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4279A - 激振裝置 - Google Patents

激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4279A
TW201324279A TW101137986A TW101137986A TW201324279A TW 201324279 A TW201324279 A TW 201324279A TW 101137986 A TW101137986 A TW 101137986A TW 101137986 A TW101137986 A TW 101137986A TW 201324279 A TW201324279 A TW 20132427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citation device
vibration
piezoelectric element
weight
exci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7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Osamu Yamazaki
Katsunori Kumasaka
Yoshiyuki Abe
Mitsuharu Chiba
Original Assignee
Nec Toki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Tokin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Toki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24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427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6Arranging circuit leads; Relieving strain on circuit le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7/00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Electrostrictive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03Transducers capable of generating both sound as well as tactile vibration, e.g. as used in cellular 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激振裝置係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例如觸控面板)。激振裝置包含:2個支持部;振動板;激振元件(例如壓電元件);以及重錘。2個支持部,分別設於在長度方向上的2個彼此不同之位置。振動板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別受到2個支持部所支持。激振元件安裝在振動板底面之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重錘具有:2個自由端部,分別位於長度方向之兩端;以及被固定部,位於自由端部之間。被固定部係固定在振動板頂面。激振元件未受到驅動時,自由端部均離開振動板頂面。

Description

激振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可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之激振裝置。
此種類型的激振裝置例如揭示於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1揭示有構成激振裝置的壓電雙層致動(Bimorph)元件(激振元件)的支持構造之例。專利文獻1的壓電雙層致動元件係安裝於電子設備的觸控面板(對象物)。觸控面板上顯示有圖示。當手指觸碰至觸控面板的圖示(即觸控面板的一部分)時,將既定信號輸出至壓電雙層致動元件,藉此使壓電雙層致動元件振動。壓電雙層致動元件與觸控面板,係藉由具有高彈性係數的連結構件所連結。因此,觸控面板有效地振動。依據專利文獻1,觸碰於觸控面板的手指能獲得良好的按鍵感(亦即如同壓下按鍵的觸感)。
專利文獻2的圖4所揭示的激振裝置包含:碟盤狀壓電彎曲件(激振元件)、質量部位(重錘)、以及由彈性材料構成的阻尼墊。質量部位夾住阻尼墊,安裝於壓電彎曲件的中央部分。壓電彎曲件的周緣部安裝於揚聲器的面板(對象物)。壓電彎曲件在接受到音響信號時振動,將撓曲波傳送至面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0393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平11-512256號公報
專利文獻1的壓電雙層致動元件及觸控面板分別黏接於連結構件的相反側上。因此,有些情況下由於組裝電子設備整體時產生的誤差或各構件的尺寸誤差等原因,使觸控面板及壓電雙層致動元件從連結構件受到較大的壓力。例如,壓電雙層致動元件具有公差最大值的厚度時,有些情況下觸控面板受到較大的壓力。
在以專利文獻2的壓電彎曲件之方式,僅將激振元件的周緣部安裝於對象物時,不易產生上述壓力。藉由以夾住阻尼墊的方式將質量部位安裝至專利文獻1之壓電雙層致動元件的中央部分,並將撓曲波從壓電雙層致動元件的端部傳送至觸控面板,可解決上述壓力問題。
但是,具有觸控面板的電子設備要求小型化與薄型化。所以,激振裝置(尤其是激振元件及重錘)必須小型化且薄型化。又,在不具觸控面板的電子設備中使用激振裝置時,激振裝置亦宜係小型且薄型。只在小型且薄型的激振元件之中央部分設置重錘時,難以充分獲得用於振動之重量。所以無法將充分的振動傳送至所安裝的對象物(例如,觸控面板或電子設備全體)。換言之,將小型且薄型的激振元件安裝於如專利文獻2的對象物上並不理想。
所以,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激振裝置,在小型化且薄型化之情況下,亦能有效地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且不對於對象物施加過度的壓力。
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可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之激振裝置。該激振裝置包含:振動板、激振元件以及重錘。該振動板具有分別位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附近之2個被支持部以及位於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的第1主面及第2主面。該激振元件係於受到驅動時產生振動。該激振元件在該長度方向上與各該被支持部之間均拉開距離而安裝於該振動板的該第1主面。該重錘具有分別位於該長度方向之兩端之2個自由端部以及位於在該長度方向上的該自由端部之間的被固定部。該被固定部係固定於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在該激振元件未受到驅動的未驅動狀態下,該自由端部在該上下方向上分別離開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
依據本發明,重錘係以在長度方向上的2個自由端部之間來固定至振動板上,所以可將重錘往長度方向加長延伸(即加重)。所以,即使將激振裝置小型化且薄型化時,也能有效地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
再者,依據本發明,可將激振元件的振動經由振動板的被支持部而傳播至對象物。換言之,可使激振元件不與對象物直接接觸,而將激振元件的振動傳播至對象物。所以,能不將過度的壓力施加於對象物。
以下參照附加圖式並討論下述較佳實施形態之說明,應能更正確理解本發明之目的,且更加完全理解其構成。
10a、10b、10c、10d、10d'、10e、10e'、10e"、10f、10f'、10f"、10g‧‧‧激振裝置
200、200"、200e、200e'、200e"‧‧‧激振元件(壓電元件)
202、202"、202e、202e'、202e"‧‧‧端部(被支持部)
204‧‧‧頂面
205‧‧‧底面
206b、206f、206g‧‧‧正電極(電極)
207b、207f、207g‧‧‧負電極(電極)
210e‧‧‧壓電板
220e‧‧‧金屬板(振動板)
224e‧‧‧頂面
225e‧‧‧底面
300、300d、300d'、300e"‧‧‧質量體(重錘)
302‧‧‧自由端部
304‧‧‧被固定部
310‧‧‧主部
315、315d、315d'、315e"‧‧‧對向面
320‧‧‧伸出部
330d‧‧‧連結部
400、400f‧‧‧接合構件
410f‧‧‧第1彈性構件(彈性構件)
420f‧‧‧形態保持帶
450f‧‧‧第2彈性構件(彈性構件)
500、500'、500"、500b、500f'、500f"‧‧‧固持構件
510、510'、510"、510f、510f'、510f"‧‧‧支持部
512'‧‧‧凸部
520b‧‧‧異向性導體
530b‧‧‧端子電極
540b‧‧‧導線
550‧‧‧固持部
600、600f、600f'‧‧‧箱體
602‧‧‧收容空間(收容部)
610、610f、610f'‧‧‧下部箱體
612‧‧‧缺口
616‧‧‧固持孔
618‧‧‧下部被固持片
620‧‧‧安裝部
650、650f、650f'‧‧‧上部箱體
652‧‧‧缺口
656‧‧‧上部被固持片
700、700'‧‧‧振動板
710、710'‧‧‧被支持部
720‧‧‧第1主面(主面)
730‧‧‧第2主面(主面)
750‧‧‧連結區塊
800‧‧‧罩體
810、810g‧‧‧上部罩體
812‧‧‧貫穿孔
820‧‧‧下部罩體
圖1係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的立體圖。在此,長度方向、上下方向及寬度方向係表示彼此正交的3個方向(以下圖式亦同)。
圖2係顯示圖1之激振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係沿著III-III線顯示圖1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在此,未畫出下部箱體的安裝部(圖4及其後的圖式亦同)。
圖4係局部性放大顯示圖3之激振裝置的端部附近(虛線A包圍的部分) 的概略剖面圖。
圖5係顯示圖4所示部位之變形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6係顯示圖4所示部位之另一變形例的概略剖面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的端部附近(對應於圖4所示部位的部位)之概略剖面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9係沿著IX-IX線顯示圖8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10係沿著對應於圖8之IX-IX線的線顯示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11係顯示圖10之激振裝置的變形例之概略剖面圖。
圖12係沿著對應於圖1之III-III線的線顯示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13係顯示圖12之激振裝置的變形例之概略剖面圖。
圖14係顯示圖12之激振裝置的另一變形例之概略剖面圖。
圖15係顯示未將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收容於箱體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16係顯示將圖15激振裝置移除罩體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17係沿著XVII-XVII線顯示圖16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在此未畫出電極之中往上方延伸的部位。
圖18係局部性放大顯示圖17之激振裝置的中央部分(虛線B包圍的部分)之概略剖面圖。
圖19係顯示將圖17之激振裝置安裝罩體且收容至箱體的狀態之概略剖面圖。在此未畫出電極之中往上方延伸的部位。
圖20係顯示圖19之激振裝置的變形例之概略剖面圖。在此未畫出電極之中往上方延伸的部位。
圖21係局部性放大顯示圖20之激振裝置的端部附近(虛線C包圍的部分)之概略剖面圖。
圖22係顯示圖21所示部位的變形例之概略剖面圖。
圖23係顯示圖16之激振裝置的變形例之立體圖。
圖24係沿著XXIV-XXIV線顯示圖23之激振裝置的概略剖面圖。在 此未畫出電極之中往上方延伸的部位。
圖25係顯示未將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收容於收容箱體的狀態之立體圖。
圖26係沿著XXVI-XXVI線顯示將圖25之激振裝置移除罩體的狀態之概略剖面圖。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本發明可藉由多種變形及各種形態來實現,就其一例而言,以下詳細說明如圖式所示的特定實施形態。圖式及實施形態不限定於本發明所揭示的特定形態,其對象包含有附加申請專利範圍所明示的範圍內形成的全部變形例、均等物及代替例。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a包含:壓電元件(激振元件)200、金屬製的質量體(重錘)300、由彈性體構成的接合構件400、由樹脂等絕緣性材料構成的2個固持構件500、以及金屬製的箱體600。激振裝置10a可安裝於例如電子設備(未圖示)的觸控面板(未圖示)。激振裝置10a可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例如觸控面板)。
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激振元件200係由壓電性材料構成的壓電元件200,於供給驅動電壓時(即受到驅動時)進行振動。但激振元件200只要能在受到驅動時產生振動,亦可由壓電性材料以外的素材(材料)形成。壓電元件20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纖薄且在長度方向上加長延伸的平板形狀。詳細而言,壓電元件200具有在長度方向上的2個端部(被支持部)202以及在上下方向上的頂面204及底面205。由以上說明可理解,本實施形態之壓電元件200構成為在上下方向上振動。
由圖2及圖3可理解,重錘300將上下方向的(依據本實施形態而言係 往下方)重量附加至壓電元件200,藉此,壓電元件200可更加有效地振動。為使激振裝置10a的重錘300小型化,重錘300宜由具有高體積密度的材料(例如金屬)形成。再者,重錘300的材料宜具有優異的抗蝕性。更具體而言,重錘300宜由具有7×103kg/m3以上的體積密度之抗蝕性金屬(例如黃銅或不鏽鋼)形成。更佳者為,重錘300由具有19×103kg/m3以上的體積密度之抗蝕性金屬(例如,鎢)形成。
重錘300大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纖薄且在長度方向上加長延伸的平板形狀。詳細而言,重錘300具有在長度方向上加長延伸的主部310以及設於主部310上的2個伸出部320。伸出部320分別形成於長度方向上的主部310之中央部(即中間部分)。2個伸出部320彼此分開,並從主部310分別往寬度方向伸出。重錘300具有上下方向中一邊的面,即對向面315。本實施形態之對向面315係主部310的底面。
重錘300具有2個自由端部302以及1個被固定部304。自由端部302分別位於長度方向上的重錘300兩端。本實施形態之自由端部302亦係主部310的端部。被固定部304位於長度方向上的自由端部302之間。本實施形態之被固定部304係對向面315的一部分。
由圖2及圖3可理解,本實施形態之壓電元件200及重錘300上下夾住接合構件400而彼此接合,藉此,重錘300的對向面315係與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在上下方向上對向。詳細而言,接合構件400使壓電元件200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以及重錘300之被固定部304(即重錘300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彼此連結。
壓電元件200及重錘300如上所述夾住接合構件400(即由彈性體構成的接合部)而接合。換言之,壓電元件200未與重錘300(即剛體)直接地接合。依據本實施形態,壓電元件200振動時,壓電元件200中間部分的振動受到接合構件400所吸收。更具體而言,壓電元件200中間部分振動時,接合構件400進行彈性變形。所以,壓電元件200的振動不受阻礙。
本實施形態之接合構件400具有矩形形狀。但是只要能發揮上述效果即可,接合構件400可具有任何形狀。接合構件400宜由矽酮樹脂等橡膠系材料(例如矽酮橡膠)形成。但是,接合構件400只要具有將壓電元件200與重錘300予以接合用的充分強度,且不給予壓電元件200過度的壓力即可,亦可由非橡膠系的材料(例如環氧樹脂)形成。
由圖2及圖3可理解,本實施形態之固持構件500在長度方向上夾住壓電元件200,支持並固持壓電元件200。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之固持構件500分別具有與長度方向正交的矩形板狀。固持構件500設有支持部510。本實施形態之支持部510係形成在固持構件500的長度方向上內側之凹處。壓電元件200的2個端部202***於支持部510,藉此將壓電元件200支持並固持成可在上下方向上振動。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a具有分別設置於長度方向上不同位置的2個支持部510,藉以支持壓電元件200。
固持構件500更設有固持部550。本實施形態之固持部550係形成於固持構件500的長度方向上外側之凹處。
如圖2及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箱體600係由下部箱體610與上部箱體650構成。下部箱體610與上部箱體650在上下方向上連結,藉此在箱體600內部形成收容空間(收容部)602(參照圖3)。藉由接合構件400而彼此接合的壓電元件200及重錘300,以及固持構件500(即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係在壓電元件200受到固持構件500所支持的狀態下收容於收容部602。更具體而言,係在將上述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收容於下部箱體610之後,將上部箱體650連結至下部箱體610,藉以將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收容於收容部602。
收容部602在長度方向上的尺寸設定成稍微大於支持壓電元件200的2個固持構件500之間的距離(即大致上相同)。再者,收容部602在寬度方向 上的尺寸(即寬度)及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即高度)設定成分別稍大於固持構件500的寬度及高度(即分別大致相同)。所以,在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收容於下部箱體610的收容狀態中,固持構件500在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的移動受到限制。詳細而言,在收容狀態中,固持構件500往長度方向內側的移動受到壓電元件200所限制,固持構件500往長度方向外側的移動受到下部箱體610所限制,藉以暫固定固持構件500。
本實施形態之下部箱體610設有2個安裝部620。安裝部620用於例如將下部箱體610安裝至供給驅動電壓的基板時(在參照圖1及圖2之外未描繪安裝部620)。下部箱體610更設有分別與固持構件500的固持部550對應的2個固持孔616及2個下部被固持片618。詳細而言,下部箱體610在長度方向上的側面之一部分設有缺口並往收容部602的內部彎折,藉以形成有固持孔616及下部被固持片618。下部被固持片618彎折而***至處於收容狀態下的固持構件500之固持部550。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上部箱體650設有分別與固持構件500之固持部550對應的2個上部被固持片656。詳細而言,上部箱體650載置在位於收容狀態下的下部箱體610之上。上部箱體650在長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別彎折朝向下方。上述彎折朝向下方之部位的一部分再彎折朝向收容部602內部,藉以形成有上部被固持片656。上部被固持片656穿過固持孔616並***至收容於下部箱體610的固持構件500之固持部550。
如以上記載,將固持構件500收容並暫固定於下部箱體610之後,再藉由下部被固持片618及上部被固持片656(即藉由下部箱體610及上部箱體650)來完全固定。完全固定的固持構件500,無法意外地從箱體600取出。換言之,在將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收容於收容部602的收容狀態下,壓電元件200受到穩定支持。
如圖1及圖2所示,下部箱體610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面分別設有缺口612。缺口612對應於重錘300的伸出部320,形成於下部箱體610在長 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同樣地,上部箱體650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別設有缺口652。缺口652對應於重錘300的伸出部320,形成於上部箱體650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依據本實施形態,在收容狀態下,重錘300的伸出部320可透過由缺口612及缺口652構成的孔來觀察確認。
如圖3所示,重錘300具有從被固定部304(即中間部分)越靠近自由端部302時對向面315越離開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即與對向面315對向的面)的形狀。更具體而言,在壓電元件200未受到驅動的未驅動狀態(即未將驅動電壓供給至壓電元件200,壓電元件200靜止中的靜止狀態)下的重錘300與壓電元件200頂面204之間的上下方向之距離,係設定成在長度方向上從被固定部304越靠近自由端部302時越大。亦即在未驅動狀態下,自由端部302均在上下方向上離開頂面204,重錘300僅受到被固定部304所支持。
如以上說明,重錘300與壓電元件200構成為從被固定部304越靠近自由端部302時越分開。因此,即使大幅削減重錘300與壓電元件200之間的間隔,在壓電元件200受到驅動的驅動狀態下,亦能防止重錘300(尤其是易位移的自由端部302)與壓電元件200接觸。換言之,依據本實施形態,在未驅動狀態下的重錘300與壓電元件200之間的上下方向之距離,係設定成:壓電元件200受到驅動時,重錘300之被固定部304以外的部位,與壓電元件200不相碰撞。
本實施形態之重錘300的對向面315,從被固定部304直線地傾斜朝向自由端部302。但是,對向面315亦可係曲線地傾斜。詳細而言,對向面315宜係具有壓電元件200振動最大彎曲時的形狀之曲面。
依據本實施形態,重錘300係在長度方向上的2個自由端部302之間固定於壓電元件200,所以可往長度方向上延長(即加重)重錘300。再者,可使重錘300與壓電元件200之間的間隔縮小到極限。所以,可以將重錘300設定成具有充分大的重量並且使激振裝置10a小型化且薄型化。換言 之,本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a即使在小型化且薄型化之情況也能有效地將較大的振動傳播至所安裝之處(即未圖示的對象物)。
再者,壓電元件200的振動係經由支持部510而傳播至對象物(未圖示)。換言之,不使壓電元件200與對象物直接地接觸,並能將壓電元件200的振動傳播至對象物。例如,可將箱體600的底部固定於觸控面板(未圖示),藉以將振動傳播至觸控面板。依據本實施形態,可使激振裝置10a不對於對象物施加過度的壓力。亦即,本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a可合適地使用作為產生低頻振動之激振裝置。
壓電元件200的振動頻率(即激振用頻率),例如依據壓電元件200的尺寸來設定。激振用頻率宜設定在不會感覺為噪音的範圍。更具體而言,激振用頻率宜係人類幾乎聽不見的頻率,即100Hz以下(不包含0)。更佳者為,激振用頻率係人類更加聽不見的頻率,即20Hz以下(不包含0)。但是,激振用頻率只要是產生人類不會當作噪音而感覺不愉快的程度之振動大小,亦可大於100Hz而在300Hz以下。激振用頻率大於100Hz而在300Hz以下時,可以獲得更佳明確的觸覺。為使觸覺明確,將激振用頻率定在150Hz以上250Hz以下更為理想。
由圖1至圖3可理解,例如可藉由下述第1組裝方法來組裝激振裝置10a。首先,將重錘300接合(例如黏接)至壓電元件200的中間部分,夾住接合構件400。其次,以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來支持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藉由以上步驟,可組裝出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其次,將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放入下部箱體610之後,將下部箱體610的下部被固持片618彎折並***固持構件500的固持部550,藉此將壓電元件200及固持構件500(即激振裝置10a的主要部分)固定於下部箱體610。其次,將上部箱體650載置於下部箱體610之後,將上部箱體650的上部被固持片656彎折並穿過固持孔616,***至固持構件500的固持部550,藉此組裝出激振裝置10a。如前所述,即使在組裝成激振裝置10a之後亦能視認重錘300的伸出部320。所以,可在組裝成激振裝置10a之後確認重錘300所固 定的位置(參照圖1)。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重錘300具有前述方式構成的伸出部320,所以可藉由與前述方法不同的方法來將重錘300接合至壓電元件200。換言之,可藉由與第1組裝方法不同的方法(例如下述第2組裝方法)來組裝激振裝置10a。依據第2組裝方法,首先以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來支持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其次將支持部510所支持的壓電元件200放入下部箱體610。其次,將下部箱體610的下部被固持片618彎折並***至固持構件500的固持部550,藉此將壓電元件200及固持構件500固定於下部箱體610。其次,藉由例如治具(未圖示)來定位伸出部320,將重錘300接合至壓電元件200的中間部分,夾住接合構件400。其次與第1組裝方法同樣將上部箱體650固定於下部箱體610,藉此組裝出激振裝置10a。
依據第2組裝方法,可確認下部箱體610與重錘300之位置關係並且將重錘300接合至壓電元件200。所以,能提升激振裝置10a在組裝步驟中的良率。再者,依據第2組裝方法,可將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的下部箱體610與重錘300之間隔設計成更小。換言之,可使重錘300的長度及寬度更大。所以,可使重錘300的重量更大,藉以將更大的振動傳播至所安裝之處。
由圖4可理解,本實施形態之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係與支持部510進行面接觸。端部202亦可嵌入(即亦可***)至支持部510。其中,可藉由使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與支持部510形成為一體,不將端部202***至支持部510而形成上述構成。更具體而言,壓電元件200與固持構件500可一體成形並使支持部510固持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例如,將壓電元件200嵌入成形至樹脂等)。
如圖5所示,亦可藉由固持構件500'來固持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固持構件500'上形成有與支持部510稍微不同的支持部510'。更具體而言,支持部510'上形成有多數之凸部512'。凸部512'分別在與寬度方向正交的 平面上具有圓弧形狀的剖面。凸部512'分別朝向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底面205及長度方向上的端面伸出,藉以使凸部512'的各個前端部與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進行接觸。
由圖5可理解,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與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進行線接觸。所以,支持部510'(即凸部512')固持端部202的拘束力(固持力),小於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固持端部202的固持力。因此,即使在凸部512'的伸出量較大時,也能比較容易地將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至支持部510'。再者,能確實地固定住***至支持部510'的端部202。固持構件500'以上述方式構成,所以可由具有高楊氏係數的材料(例如,環氧樹脂)形成。固持構件500'的材料之楊氏係數較高時,能更有效地防止壓電元件200的振動受到固持構件500所衰減。因此能將更大的振動傳播至所安裝之處。
如圖6所示,激振裝置10a亦可具有激振元件(壓電元件)200"及固持構件500"來代替壓電元件200及固持構件500。壓電元件200"具有端部(被支持部)202"。端部202"的前端具有朝向長度方向外側伸出的半圓柱形狀。固持構件500"具有支持部510"。支持部510"頂面及底面分別在與寬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具有圓弧形狀的剖面。詳細而言,支持部510"頂面及底面在上下方向上緩緩分開並往長度方向內側延伸。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及支持部510"因為以上述方式構成,可比較容易地將端部202"***至支持部510"。再者,可藉由將模具(未圖示)往長度方向牽引來形成固持構件500"。所以,固持構件500"可藉由具有高楊氏係數的材料,比固持構件500'更容易地形成。
(第2實施形態)
由圖7可理解,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b係與激振裝置10a(參照圖1至圖4)同樣方式構成。但是,激振裝置10b在長度方向上的端部具有與激振裝置10a的對應之端部不同的構造。
更具體而言,激振裝置10b具有與激振裝置10a同樣的壓電元件200,另一方面具有與激振裝置10a的固持構件500不同的固持構件500b。壓電元件200頂面204設有用來驅動壓電元件200的外部電極,即正電極(電極)206b及負電極(電極)207b。詳細而言,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形成有電極206b、207b其中之一,底面205形成有電極206b、207b其中另一者。底面205上形成的電極206b、207b其中之一例如沿著壓電元件200的側面而拉出至頂面204。
固持構件500b設於激振裝置10b在長度方向上的一邊端部。激振裝置10b在長度方向上的另一邊端部設有固持構件500(參照圖3)。固持構件500b係與固持構件500同樣固定於下部箱體610。
固持構件500b形成有支持部510。支持部510使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位於支持部510之上,並固持壓電元件200的端部202之一。固持構件500b更再固持有異向性導體520b、2個端子電極530b及2個導線540b。本實施形態之異向性導體520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導電性。異向性導體520b與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進行接觸,載置於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之上。端子電極530b分別與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對應,載置於異向性導體520b之上。更具體而言,2個端子電極530b配置於分別與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對應的位置。導線540b分別與端子電極530b連接。由以上說明可理解,導線540b將驅動電壓供給至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
激振裝置10b的端部202之一與固持構件500b係以上述方式構成,所以藉由支持部510來支持端部202,即可將驅動電壓供給至壓電元件200。依據本實施形態,無須將導線540b軟銲至壓電元件200之複雜步驟。所以,相較於軟銲導線540b之情況而言,可縮短製造所須時間。
再者,依據本實施形態,經由異向性導體520b來供給驅動電壓。異向性導體520b(即支持端部202之部位的一部分),例如可由導電性彈性體(例如,異向性導電橡膠)形成。異向性導體520b具有彈性時,可更柔軟地支持 端部202。所以,能不妨礙壓電元件200的振動,且更確實(即具有高可靠度)地供給驅動電壓。
固持構件500b可藉由絕緣性的彈性材料來一體成形。例如,可將異向性導體520b、端子電極530b及導線540b內置於固持構件500b中,將固持構件500b一體成形。此時,亦可將正電極206b及負電極207b所設的端部202***至形成的固持構件500b之支持部510。
(第3實施形態)
如圖8及圖9所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c係藉由將重錘300及接合構件400追加至激振裝置10a(參照圖3)而構成。追加的重錘300配置於壓電元件200底面205。更具體而言,激振裝置10c的壓電元件200底面205夾住接合構件400而接合有重錘300。重錘300接合於底面205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換言之,相對於激振裝置10a只具有1個重錘300而言,激振裝置10c具有2個重錘300,分別接合在頂面204的中間部分及底面205的中間部分。
依據本實施形態,產生有沿著壓電元件200的板面之振動時(例如,激振裝置10c在長度方向上搖動時),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夾住壓電元件200的2個重錘300,對著壓電元件200(即對著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彼此對稱地振動。藉此,能抑制壓電元件200在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異常振動(即不理想的振動)。
依據本實施形態,2個重錘300位於在上下方向上相對於壓電元件200而彼此對稱的位置。所以,使2個重錘300由相同材質的材料(即具有相同體積密度的材料)形成時,可將彼此具有相等重量的2個重錘300,配置成重心位在相對於壓電元件200成對稱的位置。藉由將2個重錘300如此配置,可更有效地抑制上述的壓電元件200之異常振動。換言之,能更加提升異常振動之抑制效果。
(第4實施形態)
由圖10可理解,本發明第4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d在具有與重錘300不同的2個質量體(重錘)300d及1個連結部330d之外,係與激振裝置10c(參照圖8及圖9)同樣方式構成。
重錘300d係與重錘300同樣方式構成。更具體而言,重錘300d分別具有與對向面315(參照圖8)同樣形狀的對向面315d。2個重錘300d的對向面315d係分別與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及底面205接合。再者,2個重錘300d藉由連結部330d而上下連結。換言之,連結部330d將配置在壓電元件200上下的2個重錘300d予以機械性連接。2個重錘300d及連結部330d例如可由金屬材料(即剛體)一體地形成。
依據本實施形態,壓電元件200上下的重錘300d受到連結部330d所固定,所以產生沿著壓電元件200板面的振動時,2個重錘300d不進行相對性位移(即不進行相對性振動)。因此,更加健全地防止沿著壓電元件200板面的振動使得重錘300d振動。換言之,能更加有效地抑制前述壓電元件200的異常振動。
依據本實施形態,分別接合(即固定)在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及底面205的2個重錘300d受到連結部330d所連結。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2個重錘300d藉由連結部330d而夾住壓電元件200,藉而接合於壓電元件200。因此,提升了重錘300d與壓電元件200之接合強度,並提升了激振裝置10d的可靠度
亦可只將2個重錘300d之一方固定至壓電元件200頂面204或底面205,來代替本實施形態。例如亦可將上側的重錘300d固定至壓電元件200頂面204,且不將下側的重錘300d固定至壓電元件200。但是,為了更確實地固定2個重錘300d,宜以本實施形態的方式構成。
依據本實施形態,重錘300d在寬度方向上的側部只有其中之一受到連 結。換言之,連結部330d只設於重錘300d在寬度方向上的側部之一。其中亦能以不同的方式而如下所述地構成。
如圖11所示,第4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激振裝置10d'具有2個質量體(重錘)300d',其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相連結。激振裝置10d'更具有2個連結部330d。重錘300d'具有與重錘300d(參照圖10)同樣的形狀,並形成有與對向面315d相同的對向面315d'。2個連結部330d分別設於2個重錘300d'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激振裝置10d'如上述方式構成,所以能更加提升異常振動的抑制效果,與重錘300d'及壓電元件200之接合強度。
(第5實施形態)
如圖12所示,本發明第5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e大致與激振裝置10a(參照圖3)同樣地構成。詳細而言,激振裝置10e與激振裝置10a同樣具有:重錘300、接合構件400、2個固持構件500、以及箱體600。但是,激振裝置10e具有激振元件(壓電元件)200e來代替壓電元件200。
壓電元件200e具有大致平板形狀。詳細而言,壓電元件200e係由1個金屬板(振動板)220e、以及由壓電性材料構成的4個壓電板210e所構成。金屬板220e具有頂面224e與底面225e,在長度方向上加長延伸。壓電板210e分別具有平板形狀。金屬板220e頂面224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分別貼附有壓電板210e。同樣地,金屬板220e底面225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分別貼附有壓電板210e。換言之,金屬板220e在中間部分之外的部位與壓電板210e相貼。金屬板220e頂面224e(即壓電元件200e頂面224e)的中間部分的一部分與重錘300夾住接合構件400而接合。
壓電元件200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具有2個端部(被支持部)202e。端部202e係由金屬板220e之端部,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夾住金屬板220e的壓電板210e之端部所構成。端部202e受到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所固持(即支持)。
依據本實施形態,壓電板210e與重錘300未接合,所以減輕往壓電板210e的壓力。再者,依據本實施形態,金屬板220e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未設有壓電板210e。換言之,壓電元件200e的中間部分(即壓電元件200e振動時,壓力集中並因此最為變形的部位)僅由金屬板220e構成。因此,能抑制壓電板210e阻礙振動。更具體而言,壓電元件200e的中間部分容易彎曲,所以能驅動壓電元件200e以較大的振幅進行振動。換言之,能加大壓電元件200e的振動之振幅,將更大振動傳播至所安裝之處。
上述第5實施形態之壓電元件200e(因此激振裝置10e),可如以下說明的方式進行各種變形。
如圖13所示,第5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之激振裝置10e'在具有激振元件(壓電元件)200e'代替壓電元件200e之外,係與激振裝置10e同樣地構成(參照圖12)。壓電元件200e'係由1個金屬板220e以及2個壓電板210e構成。金屬板220e底面225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分別貼附有壓電板210e。另一方面,金屬板220e頂面224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未設有壓電板210e。
壓電元件200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具有2個端部(被支持部)202e'。端部202e'由金屬板220e的端部以及壓電板210e的端部構成。端部202e'受到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所固持(即支持)。
依據本變形例,壓電板210e僅設置於金屬板220e底面225e。所以,壓電元件200e'比壓電元件200e(參照圖12)具有更單純的構造,藉此,能更廉價地進行製造。再者,能提升在接合至金屬板220e的重錘300與壓電板210e之間的絕緣性。
如圖14所示,第5實施形態的其他變形例之激振裝置10e"大致與激振裝置10e'同樣地構成(參照圖13)。但是激振裝置10e"具有激振元件(壓電元件)200e"及質量體(重錘)300e"來代替壓電元件200e'及重錘300。壓電元件 200e"與壓電元件200e'同樣地由1個金屬板220e以及2個壓電板210e構成。但是,壓電板210e不是設在金屬板220e底面225e,而是設於金屬板220e頂面224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即只設於頂面224e)。壓電元件200e"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分別具有2個端部202e"。端部202e"由金屬板220e的端部以及壓電板210e的端部構成。端部202e"受到固持構件500的支持部510所固持。
重錘300e"形成有與重錘300(參照圖13)具備不同形狀的對向面315e"。更具體而言,係設計成:於對向面315e"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設有高低差,藉此縮小重錘300e"的對向面315e"與金屬板220e之間的距離。依據本變形例,能使重錘300e"與金屬板220e更接近,所以能加大重錘300e"的重量。
(第6實施形態)
如圖15至圖17所示,本發明第6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f包含:壓電元件200、2個重錘300、具有彈性的接合構件400f、由彈性體構成的2個第2彈性構件(彈性構件)450f、2個金屬製的振動板700、以及金屬製的罩體800。激振裝置10f與第1至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使用在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未圖示)。例如,激振裝置10f可收容於箱體並安裝置對象物(參照圖19)。
如圖16及圖17所示,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及底面205分別安裝有振動板700,夾住接合構件400f。換言之,壓電元件200隔著接合構件400f而固定在2個振動板700之間。振動板700係由可彈性變形的材料形成。所以,壓電元件200在上下方向上振動時,振動板700在上下方向上振動。
詳細而言,振動板700分別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的第1主面(主面)720以及第2主面(主面)730。第1主面720及第2主面730各係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振動板700各更具有分別位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附近之2個被支持部710。
依據本實施形態,2個振動板700配置成第1主面720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對向。壓電元件200在長度方向上與被支持部710之間分別拉開距離而安裝在振動板700的第1主面720。依據本實施形態,將高度方向上的壓電元件200兩側(即頂面204及底面205)分別安裝至振動板700的第1主面720。換言之,壓電元件200受到2個第1主面720夾住並位於第1主面720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由以上說明可理解,壓電元件200受到驅動而振動時,振動板700進行振動。尤其,被支持部710未固定於壓電元件200,故容易振動。
如圖16至圖18所示,接合構件400f分別配置於壓電元件200與振動板700的第1主面720之間。換言之,接合構件400f設於振動板700的第1主面720上。本實施形態之接合構件400f構成包含:由矽酮樹脂等彈性體構成的第1彈性構件(彈性構件)410f;以及形態保持帶420f(例如,PET貼帶)(參照圖18)。第1彈性構件410f與壓電元件200進行接觸。形態保持帶420f黏接於振動板700的第1主面720。第1彈性構件410f如上所述地藉由形態保持帶420f打底,藉此提升接合構件400f的強度。所以,即使第1彈性構件410f較薄時,也能迅速且確實地貼附振動板700。
如圖16及圖17所示,重錘300的被固定部304(即重錘300),分別固定於振動板700的第2主面730。在壓電元件200未受到驅動的未驅動狀態(即靜止狀態)下,自由端部302分別在上下方向上離開振動板700的第2主面730。亦即與第1至第5實施形態同樣,重錘300分別僅受到被固定部304所支持。
依據本實施形態,未驅動狀態下的重錘300與振動板700的第2主面730之間的上下方向之距離設定成:壓電元件200受到驅動時,重錘300的被固定部304以外的部位,與振動板700的第2主面730不相碰撞。更具體而言,重錘300具有從被固定部304越靠近自由端部302時對向面315越離開第2主面730的形狀。換言之,未驅動狀態下的重錘300的對向面 315與振動板700的第2主面730之間的上下方向之距離設定成:在長度方向上從被固定部304越靠近自由端部302時越大。
重錘300亦可具有從振動板700或壓電元件200超出的較大寬度。藉由加大重錘300的寬度,可增加重錘300的重量,藉此,激振裝置10f傳播更大的振動。換言之,提升激振裝置10f的激振力。使重錘300的寬度變大時,激振裝置10f的全體亦可相對於與寬度方向正交的平面不成為面對稱。例如,重錘300亦可僅從寬度方向上的振動板700的一邊端部超出。
如圖15及圖16所示,上述方式構成的壓電元件200、重錘300、接合構件400f及振動板700(即激振裝置10f的主要部分)係收容於罩體800。本實施形態之罩體800係由上部罩體810與下部罩體820構成。上部罩體810及下部罩體820接合成覆蓋激振裝置10f的主要部分之側面。本實施形態之上部罩體810形成有3個貫穿孔812。下部罩體820形成有1個貫穿孔(未圖示)。
如圖16及圖17所示,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及底面205分別設有正電極(電極)206f及負電極(電極)207f。電極206f、207f沿著重錘300的表面而延伸。電極206f,207f從位於長度方向上的兩側之2個貫穿孔812分別往罩體800的外部伸出(參照圖15)。
依據本實施形態,2個第2彈性構件450f分別安裝於2個重錘300。第2彈性構件450f設於重錘300在長度方向上的中間部分。依據本實施形態,第2彈性構件450f分別安裝於重錘300,並在高度方向夾住2個振動板700、壓電元件200及2個重錘300。第2彈性構件450f之一,從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分之貫穿孔812超出至罩體800外部(參照圖15)。第2彈性構件450f之另一,從形成於下部罩體820的貫穿孔超出至罩體800外部(未圖示)。
可藉由將2個第2彈性構件450f往上下方向之內側推壓,而將接合構件400f固定於壓電元件200。例如,藉由箱體在上下方向夾住2個第2彈 性構件450f,藉此,可將接合構件400f壓縮並固定於壓電元件200(參照圖19)。此時,壓電元件200與振動板700受到推壓並在上下方向夾住接合構件400f,藉此將壓電元件200固定於振動板700。換言之,可將壓電元件200與接合構件400f例如不藉由黏接劑黏接而彼此固定。所以,能防止黏接固定將不希望的壓力施加至壓電元件200。再者,藉由2個第2彈性構件450f來吸收例如落下所產生的衝撃,藉此能防止激振裝置10f的損壞。
驅動以上方式構成的壓電元件200時,如前所述,可使振動板700進行振動。此時壓電元件200之中,第1彈性構件410f所固定的部位(即與第1彈性構件410f進行接觸的部位)直接對於振動板700的振動產生貢獻。所以,為了使振動板700大幅地振動,宜使壓電元件200之中與第1彈性構件410f進行接觸的部位(即接觸部)的尺寸(即面積)變大。
壓電元件200在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具有較大尺寸時,可使上述接觸部的面積變大。更具體而言,壓電元件200在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即壓電元件200之振動波的前進方向)超出有第1彈性構件410f(即接合構件400f)時,接觸部的面積與接合構件400f的面積變成相同(即變成上限值)。壓電元件200從接合構件400f超出時,超出的部分不影響振動板700的振動特性(即不阻礙振動板700的振動)。所以,壓電元件200宜在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兩者上從接合構件400f超出。但是,壓電元件200亦可僅在長度方向上從接合構件400f超出。藉由上述方式構成,改善了因壓電元件200的尺寸差異所致的激振裝置10f之共振頻率差異。
詳細而言,壓電元件200係由燒結的壓電陶瓷材料構成。燒結造成的壓電陶瓷材料之收縮等,致使壓電元件200的尺寸產生差異。難以精密控制壓電元件200的尺寸。接合構件400f例如可藉由膠帶來製作。將膠帶正確裁切成接合構件400f具有既定形狀及尺寸比較容易。換言之,精密控制接合構件400f的尺寸比較容易。例如,只要設計壓電元件200的尺寸,使得壓電元件200的尺寸之公差的下限值與接合構件400f的尺寸之公差的上限值一致即可。藉由如此製作壓電元件200,可使壓電元件200或多或少均 從接合構件400f超出。所以,改善激振裝置10f的共振頻率之差異。再者,能使壓電元件200成為材料使用量的最小限度。
如圖19所示,以上述方式構成的激振裝置10f(即振動板700、壓電元件200及重錘300)可與激振裝置10a(參照圖3)同樣地收容於箱體600f。換言之,激振裝置10f亦可更具有箱體600f。
本實施形態之箱體600f係由下部箱體610與上部箱體650f構成。下部箱體610及上部箱體650f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面局部性切開,藉此形成有支持部510f。本實施形態之支持部510f係形成於箱體600f的端面之邊緣。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f更具有分別設在長度方向上彼此不同位置的至少2個支持部510f。振動板700的被支持部710受到箱體600f的一部分即支持部510f所支持,而伸出於箱體600f外部。如上所述,依據本實施形態,振動板700的被支持部710受到箱體600f的端面所支持。但是,振動板700的被支持部710亦可固定於箱體600f的內壁。
由圖19可理解,第2彈性構件450f分別受到上部箱體650f及下部箱體610往上下方向內側推壓。藉此,如前述方式,第1彈性構件410f(參照圖18)受到壓縮而將接合構件400f固定於壓電元件200。
將振動板700、壓電元件200及重錘300收容在箱體600f中的激振裝置10f,例如,可安裝於觸控面板(未圖示)上。經由正電極206f及負電極207f將驅動電壓供給至壓電元件200時,壓電元件200進行振動。壓電元件200的振動經由振動板700的被支持部710而傳達至箱體600f。因此,觸控面板進行振動,給予碰觸在觸控面板的手指例如按鍵感(即如同按下按鍵的觸感)。由以上說明可理解,依據本實施形態,係與第1至第5實施形態同樣,並非將壓電元件200的振動本身,而係將振動所產生的慣性力作用於激振裝置10f所安裝的對象物。所以,能大幅削減對於所安裝的對象物(例如觸控面板)之壓力。
上述第6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f可進行以下說明的各種變形。
如圖20所示,第6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之激振裝置10f',大致與激振裝置10f同樣地構成。其中,激振裝置10f'不具有罩體800(參照圖19)。再者,激振裝置10f'具有與激振裝置10f不同的支持構造。更具體而言,激振裝置10f'分別具有與箱體600f及振動板700或多或少不同形狀的箱體600f'及振動板700'。再者,激振裝置10f'含有由激振裝置10f所未具備的2個固持構件500f'及剛體(例如金屬材料或硬質樹脂)構成的2個連結區塊750。
箱體600f'係由下部箱體610f'與上部箱體650f'構成。下部箱體610f'及上部箱體650f'在長度方向上的端面未切開。與激振裝置10a(參照圖3)同樣地,激振裝置10f'的主要部分(依據本變形例係振動板700'、壓電元件200、重錘300及固持構件500f')係收容於箱體600f'
2個振動板700'分別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別具有2個被支持部710'。本變形例之振動板700'形成為包含被支持部710'並與高度方向正交的平面狀。所以,激振裝置10f'具有2對在上下方向上對向的2個被支持部710'之對。在上下方向上對向的2個被支持部710'藉由連結區塊750在上下方向上連結。詳細而言,連結區塊750分別在上下方向具有頂面及底面。連結區塊750分別配置成連結區塊750頂面及底面與振動板700'的被支持部710'分別進行接觸。振動板700'及連結區塊750可係一體地形成,亦可係分別地形成之後再連接、固定。
固持構件500f'與固持構件500同樣地可由各種的彈性體(例如矽酮橡膠)形成。固持構件500f'具有與長度方向正交的矩形之平板形狀。依據本實施形態,2個固持構件500f'係固持於箱體600f'內部,與箱體600f'在長度方向上的端部進行接觸。
如圖20及圖21所示,固持構件500f'朝向長度方向內側的面,局部性往長度方向外側凹入,藉此在固持構件500f'設有支持部510f'。由連結區塊 750所連結的被支持部710'係固持於固持構件500f'的支持部510f'。換言之,固持構件500f'分別隔著被支持部710'而在上下方向上夾住連結區塊750。依據本實施形態,被支持部710'係固定於支持部510f',藉此使得2個固持構件500f'在長度方向夾住振動板700',而支持並固持振動板700'
本變形例之激振裝置10f'具有如上所述的支持構造,所以例如受到落下所致的衝撃時,可利用支持部510f'吸收衝撃。所以,依據本變形例,可防止壓電元件200及振動板700'之損壞。
如圖22所示,激振裝置10f'亦可具有固持構件500f"來代替固持構件500f'(參照圖21)。固持構件500f"具有與固持構件500f'同樣的構造,並設有支持部510f"。但是支持部510f"並非凹部,而係在長度方向貫穿固持構件500f"的貫穿孔。再者,固持構件500f"固持於箱體600f'內部並離開箱體600f'在長度方向上的端部。由連結區塊750在上下方向上所連結的2個被支持部710',延伸直到支持部510f"的長度方向外側之端部。藉由上述的支持構造亦能防止壓電元件200及振動板700'之損壞。
如圖23及圖24所示,第6實施形態的其他變形例之激振裝置10f",大致係由激振裝置10f(參照圖16及圖17)移除下側的重錘300、接合構件400f及振動板700而構成。換言之,激振裝置10f"僅具有1個重錘300、接合構件400f及振動板700。又,下側的第2彈性構件450f係安裝於壓電元件200。上述方式構成的激振裝置10f"顯示出與激振裝置10f同樣的效果。
(第7實施形態)
如圖25及圖26所示,本發明第7實施形態之激振裝置10g具有正電極(電極)206g、負電極(電極)207g及上部罩體810g代替正電極206f、負電極207f及上部罩體810,除此之外係與激振裝置10f具有相同構造(參照圖15及圖17)。
更具體而言,正電極206g及負電極207g與負電極207f及正電極206f 同樣地分別設於壓電元件200頂面204及底面205。但是,正電極206g及負電極207g穿過2個振動板700之間,超過振動板700的被支持部710並往長度方向上延伸。所以,上部罩體810g不須設置對應於正電極206g及負電極207g的貫穿孔812(參照圖15及圖19)。
本發明係依據2011年11月17日向日本特許廳提申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1-251219號案及2012年5月30日向日本特許廳提申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2-122757號案,並引用其全部內容作為本說明書的一部分。
以上說明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但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然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範圍將實施形態進行變形,該等實施形態亦屬於本發明之範圍。
10a‧‧‧激振裝置
200‧‧‧激振元件(壓電元件)
202‧‧‧端部(被支持部)
204‧‧‧頂面
205‧‧‧底面
300‧‧‧質量體
302‧‧‧自由端部
304‧‧‧被固定部
310‧‧‧主部
315‧‧‧對向面
320‧‧‧伸出部
400‧‧‧接合構件
500‧‧‧固持構件
510‧‧‧支持部
550‧‧‧固持部
610‧‧‧下部箱體
612‧‧‧缺口
616‧‧‧固持孔
618‧‧‧下部被固持片
620‧‧‧安裝部
650‧‧‧上部箱體
652‧‧‧缺口

Claims (17)

  1. 一種激振裝置,可將振動傳播至所安裝的對象物,其特徵在於包含:振動板,具有分別位於長度方向之兩端附近之2個被支持部以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之第1主面及第2主面;激振元件,係於受到驅動時產生振動,且在該長度方向上與各該被支持部之間均拉開距離而安裝於該振動板的該第1主面;以及重錘,具有分別位於該長度方向之兩端之2個自由端部以及在該長度方向上位於該自由端部之間的被固定部,該被固定部係固定於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在該激振元件未受到驅動的未驅動狀態下,該自由端部均在該上下方向上離開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重錘僅於該被固定部受到支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更包含接合構件,設於該振動板的該第1主面上,並具有彈性,該激振元件與該振動板受到推壓並在該上下方向夾住該接合構件,藉此將該激振元件固定於該振動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激振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在與該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從該接合構件超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激振元件僅在該長度方向上從該接合構件超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未驅動狀態下的該重錘與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之間的該上下方向之距離係設定成:當該激振元件受到驅動時,該重錘之該被固定部以外的部位,與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不相碰撞。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未驅動狀態下的該重錘與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之間的該上下方向之距離係設定成:在該長度方向上從該被固定部越靠近該自由端部時,該距離越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僅具有1個該重錘。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包含:1個該激振元件、2個該重錘、以及2個該振動板; 該2個振動板配置成該第1主面在該上下方向上彼此對向,在該上下方向上的該激振元件兩側係分別安裝於該振動板的該第1主面,該重錘分別固定於該振動板的該第2主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激振裝置,其中更包含2個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分別安裝於該重錘,並在該上下方向夾住該振動板、該激振元件及該重錘。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激振裝置,其中,更包含至少2個支持部,分別設於該長度方向上的彼此不同位置,該振動板的該被支持部分別受到該支持部的其中之一所支持。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更包含箱體,該振動板、該激振元件及該重錘係收容於該箱體,該支持部係該箱體的一部分。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激振裝置,更包含2個固持構件,分別設有該支持部,該被支持部係固定於該支持部,藉此使該固持構件以在該長度方向上夾住該振動板之方式支持並固持該振動板。
  14. 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激振裝置,其中,更包含2個連結區塊,其在該上下方向具有頂面及底面,該連結區塊各自配置成:該連結區塊的該頂面及該底面分別與該振動板的該被支持部相接觸,該固持構件係由彈性體構成,隔著該被支持部在該上下方向包夾該連結區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激振裝置,其中,更包含箱體,該振動板、該激振元件及該重錘係收容於該箱體,該固持構件係固持於該箱體內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固持構件受固持於該 箱體內部,並離開該箱體在該長度方向上的端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激振裝置,其中,該激振元件係壓電元件。
TW101137986A 2011-11-17 2012-10-15 激振裝置 TW2013242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1219 2011-11-17
JP2012122757 2012-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4279A true TW201324279A (zh) 2013-06-16

Family

ID=4842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7986A TW201324279A (zh) 2011-11-17 2012-10-15 激振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11267B1 (zh)
TW (1) TW201324279A (zh)
WO (1) WO2013073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92966A1 (ja) * 2013-12-18 2015-06-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6286218B2 (ja) * 2014-02-07 2018-02-28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振動伝達装置及び圧電スピーカ
KR101920013B1 (ko) * 2015-12-04 2018-11-19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터치 스크린 장치
JP2020057030A (ja) * 2017-02-06 2020-04-0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触覚呈示装置
DE102017118220B4 (de) * 2017-08-10 2020-02-06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Vibrationseinheit
JP7013767B2 (ja) * 2017-09-25 2022-02-01 Tdk株式会社 振動ユニット
US11078071B2 (en) * 2018-10-19 2021-08-03 Encite Llc Haptic actuators fabricated by roll-to-roll processing
JP6941798B2 (ja) * 2019-11-27 2021-09-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25693U (zh) * 1979-03-01 1980-09-05
JPH07213997A (ja) * 1994-02-09 1995-08-15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圧電振動装置
JPH08116594A (ja) * 1994-10-14 1996-05-07 Hokuriku Electric Ind Co Ltd 圧電振動装置
JP4284391B2 (ja) * 2004-04-16 2009-06-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圧電バイモルフ素子の支持構造
JP2011223478A (ja) * 2010-04-14 2011-11-04 Nec Corp 高分子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音響変換器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73234A1 (ja) 2015-04-02
WO2013073234A1 (ja) 2013-05-23
JP5211267B1 (ja) 2013-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24279A (zh) 激振裝置
CN106537938B (zh) 具有限位器机构的mems声换能器以及声换能器装置
JP5409925B2 (ja) 圧電振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端末
US7180225B2 (en) Piezoelectric vibrator
JP4761459B2 (ja) 圧電振動ユニット及び圧電式スピーカ
JP4662072B2 (ja) 圧電音響素子、音響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5676043B1 (ja) 音響を発生させる装置
JP2011091719A (ja) 撓み振動型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677639B2 (ja) 音響発生器、音響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6080387A1 (ja) 音響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657376B2 (ja) 振動提示装置
KR101607949B1 (ko) 진동발생장치
KR20150089475A (ko) 휴대 단말용 진동 발생 장치
JP4701054B2 (ja) 圧電発音体
JP7136318B2 (ja) 振動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72237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電子機器
JP7347082B2 (ja) 振動デバイス及び音響装置
KR200404140Y1 (ko) 압전스피커
JP6020465B2 (ja) 発振装置
JP2017212614A (ja) 圧電振動デバイス
JP6153408B2 (ja) 加振装置
JP2014007457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電子機器
JP2021040197A (ja) 振動子の取付構造
JP2015109599A (ja) 圧電振動伝達素子
JP2014147005A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