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57495A - 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57495A
CN117157495A CN202280026131.XA CN202280026131A CN117157495A CN 117157495 A CN117157495 A CN 117157495A CN 202280026131 A CN202280026131 A CN 202280026131A CN 117157495 A CN117157495 A CN 117157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zeotropic
mixed refrigerant
compressor
accum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61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田育弘
熊仓英二
津田哲志
堂见新二郎
吉见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57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57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compon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B60H1/00921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where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refrigerant does not change and there is an extra subcondenser, e.g. in an air du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5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safety arrangements, e.g. compressor anti-seizure means or by signal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7Expansion means other than expansio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15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1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on-off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1Fan speed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7Flow-diver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第一制冷剂是具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情况下,提供一种能抑制由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的变化导致的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的热泵装置。作为热泵装置的空调机(1)包括制冷剂回路(10)、压缩机(11)和组成调节机构(100)。在制冷剂回路(10)中,包括第一制冷剂和沸点比第一制冷剂的沸点高的第二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循环。压缩机(11)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压缩。第一制冷剂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表示的化合物。组成调节机构(100)设置于制冷剂回路(10)。组成调节机构(100)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Description

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热泵装置中,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90431号公报)中所述,是通过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来实施蒸气压缩冷冻循环。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由2,3,3,3-四氟丙烯(以下有时标记为HFO-1234yf)和二氟甲烷(以下有时标记为R32)混合的制冷剂。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HFO-1234yf的沸点是-29.5℃,R32的沸点是-51.7℃。然而,本公开说明中所用的沸点是一个大气压下的标准沸点。因此,HFO-1234yf的沸点比R32的沸点高。
若沸点低的R32的比例低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热泵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积存,则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循环制冷剂中,R32的比例上升。然而,由于具有容易引起歧化反应的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是HFO-1234yf,因此,即使循环制冷剂中的R32的比例升高,循环制冷剂中的歧化反应的风险也反而降低。
然而,即使同样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沸点低的制冷剂是具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情况下,若包括很多沸点高的制冷剂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中积存,则循环制冷剂中的具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比例变高。若循环制冷剂中的具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比例变高,则歧化反应的风险变高。
如此,在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泵装置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多个制冷剂之中的沸点低的制冷剂是具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的情况下,存在由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的变化导致的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的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热泵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压缩机以及组成调节机构。制冷剂回路中,包括第一制冷剂与沸点比第一制冷剂的沸点高的第二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循环。压缩机设置于制冷剂回路,压缩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组成调节机构与制冷剂回路相连接,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第一制冷剂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表示的化合物。
在第一观点的热泵装置中,组成调节机构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的增加。其结果是,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以具有一个以上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表示的化合物的增加被抑制,因此,能降低歧化反应发生的风险。
第二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一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包括设置于制冷剂回路的储罐。储罐具有与压缩机的吸入口相连的第一流路以及与第一流路相连的出口。储罐具有供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的储液部。组成调节机构抑制与进入储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含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相比,进入吸入口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在第二观点的热泵装置中,组成调节机构能抑制与进入储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含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相比,进入压缩机吸入口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其结果是,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以具有一个以上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表示的化合物的增加被抑制,因此,能降低歧化反应发生的风险。
第三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二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组成调节机构使第一流路与储液部连通,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储液部取出并使其向第一流路流出的取出机构。
第三观点的热泵装置通过取出机构,能够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储罐的储液部取出并使其向第一流路流出。其结果是,能减少储罐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能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的增加。
第四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三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取出机构包括使在取出机构中流动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膨胀的膨胀机构。
在第四观点的热泵装置中,通过节流机构产生的阻力,能防止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过量流向取出机构。其结果是,能防止由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压缩机过量返回所产生的压缩机的故障。
第五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三观点或第四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取出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流路的小径部和连接储液部和小径部的细径管。小径部具有比小径部的上游的第一流路的内径以及小径部的下游的第一流路的内径小的内径。细径管具有比小径部的内径小的内径。
在第五观点的热泵装置中,第一流路中,小径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速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流速更快,因此,产生了文丘里效应。由于其文丘里效应,小径部的压力降低,从而储罐的储液部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通过细径管被稳定地取出。
第六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三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储罐具有设置于出口且与第一流路相连的出口管。出口管具有与压缩机的吸入口相连的出口端以及位于储罐内部的入口端。取出机构是形成于位于储液部中的出口管的规定部位的开口。
在第六观点的热泵装置中,能通过出口管的开口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吸出至第一流路。其结果是,能抑制大量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的储液部积存。
第七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二观点至第六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组成调节机构包括搅拌储罐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搅拌机构。
在第七观点的热泵装置中,搅拌机构通过在储罐中搅拌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来促进储罐中的液态第二制冷剂的蒸发。其结果是,液态第二制冷剂变得难以残留在储罐中,从而能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的增加。
第八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七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储罐在内壁的附近具有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引入内部的入口管。搅拌机构是沿储罐内壁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喷出的所述入口管的结构。
第八观点的热泵装置沿储罐的内壁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入口管的结构中喷出,因此,能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回旋流动沿储罐的内壁发生。通过此回旋流动促进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从而液态第二制冷剂变得难以在储罐中残留。
第九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七观点或第八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搅拌机构包括将喷出口连接于储罐,将引入口连接于与储罐中的压力相比压力高的制冷剂回路中的部位,并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引入口向喷出口流动的制冷剂导入流路。
在第九观点的热泵装置中,与储罐内部的压力相比压力高的高压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制冷剂导入流路的引入口向喷出口流动并从喷出口喷出,因此,通过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储罐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被搅拌。其结果是,在储罐中促进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液态第二制冷剂变得难以在储罐中残留。
第十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二观点至第九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组成调节机构包括进行向第一流路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交换,加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内部热交换器。
在第十观点的热泵装置中,内部热交换器中流向第一流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被加热,因此,在第一流路中流动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被气化。由于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被气化,被吸入到压缩机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比例减少,因此,能降低压缩机吸入大量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而发生故障的风险。
第十一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二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制冷剂回路具有供进入储罐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第二流路。组成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相连的绕过储罐的旁通流路,开关旁通流路的开闭阀,以及控制开闭阀的控制部。在储罐中进行与从第二流路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相比,向第一流路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的规定的运转时,控制部进行打开开闭阀的控制。
在第十一观点的热泵装置中,通过控制部控制的结果是,在进行从储罐向第一流路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的规定的运转时,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不经过储罐的情况下,穿过旁通流路。因此,在规定的运转时防止第二制冷剂在储罐中积存,并能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的增加。
第十二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二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组成调节机构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控制制冷剂回路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相关的设备而提高压缩机的吸入口处的吸入过热度的规定模式。控制部在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中积存时转移至规定模式。
在第十二观点的热泵装置中,当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中积存时,控制部转移到规定模式,从而提高压缩机的吸入口处的吸入过热度。由于吸入过热度的升高,在储罐中,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变得难以积存,热泵装置能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第十三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一观点的热泵装置的基础上,组成调节机构是配置于压力比压缩机的吸入口的压力高的制冷剂回路的高压部,并在不改变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例的情况下使其通过的接收器。
在第十三观点的热泵装置中,能在接收器中积存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因此,例如,能省去用于积存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储罐。在接收器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例的变化被抑制,因此,热泵装置能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第十四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三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第一制冷剂,包括反式-1,2-二氟乙烯。
第十五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一观点至第十四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所述第一制冷剂,包括三氟乙烯。
第十六观点的热泵装置是在第一观点至第十五观点中任一热泵装置的基础上,包括设置于制冷剂回路,使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电动汽车的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器的控制的框图。
图3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气液平衡图。
图4是表示图1的组成调节机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组成调节机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8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9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9B是用于说明图9A的储罐的内壁与入口管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控制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控制的框图。
图14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16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结构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图1中示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泵装置的空调机1。本公开的热泵装置是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并实施蒸汽压缩冷冻循环的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简称为混合制冷剂。空调机1例如用于建筑物的室内,铁道车辆的车室内或电动汽车的车室内的空调。空调机1为能进行制冷模式,制热模式以及除湿制热模式的模式切换的构成。热泵装置除了空调机以外,例如用于供热水器,冰箱,洗烘一体机,地暖***。
(1-1)关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空调机1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由具有一个以上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所表示的化合物构成的第一制冷剂和比第一制冷剂的沸点高的第二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第二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也同样,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中,将由具有一个以上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所表示的化合物构成的制冷剂称为第一制冷剂,将由比第一制冷剂的沸点高的化合物构成的制冷剂称为第二制冷剂。因此,本公开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由上述的化合物构成的沸点相对较低的第一制冷剂和沸点相对较高的第二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上述包括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下述第一混合制冷剂,第二混合制冷剂以及第三混合制冷剂。另外,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和冷冻机油一起使用。
(第一混合制冷剂)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包括反式-1,2-二氟乙烯(HFO-1132(E))以及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的第一混合制冷剂。反式-1,2-二氟乙烯(HFO-1132(E))的沸点为-52.5℃,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的沸点为-29.5℃。因此,在第一混合制冷剂中,反式-1,2-二氟乙烯(HFO-1132(E))为第一制冷剂,而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为第二制冷剂。
第一混合制冷剂中的各制冷剂的含有比例,例如相对反式-1,2-二氟乙烯(HFO-1132(E))以及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的总质量,反式-1,2-二氟乙烯(HFO-1132(E))的含有比例为12.1~72.0质量%,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的含有比例为87.9~28.0质量%。将反式-1,2-二氟乙烯的质量与2,3,3,3-四氟丙烯的质量合在一起则得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质量,例如若反式-1,2-二氟乙烯的含有比例为20.0质量%,则2,3,3,3-四氟丙烯的含有比例为80.0质量%。
(第二混合制冷剂)
此外,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包括三氟乙烯(HFO-1123)和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的第二混合制冷剂。三氟乙烯(HFO-1123)的沸点为-56.0℃,因此,在第二混合制冷剂中,HFO-1123为第一制冷剂,而HFO-1234yf为第二制冷剂。第二混合制冷剂即便在包括HFO-1123和HFO-1234yf以外的化合物的情况下,在第二混合制冷剂中,HFO-1123为第一制冷剂且HFO-1234yf为第二制冷剂的关系也始终成立。另外,第二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可以是由多种第一制冷剂混合,也可以是由多种第二制冷剂混合。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组成中,存在下述第一组成至第九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
首先,对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进行说明。在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中,三氟乙烯与2,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相对于第二混合制冷剂的总量的比例为70~100质量%,三氟乙烯相对于三氟乙烯和2,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的比例为35~95质量%。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在HFO-1123与HFO-1234yf的总量相对第二混合制冷剂的总量的比例小于100质量%时,还包括热循环***用的组成物。
此外,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的热循环***用的组成物包括相对第二混合制冷剂的总量的10~30质量%的热循环用制冷剂。热循环用制冷剂由从饱和的氢氟烃以及具有碳-碳双键的氢氟烃(其中,三氟乙烯以及2,3,3,3-四氟丙烯除外)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化合物构成。
此外,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的热循环***用组成物,在三氟乙烯(HFO-1123)和2,3,3,3-四氟丙烯(HFO-1234yf)和热循环用制冷剂的总量相对第二混合制冷剂的总量的比例小于100质量%时,包括其他的化合物。其他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烃,氯氟烯烃(CFO),氢氯氟烯烃(HCFO)构成的组的至少一种化合物。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二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二组成是三氟乙烯与2,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相对第二混合制冷剂的总量的比例为80~100质量%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三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或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二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三组成是三氟乙烯相对三氟乙烯与2,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的比例为40~95质量%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四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三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四组成是三氟乙烯相对第二混合制冷剂的总量的比例为70摩尔%以下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五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四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五组成是具有碳-碳双键的氢氟烃是从1,2-二氟乙烯、2-氟丙烯、1,1,2-三氟丙烯、反式-1,2,3,3,3-五氟丙烯、顺式-1,2,3,3,3-五氟丙烯、反式-1,3,3,3-四氟丙烯、顺式-1,3,3,3-四氟丙烯以及3,3,3-三氟丙烯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六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五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六组成是具有碳-碳双键的氢氟烃是反式-1,3,3,3-四氟丙烯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七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六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七组成是饱和的氢氟烃是从二氟甲烷、1,1-二氟乙烷、1,1,1-三氟乙烷、1,1,2,2-四氟乙烷、1,1,1,2-四氟乙烷以及五氟乙烷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八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七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八组成是饱和的氢氟烃是从二氟甲烷、1,1,1,2-四氟乙烷以及五氟乙烷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的组成。
(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九组成)
在上述的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上述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八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二混合制冷剂的第九组成是饱和的氢氟烃为二氟甲烷,并且相对三氟乙烯和2,3,3,3-四氟丙烯以及二氟甲烷的总量的三氟乙烯的比例为30~80质量%,2,3,3,3-四氟丙烯的比例为40质量%以下,且二氟甲烷的比例为30质量%以下,相对工作介质总量的三氟乙烯的比例为70摩尔%以下的组成。
(第三混合制冷剂)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包括三氟乙烯(HFO-1123)和二氟甲烷(R32)以及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的第三混合制冷剂。三氟乙烯(HFO-1123)的沸点为-56.0℃,1,3,3,3-四氟丙烯(HFO-1234ze)的沸点是-19℃,因此,在第三混合制冷剂中,HFO-1123为第一制冷剂,而HFO-1234ze为第二制冷剂。第三混合制冷剂即便在包括HFO-1123和HFO-1234ze以外的化合物的情况下,在第三混合制冷剂中,HFO-1123为第一制冷剂且HFO-1234ze为第二制冷剂的关系也始终成立。另外,第三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可以是由多种第一制冷剂混合,也可以是由多种第二制冷剂混合。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组成中,存在下述第一组成至第五组成。
(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
首先,对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进行说明。在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中,相对第三制冷剂总量的三氟乙烯和二氟甲烷以及1,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的比例为大于90质量%且小于等于100质量%。在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中,相对三氟乙烯和二氟甲烷以及1,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的三氟乙烯的比例为大于0质量%且小于等于50质量%,二氟甲烷的比例为大于0质量%且小于等于40质量%,且1,3,3,3-四氟丙烯的比例为大于等于40质量%且小于等于90质量%。
(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二组成)
在上述的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二组成是相对三氟乙烯和二氟甲烷以及1,3,3,3-四氟丙烯的总量的三氟乙烯的比例为大于0质量%且小于等于20质量%,二氟甲烷的比例为大于0质量%且小于等于20质量%,且1,3,3,3-四氟丙烯的比例为大于等于65质量%且小于等于90质量%的组成。
(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三组成)
在上述的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或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二组成的基础上,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三组成是1,3,3,3-四氟丙烯含有60质量%以上的反式-1,3,3,3-四氟丙烯的组成。
(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四组成)
在上述的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三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基础上,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四组成是包括2,3,3,3-四氟丙烯的组成。
(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五组成)
在具有上述的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一组成至第三混合制冷剂的第四组成中任一组成的制冷剂的基础上,第五组成的第三混合制冷剂是由三氟乙烯和二氟甲烷以及1,3,3,3-四氟丙烯构成的制冷剂。
(1-2)空调机1的结构的概要
如图1所示,空调机1包括供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和压缩机11。在制冷剂回路10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1被压缩。制冷剂回路10中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膨胀阀13、第二热交换器14、三通阀15、第二膨胀阀16、第三热交换器17以及储罐20。对于压缩机11而言,例如能使用涡旋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第一膨胀阀13以及第二膨胀阀16是例如电动阀,是能通过后述控制器90的控制而改变开度的膨胀阀。三通阀15例如是电动阀,能通过后述控制器90的控制切换内部流路。
空调机1包括针对车室内的空调对象空间供给调和空气的室内单元50。室内单元50具有外壳51。在室内单元50的外壳51配置有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三热交换器17、风扇52、第一风路切换装置53以及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
如图2所示,空调机1包括控制器90,所述控制器90用于使用各种传感器80对制冷器回路10以及环境的状况进行判断,并对设置于制冷剂回路10以及室内单元50的设备进行控制。空调机1中,作为各种传感器80,例如也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传感器、其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中,例如存在检测从室内单元50吹出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室内气温的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外的气温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在制冷剂回路10的各部分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中,例如存在检测在制冷剂回路10的规定部位流动的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器90中连接有输入确定控制目标所需要的信息的输入部85.从输入部85例如输入有车室内的设定温度、从室内单元50吹出的风量。
控制器90对压缩机11、第一膨胀阀13、三通阀15、第二膨胀阀16、风扇52、第一风路切换装置53以及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进行控制。控制器90控制的上述设备是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相关的设备。控制器90控制压缩机11的接通断开。若压缩机11的转速可变,则控制器90构成为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控制器90控制第一膨胀阀13以及第二膨胀阀16的开度。控制器90切换三通阀15的连通状态。控制器90控制风扇52的转速,从而控制从室内单元50吹出的空气的风量。控制器90进行第一风路切换装置53以及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的切换。
控制器90由计算机实现。控制器90例如包括控制运算装置和存储装置。在控制运算装置中,例如能使用CPU或GPU这样的处理器。控制运算装置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程序,并按照该程序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或运算处理。此外,控制运算装置能够按照程序将运算结果写入存储装置,并且能够按照程序读取存储于存储装置的信息。存储装置能够用作数据库。
制冷剂回路10能通过三通阀15切换混合制冷剂的循环路径。三通阀15对将第二热交换器14与储罐20之间相连的状态和将第二热交换器14和第二膨胀阀16之间相连的状态进行切换。三通阀15在将第二热交换器14与储罐20之间相连的状态时,第二膨胀阀16被关闭,从而没有混合制冷剂从三通阀15经由第二膨胀阀16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7流向储罐20。三通阀15在将第二热交换器14与膨胀阀16之间相连的状态时,混合制冷剂从三通阀15经由第二膨胀阀16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7流向储罐20。
(1-3)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
制冷剂回路10中,存在制热模式时供混合制冷剂流动的第一路径和制冷模式以及除湿制热模式时供混合制冷剂流动的第二路径。图1中,第一路径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沿着单点划线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图1中,第二路径中流动的混合制冷剂沿着实线以及虚线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
制热模式的第一路径中,混合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膨胀阀13、第二热交换器14、三通阀15、储罐20和压缩机11。
制冷模式以及除湿制热模式的第二路径中,混合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膨胀阀13、第二热交换器14、三通阀15、第二膨胀阀16、第三热交换器17、储罐20和压缩机11。
在制热模式时混合制冷剂穿过的第一路径中,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并被压缩。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的混合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12。制热模式下,混合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与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一膨胀阀13中被减压在第一膨胀阀13中减压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与车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经由三通阀15流入储罐20。储罐20中,气液两相状态的混合制冷剂被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混合制冷剂被压缩机11吸入。
制热模式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被切换为使得从室内单元50吹出的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2。换言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进行向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的切换,使由风扇52产生的气流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2。制热模式下,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被热交换的空气作为暖风被吹出至车室内。制热模式下,第一热交换器1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制热模式下,第二膨胀阀16处于全闭状态,第三热交换器17中混合制冷剂不流动。因此,第三热交换器17中,被吹出至室内的空气不被热交换。
在制冷模式时混合制冷剂穿过的第二路径中,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并被压缩。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的混合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12。制冷模式下,混合制冷剂不进行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的热交换。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2后的混合制冷剂通过全开状态的第一膨胀阀13。在第一膨胀阀13中没有被减压而通过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与车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经由三通阀15在第二膨胀阀16中被减压。在第二膨胀阀16中减压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与被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器17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流入储罐20。储罐20中,气液两相状态的混合制冷剂被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混合制冷剂被压缩机11吸入。
制冷模式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被切换为使得从室内单元50吹出的空气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2。换言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进行向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的切换,阻挡由风扇52产生的气流,使其不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2。制冷模式下,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被热交换的空气作为冷风被吹出至车室内。制冷模式下,第三热交换器1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制冷模式下,第一膨胀阀13处于全开状态,不产生在第一膨胀阀13中的减压。
除湿制热模式下,混合制冷剂与制冷模式相同地在第二路径中循环。除湿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的状态不同。除湿制热模式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的状态被切换至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换言之,在除湿制热模式下,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切换至从室内单元50吹出的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2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第三热交换器17中冷却后的空气通过产生结露而被除湿。除湿后的空气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2而被加温并被吹出至车室内。
在除湿制热模式时混合制冷剂穿过的第二路径中,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并被压缩。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的混合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12。除湿制热模式下,混合制冷剂与被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在热交换器12中进行热交换。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2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一膨胀阀13中被减压在第一膨胀阀13中减压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与车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经由三通阀15在第二膨胀阀16中被减压。在第二膨胀阀16中减压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与被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器17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流入储罐20。储罐20中,气液两相状态的混合制冷剂被气液分离。气液分离后的混合制冷剂被压缩机11吸入。除湿制热模式下,第三热交换器17中冷却且除湿后的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被加温并被吹出至车室内。
室内单元50具有用于将第一热交换器12或第三热交换器17中被热交换的空气引入的第一空气引入口58和第二空气引入口59。第一空气引入口58通向车室内,第二空气引入口59通向车外。第一风路切换装置53以能从车外引入空气的方式,能将第一空气引入口58切换至关闭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此外,第一风路切换装置53以能从车外引入空气的方式,能将第一空气引入口58切换至关闭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从第一空气引入口58或第二空气引入口59引入的空气经过风扇52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7。经过第三热交换器17后的空气根据第二风路切换装置54的切换状态,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2,或不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2被吹出至车室内。
(1-4)组成调节机构100
组成调节机构100设置于制冷剂回路10。组成调节机构100是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的机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成在空调机1的设置时为规定的组成。然而,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反复压缩和膨胀的过程中,通过液化或者气化,在制冷剂回路10中有时组成会产生变化。图3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气液平衡图。压力恒定下,制冷剂温度为t1℃时,在a点处存在气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其中第一制冷剂的摩尔比率为50%。相同的制冷剂温度为t1℃的情况下,b点的气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的第一制冷剂为70%,c点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的第一制冷剂为10%。另外,d点和b点虽然第一制冷剂的摩尔比率相同,但d点的制冷剂温度低,d点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为液态和气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混合的气液两相状态。
在储罐20中,当气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液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被分离开而达到平衡状态时,会存在b点的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c点的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由于存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向储罐20的流入和流出,因此,储罐20中不能达到理想的气液平衡状态。然而,有图3所示的倾向,因此,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存在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得比气液两相状态下进入到储罐20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小。因此,若储罐20中液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则在除储罐20以外的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
第一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为取出机构100,所述取出机构100抑制进入压缩机11吸入口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与进入储罐20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相比增加。图1所示的取出机构110是将液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储罐20中取出并使其向压缩机11流出的机构。取出机构110通过减少积存在储罐20中的液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以抑制进入压缩机11吸入口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
(2)详细结构
(2-1)取出机构110
取出机构110是从储罐20取出液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机构。如图4所示,储罐20具有连接至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相连的第一流路P1的出口20e和供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入口20i。储罐20中被分离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在储罐20的储液部21。储液部21设置在储罐20的位于重力方向的下方的底部。取出机构110包括膨胀机构30和取出流路31。取出流路31是将储罐20的储液部21和第一流路P1连接的流路。储液部21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能经过取出流路31进入第一流路P1。在该取出流路31中设有膨胀机构30。如果将液态混合制冷剂大量地返回至压缩机11,则会成为压缩机11故障的原因。因此,通过膨胀机构30来调节取出机构110中取出的液态混合制冷剂的量。作为膨胀机构30,例如使用毛细管32。穿过毛细管32的混合制冷剂被减压而膨胀。通过该毛细管32,能够以压缩机11不会故障的方式,将适量的液态混合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1。通过将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返回,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中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3)变形例
(3-1)变形例1A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膨胀机构30,对使用毛细管3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膨胀机构30不限于毛细管32。如图5所示,作为膨胀机构30,也可以使用电动膨胀阀33。该电动膨胀阀33通过控制器90控制。控制器9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的过热度高于规定值的运转时,进行打开电动膨胀阀33的开度,以将积存于储罐20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返回至第一流路P1的控制。进行上述这样控制的情况下,大量的液态混合制冷剂不会被吸入至压缩机11,因此,压缩机11能够防止由于吸入大量的液态混合制冷剂而发生的故障。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的过热度能够构成为能使用目前已知的各种传感器80来检测。
或者,如果积存了规定量以上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构成为由控制机90进行打开电动膨胀阀33的控制。为检测是否积存了规定量以上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液态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来检测在储液部21中积存的液态混合制冷剂。作为液态制冷剂传感器81,例如能够使用液面传感器,热敏电阻。
(4)特征
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A的空调机1能够通过取出机构110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储罐20的储液部21取出并使其流出至第一流路P1。通过这种作用,能够减少在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A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另外,空调机1能够作为应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载用空调机。空调机1的制冷剂回路10中设有第一热交换器12,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是作为对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电动汽车的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以下,第二实施方式至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也能够应用于电动汽车。第一热交换器12是与吹出到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的空调机1中,能够降低由于室内热交换器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导致的车室内产生的不良情况的风险。
<第二实施方式>
(5)整体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6所示,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不同的取出机构120。除取出机构120以外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取出机构120以外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6)取出机构120的结构和动作
取出机构120包括设置于第一流路P1的小径部P1a和与小径部P1a相连的细径管34。细径管34是连接小径部P1a和储液部21的管。第二实施方式的储罐20中,储液部21也设在储罐20的位于重力方向的下方的底部。
小径部P1a具有比小径部P1a的上游的第一流路P1的内径Du以及小径部P1a的下游的第一流路P1的内径Dd小的内径DL。细径管34具有比小径部P1a的内径DL小的内径Dm。小径部P1a的内径DL比上游的第一流路P1的内径Du以及小径部P1a的下游的第一流路P1的内径Dd小,因此,小径部P1a的混合制冷剂的流速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测的混合制冷剂的流速快。通过该流速差引起的文丘里效应(或者也称作喷射器效应),小径部P1a的压力比第一流路P1的其他部分的压力小。通过这种作用,在储罐20的储液部21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通过细径管34被稳定地取出。
(7)变形例
(7-1)变形例2A
第二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20也可以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机构30。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20中,例如也可以在细径管34上安装电动膨胀阀33。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20中,毛细管32也可以用作细径管34。
(8)特征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2A的空调机1中,第一流路P1中,小径部P1a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速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流速快,因此,产生了文丘里效应。由于其文丘里效应,小径部P1a的压力降低,从而储罐20的储液部21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通过细径管34被稳定地取出。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2A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三实施方式>
(9)整体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7所示,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不同的取出机构130。除取出机构130以外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取出机构130以外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10)取出机构130的结构和动作
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储罐20,如图7所示,具有设于储罐20的出口20e并与第一流路P1相连的出口管23。出口管23具有: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相连的出口端23e,位于储罐20的内部的入口端23i,以及在重力方向上比入口端23i靠下方处U形转弯的U字部23u。取出机构130是形成在位于储液部21中的U字部23u的规定部位的开口23h。开口23h的位置优选为配置于储液部21的最下部的附近。储液部21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开口23h进入出口管23。从开口23h进入出口管23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穿过出口管23被吸出至第一流路P1以从储罐20取出。
(11)变形例
(11-1)变形例3A
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30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20组合。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30中,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取出机构110、120进行取出的部位的沿重力方向的高度位置与取出机构130的开口23h的高度位置不同。
(11-2)变形例3B
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30是出口管23的开口23h形成于U字部23u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出口管23的形状不限于具有U字部23u。例如,如图8A所示,出口管23的形状也可以是I字形。I字形的出口管23被安装在设于储罐20的底面20b的出口20e上。出口管23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底面20b朝重力方向的下方流动。取出机构130是形成于I字形的出口管23的开口23h,开口23h位于储液部21中。此外,如图8B所示,出口管23的形状也可以是L字形。L字形的出口管23被安装在设于储罐20的侧面20s的出口20e上。出口管23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侧面20s朝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流动。取出机构130是形成于L字形的出口管23的开口23h,开口23h位于储液部21中。更详细而言,L字形的出口管23的拐角处形成有开口23h。
(12)特征
第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3A、3B的空调机1中,开口23h形成在位于储液部21中的出口管23的规定部位。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能从形成于该规定部位处的开口23h返回至第一流路P1。具体而言,第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3A、3B的空调机1能够通过出口管23的U字部23u,I字形的出口管23或L字形的出口管23的开口23h,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吸出至第一流路P1。能抑制大量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20的储液部21积存。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3A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四实施方式>
(13)整体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不同的搅拌机构140。除搅拌机构140以外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搅拌机构140以外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除搅拌机构140以外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14)搅拌机构140的结构和动作
第四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包括搅拌储罐20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搅拌机构140。第四实施方式的储罐20具有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内部的入口管24。搅拌机构140是设于储罐20的内壁25的附近的入口管24的结构。作为搅拌机构140的入口管24的结构是沿储罐20的内壁25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喷出的结构。更详细而言,内壁25从上面观察时呈圆环形,且入口管24的喷出方向是圆环形的内壁25的切线方向。通过沿内壁25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喷出,使储罐20中产生回旋流动。通过该回旋流动,促进从入口管24向储罐20中喷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含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较为理想的是,使从入口管24喷入的混合制冷剂尽可能长时间地回旋。因此,入口管24例如朝比水平靠上方的方向喷出。
通过这样的搅拌机构140,从入口管24进入的液态混合制冷剂蒸发而不在储罐20中积存。换言之,从储罐20的出口管23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不会增加。
(15)变形例
(15-1)变形例4A
第四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4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120、130组合。
(16)特征
第四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4A的空调机1中,搅拌机构140是沿储罐20的内壁25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入口管24喷出的结构。搅拌机构140中,能够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回旋流动沿储罐的内壁发生。通过此回旋流动促进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从而液态第二制冷剂变得难以在储罐20中残留。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4A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五实施方式>
(17)整体结构
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10所示,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不同的搅拌机构150。除搅拌机构150以外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搅拌机构150以外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除搅拌机构150以外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18)搅拌机构150的结构和动作
第五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10所示,包括搅拌储罐20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搅拌机构150。搅拌机构150包括在储罐20中供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导入流路35。制冷剂导入流路35在储罐20中与喷出口35a相连。制冷剂导入流路35在压力比储罐20中的压力高的制冷剂回路中的部位处与引入口35b相连。具体而言,与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一膨胀阀13的流路相连。连接第一热交换器12与第一膨胀阀13的流路中,压缩机11中压缩后的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流动。制冷剂导入流路35的喷出口35a优选为与储罐20的储液部21相连。此外,喷出口35a优选为与储液部21的底部相连。制冷剂导入流路35中设有流量调节阀36。如果让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制冷剂导入流路35流动到储罐20,则会发生与热能的输送无关的混合制冷剂的循环,从而效率降低。为了抑制这样的效率降低,例如如果储罐20中积存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就打开流量调节阀36以将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导入至储罐20。为了在适当的时刻将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导入,如图11所示,流量调节阀36通过控制器90被控制。或者,在储罐20中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容易积存的状态时,打开流量调节阀36以将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导入到储罐20。为了在储罐20中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容易积存的状态时打开流量调节阀36,如图11所示,流量调节阀36通过控制器90被控制。为了将适当的时刻存储在控制器90中,例如可以预先通过使用实际设备的实验或模拟来获取与适当的时刻相关的情报。
通过将制冷剂回路10中的高压的混合制冷剂导入到储罐20中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20中被搅拌。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20中被搅拌,从而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变得容易蒸发。通过这样的搅拌机构150,储罐20中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蒸发而不在储罐20中积存。换言之,从储罐20的出口管23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不会增加。
(19)变形例
(19-1)变形例5A
第五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5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120、130组合。此外,第五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50也可以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40组合。
(20)特征
第五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5A的空调机1中,通过从制冷剂导入流路35喷出至储罐20中的压力高的高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使储罐20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被搅拌。在储罐20中促进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储罐20中液态第二制冷剂变得难以残留。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五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5A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六实施方式>
(21)整体结构
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不同的旁通部160。除旁通部160以外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旁通部160以外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除旁通部160以外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22)旁通部160的结构和动作
第五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12所示,包括绕过储罐20的旁通部160。旁通部160由与第一流路P1和第二流路P2相连而绕过储罐20的旁通流路40,开闭旁通流路40的开闭阀41,以及作为控制开闭阀41的控制部的控制器90构成。开闭阀41是根据来自控制器90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的电动式的开闭阀。控制器90在规定量以上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的情况以及湿度比规定值小的情况下的运转时,进行打开开闭阀41的控制。通过这样的控制,压缩机11不发生故障程度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经由储罐20而返回到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开闭阀41在打开的情况下,与未设有旁通部160的情况相比,储罐20中被分离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减少。通过这样的旁通部160的动作,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减少。换言之,从储罐20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不会增加。
另外,关于将开闭阀41开闭的规定的运转以及开闭的时刻,例如预先通过使用实际设备进行实验来确定,或者通过模拟来确定,并存储在控制器90中。
(23)变形例
(23-1)变形例6A
第六实施方式的旁通部160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120、130组合。此外,第六实施方式的旁通部160也可以与第四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40、150组合。
(23-2)变形例6B
第六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通过电动开闭的开闭阀41,但作为开闭阀41的替代,也可以使用能够改变开度的电动阀。
(24)特征
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6A、6B的空调机1中,通过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90的控制的结果是,在规定的运转时,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经由储罐20而穿过旁通流路40。该规定的运转时,如果不经由旁通流路40而是经由储罐20的话,则是从储罐20流出至第一流路P1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的运转。规定的运转时通过旁通流路40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经由储罐20而从第二流路P2向第一流路P1流动,从而能够防止第二制冷剂在规定的运转时在储罐20中积存。由此,能够抑制从压缩机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6A、6B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七实施方式>
(25)整体结构
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14所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以及内部热交换器45。除内部热交换器45以外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内部热交换器45以外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除内部热交换器45的部分以外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26)内部热交换器45的结构和动作
如图14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结构100包括进行第一流路P1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交换并加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内部热交换器45。在此,内部热交换器45对从第一热交换器流至第一膨胀阀13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流至第一流路P1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储罐20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第一流路P1中汇流后,通过加热在第一流路P1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能够提高被压缩机11吸入的混合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使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第一流路P1中汇流后提高过热度来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气化,从而能够防止大量的液态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11中。通过这样的作用,与未设有内部热交换器45的情况相比,能够让大量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储罐20返回至第一流路P1。通过设置这样的内部热交换器45,能容易地减少储罐20中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换言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比,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能更容易地抑制从储罐20的出口20e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27)变形例
(27-1)变形例7A
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对设有取出机构110和内部热交换器4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与内部热交换器45一起设置的取出机构不局限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是由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20、130与内部热交换器45的组成而构成。此外,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将第四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40、150与内部热交换器45组合。另外,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是将内部热交换器45装入第六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而构成。
(28)特征
在第七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7A的空调机1中,由于内部热交换器45中流向第一流路P1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被加热,第一流路P1中流动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被气化。由于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至少一部分被气化,被吸入到压缩机11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比例减少,因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1吸入大量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而发生故障的风险。因此,与未设有内部热交换器45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更多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储罐20流向第一流路P1,并且液态第二制冷剂在储罐20中变得难以残留。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七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7A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八实施方式>
(29)整体结构
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的结构不同,但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如图15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包括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包括检测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除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以外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相同,因此,除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的结构以外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此外,除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以外的部分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另外,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30)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的结构和动作
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控制制冷剂回路10(参照图1)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相关的设备并提高在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参照图1)处的吸入过热度的规定模式。更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由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90和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和第一膨胀阀13和第二膨胀阀16构成。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中,若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检测到储罐20中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则控制器90转移到规定模式。若控制器90转移到规定模式,则与转移前相比,进行提高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处的吸入过热度的控制。若控制器90转移到规定模式,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减小第一膨胀阀13的开度以减小流向第二热交换器14的混合制冷剂的流量,来提高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处的吸入过热度。若控制器90转移到规定模式,在制冷模式以及除湿制热模式下,通过减小第二膨胀阀16的开度以减小流向第三热交换器17的混合制冷剂的流量,来提高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处的吸入过热度。
通过控制器90转移到规定模式并提高压缩机11的吸入过热度,与转移到规定模式之前相比能够减少进入储罐20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或者,通过控制器90转移到规定模式并提高压缩机11的吸入过热度,与转移到规定模式之前相比能够减少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31)变形例
(31-1)变形例8A
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120、130组合。此外,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与第四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40、150组合。另外,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或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组合。
(31-2)变形例8B
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中,控制器90通过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确定转换至规定模式的时刻,但也可以通过使用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以外的方法确定转换至规定模式的时刻。例如构成为通过使用实际设备预先实验以使用液体制冷剂传感器81以外的现有的空调机中所使用的各种传感器80来确定转换至规定模式的时刻,则也可以省去液体制冷剂检测传感器81。
(32)特征
第八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8A、8B的空调机1中,储罐20中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时,作为控制部的控制器90转换至规定模式。通过控制器90转换至规定模式,能够提高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处的吸入过热度。由于吸入过热度的升高,在储罐20中,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变得难以积存,空调机1能够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如此,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八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8A、8B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第九实施方式>
(33)整体结构
图16中表示了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一例。将图1和图16比较可知,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在作为储罐20的替代设有接收器48这点上是不同的,但除此以外的结构是相同的。换言之,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是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中去除储罐20并安装接收器48的结构。
除接收器48以外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与除储罐20以外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相同,因此,除接收器48以外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结构的内容与除储罐20以外的上述的(1-2)中说明过的内容相同。例如三通阀15对将第二热交换器14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之间相连的状态和将第二热交换器14和第二膨胀阀16之间相连的状态进行切换。三通阀15在将第二热交换器14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之间相连的状态时,第二膨胀阀16被关闭,从而没有混合制冷剂从三通阀15经由第二膨胀阀16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7流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三通阀15在将第二热交换器14与第二膨胀阀16之间相连的状态时,混合制冷剂从三通阀15经由第二膨胀阀16以及第三热交换器17流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此外,流出第一热交换器12的混合制冷剂经由接收器48流向第一膨胀阀13。
此外,除接收器48以外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各模式下的动作也和除储罐20以外的上述的(1-3)中说明过的动作相同。例如制热模式的第一路径中,混合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1、第一热交换器12、接收器48、第一膨胀阀13、第二热交换器14、三通阀15和压缩机11。
制冷模式以及除湿制热模式的第二路径中,混合制冷剂依次流过压缩机11、第一热交换器12、接收器48、第一膨胀阀13、第二热交换器14、三通阀15、第二膨胀阀16、第三热交换器17和压缩机11。
在制热模式时混合制冷剂穿过的第一路径中,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并被压缩。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的混合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12。制热模式下,混合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与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交换器12中被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进入接收器48,剩余制冷剂积存在接收器48中。离开接收器48的制冷剂在第一膨胀阀13中被减压。在第一膨胀阀13中减压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与车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经由三通阀15被吸入压缩机11。
在制冷模式时混合制冷剂穿过的第二路径中,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被吸入并被压缩。压缩机11中被压缩的气态混合制冷剂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从压缩机11的排出口11b排出的混合制冷剂被送至第一热交换器12。制冷模式下,混合制冷剂不进行在第一热交换器12中的热交换。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2后的混合制冷剂进入接收器48,剩余制冷剂积存在接收器48中。离开接收器48的制冷剂经过全开状态的第一膨胀阀13。在第一膨胀阀13中没有被减压而通过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与车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二热交换器14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经由三通阀15在第二膨胀阀16中被减压。在第二膨胀阀16中减压后的混合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器17中与被吹出至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三热交换器17中热交换后的混合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
另外,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所使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使用与上述的(1-1)中说明过的相同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34)接收器48的结构和动作
第九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为接收器48。配置于比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的压力高的制冷剂回路10的高压部。第九实施方式中,接收器48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一膨胀阀13之间。接收器48具有不改变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例而使其经过的功能。制热模式或除湿制热模式下,例如进入接收器48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在接收器48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从接收器48离开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例相同。此外,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不存在储罐20。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剩余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在接收器48中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率也不变化。另外,接收器48中积存的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率,与进出接收器48的混合制冷剂相比即使有若干变化,与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储罐20中积存的情况相比,对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组成造成的影响也非常小。
(35)变形例
(35-1)变形例9A
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对去除储罐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不去除储罐20且包括接收器48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中,也可以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或第三实施方式的取出机构110、120、130组合构成。第九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与第四实施方式或第五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40、150组合。此外,第九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也可以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或第七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组合。另外,第九实施方式的搅拌机构100也可以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组合。
(35-2)变形例9B
第九实施方式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中,如图17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包括内部热交换器45。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B的组成调节机构100,如图17所示,通过内部热交换器45,进行从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被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交换并加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此,内部热交换器45对从接收器48流向第一膨胀阀13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流入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之前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加热流入到压缩机11的吸入口11a之前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能够提高被吸入压缩机11的混合制冷剂的过热度。通过提高过热度将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气化,从而能够防止大量的液态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
(35-3)变形例9C
第九实施方式的变形例9C的组成调节机构100中,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接收器49设于第二热交换器14与第二膨胀阀16之间。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使用两个接收器48、49的情况下,制热模式或除湿制热模式下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在接收器48中,制冷模式下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在接收器49中。组成调节机构100为了进行这样的动作,设有包括开闭阀48a、49a的切换机构。制冷模式下为了不让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向接收器48,开闭阀48a打开。若开闭阀48a打开,则混合制冷剂绕过接收器48流动。制冷模式下,开闭阀49a关闭且绕过接收器49的流路被阻断,第二热交换器14中液化过的混合制冷剂经过接收器49。
制热模式或除湿制热模式下,开闭阀48a关闭,且开闭阀49a打开。在这种情况下,如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那样,液态混合制冷剂经过接收器48。此时,开闭阀49a打开,因此,混合制冷剂绕过接收器49流动,在接收器49中混合制冷剂不流动。
(36)特征
第九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9A、9B、9C的空调机1中,能够在接收器48中积存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或者能够在两个接收器48、49中积存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能够在接收器48、49中积存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因此,例如能够取消用于承担积存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用的储罐20。在接收器48、49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的比例的变化被抑制,因此,空调机1能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此外,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中即使设置储罐20,由于能在接收器48、49中积存剩余制冷剂,也不必在储罐20中积存剩余制冷剂,因此,能够减少在储罐20中积存的液态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量。其结果是,通过抑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歧化反应的风险升高。另外,第九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9A、9B、9C的空调机1是热泵装置的一例。
此外,第一制冷剂是可燃性的情况下,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升高。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空调机1的效率、能力降低。此外,通过抑制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能够防止由于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变大,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混合制冷剂不具有适当的组成而导致无法对空调机1进行精细的控制。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以及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态、细节的多种变更。
(符号说明)
1空调机1(热泵装置的示例);
10制冷剂回路;
11压缩机;
12第一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的示例);
20储罐;
21储液部;
23出口管;
23e出口端;
23h开口;
23i入口端;
24入口管;
30膨胀机构;
34细径管;
35制冷剂导入流路;
35a喷出口;
35b引入口;
40旁通流路;
41开闭阀;
45内部热交换器;
48,49接收器;
90控制器(控制部的示例);
100组成调节机构;
110,,120,130取出机构;
140,150搅拌机构;
P1第一流路;
P2第二流路;
P1a小径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90431号公报

Claims (16)

1.一种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回路(10),所述制冷剂回路供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循环,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括第一制冷剂和沸点比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沸点高的第二制冷剂;
压缩机(11),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对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压缩;以及
组成调节机构(100),所述组成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抑制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
所述第一制冷剂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碳-碳不饱和键的分子式表示的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包括储罐(20),所述储罐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与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相连的第一流路(P1)以及与所述第一流路相连的出口,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抑制进入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吸入口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例与进入所述储罐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相比增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罐具有积存液态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储液部(21),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是使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储液部连通,将液态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所述储液部取出并使其向所述第一流路流出的取出机构(110、120、13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机构(110)包括使在所述取出机构中流动的液态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膨胀的膨胀机构(30)。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机构(12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流路的小径部(P1a)以及连接所述储液部和所述小径部的细径管(34),
所述小径部具有比所述小径部的上游的所述第一流路的内径以及所述小径部的下游的所述第一流路的内径小的内径,
所述细径管具有比所述小径部的内径小的内径。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罐具有设于所述出口,且与所述第一流路相连的出口管(23),
所述出口管具有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吸入口相连的出口端(23e)以及位于所述储罐的内部的入口端(23i),
所述取出机构是形成于位于所述储液部中的所述出口管的规定部位的开口(23h)。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包括搅拌所述储罐中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搅拌机构(140、15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罐在内壁的附近具有将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引入内部的入口管(24),
所述搅拌机构(140)是沿所述储罐的所述内壁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喷出的所述入口管的结构。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搅拌机构(150)包括制冷剂导入流路(35),所述制冷剂导入流路将喷出口(35a)与所述储罐连接,并将引入口(35b)与压力比所述储罐中的压力高的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部位连接,且供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从所述引入口流向所述喷出口。
10.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包括进行向所述第一流路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交换,且加热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内部热交换器(45)。
11.如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供进入所述储罐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第二流路(P2),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相连且绕过所述储罐的旁通流路(40)、开闭所述旁通流路的开闭阀(41)以及控制所述开闭阀的控制部(90),
在所述储罐进行与所述第二流路中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例相比所述第一流路中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制冷剂的比例增加的规定的运转时,所述控制部进行打开所述开闭阀的控制。
12.如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包括控制部(90),所述控制部具有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相关的设备,从而提高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吸入口处的吸入过热度的规定模式,
所述控制部在液态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积存在所述储罐中时,转换至所述规定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组成调节机构是接收器(48、49),所述接收器配置于压力比所述压缩机的吸入口高的所述制冷剂回路的高压部,且不改变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的所述第一制冷剂和所述第二制冷剂的比例地使其经过。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所述第一制冷剂,包括反式-1,2-二氟乙烯。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作为所述第一制冷剂,包括三氟乙烯。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装置(1),其特征在于,
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2),所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制冷剂回路中,对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电动汽车的车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CN202280026131.XA 2021-03-31 2022-03-29 热泵装置 Pending CN1171574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1279A JP2022157187A (ja) 2021-03-31 2021-03-31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21-061279 2021-03-31
PCT/JP2022/015707 WO2022210794A1 (ja) 2021-03-31 2022-03-29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57495A true CN117157495A (zh) 2023-12-01

Family

ID=83459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6131.XA Pending CN117157495A (zh) 2021-03-31 2022-03-29 热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9177A1 (zh)
EP (1) EP4317861A1 (zh)
JP (1) JP2022157187A (zh)
CN (1) CN117157495A (zh)
WO (1) WO20222107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3576U (zh) * 1980-10-21 1982-05-06
JP3055854B2 (ja) * 1994-05-30 2000-06-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サイクル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0882462A (ja) * 1994-09-12 1996-03-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Hfc系非共沸冷媒混合物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H0894213A (ja) * 1994-09-23 1996-04-1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3601122B2 (ja) * 1995-08-03 2004-1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装置
JP2006078087A (ja) * 2004-09-09 2006-03-23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9180469A (ja) * 2008-01-31 2009-08-13 Calsonic Kansei Corp 超臨界冷凍サイクル用アキュムレータ
WO2015140887A1 (ja) * 2014-03-17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390431B2 (ja) 2015-01-07 2018-09-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7145826A1 (ja) * 2016-02-24 2017-08-31 旭硝子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55396B2 (ja) * 2017-06-13 2020-09-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752935B (zh) * 2018-09-28 2022-08-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7187A (ja) 2022-10-14
EP4317861A1 (en) 2024-02-07
US20240019177A1 (en) 2024-01-18
WO2022210794A1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48198B (zh) 热泵循环装置
CN102232167B (zh) 跨临界制冷循环中的液体蒸气分离
CN102589198B (zh) 制冷剂散热器
CN101163926B (zh) 空调机
EP3088819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84274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656402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060254308A1 (en) Ejector cycle device
JP6087744B2 (ja) 冷凍機
CN109515115B (zh) 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汽车空调***和控制方法
JPWO201210489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20010092335A (ko) 임계냉매압력을 가진 이젝터 사이클 시스템
CN108603702A (zh) 热泵循环
CN108463676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H08145489A (ja) 冷凍装置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15128916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065361A (zh) 具有多通位置阀的热泵***
JP4270098B2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CN117157495A (zh) 热泵装置
JP2009222357A (ja) 冷凍装置
JP707872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0792458B1 (ko) 압축기의 오일분리장치
JPH11159920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126300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EP3404341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liquid circula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