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4001B -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4001B
CN111164001B CN201780095249.7A CN201780095249A CN111164001B CN 111164001 B CN111164001 B CN 111164001B CN 201780095249 A CN201780095249 A CN 201780095249A CN 111164001 B CN111164001 B CN 1111640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ir
frame
frames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52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4001A (zh
Inventor
小林义隆
大久保克幸
仓持亮
辻和夫
岛村寿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4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0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4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0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2J43/28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hidden within the cy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2J43/23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dismounted when char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4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e.g. article carriers, 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具备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在左右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其中,左右后框架(140)具备从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左右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从左右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配置在左右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在左右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蓄电池(102)在左右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

Description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中,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结构。其是在从向下管的延伸端部朝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撑条之间配置有单一的蓄电池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79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跨骑型车辆中,在配置有收纳部和蓄电池的情况下,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外在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在将蓄电池配置于车辆后部的情况下,需要在与后轮等周边部件之间考虑布局的成立性。
本发明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且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涉及一种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其具备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具备从所述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所述蓄电池(102)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收纳部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之间,由此能够保护收纳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蓄电池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之间,由此能够保护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蓄电池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的上方,由此从位于比动力单元支承部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远离,因此与后轮等周边部件之间能够满足布局的成立性。因此,能够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重叠,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能够保护收纳部的上部及蓄电池的上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通过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能够保护收纳部的上下中间部及蓄电池的上下中间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所述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配置在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收纳部及蓄电池与后方延伸部的上下之间存在的无效空间内配置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因此在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的方面优选。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延伸部(151),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前侧延伸部(151)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左右一对的前侧延伸部能够保护收纳部的上下中间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
根据该结构,与收纳部及蓄电池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纳部及蓄电池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此外,在蓄电池与后轮的前后之间,容易确保挡泥板的配置空间。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下部后端(H2)配置在比所述收纳部(103)的下部后端(H1)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后端(H5)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后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与蓄电池的上部后端配置在比第二后框架的上缘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纳部及蓄电池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后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与蓄电池的上部前端配置在比第二后框架的上缘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收纳部及蓄电池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所述收纳部(103)的下部至上部而与所述收纳部(103)的后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通过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能够保护收纳部的后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189),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配置在比所述枢轴(189)的两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枢轴的两端能够保护收纳部及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位于所述蓄电池(102)的前方的第二蓄电池(101),所述收纳部(103)是收纳所述第二蓄电池(101)的蓄电池收纳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收纳部能够保护第二蓄电池免于受到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护多个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此外,收纳部配置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之间,由此能够保护第二蓄电池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产生的保护作用与收纳部产生的保护作用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第二蓄电池。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102)及所述第二蓄电池(101)是向所述车辆(1)能够拆装的移动蓄电池。
根据该结构,能够保护多个移动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而且,在侧视观察下,在蓄电池及第二蓄电池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的情况下,与蓄电池及第二蓄电池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蓄电池及第二蓄电池向车辆的拆装性。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跨骑型车辆具备上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能够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的蓄电池配置结构的跨骑型车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能够保护收纳部和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图1的II-II剖面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主臂的从左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1中拆卸了车身罩等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配置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壳体支承结构的从左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车身框架的从左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车身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蓄电池配置结构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方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单元摆动(unit swing)式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手柄2来转向的前轮3、通过包含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来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就座于座椅8的乘客放脚的踏板9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
包含手柄2及前轮3的转向类部件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车身框架11的外周由车身罩5覆盖。在图1中,附图标记6表示前叉。
车身框架11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接合成一体而形成。车身框架11具备:位于车身框架11前端部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框架13;从头管12的下部以比左右上框架13陡急的倾斜向斜后下方延伸而从其下端朝向后方实质上水平地延伸之后,从其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向下框架14;从左右上框架13的上下中间部向斜后上方延伸而连结于左右向下框架14的后上端并从该连结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从向下框架14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而连结于后上框架15的后部的后下框架16。
<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10是将配置在后轮4的左侧的作为驱动源的马达30、通过从马达30得到的动力能够驱动后轮4的动力传递机构35、对马达30及动力传递机构35进行支承的摆动框架20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
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设有后轮4的车轴4a(以下也称为“后轮车轴4a”。参照图2)。从马达30得到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5向后轮车轴4a(参照图2)传递,由此,支承于后轮车轴4a的后轮4进行驱动而车辆行驶。图中附图标记CR表示与车宽方向平行的轴线即后轮车轴4a的中心轴线(后轮轴线)。
动力单元10的前下部经由连杆机构19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下部后侧。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与座椅框架15之间架设有对动力单元10的摆动进行减衰的左右一对的后减振器7。以下,在车辆中,有时对处于车宽方向左侧的构成要素标注“L”,对处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构成要素标注“R”。
<摆动框架>
如图2所示,摆动框架20具备:从后轮4的前方朝向后轮4的左侧方延伸的主臂21;从主臂21的前右侧部朝向后轮4的右侧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副臂22。图中附图标记CL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线。
<主臂>
在主臂21设有收容马达30的动力收容部23、收容动力传递机构35的传递收容部24。
<动力收容部>
动力收容部23具备将马达30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的内侧罩23a、将马达30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外侧罩23b。
内侧罩23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内侧罩23a通过与主臂21的臂部21a相同的构件一体形成。
外侧罩23b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外侧罩23b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内侧罩23a结合。
<臂部>
如图2所示,在主臂21设有从动力收容部23向前方延伸的臂部21a。如图3所示,臂部21a以与内侧罩23a相连的方式前后延伸。在图3中,附图标记21b表示从臂部21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方延伸部。
<传递收容部>
如图2所示,传递收容部24具备在后轮4的左侧处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壳体24a、将内壳体24a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外壳体24b。
内壳体24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
外壳体24b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外壳体24b通过主臂21的与内侧罩23a相同的构件一体形成。外壳体24b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内壳体24a结合。
如图3所示,在传递收容部24设有向后上方突出而对挡泥板撑条40(参照图4)进行支承的挡泥板撑条支承部26。如图4所示,挡泥板撑条40从后轮车轴4a(参照图2)的附近向后上方延伸而对配置于后轮的后上方的挡泥板50进行支承。在图4中,附图标记28表示中央支架(以下也简称为“支架”。),附图标记29表示后制动器。在图3中,附图标记28a表示支架能够旋转地卡合的支架卡合部。
<马达>
如图2所示,马达30配置在后轮4的左侧。马达30是内转子形式的马达。马达30具备马达输出轴31、内转子32、定子33。
马达输出轴31指向车宽方向地轴支承于主臂21。马达输出轴31具有与后轮轴线CR平行的轴线Cm1(以下也称为“马达轴线Cm1”。)。图中附图标记34a~34c表示将马达输出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内转子32具备:呈筒状的内转子主体32a;在内转子主体32a的外周面设置的磁铁32b。内转子主体32a的径向中央部与马达输出轴31进行花键结合。在内转子主体32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外周面安装有被检测体32c。
定子33具备:在内侧罩23a的外周壁上固定的环状的定子轭33a;与定子轭33a接合且相对于马达轴线Cm1呈放射状地设置的多个齿33b;将导线卷挂于齿33b上的线圈33c。在定子轭33a安装有检测被检测体32c的转子传感器33d。
在马达30连接有蓄电池100(参照图4)。在马达30驱动后轮4时,蓄电池100向马达30供给电力。需要说明的是,马达30的控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进行。
<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机构35配置在后轮4的左侧。动力传递机构35设置在与动力收容部23相连的传递收容部24内。
动力传递机构35具备:被轴支承为与马达输出轴31及后轮车轴4a平行的传递轴36;在马达输出轴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别设置的第一齿轮对37a、37b;在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及后轮车轴4a的左端部分别设置的第二齿轮对38a、38b。图中附图标记4b~4d表示将后轮车轴4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马达输出轴31、传递轴36及后轮车轴4a从前侧依次前后空出间隔地配置。传递轴36具有与马达轴线Cm1平行的轴线Ct1(以下也称为“传递轴线Ct1”。)。图中附图标记39a、39b表示将传递轴3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通过上述的结构,马达输出轴31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被减速,向后轮车轴4a传递。
<控制单元>
虽然未图示,但是控制单元总括控制马达30。例如,控制单元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 Memory)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控制单元接收来自未图示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等的信息,向马达30的驱动器输出规定的控制信号。
<副臂>
如图2所示,副臂22在后轮4的右侧方前后延伸。副臂22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主臂21前部的右侧部结合。在图2中,附图标记22j表示副臂22的与主臂21结合的结合部。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副臂22的后端部设有向后上方突出而对右后减振器进行支承的右减振器支承撑条。
<挡泥板结构>
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方设有通过从后轮车轴4a(参照图2)的附近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挡泥板撑条40对配置在后轮4的后上方的挡泥板50进行支承的挡泥板结构50A。挡泥板结构50A成为仅挡泥板50的左侧部被固定于挡泥板撑条40的单支承结构。
如图5所示,挡泥板结构50A具备挡泥板撑条40和挡泥板50。在挡泥板撑条40设有对左后减震器7L进行支承的左减震器支承部43(后轮悬架支承部)。在图5中,附图标记85表示将动力收容部23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保护罩。
在图1中,附图标记54表示尾灯。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挡泥板撑条40及挡泥板50与尾灯54重叠。在图1的侧视观察下,挡泥板50的前端部朝向尾灯54的下端与后减震器7之间延伸。在图1的侧视观察下,挡泥板50的前端部接近后减震器7。
在图3中,附图标记26h1、26h2表示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多个贯通孔,附图标记85k表示主臂21等的与保护罩85(参照图1)结合的结合部,附图标记98表示设置于臂部21a的内螺纹部。
<蓄电池>
如图4所示,在座椅8(参照图1)的下方搭载有向马达30供给电力的蓄电池100。蓄电池100由前后两个单体蓄电池101、102构成。各单体蓄电池101、102相互为同一结构。单体蓄电池101、102呈截面正方形形状而呈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单体蓄电池101、102是对于车身能够拆装的移动蓄电池。前后的单体蓄电池101、102相互平行地倾斜,在前后表面之间空出间隔地配置。
蓄电池100通过将多个单体蓄电池101、102串联接线而产生规定的高电压(例如48V~72V)。例如,各单体蓄电池101、102作为能够充放电的能量贮存器而由锂离子蓄电池构成。各单体蓄电池101、102相对于在车身(壳体支承结构110)上固定的各蓄电池壳体103、104从上方插脱。如图5所示,在车身框架11安装有对各蓄电池壳体103、104进行支承的壳体支承结构110。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蓄电池壳体103、104设有朝向上方开口的蓄电池插脱口。单体蓄电池101、102通过从蓄电池插脱口向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地滑动移动而能够取出/放入地收容于蓄电池壳体103、104。单体蓄电池101、102通过向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地插脱而将单体蓄电池101、102的重量的一部分支承于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壁部。
以下,在座椅8(参照图1)的下方,将位于前侧的单体蓄电池101(第二蓄电池)也称为“前蓄电池101”,将位于后侧的单体蓄电池102(蓄电池)也称为“后蓄电池102”。以下,将收容前蓄电池101的蓄电池壳体103也称为“前壳体103”,将收容后蓄电池102的蓄电池壳体104也称为“后壳体104”。
<壳体支承结构>
如图6所示,壳体支承结构110具备:对前壳体103(参照图5)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框架111;对后壳体104(参照图5)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框架112;将第一支承框架111与第二支承框架112连结的连结框架113。
<第一支承框架>
第一支承框架111具备:沿前蓄电池101(参照图5)的倾斜而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侧框架115L、115R;搭架在左右第一侧框架115L、115R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之间的第一横管116;从前方搭架于左右第一侧框架115L、115R的下部的第一横框架117。
左右第一侧框架115L、115R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截面礼帽形状而沿长度方向延伸。在左右第一侧框架115L、115R的上端部设有用于将壳体支承结构110向车身框架11(参照图5)安装的第一上支承托座118。在第一上支承托座118设有螺栓能够螺合的内螺纹部118a。
在第一横管116的两端部设有螺栓能够螺合的内螺纹部116a。在第一横管116设有在左右第一侧框架115L、115R的车宽方向之间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下支承托座119L、119R。
第一横框架117呈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第一横框架117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于左右第一侧框架115的下部。
<第二支承框架>
第二支承框架112具备:沿后蓄电池102(参照图5)的倾斜而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侧框架121L、121R;搭架在左右第二侧框架121L、121R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之间的第二横管122;从后方搭架在左右第二侧框架121L、121R的上下中间的第二横框架123。
左右第二侧框架121L、121R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截面礼帽形状而沿长度方向延伸。在左右第二侧框架121L、121R的上端部设有用于将壳体支承结构110向车身框架11(参照图5)安装的第二上支承托座124。在第二上支承托座124设有螺栓能够螺合的内螺纹部124a。
在第二横管122的两端部设有螺栓能够螺合的内螺纹部122a。在第二横管122设有在左右第二侧框架121L、121R的车宽方向之间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下支承托座125L、125R。
第二横框架123呈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第二横框架123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于左右第二侧框架121的上下中间部。
<连结框架>
连结框架113具备:搭架在第一支承框架111与第二支承框架112的前后之间的左右一对的连结侧框架127L、127R;搭架在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连结横框架128。
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呈前后延伸的板状。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的前端部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于左右第一侧框架115L、115R的上下中间部。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的后端部从车宽方向外侧连接于左右第二侧框架121L、121R的下部。
连结横框架128呈向后方凸出的曲轴形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连结横框架128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的前后中间部。连结横框架128具备:在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中央呈向前方开放的U字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央连结部128a;搭架在中央连结部128a的车宽方向两端和左右连结侧框架127L、127R的左右一对的侧部连结部128b。左右侧部连结部128b从中央连结部128a的车宽方向两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地延伸之后,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延伸。
<车身框架详情>
如图7所示,车身框架11具备:位于前端部而上下延伸的头管12;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延伸,然后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向下框架14L、14R;在左右上框架13L、13R与左右向下框架14L、14R的上下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中间框架139L、139R;从左右上框架13L、13R的前后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L、15R(第二后框架);在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下方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下框架16L、16R(第三后框架)。
例如,车身框架11的各要素由圆钢管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是不仅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中央而且也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内侧的范围的意思。向下框架14及后上框架15由相互大致同径的圆钢管构成。上框架13、中间框架139及后下框架16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后上框架15)稍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7中,附图标记17L表示将左后减振器7L(参照图4)的上端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左减振器上轴支部,附图标记18R表示将右后减振器(未图示)的上端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右减振器上轴支部。
<头管>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头管1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头管12设有用于安装车辆前部的构成要素的各种托座。
<上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上框架13具备: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上框架前半部131;与上框架前半部131的下端相连,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下弯曲部132;与前下弯曲部132的后端相连,比上框架前半部131平缓地倾斜而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上框架后半部133。上框架前半部131、前下弯曲部132及上框架后半部133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上框架后半部133的后下端从前上方连接于向下框架14的后下弯折部144。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位于比左右向下框架14L、14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在多个部位弯折并倾斜延伸。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之后,在第一弯折部134a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第一弯折部134a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之后,在第二弯折部134b弯折而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第二弯折部134b弯折而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第三弯折部134c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向下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向下框架14呈U字状。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向下框架14具备:从头管1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前向下框架部141;与前向下框架部141的下端相连,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下弯折部142;与前下弯折部142的后端相连,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部143;与下框架部143的后端相连,呈向后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后下弯折部144;与后下弯折部144的上端相连,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部145(第一后框架)。前向下框架部141、前下弯折部142、下框架部143、后下弯折部144及后框架部145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左右一对的作为第一后框架的后框架部145L、145R、左右一对的作为第二后框架的后上框架15L、15R、左右一对的作为第三后框架的后下框架16L、16R构成在车辆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参照图7)。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向下框架14L、14R从头管12的下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前下弯折部142弯折,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到达后下弯折部144,在后下弯折部144弯折而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如图8所示,在前向下框架部141设有呈向后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上弯折部141a。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前向下框架部141在从头管12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在前上弯折部141a弯折,大致向铅垂下方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141R的下部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141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前中段横框架147。前中段横框架147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前中段横框架147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141R。前中段横框架147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如图7所示,在左右的前下弯折部142L、142R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的前下弯折部142L、142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前下横框架148。前下横框架148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前下横框架148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的前下弯折部142L、142R。前下横框架148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下框架部143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在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下框架143L、143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下横框架149。下横框架149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下横框架149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下横框架149由直径与向下框架14大致相同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的后下弯折部144L、144R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对应于后下弯折部144L、144R的倾斜,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在自身的下部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平缓地弯曲,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设有对未图示的后座踏板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左右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具备:从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从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踏板支承部137L、137R。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延伸。如图8所示,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左右后框架部145的下部。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中间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中间框架139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中间框架139的前上端从后方连接于前向下框架部141的上下中间部。中间框架139的后下端从上方连接于下框架部143的后部。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中间框架139L、139R以位于左右上框架13L、13R与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中间框架139L、139R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后上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后上框架15具备:从后框架部145的上端部向前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后上前半部151(前侧延伸部);与后上前半部151的后端相连,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中间弯曲部152;与中间弯曲部152的后端相连,比后上前半部151平缓地倾斜而向后上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后上后半部153。后上前半部151、中间弯曲部152及后上后半部153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后上前半部151的前下端从后上方连接于上框架前半部131。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前半部131L、131R在从与中央横框架155连接的连接部至中间弯曲部152L、152R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在从中间弯曲部152L、152R至后端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前端部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中央横框架155。中央横框架155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换言之,中央横框架155呈向后下方开放的U字状(倒U字状)。中央横框架155的两端从前上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前端部。中央横框架155由直径比后上框架15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后端横框架156及后端横板157。
后端横框架156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后端横框架156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后端横框架156由直径与后上框架15大致相同的圆钢管构成。
后端横板157呈向后方开放的U字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后端横板157的两端从上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
<后下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后下框架16与后上前半部151大致平行地延伸。后下框架16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后框架部145的上下中间部。后下框架16的后端从下方连接于后上后半部153的前后中间部。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下框架16L、16R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后下横框架159。后下横框架159呈向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后下横框架159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前后中间部。后下横框架159由直径与后下框架16大致相同的圆钢管构成。
<角板>
如图8所示,在车身框架11设有用于对车身框架11的各要素进行加强的各种角板。
在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设有将上框架13的前上端部与向下框架14的前上端部连结的中间角板161。
在头管12的下部设有用于对向下框架14的前上部进行加强的前角板162。
在上框架前半部131与前向下框架部141之间设有用于对上框架13及向下框架14进行加强的上角板163。
在前下弯曲部132与下框架部143之间设有用于对上框架13及向下框架14进行加强的下角板164。
在后框架部145的上下中间部设有将后下框架16的前端部与踏板支承撑条135的前端部连结的侧角板165。
在后上前半部151与上框架前半部131之间设有用于对后上框架15及上框架13进行加强的中间角板166。
在后下框架16与后上后半部153之间设有用于对后下框架16及后上框架15进行加强的后角板167。
<蓄电池配置结构>
如图4所示,在车辆的后部设有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具备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和配置在左右后框架140L、140R之间的后蓄电池102。
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在收纳前蓄电池101的前壳体103的后方配置的后蓄电池102;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L、15R;左右一对的后下框架16L、16R;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后部向后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上侧托座105L、105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前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从左右后下框架16的前部向后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二上侧托座107L、107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从左右向下框架14L、14R的后下部向后方延伸而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结构170。
<第一上侧托座>
如图7所示,左右第一上侧托座105L、105R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后部。如图8所示,在第一上侧托座105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5h(以下称为“第一上侧贯通孔105h”。)。
例如图5所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螺栓191插通于左右第一上侧托座105的第一上侧贯通孔105h(参照图8)而使各螺栓191的轴部突出,通过将各轴部的突出部螺合于左右第一上支承托座118的各内螺纹部118a(参照图7)而能够将第一支承框架111固定于第一上侧托座105。
<第一下侧托座>
如图7所示,左右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从前方连接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左右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隔着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而配置在与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相反的一侧。如图8所示,在第一下侧托座106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6h(以下称为“第一下侧贯通孔106h”。)。
例如图5所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螺栓192插通于左右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的第一下侧贯通孔106h(参照图8)而使各螺栓192的轴部突出,通过将各轴部的突出部螺合于第一横管116的各内螺纹部116a(参照图6)而能够将第一支承框架111固定于第一下侧托座106。
<第二上侧托座>
如图7所示,左右第二上侧托座107L、107R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前部。如图8所示,在第二上侧托座107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7h(以下称为“第二上侧贯通孔107h”。)。
例如图5所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螺栓193插通于左右第二上侧托座107L、107R的第二上侧贯通孔107h(参照图8)而使各螺栓193的轴部突出,通过将各轴部的突出部螺合于左右第二上支承托座124的各内螺纹部124a(参照图6)而能够将第二支承框架112固定于第二上侧托座107。
<蓄电池支承部>
如图7所示,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具备: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L、108aR;从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L、108aR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下侧托座108bL、108bR。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蓄电池支承撑条108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108L、108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108L、108R位于比左右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后框架部145的下部。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第二下侧托座108b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8h(以下称为“第二下侧贯通孔108h”。)。
例如图5所示,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螺栓194插通于左右第二下侧托座108bL、108bR的第二下侧贯通孔108h(参照图8)而使各螺栓194的轴部突出,通过将各轴部的突出部螺合于第二横管122的各内螺纹部122a(参照图6)而能够将第二支承框架112固定于第二下侧托座108b。
<动力单元支承结构>
如图5所示,动力单元支承结构170具备:沿左右向下框架14L、14R的后下弯折部144L、144R设置的左右一对的下托座171L、171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L、172R;搭架在左右下托座171L、171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下横管174。动力单元支承结构170的各要素构成连杆机构19。
<下托座>
如图8所示,下托座171具备:沿向下框架14的后下弯折部144弯曲的下托座主体177;从下托座主体177的前下部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178;从下托座主体177的后上部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179;从下方突出部178向前方突出的下侧前突出部180;从下方突出部178向后方延伸的下侧后延伸部181。
如图10所示,下托座171具备: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托座171a;位于比内侧托座171a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的外侧托座171b。在下方突出部178中,内侧托座171a与外侧托座171b被结合。在后方突出部179中,内侧托座171a与外侧托座171b沿车宽方向背离。
<后方延伸部>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后方延伸部172具备:在下托座171的后方突出部179支承的凸台部183;从左右凸台部183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倾斜延伸部184;从下横管174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连结管175L、175R(参照图10)。
如图10所示,左右凸台部183L、183R在左右下托座171L、171R的后方突出部179中位于内侧托座171a与外侧托座171b之间。
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左右倾斜延伸部184L、184R从左右凸台部183L、183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折而延伸。
<动力单元支承部>
如图10所示,在左右的后方延伸部172L、172R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动力单元支承部173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构件186;从横构件186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在比横构件186靠后方的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支部188。
横构件186的两端位于比左右的倾斜延伸部184L、184R的后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横构件186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左右的倾斜延伸部184L、184R的后端部。
左右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搭架在横构件186与枢轴支部188的前后之间。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左右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在主臂21的左右的前方延伸部21b的车宽方向之间前后延伸。左右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横构件186。左右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枢轴支部188。左右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左右连结管175L、175R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后方延伸托座187L、187R构成左右的后方延伸部172L、172R的后部。
枢轴支部18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枢轴189。枢轴支部188呈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枢轴支部188位于主臂21的左右的前方延伸部21b的车宽方向之间。
<下横管>
如图10所示,下横管174搭架在左右下托座171L、171R的下方突出部178的车宽方向之间。例如,从下横管174的左侧将螺栓195插通于下方突出部178的贯通孔(未图示)及下横管174内而使螺栓195的轴部突出,通过从下横管174的右侧将螺母196螺合于轴部的突出部而能够将下横管174固定于下托座171。
<连结管>
如图10所示,左右连结管175L、175R搭架在下横管174与枢轴支部188的前后之间。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左右连结管175L、175R在下横管174与枢轴支部188的前后之间前后呈直线状地延伸。左右连结管175L、175R的前端部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下横管174。左右连结管175L、175R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枢轴支部188。
<蓄电池配置结构的各要素的位置关系>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配置于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车宽方向之间。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后方延伸部172配置在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的下方。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前壳体103及后壳体104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后蓄电池102的下端部配置在比前蓄电池101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下部后端H2配置在比前蓄电池101的下部后端H1靠上方的位置。前蓄电池101的下部后端H1相当于前壳体103的下部后端的高度。后蓄电池102的下部后端H2相当于后壳体104的下部后端的高度。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前蓄电池101的上部前端H3靠上方的位置。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后端H5配置在比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上缘15e相当于左右的中间弯曲部152L、152R的上缘。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位于前蓄电池101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前壳体103配置在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之间。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从前蓄电池101的下部至上部而与前蓄电池101的后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从前壳体103的下部至上部而与前壳体103的后部重叠。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上框架15L、15R与前蓄电池101的上部及后蓄电池102的上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上框架15L、15R与前壳体103的上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与前蓄电池101的上下中间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与前壳体103的上下中间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从前蓄电池101的前部的上下中间部至前蓄电池101的后部的上端部而与前蓄电池101重叠。
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下框架16L、16R与前蓄电池101的上下中间部及后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下框架16L、16R与前壳体103的上下中间部及后壳体104的上下中间部重叠。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直至前蓄电池101的后部的上下中间部、后蓄电池102的前部的上下中间部及后蓄电池102的后部的上端部而与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重叠。
如图5所示,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配置在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的下方。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从前蓄电池101的下部后方至后蓄电池102的下部前方,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延伸。
如图5所示,在后蓄电池102与后轮4之间设有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挡泥板199。挡泥板199将后蓄电池102的后部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在图5的侧视观察下,挡泥板199从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后方至连结管175的后部而与后蓄电池102及动力单元支承结构170重叠。
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配置在比枢轴189的两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前壳体103及后壳体104配置在比枢轴189的两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10的仰视观察下,左右连结管175L、175R从前壳体103的下部前部至后壳体104的下部前部而与前壳体103及后壳体104重叠。在图10中,附图标记80表示朝向马达30延伸的三相线(电线)。
如以上说明所述,上述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其具备在车辆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在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之间配置的后蓄电池102,其中,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具备从车辆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部145L、145R、从左右一对的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L、15R,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从左右一对的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L、172R、在左右一对的后框架部145L、145R之间配置的前壳体103,在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L、172R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后蓄电池102在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L、15R之间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前壳体103配置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之间,由此能够保护前壳体103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后蓄电池102配置于左右后上框架15L、15R之间,由此能够保护后蓄电池102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此外,后蓄电池102配置于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由此从位于比动力单元支承部173靠后方的位置的后轮4远离,因此与后轮4等周边部件之间能够满足布局的成立性。因此,能够保护前壳体103和后蓄电池102,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
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还具备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后下框架16L、16R,在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上框架15L、15R与前壳体103的上部及后蓄电池102的上部重叠,在侧视观察下,左右后下框架16L、16R与前壳体103的上下中间部及后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重叠,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左右后上框架15L、15R能够保护前壳体103的上部及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并且,通过左右后下框架16L、16R能够保护前壳体103的上下中间部及后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壳体103和后蓄电池102。
还具备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配置在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的下方,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在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与后方延伸部172的上下之间存在的无效空间能够配置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因此在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方面优选。
左右后上框架15L、15R具备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后上前半部151L、151R,在侧视观察下,后上前半部151L、151R与前壳体103的上下中间部重叠,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能够保护前壳体103的上下中间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壳体103。
在侧视观察下,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此外,在后蓄电池102与后轮4的前后之间,容易确保挡泥板199的配置空间。
在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下部后端H2配置在比前壳体103的下部后端H1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后端H5配置在比后上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后端H5配置在比后上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
在侧视观察下,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后上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后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后上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的上端位置,因此能够将座椅高度抑制得尽可能低。
在侧视观察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从前壳体103的下部至上部而与前壳体103的后部重叠,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能够保护前壳体103的后部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壳体103。
在动力单元支承部173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189,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配置在比枢轴189的两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枢轴189的两端能够保护前壳体103及后蓄电池102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壳体103和后蓄电池102。
上述实施方式还具备位于后蓄电池102的前方的前蓄电池101,前壳体103是收纳前蓄电池101的蓄电池收纳部,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通过前壳体103能够保护前蓄电池101免于受到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护多个蓄电池101、102,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此外,前壳体103配置在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之间,由此能够保护前蓄电池101免于受到来自车宽方向外方的外在原因的影响。因此,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产生的保护作用与前壳体103产生的保护作用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前蓄电池101。
上述实施方式是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向车辆能够拆装的移动蓄电池,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能够保护多个移动蓄电池,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此外,在侧视观察下,在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的情况下,与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向车辆的拆装性。
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具备上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而能够提供一种具备能够保护前壳体103和后蓄电池102并与周边部件之间满足布局的成立性的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的机动二轮车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方延伸部172配置于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的下方,从而有助于动力单元10的布局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蓄电池102的下端部配置在比前蓄电池101的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从而有助于动力单元10的布局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蓄电池配置结构具备2个单体蓄电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蓄电池配置结构可以具备1个或3个以上的单体蓄电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仅挡泥板的左侧部被固定于挡泥板撑条的单支承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成为仅挡泥板的右侧部被固定的单支承结构。或者,可以成为挡泥板的左右两侧部被固定的双支承结构。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包括驾驶者跨骑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10 动力单元
15 后上框架(第二后框架)
15e 后上框架的上缘(第二后框架的上缘)
16 后下框架(第三后框架)
100 蓄电池
100A 蓄电池配置结构
101 前蓄电池(第二蓄电池)
102 后蓄电池(蓄电池)
103 前壳体(收纳部)
108 蓄电池支承部
140 后框架
145 后框架部(第一后框架)
151 后上前半部(前侧延伸部)
172 后方延伸部
173 动力单元支承部
189 枢轴
H1…前壳体(收纳部)的下部后端
H2…后蓄电池(蓄电池)的下部后端
H4…后蓄电池(蓄电池)的上部前端
H5…后蓄电池(蓄电池)的上部后端

Claims (10)

1.一种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其具备:
在车辆(1)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及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之间配置的蓄电池(102),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具备:
从所述车辆(1)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及
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
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及
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之间的收纳部(103),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172)的后部设有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部(173),
所述蓄电池(102)在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之间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的上方,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
所述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配置在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下方,
所述蓄电池支承部(108)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蓄电池(102)和所述后方延伸部(172)之间,
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前侧延伸部(151),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前侧延伸部(151)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还具备从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的上下中间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二后框架(15)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重叠,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三后框架(16)与所述收纳部(103)的上下中间部及所述蓄电池(102)的上下中间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下部后端(H2)配置在比所述收纳部(103)的下部后端(H1)靠上方的位置,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后端(H5)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后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蓄电池(102)的上部前端(H4)配置在比所述第二后框架(15)的上缘(15e)靠下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左右一对的第一后框架(145)从所述收纳部(103)的下部至上部而与所述收纳部(103)的后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力单元支承部(173)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枢轴(189),
所述收纳部(103)及所述蓄电池(102)配置在比所述枢轴(189)的两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配置结构还具备位于所述蓄电池(102)的前方的第二蓄电池(101),
所述收纳部(103)是收纳所述第二蓄电池(101)的蓄电池收纳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102)及所述第二蓄电池(101)是向所述车辆(1)能够拆装的移动蓄电池。
10.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
CN201780095249.7A 2017-09-29 2017-09-29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1164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5484 WO2019064493A1 (ja) 2017-09-29 2017-09-29 バッテリ配置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001A CN111164001A (zh) 2020-05-15
CN111164001B true CN111164001B (zh) 2021-12-17

Family

ID=65901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5249.7A Active CN111164001B (zh) 2017-09-29 2017-09-29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634189B2 (zh)
JP (1) JP6915072B2 (zh)
CN (1) CN111164001B (zh)
DE (1) DE112017007899T5 (zh)
TW (1) TWI679140B (zh)
WO (1) WO20190644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0668B2 (ja) * 2020-10-16 2024-05-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454104B2 (ja) * 2021-03-30 2024-03-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0756A (zh) * 2004-01-16 2005-07-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JP2008247166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CN102464071A (zh) * 2010-10-29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2556240A (zh) * 2010-10-29 2012-07-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3140414A (zh) * 2010-09-30 2013-06-05 铃木株式会社 两轮电动车辆
EP2634075A1 (en) * 2012-02-28 2013-09-04 Fibres s.r.o. Electric motorcycle driving unit
WO2013180199A1 (ja) * 2012-06-01 2013-1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CN205087091U (zh) * 2015-11-02 2016-03-16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电池安装机构
EP2423087B1 (en) * 2010-08-27 2016-05-04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with two batteries and a char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1152A (ja) 1993-05-10 1994-11-2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電装品の取り付け構造
JP3279089B2 (ja) * 1994-08-31 2002-04-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中央部構造
JP4129904B2 (ja) 2001-10-19 2008-08-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JP2006088892A (ja) 2004-09-24 2006-04-0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9040309A (ja) * 2007-08-10 2009-02-26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253951B2 (ja) * 2008-09-30 2013-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TW201012695A (en) * 2008-09-30 2010-04-01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electric vehicle
TW201012669A (en) 2008-09-30 2010-04-01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motorcycle
US8376075B2 (en) * 2008-09-30 2013-02-19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e electric vehicle
JP5208653B2 (ja) 2008-09-30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二輪車
CN201457641U (zh) * 2009-04-09 2010-05-12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沙滩车蓄电池安装结构
JP5614047B2 (ja) 2010-01-28 2014-10-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式自動二輪車
CN102822049B (zh) 2010-03-23 2015-04-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式骑乘型车辆
JP5690147B2 (ja) * 2011-01-11 2015-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695471B2 (ja) * 2011-03-31 2015-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5703183B2 (ja) * 2011-09-25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13095232A (ja) 2011-10-31 2013-05-2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838368B2 (ja) * 2011-11-14 2016-01-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走行車のバッテリロック構造
JP2013129337A (ja) * 2011-12-22 2013-07-04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894814B2 (ja) * 2012-02-20 2016-03-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電源装置
JP5999953B2 (ja) 2012-03-29 2016-09-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TWM435385U (en) * 2012-04-09 2012-08-11 Isuda Recreation & Sports Co Ltd Electric car having batteries with two charging methods
TWM450833U (zh) * 2012-10-25 2013-04-11 Kwang Yang Motor Co 機車電池盒補強機構
WO2014102847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US9216787B2 (en) * 2013-09-18 2015-12-22 Mahindra Tractor Assembly, Inc. Electric vehicle
JP6399741B2 (ja) * 2013-11-06 2018-10-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EP2921398B1 (en) * 2014-03-20 2017-02-22 Askoll Eva S.R.L.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 and torque transmission group for an electric scooter and corresponding scooter
JP2015223901A (ja) * 2014-05-27 2015-12-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0756A (zh) * 2004-01-16 2005-07-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JP2008247166A (ja) * 2007-03-30 2008-10-1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EP2423087B1 (en) * 2010-08-27 2016-05-04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with two batteries and a charger
CN103140414A (zh) * 2010-09-30 2013-06-05 铃木株式会社 两轮电动车辆
CN102464071A (zh) * 2010-10-29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2556240A (zh) * 2010-10-29 2012-07-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EP2634075A1 (en) * 2012-02-28 2013-09-04 Fibres s.r.o. Electric motorcycle driving unit
WO2013180199A1 (ja) * 2012-06-01 2013-12-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CN205087091U (zh) * 2015-11-02 2016-03-16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电池安装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7048A (zh) 2019-05-01
WO2019064493A1 (ja) 2019-04-04
US20200339207A1 (en) 2020-10-29
DE112017007899T5 (de) 2020-05-14
US11634189B2 (en) 2023-04-25
TWI679140B (zh) 2019-12-11
CN111164001A (zh) 2020-05-15
JPWO2019064493A1 (ja) 2020-04-16
JP6915072B2 (ja) 2021-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99953B2 (ja) 電動車両
JP5643687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4459084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付きの車両
JP3949446B2 (ja)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TWI529089B (zh) 電動式跨騎型車輛
JP2006232216A (ja) 低床式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201258A (ja) スロットル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WO2012066598A1 (ja) 電動二輪車
CN111164001B (zh) 蓄电池配置结构及跨骑型车辆
CN112678106B (zh) 鞍乘式电动三轮车
CN112678105B (zh) 鞍乘式电动三轮车
JP6340771B2 (ja) 電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CN220934971U (zh) 电动车辆
JP677362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構造
WO202220966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277096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WO2024116678A1 (ja) 電池パックおよび電動車両
CN11105119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7302458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2314446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430271B2 (ja) 小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バスケットおよび補機取付け構造
JP2003054475A (ja) 小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5313862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