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3272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3272B
CN111483272B CN201911347356.1A CN201911347356A CN111483272B CN 111483272 B CN111483272 B CN 111483272B CN 201911347356 A CN201911347356 A CN 201911347356A CN 111483272 B CN111483272 B CN 111483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land portion
shoulder
circumferential groove
s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473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3272A (zh
Inventor
滨冈花菜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83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3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3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3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11/1281Wid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i.e. enlarged width portion at sipe bottom or along its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125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with closed sipe, i.e. not extending to a groo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能够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在胎面部形成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3A)与外侧胎冠周向沟(3B)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和在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3C)与内侧胎冠周向沟(3D)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在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外侧胎冠周向沟向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外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在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内侧胎肩周向沟向内侧胎冠周向沟延伸并且在内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比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小。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尝试了使轮胎兼得所需的多个性能的轮胎。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通过特定胎肩横纹沟的长度和胎肩刀槽的长度,来尝试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充气轮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8269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存在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外侧与车辆内侧没有刚性差,不产生自回正力矩,在操舵时发生响应滞后的情况。因此,相对于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兼得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具有非对称花纹的胎面部作为基础,能够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具有被指定了朝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胎面部形成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与外侧胎冠周向沟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与内侧胎冠周向沟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陆地部,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外侧胎冠周向沟向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向上述内侧胎冠周向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上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上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上述角度为5~15°,上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上述角度为15~25°。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上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在轮胎周向上的总数比上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在轮胎周向上的总数少。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上述总数为60~70,上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上述总数为70~8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上述总数与上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上述总数之差为5~15。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面部形成有在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与外侧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地部、和在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与内侧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胎肩陆地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比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上述宽度为胎面宽度的15%~25%,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上述宽度为上述胎面宽度的10%~2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向上述外侧胎面端延伸并且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终止的外侧胎肩刀槽,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向上述内侧胎面端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终止的内侧胎肩刀槽,上述外侧胎肩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比上述内侧胎肩刀槽的轮胎轴向的长度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胎肩刀槽的长度为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上述宽度的20%~40%,上述内侧胎肩刀槽的长度为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上述宽度的50%~70%。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上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上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分别在轮胎周向上连续。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面部形成有在上述外侧胎冠周向沟与上述内侧胎冠周向沟之间被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在上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冠周向沟向轮胎赤道延伸并且在上述胎冠陆地部内终止的内侧胎冠刀槽,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内侧胎冠周向沟向上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内侧第二中间刀槽,上述内侧胎冠刀槽与上述内侧第二中间刀槽经由上述内侧胎冠周向沟而呈一条直线状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在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外侧胎冠周向沟向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在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从内侧胎肩周向沟向内侧胎冠周向沟延伸并且在上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和内侧第一中间刀槽分别能够缓和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刚性,从而使轮胎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对于这样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内侧中间陆地部而言,外侧中间陆地部的刚性比内侧中间陆地部的刚性高,因此能够使轮胎产生自回正力矩。因此,对于轮胎而言,能够使操舵轮胎时的响应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因此,本发明的轮胎能够高维度地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展开图。
图2是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内侧中间陆地部和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是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A…外侧胎肩周向沟;3B…外侧胎冠周向沟;3C…内侧胎肩周向沟;3D…内侧胎冠周向沟;4A…外侧中间陆地部;4B…内侧中间陆地部;5A…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B…内侧第一中间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胎面部2,上述胎面部2具备被指定了朝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非对称的胎面花纹。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在侧壁部(省略图示)使用文字或符号显示。
轮胎1例如适合用作轿车用的充气轮胎。轮胎1不限定于轿车用的充气轮胎,例如还能够用于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在轮胎的内部不填充被加压的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等各种轮胎。
在将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有位于比轮胎赤道C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eo、和位于比轮胎赤道C靠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ei。
这里,“外侧胎面端Teo”和“内侧胎面端Tei”是对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该外侧胎面端Teo与内侧胎面端Tei的轮胎轴向的中央位置是轮胎赤道C。另外,外侧胎面端Teo与内侧胎面端Te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是胎面宽度TW。
“正规状态”是指在轮胎1为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调整成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殊提及的情况下,轮胎1的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CAPACITY”。
胎面部2优选具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和由周向沟3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4。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陆地部4均未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沟和刀槽、以及在轮胎轴向上横穿的沟和刀槽。这样的陆地部4能够提高其刚性,从而使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提高。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在接地时对置的壁面接触的部分,沟是指在接地时对置的壁面间具有缝隙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包括在比轮胎赤道C靠外侧胎面端Teo侧沿外侧胎面端Teo配置的外侧胎肩周向沟3A、和配置于外侧胎肩周向沟3A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外侧胎冠周向沟3B。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包括在比轮胎赤道C靠内侧胎面端Tei侧沿内侧胎面端Tei配置的内侧胎肩周向沟3C、和配置于内侧胎肩周向沟3C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内侧胎冠周向沟3D。
本实施方式的陆地部4包括在外侧胎肩周向沟3A与外侧胎冠周向沟3B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和在内侧胎肩周向沟3C与内侧胎冠周向沟3D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
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优选设置有从外侧胎冠周向沟3B向外侧胎肩周向沟3A延伸并且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内终止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能够缓和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从而使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优选设置有从内侧胎肩周向沟3C向内侧胎冠周向沟3D延伸并且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内终止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这样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能够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从而使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比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小。对于这样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4B而言,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比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高,因此能够使轮胎1产生自回正力矩。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而言,能够使操舵轮胎1时的响应性提高,从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高维度地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作为更优选的方式,周向沟3分别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为直线状。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周向沟3A的沟宽W1比外侧胎冠周向沟3B的沟宽W2小。外侧胎肩周向沟3A的沟宽W1优选在周向沟3中为最小。这样的外侧胎肩周向沟3A能够使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外侧的刚性提高,并使轮胎1产生自回正力矩,因此能够使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提高。
内侧胎肩周向沟3C的沟宽W3优选与内侧胎冠周向沟3D的沟宽W4大致相等,或比内侧胎冠周向沟3D的沟宽W4稍小。内侧胎冠周向沟3D的沟宽W4优选与外侧胎冠周向沟3B的沟宽W2大致相等。这样的周向沟3能够发挥优良的排水性,从而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陆地部4包括在外侧胎肩周向沟3A与外侧胎面端Teo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地部4C、和在内侧胎肩周向沟3C与内侧胎面端Tei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胎肩陆地部4D。陆地部4优选还包括在外侧胎冠周向沟3B与内侧胎冠周向沟3D之间被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4E。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中,从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外侧依次形成有外侧胎肩陆地部4C、外侧中间陆地部4A、胎冠陆地部4E、内侧中间陆地部4B以及内侧胎肩陆地部4D。
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优选比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大。对于这样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而言,其刚性比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大,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宽度W5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5%~25%。若宽度W5小于胎面宽度TW的1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变小,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宽度W5大于胎面宽度TW的2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变得过大,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宽度W6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0%~20%。若宽度W6小于胎面宽度TW的1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变小,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宽度W6大于胎面宽度TW的2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变得过大,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7优选比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8大。对于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4C而言,其刚性比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大,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宽度W7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5%~25%。若宽度W7小于胎面宽度TW的15%,则存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变小,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宽度W7大于胎面宽度TW的25%,则存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变得过大,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宽度W8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10%~20%。若宽度W8小于胎面宽度TW的10%,则存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变小,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宽度W8大于胎面宽度TW的20%,则存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变得过大,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胎冠陆地部4E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9优选在陆地部4中为最小。胎冠陆地部4E的宽度W9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15%。若宽度W9小于胎面宽度TW的5%,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变小,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宽度W9大于胎面宽度TW的15%,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变得过大,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图2是外侧中间陆地部4A和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设置有上述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和从外侧胎肩周向沟3A向外侧胎冠周向沟3B延伸并且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内终止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这样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因此维持适当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角度θ1优选为5~15°。若角度θ1小于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1大于1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优选为15~25°。若角度θ3小于1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3大于2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和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有助于不受轮胎1的旋转方向的影响而发挥同样的操纵稳定性能。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优选为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宽度W5的30%~50%。若长度L1小于宽度W5的3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1大于宽度W5的5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过度地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优选为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宽度W5的20%~40%。若长度L3小于宽度W5的2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3大于宽度W5的4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的长度L3优选比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长度L1小。对于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和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而言,安装于车辆时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车辆外侧的刚性比车辆内侧的刚性大,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图3是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外侧中间陆地部4A优选在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沟宽W10较大的浅沟部6。浅沟部6的沟宽W10优选为2~4mm。另外,浅沟部6的深度d1优选为1~3mm。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在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同样的浅沟部6。这样的浅沟部6能够使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排水性提高,从而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提高。
图4是图1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而言,外侧胎冠周向沟3B侧的深度d2小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最大深度d3。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而言,外侧胎肩周向沟3A侧的深度d4小于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的最大深度d5。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和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不会过度地缓和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与外侧胎肩周向沟3A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1倒角部7A。这样的第1倒角部7A抑制锐角的角部的不均匀磨损、缺损,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耐久性能提高。
图5是内侧中间陆地部4B和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设置有上述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和从内侧胎冠周向沟3D向内侧胎肩周向沟3C延伸并且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内终止的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这样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因此维持适当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角度θ2优选为15~25°。若角度θ2小于15°,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2大于25°,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优选为15~25°。若角度θ4小于15°,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4大于25°,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这样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和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有助于不受轮胎1的旋转方向的影响而发挥同样的操纵稳定性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和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有助于不受轮胎1的旋转方向的影响而发挥同样的操纵稳定性能。
如图5所示,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优选为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宽度W6的30%~50%。若长度L2小于宽度W6的3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2大于宽度W6的5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4优选为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宽度W6的20%~40%。若长度L4小于宽度W6的2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4大于宽度W6的4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的长度L4优选比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长度L2小。对于这样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和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而言,安装于车辆时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车辆外侧的刚性比车辆内侧的刚性大,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中间陆地部4B在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和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的轮胎径向外侧分别形成有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同样的浅沟部6。这样的浅沟部6能够使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排水性提高,从而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提高。
如图4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而言,内侧胎肩周向沟3C侧的深度d6比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最大深度d7小。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而言,内侧胎冠周向沟3D侧的深度d8比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的最大深度d9小。这样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和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不会过度地缓和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最大深度d7比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最大深度d3大。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最大深度d3优选在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以及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中最小。这样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和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能够使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比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高,因此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与内侧胎肩周向沟3C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2倒角部7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与内侧胎冠周向沟3D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1倒角部7A。第1倒角部7A优选比第2倒角部7B大。
这样的第1倒角部7A和第2倒角部7B抑制锐角的角部的不均匀磨损、缺损,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耐久性能提高。另外,第1倒角部7A比第2倒角部7B大,因此即使在转弯时作用有较大的外力,也能够抑制锐角的角部的不均匀磨损、缺损。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轮胎周向的总数N1比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轮胎周向的总数N2小。对于这样的外侧中间陆地部4A和内侧中间陆地部4B而言,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比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高,因此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总数N1优选为60~70。若总数N1小于6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总数N1大于70,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总数N2优选为70~80。若总数N2小于7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总数N2大于80,则存在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的总数N1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的总数N2之差优选为5~15。若总数N1与总数N2之差小于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与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差变小,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总数N1与总数N2之差大于15,则存在外侧中间陆地部4A与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差变得过大,刚性平衡低下,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4C设置有从外侧胎肩周向沟3A向外侧胎面端Teo延伸并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内终止的外侧胎肩刀槽8A。另外,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优选设置有从外侧胎面端Teo向外侧胎肩周向沟3A延伸并且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内终止的外侧胎肩横沟9A。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4C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因此维持适当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外侧胎肩刀槽8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5优选为15~25°。若角度θ5小于15°,则存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5大于25°,则存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胎肩刀槽8A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优选与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相同。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8A与外侧第二中间刀槽5C协同动作,减小外侧胎肩陆地部4C与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差,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外侧胎肩刀槽8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优选为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宽度W7的20%~40%。若长度L5小于宽度W7的20%,则存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5大于宽度W7的40%,则存在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胎肩刀槽8A与外侧胎肩横沟9A优选在轮胎轴向上分离。这样的外侧胎肩陆地部4C能够使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外侧的刚性提高,从而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陆地部4C在外侧胎肩刀槽8A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同样的浅沟部6。这样的浅沟部6能够使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排水性提高,从而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提高。
如图4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8A而言,外侧胎肩周向沟3A侧的深度d10比外侧胎肩刀槽8A的最大深度d11小。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8A不会过度地缓和外侧胎肩陆地部4C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8A与外侧胎肩周向沟3A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2倒角部7B。这样的第2倒角部7B抑制锐角的角部的不均匀磨损、缺损,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耐久性能提高。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陆地部4D设置有从内侧胎肩周向沟3C向内侧胎面端Tei延伸并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内终止的内侧胎肩刀槽8B。另外,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优选设置有从内侧胎面端Tei向内侧胎肩周向沟3C延伸并且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内终止的内侧胎肩横沟9B。这样的内侧胎肩陆地部4D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因此维持适当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内侧胎肩刀槽8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6优选为15~25°。若角度θ6小于15°,则存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6大于25°,则存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胎肩刀槽8B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优选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相同。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8B与内侧第一中间刀槽5B协同动作,减小内侧胎肩陆地部4D与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差,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内侧胎肩刀槽8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6优选为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宽度W8的50%~70%。若长度L6小于宽度W8的50%,则存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6大于宽度W8的70%,则存在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胎肩刀槽8B的长度L6优选比外侧胎肩刀槽8A的长度L5大。即,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肩刀槽8A的长度L5比内侧胎肩刀槽8B的长度L6小。这样的外侧胎肩刀槽8A和内侧胎肩刀槽8B能够使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比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高,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内侧胎肩刀槽8B与内侧胎肩横沟9B优选在轮胎轴向上重叠。这样的内侧胎肩陆地部4D产生轮胎1安装于车辆时的车辆外侧与车辆内侧的刚性差,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自回正力矩更强地产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陆地部4D在内侧胎肩刀槽8B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同样的浅沟部6。这样的浅沟部6能够使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排水性提高,从而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提高。
如图4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刀槽8B而言,内侧胎肩周向沟3C侧的深度d12比内侧胎肩刀槽8B的最大深度d13小。这样的内侧胎肩刀槽8B不会过度地缓和内侧胎肩陆地部4D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刀槽8B与内侧胎肩周向沟3C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2倒角部7B。这样的第2倒角部7B抑制锐角的角部的不均匀磨损、缺损,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耐久性能提高。
图6是胎冠陆地部4E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安装于车辆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4E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有比轮胎赤道C靠车辆外侧的外侧胎冠刀槽10A和比轮胎赤道C靠车辆内侧的内侧胎冠刀槽10B。
外侧胎冠刀槽10A优选从外侧胎冠周向沟3B向轮胎赤道C延伸并且不横切轮胎赤道C而在胎冠陆地部4E内终止。内侧胎冠刀槽10B优选从内侧胎冠周向沟3D向轮胎赤道C延伸并且不横切轮胎赤道C而在胎冠陆地部4E内终止。这样的胎冠陆地部4E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因此能够维持适当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外侧胎冠刀槽10A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7优选为15~25°。若角度θ7小于15°,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7大于25°,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外侧胎冠刀槽10A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优选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相同。这样的外侧胎冠刀槽10A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协同动作,减小胎冠陆地部4E与外侧中间陆地部4A的刚性差,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内侧胎冠刀槽10B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8优选为15~25°。若角度θ8小于15°,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角度θ8大于25°,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胎冠刀槽10B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优选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冠刀槽10B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经由内侧胎冠周向沟3D而呈一条直线状配置。这样的内侧胎冠刀槽10B与内侧第二中间刀槽5D协同动作,减小胎冠陆地部4E与内侧中间陆地部4B的刚性差,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提高。
外侧胎冠刀槽10A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优选为胎冠陆地部4E的宽度W9的20%~40%。若长度L7小于宽度W9的20%,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7大于宽度W9的40%,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内侧胎冠刀槽10B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8优选为胎冠陆地部4E的宽度W9的20%~40%。若长度L8小于宽度W9的20%,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得不到适当地缓和,轮胎1的乘坐舒适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若长度L8大于宽度W9的40%,则存在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过度地被缓和,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的提高效果降低的担忧。
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4E在外侧胎冠刀槽10A和内侧胎冠刀槽10B的轮胎径向外侧分别形成有与外侧第一中间刀槽5A同样的浅沟部6。这样的浅沟部6能够使胎冠陆地部4E的排水性提高,从而使轮胎1的湿路性能提高。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冠刀槽10A和内侧胎冠刀槽10B分别具有大致恒定的最大深度d14、d15。外侧胎冠刀槽10A的最大深度d14优选与内侧胎冠刀槽10B的最大深度d15大致相等。这样的外侧胎冠刀槽10A和内侧胎冠刀槽10B能够均衡地缓和胎冠陆地部4E的刚性,从而能够兼得轮胎1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冠刀槽10A与外侧胎冠周向沟3B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1倒角部7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冠刀槽10B与内侧胎冠周向沟3D所成的锐角的角部形成有第2倒角部7B。这样的胎冠陆地部4E抑制锐角的角部的不均匀磨损、缺损,从而能够使轮胎1的耐久性能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和表2中的规格而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轮胎。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各测试轮胎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所示。
轮胎尺寸:205/55R16
轮辋尺寸:16×6.5JJ
气压:230kPa
测试车辆:前轮驱动车、排气量2000cc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操纵稳定性能>
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一名测试驾驶员乘坐测试车辆并行驶在干燥路面时的操纵稳定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指数显示,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能越优良。
<乘坐舒适性能>
根据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一名测试驾驶员乘坐测试车辆并行驶在干燥路面时的乘坐舒适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指数显示,数值越大表示乘坐舒适性能越优良。
测试的结果在表1和表2中示出。
表1
比较例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角度θ1(°) 18 10 1 17 10 10
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角度θ2(°) 18 20 20 20 12 27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总数N1 70 66 66 66 66 66
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总数N2 70 74 74 74 74 74
总数N1与总数N2之差(N2-N1) 0 8 8 8 8 8
操纵稳定性能(指数) 100 120 120 110 120 115
乘坐舒适性能(指数) 100 105 100 105 100 105
表2: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角度θ1(°) 10 10 10 10 10 10
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角度θ2(°) 20 20 20 20 20 20
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总数N1 55 70 75 66 66 66
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总数N2 74 74 74 65 80 85
总数N1与总数N2之差(N2-N1) 19 4 -1 1 14 19
操纵稳定性能(指数) 115 110 105 120 115 110
乘坐舒适性能(指数) 100 105 105 100 110 110
根据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相对于比较例,实施例的轮胎能够高维度且均衡地兼得操纵稳定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

Claims (12)

1.一种轮胎,具有被指定了朝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
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形成有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肩周向沟与外侧胎冠周向沟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中间陆地部、和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肩周向沟与内侧胎冠周向沟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外侧第一中间刀槽,该外侧第一中间刀槽从所述外侧胎冠周向沟向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内侧第一中间刀槽,该内侧第一中间刀槽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向所述内侧胎冠周向沟延伸,并且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比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小,
在所述胎面部形成有在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与外侧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在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与内侧胎面端之间被划分出的内侧胎肩陆地部,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外侧胎肩刀槽,该外侧胎肩刀槽从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向所述外侧胎面端延伸,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外侧胎肩横沟,该外侧胎肩横沟从所述外侧胎面端向所述外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内侧胎肩刀槽,该内侧胎肩刀槽从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向所述内侧胎面端延伸,并且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内侧胎肩横沟,该内侧胎肩横沟从所述内侧胎面端向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内终止,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与所述外侧胎肩横沟在轮胎轴向上分离,所述内侧胎肩刀槽与所述内侧胎肩横沟在轮胎轴向上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角度为5~15°,
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角度为15~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与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在轮胎周向上的总数比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在轮胎周向上的总数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总数为60~70,
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总数为70~8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总数与所述内侧第一中间刀槽的所述总数之差为5~15。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在轮胎轴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在轮胎轴向上的宽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为胎面宽度的15%~25%,
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为所述胎面宽度的10%~2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的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内侧胎肩刀槽的在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胎肩刀槽的长度为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的20%~40%,
所述内侧胎肩刀槽的长度为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所述宽度的50%~70%。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以及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分别沿轮胎周向连续。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形成有在所述外侧胎冠周向沟与所述内侧胎冠周向沟之间被划分出的胎冠陆地部,
在所述胎冠陆地部设置有内侧胎冠刀槽,该内侧胎冠刀槽从所述内侧胎冠周向沟向轮胎赤道延伸,并且在所述胎冠陆地部内终止,
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设置有内侧第二中间刀槽,该内侧第二中间刀槽从所述内侧胎冠周向沟向所述内侧胎肩周向沟延伸,并且在所述内侧中间陆地部内终止,
所述内侧胎冠刀槽与所述内侧第二中间刀槽经由所述内侧胎冠周向沟而呈一条直线状配置。
CN201911347356.1A 2019-01-25 2019-12-24 轮胎 Active CN1114832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1513A JP7206952B2 (ja) 2019-01-25 2019-01-25 タイヤ
JP2019-011513 2019-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3272A CN111483272A (zh) 2020-08-04
CN111483272B true CN111483272B (zh) 2023-05-09

Family

ID=69174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47356.1A Active CN111483272B (zh) 2019-01-25 2019-12-24 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7033B2 (zh)
EP (1) EP3689643B1 (zh)
JP (1) JP7206952B2 (zh)
CN (1) CN1114832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5399A (ja) * 2020-12-16 2022-06-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WO2022145151A1 (ja) * 2020-12-28 2022-07-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5476621A (zh) * 2021-06-15 2022-12-1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22191002A (ja) * 2021-06-15 2022-12-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3146910A (ja) * 2022-03-29 2023-10-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18650A (ja) * 2011-04-12 2012-11-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5055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8154188A (ja) * 2017-03-16 2018-10-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8725098A (zh) * 2017-04-14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0707B2 (ja) * 2008-11-10 2013-09-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91739B2 (ja) * 2011-03-02 2013-09-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52561B2 (ja) * 2011-09-16 2014-03-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85968B2 (ja) * 2011-12-28 2014-01-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91262B2 (ja) * 2011-12-29 2014-01-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90796B2 (ja) * 2013-04-11 2016-03-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33985A (ja) * 2013-08-09 2015-02-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17405B2 (ja) * 2014-01-17 2017-10-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06745B2 (ja) * 2014-04-30 2016-10-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74826B2 (ja) * 2015-04-09 2018-08-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61752B2 (ja) 2015-10-09 2019-08-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740617B2 (ja) 2016-01-21 2020-08-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68782B2 (ja) * 2016-01-26 2020-03-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790496B2 (ja) * 2016-06-24 2020-11-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72615B2 (ja) * 2016-07-19 2020-10-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5280B2 (ja) * 2016-09-14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2095B2 (ja) 2016-11-24 2021-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52408B2 (ja) * 2017-01-18 2021-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762267B2 (ja) * 2017-06-07 2020-09-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DE102018213472A1 (de) * 2018-08-10 2020-02-13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und Kautschukmischung für einen Laufstreife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18650A (ja) * 2011-04-12 2012-11-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150556A (zh) * 2016-03-04 2017-09-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8154188A (ja) * 2017-03-16 2018-10-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8725098A (zh) * 2017-04-14 2018-11-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17149A (ja) 2020-08-06
EP3689643B1 (en) 2021-01-27
US11427033B2 (en) 2022-08-30
EP3689643A1 (en) 2020-08-05
CN111483272A (zh) 2020-08-04
JP7206952B2 (ja) 2023-01-18
US20200238766A1 (en)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78668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150556B (zh) 充气轮胎
CN111483272B (zh) 轮胎
EP3093162B1 (en) Pneumatic tire
EP3147139B1 (en) Pneumatic tire
US11207922B2 (en) Tire
CN107639975B (zh) 轮胎
CN109835122B (zh) 轮胎
CN110422015B (zh) 轮胎
CN111137072B (zh) 轮胎
CN106427402B (zh) 充气轮胎
CN114728551A (zh) 轮胎
EP3970996B1 (en) Tire
CN110712481B (zh) 轮胎
CN115214271A (zh) 轮胎
CN110588249B (zh) 轮胎
CN109515068B (zh) 轮胎
JP7183849B2 (ja) タイヤ
CN111038180B (zh) 轮胎
JP2019111974A (ja) タイヤ
EP4074522B1 (en) Tyre
JP2019111975A (ja) タイヤ
CN112440627B (zh) 轮胎
CN116278519A (zh) 轮胎
CN115805775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