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9082B -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 Google Patents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9082B
TWI399082B TW098144498A TW98144498A TWI399082B TW I399082 B TWI399082 B TW I399082B TW 098144498 A TW098144498 A TW 098144498A TW 98144498 A TW98144498 A TW 98144498A TW I399082 B TWI399082 B TW I3990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data
focus
display
image
focus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44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41377A (en
Inventor
Hideo Nagasaka
Sunao Aoki
Masahiro Yamad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4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41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9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90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6Bracketing for image capture at varying focusing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3Bracketing, i.e. taking a series of images with varying exposure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84Digital still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8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magnetic recording
    • H04N5/781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magnetic recording on disks or dr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84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 H04N5/85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optical recording on discs or dr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07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static stores, e.g. stora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mem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7921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for more than one process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H04N9/8047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using transform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 H04N9/8205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Description

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本發明係有關於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數位靜態相機,係藉由將入射至攝像元件的被攝體像(光學像)轉換成電氣訊號,以生成數位影像資料,相應於攝影者的快門釋放操作,而將該數位影像資料,記錄至記憶卡等之記錄媒體。一般而言,數位靜態相機係為了容易對焦,而多半搭載有自動對焦(自動焦點)機構,並且採用F值較大被攝景深較深的光學系。藉此,攝影者係只要將數位靜態相機朝向被攝體而操作快門釋放鈕,就可拍攝已被自動對焦機構合焦於該被攝體的被攝體像,而記錄下該被攝體像的數位影像資料。
又,在專利文獻1中係為了提供一種在攝影後可生成能夠任意變更焦點對合範圍(合焦點)之數位影像資料的數位靜態相機,而揭露了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操作,就進行多焦點攝像的數位靜態相機。在該專利文獻1的多焦點攝像中,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操作,從最短距離側之焦點位置至無限遠側之焦點位置為止,一面自動變更焦點位置,一面階段性地進行攝像,藉此而獲得焦點位置不同的複數張影像資料。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4346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54523號公報
然而,自從先前以來,關於如何將多焦點攝像所得到的複數張影像資料(焦點位置不同的一連串影像群),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提示給使用者,都沒有任何提議。例如,於上記專利文獻1中,關於已被多焦點攝像之複數張影像資料的顯示方式(提示方法),也沒有任何言及。
另一方面,先前的影像提示方法,一般都是將複數張影像資料1張1張地依序加以顯示的幻燈片秀方式。可是,將上述的已被多焦點攝像之複數張影像資料,以一般的幻燈片秀方式而毫無抑揚頓挫地顯示,使用者仍只是一直持續看著拍攝同一攝像範圍(攝角)的多數類似影像,而會產生倦怠感。再者,即使使用者漫不經心地觀看被幻燈片秀顯示的複數張影像資料,仍無法了解攝影者是對哪個被攝體對合焦點的攝影時之意圖,要特定出所望的影像,是有困難的。
此處,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係揭露了,在將複數張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際,基於拍攝各影像資料時的AF資訊而決定每個再生影像的運動(變焦拉近動作或橫搖動作),以決定好的運動來顯示該再生影像。可是,專利文獻2的技術也僅是基於AF資訊來控制顯示每個影像時的顯示樣態,並不是控制著已被多焦點攝像之全體影像群的幻燈片秀顯示方式(顯示時間或顯示順序等)。因此,如何將多焦點攝像所得到之焦點位置不同的一連串影像群,以容易理解的方式提示給使用者,此一上記課題依然沒有獲得解決。
於是,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記事情而研發,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將多焦點攝像所得到之焦點位置不同的一連串影像群,依照攝像時的合焦點而容易理解且有效果地加以提示的新穎且改良過的顯示控制裝置、顯示控制方法及程式。
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若依據本發明的某個觀點,則提供一種顯示控制裝置,其係具備:顯示方式決定部,係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加以決定之;和顯示控制部,係基於已被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所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關於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基於前記合焦影像特定資訊,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並將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成,使得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以外之其他影像資料更為容易觀看。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控制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各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以使得前記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是比前記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還長。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基於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各影像資料的焦點位置加以表示的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決定成由前記焦點位置是位於近距離側之前記影像資料開始依序顯示的第1顯示順序,或是由前記焦點位置是位於遠距離側之前記影像資料開始依序顯示的第2顯示順序之任一者。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當基於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當基於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依照關於前記第N-1個及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判定結果、和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來決定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當基於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依照該當判定結果來決定前記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當基於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求出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或是遠距離側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之個數;依照該當個數,來控制前記顯示方式,以使得位於該當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之前記其他影像資料全體的顯示時間是成為所定時間以下。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當前記個數是所定閾值以上時,則將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之一部分,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亦可為,當在1個前記影像資料群內,有第1合焦影像資料和第2合焦影像資料時,則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不將位於前記第1合焦影像資料和前記第2合焦影像資料之間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排除在前記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依照前記個數,來控制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顯示時間。
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當基於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求出前記合焦影像資料和前記其他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依照該當排列順序之差分,來控制該當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
又,前記顯示控制裝置,係亦可具備:記憶部,係將前記影像資料群、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各影像資料的焦點位置加以表示的焦點位置資訊、和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建立對應關連而加以記憶。甚至,前記顯示控制裝置,係亦可具備:資料讀出部,係從前記記憶部中,讀出前記影像資料群、前記焦點位置資訊及前記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又,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亦可將前記影像資料群,依照前記焦點位置資訊所表示的焦點位置順序而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若依據本發明的某個觀點,則提供一種顯示控制方法,其係含有:顯示方式決定步驟,係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加以決定之;和顯示控制步驟,係基於已被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步驟所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關於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
又,為了解決上記課題,若依據本發明的某個觀點,則提供一種程式,其係使電腦執行:顯示方式決定步驟,係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加以決定之;和顯示控制步驟,係基於已被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步驟所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關於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
藉由上記構成,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是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被決定,基於該當已被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藉此,因為可依照合焦影像資料,來控制將屬於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所以可將該當複數影像資料,有效果且易於理解地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發明,則可將多焦點攝像所得到之焦點位置不同的一連串影像群,依照攝像時的合焦點而容易理解且有效果地加以提示。
以下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說明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
此外,說明係按照以下順序而進行。
<用語的定義>
<第1實施形態>(將合焦影像長時間顯示的幻燈片秀顯示)
[1.1.攝像裝置之構成]
[1.2.焦點位置的變更方法]
[1.3.多焦點攝像]
[1.3.1.多焦點攝像的實施例]
[1.3.2.多焦點攝像的第1變更例]
[1.3.3.多焦點攝像的第2變更例]
[1.3.4.多焦點攝像的第3變更例]
[1.4.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1.5.顯示控制裝置之構成]
[1.6.顯示控制裝置之機能構成]
[1.7.詮釋資料的資料結構]
[1.8.幻燈片秀顯示]
[1.8.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1.8.2.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第2實施形態>(對每一影像群改變顯示順序的幻燈片秀顯示)
[2.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2.2.顯示順序之決定手法]
[2.3.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2.4.幻燈片秀顯示之變更例]
<第3實施形態>(將顯示影像加以篩選的幻燈片秀顯示)
[3.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3.2.影像篩選手法]
[3.3.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第4實施形態>(依照合焦點而改變影像之顯示時間的幻燈片秀顯示)
[4.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4.2.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用語的定義>
首先,在說明本發明的各實施形態之前,先來定義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各種用語。
「攝像裝置」,係為拍攝被攝體像以取得影像資料所需之裝置。攝像裝置係包含,用以取得靜止影像(照片)資料為主的數位靜態相機、和用以取得動畫資料為主的數位視訊攝影機。數位靜態相機係亦可兼備取得動畫資料之機能,數位視訊攝影機係亦可兼備取得靜止影像資料之機能。以下的實施形態,作為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之例子,係主要是舉出數位靜態相機的例子來說明,但本發明的攝像裝置係可為數位視訊攝影機等,亦可為任意的相機。
所謂「攝像」係意味著,於攝像裝置中,將攝像元件所受光的被攝體像,轉換成影像訊號。
「攝像範圍」,係可被攝像裝置拍攝的攝像空間之範圍,對應於攝角。
「被攝體像」,係透過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而入射至攝像元件的光學像,是代表著存在於攝像裝置之攝像範圍內之被攝體的光學像。
「影像資料」,係將攝像元件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訊號,進行訊號處理而獲得的數位資料。
「焦點位置」,係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之焦點的位置(Focus Point)。詳細而言,「焦點位置」,係於攝像空間中,該攝像光學系的焦點所存在的,在攝像光學系的光軸上之位置。藉由驅動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或攝像裝置,就可變更焦點位置。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的透鏡中心至焦點位置的距離,稱作「焦距」。
「合焦」係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的焦點,是對合於攝像範圍內的所定被攝體上。
「合焦點位置」係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的焦點對合於攝像範圍內的所定被攝體時的焦點位置。
「合焦範圍」係當焦點位置是位於某個合焦點位置時,根據攝像光學系的被攝景深而對合焦點的合焦點位置之前後的焦點位置之範圍。此處,所謂「合焦點位置之前後」,係在攝像光學系的光軸(Z軸)上,合焦點位置的近距離側(往前側)及遠距離側(後側)。從該合焦範圍的說明可知,當對某個被攝體進行合焦時的焦點位置,係有幅度。因此,本發明中的所謂「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之偵測」,係意味著將合焦於該當被攝體的合焦範圍內的任意焦點位置予以偵測。
「合焦可能範圍」,係從最短距離側的焦點位置(微距)至無限遠側的焦點位置,攝像裝置的攝像光學系可以實體性合焦的焦點位置之範圍。
「X軸方向」係攝像空間的水平方向,「Y軸方向」係攝像空間的垂直方向,「Z軸方向」係攝像空間的縱深方向(攝像光學系的光軸方向)。X軸方向及Y軸方向,係定出攝像裝置所得到之影像的攝像平面,Z軸方向係為攝像光學系的焦點變更之方向。
「偵測指示」,係用以偵測合焦點位置所需之契機的指示。偵測指示,代表性的係有,例如使用者所做的快門釋放鈕(快門鈕)的半按操作。可是,除此以外,亦可以例如打開攝像裝置電源的操作,將攝像裝置的動作模式切換成攝像模式的操作,其他的使用者操作,對攝像所得之影像資料的臉部偵測處理所進行之臉部偵測等為契機,來作為偵測指示。
「快門釋放指示」,係將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加以取得所需的、作為契機的指示。在一般的數位靜態相機中,「快門釋放」係意味著,將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記錄至記錄媒體這件事情,代表性的係有快門釋放鈕的全按操作。可是,本說明書中的「快門釋放指示」,係不限於該當快門釋放鈕的全按操作,例如,亦可以對攝像裝置的其他之使用者操作,對攝像所得影像資料的笑臉偵測處理所進行的被攝體人物的笑臉偵測等為契機,來作為快門釋放指示。
「保存用影像資料」,係將攝像元件所拍攝到的被攝體像的影像訊號,進行訊號處理而獲得的影像資料之中,被攝像裝置或外部機器保存在記錄媒體中的影像資料。例如,在數位靜態相機來說,攝像模式中,藉由攝像元件常時拍攝被攝體像而生成影像資料,在攝像裝置的監視器中,將該影像資料顯示成為即時檢視影像。並非如此經常性所得之所有影像資料都會被保存至記錄媒體,只有上述快門釋放指示等發生的時序的影像資料,會被保存至記錄媒體。另一方面,在數位視訊攝影機中,經常性所得之所有影像資料,係被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保存在記錄媒體中。
「自動對焦處理」,係攝像裝置自動偵測出,對攝像範圍內的任意被攝體進行合焦的焦點位置之處理。自動對焦(以下簡稱「AF」)處理,係亦可包含,將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焦點位置加以偵測的偵測處理,和變更焦點位置使得焦點追蹤著該當被攝體的追蹤處理。AF對象的被攝體,係例如可為存在於被設在攝像範圍內之所定AF領域(例如影像中央區域)或是基準點的被攝體,亦可為使用觸控面板等AF位置指定手段而在攝像範圍內自由選擇AF對象的被攝體。
「被攝體偵測處理」,係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於該當經過變更之相異的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之影像資料加以分析,藉此以偵測出存在於攝像範圍內的1或2個以上的被攝體之處理。藉由該被攝體偵測處理,就可偵測出存在於攝像範圍內的被攝體、和合焦於該當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
「包圍攝像處理」,係一面在包含已被偵測出之合焦點位置的所定範圍內週期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的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加以取得之處理。包圍攝像,也被稱作焦點包圍攝像。在所述的包圍攝像處理中,例如,亦可在以上記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為中心的所定範圍內,變更焦點位置,或者亦可在合焦於上記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之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的範圍內,變更焦點位置。藉由該包圍處理,就可在合焦點位置的附近變更焦點位置而進行攝像,因此可補償合焦點位置的位置偏差。
「多焦點攝像處理」,係一面在所定範圍內階段性或連續性地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的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加以取得之處理。作為該多焦點處理之一例,係有將上記合焦可能範圍的全域都視為焦點位置之變更範圍的「全域對焦攝像處理」,或將對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之被攝體進行合焦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視為焦點位置之變更範圍的「被攝體攝像處理」等。
「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係一面在上記合焦可能範圍內階段性或連續性地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的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加以取得之處理。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係為多焦點處理之一例。
「被攝體攝像處理」,係在對上記被攝體偵測處理所偵測出的1或2個以上被攝體的其中至少1個被攝體進行合焦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內,一面階段性或連續性地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之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加以取得之處理。被攝體攝像處理,係為多焦點處理之一例。
「幻燈片秀」,係將複數影像資料依序加以顯示的機能。此幻燈片秀機能,係例如被搭載於簡報軟體或影像顯示軟體(所謂的檢視器,viewer)。幻燈片秀機能係大致可分為,使用者每按下操作鍵就切換幻燈片(1個影像資料)而進行顯示的方式,和隨著預先設定的時間之經過而自動切換到下張幻燈片(下個影像資料)而進行顯示的方式這2種類。
「幻燈片秀顯示」係意味著藉由上記幻燈片秀而依序顯示複數影像資料這件事。
「顯示方式」,係藉由上記幻燈片秀來顯示複數影像資料所需之方式,包含例如被幻燈片秀顯示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顯示順序、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之篩選等。
<第1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以下的說明中,首先說明,進行用來獲得焦點位置相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需的多焦點攝像的攝像裝置及其動作。其後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將上記多焦點攝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依序進行顯示(幻燈片秀顯示)所需的顯示控制裝置及其動作。
首先說明,進行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多焦點攝像的攝像裝置之概要。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係相應於偵測指示,進行AF處理而對所定之被攝體偵測出合焦點位置,相應於其後的快門釋放指示,以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為基準而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進行全域對焦攝像,為其特徵。
亦即,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係相應於偵測指示,進行用以使焦點對合於攝像範圍內的所定被攝體所需之AF處理,藉此以偵測出已經使焦點對合於所定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其後,該攝像裝置,係隨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將在上記已被測出之合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記錄至記錄媒體。再者,該攝像裝置,係以上記所測出之合焦點位置為基準,於合焦可能範圍內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之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當作保存用影像資料而加以記錄,進行全域對焦攝像。
藉由所述的全域對焦攝像,就可獲得焦點是在合焦可能範圍內對合到不同位置的複數張保存用影像資料。在攝影後,由於可獲得在攝影後能夠任意變更合焦點位置的數位影像資料,因此在攝影後可容易取得使用者令焦點重新對合至不同被攝體(焦點位置)的影像。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詳細說明。
[1.1.攝像裝置之構成]
首先,參照圖1,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的構成。圖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之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1所示,攝像裝置1係被構成為,可拍攝記錄靜止影像及動畫的數位靜態相機。攝像裝置1,係具備:攝像光學系(L1、L2、2、3)、攝像元件4、前處理部5、訊號處理部6、AF元件7、反射鏡驅動電路8、光圈控制部9、攝像控制部10、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11、記憶體部12、操作輸入部13、匯流排14、顯示部15、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儲存部17。
其中,攝像光學系及攝像元件4,係為本發明之攝像部的具體例,藉由攝像光學系將被攝體像成像於攝像元件4,藉由攝像元件4來拍攝已受光之被攝體像而輸出影像訊號。又,前處理部5及訊號處理部6,係為本發明之影像資料生成部的具體例,藉由將從攝像元件4所輸出的影像訊號加以處理,而生成被攝體像的影像資料。又,反射鏡驅動電路8,係為本發明之驅動部的具體例,係驅動著變形反射鏡裝置2,來變更焦點位置。又,CPU11及記憶體部12,係為本發明之控制部的具體例,係控制著攝像裝置1的各部。以下,說明攝像裝置1的各部。
攝像光學系,係具備透鏡L1、變形反射鏡裝置2、透鏡L2、光圈3。透鏡L1、透鏡L2係為用來使被攝體像(光學像)成像在攝像元件4上所需之攝像光學系中的透鏡群的模式性圖示。透鏡L1係模式性圖示了用來將被攝體像引導至變形反射鏡裝置2所需之透鏡群,透鏡L2係模式性圖示了用來將透過上記透鏡L1而被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反射鏡面所反射之被攝體像,引導至攝像元件4所需之透鏡群。此外,實際的攝像光學系,只要是能夠使被攝體像成像在攝像元件4上者即可,例如可為更多數的透鏡,亦可具備用來濾除不需要波長的光學濾鏡、其他光學元件等。
變形反射鏡裝置2,係具備剖面形狀是凸狀或凹狀的可變形之變形反射鏡的裝置。變形反射鏡裝置2,係在其表面側形成具有可撓性之構件(可撓性構件),並且在該可撓性構件上成膜了例如鋁等金屬膜而形成了反射鏡面。相應於來自圖中反射鏡驅動電路8的驅動訊號,來改變可撓性構件的形狀,藉此,反射鏡面的形狀會變形成凸狀或凹狀,藉此就可高速變更焦點位置。
使用所述的變形反射鏡裝置2來進行對焦控制(焦點位置之變更),相較於通常的使對焦透鏡接近或遠離攝像元件的對焦控制機構,可更高速且正確地調整焦點位置。
如上述,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中,為了進行多焦點攝像處理,必須要高速變更焦點位置。此時,在先前的對焦機構這類以馬達驅動對焦透鏡來調整焦點位置的情況下,要瞬時進行焦點位置之變更,是有困難的。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變形反射鏡裝置2,相較於先前的機械式對焦機構,係較小較輕,因此可高速動作。因此,若使用變形反射鏡裝置2來作為對焦機構,則由於藉由使反射鏡面(可撓性構件)的剖面形狀作微小變化就能調整焦點位置,因此可非常高速地進行焦點位置之變更。因此,於多焦點攝像處理中,隨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在合焦可能範圍內使焦點位置階段性地變更至多數變更位置時,可高速地變更。藉此,使用者意識到快門機會,進行1次快門釋放指示的時序上,就可高速取得相異的多數焦點位置的影像資料,因此可藉由多焦點攝像處理而不會錯過快門機會。
光圈3,係被***在上記變形反射鏡裝置2與透鏡L2之間,基於後述的光圈控制部9之控制,來改變入射光的通過範圍,藉此以調整被成像在攝像元件4上的被攝體像之曝光量。
攝像元件4,係例如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固體攝像元件所構成。攝像元件4,係拍攝所被入射的被攝體像,生成攝像影像訊號。亦即,攝像元件4,係將透過上記攝像光學系而被導入的光(被攝體像)進行光電轉換,輸出R(紅)、G(綠)、B(藍)的作為影像訊號的電氣訊號。該攝像元件4的影像訊號的讀出控制,係基於後述的CPU11之指示,而由攝像控制部10來進行。
前處理部5,係將曝光影像訊號進行前處理的所謂類比前端,具備取樣保持/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電路、視訊A/D轉換器。例如,前處理部5,係對從攝像元件4所輸出之作為影像訊號的類比電氣訊號,進行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相關雙重取樣)處理、可編程增益放大(PGA)所致之增益處理、A/D轉換處理等。又,前處理部5,係對影像訊號實施上記各種處理而得到的攝像影像資料,進行感度參差補正處理或白平衡處理等。
訊號處理部6,係對透過上記前處理部5所得之影像資料(R、G、B),實施各種影像訊號處理,獲得最終的影像資料。
AF元件7,係例如由線偵測器等所構成,用來偵測焦點是否有對合於被攝體。AF元件7的偵測訊號係被輸入至CPU11,CPU11係基於該偵測訊號來控制AF處理,指示反射鏡驅動電路8而使焦點對合於所定被攝體,以控制變形反射鏡的變形狀態。此外,AF元件7一般是被設置在單眼相機等高性能相機裡,但在數位靜態相機中,亦可省略所述之AF元件7。此情況下,CPU11係亦可基於藉由上記訊號處理部6進行攝像影像訊號處理所得之到之合焦評價值,來控制AF處理。
反射鏡驅動電路8,係基於來自CPU11的指示,來驅動變形反射鏡裝置2,改變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變形形狀,以調整焦點位置。關於所述的變形反射鏡裝置2之驅動的細節,將於後述。
光圈控制部9,係基於來自CPU11的指示,控制光圈3的開度,將被攝體像的曝光量調整成適切值。
攝像控制部10,係由例如時序產生器(TG)所構成,基於來自CPU11之指示,控制著攝像元件4的電子快門速度。攝像控制部10,係產生攝像元件4所必需的動作脈衝。例如,攝像控制部10係產生,垂直傳輸所需的4相脈衝、場域平移脈衝、水平傳輸所需的2相脈衝、快門脈衝等各種脈衝,供給至攝像元件4。藉由該攝像控制部10就可驅動攝像元件4(電子快門機能)。
CPU11,係成為控制攝像裝置1各部的控制部而發揮機能。對該CPU11係設有記憶體部12,記憶體部12係具備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快閃記憶體等。
CPU11係依照被儲存在該當記憶體部12內的程式而進行各種演算處理,或透過光圈控制部9、攝像控制部10、反射鏡驅動電路8及匯流排14而與各部進行控制訊號的交換,執行這些各部所需之動作。
例如,基於前處理部5所測出的攝像訊號之光量的資訊,對光圈控制部9下達指示以驅動光圈3,進行控制以獲得適切的光圈值。又,基於從之前所說明過的訊號處理部6內的合焦評價值計算部所取得之合焦評價值Ev來對反射鏡驅動電路8下達指示,控制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變形狀態。藉此,可變更攝像光學系的焦點位置,或控制上述的AF處理、被攝體偵測處理、多焦點攝像處理、全域對焦攝像處理、被攝體攝像處理、包圍攝像處理等之攝像處理,但這些將於後述。
附隨於CPU11而設置的記憶體部12(例如ROM)中,係儲存著用來令CPU11執行上記各種控制處理所需的程式,CPU11係基於該程式,來執行上記各控制所必須之演算、控制處理。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程式,係用來使上述的CPU11的各種控制,被CPU11所執行所需之程式。該程式係可預先儲存在內藏於攝像裝置1的記憶裝置(HDD、ROM、快閃記憶體等)。又,該當程式係亦可儲存在CD(Compact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 DIsc)、BD(Blu-ray Disc)等之光碟、記憶卡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然後提供給攝像裝置1。或者,該當程式係亦可透過LAN、網際網路等網路而下載到攝像裝置1。
操作輸入部13,係具有例如按鍵、按鈕、撥盤、觸控面板等之操作子。例如,操作輸入部13,係具備:用來指示電源開關的操作子,或用來指示攝像影像之記錄開始的快門釋放操作子(快門釋放鈕)、變焦調整用的操作子、選擇要合焦之被攝體等而作為影像位置指定手段用的觸控面板等,進行各種動作指示或資訊輸入所需的操作子。其中,快門釋放鈕,係作為使用者用來輸入上記AF用或被攝體偵測用之偵測指示或快門釋放指示所需的手段而發揮機能。例如,藉由將快門鈕按到中途(半按)而輸入偵測指示,藉由將快門鈕按到底(全按)而輸入快門釋放指示。操作輸入部13,係將從如此之操作子所獲得之資訊,供給至CPU11,CPU11係進行對應於這些資訊的必要之演算處理或控制。
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係針對透過匯流排14所輸入的影像資料進行壓縮/解壓縮處理,例如進行按照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方式的影像壓縮/解壓縮處理。將攝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時,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係將該當影像資料進行壓縮,以降低資料量。另一方面,當將儲存部17中所記錄之影像資料予以再生時,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係將該當影像資料予以解壓縮,送至顯示部15等。
儲存部17,係被使用於影像資料或其他各種資料的保存。該儲存部17,係可由快閃記憶體等半導體記憶體所構成,亦可由例如HDD(Hard Disk Drive)等所構成。又,儲存部17,係亦可並非內建於攝像裝置1的記錄媒體,而是可對攝像裝置1進行裝卸的可移除式記錄媒體,例如內藏有半導體記憶體的記憶卡、光碟、光磁碟、全像記憶體等之記錄媒體,由對應其的記錄再生驅動機來構成。當然,亦可搭載著內藏式的記憶體,和對可移除式記錄媒體的記錄再生驅動機雙方。所述之儲存部17,係基於CPU11之控制,針對透過匯流排14而輸入的影像資料、其他各種資料,進行記錄/再生。
顯示部15,係設置有液晶顯示器等之顯示面板部、和將該顯示面板部進行顯示驅動用的顯示驅動部。上記顯示驅動部,係由用來使透過匯流排14所輸入之各種顯示資料,被顯示在上記顯示面板部所需的像素驅動電路所構成。像素驅動電路,係針對在上記顯示面板部中配置成矩陣狀的各像素,分別在所定之水平/垂直驅動時序,施加基於影像訊號的驅動訊號,令其實行顯示。又,顯示部15的顯示面板中,亦可並設有上述的觸控面板等之影像位置指定手段。
此處,在攝影時,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基於CPU11之控制,從訊號處理部6所輸出之影像資料係被供給至上記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於該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中生成經過壓縮處理的影像資料。如此一來,儲存部17係基於CPU11之控制,將經過壓縮處理的壓縮影像資料,記錄至記錄媒體中。又,於攝像時,CPU11係進行控制使得從訊號處理部6所輸出的影像資料是被供給至顯示部15,藉此,從攝像元件4所拍攝之影像訊號所獲得之攝像影像資料,就被即時地顯示在顯示部15(即時檢視影像)。使用者係藉由觀看該即時檢視影像,就可確認攝像範圍(攝角)或被攝體的模樣等,判斷適切的快門機會。
又,當進行了已被記錄在儲存部17中的壓縮影像資料的再生指示時,CPU11係控制著儲存部17,使所被指定之壓縮影像資料被再生,並控制使該當已被再生之壓縮影像資料被壓縮/解壓縮處理部16進行解壓縮。然後,CPU11係進行控制,使該當已被解壓縮的影像資料,被顯示在顯示部15上。
[1.2.焦點位置的變更方法]
接著,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中的焦點位置之變更方法。
首先,參照圖2,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的攝像處理之概要。圖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所作的攝像處理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係可執行通常之攝像處理、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包圍攝像處理。使用者亦可例如將攝像裝置1的攝像模式,在通常攝像模式、多焦點攝像模式(更詳言之,是在全域對焦攝像模式、包圍攝像模式)之間進行切換,就可變更設定攝像裝置1所進行的攝像處理。
在通常之攝像處理時,攝像裝置1係隨應於偵測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半按),讓使用者進行把焦點對合至所望之被攝體(攝像點)的AF處理。其後,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全按),將焦點對合到該當被攝體的被攝體像加以攝像,記錄下恰好1張影像資料。此時,該當對合焦點了的被攝體所對應的焦點位置,就是合焦點位置。該合焦點位置,係可對合於從最短距離側(微距)至無限遠側(∞)為止的合焦可能範圍內的任意位置。
另一方面,全域對焦攝像處理時,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就跨越整個合焦可能範圍而使焦點位置作階段性(步進狀)地自動變更同時依序拍攝被攝體像,記錄下複數張影像資料。該多焦點攝像處理,係可不對任何被攝體對合焦點而進行,或是亦可事先藉由AF處理等來對所定被攝體偵測出合焦點位置後的狀態下而進行之。藉由所述的多焦點攝像處理,就可獲得,在攝像範圍內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合焦於所有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
又,在包圍攝像處理時,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偵測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半按),進行使焦點對合於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的AF處理,以偵測出合焦點位置。然後,攝像裝置1係在該合焦點位置的附近以較細緻的步進來自動地偏移焦點位置,同時週期性地拍攝被攝體像,記錄下複數張影像資料。其後,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在上記合焦點位置進行攝像,記錄下1張影像資料。藉由所述的包圍攝像處理,在從進行AF處理到快門釋放之間,可獲得在該焦點位置附近的焦點位置所拍攝到的影像資料。因此,即使被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是有偏離時,仍可毫無失誤地取得對所望之被攝體確實合焦的影像資料。
如以上,在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及包圍攝像處理,甚至未圖示的被攝體攝像處理中,是一面將焦點位置作多階段地變更而一面進行攝像。因此,必須要正確且高速地變更焦點位置。
接著,參照圖3,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焦點位置之變更。圖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焦點位置之變更的模式圖。
如圖3所示,藉由改變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反射鏡面(反射面)2a的形狀,就可變更焦點位置。例如,藉由將反射鏡面2a的凹形狀變得較深,就可使焦點位置變更至近距離側(微距側),反之,藉由將反射鏡面2a的凹形狀變得較淺,就可使焦點位置變更至遠距離側(無限遠側)。藉由將焦點位置變更至遠距離側,就可合焦於距離攝像裝置1較遠的被攝體,藉由將焦點位置變更至近距離側,就可合焦於距離攝像裝置1較近的被攝體。此時,變形反射鏡裝置2的可變更之反射鏡面2a的形狀係有物理性的限制,因為該限制,所以焦點位置可變更的範圍,亦即合焦可能範圍,會被固定。
如上述,使用先前的對焦機構,使受到馬達驅動的對焦透鏡,對攝像元件接近/遠離的方式,也可變更焦點位置。可是,在先前的對焦機構中,使焦點位置從最短距離側移動到無限遠側,需要數秒程度的長時間。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變形反射鏡裝置2來作為對焦機構,相較於先前的對焦機構,可非常高速地變更焦點位置。例如,為了使焦點位置從最短距離側移動至無限遠側,只需不到1秒的時間即可,在此短時間內可以取得數十張(例如30張)的多焦點攝像。
接著,參照圖4,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焦點位置階段性變更的對焦控制之細節。圖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焦點位置之變更的說明圖。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中,係使用上記變形反射鏡裝置2,來階段性(步進狀)地變更焦點位置。在圖4的例子中,焦點位置是朝向攝像空間的縱深方向(Z軸方向)的無限遠側,按照位置P1、P2、P3、P4、P5、P6的順序而作6階段變更。攝像裝置1,係每當如此將焦點位置作1階段的變更時,以焦點位置固定狀態,藉由攝像元件4來拍攝被攝體像,將合焦於該焦點位置的影像資料,加以記錄。
詳言之,每次使焦點位置階段性變更的1步進時,進行攝像元件4的快門動作,以所定之曝光時間來拍攝被攝體像。此時,變更焦點位置的1步進的時間,係相當於攝像元件4的電子快門速度、和整定時間、曝光時間的總和。此處,整定時間係為,伴隨焦點位置之變更而變動的被攝體像之光量要調整設定為所定誤差容許範圍以下所需的時間。又,曝光時間係為攝像裝置1進行攝像曝光所需的時間。
以上詳述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中將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之方法。此外,本發明係不限定於像是本實施形態這樣階段性變更焦點位置的例子。例如,亦可一面將焦點位置作連續性(無階段)變更,一面在該變更中途,在所定時序上以攝像元件4複數次拍攝被攝體像。亦可如此一面連續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獲得在相異之焦點位置所拍攝到的複數張影像資料,來進行多焦點攝像。
接著,參照圖5,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中階段性變更焦點位置時的焦點位置之變更位置設定。圖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中的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之設定的說明用模式圖。
如圖5所示,考慮從微距至無限遠的合焦可能範圍內,有複數個被攝體H1~H4存在之情形。此情況下,當藉由多焦點攝像而取得焦點位置不同的複數張影像資料時,針對每個被攝體H1~H4係至少要在1張影像資料有對合焦點。
在合焦可能範圍內階段性變更焦點位置的情況下,例如圖5的A所示,亦可使焦點位置等間隔地作線性變更,或著亦可如圖5的B所示,使焦點位置的變更量呈可變而變更焦點位置。
在圖5的A的例子中,焦點位置係階段性地變更成變更位置P1、P2、P3、P4、P5、P6,焦點位置的變更量(亦即相鄰的焦點位置間之距離),係為一定值d。如此,藉由將焦點位置在Z軸方向上等間隔地變更,就有容易控制焦點位置之位置的優點,但如後述,為了對合焦可能範圍內的所有被攝體H1~H4對合焦點,而會有增加焦點位置的變更次數之缺點。
相對於此,在圖5的B的例子中,焦點位置係階段性地變更成變更位置P1、P2、P3、P4、P5、P6,焦點位置的變更量(亦即相鄰的焦點位置間之距離),係為可變值d1~d5。此時,越遠距離側則焦點位置的變更量就越大(d1<d2<d3<d4<d5)。其理由是,攝像光學系的被攝景深,係在近距離側較淺,在遠距離側較大,因此即使在遠距離側加大焦點位置的變更量,仍可獲得合焦於任意位置之被攝體的影像。關於根據該被攝景深來設定焦點位置,係詳述如下。
此處,參照圖6,詳述被攝景深。圖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每一焦點位置的被攝景深的說明用模式圖。
如圖6所示,當將焦點位置階段性地變更至位置P1~位置P6時,例如,假設位置P3是合焦點位置。此時,在位置P3的近距離側(微距側)進行合焦的範圍,稱作後方被攝景深,在其位置P3的遠距離側(無限遠側)進行合焦的範圍,稱作前方被攝景深。該前方被攝景深與後方被攝景深合起來的範圍,就是被攝景深。當合焦點位置是在位置P3時,根據被攝景深進行合焦之範圍,係為合焦點位置P3上的合焦範圍。亦即,在使焦點對合至位置P3時,不僅是在該位置P3的被攝體,就連焦點對合至位於該當位置P3之前後的合焦範圍內的被攝體(近距離側之後方被攝景深及遠距離側之前方被攝景深中所包含的被攝體)的影像,都會被獲得。當然,令位置P3為合焦點位置時,嚴謹來說焦點所對合的是只有位置P3,但在實際的影像中會看似,對於該位置P3之前後(近距離側及遠距離側)的合焦範圍內的被攝體也有對合焦點。焦點模糊,係隨著從合焦點位置的位置P3起越遠離而越大,但若是在相應於被攝景深而定的合焦範圍內,則焦點模糊可認為是在容許範圍內。
在上述的攝像裝置1的攝像光學系等之光學裝置中,焦點位置越靠近距離側則被攝景深越淺,越靠遠距離側則被攝景深越深,具有如此特性。因此,在使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化時,越靠近距離側的焦點位置則合焦範圍越窄,越靠遠距離側的焦點位置則合焦範圍越寬。因此,為了對合焦可能範圍內的全域進行合焦,只要如圖5的B所示,在被攝景深較淺的近距離側,係以較細緻的變更量來細膩變更焦點位置,在被攝景深較深的遠距離側,係以較大的變更量來粗略變更焦點位置即可。亦即,將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時的變更位置,係隨著根據從攝像裝置1起算之距離而變動的被攝景深,來進行設定,較為理想。
順便一提,被攝景深係隨著攝像光學系的光圈3的開度而變化,因此亦可隨著光圈3的開度(例如F值),來設定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又,被攝景深係隨著攝像光學系的鏡頭的焦距而變化,因此亦可隨著攝像裝置1搭載的鏡頭的種類,來設定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甚至,如上述,被攝景深係隨著從攝像裝置1至焦點位置的距離而變化,因此亦可隨著該當距離來設定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依存於變焦鏡頭的特徵)。如此,在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攝像裝置1中,例如,隨著光圈3的開度、鏡頭的種類、從焦點位置至攝像裝置1為止的距離,來設定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因此,可有效率且適切地變更焦點位置,並且可對存在於合焦可能範圍內任意位置的所有被攝體,都能毫無遺漏地進行合焦。
此處,說明將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進行設定的時序。攝像裝置1,係亦可在進行多焦點攝像處理前,事先設定好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此情況下,攝像裝置1的CPU11,係保持有預先設定好的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的資料,在多焦點攝像時,使用該當資料來控制變形反射鏡裝置2使得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
或著,亦可為,攝像裝置1的CPU11,係在進行多焦點攝像處理時,即時地計算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動態地設定該當變更位置P,控制變形反射鏡裝置2以使得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至該當已設定的變更位置P上。此時,CPU11,係使用表示被攝景深和焦點位置之相關的資料,或上述的光圈3之開度、鏡頭的種類、從焦點位置至攝像裝置1為止之距離等參數,就可將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動態地設定至相應於攝像狀態的適切位置。
[1.3.多焦點攝像]
接著,參照圖7及圖8,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所做的對焦控制。
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係隨著偵測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半按操作),進行AF處理而偵測出合焦點位置。其後,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全按操作),將在合焦點位置進行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並且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在該全域對焦攝像處理時,攝像裝置1係以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為基準,在合焦可能範圍內階段性地變更焦點位置,同時將在該當已被變更之焦點位置上進行攝像所得到的複數張影像資料,依序記錄至儲存部17中。
如此,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攝像裝置1,係為了以AF處理來偵測出合焦點位置而控制對焦,又,為了以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來變更焦點位置而控制對焦。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的具體例,參照圖7、圖8來詳細說明。此外,於圖7、圖8中,縱軸(Z軸)係表示焦點位置,橫軸係表示時間。
[1.3.1.多焦點攝像的實施例]
首先,說明圖7所示的對焦控制之例子。圖7係於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焦點攝像處理中,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至無限遠側作階段性變更後,從合焦點位置MP至微距側作階段性變更的對焦控制之例子的模式圖。
如圖7所示,首先,攝像裝置1的CPU11,係若接受偵測指示(AF開始指示),則進行AF處理,偵測出合焦於攝像範圍內之所定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MP(t1~t2)。被AF處理所合焦之對象的被攝體,係可為例如在接受到偵測指示的時點上是存在於攝像範圍的所定位置(例如畫面中央)的被攝體,亦可為使用者藉由觸控面板所指定的被攝體。
又,作為AF處理係可使用,例如,藉由一般的登山法所致之合焦點位置的探索(登山AF)。該登山AF係例如,一面使焦點位置從微距側(微距位置NP)往無限遠側移動,一面將該焦點位置上所得到之影像資料加以分析並取得所定的評價參數,評估該當評價參數,來探索出合焦點位置MP。此外,該當登山AF,當然也可以是使焦點位置從無限遠(無限遠位置FP)往微距側移動來進行。
所述的登山法所做的合焦點位置MP之探索,係由CPU11來取得上記訊號處理部6所形成之合焦評價值Ev來進行之。登山法所做的合焦點位置MP之探索的具體手法雖然存在有數種,但基本上係可採用例如以下的手法。
首先,CPU11係將焦點位置設定在微距(假設為Sn),取得該狀態下所計算出來的合焦評價值Ev的值。然後,設定成從微距Sn遠離一預先設定之距離t的焦點位置(假設為Sn+1),取得該狀態下所計算出來的合焦評價值Ev的值。如此遠離了距離t的各個焦點位置上的評價值Ev加以取得後,判別哪個才能獲得良好的評價值Ev之值。若在微距Sn時的評價值Ev的值較高,則合焦點位置係決定成微距Sn。反之,若焦距Sn+1上的評價值Ev的值較高,則可判斷合焦點位置係落在該當焦點位置Sn+1以後的焦點位置。此情況下,將再度遠離了距離t的焦點位置Sn+2上的合焦評價值Ev加以取得,判別焦點位置Sn+1與焦點位置Sn+2的哪一者的評價值Ev之值是較為良好。若焦點位置Sn+1的評價值Ev之值較高,則合焦點位置係決定成該當焦點位置Sn+1。若焦點位置Sn+2上的評價值Ev之值較高,則可判斷合焦點位置係落在該當焦點位置Sn+2以後的焦點位置,將再度遠離了距離t之焦點位置Sn+3上的合焦評價值Ev加以取得,判別焦點位置Sn+2與焦點位置Sn+3之哪一者的評價值Ev較為良好。
以下也是,當遠離了距離t之焦點位置這邊得到了較為良好的評價值Ev時,CPU11就會將其與再度遠離了距離t之焦點位置上所取得到的評價值Ev,進行比較。然後,當新移動後之焦點位置上的評價值Ev之值是較低時,則CPU11就將剛才移動到的焦點位置,決定成為合焦點位置。
如以上,藉由登山AF就可測出合焦點位置MP。此外,作為AF處理的方式,除了上記登山AF以外,還可使用例如相位差偵測法、對比偵測法等任意之方式。
在相位偵測法中,是根據透過攝像光學系而入射的被攝體像而以攝像元件內的分離透鏡而生成2個像,以線感測器(AF元件7)來計測其像間隔,偵測出焦點的偏差量,基於該當焦點的偏差量,來求出合焦點位置。另一方面,對比偵測法係為,基於在已經合焦時藉由攝像所得到的影像的對比係為最高此一思考方式的偵測法。在該對比偵測法中,將攝像元件4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加以解析,一面移動焦點位置,一面探索出影像的對比值最高的透鏡位置。此時,一面移動焦點位置一面計算對比值,根據其變化的軌跡來求出合焦點位置。因此,在對比偵測法中,會比相位差偵測法需要更多探索時間,但是具有可以使用攝像用的影像感測器(攝像元件4)來執行AF處理之優點。
接著,從上記合焦點位置MP的偵測完成到受理快門釋放指示為止的期間,CPU11係控制著AF追蹤動作(t2~t3)。該追蹤動作,係在該當期間t2~t3中,已被合焦的被攝體有移動時,重新使焦點對合於該當被攝體的動作。所述的AF追蹤動作,係常用於數位視訊攝影機,但亦可使用在數位靜態相機上。此外,亦可在該當期間t2~t3中,不進行AF的追蹤動作,而是固定在當初測出的合焦點位置。
以上為止的期間t1~t3中,攝像元件4所做的攝像處理係為常時進行,該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係成為即時檢視影像而被顯示在顯示部15。使用者係一面觀看所述之即時檢視影像,一面在判斷為快門機會的時點上,進行快門釋放鈕的全按操作等,輸入攝像裝置1的快門釋放指示。此外,快門釋放指示,係亦可藉由笑臉偵測等而由攝像裝置1自動進行。
CPU11,係一旦受理了快門釋放指示,便在該受理時點上,藉由攝像元件4而在合焦點位置MP(相當於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6)上拍攝被攝體像,將得到的影像資料D6,記錄至儲存部17(t3)。藉此,對於被上記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MP的被攝體對合了焦點的影像資料D6,就可被當成保存用影像資料而記錄。然後,所述的合焦點位置MP的影像資料D6之記錄後,CPU11會立刻執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3~t4)。
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首先,CPU11係控制著變形反射鏡裝置2,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往無限遠側作階段性變更。藉此,焦點位置係被依序變更至所定的變更位置P7、P8、P9、P10、P11。如此,一面變更焦點位置,CPU11係一面將攝像元件4在各個變更位置P7、P8、P9、P10、P11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D7、D8、D9、D10、D11,記錄至儲存部17。其結果為,在合焦可能範圍內,合焦於從合焦點位置至無限遠之範圍的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6~D11,會被記錄下來。
甚至,CPU11,係控制著變形反射鏡裝置2,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往微距側作階段性變更。藉此,焦點位置係被依序變更至所定的變更位置P5、P4、P3、P2、P1。如此,一面變更焦點位置,CPU11係一面將攝像元件4在各個變更位置P5、P4、P3、P2、P1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D5、D4、D3、D2、D1,記錄至儲存部17。其結果為,在合焦可能範圍內,合焦於從合焦點位置至微距之範圍的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5~D1,會被記錄下來。
如以上,攝像裝置1,係藉由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3~t4),就可將已合焦於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的合焦可能範圍全域之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1~D11,加以記錄。此時,已從合焦點位置MP往無限遠側(或微距側)緩緩漸遠的順序,將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變更位置P7→P8→P9→P10→P11)。藉此,在合焦點位置MP的無限遠側,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焦點位置所合焦的影像資料,可在越接近快門釋放指示(t3)之時序上取得。例如,對最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位置P7合焦的影像資料D7,會比對第二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位置P8合焦的影像資料D8,更早被取得。因此,對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焦點位置所合焦之影像資料,是可在越接近快門機會(亦即快門釋放指示t3)的時序上被優先取得。
通常,合焦可能範圍內,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的焦點位置(例如P7、P8),越可能存在有使用者所期望的被攝體。因此,依照如上記的順序來取得影像資料,就可將已合焦於使用者所期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例如D7、D8),在接近快門機會的時序上,優先加以取得。亦即,合焦於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例如D7、D8)是最初被取得,其後,合焦於其他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例如D10、D11)可被預備性地確保下來。藉此,於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就可避免錯過快門機會。
此外,在圖7的例子中,首先,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變更至無限遠側(P7~P11)後,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變更至微距側(P5~P1),然後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但並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亦可和上記例子相反,首先,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變更至微距側(P5~P1)後,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變更至無限遠側(P7~P11),然後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
接著,說明圖8所示的對焦控制之例子。圖8係於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焦點攝像處理中,將從靠近合焦點位置MP的變更位置P起,依序將焦點位置交換變更成無限遠側及微距側的對焦控制之例子的模式圖。
如圖8所示,首先,攝像裝置1的CPU11,係若接受偵測指示(AF開始指示),則進行例如上記登山AF處理,偵測出合焦於攝像範圍內之所定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MP(t1~t2)。接著,從上記合焦點位置MP的偵測完成到受理快門釋放指示為止的期間,CPU11係控制著AF的追蹤動作(t2~t3)。以上為止的處理(t1~t3),係和上述圖7的處理(t1~t3)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其後,CPU11,係在受理了快門釋放指示的時點上,藉由攝像元件4而在合焦點位置MP(相當於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6)上拍攝被攝體像,將得到的影像資料D6,記錄至儲存部17(t3)。藉此,對於被上記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MP的被攝體對合了焦點的影像資料,就可被當成保存用影像資料而記錄。然後,所述的合焦點位置MP的影像資料D6之記錄後,CPU11會立刻執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3~t4)。
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首先,CPU11係控制著變形反射鏡裝置2,將焦點位置按照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順序而交互切換成無限遠側及微距側作階段性變更。藉此,焦點位置係被依序變更至所定的變更位置P7、P5、P8、P4、P9、P3、P10、P2、P11、P1。如此,一面將焦點位置往無限遠側及微距側交互變更,CPU11係一面將攝像元件4在各個變更位置P7、P5、P8、P4、P9、P3、P10、P2、P11、P1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D7、D5、D8、D4、D9、D3、D10、D2、D11、D1,記錄至儲存部17。
如以上,攝像裝置1,係藉由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3~t4),就可將已合焦於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的合焦可能範圍全域之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1~D11,加以記錄。此時,從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變更位置起依序地,將焦點位置交互地變更至無限遠側及微距側(變更位置P7→P5→P8→P4→P9→P3→P10→P2→P11→P1)。藉此,在合焦點位置MP的微距側及無限遠側之雙方,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焦點位置所合焦的影像資料,可在越接近快門釋放指示(t3)之時序上取得。例如,對最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位置P7、P5合焦的影像資料D7、D5,會比對第二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位置P8、P4合焦的影像資料D8.D4,更早被取得。因此,於微距側及無限遠側之雙方,對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焦點位置所合焦之影像資料,是可在越接近快門機會(亦即快門釋放指示t3)的時序上被優先取得。
因此,依照如圖8的順序來取得影像資料,就可比圖7的例子,將已合焦於使用者所期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例如D7、D5),在接近快門機會的時序上,更優先加以取得。亦即,合焦於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例如D7、D5)是最初被取得,其後,合焦於其他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例如D11、D1)可被預備性地確保下來。藉此,於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就可更加避免錯過快門機會。
此外,在圖8的例子中,一面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起,依照無限遠側(P7)、微距側(P5)、無限遠側(P8)、‧‧之順序作交互變更,一面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但並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亦可和上記的例子相反,一面將焦點位置從合焦點位置MP起,依照微距側(P5)、無限遠側(P7)、微距側(P4)、‧‧之順序作交互變更,一面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亦即,焦點位置最初要變更至無限遠側還是微距側之哪一方,係為任意。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和其攝像方法。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有以下的效果。
攝像裝置1的使用者,係使用攝像裝置1的AF機能,或者手動將焦點對合於所望之被攝體而進行攝影。尤其是,在單眼反射相機等,必須正確地將焦點對合於所望之被攝體。在進行如此的焦點對合時,無論是手動的情況,就算是使用AF機能的情況下,有時仍會對所望之被攝體對不準焦點。可是,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快門釋放操作,進行將合焦於合焦點位置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加以取得的通常之攝像處理,並且進行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取得複數張影像資料的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因此,在該全域對焦攝像處理所得到的複數張影像資料之中,必定存在有合焦於所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藉此,使用者就可確實地取得合焦於所望被攝體的影像資料,可不必擔心AF處理等的焦點對合是否成功,就能進行攝影。
又,使用者係在對某個被攝體對合焦點而拍攝得到影像資料後,有時候會想要以相同攝角而對其他被攝體對合焦點的影像。在所述情況下也是,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不必依賴事後的影像處理,仍可在事後取得,實際調整攝像光學系而對該當其他被攝體對合焦點所拍攝到的高精度的影像資料。
首先,攝像裝置1,係藉由進行上述的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就可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跨越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的合焦可能範圍全域,自動地取得合焦於任意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在該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如圖7及圖8所示,以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為基準,將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因此,對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焦點位置所合焦之影像資料,是可在越接近快門機會(亦即快門釋放指示)的時序上被優先取得,所以可不錯過存在於合焦點位置附近的所望之被攝體的快門機會。
甚至,攝像裝置1,係藉由進行上述的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就可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跨越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的合焦可能範圍全域,自動地取得合焦於任意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在該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如圖7及圖8所示,以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為基準,將焦點位置作階段性變更。因此,對越靠近合焦點位置MP之焦點位置所合焦之影像資料,是可在越接近快門機會(亦即快門釋放指示)的時序上被優先取得,所以可不錯過存在於合焦點位置附近的所望之被攝體的快門機會。
例如,考慮使用者想要拍攝被攝體的人物在微笑時的照片。此情況下,若是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多焦點攝像,無關於合焦點位置,單純地只是從微距側往無限遠側變更焦點位置而依序逐一進行攝像,則有可能會錯過快門機會,可能無法在該當人物是笑臉時進行攝像。如此,在將似乎有快門機會的被攝體進行多焦點攝像時,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下,會有錯過快門機會的問題。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以AF處理偵測出所望之被攝體,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拍攝該合焦點位置上的影像,且將包含該當被攝體的合焦可能範圍之全域,從合焦點位置附近的焦點位置起依序進行攝像。因此,即使在將似乎有快門機會的被攝體(例如人物的笑臉)進行多焦點攝像的情況下,仍可在快門釋放指示之後立刻拍攝合焦於該當被攝體及其附近的影像,因此不會錯過快門機會。
又,以多焦點攝像而記錄下複數張影像資料的情況下,事後將複數張影像資料提示給使用者之際,必須要對使用者提示,當時使用者是看中哪個被攝體進行攝像,存在如此課題。關於所述之課題,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焦點攝像,係比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手法還優良。亦即,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多焦點攝像,則所被記錄的複數張影像資料當中,被AF處理所合焦時的影像資料,就是表示使用者本身看上哪個被攝體的一種索引。因此,在使用者事後觀看複數張影像資料之際,攝像裝置1係藉由最先提示出以AF處理進行合焦時的影像資料,就可提示出使用者本身是看上哪個被攝體而進行了攝像。因此,使用者係確認到該提示後,就能從複數張影像資料之中,選擇出真正對所望之被攝體對合焦點的影像。
又,在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中,因為是使用變形反射鏡裝置2來作為用來調整焦點位置的對焦機構,因此在多焦點攝像處理中可高速變更焦點位置。藉此,可較先前更迅速地遂行多焦點攝像處理(例如1秒以內)。
[1.3.2.多焦點攝像的第1變更例]
接著,參照圖9,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所做的對焦控制之第1變更例。圖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AF處理、包圍攝像處理及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的對焦控制之例子的模式圖。此外,於圖9中,縱軸(Z軸)係表示焦點位置,橫軸係表示時間。
如圖9所示,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偵測指示,進行AF處理而偵測出合焦點位置(t1~t2),在該當合焦點位置的偵測結束至快門釋放指示為止的期間,係進行包圍攝像(t2~t3)。在包圍攝像中,攝像裝置1,係以AF處理所測出之合焦點位置為中心的所定範圍內,一面週期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的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其後,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將在合焦點位置進行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並且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3~t4)。在該全域對焦攝像處理時,攝像裝置1係以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為基準,在合焦可能範圍內階段性地變更焦點位置,同時將在該當已被變更之焦點位置上進行攝像所得到的複數張影像資料,依序記錄至儲存部17中。
如此,在圖9的例子中,從上記合焦點位置MP的偵測完成到受理快門釋放指示為止的期間,CPU11係進行包圍攝像處理,為其特徵(t2~t3)。在包圍攝像處理中,攝像裝置1的CPU,係以上記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MP為中心,將焦點位置交互地變更至無限遠側的位置P7、和微距側的位置P5。藉此,焦點位置,係在以合焦點位置MP為中心的所定範圍內(在圖示的例子中係為P5~P7之範圍內),以位置P7→P5→MP(=P6)→P7→P5→MP(=P6)→‧‧‧的方式,週期性且階段性地進行變更。攝像裝置1,係一面如此週期性且階段性地變更焦點位置,一面於各變更位置P7、P5、MP‧‧‧上以攝像元件4拍攝被攝體像,基於從該攝像元件4所輸出之影像訊號,來生成影像資料D7、D5、DM(=D6)‧‧‧。CPU11,係將如此所生成的影像資料D7、D5、DM‧‧‧,暫時地保存在未圖示的快取記憶體等。
如以上,攝像裝置1,係進行包圍攝像處理(t2~t3),週期性地取得對合焦點位置MP附近(無限遠側及微距側)之焦點位置進行合焦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7、D5、DM‧‧‧。所述的影像資料D7、D5、DM‧‧‧,係可作為,在AF處理中發生失誤時,亦即AF處理沒有合焦到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的情況下,作為用來補償所需之影像資料而加以利用。亦即,藉由在AF處理所測出之合焦點位置MP的附近前後,週期性地變更焦點位置,位在該當合焦點位置MP附近的被攝體,係未被包含在以該當合焦點位置MP為中心的合焦範圍內的情況下,仍很有可能被包含在以變更位置P5或P7為中心的合焦範圍內。因此,即使AF處理無法合焦於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仍可在如上記之包圍攝像處理所得到之影像資料D7或D5上,使其合焦於該當被攝體。
如以上的包圍攝像處理,係被重複進行直到有快門釋放指示(t3)為止。CPU11係在藉由上記包圍攝像處理所取得並暫時保存在快取記憶體中的複數影像資料D7、D5、DM‧‧‧當中,將快門釋放指示之前的1週期份S的影像資料D7、D5、DM,保存至儲存部17,其他保存用影像資料D7、DM、D5‧‧‧,係因為是重複的影像資料,所以刪除。在包圍攝像處理中,因為是在同一焦點位置P5、P7、MP重複進行攝像,所以為了削減保存資料量,會將重複的舊影像資料D7、DM、D5‧‧‧予以刪除,留下恰好在快門釋放指示之前所得到之最新的影像資料D7、DM、D5即可。這是因為,在快門釋放指示前才得到的最新之影像資料D7、DM、D5,是更為反映出快門機會的影像。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將已被包圍攝像之所有的影像資料暫時保存在暫時記憶用記憶部(例如快取記憶體)中,隨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將正好上記快門釋放指示前的至少1週期份S的影像資料,保存至儲存用記憶部(例如儲存部17),將其他影像資料動態地從暫時用記憶部予以刪除而無效化。可是,本發明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將上記至少1週期份S的影像資料設成有效化,將其他影像資料設成無效化的手法,係為任意。例如,亦可一開始就將全部的影像資料保存在儲存部17中,相應於快門釋放操作,將至少1週期份S之影像資料以外的其他影像資料,從儲存部17中予以動態刪除。又,亦可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不是將該當其他影像資料動態地從記憶部中刪除,而是設定成讓使用者無法存取該當其他影像資料(無效化)。又,亦可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僅對上記至少1週期份S的影像資料,設定成讓使用者可以存取(有效化)。無論如何,在正好快門釋放指示之前的影像資料,是接近於快門釋放指示前之快門機會的時序上所拍攝到的重要之影像資料。因此,以包圍攝像而週期性所拍攝到的複數週期之影像資料當中,僅將該當快門釋放指示之前的1週期份之影像資料設成有效化,提示給使用者,藉此就可將影像資料作有效率地管理、提示。
在上記的包圍攝像處理中,CPU11,係一旦受理了快門釋放指示,便在該受理時點上,藉由攝像元件4而在合焦點位置MP(相當於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P6)上拍攝被攝體像,將得到的影像資料D6,記錄至儲存部17(t3)。藉此,對於被上記AF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MP的被攝體對合了焦點的影像資料D6,就可被當成保存用影像資料而記錄。甚至,在所述的合焦點位置MP的影像資料D6之記錄後,CPU11係立刻執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將已合焦於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的合焦可能範圍全域之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1~D11,記錄至儲存部17中(t3~t4)。所述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3~t4),係和圖8所說明之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又,所述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係亦可取代圖7所說明之全域對焦攝像處理。
以上,若依據多焦點攝像的第1變更例,則除了上記圖7、圖8之例子的效果以外,還具有如下效果。亦即,為了獲得快門機會時的合焦影像,在AF處理結束後,到快門釋放指示為止之期間內,進行包圍攝像處理,因此可毫無失誤地取得合焦於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亦即,若藉由AF處理而使焦點完全對合於目標被攝體,就不需要快門釋放前的包圍攝像處理。可是,有時以AF處理仍無法使焦點對合於目標被攝體。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是藉由在快門釋放指示前進行包圍攝像處理,以補償AF處理的失誤,可確實地獲得合焦於目標被攝體的影像資料。
再者,在現實上,從使用者判斷是快門機會,到按下快門釋放鈕,合焦點位置的影像資料被記錄下來為止,是有時間差。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係為了補償該時間差,而在快門釋放指示前,將合焦點位置的附近進行包圍攝像處理。藉此,在某個快門機會之前,就可事先將合焦於使用者所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加以記錄。藉此,即使有上記時間差,仍可不錯過快門機會,可取得正確合焦於所望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
又,快門釋放指示前所取得的影像資料,係僅在被設定於攝像裝置1的所定時間份(例如緊接著快門釋放前的1週期份S)為有效,因此可將記錄至攝像裝置1之儲存部17中的影像資料之資料量,壓抑到最小必須之限度。
[1.3.3.多焦點攝像的第2變更例]
接著,參照圖10,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所做的對焦控制之第2變更例。圖10係本實施形態的第2變更例所述之被攝體偵測處理、包圍攝像處理及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的對焦控制之例子的模式圖。此外,於圖10中,縱軸(Z軸)係表示焦點位置,橫軸係表示時間。
如圖10所示,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偵測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半按操作),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t1~t4)。在該偵測處理中,係在合焦可能範圍內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分析在該當經過變更之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而求出被攝體偵測用的評價參數。藉此,攝像裝置1係偵測出存在於攝像範圍內的1或2以上之被攝體,並且偵測出合焦於該當所被測出之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然後,從該當被攝體偵測處理結束到快門釋放指示為止的期間,係在上記所測出之合焦點位置的範圍內,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進行包圍攝像(t4~t5)。在包圍攝像中,攝像裝置1,係在該當合焦點位置的範圍內,一面週期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將在該當經過變更的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其後,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將在合焦點位置之範圍內的任意焦點位置上進行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並且和上記圖8同樣地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5~t6)。
如此,在圖10的例子中,為了偵測出攝像範圍內之被攝體及合焦點位置之範圍,而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是其特徵。關於該被攝體偵測處理,係詳述如下。
如圖10所示,考慮在攝像裝置1的攝像範圍內存在有1個被攝體H,該被攝體H是在縱深方向(Z軸方向)上具有所定以上之厚度的物體時,以攝像裝置1偵測出被攝體H,進行多焦點攝像之情形。
首先,攝像裝置1的CPU11,係若接受了偵測指示(被攝體偵測開始指示),則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偵測出存在於攝像範圍內的被攝體H,並且將合焦於該當被攝體H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予以測出(t1~t4)。該被攝體偵測處理,係可利用例如上述的登山AF法、相位差偵測法、對比偵測法等任意之AF方式來實現。
此處,說明以對比偵測法來測出被攝體的例子。CPU11,係將含有1或2個以上被攝體的攝像空間加以攝像而取得到之影像的影像資料,加以解析,一面移動焦點位置一面探索出影像對比值會變成最高的焦點位置。藉此,CPU11係將所述對比輸出最大時的焦點位置,特定成為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甚至,CPU11係可根據對比輸出的峰值的寬度,來求出相應於被攝景深之容許模糊而可能合焦於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
藉由如上記的被攝體偵測處理(t1~t4),CPU11係可基於從焦點位置微距位置NP變更至無限遠位置FP之途中的時間t2~t3上所測出的對比輸出,來求出合焦於被攝體H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在圖示的例子中,合焦點位置的範圍r,係焦點位置P4~焦點位置P6為止的範圍。此外,雖然可以攝像裝置1拍攝被攝體H的前方側,但背後側係無法攝像,因此合焦點位置的範圍r,係為對應於被攝體H前方側的部分的焦點位置之範圍。
接下來,從上記被攝體H及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的偵測結束起,到受理快門釋放指示為止之期間,CPU11係在上記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內,一面週期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進行包圍攝像處理(t4~t5)。在圖示的例子中,焦點位置,係在該當合焦點位置的範圍r內,以位置P4→P5→P6→P4→P5→P6→‧‧‧的方式作週期性且階段性地變更。攝像裝置1,係一面如此週期性且階段性地變更焦點位置,一面於各個變更位置P4、P5、P6‧‧‧上以攝像元件4拍攝被攝體像,基於從該當攝像元件4所輸出之影像訊號,來生成影像資料D4、D5、D6‧‧‧。CPU11,係將如此所生成的影像資料D4、D5、D6‧‧‧,暫時地保存在未圖示的快取記憶體等。
如以上,攝像裝置1,係進行包圍攝像處理(t4~t5),週期性地取得對在縱深方向有厚度之被攝體H進行合焦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4、D5、D6‧‧‧。藉由取得所述的影像資料D4、D5、D6‧‧‧,就可取得分別正確合焦於有厚度之被攝體H的前方側部分、中央部分、後側部分的影像資料。
在所述的包圍攝像處理中,CPU11,係一旦受理了快門釋放指示,便在該受理時點上,藉由攝像元件4而在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內的任意焦點位置(例如圖示的例子中係為位置P6)上拍攝被攝體像,將得到的影像資料D6,記錄至儲存部17(t5)。藉此,對於被上記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的被攝體H對合了焦點的影像資料D6,就可被當成保存用影像資料而記錄。甚至,在所述的影像資料D6之記錄後,CPU11係立刻執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將已合焦於從微距側至無限遠側的合焦可能範圍全域之被攝體的複數張影像資料D1~D11,記錄至儲存部17中(t5~t6)。所述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5~t6),係和圖8所說明之全域對焦攝像處理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又,所述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係亦可取代圖7所說明之全域對焦攝像處理。
以上,若依據多焦點攝像的第2變更例,則不是進行AF處理,而是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因此無論在攝像範圍內存在的是1或2個以上的被攝體H,都能對該被攝體H偵測出合焦焦點位置的範圍r。
例如,當拍攝縱深方向具有厚度的較大之被攝體H時,若以AF處理來對合焦點而攝像,則要對被攝體H的前方側、背後側、中央部的哪個部分來進行合焦,是難以調整的。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一面在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之合焦焦點位置之範圍r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進行包圍攝像,因此可獲得對被攝體H的前方側、深遠側、中央部之所有位置都精度良好地進行合焦的複數張影像資料。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可掃描有厚度之被攝體H的縱深方向,針對1個被攝體H可獲得多焦點影像。藉此,在攝像後,使用者就可容易取得對被攝體H之所望部分正確合焦的影像資料。又,藉由取得關於所述之1個被攝體H的複數張影像資料,就可藉由影像合成而容易且高精度地製作出3D影像。
甚至,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從攝像範圍內抽出被攝體H,在最佳的快門機會時拍攝該被攝體,在剩餘的時間下是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藉此,除了可正確執行被攝體抽出,還可在快門機會內,取得使用者所望的被攝體H的多焦點影像資料。
[1.3.4.多焦點攝像的第3變更例]
接著,參照圖11,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所做的對焦控制之第3變更例。圖11係本實施形態的第3變更例所述之被攝體偵測處理、包圍攝像處理、被攝體攝像處理及全域對焦攝像處理中的對焦控制之例子的模式圖。此外,於圖11中,縱軸(Z軸)係表示焦點位置,橫軸係表示時間。
如圖11所示,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偵測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半按操作),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t1~t6)。藉此,攝像裝置1係偵測出存在於攝像範圍內的複數被攝體,並且偵測出對該當所被測出之每個被攝體進行合焦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接著,攝像裝置1係基於使用者輸入,從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的複數個被攝體之中,選別出1或2個以上重要的被攝體,進行被攝體篩選處理。然後,從該當被攝體偵測處理結束到快門釋放指示為止的期間,係在對上記所篩選出來之1或2個以上被攝體之中所選擇出來的1個被攝體進行合焦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內,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進行包圍攝像(t6~t7)。
其後,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1次的快門釋放指示(例如快門釋放鈕的全按操作),將在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內的任意焦點位置上進行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記錄至儲存部17。甚至,攝像裝置1,係只在對被上記被攝體篩選處理所篩選出來的1或2以上之被攝體進行合焦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內掃描,進行被攝體攝像處理(t7~t8)。該被攝體攝像處理完成後,和圖8同樣地進行全域對焦攝像處理(t8~t9)。
如此,在圖11的例子中,關於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的被攝體,是進行被攝體攝像處理,為其特徵。關於該被攝體偵測處理及被攝體攝像處理,係詳述如下。
如圖11所示,考慮在攝像裝置1的攝像範圍內存在有5個被攝體H1、H2、H3、H4、H5,以攝像裝置1偵測出被攝體H1~H5,從其中選擇出重要的被攝體H1~H3而進行多焦點攝像之情形。此外,在圖11的例子中,除了人物等重要的被攝體H1~H3以外,重要度較低的被攝體H4、H5(例如人物以外的物件等),係被追加。此外,被攝體H3,係為建築物的牆壁等,若由攝像裝置1側來看,是看不見被攝體H3的背後側。
首先,攝像裝置1的CPU11,係若接受了偵測指示(被攝體偵測開始指示),則進行被攝體偵測處理,偵測出存在於攝像範圍內的被攝體H1~H5,並且將合焦於被攝體H1~H5的合焦點位置之範圍r1~r5予以測出(t1~t6)。
又,CPU11係將所被測出的5個被攝體H1~H5,篩選成重要的被攝體H1~H3、和重要度較低的被攝體H4、H5,將重要的被攝體H1~H3選擇成為被攝體攝像處理(t7~t8)時的攝像對象。該選擇係例如可基於對觸控面板等之使用者輸入而以手動來進行,亦可基於將攝像所得之影像資料進行影像處理之結果(例如臉部辨識等),而由CPU11自動地進行。例如,被臉部辨識出來的被攝體係為人物而重要度較高,因此會選擇來作為被攝體攝像處理之攝像對象。
其後,攝像裝置1係和上述例子同樣地,執行包圍攝像處理(t6~t7),和相應於快門釋放操作而執行被攝體攝像處理(t7~t8)。只不過,在被攝體攝像處理(t7~t8)中,是只將從上記5個被攝體H1~H5當中選擇出來的重要的被攝體H1~H3,加以攝像。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攝像裝置1,首先係相應於偵測指示,進行掃描合焦可能範圍全域的被攝體偵測處理,偵測出所欲攝像之被攝體H1~H5是在哪個焦點位置。接著,攝像裝置1,係相應於快門釋放指示,僅將從被攝體H1~H5選擇出來的被攝體H1~H3所存在的部分(焦點位置P2~P4、P6~P8、P10)予以攝像,而在被攝體H1~H3不存在的多餘部分(焦點位置P1、P5、P9、P11)就不進行攝像。因此,被攝體攝像處理,係僅拍攝有被攝體存在的必要部分,因此可較上述全域對焦攝像處理更短時間且有效率地執行。
然後,在被攝體攝像處理(t7~t8)結束後,和圖8的例子同樣地,一面階段性變更焦點位置一面跨越整個合焦可能範圍而進行全域對焦攝像(t8~t9)。亦可藉由該全域對焦攝像,對於被選擇成不重要的被攝體H4、H5,為了以備不時之需,也能將對合焦點的影像資料加以確保。此外,亦可不進行全域對焦攝像(t8~t9),僅進行被攝體攝像處理(t7~t8)。
如以上,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係並非對已測出之所有被攝體H1~H5,而是僅選擇重要的被攝體H1~H3,來進行被攝體攝像處理。藉此,對於非使用者所望的被攝體H4、H5,可省略被攝體攝像處理,因此除了可提升處理速度及效率,還可降低影像資料的保存資料量。
以上,參照圖7~圖11,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1所做的多焦點攝像處理之例子。如上述,多焦點攝像,係包含全域對焦攝像處理、被攝體攝像處理等。
[1.4.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若依據上記的多焦點攝像,則攝像裝置1係可對同一攝像範圍(攝角),一面變更焦點位置,一面於相異的複數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獲得複數影像資料。該複數影像資料,係被關連對應成為1個影像資料群,被記錄在儲存部17內。
又,上記多焦點攝像時,攝像裝置1的CPU11係生成關於攝像所得之影像資料群中所屬之複數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metadata),將該詮釋資料對應關連至該當複數影像資料而記錄至儲存部17。又,藉由將相異的攝像範圍(攝角)進行多焦點攝像,在記錄複數影像資料群時,對應於每一影像資料群中所屬之複數影像資料的複數詮釋資料,會被生成及記錄。
此處,詮釋資料係為,有關於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的附加資訊。該詮釋資料,係含有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各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影像ID、檔名等)、各影像資料拍攝時的焦點位置加以表示焦點位置資訊、從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等。此處,「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合焦影像資料」,係在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上,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所謂所定被攝體,係例如,藉由攝像裝置1的AF機能而被自動合焦的被攝體,或被上記被攝體偵測處理所測出的被攝體,或是使用者所選擇的被攝體等。因此,該所定被攝體係為反映出,在攝影時對哪個被攝體合焦而攝像的此一攝像者之意圖的特定之被攝體。因此,合焦影像資料,係在合焦於使用者所望之特定被攝體的合焦點位置上所拍攝到的,因此具有作為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之代表的代表影像資料之功能。
於是,本實施形態所述的顯示控制裝置,係在將隸屬於1個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對同一攝角在相異之焦點位置所拍攝到的一連串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際,基於上記詮釋資料,來控制幻燈片秀顯示方式。例如,顯示控制裝置,係基於上記詮釋資料中所含之焦點位置資訊,將隸屬於該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依序顯示。又,顯示控制裝置,係基於詮釋資料中所含之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從該複數筆影像資料中特定出合焦影像資料(代表影像資料),以讓使用者能夠較其他影像資料更容易辨識出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方式,來進行幻燈片秀顯示。藉此,代表影像資料(合焦影像資料)就會比其他影像資料被更為強調而顯示。因此,除了可有效地將焦點位置不同的複數類似影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使用者還可一面瀏覽幻燈片秀顯示的複數影像,一面掌握攝像者的意圖(攝影時是對哪個被攝體進行合焦而攝像)。
以下,詳述上記的幻燈片秀顯示方式加以控制所需的顯示控制裝置及顯示控制方法。此外,在以下的例子中,作為顯示控制裝置的一實施形態,係舉出個人電腦(PC)之例子,該PC係將從攝像裝置1取得到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情形。
[1.5.顯示控制裝置之構成]
接著,參照圖12,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的硬體構成。圖1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的硬體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12所示,顯示控制裝置20係例如具備:CPU201、ROM202、RAM203、主匯流排204、橋接器205、外部匯流排206、介面207、輸入裝置208、顯示裝置209、儲存裝置210、驅動機211、連接埠212、通訊裝置213。此種顯示控制裝置20,係例如可用個人電腦等通用之電腦機器來構成。
CPU201,係作為演算處理裝置及控制裝置而發揮機能,依照各種程式而動作,控制著顯示控制裝置20內的各部。該CPU201,係依照ROM202中所記憶的程式,或是從儲存裝置210載入至RAM203的程式,而執行各種處理。ROM202,係記憶著CPU201所使用的程式或演算參數等,並且作為用來降低從CPU201對儲存裝置210之存取所用的緩衝區而發揮機能。RAM203,係將CPU201執行上所使用的程式、或其執行上會適宜變化的參數等,予以暫時記憶。這些係由CPU匯流排等所構成的主匯流排204而被相互連接。主匯流排204,係透過橋接器205,而連接至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nterface)匯流排等之外部匯流排206。
輸入裝置208,係由例如滑鼠、鍵盤、觸控面板、按鈕、開關、操作桿等之操作手段,和產生輸入訊號並輸出至CPU201用的輸入控制電路等所構成。顯示裝置209係由例如液晶顯示器(LCD)裝置、CRT(Cathode Ray Tube)顯示器裝置、電漿顯示器裝置等顯示器裝置所構成。該顯示裝置209,係依照CPU201的控制,將再生影像等之各種資料,顯示在顯示畫面。
儲存裝置210,係用來儲存各種資訊或資料的記憶裝置,是本發明的記憶部之一例。儲存裝置210,係例如由HDD(Hard Disk Drive)等外接型或內建型的磁碟機所構成。該儲存裝置210,係驅動著屬於記憶媒體的硬碟,將CPU201所執行的程式或各種資料加以儲存。
驅動機211,係可移除式記錄媒體用的可移除式驅動機,可內建或外接於顯示控制裝置20。該驅動機211係對被裝入至顯示控制裝置20中的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5,讀取/寫入各種資料。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5,係例如CD、DVD、BD等光碟、記憶卡等之半導體記憶體等。該驅動機211,係可從藉由攝像裝置1而將上記影像資料及詮釋資料加以記錄成的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5中,讀出該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藉此,就可從攝像裝置1向顯示控制裝置20透過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5而提供上記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
連接埠212,係用來連接外部周邊機器用的埠,例如,具有USB、IEEE1394等連接端子。連接埠212,係透過介面207、及外部匯流排206、橋接器205、主匯流排204等而連接至CPU201等。使用該連接埠212而將攝像裝置1與顯示控制裝置20連接。藉此,顯示控制裝置20係可將攝像裝置1的儲存部17中所儲存的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加以讀出,或是將該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記憶至顯示控制裝置20的儲存裝置210中等等。又,連接埠212,係藉由裝著上USB記憶體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就可從該可移除式記錄媒體中讀出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
通訊裝置213,係例如用來連接有線或無線網路214(LAN、網際網路等)所用之通訊設備等所構成的通訊介面。該通訊裝置213,係例如與家庭伺服器、家庭儲存設備、外部伺服器、攝像裝置1等具備網路通訊機能的外部裝置之間,透過網路214,收送各種資料。藉由該通訊裝置213,也可從外部裝置透過網路214而接收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
[1.6.顯示控制裝置之機能構成]
接著,參照圖13,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的機能構成。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的機能構成的區塊圖。
如圖13所示,顯示控制裝置20係具備:資料取得部21、記憶部22、資料讀出部23、顯示方式決定部24、顯示控制部25、顯示部26、輸入部27。
資料取得部21,係從攝像裝置1等之外部機器,取得經由上記多焦點攝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和關於該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資料取得部21,係可從攝像裝置1等外部機器,透過網路214或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5等,取得上記影像資料群及其詮釋資料。例如,資料取得部21係可從攝像裝置1透過網路214而接收該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又,資料取得部21係亦可從被攝像裝置1記錄著影像資料群及詮釋資料的記憶卡等之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6中,讀出這些資料。資料取得部21,係將如此取得之影像資料群和其詮釋資料加以對應關連,記錄至記憶部22。
記憶部22,係將1或2個以上之影像資料群,和關於該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建立對應關連而記憶。記憶部22係可由例如圖12所示的儲存裝置210(HDD)、可移除式記錄媒體215、半導體記憶體等,可讀寫資料的任意之記憶裝置所構成。在圖示的例子中,被記憶在記憶部22中的詮釋資料,係分別被附加至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該詮釋資料與影像資料係存在於1個檔案內,藉此而使兩者對應關連。可是,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只要使詮釋資料與影像資料是彼此對應關連,則詮釋資料與影像資料亦可保存在不同的檔案。
資料讀出部23,係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群和詮釋資料,從記憶部22中讀出,提供給顯示方式決定部24。資料讀出部23,係藉由使用者對輸入部27之輸入而被指定,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群和其詮釋資料予以讀出。此外,資料讀出部23,係不只是作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而被上記多焦點攝像所得之影像資料群而已,亦可將通常攝像所得到的單獨之影像資料和其詮釋資料,從記憶部22中讀出。
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決定在顯示部26的顯示畫面上將影像資料群作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顯示控制部25,係依照被顯示方式決定部24所決定之顯示方式,控制著顯示部26上的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具體而言,顯示控制部25係將已被資料讀出部23所讀出之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予以再生(例如壓縮資料的解壓縮處理),生成用來顯示在顯示部26上所需的顯示影像,將該顯示影像輸出至顯示部26,令其顯示在顯示部26上。
將隸屬於上記影像資料群中的複數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群所對應的詮釋資料,來控制著幻燈片秀顯示方式。該幻燈片秀顯示方式之控制,係控制著影像資料群全體的顯示方式,例如,包含有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之控制、或每個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之控制、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之篩選等。
詳言之,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詮釋資料中所含之焦點位置資訊,來控制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以相應於焦點位置之順序,令複數影像資料被顯示在顯示部26上。此時,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亦可控制成,從焦點位置是位於近距離側(微距側)的影像資料起至位於遠距離側(無限遠側)的影像資料為止依序顯示(第1顯示順序)。反之,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亦可控制成,從焦點位置是位於遠距離側(無限遠側)的影像資料起至位於近距離側(微距側)的影像資料為止依序顯示(第2顯示順序)。
又,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詮釋資料中所含有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從隸屬於該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之中,特定出合焦影像資料(代表影像資料)。如上述,合焦影像資料,係藉由攝像裝置1的AF機能或被攝體偵測機能等,對攝像範圍內的特定被攝體進行合焦而拍攝所得到的影像資料。該合焦影像資料,係在該當特定被攝體所對應之合焦點位置進行攝像,因此是可代表在不同焦點位置上所拍攝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的影像資料群的代表影像。
然後,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以使得合焦影像資料是比影像資料群的其他影像資料更容易讓使用者辨識的顯示方式,來控制著幻燈片秀顯示方式。例如,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根據是否為合焦影像資料,而控制著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使得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例如2秒)比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例如0.1秒)還要長。藉此,在幻燈片秀顯示過程中,由於合焦影像資料會比其他影像資料醒目,因此使用者就可從被依序再生顯示的影像資料之中,容易地特定出合焦影像資料。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的機能構成。此外,上記資料取得部21、資料讀出部23、顯示方式決定部24及顯示控制部25等,係藉由將執行這些各部機能的程式安裝至顯示控制裝置20而實現。該程式係可透過任意的通訊媒體或記憶媒體而提供給顯示控制裝置20。
[1.7.詮釋資料的資料結構]
接著,參照圖14,詳細說明被附加至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圖1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被附加至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的資料結構之說明圖。
如圖14所示,影像資料群「MP00001」,係由對同一攝像範圍而相異焦點位置上所拍攝到的12張影像資料「DSC0001」~「DSC0012」所成。關於該影像資料群「MP00001」的詮釋資料30,係由分別被附加在12張影像資料的12個詮釋資料30-1~30-12所成。各個詮釋資料30-1~30-12,係含有:個別詮釋資料32、和共通詮釋資料34。個別詮釋資料32,係對應於各個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對每一影像資料附加不同的資訊。另一方面,共通詮釋資料34,係為對應於影像資料群全體的詮釋資料,對隸屬於1個影像資料群中的所有影像資料是附加共通的資訊。以下,使用第1個影像資料「DSC0001」所對應之詮釋資料30-1之例子,來詳述個別詮釋資料32與共通詮釋資料34。
首先,說明個別詮釋資料32。個別詮釋資料32係含有: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DSC0001」、焦點位置資訊「Z1」、合焦範圍資訊「s1~d1」、攝像日期資訊「t1」。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係用來識別每個影像資料所需之資訊,例如影像ID、檔名等。站在避免重複的觀點,每個影像資料是被賦予固有唯一的影像ID,是比檔名還佳。藉由該影像ID,不只可識別每個影像資料,還可正確第特定出還含有其他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群全體。
焦點位置資訊,係表示該影像資料拍攝時的焦點位置用的資訊。焦點位置,係合焦可能範圍(從微距至無限遠)中的攝像光學系的焦點之位置。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藉由參照該焦點位置資訊,就可將影像資料群內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控制成焦點位置順序。此外,焦點位置資訊,係亦可不是表示各影像資料之焦點位置本身的資訊,而是例如,表示各影像資料之焦點位置所相應之顯示順序的資訊等,只要是對應於焦點位置的資訊即可。
合焦範圍資訊,係表示該焦點位置上的合焦範圍用的資訊。合焦範圍係當焦點位置是位於某個合焦點位置時,根據攝像光學系的被攝景深而對合焦點的合焦點位置之前後的焦點位置之範圍。藉由所述之合焦範圍資訊,就可在各影像資料中特定出到所合焦之被攝體為止的距離範圍。在圖示的例子中,合焦範圍資訊,係以焦點位置的範圍「s1~d1」來表示。可是,如上述,合焦範圍係依存於被攝景深,該被攝景深,係隨著(a)攝像光學系的光圈3之開度、(b)攝像光學系的鏡頭的焦距、(c)從攝像裝置1至焦點位置的距離等而變化。於是,作為合焦範圍資訊,係亦可不是使用如圖示的焦點位置之範圍本身,而是使用例如(a)焦點位置、(b)攝像光學系之鏡頭的設定值、(c)光圈3的設定值等,對應於合焦範圍的參數之資訊。
攝像日期資訊,係表示該影像資料拍攝時的日期用的資訊。又,個別詮釋資料32,係除了圖示的資訊以外,還含有縮圖影像等、關於每個影像資料的各種資訊。該個別詮釋資料32係依據例如EXIF(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等之影像資料的標準化規格。
接著,說明共通詮釋資料34。共通詮釋資料34,係關於影像資料群全體的詮釋資料,對各影像資料附加共通的資訊。共通詮釋資料34,係含有例如影像資料群的識別資訊、攝像種類資訊、合焦影像特定資訊(焦點資訊)。
影像資料群的識別資訊,係用來識別影像資料群用的資訊,例如,對每個影像資料固有賦予的群組ID「MP0001」、影像資料群的名稱等。
攝像種類資訊,係表示影像資料群的攝像方法之種類(攝像種類)的資訊。作為攝像種類,係有上述多焦點攝像、全景攝像、連拍攝像、複數資料格式攝像(例如JPEG+RAW)等。在圖示的例子中,可知影像資料群「MP0001」的攝像種類是「多焦點」。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藉由所述之攝像種類資訊,就可根據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群的攝像種類,來控制顯示方式。
甚至,作為被附加至攝像種類資訊的下位資訊,還有對焦方法資訊、和總張數資訊。對焦方法資訊,係表示多焦點攝像時的對焦方法(合焦方法),對焦方法係例如上述的「AF(參照圖8)」或是「被攝體偵測(參照圖10)」等。若對焦方法是AF時,則只有對任意1個被攝體進行合焦的合焦點位置上所拍攝到的1個影像資料,會是合焦影像資料。另一方面,當對焦方法是被攝體偵測時,則對1或2個以上被攝體分別進行合焦之合焦點位置上所拍攝到的1或2個以上的影像資料,係為合焦影像資料。又,總張數資訊,係影像資料群中所含之影像資料的個數,亦即1次多焦點攝像所得到之影像資料的總張數。在圖示的例子中,可知影像資料群「MP001」,係含有「12」張影像資料。
合焦影像特定資訊(焦點資訊),係用來從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之中特定出合焦影像資料所需之資訊。該合焦影像特定資訊,係可為例如合焦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影像ID、檔名等),也可為表示合焦影像資料拍攝時之焦點位置用的資訊。如上述,合焦影像資料,係用來代表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的代表影像資料,使用者係藉由觀看合焦影像資料,就可掌握影像資料群內的影像資料的內容,同時也可掌握攝影時所被合焦的被攝體。
在圖示的例子中,合焦影像特定資訊係針對2個合焦影像資料「DSC0006」、「DSC0008」而分別含有優先順位資訊、合焦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合焦點位置資訊、XY座標資訊。
優先順位資訊,係當有複數合焦影像資料存在時,用來表示每個合焦影像資料的優先順位。在圖示的例子中,「DSC0006」的優先順位是「1」,「DSC0008」的優先順位是「2」。優先順位最高的合焦影像資料,就成了代表影像資料。
合焦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DSC0006」、「DSC0008」,係上記影像資料所被固有附加的識別資訊(例如影像ID)。又,合焦點位置資訊,係表示合焦影像資料拍攝時的合焦點位置用的資訊。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被保持在共通詮釋資料34內的合焦影像資料之識別資訊,或合焦點位置資訊,就可從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合焦影像資料。
XY座標資訊,係用來表示合焦影像資料在XY平面上,合焦點(攝像時所合焦之所定被攝體)所存在之位置。在圖示的例子中,合焦影像資料「DSC0006」的合焦點的XY座標係為影像左側的「XY1」,合焦影像資料「DSC0008」的合焦點的XY座標係為影像左側的「XY2」。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藉由所述的XY座標資訊,在合焦影像資料中特定出合焦點(合焦的被攝體)的XY平面位置,基於該合焦點的XY平面位置,就可將影像資料群作顯示控制。例如,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使用上記的合焦點位置資訊(Z座標)、和XY座標資訊,就可抽出使用者所望之影像資料,或是選擇出要在幻燈片秀中長時間顯示的影像資料。
在圖示的例子中,是針對有2個合焦影像資料存在時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加以說明。當攝像裝置1自動偵測出複數被攝體時,或使用者指定複數被攝體而進行多焦點攝像時,則會生成關於複數合焦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另一方面,以AF自動偵測出被攝體而進行多焦點攝像時,只會生成1筆合焦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合焦影像特定資訊)。
此外,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可基於使用者輸入,來變更合焦影像特定資訊。例如,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藉由改寫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就可將影像資料群的合焦影像資料(代表影像),變更成其他影像資料。藉此,使用者係可在攝像後,事後地將影像資料群的代表影像,從當初對所望被攝體(例如遠景)合焦之影像,變更成對新的所望之被攝體(例如近景)合焦之影像。因此,影像資料群的操控是變得有彈性,可增加使用者在利用影像資料群時的便利性。
以上,說明了個別詮釋資料32和共通詮釋資料34的資料結構。對於影像資料內的每個影像資料,附加有對應於該各影像資料的個別詮釋資料32。又,對於影像資料群內的所有的影像資料,附加有相同的共通詮釋資料34。藉此,就可防止共通詮釋資料34的缺損。
如此,在圖14的例子中,和適合於先前的影像檔案之規格(EXIF等)的詮釋資料同樣地,對於影像資料群的各影像資料,附加上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詮釋資料30,而成為1個影像檔案(影像資料+詮釋資料30)。藉此,就可將本實施形態所述的詮釋資料30,容易地適用於既存的機器、軟體,具有如此優點。
圖1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詮釋資料的資料結構的變更例的說明圖。如圖15所示,亦可將影像資料群視為一塊的內容而加以操控,對於影像資料群全體,附加1個詮釋資料35。該詮釋資料35,係由關於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36、和關於隸屬於該影像資料群的每個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38所成。關於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36,係含有和上記圖14所說明之共通詮釋資料34相同的資訊。又,關於每個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38,係含有上記圖14所說明之各影像資料的個別詮釋資料32-1~32-12全部整合起來的資訊。
此種詮釋資料35,係例如由含有詮釋資料36及詮釋資料38的1個檔案所構成,是有別於影像資料檔案之外的另一檔案。如此,即使構成了詮釋資料38的檔案,也能將該當詮釋資料38的檔案,利用在後述的幻燈片秀顯示控制上。可是,從既存之機器或影像顯示用軟體(檢視器)與詮釋資料的親和性的觀點來看,圖14的檔案構成比圖15的檔案構成還佳。
[1.8.幻燈片秀顯示]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所做的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本實施形態所述的幻燈片秀顯示中,顯示控制裝置20係基於上記詮釋資料中所含之焦點位置資訊,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每次1張地依序顯示。此時,顯示控制裝置20係基於上記詮釋資料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在影像資料群之中,將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P,顯示成比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還長。
[1.8.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圖1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如圖16所示,考慮將3個影像資料群(N-1群、N群、N+1群),依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情形。此情況下,顯示控制裝置20,係不僅是隸屬於各影像資料群N-1、N、N+1中的合焦影像資料(代表影像資料),而是合焦影像資料以外的其他影像資料,都會當成1張幻燈片而依序顯示。然後,顯示控制裝置20,係將特定的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P(例如2秒),設定成比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例如0.1秒)還長。此時的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係如以下所述。此外,m係各影像資料群中所含有之影像資料的總數。
更詳細說明此程序。首先,隸屬於第1個影像資料群N-1中的mN-1 張影像資料N-1(1)~(mN-1 ),是從近距離側(微距側)起被依序顯示。此時,首先,將比合焦影像資料N-1(p)靠近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1)~N-1(p-1),以Q秒(例如0.1秒)之間隔,按照焦點位置順序進行顯示後,將合焦影像資料N-1(p)顯示P秒鐘(例如2秒鐘)。其後,將比合焦影像資料N-1(p)更為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p+1)~N-1(mN-1 )以Q秒(例如0.1秒)之間隔,按照焦點位置順序進行顯示。
接著,隸屬於第2個影像資料群N中的n張影像資料N(1)~(mN ),是從近距離側(微距側)起被依序顯示。此時也是,和上記影像資料群N-1同樣地,合焦影像資料N(p)的顯示時間P是比其他影像資料N(1)~N(p-1)、N(p+1)~N(mN )的顯示時間Q還長地進行顯示。其後,同樣地,隸屬於第3個影像資料群N+1的mN+1 張影像資料N+1(1)~(mN+1 ),是從近距離側(微距側)起被依序顯示。
如以上所述,當複數的影像資料群N-1、N、N+1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是從短距離側起朝遠距離側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依序顯示影像資料。然後,將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合焦影像資料N-1(p)、N(p)、N+1(p),比其他影像資料長時間地顯示。藉此,在合焦影像資料(p)、N(p)、N+1(p)中,會對正在合焦的特定被攝體緩緩地吻合焦點,然後在合焦影像資料顯示之後,焦點就緩緩從該當被攝體脫離,可以這種方式來將複數影像資料作幻燈片秀顯示。藉此,對使用者就可有效果地演出幻燈片秀顯示。又,由於合焦影像資料與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不同,因此使用者係可容易辨識合焦影像資料。
[1.8.2.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接著,參照圖17,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流程。圖1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如圖17所示,首先,顯示控制裝置20係啟動幻燈片秀用的應用軟體(S100)。接著,顯示控制裝置20係基於使用者輸入,從記憶部22中所保存的影像資料群之中,選擇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S102)。
此處,參照圖18,詳述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群的選擇。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的顯示畫面上所被顯示之影像選擇視窗40的模式圖。
如圖18所示,在影像選擇視窗40中係顯示著,被保存在記憶部22中的單獨影像資料或表示影像資料群之檔案的複數個縮圖影像42A~E。所述的縮圖影像42,係含有使用者藉由多焦點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群的縮圖影像42B、D、E,和藉由通常攝像所得到的單獨影像資料的縮圖影像42A、E。除此以外,亦可顯示出連拍攝像所得到的影像資料群的縮圖影像(未圖示)等,以任意對焦方法所拍攝到的影像或影像資料群。
影像資料群的縮圖影像42B、D、E,係在影像資料群之中優先順位最高的合焦影像資料的影像(代表影像),隸屬於該影像資料群的其他影像資料的影像,係不被顯示。若隸屬於同一影像資料群的多數類似影像的縮圖影像都被顯示,則對使用者而言會很煩雜的,但藉由像上述般地只把影像資料群當中的代表影像加以顯示,使用者就可容易辨識及管理自己所保有的影像。
使用者係在如此的影像選擇視窗40中,選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影像資料群及/或單獨影像),指示幻燈片秀執行。相應於此,顯示控制裝置20,係將已被選擇之影像資料群或單獨影像,依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返回圖17,繼續說明幻燈片秀顯示流程。首先,顯示控制裝置20的資料讀出部23,係在S102中所被選擇的影像資料群之中,將第1個影像資料群與其詮釋資料,從記憶部22中讀出(S104)。然後,顯示控制裝置20,係從隸屬於該當第1個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之中,從第1個影像資料起依序開始顯示(S106)。第1個影像資料,例如係可為影像資料群當中焦距位於最近距離側(微距側)的影像資料,或可為焦距位於最遠距離側(無限遠側)的影像資料。顯示控制裝置20的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參照詮釋資料中所含之焦點位置資訊,將影像資料群內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控制成焦點位置的漸增順序或漸減順序。
接著,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使用詮釋資料中所含之合焦影像特定資訊,來判定第1個影像資料是否為合焦影像資料(代表影像資料)(S108)。詳言之,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合焦影像特定資訊中所含之合焦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或是合焦點位置資訊),和詮釋資料中所含之第1個影像資料的識別資訊(或是焦點位置資訊),進行比較。藉由該比較,若兩者為一致,則判定第1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若不一致,則判定第1個影像資料不是合焦影像資料。
S108中的判定之結果,若第1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則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第1個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決定成P(例如2秒),顯示控制部25係在第1個影像資料顯示開始起至經過所定顯示時間P(例如2秒)為止,持續顯示第1個影像資料(S110)。另一方面,若第1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以外的其他影像資料,則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第1個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決定成Q(例如0.1秒),顯示控制部25係在第1個影像資料顯示開始起至經過所定顯示時間Q(例如0.1秒)為止,持續顯示第1個影像資料(S112)。
如此,若第1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則會被顯示恰好所定的顯示時間P,若非合焦影像資料,則僅會顯示比合焦影像資料還短的所定顯示時間Q(Q<P)。
其後,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判定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全部影像資料之顯示是否結束(S114),若尚未結束,則開始顯示下個影像資料(第2個影像資料)(S116)。然後,關於第2個影像資料也是和上記同樣地,若是合焦影像資料則顯示恰好達顯示時間P,若非合焦影像資料則僅顯示達顯示時間Q(S108~S112)。將以上的處理,對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全部影像資料反覆執行,若全部的影像資料的顯示都結束(S114),則前進至S118。
在S118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判定上記S102所選擇的所有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是否結束(S118),若尚未結束,則資料讀出部23係將下一影像資料群和其詮釋資料予以讀出(S120)。然後,針對該當下一影像資料群,和上記同樣地將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每次1張地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106~S116)。將以上的處理,對顯示對象的所有影像資料群反覆執行,若全部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都結束(S118),則結束幻燈片秀顯示處理。
以上,說明了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則可將在相異的焦點位置上所拍攝到的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有效果地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亦即,在第1實施形態所述的幻燈片秀顯示裡,在影像資料群之中,不是只使用合焦於特定被攝體的合焦影像資料,而是也使用其他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每次1張地提示給使用者。藉此,就可有效果地演出,對合焦影像資料內的測定被攝體緩緩地對焦,而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況且,由於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P是比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還長,因此在影像資料群當中可強調顯示合焦影像資料。因此,使用者係可在影像資料群之中明確地辨識合焦影像資料,並且可使多數類似影像的幻燈片秀顯示帶有區別性,因此可讓使用者不會感到倦怠感。
<第2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所述的幻燈片秀顯示,相較於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控制著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這點上有所不同,其餘機能構成均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2.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首先,參照圖19,說明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要。圖19係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在上記的第1實施形態中,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順序,係如圖19的路徑2所示,總是為從近距離側到遠距離側。亦即,無關於影像資料群內的合焦影像資料之配置,總是以焦點位置位於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起依序顯示(N(1)→N(2)→‧‧‧→N(12))。如此從近距離側至遠距離側的順序(焦點位置漸增順序)而將複數影像資料依序顯示的顯示順序,稱作「順向的顯示順序」。該順向的顯示順序,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顯示順序。
可是,如此將顯示順序固定成順向(近距離側至遠距離側),則在連續顯示複數影像資料群時,會有如下問題。例如,如圖19所示,考慮在第1個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1中是在近距離側的合焦影像資料,在第2個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中則是在遠距離側的合焦影像資料的情形。此時,若將影像資料群N-1及影像資料群N雙方均以順向的顯示順序來顯示,則在影像資料群N-1的合焦影像資料N-1(2)的顯示後,首先會依序顯示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1的10張影像資料N-1(3)~(12)。接著,會依序顯示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10張影像資料N(3)~(10)。其後,影像資料群N的合焦影像資料N(11)會被顯示。亦即,從合焦影像資料N-1(2)被顯示,到合焦影像資料N(11)被顯示為止的期間中,要長時間跨越總計20張的焦點模糊之影像資料而進行顯示,因此使用者恐怕會感到倦怠感。
於是,在第2實施形態中,作為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係不僅是上記的「順向的顯示順序(第1顯示順序)」,還會使用「逆向的顯示順序(第2顯示順序)」。「逆向的顯示順序」,係從焦點位置位於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起依序顯示的顯示順序。在該逆向的顯示順序中,係如圖19的路徑2所示,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N(1)~(12),是從遠距離側往近距離側之順序(焦點位置的漸減順序)而顯示(N(12)→N(11)→‧‧‧→N(1))。
然後,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隸屬於各個影像資料群N-1、N的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排列時,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然後,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根據該當判定結果,和前一個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將下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成上記順向或是逆向的顯示順序之任一者。
[2.2.顯示順序之決定手法]
接著,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的各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之決定手法。如圖19所示,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針對之前被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1,而將合焦影像資料N-1(2)的位於近距離側之影像資料的個數AN-1 ,和合焦影像資料N-1(2)的位於遠距離側之影像資料的個數BN-1 ,進行比較。在圖19的例子中,由於AN-1 =1、BN-1 =10,因此BN-1 >AN-1 。因此可判定為,在影像資料群N-1中,合焦影像資料N-1(2)係在全部的影像資料N-1(1)~(12)之中位於近距離側。
然後,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針對下個被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而將合焦影像資料N(11)的位於近距離側之影像資料的個數AN ,和合焦影像資料N(11)的位於遠距離側之影像資料的個數BN ,進行比較。在圖19的例子中,由於AN =10、BN =1,因此AN >BN 。因此可判定為,在影像資料群N中,合焦影像資料N(11)係在全部的影像資料N(1)~(12)之中位於遠距離側。
然後,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根據之前被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和上記2個判定結果(BN-1 >AN-1 、AN >BN ),而將下個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成順向(近距離→遠距離)或是逆向(遠距離→近距離)。在圖19的例子中,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為順向,且BN-1 >AN-1 、AN >BN ,因此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係被決定成逆向(參照圖19的路徑2。)。
上記的手法中,是基於AN-1 和BN-1 的比較結果,判定影像資料群N-1之中,合焦影像資料N-1(2)是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然後,基於AN 和BN 的比較結果,判定影像資料群N之中,合焦影像資料N(11)是較中心偏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可是,影像資料群N-1內的合焦影像資料之配置的判定手法,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亦可使用以下的判定手法。亦即,首先,將影像資料群N-1的合焦影像資料的總數mN-1 (例如mN-1 =12)的半值「mN-1 /2」,當作閾值而求出。然後,亦可基於該當閾值「mN-1 /2」和上記AN-1 (或BN-1 )的比較結果,來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1內合焦影像資料是比中心偏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又,關於影像資料群N也是同樣地,可基於閾值「mN /2」和上記AN(或BN)的比較結果,來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比中心偏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
此處,針對根據如上記使用閾值「m/2」的判定結果,和前一個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來決定下一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的手法,更加詳細說明。此外,影像資料群N-1的影像資料之總數和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之總數,可以是相同數目(mN-1 =mN ),也可以是不同數目(mN-1 ≠mN )。
(1)AN-1 >(mN-1 /2),且AN >(mN /2)的情況
此時,於影像資料群N-1及N之雙方中,因為合焦影像資料是較中心偏遠距離側,因此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係與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是同一方向。亦即,若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是順向,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也是順向,若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是逆向,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也是逆向。
(2)AN-1 <(mN-1 /2),且AN <(mN /2)的情況
此時,於影像資料群N-1及N之雙方中,因為合焦影像資料是較中心偏近距離側,因此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係與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是同一方向。
(3)AN-1 >(mN-1 /2),且AN <(mN /2)的情況
此時,因為於影像資料群N-1中合焦影像資料是較中心偏遠距離側,於影像資料群N中合焦影像資料是較中心偏近距離側,因此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係與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呈逆向。亦即,若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是順向,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也是逆向,若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是逆向,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也是順向。
(4)AN-1 <(mN-1 /2),且AN >(mN /2)的情況
此時,因為於影像資料群N-1中合焦影像資料是較中心偏近距離側,於影像資料群N中合焦影像資料是較中心偏遠距離側,因此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係與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呈逆向。
[2.3.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接著,參照圖20,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流程。圖2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如圖20所示,首先,顯示控制裝置20係啟動幻燈片秀用的應用軟體(S200),選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S202)。接著,顯示控制裝置20的資料讀出部23,係在S202中所被選擇的影像資料群之中,將第1個影像資料群與其詮釋資料,從記憶部22中讀出(S204)。以上為止的步驟S200~S204,由於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圖17的步驟S100~S104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接著顯示控制裝置20的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S204中所被讀出的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來決定隸屬於該當影像資料群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S205)。該S205中的顯示順序之決定處理,係為本實施形態的特徵,因此以下參照圖21來詳述。圖21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順序決定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21所示,首先,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判定,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群N,是否為要被幻燈片秀顯示的複數影像資料群當中的最初的影像資料群(N=1)(S230)。該判定的結果,若影像資料群N是最初的影像資料群,則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隸屬於該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方式,決定成預先設定的預設之顯示順序(S232)。該預設的顯示順序,係可設定成順向的顯示順序(近距離→遠距離)或逆向的顯示順序(遠距離→近距離)之任一者。
另一方面,S230中的判定結果,若影像資料群N不是最初的影像資料群,則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針對該影像資料群N的前面所被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1,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還是遠距離(S234)。詳言之,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影像資料群N-1的焦點位置資訊,而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1的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排列時,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在該判定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例如,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1的影像資料當中的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AN-1 ,和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1的影像資料的總數mN-1 的半值「mN-1 /2」,進行比較。其結果為,若AN-1 >(mN-1 /2),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1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前進至S236。另一方面,若AN-1 ≦(mN-1 /2),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1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前進至S238。
在S236及S238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都會針對該影像資料群N,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還是遠距離側(S236、S238)。詳言之,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影像資料群N的焦點位置資訊,而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排列時,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在該判定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例如,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當中的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AN ,和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的總數mN 的半值「mN /2」,進行比較。
其結果為,於S236中,若AN >(mN /2)的情況(S236的YES),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前進至S240。又,於S238中,若AN ≦(mN /2)的情況(S238的NO),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前進至S240。如以上,會前進至S240的情況,是影像資料群N-1及影像資料群N雙方中,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或是近距離側的時候。然後在S240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成和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相同方向的顯示順序(S240)。
另一方面,於S236中,若AN ≦(mN /2)的情況(S236的NO),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前進至S242。又,於S238中,若AN-1 >(mN-1 /2)的情況(S238的YES),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前進至S242。如以上,會前進至S242的情況,是影像資料群N-1的合焦影像資料和影像資料群N的合焦影像資料是互逆側的時候。然後在S242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成和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相反方向的顯示順序(S242)。
以上,參照圖21,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處理。返回圖20,繼續說明。
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是如圖21所示般地被決定。其後,顯示控制部25係依照上記所決定的顯示順序,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以順向(近距離→遠距離)或逆向(遠距離→近距離)依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206~S216)。此時,顯示控制部25,係若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S208),則以較長的顯示時間P來顯示之(S210),若不是合焦影像資料(S208),則以較短的顯示時間Q來顯示之(S212)。該顯示處理,係針對影像資料群N內的所有影像資料,依序重複進行(S214、S216)。所述的步驟S206~S216,由於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圖17的步驟S106~S116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其後,在影像資料群N的幻燈片秀顯示結束時(S214),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判定是否有下個影像資料群N+1(S218),若有下個影像資料群N+1,則將下個影像資料群N+1從記憶部22中讀出(S220)。將所述的下個影像資料群N+1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依照圖21的流程,相應於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來決定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之後(S205),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206~S216)。將所述之處理,對於S202所選擇的所有影像資料群反覆進行,逐步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處理,和使用其的幻燈片秀顯示處理。如上述,會有在影像資料N-1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在影像資料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的情況(參照圖19),或其相反的情形。在所述情況下,若全部的影像資料群中都把顯示順序設成同一方向,則由於從影像資料N-1的合焦影像資料被顯示出來,到影像資料N的合焦影像資料被顯示為止的期間中,焦點模糊的多數影像資料會被長時間顯示,存在此一問題。
對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順序之決定手法(參照圖21),則影像資料群N-1的合焦影像資料和影像資料群N的合焦影像資料是互逆側的情況下,是將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設成和前一個影像資料群N-1的顯示順序呈互逆方向。藉此,在複數影像資料群的合焦影像資料間,焦點模糊的影像資料被連續顯示的時間會被縮短以及均一化,因此可防止使用者看膩幻燈片秀顯示。
此外,在圖20的流程中,雖然是使用之前被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1的資訊,來控制現在所被顯示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但亦可使用之後會被顯示的影像資料群N+1的資訊,來控制現在所被顯示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此情況下,只要在S204中,將關於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所有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加以讀入,基於該所有的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來控制各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等即可。藉此,將複數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可更加優化。
[2.4.幻燈片秀顯示之變更例]
接著,參照圖22,說明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變更例。圖22係第2實施形態之變更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如圖22所示,於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群N中,有時合焦影像資料N(2)會偏向近距離側或是遠距離側而存在。在所述情況下,本變更例所述的顯示控制裝置20,係為了引起使用者的期待感,而將顯示順序決定成,目的合焦影像資料N(2)被顯示以前的時間會被加長。在圖示的例子中,合焦影像資料N(2)是位於近距離側,因此為了引起使用者的期待感,將隸屬於合焦影像資料N的複數影像資料,從遠距離側起依序以逆向的顯示順序進行顯示(N(mN )→N(mN -1)→‧‧‧→N(2)→N(1))。和其相反地,當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時,則為了引起使用者的期待感,將隸屬於合焦影像資料N的複數影像資料,從近距離側起依序以順向的顯示順序進行顯示(N(1)→N(2)→‧‧‧→N(mN -1)→N(mN ))。
此處,參照圖23,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變更例所述之顯示順序決定處理。圖23係本實施形態的變更例所述之顯示順序決定處理的流程圖。此外,圖23的處理,係相當於上記圖21的步驟S205的次常式。
如圖23所示,首先,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在影像資料N內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還是遠距離側(S250)。詳言之,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影像資料群N的焦點位置資訊,而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排列時,判定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在該判定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例如,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當中的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AN ,和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的總數mN 的半值「mN /2」,進行比較。
其結果為,若AN >(mN /2),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前進至S252。然後在S252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決定成順向(從近距離側至遠距離側)(S252)。另一方面,若AN ≦(mN /2),則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前進至S254。然後在S254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決定成逆向(從遠距離側至近距離側)(S252)。
此外,上記雖然是基於AN 和(mN /2)的比較結果來決定顯示順序,但並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亦可基於AN 和BN 的比較結果來決定顯示順序。BN 係為影像資料群N當中,合焦影像資料位於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若AN >BN ,則可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若AN ≦BN ,則可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的變更例所述之顯示順序決定處理。若依據本變更例,則在將影像資料群N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際,判定在影像資料群N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遠距離側還是位於近距離側,隨著該當判定結果,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決定成順向或逆向。藉此,從影像資料群N的最初影像資料的顯示開始,到使用者所望的合焦影像資料被顯示為止的時間,就可變成長時間。藉此,可提高想要觀看目的代表影像的使用者的期待感,可執行有效果的幻燈片秀顯示。
<第3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所述的幻燈片秀顯示,相較於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在選別隸屬於影像資料群的影像資料這點上有所不同,其餘機能構成均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3.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首先,參照圖24,說明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要。圖24係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如圖24所示,說明將複數影像資料群N-1、N、N+1依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例子。此外,第3實施形態,係無論哪個影像資料群N-1、N、N+1,其顯示順序均是順向(近距離→遠距離),但亦可和第2實施形態那樣順向和逆向並用。
例如影像資料群N-1這樣,將複數影像資料N-1(1)~(mN-1 )按照焦點位置順序排列時,合焦影像資料N-1(2)是位於近距離側,而比該合焦影像資料更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3)~(mN-1 )是較為多數的情形。此情況下,一旦將影像資料群N-1進行幻燈片秀顯示,則在合焦影像資料N-1(2)被顯示後,焦點模糊的多數影像資料N-1(3)~(mN-1 )就會跨越長時間而被顯示。因此,使用者恐怕會感到無聊、倦怠感。
又,如影像資料群N+1這樣,將複數影像資料N+1(1)~(mN+1 )按照焦點位置順序排列時,合焦影像資料N+1(9)是位於近距離側,而比該合焦影像資料更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1)~(8)是較為多數的情形。此情況下也是和上記同樣地,由於焦點模糊的多數影像資料N+1(1)~(8)會跨越長時間而被顯示,因此使用者恐怕會感到倦怠感。
於是,在第3實施形態中,顯示控制裝置20係於各影像資料群中求出比合焦影像資料更靠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的個數A、B,隨應該當個數A、B,來控制顯示方式,使得該當位於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全體的顯示時間是成為所定時間以下。作為如此控制顯示方式的方法,係例如有以下的(a)、(b)之方法。
(a)當上記個數A、B是所定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則將比合焦影像資料更靠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其他影像資料,相應於從合焦影像資料起算之距離而加以篩選,將其中一部分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b)當上記個數A、B是所定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則將比合焦影像資料更靠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其他影像資料的至少一部分的顯示時間,予以縮短。
關於此種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方式的控制,係在圖24的例子中具體說明。例如,將影像資料群N-1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顯示控制裝置20係求出比合焦影像資料N-1(2)更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3)~(mN-1 )的個數BN-1 。然後,顯示控制裝置20係在該當個數BN-1 是所定閾值以上時,則控制顯示方式,使得該當影像資料N-1(3)~(mN-1 )全體的顯示時間成為所定時間以下。
作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方式的控制方法,例如,使用上記(a)方法時,顯示控制裝置20係隨著從合焦影像資料N-1(2)起算之距離,來篩選影像資料N-1(3)~(mN-1 )。詳言之,顯示控制裝置20係將從合焦影像資料N-1(2)起往遠距離側的所定張數D(例如D=5)為止的影像資料N-1(3)~(7),篩選成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又,顯示控制裝置20係將比所定張數D更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8)~(mN-1 ),排除在篩選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藉此,在影像資料群N-1的幻燈片秀顯示中,只有影像資料N-1(1)~(7)被依序顯示,接著就顯示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N(1)。藉此,可降低焦點模糊之影像資料的顯示張數,因此可縮短焦點模糊影像被顯示的時間。
此外,除了如上記般地從合焦影像資料N-1(2)中排除掉位於所定張數D以後的影像資料N-1(8)~(mN-1 )之外,亦可從合焦影像資料的位於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3)~(mN-1 )中,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予以抽離。例如,將影像資料N-1(3)、(5)、(7)‧‧‧(mN-1 )當作幻燈片秀顯示對象而留下,將其他影像資料N-1(4)、(6)、(8)‧‧‧(mN-1 -1)排除在該顯示對象之外。
又,作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方式的控制方法,例如,使用上記(b)方法的情況下,顯示控制裝置20係將比合焦影像資料N-1(2)更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3)~(mN-1 )的顯示時間,縮短成比通常的顯示時間Q(例如0.1秒)還短,成為顯示時間Q'(例如0.05秒)。藉此,即使將影像資料(3)~(mN-1 )全部予以顯示,仍可使顯示速度比通常還快,因此可縮短焦點模糊影像被顯示的時間。
[3.2.影像篩選手法]
接著,針對為了控制顯示方式使得影像資料群中比合焦影像資料更靠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全體的顯示時間成為所定時間以下,而以上記(a)方式來篩選影像資料的手法,參照圖25來詳述。
如圖25所示,假設影像資料群N係由mN 個影像資料N(1)~(mN )所成,其中,含有2個合焦影像資料N(3)、N(10)。合焦影像資料N(3)係比合焦影像資料N(10)靠近距離側,合焦影像資料N(3)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1合焦影像資料,合焦影像資料N(10)係相當於本發明的第2合焦影像資料。
在影像資料N(1)~(mN )當中,比合焦影像資料N(3)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2),和比合焦影像資料N(10)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1)~(mN ),係依照所定的篩選條件而被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該所定的篩選條件,係例如,如上述般地,將合焦影像資料的前後所定張數D(例如D=5)以內的影像資料,篩選成為顯示對象,將從合焦影像資料起算遠離超過所定張數D的影像資料,排除在顯示對象之外。若依據所述之篩選條件,則比合焦影像資料N(10)還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1)~(mN )當中,從合焦影像資料N(10)起算遠離超過所定張數D的影像資料N(16)~(mN )會被除外。
另一方面,位於合焦影像資料N(3)與合焦影像資料N(10)之間的影像資料N(4)~(9),係不被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其理由是,若將同一影像資料群N內所含之複數合焦影像資料N(3)與N(10)之間的影像資料N(4)~(9)除外,則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有可能會喪失影像資料的連續性。
相對於此,比合焦影像資料N(3)更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2),或比合焦影像資料N(10)更靠遠距離側的N(11)~(mN),係即使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也不會喪失連續性,因此可以不必除外。只不過,即使是所述的影像資料N(1)~(2)、N(11)~(mN ),若是在該影像內含有合焦的被攝體時,則亦可不必除外。藉此,由於可以不把合焦於某個被攝體的影像資料(mN)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所以使用者係在幻燈片秀顯示時觀看該影像資料,辨識出對該被攝體合焦的影像之存在,就可判斷是否需要之。又,亦可對於位於合焦影像資料的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N(1)~(2)、(11)~(mN ),藉由訊號處理而使其模糊而放入,而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3.3.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接著,參照圖26,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流程。圖2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如圖26所示,首先,顯示控制裝置20係啟動幻燈片秀用的應用軟體(S300),選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S302)。接著,顯示控制裝置20的資料讀出部23,係在S302中所被選擇的影像資料群之中,將第1個影像資料群與其詮釋資料,從記憶部22中讀出(S304)。以上為止的步驟S300~S304,由於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圖17的步驟S100~S104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接著顯示控制裝置20的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S304中所被讀出的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予以篩選,使得合焦影像資料以外的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是成為所定時間以下(S305)。該S305中的影像篩選處理,係為本實施形態的特徵,因此以下參照圖27來詳述。圖27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篩選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27所示,首先,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求出影像資料群中比最靠近距離側的第1合焦影像資料還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的個數AN ,將該當個數AN 和所定閾值D進行比較,判定是否AN >D(S350)。此處,閾值D,係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的上限數,例如D=5。若AN >D,則比第1合焦影像資料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AN 是超過上限數D,因此將該當影像資料當中超出D的影像資料當作除外對象,前進至S352。另一方面,若AN ≦D,則比第1合焦影像資料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AN 是在閾值D以下,因此不將該當影像資料視為除外對象,前進至S356。
在S352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在被S350設成除外對象的影像資料內,判定是否有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影像存在(S352)。當有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影像存在時,為了不將上記S350被視為除外對象之影像資料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而使其被包含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而前進至S356。
另一方面,在S352中沒有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影像存在時,則前進至S354,將上記S350被視為除外對象之影像資料,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S354)。其結果為,第1合焦影像資料的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當中,除了靠近第1合焦影像資料的D個合焦影像資料以外,均被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接著,在S356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求出影像資料群中比最靠遠距離側的第2合焦影像資料還靠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的個數BN ,將該當個數BN 和所定閾值D進行比較,判定是否BN >D(S356)。若BN >D,則比第2合焦影像資料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BN 是超過上限數D,因此將該當影像資料當中超出D的影像資料當作除外對象,前進至S358。另一方面,若BN ≦D,則比第2合焦影像資料靠近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之個數BN 是在閾值D以下,因此不將該當影像資料視為除外對象,前進至S362。
在S358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在被S356設成除外對象的影像資料內,判定是否有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影像存在(S358)。當有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影像存在時,為了不將上記S356被視為除外對象之影像資料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而使其被包含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而前進至S362。
另一方面,在S358中沒有合焦於所定被攝體的影像存在時,則前進至S360,將上記S356被視為除外對象之影像資料,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S360)。其結果為,第2合焦影像資料的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當中,除了靠近第2合焦影像資料的D個合焦影像資料以外,均被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藉由以上的步驟S350~S360,當將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依照焦點位置順序排列時,從第1及第2合焦影像資料起遠離D+1個以上之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影像資料,係被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之外。此外,如圖25所示,位於第1合焦影像資料N(3)與第2合焦影像資料N(10)之間的CN 個影像資料,係不被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藉此,將該當CN 個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影像的連續性(焦點位置連續遷移),就可被維持。
接著,在S362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使用所定之計算式,計算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各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使得比合焦影像資料更靠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其他影像資料全體的顯示時間,是在所定時間T以內(S362)。如上述,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P(例如2秒)是比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例如0.1秒)還長。上記S360為止的篩選處理中所被篩選出來的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係第1合焦影像資料N(3)及第2合焦影像資料N(10),和它們之間的CN 個影像資料N(4)~(9)、第1合焦影像資料N(3)的近距離側D個以內的影像資料N(1)~(2)、第2合焦影像資料N(3)的遠距離側D個以內的影像資料N(11)~(15)。以使得這些影像資料N(1)~(2)、(11)~(15)全部都能在預先設定的所定時間T內顯示完的方式,來決定合焦影像資料以外之其他影像資料N(1)~(2)、(4)~(9)、(11)~(15)的顯示時間Q。
以上,參照圖27,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資料群N的顯示順序決定處理。返回圖26,繼續說明。
如圖27所示,影像資料N內的影像資料會被篩選,決定其顯示時間Q。其後,顯示控制部25係在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當中,將上記S305中被篩選成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以順向(近距離→遠距離)或逆向(遠距離→近距離)依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306~S316)。此時,顯示控制部25,係若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S308),則以較長的顯示時間P來顯示之(S310),若不是合焦影像資料(S308),則以上記S362所決定之較短的顯示時間Q來顯示之(S312)。該顯示處理,係針對影像資料群N內的所有影像資料,依序重複進行(S314、S316)。所述的步驟S306~S316,由於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圖17的步驟S106~S116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其後,在影像資料群N的幻燈片秀顯示結束時(S314),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判定是否有下個影像資料群N+1(S318),若有下個影像資料群N+1,則將下個影像資料群N+1從記憶部22中讀出(S320)。將所述的下個影像資料群N+1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依照圖27的流程,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影像資料之篩選、和決定了該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後(S305),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306~S316)。將所述之處理,對於S302所選擇的所有影像資料群反覆進行,逐步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之篩選處理,和使用其之幻燈片秀顯示處理。如上述,在影像資料群內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時,在近距離側的合焦影像資料顯示後,或著,在遠距離側的合焦影像資料顯示前,會有焦點模糊的多數影像資料被長時間顯示的問題。例如,當使用攝像裝置1來以微距側拍攝花朵時,因為被合焦於無限遠側之背景的影像係為焦點模糊影像,所以對使用者而言,利用價值低。因此,於幻燈片秀顯示中,若長時間顯示所述的焦點模糊影像,則使用者會感到厭煩。
相對於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順序之決定手法(參照圖27),則在影像資料群內與合焦影像資料相比較而焦點位置有太大不同的其他影像資料,是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可降低要進行幻燈片秀顯示的影像資料數。甚至,為了使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全部都在所定時間以內顯示,而對各影像資料調整顯示時間Q而使顯示速度高速化。藉此,可將影像資料群之影像在所定時間內進行幻燈片秀顯示,可將焦點模糊的影像資料被連續顯示的時間縮短,因此可防止使用者看膩幻燈片秀顯示。
<第4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第4實施形態所述的幻燈片秀顯示,相較於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隨著與合焦點位置之距離來增減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這點上有所不同,其餘機能構成均和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4.1.幻燈片秀顯示之概要]
首先,參照圖28,說明第4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要。圖28係第4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如圖28所示,考慮在多焦點攝像時偵測到複數被攝體的結果,將有複數合焦影像資料N(p)、N(q)存在的影像資料群N,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情形。本實施形態所述的顯示控制裝置20,係基於焦點位置資訊,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影像資料依照焦點位置順序而排列時,隨著合焦影像資料N(p)、N(q)與合焦影像資料N(x)之排列順序的差分(ABs(x-p)、ABs(x-q)),來增減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亦即,顯示控制裝置20係針對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每個影像資料N(x)當中的靠近合焦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將其顯示時間Q加長,針對距離合焦影像資料較遠的影像資料則是將顯示時間Q縮短。
此處,靠近合焦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係意味著其焦點位置是靠近於合焦影像資料之合焦點位置的影像資料,遠離合焦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係意味著其焦點位置是遠離合焦影像資料之合焦點位置的影像資料。排列順序之差分,係相當於合焦影像資料N(p)、N(q)的合焦點位置、與合焦影像資料N(x)的焦點位置之間的差分。
如上記,本實施形態所述的顯示控制裝置20,係隨著合焦影像資料N(p)、N(q)與合焦影像資料N(x)之排列順序的差分,來增減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例如,在圖28的例子中,影像資料(2)係距離合焦影像資料N(p)較近,因此該影像資料(2)的顯示時間Q2係被設定成比較長的時間(P>Q2)。另一方面,因為影像資料(1)係距離合焦影像資料N(p)較遠,因此該影像資料(1)的顯示時間Q1係被設定成比較短的時間(P>Q2>Q1)。
藉此,在將影像資料群N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距離合焦影像資料越近,則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就逐漸變長,距離合焦影像資料越遠,則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就逐漸變短。如此將顯示時間Q設成可變,就可隨著合焦點位置而使各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帶有區別性,可有效果地演出合焦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4.2.幻燈片秀顯示流程]
接著,參照圖29,說明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流程。圖29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如圖29所示,首先,顯示控制裝置20係啟動幻燈片秀用的應用軟體(S400),選擇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S402)。接著,顯示控制裝置20的資料讀出部23,係在S402中所被選擇的影像資料群之中,將第1個影像資料群與其詮釋資料,從記憶部22中讀出(S404)。以上為止的步驟S400~S404,由於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圖17的步驟S100~S104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接著,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S404中所讀出的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隨著合焦影像資料N(p)、N(q)、與其他影像資料N(x)之排列順序的差分,來決定該當其他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S405)。此處,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例如開頭起算的張數),係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按照焦點位置順序排列時的排列順序。該S405中的顯示時間設定處理,係為本實施形態的特徵,因此以下參照圖30來詳述。圖30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時間Q計算處理的流程圖。
如圖30所示,首先,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基於影像資料群N的焦點位置資訊,分別求出合焦影像資料以外的各影像資料N(x)、與合焦影像資料N(p)、N(q)之排列順序之差分ABS(x-p)、ABS(x-q)(S450)。此處,排列順序之差分ABS(x-p)、ABS(x-q),係相當於從N(x)到N(p)、N(q)為止的影像資料之張數。例如,在圖28的例子中,影像資料N(1)與合焦影像資料N(p)的排列順序之差分ABS(1-p)係為「2」,影像資料N(2)與合焦影像資料N(p)的排列順序之差分ABS(2-p)係為「1」。
接著,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排列順序之差分ABS(x-p)和ABS(x-q)進行比較,將較小的差分,決定成N(x)與最靠近該N(x)之合焦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S452)。例如,若是ABS(x-p)≧ABS(x-q),則影像資料N(x)與最近的合焦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係為ABS(x-q),前進至S454。另一方面,若是ABS(x-p)<ABS(x-q),則影像資料N(x)與最近的合焦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係為ABS(x-p),前進至S456。
在S454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上記影像資料N(x)與最近的合焦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ABS(x-p)當作變數X,使用所定之函數f(X),來計算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亦即,Q(x)=f(ABS(x-p))。函數f(X)係為,隨著變數Z的增加,f(X)的值就會減少的函數,例如f(X)=1/X。
另一方面,在S456中,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將上記影像資料N(x)與最近的合焦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ABS(x-q)當作變數X,使用所定之函數f(X),來計算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亦即,Q(x)=f(ABS(x-q))。
藉由以上的S454、S456,隨著上記影像資料N(x)與最近的合焦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ABS(x-p),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會被計算出來。所述之Q(x)的計算,係針對影像資料群N內的所有影像資料N(x)重複進行,而求出Q(1)~Q(mN )。此外,在上記當中,雖然針對使用排列順序之差分與函數f(X)來算出顯示時間Q(x)之手法來說明,但求出顯示時間Q(x)的手法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顯示控制裝置20係亦可保持著預先設定好相應於排列順序之差分的顯示時間Q(x)的表格,基於所述表格,來決定各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
藉由如上記般地求出Q(x),就可隨著從合焦影像資料至影像資料N(x)為止的距離(上記排列順序之差分),來增減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因此,在幻燈片秀顯示時,針對靠近合焦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N(x)係可將顯示時間Q(x)加長,針對距離合焦影像資料較遠的影像資料N(x)則是將可顯示時間Q縮短。
以上,參照圖30,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的計算處理。返回圖29,繼續說明。
接著,顯示控制部25係在隸屬於影像資料群N的複數影像資料當中,將被篩選成為幻燈片秀顯示對象的影像資料,以順向(近距離→遠距離)或逆向(遠距離→近距離)依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406~S416)。此時,顯示控制部25,係若顯示對象之影像資料是合焦影像資料(S408),則以較長的顯示時間P來顯示之(S410),若不是合焦影像資料(S408),則以上記S454、S456中所計算出來的顯示時間Q(x)來顯示之(S412)。該顯示處理,係針對影像資料群N內的所有影像資料,依序重複進行(S414、S416)。所述的步驟S406~S416,由於係和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圖17的步驟S106~S116大略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
其後,在影像資料群N的幻燈片秀顯示結束時(S414),顯示方式決定部24係判定是否有下個影像資料群N+1(S418),若有下個影像資料群N+1,則將下個影像資料群N+1從記憶部22中讀出(S420)。將所述的下個影像資料群N+1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依照圖30的流程,計算出合焦影像資料以外的各影像資料N(x)的顯示時間Q(x)後(S405),進行幻燈片秀顯示(S406~S416)。將所述之處理,對於S402所選擇的所有影像資料群反覆進行,逐步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以上,說明了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之計算處理,和使用其的幻燈片秀顯示處理。如上述,在將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若將合焦影像資料以外的影像資料,無關於是否接近或遠離合焦影像,都以相等的時間間隔Q來進行顯示,則恐怕會變成沒有抑揚頓挫的演出顯示。因此,於幻燈片秀顯示中,若長時間顯示所述的無抑揚頓挫之影像,則使用者恐怕會感到厭煩。
相對於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則靠近合焦影像資料的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是設成長時間,隨著距離合焦影像資料越遠,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就越為縮短。如此將顯示時間Q設成可變,就可隨著合焦點位置而使各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Q帶有區別性,可實現有效果地演出合焦影像資料的幻燈片秀顯示。於幻燈片秀顯示中,雖然使用者注目的影像(照片)是合焦影像,但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用該合焦影像前後的多焦點影像來提高幻燈片秀效果而進行演出顯示。由於合焦影像以外之影像僅指示當作用來提高合焦影像演出效果的輔助影像而提示給使用者,因此該當影像的顯示時間可以較短而無妨。藉由如此使用合焦影像和輔助影像來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演出,使用者就可看到感動更深刻的合焦影像。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第1~第4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及幻燈片秀顯示控制方法。若依據上記實施形態,則將隸屬於影像資料群之複數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際,基於該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來控制幻燈片秀顯示方式(例如顯示順序、顯示時間、顯示影像的篩選等)。此時,顯示控制裝置20,係基於詮釋資料中所含之合焦影像特定資訊,從該複數筆影像資料中特定出合焦影像資料(代表影像資料),以讓使用者能夠較其他影像資料更容易辨識出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方式,來進行幻燈片秀顯示。藉此,合焦影像資料就會比其他影像資料被更為強調而顯示。因此,除了可有效地將焦點位置不同的複數類似影像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使用者還可一面瀏覽幻燈片秀顯示的複數影像,一面掌握攝像者的意圖(攝影時是對哪個被攝體進行合焦而攝像)。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說明了本發明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是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仍應被認為屬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例如,在上記實施形態中,作為顯示控制裝置,係舉出個人電腦(PC)之例子,以該PC係將從攝像裝置1取得到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之情形為例子來說明。可是,本發明的顯示控制裝置,係除了PC以外,亦可適用於例如數位靜態相機或數位視訊攝影機等之攝像裝置1、攜帶型映像播放器、電視受像機、行動電話等,任意之電子機器。例如,在進行上記多焦點攝像的攝像裝置1上,也可將攝像及記錄下的影像資料群,在顯示畫面上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又,上記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20,係具有用來將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用的顯示裝置209(相當於顯示部26),但本發明的顯示控制裝置,係不限定於所述例子。例如,顯示控制裝置係亦可不具備顯示裝置,而是進行控制,讓連接至顯示控制裝置的其他機器所具備的顯示裝置上,將影像資料進行幻燈片秀顯示。
1...攝像裝置
2...變形反射鏡裝置
2a...反射鏡面
3...光圈
4...攝像元件
5...前處理部
6...訊號處理部
7...AF元件
8...反射鏡驅動電路
9...光圈控制部
10...攝像控制部
11...CPU
12...記憶體部
13...操作輸入部
14...匯流排
15...顯示部
16...壓縮/解壓縮處理部
17...儲存部
20...顯示控制裝置
21...資料取得部
22...記憶部
23...資料讀出部
24...顯示方式決定部
25...顯示控制部
26...顯示部
27...輸入部
30、35...詮釋資料
32...個別詮釋資料
34...共通詮釋資料
36...關於影像資料群的詮釋資料
38...關於每個影像資料的詮釋資料
40...視窗
42...縮圖影像
N-1、N、N+1...影像資料群
Q...顯示時間
[圖1]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所作的攝像處理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圖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變形反射鏡裝置的焦點位置之變更的模式圖。
[圖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焦點位置之變更的說明圖。
[圖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攝像裝置中的焦點位置的變更位置之設定的說明用模式圖。
[圖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每一焦點位置的被攝景深的說明用模式圖。
[圖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之一例的模式圖。
[圖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之另一例的模式圖。
[圖9]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之第1變更例的模式圖。
[圖1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之第2變更例的模式圖。
[圖11]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對焦控制之第3變更例的模式圖。
[圖12]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的硬體構成的區塊圖。
[圖13]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的機能構成的區塊圖。
[圖14]同實施形態所述之詮釋資料之資料結構的說明圖。
[圖1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詮釋資料之資料結構的變更例的說明圖。
[圖1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圖1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圖18]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控制裝置的顯示畫面上所被顯示之影像選擇視窗40的模式圖。
[圖19]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圖2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圖21]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順序決定處理的流程圖。
[圖22]同實施形態之變更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圖23]同實施形態的變更例所述之顯示順序決定處理的流程圖。
[圖24]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圖25]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資料群之排列的模式圖。
[圖26]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圖27]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影像篩選處理的流程圖。
[圖28]第4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概略性圖示的模式圖。
[圖29]同實施形態所述之幻燈片秀顯示的流程圖。
[圖30]同實施形態所述之顯示時間之計算處理的流程圖。
1...攝像裝置
20...顯示控制裝置
21...資料取得部
22...記憶部
23...資料讀出部
24...顯示方式決定部
25...顯示控制部
26...顯示部
27...輸入部
214...網路
216...記錄媒體

Claims (12)

  1. 一種顯示控制裝置,其特徵為,具備:顯示方式決定部,係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加以決定之;和顯示控制部,係基於已被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所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關於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當基於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當基於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依照關於前記第N-1個及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判定結果、和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來決定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基於前記合焦影像特定資訊 ,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並將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成,使得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以外之其他影像資料更為容易觀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控制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各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以使得前記合焦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是比前記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還長。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基於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各影像資料的焦點位置加以表示的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的顯示順序,決定成由前記焦點位置是位於近距離側之前記影像資料開始依序顯示的第1顯示順序,或是由前記焦點位置是位於遠距離側之前記影像資料開始依序顯示的第2顯示順序之任一者。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當基於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依照該當判定結果來決定前記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當基於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求出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或是遠距離側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之個數;依照該當個數,來控制前記顯示方式,以使得位於該當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之前記其他影像資料全體的顯示時間是成為所定時間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當前記個數是所定閾值以上時,則將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之一部分,排除在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當在1個前記影像資料群內,有第1合焦影像資料和第2合焦影像資料時,則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不將位於前記第1合焦影像資料和前記第2合焦影像資料之間的前記其他影像資料,排除在前記幻燈片秀顯示對象之外。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依照前記個數,來控制比前記合焦影像資料位於近距離側或遠距離側的前記其他影像 資料之至少一部分的顯示時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顯示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顯示方式決定部,係當基於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求出前記合焦影像資料和前記其他影像資料的排列順序之差分,依照該當排列順序之差分,來控制該當其他影像資料的顯示時間。
  11. 一種顯示控制方法,其特徵為,含有:顯示方式決定步驟,係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加以決定之;和顯示控制步驟,係基於已被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步驟所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關於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步驟,係當基於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當基於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 側還是遠距離側;依照關於前記第N-1個及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判定結果、和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來決定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
  12. 一種程式,其特徵為,係使電腦執行:顯示方式決定步驟,係將在相異之複數焦點位置拍攝被攝體像所得到之複數影像資料所成之影像資料群進行幻燈片秀顯示時的顯示方式,基於用來從前記影像資料群之中特定出已合焦於所定被攝體之合焦影像資料所需的合焦影像特定資訊,而加以決定之;和顯示控制步驟,係基於已被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步驟所決定之顯示方式,來控制關於前記影像資料群的幻燈片秀顯示;前記顯示方式決定步驟,係當基於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當基於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焦點位置資訊,而將屬於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之前記複數影像資料,排列成焦點位置順序時,則判定前記合焦影像資料是位於近距離側還是遠距離側;依照關於前記第N-1個及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前記判定結果、和前記第N-1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來決定 前記第N個影像資料群的顯示順序。
TW098144498A 2009-01-19 2009-12-23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TWI399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9171A JP5267149B2 (ja) 2009-01-19 2009-01-19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41377A TW201041377A (en) 2010-11-16
TWI399082B true TWI399082B (zh) 2013-06-11

Family

ID=42339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4498A TWI399082B (zh) 2009-01-19 2009-12-23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73471A1 (zh)
EP (1) EP2385692A4 (zh)
JP (1) JP5267149B2 (zh)
CN (1) CN102282836B (zh)
TW (1) TWI399082B (zh)
WO (1) WO20100824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8550B2 (ja) * 2007-10-26 2012-1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再生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34104B2 (ja) * 2008-06-06 2012-05-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611592B2 (en) * 2009-08-26 2013-12-17 Apple Inc. Landmark identification using metadata
US8856656B2 (en) * 2010-03-17 2014-10-07 Cyberlink Cor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ustomizing photo presentations
JP5550431B2 (ja) * 2010-04-15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5638890B2 (ja) * 2010-09-15 2014-12-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648959B2 (en) * 2010-11-11 2014-02-11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Rapid auto-focus using classifier chains, MEMS and/or multiple object focusing
KR101285541B1 (ko) * 2010-12-07 2013-07-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JP2012178820A (ja) * 2011-01-31 2012-09-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
JP5879831B2 (ja) * 2011-09-02 2016-03-08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カメラ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4988057B1 (ja) * 2011-10-11 2012-08-01 アキュートロジック株式会社 全焦点画像生成方法、全焦点画像生成装置、全焦点画像生成プログラム、被写体高さ情報取得方法、被写体高さ情報取得装置及び被写体高さ情報取得プログラム
CN103988227B (zh) * 2011-12-16 2017-08-04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图像捕获目标锁定的方法和装置
US9542421B2 (en) 2012-01-24 2017-01-10 Google Inc. Sequencing electronic files
US20140010476A1 (en) * 2012-07-04 2014-01-09 Hui Deng Method for forming pictures
JP5583242B2 (ja) * 2012-07-05 2014-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152772B2 (ja) * 2012-11-29 2017-06-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撮像方法
CN104700383B (zh) * 2012-12-16 2017-09-15 吴凡 一种多聚焦图像生成装置及多聚焦图像文件处理方法
JP5786847B2 (ja) * 2012-12-19 2015-09-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31686B2 (ja) * 2013-04-05 2017-05-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表示制御装置
JP6288952B2 (ja) * 2013-05-28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245892B2 (ja) 2013-08-21 2017-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5659579B (zh) * 2013-12-27 2019-08-20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显示方法及摄像显示装置
KR102149448B1 (ko) * 2014-02-21 2020-08-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미지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JP6346476B2 (ja) * 2014-03-17 2018-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6408866B2 (ja) * 2014-10-28 2018-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601879A (zh) * 2014-11-29 2015-05-06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对焦方法
CN104469151A (zh) * 2014-11-29 2015-03-25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JP2016111652A (ja) * 2014-12-10 2016-06-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521715B2 (ja) 2015-04-22 2019-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979288B2 (ja) * 2015-07-09 2016-08-2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01023B2 (ja) * 2016-07-29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10282825B2 (en) 2016-09-13 2019-05-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20180205890A1 (en) * 2017-01-18 2018-07-19 Jerry L. Conway, Sr. Single camera dynamic ima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apturing dynamic images
US20180205891A1 (en) * 2017-01-18 2018-07-19 Jerry L. Conway, Sr. Multi-camera dynamic ima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capturing dynamic images
US10438630B2 (en) * 2017-02-10 2019-10-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time-line display,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8168357A1 (ja) * 2017-03-15 2018-09-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JP6735917B2 (ja) * 2017-05-16 2020-08-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合成装置
CN111052724B (zh) * 2017-09-11 2021-09-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及记录介质
JP6590899B2 (ja) * 2017-12-07 2019-10-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634559B2 (en) * 2018-04-18 2020-04-28 Raytheon Company Spectrally-scanned hyperspectral electro-optical sensor for instantaneous situational awareness
JP7195790B2 (ja) * 2018-07-02 202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0505389B (zh) * 2019-09-03 2021-03-02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21158489A (ja) * 2020-03-26 2021-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11698423A (zh) * 2020-06-18 2020-09-22 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种焦距照片的展示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3868A (en) * 2004-12-16 2006-07-01 Ulead Systems Inc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slide show of an image
TW200630848A (en) * 2005-02-17 2006-09-01 Ulead Systems Inc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the slide show with the background music
JP2008042256A (ja) * 2006-08-01 2008-02-21 Canon Inc 画像表示方法、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10564A (ja) * 2007-06-27 2009-01-1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再生装置、画像再生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528915T2 (de) * 1994-02-28 2003-07-31 Canon Kk Bildaufnahmevorrichtung
JP2000125185A (ja) * 1998-10-20 2000-04-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カメラ
US6530666B1 (en) * 1999-06-10 2003-03-11 Intel Corporation Focusing projection displays
JP2001285689A (ja) * 2000-03-31 2001-10-1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カメラ
JP2003143461A (ja) * 2001-11-01 2003-05-16 Seiko Epson Corp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2004135029A (ja) * 2002-10-10 2004-04-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309684A (ja) * 2003-04-04 2004-11-04 Olympus Corp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345608B2 (ja) * 2004-08-10 2009-10-1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画像データ再生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086952A (ja) * 2004-09-17 2006-03-30 Casio Comput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060182433A1 (en) * 2005-02-15 2006-08-17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amera
CN101909156B (zh) * 2005-11-02 2013-01-1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电子照相机及其图像处理方法
JP4698520B2 (ja) * 2006-03-16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リフォーカル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020710A (ja) * 2006-07-13 2008-01-31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および焦点調整方法
JP4974608B2 (ja) * 2006-08-11 2012-07-1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撮影装置
US7646972B2 (en) * 2006-12-08 2010-01-12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multiple images at different image foci
JP4254873B2 (ja) * 2007-02-16 2009-04-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撮像装置、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582423B2 (ja) * 2007-04-20 2010-11-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撮像方法、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083090B2 (ja) * 2007-09-18 2012-1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撮像装置、表示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05570B2 (ja) * 2008-02-04 2012-08-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23868A (en) * 2004-12-16 2006-07-01 Ulead Systems Inc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slide show of an image
TW200630848A (en) * 2005-02-17 2006-09-01 Ulead Systems Inc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the slide show with the background music
JP2008042256A (ja) * 2006-08-01 2008-02-21 Canon Inc 画像表示方法、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10564A (ja) * 2007-06-27 2009-01-15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再生装置、画像再生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66519A (ja) 2010-07-29
EP2385692A1 (en) 2011-11-09
EP2385692A4 (en) 2014-01-22
CN102282836B (zh) 2014-10-01
US20110273471A1 (en) 2011-11-10
JP5267149B2 (ja) 2013-08-21
CN102282836A (zh) 2011-12-14
TW201041377A (en) 2010-11-16
WO2010082400A1 (ja) 201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9082B (zh) Display control device,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JP516344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200261B2 (en) Parallax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parallax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206494B2 (ja) 撮像装置、画像表示装置と、撮像方法及び画像表示方法並びに合焦領域枠の位置補正方法
US8570422B2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program for photographing
CN109155815A (zh) 摄像装置及其设定画面
JP5595499B2 (ja) 単眼立体撮像装置
TWI514847B (zh) 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US20120200760A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imaging apparatus
JP5231771B2 (ja) 立体画像撮影装置
TWI459126B (zh) 可產生廣角影像之影像處理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記錄媒體
KR101739379B1 (ko)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2011075675A (ja) 複眼撮像装置
JP5614268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101626002B1 (ko)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그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매체
KR101737086B1 (ko)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2009077026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799501B2 (ja)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10041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683337B2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JP6706167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合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225897A (ja) 合焦位置決定装置及び方法
JP2012217215A (ja) 撮像装置、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画像再生装置及び画像再生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279333A (ja) 合焦位置決定装置及び方法
JP2009272799A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