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2856C -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2856C
CN1312856C CNB021201129A CN02120112A CN1312856C CN 1312856 C CN1312856 C CN 1312856C CN B021201129 A CNB021201129 A CN B021201129A CN 02120112 A CN02120112 A CN 02120112A CN 1312856 C CN1312856 C CN 131285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shold
threshold value
value
mobile radio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201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87328A (zh
Inventor
高野奈穗子
滨边孝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87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87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285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285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 H04L1/002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 algorithm uses adaptiv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04L1/003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where the transmitter decides based on inferences, e.g. use of implicit signa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以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在选择一种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的移动通信***。选择控制单元将移动站检测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与存储在阈值表中的多个阈值比较,确定要选择的一种调制编码模式,并且将确定结果作为转换指令输出。阈值可变控制单元根据来自移动站的接收误差通知的内容可变地控制指示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的范围的阈电平。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和记录了该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设置在使用HS-PDSCH(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中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在便携电话之类的移动终端(移动站)中,引入了多媒体技术来处理具有大量数据的静止画面,短时间移动画面等,并且需要有相应的大容量和高速数据传输方法。
作为大容量和高速数据传输方法,已经提出了其中仅增大了下行链路(从基站到移动站)传输率的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和HS-PDSCH***。
在利用上述HS-DPSCH从基站向移动站发送数据的移动通信***中,可以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任何模式。每种调制编码模式是诸如用于在调制过程中发送两个比特(四个值)的QPSK(四相移键控),用于在调制过程中发送四个比特(十六个值)的16QAM(16正交幅度调制),和用于在调制过程中发送六个比特(六十四个值)的64QAM(64正交幅度调制)之类的多种调制模式中的任何模式,以及诸如具有4/3的总位数与带有附加检验位的信息位数的比率的冗余的3/4速率误差校正码,具有2/1的总位数与信息位比率的冗余的1/2速率误差校正码之类的多种编码模式中的任何模式的组合。
选择上述任何调制编码模式的方法可以是在确定了作为一个预定阈值的从一个基站向一个移动站发送的CPICH(共用导频信道)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Ec/Io(每码片能量/每单位频率的干扰波功率)]的范围之后,根据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选择调制编码模式的惯用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站将来自基站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测量结果通知基站。基站将从移动站得到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与阈值比较,从而根据接收质量选择一种调制编码模式。
选择任何调制编码模式的另一种方法可以是通过确定作为一个阈值的从基站到移动站的下行链路的一个DPCH(专用物理信道)的一个单独信号的发送功率的范围,选择对应于该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调制编码模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执行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以便能够在移动站中获得下行链路单个信号的预定接收质量。
3GPP(第三代伙伴计划)的TR(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25.848V4.0.0(2001年3月)将调制编码模式说明为AMC(自适应调制和编码)。预置值是通过对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的范围,和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范围的模拟设置的。
在上述惯用移动通信***中,存在着当根据一个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选择调制编码模式时,难于设置对应于每个调制编码模式的一个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最佳范围(阈值)的问题。
尽管设置了一个共用导频信号的相同接收质量,终端的性能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数据分组的接收误差率也可能是不同的。结果,也存在着对应于每个终端的每种调制编码模式,每个终端具有对于一个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的阈值的不同最佳值的问题。
确定链路条件的因素可以是传播损耗,多径环境(路径的数量和每个路径的大小),噪声功率(干扰波功率和热噪声功率),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等等。因此,尽管设置了一个共用导频信号的相同接收质量,但可能存在上述不同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结果是,根据多径环境和移动站的移动速度可以给HS-PDSCH设置不同的最佳模式。最佳模式是指满足目标通信质量(块误差率,等等)的模式中具有最高数据传输率的模式。
另一方面,在选择对应于单独信号的发送功率的调制编码模式的方法的情况下,不存在由于从一个移动站到一个基站的上述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报告造成的反馈延迟。因此,没有反馈延迟的影响。
但是,在这种方法中也存在难于设置对应于每种调制编码模式的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最佳范围(阈值)的问题。此外,在这种方法中,如果移动站位于蜂窝小区的边界,并且执行软越区切换以设置多个基站的专用物理信道,那么利用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下行链路质量的假设与实际下行链路质量可能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没有在利用上述HS-PDSCH的数据发送中执行软越区切换,而是仅从一个基站发送数据。
发明内容
已经开发了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设置在根据链路条件选择一种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的通信***、一种基站、一种移动站、一种用于设置阈值的方法、和一种具有记录该方法的程序的存储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可以选择多种用于在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和移动站之间进行块单位数据传输的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包括: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用于根据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块的接收误差的发生的检测装置;和用于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选择装置从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个模式中使用的一个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基站由一个基站控制装置控制,利用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与移动站进行分割成块的数据的数据传输,包括:用于根据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从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用于根据移动站检测的数据传输中每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可变地控制在选择装置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利用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任何一种与之进行分割成块的数据的数据传输的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站,包括: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装置;用于根据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用于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选择装置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阈值设置方法是能够从用于在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进行以块为单位的数据传输的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任何一种模式的移动通信***的一种阈值设置方法,包括:测量数据传输中链路质量的步骤;根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步骤;检测数据传输中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步骤;和根据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时使用的阈值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介质,其中记录了在能够从用于在基站控制器控制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进行以块为单位的数据传输的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任何一种模式的移动通信***中的基站的阈值设置方法的程序,并且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根据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的测量结果从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处理,和根据数据传输中每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从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处理。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能够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任何一种模式的移动通信***根据无线电链路的链路质量转换调制编码模式,并且根据从基站发送到移动站的每个数据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控制转换调制编码模式的电平(阈电平)。
在实际说明中,当在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中基站向移动站发送信息块时,移动站接收该信息块。如果存在信息块的接收误差,那么移动站通知基站该信息块接收失败。
基站根据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可变地控制用于转换调制编码模式的阈值。也就是说,当成功地接收到信息块时,将指示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的范围的阈电平降低预定的值PdowndB。当信息块的接收误差发生一次或预定次数时,将上述阈电平升高预定的值PupdB。
如上所述,评估链路质量的方法可以是一种使用从移动站报告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测量结果的方法,和一种使用受到高速闭环传输功率控制的DPCH(专用物理信道)的下行链路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测量结果的方法。
把在提高/降低阈电平中使用的值定义为Pdown<Pup。此外,根据一个目标块误差率确定在提高/降低阈电平中使用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目标块误差率是1/N,那么建立了表达式(N-1)Pdown=Pup。例如,如果目标块误差率是10%,Pdown是0.1,那么Pup是0.9。
另一方面,提高/降低阈电平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种同时提高/降低对应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的所有阈值的方法,和一种单独提高/降低每个阈值的方法。
在同时提高/降低阈值的方法中,当降低指示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范围的阈电平时,所有其它阈电平都降低,当提高阈电平时,所有其它阈电平都提高。
在单独提高/降低每个阈值的方法中,只有指示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范围的阈电平被提高/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当成功地接收到一个信息块时,将上限阈电平降低预定值PdowndB,而当未成功地接收一个信息块预定次数时,将下限阈电平提高预定值PupdB。
如上所述,在提高/降低阈电平时,当选择了最小传输率的调制编码模式时,在上限阈电平已经提高到预定电平之后,上限阈电平不再升高,当选择了最大传输率的调制编码模式时,在下限阈电平已经降低到预定电平之后,下限阈电平不再降低。
否则,当指示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的范围的阈值与当前链路质量之间的差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max时,阈电平不再提高/降低。
但是,当使用单独提高/降低每个阈值的方法时,除了上述方法中的处理过程之外,还要执行以下的处理过程。即,如果通过降低上限阈电平而发生上限阈电平与下限阈电平之间的差变为等于或小于预定值时,那么降低下限阈电平。另一方面,如果通过提高下限阈电平而发生这种情况,那么提高上限阈电平。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信息块的误差发生的存在/不存在可变的出控制阈值,可以设置在根据链路条件快速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因此,可以容易地根据链路条件设置在选择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移动通信***中,是根据在一个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是高于还是低于一个目标块误差率而提高/降低阈电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预定测量周期中块误差率高于目标块误差率,那么将阈电平提高预定值PupdB,如果预定测量周期中块误差率低于目标块误差率,那么将阈电平降低预定值PdowndB。
因此,由于可以设根据链路条件快速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因而可以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在选择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也可以在检测到接收误差发生n次时(n代表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提高阈值,和在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发生m次时(m代表由n<m表示的整数),降低阈值。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移动通信***中,当不能正确地接收被发送并被分割成块的数据时,将数据重新发送最多N次,直到它能够被正确地接收。在这种***,有关重新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误差存在/不存在的检测信息也在控制阈值中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重新发送的次数i,以及当前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传输率BR1与比当前调制编码模式低一级的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传送率BR2的比率ΔBR(=BR1/BR2),设置每次减小的阈值的步长。也就是说,在(i+1)<ΔBR的情况下,由于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使用当前调制编码模式,甚至通过执行重新发送,更快地完成发送,因而将改变阈值的步长设置为一个正值,从而提高了选择当前调制编码模式,或更高的模式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i+1)>ΔBR的情况下,由于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通过使用比当前模式低一级的调制编码模式更快地完成发送,因而将改变阈值的步长设置为一个负值,从而提高了选择比当前调制编码模式低一级的模式的可能性。因此,考虑到重新发送,可以设置最佳阈值以执行更快的发送。
相反,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移动通信***中,将控制阈值的步长设置为当前接收质量Q与被控制的阈值TH之间的差ΔQ(=Q-TH)。即,实际接收质量与被控制阈值之间的差越大,可以通过较大的步长的绝对值收敛到最佳阈值的速度越快。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可变控制;
图6是图4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可变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可变控制的另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图8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另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的配置的方框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
图15是图13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流程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可变控制;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可变控制;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可变控制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的可变控制;
图21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和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进行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的配置方框图。在图1中,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的移动通信***包括基站1,移动站2,和基站控制装置[例如,RNC(无线电网络控制器)]3。
基站1将HS-PDSCH(高速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数据分割成数据块,并且将数据块发送到移动站2。向每个块分配一个CRC(循环冗余校验)码(误差检测码)。一旦接收到HS-PDSCH的数据块,移动站2利用CRC码确定每个数据块的接收误差的存在/不存在,并且将确定结果通知基站1。
在上述移动通信***中,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调制编码模式。每种调制编码模式[具有R=3/4的64QAM,具有R=3/4的16QAM,具有R=1/2的QPSK(3GPP的TR25.848 V4.0.0(2001年3月))中说明过的]是诸如用于在调制过程中发送两个比特(四个值)的QPSK(四相移相键控)、用于在调制过程中发送四个比特(十六个值)的16QAM(16正交幅度调制)、用于在调制过程中发送六个比特(六十四个值)的64QAM(64正交幅度调制)之类的多种调制模式中的任何一个,与诸如具有4/3的总位数与带有检验码的信息位的比率的冗余的3/4速率误差校正码、具有2/1的总位数与信息位的比率的冗余的1/2速率误差校正码之类的多种编码模式中的任何一个的组合。上述调制编码模式一般是根据基站1的确定转换的,但是也可以由通过上行链路(UL)的DPCH(专用物理信道)向基站1发布指令的移动站2转换。
当基站1确定转换调制编码模式时,利用下行链路(DL)的DPCH,从基站1向移动站2发送一个通知。在通知了模式的转换之后,在预定的定时被转换调制编码模式。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的配置的方框图。在图2中,基站1包括天线11,双工器(DUP)12,接收单元13,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控制单元16,调制编码单元17,组合单元18,发送单元19,和存储介质20。由于可以从惯用技术得到基站1的呼叫控制部分,话音输入/输出部分,和显示部分,因而在这里省略了它们的配置和操作的说明。
接收单元13将通过天线11和双工器12接收的信号[DPCH(UL)等]发送到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将从接收单元13接收的信号分离成用户信息(话音信号,图象信号,等等)和控制信息,将用户信息发送到上述呼叫控制部分,话音输出部分,和显示部分,并且将控制信息发送到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和控制单元16。
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20中的程序监视来自图2中未示出的移动站的接收误差通知,根据监视的结果可变地控制阈值,根据使用该阈值的当前链路质量确定要选择哪种调制编码模式,并且将转换到该种调制编码模式的转换指令发送到控制单元16和调制编码单元17。
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预先根据一个目标块误差率设置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值。当可变地控制该阈值时,将降低阈电平中使用的值设置到Pdown,同时将提高阈电平中使用的值设置到Pup。这些值由Pdown<Pup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目标块误差率是1/N,那么设置了表达式“(N-1)Pdown=Pup”。例如,如果目标块误差率是10%并且Pdown是0.1,那么Pup是0.9。
控制单元16根据来自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的控制信息和外部输入信息(例如,来自一个图2中未示出的基站控制装置的控制信息)产生各种控制信号,并且输出这些信号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20上的程序控制基站1中的相应部分。存储介质20存储由包括控制单元16在内的基站1的每个部分执行的程序。
此外,当调制编码单元17在来自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转换指令下转换模式时,控制单元16产生包括模式转换信息在内的控制信息,并且把它发送到组合单元18。
调制编码单元17包括QPSK调制编码电路171,16QAM调制编码电路172,和64QAM调制编码电路173。QPSK调制编码电路171的调制编码模式是上述具有R=1/2的QPSK。16QAM调制编码电路172的调制编码模式是上述具有R=3/4的16QAM。64QAM调制编码电路173的调制编码模式是上述具有R=3/4的64QAM。
响应来自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转换指令,调制编码单元17转换到QPSK调制编码电路171,16QAM调制编码电路172和64QAM调制编码电路173中的任何一个,并且利用转换到的电路调制和编码用户信息,并且将结果作为HS-PDSCH的数据发送到组合单元18。
组合单元18组合来自控制单元16的包括模式转换信息的控制信息、来自调制编码单元17的HS-PDSCH的数据、来自基站1的呼叫控制部分、话音输入部分等的输入信号,并通过发送单元19和双工器12从天线11将得到的信号作为DPCH(DL)和HS-PDSCH发出。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2的配置方框图。在图3中,移动站2包括天线21,双工器(DUP)22,接收单元23,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24,控制单元25,解调解码单元26,误差检测单元27,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组合单元29,发送单元30,和存储介质31。由于可以从惯用技术得到移动站2的呼叫控制部分,话音输入/输出部分,和显示部分,因此在这里不再说明它们的配置和操作。
接收单元23将通过天线21和双工器22接收的信号{CPICH(共用导频信道),DPCH,HS-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到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24。
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24将来自接收单元23的接收信号分离成用户信息(话音信号,图象信号,等等)和控制信息,把用户信息发送到解调解码单元26,和移动站2的呼叫控制部分、话音输出部分以及显示部分,并且把控制信息发送到控制单元25。
控制单元25根据来自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24的控制信息和外部输入信息(例如,来自十键和话音输入部分的用户信息)产生各种控制信号,输出产生的信号以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介质31上的程序控制移动站2中的每个单元,产生对基站1的控制信息,并且把信息发送到组合单元29。存储介质31存储由包括控制单元25在内的移动站2的每个单元执行的程序。
解调-解码单元26包括QPSK解调解码电路261,16QAM解调解码电路262,和64QAM解调解码电路263,响应来自控制单元25的转换指令转换到QPSK解调解码电路261,16QAM解调解码电路262,和64QAM解调解码电路263中的任何一个电路,利用转换到的电路解调和解码来自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24的用户信息,并且将HS-PDSCH的数据输出到误差检测单元27以及移动站2中的每个单元。
误差检测单元27利用附加到每个数据块的CRC码确定解调解码单元26解码的HS-PDSCH的每个数据块中的接收误差的存在/不存在,并且把确定结果输出到组合单元29。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测量来自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24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Ec/Io(每码片能量/每单位频率干扰波功率)],并且将测量结果输出到组合单元29。
组合单元29组合来自控制单元25的控制信息,来自误差检测单元27的确定结果,来自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的测量结果,来自移动站2的呼叫控制部分、话音输入部分的外部输入信号,等等,并且通过发送单元30和双工器22从天线21将结果作为DPCH(UL)发布。
图4是图2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配置的方框图。在图4中,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包括选择控制单元15a,阈值表15b,和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
选择控制单元15a将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的、由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分离的共用导频信号(CPICH)的接收质量的测量结果与存储在阈值表15b中的多个阈值比较,确定要选择哪种调制编码模式,并且把确定内容作为一个转换指令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的调制编码模式与前面过程中的相同,选择控制单元15a规定“不改变”。
根据来自移动站2的误差检测单元27的、由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分离的接收误差通知的内容,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可变地控制存储在阈值表15b中的多个阈值。即,当在移动站2成功地接收到信息块时,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的范围的阈电平降低一个预定值PdowndB,并且当不成功地接收信息块达预定次数时,将上述阈电平提高一个预定值PupdB。在这种情况下,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同时提高和降低对应于调制编码模式的所有阈值。
图5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图6是图4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4至6说明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在以下的说明中,用T1和T2代表阈值,用MCS(调制和编码组)#1,MCS#2,和MCS#3代表调制编码模式。这些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分别对应于上述具有R=1/2的QPSK,具有R=3/4的16QAM,和具有R=3/4的64QAM。
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误差通知,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是“错误”(图6中所示的步骤S1),在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时(图6中所示的步骤S2),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计算(图6中所示步骤S3)移动站2的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测量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例如,调制编码模式MCS#1的上限阈值T1)之间的差。
如果算法的结果小于一个预定值P2(图6中所示的步骤S4),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预定等级Pup(图6中所示的步骤S5),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如果算法的结果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2(图6中所示步骤S4),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提高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6中所示的步骤S2),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预定的等级Pup(图6中所示的步骤S5),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
另一方面,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不是“错误”(图6中所示的步骤S1),在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时(图6中所示的步骤S6),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计算(图6中所示步骤S7)移动站2的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测量的接收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T2之间的差。
如果该算法的结果小于一个预定值P1(图6中所示的步骤S8),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预定等级Pdown(图6中所示步骤S9),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如果算法的结果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1(图6中所示的步骤S8),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降低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6中所示的步骤S6),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预定的等级Pdown(图6中所示的步骤S9),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提高或降低所有阈值T1和T2,以便使它们能够间隔如图5中所示的预定值P0
图7是显示图4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另一个示例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4和7说明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
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误差通知,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是“错误”(图7中所示的步骤S11),并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7中所示的步骤S12),或尽管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7中所示的步骤S12),但是如果模式的上限阈值小于一个预定值(图7中所示的步骤S13),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预定的等级Pup(图7中所示的步骤S14),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7中所示的步骤S12)并且上限阈值等于或大于预定值(图7中所示的步骤S13),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提高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1。
另一方面,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不是“错误”(图7中所示的步骤S11),并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7中所示的步骤S15),或尽管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7中所示的步骤S15),但是如果模式的下限阈值高于一个预定值(图7中所示的步骤S16),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预定等级Pdown(图7中所示的步骤S17),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7中所示的步骤S15),并且最大传输率的模式的下限阈值等于或小于预定的值(图7中所示的步骤S16),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降低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11。
因此,由于基站1根据一个信息块的误差的发生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阈值T1和T2,使得能够根据链路质量(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共用导频信号(CPICH)的接收质量)的变化,转换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
此外,由于基站1同时地可变控制所有阈值T1和T2,如果尽管链路质量的改变很小,但是可以得到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MCS#3的可接受的链路质量,那么降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从而成功地转移到一种比当前使用的模式高一级的调制编码模式。结果,可以恒定地选择一个最高可能速度的调制编码模式。
此外,当确定在一个块中出现误差时,由于Pup大于Pdown,所以能够立即进入比当前使用模式低一级的调制编码模式。因此,尽管降低了链路质量,但是可以防止连续的块误差,从而提高了***的通过量。
另外,由于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宽度(Pdown和Pup)是在基站1中根据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因此可以达到目标块误差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可以根据链路条件设置在快速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所以能够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在选择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根据本实施例,有三种调制编码模式。但是,模式的数量不限于三种。也就是说,可以有四种或更多的调制编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可选模式设置为一个最小传输率的模式,或最大传输率的模式。
此外,也可以通过移动站2的指令设置一个阈值的可变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将用于根据一个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一个阈值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提供在移动站2中,并且从移动站2向基站1发送提高/降低阈电平的指令。
也可以在接收误差发生n次(n是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时,提高阈值,和在连续m次(m是一个整数,并且n<m)没有发生接收误差时降低阈值。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的配置方框图。在图8中,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是通过给图4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提供一个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配置的。即,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包括选择控制单元15a,阈值表15b,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和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
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根据来自移动站2的、由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分离的接收误差通知来测量预设时间中的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率,并且把接收误差率发送到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
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根据来自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的接收误差率可变地控制存储在阈值表15b中的多个阈值。也就是说,如果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高于一个目标块误差率时,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阈电平提到预定值PupdB,和如果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低于目标块误差率时,将阈电平降低预定值Pdowndb。在这种情况下,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同时地提高/降低对应于调制编码模式的所有阈值。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配置与图1中所示的移动通信***中的一样,并且具有与根据图2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的,和根据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2的相同配置。因此,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图10是图8中所示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以下参考图8至10说明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在以下的说明中,T1和T2代表阈值,MCS#1,MCS#2和MCS#3代表调制编码模式。这些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分别对应于上述具有R=1/2的QPSK,具有R=3/4的16QAM,和具有R=3/4的64QAM。
在预定时间(图10中所示的步骤S21),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计算预定时间中的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率(图10中所示的步骤S22)。
如果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计算的接收误差率等于或大于一个预定值(图10中所示的步骤S23),那么在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时(图10中所示的步骤S24),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计算移动站2的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测量的接收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T1之间的差(图10所示的步骤S25)。
如果算法的结果小于预定值P2(图10中所示步骤S26),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预定等级Pup(图10所示步骤S27),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21。如果算法的结果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2(图10中所示步骤S26),那么不提高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2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0中所示步骤S24),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预定等级Pup(图10中所示步骤S27),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21。
另一方面,如果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计算的接收误差率小于一个预定值(图10中所示步骤S23),那么在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时(图10中所示的步骤S28),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计算(图10中所示步骤29)移动站2的接收质量测量单元28测量的接收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T2之间的差。
如果算法结果小于预定值P1(图10中所示的步骤S30),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预定等级Pdown(图10中所示的步骤S31),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21。如果算法的结果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1(图10中所示的步骤S30),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降低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2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0所示步骤S28),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预定等级Pdown(图10所示步骤S31),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21。提高或降低所有阈值T1和T2,以便使它们能够间隔如图9中所示的预定值P0。此外,假设当阈电平降低时的值是Pdown,和阈电平提高时的值是Pup,该值可以用Pdown=Pup表达。
图11是显示图8中所示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另一个示例的流程。以下参考图8和11说明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另一个示例。
在一个预定时间(图11中所示步骤S41),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计算预定时间中的信息块接收误差率(图11中所示步骤S42)。
在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计算的接收误差率等于或大于一个预定值(NTr≤N)时(图11中所示步骤S43),并且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1中所示步骤S44),或尽管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1中所示步骤S44),但如果模式的上限阈值小于一个预定值(图11中所示的步骤S45),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一个预定等级Pup(图11中所示步骤S46),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4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1中所示步骤S44),并且模式的上限阈值等于或大于一个预定值时(图11中所示步骤S45),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提高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41。
在块误差率测量单元15d计算的接收误差率小于一个预定值(NTr>N)时(图11中所示步骤S43),并且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1中所示步骤S47),或尽管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1中所示步S47),但如果模式的下限阈值高于一个预定值(图11中所示步骤S48),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一个预定等级Pdown(图11中所示步骤S49),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4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1中所示步骤S47),并且模式的下限阈值等于或小于一个预定值(图11中所示步骤S48),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降低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41。
因此,由于基站1根据接收误差率可变地控制阈值T1和T2,所以能够根据链路质量(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共用导频信号(CPICH)的接收质量)的变化转换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因此,可以满足目标块误差率,并且可以恒定地选择最高可能调制编码模式。
根据第二实施例,有三个调制编码模式。但是,模式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即,可以有四个或更多的调制编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可选模式设置为一个在最低传输率的模式,或一个在最高传输率的模式。
此外,也可以根据移动站2的指令设置阈值的可变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将用于根据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率可变地控制阈值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设置在移动站2中,并且从移动站2向基站1发送提高/降低阈电平的指令。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基站的配置方框图。在图12中,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除了给基站4提供了具有测量来自双工器12的DPCH(DL)的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功能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41之外,具有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相同的配置,并且给相同的组件赋予了相同的参考号。相同组件的操作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组件相同。
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41测量从基站4发送到移动站2的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根据测量结果确定要选择哪种调制编码模式,并且把转换到该调制编码模式的转换指令发送到控制单元16和调制编码单元17。
图13是图12中所示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41的配置方框图。在图13中,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41包括选择控制单元41a,阈值表41b,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和发送功率检测单元41d。
发送功率检测单元41d测量对移动站2的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并且把测量结果通知给选择控制单元41a和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选择控制单元41a将发送功率检测单元41d的测量结果与阈值表41b中存储的多个阈值比较,确定要选择哪种调制编码模式,并且将确定内容作为转换指令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的调制编码模式与以前过程中的相同,选择控制单元41a规定“不改变”。
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根据来自移动站2的、由用户信息-控制信息分离单元14分离的接收误差通知的内容可变地控制存储在阈值表41b中的多个阈值。也就是说,当在移动站2成功地接收到信息块时,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将对应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链路质量范围的阈电平降低一个预定值PdowndB,并且当不成功地接收信息块预定次数时,将上述阈电平提高预定值PupdB。在这种情况下,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同时地提高和降低对应于调制编码模式的所有阈值。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移动通信***相同的配置,和与根据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2相同的配置。因此,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14示出了图13中所示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图15是图13中所示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13至15说明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进行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操作。在以下的说明中,用T1和T2代表阈值,MCS#1,MCS#2和MCS#3代表调制编码模式。这些调制编码模式分别对应于上述具有R=1/2的QPSK,具有R=3/4的16QAM,和具有R=3/4的64QAM。
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误差通知,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是“错误”(图15中所示步骤S51),并且在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时(图15中所示步骤S52),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计算(图15中所示的步骤S53)发送到移动站2的单个信号的、并且是被发送功率检测单元41d检测出的发送功率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例如,调制编码模式MCS#1的上限阈值)之间的差。
如果算法的结果小于预定值P2(图15中所示的步骤S54),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一个预定等级Pup(图15中所示步骤S55),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51。如果算法的结果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2(图15中所示步骤S54),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不提高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5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5中所示的步骤S52),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将所有阈值T1和T2提高预定等级Pup(图15中所示步骤S55),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51。
另一方面,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不是“错误”(图15中所示步骤S51),那么在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时(图15中所示步骤S56),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计算(图15中所示步骤S57)发送功率检测单元41d检测的并且发送到移动站2的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例如,调制编码模式MCS#3的下限阈值T2)之间的差。
如果该算法的结果小于预定值P1(图15中所示步骤S58),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一个预定等级Pdown(图15中所示步骤S59),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51。如果算法的结果等于或大于预定值P1(图15中所示步骤S58),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不降低阈值T1和T2,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5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5中所示步骤S56),阈值可变控制单元41c将所有阈值T1和T2降低预定等级Pdown(图15中所示步骤S59),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51。提高或降低所有阈值T1和T2,以便使它们能够间隔如图14中所示的预定值P0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由于可以根据链路条件设置快速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所以能够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在选择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如果在评价链路质量中使用一个单独信号(DPCH)的发送功率,那么输出一个与实际链路质量的更大的差值。但是,根据第三实施例,阈值按与实际链路质量的差值上下波动。因此,该差值不会产生调制编码模式的错误选择,从而能够根据链路条件快速地转换调制编码模式。
此外,当数据块中发生确定误差时,由于Pup大于Pdown,所以能够立即进入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低一级的调制编码模式。因此,尽管降低了链路质量,但是可以防止连续的块误差,从而提高了***的通过量。
根据第三实施例,有三种调制编码模式。但是,模式的数量并不限于三种。即,可以有四种或更多的调制编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可选模式设置为一个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或一个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第三实施例可以执行与图7中所示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相同的控制,也可以执行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利用块误差率的控制。
也可以在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n次时(n代表一个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提高阈值,和在连续地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m次时(m是一个由n<m表示的整数),降低阈值。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16和17说明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在以下的说明中,T1和T2代表阈值,MCS#1,MCS#2和MCS#3代表调制编码模式。这些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分别对应于上述具有R=1/2的QPSK,具有R=3/4的16QAM,和具有R=3/4的64QAM。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移动通信***相同的配置,和具有与根据图2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根据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2、和根据图4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相同的配置。因此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误差通知,如果发送块的确定结果是“错误”(图17中所示步骤S61),并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7中所示步骤S62),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例如,调制编码模式MCS#2的下限阈值T2)提高一个预定等级Pup(图17中所示步骤S63)。
此时,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上限阈值T2)之间的差等于或小于最小差值(图16中所示的T12min)(图17中所示的步骤S64),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提高预定等级Pup(图17中所示步骤S65),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6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7中所示步骤S62),或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大于最小差值(图17中所示步骤S64),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提高阈值T1和T2,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61。
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结果不是“错误”(图17中所示步骤S61),并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7中所示步骤S66),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例如,调制编码模式MCS#2的上限阈值T2)降低一个预定等级Pdown(图17中所示步骤S67)。
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下限阈值T1)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等于或小于最小差值(图16中所示的T12min)(图17中所示步骤S68),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降低预定等级Pdown(图17中所示步骤S69),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6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17中所示步骤S66),或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大于最小差值(图17中所示步骤S68),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减低阈值T1,T2,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61。
因此,由于阈值T1和T2是被根据一个信息块的误差的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的,所以可以根据链路质量(根据第四实施例,是一个共用导频信号(CPICH)的接收质量)转换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
由于阈值T1和T2中的每一个都是单独可变控制的,所以可以在链路条件改变后快速地选择最佳调制编码模式。
此外,由于阈值的可变控制的宽度(Pdown和Pup)是在基站1中根据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所以可以达到目标块误差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由于可以根据链路条件设置在快速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所以能够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在选择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根据第四实施例,有三种调制编码模式。但是,模式的数量并不限于三种。即,可以有四种或更多的调制编码模式。此外,也可以根据移动站2的指令设置一个阈值的可变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将根据一个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阈值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提供在移动站2中,并且从移动站2向基站1发送提高/降低阈值的指令。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例,尽管将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用于测量链路质量,但是也可如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那样,将基于由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控制的单个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值用作链路质量。
也可以在接收误差出现n次时(n是一个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提高阈值,和在连续没有出现接收误差m次时(m是一个整数,并且n<m),降低阈值。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阈值的可变控制。图19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阈值可变控制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18和19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
在以下的说明中,T1和T2代表阈值,MCS#1,MCS#2和MCS#3代表调制编码模式。这些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分别对应于上述具有R=1/2的QPSK,具有R=3/4的16QAM,和具有R=3/4的64QAM。在各调制编码模式中,发送的信息比特率是1200 kbps,500kbps,和150kbps。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移动通信***相同的配置,并且具有与根据图2中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根据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2、和根据图4中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相同的配置。因此,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误差通知,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对发送频率RT(一个发送块的发送次数)计数,直到确定发送块已经正确地发送,或直到发送频率RT达到一个预定最大重发频率(图19中所示步骤S7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19中所示步骤S72),那么在确定下一个块的发送的调制编码模式中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例如,调制-编码模式MCS#2的下限阈值T1)降低步长表中的一个对应值[对应于发送频率RT的步长S(RT)](图19中所示步骤S73)。
此时,发送频率RT越高,步长表的值设置得越小。此外,假设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信息比特率BR1与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低一级的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信息比特率BR2的比是ΔBR=BR1/BR2,将对应于其发送频率RT是由RT>ΔBR表示的RT的步长设置成负值。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提高对应步长的绝对值。
利用上述的控制,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可以根据链路条件快速地设置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因此,可以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此外,根据第五实施例,可以这样设置最佳阈值,使得能够通过根据直到能够在移动站2成功地接收一个块的发送频率、和通过将调制编码模式降低一级得到的信息比特率变化比率来控制阈值,而实现包括块重发时间的高速发送。
根据第五实施例,有三种调制编码模式。但是,模式的数量不限于三种。即,可以有四种或更多的调制编码模式。此外,也可以根据移动站2的指令设置阈值的可变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将用于根据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阈值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设置在移动站2中,并且从移动站1向基站1发送提高/降低阈电平的指令。
此外,根据第五实施例,尽管将共用导频信号(DPICH)的接收质量用于测量链路质量,但也可以像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那样,把基于高速闭环发送功率控制控制的一个单独信号(DPCH)的发射功率的值用作链路质量。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阈值可变控制。图21和22是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阈值的可变控制的流程图。以下参考图20至22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中的在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
在以下的说明中,T1和T2代表阈值,MCS#1,MCS#2和MCS#3代表调制编码模式。这些调制编码模式MCS#1,MCS#2和MCS#3分别对应于上述具有R=1/2的QPSK,具有R=3/4的16QAM,和具有R=3/4的64QAM。
尽管在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具有与图1所示移动通信***相同的配置,并且具有与根据图2中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1、根据图3中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站2、和根据图4中所示的本发的第一实施例的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相同的配置。因此,在这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站2的接收误差通知,如果对一个发送块的确定结果是“错误”(图21中所示步骤S81),并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21中所示步骤S82),调制编码模式转换选择单元15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通过下面的公式①从链路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ΔPup计算暂定步长ΔP’up(图21中所示步骤S83)。
ΔP’up=k*ΔPup  ...①
其中k代表一个预定的常数。
如果计算的ΔP’up小于一个预定最小步长ΔPumin(图21中所示步骤S84),那么将下限阈值提高ΔP=ΔPumin(图21中所示步骤S85)。如果计算的ΔP’up大于预定最小步长Pumin(图21中所示步骤S84),那么将下限阈值提高ΔP=ΔP’up(图21中所示步骤S86)。
假设一个预定最小递增步长是Umin,当前链路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之间的差是ΔQ,并且从0到1的系数是r2,那么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②计算上述控制中的步长。
ΔUp=max[Umin,r2·ΔQ]...②
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个公式表达步骤S83和S84。在步骤S85和S86中,将下限阈值提高通过公式②得到的值ΔUp
此时,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等于或小于最小差值(一个预定的值ΔPTH)(图21中所示的步骤S87),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提高预定等级ΔP(=ΔUp)(图21中所示步骤S88),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6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最小传输率的模式(图21中的步骤S82),或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大于最小差值(图21中的步骤S87),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提高阈值T1和T2,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81。
另一方面,如果对一个发送块的确定结果不是“错误”(图21中所示步骤S81),并且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不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22中所示的步骤S89),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用下面的公式③从链路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之间的差ΔPdown计算暂定步长ΔP’down(图22中所示的步骤S90)。
ΔP’down=k*ΔPdown...③
其中k代表一个预定常数。
如果计算的ΔP’down小于一个预定最小步长ΔPdmin(图22中所示步骤S91),那么将上限阈值降低ΔP=ΔP’dmin(图22中所示步骤S92)。如果计算的ΔP’down大于预定最小步长ΔPdmin(图22中所示步骤S91),那么将上限阈值降低ΔP=ΔPdmin(图22中所示步骤S93)。
假设一个预定的最小递减步长是Dmin’当前链路质量与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上限阈值之间的差是ΔQ,并且从0至1的系数是r1,那么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④计算上述控制中的步长。
ΔDown=max[Dmin,r1·ΔQ]...④
在这种情况下,用一个公式表达步骤S90和S91。在步骤S92和S93中,将上限阈值降低通过公式④得到的值ΔDown。
此时,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等于或小于最小差值(一个预定值ΔPTH)(图22中所示步骤S94),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将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降低预定等级ΔP(=ΔDown)(图22中所示步骤S95),从而使控制返回到步骤S81。
如果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是在最大传输率的模式(图22中所示步骤S89),或当前使用的调制编码模式的下限阈值与上限阈值之间的差高于最小差值(图22中所示的步骤S94),那么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不再降低阈值T1和T2,将控制返回到步骤S81。
因此,由于基站1根据一个信息块中的误差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阈值T1和T2,所以能够根据链路条件的变化选择最佳调制编码模式。
此外,当前链路质量与阈值之间的差值越大,改变阈值时的步长越大。因此,在链路条件改变后,可以更快速地选择最佳调制编码模式。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由于可以根据链路条件设置快速转换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阈值,所以可以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选择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根据第六实施例,有三种调制编码模式。但是,模式的数量不限于三种。即,也可以有四种或更多的调制编码模式。此外,也可以根据移动站2的指令设置一个阈值的可变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将用于根据一个信息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一个阈值的阈值可变控制单元15c设置在移动站2中,并且从移动站2向基站1发送提高/降低阈电平的指令。
此外,根据第六实施例,尽管将共用导频信号(CPICH)的接收质量用于测量链路质量,但是,也可以像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那样,把基于由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控制的一个单个信号(DPCH)的发射功率的值用作链路质量。
也可以在接收误差出现n次时(n是一个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提高阈值,和当连续没有接收误差出现m次时(m是一个整数,并且n<m)降低阈值。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可以选择多种用于在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进行以块为单位的数据传输的调制编码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包括: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用于根据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装置;和用于根据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选择装置从多种调制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因此,可以根据链路条件容易地设置在选择一种调制编码模式中使用的最佳阈值。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具有通过使用重新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误差的检测结果设置一个阈值,从而能够实现包括重发时间在内的高速发送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移动通信***具有通过根据当前链路质量与阈值之间的差值改变步长,而在链路条件改变之后更加快速地设置最佳阈值的效果。

Claims (86)

1.一种移动通信***,能够选择用于在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以块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的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该移动通信***包括:
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
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
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所述选择装置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其中当所述检测装置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第一预定值,和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将阈值提高第二预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值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是根据一个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块误差率是1/N时,所述第二预定值是‘(N-1)×第一预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指示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的范围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中的至少一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同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执行可变控制,以便能够保持所述上限阈值与所述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单独地可变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每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在所述检测装置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并且在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下限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一个,并且所述上限阈值与所述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达到一个预定最小差值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以相同的方式可变地控制另一个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至少一个与当前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等于或大于一个预定差值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停止对应阈值的可变控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n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提高阈值,其中n是一个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装置连续地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m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降低阈值,m是一个大于n的整数,n<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移动站测量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用作所述链路质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把根据从所述基站向所述移动站发送的,并且是在一种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下的单个信号的发射功率得到的值用作所述链路质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一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时,重发关于该块的信息,并且当直到关于块的信息被成功地接收的重发次数是i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一个预定值Δsi,其中i是一个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信息传输率BR(k)与比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低一级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信息传输率BR(k-1)的比率ΔBR=BR(k)/BR(k-1)确定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次数i越大,可以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得越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与所述比率ΔBR相比,而用ΔBR<(i+1)表示所述重发次数i时,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为负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重发的预定最大次数N设置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重发次数i大于所述预定最大数N时,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为负值。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根据由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之一改变的阈值TH与当前链路质量Q之间的差值‘ΔQ=TH-Q’改变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中的一个。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一个预定系数是r1,其中0<r1<1,并且一个预定最小递减步长是Dmin时,由ΔDown=max[Dmin,r1·ΔQ]表示所述第一预定值ΔDown。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当一个预定系数是r2,其中0<r2<1,并且一个预定最小递增步长是Umin时,由ΔUp=max[Umin,r2·ΔQ]表示所述第二预定值ΔUp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接收模式是一种调制编码模式。
27.一种移动通信***,能够选择用于在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以块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的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该移动通信***包括:
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
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
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所述选择装置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其中当在一个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大于一个目标块误差率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提高第三预定值,当在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小于目标块误差率时,将阈值降低第四预定值。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移动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预定值等于所述第四预定值。
29.一种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并且利用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与移动站进行分割成块的数据的数据传输的基站,该基站包括:
用于根据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
用于根据由所述移动站检测的数据传输中的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可变地控制在所述选择装置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其中当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第一预定值,和当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将阈值提高第二预定值。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值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是根据一个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块误差率是1/N时,所述第二预定值是‘(N-1)×第一预定值’。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根据接收误差的出现的存在/不存在,可变地控制指示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的范围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中的至少一个。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同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执行可变控制,以便能够保持所述上限阈值与所述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
36.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单独地可变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每一个。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在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在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下限阈值。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一个,并且所述上限阈值与所述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达到一个预定最小差值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以相同的方式可变地控制另一个阈值。
39.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至少一个与当前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变得等于或大于一个预定差值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停止对应阈值的可变控制。
4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n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提高阈值,其中n是一个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连续地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m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降低阈值,m是一个大于n的整数,n<m。
4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移动站测量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用作所述链路质量。
4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把根据从基站向所述移动站发送的,并且是在一种高速闭环发射功率控制下的单个信号的发射功率得到的值用作所述链路质量。
4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检测到一个块的接收误差出现时,重发关于该块的信息,并且当直到关于该块的信息被成功地接收的重发次数是i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一个预定值Δsi,其中i是一个正整数,i=0,1,2,...N。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信息传输率BR(k)与比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低一级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信息传输率BR(k-1)的比率ΔBR=BR(k)/BR(k-1)确定的。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次数i越大,可以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得越小。
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与所述比率ΔBR相比,用ΔBR<(i+1)表示所述重发次数i时,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为负值。
4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预定最大重发次数N设置的。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重发次数i大于所述预定最大数N时,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为负值。
50.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
5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根据由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之一改变的阈值TH与当前链路质量Q之间的差值‘ΔQ=TH-Q’改变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中的一个。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一个预定系数是r1,其中0<r1<1,并且一个预定最小递减步长是Dmin时,用ΔDown=max[Dmin,r1·ΔQ]表示所述第一预定值ΔDown。
53.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当一个预定系数是r2,其中0<r2<1,并且一个预定最小递增步长是Umin时,用ΔUp=max[Umin,r2·ΔQ]表示所述第二预定值ΔUp
5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接收模式是一种调制编码模式。
55.一种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并且利用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与移动站进行分割成块的数据的数据传输的基站,该基站包括:
用于根据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
用于根据由所述移动站检测的数据传输中的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可变地控制在所述选择装置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其中当在一个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大于一个目标块误差率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提高第三预定值,当在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小于目标块误差率时,将阈值降低第四预定值。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预定值等于所述第四预定值。
57.一种移动站,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利用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与该移动站进行分割成块的数据的数据传输,该移动站包括:
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
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
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所述选择装置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其中当所述检测装置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第一预定值,和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将阈值提高第二预定值。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值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
5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是根据一个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块误差率是1/N时,所述第二预定值是‘(N-1)×第一预定值’。
61.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指示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的范围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中的至少一个。
62.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同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
63.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执行可变控制,以便能够保持所述上限阈值与所述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
64.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单独地可变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每一个。
65.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在所述检测装置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在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可变地控制所述下限阈值。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可变地控制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一个,并且所述上限阈值与所述下限阈值之间的差值达到一个预定最小差值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以相同的方式可变地控制另一个阈值。
67.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上限阈值和所述下限阈值中的至少一个与当前链路质量之间的差值变得等于或大于一个预定差值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停止对应阈值的可变控制。
6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n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提高阈值,n是一个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装置连续地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出现m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降低阈值,m是一个大于n的整数,n<m。
70.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移动站测量的共用导频信号的接收质量用作所述链路质量。
71.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一个块的接收误差出现时,重发关于该块的信息,并且当直到有关块的信息被成功地接收的重发次数是i次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一个预定值Δsi,i是一个正整数,i=0,1,2,...,N。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信息传输率BR(k)与比当前使用的发射/接收模式低一级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信息传输率BR(k-1)的比率ΔBR=BR(k)/BR(k-1)确定的。
73.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次数i越大,可以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得越小。
74.根据权利要求72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与所述比率ΔBR相比,用ΔBR<(i+1)表示所述重发次数i时,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为负值。
75.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预定最大重发次数N设置的。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重发次数i大于所述预定最大数N时,将所述预定值ΔSi设置为负值。
77.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值ΔSi是根据目标块误差率设置的。
7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根据由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之一改变的阈值TH与当前链路质量Q之间的差值‘ΔQ=TH-Q’改变所述第一预定值和所述第二预定值中的一个。
79.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一个预定系数是r1,0<r1<1,并且一个预定最小递减步长是Dmin时,用ΔDown=max[Dmin,r1·ΔQ]表示所述第一预定值ΔDown。
80.根据权利要求78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当一个预定系数是r2,0<r2<1,并且一个预定最小递增步长是Umin时,用ΔUp=max[Umin,r2·ΔQ]表示所述第二预定值ΔUp
81.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接收模式是一种调制编码模式。
82.一种移动站,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利用多种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与该移动站进行分割成块的数据的数据传输,该移动站包括:
用于测量数据传输中链路质量的测量装置;
用于检测数据传输中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的检测装置;
用于根据所述测量装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的选择装置;和
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所述选择装置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的可变控制装置,
其中当在一个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大于目标块误差率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提高第三预定值,当在预定测量周期中的块误差率小于目标块误差率时,将阈值降低第四预定值。
83.根据权利要求82所述的移动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预定值等于所述第四预定值。
84.一种移动通信***的阈值设置方法,该移动通信***能够选择多种用于在由基站控制装置控制的基站与移动站之间进行以块为单位的数据传输的发射/接收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该方法包括步骤:
测量数据传输中的链路质量;
根据测量的链路质量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
检测数据传输中的每个块的接收误差的出现;和
根据检测结果可变地控制在从所述发射/接收模式中选择一种模式中使用的阈值,
其中当所述检测装置没有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所述可变控制装置将阈值降低第一预定值,和当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接收误差的出现时,将阈值提高第二预定值。
85.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值小于所述第二预定值。
86.根据权利要求84所述的阈值设置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接收模式是一种调制编码模式。
CNB021201129A 2001-05-17 2002-05-17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285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147177 2001-05-17
JP2001/147177 2001-05-17
JP2001/370797 2001-12-05
JP2001370797A JP4016647B2 (ja) 2001-05-17 2001-12-05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しきい値設定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87328A CN1387328A (zh) 2002-12-25
CN1312856C true CN1312856C (zh) 2007-04-25

Family

ID=26615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2011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2856C (zh) 2001-05-17 2002-05-17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85752B2 (zh)
EP (1) EP1259015B1 (zh)
JP (1) JP4016647B2 (zh)
KR (1) KR100724709B1 (zh)
CN (1) CN1312856C (zh)
DE (1) DE60213030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8484A (zh) * 2009-12-21 2012-09-1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条件确定单元、发送设备、复合条件确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67916A1 (fr) * 2002-02-07 2003-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areil de communication radio et procede de decision de debit de transfert
GB2391431A (en) * 2002-07-30 2004-02-04 Fujitsu Ltd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method
KR20050099638A (ko) * 2002-10-03 2005-10-14 인터디지탈 테크날러지 코포레이션 셀룰러 시스템에서 다운링크 전력 제어 시에 코드 전송전력 범위를 판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3887618B2 (ja) * 2003-08-08 2007-02-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移動局装置における受信方法
US7286481B2 (en) * 2002-12-17 2007-10-23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network adapted to transmit channel side inform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FR2849970A1 (fr) * 2003-01-10 2004-07-16 Thomson Licensing Sa Systeme de mesure de qualite de reception en diversite
KR20040064864A (ko) * 2003-01-10 2004-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데이터 전송 속도 제어 장치및 방법
JP4250002B2 (ja) * 2003-03-05 2009-04-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適応型変調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適応型変調制御方法
CN100571233C (zh) * 2003-05-27 2009-12-16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在自适应调制中用适当阈值选择调制方法的数据通信装置
EP1487142A1 (de) * 2003-06-12 2004-12-1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der Parameter einer Datenübertragung anhand der Kanalqualität
US7460865B2 (en) * 2003-06-18 2008-12-02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Self-configuring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or use with process control systems
US7257408B2 (en) 2003-06-30 2007-08-14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ng method
US7171165B2 (en) 2003-07-24 2007-01-3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transmission rate on the reverse common signaling channel of a wireless system
GB2404539B (en) * 2003-07-31 2006-06-14 Fujitsu Ltd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US20050030953A1 (en) * 2003-08-04 2005-02-10 Subramanian Vasudevan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verse link transmission
JP4194091B2 (ja) 2003-09-02 2008-12-10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4215601B2 (ja) * 2003-09-05 2009-01-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5123755A (ja) * 2003-10-15 2005-05-12 Nec Corp データ伝送システム、データ伝送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適応変調制御方法
KR100946910B1 (ko) 2003-11-19 2010-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공통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A2540846C (en) * 2003-11-19 2010-01-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mmon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557191B1 (ko) * 2003-12-01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커버 영역에 따라 변조 방식을 가변적으로 전환할 수 있는 소프트 변조 전환방법
US7016297B2 (en) * 2003-12-10 2006-03-21 Clive K Tang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decentralized, goal-orientated adaptive learning in an adaptiv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10152B (en) * 2004-01-15 2006-03-22 Toshiba Kk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adaptive modulatio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US7773687B2 (en) 2004-02-04 2010-08-10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ng method
JP4628150B2 (ja) * 2004-03-29 2011-02-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4616338B2 (ja) * 2004-06-14 2011-01-19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多重送受信アンテナを使用す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モードを制御する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4458251B2 (ja) * 2004-07-13 2010-04-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移動局
WO2006016230A1 (en) * 2004-08-02 2006-02-16 Nokia Corporation Outer loop power control with transport block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P1777841B1 (en) * 2004-08-11 2016-12-21 NEC Corporation Pilot signal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allowing highly precise measurement of reception quality
KR100933136B1 (ko) * 2004-08-16 2009-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대역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접속 정보 메시지 전송장치 및 방법
US7649959B2 (en) * 2004-09-27 2010-01-19 Noki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format indication and feedback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414990B2 (en) * 2004-09-28 2008-08-19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 of capacity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4568575B2 (ja) * 2004-10-15 2010-10-2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パケット送信制御装置及び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
US7292825B2 (en) * 2004-10-19 2007-11-06 Ipwireless, Inc. Retransmission scheme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6179965A (ja) * 2004-10-25 2006-07-06 Nec Corp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制御装置
EP1813044B1 (en) * 2004-11-12 2011-10-05 Nokia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format indication and feedback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0349396C (zh) * 2005-01-06 2007-11-14 东南大学 移动通信***中基于最佳传输帧长的链路自适应实现方法
EP1850516A4 (en) * 2005-01-31 2013-05-22 Sharp Kk WIRELESS RECEIVER AND TRANSMITTER
JP2006217173A (ja) * 2005-02-02 2006-08-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JP4806446B2 (ja) * 2005-03-29 2011-11-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信号送信方法および信号受信方法、データ送信器ならびにデータ受信器
JP4671771B2 (ja) * 2005-06-10 2011-04-2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639995B2 (en) * 2005-06-24 2009-12-29 Agere Systems Inc. Reconfigurable communications circuit operable with data channel and control channel
US8086257B2 (en) * 2005-08-11 2011-12-27 Alcatel Lucent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 detection for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US20070058584A1 (en) * 2005-09-12 2007-03-15 Ilan Sutskover Techniques to transmit and duplex with channel knowledge at a base station
US20070141995A1 (en) 2005-12-15 2007-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411223B (zh) * 2006-03-29 2011-02-2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及其数据重发方法
EP2032807B1 (en) * 2006-04-07 2015-01-21 Faurecia Emissions Control Technologies, USA,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n emission abatement system
JP4994698B2 (ja) * 2006-04-13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伝送装置及び情報伝送方法
KR20110084289A (ko) * 2006-04-28 2011-07-21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파일럿 신호 송신 방법,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그들에 이용되는 장치 및 프로그램
JP2007324651A (ja) * 2006-05-30 2007-12-13 Kyocera Corp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1150344B (zh) * 2006-09-22 2011-07-20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一种下行多流调制编码方式选择和功率加载方法
CN101548483B (zh) 2006-11-30 2012-09-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CN102594503B (zh) * 2006-11-30 2015-01-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和移动终端
US20080205568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src communication circuit and dsrc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083587A1 (en) 2008-01-25 2009-07-29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Handover control
JP2009253379A (ja) * 2008-04-01 2009-10-29 Canon Inc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US8634384B2 (en) * 2008-04-11 2014-01-21 Wi-Lan Inc. Efficient determination of a link performance parameter
JP2009290451A (ja) * 2008-05-28 2009-12-10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388529B2 (ja) * 2008-09-30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装置
JP5139222B2 (ja) * 2008-09-30 2013-02-06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装置
EP2360963A4 (en) * 2008-12-17 2015-12-16 Nec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DEVICE
FR2953347A1 (fr) * 2009-11-30 2011-06-03 Astrium Sas Procede de selection de format de transmission et module de calibration de seuils pour systeme de telecommunications par satellite
JP5418213B2 (ja) * 2009-12-25 2014-02-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そ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データ処理方法
JP5550497B2 (ja) 2010-09-02 2014-07-16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
CN102771062B (zh) * 2012-04-11 2014-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模式配置方法和装置
JP6255281B2 (ja) * 2014-02-27 2017-12-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指向性制御方法
US9276636B2 (en) * 2014-06-04 2016-03-0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Adaptive mod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o minimize energy consumption
US9538535B2 (en) * 2015-05-11 2017-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ross-band rate adapti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3257A (zh) * 1997-09-17 1999-04-07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自适应无线链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3450A (ja) * 1992-01-07 1993-07-23 Toshiba Corp ディジタル無線通信装置
FR2718906B1 (fr) 1994-04-13 1996-05-24 Alcatel Mobile Comm France Procédé d'adaptation de l'interface air, dans un système de radiocommunication avec des mobiles, station de base, station mobile et mode de transmission correspondants.
US5701294A (en) 1995-10-02 1997-12-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lexible coding, modulation, and time slot allocation 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734448B2 (ja) * 1996-07-31 1998-03-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送信電力制御方式
KR19980021768A (ko) * 1996-09-18 1998-06-25 구자홍 디지탈 이동 통신 단말기의 가변 부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US5982760A (en) * 1997-06-20 1999-11-09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adaptation control in closed-loop communications
US6055428A (en) * 1997-07-21 2000-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oft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265584B1 (ko) * 1997-07-22 2000-09-15 정태기 이동통신에서의 유휴 핸드오프 제어방법
JP4259753B2 (ja) * 1997-10-13 2009-04-30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最適化電力制御用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741858B2 (ja) * 1998-03-19 2006-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適応変調方式
JP3031327B2 (ja) * 1998-03-26 2000-04-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過負荷制御方法
JP3741866B2 (ja) * 1998-06-05 2006-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適応変調方式
US6539227B1 (en) * 1998-12-18 2003-03-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hard and soft handoffs in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3346332B2 (ja) * 1999-04-16 2002-1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符号分割多元接続方式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US6529482B1 (en) * 1999-06-30 2003-03-04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signal-to-interference threshold in a closed loop power contro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590095B2 (en) * 2000-02-14 2009-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of multiple channe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54506B2 (en) * 2000-06-13 2004-06-22 At&T Wireless Services, Inc. T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enhanced power control
JP3426200B2 (ja) * 2000-08-02 2003-07-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6721569B1 (en) * 2000-09-29 2004-04-13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Dynamic sub-carrier assignment in OFDM systems
JP3543759B2 (ja) * 2000-11-15 2004-07-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送受信装置、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US6850498B2 (en) * 2000-12-22 2005-02-01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valuating a wireless link
US6775541B2 (en) * 2001-01-19 2004-08-1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ata rates to preserve voice quality in a CDMA system
JP3596477B2 (ja) * 2001-02-28 2004-12-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変調・符号化モード切替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3257A (zh) * 1997-09-17 1999-04-07 诺基亚流动电话有限公司 自适应无线链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8484A (zh) * 2009-12-21 2012-09-12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条件确定单元、发送设备、复合条件确定方法
CN102668484B (zh) * 2009-12-21 2014-12-1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条件确定单元、发送设备、复合条件确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59015A3 (en) 2003-07-09
US6985752B2 (en) 2006-01-10
US20020173312A1 (en) 2002-11-21
JP2003037554A (ja) 2003-02-07
KR100724709B1 (ko) 2007-06-04
CN1387328A (zh) 2002-12-25
DE60213030D1 (de) 2006-08-24
EP1259015B1 (en) 2006-07-12
EP1259015A2 (en) 2002-11-20
JP4016647B2 (ja) 2007-12-05
KR20020089152A (ko) 2002-11-29
DE60213030T2 (de) 200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2856C (zh) 移动通信***,基站,移动站,阈值设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KR100750374B1 (ko) 광대역 코드 분할 다중 억세스 통신의 링크 적응 수행여부 결정 방법
US7079859B2 (en) Best-cell amendment method for amending hysteresis margin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ngestion
CA2244428C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US7200403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based station used therefor
KR100479311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 그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 사용되는 전송모드 전환 방법, 및 그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 기록되는동일한 방법의 프로그램을 구비하는 기록 매체
CN101185274B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
US6262994B1 (en) Arrangemen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ata transmission via a bi-directional radio channel
US6668159B1 (en) Terminal bitrate indicator
US20030063587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WO2004004165A1 (ja)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モード選択用テーブル更新方法
CN101112111A (zh) 基站装置和资源分配方法
BRPI0209278B1 (pt) método de adaptação de ligação em sistemas celulares otimizados para diferenciar entre variabilidade alta e baixa
KR20010086228A (ko) 가변 갱신간격을 갖는 링크적응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EP1437873A1 (en) TRANSMITTER AND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CEIVER AND RECEPTION CONTROL METHOD
JP4564339B2 (ja) 多入力多出力(mimo)通信リンクのパフォーマンスの評価
CN1921333B (zh) 传输二元重复信息比特的物理信道的功率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5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