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6792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6792A
CN111936792A CN201980004700.9A CN201980004700A CN111936792A CN 111936792 A CN111936792 A CN 111936792A CN 201980004700 A CN201980004700 A CN 201980004700A CN 111936792 A CN111936792 A CN 111936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ow
double
indoor
row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47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6792B (zh
Inventor
丰田浩之
关谷祯夫
吉川政志
远藤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936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6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67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67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室外机具有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膨胀阀经由双列热交换器的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及双列热交换器的另一方的列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单列热交换器。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具有室外机和室内机,在室外机及室内机分别具备使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产生空气流的送风装置。制冷运转时,在设于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的内部流动低温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的外部流动房屋内的空气,从而冷却房屋内的空气。此时,房屋内的空气含有的水蒸气的一部在热交换器表面被冷却,从而产生结露。热交换器表面的结露水沿热交换器的翅片经排水盘从排水管排出到室外。
在热交换器存在温度分布的情况下,有时一部分空气被过度冷却,一部分空气冷却不足。在从热交换器吹出具有这样的温度差的空气的情况下,有时在室内机的吹出部的送风路上产生结露。存在的问题:送风路上的结露乘风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沿送风路向室内滴下。对于此,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技术:为了防止室内机内部的结露,在室内机的热交换器设置温度传感器,根据测量出的温度控制膨胀阀,以在热交换器内部不存在温度差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从低成本化、紧凑化的观点出发,期望应用由单列热交换器和双列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595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由单列热交换器和双列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器中,相比2列部,在1列部更容易流动空气。因此,存在穿过热交换器后的空气温度容易具有差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做成,目的在于使用具有单列热交换器和双列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并且防止室内机内部的结露。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因此,本发明为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另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具有单列热交换器和双列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并且防止室内机内部的结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室内机的构造的图。
图2是室内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图。
图4是空调机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热交换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性的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应用例也包含于其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构造的图。图1是垂直于室内机100的背面120且平行于室内机100的上下方向的剖视图。以下,将图1所示的三维坐标的x轴方向(纸面的进深方向)设为室内机100的横向,将y轴方向(纸面的纵向)设为室内机100的上下方向(纸面上侧为上方向),将z轴方向(纸面的横向)设为室内机100的进深方向。
室内机100以背面120面向壁A的方式设于房间的顶棚附近。在图1中,作为被空气调节空间的房间向纸面的左下侧扩展,室内机100为以调整房屋的温度的方式流动风的构造。
在室内机100的内部搭载有室内热交换器110及室内风扇102。在室内热交换器110中,通过从室内风扇102输送风,进行热交换。在室内机100还设有过滤器装置103、后壳104、前壳105、百叶板106以及纵百叶板107。
空气从图1的上部侧、即室内机100的上部侧吸入室内机100,通过过滤器装置103除去大的尘埃等,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10。室内风扇102向室内热交换器110送风。室内风扇102能够使用贯流风扇。在使用贯流风扇的情况下,在室内风扇102的前侧设有前鼻109,在后方(背面120侧)设有后鼻108。通过前鼻109及后鼻108,室内风扇102的空气吸入侧和空气吹出侧被分离,室内风扇102发挥送风功能。
在如图1所示地,从室内热交换器110的上方吸入空气并向下方的空间流动风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室内风扇102在朝向进深方向从右观察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空气被室内风扇102吹出后,穿过由前鼻109和后壳104形成的风路,再被百叶板106及纵百叶板107控制吹出方向而向室内流出。百叶板106将吹出风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控制。纵百叶板107在横向(左右方向)上控制风向。
室内热交换器110具有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和连接于传热管的周围的翅片。在图1中示于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内部的多个圆110a表示传热管。传热管沿进深方向延伸,在右端或左端通过U字管连接,从而形成制冷剂的一个流路(单通路)。翅片是厚度0.1mm左右的铝板,且以1mm左右的间隔在室内热交换器110的横向上相连。翅片和传热管紧贴,制冷剂在传热管的内部穿过。
在制冷运转下,从室外机200向室内热交换器110供给比室内空气温度低温的制冷剂。室内热交换器110的翅片的温度成为接近供给的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室内的温暖的空气通过室内风扇102流动,被室内热交换器110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110的翅片的温度比在室内热交换器110流动的室内空气的露点低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分在室内热交换器110的翅片表面结露。该结露的水沿翅片向室内热交换器110的下方流动沿设于壳体内部的排水流路向室外流出。这样,在进行制冷运转时,有时在室内热交换器110中,空气中的水分结露。另外,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10的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110被冷却,一部分水分结露,但是作为相对湿度,保持接近100%的湿度。
图2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10的构造的图。室内热交换器110具有双列热交换器111、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以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双列热交换器111在室内机100的前表面上部侧以沿进深方向配置2列传热管的方式设置。在双列热交换器111中,沿室内风扇102驱动时空气流动的方向配置2列传热管。将双列热交换器111中的前表面侧、即上风侧的列称为上风列1111。另外,将双列热交换器111中的背面侧、即下风侧的列称为下风列1112。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以从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下侧向更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以从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上侧向背面侧延伸的方式配置。此外,成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入口的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最下层111a经由配管与室外机的膨胀阀连接。另外,成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出口的背面侧热交换器113的最下层13b经由配管与室外机的四通阀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这样地具有1列部。在现有的热交换器中,大多前表面侧及背面侧双方均使用双列热交换器。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通过将前表面侧的一部分和背面侧设为单列热交换器,削减热交换器的材料。由此,不仅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能够期待紧凑化、节能性的维持。
但是,在单列和双列下,相同风速下的空气的通风阻力程度加倍地不同。因此,若单纯考虑风速,则可以认为,穿过单列热交换器的风量和穿过双列热交换器的风量相差1.4倍左右。此外,实际上,空气的吸入从室内机100的顶棚侧(上方侧)进行,因此在图2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110的配置下,位于比位于上方的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位置靠下方的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更难以吸入空气。因此,认为风量的差比1.4倍小。在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中,后鼻108可能成为阻碍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向室内风扇102的流动的壁。因此,在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中,比双列热交换器111更难以吸入空气。即,与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相比,双列热交换器111的热交换效率更高。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将制冷剂通路设为在途中不分支的单通路。这对应于,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时,期望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通路简单,因分支等而引起的钎焊部少能够降低泄漏的风险。作为可燃性制冷剂,可列举丙烷(R290)等。另外,作为微燃性制冷剂,可以列举二氟甲烷(R32)或2、3、3、3-四氟丙烯(R1234yf)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管由铝或铝合金形成。这样,在对传热管使用铝或铝合金的情况下,与铜管等相比,钎焊性不好。因此,减少钎焊部带来热交换器的生产性提高。与铜相比,认为铝的埋藏量更多,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社会,认为尽量减少使用的铜而置换成铝是有效的。另外,就铝管和铜管接合的部分而言,若产生结露,则有时发生腐蚀。因此,期望尽量不产生多余的结露。根据以上的理由,本实施方式的双列热交换器111采用了单通路。
在制冷运转时,在双列热交换器111的入口附近,制冷剂为液相多的状态,在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时,制冷剂中的液相蒸发,由此冷却空气。因此,在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时,制冷剂中的气相增加。因此,在双列热交换器111内的制冷剂的流路中,制冷剂的速度也加速。在现有的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中的配管设置分支,将制冷剂分割来流动,从而能够降低双列热交换器的内部的制冷剂压力损失。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双列热交换器111中,采用了单通路,因此相比采用了双通路的情况,因压力损失导致的制冷剂的加速变大。通过压力损失变大,从而在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流路的后半,相比前半,压力更降低,随之饱和温度降低。由此,热交换器内部的制冷剂的温度差变大。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通过以下的结构能够防止因该温度差引起的结露。
图2所示的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制冷运转时,通过后述的室外机的膨胀阀减压而成为低温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将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上风列1111的最下层111a作为流入口流入双列热交换器111。之后,制冷剂在上风列1111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上方流动,当流动到最上层111b时,流入之后的下风列1112。在下风列1112,制冷剂从最上层111c向下方流动,当流到最下层111d时,接着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最上层112a。在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中,制冷剂向下方流动,当流到最下层112b时,流入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在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中,制冷剂从最上层113a向下方流动到最下层113b,将最下层113b作为出口流出。
在以上的结构中,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制冷入口侧的制冷剂在传热面积大的双列热交换器111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而温度降低的制冷剂在传热面积小的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使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10后的空气温度接近均匀。即,能够抑制在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后层的送风路产生结露。
另外,从双列热交换器111流出的制冷剂优选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中的尽可能接近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位置。从该观点出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任一个中,以制冷剂流入最上层112a、113a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与制冷运转时相反。制热运转时,制冷时成为制冷剂入口的配管成为出口。在制热运转中,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110,将空气加温,从而被液化。在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制热出口,制冷剂被冷却,基本成为液体,成为比入口更低温而流出。因此,为了尽可能增大与空气的温度差向空气传热,与未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10的空气相接的上风侧较好。另外,制热出口侧的通路沿重力从上层向下层流动,液更容易流动,能够抑制制冷剂的滞留。根据这些观点,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构成为,将制热时的出口即制冷时的入口设为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上风列1111的最下层111a,由此向上方层流动。
进一步地,将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最下层112b和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最上层113a通过配管连结。该配管也是压力损失的一原因。因此,该配管设为比其它配管粗。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对吹出空气以外的热交换,通过隔热件覆盖。
图8是表示比较例的热交换器800的图。热交换器800与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同样地具有双列热交换器801、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2、以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3。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2设于双列热交换器801的下侧,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3以从双列热交换器801的上侧延伸的方式设于背面侧。
在热交换器800中,制冷剂将双列热交换器801的上风列8011的最下层801a作为流入口流入热交换器800。之后,制冷剂在上风列8011向上方流动,当流动到最上层801b时,之后,向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2的最下层802a流入。制冷剂从最下层802a向上方流到最上层802b后,再从双列热交换器801的下风列8012的最下层801c向上方流动到最上层801d。之后,制冷剂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3的最上层803a向下方流动到最下层803b。
在以上的结构中,接近制冷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未充分降低,因此在仅穿过双列热交换器801的1列的制冷剂流动的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2中,未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冷却及除湿不充分。另一方面,在双列热交换器801的下风列8012的尤其最上层801d附近,由于为2列部且温度降低的制冷剂流动,因此,相比其它,温度显著降低。因此,下风列8012附近的寒冷的空气和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802附近的温暖的空气混合,这可能成为送风路的结露的原因。
与之相对,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中,以在全部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后,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向容易使空气的温度降低的双列热交换器111流动温度较高的制冷入口侧的制冷剂。然后,向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流动温度降低的制冷剂。由此,能够缩小室内热交换器110的整体的空气温度的差。
图3是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变形例的图。图9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变形例对应的比较例的图。在图3所示的例中,制冷剂在双列热交换器111中流动,在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种流动后,向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最下层113b流入,向上方流动到最上层113a。这样,向单列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入口也可以不必设于最接近双列热交换器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900中,制冷剂从双列热交换器901的最上层901a向下方流动到最下层901b后,在向下风侧流入前,进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902的最下层902a,向上方流到最上层902b。之后,制冷剂从双列热交换器901的下风侧的最下层901c向最上层901d流动,之后,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最上层903a向最下层903b流动。
在图3所示的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中,根据制冷额定条件下的理论计算,制冷入口温度为16.2℃,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最上层111c的温度为15.7℃,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最下层112b的温度为14.5℃,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最上层113a、即出口的温度为13.2℃。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900中,制冷入口温度为16.3℃,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902的最下层902a的温度为15.8℃,最上层902b的温度为15.3℃,双列热交换器901的最上层901d的温度为14.3℃,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903的最下层803b、即出口的温度为13.1℃。
如以上那样,可知,在比较例中,在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902的最下层902a中,冷却不足,除湿不足,与之相对,在最上层901d中过冷。与之相对,可知,在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中,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最上层112a的温度比比较例的对应的位置(最下层902a)低,被充分冷却。另外,可知,在变形例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中,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最上层111c的温度比比较例的对应位置(最上层901d)高,过冷被消除。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具有单列热交换器和双列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110,并且防止室内机100内部的结露。
图4是包括室内机100的空调机10的整体结构图。空调机10具有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室内机100和室外机200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连接。室外机200具有四通阀201、压缩机202、储液器203、膨胀阀204、室外热交换器205以及室外风扇206。
箭头12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向。制热运转时,从室外机200向室内机100供给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110流动的制冷剂将通过室内风扇102供给的室内的空气加温。相反,气体制冷剂被温度低的空气冷却而凝结,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在室内机100液化的制冷剂向室外机200侧流动至膨胀阀204。
高压的液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04减压、被低温化,成为气液二相流。成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到达室外热交换器205。通过室外风扇206,室外空气流向室外热交换器205。制冷剂以温度成为比外部空气低的方式通过膨胀阀204减压,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205被外部空气加热,液制冷剂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
在室外热交换器205气化了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到达四通阀201。此时,四通阀201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205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储液器203返回压缩机202的吸入侧的方式切换阀。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01经由储液器203到达压缩机202。储液器203具有使液制冷剂不会大量流入压缩机202的功能。
箭头11表示制冷时的制冷剂的流向。压缩机202压缩低压、低温状态的制冷剂,吐出高温、高压状态的气体制冷剂。从压缩机202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到达四通阀201。在四通阀201中,以使从压缩机202流过来的气体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205侧流动的方式切换阀。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05。通过使温度比该气体制冷剂更低的室外空气在室外热交换器205流动,室外热交换器205使气体制冷剂冷却而冷凝,使液制冷剂进行相变化。在室外热交换器205中,一部分或全部的气体制冷剂液化的制冷剂的到达膨胀阀204,通过该膨胀阀204减压。通过减压,制冷剂的一部分气化,通过该气化热,制冷剂温度降低。然后,该低温制冷剂通过制冷剂连接配管流向室内机100。
膨胀阀204的制冷剂的减压量能够通过膨胀阀204内部的阀的开度调整,若开度缩小,则减压量变大,制冷剂成为更低温。另一方面,若增大开度,则减压量减小,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变小。在制冷运转条件下,以到达室内机100的制冷剂的温度成为比屋内的空气温度低温的方式,调整膨胀阀204的开度。
此外,作为第一变形例,室内热交换器110可以以使制冷剂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的上风列1111的至少一部分和下风列1112的至少一部分后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或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方式,除此之外的配管状态不限于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制冷剂穿过上风列1111的一部分后,穿过下风列1112的全部传热管,之后再次穿过上风列1111的剩余的流路,然后流向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或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另外,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制冷剂全部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后,经由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然后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另外,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制冷剂在剩余双列热交换器111中的最上层111b、111c的状态下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之后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最上层111b、111c,然后流向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
但是,从防止结露的观点出发,在从双列热交换器111流入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113时,需要将制冷剂充分冷却,优选制冷剂温度被冷却到接近露点温度。因此,室内热交换器110以使穿过双列热交换器111,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与双列热交换器111的连接部成为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的方式对从双列热交换器向单列热交换器的流路进行配置。在此,连接部是从双列热交换器111d到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最上层112a的区域。另外,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可以为露点温度,也可以是比露点温度高一定的温度的值、或低一定的温度的值。另外,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也可以具有预定的温度宽度。
另外,从防止结露的观点出发,可以以使制冷剂在双列热交换器111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全部流路中的一半以上的流路后流入单列热交换器的方式,在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流路经由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全部流路的一半分以上的距离的流路连接膨胀阀和前表面侧热交换器112。
作为第二变形例,室内热交换器110可以具有不同列数的多个热交换器,列数的组合不限于实施方式。例如,室内热交换器110可以具有三列热交换器和双列热交换器。该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110也可以配置成,制冷剂首先穿过列数更多的热交换器,在穿过别冷却到露点温度附近的程度的距离后,流入更少的列数的热交换器。进一步地,例如,也可以以三列热交换器、双列热交换器以及单列热交换器这样,具有三以上的列数的热交换器。该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110配置成,制冷剂从列数多的热交换器按照与列数相应的顺序穿过。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的不同点。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中,制冷剂以一个流路流入双列热交换器111,在双列热交换器111内分支成两个流路(双通路)。膨胀阀和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最下层111a经由配管连接,如图5所示,制冷剂流入双列热交换器111的最下层111a。从最下段111a向上方流动的流路在上风列1111的从上起的第三层段111e分支成两个流路。一方的流路为如下流路:从第三层111e移动至更上方的层111f、最上层111b后,流向下风列1112的从上起的第二层111g、然后流向最上层111c,之后,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最上层113a流向最下层113b。另一方的流路为如下流路:从上风列1111的从上起的第三层111e流向下风列1112的从上起的第三层111h,然后在下风列1112向下方向流动,然后从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的最上层112a流向最下层112b。
这样,通过使用双通路的结构,室内热交换器110的传热管内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缩小。但是,压力损失不是零,因此,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高,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低。因此,在该双通路的结构中,也设置如下通路:首先在双列热交换器111流动制冷剂,然后向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或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流动制冷剂。由此,在分支成双通路后,在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及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的任一个中都能够流动被充分冷却的制冷剂。从而,能够消除空气的冷却不足,缩小穿过室内热交换器110的空气温度的温度差。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分支位置及分支后的流路不限于实施方式。其中,分支位置优选在双列热交换器111内。另外,优选以分支后的各通路的距离相等的方式决定分支位置。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中,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出口设于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或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主要说明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的不同点。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的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替换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110的双列热交换器111及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2而具有从前表面的上部到下部一体设置的双列热交换器221。
在这样的结构中,也配置成,制冷运转时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0的制冷剂首先穿过双列热交换器221,然后使制冷剂流向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另外,制冷剂的流路为单通路。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中,制冷运转时,制冷剂首先以双列热交换器221的上风列2211的最下层221a为流入口流入双列热交换器221。然后,制冷剂从最下层221a到最上层221b朝向上方流动,然后从下风列2212的最上层221c到最下层221d向下方流动。之后,制冷剂流入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的最上段222a,并向下方流到最下层222b,以最下层222b为出口而流出。
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中,也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同样地,制冷剂首先流入双列热交换器221,在穿过双列热交换器221的全部流路后,制冷剂流入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即,被充分冷却的制冷剂流入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从而,能够缩小穿过室内热交换器210的空气的温度差,能够防止结露。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只要说明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的不同点。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的剖视图。第四实施方式的室内热交换器210中,制冷剂以一个流路流入双列热交换器221,在双列热交换器221内分支成两个流路。
如图7所示,制冷剂流入双列热交换器221的上风列2211的从下起的第五层221e。制冷剂从第五层221e到最上层221b向上方流动。流路在最上层221b分支成两个流路。一方的流路为如下路径:制冷剂从上风列2211的最上层221b流入下风列2212的从上起的第十层221f,向上风流到最上层221c,流入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的最上层222a,并将从上起的第四层222c作为流出口。另一方的流路为如下路径:从上风列2211的最上层221b流入下风列2212的从下起的第六层221g,经由下一层的221h,从上风列2211的从下起的第四层221i到最下层221a向下方流动,并流入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的最下层222b,且将从下起的第四层222d作为流出口。
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地,在双通路结构中,通过这样首先向双列热交换器221流动制冷剂,然后向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流动制冷剂,能够缩小穿过室内热交换器210的空气温度的差。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通路的出口均设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内。若将一方的通路出口设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将另一方的通路出口设于双列热交换器221内,则有可能温度降低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穿过双列热交换器221内,导致将空气过度冷却。为了避免这样的过度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将各通路的出口设于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222内。
符号说明
10—空调机,100—室内机,110—热交换器,111—双列热交换器,112—前表面侧单列热交换器,113—背面侧单列热交换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
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另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2.(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
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单列热交换器和第二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上述第二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下侧,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另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一方的列的全部与上述另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连接。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全部流路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以使上述单列热交换器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连接部的温度成为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的方式配管。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全部流路中的一半以上的流路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中的设于最接近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位置的传热管。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上述一方的列从上述膨胀阀侧沿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配管。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方的列配置于流入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风的上风侧,
上述另一方的列配置于流入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风的下风侧。
10.(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运转时的流出口设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11.(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12.(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第一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以使上述单列热交换器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连接部的温度成为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的方式配管,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13.(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第一单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第二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下侧,
上述第二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及上述第二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以使上述双列热交换器与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的连接部的温度成为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的方式配管,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14.(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全部流路中的一半以上的流路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15.(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第一单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第二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下侧,
上述第二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全部流路中的一半以上的流路而连接于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及上述第二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16.(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m列的传热管的m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n列的传热管的n列热交换器,
上述m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n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第一列的至少一部分及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第二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n列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其中,m是2以上的整数,n是1以上且比m小的整数。
17.(修改后)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m列的传热管的m列热交换器、配置有n列的传热管的第一n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n列的传热管的第二n列热交换器,
上述m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第一n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下侧,
上述第二n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在制冷运转时,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第一列的至少一部分及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第二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第一n列热交换器及上述第二n列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其中,m是2以上的整数,n是1以上且比m小的整数。
18.(删除)

Claims (18)

1.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
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另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一方的列的全部而与上述另一方的列的至少一部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全部流路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以使上述单列热交换器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连接部的温度成为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的方式配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全部流路中的一半以上的流路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中的设于最接近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位置的传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前表面侧,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第一单列热交换器和第二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第一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室内机的背面侧,
上述第二单列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下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上述一方的列从上述膨胀阀侧沿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配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方的列配置于流入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风的上风侧,
上述另一方的列配置于流入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风的下风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运转时的流出口设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由单通路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流路从单通路分支成双通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设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16.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第一列热交换器,
上述双列热交换器以使上述单列热交换器与上述双列热交换器的连接部的温度成为根据露点温度决定的温度的方式配管。
17.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两列传热管的双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一列传热管的单列热交换器,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双列热交换器内的上述热交换器的全部流路中的一半以上的流路而连接于上述单列热交换器。
18.一种空调机,其具备室内机和室外机,该空调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机具有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室外机具有膨胀阀,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具有配置有m列的传热管的m列热交换器和配置有n列的传热管的n列热交换器,
上述膨胀阀经由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第一列的至少一部分及上述m列热交换器的第二列的至少一部分而连接于上述n列热交换器,
其中,m是2以上的整数,n是1以上且比m小的整数。
CN201980004700.9A 2019-03-12 2019-03-12 空调机 Active CN1119367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9993 WO2020183606A1 (ja) 2019-03-12 2019-03-12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6792A true CN111936792A (zh) 2020-11-13
CN111936792B CN111936792B (zh) 2021-10-22

Family

ID=69320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4700.9A Active CN111936792B (zh) 2019-03-12 2019-03-12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41070B1 (zh)
CN (1) CN111936792B (zh)
TW (1) TWI731588B (zh)
WO (1) WO202018360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52681A1 (zh) * 2021-06-01 2022-1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0452A (ja) * 1996-02-05 1997-08-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0160266A (ja) * 1996-11-28 1998-06-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器
JPH10246506A (ja) * 1997-03-03 1998-09-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H11159855A (ja) * 1997-11-28 1999-06-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174047A (ja) * 1999-12-17 2001-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1349606A (ja) * 2000-06-06 2001-12-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62065A (ja) * 2000-11-20 2002-06-0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2145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1751772U (zh) * 2010-07-21 2011-02-23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及其管径换热器
CN202792705U (zh) * 2012-08-20 2013-03-13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换热器
CN104220818A (zh) * 2012-04-16 2014-12-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5013253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206496497U (zh) * 2016-10-28 2017-09-1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换热器和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8996B2 (ja) * 1995-06-02 2003-08-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629090B2 (ja) * 1996-03-28 2005-03-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8458406A (zh) * 2018-03-21 2018-08-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型换热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0452A (ja) * 1996-02-05 1997-08-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H10160266A (ja) * 1996-11-28 1998-06-19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用熱交換器
JPH10246506A (ja) * 1997-03-03 1998-09-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H11159855A (ja) * 1997-11-28 1999-06-1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174047A (ja) * 1999-12-17 2001-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1349606A (ja) * 2000-06-06 2001-12-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62065A (ja) * 2000-11-20 2002-06-0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2145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1751772U (zh) * 2010-07-21 2011-02-23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及其管径换热器
CN104220818A (zh) * 2012-04-16 2014-12-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202792705U (zh) * 2012-08-20 2013-03-13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换热器
JP2015013253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機
CN206496497U (zh) * 2016-10-28 2017-09-15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换热器和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52681A1 (zh) * 2021-06-01 2022-12-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83606A1 (ja) 2021-04-01
TW202033917A (zh) 2020-09-16
JP6641070B1 (ja) 2020-02-05
CN111936792B (zh) 2021-10-22
TWI731588B (zh) 2021-06-21
WO2020183606A1 (ja)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975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US20200224891A1 (en) Air conditioner
US20200072478A1 (en) Air-conditioner out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407512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11936792B (zh) 空调机
JP737850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62414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H10246506A (ja)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ユニット
JP4266131B2 (ja) 空気調和機
KR20210058652A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KR101423137B1 (ko) 실외기 없는 난방장치
WO2020121517A1 (ja)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WO2011111602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6242394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0980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215193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166858A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TWI810896B (zh) 除濕裝置
TWI830175B (zh) 除濕裝置
JP7394722B2 (ja) 除湿装置
WO2023145042A1 (ja) 熱交換器
US20220074632A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JP200718741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6802441A (zh) 除湿装置
CN117980688A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