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9967B -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 Google Patents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9967B
TWI449967B TW96140182A TW96140182A TWI449967B TW I449967 B TWI449967 B TW I449967B TW 96140182 A TW96140182 A TW 96140182A TW 96140182 A TW96140182 A TW 96140182A TW I449967 B TWI449967 B TW I4499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polyester film
film
fine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40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9962A (en
Inventor
Hideki Fujii
Kazunori Tanaka
Masahiro Okuda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9344082&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449967(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Publication of TW200829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9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9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996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4Polymeric or resinous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6Heavy metal or aluminum or compound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86Of polyester [e.g., alkyd, etc.]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Description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本發明係關於光反射板用之白色聚酯薄膜。尤其是關於使用於筆記型個人電腦或攜帶式電話等比較小型且反稜鏡(antiprism-type)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用、迄今為止之使用BEF系統方式之側光型(side light-type)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及使用於薄型電視機等直下型(direct back light-type)方式液晶顯示裝置用的反射板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並且,關於具有優越的藍色光反射特性之超白色聚酯薄膜。
迄今為止,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從顯示器之背面照射光之背光(backlight)方式、或如發明專利文獻1所示之光反射薄膜,由於基於具有薄型且能均勻照明的優點,一向是廣泛地被使用。其時,為防止照明光逸散於畫面之背面,則必須在畫面之背面設置光反射板,但是由於對於該反射板係要求薄、且具有光之高反射性,主要是使用一種使微細氣泡包含在薄膜內部,而以該氣泡界面使光反射藉以賦予白色化之白色薄膜等。
該微細氣泡之形成是將高熔點之不相溶性聚合物微細地分散於薄膜母材例如聚酯中,並將其加以延伸(例如雙軸向延伸)即可達成。在延伸時,在不相溶性聚合物微粒周圍會形成空隙(void)(氣泡),且其將發揮光反射作用而被白色化,因此可獲得高反射率(專利文獻2)。
藉由反射板所反射之光即被擴散,且除了具有向正上方的指向性之光以外,則以稜鏡加以反射,而在與反射板之間反復進行反射,最後則以增加光之指向性的狀態而送達液晶胞。在此種情況下,若反射板之反射效率低、在系統內有光之漏出或衰減之因素時,則在反復進行反射中即將造成光損失,結果導致能量效率惡化,因此將會造成畫面之亮度降低、及經濟效益降低。
並且,就顯示器之色彩再現性的觀點而言,光反射板係被要求能將所有的色(波長)之光均勻地予以反射之性能。
另一方面,為防止由冷陰極管所放射的紫外線造成薄膜的黃變色,而也有一種積層紫外線吸收層之白色薄膜的提案(專利文獻3、4)。
在該等之反射薄膜中,為改善亮度之各項特性已有各種方法之提案。例如為意圖提高在邊光(edge light)方式下之亮度,已揭示一種在光源和相反側之薄膜面設置光隱蔽層之方法(專利文獻5)。另外,已揭示一種藉由選擇球狀微粒與黏結劑之折射率差來控制光擴散性,而以光擴散片改善正面亮度之方法(專利文獻6)。此外,也已揭示-種在直下型背光的反射板(reflecting sheet),藉由控制光源側之薄膜面的擴散性來改善在背光之亮度不勻之方法(專利文獻7)。
專利文獻1:特開2003-160682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公平8-16175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2001-166295號公報專利文獻4:特開2002-90515號公報專利文獻5:特開2002-333510號公報專利文獻6:特開2001-324608號公報專利文獻7:特開2005-173546號公報
提高光反射板之反射效率的方法之一,則有予以增厚白色薄膜之厚度,以增加每單位面積之空隙數之方法。然而,經由發明人等嘗試該方法,判斷顯示器之亮度並不會提高為所期待的程度,且會導致分光反射率之波長相依性發生變化。亦即,在長波長的光線反射率雖然受到提高,但是短波長之光線反射率之改善卻為小之情況。
本發明之目的係解決相關之問題點,而提供一種在使用於側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直下型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的情況下,可獲得高亮度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依照該目的之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係:(1)一種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係在薄膜之厚度為200 μm以上之白色聚酯薄膜的至少一面(A面),以下式予以最小平方法(least-square method)近似計算在450至600 nm波長的分光反射率之波長相依性時,則為:M≦-0.0110(%/nm)、R560≧100(%);近似式R=M×λ +B但是,R:光線反射率(單位%)、λ :光之波長(單位nm)、M:波長係數(單位%/nm)、B:常數(單位%)、R560:將λ =560代入近似式所獲得之推定反射率(單位%)。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A面之在60度入射角之光澤度(glossiness)為100%以上。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與A面成相反的面(B面)之在60度入射角之光澤度為70%以下。
(4)一種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白色薄膜之至少一面具有含有球狀微粒之塗佈層,且形成該塗佈層的該球狀微粒與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差的絕對值為0.10以下。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球狀微粒是無孔質之樹脂微粒、且體積平均粒徑之變異係數CV為30%以下。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構成該球狀微粒之樹脂是選自由丙烯酸樹脂、矽酮樹脂、及聚苯乙烯樹脂、丙烯酸共聚合物、聚苯乙烯共聚合物、及丙烯酸系乙烯基單體與苯乙烯系乙烯基單體之共聚合物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上述球狀微粒是含有至少丙烯酸系樹脂,上述丙烯酸系共聚合物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之共聚合物所構成。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球狀微粒是具有交聯結構之微粒。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球狀微粒是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劑。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紫外線吸收劑是選自由苯并***系、二苯甲酮系、草酸苯胺系、氰基丙烯酸酯系、及三氮系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紫外線吸收劑。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光穩定劑是受阻型胺系。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構成該球狀微粒之樹脂是含有與形成該塗佈層之黏結劑樹脂相同的單體成份。
(1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是由A層/B層/A層之三層結構所構成,B層是含有氣泡之層,A層是將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包含在聚酯之層,其之微粒含量相對於各A層之總重量為0.5重量%以下。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白色薄膜是由A層/B層/A’層之三層結構所構成,B層是含有氣泡之層,A層和/或A’層是將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包含在聚酯之層,A’層的厚度為0.1至3 μm。
(19)一種液晶背光用燈反射器(lamp reflector),係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白色反射薄膜使其塗佈層面或B面朝向光源側來設置。
(20)一種直下型方式之液晶背光,係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白色反射薄膜使其塗佈層面朝向光源側來設置。
若根據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即可在側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及直下型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獲得從未有的高亮度。本發明係關於白色聚酯薄膜,特別是在電視機等大型之直下型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也能發揮高反射性能。又,作為筆記型個人電腦或行動電話等比較小型且為側光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也具有高反射性能者。
另外,能藉由製成為在白色薄膜之至少一面設置特定之塗佈層的白色反射薄膜,而吸收來自燈之紫外線,同時提高反射率,進而在使用背光時,則有助於提高背光之亮度。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本發明之薄膜之厚度較佳為200 μm以上。若小於200 μm時,則雖然比較容易獲得較佳的分光反射率之波長相依性,但是不易獲得絕對性的反射率。較佳為225,更佳為300 μm。又,若為超過500 μm時,則在組配於液晶顯示裝置時,有可能導致面板之重量增加。
在本發明之薄膜之至少一面(A面),以下式予以最小平方法近似計算在450至600 nm波長的分光反射率之波長相依性時,則為:M≦-0.0110(%/nm);近似式R=M×λ +B但是,R:光線反射率(單位%)、λ :光之波長(單位nm)、M:波長係數(單位%/nm)、B:常數(單位%);較佳為M≦-0.0140(%/nm),更佳為M≦-0.020(%/nm)。關於最下限,雖然並無特殊的規定,但是從顯示器之色彩再現性的觀點而言,光反射板係被要求將所有的色(波長)之光相等地反射,因此較佳為設定於M≧-0.060(%/nm)之範圍。更佳為M≧-0.050(%/nm)。符合波長係數M≦-0.0110(%/nm)之薄膜,以前即可在含有顏料等之薄膜中發現,但是該等薄膜之R560卻為小於100%。
在本發明中,符合M≦-0.0110(%/nm)之的方法之一是儘可能的移除薄膜中的光之散射成份、光之吸收成份。
光係因為反射薄膜內之雜質、金屬成份(觸媒)、不飽和鍵等而被散射.吸收,並在其過程中喪失能量。此時,被散射的光之一部份將在反射薄膜內消耗而成為並未貢獻畫面亮度之成份。其影響是愈屬短波長則愈大,因此分光反射率之短波長域則為相對的低。
因此,能調整聚合物之純度、金屬成份(觸媒)、聚合物之色調等,而使斜率M進入上述區域。在此所謂的聚合物純度是意謂聚合物中之不飽和鍵之量,而不飽和鍵少的聚合物是適合使用於該發明之薄膜。另外,金屬成份(觸媒)係以例如如下所示之元素族群所構成。亦即,可舉出使用Sb、K、P、Mg、Li、Ca、Ge、Ti之元素族群的化合物等,但是該等係在不影響聚合物聚合之範圍愈少愈佳。
至於聚合物之色調,在原料切粒之色調方面,則適合使用高L值(亮度)、低b值(帶黃色)之聚合物。只要予以減少該等之散射.吸收成份,即可使短波長域之反射率相對地提高,使得斜率M減小。斜率M愈小,則愈可提高短波長域之反射率,因此有助於提高畫面亮度。
在本發明中,將λ =560代入近似式所獲得之推定反射率R560,在薄膜之至少一面必須為100%以上。若為小於100%時,則用作為側光方式或直下型光方式之背光時亮度將會降低。
欲使R560達到100%以上時,則重要的是如下文所述,必須使微細的空隙包含在薄膜內部以使其白色化,該空隙一旦增多,即可使反射率R560獲得提高。較佳的是反射率R560為102%以上,更佳為104%以上。關於反射率R560,雖然並無特殊的限制,但是為提高反射率R560時,則必須增加空隙成核結晶劑之添加量,其時,則有可能導致製膜性趨於不穩定,因此較佳為110%以下。
在關係到本發明之薄膜之一形態中,較佳的是在至少一面(A面)之光澤度(60°)為100%以上,更佳為115%以上,且進一步更佳為120%以上。若光澤度為小於100%時,則因光會散射,有可能使得其一部份將在薄膜內部行進至全反射的角度域,以致直至再受到散射之前無法由薄膜脫出而衰減的情況。
為使光澤度達到100%以上時,則重要的是必須予以減少包含在薄膜中的無機或有機微粒之微粒數。當在薄膜表面附近大量存在著大約與可見光波長相同的粒徑之無機或有機微粒時,則將導致光澤降低至小於100%。並且,在大部份的情況是由於該等之微粒具有與薄膜不同的折射率,因此光在薄膜內部也會散射。其影響在短波長之光是顯著,因此在本發明中使大量的微粒存在於薄膜內部係不佳的。
此外,本發明之薄膜之其他形態,較佳為製成為在60度入射角時的光澤度為70%以下之表面。尤其是在側光型之背光,因為光線之入射角度淺,以致必須使光朝著畫面的前方向擴散。因此,能利用控制表面粗糙度之方法,較佳地適合使用60度入射角的光澤度為70%以下之表面。控制表面粗糙度之方法是可舉出添加折射率接近於薄膜基質樹脂的微粒之方法、或將A’層減薄為0.1至3 μm之範圍之方法。將A’層減薄時,若B層為具有空隙之層時,則B層之界面雖然因空隙存在而成為粗糙的界面,但是由於該B層之空隙所造成的界面粗糙度能影響及A’層而使其表面粗糙度變化。A’層之較佳範圍為0.5 μm至2 μm,更佳為0.8至1.5 μm。
所謂構成本發明之聚酯是由二醇與二羧酸藉由縮聚合反應所製得之聚合物,而二羧酸係以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萘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等所代表者;且所謂二醇係以乙二醇、三亞甲基二醇、四亞甲基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等所代表者。具體而言,可舉出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亞甲酯、聚對苯二甲酸四亞甲酯、聚對-氧基苯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1,4-伸環己基二亞甲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在本發明的情況中,則特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當然該等之聚酯是可為均聚酯、或共聚酯,其共聚合成份係可舉出例如,二甘醇、新戊二醇、聚伸烷基二醇等之二醇成份;己二酸、癸二酸、鄰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5-磺酸間苯二甲酸鈉等之二羧酸成份。
又在該聚酯之中,可添加習知的各種添加劑,例如抗氧化劑、抗靜電劑等。可使用於本發明之聚酯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係一種具有優越的耐水性、耐久性、耐藥品性等者。
本發明較佳為藉由在薄膜內部含有微細氣泡而予以白色化。微細氣泡之形成,較佳為藉由在薄膜母材例如聚酯中,將與聚酯不相溶的高熔點之聚合物使其微細地分散,並將其加以延伸(例如雙軸延伸)所達成。在延伸時,空隙(氣泡)即形成在該不相溶性聚合物微粒之周圍,且其產生樹脂之空氣層的折射率差,而將光反射,因此可以得到白色化、高反射率。與聚酯不相溶性之聚合物(在下文中,則也簡稱為不相容性聚合物)是選自例如,聚-3-甲基丁烯-1、聚-4-甲基戊烯-1、聚乙烯基-三級-丁烷、1,4-反式-聚-2,3-二甲基丁二烯、聚乙烯基環己烷、聚苯乙烯、聚甲基苯乙烯、聚二甲基苯乙烯、聚氟苯乙烯、聚-2-甲基-4-氟苯乙烯、聚乙烯基-三級-丁基醚、纖維素三醋酸酯、纖維素三丙酸酯、聚氟化乙烯、非晶質聚烯烴、環狀烯烴共聚合樹脂、聚氯三氟乙烯等之熔點為180℃以上之聚合物。其中,關於聚酯母材,較佳為聚烯烴,特佳為聚甲基戊烯、環狀烯烴。所謂的環狀烯烴共聚合樹脂是由乙烯與選自由雙環烯及三環烯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之環狀烯烴所構成的共聚合物。
將含有不相溶性聚合物之該層全體設為100重量%時,不相溶性聚合物(例如聚烯烴)之添加量較佳為5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以上、30重量%以下,且進一步更佳為15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若為5重量%以下時,則白色化之效果即減退,導致不易獲得高反射率,若為25重量%以上時,則有導致薄膜本身之強度等機械特性太低的顧慮,以致在延伸時即容易導致薄膜破裂等而造成生產性降低之問題。至於與光學特性之關係,由於隨著不相溶性聚合物之添加量的增加,空隙核增加,使得空隙層數增加,因此,反射率提高而有助於亮度。
欲使不相溶性聚合物分散成0.2至5 μm時,則有效的方法是添加低比重化劑作為分散助劑。所謂的低比重化劑是具有可降低比重的效果之化合物,其功效是可見於特定之化合物。低比重化劑係使用熱塑性聚酯彈性體。例如以聚乙二醇、聚甲氧基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聚丙二醇等之聚伸烷基二醇,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共聚合物、以及十二基苯磺酸鈉、烷基磺酸鈉鹽、一硬脂酸甘油酯、四丁基鏻、對-胺基苯磺酸酯等所代表者。在本發明薄膜的情況中,特佳為聚伸烷基二醇,其中,較佳為聚乙二醇。另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四亞甲基二醇之共聚合物等,也可提高不相溶性聚合物之分散性,因此適合使用。將含有不相溶性聚合物之該層全體設為100重量%,添加量較佳為3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若為3重量%以下時,則添加之效果將減退而導致分散性惡化,若為40重量%以上時,則有將損及薄膜母材原本之特性的顧慮。此種低比重化劑,可預先添加入薄膜母材聚合物中,以作為母體混合物聚合物(master polymer)(母體混合物切粒(master chip))來加以調整。至於與光學特性之關係,添加分散助劑直到3重量%以上、40重量%以下之領域時,則由於分散徑將極端的小徑化,每一相同厚度之空隙層數將增加,因此有助於提高反射率和畫面之高亮度化。在大於40重量%之領域,即使予以增加添加量,也有分散徑不會小徑化的情況,有即使添加亦無效果的情況。
如前所述,由於白色聚酯薄膜含有微細氣泡,該聚酯薄膜的視比重(apparent specific gravity)變得低於一般的聚酯薄膜。若再添加低比重化劑時,則可使比重變得更低。亦即,可獲得白且輕的薄膜。欲使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白色聚酯薄膜在保持著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應具備之機械特性下,同時使其成為輕量時,則其視比重必須為0.5以上、1.2以下,較佳為0.5以上、1.0以下,更佳為0.55以上、0.8以下。
欲將視比重成為0.5以上、1.2以下時,若如上所述使用低比重化劑,例如使用比重為0.83之聚甲基戊烯時,則相對於層全體而言使其含有5重量%以上、25重量%以下,並將延伸倍率設定為2.5至4.5即可達成。若視比重為在本發明之範圍時,則可在仍然保持著薄膜強度下使微細氣泡大量存在,而獲得高反射率。亦即,用作為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時,則在畫面之亮度上即可發揮顯著優越的亮度。
此外,該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之結構,則可為A層/B層兩層,或A層/B層/A層、A層/B層/A’層、或A層/B層/C層之三層結構,或A層/B層/.../B層/A層之多層例如20層以上、3,000層以下之層所構成。但是較佳為該B層為如上所述之含有微細氣泡之層,以使高反射率與製膜性之兩者並存。A層/B層/A’層,雖然將相同原料使用於A層和A’層,但是其厚度結構則為A’層是比A層為較為薄膜化。A’層之較佳的厚度範圍是0.1至3 μm,更佳為在0.5至2 μm之範圍。此外,從減少散射所造成的光損失、及提高鏡面反射性的觀點而言,相當於薄膜表面的A層.(A’層)和/或C層,則較佳的是在聚酯中之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的含量,相對於A層和/或C層(使含有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之層)之總重量,為0.01%重量以上、0.5重量%以下,較佳為0.1重量%以下,更佳為0.07重量%以下之層。如上所述,當添加微粒時提高鏡面反射性,因此可將光澤度提高至110%以上。然而,若將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設定為小於0.01重量%時,則將導致表面成為極其平滑、平面之滑動性惡化、容易出現捲裝缺點而造成產率惡化。又將導致表面容易受到刮傷(scratch)等,因此,從操作性的觀點而言,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較佳為0.01重量%以上。
由於使用反射薄膜的背光之其他構件的形態,也有需要光擴散性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將更多微粒包含在A’層,藉此即可使光澤度達成為70%以下。
用於包含在薄膜表面層之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則可使用選自由碳酸鈣、二氧化矽、碳酸鎂、碳酸鋅、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氧化鎂、硫酸鋇、硫化鋅、磷酸鈣、氧化鋁、雲母、被覆鈦之雲母、滑石、黏土、高嶺土、氟化鋰、氟化鈣等所組成的族群中之微粒。在本發明的情況中,則為保持表面之高光澤性,較佳為使用二氧化矽。
在此,若背光之方式為直下型方式時,則極限性的微粒添加量較佳為0重量%,但是由於將導致薄膜之滑動性惡化,結果導致生產性惡化,因此較佳為少量之添加。關於微粒之添加量,若考慮起因於添加微粒所造成光之散射的對M值之影響時,則較佳為在如上所述之範圍。
又,在反稜鏡(antiprism)方式時,則由於其結構的理由,在第1圖之反射板12係密著於導光板13之構造,以致容易發生無機微粒脫落而導致導光板受到刮傷之問題。若微粒添加量超過0.5重量%時,則容易造成由於該微粒脫落所引起的刮傷,因此,微粒添加量較佳為0.5重量%以下,更佳為0.1重量%以下。
在邊光方式,若反射薄膜之平面性太高時,則將形成薄膜與導光板會強烈地密著之部位,有可能因在其處的光之反射角度將變化,而導致在液晶畫面內造成亮度不均勻性的情況。因此,以使表面具有某一程度之粗糙度以降低畫面與反射薄膜之密著性為目的,所添加的該微粒之數量平均粒徑較佳為具有3 μm以上、7 μm以下者,更佳為3至5 μm。若為3 μm以下時,則由於表面之粗糙度將降低,以致有將導致薄膜與導光板之密著性增高的情況。若為7 μm以上時,則由於微粒已非常地粗大化,因此微粒容易脫落,以致有可能在導光板造成刮傷的情況。在另一方面,在直下型方式,由於在導光板與反射薄膜之間具有冷陰極管,導光板與反射薄膜即不至於直接相接觸,因此不需要顧慮會造成導光板之刮傷和密著畫面不均勻性。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薄膜較佳為在白色薄膜之至少一面具有含有球狀微粒之塗佈層。藉由含有球狀微粒,即可在塗佈層表面形成凸狀形狀,使得源自在白色薄膜面反射而透射過塗佈層內的光,以塗佈層表面之凸狀形狀的透鏡效果來加以聚光,而有助於提高背光之正面方向的亮度。
本發明之相關球狀微粒之種類,並無特殊的限制,可使用有機系、無機系之任一者。有機系球狀微粒係可使用:丙烯酸系樹脂微粒、矽酮樹脂微粒、尼龍樹脂微粒、聚苯乙烯樹脂微粒、聚乙烯樹脂微粒、苯并胍胺之聚醯胺樹脂微粒、胺基甲酸酯樹脂微粒等。無機系球狀微粒則可使用:氧化矽、氫氧化鋁、氧化鋁、氧化鋅、硫化鋇、矽酸鎂、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一般而言。從與供使用的樹脂黏結劑之分散性、塗佈性及經濟性等的觀點來考慮,則較佳為使用有機系球狀微粒。其中,較佳為丙烯酸系聚合物、聚苯乙烯聚合物、丙烯酸系乙烯基單體與苯乙烯系乙烯基單體之共聚合物,尤其是丙烯酸系乙烯基單體與苯乙烯系乙烯基單體之共聚合物,由於藉由加以調整兩種之共聚合比率即可將折射率予以變化,因此能適合使用於本發明。
在設置塗佈層的情況,較佳為所含有的球狀微粒與形成塗佈層的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差的絕對值(在下文中,則稱為折射率差)設定為0.10以下。如上所述,若使球狀微粒包含在塗佈層時,即可提高背光正面亮度,但是若在球狀微粒與黏結劑樹脂之間具有折射率差時,在白色薄膜面反射而透射塗佈層內的光之中,則將在球狀微粒與黏結劑樹脂之界面擴散,使得到達塗佈層表面之光衰減。亦即,內部擴散光損失將增多,導致反射率反而降低。因此,將折射率差設定為0.10以下,藉此即可使塗佈層內之內部擴散損失減少,因此可到達塗佈層表面之光即相對增多,而可提高反射率。若折射率差大於0.10時,則即使將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薄膜組配於背光,也有可能導致無法獲得亮度提高之效果的情況。折射率差較佳為0.08以下,更佳為0.05以下,且特佳為0.01以下。
在此所謂的折射率是指直線行進的波動(光線等)在不同的媒質之境界改變行進方向之角度的比率,且以真空為基準的物質固有之值,亦即是指絕對折射率。又因折射率係屬觀測波長固有之值,因此所謂折射率差是以相同觀測波長所測得之值的差異。例如對於波長為589.3 nm之光,屬代表性的丙烯酸系樹脂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折射率則為1.49。
在此所謂的折射率差係意謂該球狀微粒之折射率與黏結劑樹脂的折射率之差的絕對值,因此,即使球狀微粒之折射率比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為小,以致折射率差成為負之值,但是其絕對值亦即正之值將成為折射率差。
在此,「球狀微粒之折射率」「黏結劑之折射率」係以如下所述之方法求得。
(i)使用有機溶劑從塗佈層萃取黏結劑樹脂,並蒸餾移除有機溶劑後,以橢圓偏光法(ellipsometry)實施關於在25℃的589.3 nm波長之光的測定。並將在此所獲得之值設定為「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
(ii)將白色反射薄膜之塗佈層浸漬於有機溶劑,並從白色薄膜剝離取樣塗佈層後,予以壓著在載玻片上,並予以滑動以使球狀微粒從塗佈層脫落。將在此所獲得之球狀微粒以貝克線(Becke line)檢測法,在各液體有機化合物之已知折射率之溫度,加以確認無法觀測到微粒之輪廓的時刻,並將此時所使用的液體有機化合物之折射率視為「球狀微粒之折射率」。
另外,球狀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只要其為能在塗佈層表面形成凸狀形狀,則並無特殊的限制,但是較佳為0.05 μm以上,更佳為0.5 μm以上,進一步更佳為1 μm以上,且特佳為3 μm以上。若小於0.05 μm時,則有可能導致無法獲得提高背光亮度效果的情況。另外,其上限並無特殊的限制,但是超過100 μm時,則有可能導致塗佈性變差的情況,因此較佳為100 μm以下。
球狀微粒較佳為體積平均粒徑之變異係數CV為30%以下。在此,所謂的變異係數CV係將體積平均粒徑之標準偏差除以體積平均粒徑之值。該變異係數CV係以例如後述實施例中所揭述的方法測定。變異係數CV更佳為20%以下,特佳為15%以下,且最佳為10%以下。若變異係數CV為大於30%時,則微粒之均勻性不佳,此外,若光擴散性增強,有可能導致背光之亮度提高效果將缺乏的情況。藉由將粒徑不齊部份以篩別等方法來移除,即可減少CV值。
從反射率之提高及耐光性的觀點來考慮,則球狀微粒較佳為無孔質者。若為多孔質時,則黏結劑樹脂與球狀微粒之折射界面將增多,使得內部擴散光損失增大,容易使得反射率降低。又在塗佈層之黏結劑樹脂使用耐光性樹脂的情況,若球狀微粒為多孔質時,黏結劑樹脂則將侵入孔中。因此,即使添加相同於使用無孔質球狀微粒時之量的黏結劑樹脂,也有可能導致塗佈層之膜厚相對地變薄而降低耐光性的情況。
在塗佈層中的球狀微粒的含量,只要能獲得提高反射率,則並無特殊的限制,且又因會相依於微粒種類或塗液中之分散性等,因此不能單方面地加以限定,但是較佳為相對於塗佈層全體為3重量%以上,更佳為5重量%以上,進一步更佳為10重量%以上,且特佳為15重量%以上。若少於3重量%時,則有無法獲得提高背光亮度之效果的情況。此外,其上限雖然並無特殊的限制,但是若為超過30重量%時,則有可能導致塗佈性變差的情況,因此較佳為30重量%以下。
在設置塗佈層時,由於在塗佈步驟需要將球狀微粒分散於溶劑中,因此球狀微粒必須具有耐溶劑性,因此較佳為球狀微粒具有交聯結構。若未具有交聯結構時,則有可能導致在塗佈步驟中球狀微粒溶出,以致無法設置可維持微粒形狀、粒徑之塗佈層的情況。
為形成交聯結構,則較佳為使用在一分子內具有複數之官能基的乙烯化合物來形成交聯結構,尤其是較佳為使用二官能性丙烯酸系化合物、三官能丙烯酸系化合物、四官能以上之聚合性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多官能性丙烯酸系化合物作為在一分子內具有複數之官能基的乙烯化合物。
球狀微粒可使用「TECHPOLYMER」(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若變異係數為30%以下時,則較佳為同製品中之S系列,若變異係數為15%以下時,則由同SSX系列等之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之共聚合物所構成的球狀微粒為最適合使用。
關於球狀微粒,較佳為在添加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化劑時、或在製造該等之樹脂時,藉由與具有反應性雙鍵之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化劑之共聚合來使其化學鍵結。就源於該球狀微粒的滲出為較少的觀點而言,則較佳為如後者般地以化學鍵結來固定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化劑。
用於包含在球狀微粒的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大致可分成為無機系和有機系。
無機系紫外線吸收劑則以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等為眾所皆知者,其中,就經濟性、紫外線吸收性、光觸媒活性的觀點而言,則最佳為氧化鋅。
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可舉出苯并***系、二苯甲酮系、草酸苯胺系、氰基丙烯酸酯系、及三氮系等。該等之紫外線吸收劑,由於只能吸收紫外線而對於因照射紫外線所產生之有機自由基卻無法加以捕捉,因此有可能導致因該自由基而連鎖性地造成作為基材之白色薄膜劣化的情況。較佳為為捕捉此等自由基等而併用光穩定化劑,尤其是受阻型胺系化合物之光穩定劑是適合使用。
可用於固定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化劑的共聚合性單體,則有丙烯酸系、苯乙烯系等之乙烯基系單體,其通用性高,且在經濟上也是較佳。由於苯乙烯系乙烯基單體具有芳香族環,以致容易發生黃變,因此就耐光性的觀點來說,則最佳為與丙烯酸系乙烯基單體之共聚合。
在苯并***被取代反應性乙烯基單體者是可使用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商品名:RUVA-93,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又在受阻型胺系化合物被取代反應性乙烯基單體者是可使用4-甲基丙烯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ADEKASTAB LA-82」,旭電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ADEKA)製造)。
另外,由於無限地予以減少塗佈層中之黏結劑樹脂與球狀微粒之折射率差時,則可提高反射率,因此黏結劑樹脂和球狀微粒之共聚合成份、單體組成則較佳為相同。並且,只要將黏結劑樹脂與球狀微粒之任一者也由經添加紫外線吸收材和/或光穩定劑的樹脂所構成時,則也可提高塗佈層之耐光性。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薄膜,由於在作為背光來使用時,則有可能因源於來自冷陰極管等之燈所發出之光,尤其是因紫外線而導致基材之白色薄膜劣化的情況(例如發生黃變等之光學性劣化、或低分子化之分解劣化等),因此,較佳為在基材之白色薄膜之層和/或供設置在一面之黏結劑樹脂層中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劑。
黏結劑樹脂層雖然並無特殊的限制,但是較佳為以有機成份為主體之樹脂,可舉出例如,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醯胺樹脂、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偏二氯乙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醋酸乙烯酯樹脂、氟系樹脂等。該等之樹脂可以單獨使用、或使用兩種以上之共聚合物或製成為混合物者。其中,聚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樹脂係在耐熱性、微粒分散性、塗佈性、光澤度的觀點上,適合使用。就塗佈層之耐光性的觀點而言,則更佳為在黏結劑樹脂層中也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化劑。
用於構成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的樹脂層之樹脂,雖然並無特殊的限制,但是可使用含有無機紫外線吸收劑之樹脂、含有有機紫外線吸收劑之樹脂、或將苯并***系、二苯甲酮系反應性單體進行共聚合所獲得之樹脂等。
作為用於構成含有光穩定劑的樹脂層之樹脂,較佳為使用含有將受阻型胺(HALS)系反應性單體進行共聚合之樹脂等之有機紫外線吸收樹脂。
無機系紫外線吸收劑通常為氧化鋅、氧化鈦、氧化鈰、氧化鋯等。該等之中,從不會滲出、且也具有優越的耐光性等的觀點而言,則較佳為使用選自由氧化鋅、氧化鈦及氧化鈰所組成的族群中之至少一種。相關紫外線吸收劑,視需要也有併用數種的情況。其中,從經濟性、紫外線吸收性、光觸媒活性的觀點來考慮,則最佳為氧化鋅。氧化鋅是可使用FINEX-25LP、FINEX-50LP(堺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有機系紫外線吸收劑則可使用含有苯并***、二苯甲酮等之有機紫外線吸收劑之樹脂、或經將苯并***系、二苯甲酮系反應性單體進行共聚合之樹脂、更進一步在該等經將受阻型胺(HALS)系反應性單體等之光穩定劑進行共聚合之樹脂。尤其是含有經將苯并***系、二苯甲酮系反應性單體進行共聚合之樹脂、更進一步在該等經將受阻型胺(HALS)系反應性單體進行共聚合之樹脂等的有機紫外線吸收樹脂,係因其為薄層且紫外線吸收效果高而為更佳。
關於該等之製造方法等,則已有詳細揭示在發明專利特開第2002-90515號公報之〔0019〕至〔0039〕中。其中,能使用一種含有將丙烯酸系單體與紫外線吸收劑之共聚合物作為有效成份的HALSHYBRID(註冊商標)(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如前所述,由於只要無限地予以減少樹脂黏結劑和球狀微粒之折射率差時即可提高反射率,並且,也提高塗佈層之耐光性,因此,較佳為樹脂黏結劑和球狀微粒之共聚合成份、單體組成、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化劑是相同。
其次,就本發明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相關實例。
首先,提高用作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基質的對苯二甲酸之純度、減少在聚合用作為基質的聚酯時的使用Sb、K、P、Mg、Li、Ca、Ge、Ti之元素族群的化合物之金屬觸媒化合物的總量、加以控制反應時間、反應溫度,藉此即可製得觸媒殘渣少之L值為高、b值為低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次,將作為不相溶性聚合物的聚甲基戊烯、作為低比重化劑的聚乙二醇、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四亞甲基二醇共聚合物,與以如上所述之方法所聚合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混合,並使其充分混合.乾燥而供應至加熱成270至300℃之溫度的擠壓機A。必要時,則也可將含有SiO2 等之無機物添加劑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慣用方法供應至擠壓機B,並以在T-模之三層擠出嘴內能使擠壓機B層之聚合物位於兩表層之方式來積層成為A層/B層/A層結構的三層。
以靜電力使該熔融的薄片,密著在轉筒表面溫度經冷卻成10至60℃的轉筒上加以冷卻固化,然後將該未延伸薄膜引導至加熱成80至120℃之輥群,並朝著長側方向實施2.0至5.0倍之縱向延伸後,在20至50℃之輥群加以冷卻。接著,一面以鋏具把持經縱向延伸的薄膜之兩端、一面引導至拉幅機,並在加熱成90至140℃之大氣中朝著垂直於長側的方向實施橫向延伸。延伸倍率係縱、橫向分別實施延伸2.5至4.5倍,但是其面積倍率(縱向延伸倍率×橫向延伸倍率)則較佳為9至16倍。若面積倍率為小於9倍時,則將導致所獲得之薄膜的白度不良,反之,若為超過16倍時,則有可能在延伸時即容易造成破裂而導致製膜性不良之傾向。為賦予經如前所述之雙軸向延伸的薄膜之平面性、尺寸穩定性,在拉幅機內實施150至230℃之熱固定,並予以均勻徐冷後,冷卻至室溫予以捲取即可製得本發明之薄膜。
對於本發明相關之白色薄膜和/或塗佈層,可在不至於阻礙本發明之效果範圍內添加各種添加劑。添加劑可使用例如有機和/或無機之微粒、螢光增白劑、交聯劑、耐熱穩定劑、抗氧化穩定劑、有機潤滑劑、抗靜電劑、成核結晶劑、染料、填料、分散劑及偶合劑等。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薄膜較佳為從設置塗佈層的面所測得在400至700 nm之波長之平均反射率為85%以上,更佳為87%以上,且特佳為90%以上。若平均反射率為小於85%時,則有可能因適用的液晶顯示裝置而導致亮度不足夠的情況。另外,在白色薄膜之兩面設置有塗佈層的情況,則只要由任何塗佈層所測得之平均反射率為85%以上即可。
在基材之白色薄膜上塗佈本發明相關之塗佈層時,則塗液可以任意之方法來塗佈,例如凹版輪轉塗佈、輥式塗佈、旋轉塗佈、逆向塗佈、棒式塗佈、網版塗佈、刮刀塗佈、風刀塗佈以及浸漬等之方法。又為形成塗佈層所需要的塗液,可在製造基材之白色薄膜時進行塗佈(在生產線上塗佈(in-line coating)),也可塗佈於結束結晶配向後之白色薄膜上(在生產線外塗佈(off-line coating))。
藉由如前所述所製得之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薄膜,則可預期提高液晶背光之亮度,若根據更佳模式,由於即使長期使用,反射率的降低仍然是少,因此適合用作為液晶畫面用之邊光及直下型光之面光源的反射板和反射器(reflector)。使用於該等之面光源時,則將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薄膜使其塗佈層朝向光源側來設置。
藉此所製得之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係在薄膜內部形成微細氣泡而達成高反射率,使得用作為側光型及直下型光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反射板時,則能獲得高亮度。
〔物性之測定以及效果之評估方法〕
本發明之物性值之評估方法以及效果之評估方法如下。
(1)分光反射率在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製造之分光光度計(spectrophotometer)(U-3310)裝上積分球,在波長450至600 nm範圍測定將標準白色板(氧化鋁)設定為100%時之反射率。由所測得之圖表以5 nm間隔讀取反射率作為分光反射率。
(2)波長係數M及推定反射率R560之計算方法以如上所述之方法,在薄膜之至少一面(A面)測定在450至600 nm波長之分光反射率。以5 nm間隔所獲得之波長相依性以下式予以最小平方法近似計算來求得M(%/nm)及R560:近似式R=M×λ +B但是,R:光線反射率(單位%)、λ:光之波長(單位nm)、M:波長係數(單位%/nm)、B:常數(單位%)、R560:將λ=560代入近似式所獲得之推定反射率(單位%)。
(3)視比重將薄膜切取100×100 mm見方,以搭配度盤式指示表之物測定至少10處的厚度,然後計算厚度之平均值d(μm)。又將該薄膜以直示式天秤量測,並將重量w(克)讀取至10-4 克之單位。此時設定視比重=w/d×100。
(4)畫面之明亮度(側光方式亮度)(表1)如第1圖所示,將新力(股)公司製造之VAIO(VGN-S52B/S)之背光反射薄膜12變更為特定之薄膜,使用亮度計15(topcon製造之BM-7 fast),在測定距離為850 mm下測定亮度。測定次數為三次並取其平均值。亮度評估準則如下所示:3,000 cd/m2 以上為優秀;2,950 cd/m2 以上、小於3,000 cd/m2 為良好;2,900 cd/m2 以上、小於2,950 cd/m2 為尚可;小於2,900 cd/m2 為不及格。
(5)畫面之明亮度(直下型方式亮度)(表1)如第3圖所示,將貼合於181BLM07(NEC(股)公司製造)之背光內的反射薄膜變更為特定之薄膜試料,並予以點燈。以其狀態待機1小時以使光源穩定化後,以CCD攝影機(SONY製造之DXC-390)攝影液晶畫面部並以影像解析裝置I System製造之EyeScale將影像取入。其後,將所攝影之影像之亮度水平(level)控制於3萬間距以使其自動檢測,並予以轉換成亮度。
亮度之評估準則如下所示:5,100 cd/m2 以上為優秀;5,000 cd/m2 以上、小於5,100 cd/m2 為良好;4,900 cd/m2 以上、小於5,000 cd/m2 為尚可;小於4,900 cd/m2 為不及格。
(6)光澤度使用Suga試驗機公司製造之數位式變角光澤計(UGU-4D),並根據JIS K7105,使入射角及受光角一致於60°進行評估。
(7)導光板刮傷將如第1圖所示之新力(股)公司製造之VAIO(VGN-S52B/S)之背光的反射薄膜12變更為特定之薄膜,並使其與導光板13接觸後,拆下反射薄膜,觀察導光板之表面,以目視確認有無刮傷。導光板刮傷之評估準則如下所示:無刮傷者為良好;雖然有一些刮傷,但是屬可實用程度者為尚可;有刮傷,不可能實用程度為不及格。
(8)密著畫面不均勻性如第1圖所示,將新力(股)公司製造之VAIO(VGN-S52B/S)之背光之反射薄膜12變更為特定之薄膜,並以其狀態下予以點燈。拆下位於液晶顯示裝置背面之金屬板,用食指按住反射板背面,並將其時的畫面之亮度不均勻性以目視加以確認。
密著畫面不均勻性之評估準則如下所示:未發生密著畫面不均勻性者為優秀;雖然有發生,但是畫面不均勻性面積為:小於2 mm×2 mm者為良好;2 mm×2 mm以上、小於5 mm×5 mm為尚可;5 mm×5 mm以上者為不及格。
所謂的畫面不均勻性面積是畫面亮度分佈顯示為不均勻的區域,且表示因與導光板密著而在背光上看得到為漏白光之區域。
(9)薄膜中之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之平均粒徑使用透射型電子顯微鏡HU-12型(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由將A層和/或C層之截面擴大成10,0000倍來觀察之截面照片而求得。亦即,將截面照片之微粒部份沿微粒形狀而作標記,然後將其微粒部份使用高解析度影像解析處理裝置(Hi-Vision Image Analyzer)PIAS-IV(PIAS Corp.製造)來實施影像處理,並算出將測定視野內的總計100個之微粒換算成真圓時之數量平均徑作為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之平均粒徑。
(10)觸媒量測定方法(ICP-OES法)將0.1克之薄膜試料的一部份精確稱取於白金坩堝,以氣體燃燒器施加碳化、灰化處理,然後將所獲得之殘渣經以碳酸鈉-硼酸熔化處理者溶解於稀硝酸。不溶解物則予以過濾分開且經灰化後,以磷酸加熱熔化並溶解於稀硝酸。將該液使用ICP放射光譜分析儀(ICP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SII Nanotechnology Inc.製造之SPS3100(順次型)、博精儀器股份有限公司(PerkinElmer,Inc.)製造之OPtima 4300DV(多功能型)來實施分析。
(11)塗佈層中之球狀微粒含有率若塗佈層中之球狀微粒含有率不明時,則以下列順序測定:(i)以尖銳的刀削取白色反射薄膜之塗佈層,從白色薄膜取樣0.05克之塗佈層,然後使用有機溶劑萃取黏結劑樹脂成份。
(ii)將未溶解於有機溶劑者設為球狀微粒,並稱重球狀微粒之重量A(克),而以如下所示之數學式所求得之值作為「球狀微粒之含有率」:.球狀微粒之含有率(重量%)=球狀微粒之重量A(克)/0.05(克)×100。
(12)塗佈層中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球狀微粒之折射率若黏結劑樹脂、球狀微粒之折射率之值不明時,則以下列順序測定:(i)使用有機溶劑從塗佈層萃取黏結劑樹脂,並餾除有機溶劑後,以橢圓偏光法,實施關於在25℃的589.3 nm波長之光的測定。並將在此所獲得之值設為「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
(ii)將白色反射薄膜之塗佈層浸漬於有機溶劑,並從白色薄膜剝離取樣塗佈層後,予以壓著在載玻片上,並予以滑動以使球狀微粒由塗佈層脫落。將在此所獲得之球狀微粒以貝克線檢測法,在各液體有機化合物之已知折射率之溫度,加以確認無法觀測到微粒之輪廓的時刻,並將此時所使用的液體有機化合物之折射率視為「球狀微粒之折射率」。
(13)球狀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球狀微粒之變異係數CV對於藉由第(11)項所取樣之球狀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及變異係數CV之測定,利用細孔電阻法的粒度分佈測定裝置係使用庫爾特粒度分析儀III(Coulter Multisizer III)(Beckman Coulter,Inc.製造)。亦即,以檢測微粒在通過細孔時之相當於微粒體積的電解液部份之電阻來測定微粒之數目與體積。首先,將微量之試料分散於稀薄的界面活性劑水溶液,接著,邊觀察監視器之顯示、邊僅以能使小孔(檢測部份之細孔)通過率成為10至20%之量添加在指定的電解液之容器後,繼續計量粒徑直至通過微粒數到達10萬個為止,以求得其體積平均粒徑、體積平均粒徑之標準偏差及變異係數CV。變異係數CV之值係以下式求得:.變異係數CV(%)=體積平均粒徑之標準偏差(μm)×100/體積平均粒徑(μm)。
(14)帶黃色調(b值)使用SM色彩電腦(Suga試驗機(股)公司製造),以使用C/2°光源的反射測定法,測定表示帶黃色調之b值。就三試料算出b值,並將其作為帶黃色調。
(15)耐光性(帶黃色調變化)使用紫外線劣化加速試驗機I-Super UV Tester SUV-W131(岩崎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以下列條件實施強制紫外線照射試驗後,求得b值。就三試料實施促進試驗,測定各自的試驗前後之b值,並以其差之平均值作為耐光性(帶黃色調變化量)。
「紫外線照射條件」照度:100 mW/cm2 、溫度:60℃、相對濕度:50% RH、照射時間:48小時,且以下列基準判定耐光性評估結果,並將A級或B級視為合格:A級:帶黃色調變化量為小於5;B級:帶黃色調變化量為5以上、小於15;C級:帶黃色調變化量為15以上。
(16)平均亮度(表2)使用21英吋直下型背光(燈管徑:3 mm Φ、燈支數:12支、燈間距離:25 mm、反射薄膜與燈之中心間距:4.5 mm、擴散板與燈之中心間距離:13.5 mm),並以下列兩種型號之光學薄片結構來進行亮度測定。並且,任一情況也將擴散板設置於靠近光源之一側。
.型號1:擴散板RM803(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厚度為2 mm)/擴散片GM3(Kimoto Co.,Ltd.製造,厚度為100 μm)兩片。
.型號2:擴散板RM803(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厚度為2 mm)/擴散片GM3(Kimoto Co.,Ltd.製造,厚度為100 μm)/稜鏡片BEF-II(3M公司製造,厚度為130 μm)/偏光分離片DBEF(3M公司製造,厚度為400 μm)。
在亮度測定,則先將冷陰極線管燈點燈60分鐘以使光源趨於穩定後,使用色彩亮度計BM-7 fast(Topc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來測定其亮度(cd/m2 )。就三試料計算得平均值,並將其作為平均亮度。
實施例
茲將本發明根據實施例加以說明。
〔實施例1〕
使用在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時所使用的觸媒的Sb、K、P、Mg、Li、Ca、Ge、Ti化合物之總量是每1噸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為2.985莫耳,及分子量為4,000之聚乙二醇,及使用聚合後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色調(JIS-K7105)是L值為62.8、b值為0.5、霧度為0.2%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將65重量份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重量份之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與聚四亞甲基二醇之(PBT/PTMG)共聚合物(商品名:東麗-杜邦公司製造之Hytrel)、10重量份之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將10莫耳%之間苯二甲酸與5莫耳%之分子量為1,000之聚乙二醇予以共聚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I/PEG)者、以及20重量份之聚甲基戊烯予以調製混合,並在180℃乾燥3小時後,供應至加熱成270至300℃之擠壓機B(B層)。
另一方面,將98重量份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之切粒、含2重量%之數量平均粒徑為4 μm之二氧化矽的1重量份之母體混合物切粒(相對於母體混合物切粒總量,含有2重量%之二氧化矽)、以及含2重量%之數量平均粒徑為2 μm之二氧化矽的1重量份之母體混合物切粒,在180℃真空乾燥3小時後,供應至加熱成280℃之擠壓機A(A層),將該等聚合物以形成A層/B層/A層,且其吐出比率為1:12:1之方式藉由積層裝置來予以積層,並以T-模成形成薄片狀。再將該薄膜以表面溫度為25℃之冷卻轉筒加以冷卻固化之未延伸薄膜引導至加熱成85至98℃的輥群,朝長側方向實施縱向延伸3.4倍,並在21℃之輥群加以冷卻。接著,一面以鋏具把持經縱向延伸的薄膜之兩端、一面引導至拉幅機而在加熱成120℃之氣體環境中朝垂直於長側的方向實施橫向延伸3.6倍。其後,則在拉幅機內實施190℃之熱固定,並均勻徐冷後,冷卻至室溫,然後予以捲取以製得厚度為3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22%,且作為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以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高亮度。
〔實施例2〕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3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20%,且作為直下型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以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高亮度。
〔實施例3〕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3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42%,且作為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以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非常高的亮度。
〔實施例4〕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3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55%,且作為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以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非常高的亮度。
〔實施例5〕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225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56%,且作為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以邊光方式、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非常高的亮度。
〔實施例6〕
除聚酯層(A)、(B)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25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13%,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在導光板並無刮傷,也未發生密著畫面不均勻性。又以邊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非常高的亮度。
〔實施例7〕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且將A層.B層之積層由三層變更為兩層以外,其餘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3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20%,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雖然在導光板觀測到少許的刮傷,但是在直下型用途上則可無問題地使用。以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高亮度。
〔實施例8〕
除了將聚酯層(A)、(B)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225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14%,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在導光板並無刮傷,也無密著畫面不均勻性,且可獲得非常高的亮度。
〔實施例9〕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25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15%,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在導光板並無刮傷,密著畫面不均勻性也是小,且以邊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高亮度。
〔比較例1〕
除了將聚酯層(A)、(B)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188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104%,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在導光板並無刮傷,也未發生密著畫面不均勻,且以邊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係可獲得非常高的亮度。
〔比較例2〕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薄膜厚度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188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48%,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雖然導光板刮傷是屬無法作為實用之程度,但是並未發生密著畫面不均勻。即使以邊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也無法獲得高亮度。
〔比較例3〕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3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99%,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雖然導光板刮傷並不會造成問題,但是可觀測到密著畫面不均勻。即使以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也無法獲得高亮度。
〔比較例4〕
除了將聚酯層(A)、(B)之組成、薄膜厚度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比較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25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27%,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導光板刮傷係屬無法作為實用之程度,但是並未觀測到密著畫面不均勻。即使以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也無法獲得高亮度。
〔比較例5〕
除了將聚酯層(A)、(B)之組成、薄膜厚度變更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188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26%,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導光板刮傷係屬無法作為實用之程度,但是並無密著畫面不均勻。即使以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也無法獲得高亮度。
〔比較例6〕
除了將聚酯層(A)之組成與聚酯層(B)成為相同組成,且變更薄膜厚度為如表1所示者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式製造厚度為100 μm之薄膜。所製得薄膜之光澤度(60°)為35%,且作為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反射板用基材之物性係如表1所示。導光板刮傷係屬無法作為實用之程度,但是並無密著畫面不均勻。即使以側光方式及直下型方式也無法獲得高亮度。
〔實施例10〕
準備如下所述之塗液,亦即將:10.0重量份之HALSHYBRID(註冊商標)UV-G13(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濃度40%之溶液、折射率為1.49,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9.9重量份之醋酸乙酯、以及作為球狀微粒之0.45重量份之無孔質丙烯酸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SSX系列,SSX-105、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5.0 μm、變異係數CV為9%、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一面攪拌一面添加而成。在實施例8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12塗佈該塗液,並在120℃、乾燥1分鐘,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1〕
準備如下所述之塗液,亦即將:10.0重量份之HALSHYBRID(註冊商標)UV-G13(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濃度40%之溶液、折射率為1.49,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4.5重量份之醋酸乙酯、以及作為球狀微粒之1.75重量份之無孔質丙烯酸系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SSX系列,SSX-105、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5.0 μm、變異係數CV為9%、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一面攪拌一面添加而成。在實施例8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12塗佈該塗液,並在120℃、乾燥1分鐘,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2〕
除使用實施例1之聚酯薄膜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1相同的方式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3〕
準備如下所述之塗液,亦即將:10.0重量份之HALSHYBRID(註冊商標)UV-G13(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濃度40%之溶液、折射率為1.49,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4.5重量份之醋酸乙酯、作為球狀微粒之1.75重量份之無孔質丙烯酸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SSX系列,SSX-105、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5.0 μm、變異係數CV為9%、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一面攪拌一面添加而成。在實施例8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12塗佈該塗液,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4〕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丙烯酸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SSX-102、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2.5 μm、變異係數CV為10%、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1相同的方式製造,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5〕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丙烯酸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MBX系列,XX-09FP、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5.0 μm、變異係數CV為27%、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1相同的方式製造,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6〕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丙烯酸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MBX系列,MB30X-8、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8.0 μm、變異係數CV為32%、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1相同的方式製造,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7〕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多孔質丙烯酸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MBP系列,MBP-8、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8.0 μm、變異係數CV為44%、丙烯酸系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1相同的方式製造,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8〕
在具備攪拌裝置、溫度計和氮氣導入管之容量為1公升的四頸燒瓶中裝入:70重量份之甲基丙烯酸甲酯、10重量份之作為形成交聯結構之多官能單體的三丙烯酸三羥甲基丙烷酯作為用於、3重量份之作為受阻型胺系聚合性化合物之2,2,6,6-四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10重量份之作為苯并***系聚合性化合物之2-(2’-羥基-5’-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以及1重量份之作為聚合引發劑之月桂醯基過氧化物。並且,加入1重量份之聚乙烯醇(PVA-224、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Kuraray Co.,Ltd.)製造)作為該溶液之分散穩定劑及200重量份之水。使用均混機以9,000 rpm之轉數將該混合物攪拌3分鐘,以使聚合性化合物分散於水。接著,將該分散液予以加熱至75℃,並維持在該溫度進行反應歷時2小時,再升溫至90℃進行反應3小時。
藉由如上所述使其反應後,將分散液冷卻至室溫,然後使用40 μm網眼之篩網過濾器來過濾該分散液以移除凝集物等。在所製得之分散液內並無凝集物,且該分散液之過濾性是非常優良。
分散於藉由如上所述所過濾的分散液中之樹脂微粒的體積平均粒徑為6.4 μm,且該樹脂微粒係真球狀。
根據慣用方法,將如上所述所製得之樹脂微粒的分散液加以洗淨後,予以過濾以使樹脂微粒和分散介質分離,將分離之樹脂微粒予以乾燥,接著經由分級,而製得球狀微粒A(變異係數CV為15%)。
準備如下所述之塗液,亦即將:10.0重量份之HALSHYBRID(註冊商標)UV-G13(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濃度為40%之溶液、折射率為1.49,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11.9重量份之醋酸乙酯、以及1.0重量份之球狀微粒A(折射率為1.49、體積平均粒徑為6.4 μm、變異係數為CV 15%、丙烯酸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苯并***、光穩定劑:受阻型胺),一面攪拌一面添加而成。在實施例8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meter bar)#12塗佈該塗液,並在120℃乾燥1分鐘,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19〕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氧化矽(二氧化矽)微粒(扶桑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Quotron(註冊商標)SP系列,SP-3C、折射率為1.45、體積平均粒徑為3.0 μm、變異係數CV為16%、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8相同的方式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20〕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矽酮微粒(GE東芝矽酮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OSPEARL(註冊商標),TOSPEARL 145、折射率為1.42、體積平均粒徑為4.5 μm、變異係數CV為12%、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8相同的方式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實施例21〕
除了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聚苯乙烯微粒(積水化成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TECHPOLYMER(註冊商標)SBX系列,SBX-8、折射率為1.59、平均粒徑為8.0 μm、變異係數CV為37%、苯乙烯共聚合物、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無)以外,其餘則以與實施例18相同的方式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比較例7〕
在比較例3之聚酯薄膜不予設置塗佈層而實施耐光性評估及亮度測定。
〔比較例8〕
在比較例3之聚酯薄膜不予設置塗佈層而實施耐光性評估及亮度測定。
〔比較例9〕
準備如下所述之塗液,亦即將:10.0重量份之HALSHYBRID(註冊商標)UV-G13(丙烯酸系共聚合物、濃度為40%之溶液、折射率為1.49,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及18.9重量份之甲苯,一面攪拌一面添加而成。在比較例4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12來塗佈該塗液,並在120℃乾燥1分鐘,以製得僅為黏結劑樹脂的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比較例10〕
在經將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苯并胍胺.甲醛縮合物微粒(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POSTAR(註冊商標),EPOSTAR M05、折射率為1.66、體積平均粒徑為5.2 μm、變異係數CV為35%、聚醯胺樹脂微粒、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的比較例4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12來塗佈該塗液,並在120℃乾燥1分鐘,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比較例11〕
在經將無定形之球狀微粒變更為無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富士Silysia化學股份有限公司(Fuji Silysia Chemical,Ltd.)製造之SYLOPHOBIC 100(註冊商標)、折射率為1.45、體積平均粒徑為2.5 μm、變異係數CV為49%、聚醯胺樹脂微粒、交聯:有、紫外線吸收劑:無、光穩定劑:無)的比較例4之聚酯薄膜之一面使用計量棒#12來塗佈該塗液,並在120℃乾燥1分鐘,以製得塗佈量為4.0 g/m2 之白色薄膜。
在實施例10至21之任一案例,皆可觀測到亮度提高效果(亦即,白色反射薄膜本身之反射率之提高效果)。
若將實施例18至21相比較時,則得知若予以縮小黏結劑樹脂與球狀微粒之折射率差時,即可提高亮度。
若將實施例11、15、16、比較例11相比較時,則得知若再予以縮小球狀微粒之變異係數時,即可提高亮度(比較實施例11、15、16)。
若將實施例10、11、13相比較時,則得知即使折射率差與變異係數為相同,但是亮度卻會因塗佈層中之球狀微粒之含有率而變化。若將實施例14、15相比較時,則得知即使折射率差與變異係數為相同,但是亮度卻會因球狀微粒之體積平均粒徑而變化。
又若在設定表層之添加微粒量為在某一定之範圍的白色薄膜上,設置相同之塗佈層時,則將可更進一步地提高亮度(實施例12)。
即使黏結劑樹脂與球狀微粒之折射率差為0.10以下,若變異係數超過30時,則亮度之提高卻為小(實施例16、17)
在使用多孔質微粒的情況下、或在使用容易因紫外線而黃變的矽酮、聚苯乙烯的情況下,則雖然可觀測到亮度提高,但是卻會導致耐光性稍低的結果(實施例17、20、21)。
若未設置塗佈層時,則耐光性是不合格(比較例7、8),即使設置塗佈層但是並未添加球狀微粒時,若黏結劑樹脂與球狀微粒之折射率差為大於0.10時,則未觀測到亮度提高(比較例9、10)。
11...冷陰極管
12...反射板
13...導光板
14...稜鏡片
15...亮度計
16...冷陰極管
17...反射板
18...導光板
19...稜鏡片
20...亮度計
21...反射板
22...冷陰極管
23...乳白板
24...擴散板
25...稜鏡片
26...偏光稜鏡片
27...CCD攝影機
28...影像解析裝置(EyeScale)
第1圖係安裝反射板之液晶畫面(反稜鏡方式)之示意剖視圖。
第2圖係安裝側光方式之反射板之液晶畫面(正稜鏡方式)及反稜鏡式示意剖視圖及反稜鏡方式亮度測定方法之示意圖。
第3圖係安裝反射板之液晶畫面(直下型光方式)之示意剖視圖,及直下型光方式亮度測定法之示意圖。

Claims (16)

  1. 一種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係在薄膜之厚度為200μm以上之白色聚酯薄膜的至少一面(A面),以下式予以最小平方法近似計算在450至600nm波長的分光反射率之波長相依性時,則為M≦-0.0110(%/nm)、R560≧100(%);近似式R=Mxλ+B但是,R:光線反射率(單位%)、λ:光之波長(單位nm)、M:波長係數(單位%/nm)、B:常數(單位%)、R560:將λ=560代入近似式所獲得之推定反射率(單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A面之在60度入射角之光澤度為100%以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與A面成相反的面(B面)之在60度入射角之光澤度為70%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進一步至少一面具有含有球狀微粒之塗佈層,形成該塗佈層的該球狀微粒與黏結劑樹脂之折射率差的絕對值為0.10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其中該球狀微粒是無孔質之樹脂微粒,體積平均粒徑之變異係數CV為30%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構成該球狀微粒之樹脂是選自包含丙烯酸樹脂、矽酮樹脂、及聚苯乙烯樹脂、丙烯酸共聚合物、聚苯乙烯共聚合物、及丙烯酸系乙烯基單體與苯乙烯系乙烯基單體之共聚合物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球狀微粒至少含有丙烯酸樹脂,該丙烯酸共聚合物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與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之共聚合物所構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球狀微粒是具有交聯結構之微粒。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球狀微粒是含有紫外線吸收劑和/或光穩定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紫外線吸收劑是選自包含苯并***系、二苯甲酮系、草酸苯胺系、氰基丙烯酸酯系、及三氮系之群組中之至少一種紫外線吸收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光穩定劑是受阻型胺系。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構成該球狀微粒之樹脂是含有與形成該塗佈層之黏結劑樹脂相同的單體成份。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是由A層/B層/A層之三層結構所構成,B層是含有氣泡之層,A層是使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包含在聚酯之層,其微粒含量相對於各A層之總重量為0.5重量%以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其中該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是由A層/B層/A’層之三層結構所構成,B層是含有氣泡之層,A層和/或A’層是使無機微粒和/或有機微粒包含在聚酯之層,A’層的厚度為0.1至3μm。
  15. 一種液晶背光用燈反射器,係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使其塗佈層面朝向光源側來設置。
  16. 一種直下型方式之液晶背光,係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使其塗佈層面朝向光源側來設置。
TW96140182A 2006-10-27 2007-10-26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TWI449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2294 2006-10-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9962A TW200829962A (en) 2008-07-16
TWI449967B true TWI449967B (zh) 2014-08-21

Family

ID=39344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40182A TWI449967B (zh) 2006-10-27 2007-10-26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227073B2 (zh)
EP (1) EP2077458A4 (zh)
JP (1) JP5292812B2 (zh)
KR (1) KR101398507B1 (zh)
CN (2) CN101529281B (zh)
TW (1) TWI449967B (zh)
WO (1) WO20080537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9055B2 (ja) * 2007-05-08 2012-02-29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WO2009072464A1 (ja) * 2007-12-03 2009-06-11 Nippon Shokubai Co., Ltd. 重合体粒子
JP2010026231A (ja) * 2008-07-18 2010-02-04 Jiroo Corporate Plan:Kk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002622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Jiroo Corporate Plan:Kk 光学シート用基材シート
KR20160003894A (ko) * 2008-08-13 2016-01-11 데이진 듀폰 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명 장치용 반사 필름
JP5369605B2 (ja) * 2008-10-23 2013-12-18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369625B2 (ja) * 2008-11-06 2013-12-18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614287B2 (ja) * 2009-10-28 2014-10-29 東レ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3467762B (zh) * 2010-02-26 2016-01-20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JP5045851B2 (ja) * 2010-03-23 2012-10-10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光反射板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JP5623892B2 (ja) * 2010-12-10 2014-11-12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2軸延伸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817165B2 (ja) * 2011-03-24 2015-11-18 東レ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US9625120B2 (en) * 2011-03-29 2017-04-18 Toray Industries, Inc. White reflective film for edge-light type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backlight using same
US9678267B2 (en) 2012-05-18 2017-06-13 Reald Spark, Llc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US9350980B2 (en) * 2012-05-18 2016-05-24 Reald Inc. Crosstalk suppression in a directional backlight
US9188731B2 (en) 2012-05-18 2015-11-17 Reald Inc. Directional backlight
US9235057B2 (en) 2012-05-18 2016-01-12 Reald Inc. Polarization recovery in a directional display device
TWI636283B (zh) 2012-05-18 2018-09-21 美商瑞爾D斯帕克有限責任公司 定向背光源、定向顯示裝置及其光源陣列的控制方法
EP2904435A4 (en) * 2012-10-01 2016-10-05 Arkema France OPTICAL DIFFUSER OF LIGHT AND ITS MEASURING METHOD
JP6087189B2 (ja) * 2013-03-29 2017-03-01 積水化成品工業株式会社 多孔質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用途
US9488891B2 (en) * 2013-04-22 2016-11-0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hin-surface liquid crystal based voltage sensor
WO2014196534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東レ株式会社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
JP2016529764A (ja) 2013-06-17 2016-09-23 リアルディ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指向性バックライトの光源の制御
JP2014052636A (ja) * 2013-09-10 2014-03-20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JP6235287B2 (ja) * 2013-09-30 2017-11-2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
KR102366346B1 (ko) 2013-10-14 2022-02-23 리얼디 스파크, 엘엘씨 지향성 백라이트를 위한 광 입력
CN106068533B (zh) 2013-10-14 2019-01-11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定向显示器的控制
JP6235299B2 (ja) * 2013-10-22 2017-11-22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WO2015200814A1 (en) 2014-06-26 2015-12-30 Reald Inc. Directional privacy display
WO2016057690A1 (en) 2014-10-08 2016-04-14 Reald Inc. Directional backlight
WO2016105541A1 (en) 2014-12-24 2016-06-30 Reald Inc. Adjustment of perceived roundness in stereoscopic image of a head
RU2596062C1 (ru) 2015-03-20 2016-08-27 Автономная Некоммерческ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колков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Науки И Технологий" Способ коррекции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глаз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машинного обуч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машинного обучения
WO2016168305A1 (en) 2015-04-13 2016-10-20 Reald Inc.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CN107850804B (zh) 2015-05-27 2021-06-11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广角成像定向背光源
EP3369034B1 (en) 2015-10-26 2023-07-05 RealD Spark, LLC Intelligent privacy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US10459321B2 (en) 2015-11-10 2019-10-29 Reald Inc. Distortion matching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EP4293417A3 (en) 2015-11-13 2024-01-24 RealD Spark, LLC Surface features for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WO2017083041A1 (en) 2015-11-13 2017-05-18 Reald Inc.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CN108463787B (zh) 2016-01-05 2021-11-30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多视角图像的注视校正
EP3458897A4 (en) 2016-05-19 2019-11-06 RealD Spark, LLC DIRECTIONALLY WIDE IMAGING IMAGING BACKLIGHTS
EP4124795B1 (en) 2016-05-23 2024-04-10 RealD Spark, LLC Wide angle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KR102473525B1 (ko) * 2016-05-31 2022-12-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에지형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071953B (zh) * 2016-06-17 2021-05-25 东丽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固化膜、固化膜的制造方法及显示装置
EP3566094B1 (en) 2017-01-04 2023-12-06 RealD Spark, LLC Optical stack for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WO2018187154A1 (en) 2017-04-03 2018-10-11 Reald Spark, Llc Segmented imag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s
CN111183405A (zh) 2017-08-08 2020-05-19 瑞尔D斯帕克有限责任公司 调整头部区域的数字表示
WO2019090246A1 (en) 2017-11-06 2019-05-09 Reald Spark, Llc Privacy display apparatus
JP7353007B2 (ja) 2018-01-25 2023-09-29 リアルディー スパーク エルエルシー プライバシー表示用タッチスクリーン
KR102078451B1 (ko) * 2018-03-09 2020-02-17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사 시트
JP2019164898A (ja) * 2018-03-19 2019-09-2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導光板
CN108773135A (zh) * 2018-05-04 2018-11-09 苏州奥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候性聚碳酸酯反光膜
CN112297552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白色反射聚酯薄膜
US11821602B2 (en) 2020-09-16 2023-11-21 Reald Spark, Llc Vehicle external illumination device
CN112485946B (zh) * 2020-12-02 2022-11-04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薄型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1966049B2 (en) 2022-08-02 2024-04-23 Reald Spark, Llc Pupil tracking near-eye displa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6323A2 (en) * 1991-01-22 1992-07-29 Toray Industries, Inc. Reflector for a surface light source
JP2001171062A (ja) * 1999-12-21 2001-06-26 Toyobo Co Ltd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体
TW200720761A (en) * 2005-10-21 2007-06-01 Toray Saehan Inc Diffusion sheet for TFT-LC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6175B2 (ja) * 1991-01-22 1996-02-21 東レ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H07228611A (ja) * 1994-02-15 1995-08-29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ポリマーエマルジョン
JP3641877B2 (ja) * 1996-05-27 2005-04-27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30108730A1 (en) * 2000-02-14 2003-06-12 John Francis Opaque polyester film as substrate with white coatings on both sides
GB9617078D0 (en) * 1996-08-14 1996-09-25 Ici Plc Polymeric film
EP0911152B1 (en) * 1997-10-24 2007-06-20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oration White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and imaging medium
JPH11320795A (ja) 1998-03-19 1999-11-24 Toray Ind Inc 白色複合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7067188B1 (en) * 1999-01-21 2006-06-27 Arkema Polymeric articles having a textured surface and frosted appearance
DE19932384A1 (de) * 1999-07-14 2001-01-18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Weiße, biaxial orientierte Polyesterfolie mit Cycloolefincopolymer (COC),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JP2001209038A (ja) * 1999-11-17 2001-08-03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用基板
JP2001166295A (ja) 1999-12-03 2001-06-22 Cosmo Tec:Kk 液晶表示装置バックライト用ランプリフレクター
JP2001200129A (ja) * 2000-01-18 2001-07-24 Jsr Corp 複合粒子、その分散体、分散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ーテイング材
DE10009246A1 (de) * 2000-02-28 2001-08-30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Weiße, biaxial orientierte und UV-stabilisierte Polyesterfolie mit Cycloolefinocopolymer (COC),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DE10009295A1 (de) * 2000-02-28 2001-08-30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Weisse, biaxial orientierte, schwer entflammbare Polyesterfolie mit Cycloolefincopolymer,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DE10022942A1 (de) * 2000-05-11 2001-11-15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Weisse, zumindest einseitig matte, biaxial orientierte Polyesterfolie mit Cycloolefincopolymer,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nd ihre Verwendung
JP4573946B2 (ja) 2000-05-16 2010-11-04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拡散性シート
JP3870731B2 (ja) * 2000-07-12 2007-01-24 東レ株式会社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フィルム
KR100562971B1 (ko) * 2000-12-14 2006-03-23 미쯔이카가쿠 가부시기가이샤 반사체, 사이드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장치 및 반사체용 기판
JP4945032B2 (ja) 2001-05-08 2012-06-06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766805B2 (ja) * 2001-09-20 2011-09-07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3160682A (ja) 2001-11-27 2003-06-03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
US20030128313A1 (en) * 2001-12-14 2003-07-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Light diffusion material with color temperature correction
KR100796071B1 (ko) * 2003-02-21 2008-01-21 미쓰이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사체 및 그 용도
KR100553655B1 (ko) * 2003-03-12 2006-02-24 도레이새한 주식회사 미세기공 함유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CN1781035A (zh) * 2003-04-28 2006-05-31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用于液晶显示的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组件
EP1635196A4 (en) * 2003-06-17 2008-10-01 Teijin Chemicals Ltd DIRECT REA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LIGHT DIFFUSION PLATE
JP3946183B2 (ja) * 2003-10-27 2007-07-18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5173546A (ja) * 2003-11-18 2005-06-30 Toray Ind Inc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4933060B2 (ja) 2004-05-31 2012-05-16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TW200608113A (en) * 2004-05-31 2006-03-01 Yupo Corp Light reflector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6095944A (ja) * 2004-09-30 2006-04-1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熱可塑性樹脂発泡体
DE502006001168D1 (de) * 2005-06-01 2008-09-04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Weiss-opake Folie mit niedriger Transparenz und verbesserter Durchschlagsfestigkei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6323A2 (en) * 1991-01-22 1992-07-29 Toray Industries, Inc. Reflector for a surface light source
JP2001171062A (ja) * 1999-12-21 2001-06-26 Toyobo Co Ltd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体
TW200720761A (en) * 2005-10-21 2007-06-01 Toray Saehan Inc Diffusion sheet for TFT-LC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34987A1 (en) 2010-02-11
JP5292812B2 (ja) 2013-09-18
KR20090073148A (ko) 2009-07-02
JPWO2008053739A1 (ja) 2010-02-25
CN102269831B (zh) 2013-09-18
TW200829962A (en) 2008-07-16
CN102269831A (zh) 2011-12-07
EP2077458A4 (en) 2012-03-28
WO2008053739A1 (fr) 2008-05-08
EP2077458A1 (en) 2009-07-08
CN101529281A (zh) 2009-09-09
US8227073B2 (en) 2012-07-24
KR101398507B1 (ko) 2014-06-27
CN101529281B (zh) 201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9967B (zh)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JP4889055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100611599B1 (ko) 면광원 반사부재용 백색필름
JP3870731B2 (ja)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フィルム
TWI441852B (zh) 白色薄膜及使用它之面光源
JP5023471B2 (ja)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KR101772015B1 (ko)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광반사판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JP3937994B2 (ja)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用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3018539B2 (ja) 面光源用反射板基材
JP5098834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532799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TWI459045B (zh) 白色反射薄膜
JP2002098808A (ja)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178505A (ja) 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2007072429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ー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2009237435A (ja) 光反射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08286907A (ja) 反射用積層体
TWI477396B (zh) 反射片用白色積層聚酯膜
JP2014126638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反射フィルム
JP6671097B2 (ja)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
JP5211508B2 (ja) 液晶反射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