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5538B -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5538B
CN101625538B CN2009101587591A CN200910158759A CN101625538B CN 101625538 B CN101625538 B CN 101625538B CN 2009101587591 A CN2009101587591 A CN 2009101587591A CN 200910158759 A CN200910158759 A CN 200910158759A CN 101625538 B CN101625538 B CN 1016255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roller
bending roll
normal voltage
tap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87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5538A (zh
Inventor
古屋政治
春野克仁
关根卓也
田上亮
今井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870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5776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25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5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5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55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有利于装置小型化和降低成本,且提高表面辊清洁性能的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转印装置包括:环状带部件11,转印感光体20上的调色剂像;表面辊105,接触带部件环外表面使其向环内弯曲,并受到该带部件表面移动带动;转印部件,至少由架设辊100和隔着带部件与该架设辊相对设置的表面移动部件5构成,在带部件表面移动方向上架设辊位于表面辊的上游且带部件环外表面上调色剂像转印部位的下游;电源82,以相同时机对转印部件和表面辊105施加相同偏位电压,表面辊表面移动速度为表面移动部件表面移动速度以上,并满足以下关系,即表面移动部件周长L1≥表面辊周长L2。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图像形成装置如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中的转印装置,以及具备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上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采用将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像经由带部件的中间转印体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结构。带部件一般至少由三根轴形成的架设辊,如驱动辊、张力辊、速度控制辊,来架设。如果不考虑各色(洋红色、青色、黄色)调色剂像的颜色偏离等质量问题,则可以取消速度控制辊而使用两根轴的架设辊。然而,对于不允许出现颜色偏离的高质量图像要求,必须使用三根以上的轴来架设带部件。但是,增加架设辊数量会导致带部件所占空间增大,难以应对当前的节省空间化要求。 
针对上述为题,专利文献1(JP特开2004-177773号公报)公开了有关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装置,其中具备弯曲辊,用于接触由多个张架辊架设的环状带部件的环外表面,使该带部件向环内弯曲。该构成使一部分带部件弯曲到环内,有效利用空间,减小了转印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占的空间,增大了设于转印装置周围的元件设置自由度。 
此时,弯曲辊接触带部件表面,而未能在转印夹持部转印到记录媒体上而保留在带部件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被送到弯曲辊与带部件的接触部位时,该调色剂中的一部分附着到弯曲辊表面。 
如果未能在清洁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装置时完全清洁弯曲辊表面,使该弯曲辊部分表面出现未被清洁的部位,则未去除的残留调色剂便会留在弯曲辊上,而后固定在该弯曲辊表面,这样,当弯曲辊与带部件之间发生滑动摩擦时,该固定在弯曲辊上的残留调色剂可能损坏带部件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以及具备该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目的,在于使装置廉价并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弯曲辊的清洁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下述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1)一种转印装置,其中包括:由多个架设辊架设的可移动环状带部件,该带部件表面转印来自调色剂像载置体的调色剂像;弯曲辊,与转印调色剂像的带部件的环的外表面相接触,使该带部件向环内弯曲,带部件的表面移动带动该弯曲辊转动;转印部件,至少由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和隔着带部件与一个架设辊相对设置的表面移动部件构成,在带部件表面移动方向上,多个架设辊位于弯曲辊的下游、且该带部件的环的外表面上调色剂像转印部位的上游,该一个架设辊与表面移动部件之间隔着该带部件以一定压力相接触,形成转印夹持部,在该转印夹持部中带部件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送入该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媒体上;偏位电压施加部件,以相同时机对转印部件的所述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弯曲辊施加相同的偏位电压,用以形成使得表面移动部件表面上附着的调色剂从该表面移动部件移动到带部件上的电场、以及使得弯曲辊表面上附着的调色剂从该弯曲辊移动到带部件上的电场,当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转印部件的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弯曲辊施加偏位电压,使表面移动部件表面以及弯曲辊表面附着的调色剂移动到带部件上,用以清洁表面移动部件以及弯曲辊时,至少让该表面移动部件转动一周,其特征在于,弯曲辊的表面移动速度为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以上,当设该表面移动部件的周长为L1,该弯曲辊的周长为L2时,满足以下关系,L1≥L2。 
(2)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辊的表面移动速度与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相同,并满足以下关系,L1=L2×n,在此,n为1以上的整数。 
(3)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辊的表面移动速度与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相同,当设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距离为l 2时,在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转印部件的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弯曲辊施加偏位电压的期间,12满足以下关系,l(6)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辊的表层部由导电性发泡部件形成。 
(4)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转印部件的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弯曲辊施加至少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位电压。 
(5)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转印部件的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弯曲辊施加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偏位电压。 
(6)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辊的表层部由导电性发泡部件形成。 
(7)根据(1)的所述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辊的表层部由导电性橡胶部件形成。 
(8)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将该偏位电压的极性在相同于带部件所载置输送的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和相反于该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之间转换,并施加该偏位电压。 
(9)根据(8)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将该偏位电压的极性在相同于带部件所载置输送的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和相反于该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之间转换,并多次施加该偏位电压。 
(10)根据(8)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弯曲辊转动至少一周转以上的期间内偏位电压施加部件施加相同极性的偏位电压。 
(11)根据(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辊呈拱形,其轴向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其轴向两端的直径。 
(12)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调色剂像载置体,用于载置调色剂像;以及,转印装置,其中具备带部件,该转印装置用于将从该调色剂像载置体转印到该带部件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其特征在于,转印装置使用(1)的转印装置。 
本发明中,弯曲辊的转动速度在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以上,表面移动部件的周长为弯曲辊周长以上。这样,在表面移动部件转动一周期间中可确保弯曲辊转动一周以上。因此,在清洁表面移动部件期间,沿弯曲辊转动方向对弯曲辊表面进行一周转以上的清洁,从而使调色剂难于残留在弯曲辊表面。 
本发明对于在降低装置成本谋求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弯曲辊的清洁性能具有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处理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的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具备对表面辊和中间转印带施加偏位电压的电源的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转印单元中表面辊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附近结构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转印单元中表面辊以及二次转印夹持部附近结构的放大图。 
图7是另一例具备对表面辊和中间转印带施加偏位电压的电源的转印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表面辊上偏位电压的施加时间和偏位电压之间关系的图。 
图9是表面辊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中间转印带与表面辊长度的示意图。 
图11A是表面辊表层部形成为直线形的表面辊结构的平面图。 
图11B是表示该表面辊与中间转印带接触面积的关系图。 
图12A是表面辊表层部形成为拱形的表面辊结构的平面图。 
图12B是表示该表面辊与中间转印带接触面积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一例电子照片方式的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作为使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打印机的基本结构。图1是本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打印机具备用于生成四色调色剂像的四个处理单元60Y、60C、60M、60K。该四色调色剂为黄色、青色、洋红色、黑色(以下用Y、C、M、K表示)这些处理单元除了使用的调色剂颜色不同以外,其他结构相同,均可在达到寿命时交换。 
以用于生成Y调色剂像的Y用处理单元60Y为例,如图2所示,该Y用处理单元60Y包括鼓状感光体20Y、清洁鼓40Y、消电装置(未图示)、充电装置30Y、显影装置50Y等部件。这些部件以共同的单元外壳保持,成为一个单元,并作为一个单元在打印机主机上一体装卸。 
感光体20Y由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按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充电装置30Y对感光体 20Y充电使其表面均匀带电。该均匀带电的感光体表面经潜像形成装置的光写入单元8发射的激光L而被曝光扫描,从而载置了Y用静电潜像。该Y用静电潜像通过使用Y用调色剂的显影装置50Y显影成为Y调色剂像。而后,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 
清洁鼓40Y清除中间转印工序后附着在感光体20Y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消电装置用于对清洁后的感光体20Y表面残留电荷消电。经过消电后感光体20Y表面初始化,以备用于下一次图像形成。其他颜色的处理单元60M、60C、60K中也同样在感光体20M、20C、20K上形成M、C、K调色剂像,而后被依次重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Y调色剂像上。这样,在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11上便形成了四色重合的调色剂像。显影装置50Y中包括:显影部53Y,其中容纳显影套筒51Y;第一存放室54Y、用于存放Y显影剂,Y显影剂中含有未图示磁性载体和负极性带电的非磁性Y调色剂;以及第二存放室55Y等。显影部53Y中,非磁性管显影套筒51Y由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而转动,部分显影套筒51Y外周表面从显影壳体上的开口向外露出。由此,感光体20Y和显影套筒51Y以相隔预定间隙相对设置,从而形成显影区域。 
如图1所示,光写入单元8设置于处理单元60Y、60M、60C、60K下方。根据图像信息,光写入单元8发生四束激光光束L,分别单独对处理单元60Y、60M、60C、60K中的感光体进行光扫描,在感光体20Y、20M、20C、20K上形成Y、M、C、K用静电潜像。光写入单元8中,从光源发射的激光光束L受到经马达驱动而转动的多面反射镜的正多角反射面反射,偏向感光体轴线方向(主扫描方向),用以对感光体20进行主扫描方向的光扫描。 
在光写入单元8下方设置具有供纸辊3的供纸盒1。该供纸盒1中放置记录媒体即记录纸P的纸叠,供纸辊压在该纸叠最上面的记录纸P上。当未图示驱动装置驱动供纸辊3按反时针方向转动时,最上面的记录纸P便被送入输纸通道。 
在上述输纸通道尾部附近设有定位辊对4,从输纸通道输出的记录纸P被夹持在定位辊对4的辊间。定位辊对4的辊间夹持了记录纸P后立刻停止辊对转动。而后配合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四色重合调色剂像重合的时机,重新驱动定位辊对4,将记录纸P送往下述二次转印夹持部。 
处理单元60Y、60M、60C、60K的上方设有转印单元10,其中作为像载置体的中间转印带11被架设并按照逆时针方向作环状转动。如图3所示,在转印单元10的中间转印带11环内设有四个一次转印辊12Y、12M、12C、12K、驱动辊100、通过加压弹簧300 作用对中间转印带11施加张力的张力辊102、入口辊101等部件。中间转印带11由上述辊架设,并经驱动辊100驱动按照反时针作环状转动。 
在入口辊101处由速度检测装置对中间转印带11实行带速度检测。这是因为,驱动辊100、张力辊102以及入口辊101这三根架设辊中,如在驱动辊100处进行速度检测会无法造成进行反馈控制因而不能进行检测,而在张力辊102中相对于带的摇动难以保持速度检测装置与张力辊102之间的距离,因而在张力辊102处也不能实行速度检测。 
一次转印辊12Y、12M、12C、12K与感光体20Y、20M、20C、20K之间夹持环状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1,感光体20Y、20M、20C、20K与中间转印带11的外表面相接触形成Y、M、C、K用的-次转印夹持部。一次转印辊12Y、12M、12C、12K上分别通过未图示转印电源施加了一次转印偏位电压,其极性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的负极性相反(例如正极性)。 
中间转印带11伴随其环状移动依次通过Y、M、C、K用一次转印夹持部。在该过程中,感光体20Y、20M、20C、20K上的Y、M、C、K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合后中间转印。转印单元10中除了上述说明的部件以外,还具有位于中间转印带环外侧的二次转印辊5、带清洁装置13。二次转印辊5隔着中间转印带11与处于带环内的驱动辊100相对,并与带外表面相接触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配合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的四色重合调色剂像进入该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机,记录纸P被从定位辊对4送往二次转印夹持部。 
位于中间转印带环内的驱动辊100上由电源82施加了将在以下叙述的如图4等中所示的二次转印偏位电压,其极性与调色剂的正规带电极性(例如负极性)相同。位于中间转印带环外的二次转印辊5接地。这样,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形成了使得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向二次转印辊5静电移动的二次转印电场。而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通过二次转印电场以及夹持压力的作用,中间转印带11上的四色重合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紧贴着的记录纸P上,并与记录纸P的白色相配形成彩色图像。 
转印单元10中设置表面辊105,用以将中间转印带11压向中间转印带环内。经该表面辊105按压中间转印带11,以虚线表示的中间转印带11轨迹所形成的截面面积变小,节省了空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辊105设置在驱动辊100的中间转印带 转动方向下游且Y用一次转印夹持部的中间转印带转动方向上游,从而抑止了中间转印带11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转印到记录纸P之前与表面辊105相接触,致使调色剂像发生紊乱的问题。 
为了不让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发生速度差,形成中间转印带11带动表面辊105转动的结构。换而言之,如果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存在速度差,则表面辊105会损伤中间转印带11。 
通过二次转印夹持部后,中间转印带11上附着了未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带清洁装置13用于去除中间转印带11表面上的这些转印残留调色剂。 
二次转印夹持部上方设置定影装置6。一边离开中间转印带11以及二次转印辊5一边被从二次转印夹持部排出的记录纸P被送入该定影装置6。而后,在通过内含卤素灯等发热源的定影辊和以压力接触该定影辊的加压辊所形成的夹持部时受到加热加压,在记录纸P表面固定彩色图像。 
随后,该记录纸P经由排纸辊对7的辊间被排出机外。在打印机主机上表面设有堆栈部70,由排纸辊对7排出机外的记录纸P依次堆积到该堆栈部70上。 
在转印单元10与转印单元10上方的堆栈部70之间设有罐收藏部71。该罐收藏部71用于放置调色剂罐9Y、9M、9C、9K,其中收藏了补充用的Y、M、C、K调色剂。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罐9Y、9M、9C、9K从罐收藏部71上方设置。调色剂罐9Y、9M、9C、9K中的Y、M、C、K调色剂分别通过未图示Y、M、C、K用调色剂补充装置向处理单元60Y、60M、60C、60K中的显影装置进行适当补充。这些调色剂罐9Y、9M、9C、9K独立于处理单元60Y、60M、60C、60K,可在打印机主机上装卸。 
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可根据环境变化进行改变图像形成条件的处理控制,以确保适当的调色剂像图像浓度。本实施方式所实行的处理控制为,根据预定条件如打印累积页数达到预定数量等,实行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控制。 
在上述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控制中,例如,首先以中间转印带表面未附着调色剂部分反射光传感器即P传感器15的发光元件(例如LED)所发射的光束,以P传感器的受光元件接受该反射光并根据该反射光输出输出值。接着,在感光体20表面形成预定形状的基准调色剂像即全涂图案,并将该全涂图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以全涂图案反射发光元件发生的光束,以受光元件接受该反射光并根据该反射光输出输出值。而后,以中间转印带表面未附着调色剂部分上的上述输出值作为基准值,比较该基准值 与基准调色剂像的上述输出值,以此掌握全涂图案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 
根据上述掌握的调色剂附着量,调整感光体20均匀带电电位、显影偏位电压、转印偏位电压、相对感光体20的光写入强度以及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的控制目标值等。而后,当图像浓度达到预定图像浓度范围之内后结束处理控制。这样便能够以稳定的图像浓度长期进行打印输出。 
在现有技术中,中间转印带11带动表面辊105的驱动力仅依存于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的摩擦力,因而当未能通过二次转印辊5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便较多地附着在中间转印带11上时,会引起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的接触部位上所产生的摩擦力减小,致使表面辊105在中间转印带11上打滑,无法带动表面辊105。尤其在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的角度为40°以上时容易发生上述问题。这样,如果表面辊105打滑,不能跟随中间转印带11进行转动,则如上述所述,会在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产生速度差,表面辊105在中间转印带11上滑擦,使中间转印带11受到损伤而缩短寿命。而且,如果中间转印带11受到损伤,则在上述处理控制中,中间转印带表面未附着调色剂部分的输出值变得不准确,无法实行适当的图像形成条件调整控制,其结果为发生不正常图像。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施方式在表面辊105上施加预定极性的偏位电压,以使得中间转印带11静电吸附到表面辊105上,保持中间转印带11静电紧贴在表面辊105上。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用能够确保通电的导电性材料即金属作为表面辊105材料,这样不但能够确保通电,而且还能够获得充分的刚性。进而,用金属辊作为表面辊105还能够降低成本。表面辊105利用导电性发泡部件或导电性橡胶部件作为表层部,用以在保持通电的同时防止表面辊105损伤中间转印带11。另外,以氟树脂形成表面辊105的表层部可使得调色剂难以附着到表面辊105上。 
这样,将中间转印带11静电紧贴在表面辊105上,可确保表面辊105受中间转印带11带动而不发生滑动。也就是说,即便调色剂进入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造成中间转印带11与表面辊105的接触部位发生的摩擦力减小,仍然可因静电作用使中间转印带11紧贴表面辊105,确保中间转移带11带动表面辊105。 
如图4所示,利用共同电源82对表面辊105和驱动辊100施加偏位电压。即,不需要专用于对表面辊105施加电压的电源,有利于装置主机的小型化和降低成本。 
进而,如图4所示,用于对驱动辊100和表面辊105施加偏位电压的电源82可在正 偏位电压和负偏位电压之间进行转换。本实施方式中,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时,对驱动辊100和表面辊105施加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同的负极性偏位电压。而在将二次转印辊5上附着的调色剂或表面辊105上附着的调色剂等静电转移到中间转印带11上以清洁二次转印辊5和表面辊105时,则以预定时机在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反的正偏位电压以及相同的负偏位电压之间转换并进行施加。 
清洁二次转印辊5和表面辊105时在预定时机转换偏位电压极性的理由如下。即,本实施方式中一般的调色剂所带电荷为负极性,因此,在清除二次转印辊5上附着的调色剂时,对驱动辊100施加正偏位电压,以吸引调色剂从二次转印辊5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清除二次转印辊5上的调色剂。但是,如果二次转印辊5上附着了相反极性的调色剂(带正电荷的调色剂),则在驱动辊100上施加上述正偏位电压是无法吸引相反极性的调色剂从二次转印辊5上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因此,二次转印辊5上依然附着相反极性调色剂。而如果将施加于驱动辊100的偏位电压转换为负极性偏位电压,则二次转印辊5上附着的相反极性调色剂受到吸引,从二次转印辊5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由此清除了二次转印辊5上的相反极性调色剂。 
与此相同,本实施方式中一般的调色剂所带电荷为负极性,因此,在清除表面辊105上附着的调色剂时,对表面辊105施加负偏位电压,以吸引调色剂从表面辊105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以清除表面辊105上的调色剂。但是,如果表面辊105上附着了相反极性的调色剂(带正电荷的调色剂),则如上所述,在表面辊105上施加上述负偏位电压是无法吸引相反极性的调色剂从表面辊105上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因此,表面辊105上依然附着相反极性调色剂。而如果将施加于表面辊105的偏位电压转换为负极性偏位电压,则表面辊105上附着的相反极性调色剂受到吸引,从表面辊105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从而清除了表面辊105上的相反极性调色剂。本实施方式在实行二次转印辊11以及表面辊105等的清洁时,首先通过电源82对驱动辊100以及表面辊105施加正偏位电压,而后在预定时机转换偏位电压的极性,由电源82对驱动辊100以及表面辊105施加负偏位电压。 
实施例1
通常在清洁二次转印辊5时,需要二次转印辊5转动一周以上以对二次转印辊5进行一周以上的清洁,如果转动不足一周,则二次转印辊5表面会存在未清洁部分,该 未清洁部分上所附着的调色剂会附着到来自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P反面(二次转印辊5的对面)。 
在本实施例中,二次转印辊5的直径小于表面辊105的直径,即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L1小于表面辊105的周长L2。另外,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移动速度即表面辊105的转动速度在二次转印辊5的转动速度以上,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移动带动二次转印辊5,二次转印辊5的转动速度与表面辊105的转动速度相同。 
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可在二次转印辊5的清洁期间内(二次转印辊5转动一周以上的时间内),确保表面辊105转动一周以上。这样,该时间内表面辊105表面进行转动一周以上的清洁动作,在表面辊转动方向上表面辊105表面不会出现未清洁部分,从而实现了良好的表面辊105清洁。 
此外,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L1也可以相同于表面辊105的周长L2。也就是说,二次转印辊5转动一周,表面辊105也至少要转动一周,这样,当结束了二次转印辊5表面一周的清洁时,便结束了表面辊105表面一周的清洁。 
换而言之,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L1与表面辊105的周长L2之间的关系如果满足下式(1),便能够确保表面辊105获得良好的清洁。 
L1≤L2    (1) 
这样,当结束二次转印辊5清洁时,表面辊105也获得良好的清洁,避免了调色剂损伤中间转印带的问题。即避免了附着在表面辊105上未被去除的调色剂因时效而固定在表面辊105上而后在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滑擦时损伤中间转印带1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1所示的结构中的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L1与表面辊105的周长L2之间的关系改为满足下述式(2)。即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L1为表面辊105的周长L2的整数倍。 
L1=L2×n    (2) 
式(2)中,n为1以上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1带动转引辊5转动,使得中间转印带11的表面移动速度即表面辊105的转动速度与二次转印辊5的转动速度相同。 
如上所述,在对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等进行清洁时,首先电源82对驱动辊100以及表面辊105施加正偏位电压,而后,在预定时机转换所施加的偏位电压的极性, 由电源82对驱动辊100以及表面辊105施加负偏位电压。出于上述原因,驱动辊100上施加负偏位电压,从二次转印辊5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相反极性调色剂在清洁动作结束后,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转动动作被运往表面辊105,最终由带清洁装置将其从中间转印带11上去除。此时,相反极性调色剂在通过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部位时,其中一部分会附着到表面辊105表面。如此附着到表面辊105上的负极性调色剂在下一次图像形成动作中,由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时,电源82对驱动辊100以及表面辊105施加负偏位电压,因而可从表面辊105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这样,在清洁动作结束后也能够去除表面辊105上附着相反极性的调色剂。反复实行上述动作能够防止表面辊105上发生的调色剂时效堆积。 
此时如图5所示,在中间转印带11的转动方向上附着了从二次转印辊5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相反极性调色剂,该调色剂的附着长度与二次转印辊5周长L1相同。对此,如果按照本实施例,将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L1形成为表面辊105的周长L2的整数倍,则当清洁动作结束后,表面辊5每转动一周,通过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间接触部位的相反极性调色剂便在表面辊105表面进行一次大致相同的附着。换而言之,解消了仅在表面辊105的部分表面上附着较多相反极性的调色剂,有利于有效实行表面辊105清洁,防止了表面辊105上出现调色剂的时效堆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结构中增加下述条件,即在清洁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时,二次转印辊5在电源82对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施加偏位电压期间中的表面移动距离12满足以下式(3)。 
12=L1×n    (3) 
在此,n为2以上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清洁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时,电源82对驱动辊100以及表面辊105施加偏位电压的时间设为二次转印辊5转动两周所需时间。在该转动时间内,因周长为L1的二次转印辊5转动两周,因而n=2,根据式(3),二次转印辊5的表面移动距离12为二次转印辊5的周长的两倍。因此,上述时间内从二次转印辊5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其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附着长度为二次转印辊5周长的两倍。二次转印辊5的第一周转中受到电源82施加正偏位电压,该二次转印辊5上的负极性调色剂 被清除,第二周转中受到电源82施加负偏位电压,该二次转印辊5上的正极性调色剂被清除。 
此外,如图6所示,从二次转印辊5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部位开始,朝着中间转印带表面移动方向下游,到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部位为止的距离L3满足以下式4。 
L3=12×(n-1)/n=(n-1)×L1    (4) 
在此,n为2以上的整数。本实施例如上所述n=2,因此根据式4可得到L3=L1。如上所述,在对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进行清洁的期间中,二次转印辊5进行第一周转时,从二次转印辊5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的负极性调色剂随着中间转印带11的转动被送往表面辊105,当该调色剂的前端到达表面辊105时,二次转印辊5第一周转的清洁结束,接着开始实行二次转印辊5第二周转的清洁。此时,表面辊105上由电源82施加了负偏位电压,因此从二次转印辊5去除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负极性调色剂开始接触表面辊105时,该调色剂与表面辊105之间发生静电反作用力。而后,表面辊105上持续施加负偏位电压直到该调色剂后端通过表面辊105为止,这样,便避免了从二次转印辊5上去除后的负极性调色剂附着到表面辊105上。 
另外,如果上述L3,即从二次转印辊5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部位开始,朝着中间转印带表面移动方向下游,到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部位为止的距离满足以下式(5),同样能够防止从二次转印辊5上去除后的负极性调色剂附着到表面辊105上。 
L3<12×(n-1)/n<(n-1)×L1    (5) 
在此,n为2以上的整数。 
另外如图7所示,用电源83对相同于上述实施例结构中的二次转印辊5和表面辊105施加偏位电压,也能够获得与同样的效果。 
在图7所示结构中,二次转印夹持部中将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时,电源83对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施加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正偏位电压。 
而后,在对二次转印辊5和表面辊105进行清洁,使二次转印辊5上附着的调色剂以及表面辊105上附着的调色剂等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1上时,电源83对对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105施加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同的负偏位电压。具体为,首先对 二次转印辊5和表面辊105施加其中一方的偏位电压,而后,以预定时间,例如至少结束了二次转印辊5表面一周转清洁后等,转换到另一方偏位电压,对二次转印辊5以及表面辊施加该另一方偏位电压。 
图8是表示表面辊上偏位电压的施加时间和偏位电压之间关系的图。在上述结构的转印单元10中,表面辊105上施加的偏位电压时间T可以用以下式6表示。 
T>(a×π)/V1    (6) 
其中,a未表面辊直径,π为圆周率,V1为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速度。 
如图所示,当需要进行三次偏位电压转换时,整个偏位电压的施加时间为(T×6)。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更加可靠地清洁表面辊105,确保表面辊105跟随中间转印带11转动。 
图9是显示表面辊结构的示意图。图9所示表面辊105由以金属芯部105a和发泡橡胶形成的表层部105b构成。表层部105b采用发泡橡胶,用以将中间转印带11上附着的调色剂吸入发泡橡胶的气泡内部,减少处于中间转移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的调色剂,防止中间转移带11与表面辊105之间发生的摩擦力下降。另外,可在表面辊105上施加偏位电压,排出气泡内部调色剂,以备下一次调色剂吸入。 
为了确保中间转印带11带动表面辊105转动,优选采用下述结构。图10是显示中间转印带与表面辊长度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表面辊105被形成为其长度L5大于中间转印带11的宽度(垂直于移动方向的长度)L4,即L4<L5。这样可对中间转印带11整个宽度上施加偏位电压。换而言之,静电作用力作用于中间转移带11整个宽度,使得中间转印带11紧贴表面辊105,加强了中间转印带11带动表面辊105的作用力。 
图11A是表面辊的表层部在其长度方向形成为直线形状(以下称为直线形)的表面辊结构的平面图,图11B是表示该表面辊与中间转印带接触面积的关系图。图12A是表面辊的表层部形状形成为其长度方向两端直径大于其中间部分直径的(以下称为拱形)表面辊结构的平面图,图12B是表示该表面辊与中间转印带接触面积的关系图。通常表面辊受到中间转印带的发作用力而发生弯曲。为此,如图11A和11B所示,当表面辊105’被形成为直线形时,该表面辊105’中间部分与中间转印带11的接触面积减小,这样,中间转印带11带动表面辊105’转动的作用力减弱,从而发生故障。另一方面,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当表面辊105被形成为拱形时,即使表面辊105发生弯曲,也能够抑止表面辊105与中间转印带11接触面积的减少,有利于保证中间转印带11带 动表面辊105进行转动。 

Claims (12)

1.一种转印装置,其中包括:
由多个架设辊架设的可移动环状带部件,该带部件表面转印来自调色剂像载置体的调色剂像;
弯曲辊,与转印调色剂像的所述带部件的环的外表面相接触,使该带部件向环内弯曲,所述带部件的表面移动带动该弯曲辊转动;
转印部件,至少由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和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一个架设辊相对设置的表面移动部件构成,在带部件表面移动方向上,所述多个架设辊位于所述弯曲辊的下游、且该带部件的环的外表面上调色剂像转印部位的上游,所述一个架设辊与所述表面移动部件之间隔着该带部件以一定压力相接触,形成转印夹持部,在该转印夹持部中所述带部件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送入该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媒体上;以及,
偏位电压施加部件,以相同时机对所述转印部件中的所述多个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弯曲辊施加相同的偏位电压,用以形成使得所述表面移动部件表面上附着的调色剂从该表面移动部件移动到所述带部件上的电场、以及使得所述弯曲辊表面上附着的调色剂从该弯曲辊移动到所述带部件上的电场,
当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中的所述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所述弯曲辊施加偏位电压,使所述表面移动部件表面以及所述弯曲辊表面附着的调色剂移动到所述带部件上,用以清洁所述表面移动部件以及所述弯曲辊时,至少让该表面移动部件转动一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辊的表面移动速度为所述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以上,当设该表面移动部件的周长为L1,该弯曲辊的周长为L2时,满足以下关系,
L1≥L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辊的表面移动速度与所述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相同,并满足以下关系,
L1=L2×n
在此,n为1以上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辊的表面移动速度与所述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速度相同,
当设所述表面移动部件的表面移动距离为12时,在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中的所述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所述弯曲辊施加偏位电压的期间,12满足以下关系,
12=L1×n
在此,n为2以上的整数,并且设从所述表面移动部件与所述带部件的接触部位开始,朝着带部件表面移动方向下游,到所述弯曲辊与所述带部件的接触位置为止的距离为L3,在满足以下关系的位置上设置所述弯曲辊,
L3≤(n-1)×L1,或者,L3≤12×(n-1)/n
在此,n为2以上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中的所述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所述弯曲辊施加至少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的偏位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对所述转印部件中的所述架设辊中的一个架设辊以及所述弯曲辊施加与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偏位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辊的表层部由导电性发泡部件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辊的表层部由导电性橡胶部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将该偏位电压的极性在相同于所述带部件所载置输送的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和相反于该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之间转换,并施加该偏位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将该偏位电压的极性在相同于所述带部件所载置输送的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和相反于该调色剂正规带电极性之间转换,并多次施加该偏位电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曲辊转动至少一周转以上的期间内所述偏位电压施加部件施加相同极性的偏位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辊呈拱形,其轴向中间部分的直径大于其轴向两端的直径。
12.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括:
调色剂像载置体,用于载置调色剂像;以及,
转印装置,其中具备带部件,该转印装置用于将从该调色剂像载置体转印到该带部件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装置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
CN2009101587591A 2008-07-08 2009-07-07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55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8278/08 2008-07-08
JP2008178278A JP2010019925A (ja) 2008-07-08 2008-07-08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7063A JP5257760B2 (ja) 2008-07-18 2008-07-18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187063/08 2008-07-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5538A CN101625538A (zh) 2010-01-13
CN101625538B true CN101625538B (zh) 2011-05-04

Family

ID=41521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875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5538B (zh) 2008-07-08 2009-07-07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019925A (zh)
CN (1) CN1016255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53831A (zh) * 2022-10-19 2022-12-09 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静电成像转移印花设备、***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5538A (zh) 2010-01-13
JP2010019925A (ja) 2010-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2957C (zh) 图像形成方法与图像形成装置
US80950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ating mode
EP2144123B1 (e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Transfer Unit
US5822666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echanism for eliminating mechanical shock caused by a cleaning device
CN101625538B (zh)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34912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79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720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812904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potential differently between image forming area and non-image forming area of photosensitive drum
JP2509605B2 (ja) 感光体の露光方法
JP38235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265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226658B2 (ja)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9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両面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328522A (ja) トナー検知装置、現像装置、回収トナー収納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588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400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2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2930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584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92988A (ja)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H11527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181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18653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12263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70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