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7800A -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7800A
TW202207800A TW110124035A TW110124035A TW202207800A TW 202207800 A TW202207800 A TW 202207800A TW 110124035 A TW110124035 A TW 110124035A TW 110124035 A TW110124035 A TW 110124035A TW 202207800 A TW202207800 A TW 2022078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ide wall
reel
cover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4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成秀
原口仁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7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780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7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motor-driv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25Reel supports, e.g. reel fe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31Spool or spool shaft detai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謀求小型化及零件數量的減低化。 用以解決手段為,一種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係具備:捲線器本體(2),其具有捲筒;馬達,其配置於馬達收容筒內;及馬達基座(9),其與捲線器本體組合,用以封住馬達收容筒,捲線器本體係具備:本體框架(10),其具有側壁框架(11),該側壁框架(11)設有馬達收容筒並且形成有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及側蓋,其與本體框架組合,用以覆蓋側壁框架,馬達基座係具備:蓋體(100),其用來封住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及卡合部(101),其對形成於側壁框架或側蓋之被卡合部(120),可朝馬達收容筒的周方向進行卡合,馬達基座係藉由介在側壁框架與側蓋之間,限制馬達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

Description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本發明係關於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以往以來,作為釣魚用捲線器之一,能藉由馬達的旋轉驅動力,使捲筒旋轉而進行釣線的捲取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以下有僅稱為電動捲線器的情況)為眾所皆知。一般,這種的電動捲線器,多數被簡單區分成在捲筒的內部空間內配置馬達的形態、和在捲筒更前方側(釣線的不斷釋出方向側)配置馬達的形態之情況。
不論哪種形態,皆為馬達係被收容於形成在捲線器本體的馬達收容部內,並且藉由封閉馬達收容部的開口部的蓋狀馬達基座,保持被收納於馬達收容部內的狀態。此時,馬達基座係因容易接收到來自於馬達的推力負載、因旋轉扭矩所引起的徑向負載,所以,需要對捲線器本體強固地固定。在以往,利用螺絲、螺栓等的緊固構件,對捲線器本體將馬達基座進行螺絲結合的情況較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0002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但,在將馬達基座對捲線器本體進行螺絲結合的情況,在例如馬達基座側需要設置形成有螺絲插通孔的凸緣片,且在捲線器本體側組合凸緣片,並且需要設置形成有螺絲孔的螺絲接收部。特別是需要將凸緣片及螺絲接收部設成較馬達收容部的開口部位於更靠近徑方向的外側,因此,不僅會易造成馬達基座本身尺寸的大型化,且為了因應該大型化,造成捲線器本體的尺寸也容易大型化。尤其是在將馬達配置於較捲筒更前方側的情況,有馬達基座等的尺寸容易大型化的傾向。
由於這些情事,不易謀求電動捲線器進一步的小型化,有改善的空間。且,為了在捲線器本體固定馬達基座,需要螺絲、螺栓等的緊固構件,因此,造成零件數量增加,不易謀求低成本化及維修性的提升。
本發明係有鑑於這種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能夠謀求小型化及零件數量減低化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係具備有:捲線器本體,其具有可旋轉的捲筒;馬達,其配置於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的馬達收容筒內,將前述捲筒旋轉驅動;及馬達基座,其與前述捲線器本體組合,用以封住前述馬達收容筒,且對前述捲線器本體固定前述馬達,前述捲線器本體係具備:本體框架,其具有側壁框架,該側壁框架設有前述馬達收容筒並且形成有前述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及側蓋,其與前述本體框架組合,用以覆蓋前述側壁框架,前述馬達基座係具備:蓋體,其用來封住前述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及卡合部,其以從前述蓋體朝前述馬達收容筒的徑方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對形成於前述側壁框架或前述側蓋之被卡合部,可朝前述馬達收容筒的周方向進行卡合,前述馬達基座係藉由介在前述側壁框架與前述側蓋之間,限制前述馬達朝馬達軸線方向移動。
若依據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當進行組裝時,在為了藉由蓋體封住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將馬達基座組裝於側壁框架後,再將側蓋組裝於本體框架,用以覆蓋側壁框架。藉此,能夠在側壁框架與側蓋之間隔著馬達基座,限制朝馬達軸線方向之移動。也就是藉由在側壁框架與側蓋之間隔著馬達基座,既可限制馬達基座朝馬達軸線方向移動,又可藉由馬達基座封住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 藉此,當被配置於馬達收容筒內的馬達驅動時,即使因該驅動所引起的推力負載從馬達傳達到馬達基座,也因馬達基座朝馬達軸線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所以,能夠接收推力負載。
且,馬達基座不是僅單純地挾持於側壁框架與側蓋之間,還在馬達收容筒的徑方向外側,對形成於側壁框架或側蓋之被卡合部,卡合部朝馬達收容筒的周方向進行卡合。因此,馬達基座朝周方向之移動,亦即,繞著馬達軸線周圍進行旋轉的移動被抑制。藉此,當馬達驅動時,即使因旋轉扭矩所引起之馬達軸線周圍的徑向負載從馬達傳達到馬達基座,也能夠接收徑向負載。
由於以上的情事,利用馬達基座,既可分別正確地接收來自於馬達的推力負載及徑向負載,又可封住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因此,能夠穩定地固定配置於馬達收容筒內的馬達。 特別是在對捲線器本體組合馬達基座時,不需要使用螺絲、螺栓等的緊固構件,因此,能夠省略進行該等緊固所需要的大量的零件。因此,能夠減低零件數量,有助於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全體的低成本化及維修性的提升化。且,因不需要用來設置緊固構件的空間、不需要設置用來進行緊固的凸緣片等的構件,所以,容易緊緻地設置馬達基座,有助於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全體的小型化。
(2)前述被卡合部係以複數個的方式,隔著間隔形成於前述周方向,前述卡合部係對至少一個前述被卡合部,朝前述周方向卡合亦佳。
在此情況,因形成有複數個被卡合部,所以,當將馬達基座對側壁框架進行組合時,可進行使卡合部對因應例如組裝狀況等選擇的被卡合部進行卡合之組裝。因此,變得容易進行組裝,能夠謀求組裝效率的提升化。
(3)前述卡合部係對應於複數個前述被卡合部,以複數個的方式隔著間隔形成於前述周方向,分別對複數個前述被卡合部,朝前述周方向進行卡合亦佳。
在此情況,因能夠一邊使被卡合部與卡合部在複數個部位進行卡合,一邊組裝馬達基座,所以,能夠在複數個部位接收從馬達傳達到馬達基座之徑向負載。因此,能夠使馬達基座的姿勢更穩定,可更穩定地固定馬達。且,因在複數個部位接收徑向負載,所以,可減低施加於被卡合部與卡合部之每1個部位的卡合部分之負載負擔。因此,可長期穩定地組合馬達基座,有助於製品可靠性的提升化。
(4)前述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側壁框架,在前述側蓋,亦可設有限制構件,該限制構件是在與前述側壁框架之間,限制前述卡合部的至少一個朝前述馬達軸線方向移動。
在此情況,當將馬達基座組合於側壁框架時,可對形成於側壁框架之被卡合部,使卡合部朝周方向進行卡合。藉此,能夠在抑制繞著馬達軸線周圍旋轉之移動的狀態下,組裝馬達基座。特別是因在構成本體框架的側壁框架形成被卡合部,所以,能夠使具有高剛性的本體框架擋住從馬達傳達到馬達基座之徑向負載,能夠使馬達基座的姿勢更容易穩定化。 且,藉由使側蓋組合於本體框架,用以覆蓋側壁框架,所以,既可一邊在側壁框架與側蓋之間隔著馬達基座,又可一邊利用限制構件限制卡合部本身朝馬達軸線方向移動。因此,可經由卡合部,同時有效率地接收傳達到馬達基座之推力負載及徑向負載。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能夠作成為可謀求小型化及零件數量減低化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實施形態。在本實施形態,作為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以雙軸承捲線器為例進行說明。
圖1~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主要具備:可裝設於未圖示的釣竿之捲線器本體2;對捲線器本體2,可繞著把手軸線O1旋轉地安裝之把手3;對捲線器本體2,可繞著與把手軸線O1平行的捲筒軸線O2周圍旋轉、且供未圖示的釣線捲繞之捲筒4;及具有離合器操作桿5之離合器機構6。
且,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1係如圖5~如圖7所示,具備:配置於設在捲線器本體2的馬達收容筒7內,將捲筒4旋轉驅動之馬達8;及馬達基座9,其與捲線器本體2組合,用以封住馬達收容筒7,且對捲線器本體2,固定馬達8。
在本實施形態,把手軸線O1及捲筒軸線O2係互相平行地配置,將沿著該等軸線之方向定義作為左右方向L1。且,將與左右方向L1正交且沿著捲繞於捲筒4的釣線被不斷放出的方向之方向定義作為前後方向L2。 且,將在前後方向L2上釣線從捲筒4不斷放出的方向定義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定義為後方,並且在從後方側(釣者側)觀看電動捲線器1的視點定義為左右。因此,例如圖1係從斜上、左後方觀看電動捲線器1的立體圖。
(捲線器本體) 如圖1至圖4所示,捲線器本體2係具備本體框架10、覆蓋本體框架10的左右兩側之側蓋20及覆蓋本體框架10的前部側之前蓋30。
本體框架10係例如合成樹脂或金屬製(例如鋁壓鑄製)之成形構件。本體框架10係具備:以隔著捲筒4而在左右方向L1相面對的方式配置的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及將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彼此連結於左右方向L1之連結構件13。
第1側壁(本發明之側壁框架)11係作為對捲筒4配置於左側(LH)之左側壁。相對於此,第2側壁12係作為對捲筒4配置於右側(RH)之右側壁。再者,把手3係配置於較第2側壁12更右側(RH),利用第2側壁12安裝於本體框架10。 因此,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1係為右側把手型態的捲線器。再者,第2側壁12係在設置後述的連接器部23等的關係上,形成為朝較第1側壁11更下方突出。
連結構件13係形成為將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彼此連結於左右方向L1之板狀,配置於第1側壁11的下部附近。藉此,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係經由連結構件13強固地連結。 再者,在連結構件13之左右方向L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用來將電動捲線器1裝設於釣竿的裝設腳片14,其沿著前後方向L2延伸。
在如上述般構成之本體框架10,在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至少配置有用來將馬達8配置於內部之馬達收容筒7、捲筒4及離合器操作桿5等。
捲筒4係以位於較把手軸線O1更後方側的方式,配置於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馬達收容筒7係以位於較把手軸線O1更前方側的方式,配置於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因此,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1係為馬達8配置於較捲筒4更前方側之所謂的分離式馬達型態(Spool out motor type)。 再者,馬達收容筒7係以開口部62形成於第1側壁11的方式,配置於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
側蓋20係具備:以從左側(LH)覆蓋形成有馬達收容筒7的開口部之第1側壁11的方式,組裝於本體框架10的第1側蓋(本發明之側蓋)21;及以從右側(RH)覆蓋第2側壁12的方式,組裝於本體框架10之第2側蓋22。
第1側蓋21係形成為朝左側(LH)膨脹的方式,對第1側壁11進行例如螺絲固定。藉此,在第1側蓋21與第1側壁11之間,形成預定的收容空間。再者,關於第1側蓋21,如後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2側蓋22係形成為朝右側(RH)膨脹的方式,對第2側壁12進行例如螺絲固定。藉此,在第2側蓋22與第2側壁12之間,形成預定的收容空間。 在第2側蓋22中之位於前方下部的部分,用來供給來自於外部電源的電力之電源捲線(Power reel cord)或用來連接攜帶用電池的連接器部23在使未圖示的連接端向下的狀態裝設。再者,在各圖面,圖示藉由保護蓋24保護著連接端的狀態。
前蓋30係以從前方覆蓋本體框架10的前部的方式,組裝於本體框架10。具體而言,前蓋30係以從前方覆蓋馬達收容筒7的方式,組裝於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的前部,並且對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進行例如螺絲固定。再者,前蓋30係安裝成不會堵住後述的均勻捲線架55的移動區域。
(計數器盒) 在如上述般所構成之本體框架10的上部,設有計數器盒40。計數器盒40係在配置於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的狀態下,藉由例如螺絲固定等,固定於第1側壁11的上部及第2側壁12的上部。
計數器盒40,主要具備有:比起左右方向L1,對前後方向L2更長的薄型之外殼本體41;設在外殼本體41之顯示部42;及設在外殼本體41內的未圖示的馬達控制部。 顯示部42係以例如液晶顯示器等構成,在藉由玻璃蓋等保護的狀態下,露出於外殼本體41的上表面。馬達控制部係以搭載有例如CPU等的微電腦構成,進行馬達8的控制,並且進行將各種資訊顯示於顯示部42的顯示控制等。
在馬達控制部,輸入來自於設在例如外殼本體41的上表面之複數個(在圖示的例子為3個)操作按鍵43之控制訊號、來自於設在外殼本體41的上表面之操作開關44的控制訊號、且,來自於未圖示的捲筒感測器(例如檢測捲筒4的旋轉速度、旋轉方向等之感測器)之控制訊號等。
藉此,馬達控制部係依據各種控制訊號,可將例如釣組的投入時間、釣組的水深、馬達8的捲起速度或捲起扭矩等的各種資訊顯示於顯示部42,亦可因應操作開關44的操作,控制馬達8的旋轉,任意地調整捲起速度或捲起加速度等。 因此,釣者可進行藉由把手操作之手動捲操作、及利用操作開關44之自動捲操作。
[把手] 把手3係配置於較本體框架10及第1側蓋21更右側(RH)。把手3係具備:可繞著把手軸線O1周圍旋轉地配置的把手軸部50;不能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軸部50的把手臂51;及可繞著與把手軸線O1平行的軸線周圍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臂51的端部之把手旋鈕52。 在把手臂51與第1側蓋21之間,設有與把手軸線O1同軸配置的拖曳部53(星形釣力閥)。此拖曳部53係當捲取釣線時,藉由對捲筒4施加任意的拖曳力,進行捲筒4的旋轉制動,發揮有助於抑制釣線被切斷的作用。
來自於如此所構成的把手3之旋轉扭矩係在離合器機構6被離合打開之狀態下,經由未圖示的旋轉傳達機構直接傳達至捲筒4。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以在把手臂51的一端部裝設把手旋鈕52之所謂單把手型態為例進行說明,但,不限於這樣的情況。例如,亦可為在把手臂51的兩端部裝設把手旋鈕52,且將把手臂51的中央部不能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軸部50之所謂的雙把手型態的電動捲線器1。
(捲筒) 捲筒4係配置於框架本體之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並且經由未圖示的軸承,可繞著捲筒軸線O2周圍旋轉地分別被第1側壁11及第2側壁12支承。 捲筒4係具備:可繞著捲筒軸線O2周圍旋轉的未圖示的捲筒旋轉軸部;及與捲筒旋轉軸部同軸配置,並且與捲筒旋轉軸部連動地旋轉之捲線主體部4a。
(離合器機構) 離合器機構6係能夠藉由離合器操作桿5的操作,切換將來自於把手3的旋轉扭矩經由未圖示的旋轉傳達機構,可傳達至捲筒4之離合器開狀態;和不能傳達離合器關狀態。因此,在離合器開狀態,藉由將把手3進行旋轉操作,能夠將伴隨把手3的旋轉操作之旋轉扭矩傳達至捲筒4,可使捲筒4繞著捲筒軸線O2周圍旋轉。藉此,能夠進行手動捲操作。 再者,在離合器機構6為離合器關狀態的情況,伴隨把手3的旋轉操作之旋轉扭矩不會傳達至捲筒4,該捲筒4成為可自由旋轉的狀態(捲筒自由狀態)。
離合器操作桿5係為用來將離合器機構6切換操作成離合器開狀態與離合器關狀態之切換桿。離合器操作桿5係在較捲筒4更後方,配置於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並且以可繞著捲筒軸線O2周圍擺動的方式朝上下移動。
再者,旋轉傳達機構係在使把手3的旋轉增速的狀態下,將旋轉扭矩傳達至捲筒4。且,旋轉傳達機構係在離合器機構6處於離合器開狀態的情況,不僅將伴隨把手3的旋轉操作之旋轉扭矩傳達至捲筒4,且亦傳達至具有均勻捲線架55之均勻捲線機構(未圖示)。 再者,均勻捲線架55係配置於馬達收容筒7與計數器盒40之間,在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可伴隨捲筒4的旋轉,朝左右方向L1往復移動(參照圖3)。藉此,可將釣線不會偏靠而均等地捲繞於捲筒4。
且,旋轉傳達機構係在離合器機構6處於離合器開狀態的情況驅動馬達8時,可將伴隨該馬達8的驅動之旋轉扭矩傳達至捲筒4。藉此,能夠進行自動捲操作。再者,旋轉傳達機構係在使馬達8的旋轉減速的狀態下,將旋轉扭矩傳達至捲筒4。
(馬達收容筒) 如圖3所示,馬達收容筒7係在較把手軸線O1更前方側,配置於第1側壁11與第2側壁12之間,形成為與朝左右方向L1延伸的馬達軸線O3同軸配置之有頂筒狀。 具體而言,馬達收容筒7係如圖5~圖8所示,形成為有底筒狀,具有形成於以馬達軸線O3為中心的圓筒狀之收容筒本體60;及將收容筒本體60的右側開口部62封閉之底壁61。藉此,馬達收容筒7係在第1側壁11具有開口部62,朝左側(LH)開口。
再者,在圖示的例子,將收容筒本體60與底壁61一體地形成,但不限於這樣的情況。亦可例如,將收容筒本體60與底壁61不同體地形成,藉由螺絲結合、螺合、或嵌合等,將收容筒本體60與底壁61一體地組合。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當從馬達軸線O3方向觀看時,將與馬達軸線O3交叉的方向稱為徑方向,將環繞馬達軸線O3周圍的方向稱為周方向。
如圖3所示,收容筒本體60係以配置於均勻捲線架55的下方的方式,設成位於第1側壁11的前部與第2側壁12的前部之間。因此,馬達收容筒7係配置成朝前方露出。其中,馬達收容筒7係部分被前蓋30從前方側保護。 如圖5~圖8所示,在收容筒本體60中之位於開口部62側的部分,形成有直徑較其他部分大的擴徑筒63。因此,馬達收容筒7係經由擴徑筒63一體地形成於第1側壁11。又,在底壁6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圓筒狀的轂部64,其朝右側(RH)突出。
在此,針對構成本體框架10之第1側壁11,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圖5所示,第1側壁11係作為本體框架10的左側壁發揮功能,平常時被第1側蓋21覆蓋。第1側壁11係比起上下方向,對前後方向L2形成較長,如前述般,在前部側一體地形成有馬達收容筒7,本體框架10之前部側下方的輪廓係與馬達收容筒7形成為同心圓狀。第1側壁11的後部側係形成為朝後方膨脹之側面視角呈半圓形狀。
在第1側壁11的上方,如前述般,配置有計數器盒40。計數器盒40係對第1側壁11,藉由固定螺絲70,螺絲固定於第1側壁11的上部側。在圖示的例子,計數器盒40係藉由在前後方向L2上隔著間隔配置之2支固定螺絲70所固定。 在第1側壁11中之位於較馬達收容筒7更後方的部分,配置有構成電動捲線器1的各種構成零件(例如軸承、齒輪、接收構件等)。且,在第1連結壁的外周緣部,朝左側(LH)突出的緣部71以沿著外周緣部延伸的方式連續地形成。
且,在第1側壁11,形成有用來安裝第1側蓋21之連結螺絲72、螺絲孔73及接收筒部74。 如圖5及圖6所示,連結螺絲72係在第1側壁11的上部側,以中間隔著用來安裝計數器盒40的2支固定螺絲70而朝前後方向L2分離的方式形成有2個。該等連結螺絲72係藉由從收容筒本體60側進行安裝,朝左側(LH)突出。再者,連結螺絲72的數量不限2支,可作適宜變更。 螺絲孔73係在第1側壁11的下部側,形成為位於前後方向L2的中央部分。接收筒部74係為內部呈空洞且朝左側(LH)形成開口的筒構件,形成於第1側壁11中之位於較螺絲孔73更前方的部分。
(馬達) 如圖7及圖9所示,馬達8係被收容於馬達收容筒7內,並具備:繞著馬達軸線O3周圍旋轉的馬達輸出軸80;及用來旋轉驅動馬達輸出軸80的馬達本體81。
馬達輸出軸80係以將馬達本體81朝馬達軸線O3方向貫通的方式,與馬達軸線O3同軸地配置。此時,馬達輸出軸80係形成為朝較第1側壁11更左側(LH)突出,且朝較轂部64更右側(RH)突出。再者,在各圖面,簡單化顯示馬達輸出軸80。
馬達輸出軸80係藉由包含裝設於例如轂部64的內側之軸承83的複數個軸承等,穩定地被樞支。再者,在轂部64的內側,於鄰接於較軸承83更右側(RH)的部分,裝設有環狀馬達用防水密封件84。馬達用防水密封件84係內周緣部滑接遍及於馬達輸出軸80的外周面全周。藉此,可限制水或塵埃等進入到馬達收容筒7內。
在馬達輸出軸80的左端部,於較第1側壁11更外側(左側(LH)),形成有例如鋸齒溝(鋸齒狀溝部)85。在鋸齒溝85,結合有裝設於後述的馬達基座9之單向離合器86。藉此,馬達輸出軸80係被限制朝釣線不斷放出方向之旋轉(逆轉)。因此,馬達8僅被容許朝進行釣線捲取的一方向之旋轉。再者,單向離合器86的裝設位置,不限於馬達基座9,可作適宜變更。
馬達本體81係具備:朝左側(LH)開口的有底筒狀之外殼本體81a;及封住外殼本體81a的左側開口部之端蓋81b。在端蓋81b,連接電纜87在例如周方向上隔著間隔而插通,該連接電纜是將馬達本體81與配置於計數器盒40內的馬達控制部接接。在圖示的例子,2條接続電纜87在周方向隔著等間隔進行配置(具體而言,配置成隔著馬達軸線O3而朝徑方向相面對)。
且,馬達本體81,主要具備:旋轉子,其固定於馬達輸出軸80並具有例如線圈;固定子,其以從徑方向的外側包圍旋轉子的方式,配置於盒本體81a內,並具有永久磁鐵;整流子;及電刷。
在如上述般所構成的馬達8,係透過連接電纜87,電性連接於馬達控制部(參照圖5),藉由馬達控制部,控制驅動。 再者,馬達收容筒7之位於較底壁61更右側(RH)的空間,設有使例如馬達輸出軸80的旋轉扭矩減速而傳達至捲筒4之未圖示的減速機構等。再者,馬達8的結構是可作適宜變更,亦可採用例如無電刷馬達。
(第1側蓋) 關於第1側蓋21,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圖1~圖4及圖10所示,第1側蓋21係為對應於第1側壁11的形狀,形成為比起上下方向更朝前後方向L2長,從左側(LH)覆蓋第1側壁11之蓋構件。更具體而言,第1側蓋21係不僅第1側壁11,亦為了從左側(LH)覆蓋安裝用來封住馬達收容筒7之馬達基座9、前蓋30、及計數器盒40的一部分,組裝於本體框架10。
第1側蓋21係具備:形成為朝左側(LH)膨脹的蓋本體90;及從蓋本體90的外周緣部,遍及外周緣部的全周的方式朝右側(第1側壁11側)折彎之周緣部91。 第1側蓋21的周緣部91係可對第1側壁11之緣部71、前蓋30之側緣部、及計數器盒40的側面,無間隙地接觸。藉此,能作成為水、塵埃等不易進入到第1側蓋21的內部之構造。又,第1側蓋21的前部側下方之周緣部91,係配合本體框架10,形成為與馬達收容筒7同心圓狀。
且,在蓋本體90,朝第1側壁11側突出形成有接收筒部92及連結銷93,並且形成有供連結螺絲94插通的插通孔95。 螺絲接收筒部92係對應於形成在第1側壁11之2支連結螺絲72而設有2個,且以對連結螺絲72朝左右方向L1相面對的方式,在前後方向L2隔著間隔進行配置。該等螺絲接收筒部92係為在內周形成有母螺紋部,且朝右側(第1側壁11側)開口之筒構件,可供連結螺絲72進行螺裝。
連結銷93係配置成對形成於第1側壁11之接收筒部74朝左右方向L1相面對,且形成為朝右側(RH)突出。連結銷93係形成為例如圓柱狀,可進入到形成於第1側壁11之接收筒部74的內部。插通孔95係配置成對形成於第1側壁11之螺絲孔73朝左右方向L1相面對,且形成為將蓋本體90朝左右方向L1貫通。
在如上述般所構成的第1側蓋21組合於本體框架10的情況,一邊將連結銷93***於形成在第1側壁11的接收筒部74內,一邊對第1側壁11從左側(LH)進行覆蓋。此時,藉由將連結銷93***至接收筒部74內,可導引第1側蓋21,使第1側蓋21對本體框架10正確地組合,因此,可容易且正確地使側蓋20進行覆蓋。又,在對本體框架10使第1側蓋21覆蓋後,從第1側蓋21的左側(LH)透過插通孔95而將連結螺絲94螺裝於螺絲孔73,且,從右側(RH)使連結螺絲72一邊貫通本體框架10一邊螺裝於第1側蓋之螺絲接收筒部92內的母螺紋部。
藉此,能夠在使第1側蓋21的周緣部91對第1側壁11之緣部71、前蓋30之側緣部、及計數器盒40的側面無間隙地接觸的狀態下,將第1側蓋21螺絲固定於本體框架10。 又,因第1側蓋21的前部側下方的輪廓形成為與馬達收容筒7也就是馬達8略同心圓狀,所以,形成為與馬達8等的形狀對應之外形形狀,能夠作成為消除多餘的成形部分之形狀。因此,可謀求外觀性、設計性的提升化。
(馬達基座) 如圖5~圖7、圖11及圖12所示般,馬達基座9係為了封住馬達收容筒7,組合於捲線器本體2之第1側壁11,發揮將馬達8對捲線器本體2固定的作用。 馬達基座9係具備:封住馬達收容筒7的開口部62之有頂筒狀的蓋體100;及以從蓋體100朝徑方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對形成於第1側壁11之卡合凹部(本發明之被卡合部)120可朝周方向卡合之卡合突片(本發明之卡合部)101。
蓋體100係與馬達軸線O3同軸地配置,具備:嵌合筒102,其嵌合於馬達收容筒7之擴徑筒63的內側;及封閉壁103,其用來封閉嵌合筒102的左側開口部。且,在封閉壁103的中央部分,以與馬達軸線O3同軸地配置的方式形成有有頂筒狀的收納筒部104,其朝左側(LH)突出。藉此,蓋體100係形成為封閉壁103的中央部分朝左側(LH)部分地膨脹的有頂筒狀。
在嵌合筒102的外周面,遍及於全周範圍形成有朝徑方向的內側凹陷之環狀溝105。在此環狀溝105內,安裝有對擴徑筒63的內周面形成緊密接觸之O型環106(參照圖7)。藉此,可利用O型環106,將嵌合筒102與擴徑筒63之間妥善地密封,能夠抑制水或塵埃等從第1側壁11側進入到馬達收容筒7內。
再者,前述環狀溝105不一定要形成於嵌合筒102的外周面,亦可例如形成於擴徑筒63的內周面。即使在此情況,亦可利用O型環106,將嵌合筒102與擴徑筒63之間妥善地密封。
再者,嵌合筒102並非全體配置於擴徑筒63的內側,而是其一部分配置於擴徑筒63的外側(左側(LH)),且作為稍許擴徑的大徑筒107。在封閉壁103的外周緣部,對此大徑筒107連續設置。又,大徑筒107對第1側壁11從左側(LH)接觸。藉此,可將嵌合筒102正確地嵌入於擴徑筒63內。
在封閉壁103,形成有用來供將馬達8與馬達控制部連接的連接電纜87插通之貫通孔108,其貫通該封閉壁103。在圖示的例子,貫通孔108係在周方向上隔著等間隔形成有4個,在其中的2個貫通孔108,分別插通有用來插通端蓋81b之2條連接電纜87。藉此,可在馬達8與馬達控制部之間進行連接電纜87的配線。
再者,在剩餘的2個貫通孔108,安裝有馬達固定螺絲109,其用來螺裝於形成在端蓋81b的螺絲孔109a(參照圖9)。藉此,馬達本體81被固定於馬達基座9。 因此,在將例如馬達基座9與馬達本體81互相地固定後,可將馬達本體81收容於馬達收容筒7內。再者,圖9係顯示從如圖6所示的狀態,特意取下馬達基座9的狀態。
在收納筒部104的內側,裝設有前述的單向離合器86,並且收納馬達輸出軸80的左端部。
卡合突片101係形成為從大徑筒107的外周面朝徑方向外側突出。在本實施形態,卡合突片101係在周方向上,隔著等間隔形成有2個。亦即,卡合突片101是以第1卡合突片111及第2卡合突片112構成。藉此,第1卡合突片111及第2卡合突片112係以隔著馬達軸線O3而朝徑方向相面對的方式進行配置。 第1卡合突片111及第2卡合突片112分別係對形成於第1側壁11之卡合凹部120,可朝周方向進行卡合。
其次,說明關於卡合凹部120。 如圖6、圖7及圖9所示,在第1側壁11之緣部71中的位於較馬達基座9更前方的部分,形成有朝右側(RH)凹陷的第1卡合凹部121。第1卡合突片111係藉由從左側(LH)嵌入至此第1卡合凹部121內而卡合於周方向上。
又,第1側壁11中之隔著馬達軸線O3而位於第1卡合凹部121徑方向相反側的部分,固定有卡合插頭125。卡合插頭125,可與第1側壁11一體地形成,亦可形成為不同體而對第1側壁11組合。 卡合插頭125係具備:藉由定位銷126,定位於第1側壁11之基端部127;及形成為雙叉狀的卡合爪部128。又,卡合爪部128的內側係作為朝馬達基座9側開口之第2卡合凹部122。第2卡合突片112係藉由從左側(LH)嵌入至此第2卡合凹部122內而卡合於周方向上。再者,在基端部127,形成有螺絲孔129。
如上述般,卡合凹部120(亦即,第1卡合凹部121、第2卡合凹部122)係在周方向上,隔著間隔形成有2個,2個卡合突片101(亦即,第1卡合突片111、第2卡合突片112)分別對卡合凹部120可朝周方向進行卡合。
如上述般所構成的馬達基座9,係如圖13所示般,藉由在第1側壁11與第1側蓋21之間被隔著,朝馬達軸線O3方向之移動被限制。具體而言,在第1側蓋21,設有限制突片(本發明之限制構件)130,其藉由在與第1側壁11之間從左側(LH)按壓第1卡合突片111,限制馬達基座9朝馬達軸線O3移動。
如圖10所示般,限制突片130係以從第1側蓋21之周緣部91的內側朝第1卡合突片111突出的方式形成,當第1側蓋21組裝於本體框架10時(參照圖13),從左側(LH)按壓第1卡合突片111。藉此,可利用限制突片130,防止第1卡合突片111從第1卡合凹部121內脫離,可將馬達基座9全體挾持在第1側壁11與第1側蓋21之間,限制其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
且,在本實施形態,如圖5~圖7所示,還具備限制螺絲135,其螺裝於形成在卡合插頭125的基端部127之螺絲孔129,利用限制螺絲135,從左側(LH)按壓第2卡合突片112。也就是針對卡合突片101中,可利用限制螺絲135限制與被限制突片130限制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之卡合突片101(第1卡合突片111)不同的卡合突片101(第2卡合突片112)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 具體而言,利用限制螺絲135的頭部,限制第2卡合突片112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
(電動捲線器的作用) 其次,說明關於利用如上述般所構成的電動捲線器1的情況。 在此電動捲線器1,將電性連接於外部電源的電源捲線、或攜帶用蓄電池電性連接於連接器部23。藉此,可對馬達8進行電力供給,馬達8成為可進行驅動。
又,藉由操作離合器操作桿5,將離合器機構6作成為離合器關狀態,可使捲筒4自由旋轉,能夠使釣線不斷送出而將釣組投入至水中。然後,操作離合器操作桿5,將離合器機構6切換成離合器開狀態,再藉由將例如把手3進行旋轉操作,使捲筒4旋轉而能進行釣線之手動捲操作。或者,藉由進行操作開關44的操作,使馬達8驅動,讓捲筒4旋轉,藉此可進行釣線之自動捲操作。藉此,可使用電動捲線器1進行釣魚。
又,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1,當進行組裝時,在為了藉由蓋體100封住馬達收容筒7的開口部62,將馬達基座9組裝於第1側壁11後,如圖1至圖4所示,再將第1側蓋21與本體框架10組合,用以覆蓋第1側壁11。 藉此,既可將馬達基座9挾持在第1側壁11與第1側蓋21之間,又可如圖13所示,利用限制突片130,從左側(LH)按壓第1卡合突片111,限制馬達基座9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藉此,既可限制馬達基座9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又可藉由馬達基座9封住馬達收容筒7的開口部62。
因此,當被配置於馬達收容筒7內的馬達8驅動時,即使因該驅動所引起的推力負載從馬達8傳達到馬達基座9,也因馬達基座9朝馬達軸線O3方向的移動被限制,所以,能夠接收推力負載。
並且,馬達基座9係如圖6及圖7所示,對形成於第1側壁11的卡合凹部120(亦即,第1卡合凹部121、第2卡合凹部122),卡合突片101(亦即,第1卡合突片111、第2卡合突片112)分別朝周方向進行卡合。因此,馬達基座9朝周方向之移動,亦即,繞著馬達軸線O3周圍進行旋轉的移動被抑制。藉此,當馬達8驅動時,即使因旋轉扭矩所引起之馬達軸線O3周圍的徑向負載從馬達8傳達到馬達基座9,也能夠接收徑向負載。
由於以上的情事,利用馬達基座9,既可分別正確地接收來自於馬達8的推力負載及徑向負載,又可封住馬達收容筒7的開口部62,因此,能夠穩定地固定配置於馬達收容筒7內的馬達8。
特別是在對捲線器本體2組合馬達基座9時,不需要使用螺絲、螺栓等的緊固構件,因此,能夠省略進行該等緊固所需要的大量的零件。因此,能夠減低零件數量,有助於電動捲線器1全體的低成本化及維修性的提升化。且,因不需要用來設置緊固構件的空間、不需要設置用來進行緊固的凸緣片等的構件,所以,容易緊緻地設置馬達基座9,有助於電動捲線器1全體的小型化。 特別是在馬達9配置於捲線器本體10的前部側下方的情況,如前述般,因第1側蓋21的前部側下方的周緣部91與馬達收容筒7呈同心圓狀形成,所以,可消除多餘的成形部分,能使外觀性、設計性提升。
因此,若依據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1,能夠作為可謀求小型化及零件數量減低化之容易使用的電動捲線器1使用。
在此情況,因能夠藉由第1卡合凹部121與第1卡合突片111的卡合、及第2卡合凹部122與第2卡合突片112的卡合,組裝馬達基座9,所以,能夠在複數個部位(2個部位)接收從馬達8傳達到馬達基座9之徑向負載。因此,能夠使馬達基座9的姿勢更穩定,可更穩定地固定馬達8。且,因在複數個部位(2個部位)接收徑向負載,所以,可減低施加於每1個部位的卡合部分之負載負擔。因此,可長期穩定地組合馬達基座9,有助於製品可靠性的提升化。
且,當將馬達基座9組合於第1側壁11時,對形成於第1側壁11之第1卡合凹部121及第2卡合凹部122,使第1卡合突片111及第2卡合突片112朝周方向進行卡合。藉此,能夠在抑制繞著馬達軸線O3周圍旋轉之移動的狀態下,組裝馬達基座9。 特別是因在構成本體框架10的第1側壁11形成有第1卡合凹部121及第2卡合凹部122,所以,能夠使具有高剛性的本體框架10擋住從馬達8傳達到馬達基座9之徑向負載,能夠使馬達基座9的姿勢更容易穩定化。
且,因利用限制突片130可限制第1卡合突片111本身朝馬達軸線O3移動,所以,可經由第1卡合突片111,同時有效率地接收傳達到馬達基座9之推力負載及徑向負載。 並且,因利用限制螺絲135可限制第2卡合突片112本身朝馬達軸線O3移動,所以,可經由第2卡合突片112,同時有效率地接收傳達到馬達基座9之推力負載及徑向負載。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例示本發明,並非用來限定發明的範圍者。實施形態可藉由其他各種的形態加以實施,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思想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等。實施形態、其變形例,包含例如該業者容易想到者、實質上為相同者、均等的範圍者等。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以馬達收容筒7配置於捲筒4的前方之分離式馬達型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此情況,亦可例如將馬達收容筒7收納於捲筒4的內側之結合式馬達型態(spool in motor type)。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以作為右側把手型態,馬達收容筒7朝第1側壁11開口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相反地作為左側把手型態,馬達收容筒7朝第2側壁12側開口。在此情況,亦可獲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以卡合凹部120及卡合突片101分別各形成有2個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情況,例如可將卡合凹部120及卡合突片101各形成1個,亦可各形成3個以上。 且,卡合凹部120的數量與卡合突片101的數量不需要一定相同,亦可為形成例如1個卡合突片101,相對於此,形成2個以上的卡合凹部120。在此情況,當將馬達基座9對第1側壁11進行組合時,可進行使對因應例如組裝狀況等選擇的卡合凹部120使卡合突片101進行卡合之組裝。因此,變得容易進行組裝,可有助於組裝效率的提升化。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以卡合凹部120形成於第1側壁11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不限於此情況,亦可形成於第1側蓋21側。即使在此情況,當將第1側蓋21對本體框架10進行組裝時,可使卡合凹部120與卡合突片101朝周方向進行卡合,所以,能夠達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但,如前述實施形態,因藉由在第1側壁11形成卡合凹部120,在組合第1側蓋21前的階段,能夠掌握卡合凹部120與卡合突片101妥善地朝周方向卡合,因此更為理想。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利用限制突片130,限制馬達基座9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但,不限於此情況,亦可以例如第1側蓋21本身將馬達基座9在與第1側壁11之間挾持,限制馬達基座9朝馬達軸線O3方向移動。
O3:馬達軸線 1:電動捲線器(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4:捲筒 7:馬達收容筒 8:馬達 9:馬達基座 10:本體框架 11:第1側壁(側壁框架) 20:側蓋 100:蓋體 101:卡合突片(卡合部) 120:卡合凹部(被卡合部) 130:限制突片(限制構件)
[圖1]係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電動捲線器(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立體圖。 [圖2]係從不同的視角觀看如圖1所示的電動捲線器之立體圖。 [圖3]係再從不同的視角觀看如圖1所示的電動捲線器之立體圖。 [圖4]係從左側觀看如圖1所示的電動捲線器之立體圖。 [圖5]係顯示從如圖4所示的電動捲線器取下第1側蓋的狀態之側面圖。 [圖6]係在取下前蓋的狀態,從前方側觀看如圖5所示的馬達基座周邊之立體圖。 [圖7]係沿著如圖6所示的箭號A-A線之馬達收容筒、馬達及馬達基座的剖面圖。 [圖8]係從如圖6所示的狀態,取下馬達及馬達基座後的馬達收容筒之立體圖。 [圖9]係從如圖6所示的狀態,取下馬達基座後的馬達及馬達收容筒之立體圖。 [圖10]係如圖4所示的第1側蓋之立體圖。 [圖11]係如圖6所示的馬達基座之立體圖。 [圖12]係從不同的視角觀看如圖11所示的馬達基座之立體圖。 [圖13]係在如圖4所示的狀態,顯示第1側蓋與馬達基座之關係的剖面圖。
1:電動捲線器(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3:把手
5:離合器操作桿
6:離合器機構
9:馬達基座
10:本體框架
11:第1側壁(側壁框架)
12:第2側壁
14:裝設腳片
23:連接器部
24:保護蓋
30:前蓋
40:計數器盒
41:外殼本體
43:操作按鍵
44:操作開關
51:把手臂
52:把手旋鈕
70:固定螺絲
71:緣部
72:連結螺絲
73:螺絲孔
74:接收筒部
87:連接電纜
100:蓋體
101:卡合突片(卡合部)
103:封閉壁
104:收納筒部
111:第1卡合突片
112:第2卡合突片
120:卡合凹部(被卡合部)
121:第1卡合凹部
122:第2卡合凹部
135:限制螺絲
O3:馬達軸線
L1:左右方向
L2:前後方向

Claims (4)

  1. 一種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係具備:捲線器本體,其具有可旋轉的捲筒; 馬達,其配置於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的馬達收容筒內,將前述捲筒旋轉驅動;及 馬達基座,其與前述捲線器本體組合,用以封住前述馬達收容筒,且對前述捲線器本體固定前述馬達, 前述捲線器本體係具備: 本體框架,其具有側壁框架,該側壁框架設有前述馬達收容筒並且形成有前述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及 側蓋,其與前述本體框架組合,用以覆蓋前述側壁框架, 前述馬達基座係具備: 蓋體,其用來封住前述馬達收容筒的開口部;及 卡合部,其以從前述蓋體朝前述馬達收容筒的徑方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對形成於前述側壁框架或前述側蓋之被卡合部,可朝前述馬達收容筒的周方向進行卡合, 前述馬達基座係藉由介在前述側壁框架與前述側蓋之間,限制前述馬達朝馬達軸線方向移動。
  2. 如請求項1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被卡合部係以複數個的方式,隔著間隔形成於前述周方向, 前述卡合部係對至少一個前述被卡合部,朝前述周方向卡合。
  3. 如請求項2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卡合部係對應於複數個前述被卡合部,以複數個的方式隔著間隔形成於前述周方向,分別對複數個前述被卡合部,朝前述周方向進行卡合。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中, 前述被卡合部係形成於前述側壁框架, 在前述側蓋,設有限制構件,該限制構件是在與前述側壁框架之間,限制前述卡合部的至少一個朝前述馬達軸線方向移動。
TW110124035A 2020-07-27 2021-06-30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2022078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26757 2020-07-27
JP2020126757A JP7456875B2 (ja) 2020-07-27 2020-07-27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7800A true TW202207800A (zh) 2022-03-01

Family

ID=79735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4035A TW202207800A (zh) 2020-07-27 2021-06-30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56875B2 (zh)
KR (1) KR20220013897A (zh)
CN (1) CN113973788A (zh)
TW (1) TW202207800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4059B2 (ja) 2016-03-31 2019-07-31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3788A (zh) 2022-01-28
KR20220013897A (ko) 2022-02-04
JP7456875B2 (ja) 2024-03-27
JP2022023662A (ja)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440425B (en) Rotor drive for spinning reel and spinning reel
TW202207800A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US10549963B2 (en) Automatic clutch winch
TWI807059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JP4144894B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TWI798449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810315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JP2008178345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24017003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KR102654888B1 (ko) 양 베어링 릴
JP7267081B2 (ja) 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4144895B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H10210902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
JP3961936B2 (ja) 魚釣用リール
JP2009017835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KR20200007646A (ko) 전동 릴의 감속 장치, 전동 릴의 감속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낚시용 전동 릴
JP2004350587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CN117136921A (zh) 电动绕线轮
JP2008178354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5013137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3180208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