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0303B - 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0303B
CN1970303B CN2006101625053A CN200610162505A CN1970303B CN 1970303 B CN1970303 B CN 1970303B CN 2006101625053 A CN2006101625053 A CN 2006101625053A CN 200610162505 A CN200610162505 A CN 200610162505A CN 1970303 B CN1970303 B CN 19703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pply chamber
liquid supply
chambe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625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0303A (zh
Inventor
向井佳代
藤井友裕
石永博之
园部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Precisi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Precisi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91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550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Precisi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Precisi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970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0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70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03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减少液体排出头内的液体的流路阻力以及压力损失,并可提高相对喷嘴的液体供给速度的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为此,将油墨供给室(44)形成与主油墨供给室(42)层压的形式。介于主油墨供给室(42)和油墨供给室(44)之间的过滤器(40),沿着与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喷嘴排列平面大致平行的面延伸。

Description

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将液体从喷嘴排出的液体排出头、用于使液体从该液体排出头排出的液体排出装置、用于向该液体排出头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从液体排出头排出的液体,可以使用油墨或药水等的各种液体,在使用油墨的情况下,通过将该油墨施加到记录介质上可记录图象。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供给***,随着记录速度的高速化,对例如向油墨喷射记录排出头(液体排出头)供给油墨的油墨供给***进行了改良。但是,由于需要在流路中设置用于过滤油墨(液体)内的异物或气泡的过滤器,因此,相对于液体的流动在过滤器部的压力损失增大、妨碍了高速记录。
在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增加过滤器的面积、减少压力损失的情况下,有可能液体室内的气泡积存在过滤器的下面,妨碍液体的供给。
因此,提出了如下的一种改进方案,即,设置关闭一部分过滤器的阀,只在记录头的复位处理时使油墨的流速上升,以此清除气泡(特开平06-064183号公报)。作为相同的示例,也提出了如下的方案,即,设置与过滤器紧密接触的阀,在记录头的复位处理时也使油墨的流速上升,以便容易清除气泡(特开平08-118627号公报)。
但是,根据在这样的特开平06-064183号公报和特开平08-11867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由于在过滤器附近设置阀,因此结构变得复杂。
并且,根据这些现有的方法,由于在记录动作中、过滤器使流路阻力增大,因此很难将记录头的内部保持为规定的负压。尤其是在使用长尺寸的记录头(宽幅线路头)、高速地进行记录动作的记录装置中,这样的记录头内的喷嘴附近的压力变动增大,很难保持良好的记录动作,所述记录头在被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减少液体排出头内的液体流路阻力以及压力损失、可提高相对喷嘴的液体供给速度的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可使液体排出头的液体室内的气泡移动、可提高气泡的清除效率并可一直保持液体的供给性能的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而且,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可高效率地排出具有大面积过滤器的液体排出头内的气泡的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排出头,与共通液体室连通的多个喷嘴设置在同一个喷嘴排列平面上,从所述喷嘴排出所述共通液体室内的油墨,具有:与所述共通液体室连通的主液体供给室;与所述主液体供给室邻接的液体供给室;介于所述主液体供给室和所述液体供给室之间且沿着与所述喷嘴排列平面平行的面延伸的过滤器;以及与所述液体供给室内连通的开口。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用于向所述液体排出头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可连通所述开口和可收容液体的液体罐之间的连通路。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用于向所述液体排出头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接的供给路径和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的排出路径,所述供给路径可从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一过滤器向所述共通液体室供给液体,所述排出路径可将所述共通液体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器和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从所述第二开口排出。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体排出装置,用于所述液体排出头排出油墨,其特征在于,具有可连通所述开口和可收容液体的液体罐之间的连通路。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体供给方法,用于向所述液体排出头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接的供给路径和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的排出路径,从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一过滤器向所述共通液体室供给液体,将所述共通液体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器和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从所述第二开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使液体排出头中的液体供给室和主液体供给室邻接、而且介于这些液体供给室和主液体供给室之间的过滤器,沿着与排列有多个喷嘴的喷嘴列平面大致平行的面延伸。通过这样,可减少液体排出头内的液体流路阻力以及压力损失,可提高相对喷嘴的液体供给速度。
并且,通过在主液体供给室的上侧的壁部形成倾斜面部,可使主液体供给室内的气泡主动地移动,可提高气泡的清除效率并可一直保持液体的供给性能。
并且,在使油墨从液体排出头排出、记录图象的情况下,可通畅地供给油墨、实现高速记录。而且不会产生大量的废油墨,可高效率地清除气泡。
另外,在液体排出头中,作为液体供给室可具有第一和第二液体供给室,并且作为过滤器,可具有介于液体供给室和第一液体供给室之间的第一过滤器、以及介于液体供给室和第二液体供给室之间的第二过滤器。并且,相对于这样的液体排出头,可通过第一液体供给室和第一过滤器供给液体,并可通过第二过滤器和第二液体供给室排出液体。通过这样,可随着液体的流动高效率地排出具有大面积的过滤器的液体排出头内的气泡。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排出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相对于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供给***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主要部位的扩大正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圆部扩大图。
图6是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7是相对于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供给路的液体填充时的油墨流动的说明图。
图8是相对于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供给路的加压复位时的油墨流动的说明图。
图9是相对于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供给路的记录中的油墨流动的说明图。
图10是相对于图1的液体排出头的液体供给路的清除气泡时的油墨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排出头的主要部位的扩大正视图。
图12是图11的液体排出头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排出头的主要部位的扩大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油墨排出装置(液体排出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正视图。本例的油墨排出装置是利用六个液体排出头11构成将图象记录在记录用纸(记录介质)P上的记录装置。本例的油墨排出装置由对应各排出头11的复位组件12、收容向各排出头11供给的油墨(液体)的墨盒13、输送部14、操作面板部15以及供纸部16等构成。记录用纸P被从供纸部16向输送部14供纸,通过该输送部14向箭头A方向输送。该记录用纸P在与各排出头11相对的记录位置上移动时,通过从各排出头11排出的油墨记录图象。各排出头11沿着记录用纸P的输送方向(箭头A方向)排列。在各排出头11上形成多个排出口,该多个排出口在与记录用纸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例中,是正交的方向)上排列。如后所述,这些排出口与油墨流路和排出能量产生装置一起形成喷嘴。从对应的墨盒13向各排出头11供给黄色(Y)、淡红色(LM)、深红色(M)、淡青色(LC)、青色(C)以及黑色油墨。如后所述,各排出头11根据驱动信号从排出口排出这些油墨。
本例的油墨排出装置是使用在整个记录用纸P的记录区域的横向延伸的长尺寸的排出头11的油墨喷射记录装置的应用例。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串行扫描方式的油墨喷射记录装置,即,反复进行排出头的主扫描方向的记录扫描、和在与该主扫描方向交叉的副扫描方向上输送规定量的记录用纸的动作。
图2是图1的油墨排出装置中的油墨供应***(液体供应***)的概略构成图。可装卸地设置的墨盒13内的油墨通过副罐23向排出头11供给,以便在排出头11的排出口上形成适当的油墨的喷口面(オリフイス面)。24是用于从墨盒13向副罐23供给油墨的供给泵,25是用于从副罐23向排出头11供给油墨的加压泵。26是在对后述的排出头加压时、用于关闭油墨的回流路径的复位阀。供给泵24也用于后述的循环动作,27是在进行该循环动作时、用于选择油墨路径的供给阀。循环动作是对在排出头11的复位处理时排出的油墨进行再利用的动作,在进行该循环动作时,使用复位组件12的复位桶28。该复位桶28设置在排出头11的排出面(排出后的形成面)的下方,利用循环阀29开关从该复位桶28到副罐23的油墨路径。
根据后述的动作模式,通过控制部(控制装置)100对供给泵24、加压泵25、复位阀26、供给阀27以及循环阀29进行相关控制。
以下,就在这样的油墨排出装置中的油墨供给***的动作模式进行说明。
油墨供给***具有记录模式、油墨供给模式、循环模式和加压模式等四个动作模式。记录模式是在进行图象记录时、从副罐23向排出头11供给油墨的模式;油墨供给模式是从墨盒13向副罐23供给油墨的模式。并且,循环模式是使油墨在副罐23和排出头11之间进行循环的模式;加压模式是从副罐23向排出头11加压供给油墨的模式。
在记录模式时,通过从排出头11排出油墨,该排出头11内的油墨减少,其内压下降。并且,通过排出头11的喷嘴内的毛细管现象,副罐23内的油墨分别通过加压泵25和复位阀26对排出头11进行补充。在油墨供给模式时,供给泵24动作,从墨盒13向副罐23内供给油墨。在循环模式时,通过加压泵25使油墨在副罐23和排出头11之间循环。即,副罐23内的油墨通过加压泵25输送到排出头11内,该排出头11内的油墨通过复位阀26返回到副罐23内。通过这样的油墨循环,如后所述地清除排出头11或流路中的气泡,可进行恰当的记录。在该循环模式时,从排出头11的排出口向复位桶28排出的油墨,通过供给泵24的动作穿过循环阀29返回到副罐23。加压模式,如后所述,是为了排出排出头11的喷嘴内的气泡、增粘油墨以及异物等而进行的模式。在该加压模式时,通过关闭复位阀26、驱动加压泵25,强制性地将油墨从副罐23输送到排出头11,从排出头11的排出口向复位桶28内强制性地排出油墨。
图3是说明排出头11的构成例的正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3的V圆部的扩大图。本例的排出头具有4英寸的记录宽度(相当于喷嘴列的长度)。
在这些图中,陶瓷制的底板31支撑由硅形成的加热基板32。在加热基板32上形成作为油墨的排出能量产生元件的多个电热变换体(加热器)、和用于形成对应这些电热变换体的油墨流路的流路壁。通过这些电热变换体以及油墨流路,构成多个可从排出口排出油墨的喷嘴N。并且,在加热基板32上还形成用于包围与各喷嘴N连通的共通液体室33的液体室框。在这样形成的喷嘴N的侧壁和液体室框的上面,接合有用于形成共通液体室33的顶板34。因此,加热基板32和顶板34在相互一体化的状态下层压粘合在底板31上。用银胶(銀ペ—スト)等的热传导率高的粘合剂进行层压粘合。利用双面胶带将安装后的PCB(线路板)35支撑在底板31上的加热基板32的后方(图4中的上方)。加热基板32上的各排出能量产生元件与PCB35,通过对应各布线的引线结合36形成电连接。
油墨供给部件(液体供给部件)37接合在顶板34的上面。该油墨供给部件37由油墨供给盒(液体供给盒)38和油墨供给盒罩(液体供给盒罩)39构成。在油墨供给盒38上事先形成液体室和与该液体室连通的流路槽。油墨供给盒罩39通过堵住油墨供给盒38的上面而如后所述地形成管状的流路。本例是通过热硬化型的粘合剂接合油墨供给盒38和油墨供给盒罩39的。这样,通过形成在油墨供给部件37中的流路,向形成在顶板34上的连通路34A供给油墨。
并且,在油墨供给盒38上设置第一、第二和第三共三个过滤器40、41、43。第一过滤器40的目的是清除油墨中的异物,第二过滤器41的目的是清除主油墨供给室(主液体供给室)42内的气泡,第三过滤器43的目的是清除第一油墨供给室(第一液体供给室)44内的气泡。各过滤器40、41、43由将不锈钢纤维以8μm的间隔编织成网状的材料形成,通过熔融胶合固定在液体供给盒38上。各过滤器40、41、43的具体性能如后所述。
图6是本例中的排出头11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本图是从油墨供给盒38侧看排出头11的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油墨供给盒罩39和螺钉等。
通过油墨排出装置的副罐23供给的油墨,首先通过排出头11的第一接合开口45(ジヨイント開ロ)、向第一油墨供给室44供给。该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油墨,通过第一过滤器40向主油墨供给室42供给。主油墨供给室42由上下的壁部42A、42B和左右以及前后的四个壁部42C、42D以及42E、42F形成。在这些壁部42A至42F中,壁部42F形成在油墨供给盒罩39上,其他壁部都形成在油墨供给盒38上。将第一油墨供给室44设置成层压在主油墨供给室42上的形式,与该主油墨供给室42邻接。
向这样的主油墨供给室42内供给的油墨,经过形成在壁部42E上的供给口42G、和形成在顶板34上的连通路34A以及共通液体室33(参照图5)到达喷嘴N。并且,供给到主油墨供给室42的油墨,通过第二过滤器41输送到第二油墨供给室(第二液体供给室)46,而且,经过第二接合开口47返回到副罐23。将第二液体供给室46设置成层压在主油墨供给室42上的形式,与该主油墨供给室42邻接。
在这样的油墨的流动中,为了可进行高速记录,必须向喷嘴N通畅地供给油墨。即,需要进行尽量降低油墨流路中的流路阻力的设计。因此,如图3至图5所示,本例中的排出头11直接连通第一油墨供给室44、主油墨供给室42、共通液体室33以及喷嘴N。而且,第一接合开口45、第一油墨供给室44以及喷嘴N,形成从图4中的上方朝向下方的直线流路。并且,为了降低排出头11内的流路阻力,使流路的剖面积与作为排出头11的入口的第一接合开口45的内径相同或大于该内径。由此不断地供给油墨。本例在整个流路上形成大于等于φ3(直径为3mm)的剖面积。
而且,为了不破坏油墨的供给性能,将成为排出头11内的油墨压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的过滤器形成大面积。在本例中,通过使第一过滤器40的有效面积相当于φ20(直径为20mm),使该过滤器40形成的压力损失最小。并且,通过在与喷嘴N的列所位于的喷嘴排列平面平行的平面上设置第一过滤器40,可避免随着该过滤器40的大面积化而产生的排出头11的大型化。在得到这样的效果后,过滤器40无需与喷嘴排列平面完全平行,可以是大致平行。因此,将过滤器40设置在与喷嘴排列平面平行的平面上,包括将过滤器40设置在与喷嘴排列平面大致平行的平面上。
由于喷嘴N形成在加热基板32和顶板34之间,所以喷嘴排列平面以沿着加热基板32和顶板34的接合部的方式在图4和图5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过滤器40位于与该喷嘴排列平面平行的平面上,即,与图3中的纸面平行的平面上。
另一方面,采用大面积过滤器作为第一过滤器40时的最大问题是清除容易滞留在该过滤器上游部的气泡。本例中的问题是清除容易滞留在第一供给室44内的气泡。一旦气泡残留在该部分,则该气泡妨碍供给油墨,不能有效地利用过滤器40的全部有效面积。
因此,在本例中,通过设置连通第一油墨供给室44和第二油墨供给室46的旁通流路(バイパス流路)48,并且在该旁通流路48内设置第三过滤器43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将该第三过滤器43设计成小的面积,以便从第一油墨供给室44清除与油墨一起流入的气泡。即,通过缩小第三过滤器43的面积来提高油墨从第一油墨供给室44起通过第三过滤器43的流速,从该第一油墨供给室44清除气泡。
但是,在使第三过滤器43的面积过小的情况下,流过其中的油墨的流动阻力增大,有油墨完全不能流入第三过滤器43侧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清除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气泡。另一方面,在使第三过滤器43的面积过大的情况下,该第三过滤器43中的流动阻力小于第一过滤器40中的流动阻力,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大部分油墨流入第三过滤器43侧,有可能本来应该得到供给的第一过滤器40侧不能得到供给。在本例中,为了可一面清除第一油墨供给室44的气泡、一面通过第一过滤器40高效率地向主油墨供给室42供给油墨,使第三过滤器43的面积为φ2(直径为2mm)。通过改变第三过滤器43的密度,可提高通过第三过滤器43的油墨的流速。
本例的油墨排出装置为了排出油墨需要放热能量。即,构成为通过加热基板32上的电热变换体产生的热能使油墨起泡,利用该起泡能量从喷嘴向图5中的下方排出油墨。因此,在长时间连续进行记录动作的情况下,热能积蓄在油墨中、油墨的温度上升,溶解在该油墨中的气体有积存在排出头11内的危险。如果不清除该排出头11内的气泡,则油墨不能进行适当的排出。另外,用于排出油墨的排出能量产生机构并不是只特定为使用电热变换体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使用压电元件等排出油墨的任意结构。
如图4所示,在本例的排出头11中,通过将各喷嘴N、共通液体室33以及主油墨供给室42直接连通,可将随着记录动作产生的气泡储存在主油墨供给室42中。而且,通过将主油墨供给室42形成为大容量液体室,可更多地将气泡储存到一定程度。并且,通过设置第二过滤器41,可容易清除存在于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泡。即,在通过加压泵25使油墨在副罐23和排出头11之间循环的循环模式时,由于可提高通过第二过滤器41的油墨的流速,因此通过该第二过滤器41、可容易地清除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泡。
图7至图10是排出头11和副罐23之间的油墨供给***的模式图,表示各个油墨供给状态中的油墨的流动。
图7是向主油墨供给室42填充油墨时的油墨流动图。
副罐23内的油墨通过加压泵25的动作从第一接合开口45进入第一油墨供给室44,然后穿过第一过滤器40流入主油墨供给室42内。此时,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体,由于穿过第二过滤器41以及第二油墨供给室46从第二接合开口47排出,因此主油墨供给室42内充满油墨。图7表示油墨流路的模式,在图3至图6的排出头11的结构中,第二油墨供给室46内的气体通过流路L1、L2和L3排出。即,第二油墨供给室46内的气体,通过形成在油墨供给盒38内的流路L1、由油墨供给盒38的槽部与油墨供给盒罩39形成的流路L2、以及形成在油墨供给盒38内的流路L3从第二接合开口47排出。
在此,为了向主油墨供给室42通畅地填充油墨,最好将作为排出头11内的压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的第一过滤器40形成大面积。但是,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过滤器40形成大面积,其单位面积的油墨的流速将降低,因此存在于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气泡不容易通过第一过滤器40。其结果,气泡积存在第一过滤器40的上游侧、有阻碍油墨流动的危险。因此,如上所述,形成连接第一油墨供给室44和第二油墨供给室46之间的旁通流路48,在该流路48内设置第三过滤器43。通过这样,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气泡可经过第三过滤器43和第二油墨供给室46从第二接合开口47排出。即,通过在第三过滤器43的部分中提高油墨的流速,可清除来自第一油墨供给室44的气泡。因此,可通过第一过滤器40的整个表面通畅地填充油墨。
图7是油墨的流路模式图,在图3至图6的排出头11的结构中,在油墨供给盒38上形成连通第一接合开口45和第一油墨供给室44之间的流路44。并且,通过油墨供给盒38的槽部和油墨供给盒罩39形成流路L5,在油墨供给盒38上形成连通流路L5和上述流路L2的流路L6。因此,图7中的旁通流路、即连通第一和第二油墨供给室44、46之间的流路,通过流路L4、L5、L6、L2和L1形成。总之,旁通流路48可将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气体通过第三过滤器43从第二接合开口47排出即可。并且,在图3至图6的排出头11的结构中,通过利用第一和第二过滤器40、41划分出油墨供给盒38内的空间,可形成第一、第二油墨供给室44、46以及主油墨供给室42。
图8表示用于排出存在于排出头11的喷嘴内的气泡、增粘油墨以及异物等的加压复位时的油墨流动。该加压复位时的油墨供给***的动作与上述的加压模式对应。
如上所述,本例的油墨排出装置为了排出油墨需要发热能量。因此,在长时间连续地进行记录时,由于该热能积蓄在油墨中、油墨的温度上升,所以有溶解在油墨中的气体积存在喷嘴内的危险。如果不清除该气泡,则油墨不能进行适当的排出。因此,需要适当地清除喷嘴N内的气泡。副罐23内的油墨通过加压泵25的动作从第一接合开口45进入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然后穿过第一过滤器40流入主油墨供给室42内。在该加压复位时,由于关闭了复位阀26,因此向主油墨供给室42供给的油墨被从共通液体室33强制性地流向喷嘴N侧。然后,该油墨与喷嘴N内的气泡、增粘油墨以及异物等一起被从排出头11的喷嘴N的排出口强制性地排出。图8是油墨流路的模式图,在图3至图6的排出头11的结构中,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油墨通过形成在油墨供给盒38上的流路L7、顶板34的连通路34A以及共通液体室33,被从喷嘴N的排出口强制性地排出。
图9表示记录中的油墨流动。该记录中的油墨供给***的动作与上述的记录模式对应。
通过从记录中的喷嘴N排出油墨滴I,排出头11内的油墨减少,其内压下降。并且,通过喷嘴N内的毛细管现象,副罐23内的油墨通过加压泵25和第一接合开45向排出头11补充。此时,也打开复位阀26,油墨从第二接合开口47流入排出头11内。在记录中,尤其是为了保持高速记录,需要向喷嘴N通畅地供给油墨,需要降低第一过滤器40中的压力损失。因此,与填充油墨时同样地排除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气泡,可有效地利用第一过滤器40的整个表面供给油墨。即,从第一油墨供给室44通过设置在通向第二油墨供给室46的旁通流路48上的第三过滤器43,一面排出第一油墨供给室44内的气泡、一面向主油墨供给室42供给油墨。因此,即使在高速记录中也不会延误向喷嘴N供给油墨。图9也是油墨的流路模式图,在图3至图6的排出头11的结构中,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油墨通过形成在油墨供给盒38上的流路L7、顶板34的连通路34A以及共通液体室33向喷嘴N内供给,然后从该喷嘴N的排出口作为油墨滴I排出。
图10表示在使油墨在副罐23和排出头11之间循环的循环复位时的油墨流动。通过该循环复位、可清除在记录中产生在排出头11和流路中的气泡,可保持适当的记录。该循环复位时的油墨供给***的动作对应上述的循环模式。
在进行循环复位时,副罐23内的油墨通过加压泵25的动作从第一接合开口45流入第一油墨供给室44,并穿过第一过滤器40流入主油墨供给室42内。与此同时,积存在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泡穿过第二过滤器41向第二接合开口47侧排出。本例的排出头11由于将主油墨供给室42形成为大容量液体室,所以可在一定程度上将长时间连续记录时产生的气泡储存在主油墨供给室42内。积存在该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泡,通过该循环复位动作可容易地通过第二过滤器41而清除。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和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主油墨供给室(主液体给室)42由壁部42A至42F形成,与下侧的壁部42B和共通液体室33连通的供给口43G平行地形成在图11中的左右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的壁部42A上形成相对于水平方向以角度θ1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从第一过滤器40侧起朝向第二过滤器41侧向上倾斜。即,在壁部42A上形成与重力方向不直交的倾斜面。通过这样在上侧的壁部42A上形成倾斜面,可以使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泡集中到第二过滤器41侧。即,可以使在主油墨供给室42内通过浮力浮起的气泡沿着上侧的壁部42A移动。通过将角度θ1设定为大于等于4°,可以确认气泡的移动。通过这样使上侧的壁部42A倾斜,可进一步提高排出头11内的气泡的清除效率,也可缩短实施循环模式所需要的时间。角度θ1比4°越大,则使气泡移动的作用越强。但由于角度θ1越大、排出头11的高度也越高,因此实际应用时最好为20°左右。
在本例中,上侧的壁部42A与喷嘴排列平面直交,在该壁部42A上形成角度θ1的倾斜面部。但是,壁部42A只要是具有用于使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气泡移动的倾斜面部即可。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在图13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的壁部42A的图13中的右侧,形成相对水平方向以角度θ1倾斜的部分(倾斜面)42A-1,该部分42A-1从第一过滤器40侧起向着第二过滤器41侧向上倾斜。而且,在上侧的壁部42A的图13中的左侧的部分,形成相对水平方向以角度θ2倾斜的部分(倾斜面)42A-2,该部分42A-2从第二过滤器41侧起向着第一过滤器40侧向上倾斜。通过这些部分42A-1、42A-2形成位于第一过滤器40和第二过滤器41之间的顶点部(顶点)42A-3。
在主油墨供给室42内的第二过滤器41附近残留有微小的气泡的情况下,该气泡有可能妨碍在记录动作中从第二过滤器41供给油墨。在本例中,通过在上侧的壁部42A上形成从第二过滤器41侧起朝向第一过滤器40侧形成向上的角度θ2的部分42A-2,可将气泡积存在离开第二过滤器41的位置的壁部42A的顶点部42A-3上。其结果,可一面提高气泡的清除效率、一面使残留在第二过滤器41附近的气泡不阻碍油墨供给地保持记录动作中的油墨供给性能。

Claims (19)

1.一种液体排出头,与共通液体室连通的多个喷嘴排列在同一个喷嘴排列平面上,从所述喷嘴排出所述共通液体室内的油墨,具有:
与所述共通液体室连通的主液体供给室;
与所述主液体供给室邻接的第一液体供给室;
介于所述主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之间且沿着与所述喷嘴排列平面平行的面延伸的第一过滤器;
与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内连通的第一开口;
与所述主液体供给室邻接的第二液体供给室;
介于所述主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之间且沿着与所述喷嘴排列平面平行的面延伸的第二过滤器;
与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内连通的第二开口;
连通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之间的旁通流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旁通流路中具有第三过滤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以及所述主液体供给室形成在液体供给盒的内部,
所述共通液体室和所述喷嘴形成在底板和顶板之间,
所述液体供给盒和所述顶板具有直线地连通所述主液体供给室和所述共通液体室的连通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具有产生用于从所述喷嘴排出油墨的热能的电热变换体。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主液体供给室的上侧的壁部,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方向大于等于4°。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主液体供给室的上侧的壁部,具有形成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第二过滤器之间的顶点的两个倾斜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方向大于等于4°。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排出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排出头是将所述多个喷嘴排列成列状的长尺寸体。
9.一种液体供给装置,用于向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排出头供给液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可与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连接的供给路径和可与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连接的排出路径,
所述供给路径可从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一过滤器向所述共通液体室供给液体,所述排出路径可将所述共通液体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二过滤器和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从所述第二开口排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路径和所述排出路径与可收容液体的液体罐连接,在所述供给路径上具有加压泵,在所述排出路径上具有开关阀。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控制所述加压泵和所述开关阀的控制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路径在从所述供给路径通过第一液体供给室向所述共通液体室内供给液体时,可通过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排出所述共通液体室内的液体。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路径可排出含有气体的液体。
1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喷嘴排出液体时,所述供给路径通过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一过滤器向所述共通液体室内供给液体,且所述排出路径通过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和所述第二过滤器向所述共通液体室供给液体。
15.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喷嘴的复位处理时,通过所述排出路径停止排出液体,且所述供给路径供给液体,使液体从所述喷嘴排出。
16.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路径可将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内的液体通过所述旁通流路和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排出。
17.一种液体排出装置,用于从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排出头排出油墨,其特征在于,具有可连通所述第一液体供给室以及所述第二液体供给室和可收容液体的液体罐之间的连通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排出头具有产生用于从所述喷嘴排出油墨的热能的电热变换体,所述液体排出装置具有用于控制所述电热变换体的控制部。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液体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液体排出头和被记录介质相对移动的移动装置。
CN2006101625053A 2005-11-25 2006-11-24 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0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0673 2005-11-25
JP2005-340672 2005-11-25
JP2005340672 2005-11-25
JP2005-340673 2005-11-25
JP2005340672A JP4948827B2 (ja) 2005-11-25 2005-11-25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05340673 2005-11-25
JP2006-259176 2006-09-25
JP2006259176A JP4755057B2 (ja) 2005-11-25 2006-09-25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06259176 2006-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0303A CN1970303A (zh) 2007-05-30
CN1970303B true CN1970303B (zh) 2011-02-16

Family

ID=38111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250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0303B (zh) 2005-11-25 2006-11-24 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48827B2 (zh)
CN (1) CN19703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8370B2 (ja) * 2007-11-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613988B2 (ja) * 2008-07-30 2011-0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US8210666B2 (en) 2008-07-30 2012-07-03 Sony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ing device, liquid dis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discharging device
JP5393878B2 (ja) * 2010-04-19 2014-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JP5539008B2 (ja) * 2010-05-14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充填方法
JP5729922B2 (ja) * 2010-05-17 2015-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ユニット
JP5569222B2 (ja) 2010-07-30 2014-08-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5531872B2 (ja) 2010-09-10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5343B2 (ja) * 2011-11-25 2016-03-02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接続器具、液体供給機構、液滴吐出装置及び液体供給方法
TW201420366A (zh) * 2012-07-10 2014-06-01 Zamtec Ltd 組構爲用於有效率氣泡移出之印表機
CN104325793B (zh) * 2013-07-22 2016-03-23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喷头及其中具有超疏水性能过滤板制造方法
JP6156003B2 (ja) * 2013-09-17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9370935B2 (en) * 2014-06-10 2016-06-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ow path member,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862165B2 (ja) * 2016-01-08 2021-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JP7205212B2 (ja) * 2018-12-21 2023-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供給システム
JP7346826B2 (ja) * 2019-01-24 2023-09-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7801A (en) * 1985-07-24 1988-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upply device and a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ink supply device
US5546109A (en) * 1993-07-02 1996-08-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lter device for ink jet printer
CN1130129A (zh) * 1994-03-31 1996-09-04 康帕克电脑公司 具有内装过滤器结构的喷墨打印头
US6000792A (en) * 1992-09-02 1999-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n improved recovery mechanism
CN1406755A (zh) * 2001-08-28 2003-04-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EP1533126A1 (en) * 2003-11-18 2005-05-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3024A (ja) * 1992-12-22 1994-07-0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217645B2 (ja) * 1995-06-30 2001-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吐出回復方法
JP3963048B2 (ja) * 1998-09-29 2007-08-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3800995B2 (ja) * 2001-06-26 2006-07-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53048A (ja) * 2003-08-01 2005-03-03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384067B2 (ja) * 2004-03-23 2009-1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7801A (en) * 1985-07-24 1988-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upply device and a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ink supply device
US6000792A (en) * 1992-09-02 1999-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n improved recovery mechanism
US5546109A (en) * 1993-07-02 1996-08-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lter device for ink jet printer
CN1130129A (zh) * 1994-03-31 1996-09-04 康帕克电脑公司 具有内装过滤器结构的喷墨打印头
CN1406755A (zh) * 2001-08-28 2003-04-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EP1533126A1 (en) * 2003-11-18 2005-05-2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48827B2 (ja) 2012-06-06
CN1970303A (zh) 2007-05-30
JP2007144732A (ja) 200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0303B (zh) 液体排出头、液体供给装置、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供给方法
KR100938475B1 (ko) 액체방울 침착 장치
EP1790482B1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supply method
JP5885360B2 (ja) 液滴吐出装置内での流体再循環
JP316812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該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82005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755057B2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09285900A (ja) ライン型ヘッドユニット
US6196671B1 (en) Ink-jet cartridge for an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ir ingestion control
JP4436413B2 (ja) フィルタエレメント支持体、フィルタ、インク印刷システム
JP201820281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20100171802A1 (en) Ink cartridge and ink circulation system
JP2012040725A (ja) インクヘッド及びこのインクヘッドを搭載し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7203640A (ja) 記録ヘッド
JP2013067111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7825850B (zh) 喷墨头、喷墨记录装置以及喷墨头的制造方法
EP3636438B1 (en) Inkjet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US20140184695A1 (en) Waste liquid recovery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090179977A1 (en) Compact ink filter assembly
CN215620884U (zh) 一种工业打印机的墨水循环***
CN102834268A (zh) 连接进墨端口和腔室的油墨通道
JPWO2017169681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3088342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200121958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2063076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廃液タ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16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