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45551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45551A
CN116745551A CN202180027110.5A CN202180027110A CN116745551A CN 116745551 A CN116745551 A CN 116745551A CN 202180027110 A CN202180027110 A CN 202180027110A CN 116745551 A CN116745551 A CN 116745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pipe
connector
opening
chec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271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井茂雄
木户佑哉
细川升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go Seisakush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go Seisakush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go Seisakusho Corp filed Critical Togo Seisakush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745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455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8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 F16L37/0885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with access to the split elastic ring from a radial or tangential opening in the coup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084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 F16L37/08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combined with automatic locking by means of a split elastic 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0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in whic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butting or axially overlapping ends is maintained by locking members using hooks, pawls or other movable or insertable locking members
    • F16L37/14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 F16L37/142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where the securing element is inserted tangentially
    • F16L37/144Joints secured by inserting between mating surfaces an element, e.g. a piece of wire, a pin, a chain where the securing element is inserted tangentially the securing element being U-shap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其具备连接器主体和保持件。连接器主体具备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保持件具备第1脚部、第2脚部、以及能够以使得第1脚部和第2脚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式产生开放弹性变形的中间部。第1开口部的端面具备第1引导面,当对第1脚部施加有朝***方向的力时,第1引导面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第1脚部。第2开口部的端面具备第2引导面,当对第2脚部施加有朝***方向的力时,第2引导面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第2脚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要求2020年4月9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第2020-070254号的优先权,所述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管接头。管接头具备凸部件、凹部件、以及卡止部件。卡止部件在凸部件***到凹部件的状态下使两者处于防脱落状态。卡止部件由一对卡合轴部和连接该一对卡合轴部的连结轴部构成。卡止部件安装于凹部件。在凸部件***凹部件时,卡止部件被凸部件的大径部按压而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38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卡止部件变形的状态是一对卡合轴部分别以连结轴部侧的端部为中心而朝外侧转动的状态。因此,当卡止部件已变形时,卡合轴部中位于与连结轴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大幅度地向外侧突出。其结果为,需要在管接头的周围设置用于容许卡止部件变形的较大的缝隙。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优选提供一种能够减小保持件周围的缝隙的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公开的一个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其具备连接器主体和保持件,并构成为分别与具有凸起部的第1管、以及第2管连结。
所述连接器主体具备:***孔,所述***孔供所述第1管***;第1开口部,所述第1开口部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连通至所述***孔;以及第2开口部,所述第2开口部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连通至所述***孔,并且与所述第1开口部相对。
所述保持件具备:第1脚部,所述第1脚部构成为,***所述第1开口部,并与已被连结的所述第1管的外周面中比所述凸起部靠前侧的部分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1管的脱离;第2脚部,所述第2脚部构成为,***所述第2开口部,并与已被连结的所述第1管的外周面中比所述凸起部靠前侧的部分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1管的脱离;以及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第1脚部中的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脚部中的第2连接部,并能够以使得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式产生开放弹性变形。
所述第1开口部的端面具备第1引导面,当对所述第1脚部施加有朝所述第1管的***方向的力时,所述第1引导面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所述第1脚部。
所述第2开口部的端面具备第2引导面,当对所述第2脚部施加有朝所述***方向的力时,所述第2引导面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所述第2脚部。
在将所述第1管***所述***孔时,所述第1引导面引导被所述凸起部施加了朝所述***方向的力的所述第1脚部,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被所述凸起部施加了朝所述***方向的力的所述第2脚部,由此,所述第1脚部与所述第2脚部之间的间隔成为容许所述凸起部通过的间隔。
当第1管***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连接器所具备的***孔时,保持件以使得第1连接部与第2连接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式产生开放弹性变形。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连接器能够抑制第1脚部以第1连接部为中心而朝外侧转动的情况。并且,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连接器能够抑制第2脚部以第2连接部为中心而朝外侧转动的情况。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连接器能够抑制在将第1管******孔时,保持件大幅度地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从而本公开的一个方案的连接器能够减小保持件周围的缝隙。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从上方向U侧的视点观察到的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从左方向L侧的视点观察到的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从下方向D侧的视点观察到的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从右方向R侧的视点观察到的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从轴前方向F侧的视点观察到的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从轴后方向B侧的视点观察到的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图1中的VII-VII截面处的剖视图。
图8是图2中的VIII-VIII截面处的剖视图。
图9A是示出从上方向U侧的视点观察到的保持件的结构的说明图;图9B是示出从轴前方向F侧的视点观察到的保持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第1管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A以及图11B是示出将第1管******孔且凸起部未接触第1脚部以及第2脚部时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说明图。
图12A以及图12B是示出凸起部对保持件施力从而使间隔变大时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说明图。
图13A以及图13B是示出已被连结的连接器以及第1管的说明图。
图14A以及图14B是示出未从凸起部受力时的保持器的说明图。图14C以及图14D是示出从凸起部受力从而使间隔变大时的保持器的说明图。
图15A以及图15B是示出检验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6A以及图16B是示出将第1管******孔且凸起部未接触第1脚部以及第2脚部时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17A以及图17B是示出凸起部对保持件施力从而使间隔变大时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18A以及图18B是示出已与第1管连结的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19A以及图19B是示出已使检验器旋转时的连接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0A以及图20B是示出凸起部未对保持件施力时的检验器的说明图。图20C以及图20D是示出凸起部对保持件施力从而使宽度变大时的检验器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器;3…连接器主体;5…保持件;6…检验器;7…第1管;
9…前端;11…凸起部;13…前端部;15…大径部;17…中径部;
19…小径部;21…突起;23…通孔;25、27…台阶部;29…***孔;
31…第1开口部;33…第2开口部;35、39、43、47…端部;
37、41、45、49…倾斜部;50…O形环;51、53…突起部;52…衬套;
55…第1脚部;55A…第1连接部;57…第2脚部;57A…第2连接部;
59…中间部;61…弹性变形部;71…开环部;73…主体部;
75…罩盖部;77、79…槽;81、83…侧面;82、84…端面;
91、93…第1引导面;95、97…第2引导面;101、103…第1限制面;
105、107…第2限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连接器1的结构
(1-1)连接器1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8所示,连接器1具备连接器主体3和保持件5。连接器1还具备图15所示的检验器6。连接器1与图10所示的第1管7连结。此外,连接器1还与未图示的第2管连结。第2管例如为树脂管等。
另外,在下文中将图1中的左方向作为轴后方向B,并将图1中的右方向作为轴前方向F。此外,将图1中的近前方向作为上方向U,并将图1中的深远方向作为下方向D。此外,将图1中的下方向作为左方向L,并将图1中的上方向作为右方向R。
(1-2)第1管7的结构
参照图10对第1管7的结构进行说明。第1管7具有呈中空的圆筒形的基本形态。第1管7在前端9处开口。此外,第1管7在与前端9相反一侧的端部处也开口。
第1管7在从前端9朝轴前方向F移动后的位置处具备凸起部11。另外,对第1管7的方向的说明表示将第1管7连接到连接器1时的方向。
将凸起部11的外径设为d1。第1管7的外径在除凸起部11以外的部分是固定不变的。将除凸起部11以外的部分的外径设为d2。d1大于d2。将第1管7中比凸起部11靠前端9一侧的部分称为前端部13。前端部13的外径为d2。
(1-3)连接器主体3的结构
参照图1~图8对连接器主体3的结构进行说明。连接器主体3具有呈中空的圆筒形的基本形态。连接器主体3具备大径部15、中径部17、以及小径部19。大径部15位于连接器主体3中的靠轴前方向F的一侧。大径部15的外径大于中径部17以及小径部19的外径。
小径部19位于连接器主体3中的靠轴后方向B的一侧。小径部19的外径小于大径部15以及中径部17的外径。小径部1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呈圆环状的突起21。通过使小径部19***到第2管的内侧,而使第2管与连接器1连结。突起21顶进第2管的内周面,由此第2管不易从小径部19脱离。中径部17位于夹在大径部15和小径部19之间的位置处。
如图5~图8所示,连接器主体3的内部具备通孔23。通孔23与轴后方向B以及轴前方向F平行地延伸,并且贯穿连接器主体3。
如图8所示,连接器主体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台阶部25、27。台阶部25形成在中径部17。台阶部27形成在大径部15中位于轴后方向B的一侧。通孔23中比台阶部27靠轴前方向F侧的部分的直径最大。将通孔23中比台阶部27靠轴前方向F侧的部分称为***孔29。***孔29的直径略大于d1。
通孔23中比台阶部25靠轴后方向B侧的部分的直径最小,且小于d2。通孔23在台阶部25与台阶部27之间的部分的直径略大于d2,且小于d1。
如图1~图4、图8所示,连接器主体3具备第1开口部31和第2开口部33。第1开口部31是形成在大径部15中的靠轴前方向F侧且靠右方向R侧的槽。槽的宽度略大于后述的第1脚部55的直径。第1开口部31从大径部15的外周面连通至***孔29。
第1开口部31基本上沿大径部15的周向延伸。不过,如图1、图4所示,第1开口部31在靠上方向U侧的端部35的附近处具备倾斜部37。沿倾斜部37远离端部35的方向是具有轴后方向B的分量、右方向R的分量、以及下方向D的分量的方向。
此外,如图3、图4所示,第1开口部31在靠下方向D侧的端部39的附近处具备倾斜部41。沿倾斜部41远离端部39的方向是具有轴后方向B的分量、右方向R的分量、以及上方向U的分量的方向。
第2开口部33是形成在大径部15中的靠轴前方向F侧且靠左方向L侧的槽。槽的宽度略大于后述的第2脚部57的直径。第2开口部33从大径部15的外周面连通至***孔29。第2开口部33隔着***孔29的中心与第1开口部31相对。
第2开口部33基本上沿大径部15的周向延伸。不过,如图1、图2所示,第2开口部33在靠上方向U侧的端部43的附近处具备倾斜部45。沿倾斜部45远离端部43的方向是具有轴后方向B的分量、左方向L的分量、以及下方向D的分量的方向。
此外,如图2、图3所示,第2开口部33在靠下方向D侧的端部47的附近处具备倾斜部49。沿倾斜部49远离端部47的方向是具有轴后方向B的分量、左方向L的分量、以及上方向U的分量的方向。
如图1、图2、图4所示,连接器主体3具备突起部51、53。突起部51、53形成在大径部15的外周面中位于上方向U一侧的部分处。突起部51、53比其周围朝大径部15的径向外侧突出。突起部51、53沿大径部15的周向隔开间隔排列。
如图8所示,在***孔29中内插有O形环50和衬套52。O形环50位于***孔29中靠轴后方向B的一侧。衬套52位于比O形环50靠轴前方向F的一侧。
第1管7以前端9为先而***到***孔29,从而使第1管7与连接器1连结。如图8所示,当第1管7连结到连接器1时,前端9到达台阶部25的附近。凸起部11从轴前方向F侧抵接衬套52的侧面。前端部13内插到O形环50以及衬套52中。凸起部11位于比第1开口部31以及第2开口部33略靠轴后方向B侧的位置处。
(1-4)保持件5的结构
参照图9对保持件5的结构进行说明。例如由金属等线材构成保持件5。保持件5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保持件5具备第1脚部55、第2脚部57、以及中间部59。
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分别具有沿下方向D延伸且在下端附近处朝内侧弯曲的形状。
中间部59是连接第1脚部55中的第1连接部55A和第2脚部57中的第2连接部57A的部分。第1连接部55A是第1脚部55的上端。第2连接部57A是第2脚部57的上端。
中间部59具备弯曲成U字形的弹性变形部61。弹性变形部61能够产生使得其宽度W发生变化的弹性变形。更详细而言,弹性变形部61能够以使得呈U字形的口扩开开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以下称为开放弹性变形)。当产生开放弹性变形时,第1连接部55A和第2连接部57A在右方向R以及左方向L上的间隔D扩大。此外,当产生开放弹性变形时,与产生开放弹性变形之前相比,宽度W变大。当产生开放弹性变形时,宽度W的测量位置越趋向轴后方向B,宽度W在弹性变形部61中越相对地变窄。
图1~图8示出了将保持件5安装到连接器主体3,且将第1管7连接到连接器1的状态。在下文中将此时的保持件5的状态称为基本状态。另外,作为保持件5的状态,除了基本状态以外,还存在后述的扩张状态。
第1脚部55***到第1开口部31中。如图1、图3、图4所示,第1脚部55较深地进入到第1开口部31中,直至接触到端部35以及端部39。如图5、图8所示,第1脚部55朝着***孔29的中心方向进入。从轴前方向F一侧观察,第1脚部55位于与凸起部11重合的位置。第1脚部55位于比凸起部11靠轴前方向F侧的位置处。第1脚部55与第1管7的外周面中的比凸起部11靠轴前方向F侧的部分抵接。比凸起部11靠轴前方向F侧对应于比凸起部11靠前的前侧。第1脚部55限制与连接器1连结的第1管7的脱离。
第2脚部57***到第2开口部33中。如图1、图2、图3所示,第2脚部57较深地进入到第2开口部33中,直至接触到端部43以及端部47。如图5、图8所示,第2脚部57朝着***孔29的中心方向进入。从轴前方向F一侧观察,第2脚部57位于与凸起部11重合的位置。第2脚部57位于比凸起部11靠轴前方向F侧的位置处。第2脚部57与第1管7的外周面中的比凸起部11靠轴前方向F侧的部分抵接。第2脚部57限制与连接器1连结的第1管7的脱离。
如图1、图6、图7所示,中间部59与大径部15的外周面中的位于上方向U一侧的部分接触。弹性变形部61位于突起部51、53之间。弹性变形部61的朝向是使得U字的顶点位于轴后方向B一侧的朝向。当保持件5处于基本状态时,宽度W以及间隔D小于处于扩张状态时的宽度W以及间隔D。
(1-5)检验器6的结构
参照图15对检验器6的结构进行说明。检验器6具有呈环状的基本形态。更详细而言,从环的轴向观察,检验器6为具有开环部71的呈C字形的形态。检验器6套设在大径部15上。大径部15被***到检验器6的内侧。检验器6能够产生使开环部71扩大的弹性变形。
检验器6具备主体部73和罩盖部75。主体部73是抵接大径部15的外周面的部分。罩盖部75是从主体部73的外周侧朝轴前方向F延伸的部分。大径部15的外周面与罩盖部75之间存在缝隙。
主体部7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槽77、79。槽77、79从主体部73的靠轴后方向B侧的端部起形成到靠轴前方向F侧的端部。槽77、79以使得开环部71夹在槽77和槽79之间的方式而配置。
槽77的侧面中距开环部71较远的侧面81以如下方式倾斜,即,侧面81上的点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该点越靠近端面82。端面82是主体部73中面向开环部71的端面。槽79的侧面中距开环部71较远的侧面83以如下方式倾斜,即,侧面83上的点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该点越靠近端面84。端面84是主体部73中面向开环部71的端面。
2.保持件5的动作
参照图11~图14,对将第1管7连结到连接器1时的保持件5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1~图1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检验器6的标记。
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状态是将第1管7******孔29,且凸起部11未接触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的状态。此时,保持件5的状态为基本状态。在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状态时,如图14A所示,弹性变形部61未产生开放弹性变形,且宽度W较小。此外,如图14B所示,间隔D较小。
若从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深插第1管7,则凸起部11对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施加朝轴后方向B的力。轴后方向B对应于***方向。
第1脚部55被按压到图1所示的第1引导面91上。第1引导面91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37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后方向B一侧的端面。此外,第1脚部55被按压到图3所示的第1引导面93上。第1引导面93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41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后方向B一侧的端面。第1引导面91、93以如下方式倾斜,即,第1引导面91、93上的点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该点越靠向右方向R。因此,如图12A所示,第1脚部55被第1引导面91、93引导,从而朝右方向R移动。
第2脚部57被按压到如图1所示的第2引导面95上。第2引导面95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45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后方向B一侧的端面。此外,第2脚部57被按压到图3所示的第2引导面97上。第2引导面97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49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后方向B一侧的端面。第2引导面95、97以如下方式倾斜,即,第2引导面95、97上的点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该点越靠向左方向L。因此,如图12A所示,第2脚部57被第2引导面95、97引导,从而朝左方向L移动。
如图12A、图14C所示,通过第1脚部55朝右方向R移动,且第2脚部57朝左方向L移动,而使得弹性变形部61产生开放弹性变形,从而使宽度W变大。其结果为,如图12B、图14D所示,间隔D变宽。
通过间隔D变宽,第1脚部55与第2脚部57之间的间隔成为容许凸起部11通过的间隔。将此时的保持件5的状态称为扩张状态。凸起部11通过第1脚部55和第2脚部57之间,并朝比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更靠轴后方向B的一侧进入。
若凸起部11朝比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更靠轴后方向B的一侧进入,则凸起部11不再对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施力,因此,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通过由弹性变形产生的复原力而恢复到图14A以及图14B所示的状态。即,保持件5的状态恢复到基本状态。图13A以及图13B示出此时的连接器1以及第1管7的状态。
如图13A所示,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位于比凸起部11靠轴前方向F侧的位置处。如图13B所示,从轴前方向F一侧观察,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位于与凸起部11重合的位置。因此,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限制第1管7的脱离。以上过程的结果为,使第1管7连结到连接器1。
若对已被连结的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则凸起部11将第1脚部55按压到图1所示的第1限制面101和图3所示的第1限制面103上。轴前方向F对应于脱离方向。第1限制面101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37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前方向F一侧的端面。第1限制面103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41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前方向F一侧的端面。
第1限制面101、103以如下方式倾斜,即,第1限制面101、103上的点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该点越靠向右方向R。因此,即使对第1脚部55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从而使得第1脚部55被按压到第1限制面101、103上,第1脚部55也不会受到朝右方向R的引导。即,即使对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第1脚部55也不会受到朝使得间隔D变宽的方向的引导。
此外,若对已被连结的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则凸起部11将第2脚部57按压到图1所示的第2限制面105和图3所示的第2限制面107上。第2限制面105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45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前方向F一侧的端面。第2限制面107是大径部15中面对倾斜部49的端面,并且是位于轴前方向F一侧的端面。
第2限制面105、107以如下方式倾斜,即,第2限制面105、107上的点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该点越靠向左方向L。因此,即使对第2脚部5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从而使得第2脚部57被按压到第2限制面105、107上,第2脚部57也不会受到朝左方向L的引导。即,即使对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第2脚部57也不会受到朝使得间隔D变宽的方向的引导。
因此,即使对已被连结的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间隔D也不会变宽,从而凸起部11不能从第1脚部55与第2脚部57之间通过,因此第1管7不会从连接器1脱离。
3.检验器6的动作
参照图16~图20对连结第1管7时以及取出第1管7时的检验器6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6A以及图16B所示的状态是第1管7******孔29,且凸起部11未接触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的状态。此时,保持件5的状态为基本状态。
检验器6套设在大径部15中位于轴前方向F一侧的部分。罩盖部75位于比主体部73靠轴前方向F一侧的位置处。弹性变形部61被***到开环部71中。由于弹性变形部61未产生开放弹性变形,因此如图16A、图16B、图20A、图20B所示,开环部71未扩宽。
突起部51、53在大径部15的周向上的位置与槽77、79的位置错开。即使对检验器6施加朝轴后方向B的力,由于突起部51、53触碰到主体部73,因此检验器6不能沿轴后方向B移动。突起部51、53以及槽77、79对应于移动限制部。
若从图16A以及图16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深插第1管7,则成为图17A以及图17B所示的状态。弹性变形部61产生扩张变形从而使宽度W增大。其结果为,如图17A、图17B、图20C、图20D所示,检验器6以使得开环部71扩大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
与开环部71相对的端面82、84通过由弹性变形产生的复原力而被按压到弹性变形部61处,并受到来自弹性变形部61的反作用力。如图17A所示,弹性变形部61具有如下形状,即,宽度W的测量位置越趋向轴后方向B,则宽度W越窄,因此,反作用力包含轴后方向B的分量。其结果为,检验器6被朝轴后方向B施力。轴后方向B对应于***孔29的轴向。
在图17A以及图17B所示的状态下,突起部51、53在大径部15的周向上的位置与槽77、79的位置一致。因此,被朝轴后方向B施力的检验器6能够沿轴后方向B移动。在检验器6移动时,突起部51、53从槽77、79中经过。
在突起部51、53经过槽77、79的内部时,侧面81、83被按压到突起部51、53处,并受到来自突起部51、53的反作用力。由于侧面81、83以如上所述的方式倾斜,因此反作用力包含轴后方向B的分量。其结果为,检验器6被进一步朝轴后方向B强劲地施力。
图18A以及图18B示出第1管7的连结结束的状态。与连结第1管7之前相比,检验器6已朝轴后方向B产生了移动。保持件5恢复到基本状态,从而宽度W变小。因此,开环部71缩小。由于开环部71已缩小,因此,突起部51、53在大径部15的周向上的位置与槽77、79的位置错开。其结果为,即使对检验器6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检验器6也不会移动。
图19A以及图19B示出在第1管7已被连结到连接器1的状态下,使检验器6沿大径部15的周向进行了旋转后的状态。由于弹性变形部61被***到开环部71中,因此保持件5与检验器6共同旋转。此时,如图19B如所示,第1脚部55与第2脚部57之间的间隔大于凸起部11。因此,能够从连接器1取出第1管7。
4.连接器1实现的效果
(1A)在第1管7******孔29时,保持件5以使得间隔D变宽的方式产生开放弹性变形。因此,连接器1能够抑制第1脚部55以第1连接部55A为中心而朝外侧转动的情况。并且,连接器1能够抑制第2脚部57以第2连接部57A为中心而朝外侧转动的情况。因此,连接器1能够抑制在第1管7******孔29时,保持件5大幅度地向外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连接器1能够减小保持件5周围的缝隙。
(1B)在对已被连结到连接器1的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时,第1限制面101、103、以及第2限制面105、107不会朝使得间隔D扩宽的方向引导第1脚部55以及第2脚部57。因此,即使对已被连结到连接器1的第1管7施加朝轴前方向F的力,第1管7也不易从连接器1脱离。
(1C)连接器1具备检验器6。检验器6在第1管7与连接器1连结之前的位置与检验器6在第1管7与连接器1连结之后的位置不同。因此,用户通过观察检验器6的位置便能够得知第1管7是否已与连接器1连结。此外,用户通过旋转检验器6便能够轻易地将第1管7从连接器1中取出。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并加以实施。
(1)可以由多个构成元素分担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或者可以将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统合到一个构成元素中。此外,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者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等。
(2)除了上述的连接器1以外,也可以通过以该连接器1为构成元素的***、以及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等各种方式来实现本公开。

Claims (3)

1.一种连结器,其具备连接器主体和保持件,并构成为分别与具有凸起部的第1管、以及第2管连结,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主体具备:
***孔,所述***孔供所述第1管***;
第1开口部,所述第1开口部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连通至所述***孔;以及
第2开口部,所述第2开口部从所述连接器主体的外周面连通至所述***孔,并且与所述第1开口部相对,
所述保持件具备:
第1脚部,所述第1脚部构成为,***所述第1开口部,并与已被连结的所述第1管的外周面中比所述凸起部靠前侧的部分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1管的脱离;
第2脚部,所述第2脚部构成为,***所述第2开口部,并与已被连结的所述第1管的外周面中比所述凸起部靠前侧的部分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1管的脱离;以及
中间部,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第1脚部中的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脚部中的第2连接部,并且所述中间部能够以使得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2连接部之间的间隔变宽的方式产生开放弹性变形,
所述第1开口部的端面具备第1引导面,当对所述第1脚部施加有朝所述第1管的***方向的力时,所述第1引导面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所述第1脚部,
所述第2开口部的端面具备第2引导面,当对所述第2脚部施加有朝所述***方向的力时,所述第2引导面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所述第2脚部,
在将所述第1管***所述***孔时,所述第1引导面引导被所述凸起部施加了朝所述***方向的力的所述第1脚部,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被所述凸起部施加了朝所述***方向的力的所述第2脚部,由此,所述第1脚部与所述第2脚部之间的间隔成为容许所述凸起部通过的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口部的端面构成为,当对所述第1脚部施加有朝所述第1管的脱离方向的力时,所述第1开口部的端面不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所述第1脚部;
所述第2开口部的端面构成为,当对所述第2脚部施加有朝所述脱离方向的力时,所述第2开口部的端面不朝使得所述间隔变宽的方向引导所述第2脚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检验器,所述检验器为具有开环部的呈C字形的形态,所述检验器能够产生使所述开环部扩大的弹性变形,并且所述检验器套设在所述连接器主体上,
所述中间部能够以使得所述中间部的宽度产生变化的方式弹性变形,
所述中间部具备***到所述开环部的弹性变形部,
所述弹性变形部具有如下形状,即,至少在所述宽度已扩大时,所述宽度的测量位置越趋向所述***孔的轴向,则所述宽度越窄,
所述检验器构成为,在所述第1管被***到所述***孔时,通过所述宽度增大而使所述检验器以所述开环部扩大的方式产生弹性变形,并通过由弹性变形产生的复原力朝所述轴向对所述检验器施力,
所述连接器还具备移动限制部,在所述第1管未被***到所述***孔时,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检验器沿所述轴向移动,并且在所述第1管被***到所述***孔且所述开环部已扩大时,所述移动限制部容许所述检验器沿所述轴向移动。
CN202180027110.5A 2020-04-09 2021-03-05 连接器 Pending CN1167455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0254 2020-04-09
JP2020070254A JP7506513B2 (ja) 2020-04-09 2020-04-09 コネクタ
PCT/JP2021/008712 WO2021205794A1 (ja) 2020-04-09 2021-03-0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45551A true CN116745551A (zh) 2023-09-12

Family

ID=78023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27110.5A Pending CN116745551A (zh) 2020-04-09 2021-03-0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31655B2 (zh)
JP (1) JP7506513B2 (zh)
CN (1) CN116745551A (zh)
DE (1) DE112021002236T5 (zh)
WO (1) WO20212057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891A (ja) * 1990-11-26 1993-02-09 Nitta Moore Co Ltd 管継手
JP2001289381A (ja) 2000-04-05 2001-10-19 Togo Seisakusho Corp コネクタ
FR2855590B1 (fr) * 2003-05-27 2006-10-20 Caillau Ets Embout de connexion rapide
JP2005042794A (ja) * 2003-07-28 2005-02-17 Togo Seisakusho Corp コネクタとそのコネクタに用いるクランプガイド及びクランプ
JP4330415B2 (ja) 2003-10-01 2009-09-1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管継手
US7438328B2 (en) * 2005-03-25 2008-10-21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Quick connector
DE102006002565A1 (de) 2006-01-05 2007-07-12 Alfred Kärcher Gmbh & Co. Kg Kupplungsteil für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JP5222580B2 (ja) 2007-10-22 2013-06-26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コネクタ
US8240716B2 (en) * 2008-08-07 2012-08-14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 LLC Quick connector coupling with pull tab verifier
KR20130098170A (ko) 2010-05-04 2013-09-04 노마 유.에스. 홀딩 엘엘씨 퀵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6147210B2 (ja) 2014-03-17 2017-06-14 株式会社ニフコ 管状体のロック機構
US10550982B2 (en) * 2016-06-17 2020-02-04 Ti Group Automotive Systems, Llc Quick connector
EP3267086A1 (en) * 2016-07-05 2018-01-10 MANN+HUMMEL GmbH Coupling arrangement, a connector for a coupling arrangement and a duct comprising a coupling arrangement
JP7297228B2 (ja) 2018-10-31 2023-06-26 Kj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抗菌性爪化粧料
JP2023547911A (ja) * 2020-10-26 2023-11-14 オエティカ エヌワイ インク 流体接続アセンブ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67618A (ja) 2021-10-21
US20230151915A1 (en) 2023-05-18
JP7506513B2 (ja) 2024-06-26
WO2021205794A1 (ja) 2021-10-14
DE112021002236T5 (de) 2023-01-26
US12031655B2 (en) 202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23371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5420991B2 (ja) コネクタ
US6093043A (en) Connector locking mechanism
JP3988180B2 (ja) 接続確認機能付き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7641502B2 (en) Connector device
JP4085362B2 (ja) 接続確認機能付き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2002013684A (ja) クィックコネクタ
CN107732497B (zh) 连接器
US9979111B2 (en) Female terminal having a locking arrangement for a cylindrical spring contact
JP2020035550A (ja) コネクタ構造
KR20230043660A (ko) 커넥터
CN116745551A (zh) 连接器
US20060141869A1 (en) Tube for transporting fluid
JP329679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103640B (zh) 端子连接结构
US20220026003A1 (en) Quick connector
JP2007287611A (ja) コネクタ
US20230366497A1 (en) Connector
JP4982321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JPWO2006100763A1 (ja) 光ケーブルの固定構造
JP4461379B2 (ja) コネクタ
CN216981002U (zh) 双向稳接对插式连接器
JP3988191B2 (ja) 半嵌合防止機能を有する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US20230033701A1 (en) Connector
JP2019153407A (ja)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