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1221C -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1221C
CN100391221C CNB2005100042683A CN200510004268A CN100391221C CN 100391221 C CN100391221 C CN 100391221C CN B2005100042683 A CNB2005100042683 A CN B2005100042683A CN 200510004268 A CN200510004268 A CN 200510004268A CN 100391221 C CN100391221 C CN 10039122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iginal copy
original
transmission path
document
sca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042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38418A (zh
Inventor
能势佳孝
高松成年
小山健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638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8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122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1221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04N1/2032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of two pictures corresponding to two sides of a single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67Handling of original or reproduction media, e.g. cutting, separating, stacking
    • H04N1/0057Conveying sheets before or after 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203Simultaneous scanning of two or more separate pictures, e.g. two sides of the same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H04N1/1215Feeding using one or more cylindrical platens or rollers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main scanning l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包括:原稿盘、原稿排出盘、传输路径、原稿供给辊、分离垫、传输辊、CCD扫描单元、CIS扫描单元以及原稿排出辊。原稿盘和原稿排出盘被设置成上下方向上的两段。传输路径从原稿盘到原稿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原稿供给辊和分离垫设置在传输路径的入口附近,并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稿而将原稿分离。传输辊夹住并传输原稿。CCD扫描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的U形弯部分的直接下游并扫描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一面。CIS扫描单元设置在CCD扫描单元的下游并扫描原稿的第二面。原稿排出辊夹住并排出扫描过的原稿。在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纵截面图中,CIS扫描单元设置在分离垫和设置在分离垫直接下游的传输辊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CCD扫描单元和原稿排出辊之间。

Description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扫描仪、传真机和复印机等中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其将原稿盘上的原稿通过传输路径传输至扫描位置和原稿排出盘。
背景技术
扫描仪、传真机和复印机等包括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其具有自动原稿供给器(ADF),可连续地供给多个原稿。通过使用自动原稿传输设备,放在原稿盘上的多个原稿可自动地连续地被传输到扫描位置。
图8是复印传真多功能***设备(MFP)900的ADF的横截面图。原稿盘901上的原稿由ADF以U形转弯的方式从上侧到下侧传输至设置在原稿盘901下方的原稿排出盘902。在传输过程中,原稿的图像被图像扫描单元,如电荷耦合设备(CCD)扫描。具体来说,如图所示,从原稿盘901至原稿排出盘902形成传输路径903。原稿盘901上的原稿通过设置在传输路径903入口附近的原稿供给辊904和沿传输路径903适当设置的传输辊905连续地被传输到原稿排出盘902。当从原稿盘901上拾取的原稿通过传输路径903传输时,由CCD扫描单元906在原稿的一面上执行图像扫描过程。在CCD扫描单元906的下游,由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扫描单元907在原稿的另一面上执行图像扫描过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3551号公报)
在ADF中,沿传输路径903设置原稿长度传感器908和原稿宽度传感器909,用于在扫描原稿的图像之前自动区分原稿尺寸。原稿长度传感器908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始端和末端。原稿宽度传感器909包括多个排列在传输路径903的宽度方向上的传感器。根据原稿长度传感器908和原稿宽度传感器909的检测信号中的每一个,控制单元(未示出)在扫描原稿之前区分原稿尺寸。同时,可在原稿盘901上设置传感器并且该传感器可区分原稿尺寸。与该情况相比,当具有不同尺寸的原稿被放在原稿盘901上时,原稿长度传感器908和原稿宽度传感器909在区分原稿尺寸方面具有优势。
尽管附图中未示出,但是从CCD扫描单元906的下游到上游可形成反向路径。在原稿首次通过时,可通过CCD扫描单元906的预扫描过程可以区分原稿尺寸。然后,原稿可通过反向路径返回。在原稿第二次通过时,可由CCD扫描单元906执行图像扫描过程。
如上所述,在CIS扫描单元907设置在传输路径903内侧的情况下,自动原稿传输设备需要具有一定的高度,以便使CIS扫描单元907不会与如传输辊905等其它组成部件互相干扰。例如,在传输路径903的入口附近,横过传输路径903面对原稿供给辊904设置延迟辊910,用于分离原稿。在传输路径903的内侧和外侧设置相互面对的传输辊905。同时,在传输路径903的出口附近设置CIS扫描单元907和原稿排出辊911。在具有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903中,入口附近的传输路径和出口附近的传输路径被设置成上下方向上的两段。因此,入口附近的传输路径和出口附近的传输路径需要相互分开至少这些组成部件的高度。然而,在复印传真MFP 900中设置平板扫描仪(FBS)的情况下,原稿压盖包括作为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ADF。ADF随着原稿压盖被打开和关闭。因此,ADF的高度最好是较低的。
在传统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中,例如,为了在由CCD扫描单元906扫描图像之前,通过原稿长度传感器908区分原稿长度是否为A4尺寸纸张的纵向原稿长度,需要从原稿长度传感器908到CCD扫描单元906的读取传感器912的传输路径长度为A4尺寸纸张的纵向原稿长度或者更长。因此,如图所示,形成传输路径903,使得相对于入口,出口位于向内的位置。而且,原稿盘901设置在入口处。因此,排出到原稿排出盘902上的原稿很难从视觉上被确认并且这些原稿很难被取走。此外,在形成反向路径并且通过两次传递原稿而执行图像扫描过程的情况下,如果具有不同尺寸的原稿混合在一起,则需要为原稿中的每一个执行预扫描过程。因此,图像扫描过程所需的时间周期变长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缺陷而做出。本发明的一种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可降低在传输路径的内侧设置了第二扫描单元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高度的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装置,其便于从视觉上确认从出口排出的原稿并便于在自动原稿传输设备中取走原稿,特别是,一种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其中,用于检测原稿尺寸的尺寸传感器设置在传输路径上并且图像扫描过程通过原稿的一次传递而执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包括原稿盘、原稿排出盘、传输路径、原稿分离单元、传输辊、第一扫描单元、第二扫描单元以及原稿排出辊。原稿盘和原稿排出盘被设置成上下方向上的两段。传输路径从原稿盘到原稿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原稿分离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入口附近。原稿分离单元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稿而将从原稿盘供给的原稿分离。传输辊沿传输路径适当地设置。传输辊夹住并传输原稿。第一扫描单元设置在传输路径的U形转弯部分直接下游的传输路径外侧。第一扫描单元对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一面进行扫描。第二扫描单元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的扫描位置下游的传输路径内侧。第二扫描单元对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二面进行扫描。原稿排出辊设置在传输路径的出口附近。原稿排出辊夹住扫描过的原稿并将原稿排出至原稿排出盘。在该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纵截面中,第二扫描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原稿分离单元和设置在原稿分离单元直接下游的传输辊之间以及在垂直方向上它们的下方,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第一扫描单元和原稿排出辊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原稿排出辊大体上设置在原稿分离单元下方,在相对于原稿分离单元偏移的传输路径上的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始端和末端的尺寸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上游的传输路径上。用于控制扫描操作的读取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的直接上游。从尺寸传感器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的长度比用于区分最大可扫描的原稿尺寸的原稿长度长。
根据本发明,设置在传输路径内侧的第二扫描单元设于设置在传输路径入口附近的原稿分离单元和设置在原稿分离单元下游直接的传输辊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且位于设置在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第一扫描单元和设置在出口附近的原稿排出辊之间。因此,沿着从原稿盘至原稿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可以有效地设置原稿分离单元、传输辊、第一扫描单元、第二扫描单元以及原稿排出辊,而不会相互干扰。结果,可以降低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原稿排出辊大体上设置在原稿分离单元下方,在相对于原稿分离单元偏移的传输路径上的位置处。因此,本发明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优势在于可容易地确认并可容易地取走从出口排出的原稿。特别是,本发明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在下列结构方面是有用的,在该结构中,用于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始端和末端的尺寸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上游的传输路径上,用于控制扫描操作的读取传感器设置在第一扫描单元的直接上游,并且原稿从尺寸传感器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的长度比用于区分最大可扫描的原稿尺寸的原稿长度长。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可以用作具有用于将例如ADF之类的原稿盘上的原稿通过传输路径传输至扫描位置和原稿排出盘的自动原稿传输机构的扫描仪、传真机和复印机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印传真MFP 100的示意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复印传真MFP 100的上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3是显示ADF 1的结构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4是显示在ADF盖102b被打开的状态下ADF 1的横截面放大图。
图5A显示A4尺寸的原稿,其具有原稿长度L1和原稿宽度W1。图5B显示A5尺寸的原稿,具有原稿长度L2以及原稿宽度W2。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ADF 1的布局。
图7是显示复印传真MFP 100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8是显示传统的复印传真MFP 900的ADF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复印传真MFP 100的外部构造,其包括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1。如图所示,复印传真MFP 100包括扫描台101、原稿压盖102、操作面板103、框架104以及纸张供给盒105。扫描台101起到平板扫描仪(FBS)的作用。原稿压盖102以一种能够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被轴向支撑在扫描台101上。操作面板103***作用于例如,输入原稿扫描过程的开始。框架104包括将图像打印到纪录纸上的图像打印单元以及电传输图像的传输单元等。纸张供给盒105供给纪录纸用于打印被扫描的图像。在复印传真MFP100中,原稿压盖102内的ADF 1形成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原稿盘2上的原稿由ADF 1以U形转弯的方式从上侧到下侧传输到设置在原稿盘2下方的原稿排出盘4。在传输过程中,执行图像扫描过程。而且,复印传真MFP 100的结构为一个实例。诸如图像打印单元、用于电传输图像的传输单元以及用于供给纪录纸以打印被扫描的图像的纸张供给盒的结构是任选的。
如图2所示,在扫描台101内,稿台玻璃11设置在近似长方体的外壳10的上表面。外壳10包括CCD扫描单元12。CCD扫描单元12为一种所谓的简化了的光学***的扫描单元。如图所示,CCD扫描单元12包括光源14、反射镜15、聚光透镜16和CCD图像传感器17。光源14向扫描位置P1照射光。反射镜15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R引导至预定的方向。聚光透镜16将反射光R聚焦。CCD图像传感器17将聚焦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该电信号。当上述的CCD扫描单元12起到FBS的作用时,CCD扫描单元12相对于稿台玻璃11水平移动以扫描稿台玻璃11上的原稿。当使用自动原稿传输设备1时,CCD扫描单元12移动到扫描位置P1以扫描通过传输路径3传输的原稿的图像。然后,来自原稿的反射光R被引导至CCD图像传感器17并形成图像。而且,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对已由CCD扫描单元12扫描并已转换为电信号的图像信号执行模数转换和黑点校正处理等。然后,通过图像打印单元,如打印机,将图像信号打印到纪录纸上,或通过传输单元如编解码器进行电传输。
如图2和3所示,下面要描述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作为ADF被设置在原稿压盖102内。自动原稿传输设备连续地将原稿传输至扫描位置P1和P2。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包括原稿盘2、原稿排出盘4、传输路径3、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原稿分离单元)、传输辊7、CCD扫描单元12(第一扫描单元)、CIS扫描单元8(第二扫描单元)以及原稿排出辊9。原稿盘2和原稿排出盘4被设置成上下方向上的两段。传输路径3从原稿盘2至原稿排出盘4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入口附近。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稿而分离从原稿盘2供给的原稿。传输辊7大体上沿着传输路径3设置。传输辊7夹住并传输原稿。CCD扫描单元12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传输路径3外侧。CCD扫描单元12对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一面进行扫描。CIS扫描单元8设置在CCD扫描单元12下游的传输路径3内侧。CIS扫描单元8在扫描位置P2对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二面进行扫描。原稿排出辊9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出口附近。原稿排出辊9夹住扫描过的原稿并将原稿排出到原稿排出盘4上。原稿盘2上的原稿通过ADF 1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原稿通过被反向以从上侧到下侧做U形转弯,而沿着具有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3被传输。然后,原稿到达扫描位置P1。当原稿通过扫描位置P1时,CCD扫描单元12对原稿第一面上的图像进行扫描。原稿沿着传输路径3进一步被传输并到达扫描位置P2。当原稿通过扫描位置P2时,CIS扫描单元8对原稿第二面上的图像进行扫描。然后,原稿被排出到位于原稿盘2下方的原稿排出盘4上。因此,通过传递原稿一次,换句话说,通过所谓的一次通过,可以扫描原稿两面上的图像。
在原稿压盖102的上部,为了供给原稿,原稿盘2被设置成稍微向一个方向倾斜。扫描过程开始前,在原稿盘2的上表面上堆叠多个原稿。在用户将原稿放置在原稿盘2上的情况下,用户将原稿的始端放置在倾斜的原稿盘2的下端,使得原稿的始端***到传输路径3的入口。而且,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在原稿盘2上设置可移动的引导器,以便在宽度方向上调整原稿的位置并防止原稿歪斜。
传输路径3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的形状,以连接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成两段的原稿盘2和原稿排出盘4。传输路径3在位于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扫描位置P1处通过稿台玻璃18,在扫描位置P1下游通过扫描位置P2并连接到原稿排出盘4。设置在原稿压盖102内的纸张引导器30和中间引导器31形成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原稿压盖102的盖主体102a和原稿压盖102的ADF盖102b形成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相应地,具有预定厚度的原稿可以通过传输路径3而被传递。
盖主体102a为原稿压盖102的外壳。纸张引导器30和中间引导器31等安装在盖主体102a上。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和原稿排出盘4在盖主体102a上一体形成。同时,ADF盖102b主要形成原稿压盖102的外壳的上部,并设置为能以原稿传输方向的下游侧作为转动中心而相对于盖主体102a转动。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ADF盖102b构成位于ADF 1所在一侧的原稿压盖102的侧壁和顶板。ADF盖102b的侧壁部分的下端通过轴20支撑在盖主体102a上。因此,通过抬起ADF盖102b的传输方向的上游一侧,换句话说,通过抬起位于靠近原稿盘2的ADF盖102b的一侧,ADF盖102b可以以轴20作为摆动中心而被打开和关闭。通过打开ADF盖102b,露出原稿压盖102的内部构件,如分离垫6和传输辊7。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ADF盖102b的下表面和盖主体102a构成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
纸张引导器30形成U形弯部分附近的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传输辊7等适当地沿着纸张引导器30设置。纸张引导器30被固定在盖主体102a上。同时,中间引导器31形成U形弯的上游和下游处的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就是说,中间引导器31的上表面为传输路径3入口附近处的内引导面。中间引导器31的下表面为在传输路径3出口附近处的内引导面。如图4所示,中间引导器31以一种能以上表面的下游端作为摆动中心而被打开和闭合的方式设置。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露出CIS扫描单元8和原稿排出辊9等。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
另外,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部件并非局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盖主体102a等。可采用其它形式作为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器,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如果原稿压盖102的盖主体102a和ADF盖102b由塑料材料一体形成,以便同样起到外引导器的作用,则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并可容易地进行组装过程。传输路径3的上述结构为一种实例,并且可以变为一种已知的传输路径的结构,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代替纸张引导器30,可设置具有很大直径的传输鼓。
原稿供给辊5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入口附近。原稿供给辊5旋转,同时与从原稿盘2供给的原稿接触,并将原稿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分离垫6被压在原稿供给辊5上,并且多个供给的原稿被分离。尽管图中未示出细节,由硅或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thylene-Propylene-Diene Methylene linkage)(EPDM)制成的辊主体通过单向接合器(one-way clutch)固定到金属辊轴以形成原稿供给辊5。原稿供给辊5设置在传输路径3的入口附近传输路径3的外侧。原稿供给辊5的辊轴被支撑在ADF盖102b上。当ADF盖102b被打开时,原稿供给辊5也随ADF盖102b一起向上摆动。
同时,分离垫6相对于原稿的摩擦系数低于原稿供给辊5的辊主体相对于原稿的摩擦系数并高于原稿之间的摩擦系数。例如,分离垫6可以由聚氨酯树脂形成。分离垫6被粘接到分离垫座60的上表面。在中间引导器31的上表面形成安装孔61。分离垫座60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在安装孔61内。分离垫座60由设置在安装孔61内的螺旋弹簧62向上推动。相应地,分离垫6与原稿供给辊5的辊主体接触。当原稿通过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传递时,分离垫座60根据原稿的厚度而向下摆动。由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的原稿被一次分离出一页并连续地被传输。传输到传输路径3中的原稿被传输辊7夹住并被传输到扫描位置P1和P2。当原稿被传输辊7夹住时,原稿供给辊5的辊主体由于单向接合器而变为相对于辊轴,在原稿传输方向上可旋转。相应地,辊主体的旋转跟随着由传输辊7传输的原稿,使原稿的传输不会受到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的夹住的影响。结果,可防止产生原稿的振动。
拾取辊50设置在原稿供给辊5的上游。拾取辊50通过拾取臂51而被可旋转地支撑,臂51通过原稿供给接合器(未示出)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拾取臂51为一对可旋转地将拾取辊50夹在中间的臂。拾取臂51的底端被可旋转地卡止在原稿供给辊5的辊轴上。拾取臂51的前端侧向原稿盘2延伸并支撑拾取辊53。在原稿被放置到原稿盘2上时的待命状态下,拾取臂51的前端侧抬高并且拾取辊50与中间引导器31分离。当拾取原稿时,拾取臂51的前端侧向下摆动以便使拾取臂51下降至与原稿盘2上的原稿中的最上面的一页接触。拾取辊50旋转,同时与原稿盘2上的原稿接触,并将原稿供给到原稿供给辊5。
尽管图中未示出,但一原稿设定传感器检测原稿盘上存在或不存在原稿。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单元控制拾取辊50、拾取臂51、原稿供给辊5以及原稿供给接合器(未示出)的运动。来自驱动源如马达的驱动力被传递给原稿供给辊5的辊轴。该驱动力通过皮带传动机构(未示出)被进一步传递给拾取辊50的辊轴。此外,当降低拾取臂51时,原稿供给接合器被啮合并且驱动力也被传递给拾取臂51。拾取臂51被弹簧向上推动。当原稿供给接合器分离时,拾取臂51通过弹簧的推动力而返回到最上面的位置,并变为处于待命状态。
传输辊7中的每一个由多个在轴向上以相互之间预定间隔固定到辊轴上的辊主体形成。例如,由硅或EPDM制成的辊主体固定到金属辊轴上。辊主体的数目和位置根据例如,要被传输的原稿的尺寸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四个传输辊7a,7b,7c和7d轴向支撑在构成内引导面的纸张引导器30上。相对于传输辊7a,7b,7c和7d中的每一个,从动辊70设置在外引导面处,以便分别与传输辊7a,7b,7c和7d中的每一个接触。原稿被传输辊7a,7b,7c和7d以及从动辊70夹住并沿着传输路径3传输。以与原稿供给辊5相同的方式,面对着两个位于U形弯部分上游的传输辊7a和7b的两个从动辊70被ADF盖102b轴向支撑。如图所示,当ADF盖102b被打开时,原稿供给辊5和这些从动辊70也向上摆动。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的接触状态以及传输辊7a和7b与从动辊70的接触态分别被解除。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
传输辊7a设置在传输辊7中的最上游一侧。传输辊7a起到所谓阻挡辊的作用。传输辊7a上游的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凹进去,并且传输路径3的上下宽度被拓宽以形成阻挡空间32。阻挡传感器33被设置在传输辊7a上游的传输路径3的外引导面上。如上所述,供给到传输路径3中并由原稿供给辊5和分离垫6分离的原稿的始端与传输辊7a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传输辊7a处于停止状态。原稿的始端与传输辊7a接触并且原稿弯曲。然而,原稿弯曲被阻挡空间32所容许。通过原稿如上所述被弯曲,原稿的始端根据传输辊7a的辊表面而被校正。然后,根据对原稿的始端进行检测的阻挡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传输辊7a旋转。相应地,原稿的歪斜被校正并且原稿被传输。
CIS扫描单元8使用了所谓贴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尽管图中未显示细节,但是CIS扫描单元8为一种稳定型的扫描单元,其将由光源照射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通过聚焦纤维聚焦到光敏元件上并执行扫描过程。通过被设置在中间引导器31中,CIS扫描单元8位于传输路径3的内侧。在ADF 1的纵截面图中,CIS扫描单元8位于分离垫6和设置在分离垫6直接下游的传输辊7a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CCD扫描单元12的扫描位置P1和原稿排出辊9之间。在CIS扫描单元8中采用的CIS具有狭窄的目标深度(subject depth)。因此,在处于与传输路径3相面对位置的传输路径外侧设置稿台辊80,传输的原稿通过稿台辊80与CIS扫描单元8的扫描表面接触,并且执行图像扫描过程。如图4所示,中间引导器31位于靠近原稿盘2的一侧可以以中间引导器31上表面的下游边缘附近作为摆动中心而被打开。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CIS扫描单元8也向上摆动。
一对原稿排出辊9设置在CIS扫描单元8的下游。以与传输辊7等相同的方式,由硅或EPDM制成的辊主体被安装在金属辊轴上以形成原稿排出辊9中的每一个。位于传输路径3内侧的原稿排出辊9由中间引导器31支撑。位于传输路径3外侧的原稿排出辊9由盖主体102a支撑。原稿排出辊9相互接触并彼此面对。在图像扫描过程之后,原稿排出辊9将扫描过的原稿从传输路径3上排出到原稿排出盘4。如图所示,原稿排出辊9大体上设置在分离垫6下方。原稿排出辊9在传输路径3上的位置相对于分离垫6和分离垫座60偏移。就是说,设置在中间引导器31上的原稿排出辊9设置成不与分离垫固定器60内用于安装的安装孔61相干扰。如图4所示,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位于传输路径3外侧的原稿排出辊9也随CIS扫描单元8一起向上摆动。因此,通过打开中间引导器31,露出原稿排出辊9和位于传输路径3外侧的稿台辊80等。相应地,可进行维护工作和清除卡纸。
如上所述,位于传输路径3内侧的CIS扫描单元8被设置于分离垫6、分离垫固定器60以及位于分离垫6直接下游的传输辊7a之间以及它们的下方,并位于传输路径3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扫描位置P1和设置在传输路径3出口附近的原稿排出辊9之间。相应地,可以在中间引导器31内有效地设置分离垫6、分离垫座60、CIS扫描单元8以及原稿排出辊9,而不相互干扰,该中间引导器31形成了从原稿盘2到原稿排出盘4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的传输路径3的内引导面。结果,可以减小中间引导器31的厚度。就是说,可以尽可能地减小传输路径3的在靠近入口的传输路径和靠近出口的传输路径之间的空间的高度。因此,与传统的ADF相比,ADF 1的高度可以被减小。结果,改善了ADF 1的外部结构并且包括ADF 1的原稿压盖102的重心变低了。相应地,操作性提高了。
原稿排出辊9大体上设置在分离垫6和分离垫座60下方,在传输路径3上相对于分离垫座60偏移的位置处。相应地,传输路径3的出口位于入口附近。结果,从出口排出的原稿可容易地从视觉上进行确认。此外,可容易地看到位于原稿盘2下方的原稿排出盘4。从扫描位置P1到出口的传输路径长度变长了。相应地,在扫描位置P2附近CIS扫描单元8执行图像扫描过程所在的表面可以水平化。从而,可以抑制CIS扫描单元8与稿台辊80的夹住状态的偏移以及卡纸的产生。结果,可通过CIS扫描单元8稳定地执行图像扫描过程并且提高了扫描的图像质量。
接下来,将要描述ADF 1的尺寸传感器。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沿着ADF 1的传输路径3设置。在用CCD扫描单元12扫描原稿的图像之前,原稿尺寸被自动地区分。例如,如图5A和5B所示,假设A4尺寸的原稿具有原稿长度L1和原稿宽度W1,并且A5尺寸的原稿具有原稿长度L2和原稿宽度W2。于是,A4尺寸的原稿的原稿宽度W1和A5尺寸的原稿的原稿长度L2相同。ADF 1可以纵向或横向传输A4尺寸的原稿和A5尺寸的原稿。换句话说,ADF 1可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传输原稿。因此,例如,仅通过原稿长度传感器34不能区分A4尺寸的原稿的长度方向和A5尺寸的原稿的宽度方向。这样,通过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原稿长度和原稿宽度,并且区分原稿的尺寸和传输方向。同时,可被CCD扫描单元12和CIS扫描单元8扫描的原稿宽度是有限的。因此,比A4尺寸长的原稿,例如B4尺寸的原稿和A3尺寸的原稿,在ADF 1中只能在长度方向上传输。这样,如果通过原稿长度传感器34的检测信号,检测出所传输的原稿比A4尺寸的原稿的原稿长度L1更长,则根据原稿宽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可以将所传输的原稿的原稿尺寸区分为B4尺寸或A3尺寸。
如图6所示,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设置在原稿供给辊5的直接下游。如图7所示,图像扫描控制单元接收来自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并区分所传输的原稿的原稿尺寸。具体来说,图像扫描控制单元从原稿长度传感器34接收检测原稿始端和末端的信号。然后,根据从检测到始端直到检测到末端的马达的步长的数量,图像扫描控制单元计算原稿长度。同时,原稿宽度传感器35包括多个从传输路径3的一端到预定位置,排列在传输路径3的宽度方向上的传感器,以便与多种原稿尺寸中的每一个原稿宽度相对应,如A5尺寸,B5尺寸,A4尺寸和B4尺寸。根据多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对原稿宽度进行区分。根据原稿长度和原稿宽度,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将原稿尺寸信息传递给复印传真MFP 100的主控单元。进一步,原稿尺寸信息包括原稿尺寸和传输方向。根据原稿尺寸信息,主控单元选择纸张并打印出扫描的图像或执行传真传输。如上所述,根据沿传输路径3设置的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的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可以自动区分所传输原稿的原稿尺寸。这样,本实施例的ADF 1在以下方面具有的特殊优势:即使当具有不同尺寸的原稿被放在原稿盘2上时,也可以自动地区分每个原稿的原稿尺寸。
如图6所示,第一读取传感器36设置在扫描位置P1直接上游的传输路径3上。第一读取传感器36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始端和末端。根据该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对CCD扫描单元12进行控制,使得例如,从检测到原稿始端开始经过预定数目的计数之后,CCD扫描单元12开始进行图像扫描过程并且从检测到原稿末端开始经过预定数目的计数之后,CCD扫描单元12停止图像扫描过程。以相同的方式,第二读取传感器37设置在扫描位置P2直接上游的传输路径3上。根据第二读取传感器37的检测信号,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对CIS扫描单元8进行控制。
由CCD扫描单元12和CIS扫描单元8所扫描的每一个图像信息从图像扫描控制单元传送至主控单元。当考虑到图像信息的数据量很大、从图像扫描控制单元到主控单元的数据传输速度以及主控单元的处理过程如打印操作和传真传输的事实时,上述原稿尺寸信息优选地先于图像信息而被传递到主控单元。因此,在由第一读取传感器36检测到沿传输路径3传输的原稿的始端之前,需要原稿长度传感器34已经完成对原稿始端和末端的检测。这样,从原稿长度传感器34到第一读取传感器36的传输路径3的长度,换句话说,传输路径的长度被设成比A4尺寸的原稿的原稿长度L1长。而且,传输路径长度是考虑了原稿的最大可扫描尺寸而设定。在本实施例的ADF 1中,如上所述,B4尺寸或更长的原稿仅在长度方向被传输并由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区分原稿尺寸。因此,传输路径长度被设成比A4尺寸的原稿的原稿长度L1长。然而,如果最大的原稿尺寸和传输方向上的自由度不同,传输路径长度也变得不同。
在如本实施例的ADF 1中,传输路径长度被设定成比A4尺寸的原稿的原稿长度L1长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从入口到第一读取传感器36的传输路径3的长度变长了。此外,一般情况下,扫描位置P1设置于不同于稿台玻璃11的位置处,以使用原稿放置台101作为FBS。扫描位置P1设在传输路径3的U形弯部分的直接下游。因此,在图3中,位于扫描位置P1上游的传输路径3的一部分向右侧方向延伸。然而,如果位于扫描位置P1下游的传输路径3的一部分以与传统的ADF相同的方式形成,则传输路径3的出口相对于入口位于向内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排出到原稿排出盘4上的原稿变得很难从视觉上确认并很难被取走。如上所述,在用于区分所传输的原稿的原稿尺寸的原稿长度传感器34和原稿宽度传感器35沿着ADF 1中的传输路径3设置的情况下,通过将原稿排出辊9设置在大体上分离垫6和分离垫座60下方,相对于分离垫座60偏移的传输路径3上的一个位置处,传输路径3的出口位于入口附近。结果,可容易地从视觉上确认从出口排出的原稿并且可容易地看到设置在原稿盘2下方的原稿排出盘4。
此外,本实施例的复印传真MFP 100的结构仅仅是本发明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一个例子。可以对上述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做出变型,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例如,可以在单一功能的机器中,如复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中实现本发明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Claims (4)

1.一种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包括:
原稿盘和原稿排出盘,该原稿盘和原稿排出盘在上下方向上被设置成两段;
传输路径,其从所述原稿盘到所述原稿排出盘形成侧向一边的字母U形状;
原稿分离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输路径入口附近,并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夹住原稿而分离从所述原稿盘供给的原稿;
传输辊,其适当地沿所述传输路径设置,并且夹住以及传输原稿;
第一扫描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输路径的U形弯部分直接下游的所述传输路径外侧,并扫描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一面;
第二扫描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的扫描位置下游的所述传输路径内侧,并扫描所传输的原稿的第二面;以及
原稿排出辊,其设置在所述传输路径出口附近,并且将扫描过的原稿夹住以及排出到所述原稿排出盘上;
其特征在于:在该自动原稿传输设备的纵截面中,所述第二扫描装置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原稿分离装置和设置在所述原稿分离装置直接下游的所述传输辊之间以及在垂直方向上它们的下方,并在水平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扫描装置和所述原稿排出辊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稿排出辊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原稿分离装置下方,在相对于所述原稿分离装置偏移的所述传输路径上的一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尺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上游的所述传输路径上,并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始端和末端;
读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的直接上游,并控制扫描操作;以及
从所述尺寸传感器到所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长度比用于区分最大可扫描原稿尺寸的原稿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原稿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尺寸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上游的所述传输路径上,并检测所传输的原稿的始端和末端;
读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扫描装置的直接上游,并控制扫描操作;以及
从所述尺寸传感器到所述读取传感器的传输路径长度比用于区分最大可扫描原稿尺寸的原稿长度长。
CNB2005100042683A 2004-01-05 2005-01-04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122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0213/2004 2004-01-05
JP2004000213A JP4259325B2 (ja) 2004-01-05 2004-01-05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8418A CN1638418A (zh) 2005-07-13
CN100391221C true CN100391221C (zh) 2008-05-28

Family

ID=34708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0426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91221C (zh) 2004-01-05 2005-01-04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24781B2 (zh)
JP (1) JP4259325B2 (zh)
CN (1) CN100391221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9087B2 (ja) * 2004-11-22 2010-12-0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07043639A (ja) * 2005-06-28 2007-02-15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及び画像読取方法を実行するプログラム
KR100742833B1 (ko) 2005-12-24 2007-07-25 주식회사 포스코 내식성이 우수한 고 망간 용융도금강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941677B2 (ja) * 2008-04-16 2012-05-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原稿読取装置
JP5146914B2 (ja) * 2008-08-07 2013-02-2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原稿読取装置
JP2011010153A (ja) * 2009-06-29 2011-01-13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原稿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用いる原稿読取装置
JP5825549B2 (ja) * 2011-06-08 2015-12-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06854A (ja) * 2013-11-29 2015-06-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4114B2 (ja) * 2014-02-21 2017-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314962B2 (ja) * 2015-11-24 2018-04-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両面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04032A (ja) * 2021-06-25 2023-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920043B (zh) * 2022-05-18 2023-05-26 赣南科技学院 一种自动扫描清单的工程造价费用统计辅助装置
JP2024042831A (ja) 2022-09-16 2024-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456A (zh) * 2001-06-18 2003-01-22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底稿传送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443655A (zh) * 2002-01-09 2003-09-24 东北理光株式会社 可双面印刷的印刷机
JP2003315934A (ja) * 2002-04-23 2003-11-06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3906A (ja) * 1994-04-07 1995-10-27 Fujitsu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転送方法及びデータ転送装置並びにデータ転送装置付き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US5680204A (en) * 1994-10-12 1997-10-21 Xerox Corporation Dual scanning electronic reprographic document handler
JP3449805B2 (ja) * 1994-11-08 2003-09-22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のシート搬送装置
US6151478A (en) * 1996-09-09 2000-11-21 Minolta Co., Ltd. Document feeder for a copying machine
US5946527A (en) * 1998-04-13 1999-08-31 Xerox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of different sizes of document sheets in an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
US6672579B2 (en) * 1999-12-28 2004-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essing force adjustable roller unit, transport system of sheet member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therewith and supply system of sheet member i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3309703A (ja) 2002-04-12 2003-10-31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47879B2 (ja) 2002-05-02 2006-02-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3889684B2 (ja) * 2002-08-07 2007-03-07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456A (zh) * 2001-06-18 2003-01-22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底稿传送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443655A (zh) * 2002-01-09 2003-09-24 东北理光株式会社 可双面印刷的印刷机
JP2003315934A (ja) * 2002-04-23 2003-11-06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8418A (zh) 2005-07-13
US7324781B2 (en) 2008-01-29
JP4259325B2 (ja) 2009-04-30
JP2005194011A (ja) 2005-07-21
US20050147438A1 (en) 2005-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78902B2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CN100391221C (zh) 自动原稿传输设备
CN1946130B (zh) 自动文件进给器
US785319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EP2541888B1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JP37015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110197A1 (en) Automatic document transportation device
JP372418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3747879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28492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388823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6032390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5838715B2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368252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5686157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2191335A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18161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32046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2024091955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8104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41352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47272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JP3967283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016655B1 (ko) A3 용지 스캔 기능을 구비한 a4 스캐너 및 이의 스캔 방법
JP4077298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5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