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67485U -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 Google Patents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67485U
TWM567485U TW107207927U TW107207927U TWM567485U TW M567485 U TWM567485 U TW M567485U TW 107207927 U TW107207927 U TW 107207927U TW 107207927 U TW107207927 U TW 107207927U TW M567485 U TWM567485 U TW M56748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cell
unit
mass production
layer
product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207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裕洋
劉修銘
黃松建
丁定國
王水泉
Original Assignee
位元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位元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位元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207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67485U/zh
Priority to CN201821177699.9U priority patent/CN208637461U/zh
Publication of TWM567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67485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係將透明導電膜捲材藉由增厚離型膜(保護膜)覆捲增厚,以增加在連續長度的傳遞,避免變形捲材變形,並且為消彌貼合增後之複合捲材應力產生皺摺扭曲,設置退火單元消彌複合捲材應力,並且利於在連續製程的塗佈作業,本創作可將透明導電膜連續卷材經貫穿各該塗佈與蝕刻作業與進行裁切封裝作業,達成光伏電池元件之製作。

Description

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
本創作係有關一種連續量產機構,尤指一種用以連續性生產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
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是再生能源中受眾人期待的一個方向。雖然現今已商業化的多數產品是以矽為其主要材料,不過使用高分子材料所開發之太陽能電池因其製程簡單、造價便宜、材質輕盈、可撓曲等特性而受到業界與學術界的矚目。
目前在製備光伏太陽能電池時,可透過塗佈(Coating)或蒸鍍為製備太陽能電池薄膜之技術手段,其優點在於能夠使得該薄膜具有較佳之平整性與均勻性。而進一步可以結合R2R(Roll-to-Roll,R2R)製程即是一種具有潛力用以大面積製備光伏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其在產業界已有配合,R2R製程即可良好地配合其運作,得以在較低成本之下生產這些具有可塑性、重量輕、耐衝擊等優點之光伏元件。
光伏電池結構100a(如圖1)的光電轉換元件,如有機光伏電池或者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利用在基板101a上的光伏層103a提供光電轉換機制,經由上、下導電層104a、102a構成電性迴路,其中所謂的光伏層103a係以電子傳遞層1031a、主動層1032a、電洞傳遞層1033a所構成,藉由與上、下導電層104a、102a的結合達成光電轉換及電子傳遞的效果,其結構可參照圖1所示,其中所謂的主動層1032a可以是有機光伏(OPV)材料或鈣鈦礦PSC之光伏材料,進一步利用不同電子特性之電子傳遞層1031a與電洞傳遞層1033a,以增益主動層1032a之光電轉換效率。
為配合低廉的量產機制與成本,因此為使生產機制可以連續進行光伏層的塗佈製作,因此每個光伏層的塗佈製作甚至到封裝,應可以順利在同一捲基材上順利塗佈蝕刻完成,因此為使捲對捲可以連續塗佈作業,尤其是面臨大尺寸幅寬500mm以上之連續性量產需求,為避免於連續生產過程,因結構性幅寬限制導致產生曲折不良或材料膨脹係數差異限制而產生之外觀皺褶不良之發生,相關連續生產載具需加以設計改良。
緣是,本創作人有感上述之結合可增益功能的提升,且依據多年來從事此方面之相關經驗,悉心觀察且研究之,並配合學理之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之本創作。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本創作提供一種連續量產機構,係將透明導電膜捲材藉由增厚離型膜(保護膜)覆捲增厚,以增加在連續長度的傳遞,避免捲材變形,並且為消彌貼合增後之複合捲材應力產生皺摺扭曲,設置退火單元消彌複合捲材應力,並且利於在連續製程的塗佈作業,本創作可將透明導電膜連續卷材經貫穿各該塗佈與蝕刻作業與進行裁切封裝作業,達成光伏電池元件之製作。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依生產順序配置包含:一透明導電膜捲材、一增厚離型膜覆膜(保護膜)單元、一退火單元、一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一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一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一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一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一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一第一蝕刻單元、一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一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一第二蝕刻單元、一裁切單元、一透明導電膜下腳料回收單元、一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一上封裝膜單元、一下封裝膜單元、一封裝壓合單元、一裁切出料單元及複數滾輪組,配置於各該單元間,提供捲材之支撐與移轉。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透明導電膜捲材為幅寬大於150mm以上,厚度大於20um之透明導電膜。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透明導電膜係由一塑料基材與一下導電層構成,其中該塑料基材厚度小於500um。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塑料基材為聚醯亞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下導電層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或是有機導體材料。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金屬為如鋁、銀或金。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金屬氧化物為氧化銦錫。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有機導體材料為聚3,4-乙撑二氧噻吩、奈米碳管、石墨烯或前述之兩種以上材料之組合。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塑料基材之一側或兩側設置有一硬化層以增益該透明導電膜捲材之挺性以利生產作業。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增厚離型膜為聚醯亞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增厚離型膜一側表面塗覆有離型膠,以該離型膠一側與該透明導電膜的塑料基材一側進行覆膜黏貼。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增厚離型膜幅寬寬於該透明導電膜,兩邊小於5mm-10mm為佳。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退火單元為熱風循環或是熱輻射方式的供熱方式。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供熱方式可以是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加熱可維持70℃-160℃為佳,捲材至單元出口需降溫回室溫為佳。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電子傳輸層主成分為氧化鋅或二氧化鈦之金屬氧化物。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電子傳輸層經烘乾後厚度為1nm-500nm。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該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及該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的加熱烘乾為熱風循環或是熱輻射方式的供熱方式。
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供熱方式為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50℃-120℃為佳。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主動層為有機光伏材料或是鈣鈦礦結構材料之光伏材料。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主動層經烘乾後厚度為50nm-1000nm。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電洞傳輸層材料為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三氧化鉬(MoO3)、或五氧化二釩(V2O5)。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電洞傳輸層經烘乾後厚度為1nm-1000nm。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第一蝕刻單元及第二蝕單元的蝕刻以雷射乾式蝕刻作業,其中該雷射蝕刻是以雷射鏡組提供複數多重鏡頭配合該透明導電膜之移載行進速度,進行連續面蝕刻。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上導電層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金屬為如鋁、銀或金。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金屬氧化物為氧化銦錫。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的加熱烘乾為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70℃-160℃為佳。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裁切單元為沖壓機或是雷切機。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裁切單元裁切深度除完全切斷透明導電膜外,對於增厚離型膜僅裁切一部份深度不完全切斷,經裁切後之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可以保留貼附於該增厚離型膜上。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該封裝黏膠黏度大於該增厚離型膜之離型膠,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可以轉貼於該上封裝膜上。
在本創作之一實施例中,於該增厚離型膜覆膜單元與該退火單元間設置一表面處理單元,該表面處理單元為非接觸式或非接觸式之超音波、電弧或電漿表面處理,以提高該透明導電膜的下導電層表面之達因值,以利後續鍍膜作業之附著力提升。
習知:
100a‧‧‧光伏電池結構
101a‧‧‧基板
102a‧‧‧下導電層
103a‧‧‧光伏層
1031a‧‧‧電子傳遞層
1032a‧‧‧主動層
1033a‧‧‧電洞傳遞
本創作:
10‧‧‧透明導電膜捲材
101‧‧‧透明導電膜
102‧‧‧塑料基材
103‧‧‧下導電層
20‧‧‧增厚離型膜覆膜單元
201‧‧‧增厚離型膜
30‧‧‧退火單元
40‧‧‧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
401‧‧‧電子傳輸層
50‧‧‧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
60‧‧‧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
601‧‧‧主動層
70‧‧‧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
80‧‧‧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
801‧‧‧電洞傳輸層
90‧‧‧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
100‧‧‧第一蝕刻單元
1001‧‧‧第一蝕刻線
110‧‧‧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
1101‧‧‧上導電層
120‧‧‧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
130‧‧‧第二蝕刻單元
1301‧‧‧第二蝕刻線
140‧‧‧裁切單元
1401‧‧‧裁切
150‧‧‧透明導電膜下腳料回收單元
160‧‧‧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
170‧‧‧上封裝膜單元
1701‧‧‧上封裝膜
180‧‧‧下封裝膜單元
1801‧‧‧下封裝膜
190‧‧‧封裝壓合單元
200‧‧‧裁切出料單元
210‧‧‧複數滾輪組
A‧‧‧無效邊料
圖1,為傳統的光伏電池結構示意圖;圖2,係本創作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示意圖;圖3a-3p,係本創作之光伏電池在量產過程中的每一層結構示意圖。
茲有關本創作之技術內容及詳細說明,現配合圖式說明如下:請參閱圖2,係本創作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示意圖。同時,配合圖3a-3p的光伏電在量產過程中的每一層結構示意圖進行說明,如圖所示:本創作之一種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依生產順序配置包含:一透明導電膜捲材10、一增厚離型膜覆膜(保護膜)單元20、一退火單元30、一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40、一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50、一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60、一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70、一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80、一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90、一第一蝕刻單元100、一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110、一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120、一第二蝕刻單元130、一裁切單元140、一透明導電膜下腳料回收單元150、一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160、一上封裝膜單元170、一下封裝膜單元180、一封裝壓合單元190、一裁切出料單元200及一複數滾輪組210,配置於各該單元間,提供捲材之支撐與移轉。
本創作裝置係將該透明導電膜捲材10藉由增厚離型膜覆單元20增厚(如圖3a、3b),以增加在連續長度的傳遞,避免變形捲材變形,並且為消彌貼合增後之複合捲材應力產生皺摺扭曲,設置退火單元30消彌複合捲材應力,並且利於在連續製程的塗佈作業,本創作可將透明導電膜連續捲材10經貫穿各該塗佈與蝕刻作業與進行裁切封裝作業,達成光伏電池元件之製作。為詳述該各單元之功能說明如下:該透明導電膜捲材10,提供欲生產製作光伏電池所需之一透明導電膜101置放供料區域,其中該透明導電膜捲材10可以是幅寬大於150mm以上,厚度大於20um之透明導電膜101,該透明導電膜101係由一塑料基材102與一下導電層103構成;其中該塑料基材102厚度如小於500um,可以覆捲貼覆增厚離型膜201增厚該捲材,以利鍍膜作業;其中該塑料基材102為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氨酯(Polyurethanes,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簡稱PMMA)、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其中該下導電層103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如鋁、銀、金或氧化銦錫等,或是有機導體材料如聚3,4-乙撑二氧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PSS)、奈米碳管、石墨烯或前述之兩種以上材料之組合;其中該塑料基材102之一側或兩側可以設置一硬化層(圖中未示)以增益該透明導電膜捲材10之挺性以利生產作業。
該增厚離型膜覆膜單元20,以將該入料之透明導電膜101之基材一側貼附一增厚離型膜201,以利增加製作該光伏電池之基材強度,便於後續生產塗佈作業提供一大面積寬廣平坦低變形之作業面,其中該增厚離型膜201的材料為PI、PEN、PU、PMMA、PE、PET, 一側表面塗覆有離型膠(圖中未示),以該離型膠一側與該透明導電膜101的塑料基材102一側進行覆膜黏貼,該增厚離型膜201幅寬略寬於該透明導電膜101,兩邊略小於5mm-10mm為佳,而不致影響捲材之收卷;該退火單元30,以將該前述貼附增厚離型膜201之透明導電膜101提供加溫及冷卻回溫,以同時消彌改變前貼附增厚離型膜201之透明導電膜101之各該基材內部應力,便於後續塗佈作業避免基材變形,該加熱烘乾可以是熱風循環或是熱輻射方式,供熱方式可以是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加熱可維持70-160℃為佳,捲材至單元出口需降溫回室溫為佳。
該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40,以於前述該透明導電膜101之下導電層103一側表面進行狹縫式塗佈作業來製作電子傳輸層401(或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80的所塗佈的電洞傳輸層801)。其中該電子傳輸層401主成分可以是氧化鋅、二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經塗佈烘乾後厚度1nm-500nm(如圖3c)。
該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50,以於前述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40的電子傳輸層401或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80所塗佈的電洞傳輸層802經塗佈後,以加熱方式進行烘乾,該加熱烘乾可以是熱風循環或是熱輻射方式,供熱方式可以是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50℃-120℃為佳。
該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60,以於前述之電子傳輸層401(或電洞傳輸層801)一側表面進行狹縫式塗佈作業來製作主動層601。其中該主動層601可以是有機光伏材料或是鈣鈦礦結構材料之光伏材料,經塗佈烘乾後厚度可以是50nm-1000nm(如圖3d)。
該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70,以於前述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60的主動層601經塗佈後,以加熱方式進行烘乾,該加熱烘乾為熱風循環 或是熱輻射方式的供熱方式,該供熱方式為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50℃-120℃為佳。
該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80,以於前述主動層601一側表面進行狹縫式塗佈作業來製作電洞傳輸層801(或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40所塗佈的電子傳輸層401)。其中該電洞傳輸層801材料可以是PEDOT、三氧化鉬(MoO3)、五氧化二釩(V2O5)等,厚度可以是1nm-1000nm(如圖3e)。在本圖式中,以該電子傳輸層、該主動層及該電洞傳輸層形成一光伏層。
該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90,以於前述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80的電洞傳輸層801(或電子傳輸層401)經塗佈後,以加熱方式進行烘乾,該加熱烘乾可以是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50℃-120℃為佳。
該第一蝕刻單元100,以於該前述之光伏層,以雷射進行蝕刻並於該光伏層上形成有一第一蝕刻線1001(如圖3f),以利後續上或下導電層1101、103的導電線路連接構成電性線路。其中該蝕刻式以雷射乾式蝕刻作業。其中該雷射蝕刻是以雷射鏡組提供複數多重鏡頭配合該透明導電膜101之移載行進速度,進行連續面蝕刻。
該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110,以於前述該經蝕刻後之光伏層的一側表面及該第一蝕刻線1001上以狹縫式塗佈作業來製作上導電層1101,該上導電層1101可以金屬或金屬氧化物,如鋁、銀、金或氧化銦錫等(如圖3g)。
該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120,以於前述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110的上導電層1101經塗佈後,以加熱方式進行烘乾,該加熱烘乾可以是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70℃-160℃為佳。
該第二蝕刻單元130,以於該前述完成之上導電層1101及光伏層,以雷射進行蝕刻並形成有第二蝕刻線1301(如圖3h),以利後續線路連接構成電性線路。其中該蝕刻式以雷射乾式蝕刻作業。其中該雷射蝕刻是以雷射鏡組提供複數多重鏡頭配合該透明導電膜101之行進速度,進行連續面蝕刻。
該裁切單元140,可以是沖壓機或是雷切機,已於前述之完成的光伏層的塗層之透明導電膜101進行裁切1401(如圖3i),其中裁切深度除完全切斷該透明導電膜101外,對於該增厚離型膜201僅裁切一部份深度不完全切斷,之後經裁切後之光伏電池半成品可以仍保留貼附於該增厚離型膜201上,經裁切後之該透明導電膜101的無效邊料A去除(如圖3j)經由透明導電膜下腳料回收單元150覆捲回收。
之後,貼附於增厚離型膜201上之半成品的光伏電池,進行封裝,先由上封裝膜單元170進行貼覆,其中該上封裝膜1701之一側表面有封裝黏膠(圖中未示),該封裝黏膠一側貼覆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一側,且該封裝黏膠黏度大於該增厚離型膜201之離型膠,如此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可以轉貼於該上封裝膜1701上(如圖3k、3l),而增厚離型膜201於此機構後開始與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脫離,該增厚離型膜201經由該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160進行回收。
該下封裝膜單元180接續於該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160之後提供貼附於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另一側表面,使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藉由上、下封裝膜1701、1801貼合封裝(如圖3m),進一步進入封裝壓合單元190使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完整被上、下封裝膜1701、1801貼合,其中該封裝壓合單元190可以提供溫度與真空抽氣,俾使該光伏電池確保封裝結構內脫氣及封裝膠之貼合完全(如圖3n)。
經由封裝光伏電池的半成品以該材切出料單元200,可以是沖壓機或雷切機,已於前述之完成封裝之光伏電池半成品,將上下貼合之上下封裝膜1701、1801無光伏電池之區域進行裁切(如圖30),並且裁切部分半成品的光伏電池表面使部分的上、下導線層1101、103的線路區域部分露出,以利後續電性連接之用,經裁切無效區域之封裝膜經覆捲回收,裁切之成品出料(如圖3p)。
進一步於該增厚離型膜覆膜單元20與該退火單元30之間可以設置一表面處理單元可以是非接觸式或非接觸式之超音波、電弧或電漿表面處理,以提高透明導電膜101的下導電層103表面之達因值,以利後續鍍膜作業之附著力提升。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非意欲侷限本創作的專利保護範圍,故舉凡運用本創作說明書或圖式內容所為的等效變化,均同理皆包含於本創作的權利保護範圍內,合予陳明。

Claims (31)

  1. 一種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依生產順序包含:一透明導電膜捲材,提供生產光伏電池所需之一透明導電膜,該透明導電膜係由一塑料基材與一下導電層構成;一增厚離型膜覆膜單元,將該入料的該透明導電膜一側貼附一增厚離型膜基材;一退火單元,將貼附該增厚離型膜之透明導電膜提供加溫及冷卻回溫,同時消彌改變前貼附該增厚離型膜的該透明導電膜之基材內部應力;一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以於前述該透明導電膜之該下導電層一側表面進行狹縫式作業形成有一電子傳輸層或一電洞傳輸層;一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以對前述該第一材料層塗佈單元形成的該電子傳輸層或該電洞傳輸層加熱方式進行烘乾;一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以對於前述之該電子傳輸層或該電洞傳輸層一側表面進行狹縫式作業形成有一主動層;一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以對前述該第二材料層塗佈單元的主動層以加熱方式進行烘乾;一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以對前述該主動層一側表面進行狹縫式作業形成有該電洞傳輸層或該電子傳輸層,並以該電子傳輸層、該主動層及該電洞傳輸層形成一光伏層;一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以對前述第三材料層塗佈單元的該電洞傳輸層或該電子傳輸層加熱方式進行烘乾;一第一蝕刻單元,以對前述完成的光伏層以雷射進行蝕刻,並於該光伏層上形成有一第一蝕刻線;一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以對於前述經蝕刻後之該光伏層一側表面及該第一蝕刻線上以狹縫式形成有一上導電層; 一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以對前述第四材料層塗佈單元的該上導電層以加熱方式進行烘乾;一第二蝕刻單元,以對該前述完成之該上導電層及該光伏層,以雷射進行蝕刻並形成有一第二蝕刻線,以利後續上導電層的線路連接構成電性線路;一裁切單元,以對前述完成半成品的光伏電池的透明導電膜進行元件裁切;一透明導電膜下腳料回收單元,以覆捲回收經裁切後之透明導電膜的無效邊料;一上封裝膜單元,以上封裝膜之一側表面有封裝黏膠,該封裝黏膠一側貼覆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一側;一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在該上封裝膜貼覆後,該增厚離型膜與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脫離,該增厚離型膜經由該增厚離型膜回收單元進行回收;一下封裝膜單元,以貼附於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另一側表面,使該光伏電池的半成品藉由上、下封裝膜貼合封裝;一封裝壓合單元,在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被上、下封裝膜貼合後,以該封裝壓合單元提供溫度與真空抽氣,使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確保封裝結構內脫氣及封裝膠之貼合完全;一裁切出料單元,以對前述貼合有上、下封裝膜且無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之區域進行材切,並且裁切部分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表面使部分的上、下導線層的線路區域部分露出,以利後續電性連接之用,經裁切無效區域之封裝膜經覆捲回收,裁切之成品出料;及複數滾輪組,係以配置於各該單元之間,提供捲材之支撐與移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透明導電膜捲材為幅寬大於150mm以上,厚度大於20um之透明導電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塑料基材厚度小於500u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塑料基材為聚醯亞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下導電層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或是有機導體材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金屬為如鋁、銀或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金屬氧化物為氧化銦錫。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有機導體材料為聚3,4-乙撑二氧噻吩、奈米碳管、石墨烯或前述之兩種以上材料之組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塑料基材之一側或兩側設置有一硬化層以增益該透明導電膜捲材之挺性以利生產作業。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增厚離型膜為聚醯亞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增厚離型膜一側表面塗覆有離型膠,以該離型膠一側與透明導電膜的塑料基材一側進行覆膜黏貼。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增厚離型膜幅寬寬於該透明導電膜,兩邊小於5mm-10mm為佳。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退火單元為熱風循環或是熱輻射方式的供熱方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供熱方式為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加熱可維持70℃-160℃為佳,捲材至單元出口需降溫回室溫為佳。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電子傳輸層主成分為氧化鋅或二氧化鈦之金屬氧化物。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電子傳輸層經烘乾後厚度為1nm-500nm。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第一材料層烘乾單元、該第二材料層烘乾單元及該第三材料層烘乾單元的加熱烘乾為熱風循環或是熱輻射方式的供熱方式。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供熱方式為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50℃-120℃為佳。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主動層為有機光伏材料或是鈣鈦礦結構材料之光伏材料。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主動層經烘乾後厚度為50nm-1000nm。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電洞傳輸層材料為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三氧化鉬(MoO3)、或五氧化二釩(V2O5)。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電洞傳輸層經烘乾後厚度為1nm-1000nm。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第一蝕刻單元及第二蝕單元的蝕刻以雷射乾式蝕刻作業,其中該雷射蝕刻,雷射鏡組提供複數多重鏡頭配合該透明導電膜之移載行進速度,進行連續面蝕刻。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上導電層為金屬或金屬氧化物。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金屬為如鋁、銀或金。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金屬氧化物為氧化銦錫。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第四材料層烘乾單元的加熱烘乾為熱油式、電熱式、紅外線、微波等方式進行,提供加熱70℃-160℃為佳。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裁切單元為沖壓機或是雷切機。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裁切單元裁切深度除完全切斷透明導電膜外,對於該增厚離型膜僅裁切一部份深度不完全切斷,經裁切後之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可以保留貼附於該增厚離型膜上。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該封裝黏膠黏度大於該增厚離型膜之離型膠,該半成品的光伏電池可以轉貼於該上封裝膜上。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伏電池的連續量產機構,其中,於該增厚離型膜覆膜單元與該退火單元間設置一表面處理單元,該表面處理單元為非接觸式或非接觸式之超音波、電弧或電漿表 面處理,以提高該透明導電膜的下導電層表面之達因值,以利後續鍍膜作業之附著力提升。
TW107207927U 2018-06-13 2018-06-13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TWM5674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7927U TWM567485U (zh) 2018-06-13 2018-06-13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CN201821177699.9U CN208637461U (zh) 2018-06-13 2018-07-24 光伏电池的连续量产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07927U TWM567485U (zh) 2018-06-13 2018-06-13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7485U true TWM567485U (zh) 2018-09-21

Family

ID=64399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207927U TWM567485U (zh) 2018-06-13 2018-06-13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37461U (zh)
TW (1) TWM56748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37461U (zh) 2019-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06962A1 (zh) 一种延性电路制作方法
TWI602310B (zh) 太陽能電池用封裝膜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光電模組封裝結構
KR102641649B1 (ko) 태양 전지의 롤투롤 메탈라이제이션
CN110073502A (zh) 用于搭叠式光伏模块的封装膜
EP3013483A2 (en) Coating for aircraft fuselage surfaces to produce electricity for mission-critical systems on military aircraft
KR20190017666A (ko) 광전지 모듈의 패키징 방법
JP2011035070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722703A (zh) 層積體之製造方法
TWM567485U (zh) Continuous mass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photovoltaic cells
EP3453059B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solar module
US20150367616A1 (en) Pressure-transferred components
JP200629514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900047B2 (ja) 太陽電池用集電シート
JP540690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81386B2 (ja)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TWM529940U (zh) 有機光電轉換裝置
JP200415313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6179201B2 (ja)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9260400A (ja) 光電変換素子、電子装置および発光素子
JP5435489B2 (ja)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379557B2 (ja) 薄膜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16528603B (zh) 一种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76591B (zh) 触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190003023A (ko) 유기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하여 제조된 유기태양전지
JP201208478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