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1677B -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1677B
CN102131677B CN2008801070023A CN200880107002A CN102131677B CN 102131677 B CN102131677 B CN 102131677B CN 2008801070023 A CN2008801070023 A CN 2008801070023A CN 200880107002 A CN200880107002 A CN 200880107002A CN 102131677 B CN102131677 B CN 1021316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tear line
airbag door
airbag
kn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70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1677A (zh
Inventor
松岛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31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16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1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16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1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6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the air bag components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in a soft or semi-rigid housing or co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其安全气囊门不依赖于座椅的配置和形状,就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的两膝。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为,因接受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的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压力,而使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撕裂线(52)断裂,并使安全气囊门(54)上下展开,从而通过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上所形成的开口部,使膝部安全气囊(86)向乘员的膝部展开。在用于以折叠状态保持膝部安全气囊(86)的保持薄膜(100)上,形成有左右非对称形状的撕裂线(102),安全气囊门(54)中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86)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Description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一种附带于手套箱门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其将用于保护乘员膝部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搭载在用于打开或关闭手套箱的手套箱门中(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5613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610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当附带于手套箱门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相对于乘坐乘员的膝部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偏置配置,或手套箱门后表面在俯视观察时呈弯曲时,关于使左右膝部的束缚性能相等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实施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其不依赖于相对于座椅的安全气囊门的配置和形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的两膝。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第一形态中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 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所述安全气囊门被配置成,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在该车身宽度方向上偏置。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所述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被偏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先于偏置一侧展开。 
根据该形态,例如当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若膝部安全气囊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则开始进行膨胀展开。受到了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内部装饰面板,将会在撕裂线上断裂,从而使形成在该内部装饰面板上的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开裂)。通过因该安全气囊门的展开而在内部装饰面板上所形成的开口部,从而使膝部安全气囊在相对于内部装饰面板的车厢一侧朝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进行膨胀展开。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乘员的膝部。 
在此,根据该形态,通过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与另一侧中的安全气囊门的展开时机不同。即、能够对膝部安全气囊中的保护乘员右膝的部分和保护乘员左膝部分的膨胀展开时机进行控制(调节)。由此在本形态中,例如,在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展开之前的膝部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门被形成或配置为非对称,或被配置为相对于座椅倾斜的姿态等的情况下,能够不依赖于膝部安全气囊的调整(展开形状、折叠形状、设计规格等的非对称性),就能够分别较好地对左右的膝部进行保护。 
于是,在本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不依赖于相对于座椅的安全气囊门的配置和形状,就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的两膝。 
而且,根据这种形态,当气体发生装置启动时,相对于座椅的与安全气囊门的偏置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距离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较远的膝部侧,先于另一膝部侧展开安全气囊门。因此,相对于座椅,安全气囊门被偏置在车身宽度方向的结构,能够对于距离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较远的膝部、与较近一侧的膝部进行大致相等的保护。 
本发明第二形态中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 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所述安全气囊门被构成为,该安全气囊门在俯视观察时呈倾斜或者弯曲的形状,以使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座椅前缘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不同。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靠近所述座椅前缘的一侧先于远离的一侧展开。 
根据该形态,例如当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若膝部安全气囊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则开始进行膨胀展开。受到了该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内部装饰面板,将会在撕裂线上断裂,从而使形成在该内部装饰面板上的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开裂)。通过因该安全气囊门的展开而在内部装饰面板上所形成的开口部,从而使膝部安全气囊在相对于内部装饰面板的车厢一侧朝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进行膨胀展开。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乘员的膝部。 
在此,根据该形态,通过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一侧与另一侧中的安全气囊门的展开时机不同。即、能够对膝部安全气囊中的保护乘员右膝的部分和保护乘员左膝部分的膨胀展开时机进行控制(调节)。由此在本形态中,例如,在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展开之前的膝部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门被形成或配置为非对称,或被配置为相对于座椅倾斜的姿态等的情况下,能够不依赖于膝部安全气囊的调整(展开形状、折叠形状、设计规格等的非对称性),就能够分别较好地对左右的膝部进行保护。 
于是,在本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不依赖于相对于座椅的安全气囊门的配置和形状,就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的两膝。 
而且,根据这种形态,当气体发生装置启动时,在安全气囊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靠近座椅前缘、即靠近乘员膝部的一侧,要比远离的一侧更先使安全气囊门展开。因此,安全气囊门相对于左右两侧的座椅前缘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不同的结构中,能够在与乘员膝部的间隔较小的一侧相对较早地(优先地)使膝部安全气囊展开。换句话说,在本形态中,能够对远离安全气囊门的膝部与靠近安全气囊门一侧的膝部进行大致相等的保护。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构成为,所述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还具有保持薄膜,其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并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形成有随着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而断裂的撕裂线。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沿着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之间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量设定为,先展开一侧的分离量小于后展开一侧的分离量。 
根据这种形态,在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的保持薄膜上所形成的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撕裂线、与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之间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距离,在车辆上下方向较近的一侧,要比相对较远的一侧更先使安全气囊门(膝部安全气囊)展开。在本形态中,利用保持薄膜的撕裂线越靠近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则越容易使安全气囊门展开的方式,从而以简单的结构而构成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在上述的形态中,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先展开一侧中,使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而在后展开一侧中,使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置。 
根据这种方式,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在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位置一致的一侧,将会先于这些撕裂线在车辆上下方向偏置的一侧,使安全气囊门(膝部安全气囊)展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安全气囊门的先展开一侧进行展开,并能够扩大先展开一侧与后展开一侧之间的展开时间差的设计自由度。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构成为,所述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还具有保持薄膜,其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并且沿车身宽度方向 形成有随着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而断裂的撕裂线。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对于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中先展开一侧的撕裂线比后展开一侧的撕裂线更为脆弱。 
根据该形态,在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的保持薄膜上所形成的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撕裂线中、相对较脆弱的一侧,比另一侧先展开安全气囊门(膝部安全气囊)。在本形态中,通过在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上设定对于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的强度差,从而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包括: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量设定为,先展开一侧的分离量小于后展开一侧的分离量。 
根据该形态,被内部装饰面板中左右的上下撕裂线夹住的部分就构成了安全气囊门。当安全气囊门受到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时,相对于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上侧部分向上侧展开的同时,相对于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下侧部分向下侧展开。在该展开时,宽度方向撕裂线中靠近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一侧,比远离的一侧更先断裂。即、宽度方向撕裂线靠近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一侧要比远离的一侧,更先使安全气囊门展开。这样,在本形态中,利用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越靠近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则安全气囊门越容易被展开的方式,从而以简单的结构而构成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先展开一侧中,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位置一致,而在后展开一侧中,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位置,偏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 
根据该形态,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在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位置与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一致的一侧,比该宽度方向撕裂线被偏置在相对于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上侧,更先展开安全气囊门(膝部安全气囊)。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使安全气囊门的先展开一侧展开,并能够扩大先展开一侧与后展开一侧之间的展开时间差的设计自由 度。而且,在本形态中,相对于先展开一侧的部分,膝部安全气囊中的后展开一侧的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与乘员的膝部接触。因此,能够避免膝部安全气囊的后展开一侧的部分用较强的力量挤压乘员的小腿。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具有: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使该宽度方向撕裂线倾斜,从而与后展开的一侧相比,先展开一侧中的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位于更靠近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位置。 
根据该形态,被内部装饰面板中左右的上下撕裂线夹住的部分构成了安全气囊门。当安全气囊门受到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时,相对于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上侧部分向上侧展开的同时,相对于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下侧部分向下侧展开。在该展开时,相对于水平面(车身宽度方向)倾斜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中,靠近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一侧,要比远离的一侧更先断裂。即、宽度方向撕裂线中靠近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一侧要比远离的一侧,更先将安全气囊门展开。这样,在本形态中,利用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越靠近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则安全气囊门越容易被展开的方式,从而以简单的结构而构成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在上述形态中,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可以构成为,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具有: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置配置,从而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分离量,在先展开一侧小于后展开一侧。 
根据该形态,被内部装饰面板中左右的上下撕裂线夹住的部分构成了安全气囊门。当安全气囊门受到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时,相对于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上侧部分向上侧展开的同时,相对于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下侧部分向下侧展开。在该展开时,宽度方向撕裂线中靠近膝部安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一侧,要比远离的一侧更先断裂。即、宽度方向撕裂线靠近膝部安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一侧要比远离的一侧,更先将安全气囊门展开。这样,在本形态中,利用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越靠近膝部安全气 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则安全气囊门越容易被展开的方式,从而以简单的结构而构成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在上述的形态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成了设置在仪表板上的手套箱门,而所述膝部安全气囊被内置于所述手套箱门中。 
根据该形态,可以在容易受到座椅的配置、形状限制的手套箱门上应用上述结构。因此,在手套箱门中内置有膝部安全气囊的结构中,能够不依赖于安全气囊门的配置和形状,就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的两膝。 
发明效果 
如以上的说明,本发明中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能够不依赖于相对于座椅的安全气囊门的配置和形状,就具有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的两膝的优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被保持薄膜覆盖状态下的侧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启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启动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非启动状态的侧剖视图(沿图7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6为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与乘座乘员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7为表示从车厢一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后视图。 
图8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手套箱门以及安全气囊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3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4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5为,表示构成参考例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主视图。 
图16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7为,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启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18为,表示构成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比较例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组件和安全气囊门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至图8,对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手套箱门内置型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RH、箭头LH分别表示应用了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汽车的前方(行驶方向)、上方、作为车身宽度方向一侧的右侧、另一侧即左侧。首先,对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概略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其次,对作为本发明要部的左右非对称结构进行说明。 
(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 
图7为,表示搭载了手套箱门内置型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仪表板11的外观主视图。而且,图6为,表示从车辆侧方观察,手套箱门20与副驾驶席Sp的乘座乘员P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概略纵剖视图。并且,图 5为,表示手套箱门内置型的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要部放大侧剖视图(沿图7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仪表板11中的副驾驶席一侧(在图7中为纸面左侧)中乘员的膝部大致相对的位置(更确切地说,构成仪表板11下部的仪表板下部12的上部)上,设置有用于放小东西等的手套箱14。如图7所示,中央仪表板15位于,相对于仪表板11中的手套箱14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中央仪表板15的后下端与中央控制台17连接。 
如图6所示,手套箱14被构成为,其包括:手套箱本体16,其形成箱状并由树脂制造;手套箱门20,其用于在开口端侧对朝向该手套箱本体16的车厢一侧(车辆后方)开口的开口部18进行开或关。如图5以及图6所示,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被构成为,在手套箱门20中内置有安全气囊组件40。 
如图5以及图8所示,手套箱门20具有:手套箱门外板24,其被配置在车厢内侧并形成外观面为矩形面板状;手套箱门内板26,其被配置在该手套箱门外板24的车辆前方一侧并被嵌入手套箱门外板24中,且呈矩形框架状。手套箱门外板24、手套箱门内板26分别用树脂制造,并通过注射塑模等而形成规定的形状。 
手套箱门外板24由基材28和表皮30的两层结构所构成,所述基材28被形成为大致矩形面板状;所述表皮30用于覆盖该基材28的车厢内侧的表面。虽然基材28和表皮30都用树脂制造,但与基材28相比,表皮30是用更柔软的树脂材料所构成的。从手套箱门外板24中的基材28的下缘两侧面,竖立设置了左右一对的挡块32。各挡块32是从基材28的一般部28A向表面直角方向(车辆前方一侧)延伸突出的,手套箱门20的结构为,在开口部18的开度为最大的全开位置时,手套箱门20的前端部被手套箱本体16的壁面所干扰,从而发挥将手套箱门20保持在全开位置的作用。 
并且,在手套箱门外板24中的挡块32的内侧,设置了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铰链34(参照图5)。铰链34的一端部用螺钉等固定在手套箱本体16上,当对手套箱门20进行开或关时,手套箱门20将围绕图5所示的旋转中心Q进行旋转。 
而且,如图5所示,在手套箱门外板24的一般部28A中的朝向车厢外的表面(手套箱门内板26一侧的表面)上,设有撕裂线36,当规定值以上 的气囊膨胀压力(展开压力)通过下文所述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发挥作用时,从而导致作为撕裂部的该撕裂线36断裂。撕裂线36由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36B、以及宽度方向上下撕裂线36C所构成,所述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在一般部28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所述上下撕裂线36B,从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的两端部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宽度方向上下撕裂线36C,对这些上下撕裂线36B的前端部进行连接。 
另一方面,手套箱门内板26被构成为,其包括:底壁部26A,其与手套箱门外板24的基材28的一般部28A对置并呈矩形框架状;左右一对的侧壁部26B,其被一体形成在该底壁部26A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部上;左右一对的突出部26C,其从这些左右一对的侧壁部26B的手套箱门外板24一侧的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突出部26C的下缘侧,与手套箱门外板24的挡块32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缺口38。挡块32***通在该缺口38内。 
上述结构的手套箱门外板24和手套箱门内板26,是通过在两者中的至少一方上所形成的纵向、横向的凸肋39(参照图5)而被相互接合的。具体而言,将手套箱门外板24和手套箱门内板26,在凸肋39的前端部进行振动熔敷。只要是能够对手套箱门外板24和手套箱门内板26进行一体化的结构即可,例如代替熔敷结构,可以利用通过紧固件进行紧固,也可以合并使用振动熔敷和紧固。由于在该手套箱门外板24的基材28和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之间,形成有用于内置下文所述的安全气囊组件40的空间R。即、手套箱门20被构成为中空结构体。 
而且,如图5以及图8所示,在上述手套箱门外板24和手套箱门内板26之间,设置有树脂制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具有:矩形平板状的基部44;从该基部44的外周部附近竖立设置的矩形框架状的纵壁部46。在纵壁部46的上部和下部,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卡止孔48,所述卡止孔48分别被构成为矩形形状的开口。在该基部44中,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通过熔敷等而被接合在手套箱门外板24的基材28上。另外,在基部44的外周部附近部位和纵壁部46之间,竖立设置了用于加固的多个凸肋50,所述凸肋50被配置为横跨基部44的外周部附近部位和纵壁部,且从侧面观察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 
并且,如图8所示,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的中央部(被纵壁部46包围的部分)上,形成有狭缝52。通过左右一对的上下狭缝52B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在宽度方向狭缝52A被连接,从正面观察时,狭缝52形成为大致H字状。在从正面观察时,宽度方向狭缝52A、左右一对的上下狭缝52B,分别相对于撕裂线36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上下撕裂线36B,大致在全长互相重合。通过这种方式,在手套箱门20中的手套箱门外板24一侧,形成有安全气囊门54。 
具体而言,将被手套箱门外板24中的撕裂线36(上下撕裂线36B、宽度方向上下撕裂线36C)包围的部分、以及被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中左右一对的上下狭缝52B夹住的部分,构成安全气囊门54,其以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宽度方向狭缝52A为界线而上下展开。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宽度方向狭缝52A,统称为上下的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而且,安全气囊门54通过以分割线54A为界线而上下展开,从而如图4所示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和手套箱门外板24上形成开口部55。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线54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宽度方向撕裂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表示了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上设置了沿板厚方向贯通的狭缝52的示例,但也可以采用连续或断续地设置凹槽(薄壁部)的方式,来代替狭缝52。 
另外,构成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安全气囊门54部分中的、与分割线54A处于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反侧的旋转中心一侧上,形成有作为铰链部的松弛部56(参照图5),所述松弛部56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V字状。上下的安全气囊门54通过在上下展开时使松弛部56伸长(伸展),从而顺利地进行展开。而且,上下的安全气囊门54,通过使撕裂线36中的上下撕裂线36B和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之间的角部、狭缝52中的上下狭缝52B和宽度方向狭缝52A之间的角部都形成为圆弧状,从而使角部变圆。 
如图5所示,在上述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中的中央开口部58的周边部上,一体形成有向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一侧延伸出的环状的凸肋60。在手套箱门20的安装状态下,凸肋60中的上下壁部被配置成,与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纵壁部46的上下壁部的外侧大致平行。在该状态下,凸肋60中的上下壁部的各个前端部,被熔敷(振动熔敷)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上。通过这种方式,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以被夹持 在手套箱门外板24的基材28的一般部28A以及手套箱门内板26的凸肋60之间的状态而被固定。 
而且,如图5以及图8所示,在手套箱门内板26的中央开口部58上安装有安全气囊组件40。安全气囊组件40具有金属制的组件外壳64。组件外壳64形成浅底的箱体形状。在组件外壳64的底壁部64A的中央下部,设置有充气装置固定部66,所述充气装置固定部66,通过从车辆前方一侧被敲出等腰梯形形状从而向车辆后方一侧鼓出(参照图8)。充气装置固定部66的纵剖面形状为,朝向组件外壳64的内侧***的山形(参照图5)。 
在该充气装置固定部66中的车辆上方一侧的倾斜部66A中,形成了如图8所示的左右一对的螺栓插通孔68。向这些螺栓插通孔68内***一对双头螺栓72(参照图5),并从背面一侧与螺母74螺合,所述双头螺栓72从下文所述的充气装置70的轴向中间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通过这种方式,充气装置70被连接固定在组件外壳64的充气装置固定部66的倾斜部66A中。 
而且,如图8所示,分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每两个共计四个)安装片78被分别固定地安装在组件外壳64的两侧部上。各个安装片78均为金属制,其具有:固定在组件外壳64的侧壁64B上的固定部;从该固定部向宽度方向外延伸设置的安装座部,在俯视观察时各个安装片78成为大致“L”字状。在安装片78中的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安装座部的大致中央部上,形成有螺栓插通孔76,所述螺栓插通孔76用于在板厚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穿通该安装座部。 
组件外壳64即安全气囊组件40,被固定在这些多个安装片78中、相对于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中的中央开口部58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上。具体的结构为,相对于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的背面一侧,配置了设有焊装螺孔塞90的托架80。而且,贯通各个安装片78(螺栓插通孔76)、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的螺栓95,与焊装螺孔塞90进行螺合,从而将安全气囊组件40连接并固定在手套箱门内板26上(省略图示)。另外,垫圈98以铆接状态被夹在螺栓95的头部95A和托架80之间,以避免过度的连接负载作用于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 
此外,在组件外壳64的上部和下部上,安装了长条状的卡止件82。在卡止件82的一边(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一侧),一体化地形成了从侧面观察为L字状的卡止片84。与形成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纵壁部46上的所述 卡止孔48相对应而设有多个卡止片84。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各卡止孔48中***各卡止片84并使其卡止,从而将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安装在组件外壳64上。 
如图5所示,在组件外壳64内,安装有作为气体发生装置的充气装置70、以及因从该充气装置70喷出的气体而膨胀的膝部安全气囊86。充气装置70被形成为,收纳在组件外壳64内,其外径呈圆柱状。而且,在充气装置70的轴方向的一端部,同轴形成有气体喷出部88。并且,气体喷出部88的外径小于充气装置70的外径,在气体喷出部88的周壁部形成了多个气体喷出孔(省略图示)。 
另一方面,膝部安全气囊86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组件外壳64内。更具体地说,通过将平面展开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86的上部以及下部分别进行折皱折叠并向中央部靠拢,从而将其折叠成能够收纳在组件外壳64内的大小。而且,在膝部安全气囊86的中央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上***有上述充气装置70。此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安全气囊组件40具有:用于将膝部安全气囊86维持为上述折叠状态的保持薄膜100。如图2所示,保持薄膜100通过缠绕在内侧收纳有充气装置70的状态下被折叠的膝部安全气囊86的外侧,从而从前后、上下覆盖该膝部安全气囊86。 
更具体地说,在保持薄膜100的一端被卡止在从充气装置70突出的双头螺栓72的状态下,保持薄膜100缠绕膝部安全气囊86的外侧,其另一端以与上述一端重合的方式被卡止在双头螺栓72上。在该状态下贯通了膝部安全气囊86的双头螺栓72,以上述的要领而被连接固定在组件外壳64的充气装置固定部66上。因此,膝部安全气囊86、保持薄膜100,以被夹持在充气装置70和充气装置固定部66之间的状态而被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薄膜100通过如上所述的方法,在折叠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86(组件外壳64)的大致总宽度上,覆盖该膝部安全气囊86的外侧。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通过使保持薄膜100在后述的撕裂线102处断裂,从而容许膝部安全气囊86的膨胀、展开。另外,保持薄膜100可以由例如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的布(有纺布)、毛毡(无纺布)、纸、树脂薄片等构成。 
并且,手套箱门内板26的中央开口部58被由树脂制造的背面罩92堵塞,所述背面罩92是在组装安全气囊组件40之后形成为矩形平板状。从背面罩 92的四边朝向手套箱门内板26的一侧,一体化地形成有多个脚部94。各脚部94的前端部形成有卡抓。与此相对应,在手套箱门内板26的底壁部26A中的中央开口部58的外周侧,形成有多个矩形形状的***孔96。而且,在该***孔96内***脚部94并使二者有弹性地进行卡合,从而在手套箱门内板26的车辆前方一侧的表面上安装背面罩92。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罩92被构成为,从前方覆盖通过所述安装片78而与安全气囊组件40连接的部分。 
以上说明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将会进行如图4所示的工作。在此,图4所示的X线向视部为乘员的“腿上部”,腿上部X为,膝盖(膝关节)Y的直下的部位。 
(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左右非对称结构) 
如图3所示,以上说明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被配置为,相对于作为座椅的副驾驶席Sp的表示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心线CLs(以下只称为“中心线CLs”),而在车身宽度(左右)方向上偏置。在副驾驶席Sp被配置在左侧的本实施方式中,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被配置为,相对于副驾驶席Sp的中心线CLs,手套箱14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心线CLg(以下只称为“中心线CLg”)在右侧(车身宽度方向内侧)偏置。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与安全气囊组件40、安全气囊门54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心线大致一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膝部安全气囊86被构成为,相对于中心线CLg,其展开形状大致对称,且其折叠形状相对于中心线CLg大致对称。 
而且,相对于以上所述副驾驶席Sp的中心线CLs偏置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结构为,位于安全气囊门54中的中心线CLs的左侧部分在车身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于位于中心线CLs的右侧部分在车身宽度方向的长度。并且,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结构为,安全气囊门54的副驾驶席Sp的乘员P左右膝Kl、Kr顶部之间的区域Ak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全长,均重叠在安全气囊门54的形成范围Ad内。 
于是,如图1所示,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将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形成为左右非对称。具体而言,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中位于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的左侧的部分为,在保持薄膜100(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且沿着车身宽度方向(水平方向)配置的左侧撕裂线102L。另一方面,撕裂线102中位于中心线CLg的右侧的部分为, 在比左侧撕裂线102L更靠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且沿着车身宽度方向配置的右侧撕裂线102R。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撕裂线102L和右侧撕裂线102R被中心撕裂线102C连接,所述中心撕裂线102C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倾斜。 
所述左侧撕裂线102L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即、左侧撕裂线102L在后观时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左侧部分重叠。另一方面,相对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右侧撕裂线102R被偏置配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 
如上所述,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在中心线CLg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因此,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被构成为,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安全气囊门54的中心线CLg的左侧比右侧更早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撕裂线102的左侧撕裂线102L、右侧撕裂线102R基于相对分割线5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之差(分离量)的左右非对称性,就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然后,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应用了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通过未图示的碰撞检测单元检测出该状态,检测信号被输出到安全气囊ECU中。当由安全气囊ECU判断为要启动安全气囊时,除了驾驶席一侧的各种安全气囊装置将会启动之外,以乘员P乘坐在副驾驶席Sp(例如,乘坐传感器或靠背传感器的开启)为条件,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也会启动。即、以规定电流,对被内置在手套箱门20中的安全气囊组件40的充气装置70的引爆管进行通电,从而使充气装置70启动。通过这种方式,从充气装置70中产生气体,该气体被供给于以折叠状态收纳在手套箱门20内的膝部安全气囊86内,并使该膝部安全气囊86膨胀。 
当折叠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86膨胀,并通过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而作用于撕裂线36的气囊膨胀压力(展开压力)达到规定值时,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手套箱门外板24的撕裂线36将会断裂(开裂),从而使安全气囊门54上下展开。通过由此所形成的开口部55,使膝部安全气囊86在乘员的两膝Kl、Kr和手套箱门20(仪表板11)之间的空间中膨胀展开。其结果为,乘员的膝部被膝部安全气囊86限制并受到保护。 
在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中的左侧撕裂线102L的上下位置,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上下位置一致,而另一方面,右侧撕裂线102R的上下位置被偏置在分割线54A的下方。因此,在相对于副驾驶席Sp的中心线CLs而被偏置配置在右方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能够对该副驾驶席Sp的乘员P的右膝Kr、左膝Kl进行相等的保护。 
例如,在图18所示的比较例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500中,保持薄膜100中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直线状的撕裂线502被形成为,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大致一致。在将该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500相对于中心线CLs而偏置配置在右方的情况下,膝部安全气囊86的右侧部分限制右膝Kr先行于左侧部分限制左膝Kl。在该情况下,副驾驶席Sp的乘员P的右膝Kr,将受到比左膝Kl更强(左右不平衡)的挤压。 
对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因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压力,从而使左侧撕裂线102L先于右侧撕裂线102R断裂。因而,安全气囊门54的左侧部分比右侧部分先受到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压力。因此,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左侧部分,先于右侧部分断裂(开裂),安全气囊门54的左侧部分,先于右侧部分而被上下展开(相对于开口部55的左侧部分先于右侧部分形成)。 
根据以上的方式,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膝部安全气囊86的左侧部分,先于右侧部分而在车厢一侧展开。由此,能够对相对远离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的左膝Kl,进行与靠近中心线CLg的右膝Kr相等的保护。即、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能够不依赖于膝部安全气囊86的调整(展开形状、折叠形状、设计规格等的非对称性),就能够平衡地对乘员P的左膝Kl、右膝Kr进行相等的限制和保护。 
于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由于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的左右非对称性,从而能够对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在手套箱14(安全气囊门54)相对于副驾驶席Sp而被偏置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结构中,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P的两膝Kr、Kl。 
而且,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结构为,通过将覆盖膝部安全气囊86的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的上下位置,相对于安全气囊门54的 分割线54A,部分上下偏置,从而对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被构成为,利用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越靠近配置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安全气囊门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则安全气囊门54越容易被展开的现象,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对安全气囊门54的展开性进行控制。 
尤其是,由于左侧撕裂线102L的上下位置,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上下位置大致一致的同时,相对于分割线54A的上下位置而对右侧撕裂线102R的上下位置进行偏置,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门54的左侧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展开。因而,能够缩短膝部安全气囊86整体的膨胀展开时间(限制两膝Kr、Kl所需要的时间)。而且,也能够扩大膝部安全气囊86的左侧和右侧之间的展开时间差的设定范围。 
其次,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上述结构基本相同的构件、部分,标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上述结构基本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9为,以与图1相对应的分解立体图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的要部。如该图所示,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中,在保持薄膜100上形成沿车身宽度方向的直线状的撕裂线112,来代替上下方向位置为左右非对称的撕裂线102,在这一点上,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不同。 
具体而言,撕裂线112具有:作为其左侧部分的左侧撕裂线112L;以及作为其右侧部分的右侧撕裂线112R。左侧撕裂线112L被形成为,由在保持薄膜100中以直线状配置多个切口部(狭缝)114所构成,右侧撕裂线112R被形成为,由在保持薄膜100中以直线状配置多个切口部116所构成。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切口部116,切口部114沿车身宽度方向的长度较长。即、可以构成为,左侧撕裂线112L中的在切口部114之间的未切割部分的数量,要比在右侧撕裂线112R中的多个切口部116之间的未切割部分的数量更少。因此,相对于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压力,左侧撕裂线112L比右侧撕裂线112R更为脆弱。 
根据以上的方式,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使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02 的相对于中心线CLg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因而,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被构成为,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对安全气囊门54的相对于中心线CLg的左侧比右侧更早地发挥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构成撕裂线112的左侧撕裂线112L、右侧撕裂线112R之间的强度差的左右非对称性,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的其他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均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中,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而获得相同的效果。而且,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10中,能够不依赖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和撕裂线112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能够通过撕裂线112自身的左右强度差而对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 
另外,如图10所示,还可以构成为,在保持薄膜100中的组件外壳64的开口一侧中覆盖膝部安全气囊86的部分形成窗部118,所述窗部118用于将保持薄膜100分割成右侧部分100R、以及比右侧部分100R宽度更窄的左侧部分100L。在该变形例中,在右侧部分100R、左侧部分100L上形成有撕裂线119R、119L,所述撕裂线119R、119L配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多个切口部114。由此,在本变形例中,通过根据这些右侧部分100R、左侧部分100L的宽度(强度)之差的左右非对称性,能够对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以与图1相对应的分解立体图,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的要部。如该图所示,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在保持薄膜100上形成有与上述比较例中的撕裂线502相同的直线状的撕裂线122,而另一方面,手套箱门20具有安全气囊门124来代替安全气囊门54,这一点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不同。 
安全气囊门124被设为,作为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上下的分割线124A为左右非对称,这一点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不同。另外,上下的分割线124A,是由形成在手套箱门外板24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以及形成在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宽度方向狭缝52A所构成,这一点与安全气 囊门54的分割线54A相同。换句话说,可归纳为,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和宽度方向狭缝52A的形状,在以下方面不同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中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和宽度方向狭缝52A的形状。 
具体而言,在安全气囊门124的分割线124A中的左侧部分作为左侧分割线124AL,所述左侧分割线124AL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安全气囊门12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心线CLd(以下,只称为“中心线CLd”)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另一方面,分割线124A的右侧部分作为右侧分割线124AR,所述右侧分割线124AR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对于中心线CLd而被偏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分割线124AL和右侧分割线124AR被中心分割线124AC连接,所述中心分割线124AC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倾斜。 
通过以上的方式,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从而使安全气囊门124的分割线124A在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的左侧要比右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门124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展开(在很短的时间内展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门124的分割线124A形状的左右非对称性,就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的其他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均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而获得相同的效果。即、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虽然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22的左右几乎同时断裂,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压力大致均匀地作用于安全气囊门124的各个部分上,但分割线124A上靠近安全气囊门124的中心线CLd的左侧分割线124AL,先于右侧分割线124AR断裂。因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通过安全气囊门124的分割线124A的非对称性,能够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同样地对安全气囊门12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在相对于副驾驶席Sp,手套箱14被偏置在车身宽度方向的结构中,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P的两膝Kr、Kl。 
而且,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的结构为,通过将安全气囊门124的分割线124A的上下位置设为左右非对称,从而对该安全气囊门12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被构成为,利用分割线124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越靠近配置在安全气囊门124的中心线CLd,则安全气囊门124越容易被展开的现象,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对安全气囊门124的展开性进行控制。 
尤其是,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在使左侧分割线124AL的上下位置,与安全气囊门124的中心线CLd的上下位置大致一致的同时,右侧分割线124AR的上下位置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24的中心线CLd的上下位置而偏置,因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能够使安全气囊门124的左侧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展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缩短膝部安全气囊86整体的膨胀展开时间(限制两膝Kr、Kl所需要的时间)。而且,能够扩大膝部安全气囊86的左侧和右侧之间的展开时间差的设定范围。 
并且,由于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右侧分割线124AR位于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24的中心线CLd的上侧,因此相对于左侧部分,膝部安全气囊86的右侧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进行展开。因此,膝部安全气囊86的右侧部分,将会与乘坐乘员P的右脚中的上部(靠近右膝Kr的部分)进行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抑制右膝Kr下面的小腿部受到由于膝部安全气囊86的膨胀展开而产生的较强力量的挤压,所述右膝Kr下面的小腿部,由于位于比左膝Kl更靠近膝部安全气囊86因而容易受到来自该膝部安全气囊86的较大挤压力的作用。即、在将图18所示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500,相对于副驾驶席Sp偏置在右方的结构中,相对靠近折叠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86的右脚,容易受到膝部安全气囊86的较强的挤压。对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中,通过使如上所述的安全气囊门124的左侧先展开,从而缓和了对左右脚的限制状态的不平衡,并且将右脚的被挤压部位设定在靠近右膝Kr的上侧,如上所述,可以抑制右膝Kr下面的小腿部受到较强力量的挤压。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以主视图(后视图)表示构成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30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如该图所示,在副驾驶席用 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30中,手套箱门20具有安全气囊门134来代替安全气囊门124,这一点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不同。 
安全气囊门134被设为,作为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上下的分割线134A为左右非对称,这一点与安全气囊门124共同,但分割线134A(构成分割线134A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宽度方向狭缝52A)的形状与分割线124A不同。 
具体而言,安全气囊门134的分割线134A被形成为,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倾斜的一直线状。分割线134A的左端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安全气囊门134的中心线CLd大致一致。而且,分割线134A的右端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34的中心线CLd被偏置在上方。 
通过以上的方式,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3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安全气囊门134的分割线134A相对于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的左侧要比右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30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门134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展开(在很短的时间内展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门134的分割线134A形状的左右非对称性,就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30的其他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均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即使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30中,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从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13以主视图(后视图)表示构成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如该图所示,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中,手套箱门20具有安全气囊门144来代替安全气囊门124,这一点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不同。 
安全气囊门144被设为,作为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上下的分割线144A为左右非对称,这一点与安全气囊门124共同,但分割线144A(构成分割线144A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宽度方向狭缝52A)的形状与分割线124A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线144A,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44的中心线CLd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分离量,形成为左右对称。更具体地说,将分割线144A 形成为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倾斜的一直线状,以使分割线144A的右端位于比左端更靠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并在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中心线CLd交叉。 
而且,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中,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44,安全气囊组件40被偏置配置在车辆上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组件40被偏置在相对于该安全气囊门144的下侧,以使其车辆上下方的中心线CLm(以下,仅称为“中心线CLm”)位于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44的上下中心线CLd的下方。因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中,分割线144A,与在后面观察时右侧部分中的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交叉。通过这种方式,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中,将分割线144A相对于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分离量,设为左右非对称。 
通过以上的方式,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安全气囊门144的分割线144A相对于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的左侧要比右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门144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展开(在很短的时间内展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门144的分割线144A相对于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的左右非对称性,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的其他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均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即使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中,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从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14以主视图(后视图)表示构成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如该图所示,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中,将安全气囊组件40配置为相对于手套箱门20(手套箱14)倾斜,这一点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不同。 
具体而言,将安全气囊组件40配置为整体倾斜,以使右侧部分相对于左侧部分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因此,安全气囊组件4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 中心线CLm(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22)被倾斜成,相对于左端其右端位于上侧。与该安全气囊组件40的配置相对应,形成了相对于手套箱门20倾斜的安全气囊门154。 
成为安全气囊门154的左右两缘部的左右的上下撕裂线36B、上下狭缝52B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以便上端相对于各自的下端位于左侧并且互相平行。成为安全气囊门154的上下的分割线154A的宽度方向中央撕裂线36A、宽度方向狭缝52A被形成为,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倾斜的一条直线状,以使其右端比左端更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 
而且,作为宽度方向撕裂线的分割线154A,其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大于安全气囊组件40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的倾斜角。该分割线154A,在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部中与安全气囊门154的中心线CLd交叉。即、分割线154A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54的中心线CLd的在车辆上下方向的分离量,形成为左右对称。 
另外,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中,安全气囊组件40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安全气囊门154而被偏置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组件40被偏置在相对于该安全气囊门154的下侧,以使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与安全气囊门154的中心线CLd在车身宽度方向更靠近右侧处进行交叉(位于在中心线CLm上的中心线CLd下方的部分,比位于上方的部分更长)。因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中,分割线154A相对于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的在车辆上下方向的分离量,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通过以上的方式,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使安全气囊门154的分割线154A相对于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门154的左侧比右侧更容易展开(在很短的时间内展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门154的分割线154A相对于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的左右非对称性,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的其他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均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的对应结构相同。 
因此,即使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中,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40(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120)相同的作用,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相对于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而倾斜配置了安全气囊组件40的结构,也可以是如图15所示的参考例的结构。在该参考例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5中,安全气囊门158的上下的分割线158A,沿着安全气囊组件40的中心线CLm(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22)延伸。在该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5中,虽然在膝部安全气囊86的左侧和右侧的展开时机几乎是同时的,但相对于左侧部分,右侧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进行展开。因此,即使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5中,也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20、150相同,可以抑制右膝Kr下面的小腿部受到因膝部安全气囊86的膨胀展开而产生的较强力量的挤压。 
(第七实施方式) 
图16以与图1相对应的分解立体图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的要部。图17以与图3相对应的俯视图表示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如这些图所示,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被应用在具有仪表板11的汽车上,这一点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不同,所述仪表板11在俯视观察时呈弯曲的圆形形状。 
如图17所示,仪表板11以及手套箱14被设为圆形形状,以使仪表板11以及手套箱14越朝向中央仪表板15一侧(车身宽度方向内侧),则其背面越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与该手套箱14(手套箱门外板24)的圆形形状相对应,如图16所示,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基部44被弯曲成,其越朝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则越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 
因此,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门54越朝向右侧,则其与副驾驶席Sp的前缘Spf之间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隔D就越小。换句话说,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被构成为,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被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左膝Kl相比更靠近右膝Kr。 
而且,如图16所示,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中,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形成为左右非对称。具体而言,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中,相对于手套箱14的中心线CLg,位于右侧的部分作为右侧撕裂线162R, 所述右侧撕裂线162R沿着车身宽度方向(水平方向)被配置在保持薄膜10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另一方面,位于在撕裂线162上相对于中心线CLg的左侧部分作为左侧撕裂线162L,所述左侧撕裂线162L沿着车身宽度方向被配置在比右侧撕裂线162R更靠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撕裂线162L和右侧撕裂线162R被中心撕裂线162C连接,所述中心撕裂线162C相对于车身宽度方向倾斜。 
上述的右侧撕裂线162R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即、右侧撕裂线162R,后视观察时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左侧部分重叠。另一方面,相对于分割线54A,左侧撕裂线162L被偏置配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 
通过以上的方式,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被构成为,由于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从而使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的相对于中心线CLg的右侧比左侧更容易断裂(在很短的时间内断裂)。因而,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被构成为,随着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而产生的展开压力,作用于安全气囊门54相对于中心线CLg的右侧早于左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撕裂线162的左侧撕裂线162L、右侧撕裂线162R,相对于分割线54A的相对位置(车辆上下方向的分离量)之差,就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 
然后,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应用了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的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通过未图示的碰撞检测单元检测出该状态,检测信号被输出到安全气囊ECU中。当由安全气囊ECU判断出需要启动安全气囊时,除了驾驶席一侧的各种安全气囊装置将会启动之外,以乘员P乘坐在副驾驶席Sp(例如,乘坐传感器或靠背传感器的开启)为条件,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也会启动。即、规定电流流向被内置在手套箱门20中的安全气囊组件40的充气装置70的引爆管,从而使充气装置70启动。通过这种方式,从充气装置70中产生气体,该气体被供给于以折叠状态收纳在手套箱门20内的膝部安全气囊86内,使该膝部安全气囊86膨胀。 
当折叠状态的膝部安全气囊86膨胀,并通过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而作用于撕裂线36的气囊膨胀压力(展开压力)达到规定值时,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手套箱门外板24的撕裂线36将会断裂(开裂),从而使一对 安全气囊门54上下展开。通过由此所形成的开口部55,使膝部安全气囊86在乘员的膝部和手套箱门20(仪表板11)之间的空间中膨胀展开。其结果为,乘员的膝部被膝部安全气囊86限制并受到保护。 
在此,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中,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的右侧撕裂线162R的上下位置,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上下位置一致,而另一方面,左侧撕裂线162L的上下位置被偏置在分割线54A的下方。因此,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膝部安全气囊86向右膝Kr膨胀展开,所述右膝Kr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左膝Kl更靠近手套箱14。即、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中,通过使膝部安全气囊86的右侧部分比左侧部分更早地展开,从而对前方碰撞时的空走距离相对较短的右膝Kr进行有效的保护。 
于是,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中,由于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的非对称性,能够对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方式,在安全气囊门14相对于副驾驶席Sp沿车身宽度方向偏置的结构中,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坐乘员P的两膝Kr、Kl。 
而且,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的结构为,通过将用于覆盖膝部安全气囊86的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的上下位置,相对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而局部上下偏置,从而对安全气囊门54(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即、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被构成为,利用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越靠近配置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安全气囊门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则安全气囊门54越容易被展开的现象,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对安全气囊门54的展开性进行控制。 
尤其是,由于右侧撕裂线162R的上下位置,与安全气囊门54的分割线54A的上下位置大致一致的同时,左侧撕裂线162L的上下位置相对于分割线54A的上下位置而偏置,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门54的左侧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展开。因而,能够缩短膝部安全气囊86整体的膨胀展开时间(限制两膝Kr、Kl所需要的时间)。而且,也能够扩大膝部安全气囊86的左侧和右侧之间的展开时间差的设定范围。 
另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保持薄膜100的撕裂线162的非对称性,从而对膝部安全气囊86的展开性进行控制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来构成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60。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的展开时机调节结构时,如撕裂线162相对于撕裂线102,只要将所述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中非对称性的构成部分左右反转后再应用即可。 
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表示了具有作为内部装饰面板的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手套箱门外板24兼作安全气囊门保持器42)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启动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即、将预碰撞传感器(pre-crash sensor)等碰撞预测单元搭载在车辆上,当通过碰撞预测单元预测出碰撞时,可以使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启动。 
另外,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称为手套箱门内置型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50的“内置”的术语进行进一步补充。“内置”不仅包括将膝部安全气囊装置的主要结构元件全部配置在手套箱门20的内部,而且包括至少将膝部安全气囊86配置在手套箱门20的内部的情况。因此,将以上所述的充气装置70和膝部安全气囊86,用软管等的连通单元进行连通,并且将充气装置70设置在手套箱本体16一侧,或者设置在仪表板11一侧,或者设置在仪表板加固件等的本体上,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器单元等的设备机器上。 
而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左侧配置副驾驶席Sp的示例,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右侧配置副驾驶席Sp的结构。 
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160的示例,所述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10~160是在手套箱14中组装安全气囊组件40的、附带于手套箱门的副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作为内部装饰面板的仪表板下部12中组装了安全气囊组件40的结构。该结构也能够应用于驾驶席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中。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保持薄膜,其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并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形成有随着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而断裂的撕裂线,
所述安全气囊门被配置成,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在该车身宽度方向上偏置,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所述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被偏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先于偏置一侧展开,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沿着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之间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量设定为,先展开一侧的分离量小于后展开一侧的分离量。
2.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保持薄膜,其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并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形成有随着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而断裂的撕裂线,
所述安全气囊门在俯视观察时呈倾斜或者弯曲的形状,以使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前缘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不同,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靠近所述座椅的前缘的一侧先于远离的一侧展开,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沿着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之间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量设定为,先展开一侧的分离量小于后展开一侧的分离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先展开一侧中,使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而在后展开一侧中,使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宽度方向撕裂线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置。
4.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保持薄膜,其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并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形成有随着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而断裂的撕裂线,
所述安全气囊门被配置成,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在该车身宽度方向上偏置,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所述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被偏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先于偏置一侧展开,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对于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中先展开一侧的撕裂线比后展开一侧的撕裂线更为脆弱。
5.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保持薄膜,其用于覆盖折叠状态的所述膝部安全气囊,并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形成有随着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而断裂的撕裂线,
所述安全气囊门在俯视观察时呈倾斜或者弯曲的形状,以使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前缘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不同,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靠近所述座椅的前缘的一侧先于远离的一侧展开,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对于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所述保持薄膜的撕裂线中先展开一侧的撕裂线比后展开一侧的撕裂线更为脆弱。
6.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所述安全气囊门被配置成,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在该车身宽度方向上偏置,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所述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被偏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先于偏置一侧展开,
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包括: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量设定为,先展开一侧的分离量小于后展开一侧的分离量。
7.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所述安全气囊门在俯视观察时呈倾斜或者弯曲的形状,以使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前缘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不同,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靠近所述座椅的前缘的一侧先于远离的一侧展开,
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包括: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量设定为,先展开一侧的分离量小于后展开一侧的分离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先展开一侧中,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位置一致,而在后展开一侧中,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位置,偏置在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具有: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使该宽度方向撕裂线倾斜,从而与后展开的一侧相比,先展开一侧中的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位于更靠近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位置。
10.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所述安全气囊门被配置成,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所述安全气囊门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在该车身宽度方向上偏置,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所述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被偏置一侧的相反一侧,先于偏置一侧展开,
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具有: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置配置,从而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分离量,在先展开一侧小于后展开一侧。
11.一种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安全气囊门,其通过在车辆的内部装饰面板上形成撕裂线的方式设置,由所述撕裂线断裂而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在所述内部装饰面板上产生开口部;
膝部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相对于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与车厢一侧相反的一侧上,通过接受来自气体发生装置的气体供给,利用展开压力使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件上的撕裂线断裂并使所述安全气囊门上下展开,从而通过所述开口部向乘员的膝部一侧膨胀展开;
展开时机调节结构,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相对于座椅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而位于一侧的部分与位于另一侧的部分上,该展开时机调节结构使该安全气囊门因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的膨胀压力而被展开的时机不同,
所述安全气囊门在俯视观察时呈倾斜或者弯曲的形状,以使车身宽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前缘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不同,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靠近所述座椅的前缘的一侧先于远离的一侧展开,
所述内部装饰面板的撕裂线具有: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以及从该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撕裂线的两端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下撕裂线,
所述展开时机调节结构被构成为,将所述膝部安全气囊相对于所述安全气囊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偏置配置,从而使所述宽度方向撕裂线相对于该膝部安全气囊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分离量,在先展开一侧小于后展开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2、4-7、10、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内部装饰面板,构成了设置在仪表板上的手套箱门,而所述膝部安全气囊被内置于所述手套箱门中。
CN2008801070023A 2008-10-29 2008-10-29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16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69670 WO2010050019A1 (ja) 2008-10-29 2008-10-29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1677A CN102131677A (zh) 2011-07-20
CN102131677B true CN102131677B (zh) 2013-09-18

Family

ID=42128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700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1677B (zh) 2008-10-29 2008-10-29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15667B2 (zh)
EP (1) EP2353947B1 (zh)
JP (1) JP5321581B2 (zh)
CN (1) CN102131677B (zh)
WO (1) WO20100500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44177B2 (en) * 2008-02-25 2013-05-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ssembly with an instrument panel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a knee airbag
JP4535183B2 (ja) * 2008-09-04 2010-09-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091693B1 (ko) * 2009-08-25 2011-12-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JP5359748B2 (ja) * 2009-09-30 2013-12-0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48980B1 (en) 2012-05-01 2013-05-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bolster with unsymmetric pleated inflation
US8596681B1 (en) 2012-05-30 2013-12-0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Internal deployable vehicle panel assembly
CN102826067B (zh) * 2012-09-06 2015-07-15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盖板、安全气囊及车辆
CN103253223B (zh) * 2013-05-22 2016-01-20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有限公司 汽车乘员安全气囊的连接装置
JP5999059B2 (ja) * 2013-09-30 2016-09-2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56408B1 (en) * 2014-05-28 2015-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glove box door with reaction surface catcher
US9302414B2 (en) * 2014-06-24 2016-04-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Molded active plastics components for a vehicle airbag assembly
EP3085584B1 (en) * 2015-04-20 2018-06-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n airbag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safety device and a related method of packaging an airbag
US9789844B2 (en) 2015-11-02 2017-10-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chamber airbag with asymmetrically tunable parameter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442775B2 (ja) * 2016-05-12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0252689B2 (en) 2017-08-01 2019-04-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nee airbag with receiving pockets
KR102452472B1 (ko) * 2017-08-18 2022-10-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탑승자의 발목 보호 장치
JP7400763B2 (ja) * 2021-03-26 2023-12-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US11891011B1 (en) 2022-09-22 2024-02-06 Faurecia Interior Systems, Inc. Airbag tear seam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1711A (zh) * 2005-08-11 2007-02-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副驾驶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9305A (ja) 1997-08-11 1999-03-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ドア
DE29807424U1 (de) 1998-04-23 1998-08-27 Trw Repa Gmbh Knieschutz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insassen
JP2001030862A (ja) 1999-07-15 2001-02-06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12144B2 (ja) * 2001-05-21 2007-05-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JP2002356137A (ja) 2001-05-30 2002-12-10 Takata Corp 車両乗員保護装置
JP3864855B2 (ja) 2002-06-11 2007-01-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619086B1 (en) 2002-01-11 2007-05-30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JP2005067466A (ja) * 2003-08-26 2005-03-17 Takata Corp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JP2005145111A (ja) * 2003-11-11 2005-06-09 Nissan Motor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6036142A (ja) 2004-07-29 2006-02-09 Showa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551844B2 (ja) 2005-08-29 2010-09-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79410B2 (ja) 2005-11-09 2009-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05000B2 (ja) 2005-12-14 2011-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58134B2 (ja) 2006-12-05 2012-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1711A (zh) * 2005-08-11 2007-02-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副驾驶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汽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11-059305A 1999.03.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60432A1 (en) 2011-10-27
JPWO2010050019A1 (ja) 2012-03-29
EP2353947A1 (en) 2011-08-10
CN102131677A (zh) 2011-07-20
EP2353947B1 (en) 2013-07-31
US8215667B2 (en) 2012-07-10
WO2010050019A1 (ja) 2010-05-06
EP2353947A4 (en) 2012-06-27
JP5321581B2 (ja)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1677B (zh)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US7147247B2 (en) Occupant knee protection system for vehicle and inflating and deploying method
KR100587573B1 (ko) 무릎 보호용 에어백장치
US9376083B2 (en) Far-side airbag apparatus
JP4606467B2 (ja) 車両乗員の膝領域を保護するためのガスサック
JP5786951B2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89799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ラッピング材
JP4231519B2 (ja)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5463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101504B (zh) 气囊装置
JP2014226955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663140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7896388B2 (en) Seat airbag
JP4433078B2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214015A (ja) エアバッグ
JP2010221912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70305380A1 (en) Passenger side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7062446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88084B2 (ja) エアバッグを有する車両
JP2010215185A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JP5031349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9656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2349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213749A (ja) エアバッグ
JP3780892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