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480B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2480B
CN111942480B CN202010137677.5A CN202010137677A CN111942480B CN 111942480 B CN111942480 B CN 111942480B CN 202010137677 A CN202010137677 A CN 202010137677A CN 111942480 B CN111942480 B CN 111942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loor
bracket
support bracket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76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2480A (zh
Inventor
松田大和
中山伸之
山田守英
河野胜人
竹林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20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82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20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73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920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753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2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4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single longitudina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07Mid-conso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重量增加且能够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的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左右一对边梁(7)、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8)、配设在位于前排座椅的前部下方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的第1地板横梁(30)、配设在位于前排座椅的后部下方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的第2地板横梁(40)、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向车辆上方抬高一阶的抬高部(9)、前部与车辆前方侧的车体连结而后部与抬高部(9)连结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下部固定于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

Description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地板的车辆下方不具备排气管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代替以汽油等为燃料的内燃机,以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逐渐增加。这样的电动车辆中,向旋转电机供给电力的车载电池例如配设在构成车厢地面的地板的车辆下方(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车体构造,配设于地板的上面且将左右的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地板横梁隔着设置于地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通道部而配设。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车体构造,配设于地板的上面且将左右的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地板横梁跨过设置于地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通道部而配设。
像这样,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在地板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向车辆上方突出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
这样的地板的通道部以往作为将内燃机中产生的排气从车辆后部向车外排出的排气管的配置空间使用,所以在不需要排气管的电动车辆中没有必要配置。
进而,在不需要排气管的电动车辆中,由于不需要通道部,能够期待车辆重量的减轻、乘客脚下的空间、即乘客的脚下空间的扩大。
在此,在不需要排气管的电动车辆中,不需要作为排气管的配置空间的通道部,考虑用比较平坦的地板和地板横梁来构成车厢地面。
但是,以往的通道部还作为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向车辆后方传递的传递部件起作用,所以在不需要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需要设置通道部被施加的载荷的传递路径,使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向车辆后方传递。
进而,以往的通道部还作为支承中控台的支承部起作用,因此在不需要地板的通道部的情况下,需要另行设置支承中控台的支承部件。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与通道部同样的构造来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和中控台的支承构造,则可能无法得到省略通道部所带来的重量减轻效果。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6339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71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中控台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
本发明是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是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左右一对边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大致平坦的地板,配设在该边梁之间;第1地板横梁,配设在位于乘客所乘坐的前排座椅的前部下方的所述地板的上面,并且将左右的所述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第2地板横梁,配设在位于所述前排座椅的后部下方的所述地板的上面,并且将左右的所述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抬高部,从所述地板的后端向车辆上方抬高一阶;以及中控台支承托架,前部与车辆前方侧的车体连结,后部与所述抬高部连结,并且支承中控台,该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和所述第2地板横梁。
上述大致平坦的地板指的是,不设置向车辆上方突出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的地板。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重量增加,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中控台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
具体地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控台支承托架固定于将左右的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所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被作用的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散传递。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的前部与车辆前方侧的车体连结,中控台支承托架的后部与抬高部连结,所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向车辆后方传递。
这时,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分散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和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的、车厢地面的刚性。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下部固定于第1地板横梁和第2地板横梁,由此,与将中控台支承托架固定于地板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缩短中控台支承托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
因此,例如即使在地板通道设置通道部的情况下的通道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中控台支承托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也能够与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的量相应地实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轻量化。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重量增加,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实现中控台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和将该托架侧壁部的上端连结的托架上面部形成为截面大致门型形状。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在托架侧壁部和托架上面部的角部形成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大致一直线状延伸的棱线。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沿着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棱线高效率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实现中控台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并且能够确保稳定的正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侧壁部具备从其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突缘部。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在突缘部的基部形成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大致一直线状延伸的棱线。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沿着托架侧壁部和托架上面部的角部的棱线和突缘部的基部的棱线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更高效率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实现中控台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正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突缘部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中控台支承托架效率良好地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分别具备上方扩大截面部,该上方扩大截面部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以其上面比车宽方向端部附近的上面更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使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突缘部紧固到所述第1地板横梁的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的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稳定的侧碰性能,并且能够使中控台的支承构造更加轻量化。
具体地说,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分别具备上方扩大截面部,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第1地板横梁及第2地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刚性。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的、车厢地面的刚性。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的突缘部紧固到第1地板横梁的上方扩大截面部及第2地板横梁的上方扩大截面部,与将中控台支承托架的突缘部紧固到在车宽方向上与上方扩大截面部邻接的上面的情况相比,所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缩短中控台支承托架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稳定的侧碰性能,并且能够使中控台的支承构造更加轻量化。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地板在比所述第1地板横梁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具备向车辆上方鼓出的鼓出部,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及左右的所述托架侧壁部固定于所述地板的所述鼓出部。
根据本发明,例如与仅将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上面部固定到地板的鼓出部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中控台支承托架的前部的支承刚性。
进而,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地板的鼓出部和托架上面部的固定部位、以及地板的鼓出部和托架侧壁部的固定部位向中控台支承托架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效率良好地向中控台支承托架传递,所以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正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将所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和其前方的所述地板连结的抬高部加强部,该抬高部加强部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将该侧壁部的前端连结的前壁部、以及将所述侧壁部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一体地形成,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紧固到所述抬高部加强部的所述上面部,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侧壁部紧固到所述抬高部加强部的所述侧壁部。
根据本发明,例如与仅将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上面部固定到抬高部加强部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中控台支承托架的后部的支承刚性。
进而,通过具备将抬高部和地板连结加强的抬高部加强部,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抬高部的支承刚性。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抬高部向车辆后方的更远方高效率地传递。
此外,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在作用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能够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向车辆前方传递,并且能够经由抬高部加强部向地板分散传递。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在作用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与抬高部的车辆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以抬高部的下端为支点而朝向车辆上方转动的变形。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且兼顾稳定的正碰性能和后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第1地板横梁和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间的所述地板具备朝向车辆上方立设的立设托架,该立设托架由固定于所述地板的左右一对腿部和将该腿部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构成,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紧固到所述立设托架的所述上面部。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立设托架提高第1地板横梁和第2地板横梁之间的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支承刚性。
进而,能够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及立设托架支承地板,所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地板横梁和第2地板横梁之间的地板的刚性。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立设托架和中控台支承托架来抑制例如以行驶时的车体振动为起振力的地板的膜振动。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抑制地板的膜振动所导致的振动噪音。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固定于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且支承换挡杆的换挡杆支承托架,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及所述突缘部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固定于所述立设托架,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突缘部固定于所述第2地板横梁。
根据本发明,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挠曲变形,使中控台的支承构造轻量化。
具体地说,对于中控台支承托架,经由换挡杆支承托架作用换挡杆被施加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车宽方向的载荷、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的载荷。因此,中控台支承托架由于换挡杆被施加的载荷而挠曲变形,由此,例如可能会发生换挡感受变差、或者非意图的振动噪音。
在此,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上面部及突缘部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在距离换挡杆比较近的高刚性部位支承中控台支承托架。
进而,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上面部固定到立设托架,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距离换挡杆比较近的第1地板横梁和立设托架的协作来提高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上面部的挠曲变形。
另一方面,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的突缘部固定到第2地板横梁,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从换挡杆作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载荷分散传递到立设托架和第2地板横梁。
这时,从换挡杆作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载荷越往车辆后方则越小,所以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不会损害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支承刚性,能够使对于立设托架的固定部位的个数及对于第2地板横梁的固定部位的个数比对于第1地板横梁的固定部位的个数少。
由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减少中控台支承托架向第1地板横梁、立设托架及第2地板横梁的组装工时,并且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的固定部位增加所导致的重量增加。
因此,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挠曲变形,并且使中控台的支承构造轻量化。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第2地板横梁以比从所述地板到所述边梁的上面为止的高度低的高度,将左右的所述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
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乘客的脚下空间。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第1地板横梁在前排座椅前部下部在所述地板上方对应于所述边梁的高度地在左右一对所述边梁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延伸。
由此,能够提高侧碰性能。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地板横梁由横梁主体和横梁加强部件构成,所述横梁主体将左右的所述边梁连结,并且与所述地板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所述横梁加强部件固定于所述横梁主体,并且构成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所述横梁主体形成为大致平坦且具有平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的上面的形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配设于所述地板且在所述边梁的附近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所述横梁主体由位于所述地板框之间的梁中央部和位于该梁中央部的车宽方向两端的左右一对的梁端部构成,所述梁中央部由比所述梁端部的刚性更高刚性的一个部件构成。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横梁加强部件形成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经由所述横梁主体的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并且形成为与所述横梁主体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的截面形状,所述横梁加强部件的上面在车宽方向的两端具备用于固定所述前排座椅的后方腿部的座席固定部,该座席固定部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在与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的上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所述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长条部件,该长条部件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条形状,且前部及后部与车体连结,该长条部件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的截面大致门型形状,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侧壁部固定于所述地板横梁的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具备上壁及左右的两侧壁的门形状的所述中控器支承托架的侧壁固定于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地板横梁的上面在车宽方向上以大致一直线状形成,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由相对于所述地板横梁独立的横梁加强部件形成。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地板下部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地板框,所述左右的地板框间的地板横梁部位由刚性高于比地板框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的一个部件形成。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在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的车宽方向两侧,以与该上方扩大截面部同一高度形成有前排座椅前部的固定部,在所述地板横梁上方的所述中控器支承托架安装有换挡杆支承托架,在所述横梁加强部件的上面,立设固定有从下方支承所述中控器支承托架的上面的加强支持托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换挡杆支承托架在左右安装到所述中控器支承托架,所述加强支持托架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形成为M字截面形状。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所述加强支持托架与所述中控器支承托架一起安装于所述横梁加强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中控台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动车辆的车厢部分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表示俯视时的下部车体的外观平面图。
图4是图3中的A-A向视截面图。
图5是表示鼓出部件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图3中的B-B向视截面图。
图7是图3中的C-C向视截面图。
图8是表示图4中的车辆前方侧的要部的扩大截面的扩大截面图。
图9是表示抬高部加强部件的车辆前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4中的车辆后方侧的要部的扩大截面的扩大截面图。
图11是图3中的D-D向视截面图。
图12是图3中的E-E向视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2支承托架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图3中的F-F向视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立设托架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电动车辆;3中控台;5换挡杆支承托架;7边梁;8前部地板;9抬高部;14鼓出部件;18前排座椅;30第1地板横梁;30a上方扩大截面部;40第2地板横梁;40a上方扩大截面部;50抬高部加强部件;51a上面部;51b侧壁部;51c前壁部;60中控台支承托架;70立设托架;73上面部;74腿部;671托架侧壁部;672托架上面部;673突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例如是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电池单元和通过从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转动的旋转电机、并且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使用图1-图15详细说明这样的电动车辆1的车厢部分的下部车体构造。
另外,图1是表示电动车辆1的车厢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的外观立体图,图3表示下部车体的平面图,图4表示图3中的AA向视截面图,图5表示鼓出部件14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
进而,图6表示图3中的B-B向视截面图,图7表示图3中的C-C向视截面图,图8表示图4中的车辆前方侧的要部的扩大截面图,图9表示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车辆前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图10表示图4中的车辆后方侧的要部的扩大截面图。
此外,图11表示图3中的D-D向视截面图,图12表示图3中的E-E向视截面图,图13表示第2支承托架62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图14表示图3中的F-F向视截面图,图15表示立设托架70的车辆后方观察时的外观立体图。
此外,为了明确图示,在图1、图2及图3中省略了边梁外侧件7A的图示,并且在图4、图6-图8、图10及图14中省略了配设于前部地板8的车辆下方的电池单元16的详细图示。
此外,在图中,箭头Fr及箭头Rr表示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进而,箭头Rh及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右方向,箭头Lh表示左方向。
如图1所示,在电动车辆1的车厢中,在车厢前部配设有仪表板2,在仪表板2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的车辆下方配设有中控台3及换挡杆4。
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在电动车辆1的车厢中,隔着中控台3配设有2个前排座椅,在比中控台3靠车辆后方配设有后排座椅。
此外,如图1所示,中控台3由位于仪表板2的车辆下方的中控台前部3A和与中控台前部3A的车辆后方侧连结的中控台后部3B构成。
如图1所示,在该中控台后部3B一体地设置有覆盖换挡杆4的基部的外观板,在其车辆后方依次配设有杯架3a及肘托3b。
此外,如图2所示,换挡杆4经由换挡杆支承托架5载置固定于后述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该换挡杆支承托架5的前部紧固到后述的第1地板横梁30的上面,后部紧固到后述的立设托架70的上面。
如图1及图2所示,这样的电动车辆1的车厢部分中的下部车体具备:电动机隔板6,将电动机舱和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隔开;从电动机隔板6的车宽方向两端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边梁7、配设在左右的边梁7之间且构成车厢地面的前部地板8、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朝向车辆上方抬高一阶的抬高部9、以及与抬高部9的后端连结的后部地板10。
进而,如图1及图2所示,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具备:跨过电动机隔板6及前部地板8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上侧件11、从地板框上侧件11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下侧件12(参照图3)、以及将左右的边梁7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具备:将前部地板8的后端附近和抬高部9连结的抬高部加强部件50、支承换挡杆4及中控台3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以及从车辆下方支承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立设托架70。
具体地说,电动机隔板6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钣金部件,其下部形成为朝向车辆后方弯曲的形状。从图2-图4所示,电动机隔板6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形成有从车辆前方上方朝向车辆后方下方延伸的、以大致通道状鼓出的通道形状部6a。
通道形状部6a由覆盖将电动机隔板6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切缺开口的其他部件构成,与电动机隔板6接合,从而一体地构成电动机隔板6。
此外,左右的边梁7构成为,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成为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参照图6)。
更详细地说,边梁7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由向车宽方向外侧碰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边梁外侧件7A(参照图6)和向车宽方向内侧碰出的截面大致帽状的内侧件7B(参照图6)构成。
此外,如图2-图4所示,前部地板8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大致平坦的钣金部件,其前端与电动机隔板6的下端接合,后端与后述的抬高部9的下端接合。
如图4所示,在该前部地板8的前部开口形成有前方开口S1,该前方开口S1将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以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的内部空间连续的方式切缺。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前部地板8的后部开口形成有后方开口S2,该后方开口S2将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以与后述的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内部空间连续的方式切缺。
并且,如图2-图4所示,在上述的前部地板8接合着覆盖前方开口S1、并且以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连续的方式向车辆上方鼓出的鼓出部件14。另外,鼓出部件14形成为从前部地板8的前端到后述的第1地板横梁30的前端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更详细地说,如图4及图5所示,鼓出部件14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侧面观察大致三角形状的左右一对侧壁部14a、以后端相对于前端位于车辆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后壁部14b、沿着侧壁部14a的下端及后壁部14b的下端的突缘部14c形成为车辆前方及车辆下方开口的大致盒状。
该鼓出部件14中,侧壁部14a的前部及后壁部14b的前部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接合,突缘部14c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从而形成与电动机隔板6的通道形状部6a连续的大致通道状的空间。
此外,如图2-图4所示,抬高部9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通过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朝向车辆上方延设的抬高部前面部分9a、以及从抬高部前面部分9a的上端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抬高部上面部分9b形成为截面大致L字状。
如图4所示,在该抬高部9的下面接合着跨过抬高部前面部分9a的上部和抬高部上面部分9b的前部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第3横梁15。该第3横梁15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在车辆后方下方具有角部的截面大致L字状,与抬高部9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此外,后部地板10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的钣金部件,与抬高部9的抬高部上面部分9b的后端接合。另外,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在后部地板10的上面载置固定着后排座椅的座面部分。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地板框上侧件11跨过电动机隔板6的下部的车厢内侧的面和前部地板8的上面而配设。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该地板框上侧件11中,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通过与电动机隔板6及前部地板8接合,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另外,如图3所示,地板框上侧件11在平面观察时,以从边梁7的附近经过的方式配设在车宽方向外侧附近,并且以后端相对于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配设。
此外,如图3所示,地板框下侧件12在平面观察时以从地板框上侧件11连续的方式配设在前部地板8的下面。
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地板框下侧件12以后端相对于前端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配设。换言之,地板框下侧件12以从左右的边梁7的附近经过的方式配设。
如图6所示,该地板框下侧件12中,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向车辆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通过与前部地板8的下面接合,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大致矩形的闭合截面。
并且,在前部地板8的车辆下方侧的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如图3及图4所示,在从前部地板8的前端附近到后部地板10的范围配设向旋转电机供给电力的电池单元16。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1地板横梁30在从车辆后方侧与前部地板8中的鼓出部件14的后端邻接的位置将左右的边梁7大致直线地连结。
如图4所示,该第1地板横梁30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与前部地板8一起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进而,如图6所示,第1地板横梁3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上面比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面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形成为具有将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的上方扩大截面部30a的形状。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2地板横梁40在相对于第1地板横梁30向车辆后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将左右的边梁7大致直线地连结。
如图4所示,该第2地板横梁40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与前部地板8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进而,如图7所示,第2地板横梁4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上面比车宽方向外侧的上面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形成为具有将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的上方扩大截面部40a的形状。
此外,如图2-图4所示,抬高部加强部件50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将前部地板8的后方开口S2覆盖,并且将抬高部9的抬高部前面部分9a和前部地板8连结。
此外,如图2-图4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将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和抬高部加强部件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60分别紧固到第1地板横梁30的上面、第2地板横梁40的上面、以及立设托架70的上面。
另外,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在中控台支承托架60载置固定着支承换挡杆4的换挡杆支承托架5,并且载置固定着中控台后部3B。
此外,图2及图4所示,立设托架70在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之间将前部地板8的上面和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上面连结支承。
接着,进一步详细说明上述的第1地板横梁30、第2地板横梁40、抬高部加强部件50、中控台支承托架60及立设托架70。
如图3及图6所示,第1地板横梁30由在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个部件即中央梁部件31、与中央梁部件31的车宽方向两端接合的左右一对端部梁部件32、构成上方扩大截面部30a的横梁加强部件33、用于载置固定车宽方向外侧的座椅滑轨17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件34构成。
另外,座椅滑轨17是支承前排座椅18的左右一对座椅滑轨17。
如图8所示,中央梁部件31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
具体地说,如图6及图8所示,中央梁部件31由构成车辆前方侧的面的梁前面部31a、构成车辆后方侧的面的梁后面部31b、构成车辆上方的面的梁上面部31c、从梁前面部31a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前方突缘部31d、从梁后面部31b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后方突缘部31e一体地形成。
如图6及图8所示,该中央梁部件31中的前方突缘部31d及后方突缘部31e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
如图3及图6所示,这样的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是平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形成在与内侧件7B的内侧件上面部7a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另一方面,左右的端部梁部件32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形成为从中央梁部件31连续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3及图6所示,端部梁部件32由位于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梁上面部32a、从梁上面部32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梁前面部32b(参照图3)、从梁上面部32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梁后面部32c、从梁前面部32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前方突缘部、从梁后面部32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后方突缘部一体地形成。
该端部梁部件32中,前方突缘部及后方突缘部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将梁上面部32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延设部分与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接合。
如图6所示,这样的端部梁部件32的梁上面部32a形成为具有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平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
此外,如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车辆下方开口的截面大致门型形状,形成为与中央梁部件31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6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由比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更位于车辆上方的上面部33a、从上面部33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前面部33b、从上面部33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后面部33c、以及从上面部33a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左右一对侧面部33d一体地形成。
进而,如图6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中,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截面帽状,以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从侧面部33d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左右一对侧方突缘部33e。
并且,如图6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33中,前面部33b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前面部31a接合,后面部33c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后面部31b接合,侧方突缘部33e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接合。
如图3、图6及图8所示,这样的横梁加强部件33的上面部33a及侧面部33d形成为具有与中央梁部件31的梁上面部31c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平面观察大致矩形。
进而,如图6所示,在上面部33a的车宽方向两端一体地形成用于紧固车宽方向内侧的座椅滑轨17的前部的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33f。该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33f形成在与上面部33a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此外,如图6及图8所示,在上面部33a,在比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33f更靠车宽方向内侧,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截面大致M字状的紧固托架35经由紧固螺栓T1紧固固定。
另外,如图8所示,在紧固托架35的上面,2个焊接螺栓36以朝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方式接合。如图8所示,该焊接螺栓36与换挡杆支承托架5及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后述的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一起紧固。
此外,如图2及图6所示,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件34形成为相对于端部梁部件32的梁上面部32a向车辆上方鼓出的大致盒状。
此外,如图3及图7所示,第2地板横梁40由在地板框下侧件12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个部件即中央梁部件41、与中央梁部件41的车宽方向两端接合的左右一对端部梁部件42、以及构成上方扩大截面部40a的横梁加强部件43构成。
如图8所示,中央梁部件41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
具体地说,如图7及图8所示,中央梁部件41由构成车辆前方侧的面的梁前面部41a、构成车辆后方侧的面的梁后面部41b、构成车辆上方的面的梁上面部41c、从梁前面部41a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前方突缘部41d、以及从梁后面部41b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后方突缘部41e一体地形成。
如图7及图8所示,中央梁部件41中,前方突缘部41d及后方突缘部41e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
如图3及图7所示,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是平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形成在比内侧件7B的内侧件上面部7a更靠车辆下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左右的端部梁部件42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形成为从中央梁部件41连续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3及图7所示,端部梁部件42由位于与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梁上面部42a、从梁上面部42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梁前面部42b(参照图3)、从梁上面部42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梁后面部42c、从梁前面部42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前方突缘部、以及从梁后面部42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后方突缘部一体地形成。
该端部梁部件42中,前方突缘部及后方突缘部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将梁上面部42a(后述的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分42f)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延设部分与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接合。
如图3及图7所示,端部梁部件42的梁上面部42a形成为具有与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平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状。
进而,如图3及图7所示,在梁上面部42a的车宽方向外侧,用于紧固固定车宽方向外侧的座椅滑轨17的前排座椅外侧固定部分42f向车辆上方鼓出而一体地形成。
此外,如图7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形成为与中央梁部件41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形状。
具体地说,如图7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由比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更位于车辆上方的上面部43a、从上面部43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前面部43b、从上面部43a的后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后面部43c、从上面部43a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左右一对侧面部43d、从前面部43b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设的前方突缘部43e、以及从后面部43c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设的后方突缘部43f一体地形成。
进而,如图7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中,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截面帽状,并且以与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从侧面部43d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左右一对侧方突缘部43g。
并且,如图7及图8所示,横梁加强部件43中,前方突缘部43e经由中央梁部件41的前方突缘部41d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后方突缘部43f经由中央梁部件41的后方突缘部41e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侧方突缘部43g与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接合。
如图3、图7及图8所示,这样的横梁加强部件43的上面部43a及侧面部43d形成为经由与中央梁部件41的梁上面部41c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平面观察大致矩形。
进而,如图7所示,在上面部43a中的车宽方向两端,用于紧固固定车宽方向内侧的座椅滑轨17的后部的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43h一体地形成在与上面部43a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此外,如图7所示,在上面部43a的下面,在比前排座椅内侧固定部43h更靠车宽方向内侧,供紧固螺栓T2螺合的2个焊接螺母44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接合。如图7所示,在该焊接螺母44中经由紧固螺栓T2紧固固定着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后述的第2支承托架62的第2固定部分673b)。
此外,如图9及图10所示,抬高部加强部件50由与抬高部9的抬高部前面部分9a及其车辆前方下方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的主体部件51、以及拆装自如地设置于主体部件51的上面的罩部件52构成。
如图9-图11所示,主体部件51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截面大致L字状,并且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帽状。换言之,主体部件51形成为车辆下方及车辆后方开口的大致盒状。
更详细地说,如图9-图11所示,主体部件51通过形成于与抬高部9中的抬高部前面部分9a的下端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的上面部51a、从上面部51a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左右一对侧壁部51b、以及从上面部51a的前端向车辆下方延设的前壁部51c,一体地形成为覆盖前部地板8的后方开口S2的大致盒状。
进而,在主体部件51上,通过将侧壁部51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以突缘状延设的部分和将前壁部51c的下端向车辆前方以突缘状延设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沿着左右的侧壁部51b的下端及前壁部51c的下端的平面观察大致U字状的突缘部51d。
并且,主体部件51中,上面部51a及左右的侧壁部51b与抬高部9的抬高部前面部分9a接合,突缘部51d与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
如图9及图11所示,在这样的主体部件51的侧壁部51b,供紧固螺栓T3螺合的焊接螺母53经由设置于车辆前方且车辆上方的位置的开口接合到内面。在该焊接螺母53,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经由紧固螺栓T3紧固固定。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上面部51a开口形成有将与前部地板8的后方开口S2对置的部分以平面观察大致矩形开口的开口部S3。
进而,如图9及图11所示,在上面部51a,在开口部S3的周围接合着4个向车辆上方突出的焊接螺栓54。该焊接螺栓54一起紧固着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及罩部件52。
另一方面,如图9及图10所示,罩部件52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覆盖主体部件51的开口部S3的大致平板状。如图10及图11所示,该罩部件52隔着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而一起紧固到主体部件51的焊接螺栓54。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将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和抬高部加强部件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如图1-图4所示,该中控台支承托架60在电动车辆1的车厢内由支承中控台前部3A的第1支承托架61和支承换挡杆4及中控台后部3B的第2支承托架62构成。
如图5所示,第1支承托架61由与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接合的托架主体63和对托架主体63的后部进行加强的后部加强件64构成。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第1支承托架61形成为与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
具体地说,如图5及图12所示,托架主体63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631和将托架侧壁部631的上端连结的托架上面部632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门型形状。
如图5及图12所示,托架上面部632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具有向车辆下方凹设、并且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凹槽状的凹槽部632a。该凹槽部632a从托架上面部63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附近直到后端凹设。
另外,如图4所示,托架主体63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在比后述的后部加强件64更靠车辆前方、且相对于鼓出部件14的后壁部14b分离的位置的托架上面部632经由截面大致Z字状的连结托架19与鼓出部件14的后壁部14b连结。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第1支承托架61的后部加强件64与托架主体63的后部的内面接合。如图5及图12所示,该后部加强件64由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侧壁部631的上部接合的左右一对侧面部641和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上面部632接合的上面部642一体地形成。
如图5及图12所示,在该后部加强件64中的侧面部641的后部,焊接着供紧固螺栓T4经由设置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侧壁部631的开口螺合的焊接螺母65。第2支承托架62的前部经由紧固螺栓T4与该焊接螺母65紧固固定。
进而,如图5及图12所示,向车辆上方突出的焊接螺栓66经由设置于托架主体63的托架上面部632的开口在车宽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与上面部642的后部接合。在该焊接螺栓66紧固固定着第2支承托架62的前部。
此外,如图13所示,第2支承托架62由与第1支承托架61的后部连结的托架主体67和对托架主体67的前部进行加强的前部加强件68构成。
如图11-图13所示,托架主体67中,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是车辆下方开口的截面大致门型形状,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671和将托架侧壁部671的上端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托架上面部672一体地形成。
如图13所示,左右的托架侧壁部671形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比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更长的大致平板状。另外,托架侧壁部671形成为比从托架上面部672到前部地板8的上面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
进而,如图13所示,在托架侧壁部671的下端,从前端到后端一体地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突缘部673。
在该突缘部67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紧固到第1地板横梁30的上面的第1固定部分673a和紧固到第2地板横梁40的上面的第2固定部分673b进一步作为突缘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
如图11-图13所示,在这样的托架侧壁部671,允许紧固螺栓T4的插通的螺栓插通孔671a在前端附近开口形成,允许紧固螺栓T3的插通的螺栓插通孔671b在后端附近开口形成。
此外,如图2-图4所示,在托架主体67的托架上面部672,在其前部,从车辆下方支承换挡杆4的换挡杆支承托架5和中控台后部3B从车辆前方依次载置固定。
如图3及图13所示,该托架上面部672形成为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一定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平面观察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因此,在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主体67,在托架侧壁部671和托架上面部672的角部、以及托架侧壁部671和突缘部673的角部至少在平面观察时形成有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大致一直线状延伸的棱线。
进而,如图12及图13所示,托架上面部672中,以与第1支承托架61的凹槽部632a连续的方式向车辆下方凹设、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部672a形成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
如图3及图13所示,该托架上面部672的凹槽部672a以从托架上面部672的前端直到第2固定部分673b附近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凹设。
另外,第1支承托架61的凹槽部632a及第2支承托架62的凹槽部672a不仅提高第1支承托架61及第2支承托架62的刚性,还作为收容在车厢内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线缆(图示省略)的收容空间形成。
如图8、图12、图13所示,在托架上面部672,允许第1支承托架61的焊接螺栓66的插通的2个螺栓插通孔672b在前端附近开口形成,允许第1地板横梁30中的紧固托架35的焊接螺栓36的插通的2个螺栓插通孔672c在与第1固定部分673a大致相同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开口形成。
进而,如图11及图13所示,在托架上面部672,允许后述的立设托架70的焊接螺栓76的插通的多个螺栓插通孔672d在第1固定部分673a和第2固定部分673b之间开口形成,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4个焊接螺栓54之中的允许车辆前方侧的2个焊接螺栓54的插通的2个螺栓插通孔672e在后端附近开口形成。
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2支承托架62的前部加强件68与托架主体67的前部的内面接合。如图12及图13所示,该前部加强件68由与托架主体67的托架侧壁部671接合的左右一对侧面部681和与托架主体67的托架上面部672接合的上面部682一体地形成为正面观察大致门型形状。
如图12所示,上述的构成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第1支承托架61的托架侧壁部631的后部和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侧壁部671的前部经由紧固螺栓T4紧固固定,第1支承托架61的托架上面部632的后部和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的前部经由焊接螺栓66紧固固定,由此,将第1支承托架61和第2支承托架6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第1支承托架61的托架侧壁部631及托架上面部632分别与鼓出部件14的侧壁部14a及后壁部14b接合,从而与鼓出部件14连结。
此外,如图11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侧壁部671经由紧固螺栓T3紧固固定到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侧壁部51b,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经由焊接螺栓54与罩部件52一起紧固固定到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上面部51a。
由此,中控台支承托架60将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和抬高部加强部件5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经由焊接螺栓36与换挡杆支承托架5的前部一起紧固到第1地板横梁30的紧固托架35。
并且,如图6及图7所示,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第2支承托架62的第1固定部分673a经由紧固螺栓T1紧固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的横梁加强部件33,第2支承托架62的第2固定部分673b经由紧固螺栓T2紧固固定到第2地板横梁40的横梁加强部件43。
此外,如图14及图15所示,立设托架70的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的截面形状为截面大致M字状,与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之间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接合。
如图14及图15所示,该立设托架70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由在车宽方向上相对的左右一对内侧面部71、将内侧面部71的下端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大致平板状的底部72、从内侧面部71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上面部73、从上面部73的车宽方向外侧向车辆下方延设且隔着左右的内侧面部71对置的腿部74、以及从腿部74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左右的侧方突缘部75一体地形成。
在左右的内侧面部7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碰出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筋条71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
在左右的腿部74,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碰出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筋条74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
如图6所示,在左右的上面部73经由设置于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的螺栓插通孔672d接合着向车辆上方突出的多个焊接螺栓76。
如图14所示,该焊接螺栓76与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紧固固定。另外,如图8所示,在多个焊接螺栓76之中的车辆前方侧的2个焊接螺栓76,第2支承托架62的托架上面部672和换挡杆支承托架5的后部紧固在一起。
如以上那样,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边梁7;配设在边梁7之间的大致平坦的前部地板8;配设在位于乘客所乘坐的前排座椅的前部下方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且将左右的边梁7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第1地板横梁30;配设在位于前排座椅的后部下方的前部地板8的上面、且将左右的边梁7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第2地板横梁40;从前部地板8的后端向车辆上方抬高一阶的抬高部9;以及前部与车辆前方侧的车体连结而后部与抬高部9连结、且支承中控台3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下部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从而能够抑制重量增加,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
具体地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固定到将左右的边梁7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所以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被作用的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6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散传递。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前部与车辆前方侧的车体连结,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与抬高部9连结,所以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向车辆后方传递。
这时,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分散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以及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的、车厢地面的刚性。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下部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由此,与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固定到前部地板8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缩短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
因此,例如即使在地板通道设置通道部的情况下的通道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和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也能够实现与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应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轻量化。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重量增加,确保所期望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60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671、将托架侧壁部671的上端连结的托架上面部672形成为截面大致门型形状,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在托架侧壁部671和托架上面部672的角部形成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大致一直线状延伸的棱线。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沿着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棱线高效率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实现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并且确保稳定的正碰性能。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侧壁部671具备从其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突缘部673,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在突缘部673的基部形成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大致一直线状延伸的棱线。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沿着托架侧壁部671和托架上面部672的角部的棱线、以及突缘部673的基部的棱线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效率更高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实现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的轻量化,并且确保更稳定的正碰性能。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突缘部673紧固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效率良好地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
此外,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分别具备上方扩大截面部30a、40a,该上方扩大截面部30a、40a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以上面比车宽方向端部附近的上面更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使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突缘部673紧固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的上方扩大截面部30a、40a及第2地板横梁40的上方扩大截面部40a,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稳定的侧碰性能,并且能够使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更加轻量化。
具体地说,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分别具备上方扩大截面部30a、40a,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第1地板横梁30及第2地板横梁40中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刚性。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对于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载荷的、车厢地面的刚性。
进而,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突缘部673紧固到第1地板横梁30的上方扩大截面部30a及第2地板横梁40的上方扩大截面部40a,因此与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突缘部673紧固到与上方扩大截面部30a、40a邻接的梁上面部31c、41c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缩短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稳定的侧碰性能,能够使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更加轻量化。
此外,前部地板8在比第1地板横梁30更靠车辆前方具备向车辆上方鼓出的鼓出部件14,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及左右的托架侧壁部671固定到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由此,与例如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固定到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前部的支承刚性。
进而,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和托架上面部672的固定部位、以及前部地板8的鼓出部件14和托架侧壁部671的固定部位传递到中控台支承托架60。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有效地传递到中控台支承托架60,所以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正碰性能。
此外,具备将抬高部9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和其前方的前部地板8连结的抬高部加强部件50,抬高部加强部件50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51b、将侧壁部51b的前端连结的前壁部51c、将侧壁部51b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51a一体地形成,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紧固固定到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上面部51a,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侧壁部671紧固固定到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侧壁部51b,由此,例如与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仅固定到抬高部加强部件50的情况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后部的支承刚性。
进而,具备将抬高部9和前部地板8连结加强的抬高部加强部件50,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的、抬高部9的支承刚性。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载荷经由抬高部9向车辆后方的更远方高效率地传递。
此外,在作用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向车辆前方传递,并且能够经由抬高部加强部件50分散传递到前部地板8。
因此,例如在作用了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时,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与抬高部9的车辆后方连结的后部地板10以抬高部9的下端为支点而朝向车辆上方转动的变形。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重量增加,能够兼顾确保稳定的正碰性能和后碰性能。
此外,在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之间的前部地板8具备朝向车辆上方立设的立设托架70,立设托架70由固定于前部地板8的左右一对腿部74和将腿部74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73构成,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紧固固定到立设托架70的上面部73,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立设托架70提高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之间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支承刚性。
进而,能够经由中控台支承托架60及立设托架70支承前部地板8,所以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提高第1地板横梁30和第2地板横梁40之间的前部地板8的刚性。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例如能够通过立设托架70和中控台支承托架60来抑制以行驶时的车体振动为起振力的前部地板8的膜振动。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正碰性能,并且能够抑制前部地板8的膜振动所导致的振动噪音。
此外,具备固定于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且支承换挡杆4的换挡杆支承托架5,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及突缘部673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由此,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固定到立设托架70,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突缘部673固定到第2地板横梁40,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挠曲变形,使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轻量化。
具体地说,换挡杆4被施加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车宽方向的载荷、以及车辆上下方向的载荷经由换挡杆支承托架5作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60。因此,中控台支承托架60通过换挡杆4被施加的载荷而发生挠曲变形,由此,例如可能会发生换挡感受变差、或者非意图的振动噪音。
在此,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及突缘部673固定到第1地板横梁30,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在距离换挡杆4比较近的高刚性的部位支承中控台支承托架60。
进而,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固定到立设托架70,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通过距离换挡杆4比较近的第1地板横梁30和立设托架70的协作来提高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托架上面部672的挠曲变形。
另一方面,通过将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突缘部673固定到第2地板横梁40,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将从换挡杆4作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载荷分散传递到立设托架70和第2地板横梁40。
这时,从换挡杆4作用到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载荷越往车辆后方则越小,所以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不会损害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支承刚性,能够使对于立设托架70的固定部位的个数和对于第2地板横梁40的固定部位的个数比对于第1地板横梁30的固定部位个数少。
由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减少中控台支承托架60向第1地板横梁30、立设托架70及第2地板横梁40的安装工时,并且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固定部位增加所导致的重量增加。
因此,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抑制中控台支承托架60的挠曲变形,使中控台3的支承构造轻量化。
此外,具备第2地板横梁40,该第2地板横梁40以比从前部地板8到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为止的高度低的高度,将左右的边梁7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具体地说,配置于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之间的第2地板横梁40,被配置在比从前部地板8到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为止的高度低的高度,由此,相比于与从前部地板8到边梁7的内侧件上面部7a为止的高度相同高度的第2地板横梁相比,电动车辆1的下部车体构造,能够较大地确保坐在后排的乘客的脚下空间。
此外,具备前部地板横梁18,该前部地板横梁18在前排座椅前部下部,在前部地板4上方对应于边梁10的高度地在左右一对边梁10、10之间沿车宽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
根据该构成,前部地板横梁18在前排座椅前部下部,在前部地板4上方对应于边梁10的高度地在左右一对边梁10、10之间沿车宽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提高侧碰性能。
在本发明的构成和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地板与实施方式的前部地板8对应,
以下同样,
鼓出部与鼓出部件14对应,
抬高部加强部与抬高部加强部件50对应,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多个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前部地板8的前部接合另行构成的鼓出部件14,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前部地板8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向车辆上方鼓出,在前部地板8一体地形成鼓出部件14。
此外,将前部地板8的后部和抬高部9连结的抬高部加强部件50另行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抬高部加强部件50一体地形成在前部地板8或抬高部9。
此外,第1地板横梁30由中央梁部件31、左右一对端部梁部件32及横梁加强部件33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中央梁部件31和左右的端部梁部件32一体形成的第1地板横梁。或者,也可以采用中央梁部件31和横梁加强部件33一体形成、或者中央梁部件31、左右一对端部梁部件32及横梁加强部件33一体形成的第1地板横梁。
此外,第2地板横梁40由中央梁部件41、左右一对端部梁部件42及横梁加强部件43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中央梁部件41和左右的端部梁部件42一体形成的第2地板横梁。或者,也可以采用中央梁部件41和横梁加强部件43一体形成的、或者中央梁部件41、左右一对端部梁部件42及横梁加强部件43一体形成的第2地板横梁。
此外,采用了第1支承托架61和第2支承托架62紧固固定的中控台支承托架6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第1支承托架61和第2支承托架62接合的中控台支承托架。
此外,中控台支承托架60由第1支承托架61和第2支承托架62构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第1支承托架61和第2支承托架62一体形成的中控台支承托架。

Claims (19)

1.一种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是将旋转电机的输出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左右一对边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大致平坦的地板,配设在该边梁之间;
地板横梁,包括第1地板横梁和第2地板横梁,
所述第1地板横梁整体被配设在位于乘客所乘坐的左右一对前排座椅的前部下方的所述地板的遍及所述边梁之间形成的大致平坦的上面,并且所述第1地板横梁将左右的所述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
所述第2地板横梁整体被配设在位于所述左右一对前排座椅的后部下方的所述地板的遍及所述边梁之间形成的大致平坦的上面,并且所述第2地板横梁将左右的所述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
抬高部,从所述地板的后端向车辆上方抬高一阶;以及
中控台支承托架,前部与车辆前方侧的车体连结,后部与所述抬高部连结,并且将中控台支承在被所述左右一对前排座椅夹着的位置,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下部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的上面和所述第2地板横梁的上面,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托架侧壁部和将该托架侧壁部的上端连结的托架上面部形成为截面大致门型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托架侧壁部具备从其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设的突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突缘部紧固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第1地板横梁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分别具备上方扩大截面部,该上方扩大截面部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以其上面比车宽方向端部附近的上面更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使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的截面形状向车辆上方扩大,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突缘部紧固到所述第1地板横梁的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及所述第2地板横梁的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地板在比所述第1地板横梁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具备向车辆上方鼓出的鼓出部,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及左右的所述托架侧壁部固定于所述地板的所述鼓出部。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将所述抬高部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和其前方的所述地板连结的抬高部加强部,
该抬高部加强部由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将该侧壁部的前端连结的前壁部、以及将所述侧壁部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一体地形成,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紧固到所述抬高部加强部的所述上面部,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侧壁部紧固到所述抬高部加强部的所述侧壁部。
7.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第1地板横梁和所述第2地板横梁之间的所述地板具备朝向车辆上方立设的立设托架,
该立设托架由固定于所述地板的左右一对腿部和将该腿部的上端连结的上面部构成,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紧固到所述立设托架的所述上面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固定于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且支承换挡杆的换挡杆支承托架,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及所述突缘部固定于所述第1地板横梁,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托架上面部固定于所述立设托架,
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所述突缘部固定于所述第2地板横梁。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第2地板横梁以比从所述地板到所述边梁的上面为止的高度低的高度,将左右的所述边梁在车宽方向上连结。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第1地板横梁在前排座椅前部下部在所述地板上方对应于所述边梁的高度地在左右一对所述边梁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呈一直线状延伸。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地板横梁由横梁主体和横梁加强部件构成,所述横梁主体将左右的所述边梁连结,并且与所述地板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所述横梁加强部件固定于所述横梁主体,并且构成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所述横梁主体形成为大致平坦且具有平面观察时大致矩形的上面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配设于所述地板且在所述边梁的附近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框,
所述横梁主体由位于所述地板框之间的梁中央部和位于该梁中央部的车宽方向两端的左右一对的梁端部构成,
所述梁中央部由比所述梁端部的刚性更高刚性的一个部件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横梁加强部件形成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截面中,经由所述横梁主体的下端与所述地板接合,并且形成为与所述横梁主体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的截面形状,
所述横梁加强部件的上面在车宽方向的两端具备用于固定所述前排座椅的后方腿部的座席固定部,
该座席固定部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在与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的上面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大致相同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位置,
所述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具备长条部件,该长条部件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条形状,且前部及后部与车体连结,
该长条部件在沿着车宽方向的纵截面中形成为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的截面大致门型形状,
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侧壁部固定于所述地板横梁的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具备上壁及左右的两侧壁的门形状的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侧壁固定于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地板横梁的上面在车宽方向上以大致一直线状形成,
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由相对于所述地板横梁独立的横梁加强部件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地板下部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地板框,
所述左右的地板框间的地板横梁部位由刚性高于比地板框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的一个部件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在所述上方扩大截面部的车宽方向两侧,以与该上方扩大截面部同一高度形成有前排座椅前部的固定部,
在所述地板横梁上方的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安装有换挡杆支承托架,
在所述横梁加强部件的上面,立设固定有从下方支承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的上面的加强支持托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换挡杆支承托架在左右安装到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
所述加强支持托架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形成为M字截面形状。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所述加强支持托架与所述中控台支承托架一起安装于所述横梁加强部件。
CN202010137677.5A 2019-05-15 2020-03-02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Active CN111942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2089 2019-05-15
JP2019092089A JP7338231B2 (ja) 2019-05-15 2019-05-15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9-092094 2019-05-15
JP2019092094A JP7367337B2 (ja) 2019-05-15 2019-05-15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19-092090 2019-05-15
JP2019092090A JP7375334B2 (ja) 2019-05-15 2019-05-15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480A CN111942480A (zh) 2020-11-17
CN111942480B true CN111942480B (zh) 2022-11-22

Family

ID=69779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7677.5A Active CN111942480B (zh) 2019-05-15 2020-03-02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0686B2 (zh)
EP (1) EP3738863B1 (zh)
CN (1) CN1119424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124649B2 (ja) * 2018-11-08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275836B2 (ja) * 2019-05-15 2023-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1942481B (zh) * 2019-05-15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7338251B2 (ja) * 2019-06-07 2023-09-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18323B2 (ja) * 2019-06-07 2023-08-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172887B2 (ja) * 2019-07-02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2021041817A (ja) * 2019-09-11 2021-03-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316513B2 (ja) * 2019-09-11 2023-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396217B2 (ja) * 2020-06-29 2023-12-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2022150183A (ja) * 2021-03-26 2022-10-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5849Y2 (zh) * 1973-05-16 1976-09-03
EP1710153A1 (en) * 2005-04-06 2006-10-1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auxiliary component of vehicle
JP2007083948A (ja) * 2005-09-26 2007-04-05 Fuji Heavy Ind Ltd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マウント構造
JP4747812B2 (ja) * 2005-12-01 2011-08-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853080B2 (ja) * 2006-03-30 2012-01-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4914906B2 (ja) * 2009-03-25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EP2620353B1 (en) 2010-11-10 2015-09-02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bile floor structure
JP2013147137A (ja) 2012-01-19 2013-08-01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動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6478011B2 (ja) * 2014-09-24 2019-03-0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277948B2 (ja) * 2014-12-05 2018-0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235621B2 (ja) 2016-01-1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EP3578444A4 (en) * 2017-03-10 2020-03-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6597724B2 (ja) * 2017-07-06 2019-10-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977361B2 (ja) 2017-07-24 2021-1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7331448B2 (ja) * 2019-05-15 2023-08-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275836B2 (ja) * 2019-05-15 2023-05-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61535A1 (en) 2020-11-19
EP3738863B1 (en) 2023-02-15
EP3738863A1 (en) 2020-11-18
US11420686B2 (en) 2022-08-23
CN111942480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2480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7275836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9956994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9944161B2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CN111942479B (zh)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4483592B2 (ja) ダッシュパネル補強構造
CN111942481B (zh) 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JP5776509B2 (ja)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KR20130131302A (ko) 승객 좌석을 고정하는 돌출 박스 구조를 구비한 섀시
CN114620131A (zh) 车身构造
CN113613986A (zh) 带有中央通道加强件的车辆以及中央通道加强件
US20230286588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Body for a Motor Vehicle
JP7367337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7338231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23002335A (ja) 運転席周辺構造
JP2004237766A (ja) 車両のガス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WO2023105757A1 (ja) 電気機器の取付構造
JP7468251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JP7375334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20230347727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243935B1 (ja) シート及びバッテリの固定構造
CN111434571B (zh) 车体下部构造
JP2023053480A (ja) 車両の補機支持構造
JP2024057810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23175180A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