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9849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9849B
TWI549849B TW102103585A TW102103585A TWI549849B TW I549849 B TWI549849 B TW I549849B TW 102103585 A TW102103585 A TW 102103585A TW 102103585 A TW102103585 A TW 102103585A TW I549849 B TWI549849 B TW I5498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otrest
side cover
frame
seat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9778A (zh
Inventor
Hungcheng Chou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1035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984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9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9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8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849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係可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之側蓋的構成。
習知上,已知有於兩人乘坐用座椅之下方自車輛之左右兩側設置側蓋,將其間之空間作為收納空間的速克達型之跨坐型車輛。作為該種車輛之側蓋構造,例如有日本專利特開2002-173069號公報「速克達型車輛之車身蓋構造」(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者被提出。上述公報之第1、12圖中揭露一種跨坐型車輛,於後蓋13(關於符號,使用該公報中所記載者,以下相同)之側面中,於前座14a之下方且後座14b之前方位置設有平面部18,以確保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173069號公報
然而,如上所述之構造中,於側視時在同乘者之腳部重疊之位置設有將包含稜線的附近部分削除般之平面部,其中該稜線係構成由側蓋之下部斜面與上部斜面所假定之最大側方突出部,因此位於側蓋之內方之車架必需避開該削除之部分而配置於內方,其結果為,左右兩側之車架間之間隔變小,又,於在車架間設置收納箱之情形時,有可能壓縮收納箱之車寬方向之尺寸。
另一方面,速克達型之車輛在構造方面,自引擎產生之熱向上 方上升,容易於座椅之下方積存於左右兩側之側蓋間。尤其於側蓋間設置有收納箱之情形時,側蓋與收納箱之間之自引擎上升之熱氣發散的通路受到限制。作為其對策,可考慮於側蓋形成使側蓋向側方突出並且自其前部向後方延伸之稜線。自引擎上升之熱氣可於自側蓋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稜線之內方空間流動,而自引擎之上方朝車輛之後方發散,因此促進自引擎產生之熱之發散。然而,如專利文獻1之構造中,因削除稜線之一部分而設置平面部,將導致藉由形成稜線所得之熱之發散受到妨礙。
又,於同乘者之腳擱放於同乘者用之擱腳部之情形時,亦存在因腳踝之關節內側突起之踝接觸側蓋之下部,而導致腳之舒適性受損之情況,然尚未有考慮到同乘者之踝部之舒適性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並且同時實現自引擎產生之熱之發散及收納空間之確保的跨坐型車輛。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如下特徵。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主旨係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車架,其於車輛之前後方向延伸;動力單元,其包含引擎及自上述引擎之側方朝後方延伸之傳動箱,且可擺動地支撐於上述車架;後輪,其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動力單元之後部,且由該動力單元之驅動力所驅動;兩人乘坐用座椅,其位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支撐於上述車架;腳踏板,其較上述座椅更位於下方,並且於俯視時包含前部及與該前部連接而向車輛之後方並向車寬方向兩側分支而延伸之後部;及左側之側蓋及右側之側蓋,其配置於上述座椅與上述動力單元間之空間之車寬方向的左側及右側;且,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係於上部包含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突出之外凸部,並且於下部包含向車寬方向 之內方凹入之內凹部,上述外凸部與上述內凹部均自側蓋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且兩者間形成有自側蓋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轉換線,上述內凹部之下緣與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之上緣相接,於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設有供就坐於座椅之後座之同乘者之腳擱放的擱腳部,於側視時,上述車架之支撐上述座椅之部分配設於與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之上述轉換線重疊之位置或較該轉換線更上方之位置。
本發明之一較佳形態之主旨為,於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各者之上述外凸部形成有外稜線。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形態之主旨為,於將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切開之車寬方向剖面圖中,上述擱腳部之一部分位於上述轉換線之車寬方向之內側。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形態之主旨為,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前部包含供駕駛人之腳擱放之平坦之擱腳面,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包含較上述擱腳面向上***且上緣與上述內凹部之上述下緣相接的***部,上述擱腳部係設置於上述***部。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形態之主旨為,上述擱腳部進而具有於側視時與上述***部重疊的腳踏桿,該腳踏桿包含安裝於上述車架上之基部、及樞支於該基部且於收納位置及使用位置之間旋動之桿。
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形態之主旨為,於上述車架間配置有收納箱,於側視時,上述車架之一部分與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各者之上述轉換線重疊。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並且同時實現自引擎產生之熱之發散及收納空間之確保的跨坐型車輛。
1‧‧‧速克達型車輛(跨坐型車輛)
2‧‧‧車架
21‧‧‧頭管
22‧‧‧前部框架
23‧‧‧下部框架
24‧‧‧中間框架
25‧‧‧後部框架
26‧‧‧下部補強框架
27‧‧‧後部補強框架
28‧‧‧橫向框架
29‧‧‧橫向框架
4‧‧‧動力單元
41‧‧‧引擎
42‧‧‧傳動箱
421‧‧‧空氣管道
4211‧‧‧連接部
4212‧‧‧蛇腹管
4213‧‧‧頭部
4214‧‧‧開口部
5‧‧‧座椅
5a‧‧‧前座
5b‧‧‧後座
6‧‧‧前輪
7‧‧‧轉向車把
8‧‧‧後輪
9‧‧‧前蓋
9a‧‧‧前上部蓋
9b‧‧‧前側部蓋
10‧‧‧側蓋
10L‧‧‧左側之側蓋
10R‧‧‧右側之側蓋
10U‧‧‧外凸部
10D‧‧‧內凹部
10t‧‧‧轉換線
10r‧‧‧外稜線
11‧‧‧腳踏板
111‧‧‧前部
1110‧‧‧擱腳面
112‧‧‧後部
1120‧‧‧***部
1120a‧‧‧***部之上緣
113‧‧‧腳踏桿
1131‧‧‧基部
1132‧‧‧桿
12‧‧‧中心蓋
13‧‧‧收納箱
14‧‧‧護腿板
15‧‧‧頭燈
16‧‧‧腳踏板側蓋
17‧‧‧底蓋
AC‧‧‧空氣濾清器
B1‧‧‧托架
B2‧‧‧托架
B3‧‧‧托架
F‧‧‧同乘者之腳
FL‧‧‧踏板部
H‧‧‧鉸鏈銷
K‧‧‧開口部
LL‧‧‧牌照燈
LP‧‧‧牌照安裝板
P‧‧‧樞軸部
RC‧‧‧散熱蓋
RI‧‧‧後方指示器
S‧‧‧同乘者之擱腳部
TL‧‧‧尾燈
a‧‧‧踝
h‧‧‧腳後跟
圖1係例示部分內部構造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4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5係速克達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6係速克達型車輛之立體圖。
圖7係車架之立體圖。
圖8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9係腳踏板之立體圖。
圖10(a)、(b)係顯示腳踏桿之收納位置及使用位置之局部圖。
圖11係圖1之I-I線要部剖面圖。
圖12係圖1之II-II線要部剖面圖。
圖13係圖1之III-III線要部剖面圖。
圖14係顯示同乘者將腳擱置於同乘者之擱腳部之狀態的側視示意圖。
圖15係顯示同乘者將腳擱放於同乘者之擱腳部之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圖16係顯示傳動箱之空氣管道之構造之圖式。
以下,基於隨附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應用之跨坐型車輛為速克達型車輛1。其中,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係指自乘坐於速克達型車輛1之乘客觀察之前、後、左、右之方向。圖1中之符號Fr表示前方。
<車輛整體>
首先,根據圖1~圖6對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整體構造進行概說。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其 右側視圖。圖3係其前視圖。圖4係其後視圖。圖5係其俯視圖。圖6係自車輛之後上方觀察之立體圖。再者,圖2~圖6係顯示車輛之外觀,圖1中則以虛線顯示車架2及收納箱13等部分之車輛內部構造。
如圖1~圖6所示,底架型(underbone)之車架2之前端部可左右旋動地支撐前叉3,該車架2之中央部以樞軸部P為中心可上下擺動地支撐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4。於該動力單元4之上方,包括前座5a及後座5b之兩人乘坐用座椅5以其前端部之鉸鏈銷H為中心,相對於配置於車架2間之收納箱13而可開閉地安裝。
一對前叉3向前下方傾斜延伸,於下端配設有前輪6。前叉3之上端安裝於固設於轉向軸(未圖示)之下端部之下托架(未圖示)。於轉向軸之上端配設有轉向車把7。於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配設有可旋轉地支撐於該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並由該動力單元4之驅動力所驅動的後輪8。後輪8之上方由上緣與尾燈TL相接之大型之牌照安裝板LP覆蓋。於牌照安裝板LP之左右兩側部,後方指示器RI隔著牌照燈LL而安裝(圖4)。牌照安裝板LP兼具後輪8之擋泥板之功能。
前叉3之上部及轉向軸係由前蓋9及護腿板14自前後覆蓋,於前蓋9之前面中央部配設有頭燈15。前蓋9包含位於頭燈15之上方之前上部蓋9a、及位於頭燈15之左右兩側且於側視時具有以中間部成為曲線狀之形狀之方式彎曲之形狀的傾斜L字狀之前側部蓋9b。
於座椅5之下方、具體而言於座椅5與動力單元4間之空間係由側蓋10(包括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下文中有時亦不區分左右側,而僅稱為側蓋10)覆蓋,於該側蓋10與護腿板14之間配設有低位之踏板部FL。又,於座椅5之前端部之下方且與踏板部FL之間,中心蓋12係以與左右側之側蓋10之前端部上緣相接之方式配設。
踏板部FL包括:腳踏板11,其形成踏板部FL之上表面;腳踏板側蓋16,其自腳踏板11之左右兩側緣向下方垂下且形成踏板部FL之側 面之上部;及底蓋17,其較腳踏板側蓋16更位於下方。腳踏板側蓋16中,前端部上緣與前側部蓋9b之下端部連接,中央部上緣與腳踏板11連接,後端部上緣與側蓋10連接。底蓋17之車寬方向剖面為U字狀,形成踏板部FL之下表面及側面之下部。前蓋9、護腿板14、踏板部FL、中心蓋12及側蓋10等車身蓋為外觀構件,可分別由塑膠等適當材料形成。再者,車身蓋整體上顯現為左右對稱。再者,側蓋10等車身蓋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形狀或構成。例如,亦可將側蓋10分割為複數個(例如上側蓋及下側蓋)。
動力單元4例如為包括引擎41、及配置於自引擎41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之傳動箱42中的V形帶式無段變速器,使引擎41與傳動箱42一體化之構造者,上述引擎41係將汽缸軸朝向大致水平前方而搭載。於傳動箱42之前部連接有空氣管道421,其吸入用以使因V形帶式無段變速器之皮帶之摩擦等而產生之熱發散的外部氣體。於傳動箱42之上方配置有對供給至引擎41之外部氣體進行過濾之空氣濾清器AC。
再者,亦可不使引擎41與傳動箱42一體化,而為分別之構造。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引擎41為水冷式引擎,因引擎之發熱而變得高溫之冷卻水係利用位於圖2所示之具有傾斜L字狀葉片之散熱蓋RC之內方的散熱器進行冷卻。
<車架2>
其次,根據圖7,對上述車架2之整體構造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車架2包括:頭管21,其可旋動地支撐轉向軸(未圖示);前部框架22,其焊接於頭管21且向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下部框架23,其焊接於前部框架22之下部之左右兩側面,且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左右一對中間框架24,其自左右一對下部框架23各者之後部以陡梯度向後上方延伸;及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其自左右一對中間框架24各者之後部以緩梯度向後上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撐座椅5。前部框架22可 由1根管構件構成,下部框架23、中間框架24及後部框架25為連續之管構件且以左右一對設置。左右一對中間框架24之上端部間係由橫向框架28連結,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之後端部間亦由橫向框架29連結。
再者,於左右一對下部框架23各者之中間部下表面焊接有朝向車輛後方開放之U字狀且中間部與前部框架22之下端部焊接之下部補強框架26,於左右一對中間框架24各者之中間部後面與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各者之中間部後方附近之下表面之間,焊接有左右一對後部補強框架27。本實施形態中,後部補強框架27包含槽型鋼材,但亦可與其他框架構件同樣地使用圓筒狀之管鋼材。
再者,於各中間框架24之下方,成為動力單元4之擺動中心之樞軸部P經由托架B1及托架B2而安裝於下部框架23及中間框架24之下表面。如此,動力單元4可擺動地支撐於車架。
再者,於後部補強框架27之前端部之外方固設有供下述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腳踏桿113之基部1131(參照圖11)安裝的托架B3。
<腳踏板11>
根據圖6、圖8及圖9,說明形成踏板部FL之上表面之腳踏板11。圖8係與圖1同樣為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但與圖1不同,並未顯示車輛內部構造,而僅顯示車輛之外觀。圖9係腳踏板11之立體圖。
如圖6、圖8及圖9所示,腳踏板11包括:前部111,其自與護腿板14之連接部之稍下方處彎曲成大致水平並向後方延伸,供駕駛人擱放腳;及後部112,其與該前部111連接並向車輛之後方且向車寬方向兩側分支而延伸,並設有供同乘者之腳擱放之擱腳部S。
更具體而言,如圖9所示,腳踏板11之前部111包含供駕駛人之腳擱放之平坦之擱腳面1110,腳踏板11之後部112包含較前部111之擱腳面1110向上***之***部1120。如圖8所示,擱腳部S設置於該***部 1120。再者,***部1120係以自後部112中之與前部111之擱腳面1110形成大致同一面之部分朝向內方側向上***之方式形成。即,於俯視時,***部1120係較腳踏板11之外廓更位於車寬方向之內方。
<同乘者之擱腳部S>
如圖11所示,如上所述,供同乘者之腳擱放之擱腳部S係設置於後部112之***部1120。本實施形態中,同乘者之擱腳部進而包括腳踏桿113。
腳踏桿113包括:基部1131,其經由托架B3而安裝於車架2、具體而言,安裝於後部補強框架27之前端部;及桿1132,其樞支於該基部1131。桿1132係於顯示車輛右側面之一部分之圖10(a)中所例示之收納位置及圖10(b)中所例示之使用位置之間約90°旋動,因此於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腳踏桿113旋動至使用位置之狀態下,於側視時,桿1132與基部1131重疊。
如圖10及顯示將***部1120切開之車寬方向要部剖面(圖1之I-I剖面)之圖11所示,於***部1120開設有用以使經由基部1131而安裝於後部補強框架27之腳踏桿113露出於外部的開口部K。如此,腳踏桿113於側視時與***部1120重疊。再者,圖11所示之腳踏桿113為桿1132位於使用位置之狀態。
基部1131及桿1132可分別由鋁合金等適當材料形成。基部1131例如藉由螺栓等安裝於後部補強框架27之前端部外方所固設之托架B3上。***部1120之上緣1120a與下述側蓋10之內凹部之下緣相接。
再者,本發明中,腳踏桿113並非構成擱腳部S所絕對必需者。擱腳部S亦可藉由使***部1120之上表面形成為適合供同乘者之腳擱放之形狀、例如平坦之擱腳面而構成。
<側蓋10>
構成側蓋10之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分別配置於座椅5 與動力單元4間之空間之車寬方向的左側及右側。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左側之側蓋10L與右側之側蓋10R於後端部隔著尾燈TL而配設,並非相互直接連接,但亦可形成為兩者於後端部連接。其次,根據圖4、圖8、圖12及圖13說明左側之側蓋10L之形狀。圖12係圖1之II-II線要部剖面圖,圖13係圖1之III-III線要部剖面圖。右側之側蓋10R顯現為與左側之側蓋10L左右對稱,因此省略說明。再者,圖12中未圖示踏板部FL。
如圖4、圖8及圖12所示,左側之側蓋10L係於上部具有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突出之外凸部10U,並且於下部具有向車寬方向之內方凹入之內凹部10D。外凸部10U及內凹部10D均自側蓋10之前部向後方延伸。又,於外凸部10U與內凹部10D之間形成有自側蓋10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轉換線10t。外凸部10U係包含側蓋10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突出之彎曲之部分,相對於此,內凹部10D係包含側蓋10向車寬方向之內方凹入之彎曲之部分。轉換線10t亦可謂係外凸部10U之突出之彎曲與內凹部10D之凹入之彎曲的邊界線。再者,轉換線10t只要為外凸部10U之突出之彎曲與內凹部10D之凹入之彎曲的交界即可,未必為明確之線。又,轉換線10t亦可於上下方向上具有某種程度之寬度。
又,如圖8所示,於側蓋10之外凸部10U形成有外稜線10r。然而,於本發明中,外稜線10r並非絕對必要者,亦可不形成外稜線10r。
其次,根據圖8及圖11,說明側蓋10與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配置關係。如圖8所示,側蓋10之內凹部10D之下緣係與腳踏板11之後部112中之設置有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部1120上緣相接。如將***部1120切開之車寬方向要部剖面圖即圖11所示,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腳踏桿113之一部分位於轉換線10t之車寬方向之內側。同乘者之擱腳部S可向車輛中心側移動與該一部分相當的距離,從而可抑制車寬。又,將設置有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部1120以與側蓋10之內凹部 10D鄰接之方式設置於其下方,因此如圖11所示,同乘者之腳踝可藉由內凹部10D自側蓋10離開,可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
根據圖1、圖14及圖15,說明同乘者之擱腳部S與車架2及側蓋10之配置關係。擱腳部S之腳踏桿113之基部1131對固設於後部補強框架27之前端部外方之托架B3的安裝部位正好位於中間框架24與後部框架25之連接部之下方。如上所述,於同乘者之擱腳部S之腳踏桿113旋動至使用位置之狀態下,於側視時,桿1132與基部1131重疊。如圖14所示,於同乘者將腳F擱置於桿1132時,通常係以腳底之足弓附近或較其更前方之部位踩踏桿1132,因此腳底之腳後跟h將較桿1132更位於後方。由於腳踝之關節之內側突起之踝a位於腳後跟之上方,因此於側視時,踝a位於中間框架24之後方且後部框架25之下方,於該處與內凹部10D重疊。可藉由圖15顯示該狀態。圖15係通過圖14之同乘者之腳F之踝a之剖面的示意圖。如圖15所示,同乘者之腳F之踝a可藉由內凹部10D而避免與側蓋10接觸。
又,如圖1所示,車架2之支撐座椅5之部分配設於與側蓋10之轉換線10t重疊之位置或較轉換線10t更上方之位置。具體而言,車架2之後部框架25之自與中間框架24連接之部位至與後部補強框架27連接之部位為止的部分與轉換線10t重疊,位於較上述部分更後方之部分係較轉換線10t更位於上方。惟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車架2之後部框架25亦可在整個長度上皆與轉換線10t重疊,或是在整個長度上皆較轉換線10t更位於上方。亦即,只要後部框架25在其整個長度範圍內沒有任何一部分之正交於軸方向之橫剖面係整個低於轉換線10t即可。
<傳動箱42之空氣管道421>
如上所述,為了使因內設於傳動箱42之V形帶式無段變速器之皮帶的摩擦等而產生之熱發散,於傳動箱42之前部連接有吸入外部氣體之空氣管道421。如圖16所示,空氣管道421包括:連接部4211,其與 傳動箱42之前部之車寬方向左側部上表面之開口連接;蛇腹管4212;及頭部4213,其設置有朝向外部開放之開口部4214。於安裝有空氣管道421之狀態下,如圖1所示,開口部4214面向側蓋10之外凸部10U之背面。由於開口部4214位於較傳動箱42更高之位置,故而可抑制行駛時飛舞之塵埃等吸入並且侵入至空氣管道421。
空氣管道421可由合成橡膠等適當材料形成。再者,若動力單元4以樞軸部P為中心而相對於車架2進行擺動,而造成卡止於側蓋10之頭部4213與連接於傳動箱42之連接部4211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時,可由蛇腹管4212吸收該變化。
<實施態樣之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包括:車架2,其於車輛之前後方向延伸;動力單元4,其包含引擎41及自引擎41之側方朝後方延伸之傳動箱42,且可擺動地支撐於車架2;後輪8,其可旋轉地支撐於動力單元4之後部,並由該動力單元4之驅動力所驅動;兩人乘坐用座椅5,其位於動力單元4之上方,且支撐於車架2;腳踏板11,其較座椅5更位於下方,並且於俯視時包含前部111及與該前部111連接而向車輛之後方並向車寬方向兩側分支而延伸的後部112;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其配置於座椅5與動力單元4間之空間之車寬方向的左側及右側;且,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係於上部包含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突出之外凸部10U,並且於下部包含向車寬方向之內方凹入之內凹部10D,外凸部10U及內凹部10D均自側蓋10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且兩者間形成有自側蓋10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轉換線10t,內凹部10D之下緣與腳踏板11之後部112之上緣相接,於腳踏板11之後部112設有供就坐於座椅5之後座5b之同乘者之腳擱放的擱腳部S,於側視時,車架2之支撐座椅5之部分配設於與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之轉換線10t重疊之位置或較該轉換線10t更上方 之位置。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如圖1之側視時,車架2之支撐座椅5之部分(後部框架25)係配設於與左右兩側之側蓋10之轉換線10t重疊之位置或較該轉換線10t更上方之位置,因此車架2、具體而言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並非整個配設於內凹部10D之車寬方向之內方,其結果為,可確保車架2間、具體為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間之間隔。例如,於在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間配置有收納箱13之情形時,亦可不壓縮收納箱13之車寬方向之尺寸,而確保收納空間。
又,於自側蓋10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轉換線10t之上方形成有外凸部10U,因此自引擎41上升之熱氣可於該外凸部10U之內方空間流動,且自引擎41之上方向車輛之後方發散。
又,於自側蓋10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轉換線10t之下方形成有下緣與腳踏板11之後部112之上緣相接之內凹部10D,因此即便於同乘者將腳F擱放於設於腳踏板11之後部之擱腳部S的情形時,腳F之踝a亦可藉由內凹部10D而自側蓋10離開,可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於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各者之外凸部10U形成有外稜線10r。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在側蓋10之外凸部10U形成外稜線10r,外凸部10U進一步向側方突出,可進一步確保自引擎41上升之熱氣流動之空間。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於將腳踏板11之後部112切開之車寬方向剖面圖即圖11中,擱腳部S之一部分位於轉換線10t之車寬方向之內側。
根據本實施形態,內凹部10D之下緣與腳踏板11之後部112之上緣相接,且擱腳部S以其一部分位於轉換線10t之車寬方向之內側之方式設置於腳踏板11之後部112,因此在藉由內凹部10D提高同乘者之 腳之舒適性的同時,擱腳部S可向車輛中心側移動與該一部分相當之距離,從而可抑制車寬。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如圖8所示,腳踏板11之前部111包含供駕駛人之腳擱放之平坦之擱腳面,腳踏板11之後部112包含較擱腳面向上***且上緣與內凹部10D之下緣相接的***部1120,擱腳部S設置於***部1120。
根據本實施形態,擱腳部S設置於較擱腳面向上***之***部1120,因此即便為體型小之同乘者,其腳亦可更容易到達擱腳部S,從而可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又,擱腳部S係設置於上緣與內凹部10D之下緣相接之***部1120,因此與將擱腳部S設置於自腳踏板11之左右兩側緣向下方垂下之腳踏板側蓋16的情形相比,擱腳部S更靠向車輛中央側,不會使同乘者之腳部不自然地大幅張開便可就坐於後座,因此無需採用勉強之就坐姿勢即可舒適地就坐,並且可抑制車寬。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擱腳部S進而具有於側視時與***部1120重疊之腳踏桿113,該腳踏桿113包含安裝於車架2上之基部1131、及樞支於該基部1131且於收納位置與使用位置之間旋動之桿1132。
根據本實施形態,擱腳部S之腳踏桿113之桿1132於收納位置與使用位置之間旋動,因此可藉由位於使用位置之腳踏桿113之桿1132而提高乘者之腳之舒適性,並且可於不使用時將腳踏桿113之旋動之桿1132收納於收納位置,藉此避免車寬增大。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較佳形態中,於車架2間配置有收納箱13,於側視時,車架2之一部分與左側之側蓋10L及右側之側蓋10R各者之轉換線10t重疊。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側視時,車架2之一部分與側蓋10之轉換線10t重疊,因此,例如即便以惡作劇或盜竊為目的,例如為了開閉收 納箱13而欲使手自下方通過側蓋10與收納箱13之間的間隙以到達沿位於收納箱13之左側或右側之車架2即後部框架25鋪設之鋼絲,但由於在側蓋10之轉換線10t之下方,該間隙被向車寬方向之內方凹入之內凹部10D堵塞,因此在藉由該內凹部10D而提高同乘者之腳之舒適性的同時,可使惡作劇或盜竊難以進行,提高防盜性。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於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本發明之情況下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本發明亦可適用於運動型機器腳踏車、輕型機器腳踏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的跨坐型車輛。
24‧‧‧中間框架
27‧‧‧後部補強框架
5‧‧‧座椅
5a‧‧‧前座
10U‧‧‧外凸部
10D‧‧‧內凹部
10t‧‧‧轉換線
1132‧‧‧桿
13‧‧‧收納箱
16‧‧‧腳踏板側蓋
F‧‧‧同乘者之腳
a‧‧‧踝

Claims (6)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車架,其於車輛之前後方向延伸;動力單元,其包含引擎及自上述引擎之側方朝後方延伸之傳動箱,且可擺動地支撐於上述車架;後輪,其可旋轉地支撐於上述動力單元之後部,且由該動力單元之驅動力所驅動;兩人乘坐用座椅,其位於上述動力單元之上方,且支撐於上述車架;腳踏板,其較上述座椅更位於下方,並且於俯視時包含前部及與該前部連接而向車輛之後方並向車寬方向兩側分支而延伸之後部;及左側之側蓋及右側之側蓋,其配置於上述座椅與上述動力單元間之空間之車寬方向的左側及右側;且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係於上部包含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突出之外凸部,且於下部包含向車寬方向之內方凹入之內凹部,上述外凸部及上述內凹部均自側蓋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且兩者間形成有自側蓋之前部向後方延伸之轉換線,上述內凹部之下緣與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之上緣相接,於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設有供就坐於座椅之後座上之同乘者之腳擱放的擱腳部,於側視時,上述車架之支撐上述座椅之部分配設於與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之上述轉換線重疊之位置或較該轉換線更上方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各者之上述外凸部形成有外稜線。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將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切開之車寬方向剖面圖中,上述擱腳部之一部分係位於上述轉換線之車寬方向之內側。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前部包含供駕駛人之腳擱放之平坦之擱腳面,上述腳踏板之上述後部包含較上述擱腳面向上***且上緣與上述內凹部之上述下緣相接的***部,上述擱腳部係設置於上述***部。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擱腳部進而具有於側視時與上述***部重疊之腳踏桿,該腳踏桿包含安裝於上述車架上之基部、及樞支於該基部且於收納位置及使用位置之間旋動之桿。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車架間配置有收納箱,於側視時,上述車架之一部分與上述左側之側蓋及上述右側之側蓋各者之上述轉換線重疊。
TW102103585A 2013-01-30 2013-01-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498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3585A TWI549849B (zh) 2013-01-30 2013-01-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3585A TWI549849B (zh) 2013-01-30 2013-01-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9778A TW201429778A (zh) 2014-08-01
TWI549849B true TWI549849B (zh) 2016-09-21

Family

ID=51796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585A TWI549849B (zh) 2013-01-30 2013-01-30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98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7010B (zh) * 2014-10-24 2016-11-11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JP2016088331A (ja) * 2014-11-06 2016-05-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7444539B (zh) * 2016-05-31 2019-12-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7444536B (zh) 2016-05-31 2020-11-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4373A (ja) * 1984-02-20 1985-09-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タ型車両の脚覆板
US4923026A (en) * 1981-01-23 1990-05-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oor device for vehicles
TWI244992B (en) * 2003-03-06 2005-12-11 Yamah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ing-type motor vehicle
TWM384825U (en) * 2008-11-28 2010-07-21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type vehicle
TWI330157B (zh) * 2008-11-28 2010-09-11 Yamaha Motor Co Lt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3026A (en) * 1981-01-23 1990-05-0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oor device for vehicles
JPS60174373A (ja) * 1984-02-20 1985-09-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タ型車両の脚覆板
TWI244992B (en) * 2003-03-06 2005-12-11 Yamaha Motor Co Ltd Saddle riding-type motor vehicle
TWM384825U (en) * 2008-11-28 2010-07-21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type vehicle
TWI330157B (zh) * 2008-11-28 2010-09-11 Yamaha Motor Co Lt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9778A (zh) 2014-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5289883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477419B (zh) 機車
TWI54984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20221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3963884B (zh) 跨坐型车辆
EP2463186B1 (en) Motorcycle
JP2014184827A (ja) 鞍乗型車両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45670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141299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1160581A (ja) 鞍乗型車両
JP574384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TWI5700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15058921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65882B2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JP738563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27944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52501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96698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937336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51638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9006964A (ja) 低床型車両
JP538602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変速機冷却ダクト
JP5346534B2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