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9918B - 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9918B
TWI509918B TW103143787A TW103143787A TWI509918B TW I509918 B TWI509918 B TW I509918B TW 103143787 A TW103143787 A TW 103143787A TW 103143787 A TW103143787 A TW 103143787A TW I509918 B TWI509918 B TW I5099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s
connector
portions
inter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3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1758A (zh
Inventor
Chikara Kawamura
Yukitaka Tanaka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Publication of TW201541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9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99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構成高速訊號傳輸用之至少一對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之連接器。
當參照第21圖及第22圖時,日本特開2012-54215號公報(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101,具有複數接觸件、殼體102及外殼103。接觸件被保持在殼體102上。殼體102被外殼103覆蓋。接觸件分成兩個群組。各群組的接觸件的接觸部201,在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亦即,接觸件的接觸部201係兩列並列。另外,兩個群組的接觸件的端子部202,在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當詳細說明時,一邊的群組的接觸件的端子部202,與剩下的群組的接觸件的端子部202,係在節距方向上交錯並列。接觸件係包含構成高速訊號傳輸用之至少一對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而且,接觸件中之任一者是否係訊號接觸件,未記載於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101中,未包含相同形狀之接觸件。藉此,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101中,即使接觸件的任兩者構成差動對,在這些之間也很難做阻抗整合。因此,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101,有很容易產生歪斜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在構成差動對之接觸件間之歪斜之連接器。
本發明的一側面,係提供一種可沿著嵌合方向與對手側連接器相嵌合之連接器。對手側連接器具有複數個對手側接觸件。前述連接器係在使用時,被搭載固定於對象物上者。前述連接器具有殼體及複數接觸件。前述接觸件被前述殼體保持。前述各接觸件具有接觸部、端子部及交叉部。前述接觸部分別與前述對手側接觸件接觸。前述端子部係在前述連接器使用時,被連接在前述對象物上。前述端子部係在與前述嵌合方向直交之節距方向中,位於與前述接觸部不同之位置。前述交叉部位於前述接觸部與前述端子部之間。前述交叉部係在以前述嵌合方向與前述節距方向規定之平面內,與前述嵌合方向及前述節距方向兩者交叉。前述接觸件至少包含複數個第1接觸件及複數個第2接觸件。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與前述嵌合方向及前述節距方向兩者直交之既定方向中,位於離開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之位置。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端子部與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端子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前述第1接觸件係包含構成至少一對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前述差動對的訊號接觸件,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
如上所述,各接觸件係具有在以前述嵌合方向與前述節距方向規定之平面內,與前述嵌合方向及前述節距方向 兩者交叉之交叉部。藉此,可使接觸部的位置,自端子部的位置偏移到節距方向。而且,當依據利用交叉部之接觸件之配置時,可使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的形狀,彼此相同。因此,可抑制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間之歪斜。
藉一邊參照附圖,一邊檢討下述最佳實施形態之說明,應該可正確理解本發明的目的,而且可完全理解其構成。
1‧‧‧連接器
2‧‧‧嵌合端
3‧‧‧收容部
10‧‧‧第1接觸件(接觸件)
10A‧‧‧第1接觸件
11‧‧‧接觸部
11A‧‧‧接觸部
12‧‧‧交叉部
12A‧‧‧交叉部
13‧‧‧連結部
14‧‧‧端子部
14A‧‧‧端子部
15‧‧‧尖端部
20‧‧‧第2接觸件(接觸件)
20A‧‧‧第2接觸件
21‧‧‧接觸部
21A‧‧‧接觸部
22‧‧‧交叉部
22A‧‧‧交叉部
23‧‧‧連結部
24‧‧‧端子部
24A‧‧‧端子部
25‧‧‧尖端部
30‧‧‧第3接觸件
30A‧‧‧第3接觸件
31‧‧‧接觸部
31A‧‧‧接觸部
32‧‧‧交叉部
32A‧‧‧交叉部
33‧‧‧連結部
33A‧‧‧連結部
34‧‧‧端子部
34A‧‧‧端子部
40‧‧‧第4接觸件
40A‧‧‧第4接觸件
41‧‧‧接觸部
41A‧‧‧接觸部
42‧‧‧交叉部
42A‧‧‧交叉部
43‧‧‧連結部
43A‧‧‧連結部
44‧‧‧端子部
44A‧‧‧端子部
50‧‧‧殼體
60‧‧‧外殼
52‧‧‧保持部
54‧‧‧板狀部
62‧‧‧彈簧部
64‧‧‧開口
101‧‧‧連接器
102‧‧‧殼體
103‧‧‧外殼
201‧‧‧接觸部
202‧‧‧端子部
S1,S2,S3,S4‧‧‧訊號接觸件
S5,S6,S7,S8‧‧‧訊號接觸件
G1,G2,G3‧‧‧接地接觸件
G4,G5,G6‧‧‧接地接觸件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之正面立體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圖的連接器之背面立體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圖的連接器之正視圖。
第4圖係表示使第3圖的連接器沿著IV-IV線表示之剖面圖。在此,殼體與接觸件的一部份係被透視性描繪。
第5圖係表示包含在第4圖的連接器之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6圖係表示第5圖的接觸件之側視圖。
第7圖係表示第5圖的接觸件中之第1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8圖係表示第5圖的接觸件中之第2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9圖係表示包含在連接器的變形例之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0圖係表示第9圖的接觸件之側視圖。
第11圖係表示第9圖的接觸件中之第1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2圖係表示第9圖的接觸件中之第2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3圖係表示包含在連接器的另一變形例之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4圖係表示第13圖的接觸件之側視圖。
第15圖係表示第13圖的接觸件中之一群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6圖係表示第13圖的接觸件中之另一群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7圖係表示包含在連接器的又一變形例之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18圖係表示第17圖的接觸件之側視圖。
第19圖係表示第17圖的接觸件中之一群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20圖係表示第17圖的接觸件中之另一群接觸件之立體圖。
第21圖係表示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之正面立體圖。
第22圖係表示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之背面立體圖。
關於本發明雖然可藉多樣的變形或種種形態實現,但是,當作其一例,針對圖面所示之特定實施形態,詳述於下。圖面及實施形態,並不使本發明侷限在開示於此之特定的形態,被明示於附加之請求範圍中之範圍內的全部變形例、均等物及替代例,皆包含在專利申請的對象內。
當參照第1圖~第4圖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係在使用時,被搭載固定於如電路基板(未圖示)之對象物上者。連接器1具有複數第1接觸件(接觸件)10、複數第2接觸件(接觸件)20、殼體50及外殼60。各第1接觸件10係由導電體所構成。各第2接觸件20係由導電體所構 成。殼體50係由絕緣體所構成。外殼60係金屬製。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係具有在嵌合端2中開口之收容部3之插座。對手側連接器係具有複數對手側接觸件之插頭(未圖示)。做為本實施形態之插座之連接器1,係使插頭(未圖示)的局部收容在收容部,藉此,沿著X方向(嵌合方向)與插頭(未圖示)相嵌合。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殼體50具有塊狀的保持部52及板狀部54。如第4圖所示,保持部係保持第1接觸件10的局部與第2接觸件20的局部。關於第1接觸件10與第2接觸件20之保持,詳述於後。由第3圖及第4圖可理解到:板狀部54係與藉X方向及Y方向(節距方向)規定之平面(XY平面)平行延伸,而且,往嵌合端2(亦即,往-X方向側)自保持部52突出。
如第1圖~第4圖所示,外殼60局部性覆蓋殼體50。如第4圖可理解到:本實施形態的外殼60,係在X方向上,具有較長形狀。具體說來,外殼60係在X方向中,具有殼體50長度之兩倍以上長度。因此,連接器1在嵌合到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之狀態中,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即使被故意搖動,也可減少施加在第1接觸件10與第2接觸件20上之應力。
如第1圖、第2圖及第4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的外殼60,設有用於與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的對手側外殼(未圖示)連接之複數彈簧部62。又,為形成此彈簧部62,在外殼60形成有複數開口64。如第4圖之最佳表示所示,各 開口64係位於比殼體50或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還要接近嵌合端2之位置。換言之,各開口64位於殼體50與嵌合端2之間,在X方向中,開口64的位置係與殼體50的位置不同。尤其,板狀部54係在與X方向直交之YZ平面內,被外殼60完全包圍。因此,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具有很高的耐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特性。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接觸件10係使用於傳訊用者。第2接觸件20係使用於收訊用者。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接觸件10與第2接觸件20係屬於彼此不同之訊號系統。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因為用途,使第1接觸件10與第2接觸件20皆用於收發訊號用。
如第4圖~第7圖所示,第1接觸件10分別具有接觸部11、交叉部12、連結部13、端子部14及尖端部15。接觸部11係分別與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的對手側接觸件(未圖示)接觸之部位。接觸部11係與Y方向及Z方向(既定方向)直交,而且,沿著X方向延伸。各交叉部12係自接觸部11傾斜延伸。亦即,本實施形態的交叉部12係在XY平面內,與X方向及Y方向兩者交叉。當詳細說明時,各交叉部12係自接觸部11,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亦即,本實施形態的交叉部12係在XY平面內,與X方向及Y方向兩者斜交。連結部13係呈L字形,連結交叉部12與端子部14。由此可理解到:交叉部12係位於接觸部11與端子部14之間。連接器1在使用時,端子部14被連接在如電路基板之對象物(未圖示)上。如第4圖之最佳表示所示,本實施形態的端子 部14,係藉交叉部12的形狀配置,在Y方向中,位於與接觸部11不同之位置。尖端部15係被設於接觸部11的尖端,而且在-Z方向上延伸,使得與X方向交叉。
如第5圖~第7圖所示,第1接觸件10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又,由第5圖及第7圖可以理解到:在第1接觸件10包含有四支訊號接觸件S1,S2,S3,S4,與三支接地接觸件G1,G2,G3。訊號接觸件S1,S2係構成一個差動對,訊號接觸件S3,S4係構成另一差動對。由此可以理解到: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1及S2,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3及S4,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
如第4圖~第6圖及第8圖所示,第2接觸件20係與第1接觸件10相同地,分別具有接觸部21、交叉部22、連結部23、端子部24及尖端部25。接觸部21係分別與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的對手側接觸件(未圖示)接觸之部位。接觸部21係與Y方向及Z方向(既定方向)直交,而且,沿著X方向延伸。各交叉部22係自接觸部21傾斜延伸。亦即,本實施形態的交叉部22係在XY平面內,與X方向及Y方向兩者交叉。當詳細說明時,各交叉部22係自接觸部21,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亦即,本實施形態的交叉部22係在XY平面內,與X方向及Y方向兩者斜交。連結部23係呈L字形,連結交叉部22與端子部24。由此可理解到:交叉部22係位於接觸部21與端子部24之間。連接器1在使用時,端子部24被連接在如電路基板之對象物(未圖示)上。如第4圖之最佳表示所示,本實施形態的端子部24,係藉交叉部22的形狀配 置,在Y方向中,位於與接觸部21不同之位置。尖端部25係被設於接觸部21的尖端,而且在+Z方向上延伸,使得與X方向交叉。
如第5圖、第6圖及第8圖所示,第2接觸件20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又,由第5圖及第8圖可以理解到:在第2接觸件20包含有四支訊號接觸件S5,S6,S7,S8,與三支接地接觸件G4,G5,G6。訊號接觸件S5,S6係構成一個差動對,訊號接觸件S7,S8係構成另一差動對。由此可以理解到: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5及S6,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7及S8,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
由上述連接部13,23的形狀可以理解到:本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係所謂直角型(參照第2圖)。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連接器1也可以係直線型。
本實施形態的端子部14,24,係藉軟焊等被固定在如電路基板之對象物(未圖示)上之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端子。本實施形態的各端子部14,24,係自連結部13,23的-Z側端部延伸,使得與連結部13,23成90度。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各端子部14,24也可以被設計成被搭載於使用通孔組裝(THT:Through-hole technology)技術之如電路基板之對象物(未圖示)上,在此,各端子部14,24係被***形成於對象物(未圖示)上之通孔(未圖示),以軟焊等被固定。
本實施形態的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係在殼體50成形時,藉插件成形法,被組入殼體50而被保持。 具體說來,如第4圖所示,交叉部12,22係全體被埋入殼體50內。當詳細說明時,交叉部12,22幾乎全部被埋入保持部52內。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也可以藉壓入等其他方法,被保持在殼體50上。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複數接觸部11係在殼體50的板狀部50的一邊的主面(+Z側的主面)上,於Y方向上,一列並列,複數接觸部21係在殼體50的板狀部50的剩餘的主面(-Z側的主面)上,於Y方向上,一列並列。當詳細說明時,複數接觸部11係在Y方向中,彼此平行地等間隔並列。同樣地,複數接觸部21係在Y方向中,彼此平行地等間隔並列。此時,尖端部15,25(參照第5圖)係被埋入板狀部54內。因此,當嵌合連接器1與對手側連接器(未圖示)時,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的尖端部15,25,不直接承受來自對手側連接器的力量,可避免第1接觸件10與第2接觸件20壓彎。
接觸部21係與接觸部11在Z方向中,位於分離位置。亦即,第1接觸件10的尖端部15及第2接觸件20的尖端部25,係兩列並列。尤其,其如第4圖所示,接觸部11係被配置成自接觸部21偏移半節距。換言之,接觸部11與接觸部21係在Y方向中交錯。
另外,如第4圖~第6圖可以理解到:複數端子部14及複數端子部24係在Y方向上,一列並列。當詳細說明時,複數端子部14及複數端子部24係在Y方向中,彼此平行地等間隔並列。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係包含四個差動對。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1,S2,係被接地接觸件G1,G2夾持。同樣地,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3,S4,係被接地接觸件G2,G3夾持。亦即,接地接觸件G2係位於訊號接觸件S1,S2的差動對,與訊號接觸件S3,S4的另一差動對之兩個差動對之間。因此,這些兩個差動對的彼此影響的風險被減少。又,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5,S6,係被接地接觸件G4,G5夾持。同樣地,構成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S7,S8,係被接地接觸件G5,G6夾持。亦即,接地接觸件G5係位於訊號接觸件S5,S6的差動對,與訊號接觸件S7,S8的另一差動對之兩個差動對之間。因此,這些兩個差動對的彼此影響的風險被減少。
而且,接觸部11,21係等間隔並列,又,端子部14,24係等間隔並列。如上述說明可以理解到:在任何差動對中,自訊號接觸件的一個,至最接近該訊號接觸件之接地接觸件的一個為止之最短距離,係與自訊號接觸件的剩下一個,至最接近該訊號接觸件之接地接觸件的一個為止之最短距離相等。例如自訊號接觸件S1至接地接觸件G1為止之最短距離,係與自訊號接觸件S2至接地接觸件G2為止之最短距離相等。如此一來,各差動對的訊號接觸件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而且,來自接地電位等之影響也相同,所以,在各差動對的訊號接觸件間很難產生歪斜。
而且,如上所述,接觸部11與接觸部21係在Y方向中交錯。因此,即使板狀部54較薄,在YZ平面內,也可 以在接觸部11與接觸部21之間,確保較大之距離,可減少串擾。
如上所述,各交叉部12係自接觸部11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各交叉部22係自接觸部21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參照第4圖)。亦即,第1接觸件10的交叉部12與第2接觸件20的交叉部22,係在X方向中,彼此往相同方向延伸,但是,在Y方向中,彼此往不同方向延伸。因此,即使第1接觸件10的尖端部15與第2接觸件20的尖端部25,係兩列並列,而且,第1接觸件10的端子部14與第2接觸件20的端子部24,係一列並列時,第1接觸件10也可以彼此具有相同形狀,而且,第2接觸件20也可以彼此具有相同形狀。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列舉實施形態以詳細說明過,但是,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可有種種變形或應用。例如上述連接器1雖然係直角型,但是,也可以係直線型。又,上述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雖然具有SMT端子,但是,也可以被設計成具有端子,使得被搭載在使用THT之電路基板(未圖示)。在上述連接器1中,第1接觸件10的尖端部15及第2接觸件20的尖端部25係兩列並列,而且,第1接觸件10的端子部14及第2接觸件20的端子部24係一列並列。第1接觸件10的尖端部15及第2接觸件20的尖端部25也可以三列以上並列。第1接觸件10的端子部14及第2接觸件20的端子部24也可以兩列以上並列。
當參照第9圖~第12圖時,第1變形例的各第1接觸部10A具有接觸部11A、交叉部12A及端子部14A。同樣 地,第1變形例的各第2接觸部20A具有接觸部21A、交叉部22A及端子部24A。第1接觸部10A彼此具有相同形狀。第2接觸部20A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接觸部11A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接觸部21A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接觸部21A係在Z方向中,位於離開接觸部11A之位置。如此一來,接觸部11A,21A係兩列並列。交叉部12A及交叉部22A係與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交叉。當詳細說明時,各交叉部12A係自接觸部11A,往+X方向且+Y方向且-Z方向延伸。另外,各交叉部22A係自接觸部21A,往+X方向且-Y方向且+Z方向延伸。各端子部14A係自交叉部12A,往+X方向直線狀延伸。如第9圖所示,端子部14A及端子部24A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如第10圖所示,各端子部14A及端子部24A係在Z方向中,位於與接觸部11A及接觸部21A分離等距離之位置。由上述說明可以理解到:各前述第1接觸件10A係具有自前述接觸部11A,至前述端子部14A為止之第1長度,各前述第2接觸件20A係具有自前述接觸部21A,至前述端子部24A為止之第2長度,前述第1長度與前述第2長度係相等。亦即,各第1接觸件10A的訊號路徑長度,係與各第2接觸件20A的訊號路徑長度相等。
具有第1變形例的第1接觸件10A及第2接觸件20A之連接器,並非係上述直角型,而係直線型。
又,由端子部14A,24A的形狀可以理解到:其係被設計,使得被搭載在使用THT之電路基板(未圖示)上。
當參照第13圖~第16圖時,第2變形例的接觸 件係在上述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之外,再具有第3接觸件30及第4接觸件40。第3接觸件30係包含以與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的上述配置相同方法被配置之接地接觸件及訊號接觸件。同樣地,第4接觸件40係包含以與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的上述配置相同方法被配置之接地接觸件及訊號接觸件。
各第3接觸件30具有接觸部31、交叉部32、連結部33及端子部34。同樣地,各第4接觸件40具有接觸部41、交叉部42、連結部43及端子部44。第3接觸件30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第4接觸件40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接觸部41係在Z方向中,位於離開接觸部31之位置。接觸部31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接觸部41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如此一來,接觸部31,41係兩列並列。由第3接觸件30與第4接觸件40的尖端形狀可以理解到:在第2變形例的殼體(未圖示)設有兩個板狀部。第3接觸件30的接觸部31,係被配置於其中一個板狀部的表面,第4接觸件40的接觸部41,係在Z方向中,被配置在做為前述表面的相反面之該板狀部的內面。交叉部32及交叉部42係與交叉部12及交叉部22同樣地,係在XY平面內,與X方向及Y方向交叉地延伸。當詳細說明時,各交叉部32係自接觸部31,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各交叉部42係自接觸部41,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各交叉部32係比交叉部12還要延伸至+Y側。各交叉部42係比交叉部22還要延伸至-Y側。各連結部33係自交叉部32的+X側端部,成L字形延伸。各連結部43係自 交叉部42的+X側端部,成L字形延伸。各端子部34係自連結部33的-Z側端部,往+X方向延伸之SMT端子。端子部34,44係與端子部14,24一齊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
當參照第17圖~第20圖時,第3變形例的接觸件係在上述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之外,再具有第3接觸件30A及第4接觸件40A。第3接觸件30A係包含以與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的上述配置相同方法被配置之接地接觸件及訊號接觸件。同樣地,第4接觸件40A係包含以與第1接觸件10及第2接觸件20的上述配置相同方法被配置之接地接觸件及訊號接觸件。
各第3接觸件30A具有接觸部31A、交叉部32A、連結部33A及端子部34A。同樣地,各第4接觸件40A具有接觸部41A、交叉部42A、連結部43A及端子部44A。第3接觸件30A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第4接觸件40A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接觸部41A係在Z方向中,位於離開接觸部31A之位置。接觸部31A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接觸部41A係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如此一來,接觸部31A,41A係兩列並列。由第3接觸件30A與第4接觸件40A的尖端形狀可以理解到:在第3變形例的殼體(未圖示)設有兩個板狀部。第3接觸件30A的接觸部31A,係被配置於其中一個板狀部的表面,第4接觸件40A的接觸部41A,係在Z方向中,被配置在做為前述表面的相反面之該板狀部的內面。交叉部32A及交叉部42A係與交叉部12及交叉部22同樣地,係在XY平面內,與X方向及Y方向交叉地延伸。當詳細說明時, 各交叉部32A係自接觸部31A,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各交叉部42A係自接觸部41A,往+X方向且-Y方向延伸。各連結部33A係自交叉部32A的+X側端部,成L字形延伸。各連結部43A係自交叉部42A的+X側端部,成L字形延伸。尤其,自第17圖及第18圖可以理解到:各接觸部31A具有與接觸部11相同尺寸。各接觸部41A具有與接觸部21相同尺寸。各交叉部32A具有與交叉部12相同尺寸。各交叉部42A具有與交叉部22相同尺寸。各端子部34A具有與端子部14相同尺寸。各端子部44A具有與端子部24相同尺寸。相對於此,各連結部33A係比連結部13還要大,各連結部43A係比連結部23還要大。各端子部34A係自連結部33A的-Z側端部,往+X方向延伸之SMT端子。端子部34A,44A係與端子部14,24一齊在Y方向中,等間隔一列並列。端子部34A,44A係在X方向中,位於與端子部14,24分離之位置。亦即,第1接觸件10的端子部14、第2接觸件20的端子部24、第3接觸件30A的端子部34A及第4接觸件40A的端子部44A,係兩列並列。
在這些變形例中,也可具有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2014年2月21日被提出到日本專利廳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14-032267號,其內容因為參照而成為本專利說明書的一部份。
雖然針對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做過說明,但是,該業者可知在不脫逸本發明的精神之範圍內,可變形實施形態,這種實施形態係屬於本發明的範圍者。
10‧‧‧第1接觸件(接觸件)
11‧‧‧接觸部
12‧‧‧交叉部
13‧‧‧連結部
14‧‧‧端子部
15‧‧‧尖端部
20‧‧‧第2接觸件(接觸件)
21‧‧‧接觸部
23‧‧‧連結部
25‧‧‧尖端部
G1,G2,G3‧‧‧接地接觸件
G4,G5,G6‧‧‧接地接觸件
S1,S2,S3,S4‧‧‧訊號接觸件
S5,S6,S7,S8‧‧‧訊號接觸件

Claims (9)

  1. 一種連接器,可沿著嵌合方向,與具有複數對手側接觸件之對手側連接器相嵌合,其特徵在於:前述連接器係在使用時,被搭載固定於對象物上者,前述連接器具有:殼體;以及複數接觸件,被保持在前述殼體上,前述各接觸件具有接觸部、端子部及交叉部,前述接觸部分別與前述對手側接觸件接觸,前述端子部係在前述連接器使用時,被連接在前述對象物上者,前述端子部係在與前述嵌合方向直交之節距方向中,位於與前述接觸部不同之位置,前述交叉部位於前述接觸部與前述端子部之間,前述交叉部係在以前述嵌合方向與前述節距方向規定之平面內,與前述嵌合方向及前述節距方向兩者交叉,前述接觸件至少包含複數個第1接觸件及複數個第2接觸件,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與前述嵌合方向及前述節距方向兩者直交之既定方向中,位於離開前述第1接 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之位置,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端子部與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端子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上,一列並列,前述第1接觸件係包含構成至少一對差動對之訊號接觸件,前述差動對的訊號接觸件,係彼此具有相同形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交叉部與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交叉部,係在前述嵌合方向中,彼此往相同方向延伸,另外,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彼此往不同方向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接觸件彼此具有相同形狀,前述第2接觸件彼此具有相同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各第1接觸件,具有自前述接觸部至前述端子部為止之第1長度,前述各第2接觸件,具有自前述接觸部至前述端子部為止之第2長度,前述第1長度與前述第2長度相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在前述第1接觸件更包含接地接觸件,前述接地接觸件係被配置成在前述節距方向中,夾持前述差動對的訊號接觸件,自訊號接觸件,至最接近該訊號接觸件之接地接觸件的一者為止之最短距離,係與自訊號接觸件的剩下一者,至最接近該訊號接觸件之接地接觸件的一者為止之最短距離相等。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各交叉部係全部被埋入前述殼體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係在前述節距方向中,與前述第2接觸件的前述接觸部交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接觸件與前述第2接觸件,係屬於彼此不同之訊號系統。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連接器更具有至少局部覆蓋前述殼體之外殼,在前述嵌合方向中,前述外殼具有前述殼體長度之兩倍以上長度。
TW103143787A 2014-02-21 2014-12-16 連接器 TWI509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2267A JP5669285B1 (ja) 2014-02-21 2014-02-2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758A TW201541758A (zh) 2015-11-01
TWI509918B true TWI509918B (zh) 2015-11-21

Family

ID=52569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3787A TWI509918B (zh) 2014-02-21 2014-12-16 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68927B2 (zh)
JP (1) JP5669285B1 (zh)
CN (1) CN104868271B (zh)
TW (1) TWI5099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2512B2 (ja) 2015-03-18 2019-01-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I713271B (zh) * 2015-12-18 2020-12-11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05428860B (zh) * 2015-12-22 2019-02-12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高速率插座连接器
KR102106000B1 (ko) * 2016-06-18 2020-05-04 몰렉스 엘엘씨 선택적으로 차폐되는 커넥터 채널
TWI663788B (zh) * 2017-09-28 2019-06-2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板緣連接器
US10050369B1 (en) * 2017-10-26 2018-08-14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Terminal modul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rising the same
TWI658950B (zh) * 2018-02-02 2019-05-1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車載自動診斷系統及其端子及製造方法
CN112531382A (zh) * 2019-09-19 2021-03-19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插头电连接器
EP3817157A1 (en) * 2019-10-31 2021-05-05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Contact arrangement for a connector, connector
JP1730734S (ja) * 2022-04-11 2022-11-28 コネクタ
JP1730736S (ja) * 2022-04-11 2022-11-28 コネクタ
JP1730735S (ja) * 2022-04-11 2022-11-28 コネク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12639U (zh) * 2011-06-20 2013-01-3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与标准usb插头不同结构的特殊usb插头和可与特殊usb插头配合的usb插座
CN203277892U (zh) * 2012-02-29 2013-11-0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Usb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2257A (en) * 1993-07-08 1994-11-0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 terminal arrays having noise cancelling capabilities
EP1516395B1 (en) * 2002-06-21 2007-05-30 Molex Incorporated High-density, impedance-tuned connector having modular construction
JP4173145B2 (ja) * 2005-02-28 2008-10-29 株式会社センサータ・テクノロジーズジャパン コンタクト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パッケージ用ソケット
JP2007080782A (ja) * 2005-09-16 2007-03-2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電気コネクタ
US7210945B1 (en) * 2005-11-16 2007-05-01 Wan-Fa Ying HDMI connector assembly
US7341493B2 (en) * 2006-05-17 2008-03-1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taggered contacts
JP2007115707A (ja) * 2006-12-18 2007-05-10 Taiko Denki Co Ltd レセプタクル
US7413467B1 (en) * 2007-05-31 2008-08-19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HDMI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9009729A (ja) 2007-06-26 2009-01-15 Taiko Denki Co Ltd コネクタ
TWM330608U (en) * 2007-11-16 2008-04-11 Wonten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TW200952288A (en) * 2008-06-06 2009-12-16 Advanced Connectek Inc Connector
JP5039690B2 (ja) * 2008-12-25 2012-10-03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多極コネクタ
CN201430232Y (zh) 2009-03-31 2010-03-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7845982B1 (en) * 2009-07-08 2010-12-07 Compupack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ort socket
TWI385878B (zh) * 2009-08-31 2013-02-1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Anti-high-frequency signal interference plug connector
JP2012054215A (ja) 2010-09-03 2012-03-15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TWM426204U (en) * 2011-11-02 2012-04-01 Kuang Ying Comp Equipment Co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USB female type board edge connector
TWM426929U (en) * 2011-11-18 2012-04-11 Kuang Ying Comp Equipment Co USB female connector
US8568172B1 (en) * 2012-04-12 2013-10-29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444626U (zh) * 2012-06-21 2013-01-01 Tyco Electronics Holdings Bermuda No 7 Ltd D型hdmi連接器
JP5970329B2 (ja) * 2012-10-17 2016-08-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3056161U (zh) * 2012-12-18 2013-07-10 东莞联基电业有限公司 微型连接器及微型连接器用端子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12639U (zh) * 2011-06-20 2013-01-30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与标准usb插头不同结构的特殊usb插头和可与特殊usb插头配合的usb插座
CN203277892U (zh) * 2012-02-29 2013-11-06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Usb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68271A (zh) 2015-08-26
TW201541758A (zh) 2015-11-01
CN104868271B (zh) 2017-07-07
US9368927B2 (en) 2016-06-14
US20150244117A1 (en) 2015-08-27
JP2015158992A (ja) 2015-09-03
JP5669285B1 (ja) 2015-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918B (zh) 連接器
CN109599729B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接触模块
JP4613043B2 (ja) コネクタ
CN103151650B (zh) 信号连接器
EP1239552B1 (en) Connector having signal contacts and ground contacts in a specific arrangement
JP5986012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信号伝送方法
JP4551868B2 (ja) コネクタ
JP4542579B2 (ja) コネクタ
US97119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JP6703900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TWI535127B (zh) 連接器
US8353728B2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modules and plug connector having a paddle board
JP2011138775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3522857A (ja) 基板同士接続コネクター
JP201500205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06119394A3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ed differential contact pairs
JP2021089816A5 (zh)
JP2016213040A (ja) コネクタ
KR100603862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송 라인
TWI413309B (zh) 連接器
JP6837008B2 (ja) コネクタ
JP2007066890A (ja) プラグイン接続装置
JP6097165B2 (ja) コネクタ
JP2014130755A (ja) コネクタ
JP5826500B2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