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0593A -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 Google Patents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0593A
CN101310593A CNA2008100978907A CN200810097890A CN101310593A CN 101310593 A CN101310593 A CN 101310593A CN A2008100978907 A CNA2008100978907 A CN A2008100978907A CN 200810097890 A CN200810097890 A CN 200810097890A CN 101310593 A CN101310593 A CN 101310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ol
mentioned
packing ring
main body
unloa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78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0593B (zh
Inventor
落合浩士
高松卓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10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0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0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0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 A01K89/0111Spool 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Reels with pick-up, i.e. with the guiding member rotating and the spool not rotating during normal retrieval of the li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该卷线筒不论是被拆下还是被装上均可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圈处。该卷线筒具有支承部件、卷线筒主体、卸力机构、第1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可相对卷线筒轴拆装支承部件。卷线筒主体具有向前方呈圆形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被安装在支承部件上且可相对于支承部件转动。卸力机构用于对卷线筒主体进行制动,其具有前摩擦部。该前摩擦部包括推压垫圈且被收纳在第1收纳凹部内,其推压垫圈具有与支承部件前部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内周面且与卸力调整部件接触。第1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内周面和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2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Description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线筒,特别是涉及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该卷线筒可安装在向渔线轮前方放线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轴上,或是从卷线筒轴上拆下。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前卸力型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上安装有卸力机构的卸力垫片,卸力垫片用于在卷线筒上作用制动力。由于安装了卸力机构,因此,即便在鱼咬钩时,渔线上的负荷急剧上升,渔线也不易被拉断。卷线筒被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卷线筒轴上,卸力机构设置在卷线筒轴和卷线筒之间。就卸力机构而言,可通过与卷线筒轴螺纹连接的卸力调整部件来调整该卸力机构的制动力。卸力机构中,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卷线筒之间具有多个卸力垫圈,并且,卸力垫圈设置为相对于卷线筒轴或卷线筒不能转动的状态。卸力调整部件配置为可与卸力垫圈接触的状态,卸力垫圈一般被安装在圆形的收纳凹部内,而收纳凹部形成在卷线筒的前部。
就这样的卸力机构而言,通过转动卸力调整部件,将卸力垫圈按压在卷线筒上,在卷线筒上作用制动力。可通过调整按压力来调整制动力的大小。此外,在将卸力调整部件从卷线筒轴上拆下时,也可将卷线筒从卷线筒轴上拆下。
就具有卸力垫圈的卸力机构而言,当两卸力垫圈的摩擦面被水弄湿时,其间的摩擦力改变,即便卸力调整部件所处位置与其在卸力垫圈干燥时所处的位置相同,其产生的制动力也会不同于干燥时的情况。因此,现有技术中公知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即,在卸力垫圈的前侧,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卷线筒的圆形凹部之间安装密封部件,使水不会从卸力调整部件的外侧进到摩擦板上(进入摩擦面之间)(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196729)。
在上述这种卸力机构中,为了使卸力机构伴随卸力调整部件的操作而发出声响,以两个部件构成卸力调整部件,其一可相对卷线筒轴转动,而另一个相对卷线筒轴不能转动。因此,在卸力调整部件的两部件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即便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卷线筒之间安装了密封部件,水也会经该间隙进入到卸力调整部件的内部。在进水时,水会沿着贯穿卸力调整部件中心部的卷线筒轴进到卸力垫圈一侧。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卷线筒不仅在卸力调整部件和卷线筒之间配置密封部件,还在卸力调整部件的两个部件之间配置密封部件。
上述这种现有技术的结构,在卷线筒安装到卷线筒轴上的状态下,液体是不易进入到卸力垫圈的。但是,由于密封部件都被设置在卸力调整部件上,因此,当从卷线筒轴上拆下卸力调整部件时,卸力垫圈会向外露出。如果在这样的状态下,拆下卷线筒,并对卷线筒进行单独清洗,则液体会进入到卷线筒内部,弄湿卸力垫圈的摩擦面。因此,在再度使用卷线筒时,不能保证卸力垫圈完全处于干燥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有卸力垫圈的卷线筒。不论卷线筒是被拆下还是被安装上,该卷线筒都能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圈。
本发明技术方案1提供如下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通过与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轴顶端螺纹连接的卸力调整部件,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其中的纺车式渔线轮可向前方放出渔线。该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卷线用的卷线筒主体、卸力机构、第1密封部件以及第2密封部件。支承部件以相对卷线筒轴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可从其上拆下。卷线筒主体具有向前方呈圆形的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并在其向后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被以可相对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上。卸力机构用于对卷线筒主体进行制动,其具有收纳在第1收纳凹部内的前摩擦部,该前摩擦部包含推压垫圈,而该推压垫圈具有与支承部件的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内周面,可与卸力调整部件接触。第1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内周面和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第2密封部件对推压垫圈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就该卷线筒而言,可被卷绕渔线的卷线筒主体以其向后移动受限的状态安装在支承部件上,包含推压垫圈的前摩擦部收纳在卷线筒主体的朝前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中。在将卷线筒从卷线筒轴上拆下时,先将卸力调整部件从卷线筒轴上拆下。然后将安装在支承部件上的卷线筒主体、摩擦部与支承部件一起从卷线筒轴上拆下。就呈已从卷线筒轴上拆下状态的卷线筒而言,其位于最前方的推压垫圈的内周面和支承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第1密封部件密封,推压垫圈外周面与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被第2密封部件密封。因此,位于最前方的推压垫圈的内、外周面均被密封,液体不易从推压垫圈向后方进入。当然,在将卷线筒安装在卷线筒轴上的状态下,也是一样的。因此,在安装了推压垫圈的卷线筒中,不论卷线筒被安装上还是被拆下,都可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圈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前摩擦部还包含1个或多个受到推压垫圈推压的前卸力垫圈。此时,由于添加了卸力垫圈,因此,不仅提高了卸力机构的耐用性,还使卸力机构工作时的逆转变得顺畅。
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卷线筒主体包括线轴、前凸缘部、后凸缘部以及筒形的裙部,其中,线轴以可相对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其上,其外周面上可供卷绕渔线,前凸缘部设置在线轴的前端,后凸缘部设置在线轴的后端,且外径均大于线轴的外径,裙部从后凸缘部向后延伸,此外,第1收纳凹部设置在线轴的前部。此时,就广为公知的前卸力型卷线筒而言,其也不论卷线筒是被安装还是被拆下,均可防止液体进入其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后凸缘部具有向后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卸力机构还具有后摩擦部和罩部件,其中,后摩擦部收纳在第2收纳凹部内,包括1个或多个后卸力垫圈,罩部件从后方覆盖第2收纳凹部。此时,由于与设置了第1收纳凹部的线轴相比,可在后凸缘部上的直径更大的第2收纳凹部中配置后摩擦部,因此,摩擦产生的制动力变大,能够得到较大的制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对罩部件和支承部件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3密封部件。此时,支承部件位于卷线筒主体的后部内周侧,并且,可以防止液体经支承部件和罩部件间间隙进入。因此,即便在将卷线筒放倒或倒过来的状态下,利用喷淋等手段对其进行水洗,水也不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6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对罩部件和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4密封部件。此时,罩部件位于卷线筒主体的后方外周侧,并且可以防止液体经罩部件和第2收纳凹部间间隙进入。因此,即便将卷线筒完全浸入水中并进行清洗,水也不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特征在于,由安装在推压垫片外周面上的轴承将卷线筒主体以该卷线筒主体可相对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承部件上。此时,由于通过安装在推压垫圈外周面上的轴承来支承卷线筒主体,并使卷线筒主体可相对推压垫圈转动,因此,可将第2密封部件配置在轴承附近。由此,即便在卸力机构工作时等,卷线筒转动,其转动振动也不会给第2密封部件造成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特征在于,第2密封部件配置在轴承的前方,此外,还具有防止第2密封部件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件。此时,由于通过脱落防止部件防止第2密封部件的脱落,因此,可通过第2密封部件防止第2轴承脱落,即,可采用一个脱落防止部件来防止两个部件的脱落。
在上述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特征在于,第1收纳凹部具有轴承支承部和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其中,轴承支承部供安装轴承用,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直径小于轴承支承部的直径,供收纳前摩擦部用。此时,利用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和轴承收纳部间的阶梯差部对轴承进行定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特征在于,线轴具有向后方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卸力机构具有后摩擦部,该后摩擦部包括收纳在第2收纳凹部中的1个或多个后卸力垫圈。此时,配置有第2收纳凹部,并通过该第2收纳凹部将后摩擦部设置在线轴内部,因此,可以得到质量轻且结构紧凑的卷线筒。
在上述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特征在于,还具有对后卸力垫圈和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5密封部件。此时,即使在线轴内部设置第2收纳凹部,也能防止液体进入到后摩擦部。因此,即便在将卷线筒放倒或倒过来的状态下,利用喷淋等手段对其进行水洗,水也不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就从卷线筒轴上拆下的卷线筒而言,其位于最前部的推压垫圈的内周面和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被第1密封部件密封,推压垫圈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被第2密封部件密封。因此,位于最前部的卸力垫圈内、外周面均得到密封,液体不易从推压垫圈进到后部。当然,即便在卷线筒安装到卷线筒轴上的状态下,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就安装了卸力垫圈的卷线筒而言,不论卷线筒是被安装上还是被拆下,都可以防止液体进入到卸力垫圈处。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卷线筒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左视图。
图2是采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技术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左剖视图。
图3是图1中卷线筒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4是卸力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2摩擦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处于拆下状态的卷线筒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变型例的与图3相当的图。
图8是采用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卷线筒纺车式渔线轮的左剖视图。
图9是图8中卷线筒部分的剖视放大图。
图10是卸力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变型例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变型例的与图10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纺车式渔线轮的大致结构〕
图1表示的是采用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技术的纺车式渔线轮,该渔线轮是一种向前方(图1中左方,下同)放线的渔线轮,具有渔线轮主体2、转子3以及卷线筒4。渔线轮主体2上支承有可转动的手柄1。转子3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的前部,可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转动。卷线筒4配置在转子3的前部且可相对于转子3前后移动,其外周供卷绕渔线。
渔线轮主体2包括渔线轮轮体2a和竿安装座2b,其中,竿安装座2b从渔线轮轮体2a斜着向前上方延伸。如图2所示,渔线轮轮体2a内部具有空间,该空间内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5和摇摆机构(往复移动机构)6。转子驱动机构5使转子3与手柄1的转动联动而进行转动,摇摆机构6用来使卷线筒4前后移动,令渔线的卷绕变得均匀。渔线轮轮体2a的前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筒形部2c。
转子驱动机构5包括面齿轮11和小齿轮12,其中,面齿轮11与连接手柄1的手柄轴10一同转动,小齿轮12与面齿轮11啮合。小齿轮12轴向沿前后方向,被形成为筒形,其前部12a穿过转子3的中心部,通过螺母13实现与转子3的固定。就小齿轮12而言,通过轴承14a、14b将其沿轴向的中部和后端部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上,使其可相对渔线轮主体2转动。在小齿轮12的前部12a形成有具有规定长度的相互平行的平面部。在将转子3和对转子3向放线方向转动进行限制的单向离合器(后述)安装于小齿轮12上时,平面部可使它们相对小齿轮12不能转动。
摇摆机构6采用横动凸轮(traverse cam)式机构,其用于使卷线筒轴15前后移动,因为卷线筒4的轴心部与卷线筒轴15连接,所以卷线筒4与卷线筒轴15同向移动。摇摆机构6包括螺纹轴21、滑块22以及中间齿轮23,其中,螺纹轴21配置在卷线筒轴15的下方,与卷线筒轴15平行,滑块22可沿螺纹轴21前后移动,中间齿轮23固定在螺纹轴21的顶端。滑块22被支承为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不能转动但能沿螺纹轴轴向移动的状态。卷线筒轴15的基端部固定在滑块22上,其相对滑块22不能转动。因此,卷线筒轴15也就相对渔线轮主体2不能转动。中间齿轮23经由未图示的减速机构与小齿轮12啮合。
如图2所示,转子3包括圆筒部30、第1转子臂31以及第2转子臂32,其中,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设置在圆筒部30的侧部,彼此相向设置。圆筒部30和两转子臂31、32采用诸如铝合金一体成形制成。
圆筒部30的前部形成有前壁33,前壁33的中央部形成有毂部33a。在毂部33a的中心部形成有长圆形(在矩形的对边上分别外接一段圆弧后形成的形状,且两圆弧相对于矩形的中心对称)的通孔33b,该通孔33b可供小齿轮的前部12a、卷线筒轴15穿过,而且,该通孔33b可与小齿轮12的平面部卡止,使二者间不能相对转动。前壁33的前方配置有螺母13,在螺母13的内部配置有轴承35,卷线筒轴15支承该轴承35。由于该轴承35的存在,使小齿轮12和卷线筒轴15间形成间隙。因此,即便卷线筒轴15出现弯曲,也不会给转子3的转动带来影响,这使转子3的转动变得轻盈。
第1转子臂31从圆筒部30上向外突出、弯曲并向前延伸,,其与圆筒部30间的连接部在圆筒部30的周向上扩张并随之弯曲。第1转子臂31的顶端的外周侧上安装有可摆动的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0。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0的顶端安装有线辊41,该线辊41用于将渔线引导到卷线筒4上。
第2转子臂32从圆筒部30上向外突出、弯曲并向前延伸,其与圆筒部30间的连接部在圆筒部30的周向上扩张并随之弯曲。第2转子臂32的顶端外周侧安装有可摆动的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
线辊41和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之间固定有渔线导臂43,该渔线导臂43由线材弯曲而成,大致呈U字形形状。该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0、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线辊41以及渔线导臂43构成渔线导臂机构44,该渔线导臂机构44用于将渔线引导到卷线筒4上。渔线导臂机构44可在图2所示的渔线引导姿势和从该姿势翻转而得到的渔线释放姿势间摆动。
在圆筒部30的内侧,在渔线轮轮体2a的筒形部2c内部配置有逆转防止机构50,该逆转防止机构50始终防止着转子3的逆转。逆转防止机构50具有内圈可单向旋转的辊式单向离合器51。
在单向离合器51的前方,在筒形部2c上安装有带唇部的密封板58,该密封板58用于防止液体进入渔线轮轮体2a的内部。弯折成五边形形状的防脱弹簧防止密封板58脱落。
〔卷线筒4的结构〕
如图2所示,卷线筒4配置在转子3的第1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之间。卷线筒4安装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卷线筒轴15上并可从该卷线筒轴15上拆下。
如图3、图4所示,随着靠近顶端,卷线筒轴15的直径两次缩小(形成具有两个台阶的阶梯轴)。在顶端侧的第1轴部15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调整卸力机构制动力大小的外螺纹部15b。与第1轴部15a相邻的第2轴部15c的直径比第1轴部15a的直径略大。在第1轴部15a和第2轴部15c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转动防止部15d,该转动防止部15d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面。在将后述的卸力机构8的部件安装于卷线筒轴15上时,转动防止部15d使其相对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位于卷线筒轴15的基端侧(图2中右侧)的第3轴部15f的直径比第2轴部15c的直径略大。因此,第2轴部15c和第3轴部15f之间形成阶梯部15e。
如图3~图5所示,卷线筒4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25、卷线用的卷线筒主体7以及卸力机构8。支承部件25以自身相对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且,该支承部件25可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卷线筒主体7上具有圆形的朝前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65。卸力机构8可对卷线筒主体7进行制动。此外,卷线筒4还包括第1密封部件59、第2密封部件60、第3密封部件61以及第4密封部件62。其中,第1密封部件59、第2密封部件60防止液体进到收纳卸力机构8的第1收纳凹部65内,第3密封部件61、第4密封部件62防止液体从渔线轮的后方进到卸力机构8。
〔支承部件25的结构〕
支承部件25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主体26和限制部27,其中,限制部27不仅限制支承部主体26向后移动,还限制支承部主体26相对于卷线筒轴15产生转动。支承部主体26包括筒形的轴承安装部26a以及第1卡止部26b、第2卡止部26c。轴承安装部26a用于安装第1轴承63,而第1轴承63用于支承可转动的渔线轮主体7。第1卡止部26b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6的前部外周面上,由(一对)相互平行的面构成,用于与卸力机构8的后述的第1摩擦部(前摩擦部的一例)71卡合,使第1摩擦部71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第2卡止部26c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6的后部外周面,包括沿径向向外侧突出的4个突起,用于与卸力机构8的后述第2摩擦部(后摩擦部的一例)72卡合,使第2摩擦部72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
第1轴承63的外圈63a的后端面处由第1脱落防止部件36从后侧防止其脱落,第1脱落防止部件36由金属弹簧线弯曲形成。支承部主体26以其既可相对卷线筒轴15转动又可沿卷线筒轴15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15上。支承部主体26的顶端形成有直径较小的密封件安装部26d。密封件安装部26d上形成有环形的密封件安装槽26e。密封件安装槽26e上安装有第1密封部件59。第1密封部件59可采用诸如O形圈,用于对支承部主体26和卸力机构8的推压垫圈29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如图4所示,限制部27包括一个垫片78和两个限制盘79、80,其中,垫片78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6的后表面上。垫片78和限制盘80之间夹着第3密封部件61。限制盘79的外径小于限制盘80的外径,第3密封部件61安装在该限制盘79的***面上。限制盘79的中心具有矩形形状的通孔79a,该通孔79a可与卷线筒轴15的转动防止部15d卡合,使限制盘79相对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限制盘80的外径大于限制盘79的外径,其中心具有矩形形状的通孔80a,该通孔80a也可与卷线筒轴15的转动防止部15d卡合,使限制盘80相对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通过将4根沉头螺栓81从限制盘80后侧穿过垫片78及限制盘79、80,并被拧入支持部主体26的后表面,可将上述3个部件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6上。由此,使得支承部主体26相对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
此外,在卷线筒轴15的转动防止部15d的后端部安装有3个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调整垫片76,这些调整垫片76与限制盘80的后端面接触。调整垫片76用于调整卷线筒4沿轴向的前后位置,在调整垫片76的后方安装有卷线筒垫片89,该卷线筒垫片89呈其与转动防止部15d最后端部间的相对转动受限的状态,该卷线筒垫片89用于限制卷线筒主体7的向后方的移动。该卷线筒垫片89与卷线筒轴15的阶梯部15e接触,使其不能沿轴向向后移动。由此,支承部主体26向卷线筒轴向后方的移动受到了限制。另外,转动防止部15d的后端部用于安装调整垫片76的部分的直径比其它部分的直径略小,在将卷线筒主体7和支承部件25一起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时,调整垫片76还留在卷线筒轴15上。
〔卷线筒主体7的结构〕
卷线筒主体7是由诸如铝合金等材料通过锻造成形所得到的因直径不等而形成有两个台阶部的圆筒形部件。卷线筒主体7安装在支承部件25上,用于卷绕渔线,其可在向后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相对支承部件25转动。卷线筒主体7包括圆筒形的线轴7a、前凸缘部7b、后凸缘部7c以及筒形的裙部7d,其中,线轴7a可供渔线卷在其外周面上,前凸缘部7b、后凸缘部7c设置于线轴7a的前后两端,其外径均大于线轴7a的外径,裙部7d从后凸缘部7c向后方延伸。
线轴7a由第1轴承63、第2轴承64支承在支承部件25上,其可相对于支承部件25转动。在线轴7a的前侧内部形成有筒形的第1收纳凹部65,该第1收纳凹部65具有圆形开口,用于收纳卸力机构8的摩擦部71。第1收纳凹部65包括轴承支承部65a和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65b,其中,轴承支承部65a用于安装第2轴承64的外圈64a,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65b的直径小于轴承支承部65a的直径,用于收纳第1摩擦部71用。此外,轴承支承部65a的前方形成有密封件安装部65c和环形槽65d,其中,密封件安装部65c用于安装第2密封部件60,环形槽65d用于安装第2脱落防止部件48,该第2脱落防止部件48用于同时防止第2密封部件60、第2轴承64的脱落。
第1收纳凹部65的内周面上,沿周向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沿轴向延伸的第1卡止槽65e,该第1卡止槽65e可与第1摩擦部71卡止,使第1摩擦部71相对卷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在线轴7a后部形成有环形的减薄部7f。该减薄部7f用于减轻卷线筒4的重量。在该减薄部7f的后部安装第1轴承63。
前凸缘部7b包括内侧凸缘部66a和环形的外侧凸缘部66b,其中,内侧凸缘部66a与线轴7a形成为一体,外侧凸缘部66b安装在内侧凸缘部66a的外周部,采用诸如硬质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外侧凸缘部66b用于防止从卷线筒4送出的渔线与前凸缘部7b接触时对前凸缘部7b造成损伤。外侧凸缘部66b通过凸缘固定部件67固定在内侧凸缘部66a上,这里的凸缘固定部件67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在从线轴7a(内侧凸缘部66a)向前突出的筒形固定部7g的外周面上。
后凸缘部7c与线轴7a形成为一体,其外径比前凸缘部7b的外径稍大。后凸缘部7c的后表面上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筒形的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且该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与裙部7d的内周面间隔开。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在内部(里侧)形成有第2收纳凹部68,该第2收纳凹部68具有呈圆形状的朝后的开口。该第2收纳凹部68中可收纳卸力机构8的第2摩擦部72。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7h。此外,第2收纳凹部6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第2卡止槽69,该第2卡止槽69沿周向间隔配置,用于与第2摩擦部72卡止,使第2摩擦部72相对于卷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第2卡止槽69被沿着卷线筒轴向形成。
裙部7d与后凸缘部7c形成为一体,其从后凸缘部7c的外周部起以筒形的形式向后延伸。裙部7d的配置状态如下,即,在卷线筒4移动到前进端时,其延伸出的顶端位于与转子3的圆筒部30的顶端大致重叠的位置。
〔卸力机构8的结构〕
卸力机构8安装在卷线筒主体7和卷线筒轴15之间,用于向卷线筒4作用制动力。卸力机构8具有第1摩擦部71,在用手调整制动力大小时,该第1摩擦部71会受到卷线筒轴15顶端所配置的卸力调整部件70的推压。此外,卸力机构8还包括收纳在第2收纳凹部68中的第2摩擦部72以及从后方覆盖第2收纳凹部68的罩部件9。
如图3、图4所示,卸力调整部件70在内部具有卸力调整发声机构70a、螺母70b以及螺旋弹簧70c,其中,卸力调整发声机构70a在进行卸力机构的制动力调整时发声,螺母70b与形成在卷线筒轴15顶端的外螺纹部15b间进行螺纹连接,螺旋弹簧70c用来增加或减小该制动力。卸力调整部件70通过自身相对于卷线筒轴15的转动,使螺母70b相对于卷线筒轴15前后移动。通过该螺母70b的前后移动,使螺旋弹簧70c压缩或复位,使卸力机构8对第1摩擦部71、第2摩擦部72的推力发生改变,以此来调整卸力机构的制动力大小。
〔第1摩擦部71的结构〕
如图4所示,第1摩擦部71包括推压垫圈29、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两个)第1卸力垫圈86a、86b以及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两个)第2卸力垫圈87a、87b,其中,推压垫圈29以相对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第1卸力垫圈86a、86b相对于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第2卸力垫圈87a、87b相对于线轴7a不能转动。
推压垫圈29配置在第1卸力垫圈86a和卸力调整部件70之间,与卸力调整部件70接触。推压垫圈29具有相对筒部29a和环形突起部29b,其中,相对筒部29a的内周面29e与安装在支承部主体26前部外周面上的密封件安装部26d相对配置,环形突起部29b的外径大于相对筒部29a的外径,其配置在相对筒部29a的后部,与第1卸力垫圈86a接触。相对筒部29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推压部29c,该推压部29c可与卸力调整部件70的后表面接触并受其推压。推压部29c的中部上形成有长孔29d,该长孔29d可与卷线筒轴15的转动防止部15d卡合。由此,推压垫圈29可被安装为相对于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但可相对于卷线筒轴15沿轴向移动的状态。
相对筒部29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第2轴承64的内圈64b,该第2轴承64的外圈64a安装在第1收纳凹部65的轴承支承部65a上。此外,第2轴承64的前方以与之接触的方式安装有第2密封部件60。
第2密封部件60由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呈垫圈形状,其顶端具有向前方倾斜的顶端较薄的唇部60a。就第2密封部件60而言,其基端安装在第1收纳凹部65的密封件安装部65c上,其唇部60a与相对筒部29a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第2密封部件60对相对筒部29a的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6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第2密封部件60与第2轴承64一同由第2脱落防止部件48防止脱落,这里的第2脱落防止部件48是通过弯曲金属线材而形成的。
就相对筒部29a而言,其内周面上不包括推压部29c那一部分的直径大于长孔29d的沿径向的最大长度,该内周面与支承部主体26的密封件安装部26d相对配置,并且可与第1密封部件59接触。由此,第1密封部件59对支承部件25和相对筒部29a内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第1卸力垫圈86a、86b与第2卸力垫圈87a、87b相当于前卸力垫圈,受到推压垫圈29的推压。第1卸力垫圈86a、86b与第2卸力垫圈87a、87b交差配置。第1卸力垫圈86a、86b是诸如不锈钢合金的制件。第1卸力垫圈86a、86b分别在内周部形成有呈长孔形的通孔86c,该通孔86c可与支承部主体26的第1卡止部26b卡合,使第1卸力垫圈86a、86b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由此,第1卸力垫圈86a、86b相对于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
每个第2卸力垫圈87a、87b的外周部上都间隔配置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突起部87c,该突起部87c可与第1收纳凹部65上的第1卡止槽65e卡合。由此,第2卸力垫圈87a、87b相对于卷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但相对于支承部主体26可以转动。此外,第2卸力垫圈87a、87b由诸如碳布等材料制成。第2卸力垫圈87b可与第1收纳凹部65的壁部接触,向后方推压卷线筒主体7。
〔第2摩擦部72的结构〕
第2摩擦部72包括第3卸力垫圈73a、73b以及第4卸力垫圈74a、74b,其中,第3卸力垫圈73a、73b相对于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第4卸力垫圈74a、74b可与第3卸力垫圈73a、73b间进行推压,且相对于卷线筒主体7不能转动。第3卸力垫圈73a、73b以及第4卸力垫圈74a、74b相当于后卸力垫圈,受到经卷线筒主体7传递来的推压垫圈29的推压。
第3卸力垫圈73a、73b与第4卸力垫圈74a、74b交差配置,第4卸力垫圈74a与卷线筒主体7后凸缘部7c的后表面接触。此外,第2摩擦部72的沿卷线筒轴的向后移动被限制部27限制。第2摩擦部72被罩部件9覆盖,通过第3密封部件61、第4密封部件62防止液体从后方进入其内部。
第3卸力垫圈73a、73b由诸如不锈钢合金材料制成,其中心具有十字形的卡合孔73c,该卡合孔73c可与形成在支承部主体26上的第2卡止部26c卡合,使第3卸力垫圈73a、73b相对支承部主体26不能转动。由于支承部主体26的存在,使第3卸力垫圈73a、73b相对于卷线筒轴15不能转动,此外,由于卷线筒轴15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不能转动,因此,第3卸力垫圈73a、73b也就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不能转动。位于后侧的第3卸力垫圈73b与限制部27接触,被限制部27限制其向后移动。第3卸力垫圈73b的后表面上固定有销安装部83,该销安装部83用于安装发声销84(后述)。
如图5所示,销安装部83包括弹簧安装部83a和弹簧卡止销83b。弹簧安装部83a上安装有螺旋弹簧形式的弹簧部件85,且发声销84安装在该弹簧部件85的一端。弹簧卡止销83b与弹簧部件85的基端卡止。
如图3~图5所示,第4卸力垫圈74a、74b采用诸如碳布制成,在其与第3卸力垫圈73a、73b相对转动时,其与第3卸力垫圈73a、73b间产生制动力。第4卸力垫圈74a、74b的外周部以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6个)突起部74c,该突起部74c可与形成在第2收纳凹部68内周面上的第2卡止槽69卡合。第4卸力垫圈74a、74b的内周部形成有可供第2卡止部26c穿过的通孔74d,但第2卡止部26c不与该通孔74d卡合。由此,第4卸力垫圈74a、74b相对于渔线轮主体7不能转动。
〔卸力发声机构77的结构〕
第3卸力垫圈73b的后侧配置有卸力发声机构77,该卸力发声机构77在卸力机构工作时发声。卸力发声机构77包括发声盘82和发声销84,其中,发声盘82安装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的后端面上,发声销84通过弹簧部件85安装在第3卸力垫圈73b的销安装部83中,该发声销84可相对于销安装部83摆动。
发声盘82是金属制的环形部件,其内周面具有包括多个用来发声的山形的凸凹部82a。此外,发声盘82的前端面具有一对卡合销82b,这一对卡合销82b可与形成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后端面上的一对安装孔7j卡合。因此,发声盘82与卷线筒主体7一起转动。发声盘82安装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上,由罩部件9防止其脱落,并在安装孔7j和卡合销82b间留有间隙。因此,发声盘82可相对该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振动。
发声销84具有与凸凹部82a接触的头部84a以及直径小于头部84a的轴部84b。轴部84b***并固定在弹簧部件85的顶端内部。就弹簧部件85而言,其基端与弹簧卡止销83b卡止,比该基端更靠顶端的部分安装在弹簧安装部83a内。因此,当卷线筒主体7转动时,发声销84反复与凸凹部82a撞击,并且保持在弹簧部件85内沿卷线筒主体7的转动方向振动。此时,发声盘82以安装孔7j和卡合销82b间具有间隙的方式安装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上,因此,发声盘82也振动,发出清脆的声音。
〔罩部件9的结构〕
罩部件9覆盖第2摩擦部72,罩部件9确保当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卸力调整部件70,将卷线筒主体7与支承部件25一起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时,第2摩擦部72和支承部件25可与卷线筒主体7一起进行拆装。如图5所示,罩部件9具有第1圆筒部9a、圆板部9b以及第2圆筒部9c,其中,第1圆筒部9a配置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的外周部上,圆板部9b从第1圆筒部9a沿径向向内延伸,配置在第2摩擦部72的后方,第2圆筒部9c从圆板部9b上向前延伸。
第1圆筒部9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部9d,该内螺纹部9d可与形成在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外周面上的外螺纹7h间进行螺纹连接。在内螺纹9d的顶端与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外周面间,安装有第4密封部件62。第4密封部件62安装在密封件安装槽7i中,而密封件安装槽7i形成在后卸力机构收纳部7e的外周面上。圆板部9b的后表面上以向后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工具卡止销9e,该工具卡合销9e用于将罩部件9拧入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如图3所示,就圆板部9b的内周部9f而言,其配置位置与限制盘80的配置位置沿径向部分重叠,当拆下卸力调整部件70并将卷线筒4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时,其可与限制盘80接触并推动限制盘80。因此,支承部件25可与卷线筒主体7一起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
安装在限制盘79上的第3密封部件61的顶端与第2圆筒部9c的内周面接触。在罩部件9的外周面和裙部7d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可供配置转子3的圆筒部30的顶端。由此,当卷线筒4向后移动时,可使卷线筒4移动后的位置靠近渔线轮主体2,可将渔线轮的前后长度保持得较小。
第4密封部件62采用O形圈,其对罩部件9的内周部与后卸力机构安装部7e间的间隙加以密封,可防止液体从罩部件9的外周部进入第2摩擦部72。第3密封部件61是具有顶端向后方倾斜的唇部的密封部件。第3密封部件61对罩部件9上第2圆筒部9c内周部和支承部件2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可防止液体经该内周部进入第2摩擦部72。如此一来,由于通过第3密封部件61、第4密封部件62对第2摩擦部72加以密封,同时,通过第1密封部件59、第2密封部件60对第1摩擦部71进行密封,所以,即便将渔线轮主体7与支承部件25一起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液体也不易进入第1摩擦部71或第2摩擦部72。由此,即便清洗拆下的卷线筒4,也不易因水未干而造成制动力改变。
〔渔线轮的操作及动作〕
在钓鱼前,根据鱼的大小、种类调整卸力机构的制动力的大小。在调整该制动力大小前,抽出合适长度的渔线,根据所钓对象在钓线顶端安装渔坠。然后,转动卸力调整部件70来设定合适的制动力,同时转动手柄1以确保卸力机构正常工作。当例如顺时针转动卸力调整部件70时,通过与卷线筒轴15螺纹连接的螺母70b,使卸力调整部件70向后移动,经由螺旋弹簧70c推压推压垫圈29,该推力不仅传递到第1摩擦部71,还经卷线筒主体7进一步传递到第2摩擦部72,由此制动力增大。此时,卸力调整发声机构70a发出轻快的撞击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卷线筒主体7的后部的较大空间内配置第2摩擦部72,因此,即便采用线轴7a外径较小的深槽型的渔线轮4时,也可得到较大的卸力机构制动力。
抛投时,第1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0和第2渔线导臂支承部件42摆动,使渔线导臂44翻转到渔线释放姿势。在该状态下,可以一边用握竿的手的食指拉着渔线,一边抛投鱼竿。于是,渔线在钓钩组件自重的带动下顺势放出。在钓钩组件入水后,向收线方向转动手柄1时,会通过转子驱动机构5使转子3向收线方向转动。当转子3转动时,渔线导臂44被渔线导臂翻转机构(未图示)恢复到收线位置(渔线引导姿势),转子3的逆转被禁止,因此,渔线的放线受到限制。
当收线时,向收线方向转动手柄1。此时,该转动经过面齿轮11、小齿轮12传递到转子3,转子3转动。当转子3转动时,已经引到线辊41上的渔线被卷到卷线筒4上。此时,若采用卷线筒4的线轴7a的外径小于前凸缘部7b以及后凸缘部7c的外径的深槽型渔线轮,则既可维持卷线筒整体外径较小,又可卷绕较多的渔线。
当鱼咬钩时,转子3会有向放线方向逆转的趋势。但是,由于逆转防止机构50限制了小齿轮12逆转,因此,以不能相对转动方式与小齿轮12连接的转子3也就不能逆转。此时,需要单向离合器51中经由小齿轮12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与转子3连接的连接部件有向放线方向逆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在与连接部件卡止的内圈主体具有逆转趋势时,辊子与外圈上形成的凸轮面卡合,从而在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卡止在渔线轮轮体2a上的外圈间固定内圈主体,这使得内圈主体不能逆转。因此,转子3的逆转被禁止。
当鱼的拉扯力较大时,卸力机构8开始工作,此时,第2摩擦部72的第3卸力垫圈73a、73b、第4卸力垫圈74a、74b之间以及第1摩擦部71的第1卸力垫圈86a、86b、第2卸力垫圈87a、87b之间均发生滑动,从而以设定好的制动力向外放线。
当从渔线轮轴15上拆下卷线筒4时,逆时针转动卸力调整部件70,可将卸力调整部件70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如图6所示,即可将卷线筒主体7、支承部件25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此时,由于第2脱落防止部件48防止了第2密封部件60、第2轴承64发生脱落,因此,在将卷线筒主体7、支承部件25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的同时,可以配置在里侧的第1摩擦部71还保留在第1收纳凹部65内。此外,由于第2摩擦部72被安装在后凸缘部7c上的罩部件9覆盖,因此,其与由第1脱落防止部件36防止脱落的第1轴承63一同被从渔线轮轴15上拆下。此外,就支承部件25而言,由于限制盘80受到罩部件9的内周部9f的推压,因此,其也被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如此一来,卸力机构8即可以与卷线筒主体7一同进行拆装,若将其一同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就可以通过4个密封部件59~62使第1摩擦部71、第2摩擦部72前后保持密封。由此,即便在将卷线筒4从渔线轮拆下的状态下,第1摩擦部71、第2摩擦部72也被切实地密封。因此,对于安装了卸力垫圈74a、74b、86a、86b的卷线筒而言,不论卷线筒4是被拆下还是被安装上,都能防止液体进入卸力垫圈74a、74b、86a、86b。
〔第1实施方式的变型例〕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地调整卷线筒4的前后位置,采用如下结构,即,当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卷线筒4时,在卷线筒轴15上还留有3个调整垫片76,但也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结构,即,将调整垫片176与卷线筒104一起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换言之,将3个调整垫片176配置在图7中限制盘179的的里侧,并且,将第3密封部件161安装在限制盘179上。此外,罩部件109的圆板部109b内周部109f并不突出,所以,其配置位置也就不与限制盘180在径向上重合。
由螺钉固定在支承部主体126上的限制盘180配置在卷线筒104后侧的最后位置,其可与卷线筒轴15的阶梯部15e接触,且其向后移动被该阶梯部15e限制。因此,在本变型例中,没有设置卷线筒垫片89。为了对卷线筒104的前后位置进行调整,在限制盘180的后表面上立起设置例如两根带台阶的螺栓190,通过设置该螺栓190,使得支承部主体126、通过螺纹固定在该支承部主体126上的限制盘180、限制盘179以及调整垫片176易于拆下。在将卷线筒104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时,可以通过利用该带台阶的螺栓190拉动限制盘180,使调整垫片176露出来,从而,可改变调整垫片176的数量。
采用本变型例的结构,虽然罩部件109的内周部109f不与限制盘180接触,但可通过第1摩擦部71或第2摩擦部72的卸力垫圈86a、86b、87a、87b、73a、73b、74a、74b的倾斜、晃动及转动,使支承部主体126与卷线筒主体107一起从卷线筒轴15上拆下。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在后凸缘部7c处安装了具有第2摩擦部72的卸力机构8的卷线筒4为例说明了本发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9所示,将说明如下一种卷线筒204,即,在卷线筒204的后述线轴207a内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1摩擦部271和第2摩擦部272。
如图8所示,卷线筒204上,转子3配置在第1转子臂31、第2转子臂32之间。卷线筒204安装在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卷线筒轴215上,并可从该卷线筒轴215上拆下。
如图9所示,卷线筒轴215随着靠近顶端,形成一个直径缩小的阶梯部。位于卷线筒轴215顶端侧的第1轴部215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调整制动力用的外螺纹部215b。与第1轴部215a相邻的第2轴部215c的直径比第1轴部215a的稍大。第1轴部215a和第2轴部215c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由一对相互平行的面构成的转动防止部215d。在将下文要讲述的卸力机构208的部件安装在卷线筒轴215上时,转动防止部215d使得该卸力机构208的部件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卷线筒轴215基端侧(图9右侧)的第3轴部215f虽然与第2轴部215c的直径相同,但其上没有形成转动防止部215d。因此,在转动防止部215d的后端部,于第2轴部215c和第3轴部215f之间形成阶梯部215e。
〔卷线筒204的结构〕
如图9所示,卷线筒204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225、卷线用的卷线筒主体207以及对卷线筒主体207进行制动的卸力机构208。其中,支承部件225以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可从其上拆下。卷线筒主体207具有圆形的第1收纳凹部265和第2收纳凹部268,并且,该第1收纳凹部265朝前方开口,而第2收纳凹部268朝后方开口。此外,卷线筒204还具有第1密封部件259、第2密封部件260以及第5密封部件261,其中,第1密封部件259和第2密封部件260防止液体进入用于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1收纳凹部265,第5密封部件261防止液体进入到第2收纳凹部268。
〔支承部件225的结构〕
支承部件225具有筒形的支承部主体226以及限制部227。限制部227不仅限制支承部主体226向后移动,还将支承部主体226限制为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状态。如图9、图10所示,支承部主体226具有筒形的轴承安装部226a以及圆板形的垫圈部(后卸力垫圈的一例)226b。轴承安装部226a供安装第1轴承263、第2轴承264用,该第1轴承263、第2轴承264将渔线轮主体207支承为可转动的状态,垫圈部226b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后部外周面上,用来构成卸力机构208的后述的第2摩擦部(后摩擦部的一例)272。
支承部主体226安装在卷线筒轴215上,在未受限制部227固定之前,其既可相对卷线筒轴215转动,又可相对卷线筒轴215沿轴向移动。在支承部主体226的轴承安装部226a的顶端形成有环形的密封件安装槽226e。在密封件安装槽226e上可安装第1密封部件259。第1密封部件259采用诸如O形圈,用于密封支承部主体226和卸力机构208的后述的推压垫圈229间的间隙。在支承部件主体226的垫圈部226b的后表面上形成有直径小于垫圈部226b内径的密封件安装部226c。在该密封件安装部226c上安装第5密封部件261。第5密封部件261的形状与后述的第2密封部件260的形状相同,具有垫圈形状,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第5密封部件261具有外周侧顶端向后倾斜且顶端较薄的唇部261a。就第5密封部件261而言,其内周侧的基端安装在密封件安装部226c的外周面上,其唇部261a与第2收纳凹部268的内周面接触。由此,第5密封部件261对支承部主体226的密封件安装部226c外周面和第2收纳凹部268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如图9所示,限制部227包括限制盘280和一片发声盘278,其中,发声盘278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后表面上,构成后述的卸力发声机构277。发声盘278和限制盘280在中心具有呈矩形的通孔278a、280a,这两个通孔278a、280a用于与卷线筒轴215的转动防止部215d卡止,使发声盘278和限制盘280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这两个盘278、280通过4根沉头螺栓(螺钉)281固定在支承部主体226上,该4根沉头螺栓281从限制盘280的后方穿过限制盘280被旋入支承部主体226的后表面。因此,支承部主体226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
此外,由合成树脂制成的3片调整垫片276安装在卷线筒轴215的转动防止部215d后端部上,其与限制盘280的后端面接触。调整垫片276用于调整卷线筒204沿其轴向的前后位置,其后端面上安装有用于限制卷线筒主体207向后移动的卷线筒垫片289,并且,该卷线筒垫片289以其相对于转动防止部215d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转动防止部215d的最后端部上。该卷线筒垫片289与卷线筒轴215的阶梯部215e接触,其向轴向后方移动被该阶梯部215e限制。由此,支承部主体226的向卷线筒轴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另外,转动防止部215d后端部的用来安装调整垫片276的部分的直径小于转动防止部215d上其他部分的直径,当将卷线筒主体207与支承部件225一起从卷线筒轴215上拆下时,调整垫片276仍留在卷线筒轴215上。
〔卷线筒主体207的结构〕
卷线筒主体207由诸如铝合金等材料锻造成形,是具有两处台阶的圆筒形部件。卷线筒主体207被以其向后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安装在支承部件225上,可相对于支承部件225转动,用于卷绕渔线。卷线筒主体207具有呈圆筒形的线轴207a、前凸缘部207b、后凸缘部207c以及筒形的裙部207d,其中,线轴207a的外周面上用于卷绕渔线,前凸缘部207b设置于线轴207a的前侧,后凸缘部207c设置于线轴207a的后侧,这两个凸缘部的外径均大于线轴207a,裙部207d从后凸缘部207c向后方延伸。
线轴207a通过第1轴承263和第2轴承264支承在支承部主体226上,可相对于支承部主体226转动。第1轴承263和第2轴承264沿卷线筒轴向间隔地并排配置在支承部主体226的轴承安装部226a的外周面上,其中,第2轴承264配置在前侧。
线轴207a的前侧内部形成有筒形的第1收纳凹部265,具有呈圆形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265用来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1摩擦部271。就第1收纳凹部265而言,其内周面是光滑的圆筒形的表面,在内周面顶端部形成有用来安装脱落防止部件248的环形槽265d,其中的脱落防止部件248用来同时防止第2密封部件260和第1摩擦部271的脱落。脱落防止部件248是通过将弹性金属线材弯折成多边形而形成的。
线轴207a的后侧内部形成有第2收纳凹部268,其上具有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268用来收纳卸力机构208的第2摩擦部272。在第1收纳凹部265和第2收纳凹部268之间形成分隔壁部265c,在该分隔壁部265c的内周侧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内筒部265e。在内筒部265e的外周面上形成有4个转动防止部265f,该转动防止部265f沿周向间隔配置,并沿径向向外突出。转动防止部265f是以比内筒部265e向前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是截面大致呈矩形的杆形部件,但其也可以通过以与内周面、外周面间同心的圆弧形成。转动防止部265f的内周面安装有第2轴承264。第2轴承264的外圈被内筒部265e的前端面定位。第1轴承263的外圈被分隔壁部265c内周面上形成的阶梯部定位。
前凸缘部207b具有内侧凸缘部266a和环形的外侧凸缘部266b,其中,内侧凸缘部266a与线轴207a形成一体,外侧凸缘部266b安装在内侧凸缘部266a的外周部,由诸如硬质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外侧凸缘部266b用于防止从卷线筒204放出的渔线与前凸缘部207b接触而对其造成损伤和磨损。外侧凸缘部266b被凸缘固定部件267固定在内侧凸缘部266a上,该凸缘固定部件267旋入并被固定在从前侧凸缘部266a(线轴207a)向前方突出的筒形固定部207g的外周面上。
后凸缘部207c与线轴207a形成为一体,其外径稍大于前凸缘部207b的外径。在后凸缘部207c的后表面上形成有环状突出部207e,用于安装卸力发声机构277。
裙部207d与后凸缘部207c形成为一体,并以筒形的方式从后凸缘部207c外周部向后延伸。在卷线筒204移动到前进端时,该延伸出的顶端位于与转子3的圆筒部30的顶端基本重合的位置。
〔卸力机构208的结构〕
卸力机构208安装在卷线筒主体207和卷线筒轴215之间,用于在卷线筒204上作用制动力。就卸力机构208而言,可通过卸力调整部件270来调整其制动力的大小,并且,为了用手调整该制动力而将卸力调整部件270配置在卷线筒轴215的顶端。卸力机构208包括受到卸力调整部件270推压的第1摩擦部271和收纳在第2收纳凹部268的第2摩擦部272。
如图9所示,卸力调整部件270的内部具有卸力调整发声机构270a、螺母270b以及螺旋弹簧270c。卸力调整发声机构270a用来在进行卸力调整时发声。螺母270b可与形成在卷线筒轴215顶端的外螺纹部215b间进行螺纹连接。螺旋弹簧270c可用来增大或减小卸力机构的制动力的大小。通过卸力调整部件270相对卷线筒轴215的转动,使螺母270b相对于卷线筒轴215前后移动。通过该螺母270b的移动,使螺旋弹簧270c收缩或复位,以改变加载在第1摩擦部271以及第2摩擦部272上的推力,从而,可调整制动力的大小。
〔第1摩擦部271的结构〕
如图9、图10所示,第1摩擦部271包括推压垫圈229、一片或多片(本实施例采用一片)不锈钢制的第1卸力垫圈286以及一片或多片(本实施例采用两片)第2卸力垫圈287a、287b。推压垫圈229安装在卷线筒轴215上,其相对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第1卸力垫圈286相对于推力垫圈229不能转动。第2卸力垫圈287a、287b可与线轴207a一起转动。
如图9、图10所示,推压垫圈229配置在第2卸力垫圈287a和卸力调整部件270之间,并且与卸力调整部件270接触。推压垫圈229具有相对筒部229a(参照图9)以及环形突起部229b。相对筒部229a的内周面229e与设置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前部外周面上的密封件安装部分相对配置。环形突起部229b配置在推压垫圈229的后部,隔着卸力垫片288a与第2卸力垫圈287a接触,其直径大于相对筒部229a外径。在相对筒部229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推压部229c,该推压部229c与卸力调整部件270的后表面接触并且受其推压。推压部229c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长孔229d,该长孔229d可与卷线筒轴215的转动防止部215d卡合。由此,推压垫圈229被以其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可转动但可沿卷线筒轴215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215上。环形突起部229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229f,该转动防止凹部229f用于使环形突起部229b与第1卸力垫圈286以不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在相对筒部229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第2密封部件260。
第2密封部件260是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垫圈形的部件,其具有外周侧的顶端向前方倾斜且顶端较薄的唇部260a。就该第2密封部件260而言,其内周侧的基端安装在相对筒部229a的外周面上,其唇部260a与第1收纳凹部265的内周面接触。因此,第2密封部件260对相对筒部229a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26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如上所述,由脱落防止部件248防止第2密封部件260与第1摩擦部271的脱落。
相对筒部229a的内周面上不包括推压部229c的部分的内径比长孔229d的径向上的最大长度大,该部分与支承部主体226的密封件安装部分相对配置。该内周面可与第1密封部件259接触。因此,第1密封部件259对支承部件225的支承部主体226和相对筒部229a外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第1卸力垫圈286和第2卸力垫圈287a、287b相当于前卸力垫圈,其受到推压垫圈229的推压。第2卸力垫圈287a、287b与第1卸力垫圈286交差配置,在推压垫圈229、第2卸力垫圈287b之间安装有3片石墨碳制成的卸力垫片288a、288b、288c。
第1卸力垫圈286具有圆板形的垫圈部286a和外筒部286b。垫圈部286a配置在两片第2垫圈287a、287b之间,外筒部286b从垫圈部286a的外周部向前方突出。在外筒部286b的顶端形成有转动防止突起286c,该转动防止突起286c可与推压垫圈229的转动防止凹部229f卡合。转动防止突起286c沿周向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它们从外筒部286b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可以与转动防止凹部229f啮合。通过该转动防止突起286c与转动防止凹部229f啮合并卡合,通过推压垫圈229,使第1卸力垫圈286相对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
第2卸力垫圈287a以夹在卸力垫片288a与288b之间的状态一起被收纳到第1卸力垫圈286的外筒部286b的内周侧。第2卸力垫圈287b以如下方式配置,即,经由卸力垫片288c与第1垫圈286的垫圈部286b的后表面(图10中的右侧表面)接触。此外,第2卸垫圈287b的外径大于第2卸力垫圈287a的外径,卸力垫片288c的外径大于卸力垫片288a、288b的外径。
第2卸力垫圈287a、287b的内周面上均形成有转动防止凹部287c,这些转动防止凹部287c可与形成在线轴207a内筒部265e外周面上的转动防止部265f卡合。转动防止凹部287c是在第2卸力垫圈287a、287b内周面上沿周向间隔形成的,具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可与转动防止部265f啮合。因此,第2卸力垫圈287a、287b相对卷线筒主体207不能转动,但相对卷线筒轴215可以转动。第2卸力垫圈287a是由不锈钢合金制成的。第2卸力垫圈287b是通过对诸如碳布进行加工而制成的,可与分隔壁部265c的前表面接触,向后推压卷线筒主体207。
〔第2摩擦部272的结构〕
第2摩擦部272包括相对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支承部主体226上的垫圈部226b。在垫圈部226b和分隔壁部265c的后表面之间配置有卸力垫片288d,垫圈部226b经由卸力垫片288d与分隔壁部265c接触。该垫圈部226b相当于后卸力垫圈,被推压垫圈229经卷线筒主体207进行推压。此外,第2摩擦部272被限制部227限制其沿卷线筒轴的向后移动。
〔卸力发声机构277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支承部主体226的后表面上配置有卸力发声机构277,该卸力发声机构277在卸力机构工作时发声。卸力发声机构277包括上述的发声盘278和撞击爪284,其中,撞击爪284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主体207后凸缘部207c的后表面上。
发声盘278包括内侧部件282、外侧部件283以及弹簧部件285。内侧部件282可以与卷线筒轴215一起转动。外侧部件283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内侧部件282上。弹簧部件285使外侧部件283与内侧部件282通过摩擦进行连接。外侧部件28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锯齿形的棘齿283a。在卷线筒204向收线方向转动时,该棘齿283a与撞击爪284啮合,当卸力机构工作,卷线筒204向放线方向转动时,该棘齿283a不与撞击爪284啮合。因此,当卷线筒204向收线方向转动时,外侧部件283相对于内侧部件282转动,卸力发声机构277不发声,仅在卷线筒204向放线方向转动时,外侧部件283相对于内侧部件282不转动,撞击爪284反复与棘齿283a撞击,此时,卸力发声机构277发声。
由于本实施例的渔线轮的操作和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所以在这里省略这部分说明。
如上所述,由于通过第5密封部件261对第2摩擦部272加以密封,同时,通过第1密封部件259、第2密封部件260对第1摩擦部271加以密封,因此,即便将卷线筒主体207与支承部件225一起从卷线筒轴215上拆下,液体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不易进入到第1摩擦部271和第2摩擦部272处。因此,即便用水清洗拆下的卷线筒204,也不易发生因沾水而造成的制动力改变。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卷线筒204中,在可以与卷线筒主体207一同转动的第2卸力垫圈287a、287b的外周面上并没有设置突起。此外,在第2卸力垫圈287a的外周侧,第1卸力垫圈286因与推压垫圈229卡合而以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接,使第1卸力垫圈286相对于卷线筒轴215不能转动。因此,不必像现有技术那样,在收纳第1摩擦部271的第1收纳凹部265内周面上设置用于防止彼此相互转动的槽部,这样可使第1收纳凹部265的内周面形成不带凸凹的圆周面。由此,不仅可以使卸力垫圈的产生制动力的有效直径增大,而且,由于上述内周面上不存在凸凹,因此,对密封部件的配置有利。此外,在能产生相同大小的制动力的条件下,也可使卷线筒的外径减小,因此,可实现卷线筒的重量变轻。
〔第2实施方式的变型例〕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推压垫圈229、第1卸力垫圈286和第2卸力垫圈287a、287b,共4片垫圈构成了卸力机构208的第1摩擦部271,以支承部主体226的垫圈部226b,即,仅以1片垫圈构成了第2摩擦部272。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另外,在下面的变型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省略说明。
〔卷线筒主体307的结构〕
如图11、图12所示,在卷线筒主体307的线轴307a的分隔壁部365c内周侧,以向前方和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内筒部365e。在内筒部365e的前部和后部,以贯穿其内、外周面的方式,沿径向形成转动防止槽部365f、365g。转动防止槽部365f、365g用于防止后述的第1摩擦部371、第2摩擦部372的相对卷线筒主体307的转动。
〔支承部件325的结构〕
如图11所示,支承部件325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主体326和限制部327,其中,限制部327不仅限制支承部主体326向后移动,还限制支承部主体326相对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如图11、图12所示,支承部主体326具有筒形的轴承安装部326a以及圆板形的圆板部326b。轴承安装部326a用于安装第1轴承363和第2轴承364,第1轴承363、第2轴承364用于支承可相对支承部主体326转动的卷线筒主体307。圆板部326b设置在支承部主体326的后部外周面上,用以限制卸力机构308的后述第2摩擦部(后摩擦部的一例)372的向后移动。在本变型例中,圆板部326b本身并不构成第2摩擦部372。
支承部主体326以相对于卷线筒轴315既可转动又可沿其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支承部主体326的轴承安装部326a的顶端形成有环形的密封件安装槽326e。该密封件安装槽326e用来安装第1密封部件359。第1密封部件359可采用诸如O形圈,对支承部主体326和卸力机构308的后述的推压垫圈329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在支承部主体326的圆板部326b的后表面上形成有密封件安装部326c,该密封件安装部326c的直径小于圆板部326b的直径。该密封件安装部326c上可安装第5密封部件361。第5密封部件361具有与后述的第2密封部件360相同的形状,即垫圈形状,其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第5密封部件361上具有在外周侧的顶端向后方倾斜且顶端较薄的唇部361a。就第5密封部件361而言,其内周侧的基端安装在密封件安装部326c的外周面上,其唇部361a与第2收纳凹部368的内周面接触。因此,第5密封部件361对支承部主体326的密封件安装部326c外周面和第2收纳凹部368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在圆板部326b前表面上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突起326f,该转动防止突起326f用于防止第2摩擦部372相对于圆板部326b的转动。转动防止突起326f可与第2摩擦部372的后述的第3卸力垫圈373a卡合,使第3卸力垫圈373a相对于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
〔第1摩擦部371的结构〕
卸力机构308的第1摩擦部371包括推压垫圈329、采用诸如不锈钢合金等材料制成的第1卸力垫圈386和第2卸力垫圈387。其中,推压垫圈329安装在卷线筒轴315上,二者不能相对转动。1片或多片(在本实施例中采用1片)第1卸力垫圈386相对于推压垫圈329不能转动,1片或多片(在本实施例中采用1片)第2卸力垫圈387相对于线轴307a不能转动。
推压垫圈329配置在第2卸力垫圈387和卸力调整部件370之间,其与卸力调整部件370接触。推压垫圈329具有相对筒部329a和环形突起部329b。相对筒部329a的内周面329e与设置在支承部主体326前部外周面上的密封件安装槽326e相对配置。环形突起部329b配置在相对筒部329a的后部,隔着卸力垫片388a与第2卸力垫圈387接触,该环形突起部329b的直径大于相对筒部329a的外径。在相对筒部329a的前端部形成有推压部329c,该推压部329c与卸力调整部件370的后表面接触并受其推压,推压部329c的内周面上形成有长孔329d,该长孔329d可与卷线筒轴315的转动防止部315d卡合。由此,推压垫圈329以相对于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但可相对其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环形突起部329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329f,该转动防止凹部329f用于使推压垫圈329以相对第1卸力垫圈386不能转动的方式与其连接。相对筒部329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第2密封部件360。
第2密封部件360为采用诸如丁腈橡胶或尿烷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的具有垫圈形状的部件,其具有外周侧顶端向前方倾斜且顶端较薄的唇部360a。就第2密封部件360而言,其内周侧基端安装在相对筒部329a的外周面上,其唇部360a与第1收纳凹部365的内周面接触。由此,第2密封部件360对相对筒部329a外周面和第1收纳凹部365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第2密封部件360与第1摩擦部371均由脱落防止部件348防止脱落。
相对筒部329a的内周面上不包括推压部329c的部分的内径大于长孔329d的沿径向的最大长度大,该部分与支承部主体326的密封件安装槽326e相对配置。该内周面可与第1密封部件359接触。由此,第1密封部件359对支承部件325的支承部主体326和相对筒部329a内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第1卸力垫圈386和第2卸力垫圈387相当于前卸力垫圈,受到推压垫圈329的推压。第2卸力垫圈387配置在第1卸力垫圈386的前方。此外,在推压垫圈329和分隔壁部365c之间安装有3片石墨碳制成的卸力垫片388a、388b、388c。卸力垫片388c的外径大于卸力垫片388a、388b的外径。
第1卸力垫圈386具有圆板形的垫圈部386a和外筒部386b。垫圈部386a配置在第2卸力垫圈387和卷线筒主体307的分隔壁部365c之间。外筒部386b从垫圈部386a外周部向前突出。外筒部386b顶端形成有可与推压垫圈329的转动防止凹部329f卡合的转动防止突起386c。转动防止突起386c以从外筒部386b顶端向前方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可与转动防止凹部329f啮合。通过该转动防止突起386c与转动防止凹部329f啮合并卡合,第1卸力垫圈386以相对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的方式经由推压垫圈329与之连接。第1卸力垫圈386可经卸力垫片388c与分隔壁部365c的前表面接触,向后方推压卷线筒主体307。
第2卸力垫圈387以其夹在两片卸力垫片388a、388b之间的状态与它们一起收纳在第1卸力垫圈386外筒部386b的内周侧。
第2卸力垫圈387内周面上形成有可与内筒部365e的转动防止槽部365f卡合的转动防止突起387c。转动防止突起387c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2卸力垫圈387的内周面上,与转动防止槽部365f相对配置并可之啮合。由此,第2卸力垫圈387相对于卷线筒主体307不能转动,但可相对于卷线筒轴315转动。第2卸力垫圈387采用不锈钢合金制成。
〔第2摩擦部372的结构〕
第2摩擦部372包括第3卸力垫圈373a、373b以及第4卸力垫圈374。第3卸力垫圈373a、373b为一片或多片(本实施例中采用2片),其相对于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第4卸力垫圈374具有1片或多片(本实施例中采用1片),其可与线轴307a一起转动。第3卸力垫圈373a、373b、第4卸力垫圈374相当于后卸力垫圈,受到分隔壁部365c的推压。第4卸力垫圈374夹在第3卸力垫圈373a、373b之间,此外,在分隔壁部365c和第3卸力垫圈373a之间安装有3片石墨碳制成的卸力垫片375a、375b、375c。卸力垫片375a的外径大于卸力垫片375b、375c的外径。
第3卸力垫圈373a是圆板形部件,其与支承部主体326的圆板部326b相对配置。与推压垫圈329相同,在第3卸力垫圈373a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373c。此外,在第3卸力垫圈373a的内周部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转动防止凹部373d,该转动防止凹部373d可与形成在支承部主体326圆板部326b上的转动防止突起326f卡合。通过转动防止凹部373d和转动防止突起326f间的卡合,使第3卸力垫圈373a经由支承部主体326以相对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接。
第3卸力垫圈373b具有翻转第1卸力垫圈386所得到的形状,即,二者形状相同。第3卸力垫圈373b具有圆板形的垫圈部373e和外筒部373f。垫圈部373e配置在分隔壁部365c和第4卸力垫圈374之间。外筒部373f从垫圈部373e的外周部向后突出。外筒部373f的顶端形成有转动防止突起373g,该转动防止突起373g可与第3卸力垫圈373a的转动防止凹部373c卡合。转动防止突起373g以从外筒部373f顶端向后方突出的方式沿周向间隔配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采用4个),其可与转动防止凹部373c啮合。通过该转动防止突起373g与转动防止凹部373c啮合并卡合,第3卸力垫圈373b经由第3卸力垫圈373a以相对卷线筒轴315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接。第3卸力垫圈373b可经由卸力垫片375a与分隔壁部365c的后表面接触,被卷线筒主体307向后推压。
第4卸力垫圈374的形状与第2卸力垫圈387相同,并以夹在两片卸力垫片375b、375c间的状态与它们一起收纳在第3卸力垫圈373b外筒部373f的内周侧。
在第4卸力垫圈37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可与内筒部365e的转动防止槽部365g卡合的转动防止突起374c。转动防止突起374c以向内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第4卸力垫圈374的内周面上,其与转动防止槽部365g相对配置且可与之啮合。由此,第4卸力垫圈374相对于卷线筒主体307不能转动,但可相对于卷线筒轴315转动。第4卸力垫圈374由不锈钢合金制成。此外,第2摩擦部372被限制部327限制其沿卷线筒轴向的向后移动。
由于本变型例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这部分说明。
本变型例也能够得到等同于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此外,由于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本变型例的后摩擦部372的垫片数量较多,因此,可以提高卸力机构308的耐用性。
〔其它实施方式〕
(a)虽然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以具有第2摩擦部的卸力机构为例,但本发明也适用于仅有第1摩擦部的卸力机构。
(b)虽然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使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主体经由限制盘与以相对卷线筒轴不能转动的方式与之连接,但也可以使支承部主体直接与卷线筒轴连接,并使二者不能相对转动。
(c)虽然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使支承部主体226的轴承安装部226a与垫圈部226b形成为一体,但可以使垫圈部与轴承安装部分开,并使二者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
(d)虽然在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卸力机构工作时的卷线筒的转动顺畅,在卷线筒上设置了两个轴承,但也可以不设置轴承,将卷线筒主体直接以可相对支承部主体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当然,需以滑动性能良好的金属或合成树脂形成支承部主体,以起到滑动轴承的作用。

Claims (11)

1.一种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通过与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轴顶端螺纹连接的卸力调整部件,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在卷线筒轴上,其中的纺车式渔线轮可向前方放出渔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的支承部件、卷线用的卷线筒主体、卸力机构、第1密封部件以及第2密封部件,其中,上述支承部件以相对上述卷线筒轴不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其上,并可从其上拆下,上述卷线筒主体具有向前方呈圆形开口的第1收纳凹部,并在其向后方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以可相对上述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该支承部件上,上述卸力机构用于对上述卷线筒主体进行制动,其具有收纳在上述第1收纳凹部内的前摩擦部,该前摩擦部包含推压垫圈,而该推压垫圈具有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外周面相对配置的内周面,并可与上述卸力调整部件接触,上述第1密封部件对上述推压垫圈内周面和上述支承部件外周面间的间隙加以密封,上述第2密封部件对上述推压垫圈外周面和上述第1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上述前摩擦部还包含1个或多个受到上述推压垫圈推压的前卸力垫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上述卷线筒主体包括线轴、前凸缘部、后凸缘部以及筒形的裙部,其中,上述线轴以可相对上述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其上,其外周面上可供卷绕渔线,上述前凸缘部设置在上述线轴的前端,后凸缘部设置在上述线轴的后端,且外径均大于线轴的外径,上述裙部从上述后凸缘部向后延伸,此外,上述第1收纳凹部设置在上述线轴的前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上述后凸缘部具有向后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上述卸力机构还具有后摩擦部和罩部件,其中,上述后摩擦部收纳在上述第2收纳凹部内,包括1个或多个后卸力垫圈,罩部件从后方覆盖上述第2收纳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上述罩部件和上述支承部件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3密封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上述罩部件和上述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4密封部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由安装在上述推压垫片外周面上的轴承将上述卷线筒主体以该上述卷线筒主体可相对上述支承部件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该支承部件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密封部件配置在上述轴承的前方,此外,还具有防止上述第2密封部件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收纳凹部具有轴承支承部和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其中,上述轴承支承部供安装上述轴承用,上述第1卸力机构收纳部直径小于上述轴承支承部的直径,供收纳上述前摩擦部用。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线轴具有向后方呈圆形开口的第2收纳凹部,上述卸力机构还具有后摩擦部,该后摩擦部包括收纳在上述第2收纳凹部中的1个或多个后卸力垫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上述后卸力垫圈和上述第2收纳凹部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的第5密封部件。
CN2008100978907A 2007-05-21 2008-05-20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Active CN101310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3833A JP4863928B2 (ja) 2007-05-21 2007-05-21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JP2007-133833 2007-05-21
JP2007133833 2007-05-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0593A true CN101310593A (zh) 2008-11-26
CN101310593B CN101310593B (zh) 2011-05-25

Family

ID=39874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78907A Active CN101310593B (zh) 2007-05-21 2008-05-20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7614576B2 (zh)
EP (1) EP2002715B1 (zh)
JP (1) JP4863928B2 (zh)
KR (1) KR101377480B1 (zh)
CN (1) CN101310593B (zh)
AT (1) ATE443444T1 (zh)
DE (1) DE602008000163D1 (zh)
DK (1) DK2002715T3 (zh)
MY (1) MY141553A (zh)
SG (1) SG148097A1 (zh)
TW (1) TWI41556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5622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绕线轮及纺车式绕线轮的卷筒
CN103931575A (zh) * 2013-01-21 2014-07-23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渔线轮
CN110012875A (zh) * 2017-12-20 2019-07-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的卷线筒及钓鱼用卷线器
CN110946118A (zh) * 2018-09-26 2020-04-03 株式会社岛野 旋转绕线轮的发声机构以及旋转绕线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9154A2 (en) * 2006-02-09 2008-07-03 Zeebaas, Llc Spinning reel
JP4863928B2 (ja) * 2007-05-21 2012-01-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JP5349348B2 (ja) * 2010-01-22 2013-11-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支持構造
JP6140956B2 (ja) * 2012-09-18 2017-06-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6110128B2 (ja) * 2012-12-20 2017-04-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EP2745685B1 (en) 2012-12-20 2015-08-05 Shimano Inc. Spinning reel and spinning reel spool
JP2015065914A (ja) * 2013-09-30 2015-04-13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用リール
CN204811579U (zh) * 2015-08-17 2015-12-02 王夕仁 可示力的鱼线轮调力旋钮
JP6682253B2 (ja) * 2015-12-04 2020-04-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7166095B2 (ja) * 2018-07-19 2022-11-07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N113279826B (zh) * 2021-06-22 2022-03-25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适用于汽轮机管道内异物作业工具的导向支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2091B2 (ja) * 1977-04-01 1984-08-06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JPS63151761A (ja) * 1986-12-15 1988-06-24 小野田エー・エル・シー株式会社 軽量気泡コンクリ−トの補修方法
JP3787229B2 (ja) 1997-11-13 2006-06-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集魚具
JP3839972B2 (ja) * 1998-09-17 2006-11-01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防水構造
JP3616300B2 (ja) * 2000-03-30 2005-02-02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TW495343B (en) * 2000-11-13 2002-07-21 Shimano Kk Spinning reel rotor
TW518203B (en) * 2001-01-10 2003-01-21 Shimano Kk Spool of spinning reel
TW534795B (en) * 2001-05-18 2003-06-01 Shimano Kk Spinning-reel spool
JP4772982B2 (ja) * 2001-05-18 2011-09-14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US6688545B2 (en) 2002-01-22 2004-02-10 Shimano Inc. Fishing-reel sounding device
JP3956359B2 (ja) * 2002-09-17 2007-08-08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3981319B2 (ja) * 2002-10-16 2007-09-26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ドラグ機構
JP4307905B2 (ja) * 2003-05-21 2009-08-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ドラグ調整つまみ
TWI315185B (en) 2003-05-15 2009-10-01 Shimano Kk Drag adjustment knob for a spinning reel
US7175121B2 (en) * 2003-10-28 2007-02-13 Shimano Inc. Spinning reel sounding mechanism
JP2005137240A (ja) * 2003-11-05 2005-06-02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ル
US7232087B2 (en) 2005-04-15 2007-06-19 Shimano Inc. Spinning reel drag mechanism
JP2007133833A (ja) 2005-11-14 2007-05-31 Softbank Mobile Corp メール通信方法、メールサーバ及びメール通信システム
JP5184759B2 (ja) * 2006-05-26 2013-04-17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ドラグ装置
US7401748B2 (en) * 2006-12-19 2008-07-22 Shimano Inc. Spool assembly for spinning reel
JP4863928B2 (ja) * 2007-05-21 2012-01-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スプール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5622A (zh) * 2012-12-20 2014-06-25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绕线轮及纺车式绕线轮的卷筒
CN103875622B (zh) * 2012-12-20 2017-11-17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绕线轮及纺车式绕线轮的卷筒
CN103931575A (zh) * 2013-01-21 2014-07-23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渔线轮
CN103931575B (zh) * 2013-01-21 2017-10-31 株式会社岛野 纺车式渔线轮
CN110012875A (zh) * 2017-12-20 2019-07-16 株式会社岛野 钓鱼用卷线器的卷线筒及钓鱼用卷线器
CN110946118A (zh) * 2018-09-26 2020-04-03 株式会社岛野 旋转绕线轮的发声机构以及旋转绕线轮
CN110946118B (zh) * 2018-09-26 2023-02-17 株式会社岛野 旋转绕线轮的发声机构以及旋转绕线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0593B (zh) 2011-05-25
US7614576B2 (en) 2009-11-10
DE602008000163D1 (de) 2009-11-05
DK2002715T3 (da) 2010-01-11
KR20080102964A (ko) 2008-11-26
EP2002715A1 (en) 2008-12-17
JP2008283931A (ja) 2008-11-27
JP4863928B2 (ja) 2012-01-25
SG148097A1 (en) 2008-12-31
TW200915980A (en) 2009-04-16
US20080290202A1 (en) 2008-11-27
TWI415566B (zh) 2013-11-21
EP2002715B1 (en) 2009-09-23
MY141553A (en) 2010-05-14
KR101377480B1 (ko) 2014-03-25
ATE443444T1 (de) 200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0593B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JP2008283931A5 (zh)
CN101243784B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手柄组件
TW440425B (en) Rotor drive for spinning reel and spinning reel
CN101569299B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卷线筒
US7070137B2 (en) Handle assembly for a spinning reel
KR101000347B1 (ko) 스피닝 릴의 릴 본체
CN101904324A (zh) 纺车式渔线轮的卸力旋钮
JP2001112383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JP4173387B2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
JPH09168353A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N1714635B (zh) 渔线轮转子制动装置
JP2006217849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
JP7048452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CN1231120C (zh) 旋转卷线器
JP3502291B2 (ja) 魚釣用リ−ル
JP2004081097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発音機構
JP2011067167A (ja) 魚釣用リール
EP1425965B1 (en) Spool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spinning reel
JP2005143462A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JP3558258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ル
JP5954874B2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4887278B2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TW202322693A (zh) 釣魚用紡車式捲線器
JP2003274817A (ja) 魚釣用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