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76335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76335A
CN1276335A CN 00117969 CN00117969A CN1276335A CN 1276335 A CN1276335 A CN 1276335A CN 00117969 CN00117969 CN 00117969 CN 00117969 A CN00117969 A CN 00117969A CN 1276335 A CN1276335 A CN 12763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ch
deflection sheave
main push
car
balance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11796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601C (zh
Inventor
桥口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763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63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60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0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配置成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轿厢2;在升降道内配置成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平衡配重3;悬架轿厢2与平衡配重3的主缆12;以及绕挂主缆12、通过该主缆12而使轿厢2及平衡配重3升降的卷扬机18,将卷扬机18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在升降道1内的顶上部。采用本发明,可将卷扬机内藏在升降道中并可设置在高度与建筑物中最上面楼层层高对应的升降道中。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本发明涉及对将轿厢与平衡配重连接起来的主缆予以驱动的卷扬机被设在升降道内的电梯装置。
图35及图36是表示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8年第139321号公报所揭示的已有的电梯装置,图35是示意立体图,图36是图35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图中,1是升降道,2是沿升降道1的规定路径升降的轿厢,3是配置在升降道1内水平面的一侧的平衡配重,4是卷扬机,利用设在升降道1上部的支承用构件5而配置在天花板下面,设有通过垂直轴线而枢装的驱动绳轮6。
7是设在轿厢2下部一侧的轿厢第一滑轮,8是设在轿厢2下部另一侧的轿厢第二滑轮,9是设在平衡配重3上部的平衡配重滑轮,10是通过水平轴线而枢装在升降道1上部并配置在与轿厢第二滑轮8对应位置处的轿厢侧转向滑轮,11是通过水平轴线而枢装在升降道1上部并配置在与平衡配重滑轮9对应位置处的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在垂直投影中,其一部分都与轿厢2重叠。
12是主缆,利用与轿厢第一滑轮7对应而配置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上的第一绳索止动件13而与升降道1的上部连接并下降,绕挂在轿厢第一滑轮7及轿厢第二滑轮8上并上升,然后绕挂在轿厢侧滑轮10上向水平方向张挂、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并绕挂在平衡配重侧滑轮11上,再使其下降绕挂在平衡配重滑轮9上后上升,另一端利用与平衡配重滑轮9对应而配置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上的第二绳索止动件14而与升降道1的上部连接。
现有的电梯装置如上构成,卷扬机4受力、驱动绳轮6产生旋转,通过主缆12而使轿厢2及平衡配重3互相向相反方向升降。另外,卷扬机4被配置在升降道1内的上部而省却了单独设置的机械室,从而可节省建筑物的电梯装置用的空间。
在上述现有的电梯装置中,如图36所示,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呈在俯视图中与轿厢2重叠地配置在升降道1上部。因此,存在着当轿厢2到达最上面楼层时在轿厢2与升降道天花板之间需要转向滑轮10、11大小的空间的问题。
另外,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的主缆12的卷绕角度θ取决于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关系。该卷绕角度θ影响到驱动绳轮6的牵引能力,它有如下的关系:
牵引能力=e
因此,要增大卷绕角度θ来确保牵引能力,须尽量使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接近配置,各设备配置在升降道内的自由度就下降。另外,使各设备配置在升降道内的自由度优先的情况下,因不一定能使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接近,故不能充分确保牵引能力。
为解决这种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卷扬机内侧在升降道内、并可设在高度与建筑物最上面楼层的层高对应的升降道中的电梯装置。
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增大卷绕角度θ而确保牵引能力的电梯装置。
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缩小弗雷特角度(フリ-トアングル)、又可延长主缆等寿命的电梯装置。这里,所谓弗雷特角度是表示主缆通过的驱动绳轮的绳轮槽(シ-プ槽)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的绳轮槽偏移多少的数值,详细情况如后述。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点是,所述卷扬机在所述升降道内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
所述平衡配重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卷扬机配置在配置有所述平衡配重的空隙的上部。
所述卷扬机,在垂直投影中其一部分与所述轿厢互相重叠,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道壁之间,所述一部分比所述其他部分还靠近所述升降道的天花板。
此外,所述卷扬机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驱动绳轮,该驱动绳轮与所述升降道的天花板相对配置。
并且,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从所述第1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和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部分的垂直投影是互相交叉的。
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在垂直投影中被配置在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道壁之间。
并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以及设在所述升降道内、使从所述第1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主缆或从所述第2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主缆的方向变化的偏导器轮。
另外,所述第1转向滑轮或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旋转面设成与所述升降道的壁相平行。
所述偏导器轮的旋转面呈水平状配置在所述升降道的顶上部。
所述第1转向滑轮、所述第2转向滑轮及所述卷扬机安装在共用的安装台上。
所述安装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的顶上部。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点是,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将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的旋转面大致垂直配置,使所述卷扬机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点是,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在所述升降道内大致水平状配置所述卷扬机,使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的旋转面相对垂直方向倾斜而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点是,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在所述升降道内大致水平状配置所述卷扬机或使其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将所述卷扬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和所述第2转向滑轮配置在设于升降道内的共用的安装台上。
另外,所述卷扬机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驱动绳轮,且使该驱动绳轮位于所述安装台的上下面内、与配置所述轿厢或所述平衡配重一侧的相反一侧,使所述主缆在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上的绕挂位于所述相反一侧。
此外,在所述安装台上固定所述主缆的两端。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4是对应于图3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示意主视图;
图6是图5的侧视图;
图7是图5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8是对应于图5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示意主视图;
图10是图9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1是对应于图10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示意主视图;
图13是图12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4是对应于图13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示意主视图;
图16是图15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7是对应于图16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6的示意主视图;
图19是图18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20是表示主缆的张力和轴向力关系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7的示意主视图;
图22是图21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8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3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25是表示现有电梯装置中驱动绳轮6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6是表示作用于主缆12及绳轮槽侧面的力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实施形态中驱动绳轮6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8是卷扬机18的倾斜角度α与主缆12的移动距离a2的关系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9的主视图;
图30是图29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0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32是表示将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安装在一体的安装台25上时水平方向的力的图;
图33是表示将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安装在一体的安装台25上时垂直方向的力的图;
图34是表示在卷扬机18的下侧设置驱动绳轮6时、安装台25、卷扬机18及转向滑轮10、11的高度方向的设置空间的图;
图35是表示现有的电梯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36是图35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实施形态1
图1~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一例子的图,图1是示意主视图,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图4是对应于图3的立体图。图中,1是升降道,2是沿升降道1的规定路径升降的轿厢,设有出入口15及上梁16,天花板上面从上梁16上面下降而形成引退面17。
3是配置在升降道1内的水平面一侧的平衡配重,18是卷扬机,配置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与轿厢2的引退面17相对应的位置,并安装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处,设有通过垂直轴线而枢装的驱动绳轮6。该驱动绳轮6位于卷扬机18的升降道1的天花板侧,与升降道1的天花板相对。本实施形态的驱动绳轮6的直径小于卷扬机8的外形。根据这种配置,可有效利用由升降道1的天花板与侧壁所形成的空间。
另外,卷扬机18相对水平方向倾斜(从侧面看配置成斜状)。即,卷扬机18倾斜成在垂直投影中其一部分与轿厢2互相重叠,其他部分位于轿厢2与升降道1壁之间,与轿厢2重叠的部分比其他部分还靠近升降道1的天花板。另外,卷扬机18尽量设置成位于升降道1的侧壁侧。
7是设在轿厢2下部一侧上的轿厢第一滑轮,8是设在轿厢2下部另一侧上的轿厢第二滑轮。
9是设在平衡配重3上部的平衡配重滑轮,10是轿厢侧转向滑轮,在垂直投影中配置在升降道1的内壁与轿厢2之间的空隙内,通过水平轴线而枢装在升降道1的上部并配置在与轿厢第二滑轮8相对应位置处。
11是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在垂直投影中配置在升降道1的内壁与轿厢2之间的空隙内,通过水平轴线而枢装在升降道1的上部并配置在与平衡配重滑轮9相对应位置处。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与配置轿厢侧转向滑轮10相同地配置在升降道1的内壁与轿厢2之间的空隙中。这种配置,有利于减少升降道1的横截面面积。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轿厢2与升降道1的侧壁之间的空隙中,特别在配置有平衡配重3的空隙的上部配置有卷扬机18及转向滑轮10、11,有效利用了设置平衡配重3所需要的空隙。另外,卷扬机18从图3中可理解,被配置在靠近升降道1的角落处,以尽量减少与轿厢2的干涉。
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旋转面互相相交地相对轿厢2的侧面、升降道1的壁面倾斜配置。
19是设在升降道1的底面上、分别与轿厢2及平衡配重3对应配置的缓冲器。
12是主缆,一端利用与轿厢第一滑轮7对应而配置在升降道1上部的第一绳索止动件13而与升降道1的上部连接并下降,绕挂在轿厢第一滑轮7及轿厢第二滑轮8上并上升,然后绕挂在轿厢侧滑轮10上向水平方向张挂、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并绕挂在平衡配重侧滑轮11上,再使其下降绕挂在平衡配重滑轮9上后上升,另一端利用与平衡配重滑轮9对应而配置在升降道1上部的第二绳索止动件14而与升降道1的上部连接。
该主缆12,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驱动绳轮6的部分和从驱动绳轮6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在水平投影图上互相交叉。但是,卷扬机18倾斜配置,主缆12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的位置因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而在纵向产生偏移,故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驱动绳轮6的部分和从驱动绳轮6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不会互相干涉。由此,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的主缆12的卷绕角度θ变大,增大了牵引能力。
虽然轿厢侧转向滑轮10设置在低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但这是因为主缆12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的位置因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而在纵向产生偏移的缘故。
在如上构成的电梯装置中,卷扬机18受力、驱动绳轮6产生旋转,通过主缆12而使轿厢2及平衡配重3互相向相反方向升降。另外,卷扬机18被配置在升降道1内的上部而省却了单独设置的机械室,从而可节省建筑物的电梯装置用的空间。
另外,卷扬机18被安装在升降道1的上端部并配置在卷扬机18的下端比转向滑轮10、11的下端还上方位置。另外,卷扬机18设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与轿厢2的引退面17相对应的位置。此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和升降道1的内壁的间隙内。
并且,在卷扬机18的上侧设置驱动绳轮6,并且主缆12向水平方向张挂在驱动绳轮6上。因此,可在相当与建筑物最上面楼层(未图示)的层高的高度所形成的升降道1上安装卷扬机18,并可张挂主缆12。
由于可使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接近于轿厢2,故无需将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设置得高于建筑物最上面楼层的层高,可节省电梯装置设置空间所需的建筑费用。另外,因可起到这种作用和降低建筑物的高度,故可消除侵犯邻近建筑物日照权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主缆12中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驱动绳轮6的部分和从驱动绳轮6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不会互相干涉,而在水平投影图上呈交叉状,故可增大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的主缆12的卷绕角度θ,从而可增大牵引能力。
该牵引能力的增大带来如下那样的效果。
电梯装置中,若将轿厢重量设为W1、定员重量设为W2,配重设为W3,则以W1+W2×1/2=W3来设计配重W3。驱动绳轮6的牵引能力需要根据W3/W1的数值的增减而调整,但近年来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轿厢室不断轻量化(W1减少),在这种情况下,W3/W1变大,就需要增大牵引能力。因此,通过增大牵引能力,就可更使轿厢室轻量化,可降低成本。
另外,牵引能力用e(k:由驱动绳轮的槽形状决定的常数,θ:卷绕角度)来表示,在欲获得同样牵引能力的情况下,若可将卷绕角度θ设为N倍,则槽常数k是1/N倍就可以了。
若将驱动绳轮6的硬度设为H,则驱动绳轮的磨损深度与m/H成正比。这里,m是由驱动绳轮的槽形状决定的常数,随着槽系数k的增减而增减。在欲获得同样牵引能力的情况下,若较大获取卷绕角度θ,则槽系数k较小就可以了,m也变小。因此,即使使用驱动绳轮硬度H较低的材料也可抑制磨损深度的增加,可确保驱动绳轮的寿命。为此,可选择硬度更低的价廉的材料。
另外,如本实施形态所示,通过使主缆12交叉,而可消除主缆12的张力。图20表示主缆在驱动绳轮6上的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为互相交叉的情况和未交叉的情况的轴向力。如图20所示,若将主缆12的张力设为P,则在未交叉的情况下轴向力需要2P,而通过使其交叉,则轴向力小于2P成为2P1,可降低作用于驱动绳轮6的轴上的负荷。由此,可将驱动绳轮6的轴设计得较细,或将其强度设计得较低。
实施形态2
图5~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一例子的图,图5是示意表示该实施形态的电梯装置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图7是图5主要部分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图8是对应于图7的立体图。图中,与前述的图1~图4相同符号表示相同部分。
20是卷扬机,配置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配置在与轿厢2的引退面17对应的位置并安装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此外,在卷扬机20上设有通过垂直轴线而枢装的驱动绳轮6,并从下面向下方突出设置驱动电动机21。驱动绳轮6位于卷扬机20中升降道1的天花板侧,驱动电动机21位于和卷扬机20中升降道1的天花板的相反侧。驱动绳轮6的直径小于卷扬机20的外形。另外,驱动电动机21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由轿厢2与升降道1的侧壁所形成的空间中,特别在配置有平衡配重3的空间的上部配置有卷扬机20及转向滑轮10、11,有效利用了设置平衡配重3所需要的空间。另外,卷扬机20从横剖俯视图7中可理解,被配置在靠近升降道1的角落处,以尽量减少与轿厢2的干涉。
该卷扬机20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从侧面看倾斜配置),以使安装驱动电动机21的部分设得较低、使未安装驱动电动机21的部分设得较高,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旋转面互相交叉地在横剖俯视图7中倾斜配置。
轿厢侧转向滑轮10设置在低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上。并且,主缆12在驱动绳轮6上的绕挂的位置因卷绕开始和卷绕结束而在纵向产生偏移。由此,主缆12中、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驱动绳轮6的部分和从驱动绳轮6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不会互相干涉,且垂直投影产生交叉。由此,增大主缆12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的卷绕角度θ,就可增大牵引能力。
在如上构成的电梯装置中,卷扬机20安装在升降道1的上端部上,卷扬机20的下端配置在比转向滑轮10、11的下端还上方位置。另外,虽然驱动电动机21从下面向下方突设,但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此外,卷扬机20设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设在与轿厢2的引退面17相对应的位置处。
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被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因此,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在图5~图8的实施形态中可获得与图1~图4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
实施形态3
图9~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的一例子的图,图9是大致表示的主视图,图10是图9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图11是对应于图10的立体图。
图中,与前述的图1~图4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22是主缆,一端与轿厢2的出入口15相反侧的下部连接并上升,绕挂在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上后向水平方向张挂而绕挂在驱动绳轮6上再绕挂在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上,使其下降后与平衡配重3的上部连接。
此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被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
在如上构成的电梯装置中,卷扬机18安装在升降道1的上端部上,其下端配置在比转向滑轮10、11的下端还上方位置处。另外,卷扬机18设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设在与轿厢2的引退面17相对应的位置。该驱动绳轮6在卷扬机18中位于升降道1的天花板侧。在本实施形态中的驱动绳轮6的直径小于卷扬机18的外形。根据这种配置,可有效利用由升降道1的天花板与侧壁所形成的空间。
另外,卷扬机18相对水平方向倾斜(从侧面看配置成倾斜),尽量设置成位于升降道1的侧壁侧。在本实施形态中,在由轿厢2与升降道1的侧壁所形成的空间,特别在配置有平衡配重3的空间的上部配置有卷扬机18及转向滑轮10、11,可有效利用设置平衡配重3所需要的空间。另外,卷扬机18从图10中可理解,配置在靠近升降道1的角落处,以尽量减少与轿厢2的干涉。
因此,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在图9~图11的实施形态中可获得与图1~图4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
实施形态4
图12~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的一例子的图,图12是大致表示的主视图,图13是图12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图14是对应于图13的立体图。图中,与前述的图1~图4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省略说明。
23是偏导器轮,根据垂直轴线设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处,沿着升降道1的内壁面的方向挂设驱动绳轮6与轿厢侧转向滑轮10之间的主缆12。即,偏导器轮23使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卷扬机18的主缆12的方向变化。这种结构,因可提高升降道内转向滑轮的配置的自由度,故是有效的。
在本实施形态中,偏导器轮23的旋转面配置成水平。另外,偏导器轮23在横剖俯视图13中配置在不与轿厢2重叠的位置,特别是轿厢2的侧面与升降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配置在配置有平衡配重3的空间的上部。
在如上构成的电梯装置中,卷扬机18安装在升降道1的上端部上,其下端配置在比转向滑轮10、11的下端还上方位置。另外,卷扬机18设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设在与轿厢2的引退面17相对应的位置。此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被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
因此,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在图12~图14的实施形态中可获得与图1~图4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
另外,在图12~图14的实施形态中,由于利用偏导器轮23沿着升降道1的内壁面的方向张挂驱动绳轮6与轿厢侧转向滑轮10之间的主缆12,故轿厢侧转向滑轮10的侧面可配置成与升降道1的内壁面平行。因此,可缩小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的间隙宽度,从而可进一步节省建筑物的电梯装置用的空间。另外,还有可增大主缆12对于驱动绳轮6的卷绕角度θ的优点。
此外,因在垂直投影中偏导器轮23不与轿厢2重叠,而配置在轿厢2与升降道1的空隙中,故可防止轿厢2与偏导器轮23的干涉,并且,不需要为防止干涉所需的空间。
实施形态5
图15~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5的一例子的图,图15是大致表示的主视图,图16是图15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图17是对应于图16的立体图。图中,与前述的图12~图14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省略说明。24是平衡配重,被设在与轿厢2的出入口15连接的外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内。即,在轿厢2的侧面中、与形成出入口15的面邻接的面和升降道1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配置平衡配重24。
23是偏导器轮,根据垂直轴线而设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处,沿着升降道1的内壁面的方向挂设驱动绳轮6与轿厢侧转向滑轮10之间的主缆12。即,偏导器轮23使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卷扬机18的主缆12的方向变化。偏导器轮23在本实施形态中,其旋转面配置成水平。
在如上构成的电梯装置中,卷扬机18安装在升降道1的上端部上,其下端配置在比转向滑轮10、11的下端还上方位置。另外,卷扬机18设在与离开出入口15的轿厢2侧面的上方相对应位置,即设在与轿厢2的引退面17相对应的位置。此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被配置在轿厢2的缘部与升降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内。
由于利用偏导器轮23沿着升降道1的内壁面的方向挂设驱动绳轮6与轿厢侧转向滑轮10之间的主缆12,故轿厢侧转向滑轮10的侧面可配置成与升降道1的内壁面平行。
因此,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在图15~图17的实施形态中可获得与图12~图14实施形态相同的作用。
实施形态6
本实施形态是特别说明在升降道1内将卷扬机、转向滑轮10、11及偏导器轮23予以固定用的安装台的结构。
图18是设有将卷扬机、转向滑轮10、11及偏导器轮23予以固定的安装台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9是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
25是安装台,该安装台是,在轿厢2用的2根导轨及平衡配重用的2根导轨上架设梁,与该梁固定成一体。在该安装台25上,将卷扬机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并安装转向滑轮10、11的旋转轴,再安装偏导器轮23的旋转轴。由于在固定成一体的安装台25上固定卷扬机、转向滑轮10、11及偏导器轮23,且它们的位置关系由安装台25的装配决定,故电梯设置时的调整变得容易。另外,作用于卷扬机、转向滑轮10、11及偏导器轮23上的负荷都通过安装台25而由4根导轨来支承,故不必考虑升降道1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安装台25固定在2根轿厢2用导轨及2根平衡配重用导轨上的,但只要升降道1的壁具有足够的强度,也可安装在升降道1的内壁上。
另外,在先前实施形态中,在不设置偏导器轮23的情况下,也可使用该安装台25。
实施形态7
图21、图22表示本实施形态,图21是侧视图,图22是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卷扬机,这一点与先前实施形态是相同的,不同点是,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驱动绳轮6的部分和从驱动绳轮6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的垂直投影不交叉。
图中,与前述的图15~图17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省略说明。本实施形态中的卷扬机18,也在天花板侧设置直径小于卷扬机18的外形的驱动绳轮6。因此,可有效利用由升降道1的天花板与升降道1的内壁所形成的角落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主缆12中,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到驱动绳轮6的部分和从驱动绳轮6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部分如图22所示那样不交叉。但是,通过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设置卷扬机18,则与现有例子相比可减小与转向滑轮11、偏导器轮23间的绳索偏向角。
此外,可将从轿厢2上升到最上面时的轿厢2的天花板位置到升降道1的天花板的尺寸B设置得小于水平配置卷扬机18时所需的尺寸A。
实施形态8
下面说明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卷扬机的另一实施形态。
图23、图24表示本实施形态,图23是主视图,图24是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
图中,与前述的图15~图17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省略说明。
卷扬机18以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角度为α的状态配置在升降道1的顶上部。在垂直投影图中卷扬机18的一部分与轿厢2重叠,其他部分位于轿厢2与升降道壁的间隙上。尤其设在配置有平衡配重24一侧的轿厢2与升降道壁的间隙内。并且,为使卷扬机18倾斜,卷扬机18的与轿厢2重叠的部分,比位于间隙上的部分还靠近升降道天花板。另外,驱动绳轮6被设在卷扬机18的天花板一侧,驱动绳轮6也与卷扬机18一样以α角度倾斜。驱动绳轮6的大小是,直径小于卷扬机的电动机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不设置偏导器轮。因此,主缆12不通过偏导器轮而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来到驱动绳轮6,再从驱动绳轮6来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
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设在配置有平衡配重24一侧的轿厢2与升降道壁的间隙上,位于轿厢侧转向滑轮10的下面(离开升降道天花板的方向)。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旋转面设成大致垂直。
如本实施形态那样,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地将卷扬机配置在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位置,在确保驱动绳轮6的槽、主缆12的寿命方面是有效的措施。这一点详细叙述如下。
图25是表示图34所示的现有的电梯装置中驱动绳轮6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位置关系的图。图25中,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是水平的,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绳索槽配置成垂直,2个绳索槽间绕挂着主缆12。图25(b)是从箭头方向看到图25(a)的图。在图25(b)中,表示主缆12由3根绳索构成的场合。绳索12a设定在当从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移向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绳索槽时偏移距离为a1的位置处。
图25中,θ1表示弗雷特角度。在图25的情况下,弗雷特角度θ1可如下那样计算:
θ1=Arctan(a1/L)。
该弗雷特角度θ1是表示通过主缆12的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绳索槽偏移多少的数值。当该数值较大时,主缆12就强力地压在绳索槽侧面上,主缆12与绳索槽的磨损力变大。即,如图26所示,当将弗雷特角度θ1的情况下的、主缆12的张力设为T、绳索槽与主缆12的摩擦系数设为μ,则在绳索槽侧面上作用着T×sinθ的力,其结果,产生μT×sinθ的摩擦力。
并且,存在着因该摩擦力而使主缆12及绳索槽的寿命缩短的问题。一般在电梯的场合,在确保寿命的基础上需将弗雷特角度θ1设成1.5°以下。
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形态那样相对水平方向以α角度倾斜卷扬机18的情况下,成为图27的位置关系。图27(b)是对图27(a)的圆部预约放大后的示图。在图27的情况下,绳索12a设定在当从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移向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绳索槽时偏移距离为a2的位置处。由于将卷扬机18倾斜,故距离a2成为a2<a1的关系。
并且,弗雷特角度θ2成为θ2=Arctan(a2/L)。
由于弗雷特角度θ1、θ2的关系为弗雷特角度θ2<弗雷特角度θ1,故可延长倾斜卷扬机18的一方的主缆12及绳索槽的寿命。
卷扬机18的倾斜角度α和a2的减少量的关系如图28所示。从该曲线图可理解,在角度α较小的数值中,a2的距离急剧变小,并随着角度α接近90°而变得平缓。从该曲线图中我们知道,即使稍将卷扬机18倾斜,也可使弗雷特角度θ2变得较小,可获得较大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通过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卷扬机18,在确保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主缆12的寿命方面可获得有效的效果。
但是,在设计上,将倾斜角度α设定多少度取决于其他要素,例如与升降道的空间的关系。例如,越将角度α倾斜,越要将升降道顶部设定得高。其结果,导致建筑成本的增加。因此,在考虑确保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主缆12的寿命且不导致建筑成本增加的范围内,设计上必须设定卷扬机的倾斜角度α。
另外,延长如上说明的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主缆12的寿命的效果,在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卷扬机的先前的实施形态中也可获得。
此外,本实施形态中的卷扬机18,也在天花板侧设置直径小于卷扬机18外形的驱动绳轮6。因此,可有效利用由升降道1的天花板与升降道1的内壁所形成的角落空间。
实施形态9
图29、图30表示本实施形态,图29是主视图,图30是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
图中,与前述的图15~图17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省略说明。
卷扬机18水平配置在升降道顶上部。另外,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旋转面相对垂直方向倾斜α角度。因此,虽然卷扬机18配置成水平,但主缆12的在从驱动绳轮6的绳索槽移向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的绳索槽时的移动量a2及弗雷特角度θ2成为与实施形态8相同的数值。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延长主缆12及绳索槽的寿命。
另外,在垂直投影图中卷扬机18的一部分与轿厢2重叠,其他部分位于轿厢2与升降道壁的间隙上。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不设置偏导器轮。因此,主缆12不通过偏导器轮而从轿厢侧转向滑轮10来到驱动绳轮6,再从驱动绳轮6来到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
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设在配置有平衡配重24一侧的轿厢2与升降道壁的间隙上。并且,轿厢侧转向滑轮10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设置成大致相同高度。
以上实施形态8、9的目的都是降低从卷扬机18向转向滑轮10、11的弗雷特角度的,但也可使这些实施形态相组合。即,使卷扬机18相对水平方向倾斜,也可再将转向滑轮10、11的旋转面相对垂直方向倾斜配置。
实施形态10
本实施形态是说明在升降道1内将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予以固定用的安装台。
图31是卷扬机18,是设置将转向滑轮10、11固定的安装台状态的横剖俯视图(垂直投影图)。
25是固定在导轨上部上的安装台,该安装台是,在轿厢2用的2根导轨及平衡配重用的2根导轨上架设梁,该梁相互间接合而构成一体的安装台。在该安装台25上,水平配置卷扬机18,轿厢侧转向滑轮10及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也固定在共用的安装台25上。在本实施形态的安装台上,如实施形态9所示那样可相对垂直方向倾斜配置转向滑轮10、11的旋转面,同样可获得如下那样的效果。
由于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的位置关系由安装台25的装配来决定,故电梯设置时的调整变得容易。另外,作用于卷扬机、转向滑轮10、11及偏导器轮23上的负荷都通过安装台25而由4根导轨来支承,故不必考虑升降道1的强度。
另外,将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安装在一体的安装台25上在如下方面也是有效的。
图32是表示将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安装在一体的安装台25上后水平方向的力的图。图33是表示将卷扬机18、转向滑轮10、11安装在一体的安装台25上后垂直方向的力的图。
在卷扬机18的驱动绳轮6与轿厢侧转向滑轮10、驱动绳轮6与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之间绕挂有主缆12,若将作用于主缆12上的张力设为T,则如图32所示,在驱动绳轮6上沿主缆12的轴向分别作用T的力。另外,在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上也分别作用着张力T。这些力通过驱动绳轮6的支承部、转向滑轮10、11的轴部而作用在安装台25上,但张力T的矢量方向相同而成为互相抵消的压缩力。
由于在安装台25中使力平衡,以预先确保安装台25的结构强度,故力不会作用于支承安装台25的轿厢用导轨和平衡配重用导轨。
另外,若将卷扬机18、轿厢侧转向滑轮10、平衡配重侧转向滑轮11及安装台25的重量设为W,则如图33所示,垂直方向的力成为2T+W。由轿厢用导轨和平衡配重用导轨来支承该力。该力都是导轨的轴向的力,由于是导轨强度上最强的方向,故成为理想的力的施加方法。
该效果可以说在先前实施形态6记载的安装台25中也是相同的。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在卷扬机18的上侧(天花板侧)设有驱动绳轮6,主缆12位于安装台25的天花板侧。并且,转向滑轮10、11的轴都固定在安装台25下侧的面上,在固定纵截面,主缆12在转向滑轮10、11上的绕挂位置向安装台25的天花板突出,转向滑轮10、11的下端向安装台25的下侧突出。换言之,使驱动绳轮6位于安装台25的上下面中、与设置轿厢2或平衡配重24一侧的相反一侧的面,主缆12在转向滑轮10、11上的绕挂也位于相反一侧的面。由此,在纵截面中从转向滑轮10、11的上端到下端间设置安装台25。
这种结构,对于缩小安装台25、卷扬机18及转向滑轮10、11的高度方向的设置空间是有效的。如图34所示,当在卷扬机18的下侧设置驱动绳轮6的情况下,安装台25、卷扬机18及转向滑轮10、11的高度方向的设置空间成为S1的距离。但是,在本实施形态的情况下,由于在卷扬机18的上侧(天花板侧)上设有驱动绳轮6,并在安装台25的天花板侧设置主缆12,故安装台25、卷扬机18及转向滑轮10、11的高度方向的设置空间可设置成小于S1的距离S2。在本实施形态中,将转向滑轮10、11的两方的旋转轴固定在安装台25下侧的面上,主缆12的绕挂位置向安装台25的天花板侧突出,但任何一方的旋转轴这样配置都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此外,主缆12的两端末固定在安装台25上。由此,不用另外设置主缆固定用的托架。如现有技术那样,在将主缆的两端末安装在建筑物或导轨上时,因在安装部分集中作用了主缆的张力,故对建筑物或导轨有强度要求,但通过在安装台25上安装主缆的两端末、再由多个导轨来支承安装台25,就可分散支承力。
另外,以上说明的结构还可适用于实施形态6的安装台25。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安装台25固定在2根轿厢2用导轨及2根平衡配重用导轨的上部的,但只要升降道1的壁具有足够的强度,也可安装在升降道1的内壁上。另外,既可将安装台25仅固定在轿厢2用导轨上,也可仅固定在平衡配重用导轨上。并且,也可在上述4根导轨中选择任何根数来固定。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因所述卷扬机在所述升降道内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故可减少建筑物中电梯装置用的空间。
另外,因所述平衡配重被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间的空隙中,所述卷扬机配置在配置有所述平衡配重的空隙的上部,故可有效利用设置平衡配重所需的空隙。
因所述卷扬机在垂直投影中其一部分与所述轿厢重叠,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道壁之间,所述一部分比所述其他部分还靠近所述升降道的天花板,故可使升降道1的天花板下面接近轿厢2,节省空间。
因所述卷扬机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驱动绳轮,该驱动绳轮与所述升降道的天花板相对配置,故可有效利用由升降道1的天花板与侧壁所形成的空间。
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由于从所述第1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和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部分的垂直投影是互相交叉的,因此,可增大主缆绕挂在卷扬机上的卷绕角度,可加大牵引能力。
因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在垂直投影中被配置在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道壁之间,故可使轿厢设置得高于转向滑轮。
因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以及设在所述升降道内、使从所述第1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主缆或从所述第2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主缆的方向变化的偏导器轮,故可提高升降道内的转向滑轮的配置的自由度。
因所述第1转向滑轮或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旋转面设成与所述升降道的壁相平行,故可缩小配置有转向滑轮的轿厢与升降道壁之间的间隙。
因所述偏导器轮的旋转面水平状配置在所述升降道的顶上部,故可有效利用升降道顶上部的空间。
因将所述第1转向滑轮、所述第2转向滑轮及所述卷扬机安装在共用的安装台上,且第1转向滑轮、第2转向滑轮及卷扬机的位置关系取决于安装台的装配,故它们的位置调整变得容易。
因所述安装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的顶上部,故可防止因水淹使卷扬机产生故障的现象。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由于将所述第1转向滑轮和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的旋转面配置成大致垂直,使所述卷扬机相对水平方向倾斜而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因此,可缩小弗雷特角度,可延长主缆等寿命。
本发明电梯装置,因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在所述升降道内大致水平状配置所述卷扬机,使所述第1转向滑轮和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的旋转面相对垂直方向倾斜而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因此,可缩小弗雷特角度,可延长主缆等寿命。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由于在所述升降道内大致水平状配置所述卷扬机或使其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将所述卷扬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和所述第2转向滑轮配置在设于升降道内的共用的安装台上,因此,可互相消除因主缆的张力所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力。
另外,因所述卷扬机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驱动绳轮,且使该驱动绳轮位于所述安装台的上下面内、与配置所述轿厢或所述平衡配重一侧的相反一侧,使所述主缆在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上的绕挂位于所述相反一侧,故可缩小卷扬机、安装台、转向滑轮的高度方向的设置空间。
此外,因在所述安装台上固定所述主缆的两端,故可使作用于主缆上的张力分散地进行支承。

Claims (16)

1.一种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在所述升降道内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配重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壁与所述轿厢之间的空隙中,所述卷扬机配置在配置有所述平衡配重的空隙的上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在垂直投影中其一部分与所述轿厢互相重叠,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道壁之间,所述一部分比所述其他部分还靠近所述升降道的天花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驱动绳轮,该驱动绳轮与所述升降道的天花板相对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从所述第1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和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部分的垂直投影是互相交叉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在垂直投影中被配置在所述轿厢与所述升降道壁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以及设在所述升降道内、使从所述第1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主缆或从所述第2转向滑轮到所述卷扬机的主缆的方向变化的偏导器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转向滑轮或所述第2转向滑轮的旋转面与所述升降道的壁相平行。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导器轮的旋转面呈水平状配置在所述升降道的顶上部。
10.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转向滑轮、所述第2转向滑轮及所述卷扬机安装在共用的安装台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的顶上部。
12.一种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将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的旋转面大致垂直配置,使所述卷扬机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
13.一种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在所述升降道内大致水平状配置所述卷扬机,使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的旋转面相对垂直方向倾斜而配置在所述升降道内。
14.一种电梯装置,具有:在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轿厢;在所述升降道内进行移动的平衡配重;悬设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的主缆;以及绕挂所述主缆、通过该主缆而使所述轿厢及所述平衡配重升降的卷扬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轿厢到所述卷扬机的部分的第1转向滑轮和绕挂所述主缆的、从所述卷扬机到所述平衡配重的部分的第2转向滑轮,在所述升降道内大致水平状配置所述卷扬机或使其相对水平方向倾斜配置,将所述卷扬机、所述第1转向滑轮和所述第2转向滑轮配置在设于升降道内的共用的安装台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具有绕挂所述主缆的驱动绳轮,且使该驱动绳轮位于所述安装台的上下面内、与配置所述轿厢或所述平衡配重一侧的相反一侧,使所述主缆在所述第1转向滑轮及所述第2转向滑轮中至少一个转向滑轮上的绕挂位于所述相反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台上固定所述主缆的两端。
CNB001179691A 1999-06-03 2000-06-02 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760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593199 1999-06-03
JP155931/1999 1999-06-03
JP216757/1999 1999-07-30
JP21675799A JP4200603B2 (ja) 1999-06-03 1999-07-30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76335A true CN1276335A (zh) 2000-12-13
CN1167601C CN1167601C (zh) 2004-09-22

Family

ID=26483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1796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7601C (zh) 1999-06-03 2000-06-02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4) EP1057771B1 (zh)
JP (1) JP4200603B2 (zh)
CN (1) CN1167601C (zh)
DE (3) DE60041208D1 (zh)
TW (1) TW55388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1232C (zh) * 2001-12-04 2008-02-27 希尔斯通财政有限公司 无机房的牵引滑轮式电梯
CN102344075A (zh) * 2010-07-28 2012-02-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
CN102398822A (zh) * 2011-09-30 2012-04-04 快意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布置结构
CN102774726A (zh) * 2012-07-10 2012-11-14 希姆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不对称电梯轿厢壁的安装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24566A1 (fr) * 2000-09-20 2002-03-28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elevateur
FI118732B (fi) 2000-12-08 2008-02-29 Kone Corp Hissi
US9573792B2 (en) 2001-06-21 2017-02-21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ES2302816T3 (es) 2001-06-21 2008-08-01 Kone Corporation Ascensor.
CN1213939C (zh) * 2001-07-11 2005-08-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FI119234B (fi) 2002-01-09 2008-09-15 Kone Corp Hissi
JP4416381B2 (ja) * 2002-06-14 2010-02-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WO2004000711A1 (ja) * 2002-06-21 2003-12-3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520830B1 (en) * 2002-07-08 2012-06-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device
CN1297468C (zh) * 2002-09-03 2007-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JP2004142927A (ja) 2002-10-28 2004-05-2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0471781C (zh) * 2003-01-23 2009-03-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EP1597182B1 (en) * 2003-01-31 2012-02-22 Otis Elevator Company Integrated support for elevator machine, sheaves and terminations
DE60333795D1 (de) * 2003-03-12 2010-09-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ufzugsvorrichtung
JP5102441B2 (ja) * 2005-07-21 2012-12-19 日本エレベーター製造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FI125069B (fi) * 2009-10-28 2015-05-29 Kone Corp Hissin nostokoneiston kiinnitys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hissin nostokoneiston asentamiseksi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66673A5 (de) * 1985-05-10 1988-08-15 Gebauer Ag Antrieb fuer aufzueg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montage.
US4842101A (en) * 1988-02-16 1989-06-2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vator system
JPH05213560A (ja) * 1992-01-09 1993-08-24 Otis Elevator Co リニアモータ式エレベーター
FI96302C (fi) * 1992-04-14 1996-06-10 Kone Oy Vetopyörähissi
FI96198C (fi) * 1994-11-03 1996-05-27 Kone Oy Vetopyörähissi
EP0841283B1 (de) * 1996-11-11 2003-04-16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im Aufzugsschacht angeordneter Antriebseinheit
DE59803888D1 (de) * 1997-10-01 2002-05-23 Wittur Ag Vormontierter aufzugsschacht
MY121775A (en) * 1998-04-28 2006-02-28 Toshiba Kk Traction type elevator apparatus
EP1215157B1 (de) * 1998-07-13 2005-03-30 Inventio Ag Anordnung des Aufzugantriebes
ES2161183B1 (es) * 1998-12-22 2002-08-01 Otis Elevator Co "maquina plana de ascensor que tiene rotacion orientada verticalmente.".
JP4191331B2 (ja) * 1999-01-08 2008-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1232C (zh) * 2001-12-04 2008-02-27 希尔斯通财政有限公司 无机房的牵引滑轮式电梯
CN102344075A (zh) * 2010-07-28 2012-02-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
CN102398822A (zh) * 2011-09-30 2012-04-04 快意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布置结构
CN102774726A (zh) * 2012-07-10 2012-11-14 希姆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不对称电梯轿厢壁的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57391B1 (en) 2013-07-31
DE60019193D1 (de) 2005-05-12
JP4200603B2 (ja) 2008-12-24
DE60019193T2 (de) 2006-02-16
JP2001048451A (ja) 2001-02-20
EP1400478B1 (en) 2008-10-08
EP1557391A2 (en) 2005-07-27
DE60040490D1 (de) 2008-11-20
EP1623948A2 (en) 2006-02-08
EP1623948B1 (en) 2008-12-24
EP1057771A3 (en) 2001-02-28
EP1623948A3 (en) 2006-05-10
EP1057771B1 (en) 2005-04-06
EP1557391A3 (en) 2006-07-26
DE60041208D1 (de) 2009-02-05
EP1057771A2 (en) 2000-12-06
CN1167601C (zh) 2004-09-22
TW553882B (en) 2003-09-21
EP1400478A1 (en) 2004-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601C (zh) 电梯装置
CN1120123C (zh) 牵引型电梯设备
CN1097026C (zh) 电梯
CN1301894C (zh) 无设备间的电梯
CN1210505C (zh) 泵中的防涡流装置
CN1231411C (zh) 电梯装置
CN1131167C (zh) 带有用导轨支撑的驱动装置的电梯
CN1180041A (zh) 电梯的安全装置
CN1389387A (zh) 电梯减振装置
CN1661650A (zh) 用于制造平板显示器的设备
CN1800568A (zh) 停车装置和升降装置
CN1187253C (zh) 电梯装置
CN1805896A (zh) 电梯
CN1149549A (zh) 电梯装置
CN101037894A (zh) 平顶建筑物的屋顶改造构造及其建造方法
CN1228528C (zh) 建筑物的解体施工方法
CN1960932A (zh) 无机房电梯
CN1705612A (zh) 电梯装置
CN1697774A (zh) 电梯
CN1957209A (zh) 高处设置型空调机的顶板结构
CN1842485A (zh) 电梯装置
CN1812926A (zh) 电梯装置
CN1302979C (zh) 电梯装置
CN1681729A (zh) 无机房的电梯***
CN1802307A (zh) 电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9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6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