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2483B -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 Google Patents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2483B
TWI542483B TW101106036A TW101106036A TWI542483B TW I542483 B TWI542483 B TW I542483B TW 101106036 A TW101106036 A TW 101106036A TW 101106036 A TW101106036 A TW 101106036A TW I542483 B TWI542483 B TW I5424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tread
inclined groove
region
m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6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2798A (en
Inventor
松並俊行
Original Assignee
住友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住友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住友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42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2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4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2Tread patterns directional pattern, i.e. with main roll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74Slant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about 5 to 35 degr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motorcycles, scooter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能夠以高水準同時實現操縱穩定性能及排水性能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近年來,伴隨高速道路網的擴充或自動二輪車的高輸出化,亦強烈要求自動二輪車用輪胎提高操縱穩定性能。在此種輪胎中,為了提高操縱穩定性能,重要的是使胎面部(tread portion)的陸地比(land ratio)增大,提高可抓地(grip)行駛的極限性能(limit performance)。
另一方面,若使胎面部的陸地比過度地增大,則存在設置於胎面部的溝槽面積減少,而排水性能降低的問題。先前,在自動二輪車用輪胎中,為了同時實現如上述般自相矛盾的性能而提出有下述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1-291715號公報
專利文獻1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中,採用了如下構成:在設置著自輪胎赤道至胎面端連續地延伸的多個傾斜溝槽,並且將輪胎赤道與胎面端之間的半胎面3等分而成的各區域中,將該傾斜溝槽的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規定在固定範圍內。
然而,專利文獻1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雖可部分地提高操縱穩定性能與排水性能,但尚有進一步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鑒於以上的實際狀況而完成,其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以如下為基本:在胎面部設置著包含第1主傾斜溝槽與第2主傾斜溝槽的主傾斜溝槽、及包含第1輔助傾斜溝槽與第2輔助傾斜溝槽的輔助傾斜溝槽,並且將胎面部劃分為小區塊而成的各胎面小區域的陸地比規定為固定範圍,從而能夠以高水準同時實現操縱穩定性能及排水性能。
本發明中,技術方案1記載的發明為一種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包括:胎體(carcass),自胎面部經由側壁部而到達胎圈部的胎圈芯;以及帶束層,配置在該胎體的輪胎半徑方向外側且胎面部內部,且將帶束簾線(belt cord)捲繞為螺旋狀而成;上述自動二輪車用輪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胎面部,設置著主傾斜溝槽、及輔助傾斜溝槽;上述主傾斜溝槽包含:第1主傾斜溝槽,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位於輪胎赤道的一側,並且自該內端延伸至輪胎赤道的另一側為止;以及第2主傾斜溝槽,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位於輪胎赤道的另一側,並且自該內端延伸至輪胎赤道的一側為止;且第1主傾斜溝槽與第2主傾斜溝槽在輪胎周方向上交替地設置著;上述輔助傾斜溝槽包含:第1輔助傾斜溝槽,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上述第1主傾斜溝槽間,且與該第1主傾斜溝槽向同一方向傾斜,並且包含在上述輪胎赤道的另一側的胎面部具有輪胎軸方向的內端的主部;以及第2輔助傾斜溝槽,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上述第2主傾斜溝槽間,且與該第2主傾斜溝槽向同一方向傾斜,並且包含在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的胎面部具有輪胎軸方向的內端的主部;並且上述胎面部在安裝於標準輪輞(rim)且填充了標準內壓的無負載的標準狀態下,各胎面小區域的陸地比為70%~90%,該各胎面小區域是藉由將沿著自輪胎赤道開始而與該輪胎赤道正交且至胎面端為止的胎面部的外表面的胎面外表面長度的一半進行10等分劃分而成。
而且,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為如技術方案1記載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第1區域至第8區域中,各陸地比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為7%以內。
而且,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為如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記載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主傾斜溝槽朝向上述內端而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逐漸減小。
而且,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明為如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3中任一方案記載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主傾斜溝槽在上述第1區域至第8區域為止的區間內,相對於輪胎周方向而以10度~35度傾斜。
而且,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明為如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4中任一方案記載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輔助傾斜溝槽的上述主部的內端位於第2區域內。
而且,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明為如技術方案5記載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輔助傾斜溝槽的上述主部的外端位於第10區域內。
而且,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明為如技術方案6記載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輔助傾斜溝槽的主部在上述第2區域至第8區域為止的區間內,相對於輪胎周方向而以10度~35度傾斜。
本說明書中,只要未作特別說明,則輪胎的各部的尺寸等設為在安裝於標準輪輞且填充了標準內壓的無負載的標準狀態下而特別規定的值。
另外,上述「標準輪輞」是指在包含輪胎所基於的規格的規格體系中,該規格中針對每種輪胎而規定的輪輞,例如,如果按照日本汽車輪胎製造商協會(Japan Automobile Tyr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JATMA)則表示標準輪輞,如果按照美國輪胎協會(Tire and Rim Association,TRA)則表示「Design Rim(設計輪輞)」,或者如果按照歐洲輪胎技術機構(European Tire and Rim Technical Organization,ETRTO)則表示「Measuring Rim(測量輪輞)」。
而且,「標準內壓」是指在包含輪胎所基於的規格的規格體系中,該規格中針對每種輪胎而規定的空氣壓力,如果按照JATMA則表示「最高空氣壓力」,如果按照TRA則表示「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種冷胎充氣壓力下的輪胎負荷能力)」中記載的最大值,如果按照ETRTO則表示「INFLATION PRESSURE(充氣壓力)」。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包括:胎體,自胎面部經由側壁部而到達胎圈部的胎圈芯;以及帶束層,配置於該胎體的輪胎半徑方向外側且胎面部內部,且將帶束簾線捲繞為螺旋狀而成。而且,在胎面部設置著主傾斜溝槽及輔助傾斜溝槽。
主傾斜溝槽包含:第1主傾斜溝槽,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位於輪胎赤道的一側,並且自該內端延伸至輪胎赤道的另一側為止;以及第2主傾斜溝槽,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位於輪胎赤道的另一側,並且自該內端延伸至輪胎赤道的一側為止。該些第1主傾斜溝槽與第2主傾斜溝槽在輪胎周方向上交替地設置著。
而且,輔助傾斜溝槽包含:第1輔助傾斜溝槽,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第1主傾斜溝槽間且與該第1主傾斜溝槽向同一方向傾斜,並且包含在輪胎赤道的另一側的胎面部具有輪胎軸方向的內端的主部;及第2輔助傾斜溝槽,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第2主傾斜溝槽間且與該第2主傾斜溝槽向同一方向傾斜,並且包含在輪胎赤道的一側的胎面部具有輪胎軸方向的內端的主部。
此種主傾斜溝槽及輔助傾斜溝槽能夠將介於胎面部的踏面與路面之間的水膜向胎面端側順利地引導,因而可提高排水性能。
進而,胎面部在安裝於標準輪輞且填充了標準內壓的無負載的標準狀態下,將各胎面小區域的陸地比設定為70%~90%,該各胎面小區域是藉由將沿著自輪胎赤道開始而與該輪胎赤道正交且至胎面端為止的胎面部的外表面的胎面外表面長度的一半進行10等分劃分而成。
如此,胎面部的各胎面小區域的陸地比被限定為固定的範圍內,因而可自輪胎赤道至胎面端使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從而可提高操縱穩定性能。並且,上述各胎面小區域的陸地比被限定為70%~90%,因而直線前進時比起先前,在轉向時亦可抑制排水性能的降低,並且可提高可抓地行駛的轉向時的極限性能,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操縱穩定性能。
以下,根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以下簡稱作「輪胎」)1包括:胎體6,自胎面部2經由側壁部3而到達胎圈部4的胎圈芯5;以及帶束層7,配置於該胎體6的輪胎半徑方向外側且胎面部2的內部;且包括指定了輪胎旋轉方向R的胎面圖案。
而且,上述輪胎1為了在外傾角(camber angle)大的轉向時亦獲得充分的接地面積,而使胎面部2的胎面端2t、胎面端2t間的外表面2S以向輪胎半徑方向外側凸出的圓弧狀彎曲並延伸,並且胎面端2t、胎面端2t間的輪胎軸方向距離,即胎面寬度TW形成輪胎最大寬度。
上述胎體6包含至少1塊胎體簾布層(carcass ply)6A,該胎體簾布層6A具有自胎面部2經由側壁部3而到達埋設於胎圈部4的胎圈芯5的本體部6a、以及與該本體部6a相連且繞胎圈芯5的周圍折返的折返部6b,而在本例中,上述胎體6包含2塊胎體簾布層6A、胎體簾布層6B。
本實施形態的胎體簾布層6A、胎體簾布層6B的各自的胎體簾線(carcass cord)相對於輪胎赤道C而以例如65度~90度的角度傾斜而排列。而且,各胎體簾布層6A、胎體簾布層6B的胎體簾線藉由以同一角度且彼此相反方向地傾斜而交叉。而且,胎體簾線中較佳採用尼龍、聚酯或嫘縈(rayon)等的有機纖維簾線等。
而且,在胎體簾布層6A、胎體簾布層6B的本體部6a與折返部6b之間,配設著例如包含硬質的橡膠的胎圈填充膠(bead apex)8。進而,各折返部6b分別在輪胎半徑方向上使高度不一致而終止,從而可防止在側壁部3形成大的剛性階差。
上述帶束層7包含將帶束簾線相對於輪胎周方向而以例如5度以下的角度捲繞為螺旋狀而成的至少1塊帶束層簾布層7A,本實施形態中包含1塊無接縫(jointless)構造的帶束層簾布層7A。該帶束簾線中較佳為採用尼龍、嫘縈、聚酯、芳族聚醯胺(aramid)等的有機纖維簾線,或鋼簾線等。此種帶束層簾布層7A因在輪胎周方向上無接縫,故可大幅提高輪胎的均勻度(uniformity),且有益於提昇高速穩定性能。
為了有效地發揮上述般作用,帶束層簾布層7A的展開寬度W1較理想的是例如設定為胎面展開寬度TWe的75%~90%左右。此處,展開寬度W1在上述標準狀態下,設為帶束層簾布層7A的輪胎軸方向的外端7t、外端7t間的展開長度,胎面展開寬度TWe設為胎面端2t、胎面端2t間的胎面部外表面的展開長度。
本實施形態的胎面部2如圖1所示,在上述標準狀態下,相對於輪胎赤道C為一側的胎面部(以下有時簡稱作「一側」)E1、及相對於輪胎赤道C為另一側的胎面部(以下有時簡稱作「另一側」)E2,分別將沿著自輪胎赤道C開始而與該輪胎赤道C正交且至胎面端2t為止的胎面部2的外表面2S的胎面外表面長度的一半TWs進行10等分,藉此被虛擬地劃分為10個胎面小區域T1~胎面小區域T10(第1區域T1~第10區域T10)。各胎面小區域T1~胎面小區域T10自最靠輪胎赤道C的一側至最靠胎面端2t的一側為止,包含第1區域T1至第10區域T10,且該些區域的陸地比L1~陸地比L10分別設定為70%~90%。
此處,陸地比L1~陸地比L10由如下的比例來表示,即,在各胎面小區域T1~胎面小區域T10中,在填埋胎面部2的外表面2S的所有溝槽的狀態下所測定的陸部分的接地面積相對於表面積之比例。
為了實現如上述般的陸地比,而在胎面部2設置著:自輪胎赤道C向胎面端2t側且自輪胎旋轉方向R的後著地側S2向先著地側S1傾斜延伸的主傾斜溝槽11;以及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主傾斜溝槽11、主傾斜溝槽11間,與該主傾斜溝槽11向同一方向傾斜地延伸的輔助傾斜溝槽12。
上述主傾斜溝槽11包含:第1主傾斜溝槽11A,其輪胎軸方向的內端11Ai位於一側E1,並且自該內端11Ai至另一側E2為止,本實施形態中向右上傾斜而延伸;及第2主傾斜溝槽11B,其輪胎軸方向的內端11Bi位於另一側E2,並且自該內端11Bi至一側E1為止,本實施形態中向左上傾斜而延伸。該些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在輪胎周方向上交替設置著。而且,本實施形態中,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溝槽寬度W3例如設定為3.5 mm~5.5 mm左右,最大溝槽深度D3(圖2所示)設定為4.0 mm~5.0 mm左右。
本實施形態的第1主傾斜溝槽11A如圖3放大所示,其內端11Ai位於一側E1的第1區域T1,並且其外端11Ao於另一側E2的第10區域T10處終止。
進而,第1主傾斜溝槽11A包含:內溝槽部15A,自另一側E2的第1區域T1至第8區域T8為止,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1a逐漸增加並順暢地彎曲而延伸;及外溝槽部16A,自該內溝槽部15A至外端11Ao為止,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1b逐漸減小並順暢地彎曲而延伸;且該第1主傾斜溝槽11A形成為大致倒S字狀。
另一方面,本實施形態的第2主傾斜溝槽11B如圖4放大所示般,其內端11Bi位於另一側E2的第1區域T1,並且其外端11Bo於一側E1的第10區域T10處終止。
而且,第2主傾斜溝槽11B亦與第1主傾斜溝槽11A同樣地包含:內溝槽部15B,自一側E1的第1區域T1至第8區域T8為止,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2a逐漸增加而延伸;以及外溝槽部16B,自該內溝槽部15B至外端11Bo為止使角度θ2b逐漸減小而延伸;且該第2主傾斜溝槽11B形成為大致S字狀。
上述第1主傾斜溝槽11A及第2主傾斜溝槽11B如圖3、圖4所示,因與輪胎赤道C相交並且各外端11Ao、外端11Bo延伸至胎面端2t、胎面端2t側為止,故自輪胎赤道C附近主要接地的直線前進行駛時至賦予大的外傾角的轉向時為止,能夠使介於胎面部2的外表面2S與路面之間的水膜向胎面端2t、胎面端2t側順利地引導,從而可提高排水性能。
而且,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如上述般形成為大致倒S字狀、或大致S字狀,因而自內端11Ai、內端11Bi至外端11Ao、外端11Bo而使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且可提高滾動時的過渡特性,從而可提高操縱穩定性能。
為了如上述般有效地使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較理想的是將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各內溝槽部15A、內溝槽部15B(第1區域T1至第8區域T8為止的區間)的角度θ1a、角度θ2a設定為10度~35度的範圍。若上述角度θ1a、角度θ2a小於10度,則有胎面部2的接地面積變得過大,操控(steering)變得過輕而操縱穩定性能降低之虞。相反,若上述角度θ1a、角度θ2a超過35度,則有胎面部2的接地面積過於降低而操控變重之虞。根據此種觀點考慮,較理想的是上述角度θ1a、角度θ2a較佳為12度以上,進而較佳為14度以上,而且較理想的是,較佳為20度以下,進而較佳為18度以下。
進而,本實施形態的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朝向內端11Ai、內端11Bi而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1a、角度θ2a逐漸減小,並且朝向輪胎旋轉方向R的後著地側S2以前端變細狀地延伸,因而能夠使圖案的剛性階差更為順暢,且可進一步提高操縱穩定性能。
其次,上述輔助傾斜溝槽12如圖1所示包含:第1輔助傾斜溝槽12A,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1主傾斜溝槽11A間;以及第2輔助傾斜溝槽12B,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第2主傾斜溝槽11B、第2主傾斜溝槽11B間。本實施形態的第1輔助傾斜溝槽12A、第2輔助傾斜溝槽12B的溝槽寬度W4例如設定為3.5 mm~6.5 mm左右,最大溝槽深度D4(圖2所示)設定為4.0 mm~5.0 mm左右。
上述第1輔助傾斜溝槽12A如圖3所示包含:與第1主傾斜溝槽11A向同一方向傾斜的主部19A,及在該主部19A的外端19Ao折返而向輪胎赤道C側傾斜地延伸的副部20A。
本實施形態的主部19A中,其內端19Ai位於另一側E2的第2區域T2,並且其外端19Ao位於另一側E2的第10區域T10。進而,主部19A自第2區域T2至第10區域T10為止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3a逐漸增加並順暢地彎曲而延伸。
而且,上述副部20A中,其外端20Ao與主部19A的外端19Ao相連,並且其內端20Ai於另一側E2的第9區域T9處終止。進而,副部20A中,自外端20Ao至內端20Ai為止,將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3b保持為大致固定地延伸。該角度θ3b例如設定為35度~55度左右。
上述第2輔助傾斜溝槽12B如圖4所示包含:與第2主傾斜溝槽11B向同一方向傾斜的主部19B,及在該主部19B的外端19Ao折返而向輪胎赤道C側傾斜地延伸的副部20B。
上述主部19B中,其內端19Bi位於一側E1的第2區域T2,其外端19Bo位於一側E1的第10區域T10,自第2區域T2至第10區域T10為止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4a逐漸增加並順暢地彎曲而延伸。
而且,上述副部20B中,其外端20Bo與主部19B的外端19Bo相連,並且其內端20Bi於一側E1的第9區域T9處終止。進而,副部20B自外端20Bo至內端20Bi為止,將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θ4b保持為大致固定地延伸。該角度θ4b與第1輔助傾斜溝槽12A的副部20A的角度θ3b設定為相同的範圍。
此種第1輔助傾斜溝槽12A及第2輔助傾斜溝槽12B連同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將介於胎面部2的外表面2S與路面之間的水膜向胎面端2t側順利地引導從而可提高排水性能,並且可使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因而可提高操縱穩定性能。進而,各副部20A、副部20B直至胎面端2t側主要接地的被賦予大的外傾角的轉向時為止,可高效地將路面的水膜排出,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排水性能。
另外,為了有效地使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理想的是將各主部19A、主部19B(至少自第2區域T2至第8區域T8為止的區間)的角度θ3a、角度θ4a與第1主傾斜溝槽11A、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內溝槽部15A、內溝槽部15B的角度θ1a、角度θ2a設定為相同的範圍內。
進而,第1輔助傾斜溝槽12A、第2輔助傾斜溝槽12B中,各主部19A、主部9B的內端19Ai、內端19Bi及各副部20A、副部20B的內端20Ai、內端20Bi向輪胎旋轉方向R的後著地側S2而前端變細狀地延伸,因而可使圖案的剛性階差更為順暢,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操縱安定性能。
本實施形態的胎面部2如上述般將各胎面小區域T1~胎面小區域T10的陸地比L1~陸地比L10限定為固定的範圍內,因而可自輪胎赤道C至胎面端2t而更有效地使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從而可進一步提高滾動時的過渡特性。
並且,因各胎面小區域T1~胎面小區域T10的陸地比L1~陸地比L10被限定為70%~90%,故直線前進時比起先前,在轉向時亦可維持溝槽面積而抑制排水性能的降低,並且可有效地提高乾地抓地性能及濕地抓地性能。
另外,若各胎面小區域T1~胎面小區域T10的陸地比L1~陸地比L10小於70%,則有無法充分提高乾地抓地性能之虞。相反,若上述陸地比L1~陸地比L10超過90%,則有溝槽面積過於減少而排水性能及濕地抓地性能降低之虞。根據此種觀點考慮,較理想的是上述陸地比L1~陸地比L10較佳為72%以上,進而較佳為73%以上,而且較理想的是,較佳為88%以下,進而較佳為87%以下。
而且,第1區域T1至第8區域T8中,較理想的是各陸地比L1~陸地比L8的最大值Lm與最小值Ls的差(Lm-Ls)為7%以下。藉此,能夠有效地使第1區域L1至第8區域L8中的圖案的剛性變化順暢,因而可提高滾動時的過渡特性。
另外,若上述差(Lm-Ls)超過7%,則無法有效地發揮上述般的作用。根據此種觀點考慮,較理想的是上述差(Lm-Ls)較佳為6%以下,進而較佳為5%以下。
以上,已對本發明的尤佳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詳述,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圖示的實施形態,可變形為各種態樣來實施。
[實例]
製造形成圖2所示的基本構造、且具有表1所示的主傾斜溝槽及輔助傾斜溝槽的輪胎,並對該些輪胎的性能進行評估。
而且,作為比較,對如圖5所示主傾斜溝槽及輔助傾斜溝槽於第8區域處終止的輪胎(比較例1、比較例2、比較例5),或如圖6所示主傾斜溝槽及輔助傾斜溝槽的內端位於第3區域的輪胎(比較例6)亦進行同樣的評估。進而,對配置著包含2塊切割簾布層的帶束層的輪胎(比較例1)亦進行同樣的評估。另外,共用規格為以下所示。
輪胎尺寸:
前輪:120/70ZR17
後輪:190/50ZR17
輪輞尺寸:
前輪:MT3.50×17
後輪:MT6.00×17
胎面寬度TW:120 mm
胎面展開寬度TWe:168 mm
胎體簾布層:
胎體簾線的簾線材料:嫘縈
胎體簾線的構造:1840 dtex/2
帶束層簾布層:
展開寬度W1:140 mm
帶束簾線的簾線材料:鋼
帶束簾線的構造:3 mm×3 mm×0.17 mm
比(W1/TWe):83%
主傾斜溝槽:
最大溝槽深度D3:4.5 mm
輔助傾斜溝槽:
最大溝槽深度D4:4.5 mm
測試方法為如下所示。
<排水性能、濕地抓地性能>
將各供測試的輪胎組裝在上述輪輞上且填充內壓(前輪:250 kPA,後輪:290 kPa),並安裝於排氣量1000 cc的自動二輪車上,藉由駕駛人員(driver)的感官評價並利用5點法來對在灑水的測試跑道上轉向時的「排水性能」及「濕地抓地性能」進行評估。評估為數值越大則越好。
<操縱穩定性能(乾地抓地性能、輕快性、滾動時的過渡特性、操控的過渡特性)、及高速穩定性能>
將各供測試的輪胎在上述條件下組裝在上述輪輞上,且安裝於上述車輛上,藉由駕駛人員的感官評價並利用5點法對在乾瀝青路面的測試跑道上轉向時的「乾地抓地性能」、「輕快性」、「滾動時的特性」、「操控的過渡特性」、及「高速穩定性能」進行評估。評估為數值越大則越好。
測試的結果表示於表1中。
測試的結果可確認:實例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能夠以高水準同時實現操縱穩定性能及排水性能。
1...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2...胎面部
2t...胎面端
2S...胎面部2的外表面
3...側壁部
4...胎圈部
5...胎圈芯
6...胎體
6A、6B...胎體簾布層
6a...本體部
6b...折返部
7...帶束層
7A...帶束層簾布層
7t...輪胎軸方向的外端
8...胎圈填充膠
11...主傾斜溝槽
11A...第1主傾斜溝槽
11Ai...第1主傾斜溝槽11A的輪胎軸方向的內端
11Ao...第1主傾斜溝槽11A的輪胎軸方向的外端
11B...第2主傾斜溝槽
11Bi...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輪胎軸方向的內端
11Bo...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輪胎軸方向的外端
12...輔助傾斜溝槽
12A...第1輔助傾斜溝槽
12B...第2輔助傾斜溝槽
15A、15B...內溝槽部
16A、16B...外溝槽部
19A、19B...主部
19Ai...主部19A的內端
19Ao...主部19A的外端
19Bi...主部19B的內端
19Bo...主部19B的外端
20A、20B...副部
20Ao...副部20A的外端
20Ai...副部20A的內端
20Bo...副部20B的外端
20Bi...副部20B的內端
C...輪胎赤道
D3、D4...最大溝槽深度
E1...一側
E2...另一側
L1~L10...陸地比
Lm...陸地比的最大值
R...輪胎旋轉方向
S1...先著地側
S2...後著地側
T1、T2、T3、T4、T5、T6、T7、T8、T9、T10...胎面小區域
TW...胎面寬度
TWe...胎面展開寬度
TWs...胎面部2的外表面2S的胎面外表面長度的一半
W1...帶束層簾布層7A的展開寬度
W3、W4...溝槽寬度
θ1a、θ1b、θ2a、θ2b、θ3a、θ3b、θ4a、θ4b...角度
圖1是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自動二輪車用輪胎的胎面展開圖。
圖2是圖1的A-A剖面圖。
圖3是將圖1的另一側放大而表示的展開圖。
圖4是將圖1的一側放大而表示的展開圖。
圖5是比較例1、比較例2、比較例5的胎面展開圖。
圖6是比較例6的胎面展開圖。
1...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2t...胎面端
11...主傾斜溝槽
11A...第1主傾斜溝槽
11Ai...第1主傾斜溝槽11A的輪胎軸方向的內端
11Ao...第1主傾斜溝槽11A的輪胎軸方向的外端
11B...第2主傾斜溝槽
11Bi...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輪胎軸方向的內端
11Bo...第2主傾斜溝槽11B的輪胎軸方向的外端
12...輔助傾斜溝槽
12A...第1輔助傾斜溝槽
12B...第2輔助傾斜溝槽
C...輪胎赤道
E1...一側
E2...另一側
R...輪胎旋轉方向
S1...先著地側
S2...後著地側
T1、T2、T3、T4、T5、T6、T7、T8、T9、T10...胎面小區域
TWe...胎面展開寬度
TWs...胎面部2的外表面2S的胎面外表面長度的一半
W3、W4...溝槽寬度

Claims (7)

  1. 一種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包括:胎體,其自胎面部經由側壁部而到達胎圈部的胎圈芯;以及帶束層,其配置在上述胎體的輪胎半徑方向外側且上述胎面部內部,且將帶束簾線捲繞為螺旋狀而成;上述自動二輪車用輪胎的特徵在於:在上述胎面部設置著主傾斜溝槽以及輔助傾斜溝槽;上述主傾斜溝槽包含:第1主傾斜溝槽,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位於輪胎赤道的一側,並且自上述內端延伸至上述輪胎赤道的另一側為止;以及第2主傾斜溝槽,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位於上述輪胎赤道的另一側,並且自上述內端延伸至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為止;且上述第1主傾斜溝槽與上述第2主傾斜溝槽在輪胎周方向上交替地設置著;上述輔助傾斜溝槽包含:第1輔助傾斜溝槽,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上述第1主傾斜溝槽間,且與上述第1主傾斜溝槽向同一方向傾斜,並且包含主部,上述主部在上述輪胎赤道的另一側的上述胎面部具有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以及第2輔助傾斜溝槽,配置於在輪胎周方向上相鄰的上述第2主傾斜溝槽間,且與上述第2主傾斜溝槽向同一方 向傾斜,並且包含主部,上述主部在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的上述胎面部具有輪胎軸方向的內端;並且,上述胎面部在安裝於標準輪輞且填充了標準內壓的無負載的標準狀態下,各胎面小區域的陸地比為70%~90%,各上述胎面小區域是藉由將胎面外表面長度的一半進行10等分劃分而成,上述胎面外表面為沿著自上述輪胎赤道開始與上述輪胎赤道正交且至上述胎面端為止的胎面部的外表面,上述第1主傾斜溝槽以及上述第2主傾斜溝槽各包含:自上述內端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逐漸增加並順暢地彎曲而延伸的內溝槽部;以及自上述內溝槽部至輪胎軸方向的外端為止,使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逐漸減小並順暢地彎曲而延伸的外溝槽部;其中上述外溝槽部的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為0度~10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上述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第1區域至上述第8區域中,各陸地比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為7%以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主傾斜溝槽朝向上述輪胎軸的內端而相對於輪胎周方向的角度逐漸減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上述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主傾斜溝槽在上述第1區域至上述第8區域為止的區間內,相對於輪胎周方向而以10度~35度傾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上述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輔助傾斜溝槽的上述主部的內端位於第2區域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輔助傾斜溝槽的上述主部的外端位於第10區域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用輪胎,其中上述胎面小區域包含自最靠近上述輪胎赤道的一側至最靠近上述胎面端的一側為止的第1區域至第10區域;上述輔助傾斜溝槽的上述主部在上述第2區域至上述第8區域為止的區間內,相對於輪胎周方向而以10度~35度傾斜。
TW101106036A 2011-02-25 2012-02-23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TWI542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0431A JP5314718B2 (ja) 2011-02-25 2011-02-25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2798A TW201242798A (en) 2012-11-01
TWI542483B true TWI542483B (zh) 2016-07-21

Family

ID=45655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6036A TWI542483B (zh) 2011-02-25 2012-02-23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389B2 (zh)
EP (1) EP2492116B1 (zh)
JP (1) JP5314718B2 (zh)
KR (1) KR20120098454A (zh)
CN (1) CN102649388B (zh)
BR (1) BR102012004286A2 (zh)
RU (1) RU2012108060A (zh)
TW (1) TWI5424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2018B2 (ja) * 2012-10-16 2015-06-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824490B2 (ja) 2013-09-20 2015-11-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CN104029567B (zh) * 2014-06-11 2017-02-15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充气轮胎胎面结构
JP6502689B2 (ja) * 2015-01-30 2019-04-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3222B2 (ja) * 2015-03-18 2018-09-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ーサイクル用タイヤ
JP6581371B2 (ja) * 2015-03-20 2019-09-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6420709B2 (ja) * 2015-04-09 2018-11-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19874B2 (ja) * 2015-07-31 2020-07-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330102B1 (en) * 2015-07-31 2019-12-1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for motorcycles
ITUB20153767A1 (it) * 2015-09-21 2017-03-21 Pirelli Pneumatico per motocicli
USD781776S1 (en) * 2015-10-22 2017-03-2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otorcycle tire
JP1547642S (zh) * 2015-10-22 2016-04-11
JP1547644S (zh) * 2015-10-22 2016-04-11
EP3368339B1 (en) * 2015-10-30 2020-04-15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bicycle wheels
ITUB20154793A1 (it) * 2015-11-04 2017-05-04 Pirelli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motocicli.
USD834501S1 (en) * 2016-04-15 2018-11-27 Coope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JP6825309B2 (ja) * 2016-11-04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及びそれを装着した自動三輪車
CN108891204A (zh) * 2018-07-25 2018-11-27 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钢丝结构防爆摩托车轮胎
JP7251219B2 (ja) * 2019-03-05 2023-04-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310174B2 (ja) * 2019-03-05 2023-07-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14069B (en) * 1982-02-01 1985-09-18 Avon Tyres Ltd Motorcycle tyre tread
JPH05201207A (ja) * 1992-01-27 1993-08-10 Bridgestone Corp モーターサイクル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495593B2 (ja) 1998-04-07 2004-0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前輪用タイヤ
JP2001030719A (ja) * 1999-07-23 2001-02-0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547819A4 (en) * 2002-08-09 2010-07-07 Bridgestone Corp PNEUMATIC FOR TWO-WHEEL MOTOR VEHICLE
WO2008124899A1 (en) * 2007-04-13 2008-10-23 Pirelli Tyre S.P.A Motorcycle tires and method to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motorcycle tires
BRPI0823375B1 (pt) * 2008-12-24 2021-05-18 Pirelli Tyre S.P.A. pneu para motocicletas
JP5250021B2 (ja) * 2010-12-27 2013-07-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14718B2 (ja) 2013-10-16
BR102012004286A2 (pt) 2015-03-24
CN102649388A (zh) 2012-08-29
EP2492116B1 (en) 2014-08-06
EP2492116A2 (en) 2012-08-29
JP2012176680A (ja) 2012-09-13
KR20120098454A (ko) 2012-09-05
US20120216929A1 (en) 2012-08-30
RU2012108060A (ru) 2013-08-27
CN102649388B (zh) 2015-12-09
TW201242798A (en) 2012-11-01
US9010389B2 (en) 2015-04-21
EP2492116A3 (en) 201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2483B (zh)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JP573201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25002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75648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183532B2 (en) Motorcycle tire
JP541675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RU2619881C2 (ru) Шина для мотоцикла
JP4989753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200704536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2449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913224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576765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TWI486266B (zh) 自動二輪車用輪胎
JP2007308101A (ja)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TWI642563B (zh) 機車用輪胎
JP561687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730607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1258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JP7126968B2 (ja) 二輪車用タイヤ
JP2008162433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US10940720B2 (en) Tire for motorcycles
CN109895563A (zh) 摩托车用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