh) * 2013-08-08 2016-08-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布线端子连结装置
CN104425951A (zh) * 2013-08-27 2015-03-18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4425981A (zh) * 2013-09-04 2015-03-18 莫列斯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896185A (zh) * 2015-02-17 2016-08-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包括连接器的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US10145888B2 (en) 2015-02-17 2018-1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connector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8429055A (zh) * 2017-02-14 2018-08-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安装配件、连接器、插头以及连接***
TWI706607B (zh) * 2018-08-24 2020-10-01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總成以及連接器
US11005200B2 (en) 2018-08-24 2021-05-1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CN111446568A (zh) * 2019-01-17 2020-07-24 钰达***株式会社 一种防引脚损坏的多触点插座
US11158968B2 (en) 2019-05-08 2021-10-26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1936127B2 (en) 2019-05-08 2024-03-19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09373A (ja) 2012-01-12
US20130210270A1 (en) 2013-08-15
WO2012006086A2 (en) 2012-01-12
US9225086B2 (en) 2015-12-29
JP5631074B2 (ja) 2014-11-26
CN103155292B (zh) 2016-01-13
WO2012006086A3 (en) 2012-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5292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3521677U (zh) 连接器
US10756466B2 (en) Connector
CN104716506B (zh) 连接器
KR101919691B1 (ko) 커넥터
CN103050805B (zh) 连接器
TWI475765B (zh) Connector
CN104425981A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2855951U (zh) 端子对
JP5586395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TW202042455A (zh) 連接器以及連接器組件
CN100385744C (zh) 柔性板连接器以及电路板和柔性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KR101008165B1 (ko) 낮은 프로파일의 기판탑재 커넥터
CN202260005U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CN103066452B (zh) 连接器
CN104733923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3481429U (zh) 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CN103427243A (zh) 电连接器
US20180301841A1 (en) Reversible connector interface
KR101042120B1 (ko) 전기 커넥터
CN108376855A (zh) 快速连接端子连接器
JP5642611B2 (ja) コネクタ
CN201112873Y (zh) 电子卡连接器组件
CN103682711A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