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3176A - 纱线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3176A
CN103003176A CN2011800347721A CN201180034772A CN103003176A CN 103003176 A CN103003176 A CN 103003176A CN 2011800347721 A CN2011800347721 A CN 2011800347721A CN 201180034772 A CN201180034772 A CN 201180034772A CN 103003176 A CN103003176 A CN 1030031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pool
stays
capture uni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477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3176B (zh
Inventor
今村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03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3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31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Forwarding And Stor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 (AREA)
  • Coil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In General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自动络纱机具有纱管支承部(7)、纱线蓄留装置(18)、卷绕部(8)、接纱装置(14)、上纱线引导部。纱管支承部(7)支承喂纱纱管(21)。纱线蓄留装置(18)蓄留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卷绕部(8)对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20)进行卷绕并形成卷装(30)。上纱线引导部从纱线蓄留装置(18)引出纱线并引导至接纱装置(14)。另外,上纱线引导部具有:将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20)引出并向纱管支承部(7)侧吹起的引导筒(34);对被引导筒(34)吹起的纱线(20)进行捕捉并导入接纱装置(14)的上纱线捕捉部(13)。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装置。详细地说,涉及用于在接纱时将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自动络纱机等的纱线卷绕装置,将卷绕在喂纱纱管上的纺织纱线的缺陷去除,并回卷到卷绕卷装上。
在由自动络纱机进行的纱线的回卷中,边对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纺织纱线付与张力,边将该纺织纱线经由多个纱线引导件等引导到横动装置,通过上述横动装置使纱线横动并将其卷绕在旋转的卷绕卷装的表面。而且,在所述喂纱纱管变空后,将该空的喂纱纱管更换成新的喂纱纱管,通过接纱装置进行接纱,并继续向卷装的卷绕。
为了在接纱装置中进行接纱,需要将卷装侧的纱线和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以往,在管状的纱线引导部件的前端产生吸引流并吸引捕捉纱线后,使该纱线引导部件转动,由此将上述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
参照图19对这样的以往的自动络纱机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图19所示的是以往的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络纱单元90的概要侧视图。该络纱单元90以将喂纱纱管21的纺织纱线20回卷到卷装30上的方式构成。另外,该络纱单元100具备:用于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14;纱线引导管(上纱线引导管91,下纱线引导管92)。
纱线引导管91、92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连接,以分别能够使上纱线引导管91的吸引口91a以及下纱线引导管92的吸引口92a产生吸引流的方式构成。另外,上纱线引导管91以能够以支点91b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构成。相同地,下纱线引导管92以能够以支点92b为中心上下转动的方式构成。
对上述那样的以往的自动络纱机中的接纱动作进行说明。即,在因喂纱纱管21被更换等原因导致卷装30和喂纱纱管21之间的纱线的连续状态被切断后,通过下纱线引导管92的吸引口92a进行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接下来,使上纱线引导管91向上方转动,并使卷装30反向旋转。由此,纱线端从卷装30被引出并被上纱线引导管91的吸引口91a吸引。将此时的样子表示在图20中。
接下来,如图21所示,使吸引保持了卷装30侧的纱线(上纱线)的状态的上纱线引导管91向下方转动。由此,卷装30侧的上纱线被导入至接纱装置14。接着如图22所示,使吸引保持了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下纱线)的状态的下纱线引导管92向上方转动。由此,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被导入至接纱装置14。该状态下,使接纱装置14工作,由此,执行上纱线与下纱线的接纱,在卷装30与喂纱纱管21之间纱线成为连续状态。如以上那样进行接纱,由此能够继续纱线向卷装30的卷绕。
这样,在通过使纱线引导部件(纱线引导管91、92)转动来引导纱线端的现有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用于转动驱动该纱线引导部件的机构,存在机构变得复杂的问题。另外,由于机构变得复杂,难以自由地设计布局。另外,由于为了避免与转动的纱线引导部件发生干涉而必须配置其他的结构,所以,这点也限制了布局。另外,为了转动驱动纱线引导部件从而引导纱线端而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接纱花费的时间变长。
关于这点,作为用于将纱线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的结构,还提出了一种如上述那样转动驱动纱线引导部件的结构以外的结构。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交叉卷绕纱管卷成机,具有通过负压对卷装侧的纱线进行吸入的吸入喷嘴。在该吸入喷嘴上形成有纵狭缝,通过吸入喷嘴被吸入的纱线从所述纵狭缝被取出,并通过纱线握持部件将其引导至断纱除去装置(接纱装置)。这样,由于以从吸入喷嘴经由纵狭缝将纱线取出的方式构成,所以,即使不使吸入喷嘴本身转动,也能够将该吸入喷嘴所吸入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公开的喂纱处理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通过从吹气喷嘴喷出空气,使纬纱测长贮留装置的导入口附近产生吸引空气流,从而将纱线端导入纱线卷绕管内。在这样通过喷出空气产生吸引空气流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吸引空气流对纱线端进行吸引,并且,能够使该纱线端随着喷出空气的流动被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因此,为了引导纱线端不需要驱动任何的部件。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那样的结构中通过成为引导纱线的结构,能够省略大幅转动的纱线引导部件(图19的纱线引导管91、92等),因此,能够使装置整体的构造简单,并使各结构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另外,与驱动纱线引导部件并对纱线进行引导的结构相比,能够缩短纱线的引导所需要的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13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411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专利文献1中,在形成有狭缝的吸入喷嘴上承受吸气,由此,成为吸引交叉卷绕纱管的纱线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空气从所述狭缝流入到吸入喷嘴的内部,所以,吸入喷嘴的前端的吸引力降低,存在难以可靠地吸引捕捉纱线端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1中,吸入喷嘴具有被扩大到纱管宽度的入口开口(此外,这点也与图19的上纱线引导管91的吸引口91a相同)。这是由于不确定应被吸引捕捉的纱线端位于交叉卷绕纱管的纱管宽度方向上的哪个位置,为了可靠地对该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必须在交叉卷绕纱管的纱管宽度整个区域的范围内产生吸引空气流。但是,在这样较大地形成入口开口的情况下,导致吸入喷嘴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关于这点,专利文献2具有从纬纱筒子纱(cheese)剥离纱线端并引导至所述导入口的起毛皮带。通过该结构,由于只要通过纬纱测长贮留装置的导入口对通过起毛皮带送来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即可,所以,无需使该导入口的宽度扩大到筒子纱宽度。因此,能够较小地形成导入口的开口面积,保持该导入口处产生的吸引流的强度,提高纱线的吸引捕捉的可靠性。但是,该起毛皮带由于需要向相对于纬纱纱管接近或分离的方向驱动,所以构造复杂。另外,起毛皮带对筒子纱表面施加摩擦作用,可能会对该筒子纱形状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以制造筒子纱(卷装)自身为目的的自动络纱机等中不优选采用。而且,由于专利文献2公开的结构不具有接纱装置,所以,无法直接适用于具有接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作出的发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该纱线卷绕装置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且在短时间内将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及效果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如以上所述,下面说明解决该课题的方法以及其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的结构的纱线卷绕装置。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有:纱管支承部、纱线蓄留装置、卷绕部、接纱装置、纱线引导部。所述纱管支承部支承喂纱纱管。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对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蓄留。所述卷绕部对蓄留在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的纱线进行卷绕并形成卷装。所述接纱装置在所述纱管支承部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的纱线断开时,对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接纱。所述纱线引导部,将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蓄留的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另外,所述纱线引导部具有:纱线引出喷出部、空气喷出部、纱线捕捉部、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将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蓄留的纱线引出并向所述纱管支承部侧吹起。所述空气喷出部,使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产生用于引出并吹起纱线的空气流。所述纱线捕捉部,配置在所述接纱装置和所述纱管支承部之间,对被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吹起的纱线进行捕捉。所述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使所述纱线捕捉部产生用于捕捉纱线并导入所述接纱装置的空气流。
这样,形成为通过喷出空气吹起纱线并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结构,由此,用于引导纱线的结构变得简单,其结果,各结构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另外,由于仅通过吹起纱线就完成了向接纱装置的引导,所以,缩短了纱线的引导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能够使卷装的生产效率提高。另外,假设在构成为从卷装引出纱线的情况下,为了可靠地捕捉纱线端,必须在卷装的整个宽度范围内作用吸引流,能量的消耗较大。对于这点,如上述那样,在为从纱线蓄留装置引出纱线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只要使吸引流作用在纱线端的位置所存在的明确的位置上即可,因此,能够以较少的能量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是在纱线的卷绕时将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引导至纱线蓄留装置的引导筒。所述空气喷出部是向所述引导筒的内部喷射压缩空气的空气喷出喷嘴。
通过该结构,纱线由于经由引导筒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上,所以,在反过来从纱线蓄留装置引出纱线时,通过经由该引导筒引出纱线,能够可靠且顺畅地从纱线蓄留装置引出纱线。因此,如上述那样,引导筒以兼作为纱线引出喷出部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将卷绕在纱线蓄留装置上的纱线可靠且顺畅地吹起。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具有将被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吹起的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偏转引导部件。
这样,通过偏转引导部件将被纱线引出喷出部吹起的纱线引导至纱线捕捉部,由此,能够自由地配置纱线引出喷出部和纱线捕捉部,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偏转引导部件为筒状部件,沿筒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狭缝。
这样,通过使偏转引导部件成为筒状,能够将纱线以通过所述筒的内部的方式可靠地引导至纱线捕捉部。另外,通过在筒状的偏转引导部件上设置狭缝,能够将完成了向纱线捕捉部的引导的纱线从所述狭缝取出。由此,在通常的卷绕时能够使纱线在偏转引导部件的外侧移动,所以,能够防止纱线与偏转引导部件接触而导致品质降低。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偏转引导部件位于从纱线卷绕时纱线所移动的移动路径错开的位置。
由此,在通常的卷绕时能够防止纱线与该偏转引导部件接触,并能够防止该纱线的品质降低。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有将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第二纱线引导部。另外,所述第二纱线引导部具有:下纱线吹起部、第二纱线捕捉部、第二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所述下纱线吹起部配置在所述纱管支承部和所述接纱装置之间,将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吹起到所述接纱装置的附近。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配置在所述接纱装置和纱线蓄留装置之间,对被所述下纱线吹起部吹起的纱线进行捕捉。所述第二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在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产生用于捕捉纱线的空气流。
由此,能够吹起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并引导至接纱装置。因此,纱线卷绕装置的各结构的布局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进一步缩短接纱所花费的时间。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地,具有能够将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或分离的方向驱动的驱动部。
由此,能够使第二纱线捕捉部预先移动到容易捕捉纱线的位置(接近纱线移动路径的位置)。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有控制所述驱动部的动作的控制部。该控制部,在通常的卷绕时,使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接近纱线移动路径,在接纱时,将捕捉了纱线的状态的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方向驱动,由此,将所述捕捉的纱线导入接纱装置。
这样,通过在通常的卷绕时使第二纱线捕捉部接近纱线移动路径,能够对附着在纱线上的飞花等进行吸引除去。另一方面,在第二纱线捕捉部捕捉纱线时,将该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方向驱动,由此,将所述纱线导入接纱装置。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有控制所述接纱装置、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及所述下纱线吹起部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向所述纱管支承部供给新的喂纱纱管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下纱线吹起部吹起所述新的喂纱纱管的纱线,使吹起的纱线被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捕捉,将该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另外,与其前后地,或与其同时地,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对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的纱线进行引出并吹起,使吹起的纱线被纱线捕捉部捕捉。然后,所述控制部使接纱装置动作并进行接纱。
由此,在更换喂纱纱管时,能够将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和纱线蓄留装置侧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并进行接纱。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即,该纱线卷绕装置具有:纱线缺陷检测装置;在与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相比下游侧的位置,对所述喂纱纱管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的纱线进行切断的刀具。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纱线缺陷检测装置检测出纱线缺陷的情况下,使所述刀具动作并切断所述纱线,使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被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捕捉,将该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另外,与其前后地,或与其同时地,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对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的纱线进行引出并吹起,使吹起的纱线被纱线捕捉部捕捉。然后,所述控制部使接纱装置动作并进行接纱。
由此,在检测出纱疵的纱线被切断时,能够将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和纱线蓄留装置侧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进行接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络纱单元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对纱线蓄留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表示喂纱纱管变空时的样子的图。
图4是表示供给新的喂纱纱管时的样子的图。
图5是表示下纱线被导入至下纱线吹起部时的样子的图。
图6是下纱线吹起部的概要外观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下纱线吹起部的结构的侧面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捕纱器吸引捕捉下纱线时的样子的图。
图9是表示下纱线被导入至接纱装置时的样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偏转引导部件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通过偏转引导部件引导上纱线的样子的图。
图12是表示上纱线从偏转引导部件被取出时的样子的图。
图13是表示上纱线被导入至接纱装置时的样子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络纱单元的示意侧视图。
图16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所具备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络纱单元。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络纱单元所具有的纱线蓄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9是以往的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络纱单元的示意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在以往的络纱单元中对上纱线及下纱线进行吸引捕捉时的样子的图。
图21是表示在以往的络纱单元中将上纱线导入至接纱装置时的样子的图。
图22是表示在以往的络纱单元中将下纱线导入至接纱装置时的样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装置)所具备的络纱单元2的概要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是并列配置有多个络纱单元2的结构。另外,该自动络纱机具备:用于对上述络纱单元2集中地进行管理的省略图示的机台管理装置;具有压缩空气源以及负压源的省略图示的风箱。
如图1所示,络纱单元2主要具备纱管支承部7和卷绕部8。该络纱单元2以将支承于纱管支承部7的喂纱纱管21的纱线(纺织纱线)20退绕并回卷于卷装30的方式构成。此外,图1表示的是通常的卷绕时的络纱单元2的样子。本说明书中,“通常的卷绕时”指的是在喂纱纱管21与卷装30之间纱线处于连续状态,并且纱线从喂纱纱管21被退绕且纱线被卷绕于卷装30的状态。
纱管支承部7以能够将喂纱纱管21以大致直立状态保持的方式构成。另外,该纱管支承部7以能够将空的喂纱纱管21排出的方式构成。卷绕部8具备:以能够安装卷绕纱管22的方式构成的摇架23;用于使纱线20横动并用于驱动上述卷绕纱管22的横动鼓24。
横动鼓24与卷绕纱管22相对配置,通过旋转驱动该横动鼓24,使卷绕纱管22从动旋转。由此,能够将蓄留于后述的纱线蓄留装置18的纱线20卷绕于卷绕纱管22。另外,在横动鼓2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省略图示的横动槽,通过该横动槽能够使纱线20以规定的宽度横动(横动)。以上的结构中,使纱线20横动并卷绕于卷绕纱管22,能够以规定长度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3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提及“上游侧”,“下游侧”时,指的是沿纱线的移动方向观察时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各络纱单元2具备控制部25。该控制部25由省略图示的CPU,ROM,RAM等的硬件和存储于上述RAM的控制程序等的软件构成。而且,以上述硬件与软件进行配合,并由此控制络纱单元2的各结构的方式构成。另外,各络纱单元2所具备的控制部25以能够与上述机台管理装置通信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在机台管理装置集中地对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多个络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管理。
另外络纱单元2,在纱管支承部7与卷绕部8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中,具备各种装置。具体进行说明,在上述纱线移动路径中,从纱管支承部7侧向卷绕部8侧按顺序配置有:退绕辅助装置10,下纱线吹起部(纱线吸引喷出部)11,张力付与装置12,上纱线捕捉部(第二纱线捕捉部)13,接纱装置14,捕纱器(纱线捕捉部)15,刀具(纱线断开部)16,清纱器(纱线缺陷检测装置)17,上纱线引出部48,纱线蓄留装置18。
退绕辅助装置10用于使可动部件40与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摆动而形成于喂纱纱管21上部的气圈接触,通过适当地控制该气圈的大小来对纱线20的退绕进行辅助。
下纱线吹起部11是配置在纱管支承部7和接纱装置14之间(准确地说为紧挨着退绕辅助装置10的下游侧)的喷气(air sucker)装置,在接纱时,以将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向接纱装置14侧吹起的方式构成(详细后述)。
张力付与装置12对移动的纱线20付与规定的张力。本实施方式的张力付与装置12,构成为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的门式。可动侧的梳齿以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的方式构成为能够通过旋转式的螺线管而转动。另外,张力付与装置12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盘式的张力付与装置。
上纱线捕捉部13配置在接纱装置14和纱管支承部7之间(准确地说为紧挨着接纱装置14的上游侧)。该上纱线捕捉部13连接在省略图示的负压源(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上,以在接纱时产生吸引空气流并对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上纱线进行吸引捕捉的方式构成(详细后述)。
捕纱器15配置于接纱装置14与纱线蓄留装置18之间(准确地说,是刀具16的上游侧,且挨着接纱装置14的下游侧)。该捕纱器15的前端作为筒状的部件而形成,与纱线20的移动路径接近地设置,并且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第二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连接。该构成中,能够在捕纱器15的前端产生吸引空气流,将附着在移动的纱线20上的飞花等的废料吸引去除。
清纱器17以通过对纱线20的纱线粗度进行监视而检测粗节等的纱线缺陷(纱疵)的方式构成。清纱器17一旦检测到纱线的结果,则将指示该纱线缺陷的切断去除的断开信号发送至控制部25等。在挨着清纱器17的附近,配置有用于根据上述断开信号立即将纱线20切断的刀具16。
接纱装置14是当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并通过刀具16切断纱线的纱线切断时,来自喂纱纱管21的退绕中的纱线的断纱时,或者喂纱纱管21的更换时等喂纱纱管21与卷装30之间的纱线成为断开状态的时候,对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与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上纱线进行接纱的装置。作为这样的接纱装置14,能够采用使用压缩空气等的流体的装置或使用机械式的装置。
上纱线引出部48是喷气装置,具有接纱时将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上纱线引出并向纱管支承部7侧吹起的引导筒34(纱线引出喷出部)(详细后述)。
纱线蓄留装置18以能够对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进行暂时蓄留的方式构成。由于这样使纱线蓄留装置18夹设在纱管支承部7与卷绕部8之间,并在该纱线蓄留装置18上蓄留一定量的纱线20,所以即使是在以任何理由发生来自喂纱纱管21的纱线的退绕中断的情况(例如接纱动作的过程中)下,卷绕部8能够对蓄留于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进行卷绕,因此,能够继续向卷装30卷绕纱线20。由于这样卷绕部8的卷绕动作不会因接纱动作等而中断,因此能够高速且稳定地生产卷装30。另外,由于不再像以往的纱线卷绕装置那样,每次进行接纱作业时都从卷装30吸引捕捉纱线,所以能够防止在卷装30表面产生紊乱。而且,由于卷绕部8处的断纱产生变少,所以能够防止纱线在卷装30的端面发生滑落或产生卷绕形状不良的情况。
另外,在络纱单元2的正面侧,配置有纱库式的纱管供给装置26。该纱管供给装置26具备旋转式的纱库转盘27。该纱库转盘27以能够保持多个预备的喂纱纱管21的方式构成。纱管供给装置26以通过对纱库转盘27间歇地旋转驱动从而能够对纱管支承部7供给新的喂纱纱管21的方式构成。另外,纱管供给装置26具备对保持于纱库转盘27中的喂纱纱管21的纱线端进行吸引保持的纱线端保持部28。
接下来,参照图2对纱线蓄留装置18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纱线蓄留装置18主要具备纱线蓄留罗拉32和罗拉驱动马达33。
纱线蓄留罗拉32作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而形成,以能够在其外周面卷绕纱线20而蓄留该纱线20的方式构成。罗拉驱动马达33以对纱线蓄留罗拉32以其中心轴线作为中心进行旋转驱动的方式构成。此外,罗拉驱动马达33的动作通过控制部25进行控制。这里,将配置有罗拉驱动马达33的那一侧的纱线蓄留罗拉32的端部称为基端部,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
如图2所示,在纱线蓄留罗拉32的基端部,形成有随着趋向端部而直径扩大的锥状的基端侧锥形部32a。另一方面,在纱线蓄留罗拉32的前端部,形成有随着趋向端部而直径扩大的锥状的前端侧锥形部32b。通过这样形成锥形部,能够防止纱线20从纱线蓄留罗拉32的端部滑脱。另外,纱线蓄留罗拉32中,将形成为圆筒状的部分(直径大致恒定的部分)称为圆筒部32c。此外,在该圆筒部32c上也形成有用于使被蓄留的纱线向下游侧移动的微小锥形。
在纱线蓄留罗拉32的基端侧锥形部32a与圆筒部32c的边界部分附近,配置有上纱线引出部48的引导筒34(此外,上纱线引出部48的构成后述)。该引导筒34作为筒状的部件而构成,其一侧的端部(吸引侧端部34a)与纱线蓄留罗拉32的表面接近地配置。在通常的卷绕时,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从该引导筒34的另一侧的端部(喷出侧端部34b)被导入该引导筒34内,并从上述吸引侧端部34a向纱线蓄留罗拉32的表面引出。这样,在通常的卷绕时,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20通过引导筒34被引导至纱线蓄留罗拉32的表面。
通过在将纱线20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32的状态下使该纱线蓄留罗拉32单向旋转,由此能够对位于纱线蓄留装置18的上游侧(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20付与张力。由此,能够将纱线20从喂纱纱管21退绕,并将该纱线20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32的表面。如图2所示,纱线20被引导至基端侧锥形部32a与圆筒部32c的边界部分,所以从圆筒部32c的基端部一侧起将之前的纱线层推起并且依次卷绕。其结果,位于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被新卷绕的纱线20推动,从而在圆筒部32c的表面上向前端部一侧依次输送。这样,在纱线蓄留罗拉32的外周表面上,纱线20螺旋状地排列且从基端部一侧有规则地卷绕。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将通常的卷绕时使纱线蓄留罗拉32旋转的情况称为“正转”。另外,将使纱线蓄留罗拉32与正转相反地旋转时称为“反转”。
另一方面,从纱线蓄留罗拉32的前端侧锥形部32b将该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引出并送至下游侧(卷绕部8侧)。另外,在该前端侧锥形部32b中,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经由配置于纱线蓄留罗拉32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的引出引导件37向下游侧被引出。这样,通过以向纱线蓄留罗拉32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上引出纱线20的方式构成,无论纱线蓄留罗拉32的旋转状态如何都能够从该纱线蓄留罗拉32将纱线20引出。即,无论在纱线蓄留罗拉32正转,反转,或者旋转停止状态下,卷绕部8都能够从纱线蓄留罗拉32将纱线20退绕并向卷装30卷绕。
此外,在纱线蓄留罗拉32的圆筒部32c与前端侧锥形部32b的边界部分,配置有橡胶圈(O型环)32d,通过该橡胶圈32d与纱线蓄留罗拉32的表面之间,从该纱线蓄留罗拉32将纱线20引出。此外,通过前端侧锥形部32b来阻止橡胶圈32d本身随着纱线被引出的情况。通过以上的构成,能够对从纱线蓄留罗拉32退绕的纱线20给予适度的张力,该适度的张力基于橡胶圈32d对纱线蓄留罗拉32的勒紧而实现,因此能够使该纱线20的退绕稳定。而且,由于能够将纱线的块解开并退绕,所以能够防止脱圈(slaffing)即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成块而一度脱开的不良情况。另外,还能够发挥不产生因纱线退绕时的摆动而产生的气圈的作用。
在纱线蓄留罗拉32的附近配置有:对该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达到规定的上限量以上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上限传感器36;对不足规定的下限量的情况进行检测的下限传感器35。下限传感器35和上限传感器36的检测结果被送至控制部25。
控制部25,当检测到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不足上述下限量的情况时,对罗拉驱动马达33适当地进行控制从而使纱线蓄留罗拉32的旋转速度增大。由此,纱线20向纱线蓄留罗拉32的卷绕速度增大。另一方面,在通常的卷绕时,横动鼓24的旋转速度大致恒定,因此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向卷装30侧退绕的速度大致恒定。控制部25以与纱线20从纱线蓄留罗拉32退绕的速度相比使纱线20向该纱线蓄留罗拉32卷绕的速度大的方式控制罗拉驱动马达33,由此,能够缓缓地增加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的蓄留量。
另一方面,控制部25,当检测到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达到上述上限量以上的情况时,对罗拉驱动马达33适当地进行控制从而使纱线蓄留罗拉32的旋转速度减小。由此,纱线20向纱线蓄留罗拉32的卷绕速度减小。控制部25以与纱线20从纱线蓄留罗拉32退绕的速度相比使纱线20向该纱线蓄留罗拉32的卷绕速度小的方式控制罗拉驱动马达33,由此能够缓缓地减少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的量。通过上述那样的控制,能够将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20的蓄留量保持为下限量以上且不足上限量。
接下来,对喂纱纱管21的更换动作进行说明。
当喂纱纱管21的纱线用尽后,由于残存于该喂纱纱管21上的纱线全部被卷绕于纱线蓄留装置18,所以如图3所示,在喂纱纱管21(空的纱管)与纱线蓄留装置18之间纱线成为不连续状态。因此,为了继续纱线20的卷绕,需要在供给新的喂纱纱管21之后连接该新的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与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接纱)。此外,即使喂纱纱管21变空,由于在纱线蓄留装置18中蓄留有规定量的纱线20,因此,直至该蓄留的纱线20用尽为止,不需要中断纱线20向卷绕部8的卷装30的卷绕。以下,对喂纱纱管21的更换动作按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25通过驱动纱管支承部7而将变空的纱管排出。接着,控制部25通过驱动纱管供给装置26的纱库转盘27而将新的喂纱纱管21对纱管支承部7供给。此时,如图4所示,新的喂纱纱管21以倾斜的状态被供给。另外如前述那样,保持于纱库转盘27上的喂纱纱管21的纱线端被纱线端保持部28吸引保持,所以在从该纱库转盘27供给的喂纱纱管21与上述纱线端保持部28之间处于牵拉纱线20的状态。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在存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将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20表述为下纱线20a。
接着,控制部25如图5所示地驱动纱管支承部7而使新的喂纱纱管21直立,并且对配置于下纱线吹起部11的附近的纱线归拢部件43进行驱动。该纱线归拢部件43以能够卡合于喂纱纱管21与上述纱线端保持部28之间的下纱线20a上并且能够向下纱线吹起部11移动的方式构成。而且,通过在使该纱线归拢部件43卡合于下纱线20a的状态下进行驱动,如图5所示,以能够将下纱线20a向下纱线吹起部11归拢的方式构成。
下纱线吹起部11形成为图6的外观立体图所示的块状。该块上形成有纱线导入孔41和与上述纱线导入孔41连通的狭缝42。被上述纱线归拢部件43归拢的下纱线20a经由狭缝42被导入纱线导入孔41。
这里,参照图7的局部剖视图对下纱线吹起部11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下纱线吹起部11上,形成有与上述纱线导入孔41连通的空气喷出喷嘴44。该空气喷出喷嘴44作为细长地形成的圆孔而构成。另外,空气喷出喷嘴44经由电磁阀45与合适的压缩空气源46连接。该电磁阀45受控制部25控制。在以上的构成中,若控制部25使上述电磁阀45成为开放状态,则从空气喷出喷嘴44向纱线导入孔41内供给压缩空气。
空气喷出喷嘴44的喷出口以向纱线20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喷出空气的方式形成。因此,在从该空气喷出喷嘴44喷出压缩空气的情况下,在纱线导入孔41内产生朝向纱线20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图7的朝上方向)流动的空气流。由此,能够将被导入纱线导入孔41内的下纱线20a顺着上述空气流向下游侧吹起。
对喂纱纱管21的更换动作的接下来的情况进行说明。在通过纱线归拢部件43将下纱线20a导入至纱线导入孔41后,控制部25通过省略图示的刀具将喂纱纱管21与纱线端保持部28之间的下纱线20a切断,并且,开放电磁阀45从而对空气喷出喷嘴44供给压缩空气。由此,在纱线导入孔41内产生朝向下游侧的空气流,通过该空气流,下纱线20a被向下游侧吹起。
在下纱线吹起部11的下游侧,配置有前述的捕纱器15,在其前端产生吸引流。从下纱线吹起部11被吹起的下纱线20a被捕纱器15吸引捕捉。将此时的样子表示在图8中。
在捕纱器15的附近,配置有捕纱器驱动部47,该捕纱器驱动部47能够对该捕纱器15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分离的方向驱动。该捕纱器驱动部47的动作被控制部25控制。控制部25在捕纱器15吸引捕捉下纱线20a后,通过使捕纱器驱动部47工作,由此将捕纱器15向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方向驱动。由此,如图9所示,以下纱线20a被导入接纱装置14的方式构成。如上所述,能够通过下纱线吹起部11和捕纱器15将下纱线20a导入至接纱装置14,因此,可以说下纱线吹起部11、捕纱器15以及使捕纱器15产生吸引空气流的负压源构成下纱线引导部(第二纱线引导部)。
如上所述,通过空气流将下纱线20a吹起并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下游侧,因此,能够以例如与以往的络纱单元所具备的下纱线引导部件(图17的下纱线引导管92)相比简单的构成迅速地引导下纱线。此外,控制部25在结束将下纱线20a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动作后,使电磁阀45成为关闭状态。由此,能够防止不必要地消耗压缩空气的情况。
另外,控制部25与将下纱线20a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上述控制前后地进行将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控制。以下,具体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在存在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将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纱线20表述为上纱线20b。
首先,对上纱线引出部48参照图2进行说明。上纱线引出部48由前述的引导筒34(纱线引出喷出部)和与该引导筒34内连通的空气喷出喷嘴49(空气喷出部)构成。该空气喷出喷嘴49作为细长地形成的圆孔构成。另外,空气喷出喷嘴49经由电磁阀51与合适的压缩空气源46连接。该电磁阀51被控制部25控制。以上的构成中,若控制部25使上述电磁阀51成为开放状态,则从空气喷出喷嘴49向引导筒34内供给压缩空气。
空气喷出喷嘴49的喷出口以向喷出侧端部34b侧喷出空气的方式(以向远离纱线蓄留罗拉32的表面的方向喷出空气的方式)形成。因此,在从该空气喷出喷嘴49喷出压缩空气的情况下,在引导筒34内产生向喷出侧端部34b流动的空气流。其结果是,从喷出侧端部34b喷出空气。另一方面,随着该引导筒34内的空气的流动,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吸引侧端部34a)产生吸引流。
将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上纱线20b引导至接纱装置14时,控制部25将电磁阀51置于开放状态,从空气喷出喷嘴49向引导筒34内供给压缩空气。该状态下,控制部25适当地控制罗拉驱动马达33,由此使纱线蓄留罗拉32反转。由此,从纱线蓄留罗拉32的圆筒部32c的基端部一侧将纱线端退绕,并且,通过产生于引导筒34的吸引侧端部34a的吸引流对该纱线端进行吸引,并将其导入至引导筒34的内部。
此外,在图19所示那样的以往的自动络纱机中,对用于对卷绕于卷装30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的上纱线引导管91而言,需要在卷装的宽度方向上扩大的吸引口91a。其原因在于,在将纱线卷绕到卷装30的表面上时进行横动,结果会导致在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并以刀具16将纱线切断之后或在喂纱纱管21的纱线被全部卷绕之后,不确定卷绕于卷装30的纱线的纱线端会位于该卷装30的宽度方向上的哪个位置,因此为了可靠地对该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需要遍及卷装30的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地产生吸引流。
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中,在纱线蓄留罗拉32上,纱线20从圆筒部32c与基端侧锥形部32a的边界部分起排列且有规则地卷绕。其原因在于,在通常的卷绕时,通过引导筒34将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引导至圆筒部32c与基端侧锥形部32a的边界部分。因此,在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并以刀具16将纱线切断之后,或喂纱纱管21的纱线被全部卷绕之后,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32的纱线的纱线端一定会位于圆筒部32c与基端侧锥形部32a的边界部分的附近,只要仅在该边界部分产生吸引流,就能够可靠地吸引纱线端。即,通过使引导筒34产生吸引流,能够可靠地吸引纱线端。这样,在具备纱线蓄留装置18的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中,不需要如以往的构成那样的用于吸引上纱线的扩大的吸引口,因此,能够以较少的能源产生用于吸引上纱线的充分的吸引流。
被吸引至引导筒34内的纱线端,顺着产生于该引导筒34内的空气流从喷出侧端部34b吹出。在从该喷出侧端部34b喷出空气的方向的前方,配置有偏转引导部件60的纱线入口61。
偏转引导部件60,如图10的立体图所示,作为弯曲的筒状的部件构成,将其一端侧作为纱线入口61,将另一端侧作为纱线出口62。从上述引导筒34的喷出侧端部34b喷出的空气,从上述纱线入口61向偏转引导部件60的内部流入,并经过弯曲的偏转引导部件60的内部,由此在弯曲的路径中被引导,并从纱线出口62被排出至偏转引导部件60外部。因此,从上纱线引出部48顺着喷出空气而被吹出的上纱线20b,如图11所示地顺着在偏转引导部件60内弯曲流动的空气流而从纱线入口61被引导至纱线出口62。
在纱线出口62的前方配置有上纱线捕捉部13。上纱线捕捉部13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连接,以能够在形成于其前端的吸引流产生口产生吸引流的方式构成。另外,在上纱线捕捉部13的吸引流产生口配置有可动式的盖部13a。该盖部13a以能够通过控制部25被驱动的方式构成,能够切换为阻塞上述吸引流产生口的状态和开放吸引流产生口的状态。
控制部25与通过上纱线引出部48从纱线蓄留装置18将上纱线20b引出前后地,驱动上述盖部13a而使上纱线捕捉部13的上述吸引流产生口成为开放状态,使该上纱线捕捉部13产生吸引流。根据以上的构成,上纱线捕捉部13能够对被引导至偏转引导部件60的纱线出口62的上纱线20b进行吸引保持。此外,控制部25,在不需要使上纱线捕捉部13产生吸引流时,以通过盖部13a阻塞上述吸引流产生口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由于能够防止空气流入上纱线捕捉部13的内部,所以能够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此外,也可以取代通过盖的开闭而控制吸引空气流的有无的构成,而例如通过电磁阀控制空气的流动。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偏转引导部件60上,形成有将该偏转引导部件60的外侧与内侧连通的狭缝63。该狭缝63以沿着筒状的偏转引导部件60的长度方向将纱线入口61与纱线出口62连接的方式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偏转引导部件60形成为大致U字状,上述狭缝63沿该U字的内侧的部分而形成。
由于这样在偏转引导部件60上形成有狭缝63,所以若上纱线捕捉部13对被引导至纱线出口62的上纱线20b进行吸引捕捉,则如图12所示,上纱线20b经由上述狭缝63被取出至偏转引导部件60的外侧。
而且,通过上纱线捕捉部13进一步对从偏转引导部件60取出的上纱线20b进行吸引,如图13所示,以能够将上纱线20b导入至接纱装置14的方式构成。如上所述,以通过引导筒34、空气喷出喷嘴49、偏转引导部件60、上纱线捕捉部13、使上纱线捕捉部13产生吸引空气流的负压源将上纱线20b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上游侧的方式构成,因此,可以说引导筒34、空气喷出喷嘴49、偏转引导部件60、上纱线捕捉部13以及负压源构成上纱线引导部(纱线引导部)。
如上所述,通过空气流将上纱线20b吹起并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上游侧,因此,能够以与例如以往的络纱单元所具备的上纱线引导部件(图19的上纱线引导管91)相比简单的构成并且迅速地引导上纱线。因此,能够缩短接纱动作耗费的时间,因此能够使卷装30的生成效率提高。
在将上纱线20b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动作结束后,控制部25使纱线蓄留罗拉32的反转停止,并且,使电磁阀51成为关闭状态。接着,控制部25将上纱线捕捉部13的盖部13a关闭。而且,控制部25使接纱装置14工作,由此对上纱线20b与下纱线20a进行接纱。
接纱结束后,控制部25开始纱线蓄留罗拉32的正转,并开始纱线从新的喂纱纱管21的退绕。另外,控制部25与开始纱线蓄留罗拉32的正转前后地,将捕纱器15驱动至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的位置并再次开始飞花的吸引去除,并且,将上纱线捕捉部13的盖部13a短时间打开。由此,将被上纱线捕捉部13捕捉的纱线的断纱端(因接纱而被切断的上纱线)吸引并去除。由此,能够再次开始图1所示的通常的卷绕动作。
此外,由于如上述那样以将上纱线20b从偏转引导部件60的内部取出的方式构成,因此在通常的卷绕时(图1所示的状态),纱线20不会通过偏转引导部件60的内部。这里假设在通常的卷绕动作期间,在以纱线20通过偏转引导部件60的内部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存在纱线20与偏转引导部件60接触而受到损伤从而纱线品质降低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点,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在通常的卷绕动作期间纱线20不与偏转引导部件60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纱线品质的降低。
另外,如图1等所示,偏转引导部件60不与其他的部件连接。更具体而言,以偏转引导部件60的纱线入口61与上纱线引出部48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偏转引导部件60。相同地,以偏转引导部件60的纱线出口62与上纱线捕捉部13之间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偏转引导部件60。这样,在偏转引导部件60与其他的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隔。换言之,偏转引导部件60被配置在从纱线移动路径错开的位置上。由此,从该偏转引导部件60被取出的纱线20能够完全不与偏转引导部件60接触地移动。由于这一点,同样能够防止在通常的卷绕时纱线20与偏转引导部件60接触从而受到损伤,因此能够防止纱线品质的降低。
此外,专利文献1公开的交叉卷绕纱管卷成机也具有形成有狭缝的吸入喷嘴。但是,专利文献1的构成,由于是通过负压吸引纱线并引导至接纱装置的构成,所以,空气经由狭缝流入吸入喷嘴内,存在吸入喷嘴前端的吸引力降低的可能性。对于这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由于是通过喷出空气在纱线蓄留装置18的附近直接产生吸引流的构成,所以,即使在偏转引导部件60上形成狭缝63也不会发生吸引力降低等的问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偏转引导部件60作为筒状的部件构成,所以,能够良好地将从上纱线引出部48喷出的空气从纱线入口61引导至纱线出口62。
另外,由于采用如上述那样以将纱线20吹起并进行引导的构成,所以不需要如图19的纱线引导管91、92那样被大幅驱动的部件。因此,能够使自动络纱机的构成简单化,并且,增大各构成的布局的自由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使通过偏转引导部件60对上纱线20b进行引导的路径弯曲的构成,因此,即使在从上纱线引出部48吹出纱线的方向的前方没有配置上纱线捕捉部13,也能够将上纱线20b引导至该上纱线捕捉部13。这样,通过对偏转引导部件60的形状加以研究,能够对上纱线引出部48与上纱线捕捉部13的位置自由地进行布局。
接下来,对通过清纱器17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那样的通常的卷绕时,若通过清纱器17检查到纱线缺陷,则控制部25使刀具16工作将纱线20切断。此时,刀具16的上游侧的纱线端被配置于紧挨着该刀具16的上游侧的捕纱器15吸引捕捉。另一方面,刀具16的下游侧的纱线端卷绕于正转的纱线蓄留罗拉32。由此,含有纱线缺陷的纱线部分被卷绕于纱线蓄留罗拉32的基端部一侧。
此时,下纱线20a以及上纱线20b成为与图8相同的状态。但是,在通过刀具16将纱线20切断的情况下,断纱的纱线端保持原样地被捕纱器15吸引捕捉,因此,不需要通过下纱线吹起部11将下纱线20a向上吹起的动作,这一点与喂纱纱管21的更换动作不同。
接下来,将捕纱器15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将被该捕纱器15吸引捕捉的下纱线20a导入接纱装置14(与图9同样的状态)。与其前后地,使纱线蓄留罗拉32反向旋转,同时使电磁阀51成为开放状态,然后使盖部13a成为开放状态。由此,上纱线20b被导入接纱装置14(与图13同样的状态)。该状态下,通过使纱线蓄留罗拉32的反向旋转持续规定时间,卷绕在该纱线蓄留罗拉32上的纱线缺陷的部分被引出,并被上纱线捕捉部13吸引。由此,能够除去清纱器17所检测出的纱线缺陷的部分。接下来,控制部25使接纱装置14动作并进行接纱。
如以上所述,在纱线缺陷检测时的接纱动作中,由于以通过喷出空气将上纱线20b吹起并进行引导的方式构成,所以,能够以与以往的络纱单元所具有的上纱线引导部件(图19的上纱线引导管91)相比简单的构成、且迅速地引导上纱线20b。另外,在纱线缺陷检测时的接纱动作中,下纱线20a在被捕纱器15吸引捕捉的状态下,能够仅通过驱动该捕纱器15而直接被引导至接纱装置14。由此,能够在纱线缺陷检测时简单且迅速地引导下纱线20a。这样,由于即使在纱线缺陷检测时也能够缩短接纱动作所花费的时间,所以,能够提高卷装30的生成效率。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纱管支承部7、纱线蓄留装置18、卷绕部8、接纱装置14、上纱线引导部。纱管支承部7支承喂纱纱管21。纱线蓄留装置18蓄留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卷绕部8对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20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30。接纱装置14在纱管支承部7和纱线蓄留装置18之间的纱线20断开时,对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和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纱线进行接纱。上纱线引导部从纱线蓄留装置18引出纱线并引导至接纱装置14。另外,上纱线引导部具有:引导筒34、空气喷出喷嘴49、上纱线捕捉部13、负压源。引导筒34引出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20并向纱管支承部7侧吹起。空气喷出喷嘴49使用于引出并吹起纱线的空气流产生在引导筒34中。上纱线捕捉部13配置在接纱装置14和纱管支承部7之间,对被引导筒34吹起的纱线20进行捕捉。所述负压源使上纱线捕捉部13产生用于捕捉纱线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空气流。
这样,成为通过喷出空气将上纱线20b吹起并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构成,由此,用于引导上纱线20b的构成变得简单,其结果,各构成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另外,由于仅通过吹起上纱线20b就完成了向接纱装置14的引导,所以,能够缩短上纱线20b的引导动作需要的时间,使卷装30的生产效率提高。另外,在如上述那样为从纱线蓄留装置18引出上纱线20b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只要使吸引流作用在纱线端的位置所存在的明确的位置上即可,因此,能够以较少的能量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引导筒34在纱线的卷绕时将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20引导至纱线蓄留装置18。另外,空气喷出喷嘴49向引导筒34的内部喷射压缩空气。
在该构成中,纱线20经由引导筒34被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18上,因此,反过来在从纱线蓄留装置18引出纱线时,经由该引导筒34引出纱线,由此,能够可靠且顺畅地从纱线蓄留装置引出纱线。因此,如上所述,以引导筒34兼作为纱线引出喷出部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将卷绕在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纱线20可靠且顺畅地吹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将通过引导筒34被吹起的上纱线20b引导至上纱线捕捉部13的偏转引导部件60。
这样,通过偏转引导部件60将通过引导筒34被吹起的上纱线20b引导至上纱线捕捉部13,由此,能够自由地配置引导筒34和上纱线捕捉部13,能够使布局的自由度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中,偏转引导部件60为筒状部件,沿筒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狭缝63。
这样,通过将偏转引导部件60形成为筒状,能够将上纱线20b以通过所述筒的内部的方式可靠地引导至上纱线捕捉部13。另外,通过在筒状的偏转引导部件60上设置狭缝63,能够将向上纱线捕捉部13的引导结束后的上纱线20b从狭缝63取出。由此,在通常的卷绕时能够使纱线20在偏转引导部件60的外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纱线20与偏转引导部件60接触而导致品质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中,所述偏转引导部件60位于从纱线卷绕时纱线20所移动的移动路径错开的位置上。
由此,在通常的卷绕时,能够防止纱线20与偏转引导部件60接触,且能够防止该纱线20的品质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将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20a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下纱线引导部。另外,下纱线引导部具有:下纱线吹起部11、捕纱器15、负压源。所述下纱线吹起部11配置在纱管支承部7和接纱装置14之间,将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20a吹起至接纱装置14的附近。捕纱器15配置在接纱装置14和纱线蓄留装置18之间,对被下纱线吹起部11吹起的下纱线20a进行捕捉。所述负压源使捕纱器15产生用于捕捉下纱线20a的空气流。
由此,能够吹起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14。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纱线卷绕装置的各构成的布局的自由度,并且进一步缩短接纱所花费的时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能够将捕纱器15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或分离的方向驱动的捕纱器驱动部47。
由此,能够预先使捕纱器15移动到容易捕捉纱线20的位置(接近纱线移动路径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对捕纱器驱动部47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5。控制部25,在通常的卷绕时使捕纱器15接近纱线移动路径,在接纱时将捕捉了纱线20的状态的捕纱器15向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方向驱动,由此,将所述捕捉的纱线20导入接纱装置14。
这样,在通常的卷绕时,通过使捕纱器15预先接近纱线移动路径,能够将附着在纱线20上的飞花等吸引除去。另一方面,在捕纱器15捕捉纱线时,通过将该捕纱器15向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方向驱动,能够将所述纱线20导入接纱装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接纱装置14、上纱线引出部48及控制下纱线吹起部11的控制部25。控制部25,在向纱管支承部7供给新的喂纱纱管21的情况下,通过下纱线吹起部11吹起新的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20a,使被吹起的纱线被捕纱器15捕捉,使该捕纱器15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另外,与其前后地,或与其同时地,控制部25通过上纱线引出部48引出并吹起纱线蓄留装置18上的上纱线20b,使被吹起的纱线被上纱线捕捉部13捕捉。然后,控制部25使接纱装置14动作并进行接纱。
由此,喂纱纱管21被更换时,能够将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20a和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上纱线20b引导至接纱装置14进行接纱。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具有:清纱器17、在捕纱器15的下游侧的位置,对喂纱纱管21和纱线蓄留装置18之间的纱线进行切断的刀具16。控制部25,在通过清纱器检测出纱线缺陷的情况下,使所述刀具动作并切断所述纱线,并使所述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20a被捕纱器15捕捉,使该捕纱器15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另外,与其前后地,或与其同时地,控制部25通过上纱线引出部48引出并吹起纱线蓄留装置18侧的上纱线20b,使被吹起的纱线被上纱线捕捉部13捕捉。然后,控制部25使接纱装置14动作并进行接纱。
由此,在被检测出纱疵的纱线被切断时,能够将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和纱线蓄留装置侧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进行接纱。
下面,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该变形例,如图14所示,是省略了下纱线吹起部11,并取而代之具有下纱线引导管92的构成。在该变形例中,下纱线20a通过下纱线引导管92被引导至接纱装置14。此外,该下纱线引导管92的构成为与图19等所示的以往的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下纱线引导管92相同的构成,故省略说明。
如该变形例所示,下纱线20a还能够成为通过以往的纱线引导部件(纱线引导管92)被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构成。即使为该构成,由于上纱线20b成为通过喷出空气被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构成,所以,与通过纱线引导管91、92对上纱线20b和下纱线20a双方进行引导的以往的构成(图19的构成)相比,能够使构成简单且还能够缩短接纱所需要的时间。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络纱单元100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类型的纱线蓄留装置。以下,参照图16对该纱线蓄留装置64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纱线蓄留装置64具备旋转轴外壳70、纱线蓄留部71、纱线引导部72。另外,上述旋转轴外壳70具备:上方开放的圆筒状的筒部78;形成于该筒部78的开放侧端部的凸缘部79。另外,在紧挨着纱线蓄留装置64的上游侧,配置有上纱线引出部48。
上述纱线蓄留部71配置于上述凸缘部79的上方。该纱线蓄留部71具备:形成为圆板状的支承板81;从该支承板81向上方突出的多个杆部件82;供该多个杆部件82的前端部分连接的圆板状的安装板83。另外,纱线蓄留部71,以在上述支承板81与上述凸缘部79之间形成缝隙的方式配置,并以后述的卷绕筒75能够在该缝隙的内部旋转的方式构成。
多个杆部件82在与铅直方向正交的圆周上以等间隔并列配置,上述纱线蓄留部71,以通过这些杆部件82而形成大致圆筒形状的方式构成。在由该多个杆部件82构成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纱线蓄留部71的外圆周部分上卷绕纱线20,由此,纱线20蓄留于纱线蓄留部71。
纱线引导部72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外壳70的内部。在旋转轴外壳70上,在上述筒部78的下部(与纱线蓄留部7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导入孔80。导入孔80中,连接有上纱线引出部48的引导筒34。从喂纱纱管21被引出的纱线20通过上述引导筒34而被引导至上述导入孔80,通过该导入孔80向纱线引导部72被引导。
在上述筒部78的内部,配置有以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外壳70以及纱线蓄留部71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的旋转轴73。在该旋转轴73与上述筒部78之间设置有伺服马达(纱线蓄留驱动部)55,能够使旋转轴73正转以及反转。另外,在该旋转轴73的中心,形成有轴孔状的纱线通路74。
在该旋转轴73的一端(与上述导入孔80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定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卷绕筒(卷绕机构)75。该卷绕筒75,朝上略微倾斜,并且以通过旋转轴外壳70(凸缘部79)与支承板81的缝隙的方式向径向延伸突出,其前端部分的一部分以与旋转轴外壳70相比稍微突出的方式构成。该卷绕筒75以与旋转轴73一体地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卷绕筒75的内部与上述纱线通路74连接。
在以上的构成中,从纱线引导部72的导入孔80被引导至旋转轴外壳70内的纱线20,通过纱线通路74以及卷绕筒75的内部而从该卷绕筒75的前端排出,由此,被引导至上述纱线蓄留部71的侧面部分。因此,若将上述伺服马达55向正方向驱动,则卷绕筒75与旋转轴73一同旋转,由此纱线20卷绕在上述侧面部分。
另外,在上述纱线蓄留部71中配置的多个杆部件82分别以随着从支承板81侧的端部向安装板83侧的端部接近而向纱线蓄留部71的内侧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通过该杆部件82的倾斜,卷绕于纱线蓄留部71上的纱线以向上方滑动的方式移动。因此,若通过后述的卷绕筒75连续卷绕纱线20,则卷绕于上述倾斜部分的纱线向上方移动,因此,纱线20在由杆部件82构成的上述侧面部分上以排列成螺旋状的状态蓄留。
上纱线引出部48,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备引导筒34和空气喷出喷嘴49。如图16所示,空气喷出喷嘴49与通过控制部25控制的电磁阀51连接,该电磁阀51与压缩空气源46连接。空气喷出喷嘴49的空气喷出口,以向纱线移动方向上游侧喷出空气的方式形成。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当从纱线蓄留装置64将纱线引出时,控制部25令伺服马达55停止,并且将电磁阀51置于开放状态并使引导筒34内产生空气流。由此,能够从纱线蓄留装置64将纱线引出。
另外,图16所示,引导筒34适当地弯曲形成,在该弯曲的引导筒34的前端部所朝向的前方配置有偏转引导部件60的纱线入口61。由此,能够将从纱线蓄留装置64引出的纱线导入偏转引导部件60。在以上的构成中,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纱线蓄留装置64侧的上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14。
下面,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如图17所示,是省略了偏转引导部件,且如图18所示,不使引导筒34弯曲而是形成为圆筒状的结构。而且,该引导筒34的前端以朝向喂纱纱管21的方式配置。由此,以能够将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64上的纱线不弯曲地直接向上游侧引出的方式构成。
即,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因引导筒34而使纱线的移动路径弯曲,由此,喂纱纱管21的纱线20被引导至纱线蓄留装置。若这样纱线的移动路径弯曲,则存在移动的纱线与引导筒34接触而受到损伤的情况。对于这点,如本变形例这样,通过引导筒34使纱线的移动路径不弯曲,由此,能够将纱线受到的损伤抑制在最小限度。
尤其,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装置64中,为在该纱线蓄留装置64的上游侧端部(下侧的端部)形成有纱线的导入孔80,且从该导入孔80引出纱线的构成,所以,容易采用向下游侧直接引出纱线的构成。对于这点,第一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装置18由于为从倾斜配置的纱线蓄留罗拉32的周面引出纱线的构成,所以,难以采用将纱线向下游侧引出的构成。因此,如上所述,在成为将纱线向下游侧直接引出的构成的情况下,优选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装置64。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省略了偏转引导部件,所以,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将从纱线蓄留装置64引出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14的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取代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所具有的上纱线捕捉部13,设置上游侧捕纱器115。该上游侧捕纱器115与下游侧的捕纱器15同样地连接在负压源上,在其前端部产生吸引流。另外,上游侧捕纱器115构成为能够通过捕纱器驱动部147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分离的方向驱动。
控制部,在通常的卷绕时,预先使上游侧捕纱器115移动到接近纱线移动路径的位置。由此,与下游侧的捕纱器15同样地,能够通过上游侧捕纱器115进行飞花的吸引除去。
在从纱线蓄留装置64引出纱线时,控制部25停止伺服马达55,并且使电磁阀51成为开放状态,在引导筒34内产生空气流。由此,能够从纱线蓄留装置64向上游侧直接吹起。被向上游侧吹起的纱线被上游侧捕纱器所产生的吸引流吸引,被该上游侧捕纱器捕捉。在该状态下,控制部使上游侧捕纱器后退。通过以上的构成,能够将从纱线蓄留装置64引出的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14。
接下来,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即,第二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装置64,为了在纱线蓄留部71中以排列的状态卷绕纱线,所以,以使杆部件82倾斜的状态设置。但是,若这样构成,则存在卷绕于杆部件82的纱线随着向上方移动而松弛的问题。因此,取代使杆部件倾斜的构成,还可以设置将纱线向上方积极地输送的部件。例如,通过罗拉状的部件,能够形成将纱线蓄留部的纱线积极地向上方输送的构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不过上述的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方式变更。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从纱线蓄留装置18将纱线引出时,通过罗拉驱动马达33使纱线蓄留罗拉32反转,但在通过上纱线引出部48引出上纱线20b的力充分强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罗拉驱动马达33置于空档。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由于利用附图进行说明的关系,以先进行下纱线20a的引导然后再引导上纱线20b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先进行上纱线20b的引导。此外,在图19所示的以往的构成的情况下,假设同时进行下纱线20a的引导和上纱线20b的引导,则存在两个纱线引导管91、92彼此干涉的问题,因此,没有同时进行上纱线和下纱线的引导。对于这一点,若如上述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那样构成,由于纱线引导管最多为一个,因此不会产生纱线引导管彼此干涉的问题。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所示的自动络纱机中,能够同时进行下纱线20a的引导和上纱线20b的引导。
捕纱器15能够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分离的方向驱动,但也可以省略该构成,而采用将其固定于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位置(能够将下纱线20a导入接纱装置14的位置)的构成。但是,若这样构成,则在通常的卷绕时,无法使捕纱器15接近纱线移动路径,因此难以对纱线20强力地作用吸引流,存在无法可靠地进行将附着于纱线20的飞花去除等的可能性。另外,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当检测到纱线缺陷并将纱线20切断时,还存在无法捕捉下纱线的纱线端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捕纱器15能够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分离的方向驱动。
偏转引导部件6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能够将来自上纱线引出部48的喷出空气适当地引导至上纱线捕捉部13的形状,可以是适当的形状。此外,例如只要能够在从上纱线引出部48喷出空气的方向的前方配置上纱线捕捉部13,即使没有偏转引导部件60也能够将上纱线20b引导至上纱线捕捉部13,所以该情况下能够省略偏转引导部件60。
控制部25并不局限于每个络纱单元2都具备的构成,也可以以通过一个控制部对多个络纱单元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另外,上述的说明中,以通过一个控制部25集中进行多个部件的控制的方式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对每个控制对象的部件分别独立地设置控制部。
控制部25由硬件和软件构成,但也可以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专用的硬件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2是通过纱库式的纱管供给装置26供给喂纱纱管21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还可以变更为通过沿着适当的路径对设置有喂纱纱管21的托盘进行输送来对络纱单元2供给喂纱纱管21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卷绕部8是通过横动鼓24而使纱线20横动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通过例如臂式的横动机构使纱线20横动的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构成并不局限于自动络纱机,也能够用于具备接纱装置的其他种类的纱线卷绕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Figure BPA00001660821700311

Claims (10)

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支承喂纱纱管的纱管支承部;
对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蓄留的纱线蓄留装置;
对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蓄留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的卷绕部;
在所述纱管支承部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的纱线断开时,对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侧的纱线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
将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蓄留的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纱线引导部,
所述纱线引导部具有:
将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蓄留的纱线引出并向所述纱管支承部侧吹起的纱线引出喷出部;
使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产生用于引出并吹起纱线的空气流的空气喷出部;
配置在所述接纱装置和所述纱管支承部之间,对被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吹起的纱线进行捕捉的纱线捕捉部;
使所述纱线捕捉部产生用于捕捉纱线并导入所述接纱装置的空气流的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是在纱线的卷绕时将喂纱纱管侧的纱线引导至纱线蓄留装置的引导筒,
所述空气喷出部是向所述引导筒的内部喷射压缩空气的空气喷出喷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被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吹起的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捕捉部的偏转引导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转引导部件为筒状部件,沿筒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狭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转引导部件位于从纱线卷绕时纱线所移动的移动路径错开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第二纱线引导部,
所述第二纱线引导部具有:
配置在所述纱管支承部和所述接纱装置之间,将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向所述接纱装置侧吹起的下纱线吹起部;
配置在所述接纱装置和纱线蓄留装置之间,对被所述下纱线吹起部吹起的纱线进行捕捉的第二纱线捕捉部;
使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产生用于捕捉纱线的空气流的第二纱线捕捉空气流发生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能够将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向相对于纱线移动路径接近或分离的方向驱动的驱动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驱动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该控制部,
在通常的卷绕时,使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接近纱线移动路径,
接纱时,将捕捉了纱线的状态的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分离的方向驱动,由此,将所述捕捉的纱线导入接纱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接纱装置、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及所述下纱线吹起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
在对所述纱管支承部供给新的喂纱纱管的情况下,
通过所述下纱线吹起部吹起所述新的喂纱纱管的纱线,使被吹起的纱线被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捕捉,使该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并且,
与其前后地,或与其同时地,通过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引出并吹起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的纱线,使被吹起的纱线被所述纱线捕捉部捕捉,
然后,使接纱装置动作并进行接纱。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纱线缺陷检测装置;
在与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相比下游侧的位置,对所述喂纱纱管和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的纱线进行切断的刀具,
所述控制部,
在通过所述纱线缺陷检测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
使所述刀具动作并切断所述纱线,使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纱线被所述第二纱线捕捉部捕捉,使该第二纱线捕捉部向从纱线移动路径离开的方向驱动,并且,
与其前后地,或与其同时地,通过所述纱线引出喷出部引出并吹起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上的纱线,使被吹起的纱线被纱线捕捉部捕捉,
然后,使接纱装置动作并进行接纱。
CN201180034772.1A 2010-07-15 2011-06-24 纱线卷绕装置 Active CN103003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0968A JP5471923B2 (ja) 2010-07-15 2010-07-15 糸巻取装置
JP2010-160968 2010-07-15
PCT/JP2011/003621 WO2012008101A1 (ja) 2010-07-15 2011-06-24 糸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3176A true CN103003176A (zh) 2013-03-27
CN103003176B CN103003176B (zh) 2014-04-09

Family

ID=45469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4772.1A Active CN103003176B (zh) 2010-07-15 2011-06-24 纱线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594516B1 (zh)
JP (1) JP5471923B2 (zh)
CN (1) CN103003176B (zh)
WO (1) WO2012008101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4662A (zh) * 2014-07-10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蓄留装置、纱线卷绕单元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5384005A (zh) * 2014-08-28 2016-03-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8263910A (zh) * 2018-03-20 2018-07-10 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纱管留头装置和方法
CN109837625A (zh) * 2017-11-28 2019-06-04 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一种倍捻机精密定长检测仪
CN110475733A (zh) * 2017-04-07 2019-11-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管处理装置
CN111051229A (zh) * 2017-09-15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CN111112129A (zh) * 2019-12-19 2020-05-08 青岛大学 一种疵纱纱管进入络筒工序前的简易剔除装置及方法
CN111188118A (zh) * 2020-03-13 2020-05-22 吴江极地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储纬引线机构及方法
CN114194941A (zh) * 2021-12-10 2022-03-18 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84294B2 (en) 2010-10-05 2013-02-26 Electronic Theatre Control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or creation and matching
JP2017081654A (ja) 2015-10-22 2017-05-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JP2024055547A (ja) * 2022-10-07 2024-04-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6072A (ja) * 1991-01-30 1992-09-02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
US5950957A (en) * 1996-12-07 1999-09-14 W. Schlafhorst Ag & Co. Bobbin winding unit of a textile machine for producing cross-wound bobbins
JP2001310872A (ja) * 2000-04-27 2001-11-06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
CN101549806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53892C3 (de) * 1975-11-29 1979-10-04 Skf Kugellagerfabriken Gmbh, 8720 Schweinfurt Abzugsvorrichtung für eine Offenendspinnmaschine
DE3843553A1 (de) * 1988-12-23 1990-07-05 Schlafhorst & Co W Garnlieferaggregat eines spulautomaten
DE4005547A1 (de) 1990-02-22 1991-08-29 Schlafhorst & Co W Kreuzspulenherstellungsmaschine
JPH04241136A (ja) 1990-12-28 1992-08-28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給糸処理装置
EP0805118B1 (de) * 1996-05-02 2001-11-28 W. SCHLAFHORST AG & CO. Spul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3218505B2 (ja) * 1997-07-28 2001-10-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ワインダーにおけるビリ防止方法
WO2011040546A1 (ja) * 2009-09-30 2011-04-0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CN102574656B (zh) * 2009-09-30 2013-08-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6072A (ja) * 1991-01-30 1992-09-02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
US5950957A (en) * 1996-12-07 1999-09-14 W. Schlafhorst Ag & Co. Bobbin winding unit of a textile machine for producing cross-wound bobbins
JP2001310872A (ja) * 2000-04-27 2001-11-06 Murata Mach Ltd 自動ワインダ
CN101549806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4662A (zh) * 2014-07-10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蓄留装置、纱线卷绕单元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5384005A (zh) * 2014-08-28 2016-03-0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5384005B (zh) * 2014-08-28 2019-10-2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10475733A (zh) * 2017-04-07 2019-11-1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管处理装置
CN111051229A (zh) * 2017-09-15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CN111051229B (zh) * 2017-09-15 2021-09-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长丝络纱装置、以及筒管更换方法
CN109837625A (zh) * 2017-11-28 2019-06-04 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一种倍捻机精密定长检测仪
CN109837625B (zh) * 2017-11-28 2021-06-18 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一种倍捻机精密定长检测仪
CN108263910A (zh) * 2018-03-20 2018-07-10 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纱管留头装置和方法
CN108263910B (zh) * 2018-03-20 2023-08-29 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纱管留头装置和方法
CN111112129A (zh) * 2019-12-19 2020-05-08 青岛大学 一种疵纱纱管进入络筒工序前的简易剔除装置及方法
CN111188118A (zh) * 2020-03-13 2020-05-22 吴江极地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储纬引线机构及方法
CN111188118B (zh) * 2020-03-13 2023-11-03 苏州极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纬引线机构及方法
CN114194941A (zh) * 2021-12-10 2022-03-18 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构
CN114194941B (zh) * 2021-12-10 2023-12-01 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络纱机纱线卷绕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94516B1 (en) 2016-08-24
WO2012008101A1 (ja) 2012-01-19
CN103003176B (zh) 2014-04-09
JP5471923B2 (ja) 2014-04-16
EP2594516A1 (en) 2013-05-22
JP2012020852A (ja) 2012-02-02
EP2594516A4 (en)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3176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003177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1549806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备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N101759062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自动络纱机
CN101654200B (zh) 纤维机械
CN102574656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5384005A (zh)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2126646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导方法
CN102530650A (zh)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工位
CN103420226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2190208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2730482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N101177220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头的方法
CN101306776A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装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2574655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5383999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896109B (zh) 纱线引出装置及纱线卷绕机
CN105398880A (zh) 储纱装置以及具备该储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CN103482413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1987706A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
CN103625981A (zh)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CN101481056B (zh) 防扭结装置及具有该防扭结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N103429515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180235B (zh) 纱线蓄留引出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CN104326310A (zh) 退绕辅助装置及自动络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