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258273U - 车厢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厢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258273U
CN209258273U CN201822240543.7U CN201822240543U CN209258273U CN 209258273 U CN209258273 U CN 209258273U CN 201822240543 U CN201822240543 U CN 201822240543U CN 209258273 U CN209258273 U CN 2092582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mpartment
plate portion
outside
rear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4054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荀丰苗
荀旭亮
贺志杰
刘振东
郭浩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4054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2582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2582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2582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车厢及车辆,所述车厢包括车厢外板、后立柱后板、横梁加强板以及边板加强板;所述后立柱后板安装于所述车厢外板的侧部,所述横梁加强板安装于所述车厢外板的上部,所述后立柱后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以及所述车厢外板下部的外板连接板部之间通过所述边板加强板连接,并且所述边板加强板与后立柱后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以及所述外板连接板部的连接面形成类三角形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厢具有结构稳定、安装方便且加工工艺简单的优点。

Description

车厢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厢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为解决车厢外板后部端头刚度弱、行车过程中颤抖等问题,如图1~4所示,车辆的车厢一般采用如下结构:车厢外板2增加翻边结构,车厢外板2的侧部与后横梁上板3以及后立柱后板1进行焊接,并且为了加强后立柱后板1下部强度,后立柱后板1通过横梁堵板4将与边板立柱5进行连接。但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一、由于车厢外板2下部增加翻边结构,所以模具成型困难;二、后横梁上板3与车厢外板2需要进行焊接确保外板刚度,所以需要延长横梁上板的长度,这就增加了横梁上板的重量和成本;三、后横梁上板3及车厢外板2搭接面均向内侧翻边,无法进行点焊,只能在外面进行二保焊焊接,造成焊点外漏;四、通过横梁堵板4来增加后立柱后板1与边板立柱5的连接强度,而横梁堵板4尺寸大,结构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厢及车辆,该车厢的结构稳定且安装方便,加工工艺简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厢,所述车厢包括车厢外板、后立柱后板、横梁加强板以及边板加强板;所述后立柱后板安装于所述车厢外板的侧部,所述横梁加强板安装于所述车厢外板的上部,所述后立柱后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以及所述车厢外板下部的外板连接板部之间通过所述边板加强板连接,并且所述边板加强板与后立柱后板、所述横梁加强板以及所述外板连接板部的连接面形成类三角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横梁加强板具有第一横梁板部和第二横梁板部,所述第一横梁板部和所述第二横梁板部均沿所述车厢外板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边板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的上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连接,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二横梁板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二横梁板部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梁板部和所述第二横梁板部相互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立柱后板具有后板连接板部,所述边板加强板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连接的第三板部,所述第三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的侧部,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后板连接板部平行设置并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板连接板部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相互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后板连接板部与所述第二横梁板部相互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边板加强板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连接的第四板部,所述第四板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的下部,所述第四板部与所述外板连接板部平行设置并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板连接板部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相互垂直设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厢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厢,通过一块边板加强板分别连接车厢外板、后立柱后板以及横梁加强板,并且边板加强板与外板连接板部的连接面、边板加强板与后立柱后板的连接面、边板加强板与横梁加强板的连接面之间形成类三角形结构,使得车厢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并且,边板加强板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厢具有结构稳定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设置有上述的车厢。
所述车辆与上述车厢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厢外板、边板立柱以及后立柱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后横梁上板以及横梁堵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结构与图2的结构装配之后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车厢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车厢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左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的车厢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的后立柱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外板与后立柱后板装配后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的横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车厢的边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梁加强板和边板加强板装配后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立柱后板,2-车厢外板,3-后横梁上板,4-横梁堵板,5-边板立柱,10-车厢外板,11-外板连接板部,20-后立柱后板,21-后板连接板部,30-横梁加强板,31-第一横梁板部,32-第二横梁板部,40-边板加强板,41-第一板部,42-第二板部,43-第三板部,44-第四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竖直”、“水平”等方向类词语,仅是指根据附图中的方向采用的词语,而不应认为是基于实际使用中采用的词语。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5~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包括车厢外板10、后立柱后板20、横梁加强板30以及边板加强板40;后立柱后板20安装于车厢外板10的侧部,横梁加强板30安装于车厢外板10的上部,后立柱后板20、横梁加强板30以及车厢外板10下部的外板连接板部11之间通过边板加强板40连接,并且边板加强板40与后立柱后板20、横梁加强板30以及外板连接板部11的连接面形成类三角形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一块边板加强板40分别连接车厢外板10、后立柱后板20以及横梁加强板30,并且边板加强板40与外板连接板部11的连接面、边板加强板40与后立柱后板20的连接面、边板加强板40与横梁加强板30的连接面之间形成类三角形结构A(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类三角形结构是指如图6中的图形A所体现的近似于三角形的结构),使得车厢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并且,边板加强板40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工艺简单的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横梁加强板30可以设计为多种形式,而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横梁加强板30具有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均沿车厢外板10的高度方向(也就是图11中的竖直方向)设置。由于,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因此,为了使边板加强板40分别连接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边板加强板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部41和第二板部42,第二板部42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上部,第一板部41与第一横梁板部31连接,第二板部42与第二横梁板部32连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由于第一板部41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板部42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因此,当边板加强板40分别连接处于相同水平高度的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时,第一板部41仅上部与第一横梁板部31连接。另外,边板加强板40与横梁加强板30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等形式。
为了提高边板加强板40与横梁加强板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的,如图11~13所示,第一板部41与第一横梁板部31平行设置,第二板部42与第二横梁板部32平行设置。可以看出,第一板部41与第一横梁板部31之间、第二板部42与第二横梁板部32之间均采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相对于点接触或线接触的方式而言,具有更好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优化安装空间,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相互垂直设置。因此,第二板部42的板面也垂直设置于第一板部41的板面,在上述结构中,具有较大的焊接空间,因此能够采用多种焊接方式进行焊接。
应当理解的是,后立柱后板20可以设置为多种形式,而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后立柱后板20具有后板连接板部21,为了使边板加强板40与后板连接板部21连接,边板加强板40包括分别与第一板部41以及第二板部42连接的第三板部43,第三板部43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侧部。也就是说,第二板部42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上部,而第三板部43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侧部并同时位于第二板部42的下部,这是取决于后板连接板部21与第二横梁板部32之间的位置关系,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后板连接板部21设置在第二横梁板部32的下方,第三板部43与后板连接板部21平行设置并相互连接。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三板部43与后板连接板部21采用面接触方式进行连接,从而提高了连接稳定性,并且横梁加强板30与后立柱后板20之间通过边板加强板40的第一板部41、第二板部42以及第三板部43固定,提高了横梁加强板30与后立柱后板2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为方便第三板部43与后板连接板部21的连接,优选地,后板连接板部21与第一横梁板部31相互垂直设置。当后板连接板部21垂直于第一横梁板部31时,第三板部43为保证与后板连接板部21面接触连接,第三板部43的板面应当设计为与第一板部41的板面相互垂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板部42与第三板部43均垂直于第一板部41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未对第二板部42与第三板部43之间的设置角度作出限定,例如图6中所示,第二板部42与第三板部43之间的角度设置为钝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提高结构稳定性,优选地,后板连接板部21与第二横梁板部32相互垂直设置。应当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后板连接板部21与第三板部43之间、第二横梁板部32与第二板部42之间均为面接触连接,第二板部42与第三板部43之间的角度设置为直角。另外,边板加强板40与后立柱后板20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等形式。
如图6~8所示,车厢外板10的底部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外板连接板部11,即,外板连接板部11与第一横梁板部31相互垂直设置,为了使后立柱后板20、横梁加强板30均与车厢外板10之间稳定地连接,进一步的,边板加强板40包括分别与第一板部41和第三板部43连接的第四板部44,第四板部44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下部,第四板部44与外板连接板部11平行设置并相互连接。也就是说,在边板加强板40的结构中,第二板部42、第三板部43以及第四板部44均垂直于连接于第一板部41,并且第二板部42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上端,第三板部43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侧边,第四板部44设置在第一板部41的底端。这种异型的边板加强板40结构刚好使各个板面都分别与车厢外板10、后立柱后板20以及横梁加强板30连接。需要理解的是,边板加强板40与车厢外板10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等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车厢的安装过程中,首先将后立柱后板20焊接于车厢外板10形成后立柱外板总成,再将横梁加强板30与边板加强板40焊接形成横梁边板总成,然后再将第三板部43焊接于后立柱外板总成的后板连接板部21,并且将第四板部44焊接于后立柱外板总成的外板连接板部11,即可实现后立柱外板总成与横梁边板总成之间的连接。由于在后立柱外板总成与横梁边板总成的焊接过程中,后板连接板部21和外板连接板部11均位于外侧(即朝向施工人员的一侧),因此,第三板部43、第四板部44的焊接空间较大,能够实现多种形式的焊接,从而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设置有上述的车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也具有结构稳定的优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包括车厢外板(10)、后立柱后板(20)、横梁加强板(30)以及边板加强板(40);
所述后立柱后板(20)安装于所述车厢外板(10)的侧部,所述横梁加强板(30)安装于所述车厢外板(10)的上部,所述后立柱后板(20)、所述横梁加强板(30)以及所述车厢外板(10)下部的外板连接板部(11)之间通过所述边板加强板(40)连接,并且所述边板加强板(40)与后立柱后板(20)、所述横梁加强板(30)以及所述外板连接板部(11)的连接面形成类三角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加强板(30)具有第一横梁板部(31)和第二横梁板部(32),所述第一横梁板部(31)和所述第二横梁板部(32)均沿所述车厢外板(10)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边板加强板(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部(41)和第二板部(42),所述第二板部(42)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41)的上部,所述第一板部(41)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31)连接,所述第二板部(42)与所述第二横梁板部(3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41)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31)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板部(42)与所述第二横梁板部(32)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31)和所述第二横梁板部(32)相互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立柱后板(20)具有后板连接板部(21),所述边板加强板(40)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41)以及所述第二板部(42)连接的第三板部(43),所述第三板部(43)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41)的侧部,所述第三板部(43)与所述后板连接板部(21)平行设置并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连接板部(21)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31)相互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连接板部(21)与所述第二横梁板部(32)相互垂直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加强板(40)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板部(41)和所述第三板部(43)连接的第四板部(44),所述第四板部(44)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41)的下部,所述第四板部(44)与所述外板连接板部(11)平行设置并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连接板部(11)与所述第一横梁板部(31)相互垂直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厢。
CN201822240543.7U 2018-12-28 2018-12-28 车厢及车辆 Active CN2092582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0543.7U CN209258273U (zh) 2018-12-28 2018-12-28 车厢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40543.7U CN209258273U (zh) 2018-12-28 2018-12-28 车厢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258273U true CN209258273U (zh) 2019-08-16

Family

ID=67583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40543.7U Active CN209258273U (zh) 2018-12-28 2018-12-28 车厢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2582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8011B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2887152B (zh) 侧墙与底架的连接装置及车体
CN209258273U (zh) 车厢及车辆
CN201794169U (zh) 一种钢结构厂房框架梁柱的连接结构
CN207433631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102774425A (zh) 车架
CN205648237U (zh) 一种可拼接电气箱
CN104443042A (zh) 连接板与汽车
CN208007104U (zh) 汽车三段式地板横梁总成
CN209195445U (zh) 一种台车用门架横梁
CN203654762U (zh) 臂架和混凝土泵车
CN109291996B (zh) 电动汽车的框梁及电动汽车
CN205365739U (zh) 一种卡车车架
CN202368650U (zh) 地板纵梁组件
CN206358284U (zh) 一种车架及电动摩托车
CN206664336U (zh) 前排座椅安装横梁支架和电动汽车
CN102418676B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焊接后机架
CN201354123Y (zh) 增强型电动三轮车车架
CN105438102A (zh) 一种载货汽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CN206466024U (zh) 一种骨架梁连接接头
CN205846443U (zh)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立柱连接三通结构
CN203876843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前横梁加强结构
CN210887770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箱型钢梁
CN204222864U (zh) 用于漏斗车的内置式上侧梁与隔板和侧墙的连接结构
CN207790856U (zh) 车身支撑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