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0600B -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 Google Patents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0600B
CN112440600B CN202010477225.1A CN202010477225A CN112440600B CN 112440600 B CN112440600 B CN 112440600B CN 202010477225 A CN202010477225 A CN 202010477225A CN 112440600 B CN112440600 B CN 1124406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inder
portions
base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72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0600A (zh
Inventor
栗山朋之
清水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 Ji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40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06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06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0006Covers for loose-leaf b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0006Covers for loose-leaf binders
    • B42F13/002Covers for loose-leaf binders with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165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with flexible or resilient claws or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1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 B42F13/2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 B42F13/2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 B42F13/2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with claws or rings pivotable about an axis or axes parallel to binding edges in two sections engaging each other when closed and locked when so engaged, e.g. snap-a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4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combined or form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punches, stands
    • B42F13/406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combined or form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punches, stands with means for holding pencils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将装订环部维持成开放状态而特别好用的环式装订器及具备它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本发明是环式装订,具备一对基部、半环部、轴部、轴支承部,前述一对基部向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互相平行的方向上被相邻地配置,前述半环部一体地形成于一对基部的每一个,前述轴部设置于一方的基部,前述轴支承部设置于另一方的基部,经由轴支承部和轴部的转动动作,一对基部彼此进行相对转动位移,由此,半环部的各自的末端部能够在封闭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在一对基部的相邻部位的一方设置卡止部,在另一方设置被卡止部,一对基部彼此在将半环部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切换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被卡止部被卡止于卡止部。

Description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背景技术
安装于活页夹(文件夹)的封皮、能够将沿一边穿孔设置有装订孔的活页纸等被装订物合订的环式装订器被广泛知晓。
这种环式装订器构成为,使互相平行的两张基板相对地转动位移,由此,能够使形成于各基板的多对半环部(半环部分)在通过它们各自的末端部互相卡合而成环形状的封闭位置与各自的末端部互相分离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578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698320号公报。
以往的环式装订器中,使用者打开装订环部后,有正向该装订环部将活页纸等合订时装订环部不慎封闭的情况,从好用的观点出发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装订环部维持开放状态、特别好用的环式装订器及具备它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本发明是一种环式装订器,前述环式装订器安装于活页夹,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基部、半环部、轴部、轴支承部,前述一对基部向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互相平行的方向上被相邻地配置,前述半环部一体地形成于前述一对基部的每一个,前述轴部设置于一方的基部,前述轴支承部设置于另一方的基部,并且将前述轴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承,经由前述轴支承部和前述轴部的转动动作,前述一对基部彼此进行相对转动位移,由此,设置于前述一对基部的前述半环部的各自的末端部互相接近,能够在形成圆环形状的装订环部的封闭位置、前述半环部的各自的末端部互相分离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在前述一对基部的互相相邻的相邻部位的一方设置卡止部,在另一方设置能够与前述卡止部卡合的被卡止部,前述一对基部彼此在将半环部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切换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前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前述卡止部,前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前述卡止部的状态下前述半环部被维持在开放位置。
在环式装订器中,也可以是,前述被卡止部为从一方的基部的主体表面突出的被卡止侧凸部,前述卡止部形成于另一方的基部的主体表面,并且包括能够接收前述被卡止侧凸部的卡止侧凹部及与该卡止侧凹部连结设置的卡止侧凸部,前述一对基部彼此在将半环部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切换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前述被卡止侧凸部越过前述卡止侧凸部而被前述卡止侧凹部接收,由此前述半环部被维持成开放位置,被前述卡止侧凹部接收的状态的前述被卡止侧凸部向该卡止侧凹部的相反侧越过前述卡止侧凸部,由此基于前述卡止部的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被解除。
此外,在环式装订器中,也可以是,前述卡止侧凹部及前述被卡止侧凸部具有互补的形状及大小。
此外,在环式装订器中,也可以是,在前述一对基部的具有前述轴支承部的一方的基部形成有前述卡止部,并且在具有前述轴部的一方的基部形成有前述被卡止部。
此外,本发明能够作为具有环式装订器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特定。例如,也可以是,本发明是具备上述任一项的环式装订器、固定有前述环式装订器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皮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前述封皮包括封面铰链部和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前述封面铰链部沿与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正交的方向遍及该封皮的整宽范围地延伸,前述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被上下地区分,并且被经由该封面铰链部转动自如地连结,前述环式装订器为,一方的基部被沿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的至少某一方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固定,并且另一方的基部装配于该一方的基部,通过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开闭,能够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封面铰链部设置于前述封皮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
此外,也可以是,带装订器的活页夹还具备内侧罩体,前述内侧罩体具有罩安装部和罩主体部,前述罩安装部安装于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侧,前述罩主体部以上下方向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方式连结于前述罩安装部,能够配置成与前述封皮相向,前述罩主体部包括第1罩铰链部、上侧罩区域部及下侧罩区域部,前述第1罩铰链部沿前述罩主体部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延伸,并且配置于与前述封面铰链部对应的位置,前述上侧罩区域部及下侧罩区域部以前述第1罩铰链部为界区分成上下,并且经由该第1罩铰链部被转动自如地连结,能够通过以前述第1罩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罩区域部及前述下侧罩区域部开闭来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第1罩铰链部设置于前述罩主体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罩安装部包括第1罩安装部和第2罩安装部,前述第1罩安装部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在既定范围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上侧封面部,前述第2罩安装部与前述第1罩安装部独立地设置,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在既定范围滑动自如地安装于前述下侧封面部。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第1罩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第1滑动长孔,通过使被前述第1滑动长孔接收并且固定于前述上侧封面部的第1卡合片沿该第1滑动长孔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前述上侧封面部滑动,前述第2罩安装部具有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的第2滑动长孔,通过使被前述第2滑动长孔接收并且固定于前述下侧封面部的第2卡合片沿该第2滑动长孔位移,能够相对于前述下侧封面部滑动。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内侧罩体还具有第2上侧罩铰链部和第2下侧罩铰链部,前述第2上侧罩铰链部沿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并且相对于前述第1罩安装部将前述上侧罩区域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前述第2下侧罩铰链部沿前述封皮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延伸,并且被与前述第2上侧罩铰链部独立地设置,且相对于前述第2罩安装部将前述下侧罩区域部旋转自如地连结。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内侧罩体具有***前述装订环部的装订环***开口,前述装订环***开口具有能够抑制前述第1罩安装部及前述第2罩安装部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滑动时与前述装订环部的干涉的、沿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上下尺寸。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装订器包括设置于前述上侧封面部第1装订器、设置于前述下侧封面部第2装订器,还具备卡合机构,前述卡合机构为,在将前述封皮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通过使前述第1装订器的装订环部和前述第2装订器的装订环部相互卡合,将前述封皮维持成对折状态。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前述卡合机构包括设置于前述第1装订器及前述第2装订器的一方的装订环部而被从该装订环部向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的延伸方向突出设置的卡合部,将前述封皮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前述卡合部卡合于前述第1装订器及前述第2装订器的另一方的装订环部的背面部。
此外,在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中,也可以是,还具备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订孔侧边形成多个装订长孔并且被合订于前述装订环部的被装订物,前述被装订物为,折入线从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向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且前述装订长孔沿前述装订孔侧边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将装订环部维持开放状态而特别好用的环式装订器及具备该环式装订器的活页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对折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折叠动作状况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图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为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的主视图。
图11是第1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第1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3是第1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4是第1装订器的第1基座部的分解图。
图15是第2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6是第2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7是第2装订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第2装订器的第2基座部的分解图。
图19是对活页夹的封皮处的从高度中央线至各装订环部的离开尺寸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是对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的第2罩铰链部及罩安装部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使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的内侧罩体呈翻开状态的图。
图22是使装订于实施方式1的装订器的活页纸呈翻开状态的图。
图23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纸的主视图。
图24是将展开状态的层叠于活页夹的封皮的各片材的层叠状态示意地表示的图。
图25是实施方式1的第2装订器的第2基部的立体图。
图26是实施方式1的第2基部的横剖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1的第2装订器的第1基部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实施方式1的第1基部的横剖视图。
图30是表示第1装订器的各装订环部呈开放状态时的被卡止凸部和卡止部的关系的图。
图31是表示第1装订器的各装订环部呈封闭状态时的被卡止凸部和卡止部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文件夹)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例示。此外,在文具业界,虽然有文件夹是将已记录的资料装订、活页夹是将未记录的活页等装订来在其上记录的区别,但本说明书中将它们总称来表述为 “活页夹”。并且,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提及,就将图4中观察确认的上下设为文件夹的“上下(高度)”,将同样地观察确认的左右设为文件夹的“左右(宽度)”。
<实施方式1>
图1及图2是实施方式1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以下仅称作“活页夹”)1的立体图。图1是处于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的立体图。图2是处于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的立体图。详细情况在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活页夹1能够切换成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此外,图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的过程中的折叠动作状况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后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左视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右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展开状态的仰视图。
活页夹1主要具备封皮10、固定于封皮10的环式装订器(以下仅称作“装订器”)20、安装于封皮10的内侧罩体30等。封皮10作为设置于活页夹1的背面的外罩体发挥功能。
活页夹1构成为能够将沿一边穿孔设置有装订孔的活页纸、活页用袋等被装订物(替换物)用装订器20合订的所谓的活页的活页夹。图1、图3等所示例子中,作为被装订物的一例在活页纸S1、垫片S2被夹入至封皮10和内侧罩体30之间的状态下,被装订器20合订。
此外,详细情况在后说明,内侧罩体30被相对于封皮10开闭自如地安装,能够自由地切换成与封皮10上重合的闭合状态(闭合姿势)、不与封皮10上重合的翻开状态(翻开姿势)。图1~图9中,表示内侧罩体30处于闭合姿势的状态。此外,图4~图9中,省略活页纸S1、垫片S2的图示。另外,作为活页夹1的使用状态,例如进行向被装订器20装订的活页纸S1笔记、活页纸S1的拆装时将活页夹1作为展开状态使用。此外,不使用活页夹1时通过呈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由此能够使活页夹1的俯视时的大小为一半。这样,不使用活页夹1时变得紧凑,由此提高携带活页夹1时的便利性。此外,将活页夹1容纳于包等的时候,也能够抑制包的内部体积变大,所以特别好用。
[封皮]
图10是使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30为翻开姿势时的活页夹1的主视图。图10中省略活页纸S1及垫片S2的图示。如图10所示,封皮10整体具有大致方形,由封皮10的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划定外形。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为装订器20被固定的一方的端边缘(边),在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附近安装有内侧罩体30。此外,封皮10的自由端边缘14形成为位于与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相反的一侧的自由端。另外,用于封皮1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聚丙烯等比较的硬质的树脂。
封皮10的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规定封皮10的上下尺寸(高度尺寸),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规定封皮10的横宽尺寸。此外,附图标记10a是封皮10的内表面(正面),附图标记10b是封皮10的外表面(背面)。
封皮10构成为包括上侧封面部15、下侧封面部16、及连结设置于上侧封面部15和下侧封面部16的封面铰链部17。封面铰链部17为配置于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细带状的方形区域,将封皮10的区域上下地区分。封面铰链部17遍及封皮10的整宽范围地沿横宽方向延伸,封面铰链部17在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之间。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L1为表示封皮1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高度中央线。高度中央线L1沿与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及自由端边缘14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边缘11及下边缘12平行地延伸。如图10所示,在封面铰链部17的与上侧封面部15的边界部,第1铰链线171遍及封面铰链部17的整宽区间地形成,经由第1铰链线171,上侧封面部15被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转动自如地连接。此外,在封面铰链部17的与下侧封面部16的边界部,第2铰链线172遍及封面铰链部17的整宽区间地形成,经由第2铰链线172,下侧封面部16被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转动自如地连接。封面铰链部17的第1铰链线171及第2铰链线172与高度中央线L1平行地延伸。另外,封皮10的上下方向上,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第1铰链线171的离开尺寸、从高度中央线L1至第2铰链线172的离开尺寸互相相等。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封皮10通过以封面铰链部17的第1铰链线171及第2铰链线172为界来使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转动,以封面铰链部17为界使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离开和接触,能够进行它们的开闭动作。即,通过经由封面铰链部17的第1铰链线171及第2铰链线172使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开闭,能够将其姿势自如地切换成以上侧封面部15、封面铰链部17、及下侧封面部16为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展开的展开状态、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彼此相向地互相重叠的对折状态。
此外,在封皮10设置有笔架18、第1别扣4、第2别扣5等。笔架18是能够将钢笔、圆珠笔等笔通过***来保持的保持部件。如图1、图3、图9等所示,第1别扣4配置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下边缘12的附近,第2别扣5配置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上边缘11的附近。
第1别扣4具有***片41,第2别扣5具有用于将第1别扣4的***片41卡止的卡止口51。封皮10的第1别扣4及第2别扣5设置于封皮10的横宽方向上对应的位置,如图2所示将活页夹1对折的状态下,通过将第1别扣4的***片41***第2别扣5的卡止口51来将***片41卡止。由此,能够将活页夹1维持呈对折状态的状态。此外,通过将第1别扣4的***片41从第2别扣5的卡止口51抽出,能够解除它们的卡合状态,将活页夹1从对折状态向展开状态切换。
[装订器]
接着,对活页夹1的固定于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侧的装订器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3等所示,活页夹1的装订器20构成为包括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及上侧封面部15分别各设置一个的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第1装订器20A具有沿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沿一方向延伸的第1基座部21、沿该第1基座部21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配设的圆环状的开闭环体即多个装订环部23。此外,第2装订器20B具有沿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沿一方向延伸的第2基座部22、沿该第2基座部22的延伸方向等间隔地配设的圆环状的开闭环体即多个装订环部24。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及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由比较硬质的树脂等形成。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活页夹1构成为以封面铰链部17为界通过将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开闭而能够折叠,所以装订器20的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配置成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不跨过封面铰链部17。这里所说的“不跨过封面铰链部17”意味着,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均被不跨过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双方的区域地形成。
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经由铆钉、扣眼等固定机构分别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外表面10b、上侧封面部15的外表面10b。在图1~图3等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分别各排列有4个装订环部23、24。以下,将配设于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4个装订环部23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排列方向外侧按顺序(从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离开的一方按顺序)称作第1装订环部23A、第2装订环部23B、第3装订环部23C、第4装订环部23D。此外,将配设于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4个装订环部24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排列方向外侧按顺序(从相对于封面铰链部17离开的一方按顺序)称作第1装订环部24A、第2装订环部24B、第3装订环部24C、第4装订环部24D。其中,设置于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装订环部23的数量不被特别限定。同样地,设置于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装订环部24的数量不被特别限定。
这里,图11~图13为第1装订器20A的立体图。从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第1端部Pe1侧向第2端部Pe2侧,第1装订环部23A~第4装订环部23D被等间隔地设置。第1基座部21构成为包括沿一方向延伸的第1基部25、第2基部26。第2基部26沿一方向延伸并且被与第1基部25平行且相邻地配置,被相对于第1基部25一体地装配。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例如由树脂成形形成。
图14是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分解图。图14表示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的立体图。第1基座部21的第1基部25是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31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25a为第1基部25的上表面。在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的适当部位突出设置有铆钉25c。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通过将设置于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的铆钉25c贯通插于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被贯通设置的贯通孔,使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以抵接于封皮的外表面10b的状态固定。
如图14所示,在第1基座部21的第1基部25,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31被沿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半环部231为,其基端侧与第1基部25的外侧面25b(参照图11)连接,向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31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31A、第2半环部231B、第3半环部231C、第4半环部231D。此外,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上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31A及第4半环部231D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卡合爪2310。此外,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31B及第3半环部231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嵌合孔2311。
此外,如图14所示,在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的附近、第2端部Pe2的附近、及长边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设置有轴支承部250。各轴支承部250具有呈大致圆筒形状的滑动面251。以下,将配置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的附近的轴支承部250称作“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将配置于第2端部Pe2的附近的轴支承部250称作“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将配置于中央部附近的轴支承部250称作“中央轴支承部250C”。
第1基座部21的第2基部26为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32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26a为第2基部26的上表面,附图标记26b为第2基部26的外侧面。此外,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Pe3为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的第1端部,附图标记Pe4为位于与该第1端部Pe3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在第2基部26,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32被沿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设置。各半环部232为,其基端侧与第2基部26的外侧面26b连接,向第2基部26的上表面26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32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2基部26的第1端部Pe3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32A、第2半环部232B、第3半环部232C、第4半环部232D。此外,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32A及第4半环部232D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卡合爪2320,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31A及第4半环部23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310卡合。此外,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32B及第3半环部232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31B及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311嵌合的突起(未图示)。
进而,第2基部26具有沿该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延伸的轴部260。第2基部26的轴部260为具有圆形横断面的轴部件,在第1基部25的各轴支承部250被轴支承地支承。图14所示的附图标记260a是位于轴部260的一端的第1端部区域,附图标记260b是位于轴部260的另一端的第2端部区域,附图标记260c是位于轴部260的中央的中央区域。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第2端部区域260b、中央区域260c分别被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轴支承。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相对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在将第2基部26的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第2端部区域260b、中央区域260c分别轴支承的状态下在第1基部25装配第2基部26。结果,如图11~图13所示,形成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被一体地组合的第1基座部21。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1基部25装配有第2基部26的状态下,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A~231D、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A~232D在第1基座部21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分别对应的位置。并且,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成对地形成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在图11~图13,分别成对的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的末端部彼此互相卡合,由此各装订环部23呈封闭姿势(闭合状态)。该状态下,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31A及第4半环部23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310和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32A及第4半环部232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320互相卡合。此外,在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31B及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311,嵌合有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2半环部232B及第3半环部232C的末端部的突起。
另一方面,从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处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的状态,例如,使用者将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32A及第4半环部232D用手指等从两侧把持,使其向内侧侧方弯曲,由此解除卡合爪2310、2320彼此的卡合,并且使被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转动自如地轴支承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图12所示的第1方向D1转动。结果,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形成相对转动位移,并且成对的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向其末端部彼此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由此,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切换成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另一方面,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处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的状态,使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与图12所示的第1方向D1相反的一侧转动,由此,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形成相对转动位移。结果,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31和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32向它们的末端部彼此互相接近而形成圆环形状的封闭位置移动。由此,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切换成封闭姿势(闭合状态)。
进而,如图14所示,在第1基部25的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部设置有向相邻的第4半环部231D侧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233A。此外,在第2基部26的第3半环部232C的末端部,设置有向相邻的第4半环部232D侧突出设置的卡合突起部233B。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处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时,通过将位于第1基部25的第3半环部231C的末端侧的卡合突起部233A、位于第2基部26的第3半环部232C的末端侧的卡合突起部233B组合,形成卡合部233。
接着,对第2装订器20B进行说明。图15~图17是第2装订器20B的立体图。从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第1端部Pe1侧向第2端部Pe2侧,第1装订环部24A~第4装订环部24D被等间隔地设置。第2基座部22构成为包括沿一方向延伸的第1基部25、第2基部26。第2基部26沿一方向延伸并且被与第1基部25平行且相邻地配置,被相对于第1基部25一体地装配。第2装订器20B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例如通过树脂成形形成。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基本具有与第1基部21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相同的构造,关于与第1基座部21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8是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分解图。图18表示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的立体图。图18所示的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是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41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通过将设置于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的铆钉25c贯通插于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贯通设置的贯通孔,使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在与封皮的外表面10b抵接的状态下固定。
如图18所示,在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41被沿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半环部241为,其基端侧与第1基部25的外侧面25b连接,向第1基部25的上表面25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41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Pe1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41A、第2半环部241B、第3半环部241C、第4半环部241D。在第2基座部22,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41A及第4半环部241D的各自的末端部也形成有卡合爪2410。此外,在配置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41B及第3半环部241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嵌合孔2411。此外,在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也设置有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
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是用于保持多个半环部242的保持部件,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基板形状。如图18所示,在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具有半环形状的4个半环部242被沿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等间隔地设置。各半环部242为,其基端侧与第2基部26的外侧面26b连接,向第2基部26的上表面26a侧实质上半圆环状地延伸。另外,将各半环部242分别区别的情况下,从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的第1端部Pe3侧按顺序称作第1半环部242A、第2半环部242B、第3半环部242C、第4半环部242D。在第2基座部22,也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外端侧的第1半环部242A及第4半环部242D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卡合爪2420,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41A及第4半环部24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410卡合。此外,在配置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的内侧的第2半环部242B及第3半环部242C的各自的末端部,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41B及第3半环部24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411嵌合的突起(未图示)。另外,在第2装订器20B的各半环部241、242不设置卡合突起部233A、233B。
与第1基座部21相同地,在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也具有轴部260,在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的各轴支承部250处被轴支承地支承。并且,相对于第1基部25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中央轴支承部250C,将第2基部26的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第2端部区域260b、中央区域260c分别轴支承的状态下在第1基部25装配第2基部26,结果,如图15~图17所示,形成第2基座部22。
在第2装订器20B,在第2基部26装配于第1基部25的状态下,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A~241D、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A~242D也在第2基座部22的长边方向上分别配置于对应的位置。并且,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成对,形成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图15~图17所示的状态下,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呈封闭姿势(闭合状态)。该状态下,形成于第2装订器20B的第1基部25的第1半环部241A及第4半环部241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410和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42A及第4半环部242D的末端部的卡合爪2420互相卡合。此外,在形成于第1基部25的第2半环部241B及第3半环部241C的末端部的嵌合孔2411,嵌合有形成于第2基部26的第2半环部242B及第3半环部242C的末端部的突起。另一方面,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从处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的状态,例如,使用者将第2基部26的第1半环部242A及第4半环部242D用手指等从两侧把持,使其向内侧侧方弯曲,由此将卡合爪2410、2420彼此的卡合解除,且使轴支承于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图15所示的第1方向D1转动。结果,第1基部25与第2基部26成相对转动位移,并且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与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向其末端部彼此分离的开放位置移动。由此,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从封闭姿势(闭合状态)切换成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另一方面,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3处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的状态,使被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的第2基部26的轴部260向与图15所示的第1方向D1相反的一侧转动,由此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成相对转动位移。结果,成对的第1基部25的各半环部241和第2基部26的各半环部242向它们的末端部彼此互相接近地形成圆环形状的封闭位置移动。由此,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从开放姿势(开放状态)切换成封闭姿势(闭合状态)。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装订器20如图5等所示,在第1装订器20A的第1基座部21的第1端部Pe1朝向封皮10的下边缘12侧、第2端部Pe2朝向封面铰链部17侧的状态下,沿下侧封面部16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固接于外表面10b侧。此外,第2装订器20B的第2基座部22的第1端部Pe1朝向封皮10的上边缘11侧、第2端部Pe2朝向封面铰链部17侧的状态下,沿上侧封面部15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固接于外表面10b侧。另外,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穿孔设置有用于使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各半环部231插通的插通孔19A,各半环部231穿过插通孔19A向封皮10的内表面10a侧延伸。同样地,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穿孔设置有用于使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各半环部241插通的插通孔19B,各半环部241穿过插通孔19B向封皮10的内表面10a侧延伸。
这里,图19是说明从活页夹1的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的离开尺寸的说明图。在图19,将从正面观察活页夹1的情况的一部分概略地示出。如上所述,活页夹1能够切换成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因此,各装订环部23、24的位置关系被调整成,活页夹1呈对折状态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互不干涉,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被交替配置。另外,这里所说的交替意味着,在形成于第1装订器20A的相邻的装订环部24彼此之间的间隙,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被定位。
这里,图中的附图标记Wr为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的宽度尺寸(以下称作“装订环宽度”)。装订环宽度Wr也可以是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各装订环部23、24的长度。各装订环部23、24的装订环宽度Wr除了突出设置有卡合部233的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全部设定成相等的尺寸,该第3装订环部23C以卡合部233突出的量比其他装订环部23、24大装订环宽度Wr。
图19所示的附图标记Db1~Db4为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各装订环部23的外侧面234的上下方向(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离开尺寸,以下称作“装订环离开尺寸”。Db1是第1装订环部23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2是第2装订环部23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3是第3装订环部23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4是第4装订环部23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此外,附图标记Du1~Du4是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各装订环部24的外侧面244的上下方向(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1为第1装订环部24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2为第2装订环部24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3为第3装订环部24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4为第4装订环部24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
这里,第1装订环部23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1设定成比第1装订环部24A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1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第2装订环部23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2设定成比第2装订环部24B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2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第3装订环部23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3设定成比第3装订环部24C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3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此外,第4装订环部23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4设定成比第4装订环部24D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4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
如上所述地确定各装订环部23、24的装订环离开尺寸,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A~D的内侧面235呈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A~D的外侧面244抵接的状态。即,将活页夹1对折时,抑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A~D的上表面236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A~D的上表面246互相碰撞。结果,如图2所示,能够牢牢地将活页夹1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折叠至充分接近的姿势。
[内侧罩体]
接着,对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30进行说明。如图3、图4、图10等所示,内侧罩体30具有由上侧罩区域部31、下侧罩区域部32、第1罩铰链部33构成的罩主体部34、罩安装部35、第2罩铰链部36。形成内侧罩体3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适当的树脂材料。
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具有大致方形的平面形状,具有比封皮10小一圈的横宽尺寸及高度尺寸(上下尺寸)。罩主体部34由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缘341、下边缘342、及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连接端边缘343、自由端边缘344划定外形。罩主体部34的上边缘341及下边缘34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及自由端边缘34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及自由端边缘344规定罩主体部34的上下尺寸(高度尺寸),上边缘341及下边缘342规定罩主体部34的横宽尺寸。
内侧罩体30的罩安装部35是安装于封皮10的内表面10a的部件。内侧罩体30经由罩安装部35与封皮10呈一体。罩安装部35安装于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附近位置。另外,在后说明相对于封皮10的罩安装部35的安装方式。此外,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将罩主体部34和罩安装部35转动自如地连接。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为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侧配置的端边缘,与第2罩铰链部36连接。罩主体部34的自由端边缘344为位于与连接端边缘343相反的一侧的端边缘。
图4等所示的附图标记31a为上侧罩区域部31的正面,附图标记32a为下侧罩区域部32的正面。此外,图10所示的附图标记31b为上侧罩区域部31的背面,附图标记32b为下侧罩区域部32的背面。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的各背面31b、32b在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与封皮10上重合的闭合状态(闭合姿势)时,与封皮10的内表面10a相向(活页纸S1被装订的情况下与活页纸S1相向)。
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是将罩主体部34区分为上下、即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的铰链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折入线(折り込み線)(铰链线)形成。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配置于罩主体部34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沿罩主体部34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即,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与罩主体部34的连接端边缘343及自由端边缘344正交,且沿与上边缘341及下边缘342平行的方向延伸。这样构成的罩主体部34在内侧罩体30为闭合状态(闭合姿势)时,第1罩铰链部33与封皮10的封面铰链部17大致上下重叠。
如上所述构成的罩主体部34被在罩主体部34的高度方向中央位置沿横宽方向形成的第1罩铰链部33区分成位于其上下的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因此,罩主体部34通过以第1罩铰链部33为界将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开闭,能够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接着,对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及罩安装部3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20为说明实施方式1的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及罩安装部35的详细构造的图。
内侧罩体30的第2罩铰链部36具有与罩主体部34的上侧罩区域部31连结的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与下侧罩区域部32连结的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互相独立,互不连结。另外,在图20,为了方便,对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标注点剖面线。
另外,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为实质相同的部件,具有与罩主体部34连接的第1铰链线361、与罩安装部35连接的第2铰链线362。第1铰链线361及第2铰链线362互相平行,且沿与第1罩铰链部33正交的方向延伸。此外,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的第1铰链线361与上侧罩区域部31的连接端边缘343连接。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的第1铰链线361与下侧罩区域部32的连接端边缘343连接。
内侧罩体30的罩安装部35具有互相独立的一对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内侧罩体30的第1罩安装部35A被相对于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内表面10a上固接的第1保持部100A滑动自如地安装,并且与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连结。此外,第2罩安装部35B被相对于在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10a固接的第2保持部100B滑动自如地安装,并且与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连结。
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具有与横宽尺寸相比高度尺寸(上下尺寸)较大的大致矩形。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为实质上相同的构造,被相对于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铰链线)线对称地配置。附图标记351为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1端边缘,附图标记352为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2端边缘。第1端边缘351及第2端边缘352平行,且相对于罩主体部34的第1罩铰链部33(铰链线)沿正交方向延伸。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1端边缘351与第2罩铰链部36(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的第2铰链线362连接。
此外,在第1罩安装部35A,在上下方向上一直线状地排列的一对第1滑动长孔353A、353A以将第1罩安装部35A贯通的方式被穿孔设置。一对第1滑动长孔353A、353A是沿第1罩安装部35A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的长孔。一对第1滑动长孔353A、353A在第1罩安装部35A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同样地,在第2罩安装部35B,沿上下方向一直线状地排列的一对第2滑动长孔353B、353B以贯通第2罩安装部35B的方式被穿孔设置。一对第2滑动长孔353B、353B是沿第2罩安装部35B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矩形的长孔。一对第2滑动长孔353B、353B在第2罩安装部35B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
接着,对设置于封皮10的第1保持部100A及第2保持部100B进行说明。第1保持部100A及第2保持部100B为实质上相同的构造,相对于封皮10的中心线L1线对称地构成。第1保持部100A具有在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上下方向上离开地排列的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配置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的内侧的引导部102A、架设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的上表面的滑动抑制板103A。
第1保持部100A的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为沿上侧封面部15的上下方向(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薄的带状片,被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的内表面10a固接。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为实质相同的部件,在上侧封面部15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此外,各第1卡合片101A、101A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边尺寸设定成比第1罩安装部35A的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的长轴尺寸小的尺寸。此外,如图20所示,各第1卡合片101A、101A以容纳于第1罩安装部35A的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内的状态配置。此外,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的板厚互相相等,比第1罩安装部35A的板厚稍大。第1保持部100A的滑动抑制板103A为具有大致梯形的平面形状的平板部件,其下表面固接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及引导部102A的上表面。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1保持部100A借助滑动抑制板103A的下表面、上侧封面部15的内表面10a、一对第1卡合片101A、101A的侧面及引导部102A的侧面,形成沿上侧封面部1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空间104A。
在第2保持部100B,也具有沿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上下方向离开地排列的一对第2卡合片101B、101B、配置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的内侧的引导部102B、架设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的上表面的滑动抑制板103B。
第2保持部100B的一对第2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为沿下侧封面部16的上下方向(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薄的带状片,被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10a固接。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为实质相同的部件,在下侧封面部16的横宽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此外,各第2卡合片101B、101B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边尺寸设定成比第2罩安装部35B的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的长轴尺寸小的尺寸。此外,如图20所示,各第2卡合片101B、101B在容纳于第2罩安装部35B的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内的状态下配置。此外,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的板厚互相相等,比第2罩安装部35B的板厚稍大。此外,第2保持部100B的滑动抑制板103B为具有大致梯形的平面形状的平板部件,其下表面固接于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及引导部102B的上表面。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2保持部100B借助滑动抑制板103B的下表面、下侧封面部16的内表面10a、一对第1卡合片101B、101B的侧面及引导部102B的侧面,形成沿下侧封面部1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滑动空间104B。
内侧罩体30的第1罩安装部35A在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接收第1保持部100A的各第1卡合片101A、101A,且将位于比各第1滑动长孔353A、353A靠第2端边缘352侧的位置的带状区域354A配置于第1保持部100A的滑动空间104A的状态下保持于第1保持部100A。由此,内侧罩体30的第1罩安装部35A通过使固定于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101A沿第1滑动长孔353A、353A的长边方向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既定范围内上下滑动。
同样地,内侧罩体30的第2罩安装部35B在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接收第2保持部100B的各第2卡合片101B、101B,且在将位于比各第2滑动长孔353B、353B靠第2端边缘352侧的位置的带状区域354B配置于第2保持部100B的滑动空间104B的状态下,保持于第2保持部100B。由此,内侧罩体30的第2罩安装部35B通过使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101B沿第2滑动长孔353B、353B的长边方向相对位移,能够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在既定范围内上下滑动。
如图20所示,在内侧罩体30,用于***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4的装订环***开口37A、用于***各装订环部23的装订环***开口37B被将内侧罩体30贯通地设置。内侧罩体30的装订环***开口37A跨上侧罩区域部31的连接端边缘343的附近区域、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1罩安装部35A的第1端边缘351的附近区域地形成。内侧罩体30的装订环***开口37B跨下侧罩区域部32的连接端边缘343的附近区域、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及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1端边缘351的附近区域地形成。
[活页纸]
接着,对装订于活页夹1的活页纸S1进行说明。图21是使实施方式1的活页夹1的内侧罩体30为翻开状态的图。图22是表示使装订于实施方式1的装订器20的活页纸S1为翻开状态而与内侧罩体30重叠的状态的图。图23是实施方式1的活页纸S1的主视图。活页纸S1是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的纸制片材,具有适合活页夹1的尺寸。本实施方式中将活页纸S1的尺寸设为A4尺寸,但尺寸不限于此。活页纸S1由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101及下边102、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装订孔侧边103及自由端边104规定外形。活页纸S1的上边101及下边10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装订孔侧边103及自由端边10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图中的附图标记105为活页纸S1的正面,附图标记106为活页纸S1的背面。将活页纸S1从正面105侧观察在左侧配置有装订孔侧边103,在右侧配置有自由端边104。活页纸S1沿装订孔侧边103排列多个装订孔。此外,也可以在活页纸S1的正面105及背面106印刷有格线等。
活页纸S1具有配置于该活页纸S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折入线107。折入线107沿活页纸S1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将活页纸S1的平面区分成上侧区域108及下侧区域109。折入线107沿与装订孔侧边103及自由端边104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边101及下边102平行地延伸。这样形成的活页纸S1以折入线107为界能够相对转动成上侧区域108及下侧区域109互相相向。即,活页纸S1能够以折入线107为界对折。
接着,对沿活页纸S1的装订孔侧边103排列的多个装订孔进行说明。在活页纸S1的下侧区域109,沿装订孔侧边10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11。各装订长孔111用于将活页夹1的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插通而形成。在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沿装订孔侧边10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12。各装订长孔112为了将活页夹1的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插通而形成。另外,在活页纸S1的装订孔侧边103,在装订长孔111组和装订长孔112组之间,具有圆形的圆形装订孔113、114各配置有七个。圆形装订孔113配置于活页纸S1的下侧区域109,圆形装订孔114配置于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活页纸S1处,也可以不设置圆形装订孔113、114。
活页纸S1为,下侧区域109的各装订长孔111和上侧区域108的各装订长孔112相对于折入线107线对称地配置。此外,下侧区域109的各圆形装订孔113和上侧区域108的各圆形装订孔114也相对于折入线107线对称地配置。附图标记E1为各装订长孔111、112的上下方向的内端,附图标记E2为各装订长孔111、112的上下方向的外端。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内端E1为接近折入线107一方的端部。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外端E2为远离折入线107一方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各装订长孔111、112的长轴L2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倾斜。更具体地,各装订长孔111、112为,长轴L2以外端E2配置于与内端E1相比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较近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装订物的一例公开有活页纸S1,但也可以将具有与活页纸S1相同的装订长孔111、112及折入线107的树脂膜制的透明袋合订于活页夹1。
[垫片]
接着,参照图22,对装订于活页夹1的垫片S2进行说明。垫片S2为具有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纸制片材,具有适合活页夹1的尺寸。垫片S2由沿横宽方向延伸的上边121及下边122、沿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延伸的装订孔侧边123及自由端边124划定外形。垫片S2的上边121及下边122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此外,装订孔侧边123及自由端边124平行地延伸,具有互相相等的尺寸。图中的附图标记125为垫片S2的正面。将垫片S2从正面125侧观察在左侧配置有装订孔侧边123,在右侧配置有自由端边124。
垫片S2具有配置于该垫片S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折入线127。折入线127沿垫片S2的横宽方向遍及整宽范围地延伸,将垫片S2的平面区分成上侧区域128及下侧区域129。折入线127沿与装订孔侧边123及自由端边124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上边121及下边122平行地延伸。这样形成的垫片S2能够以折入线127为界相对转动成上侧区域128及下侧区域129互相相向。即,垫片S2能够以折入线127为界对折。
垫片S2沿装订孔侧边123排列有多个装订孔。在垫片S2的下侧区域129,沿装订孔侧边12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31。各装订长孔131用于将活页夹1的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插通而形成。在垫片S2的上侧区域128,沿装订孔侧边123排列有4个装订长孔132。各装订长孔132用于将活页夹1的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插通而形成。
垫片S2为,下侧区域129的各装订长孔131与上侧区域128的各装订长孔132相对于折入线127线对称地配置。此外,垫片S2的各装订长孔131、132的轴线与装订孔侧边123平行地延伸。另外,附图标记E1为各装订长孔131、132的上下方向的内端,附图标记E2为各装订长孔131、132的上下方向的外端。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内端E1为距折入线127较近一方的端部。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外端E2为距折入线127较远一方的端部。此外,附图标记L3为各装订长孔131、132的轴线。各装订长孔131、132的长轴L3与装订孔侧边123平行地延伸。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活页夹1能够将封皮10、内侧罩体30、及作为装订于活页夹1的被装订物的活页纸S1及垫片S2全部对折折起。由此,能够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2所示的对折状态之间将活页夹1的姿势自如地改变。因此,在向装订于活页夹1的活页纸S1的笔记、进行活页纸S1的拆装时,能够将活页夹1展开,以俯视时的大小较大的状态使用,十分好用。另一方面,不使用活页夹1时通过对折使活页夹1的俯视时的大小紧凑,由此提高携带活页夹1时的便利性。此外,将活页夹1容纳于包等时,也能够抑制包的内部体积变大。即,根据本发明的活页夹1,使用时的便利性和未使用时的便利性的双方优异。
此外,若提及构成活页夹1的各部分的特征,则活页夹1的装订器20(第1装订器20A、第2装订器20B)的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配置成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不跨过封面铰链部17。由此,将活页夹1(封皮10)对折时,避免第1基座部21及第2基座部22像侧杆那样地发挥功能,能够以封面铰链部17为中心将活页夹1顺畅地折叠。
此外,将封皮10的封面铰链部17、内侧罩体30的第1罩铰链部33、活页纸S1的折入线107、及垫片S2的折入线127配置于它们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所以对折状态时能够使活页夹1的俯视时的大小最紧凑。
此外,活页夹1的装订器20将从封皮10的高度中央线L1至各装订环部23、24的装订环离开尺寸如上所述地确定,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能够抑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上表面236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上表面246互相碰撞。结果,活页夹1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能够牢牢地折叠至充分相向地接近的姿势。即,使活页夹1为对折状态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和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互不干涉,能够将它们交替地配置。结果,能够将活页夹1切实地折叠成活页夹1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重合。
进而,根据活页夹1的装订器20,具备作为卡合机构的卡合部233,前述卡合机构为,将活页夹1(封皮10)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使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和第2装订器20B的第3装订环部24C相互卡合,由此将活页夹1(封皮10)维持对折状态。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使在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突出设置的卡合部233,向第2装订器20B的第3装订环部24C的背面侧潜入,能够使卡合部233卡合于第3装订环部23C的背面部Pb(参照图16)。结果,能够以活页夹1的封皮10维持对折状态的方式简易地锁定。由此,能够将活页夹1的姿势保持成对折状态,能够适当地抑制与活页夹1的使用者的意思相反地活页夹1随意地展开。即,能够抑制将活页夹1呈对折状态携带的过程中、在包等的内部活页夹1随意地展开。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把活页夹1(封皮10)维持对折状态的卡合机构通过第1装订器20A侧的装订环部23与第2装订器2B侧的装订环部24的啮合实现,所以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也有利,成本效益优异。此外,根据上述卡合部233,仅通过将活页夹1对折的动作,能够自动地使设置于第3装订环部23C的卡合部233卡合于第3装订环部24C的背面部Pb,所以不会强迫使用者进行仅为了将活页夹1锁定成对折状态的特别的动作,能够提供对于使用者来说特别好用的活页夹1。其中,本发明的卡合机构不限于卡合部233的具体的方式,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在第1装订器20A的装订环部23形成有卡合部233,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2装订器20B的装订环部24侧设置卡合部233。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2装订器20B的装订环部24的外侧面244侧设置卡合部233。例如,通过在第2装订器20B的第3装订环部24C的外侧面244侧形成卡合部233,将活页夹1对折时,能够使卡合部233潜入第1装订器20A的第3装订环部23C的背侧,能够容易使其卡合。显然,形成卡合部233的对象不限于第3装订环部23C、第3装订环部24C,也可以形成于其他装订环部23、24。此外,也可以在多个装订环部23、24形成卡合部233。通过在多个装订环部23、24形成卡合部233,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活页夹1保持成对折状态的锁定功能。进而,也可以在将活页夹1对折时处于相向的位置关系的装订环部23和装订环部24分别形成卡合部233,使另一方的卡合部233潜入一方的卡合部233的背侧来卡合。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b1~Db4设定成、比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装订环离开尺寸Du1~Du4大装订环宽度Wr的尺寸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使装订环离开尺寸Db1~Db4比装订环离开尺寸Du1~Du4大装订环宽度Wr以上大即可。由此,将活页夹1对折时,能够适当地抑制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的上表面236与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的上表面246彼此碰撞,能够将装订环部23与装订环部24交替配置。
但是,将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对折时,例如使用者将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闭合,由此,配置于它们的内侧的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等联动而被顺次折入。这里,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24示意地所示,在封皮10的内表面10a上层叠有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等各片材。图24为示意地表示层叠于展开状态的活页夹1的封皮10的各片材的层叠状态的图。如图所示,层叠于封皮10的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等各片材为,作为将它们对折折入时的转动中心的折入线127、折入线107及第1罩铰链部33的片层叠方向的位置被配置于以各片材的厚度向片层叠方向上方顺次离开的位置。这样,在转动中心从封皮10的内表面10a向层叠方向离开的状态下将层叠于封皮10的内表面10a上的垫片S2、活页纸S1及罩主体部34对折折入时,相对于这些各片材的封皮10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例如,垫片S2以折入线127为中心而上侧区域128和下侧区域129相对转动的同时被折入时,在该折入过程中,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垫片S2的上侧区域128欲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且向从高度中央线L1远离的方向(以下称作“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相对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垫片S2的下侧区域129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
与此相对,装订于本发明的活页夹1的垫片S2的各装订长孔131、132沿装订孔侧边123延伸。因此,即使在使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插通各装订长孔131、132的状态下,也分别允许垫片S2的上侧区域128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移动、及下侧区域129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移动,能够将垫片S2顺畅地对折。换言之,本发明的垫片S2具有沿装订孔侧边123延伸的装订长孔131、132,由此,抑制各装订环部23、24与各装订长孔131、132的边缘干涉,且能够以折入线127为界将垫片S2顺畅地对折。
另外,活页夹1的各装订环部23、24与垫片S2的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关系优选为,在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各装订环部23、24被接近地配置于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外端E2侧。通过这样设置,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向活页夹1(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垫片S2的间隙小,垫片S2难以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晃动。此外,垫片S2随着活页夹1的封皮10被对折折叠时,即使各装订环部23、24向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内端E1侧相对移动,也预先设为上述位置关系,由此容易确保充分的滑动行程,使得插通于各装订长孔131、132的各装订环部23、24不与内端E1碰撞。
此外,在活页纸S1,在以折入线107为中心而上侧区域108及下侧区域109相对转动来被折入时,该折入过程中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相对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活页纸S1的下侧区域109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与此相对,装订于本发明的活页夹1的活页纸S1的各装订长孔111、112沿装订孔侧边123延伸。因此,在使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插通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状态下,也分别允许活页纸S1的上侧区域108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移动、及下侧区域109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移动,能够将活页纸S1顺畅地对折。换言之,本发明的活页纸S1具有沿装订孔侧边103延伸的装订长孔111、112,由此,抑制各装订环部23、24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边缘干涉,且能够以折入线107为界将活页纸S1顺畅地对折。另外,本发明的活页纸S1为,以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外端E2与内端E1相比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接近的方式相对于装订孔侧边103使长轴L2倾斜。由此,将活页纸S1顺畅地对折时,能够更适合地抑制装订器20的各装订环部23、24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边缘干涉。
另外,活页夹1的各装订环部23、24与活页纸S1的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关系优选为,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外端E2侧,各装订环部23、24被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地设置,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向活页夹1(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活页纸S1的间隙小,活页纸S1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难以晃动。此外,活页纸S1随着活页夹1的封皮10被对折折叠时,即使各装订环部23、24向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内端E1侧相对移动,通过预先设置成上述位置关系,容易确保充分的滑动行程,使得插通于各装订长孔111、112的各装订环部23、24不与内端E1碰撞。
此外,在罩主体部34,以第1罩铰链部33为中心而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相对转动来被折入时,在该折入过程中,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上侧罩区域部31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相对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下侧罩区域部32欲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滑动。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内侧罩体30具有互相独立的一对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将第1罩安装部35A沿封皮10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在既定范围上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上侧封面部15,将第2罩安装部35B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在既定范围上滑动自如地安装于下侧封面部16。更具体地,第1罩安装部35A具有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延伸的第1滑动长孔353A,使被第1滑动长孔353A接收且固定于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沿该第1滑动长孔353A相对位移,由此能够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滑动,第2罩安装部35B具有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延伸的第2滑动长孔353B,使被第2滑动长孔353B接收并且固定于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沿该第2滑动长孔353B位移,能够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滑动。
由此,允许使相对于固定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的第1滑动长孔353A的相对位置变化,且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即上侧罩区域部31的上边缘341接近上侧封面部15的上边缘11的方向上使第1罩安装部35A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相对位移。由此,能够使罩主体部34的上侧罩区域部31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同样地,在第2罩安装部35B,也允许相对于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的第2滑动长孔353B的相对位置变化,且允许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即罩主体部34的下侧罩区域部32的下边缘342接近下侧封面部16的下边缘12的方向上使第2罩安装部35B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相对位移。由此,能够使罩主体部34的下侧罩区域部32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向中心线背离方向相对位移。结果,使用者能够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的对折动作联动地以第1罩铰链部33为界将罩主体部34顺畅地对折。
这里,固定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的第1卡合片101A与第1罩安装部35A的第1滑动长孔353A的关系优选为,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第1滑动长孔353A的上下方向的外端(距高度中央线L1较远方的端部)侧,各装订环部24被接近地配置。此外,固定于封皮10的下侧封面部16的第2卡合片101B与第2罩安装部35B的第2滑动长孔353B的关系优选为,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第2滑动长孔353B的上下方向的内端(距高度中央线L1较近方的端部)侧,各装订环部23被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向活页夹1(封皮10)的上下方向的罩主体部34的间隙小,罩主体部34难以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晃动。此外,罩主体部34随着活页夹1的封皮10对折折叠时,能够充分确保向第1滑动长孔353A的内端侧相对移动的第1卡合片101A的滑动行程。同样地,能够充分确保向第2滑动长孔353B的内端侧相对移动的第2卡合片101B的滑动行程。由此,使用者将活页夹1从展开状态切换成对折状态时,能够以第1罩铰链部33为界将罩主体部34顺畅地对折。
此外,内侧罩体30的装订环***开口37B、37A与各装订环部23、24的关系优选为,在活页夹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各装订环***开口37B、37A的上下方向的外端(距高度中央线L1较远方的端部)侧,各装订环部23、24被接近地配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确保充分的滑动行程,使得在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随活页夹1的封皮10对折折叠时,即使各装订环部23、24向各装订环***开口37B、37A的内端侧相对移动,插通于各装订环***开口37B、37A的各装订环部23、24也不与内端碰撞。
另外,如上所述将罩主体部34对折时,罩主体部34的第1罩安装部35A、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上侧罩区域部31一体地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此外,罩主体部34的第2罩安装部35B、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及下侧罩区域部32一体地相对于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与此相对,内侧罩体30的第2上侧罩铰链部36A及第2下侧罩铰链部36B分别独立地设置,所以上侧罩区域部31及下侧罩区域部32的向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的各自的滑动动作更顺畅。
此外,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折叠时,由于上侧罩区域部31(第1罩安装部35A)相对于上侧封面部15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固定于上侧封面部15的第2装订器20B的各装订环部24与装订环***开口37A的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同样地,由于下侧罩区域部32(第2罩安装部35B)相对于下侧封面部16在高度中心线背离方向上相对位移,固定于下侧封面部16的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与装订环***开口37B的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变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罩体30,将各装订环***开口37A、37B的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的方向的上下尺寸(高度尺寸)以第1罩安装部35A及第2罩安装部35B沿装订器固定端边缘13滑动时各装订环***开口37A、37B的边缘不与各装订环部23、24干涉(碰撞)的方式确定。这样通过调整各装订环***开口37A、37B的上下尺寸,将内侧罩体30的罩主体部34对折时,抑制各装订环***开口37A、37B的边缘与各装订环部23、24碰撞,能够进行顺畅的对折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器20的装订环部23、24的开放姿势维持机构进行说明。图25是实施方式1的第2装订器20B(第2基座部22)的第2基部26的立体图。
在第2基部26的轴部260,作为被卡止部设置有一组被卡止凸部27、27。被卡止凸部27、27被从第2基部26的轴部260的表面突出地设置,与第2基部26的长边方向(轴向)正交的横截面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被卡止凸部27、27分别配设于轴部260的第1端部区域260a及中央区域260c之间、第2端部区域260b及中央区域260c之间。
图26是与形成有实施方式1的被卡止凸部27的位置对应的第2基部26的横剖视图。图26中将轴部260的横断面用虚线表示。此外,在形成有被卡止凸部27的位置的第2基部26的横断面,设置有在与被卡止凸部27不同的位置从轴部260突出的止动凸部28。如图26所示,被卡止凸部27以第2基部26的上表面26a及外侧面26b为基准从轴部260向内侧斜下方突出,止动凸部28以第2基部26的上表面26a及外侧面26b为基准从轴部260向一方突出。
图27是实施方式1的第2装订器20B(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的立体图。图28为图27的局部放大图。在第1基部25设置有一组卡止部29、29。这里,卡止部29、29分别配设于第1基部25的长边方向(轴向)的第1端部轴支承部250A及中央轴支承部250C之间、第2端部轴支承部250B及中央轴支承部250C之间。在第2基部26装配于第1基部25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第1基座部21的长边方向(轴向)上,第1基部25侧的卡止部29、29与第2基部26侧的被卡止凸部27、27被分别配置于对应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1装订器20A,第1基部25的各卡止部29、29与被卡止凸部27、27协同工作而形成开放姿势维持机构。具体地构成为,第2装订器20B(第2基座部22)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彼此将各半环部231、232在从上述封闭位置切换成开放位置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各被卡止凸部27、27分别卡止于对应的各卡止部29、29,在各被卡止凸部27、27被卡止于对应的各卡止部29、29的状态下,第2装订器20B的各半环部231、232被维持于开放位置。
这里,图29是与形成有卡止部29的位置对应的第1基部25的横剖视图。第1基部25的各卡止部29、29在横截面观察具有大致L字形,包括连结于L字形状的上板部291及外侧板部292。另外,上板部291的外表面形成上表面25a的一部分,外侧板部292的外表面形成外侧面25b的一部分。
卡止部29包括形成于上板部291及外侧板部292的背面(内表面)侧的卡止侧凹部293、与该卡止侧凹部293连结设置的卡止侧凸部294、止动壁部295等。卡止侧凹部293定位于连结上板部291及外侧板部292的内角部。卡止侧凸部294为通过外侧板部292的背面292a比其他部位***而形成的凸区域,被与卡止侧凹部293连续地设置。此外,在外侧板部292的和与上板部291连接的连接端部相反的一侧的自由端部侧形成有止动壁部295。止动壁部295由外侧板部292的背面292a的一部分形成。此外,在卡止部29的外侧板部292的背面侧区域,将相对于卡止侧凸部294在与卡止侧凹部293相反的一侧相邻的区域称作卡止解除区域296。
图30是表示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呈开放状态时的被卡止凸部27与卡止部29的关系的图。图31是表示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呈封闭状态时的被卡止凸部27与卡止部29的关系的图。如图31所示,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为封闭状态、即各半环部231、232的末端部彼此处于互相接近地形成圆环形状的封闭位置的状态下,从第2基部26的轴部260的表面突出的被卡止凸部27通过被第1基部25的卡止部29的卡止解除区域296接收而被游隙嵌合。并且,将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封闭状态切换成开放状态时,如上所述,轴部260向第1方向D1转动,由此第1基部25和第2基部26形成相对转动位移。此时,与第2基部26的轴部260一体设置的被卡止凸部27和设置于第1基部25侧的卡止部29的位置关系从图31所示的状态变化成图30所示的状态。
即,与第2基部26的轴部260一体设置的被卡止凸部27例如由于其弹性弯曲而越过卡止部29的卡止侧凸部294,从卡止解除区域296侧向卡止侧凹部293侧移动。如图30所示,在第2基部26的被卡止凸部27被定位于卡止部29的卡止侧凹部293的状态下,呈第2装订器20B的半环部231、232的末端部开放的状态。此外,如图30所示将处于开放位置的各半环部231、232封闭的情况下,使用者用手指把持各半环部231、232等向将它们封闭的方向推压。结果,被卡止凸部27弯曲,同时越过卡止侧凸部294,轴部260向与第1方向D1相反的一侧的第2方向D2转动,被卡止凸部27向卡止解除区域296移动,由此半环部231、232的末端部呈封闭姿势。
这里,被卡止凸部27与卡止侧凸部294的关系在使用者施加适度的力的情况下,被卡止凸部27能够越过卡止侧凸部294,但仅借助各半环部231、232的自重、对活页夹1施加振动的话,不能调整成被卡止凸部27越过卡止侧凸部294。因此,被卡止凸部27被卡止部29的卡止侧凹部293接收的状态下,能够称作被卡止凸部27卡止于卡止侧凸部294的状态,该状态下能够将第2装订器20B的各半环部231、232(装订环部23)维持在开放位置。
此外,如图30所示,被卡止凸部27和卡止侧凹部293具有互补的形状及大小,在被卡止凸部27被卡止侧凹部293接收的状态下,呈被卡止凸部27的第1侧面27a与卡止侧凸部294抵接、并且被卡止凸部27的第2侧面27b与上板部291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由此,能够将被卡止凸部27在卡止侧凹部293内不晃动地定位。结果,能够在不使第2装订器20B的各半环部231、232的姿势产生晃动的情况下维持开放位置。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装订器20A的各装订环部23从封闭状态切换成开放状态时,在被卡止凸部27被卡止部29的卡止侧凹部293接收的时刻,在轴部260突出设置的止动凸部28与卡止部29的止动壁部295抵接,并且,以轴部260不向第1方向D1转动的方式限制轴部260的转动。由此,能够抑制轴部260从第1基部25的轴支承部250脱落等不良情况。
另外,由参照图25~图31说明的第1基部25的卡止部29、第2基部26的被卡止凸部27构成的开放姿势维持机构,也被第2装订器20B的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具备。关于第2装订器20B的开放姿势维持机构(被卡止凸部27、卡止部29)与第1装订器20A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装订器20(第1装订器20A、第2装订器20B)在第1基部25及第2基部26彼此将各半环部231、232(241、242)从封闭位置切换成开放位置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以被卡止凸部27卡止于卡止部29、使被卡止凸部27卡止于卡止部29的状态将各半环部231、232(241、242)维持成开放位置。由此,使用者将活页夹1的装订环部23、24开放后,不会在将活页纸S1合订于该装订环部23、24的过程中装订环部23、24不慎封闭,特别好用。
此外,在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处,在具有轴支承部250的第1基部25侧配设卡止部29,在具有轴部260的第2基部26侧配设被卡止凸部27。这里,若比较相对于轴部260的表面凸设有被卡止凸部27的情况、在轴部260形成包括卡止侧凹部293及卡止侧凸部294的卡止部29的情况,则前者的话从制造适应性的观点考虑优异。其中,也可以是,在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处,在第1基部25侧配设被卡止凸部27,在第2基部26的轴部260配设包括卡止侧凹部293及卡止侧凸部294的卡止部29。此外,也可以是,在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处,在固定于活页夹1的封皮10的第1基部25侧配设轴部260,在装配于第1基部25的第2基部26侧配设轴支承部250。
以上对本发明的环式装订器及具备其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文件夹)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适当改变。
例如,说明了本发明的装订器20在活页夹1的封皮10的上侧封面部15及下侧封面部16分别配置第1装订器20A及第2装订器20B的例子,但关于它们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装订器20应用于能够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的活页夹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相对于一般的封皮、即由前封面、封底、及将其连结的书脊构成的封皮安装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器20。该情况下,也可以沿封皮的书脊使单一的装订器20延伸。此外,也可以对不具备书脊的活页夹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器20。这样,本发明的装订器20能够应用于具有各自形态的活页夹。
附图标记说明
1・・・活页夹
10・・・封皮
20・・・装订器
23、24・・・装订环部
25・・・第1基部
26・・・第2基部
27・・・被卡止凸部
29・・・卡止部
30・・・内侧罩体
S1・・・活页纸
S2・・・垫片。

Claims (5)

1.一种环式装订器,前述环式装订器安装于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基部、半环部、轴部、轴支承部,
前述一对基部向一方向延伸,并且在互相平行的方向上被相邻地配置,
前述半环部一体地形成于前述一对基部的每一个,
前述轴部设置于一方的基部,
前述轴支承部设置于另一方的基部,并且将前述轴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承,
经由前述轴支承部和前述轴部的转动动作,前述一对基部彼此进行相对转动位移,由此,设置于前述一对基部的前述半环部的各自的末端部互相接近,能够在形成圆环形状的装订环部的封闭位置、前述半环部的各自的末端部互相分离的开放位置之间移动,
在前述一对基部的互相相邻的相邻部位的一方设置卡止部,在另一方设置能够与前述卡止部卡合的被卡止部,前述一对基部彼此在将半环部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切换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前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前述卡止部,前述被卡止部被卡止于前述卡止部的状态下前述半环部被维持在开放位置,
前述被卡止部在与前述一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观察为从一方的基部的主体表面突出的被卡止侧凸部,
前述卡止部在与前述一方向正交的横截面观察形成于另一方的基部的主体表面,并且包括能够接收前述被卡止侧凸部的卡止侧凹部及与该卡止侧凹部连结设置的卡止侧凸部,
前述一对基部彼此在将半环部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切换的方向上相对转动位移的过程中,前述被卡止侧凸部越过前述卡止侧凸部而被前述卡止侧凹部接收,由此前述半环部被维持在开放位置,被前述卡止侧凹部接收的状态的前述被卡止侧凸部向该卡止侧凹部的相反侧越过前述卡止侧凸部,由此基于前述卡止部的前述被卡止部的卡止被解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式装订器,其特征在于,
前述卡止侧凹部及前述被卡止侧凸部具有互补的形状及大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式装订器,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一对基部的具有前述轴支承部的一方的基部形成有前述卡止部,并且在具有前述轴部的一方的基部形成有前述被卡止部。
4.一种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式装订器、固定有前述环式装订器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封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其特征在于,
前述封皮包括封面铰链部和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
前述封面铰链部沿与前述装订器固定端边缘正交的方向遍及该封皮的整宽范围地延伸,
前述上侧封面部及下侧封面部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被上下地区分,并且被经由该封面铰链部转动自如地连结,
前述环式装订器为,一方的基部被沿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的至少某一方的装订器固定端边缘固定,并且另一方的基部装配于该一方的基部,
通过以前述封面铰链部为界将前述上侧封面部及前述下侧封面部开闭,能够切换成展开状态和对折状态。
CN202010477225.1A 2019-09-02 2020-05-29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Active CN1124406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9631A JP7365826B2 (ja) 2019-09-02 2019-09-02 リング式綴じ具および綴じ具付きバインダー
JP2019-159631 2019-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0600A CN112440600A (zh) 2021-03-05
CN112440600B true CN112440600B (zh) 2024-03-29

Family

ID=74733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7225.1A Active CN112440600B (zh) 2019-09-02 2020-05-29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65826B2 (zh)
CN (1) CN1124406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1301B1 (ja) * 2021-05-17 2022-01-19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綴じ具
JP7389530B1 (ja) * 2023-09-26 2023-11-30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リング式綴じ具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3438B1 (ja) * 2009-10-05 2011-02-02 威男 高萩 バインダー式連結手帳
CN101983136A (zh) * 2008-10-21 2011-03-02 株式会社喜利 装订具
JP2014046526A (ja) * 2012-08-30 2014-03-17 Lihit Lab Inc 綴具
JP2015030225A (ja) * 2013-08-05 2015-02-16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WO2015155909A1 (ja) * 2014-04-09 2015-10-15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WO2016084705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JP6026697B1 (ja) * 2016-06-30 2016-11-16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JP6026696B1 (ja) * 2016-06-17 2016-11-16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TWM576537U (zh) * 2018-11-30 2019-04-11 陳俊言 Folding boar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7672B2 (ja) * 1998-11-06 2003-05-19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リング綴じ具
WO2006009357A2 (en) * 2004-07-16 2006-01-26 Jeong-Taeg Oh Portable letter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dictionary
US7823926B2 (en) * 2005-08-01 2010-11-02 Meadwestvaco Corporation Dual notebook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3136A (zh) * 2008-10-21 2011-03-02 株式会社喜利 装订具
JP4623438B1 (ja) * 2009-10-05 2011-02-02 威男 高萩 バインダー式連結手帳
JP2014046526A (ja) * 2012-08-30 2014-03-17 Lihit Lab Inc 綴具
JP2015030225A (ja) * 2013-08-05 2015-02-16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WO2015155909A1 (ja) * 2014-04-09 2015-10-15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WO2016084705A1 (ja) * 2014-11-27 2016-06-02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JP6026696B1 (ja) * 2016-06-17 2016-11-16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JP6026697B1 (ja) * 2016-06-30 2016-11-16 株式会社カネダ技研 ルーズリーフ綴具
TWM576537U (zh) * 2018-11-30 2019-04-11 陳俊言 Folding boar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0600A (zh) 2021-03-05
JP7365826B2 (ja) 2023-10-20
JP2021037669A (ja) 2021-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40600B (zh) 环式装订器及带装订器的活页夹
US6431779B1 (en) Binder with expandable pocket
US20150048610A1 (en) Device with Quick-Attach Feature
CN112440599B (zh) 带装订器的活页夹及被装订物
EP1681157A2 (en) Ring mechanism with collapsible ring members
CA2451397A1 (en) Display binder with offset binding mechanism
CN107554129A (zh) 文件保持件及文件夹
EP1829707B1 (en) Binding device for a filing instrument like a ring binder
WO2015051278A9 (en) Single booster binder mechanism
CN107128102B (zh) 文件夹
US10730335B2 (en) Dual binding system
JP4023551B2 (ja) フォルダーファイル
US20060097509A1 (en) Report cover
JP3612469B2 (ja) システム手帳
JP3743901B2 (ja) 収納ケース
TW202413133A (zh) 裝訂具、及文件夾
JP4160867B2 (ja) シート押さえ部材、綴じ具、ファイル
JPH11157268A (ja) ファイリング用具
JP2001225581A (ja) 下敷き付き表紙及びこの表紙を有する下敷き付きファイル
CN115503373A (zh) 文件夹
CN115503377A (zh) 文件夹
PL71326Y1 (pl) Przekładka, zwłaszcza do akt
CN115503375A (zh) 收纳体及文件夹
CN115503376A (zh) 文件夹
CN114103518A (zh) 文件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