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2345C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2345C
CN1192345C CNB008025142A CN00802514A CN1192345C CN 1192345 C CN1192345 C CN 1192345C CN B008025142 A CNB008025142 A CN B008025142A CN 00802514 A CN00802514 A CN 00802514A CN 1192345 C CN1192345 C CN 11923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lamp
voltage
lighting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80251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35974A (zh
Inventor
森光广
笠原光弘
大江良尚
桔弘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919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42097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919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42096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3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5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23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23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6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 G09G3/29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for lighting or sustain discharg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1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 G09G3/29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for lighting or sustain discharge
    • G09G3/294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controlling the gas discharge to control a cell condition, e.g. by means of specific pulse shapes for lighting or sustain discharge with special waveforms to increase luminous efficienc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2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 G09G3/28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luminous gas-discharge panels, e.g. plasma panels using AC panels
    • G09G3/296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 G09G3/2965Driving circuits for producing the waveforms applied to the driving electrodes using inductors for energy recover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6Details of flat display driving waveforms
    • G09G2310/066Waveforms comprising a gent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portion, e.g. ramp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09G2330/021Power management, e.g. power sav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09G2330/025Reduction of instantaneous peaks of curren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6Handl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EMI], covering emitted as well as receiv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6Calculation or use of calculated indices related to luminance levels in display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Control Of Gas Discharge Display Tubes (AREA)

Abstract

对于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以一个维持脉冲(Psu)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而提高放电单元的发光效率。该第1放电通过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的LC谐振使得电压上升到极大值Vpu。该第2放电在电压从上升极大值Vpu下降到Vpb时使得面板电容Cp与电源连接并且使得电压上升到Vsus。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了PDP(等离子显示面板)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具有薄型并且能够进行大图像显示的优点。对于该等离子显示装置,通过利用构成象素的放电单元其放电时的发光来显示图像。
图46是用于说明AC型PDP放电单元的驱动方法的图。如图46所示,在AC型PDP的放电单元中,在相对的电极301、302的表面上分别覆有电介质层303、304。
如图46(a)所示,当在电极301、302之间施加小于放电起始电压的电压时,不会引起放电。如图46(b)所示,当在电极301、302之间施加大于放电起始电压的脉冲状电压(写入电压)时,产生放电。当产生放电时,负电荷向电极301的方向移动并且积蓄在电介质层303的壁面,正电荷向电极302的方向移动并且积蓄在电介质层304的壁面。积蓄在电介质层303、304壁面上的电荷称作为壁电荷。又,由该壁电荷感应的电压称为壁电压。
如图46(c)所示,在电介质层303的壁面积蓄着负的壁电荷,在电介质层304的壁面积蓄着正的壁电荷。此时,由于壁电压的极性与外部施加电压的极性相反,则随着放电的进行在放电空间内的实际电压降低,放电自动停止。
如图46(d)所示,当反转外部施加电压的极性时,由于壁电压的极性与外部施加电压的极性为相同方向,则在放电空间内的实际电压升高。当此时的实际电压超过放电起始电压时,产生相反极性的放电。由此,正电荷向电极301的方向移动并且将积蓄在电介质层303的负的壁电荷全部中和,负电荷向302的方向移动并且将积蓄在电介质层304上的正的壁电荷全部中和。
然后,如图46(e)所示,在电介质层303、304的壁面上分别积蓄正以及负的壁电荷。此时,由于壁电压的极性与外部施加电压的极性方向相反,则随着放电的进行,放电空间内的实际电压降低,放电停止。
而且,如图46(f)所示,当反转外部施加电压的极性时,产生相反极性的放电,负电荷向电极301的方向移动,正电荷向电极302的方向移动,返回图46(c)的状态。
如此,通过施加高写入脉冲而一旦开始放电之后利用壁电荷的移动通过反转比该写入脉冲更低的外部施加电压的极性(维持脉冲)而能够维持放电。将通过施加写入脉冲而开始放电的情况称为地址放电,将通过施加交替反转的维持脉冲而来维持放电的情况称为维持放电。
其次,对于通过上述驱动方法来驱动放电单元的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维持驱动器进行说明。图47是表示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维持驱动器构造的电路图。
如图47所示,维持驱动器包括:再生电容C11;再生线圈L11;开关SW11,SW12、SW21、SW22;二极管D11、D12。
开关SW11连接在电源端子V11与接点N11之间,开关SW12连接在接点N11与接地端之间。在电源端V11上施加电压Vsus。接点N11例如与480个维持电极连接,在图47中,表示了相当于多个维持电极与接地端之间的全部电容量的面板电容Cp。
再生电容C11连接在接点N13与接地端之间。接点N13与接点N12之间串联着开关SW21以及二极管D11,在接点N12与接点N13之间串联着二极管D12以及开关SW22。
图48是表示图47的维持驱动器600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48中表示图47的接点N11的电压以及开关SW21,SW11,SW22,SW12的动作。
首先,在期间Ta中,开关SW21接通,开关SW12断开。此时,开关SW11、SW22为断开。由此,通过再生线圈L11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LC谐振,接点N11的电压缓慢上升。然后,在期间Tb中,开关SW21为断开,开关SW11为接通。由此,接点N11的电压迅速上升,在期间Tc中接点N11的电压固定在Vsus并且利用由电源端V11供给的放电电流而产生一次维持放电。
其次,在期间Td中,开关SW11断开,开关SW22接通。由此,通过再生电感L11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LC谐振,接点N11的电压缓慢下降。此后,在期间Te中,开关SW22断开而开关SW接通。由此,接点N11的电压迅速下降并固定在接点电位。
通过在维持期间内反复上述动作,在多个维持电极上施加周期性的维持脉冲Psu,当维持脉冲Psu上升时,放电单元进行放电并且维持放电。
如上所述,对于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采用维持驱动器在维持脉冲上升时使得放电单元仅进行一次放电,到施加下一个维持脉冲时使得放电停止。在该次的放电中,由电源供给放电电流而且供给放电所需的足够的电流,而相对于放电电流紫外线发生饱和,而且即使对于紫外线可见光强度饱和,因此,即便放电电流变大,辉度也几乎没有增加。
如此,对于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由于由电源供给放电电流并且通过使得仅进行一次放电来使得发光,因此,相对于投入的电能发光的效率较低。又,为了使得不产生辉度的饱和而以较低电流水平来驱动放电单元,则放电本体不稳定,不能够重复地进行稳定的放电。
另一方面,在特开平11-282416号公报中揭示这种方法,即在维持期间将第2电压Vk以及第1电压Vs(>Vk)施加到要点亮的所有的放电单元上,以第2电压Vk使得低放电电压的放电单元进行放电并且以第1电压Vs使得高放电电压的放电单元进行放电,由此分散放电电流。此时,各放电单元在维持周期的每半周期之间进行一次放电,而以第2电压Vk低放电电压的放电单元进行放电之后,以第1电压Vs高放电电压的放电单元进行放电,故观察整体情况,可见在维持周期的每半周期之间进行二次放电。然而,对于这样的放电,各放电单元仅进行一次放电,仅仅使得PDP全体的放电电流分散,而对于要点亮的所有放电单元,不能够提高发光效率。
又,在上述特开平11-282416号公报中揭示了在维持期间在要点亮的所有的放电单元上施加第2电压Vk(≤Vs/10)以及第1电压Vs。此时,以第1电压Vs低放电电压的放电单元进行放电,以下个周期的第2电压Vk再次进行放电,以第1电压Vs高放电电压的放电单元进行放电,以下个周期的第2电压Vk进行再次较弱的放电或者不进行放电。因此,此时,要点亮的放电单元在维持周期的每半周期之间并没有都进行二次放电,也存在只进行一次放电的放电单元,故对于要点亮的放电单元,不能够提高发光效率。
再者,对于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由于通过电源供给放电电流使得仅进行一次放电而使得发光,相对于投入的电能发光效率较低,消耗电能较大。又,一般地,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耗电比其他显示装置要高,因此,希望降低其耗电。
又,当以不会产生辉度饱和的低电流水平来驱动放电单元时,放电本体不稳定,不能够进行重复地稳定的放电。又,对于PDP,由于要显示种种图像,要同时点亮的放电单元的数目会发生变化,必须的放电电流也会变化。因此,当以低电流水平来驱动放电单元时,放电变得更加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要点亮的所有放电单元的发光效率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本发明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要点亮的所有放电单元的发光效率并且同时反复地进行稳定的放电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点灯率发生变化也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放电并且同时能够提高投入电能所相对的发光效率以及降低消耗电能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本发明一方面的显示装置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而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它具备:包含多个放电单元的显示面板;向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并且使得产生第1放电的第1驱动电路;通过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并且至少减弱第1放电之后通过再次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在第1放电之后使得产生第2放电的第2驱动电路。
对于该显示装置,向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使得产生第1放电,在通过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至少减弱了第1放电之后,通过再次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而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因此,由于在第1放电中仅投入了放电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电能,故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利用限流作用,紫外线的饱和趋于缓和并且提高了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结果是对于要点亮的所有放电单元以高的发光效率进行第1放电并且也进行第2放电,能够提高要点亮的放电单元的发光效率。
最好,在获得由第1放电引起的启动效果的过程中第2驱动电路使得产生第2放电。
此时,由于在获得通过第1放电产生的电荷粒子以及激励原子等引起的启动效果期间使得产生第2放电,故通过第1放电而残留在放电空间的电荷粒子以及激励原子等的启动效果使得以容易进行放电的状态产生第2放电,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结果使要点亮的所有放电单元以高发光效率进行第1放电并且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并且在提供要点亮的所有的放电单元的发光效率的同时能够稳定反复进行放电。
第1放电的波峰与第2放电的波峰的间隔最好大于100ns小于550ns。
此时,能够获得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提高的效果以及第2放电的放电反复进行的稳定性。
最好在第1放电减弱并且完全结束之后第2驱动电路使得产生第2放电。
此时,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到第1放电结束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的饱和趋于缓和并且能够充分地体现出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提高的效果。
第1放电的波峰与第2放电的波峰的间隔最好大于300ns小于550ns。
此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提高的效果并且能够获得第2放电放电反复进行的稳定性。
第2放电的波峰强度最好大于第1放电的波峰强度。
此时,由于第2放电的波峰强度大于第1放电的波峰强度,故以充分的强度产生第2放电,能够为下次的第1放电积蓄足够的壁电荷并且能够稳定地反复积蓄放电。
多个放电单元包含电容性负载,第1驱动电路最好包括:一端与电容性负载连接且至少具有一个电感元件的电感电路;利用电容性负载与电感元件的LC谐振输出驱动脉冲的谐振驱动电路。
此时,由于电容性负载与电感元件的LC谐振输出驱动脉冲,则能够以较小的消耗电能来产生驱动脉冲,而且通过LC谐振电路的限流作用能够提高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
第1驱动电路最好包含作为驱动脉冲的电流供给源而设置在显示面板外的第1电容性元件,并且第1电容性元件再生积蓄在放电单元中的电荷。
此时,由比电源的电流供给能力低的电容性元件供给第1放电所必须的电流,故不会供给超过必须的电流,不用投入不需要的电能。又,由于第1电容性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外而与显示面板分别设置,故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容量能够具有足够的大的容量,能确保第一放电必要的放电电流,同时能够容易地改变电容元件的构造等,从各种驱动方法中内容易地实现最佳宜的驱动方法。而且,由于通过第1电容性元件再生积蓄在放电单元中的电荷,故能够高效地使用放电电源的电荷并且能够减小消耗电能。
显示装置最好还具备第3驱动电路,该第3驱动电路在通过第2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且至少减弱第2放电之后,通过再次使得驱动脉冲电压增加,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
此时,在通过第2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至少减弱第2放电之后,通过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而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因此,能够以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投入电能减小第1~第3放电,并且通过连续地使得产生第1~第3放电能够提高放电时的辉度,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发光效率。
在通过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且至少减弱放电之后,第3驱动电路最好通过反复再次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的动作而使得接着第2放电连续产生多次的放电。
此时,由于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多次放电,能够以必要最低限度的投入电能进行多次放电并且通过连续地进行多次放电能够提高放电时的辉度,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发光效率。
第2驱动电路最好包含作为驱动脉冲的电流供给源且设置在显示面板外的第2电容性元件以及用于对第2电容性元件充电到规定电压的电压源。
此时,通过被充电而到达规定电压的第2电容性元件即比电源的电流供给能力低的电容性元件来供给第2放电所必须的电流,故不会供给超过必须的电流,不用投入不需要的电能。又,由于第2电容性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外而与显示面板分别设置,故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容量能够具有足够的大的容量并且能够确保第2放电所必要的放电电流,同时也能够容易地改变电容元件的构造等,从各种驱动方法中内容易地实现最佳宜的驱动方法。
驱动脉冲包含从第1电位向第2电位移动并且在从第1电位向第2电位移动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次极大值以及极小值的驱动脉冲,还具备最终驱动电路,该最终驱动电路驱动驱动脉冲而使得从最后的极值到第2电位的移动速度比从第1电位到下一个极值的移动速度以及从此后的极值到再下一个极值的移动速要慢。
此时,由于能够使得从最终的极值移向第2电位的移动速度比其他移动速度要慢,故能够使得驱动脉冲缓慢地从最终极值移向第2电位。因此,在该部分上不会形成陡峭的边缘部分,能够抑制不需要的电磁波的辐射。
最终驱动电路最好包含一端接第2电位的场效应晶体管以及限制输入该场效应晶体管栅极的控制信号的电流的限流电路。
此时,在控制用于使得驱动脉冲移向第2电位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接通/截止状态时,由于限制了输入该栅极的控制信号的电流,故用于形成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的电荷通过栅极缓慢地被充放电。因此,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的开闭速度变慢并且能够缓慢地使得驱动脉冲移向第2电位。
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显示装置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而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它具备:包含多个放电单元的显示面板;向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并且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的驱动电路;检测出多个放电单元中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的检测电路;控制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驱动脉冲的控制电路。
对于该显示装置,检测出多个放电单元内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并且向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施加根据被检出的点灯率变化的驱动脉冲使得在产生第1放电后产生第2放电。因此,由于能够施加与点灯率相对应的最佳驱动脉冲,故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在第1放电并且能够提高发光效率,同时能够使得稳定地反复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此结果是即使点灯率发生变化也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放电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降低电能消耗。
显示装置最好还具备变换电路,该变换电路为了将1个场分割为多个子场并且对于每个子场使得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产生放电进行灰阶显示,将每一个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各子场的图像数据,该检测电路还包括检测每个子场的点灯率的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改变驱动脉冲。
此时,能够根据每个子场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驱动脉冲,因此,即使在进行灰阶显示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最佳状态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
驱动电路包含: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并且使得产生第1放电的第1驱动电路;通过再次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而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的第2驱动电路,控制电路最好控制第2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而改变驱动脉冲。
此时,由于在使得发生第1放电之后使得产生第2放电,因此,能够以比第1放电放电空间更容易放电的状态进行第2放电,还能够减小第2放电时的投入电能。又,通过再次增加驱动脉冲能够充分供给第2放电所必要的放电电流,因此,能够可靠地形成用于下次放电的壁电荷,此后能够稳定地反复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
在通过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至少减弱第1放电之后,最好第2驱动电路通过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
此时,通过第1放电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在至少减弱了第1放电之后,通过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而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因此,在第1放电中,能够仅仅投入放电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电能,故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时起因限流作用紫外线饱和趋于缓和,能够提高发光效率。
最好,控制电路根据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第2驱动电路再次使得驱动脉的电压增加的时刻。
此时,由于根据点灯率控制使得驱动脉冲再次增加的时刻,因此,能够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最佳状态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
最好,控制电路当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越大而更加延迟第2驱动电路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
此时,由于当点灯率越大而更加延迟使得驱动电压脉冲再次增加的时刻,故对于点灯率较大的部分,将第1放电与第2放电完全分离并且能够充分地获得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率的提高的效果。又,根据点灯率来依次改变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的情况,不会带来视觉上的失调感并且能够改变发光状态。
最好,当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大于规定值时,控制电路控制第2驱动电路接着第1放电而产生第2放电。
此时,当点灯率大于规定值时,由于控制第2驱动电路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因此,在点灯率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同样地可以进行放电,在点灯率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1及第2放电,并且能够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最佳状态使得发光。
最好,根据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的增加,控制电路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延迟,并且当点灯率增加而大于规定值时,控制电路控制第2驱动电路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变早。
此时,由于能够将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设定为能够更加地减少消耗电能的时刻,因此,能够降低消耗电能。
最好,当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超过规定值时,控制电路切换第2驱动电路使得脉冲驱动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同时为了切换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的前后辉度大致相等而控制驱动电路改变施加到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的驱动脉冲的脉冲数。
此时,由于使得切换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时刻的前后辉度大致相同而改变施加在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的驱动脉冲的脉冲数,因此,能够校正由于切换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所带来的辉度的不连续性,能够视觉上没有失调感地切换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
最好,为了使得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越大驱动脉冲的周期越长,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
此时,即使驱动脉冲的电压非常低,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以及第2放电,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减少消耗电能。
最好,控制电路在由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点灯率大于规定值时切换驱动脉冲的周期并且同时为了使得切换驱动脉冲的周期的前后辉度大致相等而控制驱动电路来改变施加在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的驱动脉冲的脉冲数。
此时,由于为了使得切换驱动脉冲周期前后辉度大致相同而改变施加在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的驱动脉冲的脉冲数,故能够校正切换驱动脉冲周期所带来的辉度的不连续性,能够视觉上没有失调感地切换驱动脉冲的周期。
最好,驱动电路在同一子场内至少施加下述一种脉冲,通过施加1个脉冲使得产生1次放电的第1驱动脉冲以及在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的第2驱动脉冲,控制电路根据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驱动电路使得改变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
此时,在同样子场内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改变使得产生一次放电的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使得产生第1放电之后产生第2放电的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因此,从一次放电起切换到第1及第2放电时,同一子场内的所有驱动脉冲并不是在同时进行切换,而是逐渐地改变放电次数不同的两种类型的驱动脉冲的比例并且能够使得辉度连续地发生变化,能够防止闪光的产生。
最好,驱动电路在同一子场内至少施加在第1时间间隔中使得产生第1及第2放电的第1驱动脉冲与在比第1时间间隔更长的第2时间间隔中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2驱动脉冲中之一,控制电路根据由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而通过控制驱动电路使得改变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
此时,在同一子场内由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改变在第1时间间隔内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在第2时间间隔内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因此,从较短时间间隔的第1以及第2放电切换到较长时间的第1以及第2放电时并不是同一子场内所有的驱动脉冲同时进行切换,而能够逐渐地改变放电间隔不同的2个种类的驱动脉冲的比例并且能够连续地使得辉度发生改变,并且能够防止闪光的发生。
最好,第2驱动脉冲的周期比第1驱动脉冲的周期要长。
此时,在同一子场内由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改变短周期的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长周期的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因此,从短周期的第1驱动脉冲切换为长周期的第2驱动脉冲时并不是同一子场内所有的驱动脉冲同时进行切换,而能够逐渐地改变放电间隔不同的2个种类的驱动脉冲的比例并且能够连续地使得辉度发生改变,能够防止闪光的发生。又,即使第2驱动脉冲的电压很低,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并且能够降低消耗电能。
最好,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使得由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越大而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越大。
此时,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增加并且从第1驱动脉冲切换到第2驱动脉冲时,由于在同一子场内随着每个子场的点灯率的增加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也变大,因此,在从第1驱动脉冲切换到第2驱动脉冲时能够逐渐地改变第2驱动脉冲的比例并且能够使得辉度连续地发生变化。
最好,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路使得随着由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增加而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变大并且当点灯率增加且大于规定值时根据点灯率的增加使得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变小。
此时,将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设定为能够更进一步地减小消耗电能的比例,因此,能够使得消耗电能更进一步地减小。
最好,第1驱动电路包含作为驱动脉冲的电流源并且设置在显示面板外的第1电容性元件。
此时,利用比电源电流供给能力低的电容性元件能够供给第1放电所必要的电流,因此没有供给超过必要的电流,没有投入不需要的电能。又,由于第1电容性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之外而与显示面板分开设置,因此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容量能够使其具有很大的容量,能够确保第1放电所必须的放电电流的同时能够容易地变更电容性元件的构成,容易地从各种驱动方法中实现最佳的驱动方法。
最好,第1电容性元件再生积蓄在放电单元中的电荷。
此时,通过第1电容性元件来再生积蓄在放电单元中的电荷,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放电单元的电荷并且能够减小消耗电能。
最好多个放电单元包含电容性负载,第1驱动电路包含:一端与电容性负载连接且至少具有一个电感元件的电感电路;通过电容性负载与电感元件的LC谐振而输出驱动脉冲的谐振驱动电路。
此时,通过电容性负载与电感元件的LC谐振而输出驱动脉冲,因此,能够以较小的消耗电能使得产生驱动脉冲,又,利用LC谐振电路的限流作用能够提高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
最好,电感电路包括能够使得电感值产生变化的可变电感电路,并且还具备根据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使得可变电感电路的电感值产生变化的电感控制电路。
此时,根据点灯率来控制可变电感电路的电感值,则能够通过对应于点灯率的最佳的LC谐振来供给放电所必要的电流,并且能够减少消耗电能。
最好,驱动电路还包含第3驱动电路,在通过所述第2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并且至少减弱了第2放电之后,第3驱动电路通过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使得在第2放电之后产生第3放电,控制电路控制第3驱动电路使得根据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驱动脉冲。
此时,通过第2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并且至少在减弱第2放电之后,通过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而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因此,能够以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投入电能来进行第1~第3放电,并且通过连续地使得产生第1~第3放电,能够提高放电时的辉度,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
最好,第3驱动电路通过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在至少放电减小之后反复进行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动作,接着第2放电使得连续地产生多次放电,控制电路控制第3驱动电路使得根据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驱动脉冲。
此时,由于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多次的放电,因此以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投入电能能够进行多次放电,并且通过连续地进行多次放电,能够提高放电时的辉度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
最好,第2驱动电路包含:作为驱动脉冲的电流供给源而设置在显示面板外的第2电容性元件;用于对第2电容性元件进行充电到规定电压的电压源。
此时,被充电到规定电压的第2电容性元件,即通过与电源相比电流供给能力较低的电容性元件来供给第2放电所必要的电流,因此没有供给超过必要的电流,没有投入不需要的电能。又,由于第2电容性元件设置在显示面板之外而与显示面板分开设置,因此相对于显示面板的放电单元的容量能够使其具有很大的容量,因此,在能够确保第2放电所必须的放电电流的同时能够容易地变更电容性元件的构成,容易地从各种驱动方法中实现最佳的驱动方法。
最好,电压源包含能够改变输出电压的可变电压源,并且显示装置还具备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为了使得由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越大而第2电容性元件的充电电压越小而控制可变电压源的输出电压。
此时,能够使得点灯率越大而第2电容性元件的充电电压越小,故当点灯率变大而由于第1放电驱动脉冲的电压大幅度减小时,也能够将第2放电时的驱动脉冲的波峰电压保持为恒定。因此,根据点灯率能够向放电单元供给必要的电荷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最好,电压源包含能够改变输出电压的可变电压源,并且显示装置还具备检测由于第1放电而发生变化的驱动脉冲的电位的电位检测电路以及电压控制电路,该电压控制电路为了使得由电位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电位的变化量越大而第2电容性元件的充电电压越小而控制可变电压源的输出电压。
此时,由于第1电压而减小的驱动脉冲的电位变化量越大而能够减小第2电容性元件的充电电压,因此点灯率点变大而由于第1放电驱动脉冲的电压即使大为减小时,也能够将第2放电时的驱动脉冲的波峰电压保持在恒定,根据点灯率能够向放电单元供给必要的电荷。又,由于直接检测出驱动脉冲的电位变化量,故能够更加高精度地调整第2放电时的驱动脉冲的波峰电压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它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向所选择的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并且使得产生第1放电的步骤;在通过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第1放电至少减弱之后通过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而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的步骤。
对于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向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并且使得产生第1放电,在由于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至少减弱第1放电之后,通过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而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因此,在第1放电中由于投入了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电能,故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饱和趋于缓慢,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提高。此结果是要点亮的所有的放电单元内以高发光效率进行第1放电并且同时也进行第2放电,能够提高要点亮的所有的放电单元的发光效率。
最好,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含在通过第2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第2放电至少减弱之后通过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而使得接着第2放电产生第3放电的步骤。
此时,由于第2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至少在减弱了第2放电之后,通过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而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因此,能够以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投入电能进行第1~第3放电,通过连续地使得产生第1~第3放电,能够提高放电时的辉度,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发光效率。
最好,使得得产生第3放电的步骤包含在通过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放电至少减弱之后反复进行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的动作而使得接着第2放电连续地产生多次放电的步骤。
此时,由于接着第2放电使得产生多次放电,以必要的最低限度的投入电能进行多次放电,并且通过连续地使得产生多次放电,能够通过放电时的辉度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发光效率。
最好,驱动脉冲包含从第1电位移向第2电位并且在从第1电位移向第2电位之间至少具有一个极大值以及极小值的驱动脉冲,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还包含驱动驱动脉冲的步骤,该步骤使得从最后的极值向所述第2电位的移动速度比从第1电位向接着的极值的移动速度以及从此后的极值向接着的极值的移动速度要慢。
此时,由于能够使得从最后的极值向第2电位移动的速度比其他的移动速度要慢,因此能够使得驱动脉冲缓慢地从最后的极值移动到第2电位。因此,在该部分不会形成陡峭的边缘部分,能够抑制不需要的电磁波辐射。
本发明的再一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它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含:检测出多个放电单元中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的步骤;根据由检测步骤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驱动脉冲且施加到被选择的放电单元并且在使得产生第1放电之后接着产生第2放电的步骤。
对于该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检测出多个放电单元中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并且根据所检测出的点灯率将变化后的驱动脉冲施加到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并且在使得产生第1放电之后使得产生第2放电。因此,能够施加对应于点灯率的最佳的驱动脉冲,故能够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并且提高发光效率,同时能够稳定地产生使得第1以及第2放电。结果是即使点灯率发生变化也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放电,同时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并且减低消耗电能。
最好,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步骤还包括:增加施加到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的驱动脉冲的电压并且使得产生第1放电的步骤;通过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在使得产生第1放电之后使得产生第2放电并且同时根据由检测步骤检测出的点灯率而改变驱动脉冲的步骤。
此时,在使得产生第1放电之后而使得产生第2放电,故能够以比第1放电放电空间更容易放电的状态进行第2放电,能够降低第2放电时的投入电能。又,通过再次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能够供给足够的第2放电所必要的放电电流,因此能够可靠地形成用于下次放电的壁电荷,此后能够使得稳定地反复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
最好,使得产生第2放电的步骤还包括在通过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第1放电至少减弱之后通过再次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而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并且同时根据检测步骤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的步骤。
此时,由于第1放电使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并且至少在减弱了第1放电之后,通过使得再次增加驱动脉冲的电压而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因此,在第1放电中由于仅投入了放电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电能,因此,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由于限流作用使紫外线饱和趋于缓和并且能够提高发光效率。此时,根据点灯率控制使得驱动脉冲的电压再次增加的时刻,则能够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最佳状态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
附图简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构造的框图。
图2用于说明使用在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中的ADS方式。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的构造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在维持放电时连续地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示例的时序图。
图5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放电强度波峰间隔与发光效率的关系。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放电强度波峰间隔为100ns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放电强度波峰间隔为300ns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放电强度波峰间隔为550ns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其放电强度波峰间隔为600ns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0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耗电与辉度的关系。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构造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子场处理器的构造的框图。
图13是表示延迟时间为0ns时图1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4是表示延迟时间为100ns时图1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延迟时间为200ns时图1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延迟时间为350ns时图1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7表示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在各延迟时间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
图18表示根据图17所示的各延迟时间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由子场处理器根据点灯率来控制延迟时间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19是表示图1或图1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的其他构造的电路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2是表示图2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的构造的电路图。
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4表示根据本发明使得进行多次连续放电时维持脉冲的波形。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7是表示图26所示的子场处理器的构成的框图。
图28表示全额点灯电压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框图。
图30是表示图29所示的子场处理器的构造的框图。
图31是表示延迟时间为350ns、维持周期为8μm时图29所示的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时序图。
图32表示在维持周期为6μm以及8μm的情况下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33表示当点灯率大于80%时将维持周期由6μm切换到8μm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34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35表示图34所示的子场处理器的构造的框图。
图36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37是表示图36所示的子场处理器的构造的框图。
图38表示图36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40是表示图39所示的电感控制电路的构造的框图。
图41是表示图3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的构造的电路图。
图42是表示图41所示的可变电感部分的构造的电路图。
图43表示电感值为0.6μH时各延迟时间下点灯率与效果评定值之间的关系。
图44表示点灯率大于65%时将电感值从0.6μH切换到0.36μH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45表示图41所示的可变电感部分的其他示例构造的电路图。
图46用于说明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放电单元的驱动方法。
图47是表示以往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维持驱动器的构造的电路图。
图48是表示图47所示的维持驱动器在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最佳实施形态
以下,作为本发明显示装置的一示例,对于AC型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构造的框图。
图1的等离子显示装置具备A/D变换器(模拟·数字变换器)1、视频信号—子场对应器2、子场处理器3、数据驱动器4、扫描驱动器5、维持驱动器6以及PDP(等离子显示面板)7。
在A/D变换器中,输入视频信号VD。A/D变换器1将模拟视频信号VD变换为数字的图像数据并且输出到视频信号—子场对应器2。视频信号—子场对应器2由于将一个场分割为多个子场来进行显示,从一个场的图像数据中作成各子场的图像数据SP并且输出到子场处理器3。
子场处理器3从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SP等中作成数据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DS、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以及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并且分别将它们输出到数据驱动器4、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
PDP7包含多个地址电极(数据电极)11、多个扫描电极(扫描电极)12以及多个维持电极13。在画面的垂直方向上排列着多个地址电极11,在画面的水平方向上排列着多个扫描电极12以及多个维持电极13。又,多个维持电极13共通地连接着。在地址电极11、扫描电极12以及维持电极13的各交点上形成放电单元14,各放电单元14构成画面上的象素。
数据驱动器4与PDP7的多个地址电极11连接。扫描驱动器5在内部具备设置在各扫描电极12上的驱动电路并且各驱动电路与PDP7所对应的扫描电极12相连接。维持驱动器6与PDP7的多个维持电极13连接。
数据驱动器4按照数据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DS在写入期间根据图像数据SP向PDP7所对应的地址电极11施加写入脉冲。扫描驱动器5按照扫描驱动器控制信号CS在写入期间在垂直扫描方向上移动移位脉冲并且依次向PDP7的多个扫描电极12施加写入脉冲。由此,对于该放电单元14使得进行地址放电。
又,扫描驱动器5根据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在维持期间向PDP7的多个扫描电极12施加周期性的维持脉冲。另一方面,维持驱动器6根据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在维持期间同时地向PDP7的多个维持电极13施加与扫描电极12的维持脉冲相位相差180°的维持脉冲。由此,使得在该放电单元14中进行维持放电。
对于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作为灰阶显示驱动方式,采用了ADS(Address Display-period Separation:地址·显示期间分离)的方式。图2用于说明使用于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中的ADS方式。又,在图2中,表示了当驱动脉冲下降时进行放电的负极性脉冲的示例,当驱动脉冲上升时进行放电的正极性脉冲的情况,基本的动作与下述相同。
在ADS方式中,将一个场(1/60秒=16.67ms)在时间上分割为多个子场。例如,在以8位进行256灰阶显示的情况下,将一个场分割为8个子场SF1~SF8。又,各子场SF1~SF8被分离成准备期间P1、写入期间P2、维持期间P3,在准备期间P1中进行各子场的准备处理,在写入期间P2进行用于选择要点亮的放电单元14的地址放电,在维持期间P3进行为了用于显示的维持放电。
在准备期间P1中,在维持电极13上施加单脉冲,也分别对于扫描电极12(在图2中作为扫描电极的条数表示为n条,而实际上,例如可以采用480条扫描电极)施加单脉冲。由此,进行预备放电。
在写入期间P2中,依次扫描扫描电极12仅对于从地址电极11接收到脉冲的放电单元14进行规定的写入处理。由此,进行地址放电。
在维持期间P3中,对应于加权在各子场SF1~SF8上的值的维持脉冲输出到维持电极13以及扫描电极12。例如,对于子场SF1,向维持电极13施加一次维持脉冲,向扫描电极12施加1次维持脉冲,在写入期间P2中所选择的放电单元14进行2次维持放电。又,对于子场SF2,向维持电极13施加2次维持脉冲、向扫描电极12施加2次维持脉冲,在写入期间P2中所选择的放电单元进行4次维持放电。
如上所述,对于各子场SF1~SF8,对于维持电极13以及扫描电极12施加1次、2次、4次、8次、16次、32次、64次、128次的维持脉冲,以与脉冲次数对应的亮度(辉度)放电单元14进行发光。即,维持期间P3是写入期间P2中所选择的放电单元14以与亮度加权量对应的次数进行放电的期间。
如此,对于子场SF1~SF8,分别作1、2、4、8、16、32、64、128的亮度加权,通过组合这些子场SF1~SF8,能够在0~255的256个灰阶中调整亮度水平。又,对于子场的分割数目以及加权值等没有限定于上述的示例,而可以进行种种的变换,例如,为了降低运动图像为轮廓,可以将子场SF8分割为二个并且将二个子场的加权值设定为64。
其次,对于图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进行详细地说明。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的构造。又,由于扫描驱动器5与维持驱动器相同地构成并且同样地进行动作,因此,省略对于扫描驱动器5的详细说明,仅对于维持驱动器6进行下述详细的说明。又,在下述说明中,例举了当驱动脉冲上升时进行放电的正极性的脉冲的示例,而也可以采用当其下降时进行放电的负极性的脉冲。
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包括FET(场效应晶体管,以下称作晶体管)Q1~Q4、再生电容C1、再生线圈L、二极管D1及D2、限流元件IL。
晶体管Q1其一端与电源端V1连接且另一端与接点N1连接。在电源端V1上施加电压Vsus。限流元件IL例如由具有规定电阻值的电阻构成,向其一端输入控制信号S1且另一端与晶体管Q1的栅极连接。晶体管Q2其一端与接点N1连接而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并且向其栅极输入控制信号S2。
接点N1例如与480条维持电极13连接,而在图3中,表示了与多个维持电极13与接点之间的全部电容相当的面板电容Cp。又,关于这点,在下述其他实施例中对于维持驱动器也是相同的。
再生电容C1连接在接点N3与接地端之间。晶体管Q3以及二极管D1串联连接在接点N3与接点N2之间。二极管D2以及晶体管Q4串联连接在接点N2与接点之间。向晶体管Q3的栅极输入控制信号S3并且向晶体管Q4的栅极输入控制信号S4。再生线圈L连接在接点N2与接点N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PDP7相当于显示面板,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相当于第1和第2驱动电路以及最终驱动电路,视频信号—子场对应器2相当于变换电路。又,再生线圈L、再生电容C1、晶体管Q3以及二极管D1相当于第1驱动电路,晶体管Q1、限流元件IL以及电源端V1相当于第2驱动电路。又,再生电容C1相当于第1电容性元件,再生线圈L相当于电感电路以及电感元件,再生电容C1、晶体管Q3以及二极管D1相当于谐振驱动电路,晶体管Q1相当于场效应晶体管,限流元件IL相当于限流电路。
图4是表示在维持放电时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的维持期间的动作示例的时序图。在图4中,表示了图3中接点N1的电压、PDP7的放电强度LR以及输入晶体管Q1~Q4的控制信号S1~S4。又,控制信号S1~S4是作为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而从子场处理器3中输出的信号。
又,通过下述方法来测定放电强度。对于采用了含有氙气的混合气体的PDP,发光是利用从谐振级的氙气中放电时产生的真空紫外线(波长146nm)。该真空紫外线不能够穿过PDP前面的玻璃而在空气中进行观察。另一方面,从较高谐振级的能量级跳到谐振级时放出近红外线(波长828nm),由于认为该近红外线与放电强度几乎成比例,故在本说明书中,采用在近红外区域具有分光感光度特性的雪崩光电二极管等,对于一个放电单元测定近红外线的强度而将此作为放电强度。
因此,以下说明的连续进行的第1以及第2放电是指对于放电单元在第1放电之后接着进行第2放电并且PDP要点亮的所有放电单元必须要进行二次放电,但不包括因放电单元的离散而较早进行放电的放电单元以及较晚进行放电的放电单元在不同时刻分别仅进行一次放电的情况。
首先,在期间TA中,控制信号S2变为低电平则晶体管Q2截断,控制信号S3变为高电平晶体管Q3导通。此时,控制信号S1为低电平,则晶体管Q1截断,控制信号S4为低电平,则晶体管Q4截断。因此,再生电容C1通过晶体管Q3以及二极管D1而与再生电感L连接,通过再生电感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谐振,接点N1的电压从接地电位Vg起缓慢上升。此时,再生电容C1的电荷通过晶体管Q3、二极管D1以及再生电感L放出到面板电容Cp。
接点N1的电压上升并且超过维持期间的放电起始电压而放电单元14开始第1放电时,放电强度LR开始上升。此后,第1放电的程度变大,当所必须的放电电流超过由再生电容C1与再生电感L构成的电路的电流供给能力时,接点N1的电压从极大值Vpu向极小值Vpb下降,第1放电减弱,与此相应地放电强度LR也下降。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放出量的饱和开始趋于缓慢,此后放电电流所对应的紫外线的饱和减小,发光效率提高。
其次,在期间TB中,控制信号S1为高电平,则晶体管Q1导通,控制信号S3为低电平,则晶体管Q3截断。此时,由限流元件IL控制控制信号S1的电流,并且使得用于形成晶体管Q1的沟道的电荷通过晶体管Q1的栅极缓慢地充电。由此,晶体管Q1的沟道的开放速度变慢,以比在期间TA中上升速度即从接地电位Vg上升到极大值Vpu的上升速度(电压/时间)更慢的上升速度,接点N1的电压缓慢地上升到Vsus。由此,不会形成维持脉冲Psu迅速变化所产生的边缘部分并且能够抑制无用的电磁波辐射。
又,当不存在电磁波辐射的问题时,也可以不设置限流元件IL。此时,以比从接点电位Vg上升到极大值Vpu的上升速度(电压/时间)更快的速度接点N1的电压上升到Vsus。
接点N1的电压从极小值开始上升并且再次超过放电起始电压时,放电单元14接着第1放电开始第2放电,放电强度LR也再次开始上升。此时,由于接着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故在第2放电时,由于第1放电而残留在放电空间的带电粒子以及受激原子等的启动(priming)效果,很容易产生放电,能够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又,在第2放电中,对于来自电源端V1的放电电流没有进行限制而充足地进行了供给,因此,第2放电强度足够大即具有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更大的波峰值,积蓄了下次第1放电所必要的足够的壁电荷,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维持放电。
此后,当接点N1的电压保持在Vsus上时,与以往相同地,第2放电停止并且与其对应的放电强度LR也降低。
如此,使得放电单元14连接地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则认为由于下述原因提高了发光效率。
首先,在第1放电中,从再生电容C1通过再生线圈L供给放电所必要的电荷,由此供给的电流由面板电容Cp与再生线圈L构成的谐振电路所决定的值来进行限制。而且,由于放电电流的供给源是再生电容C1,故当放电变大时,不能够供给充足的电荷,随着接点N1的电压的下降第1放电减弱或者停止。即,在第1放电中,与没有通过电感元件等进行连接且由能够供给足够电荷的电源供给的电流引起的放电的情况不同,由于仅仅供给放电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电荷,因此,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放出量的变化趋于缓慢,此后放电电流所对应的紫外线的饱和趋于缓慢,发光效率提高。因此,作为放电单元14其荧光体发光无用的多余放电电流没有流动,故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
又,在第2放电中,由于第1放电壁电压减少,放电空间的实际电压为非常低的状态即在没有过剩地施加电压的状态下进行放电并且即使在第2放电中也能够某种程度地提高发光效率。
如此,由于通过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能够提高发光效率,因此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并且能够降低耗电。又,当不降低投入的电能时,通过提高发光效率,能够以节省的电能实现发光次数增加带来的显示辉度的提高。
其次,在期间TC中,控制信号为低电平,则晶体管Q1截断,控制信号S4为高电平,则晶体管Q4接通。因此,再生电容C1通过二极管D2以及晶体管Q4与再生线圈L连接,通过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LC谐振,接点N1的电压缓慢下降。此时,积蓄在面板电容Cp中的电荷通过再生线圈L、二极管D2以及晶体管Q4积蓄在再生电容C1中并且使得电荷再生。
其次,在期间TD中,控制信号S为高电平,则晶体管Q2接通,控制信号S4为低电平,则晶体管Q4截断。因此,接点N1与接地端连接,接点N1的电压下降并且固定在接地电位Vg。
通过在维持期间重复上述动作,从接地电位Vg上升到电压Vsus时,能够将使得连续地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周期性的维持脉冲Psu施加到多个维持电极13上。又,与上述相同地,在扫描电极12上也周期性地由扫描驱动器5施加具有与上述维持脉冲Psu相同波形而相位相差180°的维持脉冲。
其次,对于上述那样连续地使得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时第1放电的波峰值以及第2放电的波峰值之间的波峰间隔与发光效率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5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放电强度的波峰间隔与发光效率的关系。图6~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放电强度的波峰间隔为100ns、300ns、550ns、600ns时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其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
又,图5纵轴表示的发光效率是除去无效电能后的投入电能所对应的发光效率(1m/W),横轴表示的波峰间隔是通过上述近红外线测定所得放电强度的第1放电波峰值与第2放电波峰值之间的间隔(ns)。又,在图6~图9中表示了图3接点N1的电压、PDP7的放电强度LR以及输入晶体管Q1~Q4的控制信号S1~S4。
又,在图6~图9所示的各时序图中,表示了将维持脉冲的维持周期设定为足够长的情况,控制信号S1除了变化为高电平的时序图(控制信号S3变化到低电平的时序图)不同点,与图4所示的时序图相同。
如图5所示,波峰间隔为大于100ns时体现出提高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的效果,波峰间隔为300ns时第1放电的发光效果的提高为最大。此后,直到波峰间隔为500ns能够将第1放电的发光效率的提高效果维持在几乎最大的状态,当波峰间隔超过550ns时,发光效率迅速下降。以下,对于各波峰间隔的放电状态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当波峰间隔为100ns时,由于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LC谐振,接点N1的电压从接地电位Vg开始缓慢上升,当超过放电起始电压时,开始第1放电,放电强度LR开始上升。此后,第1放电变大到某种程度,当所必要的放电电流超过再生电容C1与再生线圈L所构成的电路的电流供给能力,则接点N1的电压从极大值Vpu开始向极小值Vpb下降,第1放电减弱,随此放电强度LR也降低。这里,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开始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的放出量的饱和开始变得缓慢,在此后直到接点N1的电压再次上升的期间中,放电电流所对应的紫外线的饱和趋于缓慢,发光效率提高。
其次,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当接点N1的电压再次上升时,在第1放电之后发生第2放电,放电强度LR也再次上升。此时,由于第2放电具有足够大的强度即具有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更大的波峰值,能够积蓄下次的第1放电所必须的壁电荷并且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维持放电。
再次,如图7所示,当波峰间隔为300ns时,第1放电时的极小值Vpb进一步下降,第1放电一旦完全结束,则此后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时,发生第2放电。如此,以第1放电与第2放电分离的状态连续地进行,第2放电的波峰值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要大。
此时,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到第1放电停止,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的放出量的饱和趋于缓和,能够完全地体现出由于第1放电使得发光效率提高的效果。又,由于第2放电具有足够的强度即具有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更大的波峰值,能够积蓄下次的第1放电所必须的壁电荷并且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维持放电。
其次,如图8所示,当波峰间隔为550ns时,第1放电时的极小值Vpb降低到与图7的情况几乎相同的电压并且第1放电一旦完全结束之后,经过规定期间之后,当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时,则第2放电发生。如此,第1放电与第2放电能够以更为分离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并且第2放电的波峰值与第1放电的波峰值几乎相同。
此时,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到第1放电停止,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的放出量的饱和趋于缓和,能够完全地体现出由于第1放电使得发光效率提高的效果。又,由于第2放电与第1放电的波峰值相等的波峰值,故能够积蓄下次的第1放电所必须的壁电荷并且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维持放电。
其次,如图9所示,当波峰间隔为600ns时,第1放电时的极小值Vpb降低到与图7的情况几乎相同的电压并且第1放电一旦完全结束之后,经过规定期间之后,当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时,则第2放电发生。如此,第1放电与第2放电以过分离的状态连续地进行,并且第2放电的波峰值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要小。
此时,由于第1放电与第2放电过分离,故在使得发生第2放电时,不能够完全地体现出第1放电引起的放电空间的启动效果,第2放电比第1放电要小,放电强度LR也降低。又,在该波峰间隔下反复进行维持放电时,不能足够地形成下次的第1放电所必须的壁电荷,在反复进行维持放电的期间第1以及第2放电逐渐变小,最终停止放电。
根据上述结果,为了获得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率的提高,在接点N1的电压由于第1放电下降并且第1放电至少减弱之后,最好使得接点N1的电压再次上升并且使得发生第2放电,对于本实施例的情况,最好第1放电的波峰值与第2放电的波峰值的间隔大于100ns。
又,为了获得第2放电带来的反复进行维持放电的稳定性,最好在获得第1放电带来的启动效果的期间使得接点N1的电压再次上升并且使得发生第2放电,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最好第1放电的波峰值与第2放电的波峰值的波峰间隔小于550ns。
因此,最好第1放电的波峰值与第2放电的波峰值的波峰间隔大于100ns小于550ns。此时,能够获得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率的提高效果以及第2放电带来的反复进行维持放电的稳定性。又,第1放电的波峰值与第2放电的波峰值的波峰间隔最好大于150ns小于550ns,进一步地最好大于200ns小于500ns。前者的情况下,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率的提高效果,后者的情况下,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果的提高效果的同时,能够充分地获得第2放电带来的反复进行维持放电的稳定性。
又,第1放电的波峰值与第2放电的波峰值的波峰间隔最好大于300ns小于550ns,进一步地最好大于200ns小于400ns。前者的情况下,能够更最大限度地提高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率的提高效果,后者的情况下,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第1放电带来的发光效率的提高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地获得第2放电带来的反复进行维持放电的稳定性。
其次,对于上述这样连续地使得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情况下消耗电能与辉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0表示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消耗电能与辉度之间的关系。又,白点表示本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连续地使得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时的测定值,黑点表示作为比较例以往的情况下使得仅发生一次放电时的测定值,横轴的消耗电能(W)表示包含PDP充放电电能的维持期间的总和的电能,纵轴的辉度(cd/m2)表示实际上由PDP所产生的辉度的测定值。
如图10所示,当PDP7的点灯率为40%时,如本实施例那样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时,与以往的仅使得发生一次放电的情况相比,可知在相同的消耗电能下辉度上升。具体地,在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情况下,消耗电能约为396(W)时辉度约为452(cd/m2),在仅使得进行一次放电的情况下,消耗电能约为421(W)时辉度约为451(cd/m2),通过连续地使得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能够降低6%的消耗电能。
又,当PDP7的点灯率为70%时,如图所示,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情况下,与以往的仅使得发生一次放电的情况相比,可知大幅度地提高了辉度。具体地,在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情况下,消耗电能约为599(W)时辉度约为467(cd/m2),在仅使得进行一次放电的情况下,消耗电能约为685(W)时辉度约为445(cd/m2),能够降低12%的消耗电能。
如此,当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时,可见根据点灯率投入电能所对应的发光效率提高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降低消耗电能。另一方面,根据点灯率,与连续地进行第1放电以及第2放电相反,存在发光效率降低消耗电力增大的情况。由此,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改变放电状态,以与点灯率相对应的最佳状态下维持放电。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在于,附加了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并且子场处理器3变为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的子场处理器3’,由于其他方面与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以下,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1所示的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从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SP中在PDP7上检测出受驱动的放电单元4的点灯率并且将该结果作为子场点灯率信号SL输出到子场处理器3’。
这里,将能够独立地控制为点灯/非点灯状态的放电空间的最小单位称为放电单元时,所谓的点灯率为,
(点灯率)=(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数)/(PDP的全部放电单元数)
具体地,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采用被分解为表现由视频信号—子场对应器2所生成的每个子场的点灯/非点灯的1位的视频信号信息分别计算所有的子场的点灯率,将该结果作为子场点灯率信号SL输出到子场处理器3’。
例如,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在内部具备计数器,通过在被分解为表示点灯/非点灯的视频信号信息表示点灯时使得计数器的值增加1,由此能够对于每个子场求出点亮的放电单元的总数,将它除以PDP7的全部放电单元的数目而求得点灯率。
子场处理器3’从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SP以及子场点灯率信号SL等中作成数据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DS、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以及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并且将它们分别输出到数据驱动器4、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
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如下所述,根据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以及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在维持期间根据子场点灯率信号SL使得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发生变化。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的构造的框图。图12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包括点灯率/延迟时间LUT(look up table,一览表)31、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以及延迟器34,35。
点灯率/延迟时间LUT31与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连接,根据试验数据以表格的的形式存储点灯率与延迟时间Td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点灯率0~45%,延迟时间Td存储100ns,对于点灯率45~60%,延迟时间Td存储200ns,对于点灯率60~100%,延迟时间Td存储350ns。
这里,按照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的谐振确定的电压上升曲线维持电极13的电位上升并且到达发生放电的放电起始电压Vst的时刻作为原点时刻,从该原点时刻起到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间定义为延迟时间Td。以往,在该延迟时间Td变为0ns的时刻使得控制信号S1为高电平并且由供给维持电压Vsus的电源来供给放电电流,由此,能够实现无效电能的再生以及稳定的放电。
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与延迟器34、35连接,根据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从点灯率/延迟时间LUT31中读出相对应的延迟时间Td,控制延迟器34,35使得仅在读出的延迟时间Td中进行延迟动作。又,决定延迟时间Td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根据试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点灯率与延迟时间Td之间的关系的示例,也可以从表示点灯率与延迟时间Td的关系的近似式中求得点灯率对应的延迟时间Td。
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作为子场驱动控制信号US输出控制信号S1~S4,控制信号S1,S3分别输出到延迟器34,35并且控制信号原封不动地输出到维持驱动器6。
延迟器34仅在由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决定的延迟时间Td中延迟控制信号S1的上升沿,延迟器35仅在由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决定的延迟时间Td中延迟控制信号S3的下降沿,并且将它们分别输出到维持驱动器6。又,当控制信号S1成为低电平时而即使控制信号S3为低电平,维持驱动器6也能够与上述相同地进行动作,此时,能够省略延迟器35。
根据上述的构造,子场处理器3’根据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所测定的点灯率改变延迟时间Td并且控制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以及控制信号S3变为低电平的时刻。
在本实施例中,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相当于第1以及第2驱动电路,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相当于检测电路以及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子场处理器3’相当于控制电路,其他的方面与第1实施例相同。
又,对于扫描驱动器5,与上述相同地由子场处理器3’控制,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在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
图13~图16是表示延迟时间Td为0ns、100ns、200ns、350ns时图11所示的扫描驱动器6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13~图16中表示了维持脉冲的维持周期为6μs时图3的接点N1的电压、PDP7的放电强度LR以及输入到晶体管Q1~Q4的控制信号S1~S4。
又,在图13~图16所示的各时序图中,除了控制信号S1变化为高电平的时刻(控制信号S3变化为低电平的时刻)所不同的点,由于与图4所示的时序图相同,故以下对于不同点进行详细地说明。
首先,如图13所示,当延迟时间Td为0ns时,在期间TA中,由于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的谐振,接点N1的电压从接地电位Vg起开始缓慢上升,当超过放电起始电压Vst时,则产生维持电压。此时,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接点N1的电压上升到由电源端V1供给的维持电压Vsus,与以往同样地由电源供给的放电电流进行一次放电,放电强度LR上升一次。即,表示了图13所示的延迟时间Td为0ns时与以往相同地由电源供给放电电流并且进行一次放电的情况。
其次,如图14所示,当延迟时间Td为100n时,在期间TA中由于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的LC谐振,接点N1的电压从接地电位Vg起缓慢上升,当超过放电起始电压Vst时,开始第1放电并且放电强度LR开始上升。
此后,第1放电变大,当所必要的放电电流超过由再生电容C1与再生电感构成的电路的电流供给能力时,接点N1的电压从极大值Vpu开始向极小值Vpb下降并且第1放电减弱,随此放电强度LR也降低。这里,从第1放电开始减弱的瞬间起由于限流作用紫外线的饱和开始趋于缓和,此后到接点N1的电压再次上升的期间内,放电电流所对应的紫外线的饱和变小,发光效率提高。
其次,从图13所示的时序图中可知,当使得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延迟100ns并且晶体管Q1为接通时,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接点N1的电压再次上升,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并且放电强度LR也再次上升。
此时,第2放电具有足够的强度即具有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更大的波峰值,因此,能够积蓄下次的第1放电所必须的足够的壁电荷并且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维持放电。
其次,如图15所示,当延迟时间Td为200ns时,与图14同样地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而由再生电容C1供给第1放电所必须的电荷的期间变长。因此,不能够供给足够的电荷的期间变长,接点N1的极小值Vpb更进一步地下降并且第1放电更加减弱,放电强度LR也进一步减弱。此时,放电电流所对应的紫外线的饱和变得更小并且它的期间变长,发光效率更进一步地提高。
其次,如图13所示的时序图中可知,使得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延迟200ns并且使得晶体管Q1接通时,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所必须的电荷而产生第2放电并且放电强度LR也上升。如此,当延迟时间Td从100ns变化到200ns时,接点N1的极小值Vpb进一步下降,第1放电与第2放电为更加分离的状态并且能够通过第1放电来更进一步地提高发光效率。
其次,如图16所示,当延迟时间Td为350ns时,第1放电时的极小值Vpb进一步地降低并且第1放电完全结束,此后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当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时,产生第2放电。如此,第1放电与第2放电以过分离的状态连续地进行,第2放电的波峰值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要小。
此时,由于第1放电与第2放电过于分离,则在产生第2放电时不能够完全体现出放电空间的启动效果,第2放电比第1放电要小,放电强度LR也降低。又,以该延迟时间Td反复进行维持放电时,有时存在不能形成下次的第1放电所必须的壁电荷并且在反复进行维持放电之中第1以及第2放电变小而最后放电停止的情况。
其次,对于上述各延迟时间下消耗电能与点灯率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7表示图11所示的等离子形式装置在各延迟时间下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
又,在该图中,黑点表示延迟时间Td为0ns的情况,白点表示延迟时间Td为100ns的情况,黑方块表示延迟时间Td为200ns的情况,白三角表示延迟时间Td为350ns的情况。又,图的纵轴的效率评定值是以各个点灯率的延迟时间0ns的(辉度/消耗电能(包含PDP的充放电能)为效率上的基准,除以该值下各延迟时间(辉度/消耗电能(包含PDP的充放电能)的值并进行标准化的值。即,表示该效率评价值越大,在相同辉度下进行比较的消耗电能越小。又,该图的横轴表示每个子场的点灯率(%)。
如图17所示,在点灯率为0~25%的范围中延迟时间为0ns时消耗电能最低,在点灯率为25~45%的范围中延迟时间为100ns时消耗电能最低,在点灯率为45~60%的范围以及85~100%的范围中延迟时间为200ns时消耗电能最低,在点灯率为60~85%的范围中延迟时间为350ns时消耗电能最低。
如此可知,当点灯率大于规定值时,在延迟时间增加的同时使得消耗电能减弱,而当延迟时间过大地增加时,则效率评定值降低并且相反地消耗电能增加。
图18是以图17所示的各延迟时间下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为基础而表示子场处理器3’根据点灯率来控制延迟时间Td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的图。
图18所示的实线表示在点灯率为0~45%时将延迟时间设定为100ns、在点灯率为45~60%时将延迟时间设定为200ns、在点灯率为60~100%时将延迟时间设定为350ns的情况下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
即,表示了在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同时根据点灯率增加延迟时间Td的情况。此时,在点灯率为0~20%的情况下效率评定值比1小,比以往的发光效率更低,而在其他的点灯率的情况下,发光效率充分提高并且能够整体地减小消耗电能。
其次,图18点划线所示的部分表示点灯率为0~25%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0ns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即表示了下述情况,当点灯率为规定值例如大于25%时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当点灯率未满规定值(25%)时,与以往相同地由电源端V1供给放电电流并且使得进行一次放电。此时,点灯率为0~25%时的效率评定值变为1,能够更进一步地降低消耗电能。
其次,图18的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表示点灯率为85~100%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200ns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即表示了当点灯率为规定值例如大于85%以上时使得延迟时间Td减少的情况。此时,相对于点灯率为85~100%的效率评定值进一步提高,能够进一步降低消耗电能。
如此,当根据点灯率控制维持脉冲Psu再次上升的时刻即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的时刻的情况下,根据PDP的点灯率与消耗电能的特性能够进行种种控制,随着点灯率的增加依次增大延迟时间Td,直到点灯率要大于规定值时,与以往相同地进行一次放电,当大于规定值时,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随着点灯率的增加使得延迟时间Td增大之后,当点灯率进一步增加而大于规定值时,能够进行缩短延迟时间Td等的种种控制。
又,当使得延迟时间增加到大于规定值时,有时放电会不稳定,此时,通过由外部向再生电容C1供给电荷或降低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的频率,能够连续地稳定地进行放电。
又,当与以往同样地仅进行一次放电时,发光效率没有提高并且辉度也没有变化,而迅速地使得从进行一次放电的状态变化到第1以及第2放电的状态时,发光效率迅速发生变化并且PDP7上的辉度也迅速发生变化,可能会带来视觉上失调感,而随着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变大,控制使得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依次变迟,通过使得从一次放电起依次变化为第1以及第2放电,能够依次地提高辉度并且能够使得视觉上不存在失调感。
又,作为为了去除视觉上的失调感而从一次放电切换到第1以及第2放电的控制,除了上述的控制,通过在信号处理中使得视频信号的电平发生变化,对于使得一次放电获得的辉度与第1以及第2放电获得的辉度相差不明显进行切换控制,当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维持脉冲上升时使得连续地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能够提高投入电能所对应的发光效率并且能够降低消耗电能。又,由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因此,能够使得发光效率依次提高,并且在没有视觉上的失调感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消耗电能。
又,只要能够降低总共的消耗电能并且没有视觉上的失调感,则对于从一次发光切换成2次发光的子场的点灯率没有特别的限定。
其次,对于图1或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所适用的其他维持驱动器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图1或图1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的其他构造的电路图。图1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与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的不同点在于,在接点N2与接点N1之间附加了串联的再生线圈L以及二极管DD,由于其他方面与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相同,故对于同样部分采用同样的符号,以下省略详细的说明。又,将图1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适用到图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时,与下述相同地改变扫描驱动器5。
在图1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中,在接点N2与接点N1之间串联连接着再生线圈L以及二极管DD,再生线圈L与再生线圈LL并列连接。则当电流从接点N1流向接点N2时,再生线圈L,LL都参与谐振动作,当电流从接点N2流向接点N1时,由于二极管DD限制流向再生线圈LL的电流,仅再生线圈L参与LC谐振动作。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的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图20所示的时序图与图4所示的时序图的不同点在于,延长了期间TB并且与此对应缩短了期间TC,其他与图4所示的时序图相同,因此,仅对于不同点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期间TA中,由于二极管DD对于从再生电容C1流向再生线圈LL的电流的限制,来自再生电容C1的电流仅仅流向线圈L。因此,仅再生线圈L参与LC谐振动作,维持脉冲Psu上升的波形变为与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相同的波形,仅在缩短了期间TC的期间、期间TB中,延长了维持脉冲Psu保持在Vsus上的期间。
其次,在期间TC中,流向再生线圈LL的电流不受二极管DD的限制,再生线圈L,LL都参与LC谐振动作。因此,以比再生线圈L的电感值更小的再生线圈L,LL合成电感值LC产生谐振,LC谐振的周期缩短,维持脉冲Psu在短期间内迅速下降。
如上所述,通过缩短期间TC并且仅对于缩短期间延迟长期间TB,能够延长维持脉冲Psu保持在电压Vsus上的期间。因此,能够足够地确保在第2放电后形成壁电荷的期间并且能够稳定地形成壁电荷。此结果是能够提高维持期间内点灯的稳定性。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等离子驯熟装置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子场处理器3’变为在维持期间为了接着第1以及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而控制扫描驱动器5a以及维持驱动器6a的子场处理器3a,并且附加了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维持脉冲电压的电压控制电路9,由于其他方面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1所示的子场处理3a在图11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的通常动作之外,从每个子场的图像数据SP以及子场点灯率信号SL等中作成在维持期间接着第1以及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的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以及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并且将它们分别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a以及维持驱动器6a。
电压控制电路9接受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并且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将用于控制维持脉冲的电压的电压控制信号VC,VU分别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a以及维持驱动器6a。
其次,对于图2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a进行详细地说明。图22是表示图2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a的构造的电路图。又,本实施例的扫描驱动器5a也与维持驱动器6a相同地构成,由于同样地进行动作,故省略对于扫描驱动器5a的说明,仅对于维持驱动器6a进行下述详细的说明。
图22所示的的维持驱动器6a与图3所示的扫描驱动器6的不同点在于,附加了晶体管Q5,Q6、二极管D3、线圈L1、电容C2以及可变电压源VR,由于其他方面如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相同,故对于相同部分采用同样符号并且以下仅对于不同点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2所示,电容C2连接在接点N4与接地端之间。晶体管Q5、二极管D3以及线圈L1串联连接在接点N4与接点N1之间。晶体管Q6的一端与接点N4连接,另一端与可变电压源VR的一端连接。控制信号S5输入到晶体管Q5的栅极并且控制信号S6输入到晶体管Q6的栅极。可变电压源VR的另一端与接地端连接并且根据电压控制电路9输出的电压控制信号VU来改变输出电压。
在本实施例中,扫描驱动器5a以及维持驱动器6a相当于第1~第3驱动电路以及最终驱动电路,子场处理器3a相当于控制电路,电容C2当于第2电容性元件,可变电压源VR相当于电压源以及可变电压源,电压控制电路9相当于电压控制电路,电容C2、线圈L1、晶体管Q5,Q6、二极管D3以及可变电压源VR相当于第2驱动电路,晶体管Q1、限流元件IL以及电源端V1相当于第3驱动电路,其他点与第2实施例相同。
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a的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23中,表示了接点N1的电压,PDP7的放电强度LR以及输入到晶体管Q1~Q6的控制信号S1~S6。又,控制信号S1~S6是作为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而从子场处理器3a输出的信号。
首先,在期间TA中,使得控制信号S2、S6变为低电平而晶体管Q2、Q6截断,并且控制信号变为S3变为高电平而晶体管Q3接通。此时,控制信号S1为低电平且晶体管Q5截断,控制信号S4为低电平且晶体管Q4截断,控制信号S5为低电平且晶体管Q1截断。因此,再生电容C1通过晶体管Q3以及二极管D1与再生线圈L连接,通过再生线圈L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LC谐振,接点N1的电压从接地电位Vg开始缓慢上升。此时,再生电容C1的电荷通过晶体管Q3、二极管D1以及再生线圈L释放到面板电容Cp。
接点N1的电压上升,当超过维持期间的放电起始电压,放电单元14开始第1放电时,放电强度LR开始上升。此后,第1放电变大,当所必要的放电电流超过由再生电容C1与再生线圈L所构成的电路的电流供给能力时,接点N1的电压从第1极大值Vpu1开始向第1极小值Vpb1下降,第1放电减弱或者停止,与此相对放电强度LR也降低。
其次,在期间TB中,控制信号S5变为高电平,晶体管Q5接通,控制信号S3为低电平,晶体管Q3截止。因此,电容C2通过晶体管Q5以及二极管D3与线圈L1连接,由于线圈L1以及面板电容Cp引起的LC谐振,接点N1的电压再次缓慢上升。此时,电容C2的电荷通过晶体管Q5、二极管D3以及线圈L1释放到面板电容Cp。
这里,电容C2的电压如下述那样,在期间TE内使得晶体管Q6接通而由可变电压源进行充电,并且设定为第1极小值Vpb1与第2极大值Vpu2的中间电位更高的值。因此,利用LC谐振接点N1的电压从第1极小值Vpb1上升到第2极大值Vpu2。
接点N1的电压上升,当超过再次放电起始电压并且放电单元14开始第2放电时,放电强度LR开始上升。此后,第2放电变大,而当所需要的放电电流超过由电容C2、晶体管Q5、二极管D3以及线圈L1所构成的电路的电流供给能力时,接点N1的电压从第2极大值Vpu2开始下降到第2极小值Vpb2,第2放电减弱或者停止,对应地放电强度LR也降低。
其次,在期间TC中,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而晶体管Q1接通,控制信号S5变为低电平而晶体管Q5截止。此时,控制信号S1的电流受到限流元件IL的限制,形成晶体管Q1的沟道的电荷通过晶体管Q1的栅极缓慢地被充电。因此,晶体管Q1的沟道的开放速度变慢,以比在期间TA,TB内的上升速度即从接地电位Vg上升到第1极大值Vpu1的上升速度以及从第1极小值Vpb1上升到第2极大值Vpu2的上升速度更慢的速度,接点N1的电压缓慢地上升到Vsus。由此,没有在维持脉冲Psu上形成迅速变化的边沿,能够抑制不需要的电磁波的辐射。
此时,接点N1的电压从第2极小值Vpb2开始上升,当超过再次放电起始电压时,放电单元14接着第二放电开始第3放电,放电强度LR也再次开始上升。此后,当接点N1的电压保持在Vsus上,与以往相同地第3放电停止,对应地放电强度LR也降低。
其次,在期间TD中,控制信号S1变为低电平,晶体管Q1截止,控制信号S4长为高电平,晶体管Q4导通。因此,再生电容器C1通过二极管D2和晶体管Q4与再生线圈连接,由于由再生线圈L和面板电容Cp引起的谐振,接点N1的电压缓和地下降。这些,蓄积子面板电容Cp上的电荷通过再生线圈L、二极管D2以及晶体管Q4被蓄积于再生电容C1上,电荷得以再生。
其次,在期间TE中,控制信号S2、S6变为高电平,晶体管Q2、Q6接通,控制信号S4变为低电平晶体管Q4截止。因此,接点N1与接地端连接,接点N1的电压下降并且固定在接地电位上。又,可变电压源VR通过接点N4与电容C2连接,对电容C2进行充电直到高于第1极小值Vpb1与第2极大值Vpu2的中间电位。
通过在维持期间重复上述动作,当从接地电位Vg起上升到电压Vsus时,能够向多个维持电极13施加使得连续地进行第1~第3的放电的周期性的维持脉冲Psu。又,与上述相同地,在扫描电极12也由扫描驱动器5a周期性地施加具有与上述维持脉冲Psu相同波形并且相位相差180°的维持脉冲。
其次,对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的波形的动作进行说明。又,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由子场处理器3a控制维持驱动器6a而控制维持脉冲Psu的波形的动作进行了说明,而对于扫描驱动器5a与下述相同地由子场处理器3a进行控制,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到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波形。
当由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所测定的点灯率小于规定值时,子场处理器3a与以往相同地进行一次放电。即,由于再生电感L以及面板电容Cp的谐振使得维持脉冲的电压上升并且进行一次由供给维持电压Vsus的电源来提供放电电流的放电,当大于规定值时,产生第1~第3放电。此时,随着点灯率的增大,为了使得各放电以更加分离的状态进行,根据子场点灯率信号SL依次改变维持脉冲Psu再次上升的时刻即控制信号S5、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以及控制信号S3、S5变为低电平的时刻)并且控制维持驱动器6a。
例如,对于某子场点灯率小于规定值时,控制信号S5、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提早,或者,通常地使得控制信号S5为低电平,即在本实施例中在使得第2驱动电路不进行动作的状态下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提早,由于再生电感L以及面板电容Cp的谐振,使得维持脉冲的电压上升并且进行一次由提供维持电压Vsus的电源来供给放电电流的放电,与以往相同地使得仅发生一次放电。另一方面,当点灯率变大时,控制信号S5、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依次变迟,在第1放电减弱或者停止之后使得产生第2放电,然后在第2放电减弱或停止之后使得产生第3放电。
因此,对于本实施例,与第2实施例相同地,随着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变大,进行控制为了使得控制信号S5、S1成为高电平的时刻依次变迟,通过使得从一次放电依次变化到第1至第3的放电,由此能够依次提高辉度并且视觉上没有失调感。又,作为为了使得视觉上没有失调感而从一次放电切换到第1至第3的放电的控制,除了上述的使得控制信号S5、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依次变迟的控制之外,对于通过将一次放电获得的辉度与第1至第3放电获得辉度之差变换为信号处理中的视频信号电平而由此进行不明显切换控制,当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又,只要能够减少总和的消耗电能并且视觉上不存在失调感,则对于从一次放电切换到第1至第3放电的子场的点灯率没有特别地限定,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在点灯率为25%以上的情况下,为了从一次放电变化到第1至第3放电而设定控制信号S5、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
其次,对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的电压的动作进行说明。又,在以下说明中,对于由电压控制电路9控制维持驱动器6a并且控制维持脉冲Psu的电压的动作进行说明,而对于扫描驱动器5a,与下述同样地由电压控制电路9进行控制,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到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电压。
当点灯率变大时,则必要的放电电流增加并且接点N1的电压下降更大,第1极小值Vpb1降低,当点灯率变小时,则必要的放电电流减小并且接点N1的电压下降变小,第1极小值Vpb1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线圈L1以及面板电容Cp的LC谐振,为了使得接点N1的电压上升到第2极大值Vpu2,必须使得接点N4的电压要比第1极小值Vpb1与第2极大值Vpu2的中间电位更高。
因此,为了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使得N1的电压上升到第2极大值Vpu2,则点灯率变大,当第1极小值Vpb1仅下降ΔV时,使得接点N4的电压仅降低ΔV/2,点灯率变小,当第1极小值Vpb1仅上升ΔV时,必须使得接点N4的电压仅上升ΔV/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如下述那样根据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Psu的电压。
当由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测定的点灯率大于规定值并且使得产生第1~第3放电时,为了使得点灯率越大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越小,电压控制电路9根据子场点灯率信号SL控制维持驱动器6a的可变电压源VR。
例如,对于某子场,当点灯率变大并且第1极小值Vpb1变小时,电压控制电路9为了使得点灯率越大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越小而将电压控制信号VU输出到可变电压源VR。此时,可变电压源VR根据电压控制信号VU使得输出电压降低并且使得接点N4的电压降低。因此,即使第1极小值Vpb1变小,也能够使得接点N1的电压上升到原来的第2极大值Vpu2,能够连续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另一方面,当点灯率变小,则与此相应输出用于提高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的电压控制信号VU,接点N4的电压上升。因此,即使第1极小值Vpb1变大,也能够使得接点N1的的电压上升到原来的第2极大值Vpu2并且能够连续地进行稳定的第2放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维持脉冲上升时使得连续地产生第1~第3放电,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并且能够降低消耗电能。又,由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故能够依次提高发光效率并且能够在视觉上的无失调感的状态下降低消耗电能。而且,由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的电压,能够通过简单的电路构造而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又,在上述说明中,对于连续地进行第1至第3放电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连续放电的次数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示例,也可以连续进行三次以上的放电。此时,对于各次放电依次附加由图22所示的电容C2、晶体管Q5,Q6、二极管D3、可变电压源VR以及线圈L1构成的驱动电路,由此能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放电。
又,连续地使得进行放电时,在本发明中,使得发生维持脉冲的最后放电的部分的波形如下述这样构成。图24表示利用多次LC谐振依次使得维持脉冲的电压上升并且最后使得上升到电压Vsus时的维持脉冲Psu的波形。
如图24所示,维持脉冲Psu在第1台阶中在期间Δt1间电压仅上升ΔV1此后下降,在下个台阶中在期间Δt2间电压仅上升ΔV2,如此通过依次LC谐振电压上升,最后在期间Δtn间电压仅上升ΔVn,从接地电位Vg开始上升到电压Vsus。此时,相对于各台阶中的维持脉冲Psu的上升速度ΔV1/tΔ1、ΔV2/tΔ2、…、ΔVn-1/tΔn-1,为了使得最后的台阶的上升速度ΔVn/tΔn为最小,通过限流元件IL对于输入晶体管Q1栅极的控制信号S1的电流值进行限制。
如此,维持脉冲Psu的各台阶中的上升波形是由LC谐振产生的多个光滑的过冲量(overshoot)波形构成,最后到达电源端V1的电压Vsus时,也能够使得缓慢的上升。因此,不会形成以往的急速变化的边沿部分,能够抑制不需要的电磁波辐射。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5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2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点在于,电压控制电路9变为了电压控制电路9a并且附加了极小值检测器10a、10b,其他方面与图2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5所示的极小值检测器10a检测各扫描电极12的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的极小值并且将该结果作为极小值信号MC输出到电压控制电路9a。极小值检测器10b检测维持电极13的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的极小值并且将该结果作为极小值信号MU算出到电压控制电路9a。
电压控制电路9a根据极小值信号MC,MU分别将用于控制扫描驱动器5a的可变电压源的输出电压的电压控制信号VC以及用于控制维持驱动器6a的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的电压控制信号VU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a以及维持驱动器6a。此后的扫描驱动器5a、维持驱动器6a的动作以及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的维持脉冲的波形控制动作,由于都与第3实施例相同,这里省略详细地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控制电路9a相当于电压控制电路,极小值检测器10a,10b相当于电位检测电路,其他方面与第3实施例的相同。
其次,对于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维持脉冲的电压的动作进行说明。又,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由电压控制电路9a控制维持驱动器6a并且控制维持脉冲Psu的电压的动作进行说明,而对于扫描驱动器5a与下述相同地,由电压控制电路9a控制并且根据由极小值检测器10a检测出的各扫描电极12的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的第1极小值来控制施加在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电压。
电压控制电路9a为了使得由极小值检测器10b检测出的第1极小值Vpb1越小而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也越小而根据极小值信号MU控制维持驱动器6a的可变电压源VR。
例如,在某子场中,当点灯率变大并且第1极小值Vpb1变小时,为了使得第1极小值Vpb1越小而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越小,具体地是在第1极小值Vpb1仅下降ΔV时为了使得输出电压仅降低ΔV/2,电压控制电路9a将电压控制信号VU输出到可变电压源VR。此时,可变电压源VR根据电压控制信号VU使得输出电压降低并且使得接点N4的电压降低。因此,即使第1极小值Vpb1变小,也能够使得接点N1的电压上升到原来的第2极大值Vpu2并且能够连续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另一方面,当点灯率变小而第1极小值Vpb1变大,为了使得第1极小值Vpb1越大而可变电压源VR的输出电压越高,具体地是为了使得当第1极小值Vpb1仅上升ΔV时输出电压仅上升ΔV/2而电压控制电路9a将电压控制信号VU输出到可变电压源VR。此时,可变电压源VR根据电压控制信号VU使得输出电压上升并且使得接点N4的电压上升。因此,即使第1极小值Vpb1变大,也能够使得接点N1的电压上升到原来的第2极大值Vpu2并且能够连续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获得与第3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同时能够直接地检测出维持脉冲的第1极小值,因此,能够更加高精度地调整第2极大值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第2放电。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6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子场处理器3’变更根据子场点灯率来切换从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输出的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同时为了使得切换前后PDP7上的辉度相等而控制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来改变维持脉冲的脉冲数的子场处理器3b,其他方面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6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b在图11所示的子场处理3’的通常动作的基础上,在切换再次使得维持脉冲增大的时刻时使得切换前后辉度相等而作成用于增减维持脉冲的脉冲数目的扫描驱动器启动控制信号CS以及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并且分别将它们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
图27是表示图26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b的构造的框图。图27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b与图12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的不同点在于,添加了延迟时间/乘法系数LUT36、乘法系数决定部分37以及脉冲数计算部分38,并且同时将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变换为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a,其他方面与图12所速的子场处理器3’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以下,省略详细地说明。
图27所示的延迟时间/乘法系数LUT36与乘法系数决定部分37连接并且根据试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延迟时间Td与乘法系数的关系。例如,相对于延迟时间Td为100ns,作为乘法系数记作1,相对于延迟时间Td为200ns,作为乘法系数记作431/439。
乘法系数决定部分37与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以及脉冲数计算部分38连接,根据由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所决定的延迟时间Td从延迟时间/乘法系数LUT36中读出相应的的乘法系数并且将读出的乘法系数输出到脉冲数计算部分38。又,乘法系数的决定并不特别限定于如上所述根据试验数据以表格来存储延迟时间Td与乘法系数的关系,也可从表示延迟时间Td与乘法系数的关系的近似式中求出延迟时间所对应的乘法系数。
脉冲数计算部分38与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a连接并且将由乘法系数决定部分37所决定的乘法系数与成为基准的维持脉冲数相乘并且将调整后的维持脉冲数输出到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a。
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a为了以维持驱动器6所调整的维持脉冲数来输出维持脉冲而作为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输出控制信号S1~S4。
根据上述的构造,子场处理器3b根据由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所测定的点灯率变化延迟时间Td,控制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以及控制信号S3变为低电平的时刻,同时控制从维持驱动器6输出的维持脉冲数。
又,对于扫描驱动器5,与上述相同地由子场处理器3b控制,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在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波形以及数目。
在本实施例中,子场处理器3b相当于控制电路,其他方面与第2实施例相同。
采用具有图17所示特性的PDP,例如,当点灯率为25~45%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100ns、当点灯率为45~60%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200ns时,对于点灯率45%在边界上辉度从431cd/m2变化到439cd/m2,辉度仅发生8cd/m2的变化。
为了校正该辉度的变化,子场处理器3b在延迟时间切换的同时对于切换后的维持脉冲的脉冲数进行431/439倍的校正。例如,当维持脉冲的数目为100个时,改变为98个(≈100×431/439)脉冲,当脉冲数目为150个时,改变为147个(≈150×431/439)脉冲。
如此,通过对于脉冲数目进行校正,使得延迟时间的切换前后辉度相同并且视觉上没有失调感,能够切换延迟时间即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
又,如上所述,对于切换前后辉度不同的情况,不用一次地大幅改变延迟时间,而可以小量地切换延迟时间并且进行变化使得辉度大致连续。
例如,如上所述,当点灯率为25~45%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100ns,利用视频信号的连续性,此后点灯率每增加1%依次使得延迟时间Td仅增加10ns,当点灯率为55%时可以使得延迟时间为200ns。此时,延迟时间切换前后的辉度变化为2.4(=(455-431)/10)cd/m2这样小,视觉上不会带来失调感,能够根据点灯率控制延迟时间即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
其次,对于PDP上所有放电单元通过第1以及第2放电进行点灯的完全点灯电压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28表示完全点灯电压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又,在图28中,表示了采用42英寸的PDP并且延迟时间Td为350ns再生线圈L的电感值为0.36μH时完全点灯电压(V)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黑点表示维持周期为6μs的情况,黑方块表示维持周期为7μs的情况,黑菱形表示维持周期为8μs的情况。
如图28所示,随着维持周期变长,可见完全点灯电压下降。实际适用的电压例如以185V驱动PDP的情况下,当维持周期为6μs且点灯率超过80%时,在PDP的放电单元中发生没有点亮的放电单元,能够进行稳定的维持放电。又,当维持周期为7μs时,相对于所有的点灯率能够使得所有的放电单元点亮,而当考虑到PDP的偏差时,不能够确保足够的裕度(margin)。
另一方面,当维持周期为8μs时,能够确保足够的裕度并且相对于所有的点灯率可以使得所有的放电单元发生第1以及第2放电而能够稳定地点灯。如此,通过根据点灯率使得改变维持周期,能够确保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时维持放电的稳定性,以下,对于该实施例进行说明。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29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子场处理器3’变换为子场处理器3c,其他方面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故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以下,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29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在图11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的通常动作的基础上,还根据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作成用于改变维持周期的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以及子场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并且分别将它们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
图30是表示图29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的构造的框图。图30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与图12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的不同点在于,附加了点灯率/维持周期LUT39以及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并且同时将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变换为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b,由于其他方面与图12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相同,故对于同一部分采用同一符号并且省略详细地说明。
图30所示的点灯率/维持周期LUT39与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连接,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点灯率与维持周期的关系。例如,对应于未满80%的点灯率作为维持周期记作6μs,对应于大于80%的点灯率作为维持周期记作8μs。
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与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b连接并且根据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从点灯率/维持周期LUT39中读出所对应的维持周期,将读出的维持周期输出到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b。又,维持周期的决定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形式存储点灯率与维持周期之间关系的示例,也可以求得表示点灯率与维持周期的关系的近似式,例如,将小于60%的点灯率所对应的维持周期固定在6μs、将100%的点灯率所对应的维持周期固定在8μs,将点灯率从60%到100%之间以线性关系式进行近似求取点灯率所对应的维持周期。
为了使维持驱动器6以由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所决定的维持周期输出维持脉冲,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b输出控制信号S1~S4作为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
根据上述构造,子场处理器3c根据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所测定的点灯率改变延迟时间Td并且控制控制信号S1变为高电平的时刻以及控制信号S3变为低电平的时刻,并且同时控制从维持驱动器6输出的维持脉冲的维持周期。
又,对于扫描驱动器5,如上述相同地由子场处理器3c,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在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波形以及周期。
在本实施例中,子场处理器3c相当于控制电路,其他方面与第2实施例相同。
图31是表示延迟时间Td为350ns、维持周期为8μs时图2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的维持期间的动作的时序图。在图31中表示了图3中接点N1电压、PDP7放电强度LR以及输入晶体管Q1~Q4的控制信号S1~S4。
如图31所示,延迟时间Td为350ns、维持周期8μm时,与图16同样地连续地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而由于维持周期变长,由于不能充分地形成第2放电引起的壁电压,故半周期后的第1放电以及第2放电变得更加可靠。此结果是第2放电不能够充分地获得第1放电的启动效果,第2放电具有足够的强度即具有比第1放电的波峰值更大的波峰值,能够稳定地反复进行维持放电。
图32表示对于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维持周期为6μs以及8μs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又,在该图中,白三角表示维持周期为6μs时的情况,黑三角表示维持周期为8μs时的情况,延迟时间都是350ns。
如图32所示,在点灯率为80~100%范围中,维持周期为8μs的情况比维持周期为6μs的情况效率评价更高。这样,在点灯率大于规定值的情况,可见通过增长维持周期能够降低显示同样辉度时的消耗电能。
图33以图32所示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为基础而表示通过子场处理器3c当点灯率大于80%时将维持周期从6μs切换到8μs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图33所示的实线表示在采用图18进行说明的点灯率所对应的延迟时间的控制中最大幅度地减小消耗电能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即将点灯率0~25%时的延迟时间Td设定为0ns、将点灯率25~45%时的延迟时间Td设定为100ns、将点灯率45~60%时的延迟时间Td设定为200ns、将点灯率60~85%时的延迟时间Td设定为350ns、将点灯率85~100%时的延迟时间Td设定为200ns并且同时对于所有的点灯率将维持周期设定为6μs时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
其次,图33点划线所示部分是表示在点灯率为80~100%时将延迟时间Td变为350ns并且将维持周期变为8μs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即,表示了当点灯率大于规定值例如大于80%时增加维持周期的情况。此时,点灯率为80~100%的范围中效率评定值更进一步地增加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减少消耗电能。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34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34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子场处理器3c变为子场处理器3d,其他方面与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4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d在图29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的通常动作的基础上,还生成为在切换维持周期的情况下使切换前后辉度相等而用来增减维持脉冲的脉冲数的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和维持驱动器驱动信号US,并分别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和维持驱动器6。
图35是表示图34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d的构造的框图。图35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d与图30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的不同点在于,附加了维持周期/乘法系数LUT41、乘法系数决定部分42以及脉冲数计算部分43并且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b变为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c,其他方面与图30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相同,故对于相同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以下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35所示的维持周期/乘法系数LUT41与乘法系数决定部分42连接,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维持周期与乘法系数之间的关系。例如,相对于维持周期6μs乘法系数记作1,相对于维持周期7μs乘法系数记作1/1.006,相对于维持周期8μs乘法系数记作1/1.212。
乘法系数决定部分42与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以及脉冲数计算部分43连接,从维持周期/乘法系数LUT41中读出由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所决定的对应于维持周期的乘法系数,将读出的乘法系数输出到脉冲数计算部分43。又,乘法系数的决定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的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形式存储维持周期与乘法系数的关系的示例,也可以从表示维持周期与乘法系数之间的关系的近似式中求出维持周期所对应的乘法系数。
脉冲数计算部分43与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c连接,将由乘法系数决定部分42决定的乘法系数与作为基准的维持脉冲数相乘并且将调整后的维持脉冲数输出到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c。
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c为了以维持驱动器6所调整的维持脉冲数输出维持脉冲而作为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输出控制信号S1~S4。
根据上述构造,子场处理器3d根据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所测定的点灯率控制延迟时间Td以及维持周期的同时控制从维持驱动器6输出的维持脉冲数。
又,对于扫描驱动器5,与上述相同地由子场处理器3d控制,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在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波形、周期以及数目。
在本实施例中子场处理器3d相当于控制电路,其他方面与第2实施例相同。
采用具有图17所示的特性的PDP时,例如,增加维持周期1μs,则辉度上升0.6%。为了校正该辉度的变化,子场处理器3d在切换维持周期的同时校正切换后的维持脉冲的脉冲数。例如,当将维持周期从6μs切换到8μs时,维持脉冲数为100个时,则变换为99(≈100-100×0.012)个脉冲,当维持脉冲数为150个时,则变换为148(≈150-150×0.012)个脉冲。
通过这样校正脉冲数,则切换维持周期的前后辉度大致相同并且没有视觉上的失调感,能够切换延迟时间Td以及维持周期。又,在上述的说明中,对于切换一次维持周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对于多次切换维持周期的情况,在各切换时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控制,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又,上述那样切换前后辉度不同的情况下,不需要一次地大量地改变周期,可以小量地切换周期而使得辉度连续地发生变化。
例如,以点灯率80%为界线从6μs切换到8μs,也可以通过下述控制来取而代之,利用视频信号的连续性在每增加1%的点灯率而延长维持周期0.1μs。此时,周期切换前后的辉度变化为0.06(=1.2/20)%这样小,没有视觉上的失调感,并且根据点灯率能够切换延迟时间Td以及维持周期。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36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36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点在于,子场处理器3c变为子场处理器3e,其他方面与图2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6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e在图29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的通常的动作上,为了使得在切换延迟时间Td以及维持周期时切换前后的辉度大致相同,还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作成用于在同一子场内改变延迟时间Td与维持周期的不同的2种维持脉冲的比例的扫描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CS以及维持驱动器驱动控制信号US,并且分别将它们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以及维持驱动器6。
图37是表示图36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e的构造的框图。图37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e与图30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地不同点在于,附加了点灯率/变化脉冲数LUT44、变化脉冲数决定部分45并且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以及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b变为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a、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a以及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d,其他方面与图30所示的子场处理器3c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以下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37所示的点灯率/变化脉冲数LUT44与变化脉冲数决定部分45连接并且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点灯率与变化脉冲数的关系。例如,相对于点灯率35~45%,作为变化脉冲数,点灯率为35%为0,点灯率为45%为1,存储与点灯率的增加成比例而增加的值即0~1。同样地,相对于点灯率55~65%,作为变化脉冲数记作0~1,相对于点灯率80~90%,作为变化脉冲数记作0~1,相对于其他的点灯率变化数记作为0。
这里,变化脉冲数是指在同一子场内最初施加第1维持脉冲以第1放电状态使得放电单元产生放电而此后施加与第1维持脉冲不同的第2维持脉冲以与第1放电状态不同的第2放电状态使得放电单元产生放电的情况下同一子场内相对于维持脉冲全部的施加次数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因而,变化脉冲数为0时,在同一子场内仅施加第1维持脉冲,随着变化脉冲数的增加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增加,当变化脉冲数为1时,在同一子场内仅施加了第2维持脉冲。
变化脉冲数决定部分45与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a以及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a连接,从点灯率/变化脉冲数LUT44中读出根据由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信号SL而相对应的变化脉冲数,将读出的变化脉冲数输出到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a以及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a。又,变化数的决定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的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形式存储点灯率与变化脉冲数的关系的示例,也可以从表示点灯率与变化脉冲数的关系的近似式中求出点灯率所对应的变化脉冲数。
点灯率/延迟时间LUT31,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点灯率为0~35%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0ns、相对于点灯率为35~45%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0ns并且同时作为第2延迟时间Td2存储为200ns,相对于点灯率为45~55%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200ns、相对于点灯率为55~65%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200ns并且同时作为第2延迟时间Td2存储为350ns,相对于点灯率为65~80%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350ns、相对于点灯率为80~90%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350ns并且同时作为第2延迟时间Td2存储为200ns、相对于点灯率为90~100%作为第1延迟时间Td1存储为200ns。
这里,第1延迟时间Td1是指在同一子场内最初施加第1维持脉冲以第1放电状态使得放电单元产生放电而此后施加与第1维持脉冲不同的第2维持脉冲以与第1放电状态不同的第2放电状态使得放电单元产生放电的情况下第1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Td,第2延迟时间Td2是指此时第2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Td。
又,相对于点灯率为0~35%、45~55%、65~80%以及90~100%,没有存储第2延迟时间Td2是由于在这些点灯率的情况下对于本实施例在同一子场内仅施加第1维持脉冲而没有施加第2维持脉冲,因此不需第2延迟时间Td2。
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a与延迟器34、35连接,根据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从点灯率/延迟时间LUT31中读出所对应的第1以及第2延迟时间Td1、Td2,并且为了根据从变化脉冲数决定部分45输出的变化脉冲数在同一子场内施加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而将第1以及第2延迟时间Td1、Td2中的一方作为延迟时间Td输出到延迟器34、35,为了仅进行延迟时间Td的延迟动作而控制延迟器34、35。
具体地,延迟时间决定部分32a在同一子场维持期间内为了变化脉冲数为0时维持期间所有的维持脉冲为第1维持脉冲而输出第1延迟时间Td1,根据变化脉冲数的增加为了使得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增加而输出第2延迟时间,例如,为了使得在变化脉冲数为0.2时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的最初的80%为第1维持脉冲而输出第1延迟时间Td1,此后,为了使得剩下的20%为第2维持脉冲而输出第2延迟时间Td2,最后,为了使得当变化脉冲数为1时维持期间所有的维持脉冲为第2维持脉冲而输出第2延迟时间Td2。因此,在同一子场的维持期间内,能够以对应于变化脉冲数的比例施加延迟时间不同的2种的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
点灯率/维持周期LUT39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相对于点灯率为0~35%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6μs、相对于点灯率为35~45%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6μs并且同时作为第2维持周期存储为7μs,相对于点灯率为45~55%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7μs、相对于点灯率为55~65%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7μs并且同时作为第2维持周期存储为8μs,相对于点灯率为65~80%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8μs、相对于点灯率为80~90%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8μs并且同时作为第2维持周期存储为7μs,相对于点灯率为90~100%作为第1维持周期存储7μs。
这里,第1维持周期是指在同一子场内最初施加第1维持脉冲以第1放电状态使得放电单元产生放电而此后施加与第1维持脉冲不同的第2维持脉冲以与第1放电状态不同的第2放电状态使得放电单元产生放电的情况下的第1维持脉冲的维持周期,第2维持周期是指此时第2维持脉冲的维持周期。
又,相对于点灯率为0~35%、45~55%、65~80%以及90~100%,没有作为第2维持周期进行存储,这是由于在这些点灯率的情况下对于本实施例在同一子场内仅施加第1维持脉冲而没有施加第2维持脉冲,因此不需第2维持周期。
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a与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d连接,根据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从点灯率/维持周期LUT39中读出所对应的第1以及第2维持周期,并且为了根据从变化脉冲数决定部分45输出的变化脉冲数在同一子场内施加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而将第1以及第2维持周期中的一方输出到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d。
具体地,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a在同一子场维持期间内为了变化脉冲数为0时维持期间所有的维持脉冲为第1维持脉冲而输出第1维持周期,根据变化脉冲数的增加为了使得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增加而输出第2维持周期,例如,为了使得在变化脉冲数为0.2时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的最初的80%为第1维持脉冲而输出第1维持周期,为了使得剩下的20%为第2维持脉冲而输出第2维持周期,最后,为了使得当变化脉冲数为1时维持期间所有的维持脉冲为第2维持脉冲而输出第2维持周期。因此,在同一子场的维持期间内,能够以对应于变化脉冲数的比例施加维持周期不同的2种即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
基本控制信号发生器33d为了维持驱动器6以维持周期决定部分40a所决定的维持周期输出维持脉冲而作为维持驱动器驱动信号US输出控制信号S1~S4。
根据上述构造,子场处理器3e在根据由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测定的点灯率控制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的同时,能够根据变化脉冲数控制同一子场内的第1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与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又,由于各子场的维持期间的维持脉冲数预先定为规定数目,因此有时也不能一定以变化脉冲数的比例来设定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此时将施加次数设定为可以设定的最接近变化脉冲数对应的比例。
又,对于扫描驱动器5,与上述相同地由子场处理器3e控制,同样地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控制施加在扫描电极12上的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同时根据变化脉冲数控制同样子场内的第1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与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
在本实施例中,子场处理器3e相对于控制电路,其他方面与第2实施例相同。
当采用具有图17所示特性的PDP时,如上述第4以及第6实施例所述,由于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的切换辉度变得不连续,该辉度的变化对观察者有时有闪烁感。这是由于子场内的所有的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同时发生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构造,如下所述,通过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在同一子场内改变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的不同的2种即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比例,由此,能够抑制上述辉度发生较大的变化,使得观察者不会感到闪烁。
首先,当点灯率为0~35%时,在各子场中施加延迟时间为0ns、维持周期为6μs的第1维持脉冲。即在同样子场维持期间中仅施加进行一次放电的一种的维持脉冲。
另一方面,当点灯率为45~55%时,在各子场中施加延迟时间为200ns、维持周期为7μs的第1维持脉冲。即在同样子场维持期间中仅施加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一种的维持脉冲。
这里,当点灯率为35~45%时,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比例在各子场中施加延迟时间为0ns、维持周期为6μs的第1维持脉冲(点灯率为0~35%时的维持脉冲)以及延迟时间为200ns、维持周期为7μs的第2维持脉冲(点灯率为45~55%的维持脉冲)。即在同样子场的维持期间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比例施加进行一次放电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2维持脉冲。
具体地,当点灯率为35%时,为了使得成为第1维持脉冲为100%而第2维持脉冲为0%的比例而施加维持脉冲。当点灯率增加则随着点灯率的增加,在同一子场的维持期间中使得第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减少并且使得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增加,例如,当点灯率为37%时,为了使得维持期间最初的80%为第1维持脉冲剩下的20%为第2维持脉冲而控制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最后,当点灯率为45%时,为了使得成为第1维持脉冲为0%而第2维持脉冲为100%的比例而施加维持脉冲。
如此,在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时,由于能够根据点灯率逐渐地改变对于同一子场切换前的维持脉冲与切换后的维持脉冲的比例,因此,同一子场内的所有的维持脉冲并不是同时进行切换,从一次放电切换到第1以及第2放电时辉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则能够防止产生闪烁。
其次,当点灯率为65~80%时,对于各子场以延迟时间为350ns施加维持周期为8μs的第1维持脉冲。即,在同子场的维持期间中仅施加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一种维持脉冲。
这里,当点灯率为55~65%时,在各子场中以点灯率所对应的比例施加延迟时间为200ns、维持周期7μs的第1维持脉冲(点灯率为45~55%时的维持脉冲)以及延迟时间为350ns、维持周期8μs的第2维持脉冲(点灯率为65~80%时的维持脉冲)。即,在周一子场维持期间内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比例施加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比第1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及维持周期更长的进行第1及第2放电的第2维持脉冲。
具体地,当点灯率为55%时,为了使得成为第1维持脉冲为100%、第2维持脉冲为0%的比例而施加维持脉冲。当点灯率增加则随着点灯率的增加,在同一子场的维持期间中使得第1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减少并且使得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增加,例如,当点灯率为57%时,为了使得维持期间最初的80%为第1维持脉冲剩下的20%为第2维持脉冲而控制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最后,当点灯率为65%时,为了使得成为第1维持脉冲为0%、第2维持脉冲为100%的比例而施加维持脉冲。
如此,在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时,由于能够根据点灯率逐渐地改变对于同一子场切换前的维持脉冲与切换后的维持脉冲的比例,因此,同一子场内的所有的维持脉冲并不是同时进行切换,从短时间间隔的第1以及第2放电切换到长时间间隔的第1以及第2放电时辉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则能够防止产生闪烁。
最后,当点灯率为95~100%时,对于各子场以延迟时间为200ns施加维持周期为7μs的第1维持脉冲。即,在同子场的维持期间中仅施加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一种类型的维持脉冲。
这里,当点灯率为80~90%时,在各子场中以点灯率所对应的比例施加延迟时间为350ns、维持周期8μs的第1维持脉冲(点灯率为65~80%时的维持脉冲)以及延迟时间为200ns、维持周期7μs的第2维持脉冲(点灯率为90~100%时的维持脉冲)。即,在同一子场维持期间内以对应于点灯率的比例施加进行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1维持脉冲以及比第1维持脉冲的延迟时间及维持周期更短的进行第1及第2放电的第2维持脉冲。
具体地,当点灯率为80%时,为了使得成为第1维持脉冲为100%、第2维持脉冲为0%的比例而施加维持脉冲。当点灯率增加则随着点灯率的增加,在同样子场的维持期间中使得第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减少并且使得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增加,例如,当点灯率为82%时,为了使得维持期间最初的80%为第1维持脉冲剩下的20%为第2维持脉冲而控制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最后,当点灯率为90%时,为了使得成为第1维持脉冲为0%、第2维持脉冲为100%的比例而施加维持脉冲。
如此,在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时,由于能够根据点灯率逐渐地改变对于同一子场切换前的维持脉冲与切换后的维持脉冲的比例,因此,同一子场内的所有的维持脉冲并不是同时进行切换,从长时间间隔的第1以及第2放电切换到短时间间隔的第1以及第2放电时辉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则能够防止产生闪烁。
图38表示图36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之间的关系。如图3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如上述那样,通过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能够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分光效率并且能够降低消耗电能。
又,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的前后,在同一子场内由于根据点灯率来改变切换前的维持脉冲与切换后的维持脉冲的比例,因此,逐渐地改变不同种类的2种维持脉冲的比例而能够使得辉度连续地变化,能够视觉上不会有失调感地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
又,在上述说明中,对于进行三次的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的切换进行了说明,也能够多次地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并且在各切换时通过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控制,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又,上述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控制可以不对于整个子场实施,也可以仅在对于观察者的视觉影响大的子场施行
又,在本实施例中,同时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而也可以在切换延迟时间以及维持周期之一时控制第1以及第2维持脉冲的施加次数。
其次,对于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39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39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的不同点在于,附加了根据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改变扫描驱动器5b以及维持驱动器6b的电感值的电感控制电路15,其他方面与图11所示的等离子显示装置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9所示的电感控制电路15接收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并且根据子场点灯率将用于控制参与LC谐振的电感值的电感控制信号LC、LU分别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b以及维持驱动器6b。
图40是表示图39所示的电感控制电路15的构造的框图。图40所示的电感控制电路包含点灯率/电感LUT151以及电感决定部分152。
点灯率/电感LUT151与电感决定部分152连接,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形式存储点灯率与参与谐振的电感值的关系。例如,相对于点灯率65~100%,作为电感值记作0.36μH,相对于点灯率为0~65%作为电感值记作0.6μH。
电感决定部分152根据从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输出的子场点灯率信号SL从点灯率/电感LUT151中读出所对应的电感值,并且将读出的电感值作为电感控制信号LC、LU分别输出到扫描驱动器5b以及维持驱动器6b。又,电感值的决定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根据实验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存储点灯率与电感值的关系的示例,也可以从表示点灯率与电感值的关系的近似式中求出点灯率所对应的电感值。
根据上述构造,电感控制电路15根据由子场点灯率测定器8所测定的点灯率控制参与扫描驱动器5b以及维持驱动器6b的LC谐振的电感值。
其次,对于图3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b进行详细地说明。图41是表示图39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b构造的电路图。又,本实施例的扫描驱动器5b也与维持驱动器6b相同的构成并且同样地进行动作,因此省略对于扫描驱动器5b的详细的说明,以下,仅对于维持驱动器6b进行详细说明。
图41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b与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的不同点在于,再生线圈L变换为根据电感控制信号LU改变电感值的可变电感部分VL,其他方面与图3所示的维持驱动器6相同,对于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以下,仅对于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41所示的可变电感VL连接在接点N2与N1之间,根据从电感控制电路15输出的电感控制信号LU改变电感值。
在本实施例中,扫描驱动器5b以及维持驱动器6b相当于驱动电路、第1以及第2驱动电路以及最终驱动电路,可变电感部分VL、再生电容C1、晶体管Q3以及二极管D1相当于第1驱动电路,电感控制电路15相当于电感控制电路,可变电感部分VL相当于电感电路以及可变电感电路,其他方面与第2
实施例相同。
图42是表示图41所示的可变电感部分VL的构造的电路图。图42所示的可变电感部分VL包含再生线圈LB、LS以及晶体管QL。
再生线圈LB连接在接点N2与接点N1之间,再生线圈LS以及晶体管QL串联在接点N2与接点N1之间,再生线圈LB与再生线圈LS并联。将电感控制信号LU输入晶体管QL的栅极。
这里,再生线圈LB的电感值为0.6μH,再生线圈LS的电感值为0.μH时,再生线圈LB、LS的合成电感值为0.36μH。又,电感值为0.6μH时各延迟时间下的点灯率与效率评定值的关系如图43所示,电感值0.36μH时各延迟时间Td下点灯率与效率评定值的关系如图17以及图32(图32是表示对于图17的延迟时间为350ns时在一部分点灯率的范围内改变周期时的关系)所示。
又,图43中各记号所示的延迟时间Td与图17相同,各个点灯率的各延迟时间Td的效率评定值是以图17所示的相对的点灯率的延迟时间为0ns时即电感值为0.36μH下相对的点灯率的延迟时间0ns的效率评定值为基准而除以该值进行标准化后的值。该效率评定值越大而消耗电能越小。
当将图43与图17进行比较,则发现电感值大的图43其消耗电能更小。因此,如上述的各实施例,不仅可以通过控制延迟时间Td,也可以通过改变参与LC谐振的电感值来降低消耗电能。
图44表示以图43所示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为基准由于电感控制电路15而点灯率大于65%时使得电感值从0.6μH切换到0.36μH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
图44所示的实线表示在根据采用图33所说明的点灯率进行维持周期的控制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电能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即表示在点灯率为0~25%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0ns、在点灯率为25~45%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100ns、在点灯率为45~60%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200ns、在点灯率为60~100%时将延迟时间Td设定为350ns并且同时在点灯率为0~80%时将维持周期设定为6μs、在点灯率为80~100%时将维持周期设定为8μs时的效率评定值与点灯率的关系。
其次,图44点划线所示的部分是表示将电感值设定为0.6μH并且相对于点灯率为0~30%使得延迟时间为0ns、相对于点灯率为30~65%使得延迟时间为200ns时的点灯率与效率评定值的关系。作为电感值的控制,可以是在点灯率为0~65%时使得电感值为0.6μH,当点灯率为65~100%时使得电感值为0.36μH。即表示当点灯率大于规定值例如大于65%时使得电感值变小的情况。此时,点灯率在0~65%的范围内效率评定值进一步地增加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地减少消耗电能。
因此,当点灯率为0~65%时,电感控制电路15作为电感控制信号LU输出低电平信号,使得晶体管QL截至,仅具有0.6μH电感值的电感LB参与LC谐振。又,当点灯率为65~100%时,电感控制电路15作为电感控制信号LU输出高电平信号,使得晶体管QL接通,仅具有0.36μH电感值的再生线圈LS,LB的合成电感参与LC谐振。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仅能够控制维持脉冲再次增加的时刻而且能够根据点灯率的增加控制使得维持脉冲上升的LC谐振的电感值变小,能够以更小的消耗电能进行放电。又,在上述说明中,可以控制维持脉冲再次上升的时刻以及电感值,而也可以仅仅控制电感值来减少消耗电能。
图45是表示图41所示的可变电感部分其他示例构造的电路图。图45所示的可变电感部分包含再生线圈La~Ld以及晶体管Qa~Qd。
再生线圈La以及晶体管Qa并联,相同地再生线圈Lb~Ld以及晶体管Qb~Qd分别并联,并联连接的再生线圈以及晶体管串联在接点N2与接点N1之间。
这里,将再生线圈La的电感值设为L0,则分别将再生线圈Lb的电感值设为L0/2、将再生线圈Lc的电感值设为L0/4、将再生线圈Ld的电感值设为L0/8。此时,作为电感控制信号LU从电感控制电路15中分别输出4个电感控制信号LU1~LU4,通过控制晶体管Qa~Qd的接通/截至,能够设定24种的电感值。因此,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根据点灯率能够微小地改变电感值,能够设定为更加合适的LC谐振状态并且能够进一步地减小消耗电能。
又,连接再生线圈以及晶体管的数目并不特别地限定于4个,也可以进行种种变换。又,作为可变电感部分,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的示例,可以为其他的构造,只要能够根据电感控制信号来改变电感值即可。
又,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例举了根据ADS方式的子场分割的示例加以说明,但即使是根据地址·维持同时驱动方式的子场分割等等,也能够通过检测出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来获得相同的效果。又,在所述的各实施例中,对于提高相对于投入电能的发光效率并且减少消耗电能的示例进行了说明,而在不降低投入电能以相同的消耗电能进行发光时,也可以通过提高发光效率来提高辉度并且达到高亮度化。

Claims (42)

1.一种显示装置,它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而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含所述多个放电单元的显示面板;
通过向所述多个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以使得上述显示面板内的放电单元产生第1放电的第1驱动电路;
在所述第1放电开始的同时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之后,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的第2驱动电路,
所述第1放电的波峰与所述第2放电的波峰的间隔大于100ns小于550ns。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获得由所述第1放电引起的启动效果的过程中所述第2驱动电路使得产生所述第2放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放电的波峰与所述第2放电的波峰的间隔大于300ns小于550ns。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放电的波峰强度大于所述第1放电的波峰强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放电单元包含电容性负载,
所述第1驱动电路包括:一端与所述电容性负载连接且至少具有一个电感元件的电感电路;利用所述电容性负载与所述电感元件的LC谐振输出所述驱动脉冲的谐振驱动电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驱动电路包含作为所述驱动脉冲的电流供给源且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外的第1电容性元件,所述第1电容性元件再生积蓄在所述放电单元中的电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3驱动电路,所述第3驱动电路在通过所述第2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接着所述第2放电使得产生第3放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于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所述第3驱动电路通过反复地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的动作,接着所述第2放电使得连续地产生多次放电。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驱动电路包含:作为所述驱动脉冲的电流供给源且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外的第2电容性元件;用于对所述第2电容性元件进行充电到规定电压的电压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脉冲包含从第1电位向第2电位移动并且在从所述第1电位向所述第2电位移动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一次极大值以及极小值的驱动脉冲,
还具备最终驱动电路,所述最终驱动电路驱动所述驱动脉冲而使得从最后的极值到所述第2电位的移动速度比从第1电位到下一个极值的移动速度以及从此后的极值到再下一个极值的移动速度要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终驱动电路包含:一端连接所述第2电位的场效应晶体管;限制输入所述场效应晶体管栅极的控制信号的电流的限流电路。
12.一种显示装置,它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而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含所述多个放电单元的显示面板;
向所述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以使得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放电单元产生第1放电,在所述第1放电开始的同时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之后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以使得接着所述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的驱动电路;
检测出所述多个放电单元中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的检测电路;
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所述驱动脉冲的控制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为了将1个场分割为多个子场并且对于每个子场使得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产生放电进行灰阶显示,将每一个场的图像数据变换为各子场的图像数据,
所述检测电路还包括检测每个子场的点灯率的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所述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改变所述驱动脉冲。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包含: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并且使得产生所述第1放电的第1驱动电路;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在使得产生所述第1放电之后使得产生所述第2放电的第2驱动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2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来改变所述驱动脉冲。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第1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所述第2驱动电路通过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接着所述第1放电使得产生第2放电。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所述第2驱动电路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的时刻。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越大则所述控制电路使得增加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变迟。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大于规定值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2驱动电路接着所述第1放电产生所述第2放电。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的增加所述控制电路使得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变迟,并且当点灯率增加且大于规定值时,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2驱动电路使得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变早。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超过规定值时,所述控制电路切换所述第2驱动电路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的时刻,同时为了使得切换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的时刻的前后辉度大致相等而所述控制电路改变施加到所述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的驱动脉冲的脉冲数。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使得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越大所述驱动脉冲的周期越长,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驱动电路。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点灯率大于规定值时,所述控制电路切换所述驱动脉冲的周期并且同时为了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周期切换前后辉度大致相等而控制所述驱动电路来改变施加在所述显示面板内被选择的放电单元上的驱动脉冲的脉冲数。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在同一子场内至少施加下述一种脉冲,通过施加1个脉冲使得产生1次放电的第1驱动脉冲以及在使得接着所述第1放电产生所述第2放电的第2驱动脉冲,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来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使得改变所述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在同一子场内至少施加在第1时间间隔中使得产生第1及第2放电的第1驱动脉冲与在比所述第1时间间隔更长的第2时间间隔中使得产生第1以及第2放电的第2驱动脉冲中之一,
所述控制电路根据由所述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而通过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使得改变所述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与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周期比所述第1驱动脉冲的周期要长。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使得由所述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越大而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所述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越大。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驱动电路使得随着由所述子场点灯率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每个子场的点灯率增加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所述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变大并且当点灯率增加且大于所述规定值时根据点灯率的增加使得所述第2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相对于所述第1驱动脉冲的施加次数的比例变小。
2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驱动电路包含作为所述驱动脉冲的电流源并且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外的第1电容性元件。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容性元件再生积蓄在所述放电单元中的电荷。
3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放电单元包含电容性负载,
所述第1驱动电路包含:一端与所述电容性负载连接且至少具有一个电感元件的电感电路;通过所述电容性负载与所述电感元件的LC谐振输出所述驱动脉冲的谐振驱动电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电路包括能够使得电感值产生变化的可变电感电路,
还具备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使得所述可变电感电路的电感值产生变化的电感控制电路。
3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路还包含第3驱动电路,在通过所述第2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之后,所述第3驱动电路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使得在所述第2放电之后产生所述第3放电。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3驱动电路使得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所述驱动脉冲。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驱动电路在通过放电而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反复进行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的动作,接着所述第2放电使得连续地产生多次放电,
为了根据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来改变所述驱动脉冲,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第3驱动电路。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驱动电路包含:作为所述驱动脉冲的电流供给源而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外的第2电容性元件;用于对所述第2电容性元件进行充电直到规定电压的电压源。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源包含能够改变输出电压的可变电压源,
还具备电压控制电路,所述电压控制电路为了使得由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点灯率越大而所述第2电容性元件的充电电压越小而控制所述可变电压源的输出电压。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源包含能够改变所述输出电压的可变电压源,
还具备电压控制电路,所述电压控制电路为了使得由所述电位检测电路检测出的电位的变化量越大而所述第2电容性元件的充电电压越小而控制所述可变电压源的输出电压。
37.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它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多个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以使得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放电单元产生第1放电,在所述第1放电开始的同时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以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并且,所述第1放电的波峰与所述第2放电的波峰的间隔大于100ns小于550ns。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在通过所述第2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而使得接着第2放电产生第3放电的步骤。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得产生所述第3放电的步骤包含在通过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通过反复进行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的动作而使得接着第2放电连续地产生多次放电的步骤。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脉冲包含从第1电位移向第2电位并且在从所述第1电位移向所述第2电位之间至少具有一个极大值以及极小值的驱动脉冲,
还包含驱动所述驱动脉冲的步骤,所述步骤使得从最后的极值向所述第2电位的移动速度比从所述第1电位向接着的极值的移动速度以及从此后的极值向接着的极值的移动速度要慢。
41.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它是选择性地使得多个放电单元进行放电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检测出所述多个放电单元中同时被点亮的放电单元的点灯率的步骤;
通过对所述多个放电单元施加驱动脉冲以使得所述显示面板内的放电单元产生第1放电的步骤;
在所述第1放电开始的同时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少之后,根据利用所述检测步骤检测出的点灯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以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的步骤。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得产生所述第2放电的步骤还包括在通过所述第1放电使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减小之后通过增加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而使得接着第1放电产生第2放电并且同时根据所述检测步骤检测出的点灯率改变使得所述驱动脉冲的电压增加的时刻的步骤。
CNB008025142A 1999-11-12 2000-11-06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23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272499 1999-11-12
JP322724/1999 1999-11-12
JP36931/2000 2000-02-15
JP2000036931 2000-02-15
JP2000117033 2000-04-18
JP2000117032 2000-04-18
JP117032/2000 2000-04-18
JP117033/2000 2000-04-18
JP2000291988A JP3242097B1 (ja) 1999-11-12 2000-09-26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表示方法
JP2000291987A JP3242096B1 (ja) 1999-11-12 2000-09-26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表示方法
JP291988/2000 2000-09-26
JP291987/2000 2000-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5974A CN1335974A (zh) 2002-02-13
CN1192345C true CN1192345C (zh) 2005-03-09

Family

ID=27554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251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2345C (zh) 1999-11-12 2000-11-06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900781B1 (zh)
EP (2) EP1365379A1 (zh)
KR (1) KR100436819B1 (zh)
CN (1) CN1192345C (zh)
DE (1) DE60022481T2 (zh)
WO (1) WO20010372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0752B2 (ja) * 2000-09-13 2003-03-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385883B1 (ko) * 2001-05-29 2003-06-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데이터 구동방법 및 그구동장치
US6970162B2 (en) * 2001-08-03 2005-11-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6963174B2 (en) * 2001-08-06 2005-11-08 Samsung Sdi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a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463185B1 (ko) * 2001-10-15 2004-12-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그의 구동 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JP4357778B2 (ja) * 2001-11-22 2009-11-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7081891B2 (en) 2001-12-28 2006-07-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nant injection of discharge energy into a flat plasma display panel
JP4160764B2 (ja) 2002-03-20 2008-10-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4151348A (ja) * 2002-10-30 2004-05-27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駆動装置
US9072658B2 (en) * 2003-02-05 2015-07-07 Fmc Corporation Toothpaste compositions with reduced abrasivity
JP4619014B2 (ja) * 2003-03-28 2011-01-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4846974B2 (ja) * 2003-06-18 2011-12-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050724B2 (ja) * 2003-07-11 2008-02-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4399638B2 (ja) 2003-10-02 2010-01-20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KR20050081012A (ko) * 2004-02-12 2005-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의 구동 장치
US7824065B2 (en) * 2004-03-18 2010-11-02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functional lighting using high-efficiency lighting elements in an environment
US7086756B2 (en) * 2004-03-18 2006-08-08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Ligh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onically activated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4647220B2 (ja) * 2004-03-24 2011-03-09 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の駆動方法
EP1589515A3 (en) * 2004-04-21 2007-10-0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US7215086B2 (en) * 2004-04-23 2007-05-08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Electronic light generating element light bulb
US7367692B2 (en) * 2004-04-30 2008-05-06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Light bulb having surfaces for reflecting light produced by electronic light generating sources
US7319293B2 (en) 2004-04-30 2008-01-15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Light bulb having wide angle light dispersion using crystalline material
KR100571203B1 (ko) * 2004-05-18 2006-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에너지 회수 회로부를 포함하는 플라즈마 표시 패널의구동 장치
KR100542772B1 (ko) * 2004-07-16 2006-01-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동방법 및 장치
JP4180034B2 (ja) * 2004-09-21 2008-11-1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表示装置及びプラズマ表示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駆動方法
KR100648677B1 (ko) * 2004-11-04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와 그 구동방법
JP4694823B2 (ja) 2004-11-24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287809B2 (ja) * 2004-11-29 2009-07-01 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588019B1 (ko) * 2004-12-31 2006-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에너지 회수장치 및 방법
EP1850313A4 (en) * 2005-01-25 2009-10-21 Panasonic Corp DISPLAY DEVICE AND ITS ATTACK METHOD
JP4665548B2 (ja) 2005-02-25 2011-04-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KR100647684B1 (ko) * 2005-03-12 2006-11-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구동장치
JPWO2006103718A1 (ja) * 2005-03-25 2008-09-04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ズマパテントライセンシング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692832B1 (ko) * 2005-03-30 2007-03-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에너지 회수장치
JP5061426B2 (ja) * 2005-05-17 2012-10-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US7667696B2 (en) 2005-05-24 2010-02-23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JP4704109B2 (ja) * 2005-05-30 2011-06-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726633B1 (ko) * 2005-07-28 2007-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의 구동 방법
JP2007065179A (ja) * 2005-08-30 2007-03-15 Fujitsu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550696B2 (ja) * 2005-08-31 2010-09-22 株式会社東芝 液晶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制御方法
KR100701965B1 (ko) * 2005-09-06 2007-03-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JP4972302B2 (ja) * 2005-09-08 2012-07-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070057372A (ko) * 2005-12-02 2007-06-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0765507B1 (ko) 2006-01-06 2007-10-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090219272A1 (en) * 2006-02-13 2009-09-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lasma display panel drive circuit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US20070188415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aratus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US20070188416A1 (en) * 2006-02-16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aratus for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and plasma display
EP2023320B1 (en) * 2006-04-14 2012-02-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Driving device for driving display panel, driving method and ic chip
KR100774965B1 (ko) * 2006-05-16 2007-1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4308837B2 (ja) * 2006-08-30 2009-08-05 日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駆動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796693B1 (ko) * 2006-10-17 2008-01-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장치와 구동 방법
WO2008069209A1 (ja) * 2006-12-05 2008-06-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1061703B1 (ko) * 2007-04-25 2011-09-01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 방법
JP4589973B2 (ja) * 2008-02-08 2010-12-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及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260141B2 (ja) * 2008-05-22 2013-08-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表示駆動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パッケージ、表示パネルモジュール及びテレビセット
KR20100115870A (ko) * 2009-04-21 2010-10-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구동장치
CN101719346B (zh) * 2009-12-31 2012-09-19 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等离子显示器的x驱动电路
US8901831B2 (en) 2012-05-07 2014-12-02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Constant current pulse-width modulation ligh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9464788B2 (en) * 2013-08-16 2016-10-11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Method of assembling a lighting device with flexible circuits hav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positioned thereon
US9557015B2 (en) 2013-08-16 2017-01-31 Lighting Science Group Corporation Lighting device with flexible circuits hav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positioned thereupon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6373B2 (ja) * 1993-08-02 2002-03-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2755201B2 (ja) 1994-09-28 1998-05-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回路
JP3454969B2 (ja) * 1995-05-17 2003-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Ac型pdpの駆動方法
DE69638014D1 (de) 1995-07-21 2009-10-15 Canon Kk Grauskalasteuerschaltung mit Luminanzkompensation
JP3544055B2 (ja) * 1996-03-07 2004-07-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装置
JP3565650B2 (ja) * 1996-04-03 2004-09-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Ac型pdpの駆動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JPH09319329A (ja) * 1996-05-31 1997-12-12 Hitachi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US6369781B2 (en) * 1997-10-03 2002-04-0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driving plasma display panel
JPH11109914A (ja) * 1997-10-03 1999-04-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3622105B2 (ja) 1998-03-30 2005-0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交流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及び駆動回路並びに交流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
JPH11143422A (ja) 1997-11-12 1999-05-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H11282416A (ja) * 1998-01-30 1999-10-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回路、その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装置
JPH11219150A (ja) * 1998-02-03 1999-08-10 Hitachi Ltd Ac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JP3544855B2 (ja) 1998-03-26 2004-07-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ユニットの消費電力制御方法と装置、その装置を含む表示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を実現する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JP3080064B2 (ja) 1998-05-01 2000-08-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回路
KR100341313B1 (ko) * 1998-11-16 2002-06-21 구자홍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과 구동장치 및 방법
JP3262093B2 (ja) 1999-01-12 2002-03-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維持パルス駆動方法及び駆動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5974A (zh) 2002-02-13
US6900781B1 (en) 2005-05-31
DE60022481D1 (de) 2005-10-13
KR100436819B1 (ko) 2004-06-23
KR20010101463A (ko) 2001-11-14
EP1152387A4 (en) 2002-10-23
EP1152387A1 (en) 2001-11-07
EP1365379A1 (en) 2003-11-26
EP1152387B1 (en) 2005-09-07
WO2001037250A1 (fr) 2001-05-25
DE60022481T2 (de) 200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2345C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264129C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92344C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方法及等离子体显示板装置
CN1260889C (zh) 低消耗电流的驱动电路
CN1179314C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板驱动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36531C (zh) 液晶显示器
CN1178191C (zh) 显示装置
CN1249655C (zh) 电光器件驱动装置、显示装置、驱动方法和权重确定方法
CN1200510C (zh) 反馈型放大电路及驱动电路
CN1848217A (zh) 等离子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175461C (zh) 平面显示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255777C (zh) 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图像显示装置的驱动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248031C (zh) 显示装置和便携设备
CN1918617A (zh) 发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控制方法和显示单元及其显示驱动方法
CN1556976A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284201C (zh)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795484A (zh) 像素电路、显示设备和像素电路驱动方法
CN1750078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驱动器及等离子显示器
CN1689061A (zh) 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CN1592920A (zh) 等离子体体驱动方法和器件
CN1845227A (zh) 等离子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615506A (zh) 采样保持电路以及使用它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63861C (zh) 用于显示器的驱动方法、驱动装置、以及显示器
CN1820292A (zh)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776789A (zh) 等离子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