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8436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8436A
TW201938436A TW108107408A TW108107408A TW201938436A TW 201938436 A TW201938436 A TW 201938436A TW 108107408 A TW108107408 A TW 108107408A TW 108107408 A TW108107408 A TW 108107408A TW 201938436 A TW201938436 A TW 2019384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ntrol unit
engine control
viewed
head pi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2164B (zh
Inventor
高良幸司
塚本光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406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5594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927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5943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84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84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1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8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brak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 B60T8/36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including a pilot valve responding to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 B60T8/361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 B60T8/367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 B60T8/368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 B60T8/3685Electromagnetic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nti-lock brake and traction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ed in modulator units combined with other mechanical components, e.g. pump units, master 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f the modulator unit on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62J6/027Supporting means therefor, e.g. mounting bra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指令單元(46),其輸出向引擎(26)之指令信號;及調節器(47),其連接於起動發電機(41)。引擎控制單元(44)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11)與頭燈(37)之間。液壓單元(45)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引擎控制單元(44)與頭管(11)之間。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於跨坐型車輛,搭載有用以控制引擎之引擎控制單元。例如,於日本專利特表2017-507845號公報之機車中,於座部下之側盒與儲物箱之間,配置有引擎控制單元。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近年來,將進行引擎之起動及發電之起動發電機搭載於跨坐型車輛。於此種車輛中,引擎控制單元包含輸出向引擎之指令信號之指令單元、以及連接於起動發電機之調節器。因此,引擎控制單元大型化、高重量化。
另一方面,於跨坐型車輛中,較佳為考慮車輛之操作性而前輪及後輪之接地負載之分配(前後負載分配)接近50:50。然而,若將如上所述之高重量之引擎控制單元配置於座部下,則導致後輪側之負載變大。
又,近年來,趨於在跨坐型車輛搭載ABS(Antilock Brake System,防鎖死刹車系統)。ABS包含液壓單元以控制刹車。液壓單元係搭載於跨坐型車輛之零件之中相對較高重量之零件。因此,若與上述引擎控制單元同樣地配置於座部下,則導致後輪側之負載變大。
尤其,於速克達、或彎梁型等跨坐型車輛中,原本後輪側之負載較大,故而若將引擎控制單元及液壓單元配置於座部下,則導致後輪側之負載更大。因此,為了使前後負載分配接近50:50,較佳為使前輪側之負載分配變大。
本發明之發明者提出,為了使前後負載分配接近50:50,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均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與頭燈之間。然而,由於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為大型,故而確保用以配置其等之空間成為問題。
又,於液壓單元,連接刹車軟管。刹車軟管根據前輪之動作而動作。因此,若將液壓單元自支持前輪之頭管大幅度離開地配置,則伴隨前輪之動作之刹車軟管之動作變大。於該情形時,用以避免與其他零件之干涉之刹車軟管之配設變得困難。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跨坐型車輛中,使前輪側之負載分配變大,且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並且使刹車軟管之配設容易。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頭燈、引擎、起動發電機(Starter Generator)、引擎控制單元、轉向裝置、前輪、前刹車、包含頭管之車體框架、ABS(Antilock Brake System)用之液壓單元、及刹車軟管。頭燈配置於較頭管靠前方。引擎支持於車體框架。起動發電機進行發電及引擎之起動。引擎控制單元包含輸出向引擎之指令信號之指令單元及連接於起動發電機之調節器。轉向裝置支持於頭管。前輪能夠旋轉地支持於轉向裝置。前刹車對前輪進行制動。刹車軟管將前刹車與液壓單元連接。引擎控制單元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與頭燈之間。液壓單元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引擎控制單元與頭管之間。
根據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藉由將重量較大之液壓單元與引擎控制單元配置於頭管與頭燈之間,可使前輪側之負載分配變大。藉此,可使車輛之前後負載分配接近50:50,可提高車輛之操作性。
又,液壓單元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引擎控制單元與頭管之間。因此,可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於頭管之前方,並且可使液壓單元接近頭管而配置。藉此,可將由前輪之動作所致之刹車軟管之動作抑制得較小,刹車軟管之配設變得容易。
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及液壓單元亦可與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重疊。於該情形時,藉由將重量較大之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配置於車輛中心,可提高車輛之直行穩定性。
於俯視車輛時,液壓單元亦可與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該情形時,可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
於俯視車輛時,液壓單元亦可與頭管之至少一部分及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該情形時,可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於頭管之附近。
於前視車輛時,液壓單元亦可與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該情形時,可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
於前視車輛時,液壓單元亦可與頭管之至少一部分及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該情形時,可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於頭管之附近。
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之上端亦可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之上端靠上方。於該情形時,自上方向液壓單元之接入變得容易。藉此,提高液壓單元之維護性。
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之下端亦可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之上端靠下方。於該情形時,可將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精簡地配置。
液壓單元亦可包含連接有刹車軟管之連接埠。於側視車輛時,連接埠亦可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靠上方。於該情形時,向連接埠之接入變得容易。藉此,提高液壓單元之維護性。
於側視車輛時,頭管亦可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亦可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於該情形時,可於頭管與引擎控制單元之間,確保用以配置液壓單元之空間較大。又,自上方向液壓單元之接入變得容易。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包含撐桿。撐桿亦可安裝於頭管,支持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於該情形時,利用共通之撐桿支持引擎控制單元與液壓單元。藉此,可削減零件個數。
頭燈亦可支持於撐桿。於該情形時,利用共通之撐桿支持頭燈、引擎控制單元、及液壓單元。藉此,可削減零件個數。
跨坐型車輛亦可進而包含配置於較頭管靠後方之座部。於側視車輛時,引擎亦可配置於座部之下方。於該情形時,可藉由重量較大之液壓單元與引擎控制單元而緩和因引擎之重量導致前後負載分配容易向後側大幅度偏倚。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車體框架2、轉向裝置3、車體外殼4、前輪5、座部6、後輪7、及動力單元8。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上下、左右之各方向係自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之方向。又,前後方向並非表示僅與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而是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前後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前後方向。
同樣地,所謂上下方向,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向包含於上下方向。
進而,所謂左右方向,包含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以±45°之範圍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左右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左右方向。
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11、下框架12、底部框架13、及後框架14。於側視車輛時,頭管11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如圖4所示,頭管11自下開口端11a朝向上開口端11b向後方延伸。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更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於自下開口端11a朝向上開口端11b向後方延伸之頭管11之後端緣11c,連接有下框架12。底部框架13連接於下框架12之下部。底部框架13自下框架12之下部向後方延伸。後框架14連接於底部框架13。後框架14自下框架12之後部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轉向裝置3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3包含轉向軸15、底托架16、左懸架17、及右懸架18。轉向軸15***至頭管11。轉向軸15能夠左右旋動地支持於頭管11。底托架16連接於轉向軸15之下部。底托架16配置於頭管11之下方。
左懸架17之上端部及右懸架18之上端部連接於底托架16。前輪5能夠旋轉地支持於左懸架17及右懸架18。於前輪5安裝有前刹車19。前刹車19對前輪5進行制動。前刹車19例如為碟式刹車。
轉向軸15之上部連接於把手21。如圖2所示,把手21包含第1握把22、第2握把23、及把手桿29。第1握把22與第2握把23安裝於把手桿29之兩端。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握把22配置於把手外殼31之右方。第2握把23配置於下述把手外殼31之左方。
於第1握把22之前方,配置有第1桿構件24。第1桿構件24係刹車桿。於第1桿構件24,連接有主缸20。於第2握把23之前方,配置有第2桿構件25。第2桿構件25係刹車桿。
車體外殼4包含把手外殼31、頭管收容部32、後外殼33、及底部外殼34。把手外殼31覆蓋把手21之前方及後方。於把手外殼31之上表面,安裝有包含速度計等之儀錶板。
頭管收容部32配置於把手外殼31之下方。頭管收容部32覆蓋頭管11及下框架12之周圍。頭管收容部32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及後方。頭管收容部32配置於下框架12之前方及後方。頭管收容部32於前視車輛時與頭管11重疊。頭管收容部32之下部連接於底部外殼34。頭管收容部32包含前外殼36、背部外殼38及擋泥外殼39。
前外殼36於車輛上下方向上配置於把手外殼31之下方。前外殼3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於前視車輛時,前外殼36與頭管11重疊。
於前外殼36配置有頭燈37。頭燈37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頭燈37於前視車輛時與頭管11重疊。頭燈37構成頭管收容部32之一部分。頭燈37及閃光器亦可不配置於頭管收容部32,例如亦可配置於把手外殼31。
前外殼36包含中央外殼部36c、右外殼部36r、及左外殼部36l。中央外殼部36c配置於較前輪5靠上方。右外殼部36r自中央外殼部36b之右側部向下方延伸。左外殼部36l自中央外殼部36b之左側部向下方延伸。中央外殼部36c包含形成為頭燈37之安裝孔之前端部36a。中央外殼部36c自前端部36a朝向上方往後方延伸。又,中央外殼部36c自前端部36a朝向上方、右側方、及左側方往後方延伸。
擋泥外殼39配置於前輪5之後方。擋泥外殼39於前視時與前輪5重疊。擋泥外殼39配置於下框架12之前方。擋泥外殼39之至少一部分於前視時與下框架12重疊(參照圖2)。擋泥外殼39連接於右外殼部36r與左外殼部36l。背部外殼38配置於前外殼36之後方。背部外殼38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頭管11之後方。背部外殼38之至少一部分於前視時與頭管11重疊(參照圖2)。
於前外殼36之中央部36c與背部外殼38之間,形成有收容頭管11之內側空間S。於擋泥外殼39與背部外殼38之間,形成有收容下框架12之下側空間L。關於背部外殼38將於下文敍述。
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之立體圖。如圖2及圖3所示,頭管收容部32包含開放部322。開放部322形成於頭管收容部32之內側空間S之下部,與內側空間S連通。開放部322朝向下方打開。轉向裝置3通過開放部322配置。開放部322之一部分藉由頭燈37而劃定。開放部322配置於較前輪5之頂上部靠上方。
如圖1所示,後外殼33覆蓋後框架14之周圍。座部6配置於後外殼33之上方。座部6配置於較頭管11靠後方。於後外殼33內,配置有儲物箱331。儲物箱331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
底部外殼34配置於頭管收容部32與後外殼33之間。底部外殼34覆蓋底部框架13之周圍。底部外殼34之上表面包含腳踏板341。腳踏板341配置於較座部6靠下方且前方。腳踏板341配置於底部框架13之上方。腳踏板341以騎乘者放置腳之方式設置。腳踏板341具有遍及車寬方向而平坦之形狀。但是,腳踏板341亦可並非平坦之形狀。例如,亦可於腳踏板341之中央,設置具有向上方突出之形狀且向前後方向延伸之中央通路部。
動力單元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動力單元8能夠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將後輪7能夠旋轉地支持。後輪7經由後懸架28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包含引擎26及變速箱27。
引擎26配置於較頭管11靠後方且下方。引擎26配置於較頭管收容部32靠後方。引擎26配置於後外殼33內。引擎26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即,於俯視車輛時,引擎26與座部6重疊。引擎26配置於儲物箱331之下方。
於引擎26安裝有起動發電機41。起動發電機41安裝於引擎26之曲軸42。起動發電機41具有作為用以使引擎26起動之起動器之功能、及作為利用引擎26之驅動力發電之產生器之功能。
圖4係跨坐型車輛1之前部之側視放大圖。如圖4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引擎控制單元44及ABS用之液壓單元45。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配置於頭管收容部32之內側空間S。更詳細而言,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配置於形成在前外殼36之中央外殼部36c與背部外殼38之間之內側空間S。
引擎控制單元44對引擎26進行控制。例如,引擎控制單元44進行利用引擎26之燃料噴射及點火時期之控制。圖5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立體圖。圖6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前視圖。圖7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後視圖。圖8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側視圖。
如圖5至圖8所示,引擎控制單元44具有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厚度方向(Z)而言於長度方向(Y)及寬度方向(X)較大之尺寸。引擎控制單元44具有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長度方向(Y)而言於寬度方向(X)較大之尺寸。此處,引擎控制單元44之厚度方向(Z)係指空間座標系統(X、Y、Z)中於引擎控制單元44中最小之尺寸延伸之方向。
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如圖2所示,引擎控制單元44於前視車輛時與頭管11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第1散熱面441及第2散熱面444。第1散熱面441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前表面。第2散熱面444位於第1散熱面441之相反側。第2散熱面444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後表面。
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第1側面442、第2側面443、第3側面445、及第4側面446。第1側面442連接於第1散熱面441之下端。第1側面442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下表面。第2側面443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左側面。第3側面445連接於第1散熱面441之上端。第3側面445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表面。第4側面446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右側面。
第1散熱面441與第2散熱面444係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長度方向(Y)及寬度方向(X)延伸。第1散熱面441與第2散熱面444具有較長度方向(Y)而言於寬度方向(X)較大之形狀。第1側面442與第3側面445係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寬度方向(X)及厚度方向(Z)延伸。第1側面442與第3側面445具有較厚度方向(Z)而言於寬度方向(X)較大之形狀。第2側面443與第4側面446係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長度方向(Y)及厚度方向(Z)延伸。第2側面443與第4側面446具有較厚度方向(Z)而言於長度方向(Y)較大之形狀。
於第1散熱面441之法線方向投影第1散熱面441所得之面積大於在第1側面442之法線方向投影第1側面442所得之面積。於第1散熱面441之法線方向投影第1散熱面441所得之面積大於在第2側面443之法線方向投影第1側面442所得之面積。再者,第2散熱面444具有與第1散熱面441相同之投影面積。第3側面445具有與第1側面442相同之投影面積。第4側面446具有與第2側面443相同之投影面積。
如圖6所示,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指令單元46及調節器47。指令單元46輸出向引擎26之指令信號。調節器47經由下述電纜65連接於起動發電機41及電池43,將利用起動發電機41發電之電整流,對其電壓進行控制。指令單元46與調節器47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寬度方向(X)並排配置。
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複數個連接器48-50。複數個連接器48-50安裝於第1側面442。複數個連接器48-50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寬度方向(X)並排配置。複數個連接器48-50自第1側面442向下方突出。
複數個連接器48-50包含第1連接器48、第2連接器49、及第3連接器50。第1連接器48連接於指令單元46。第2連接器49與第3連接器50連接於調節器47。
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第1安裝部51及第2安裝部52。第1安裝部51與第2安裝部52設置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兩側面。第1安裝部51與第2安裝部52分別包含供螺栓通過之孔511、521。
如圖5所示,第1散熱面441包含向厚度方向(Z)突出之凸部441a。第1散熱面441藉由凸部441a,成為包含凹凸之形狀。如圖7所示,引擎控制單元44包含複數個肋條53。複數個肋條53設置於第2散熱面444。第2散熱面444藉由複數個肋條53,成為包含凹凸之形狀。複數個肋條53於寬度方向(X)延伸。再者,於圖7中,僅對複數個肋條53之1個標註符號53,其他肋條53之符號省略。
如圖4所示,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係使厚度方向(Z)朝向相對於與頭管11之軸線Ax1垂直之方向傾斜之方向而配置。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厚度方向(Z)向前方且下方延伸。
如圖2所示,於前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管11重疊。引擎控制單元44係使寬度方向(X)朝向車寬方向而配置。即,引擎控制單元44之寬度方向(X)於車寬方向延伸。
如圖2所示,於前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至少一部分與頭燈37重疊。於前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位於較頭燈37之上端靠上方。於前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下端位於較頭燈37之下端靠上方。
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詳細而言,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第1散熱面441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於側視車輛時,第1散熱面441在相對於頭管11之軸線方向(Ax1)交叉之方向延伸。於側視車輛時,第1散熱面441相對於頭管11之軸線方向(Ax1)傾斜。於側視車輛時,第1散熱面441向前方且上方延伸。
於前視車輛時,第1散熱面441於車寬方向延伸。於前視車輛時,第1側面442於車寬方向延伸。於側視車輛時,第1側面442於與第1散熱面441不同之方向延伸。於側視車輛時,第1側面442向前方且下方延伸。於側視車輛時,第1側面442相對於頭管11之軸線方向(Ax1)傾斜。
再者,引擎控制單元44之第2散熱面444配置於與第1散熱面441相同之朝向。引擎控制單元44之第3側面445配置於與第1側面442相同之朝向。引擎控制單元44之第4側面446配置於與第2側面443相同之朝向。但是,該等之面之朝向亦可變更。
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上述頭管收容部32之內側空間S。圖9係頭管收容部32之立體圖。圖10係頭管收容部32之後視圖。圖11係圖4中之XI-XI剖視圖。圖12係圖4中之XII-XII剖視圖。
如圖9及圖10所示,背部外殼38包含中央部381、左側部382、及右側部383。中央部381於後視時與頭管11重疊。左側部382位於中央部381之左側方。左側部38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右側部383位於中央部381之右側方。右側部383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
於背部外殼38設置有供油部60。於俯視車輛時,供油口60配置於頭管11之一側方。詳細而言,於俯視車輛時,供油口60配置於頭管11之左方。供油部60設置於左側部382。左側部382包含左上部382a及左下部382b。左上部382a具有自左下部382b朝向前方凹陷之形狀。供油部60設置於左上部382a。如圖11所示,左上部382a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左上部382a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
於背部外殼38設置有主開關56。於俯視車輛時,主開關56配置於頭管11之另一側方。詳細而言,於俯視車輛時,主開關56配置於頭管11之右方。主開關56設置於右側部383。右側部383包含右上部383a及右下部383b。右上部383a具有較右下部383b更向前方凹陷之形狀。主開關56設置於右上部383a。右上部383a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右上部383a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但是,供油口60與主開關56之配置亦可變更。
如圖11所示,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較供油口60靠前方。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較主開關56靠前方。
如圖10所示,背部外殼38包含後視時與引擎控制單元44重疊之重疊部384。重疊部384跨及中央部381、左上部382a、及右上部383a。重疊部384中之左上部382a中所包含之部分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重疊部384中之右上部383a中所包含之部分位於較頭管11之後端緣11c靠前方。
圖13係表示頭管收容部32之內部之構造之側視圖。圖14係表示頭管收容部32之內部之構造之俯視圖。如圖11至圖14所示,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頭管11與頭燈37之間。
如圖13所示,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與頭燈37之至少一部分重疊。詳細而言,頭燈37包含透明外殼54及殼體55。透明外殼54由具有透光性之材料形成。透明外殼54之一部分自頭管收容部32向外部露出。殼體55配置於透明外殼54之後方。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與殼體55重疊。
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位於較頭管11之上端111靠下方。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下端44a位於較頭管11之下端112靠上方。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下端44a位於較底托架16靠上方。
如圖14所示,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與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重疊。引擎控制單元44於車寬方向上,小於頭燈37。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左右之端部位於較頭燈37之左右之端部於車寬方向上靠內側。即,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左端部位於較頭燈37之左端部靠右方。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之右端部位於較頭燈37之右端部靠左方。
如圖13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安裝於頭管11之撐桿57。頭燈37支持於撐桿57。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支持於撐桿57。撐桿57包含第1撐桿58及第2撐桿59。第1撐桿58安裝於頭管11。第1撐桿58自頭管11向前方延伸。第2撐桿59支持於第1撐桿58。頭燈37安裝於第2撐桿59。
圖15係表示省略了頭燈37之頭管收容部32之內部之構造的側視圖。圖16係自斜上前方觀察省略了頭燈37之頭管收容部32之內部之構造的圖。如圖15及13所示,第2撐桿59包含第1支持部61及第2支持部62。第1支持部61安裝於第1撐桿58。第1支持部61具有彎曲之環狀之形狀。於側視車輛時,第1支持部61自第1撐桿58向前方且上方延伸。
第2支持部62連接於第1支持部61。於側視車輛時,第2支持部62自第1支持部61向下方延伸。頭燈37安裝於第1支持部61與第2支持部62。
引擎控制單元44安裝於第1支持部61。詳細而言,如圖16所示,引擎控制單元44之第1安裝部51藉由螺栓等固定機構63安裝於第1支持部61。引擎控制單元44之第2安裝部52藉由螺栓等固定機構64安裝於第1支持部61。
於引擎控制單元44連接有電纜65。電纜65連接於第1~第3連接器48-50。電纜65包含連接於第1連接器48之複數個通信線。複數個通信線之一部分連接於檢測引擎旋轉速度之感測器等各種感測器。複數個通信線之一部分連接於引擎26之燃料噴射裝置、火星塞等裝置。電纜65包含連接於第2連接器49與第3連接器50之電力線。電力線連接於起動發電機41與電池43。
電纜65自引擎控制單元44向下方且後方延伸。電纜65自引擎控制單元44朝向頭管11延伸。雖然省略圖示,但是電纜65沿著下框架12向下方延伸。
如圖16所示,於液壓單元45連接有第1刹車軟管71與第2刹車軟管72。第1刹車軟管71將前刹車19與液壓單元45連接。第2刹車軟管72將液壓單元45與主缸20連接。液壓單元45與引擎控制單元44藉由通信線而連接。液壓單元45對前刹車19進行控制。
液壓單元45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液壓單元45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燈37與頭管11之間。液壓單元45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11與引擎控制單元44之間。液壓單元45配置於引擎控制單元44之後方。
如圖15所示,液壓單元45安裝於第1撐桿58。詳細而言,第1撐桿58包含連接部81、台部82、及保持部83。連接部81連接於頭管11。連接部81自頭管11向上方延伸。台部82支持於連接部81。台部82與車寬方向平行。台部82與車輛前後方向平行。但是,台部82亦可相對於車寬方向或車輛前後方向傾斜。液壓單元45配置於台部82上。
保持部83自台部82向上方延伸。保持部83配置於液壓單元45之側方。如圖16所示,液壓單元45經由托架84安裝於保持部83。托架84藉由螺栓等固定構件85安裝於保持部83。再者,於除圖16以外之其他圖式中,省略了托架84。
如圖15所示,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下端45a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下端44a靠上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下端45a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靠下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下端45a位於較頭管11之上端111靠下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下端45a位於較頭燈37之上端37a靠下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上端45b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靠上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上端45b位於較頭管11之上端111靠上方。如圖13所示,液壓單元45之上端45b位於較頭燈37之上端37a靠上方。
液壓單元45包含上表面451。上表面451與車寬方向平行地配置。上表面451與車輛前後方向平行地配置。於側視車輛時,上表面451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靠上方。於側視車輛時,上表面451位於較頭管11之上端111靠上方。上表面451位於較頭燈37之上端37a靠上方。
如圖16所示,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包含第1連接埠452及第2連接埠453。第1連接埠452與第2連接埠453配置於液壓單元45之上表面451。第1連接埠452與第2連接埠453於車寬方向並排配置。第1連接埠452與第2連接埠453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靠上方。第1連接埠452與第2連接埠453位於較頭管11之上端111靠上方。第1連接埠452與第2連接埠453位於較頭燈37之上端37a靠上方。
於第1連接埠452連接有第1刹車軟管71。於第2連接埠453連接有第2刹車軟管72。詳細而言,於第1連接埠452安裝有管狀之第1軟管托架73。第1刹車軟管71經由第1軟管托架73連接於第1連接埠452。於第2連接埠453安裝有管狀之第2軟管托架74。第2刹車軟管72經由第2軟管托架74連接於第2連接埠453。再者,於除圖16以外之其他圖式中,省略了第1軟管托架73及第2軟管托架74。
如圖15所示,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前端45c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前端44c靠後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前端45c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後端44d靠前方。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後端45d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後端44d靠後方。
如圖2所示,液壓單元45於前視車輛時與頭管11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液壓單元45於前視車輛時與引擎控制單元44重疊。
如圖14所示,於俯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與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重疊。於俯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與引擎控制單元44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於俯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與頭管11之至少一部分重疊。液壓單元45於車寬方向上小於引擎控制單元44。液壓單元45之左端部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左端部靠右方。液壓單元45之右端部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右端部靠左方。
於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藉由將重量較大之液壓單元45與引擎控制單元44配置於頭管11與頭燈37之間,可使前輪5側之負載分配變大。藉此,可使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負載分配接近50:50,可提高跨坐型車輛1之操作性。
又,液壓單元45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引擎控制單元44與頭管11之間。因此,可將液壓單元45精簡地配置於頭管11之前方,並且可使液壓單元45接近頭管11而配置。藉此,可將因前輪5之動作產生之刹車軟管71、72之動作抑制得較小,刹車軟管71、72之配設變得容易。
於俯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及液壓單元45與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C1重疊。因此,藉由將重量較大之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配置於車輛中心,可提高跨坐型車輛1之直行穩定性。
於俯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與頭管11之至少一部分及引擎控制單元44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可將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精簡地配置於頭管11之附近。
於前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與頭管11之至少一部分及引擎控制單元44之至少一部分重疊。因此,可將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精簡地配置於頭管11之附近。
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上端45b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靠上方。因此,自上方向液壓單元45之接入變得容易。藉此,液壓單元45之維護性提高。
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下端45a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之上端44b靠下方。因此,可將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精簡地配置。
於側視車輛時,液壓單元45之第1連接埠452與第2連接埠453位於較引擎控制單元44靠上方。因此,向連接埠452、453之接入變得容易。藉此,液壓單元45之維護性提高。
於側視車輛時,頭管11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又,於側視車輛時,引擎控制單元44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因此,於頭管11與引擎控制單元44之間,可確保用以配置液壓單元45之空間較大。又,自上方向液壓單元45之接入變得容易。
撐桿57安裝於頭管11,支持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因此,利用共通之撐桿57支持引擎控制單元44與液壓單元45。藉此,可削減零件個數。
又,頭燈37支持於撐桿57。因此,利用共通之撐桿57支持頭燈37、引擎控制單元44及液壓單元45。藉此,可削減零件個數。
於側視車輛時,引擎26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因此,可藉由重量較大之液壓單元45與引擎控制單元44而緩和因引擎26之重量導致前後負載分配容易向後側大幅度偏倚。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踏板型車輛等其他種類之車輛。前輪之數量並不限定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或者,後輪之數量並不限定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引擎控制單元44亦可具有怠速停止等控制功能。怠速停止係於車輛停止時自動地使引擎26停止,於車輛之發動時自動地使引擎26再起動之功能。
引擎控制單元44之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造。例如,引擎控制單元44亦可為較寬度方向(X)而言於長度方向(Y)較長之形狀。引擎控制單元44之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配置。例如,引擎控制單元44亦可沿著上下方向配置。
撐桿57之構造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構造,亦可變更。液壓單元45之構造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配置,亦可變更。例如,液壓單元45之上表面451亦可相對於車寬方向、及/或車輛前後方向傾斜。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裝置
4‧‧‧車體外殼
5‧‧‧前輪
6‧‧‧座部
7‧‧‧後輪
8‧‧‧動力單元
11‧‧‧頭管
11a‧‧‧下開口端
11b‧‧‧上開口端
11c‧‧‧後端緣
12‧‧‧下框架
13‧‧‧底部框架
14‧‧‧後框架
15‧‧‧轉向軸
16‧‧‧底托架
17‧‧‧左懸架
18‧‧‧右懸架
19‧‧‧前刹車
20‧‧‧主缸
21‧‧‧把手
22‧‧‧第1握把
23‧‧‧第2握把
24‧‧‧第1桿構件
25‧‧‧第2桿構件
26‧‧‧引擎
27‧‧‧變速箱
28‧‧‧後懸架
29‧‧‧把手桿
31‧‧‧把手外殼
32‧‧‧頭管收容部
33‧‧‧後外殼
34‧‧‧底部外殼
36‧‧‧前外殼
36a‧‧‧前端部
36c‧‧‧中央外殼部
36l‧‧‧左外殼部
36r‧‧‧右外殼部
37‧‧‧頭燈
37a‧‧‧上端
38‧‧‧背部外殼
39‧‧‧擋泥外殼
41‧‧‧起動發電機
42‧‧‧曲軸
43‧‧‧電池
44‧‧‧引擎控制單元
44a‧‧‧下端
44b‧‧‧上端
44c‧‧‧前端
44d‧‧‧後端
45‧‧‧ABS用之液壓單元
45a‧‧‧下端
45b‧‧‧上端
45c‧‧‧前端
45d‧‧‧後端
46‧‧‧指令單元
47‧‧‧調節器
48‧‧‧第1連接器
49‧‧‧第2連接器
50‧‧‧第3連接器
51‧‧‧第1安裝部
52‧‧‧第2安裝部
53‧‧‧肋條
54‧‧‧透明外殼
55‧‧‧殼體
56‧‧‧主開關
57‧‧‧撐桿
58‧‧‧第1撐桿
59‧‧‧第2撐桿
60‧‧‧供油部
61‧‧‧第1支持部
62‧‧‧第2支持部
63‧‧‧固定機構
64‧‧‧固定機構
71‧‧‧第1刹車軟管
72‧‧‧第2刹車軟管
73‧‧‧第1軟管托架
74‧‧‧第2軟管托架
81‧‧‧連接部
82‧‧‧台部
83‧‧‧保持部
84‧‧‧托架
85‧‧‧固定構件
111‧‧‧上端
112‧‧‧下端
322‧‧‧開放部
331‧‧‧儲物箱
341‧‧‧腳踏板
381‧‧‧中央部
382‧‧‧左側部
382a‧‧‧左上部
382b‧‧‧左下部
383‧‧‧右側部
383a‧‧‧右上部
383b‧‧‧右下部
441‧‧‧第1散熱面
441a‧‧‧凸部
442‧‧‧第1側面
443‧‧‧第2側面
444‧‧‧第2散熱面
445‧‧‧第3側面
446‧‧‧第4側面
451‧‧‧上表面
452‧‧‧第1連接埠
453‧‧‧第2連接埠
511、521‧‧‧孔
Ax1‧‧‧軸線
C1‧‧‧車輛中心線
L‧‧‧下側空間
S‧‧‧內側空間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3係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立體圖。
圖4係跨坐型車輛之前部之側視放大圖。
圖5係引擎控制單元之立體圖。
圖6係引擎控制單元之前視圖。
圖7係引擎控制單元之後視圖。
圖8係引擎控制單元之側視圖。
圖9係頭管收容部之立體圖。
圖10係頭管收容部之後視圖。
圖11係圖4中之XI-XI剖視圖。
圖12係圖4中之XII-XII剖視圖。
圖13係表示頭管收容部之內部之構造之側視圖。
圖14係表示頭管收容部之內部之構造之俯視圖。
圖15係表示省略了頭燈之頭管收容部之內部之構造的側視圖。
圖16係自斜上前方觀察省略了頭燈之頭管收容部之內部之構造的圖。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車體框架,其包含頭管; 頭燈,其配置於較上述頭管靠前方; 引擎,其支持於上述車體框架; 起動發電機,其進行發電及上述引擎之起動; 引擎控制單元,其包含輸出向上述引擎之指令信號之指令單元及連接於上述起動發電機之調節器; 轉向裝置,其支持於上述頭管; 前輪,其能夠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轉向裝置; 前刹車,其對上述前輪進行制動; ABS(Antilock Brake System)用之液壓單元;以及 刹車軟管,其將上述前刹車與上述液壓單元連接; 上述引擎控制單元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頭管與上述頭燈之間, 上述液壓單元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引擎控制單元與上述頭管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俯視車輛時,上述引擎控制單元及上述液壓單元與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之車輛中心線重疊。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俯視車輛時,上述液壓單元與上述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俯視車輛時,上述液壓單元與上述頭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液壓單元與上述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前視車輛時,上述液壓單元與上述頭管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引擎控制單元之至少一部分重疊。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液壓單元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引擎控制單元之上端靠上方。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液壓單元之下端位於較上述引擎控制單元之上端靠下方。
  9.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液壓單元包含連接有上述刹車軟管之連接埠,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連接埠位於較上述引擎控制單元靠上方。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頭管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引擎控制單元朝向前方且上方傾斜地配置。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 進而具備安裝於上述頭管且支持上述引擎控制單元與上述液壓單元之撐桿。
  12. 如請求項1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頭燈支持於上述撐桿。
  1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 進而具備配置於較上述頭管靠後方之座部, 於側視車輛時,上述引擎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下方。
TW108107408A 2018-03-07 2019-03-06 跨坐型車輛 TWI7021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0643 2018-03-07
JP2018040643A JP2019155944A (ja) 2018-03-07 2018-03-07 鞍乗型車両
JP2018-192758 2018-10-11
JP2018192758A JP2020059436A (ja) 2018-10-11 2018-10-1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8436A true TW201938436A (zh) 2019-10-01
TWI702164B TWI702164B (zh) 2020-08-21

Family

ID=65635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7408A TWI702164B (zh) 2018-03-07 2019-03-06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36594B1 (zh)
PH (1) PH12019050037A1 (zh)
TW (1) TWI7021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6555B (zh) * 2020-06-23 2022-09-01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跨騎型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N202041049874A (zh) * 2020-11-16 2020-11-27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9000856D1 (de) * 2009-01-30 2011-04-21 Yamaha Motor Europ Motorrad mit spezieller angeordneter Batterie und ABS-Einheit
DE602009000643D1 (de) * 2009-02-04 2011-03-03 Yamaha Motor Europ Motorrad mit Bauteilen, die gemäß eines verbesserten Layouts angeordnet sind
JP5751989B2 (ja) * 2011-08-27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572618B2 (ja) * 2011-11-16 2014-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238329B2 (ja) 2014-03-18 2017-1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制御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6555B (zh) * 2020-06-23 2022-09-01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跨騎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36594B1 (en) 2022-06-08
EP3536594A1 (en) 2019-09-11
TWI702164B (zh) 2020-08-21
BR102019004325A2 (pt) 2020-03-03
PH12019050037A1 (en) 2019-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2535B (zh) 跨坐型車輛
JP5292607B2 (ja) 車両の後部灯火装置
JP5793932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702164B (zh) 跨坐型車輛
TWI731308B (zh) 跨坐型車輛
US11884360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addled vehicle
JP5764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66450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ケース
EP2557025B1 (en) Back part structure of body i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20059436A (ja) 鞍乗型車両
JP638996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のヘッドライト取り付け構造
TWI664105B (zh) 跨坐型車輛
TWI764595B (zh) 跨坐型車輛
JP592150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装置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7096381B2 (ja) 鞍乗型車両
TWI828424B (zh) 跨坐型車輛
BR102019004325B1 (pt) Veículo do tipo selim
WO2021149341A1 (ja) 制御装置の配置構造
JP201712192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2140927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クリーン固定構造
TWI52501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1310783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JP55659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ウィンカ装置
JPWO2011129316A1 (ja) エンジンの燃料噴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