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4460A -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4460A
CN101004460A CNA2006100643853A CN200610064385A CN101004460A CN 101004460 A CN101004460 A CN 101004460A CN A2006100643853 A CNA2006100643853 A CN A2006100643853A CN 200610064385 A CN200610064385 A CN 200610064385A CN 101004460 A CN101004460 A CN 101004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antiglare film
film
reflectivity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643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4460B (zh
Inventor
古谷勉
桑原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04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4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4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4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眩膜,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不大于2%,在40°反射角的反射率不大于0.003%,其满足下述任一项:(1)200μm×200μm的区域内有50到150个突起;(2)以柱状图示出凹凸表面上每点的高度时,峰值存在于以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间点为中心的+20%到-20%之间的范围内;(3)表面上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8μm到0.15μm;(4)表面上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为0.4μm到0.9μm;(5)利用这些突起的峰作为生成点在该膜表面上实施Voronoi分割时,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300μm2到1000μm2

Description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低光雾度(haze)和优异防眩特性的防眩膜,以及具有这样防眩膜的图像显示器。
背景技术
当外界光从显示器表面反射时,诸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Braun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和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的图像显示的可见度明显受损。为了降低外界光的这种反射,在采用反射光显示的传统图像显示器的表面上层压用于降低外界光反射的层,所述显示器为诸如图像质量重要的电视以及个人计算机、在强外界光的户外使用的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和手机的显示器。该层通常分为两种,例如其中一种为采用在多层光学薄膜内的干涉实施抗反射,另一种为通过在表面上生成微小凹凸散射入射光使得反射的画面减弱的防眩工艺。从上述可见,前者的抗反射薄膜需要形成具有均匀光学薄膜厚度的多层薄膜,因此,成本增加。相反,可以相对低的成本制造后者的防眩膜,因此,其可广泛应用于诸如大型个人计算机以及监视器中。
通过将其中分散了填料的树脂溶液施加到基片上并调节所施加薄膜的厚度使填料从施加薄膜的表面暴露,根据在片材上生成随机凹凸的传统方法制造如上述的防眩膜。然而,通过分散该填料制造的防眩膜上的凹凸的布置和形状受树脂溶液中填料的分布状态或施加状态所影响,因此,不足以实现如所预期的凹凸,也不能获得充分的防眩性能。此外,在将这样传统的防眩膜放在图像显示器的表面上的情况中,由于光的散射显示器表面整体变得稍白,导致表面变为混浊色,即,容易发生所谓的褪色为白色。另外,在具有高精度的显示器的最外表面上提供防眩凹凸表面的情况中,像素和防眩表面上的凹凸有时干涉,导致所谓的″发眩光″,可能降低图像的清晰度。该″发眩光″降低显示图像的可见度。
同时,已经试图仅利用透明树脂层的表面上生成的微小凹凸而不用填料提供防眩特性。例如,JP2002-189106A(权利要求1到6,段落0043到0046)(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防眩膜,其采用这种形式,以夹在凹凸轧花模具和透明树脂薄膜之间的状态固化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在透明树脂薄膜的表面上提供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层以生成微小凹凸,其中在三个维度上十点处的平均粗糙度和三维粗糙度参考表面上邻近突起之间的平均距离分别具有预定值。
另外,例如,JP H6(1994)-34961A(权利要求1到3,段落0024)(专利文献2)、JP2004-45471A(权利要求4,实施方案1)(专利文献3)以及JP2004-45472A(权利要求4,实施方案1)(专利文献4)公开了使用表面上具有微小凹凸的薄膜作为放置在液晶显示器背面的光漫射层,代替在显示器的显示表面上放置的防眩膜。
作为用于在薄膜的表面上生成凹凸的技术,上述专利文献3和4公开一种方法,其中:具有突起和凹陷反转的形式的压花辊由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液体填充,与压花辊筒的旋转方向同步行进的透明基底与填充树脂接触,当透明基底与压花辊筒接触时固化在压花辊和透明基底之间的树脂,该固化树脂和透明基底在固化时彼此连接,随后,将固化后的树脂和透明基底的层压体从压花辊筒剥离。
该技术中,可使用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溶液的组成受限制,且诸如通过涂敷以溶剂蒸馏的液体的平坦化是可能预期是不充分的,因此,薄膜厚度均匀性可能不充分。此外,有必要直接用树脂液体填充雕版压花辊,因此,为了保证凹凸表面上的均匀性,在雕版压花辊内需要高物理精度,这样,难于制造压花辊。
接下来,例如,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一种方法,其采用金属等制备圆柱体,并根据诸如电子雕刻、蚀刻或喷砂的技术在圆柱体的表面上生成凹凸,作为用于制造在表面上具有凹凸的薄膜的辊的制造方法。另外,JP2004-90187A(权利要求1和2)(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用于制造压花辊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压花辊的表面上形成金属电镀层,将该金属电镀层的表面抛光为镜面,在已被抛光为镜面的金属电镀层的表面上采用瓷珠实施喷砂处理,和视需要实施喷丸(peening)处理。
如上述已经在压花辊的表面上实施了喷砂处理的状态中,由于凹凸的直径分布与喷砂颗粒的颗粒直径分布对应,且很难控制通过喷砂获得的凹陷的深度,因此,很难获得具有高再现性的防眩性能优异的凹凸。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描述根据喷砂或喷珠(bead shooting)法生成具有凹凸的表面,优选采用在铁的表面上镀铬的辊。此外,描述了为了增强在使用时间上耐久性,优选在表面上镀铬之后使用以此方式在表面上生成凹凸的模具,由此,可获得薄膜的硬化和防止腐蚀。同时,上述专利文献3和4分别描述这样的实施方案:铁的表面电镀铬,并实施#250的液体喷砂工艺,然后,再实施镀铬工艺,由此,在表面上生成微小凹凸。
在这种制造压花辊的方法中,在具有高硬度的铬镀层上实施喷砂或喷射,因此,难于生成凹凸,也难精确控制生成凹凸的形状。此外,镀铬表面通常趋于粗糙,且在由喷砂生成的凹凸上通过镀铬生成细微凹凸,因此,很难设计生成凹凸的方式。况且,由于通过镀铬生成的细微凹凸,所以最终获得的防眩膜的散射性质以消极的方式变化。
此外,本发明人的JP2005-140890A(权利要求1,段落0056)(专利文献6)公开一种防眩膜:峰值位置和其半值宽度满足预定条件,高于凹凸的平均高度的区域是突起且低于平均高度的那些区域是凹陷,柱状图示出从各个突起或凹陷的投影面积找到表观面积的频率。在该专利文献中,当光雾度高时,在通过将防眩膜与液晶面板结合形成的液晶显示器的前面对比度降低,因此,15%以下的浑浊度是优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甚至在最外表面上不存在低反射薄膜的状态下也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能的防眩膜,其充分防止由于褪色变白或眩光导致的可见度降低,此外,提供一种采用该防眩膜的图像显示器。
本发明人已发现:具有如下所述获得的凹凸表面的防眩膜具有足够低光雾度:通过喷砂微小颗粒在金属的表面上生成凹凸,在该凹凸表面上通过无电镀镍形成模具,以及将该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薄膜上;并且本发明人已发现可提供一反射曲线:以30°入射角入射到薄膜中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不大于2%,且在40°反射角的反射率不大于0.003%,这样,该反射曲线示出直接反射的方向上的低反射率分布,并且在不小于60°的反射角处反射率变得足够低。此外,本发明人已发现与传统的产品相比较,该防眩膜的防眩性能可进一步增强,且可充分抑制由于发生褪色成白色和眩光导致的可见度的降低,此外,以各种方式另外实施进一步检查,因此完成本发明。
即,根据本发明在防眩膜表面上生成凹凸,其中对于以30°入射角入射到薄膜中的光,在30°反射角处的反射率R(30)不大于2%,和在40°反射角处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且作为该配置的因素,满足下面的要求(1)到(5)的任一个:
(1)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提供50到150个突起;
(2)当以柱状图表示薄膜凹凸表面上的每个点的高度时,柱状图内的峰值处于以最高点(高度:100%)和最低点(高度:0%)之间的中间点(高度:50%)为中心的+20%到-20%之间的范围内,且;
(3)在任意横截面内的薄膜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8μm到0.15μm;
(4)在任意的横截面内的薄膜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横截面内的最大高度Pt为0.4μm到0.9μm;且
(5)当利用凹凸内的突起峰值作为生成点在薄膜表面上实施Voronoi分割时,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300μm2到1000μm2
满足这些配置因素当中的两种或多种的防眩膜是更有效的,而且,满足所有这些配置因素是有效的。
在该防眩膜中,对于垂直入射光,表面光雾度可在5%以下。
可根据如下的方法有利地制造该防眩膜,该方法包括:将微小颗粒喷砂在抛光的金属表面上以便形成凹凸,在该凹凸表面上实施无电镀镍以便形成模具,将该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薄膜上,然后,将已转印有凹凸表面的透明树脂薄膜从模具上剥离。这时,满足上述配置因素的防眩膜可通过将平均颗粒直径为15μm到35μm的微小颗粒(尤其是球形颗粒)喷砂到金属表面上来制造。在该方法中,采用其上已实际实施了无电镀镍的模具表面是有利的,不需要在无电镀镍之后抛光该表面。将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其上的透明树脂薄膜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在透明基底薄膜的表面上形成光固化树脂层,在将该光固化树脂层压在模具的凹凸表面上时,固化该光固化树脂层,由此,可将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该光固化树脂层上。
本发明的防眩膜可与诸如液晶显示元件的图像显示元件结合用在图像显示器中。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器具有上述的防眩膜和图像显示元件,其中将该防眩膜放置在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视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光入射到防眩薄膜的方向和光反射的方向的透视图;
图2是其中绘制以相对于防眩膜的法线30 °角入射的反射光的反射角和反射率(反射率用对数刻度表示)的曲线图的实例;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确定防眩膜上突起的算法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防眩膜的高度的柱状图的实例;
图5是示出防眩膜的实例的Voronoi图,在该防眩膜上利用突起峰值作为生成点实施Voronoi分割;
图6是示出用于评估眩光的图案的单元格子(unit cell)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用于评估眩光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8A到8C是示出制造金属模具的方法的步骤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在无电镀镍之后抛光表面的状态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0示出实例1和2中获得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1是实例1和2中获得的防眩膜高度的柱状图;
图12是示出实例3和4中获得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3是实例3和4中获得的防眩膜高度的柱状图;
图14是示出实例5和6中获得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5是实例5和6中获得的防眩膜高度的柱状图;
图16是示出比较例1和2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7是比较例1和2的防眩膜高度的柱状图;
图18是示出比较例3和4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
图19是比较例3和4的防眩膜高度的柱状图;
图20是示出比较例5和6的防眩膜的反射曲线的图;以及
图21是比较例5和6的防眩膜高度的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本发明的防眩膜的表面上生成凹凸,以30°的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处的反射率R(30)不小于2%,且40°反射角处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另外,包括至少一个上述配置因素。
首先,描述可适当评估防眩性能的指标。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防眩膜内光的入射方向和反射方向的透视图。根据本发明,当R(30)是相对于防眩膜11的法线12以30°角入射的入射光13在30°反射角方向(即,在镜面反射15(即,正反射)的方向上)的反射光的反射率时,R(30)不大于2%。该正反射率R(30)优选不大于1.5%,尤其不大于0.7%。在正反射率R(30)超过2%的情况时,可能不能获得充分的防眩性能且可见度变低。同时,在正反射R(30)太小的情况中,出现褪色变白的趋势,因此,该正反射率优选不小于0.1%。在图1中,任意的反射角θ处的反射光由附图标记16表示,当测量反射率时,反射光的方向15和16在包括入射光的方向13和法线12的平面18内。
图2示出了一个实例图,其中绘制了相对于与图1的防眩膜11的法线12成30°角入射的入射光13的反射光16的反射角和反射率(反射率用对数刻度表示)。示出反射角和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或可从此读取每个反射角的反射率的图可称作反射率曲线。如该图所示,正反射率R(30)是以30°入射的入射光13的反射率峰值,且有随着从镜面反射的方向角度加宽,反射率降低的趋势。
另外,根据本发明,当R(40)是相对于图1的防眩膜的法线12以30°角入射的入射光13在40°反射角的反射率时,使R(40)不超过0.003%。当R(40)超过0.003%时,容易发生褪色变白,因此,R(40)太高是优选的。同时,当R(40)太小时,不能展示充分的防眩性能,,因此,通常,R(40)优选不小于0.00005%。在此,很难准确地限定R(40)的优选范围。这是因为反射和褪色变白通过目测主观上评估,且是最终必须反映用户喜好的特性。
此外,当R(不小于60)是相对于图1的防眩膜11的法线12以30°角入射的入射光13在不小于60°的反射角的任意方向上的反射率时,R(不小于60)/R(30)的值优选不大于0.001。该R(不小于60)/R(30)优选不大于0.0005,且最优选不大于0.0001。在此,具体地,不小于60°的反射角的任意方向是在60°和90°之间的反射角的方向,在很多情况中,利用根据下述方法制造的防眩膜,镜面反射的方向上的反射率是峰值,反射率随着反射角变大逐渐降低,如图2中示出的典型的反射曲线,且在这种情况中,当R(60)是60°反射角处的反射率时,R(不小于60)/R(30)值可通过R(60)/R(30)表示。当R(不小于60)/R(30)值超过0.001时,防眩膜中发生褪色变白且可见度趋于降低。在显示器最前表面安装防眩膜的情况中显示器表面显示黑色的情况中,有显示表面上发生褪色变白的趋势,因为从周围收集光所以整体稍白。
在图2所示的反射曲线的实例中,正反射率R(30)约0.7%,R(40)约0.0009%,且R(60)约0.00004%。
根据本发明人研究,目前市场中普遍销售的大多数防眩膜是分散了填料的类型,且很多情况中,该类型的表面光雾度超过5%且有时达到10%到20%。在这种防眩膜中,当以上述方式测量时R(40)不小于0.003%,尽管展示了充分的防眩性能,但是容易发生褪色变白。同时,表面光雾度有时小于5%,且尽管这种防眩膜中不发生褪色变白,但防眩性能不充分或发生眩光。与此对照,如本发明限定的光雾度低、R(30)不大于2%且R(40)不大于0.003%的防眩膜是唯一的,且可以理解这种防眩膜具有充分的防眩性能和保持低的褪色变白和眩光的功能。
当测量防眩膜的反射率时,有必要利用高精度测量不大于0.001%的反射率。因此,采用具有宽动态范围的检测器是有效的。例如,可使用能买到的光功率计作为该检测器,以及可使用在该光功率计的检测器的前面具有孔的多角光度计和以2°的角度观察防眩膜进行测量。作为入射光,可使用波长380nm到780nm的可见光束,且作为测量光源,可使用通过校准来自诸如卤素灯的光源发出的光获得的光,或可使用来自诸如激光器的单色光源的高度平行光。另外,在背面是光滑的透明防眩膜的情况中,来自防眩膜背面的反射可影响测量值,因此,优选采用粘合剂或诸如水或甘油的液体将黑色丙烯树脂板光学连接到防眩膜的光滑表面上,这样可仅测量防眩膜前表面的反射率。
除了上述反射曲线,本发明的防眩膜包括作为配置因素下述因素(1)到(5)中的至少一个:
(1)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提供50到150个突起;
(2)当以柱状图表示薄膜的凹凸表面的各个点的高度时,柱状图的峰值处于+20%到-20%之间的范围内,最高点(高度:100%)和最低点(高度:0%)之间的中点(高度:50%)位于中心;
(3)任意的横截面内薄膜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8μm到0.15μm;
(4)在任意的横截面内薄膜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为0.4μm到0.9μm;以及
(5)当利用凹凸内的突起峰值作为生成点在薄膜表面上实施Voronoi分割时,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300μm2到1000μm2
首先,描述要求(1):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提供50到150个突起。在凹凸表面上的突起数小且该防眩膜与具有高清晰度的图像显示器结合使用的情况中,由于与像素发生干涉导致眩光,很难看见图像,这不是优选的。另外,在突起数太多的情况中,得到的表面上凹凸形状内的倾斜角变得陡峭,容易发生褪色变白。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突起数优选不大于120且优选不小于80。
为了找到防眩膜的凹凸表面上的突起数,采用诸如共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设备观察表面形态,这样可发现抗眩薄膜的表面上的每个点的三维坐标,然后,按照下示的算法识别突起,和计算其数量。即,当聚焦防眩膜表面上的任意点时,在焦点内的点周围不存在高度大于该点的点的情况中,和在凹凸表面上该点的高度大于凹凸表面上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间高度的情况中,将该点定义为顶点,且将以这种方式发现的顶点的数量计数为突起数。具体地,如图3所示,当聚焦防眩膜的表面上的任意点21时,且以该点21作为中心平行于防眩膜的参考表面23画半径为2μm到5μm的圆。这时,包括在该圆的投影的表面24内的防眩膜的表面22上的点中不存在高度大于焦点内的点21的点的情况中,点21定义为顶点并且得到顶点数,且在凹凸表面上该点高度大于凹凸表面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间高度。这时,要求上述圆24的半径具有这样的尺度,即,不能计数样品表面上的细微凹凸且不能包含突起的数量,因此,优选约为3μm。在测量时,为了降低误差率,优选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测量三个或更多个点,使得平均值可作为测量值。
在使用共焦显微镜的情况中,物镜的放大率约50,且优选利用降低的分辩率测量。这是因为当利用高分辨率测量时,样品表面上的细微凹凸就被测量并妨碍突起的计数。在此,当物镜的放大率低时,在高度方向上的分辨率变低,因此,有时很难测量具有小的凹凸的样品表面上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中,具有高放大率的物镜用于测量,此后,通过使获得的数据通过低通滤波器降低在空间频率内的高成分,以使当观察时在凹凸表面上看不见细微粗糙,然后,可计数突起数。
其次,描述要求(2):当以柱状图表示薄膜凹凸表面上的各个点的高度时,柱状图的峰值处于以最高点(高度:100%)和最低点(高度:0%)之间的中间点(高度:50%)为中心的+20%到-20%之间的范围内。该要求意味着柱状图的峰值为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别(最大高度)的30%到70%。在中心点的+20%到-20%之间的范围内不存在峰值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在大于最大高度的70%的位置或小于30%的位置出现峰值的情况下,得到的表面形态粗糙,易发生眩光,这不是优选的。另外,外观质量,即手感趋于降低。
为了找到高度的柱状图,采用诸如共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设备观察表面形态,这样可发现防眩膜的表面上每个点处的三维坐标,然后根据下文中示出的算法对其进行识别。即,发现防眩膜表面上的高度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此后,测量点处的高度和最低点处的高度之间的差(该点的高度)除以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最大高度),由此,得到每个点的相对高度。在最高点为100%和最低点为0%的柱状图中表示所发现的相对高度,因此,得到峰值在柱状图中的位置。该柱状图有必要以如下方式分割,即,使得峰值的位置不受数据误差影响,因此,优选将其分成约十到三十块用以显示。在此,在测量时,为了降低误差率,优选在200μm×200μm或更大的区域内测量三个或更多点,使得平均值可用作测量值。
图4示出高度的柱状图实例。在该图中,横轴表示测量点的高度与上述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最大高度)之比(单位:%),且分成5%的间隔。左面的纵条示出高度比在0%到5%的范围内的集合内的分布,在下文中,每向右一条高度比增加5%。在图中,沿着横轴每隔两段示出刻度。纵轴表示高度的分布,积分时其值变为1。在该实例中,在最大高度的45%和50%之间的位置出现峰值。在此,示出下述实例和对比实例的柱状图的图11、13、15、17、19和21以与图4相同的方式被示出。
接下来,描述要求(3):任意横截面内薄膜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8μm到0.15μm,以及要求(4):任意横截面内薄膜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为0.4μm到0.9μm。用JIS B 0601 (ISO 4287)限定算术平均高度Pa和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且算术平均高度Pa与称作沿着中心线的平均粗糙度的值相同。在横截面内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小于0.08μm的情况下,防眩膜的表面变得近似平坦,不表现充分的防眩性能,这不是优选的。另外,在横截面的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高于0.15μm的情况中,表面的形态变得粗糙,且出现褪色变白和眩光,这也不是优选的。同时,在横截面内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小于0.4μm的情况中,防眩膜的表面也变得几乎平坦,且不表现充分的防眩性能,这不是优选的。此外,在横截面的曲线内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大于0.9μm的情况中,表面形态也变得粗糙,且出现褪色变白和眩光,这不是优选的。
横截面内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和最大横截面内高度Pt可根据JIS B 0601采用可购得的通常为接触型的表面粗糙度仪测量。另外,也可通过采用诸如共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设备测量表面上形态,并根据表面形态的三维信息实施计算,而得到它们。在此,在算术平均高度Pa和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根据三维信息计算情况中,为了保证足够的参考长度,优选测量200μm×200μm或更大的区域内的三个或更多点,且可将平均值用作测量值。
接下来,描述要求(5):当在薄膜表面上利用凹凸内突起峰值作为生成点实施Voronoi分割时,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300μm2到1000μm2。首先,描述Voronoi分割,当在平面内放置几个点(称为生成点)时,根据该平面内任意点最靠近哪个生成点将该平面分割,因此,生成的图称为Voronoi图,且该分割称为Voronoi分割。图5示出在抗眩薄膜的表面上实施Voronoi分割的实例,其中利用抗眩薄膜的表面上突起的峰值作为生成点,且正方形点26、26是生成点,且包括一个生成点的各个多边形27、27是通过Voronoi分割形成的区域,并称为Voronoi区域或Voronoi多边形,此后,这些称为Voronoi多边形。下文中描述周围部分28、28是在图形中模糊阴影部分。生成点数和Voronoi区域数在Voronoi图中相一致。
通过利用突起峰值作为生成点实施Voronoi分割形成的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小于300μm2的情况中,防眩膜表面上的倾斜角变得陡峭,且作为结果,容易发生褪色变白,这不是优选的。另外,在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大于1000μm2的情况中,凹凸表面的形状变得粗糙且发生眩光,这不是优选的。
为了得到在防眩膜的表面上利用突起的峰值作为生成点通过实施Voronoi分割获得的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采用诸如共焦显微镜、干涉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设备观察表面形态,使得可得到防眩膜的表面上的每个点的三维坐标,然后,根据下面示出的算法实施Voronoi分割,得到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按照上述算法得到防眩膜的表面上的突起的峰值,接着,将这些突起的峰值投影到防眩膜的参考表面上。此后,将通过表面形态的测量获得的所有的三维坐标投影到该参考表面上,且通过将所有的这些投影点分配给最近的生成点,实施Voronoi分割,以便得到通过分割获得的多边形的面积,由此得到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在测量中,为了降低误差率,对与测量视野的边界接触的Voronoi多边形,计数上述突起的数量,但是当得到平均面积时不计算它们。另外,为了降低误差率,优选在200μm×200μm或更大的面积内观察三个或更多点,且这些平均值用作测量值。
如上述部分地描述,图5是Voronoi图,其示出当利用在防眩膜的表面上的突起峰值作为生成点实施Voronoi分割时的实例。很多生成点26、26是防眩膜上突起的峰值,且通过Voronoi分割每一个生成点26指定一个Voronoi多边形27。在该图中,如上述,对于平均面积的计算,不计入与视野边界接触并模糊阴影的Voronoi多边形28。在此,尽管在该图中,仅部分生成点和Voronoi多边形附有曲线和附图标记,从上面的说明和该附图应该容易理解存在大量生成点和Voronoi多边形。
在此,优选本发明的防眩膜对垂直入射光具有5%或更小的表面光雾度。如上述,专利文献6公开当光雾度高时,当被应用于液晶面板时防眩膜的前面对比度变低,因此,优选的是光雾度为15%或更小,且作为进一步检查的结果,当根据预定方法制造时发现防眩膜的光雾度可进一步降低。防眩膜的表面光雾度可根据JISK 7136示出的方法测量。在有必要分成表面光雾度和内部光雾度的情况中,测量整个防眩膜的光雾度,此后,将光雾度约为0的透明薄膜通过甘油粘贴到其凹凸表面上,然后,测量内部光雾度,使得从下面的表达式中得到表面光雾度。
表面光雾度=整体光雾度-内部光雾度。
在光雾度约为0的透明薄膜粘贴到防眩膜的凹凸表面的状态下测量的光雾度值实际上可被认为是表示内部光雾度,因为由原始凹凸导致的表面光雾度几乎是无效的。不具体限制光雾度约为0的透明薄膜,只要光雾度小即可,例如,可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薄膜。
另外,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防眩膜中,采用暗部分和亮部分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三种光学梳,在45°的光入射角处测量的反射清晰度(clarity of reflection)总和不超过50%。根据JISK 7105中指定的方法测量反射清晰度。在该标准中,限定了用于图像清晰度测量的四种光学梳,其中暗部分与亮部分的宽度比为1∶1,且宽度为0.125mm、0.5mm、1.0mm和2.0mm。在其中使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学梳的情况中,该测量值的误差在本发明限定的防眩膜中变大,因此,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学梳的情况中测量值不加到总和中,且采用三种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光学梳测量的图像清晰度总和称为反射清晰度。在按照这种限定的情况中反射清晰度的最大值为300%。在根据这种限定的反射清晰度超过50%的情况中,清晰地反射光源等的图像,使防眩特性变差,这不是优选的。
然而,在反射清晰度不超过50%的情况中,仅根据反射清晰度很难确定防眩特性是优异的还是差的。这是因为在根据上述限定的反射清晰度不超过50%的情况中,采用具有0.5mm、1.0mm和2.0mm的宽度的光学梳的反射清晰度变得最多为约10%到20%,且不能忽略由测量误差引起的反射清晰度的偏差。因此,本发明人通过目测对比防眩特性,以观察对于反射清晰度不超过50%且根据下述制造方法获得的防眩膜,防眩特性是优异的还是差的。比较和检查目测抗眩特性的评估结果和上述反射曲线,因此,获得了用于评估本发明的防眩膜的防眩性能的适当指标。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膜,优选的是直到一起使用的高清晰度图像显示元件的像素密度为90ppi(每英寸像素)时才具有眩光。在像素的密度不大于此值时看见眩光的情况中,该防眩膜不能与具有高清晰度的图像显示元件结合使用,这不是优选的。
可根据下面方法评估眩光。首先,制备具有如图6的平面图表所示的单元格子的图案的光掩模。在该图中,在透明基板上形成具有10μm线宽的钩状的铬遮光图案31,不形成该铬遮光图案31的部分在单元格子30内形成开口32。在下述实例中,单元格子的尺寸是282μm×94μm(图内的纵×横),因此,使用开口部分内的尺寸是272μm×84μm(图内的纵×横)的光掩模。将大量的每个与图中所示相同的单元格子排列起来,形成光掩模。
另外,如图7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表所示,将光掩模33放置在光盒35上,且铬遮光图案31位于上部,且利用粘合剂将防眩膜粘贴到玻璃板37的样品放置在光掩模33上。光源36放在光盒35内。在这种情况中,通过从距离样品约30cm的点39目测观察样品,进行眩光的功能评估。
接下来,描述可制造根据本发明的适当的防眩膜的方法,以及还描述了用其可获得这种防眩膜且在其表面上生成凹凸的金属模具的制法。根据下列方法可有利地制造根据本发明的防眩膜:采用预定形状的金属模具,在其上形成凹凸,用于将该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透明薄膜上,然后去除透明树脂膜,凹凸表面已从该模具转印到该透明树脂膜上。此外,为了获得具有凹凸的金属模具,通过喷砂微小颗粒在金属表面上生成凹凸,此后,实施无电镀镍,这样,提供了模具。
图8A到8C是示意性地示出获得金属模具的步骤的横截面图,且说明了使用金属板的情况。图8A示出抛光为镜面之后的金属基板41的横截面,在该表面上形成了抛光表面42。在表面上通过喷砂微小颗粒到镜面抛光之后的该金属的表面上,生成凹凸。图8B是示出在已经喷砂微小颗粒之后并且通过微小颗粒的喷砂已经生成了部分球形的微小凹面43的金属基板41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此外,金属表面上凹凸形状内尖锐点通过在表面上实施无电镀镍来变圆,所述表面上已经采用微小颗粒以这种方式生成凹凸。图8C是示出在已实施无电镀镍之后金属表面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其中镍镀层44在金属基板41上形成的微小凹面上形成,且对比于图8B中示出的凹面43,该表面46处于尖锐点已通过无电镀镍变圆的状态;换句话说,处于凹凸形状柔和了的状态。如上述,在通过将微小颗粒喷砂到金属表面上形成的部分球形的微小凹面43上实施无电镀镍,由此,可获得基本不具有平坦部分的金属模具,其中生成了适于获得展示优选光学特性的防眩膜的凹凸。
可用铝、铁、铜、不锈钢等作为适于本发明的金属。在这些当中,表面容易通过微小颗粒喷砂变形的金属是优选,包括硬度不是很高的金属,且优选使用铝、铁、铜等等。考虑到成本,铝和软铁是更优选的。关于金属模具的形状,可使用金属平板,或可使用圆柱形状的金属辊。在采用金属辊制造模具的情况中,可用连续辊形式制造防眩膜。
在表面抛光的状态下,尤其,优选将表面抛光成处于接近镜面的状态,将微小颗粒喷砂到这些金属上。这是因为为了获得具有理想精度的形状,在很多情况中在金属板或金属辊上实施例如切和抛光的机械加工,作为结果,在金属表面上残留加工痕迹。存在加工痕迹比采用微小颗粒生成的凹凸要深的情况,当处于具有深加工痕迹状态的金属表面由于喷砂微小颗粒改变形状,并且因此加工痕迹仍有影响时,使得以不希望的方式影响光学性能。
不具体限制抛光金属表面的方法,可使用任何机械抛光方法、电解抛光方法和化学抛光方法。机械抛光方法包括超-精抛光(finishing)方法、研磨、流体抛光方法、软皮抛光方法等。关于抛光后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不大于1μm,当Ra是沿着中心线的平均粗糙度时,Ra更优选不大于0.5μm,且Ra最优选不大于0.1μm。在Ra太大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形状改变之前的表面粗糙度甚至在由于喷砂微小颗粒而导致金属表面形状改变之后,可能仍保持有影响,这不是优选的,另外,Ra没有具体下限,因为考虑到加工时间和加工成本自然地限制它,这样,不必强加任何限制。
关于将微小颗粒喷砂到金属表面的方法,喷砂工艺方法是适合使用的。作为喷砂工艺方法,有喷沙方法、喷丸方法和液体研磨方法。关于这些工艺中使用的颗粒,优选具有接近球形的形状,而不是具有锐角形状的颗粒,且优选由硬材料制成的颗粒,这样不会由于加工期间颗粒破碎而产生锐角。作为满足这些条件的颗粒,在陶瓷基颗粒中,优选使用由氧化锆制成的球形珠和由氧化铝制成的珠子。另外,在金属基颗粒中,优选使用由钢或不锈钢制成的珠子。此外,可使用在树脂粘合剂中承载陶瓷或金属颗粒的颗粒。
在此,微小颗粒,特别具有15μm到35μm的平均颗粒直径的球形微小颗粒可用作喷砂金属表面的微小颗粒,由此,可获得具有包括如下要求的配置因素的防眩膜:本发明指定的在200μm×200μm区域内提供250或更多个突起。尤其优选的是这些微小颗粒具有大致相同的颗粒直径,就是说,是单分散的。在微小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小于15μm的情况中,在金属表面上很难形成充分的凹凸,另外,表面的倾斜角变得陡峭,容易发生褪色变白。同时,微小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大于35μm时,表面上的凹凸变得粗糙,发生光眩且作为外观质量的手感趋于受损。
一方面,本发明特征在于在以上述方式生成凹凸的金属表面上实施无电镀镍,由此,使凹凸表面上的尖锐点变圆,因此,制造金属板。尽管无法概括凹凸表面上被变圆的尖锐点的数量,但是因为依据基底金属的种类、根据诸如喷砂的技术获得的凹凸的尺寸和深度、以及镀层类型和厚度,它应当是不同的,所以控制变圆的尖锐点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镀层的厚度。当无电镀镍的厚度小时,在根据诸如喷砂的技术获得的凹凸形状表面上变圆尖锐点的效果是不充分的,通过将该凹凸形状转印到透明薄膜获得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不是很好。同时,当镀层的厚度太大时,生产率变差。根据本发明,无电镀镍的厚度优选为3μm到70μm,且更优选不小于5μm且不大于50μm。
根据本发明,采用宏观上可能提供具有均匀厚度的镀层的金属板或金属辊的表面上的无电镀层,尤其是镀层的硬度高的无电镀镍。作为优选的无电镀镍,例子有采用包括光泽剂(诸如硫)的镀槽的所谓的光泽镀镍,镍-磷合金镀(低磷型、中等磷型或高磷型),镍-硼镀等。
硬铬镀,尤其在专利文献1采用的、专利文献4和专利文献5的发明背景中引用的电解镀铬,使电场在金属板或金属辊端部集中,这样,在中心部分和端部之间的镀层厚度不同。因此,甚至在根据诸如喷砂的技术在整个镀层表面上生成具有均匀深度的凹凸的情况中,如上述,在电镀之后凹凸表面上变圆的尖锐点数量根据在镀层上的位置而不同,这样得到的凹凸的深度根据位置而不同,且因此,采用电解电镀不是优选的。
另外,如上述的硬铬电镀不适合制造防眩膜的金属模具,因为可在被镀表面上产生粗糙。这是因为为了清除粗糙在硬铬电镀之后通常抛光镀层表面,且如下述,在本发明中在电镀后表面上抛光不是优选的。
然而,在本发明中,为了在凹凸金属表面上实施无电镀镍之后增加表面的硬度,不排除在最外表面上形成的非常薄的铬镀层,所谓的冲洗(flush)镀铬。在实施冲洗镀铬的情况中,有必要使冲洗铬镀层薄到在基底上的无电镀镍形状不损失的程度,且厚度优选不超过3μm且更优选不超过1μm。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镀之后不抛光金属板或辊,不像上述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金属板或辊。这是因为通过抛光在最外表面上生成平坦部分,因此,可能使光学特性受损,并且用于控制形状的因素数量增加,很难以高度可再现的方式控制形状。图9的示意性横截面图示出了在通过喷砂微小颗粒获得的凹凸表面上通过化学镀镍磨圆尖锐的点的情况下,抛光具有平坦表面的金属板,且具体地,示出抛光了图8C的状态下的镀镍层44的表面。在金属41的表面上生成的镍镀层44上的表面凹凸46内的一些突起通过抛光削去,因此,生成平坦表面48。
接下来,描述采用这样获得的金属模具制造防眩膜的工艺。将根据上述方法获得的金属模具的形状转印到透明树脂薄膜上,由此,获得防眩膜。优选通过压印(embossing)将模具的形状转印到薄膜上。作为压印,作为实例,可引用采用光固化树脂的UV压印方法和采用热塑性树脂的热压印方法。
根据UV压印方法,在透明基膜的表面上形成光固化树脂层,且将该光固化树脂层压在模具的凹凸表面上的同时使其硬化,由此,将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光固化树脂层。例如,将紫外线光固化树脂涂敷到透明基膜,并且在所涂敷的紫外线固化树脂与金属模具接触的情况下,利用紫外线辐照透明基膜侧,因此,硬化了该紫外线固化树脂,此后,将其上已形成硬化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层的透明基膜从金属模具上剥离,由此,将金属模具的形状转印到紫外线固化树脂上。不具体限制紫外线固化树脂的类型。另外,尽管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树脂的表述,但是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光固化引发剂提供可利用波长比紫外线长的可见光固化的树脂。如上述,本发明的紫外线固化树脂是包括可见光固化树脂的概括术语。同时,根据热压印方法,在受热状态下将透明热塑性树脂薄膜压在金属模具上,这样,将模具表面的形状转印到热塑性树脂薄膜上。在这些压印方法中,考虑到生产率,UV压印方法是优选的。
任何基本上光学透明的薄膜都可用作制造防眩膜的透明基膜,包括树脂薄膜,诸如纤维素三醋酸酯薄膜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市场上可买到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可用作该紫外线固化树脂。例如,可单独使用诸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rimethyloipropane triacrylate)以及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ntaerythritol tetraacrylate)的多官能的丙烯酸酯,或使用这些物质的两种或更多种的混合物,且这些可与诸如″Irgacure 907,″″Irgacure 184″(由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K.K.制造的)或″Lucirin TPO″(由BASF JapanLtd.制造的)的光聚合引发剂混合,用作紫外线固化树脂。
任何基本上透明的薄膜可以用作热压印方法中的热塑性透明树脂薄膜,和例如可使用热塑性树脂的溶剂浇注薄膜或挤出薄膜,所述热塑性树脂诸如为无定形环形聚烯烃,其具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素三醋酸酯或降冰片烯基化合物作为单体。在采用上述UV压印方法的情况中,也可将这些透明树脂薄膜用作透明基膜。
甚至在凹凸表面的最外表面上不具有低反射薄膜的情况中,本发明的防眩膜也具有充分的防眩性能,且可用于低反射薄膜贴附于最外表面的状态下。可通过在防眩层的顶部上提供具有低于防眩层的反射率的低反射率材料的层,形成低反射薄膜。关于低反射率材料,作为实例,可引用丙烯基树脂或环氧基树脂中含有诸如氟化锂(LiF)、氟化镁(MgF2)、氟化铝(AlF3)或冰晶石(3NaF·AlF3或Na3AlF6)的无机材料的微小粉末的无机低反射材料,以及诸如氟基或硅基有机化合物、热塑性树脂、热固树脂和紫外固化树脂的有机低反射材料。
如上述形成的本发明的防眩膜具有优异的防眩效果,且可有效地抑制褪色变白,因此,当放到图像显示器上时该防眩膜具有优异的可见度。在图像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的情况中,该防眩膜可层压在偏振膜上。即,很多偏振膜通常具有将保护薄膜层压在偏振器的至少一侧上的形式,该偏振器由吸收并定向了碘或二色染料的聚乙烯醇基树脂薄膜制成,并且通过粘贴如上述生成凹凸的防眩膜到该偏振膜的一个表面上获得防眩偏振膜。另外,如上述生成的防眩凹凸的薄膜可用作保护薄膜和防眩层二者,且可粘贴到偏振器的一个表面上使得其凹凸表面面朝外,由此,可获得防眩偏振膜。此外,如上述在层压了保护膜的偏振片的保护膜的一侧的表面上提供防眩凹凸,由此,可获得防眩偏振膜。
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器中,将具有特定反射曲线和如上述的表面形状的防眩膜与图像显示器元件结合。在此,以液晶面板代表该图像显示元件,其具有在上下基底之间密封液晶的液晶单元,且液晶的取向状态通过所施加的电压改变,由此,显示图像,且另外,可将本发明的防眩膜应用到诸如等离子体显示面板、Braun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和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的任何已知的各种显示器中。因此,将上述防眩膜放到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视侧上,由此,形成图像显示器。这时,放置防眩膜使得防眩膜的凹凸表面面朝外(在可视侧上)。该防眩膜可直接粘贴到图像显示元件的表面上,或将液晶面板用作图像显示元件的情况下,该防眩膜可通过如上面实例中描述的偏振膜粘贴到液晶面板表面上。如上述,在具有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器中,入射光被防眩膜表面上的凹凸散射,这样可减弱反射的图像且提供优异的可见度。
[实施例]
在下文中,说明实施例且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制于这些实施例。在下述实施例中,描述下列评估防眩膜的方法。
(表面光雾度的测量)
使用符合JIS K 7136的由Murakami 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 Co.,Ltd.,制造的″HM-150″型浊度仪,测量防眩膜的整体光雾度和内部光雾度。在测量前为了防止变形,利用光学透明粘合剂以使凹凸表面变成表面的方式将样品粘贴到玻璃基板上。通过直接测量样品光雾度获得的值称为整体光雾度,当采用甘油将光雾度约为0的透明薄膜(在此,使用纤维素三醋酸酯薄膜)粘贴到样品的凹凸表面上时,测量值称为内部光雾度,且下面等式中得到表面光雾度。
表面光雾度=整体光雾度-内部光雾度
(透射清晰度的测量)
采用符合JIS K 7105的由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的绘图测量工具″ICM-1D″实施测量。为了防止样品变形,采用光学透明粘合剂将其粘贴到玻璃基板使得凹凸表面成为表面之后,测量样品。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光入射到样品(防眩膜)侧实施测量。在此,测量值是采用暗和亮的部分的宽度分别是0.125mm、0.5mm、1.0mm and 2.0mm的四种光学梳测量的值的总值。
(反射清晰度的测量)
采用上述相同的绘图测量工具″ICM-1DP″实施测量。为了防止样品变形,采用光学透明粘合剂将其粘贴到玻璃基板使得凹凸表面作为表面之后,测量样品。另外,为了防止玻璃后表面的反射,利用水将具有2mm厚度的黑色丙烯树脂板粘贴到已粘贴防眩膜的玻璃板的玻璃表面,并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使光入射到样品(防眩膜)侧实施测量。在此,测量值是采用暗和亮部分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三种光学梳以与上述相同方式测量的值的总值。
(反射率的测量)
在从薄膜的法线倾斜30°的方向上利用来自He-Ne激光器的平行光辐射防眩膜的凹凸表面,并且在不同的角度处测量在包括薄膜的法线和辐射方向的平面内的反射率。为了测量各种情况的反射率,可使用由YokogawaElectric Corporation制造的″光强度传感器329203″和″光强度仪3292″。
(突起数的计数)
采用Sensofar Japan Ltd.制造的共焦显微镜″PLμ2300″观察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为了防止样品变形,采用光学透明粘合剂将其粘贴到玻璃基板使得凹凸表面成为表面之后观察样品。物镜的放大率为50,并且利用低分辨率实施计数。这样做是因为在以高分别率观察样品的情况下,甚至计数了样品表面上的微小突起,这样妨碍突起的计数。
(高度柱状图的测量)
采用与上述相同的共焦显微镜″PLμ2300″观察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为了防止样品的变形,在采用光学透明粘合剂将其粘贴到玻璃基板使得凹凸表面成为表面之后观察样品。物镜的放大率为50。
(测量横截面内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和横截面最大高度Pt)
采用与上述相同的共焦显微镜″PLμ2300″观察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为了防止样品的变形,在采用光学透明粘合剂将其粘贴到玻璃基板使得凹凸表面成为表面之后,观察样品。物镜的放大率为50。基于观察的数据,通过根据符合JIS B 0601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算术平均高度Pa和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
(当实施Voronoi分割时测量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
采用与上述相同的共焦显微镜″PLμ2300″观察防眩膜的表面形状。为了防止样品的变形,在采用光学透明粘合剂将其粘贴到玻璃基板使得凹凸表面成为表面之后,观察样品。物镜的放大率为50。基于观察的数据,根据上述算法通过计算得到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
(评估眩光)
参见图6和7根据如上述的方法评估眩光。即,制造具有图5所示的单元格子的图案的光掩模,且将其放到光盒35上使得如图7所示光掩模33的铬遮光图案31面朝上,并且将采用20μm厚的粘合剂将防眩膜11粘贴到1.1mm厚的玻璃板37的样品放到光掩模33上,在距离样品约30cm的位置39通过目测观察样品,由此,采用7个等级功能性地评估眩光程度。等级1对应于根本观察不到眩光的状态,等级7对应于极端的眩光状态,等级3对应于仅稍微观察到眩光的状态。
(通过目视检查反射和褪色变白进行评估)
在打开荧光灯的明亮的房间内通过目视检查观察防眩膜,且检查荧光灯的反射存在和褪色变白的程度。
实例1
将具有300mm直径的铝辊的表面(根据JlS的A5056)抛光为镜面。采用喷砂设备(由Fuji Manufacturing Co.,Ltd.得到),将由Tosoh Corporation(商标,具有20mm的平均颗粒直径)制造的氧化锆珠″TZ-SX-17″在0.1MPa(与下述相同的表压)的喷砂压强下喷砂到所获得的抛光为镜面的铝辊的外表面,从而在该表面上生成凹凸。在获得的凹凸铝辊上实施无电镀光泽镀镍工艺,由此制造金属模具。镀层厚度设定为15μm,镀之后采用β射线薄膜厚度测量工具(商标″FisherScope MMS″,从Fischer Instruments K.K.获得)测量镀层厚度,发现厚度为172μm。
单独地,将由Dainippon Ink and Chemicals Incorporated制造的光固化树脂合成物″GRANDIC 806T″(商标)溶解在乙酸乙酯中,以便获得具有50wt%浓度的溶液,此外,将5重量份的光聚合引发剂″Lucirin TPO″(由BASF Japan Ltd.,制造,化学名:2,4,6-三甲基苯甲酰联苯氧化膦)添加到含100重量份的固化树脂组分的溶液中,这样,制备涂敷液体。将该涂敷液体涂敷到具有80μm厚度的纤维素三醋酸酯(TAC)薄膜,使得在干燥后涂敷厚度变成5μm,然后在温度设定为60℃的干燥器中干燥3分钟。利用橡胶辊将干燥后的薄膜接触并压在上面制造的金属模具的凹凸表面上,这样将光固化树脂组合物层放在镍镀层侧上。在这种状态下,利用来自高压汞灯的强度为20mW/cm2的光辐射TAC薄膜侧,其中当通过计算将光转换为h线时光量为200mJ/cm2,由此,固化该光固化树脂组合物层。此后,将TAC薄膜和固化树脂一起从模具上去除,由此,制造了透明防眩膜,其是由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薄膜制成的多层体。
根据上述技术评估获得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且表1示出结果。在此,关于透射清晰度,当采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为25%,当采用具有0.5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为21%,当采用具有1.0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为23%,当采用具有2.0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为41%,表1描述这些值的总和为110.0%。另外,关于反射清晰度,当采用具有0.125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4%,当采用具有0.5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3%,当采用具有1.0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6%,当采用具有2.0mm宽度的光学梳时,其值约12%,当使用具有0.5mm、1.0mm和2.0mm宽度的光学梳时,上述值当中值的总和为表1描述的21.1%。另外,分别地,表2示出获得的防眩膜凹凸表面上形状的评估结果和防眩性能,图10示出当测量反射率(反射曲线图)时获得的反射光的散射特性,图11示出高度的柱状图。
实例2到6
制造如表1所示的在表面上具有凹凸的镀层厚度不同并且具有其它因素与实例1相同的金属模具。采用各自的模具,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透明防眩膜,该透明防眩膜是由在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薄膜制成的多层体。分别地,表1示出获得的防眩膜的光学特性,表2示出凹凸表面的形状的评估结果和防眩性能。另外,关于实例2,分别地,图10示出反射曲线图和实例1的结果,图11示出高度柱状图和实例1的结果。关于实例3和4,分别地,图12示出各个反射曲图,图13示出高度的柱状图,另外,关于实例5和6,分别地,图14示出各个反射曲图,图15示出高度的柱状图。
表1
  制作模具的条件     光学特性
  喷砂压强   镀层厚度     表面光雾度   透射清晰度   反射清晰度   反射曲线
  R(30) R(40) R(60)/R(30)
  实例1   0.1MPa   17.2μm     3.4%   110.0%   21.1%   0.332% 0.00272% 0.00010
  实例2   0.1MPa   11.5μm     0.4%   207.4%   28.4%   0.606% 0.00039% 0.00005
  实例3   0.1MPa   14.7μm     2.3%   167.4%   14.4%   0.290% 0.00135% 0.00013
  实例4   0.1MPa   11.8μM     2.3%   126.3%   17.9%   0.125% 0.00221% 0.00016
  实例5   0.1MPa   15.7μm     0.2%   203.4%   29.3%   1.275% 0.00009% 0.00002
  实例6   0.1MPa   18.0μm     0.2%   223.1%   36.3%   1.494% 0.00006% 0.00001
表2
  表面形状   防眩性能
突起数     高度柱状图中的峰位置 算术平均高度Pa 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    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 反射 眩光    退色变白
  实例1   102     45-50% 0.131μm 0.783μm    370μm2   无     3    无
  实例2   81     45-50% 0.100μm 0.660μm    441μm2   无     3    无
  实例3   116     45-50% 0.132μm 0.771μm    321μm2   无     3    无
  实例4   98     40-45% 0.127μm 0.688μm    370μm2   无     3    无
  实例3   50     40-45% 0.089μm 0.457μm    847μm2   无     3    无
  实例6   87     55-60% 0.084μm 0.457μm    484μm2   无     3    无
如表1和2所示,反射曲线和表面形状满足本发明限定的样品展示了优异的防眩性能(无反射)。另外,眩光和褪色变白的程度也是低的。
比较例1到6
作为比较例,表3示出在由Sumitomo Chemical Co.,Ltd.,出售的偏振片″Sumikaran″中用作防眩膜且其中填料分散在紫外固化树脂中的防眩膜″AG1,″″AG3,″″AG5,″″AG6,″″AG8″和″GL6″(分别称为比较例1到6)的光学特性,表4示出凹凸表面的形状的评估结果和防眩性能。关于比较例1和2,分别地,图16示出各个反射曲线图,图17示出高度的柱状图。另外,关于比较例3和4,分别地,图18示出各个反射曲线图,图19示出高度的柱状图。此外,关于比较例5和6,分别地,图20示出各个反射曲线图,图21示出高度的柱状图。
表3
  光学特性
  表面光雾度     透射清晰度     反射清晰度     反射曲线
    R(30) R(40) R(60)/R(30)
  比较例1   3.6%     52.1%     15.7%     0.368% 0.00259% 0.00018
  比较例2   3.4%     97.2%     20.1%     0.568% 0.00113% 0.00008
  比较例3   10.7%     65.9%     23.2%     0.110% 0.00409% 0.00145
  比较例4   20.1%     40.9%     21.7%     0.042% 0.00582% 0.00639
  比较例5   10.9%     199.8%     30.3%     0.099% 0.00452% 0.00148
  比较例6   10.9%     58.2%     15.5%     0.102% 0.00671% 0.00099
表4
  表面形状   防眩性能
突起数   高度柱状图中的峰位置   算术平均高度Pa   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   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 反射 眩光   退色变白
  比较例1   18   25-30%   0.104μm   0.933μm   2.084μm2   5   无
  比较例2   22   20-25%   0.220μm   1.088μm   1.762μm2   存在   5
比较例3 78 20-25% 0.190μm 1.107μm 546μm2   3   存在
  比较例4   114   20-25%   0.284μm   1.615μm   384μm2   无   5   存在
  比较例5   139   20-25%   0.157μm   0.665μm   345μm2   无   3   存在
  比较例6   146   25-30%   0.196μm   1.061μm   297μm2   无   2   存在
如表3和4所示,在比较例1和2中,R(30)不大于2%,且R(40)不大于0.003%,因此,没观察到褪色变白。然而,在200μm×200μm区域内突起数小于50,柱状图中峰值位置存在于20%到30%的位置,算术平均高度Pa超过0.15μm,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超过0.9μm,且Voronoi多边形的平均面积超过1000μm2。结果是,不能获得充分的防眩性能(无反射),或发生眩光。同时,比较例3到6中,R(40)超过0.003%,因此,与本发明的实例相比,这些比较例观察到了褪色变白。另外,表面光雾度高,因此,有前对比度降低的趋势。除此之外,高度柱状图的峰值位置两极分化,在一些比较例中算术平均高度Pa超过0.15um且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超过0.9μm,因此,在眩光方面,其性能等同于或低于本发明的实例。
比较例7
将50mm的铝板(根据JIS的A6061)的表面抛光为镜面,此后,在0.4MPa的喷砂压强下将Tosoh Corporation制造的氧化锆珠″TZ-B53″(商标,具有53μm的平均颗粒直径)喷砂到被抛光为镜面的铝板表面,并且在获得的凹凸铝板上实施无电镀光泽镀镍工艺,这样,制造金属模具。单独地,将以与实例1相同的方式制备的包括光固化树脂合成物和光聚合引发剂的涂敷液体涂敷到具有80μm厚度的纤维素三醋酸酯(TAC)薄膜上,使得在干燥之后厚度变为5μm,然后,在温度设定为60℃的干燥器内干燥3分钟。利用橡胶辊将干燥后的薄膜接触且压在上述金属模具的凹凸表面上,由此将光固化树脂合成物层放在镍镀层侧上,且在这种状态中,利用具有20mW/cm2强度的高压汞灯的光辐射TAC薄膜侧,当将光通过计算转换为h线时光量为200mJ/cm2,由此,固化该光固化树脂合成物层。此后,从模具上将TAC薄膜和该固化的树脂一起去掉,这样,制造了透明防眩膜,其是由表面上具有凹凸的固化树脂和TAC薄膜制成的多层体。尽管这样获得的防眩膜具有低光雾度和优异的防眩性能,但是眩光程度为等级5,且对比于所述实例,由于每单位面积的突起数量少导致眩光显著。
将本发明的防眩膜放置在任何各种显示器上,诸如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Braun管(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或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使得该防眩膜相对于图像显示元件位于可视侧,由此,可防止褪色变白和眩光的发生,可减弱反射的图像且可提供优异的可见度。
本发明的防眩膜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能,从而光雾度低,可抑制发眩光和反射,且可保持低的褪色变白同时保持显示图像的亮度,另外,设置了本发明的防眩膜的图像显示器在亮度、防眩性能和可见度方面是优异的。

Claims (12)

1、一种具有在表面上生成的微小凹凸的防眩膜,其中
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R(30)不大于2%>,且在40°的反射角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且
在200μm×200μm的区域内设置有50到150个突起。
2、一种具有在表面上生成的微小凹凸的防眩膜,其中
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R(30)不大于2%,且在40°的反射角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且
当以柱状图表示该膜的凹凸表面上每个点的高度时,柱状图中的峰在以最高点(高度:100%)和最低点(高度:0%)之间的中间点(高度:50%)为中心的+20%和-20%之间的范围内。
3、一种具有在表面上生成的微小凹凸的防眩膜,其中
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R(30)不大于2%,且在40°的反射角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且
在任意横截面内该膜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算术平均高度Pa为0.08μm到0.15μm。
4、一种具有在表面上生成的微小凹凸的防眩膜,其中
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R(30)不大于2%,且在40°的反射角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且
在任意横截面内该膜的凹凸表面的曲线内的横截面内最大高度Pt为0.4μm到0.9μm。
5、一种具有在表面上生成的微小凹凸的防眩膜,其中
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30°反射角的反射率R(30)不大于2%,且在40°的反射角的反射率R(40)不大于0.003%,且
当利用凹凸中的突起的峰作为生成点在该膜的表面上实施Voronoi分割时,形成的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300μm2到1000μm2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当以30°入射角入射的光在不小于60°的反射角的任意方向上的反射率定义为R(60或更大)时,R(60或更大)/R(30)的值不大于0.001。
7、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对于垂直入射光,表面光雾度不大于5%。
8、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采用暗部分和亮部分的宽度为0.5mm、1.0mm和2.0mm的三种光学梳,以45°的光入射角测得的反射清晰度的总和不大于50%。
9、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的防眩膜,其中该防眩膜的最外表面无低反射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膜,其中低反射膜在该防眩膜的最外表面上。
11、一种图像显示器,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的防眩膜和图像显示元件,其中防眩膜放置在图像显示元件的可视侧上。
12、一种用于制造防眩膜的方法,其包括:将平均颗粒直径为15μm到35μm的微小颗粒喷砂到抛光的金属表面上,以形成凹凸;在该凹凸表面上无电镀镍以形成模具;将该模具的凹凸表面转印到透明树脂薄膜上;以及剥离凹凸表面已经从所述模具转印到其上的透明树脂。
CN2006100643853A 2005-12-06 2006-12-04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Active CN101004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51617 2005-12-06
JP2005351617A JP2007156132A (ja) 2005-12-06 2005-12-06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5351617 2005-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4460A true CN101004460A (zh) 2007-07-25
CN101004460B CN101004460B (zh) 2011-01-19

Family

ID=38173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43853A Active CN101004460B (zh) 2005-12-06 2006-12-04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39160B2 (zh)
JP (1) JP2007156132A (zh)
KR (1) KR101314399B1 (zh)
CN (1) CN101004460B (zh)
TW (1) TWI411811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8897A (zh) * 2010-07-02 2012-02-01 不二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透光性构件
CN102681039A (zh) * 2011-03-18 2012-09-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起偏器保护膜
CN103176637A (zh) * 2011-12-26 2013-06-2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装饰框的制造方法与应用的触控显示***
CN105612435A (zh) * 2013-10-04 2016-05-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765416A (zh) * 2013-11-29 2016-07-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765418A (zh) * 2013-11-29 2016-07-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765417A (zh) * 2013-11-29 2016-07-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10187422A (zh) * 2018-02-22 2019-08-30 Agc株式会社 透光性结构体
CN110887019A (zh) * 2019-12-13 2020-03-17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灯具膜片的加工工艺及其防眩光灯具膜片
CN112099117A (zh) * 2020-01-31 2020-12-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使用此光学膜片的显示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87952A (ja) * 2006-01-16 2007-07-2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そのための金型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EP1962110A1 (en) 2007-02-14 2008-08-27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5299270B2 (ja) * 2007-03-20 2013-09-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位相差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WO2009001911A1 (ja) 2007-06-28 2010-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9116109A (ja) * 2007-11-07 2009-05-28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150998A (ja) * 2007-12-19 2009-07-0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56939A (ja) * 2007-12-25 2009-07-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156938A (ja) * 2007-12-25 2009-07-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11055A (ja) * 2008-02-06 2009-09-17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拡散性積層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2083617A (zh) * 2008-07-02 2011-06-01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防眩性层压体
US20100079870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Glare reduction film for display screens
JP4513921B2 (ja) 2008-12-09 2010-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窓材、ブラインド、ロールカーテン、ならびに障子
JP4678437B2 (ja) * 2008-12-29 2011-04-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US8758877B2 (en) * 2009-03-30 2014-06-24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Antiglare hard coat film
JP5525886B2 (ja) * 2009-03-30 2014-06-1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透過型/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DE102010001286A1 (de) * 2010-01-27 2011-07-28 Rolls-Royce Deutschland Ltd & Co KG, 15827 Verfahren zum Erfassen der Flächenbedeckung beim Kugelstrahlen
JP5508946B2 (ja) * 2010-06-16 2014-06-04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体、窓材、建具、日射遮蔽装置、および建築物
CN102401915B (zh) 2010-09-16 2016-04-06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薄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541583B1 (ko) * 2011-11-25 2015-08-0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초발수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EP2870505B1 (en) 2012-07-09 2020-07-29 Corning Incorporated Anti-glare and anti-sparkle transparent structures
JP5488667B2 (ja) 2012-09-28 2014-05-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物品
JP2014119552A (ja) * 2012-12-14 2014-06-30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ための金型の製造方法、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039397B2 (ja) * 2012-12-14 2016-12-0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製造用金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4129359A1 (ja) 2013-02-19 2014-08-28 旭硝子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KR102161958B1 (ko) * 2013-02-19 2020-10-06 에이지씨 가부시키가이샤 투명 기체의 광학 특성을 평가하는 방법
JP2015152658A (ja) * 2014-02-12 2015-08-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WO2016030738A1 (ja) * 2014-08-26 2017-07-20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US10475943B2 (en) * 2015-03-20 2019-11-12 Toyobo Co., Ltd. White polyester film for a solar cell, sealing sheet for back surface of solar cell using same,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6736381B2 (ja) * 2016-06-27 2020-08-05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6674371B2 (ja) * 2016-12-14 2020-04-01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7027337B2 (ja) * 2016-12-22 2022-03-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4347578A (zh) * 2017-08-04 2022-04-15 株式会社大赛璐 防眩膜
DE102017124744A1 (de) * 2017-10-23 2019-04-25 Technische Hochschule Nürnberg Georg Simon Ohm Restflächenoptimierung
KR20220116200A (ko) * 2019-12-13 2022-08-22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2축 배향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4961A (ja) 1992-07-20 1994-02-1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偏光フィルム
JP2002189106A (ja) * 2000-12-20 2002-07-0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防眩性フィルム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JP4592972B2 (ja) * 2001-02-08 2010-12-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光拡散フィルム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4592244B2 (ja) 2002-01-24 2010-12-0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製造用金型
JP2004004176A (ja) * 2002-05-30 2004-01-08 Nitto Denko Corp 反射防止樹脂シート、画像表示装置用基板、画像表示装置
JP2004045472A (ja) 2002-07-09 2004-02-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045471A (ja) 2002-07-09 2004-02-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4287109B2 (ja) 2002-09-02 2009-07-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エンボスロ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ボスロール
KR101088329B1 (ko) * 2003-01-16 2011-11-30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끼가이샤 방현필름, 그 제조방법 및 방현필름을 구비한 표시장치
JP3825782B2 (ja) 2003-01-16 2006-09-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4130928B2 (ja) * 2003-08-13 2008-08-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フィルム
JP2005140890A (ja) * 2003-11-05 2005-06-02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354120B (en) * 2003-11-05 2011-12-11 Sumitomo Chemical Co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4390578B2 (ja) * 2004-02-10 2009-12-24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シート
JP2006053371A (ja) 2004-08-12 2006-02-23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そのための金型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8897A (zh) * 2010-07-02 2012-02-01 不二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透光性构件
CN102338897B (zh) * 2010-07-02 2016-01-20 不二制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透光性构件
CN102681039A (zh) * 2011-03-18 2012-09-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起偏器保护膜
CN103176637A (zh) * 2011-12-26 2013-06-26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装饰框的制造方法与应用的触控显示***
CN103176637B (zh) * 2011-12-26 2016-06-08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装饰框的制造方法与应用的触控显示***
CN105612435A (zh) * 2013-10-04 2016-05-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765416A (zh) * 2013-11-29 2016-07-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765418A (zh) * 2013-11-29 2016-07-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5765417A (zh) * 2013-11-29 2016-07-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10187422A (zh) * 2018-02-22 2019-08-30 Agc株式会社 透光性结构体
US11267750B2 (en) 2018-02-22 2022-03-08 AGC Inc. Translucent structure
CN110187422B (zh) * 2018-02-22 2022-06-14 Agc株式会社 透光性结构体
CN110887019A (zh) * 2019-12-13 2020-03-17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灯具膜片的加工工艺及其防眩光灯具膜片
CN112099117A (zh) * 2020-01-31 2020-12-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使用此光学膜片的显示模块
CN112099117B (zh) * 2020-01-31 2022-06-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使用此光学膜片的显示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41243A (en) 2007-11-01
TWI411811B (zh) 2013-10-11
KR101314399B1 (ko) 2013-10-04
US7939160B2 (en) 2011-05-10
US20070139783A1 (en) 2007-06-21
KR20070059977A (ko) 2007-06-12
JP2007156132A (ja) 2007-06-21
CN101004460B (zh) 201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4460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器
CN101004456B (zh)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制造用于其的金属模具的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1484829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453467B (zh) 防眩膜及其製造方法、防眩膜之模具的製造方法以及顯示裝置
CN101675362B (zh) 防眩薄膜、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JP5163943B2 (ja)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1608091B1 (ko) 방현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009329A (zh) 防眩膜的制造方法和用于制作防眩膜的模具的制造方法
KR20120029356A (ko) 방현 필름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40131518A (ko) 방현 필름
CN110268102A (zh) 防反射膜、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模具及模具的制造方法
CN104871050A (zh) 防眩性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JP2009122371A (ja)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039397B2 (ja) 防眩フィルム製造用金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