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4091B - 电动助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94091B
CN111094091B CN201880060295.8A CN201880060295A CN111094091B CN 111094091 B CN111094091 B CN 111094091B CN 201880060295 A CN201880060295 A CN 201880060295A CN 111094091 B CN111094091 B CN 1110940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rotation
output
electric motor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02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94091A (zh
Inventor
吉津力弥
野村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940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40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940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940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electrical assistance or dr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容易制造并提高了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的电动助力装置。本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对应于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动作而进行旋转的输入小齿轮(55);对应于该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而被驱动的电动马达(67);输出小齿轮(83),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和来自电动马达(67)的旋转传递到沿着电动马达(67)的旋转方向或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方向配置的一个接收部(91)而输出小齿轮(83)进行旋转;输出杆(108)及输出齿条(105),该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传递到输出杆(108)及输出齿条(105)而使总泵(2)的初级活塞(7)移动。由此,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容易制造并提高了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

Description

电动助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助力装置,其组装于汽车等车辆的制动装置中,利用电动马达使总泵产生制动液压。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电动助力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助力装置构成为具备:输入部件,其伴随制动踏板的操作而移动;输入活塞,其与该输入部件连结,该输入活塞的前端部分配置于总泵的制动液室内;滚珠丝杠机构,来自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该滚珠丝杠机构而按压总泵的活塞。而且,在该电动助力装置中,输入部件的轴线和滚珠丝杠机构的轴线配置于同一轴上,另外,输入部件的轴向和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轴向配置为平行。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制动控制装置构成为具备:输入部件,其连接于制动踏板;输出部件,其与该输入部件连结,且连接于总泵;蜗轮机构及滚珠丝杠机构,它们将电动马达的驱动力向输出部件传递。而且,在该制动控制装置中,输入部件的轴线和输出部件的轴线配置于同一轴上,另外,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轴向和输出部件的轴向以正交的方式配置。而且,在该制动控制装置中,电动马达配置于相对于储液罐的位置在总泵的周向上错开90°的位置。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及2的电动助力装置(制动控制装置)中,电动助力装置沿着总泵的轴向及径向大型化,导致可能降低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而且,在上述的电动助力装置中,为了在滚珠丝杠机构更详细而言丝杠轴内,设置用于供输入部件插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加工成本增加,以及也有必要使丝杠轴的外径尺寸增加,而难以避免大型化。
而且,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电动助力装置中,将制动踏板与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齿轮连结,将电动马达与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连结。另外,将输出杆与行星齿轮架连结,将输出杆与总泵的活塞连结。而且,当操作制动踏板而使太阳齿轮旋转时,行星小齿轮进行自转及公转,行星齿轮架旋转而使输出杆前进,按压活塞而使总泵产生液压,根据太阳齿轮的旋转控制电动马达而使齿圈旋转,使其追随太阳齿轮,由此,对行星齿轮架的旋转施加电动马达的旋转伺服力。
但是,在上述的专利文献3的电动助力装置中,在电动马达或控制器等发生故障时,不能确保输出杆所需的行程,可能不能确保所需的制动液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43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93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934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述,在专利文献1~3的电动助力装置中,可能产生与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及制造相关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是以提供容易制造并提高了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的电动助力装置为课题而完成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入部件,对应于输入轴部件的动作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电动马达,对应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和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或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方向对置配置的一个接收部而所述输出部件进行旋转;输出轴部件,该输出部件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输出轴部件而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入部件,对应于输入轴部件的动作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电动马达,对应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辅助部件,该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辅助部件;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在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方向或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方向上以面接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和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输出轴部件,该输出部件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输出轴部件而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在所述输出部件仅通过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所述辅助部件在旋转方向上从所述输入部件及输出部件离开。
而且,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入部件,伴随输入轴部件的直线运动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电动马达,对应于所述输入轴部件的直线运动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与该电动马达的旋转轴连结,并利用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向与所述电动马达及所述输入部件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及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一并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向与所述输入部件及所述辅助部件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输出轴部件,所述输出轴部件伴随该输出部件的旋转而进行直线运动,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动助力装置中,能够容易制造并提高了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仅示出了齿轮外壳的一部分。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具有将串联型的总泵2连结的结构。在如下说明中,以总泵2侧为前侧、以制动踏板40侧为后侧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除图3以外,省略了制动踏板40的图示。
首先,基于图3对总泵2进行详细说明。
总泵2的后部插通在齿轮外壳41的下部设置的第三开口部46而与本电动助力装置1的齿轮外壳41的前壁部连结。在该总泵2的上部安装有向总泵2供给制动液的储液罐3。在总泵2上,形成有有底的泵腔4。在该泵腔4的开口部侧配置有初级活塞7。初级活塞7的前部配置于总泵2的泵腔4内。初级活塞7的后部从泵腔4经由齿轮外壳41的第三开口部46向该齿轮外壳41内延伸。
初级活塞7的前部及后部分别形成为杯状,整体形成为截面H字状。在设置于初级活塞7的轴向大致中央的中间壁10的后表面形成有球状凹部11。在该球状凹部11抵接有后述的电动助力装置1的输出杆108的球状面110。在泵腔4的底部侧配置有杯状的次级活塞8。而且,在总泵2的泵腔4内,初级室13形成于初级活塞7和次级活塞8之间,次级室14形成于泵腔4的底部和次级活塞8之间。
总泵2的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分别从总泵2的两个液压口16、16(参照图1)经由两个***的总泵总成(アクチュエーション,actuation)管路(未图示)与液压控制单元(未图示)连通。该液压控制单元经由四个***的基础总成(ファンデーション,foundation)管路(未图示)分别与各车轮的分泵(未图示)连通。而且,将由总泵2或液压控制单元产生的制动液的液压向各车轮的分泵供给而产生制动力。
在总泵2设有用于使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分别与储液罐3连接的储液罐口18、19。在泵腔4的内周面,为了将泵腔4内划分为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沿着轴向空出规定间隔地配置有与初级活塞7及次级活塞8抵接的环状的活塞密封件20、21、22、23。活塞密封件20、21沿着轴向夹着一储液罐口18(后侧)而配置。在初级活塞7位于图3所示的非制动位置时,初级室13经由在初级活塞7的侧壁设置的活塞口25与储液罐口18连通。而且,在初级活塞7从非制动位置前进而活塞口25到达一活塞密封件21(前侧)时,利用活塞密封件21将初级室13从储液罐口18截断而产生液压。
同样,剩余的两个活塞密封件22、23沿着轴向夹着另一储液罐口19(前侧)而配置。在次级活塞8位于图3所示的非制动位置时,次级室14经由在次级活塞8的侧壁设置的活塞口26与储液罐口19连通。而且,在次级活塞8从非制动位置前进而活塞口26到达一活塞密封件23(前侧)时,利用活塞密封件23将次级室14从储液罐口19截断而产生液压。
压缩弹簧28夹装于初级活塞7和次级活塞8之间。利用压缩弹簧28,向使初级活塞7和次级活塞8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在压缩弹簧28的内部,在一定范围内配置有伸缩自如的伸缩部件29。该伸缩部件29由与初级活塞7的中间壁10抵接的保持架引导件30、和前端与次级活塞8抵接且在该保持架引导件30内能够沿轴向移动的保持架杆31构成。
压缩弹簧33夹装于泵腔4的底部和次级活塞8之间。利用压缩弹簧33,向使泵腔4的底部和次级活塞8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力。在压缩弹簧33的内部,在一定范围内配置有伸缩自如的伸缩部件34。该伸缩部件34由前端与泵腔4的底部抵接的保持架引导件35、和后端与次级活塞8抵接且在该保持架引导件35内能够沿轴向移动的保持架杆36构成。
接下来,基于图1~图6对连结有上述的总泵2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伴随制动踏板40的操作而沿着轴向进行移动的输入杆50、与该输入杆50连结的输入齿条51、伴随该输入齿条51的直线运动而进行旋转的输入小齿轮55、对应于该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直线运动而被驱动的电动马达67、被传递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及来自电动马达67的旋转并向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的输出小齿轮83、伴随该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而进行直线运动的输出齿条105、与该输出齿条105连结且按压总泵2的初级活塞7的输出杆108、收纳包含输入杆50的输入齿条51、输入小齿轮55、输出小齿轮83及包含输出杆108的输出齿条105等的齿轮外壳41。
在齿轮外壳41内收纳有输入小齿轮55、输入齿条51、输出小齿轮83及输出齿条105等构成部件。在齿轮外壳41的后表面,在该后表面的上部朝向后方一体突设有圆筒部42。该圆筒部42与齿轮外壳41内连通。在齿轮外壳41的上壁部的大致整个区域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状的第一开口部43。通过该第一开口部43,将包含电动马达67的旋转轴69在内的输入小齿轮55及输出小齿轮83等收纳于齿轮外壳41内。在齿轮外壳41的上壁面,在该第一开口部43的周围连结有收纳电动马达67的马达外壳71。在齿轮外壳41的前壁部,在该前壁部的上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状的第二开口部44(也参照图5)。通过该第二开口部44,将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收纳于齿轮外壳41内。由盖45封闭第二开口部44。
在齿轮外壳41的前壁部,在该前壁部的下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第三开口部46。通过该第三开口部46,将输出杆108及输出齿条105收纳于齿轮外壳41内。另外,通过该第三开口部46,将总泵2的初级活塞7的后部配置于齿轮外壳41内,将总泵2的后部***该第三开口部46并进行螺栓固定。在齿轮外壳41的内部,在其底面朝向上方突设有经由滚针轴承73C将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小齿轮部85支承的支承杆48。
也参照图1及图2,利用多个安装螺栓114(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将安装板112固定于齿轮外壳41的后表面。安装板112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安装板112的大致中央部贯通有大致圆形状的开口部113。安装板112在齿轮外壳41的圆筒部42插通于该开口部113的状态下固定于齿轮外壳41。多个双头螺栓115贯通并安装于安装板112的四角。而且,本电动助力装置1使从齿轮外壳41的圆筒部42延伸的输入杆50在从车辆的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分隔壁即仪表面板(未图示)向车室内突出的状态下,配置于发动机室内,并使用多个双头螺栓115固定于仪表面板。
如图3及图4所示,输入杆50沿与总泵2的轴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输入杆50是与总泵2不同的轴,配置于总泵2的上方。输入杆50插通于齿轮外壳41的圆筒部42内。输入杆50沿着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内。在输入杆50的后端部连接有耳座60。输入杆50经由耳座60与制动踏板40连结。由此,通过操作制动踏板40,使得输入杆50沿着轴向进行直线运动。在输入杆50上,连结有对该输入杆50朝向初始位置施力的复位压缩弹簧(未图示)。输入杆50的前端部配置于齿轮外壳41内。在输入杆50的前端部一体连结有输入齿条51。
输入齿条51以在输入齿条51的后端部一体连结有输入杆50的前端部的状态通过齿轮外壳41的第二开口部44收纳于该齿轮外壳41内。输入齿条51沿着输入杆50的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内。输入齿条51形成为沿着输入杆50的轴向长的方块状。就输入齿条51而言,输入小齿轮55侧的一面形成为垂直面,与该面相反一侧的另一面形成为向外方突设的凸状弯曲面。也参照图5,在输入齿条51的一面啮合有输入小齿轮55的齿条齿轮部52沿着输入杆50的轴向形成。包含输入齿条51的输入杆50相当于输入轴部件。以与输入齿条51的另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有行程传感器54。通过该行程传感器54,测定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移动距离。行程传感器54安装于齿轮外壳41的壁部。
输入小齿轮55与输入齿条51的齿条齿轮部52啮合,伴随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直线运动而进行旋转。该输入小齿轮55相当于输入部件。输入小齿轮55通过齿轮外壳41的第一开口部43收纳于该齿轮外壳41内。输入小齿轮55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内。输入小齿轮55形成为圆筒状。输入小齿轮55的轴向和输入杆50的轴向正交。输入小齿轮55具备输入小齿轮部57、和从该输入小齿轮部57向下方一体形成的输入结合部58。输入小齿轮部57与输入齿条51的齿条齿轮部52啮合。在输入结合部58的外周面,不能相对旋转地一体连结有输入凸缘62。
输入凸缘62具备:直径形成为比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小齿轮部57大的圆环状的输入侧凸缘部64、在该输入侧凸缘部64的下端从该输入侧凸缘部64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垂直设置的输入侧按压部65。输入凸缘62以其输入侧凸缘部64的内周面与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结合部58的外周面例如花键结合的方式,与输入小齿轮55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输入侧凸缘部64的外径与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外侧圆筒部88的内径大致一致。
也参照图6,输入侧按压部65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的圆弧状。输入侧按压部65的外周面形成为从输入侧凸缘部64的外周面连续的圆弧状,以与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外侧圆筒部88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形成。输入侧按压部65的周向长度形成为,比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和限制突起部92之间的周向距离小。输入侧按压部65的厚度形成为与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限制突起部92的突设量大致相同。输入侧按压部65的周向两端面中的、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侧的端面作为输入面66发挥作用。
电动马达67伴随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直线运动而被驱动。电动马达67在齿轮外壳41的上方,沿着总泵2的轴向与储液罐3并排配置。换言之,电动马达67位于储液罐3的后方。电动马达67收纳于具有顶面部的圆筒状的马达外壳71内。该马达外壳71的下端面与齿轮外壳41的第一开口部43周围的上端面连结。在电动马达67的输出轴68上,连结有滚筒减速器即所谓的同轴减速器70。旋转轴69从该同轴减速器70延伸设置。该旋转轴69通过齿轮外壳41的第一开口部43,配置于该齿轮外壳41内。旋转轴69的轴向与总泵2及输入杆50的轴向正交。旋转轴69经由滚针轴承73A相对旋转自如地插通于齿轮外壳41内的输入小齿轮55内。在旋转轴69的外周面,在输入小齿轮55的下方的位置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有辅助凸缘75。旋转轴69的前端经由滚针轴承73B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内侧圆筒部87的内部。
辅助凸缘75相当于辅助部件。辅助凸缘75具备:直径形成为比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凸缘部64小的圆环状的辅助侧凸缘部78、在该辅助侧凸缘部78的下端从该下端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垂直设置的辅助侧按压部79。辅助凸缘75以其辅助侧凸缘部78的内周面通过旋转轴69与输入小齿轮55的下方的外周面例如花键结合的方式,与旋转轴69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也参照图6,辅助侧按压部79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的圆弧状。
辅助侧按压部79的外周面形成为从辅助侧凸缘部78的外周面连续的圆弧状,以与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形成。辅助侧按压部79的内周面形成为与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内侧圆筒部87的外周面抵接的圆弧状。辅助侧按压部79的周向两端面形成为与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周向两端面一致的周向长度。辅助侧按压部79的厚度以能够通过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限制突起部92和内侧圆筒部87的外周面之间的方式形成。辅助侧按压部79的周向两端面中的、后述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侧的端面作为辅助面81发挥作用。将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的面积设定为比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的面积大。
在齿轮外壳41内收纳有输出小齿轮83,来自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及来自电动马达67的旋转传递到该输出小齿轮83而该输出小齿轮83进行旋转。该输出小齿轮83相当于输出部件。输出小齿轮83通过齿轮外壳41的第二开口部44,配置于该齿轮外壳41内。输出小齿轮8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内。输出小齿轮83具备:经由滚珠轴承8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的有底双筒状的输出旋转部84、与该输出旋转部84的底面呈同心状一体连结的圆筒状的输出小齿轮部85。
输出旋转部84形成为直径比输出小齿轮部85大。也参照图6,输出旋转部84具备:内侧圆筒部87、与该内侧圆筒部87的外方空出间隔地呈同心状配置的外侧圆筒部88、以及将内侧圆筒部87及外侧圆筒部88的下端开口封闭的圆板状底部89。环状空间90形成于内侧圆筒部87和外侧圆筒部88之间。将该环状空间90划分为两个室的接收部91架设于内侧圆筒部87和外侧圆筒部88之间。在从接收部91起沿图6中顺时针方向离开规定范围的位置,形成有限制突起部92。该限制突起部92从外侧圆筒部88的内壁面朝向环状空间90而突设。在接收部91,限制突起部92侧的面作为接收面93发挥作用。
在输出旋转部84,在限制突起部92的沿着径向的前端部和内侧圆筒部87的外周面之间,设有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能够通过的程度的间隙。在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和限制突起部92之间,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和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以径向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配置于输出旋转部84的外侧圆筒部88侧,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配置于输出旋转部84的内侧圆筒部87侧。在上述输入侧按压部65及辅助侧按压部79与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之间配置反力板98。详细而言,以反力板98与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大致整个区域抵接的方式进行配置。
在该反力板98的限制突起部92侧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分别抵接有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和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反力板98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该反力板98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反力板98形成为其厚度从内侧圆筒部87朝向外侧圆筒部88逐渐增加。需要说明的是,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与反力板98抵接的面积比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与反力板98抵接的面积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接收部91和限制突起部92之间的周向距离构成为,比将反力板98的、与输入侧按压部65抵接的部位的厚度与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周向长度相加后的长度略大。而且,在以使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与反力板98抵接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在限制突起部92和与输入侧按压部65的接收面93相反一侧的周向端面之间设有余隙S。允许输入小齿轮55和输出小齿轮83的与该余隙S相当的量的彼此的相对旋转。换言之,就输入小齿轮55和输出小齿轮83而言,超过上述余隙S的相对旋转被限制。来自电动马达67(输出轴68)的旋转经由同轴减速器70传递到旋转轴69,而旋转轴69的前端经由滚针轴承73B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内侧圆筒部87内。
如图3所示,在输出旋转部84的圆板状底部89的底面,凹设有大致圆形状的支承凹部100。将输出小齿轮部85的上端收纳于该支承凹部100内,从而输出小齿轮部85与输出旋转部84呈同心状一体连结。输出小齿轮部85形成为圆筒状。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小齿轮部85与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小齿轮部57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径。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小齿轮部85和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小齿轮部57的轴向长度也大致相同。将经由滚针轴承73C从齿轮外壳41内的底面朝向上方突设的支承杆48***该输出小齿轮部85的下端内部。由此,输出小齿轮8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而且,旋转轴69、输入小齿轮55及输出小齿轮83呈同心状配置于齿轮外壳41内,其中,来自电动马达67(输出轴68)的旋转传递到旋转轴69。
输出齿条105与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小齿轮部85啮合。输出齿条105通过齿轮外壳41的第三开口部46,收纳于该齿轮外壳41内。输出齿条105沿着输出杆108的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外壳41内。与输入齿条50一样,输出齿条105形成为沿着后述的输出杆108的轴向长的方块状。就输出齿条105而言,输出小齿轮83侧的一面形成为垂直面,与该面相反一侧的另一面形成为向外方突设的凸状弯曲面。在输出齿条105的一面啮合有输出小齿轮83的齿条齿轮部106沿着输出杆108的轴向形成。输出齿条105在齿轮外壳41内,与输入齿条51空出间隔地配置于下方的位置。输出齿条105和输入齿条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输出齿条105和输入齿条5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大致相同。
输出杆108与输出齿条105的前端一体连结。输出杆108在其后端部与输出齿条105的前端部一体连结的状态下,通过齿轮外壳41的第三开口部46收纳于该齿轮外壳41内。输出杆108在齿轮外壳41内朝向总泵2延伸设置。输出杆108的轴向与输入杆50的轴向相同,彼此平行。输出杆108配置于与输入杆50不同的轴上,详细而言,在比输入杆50更靠下方的位置,配置于与总泵2相同的轴上。包含输出齿条105的输出杆108相当于输出轴部件。包含输出齿条105的输出杆108和包含输入齿条51的输入杆50彼此平行地配置。另外,包含输出齿条105的输出杆108和包含输入齿条51的输入杆50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而配置。输出杆108的前端面形成为球状面110。在输出杆108的外周面设有套筒109。输出杆108的前端的球状面110与在总泵2的初级活塞7的中间壁10设置的后表面的球状凹部11抵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控制器118相对于本电动助力装置1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侧方。详细而言,控制器118配置于电动马达67(马达外壳71)及齿轮外壳41的侧方。控制器118通过支架120及齿轮外壳41,与马达外壳71的上端连结。控制器118基于来自检测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移动量的行程传感器54、检测电动马达67的输出轴68(旋转轴69)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检测单元(未图示)及检测向电动马达67供给的电流值的电流传感器(未图示)等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电动马达67的驱动。而且,通过由控制器118控制电动马达67的驱动,而经由旋转轴69及辅助凸缘75使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小齿轮部85旋转并推进输出杆108,从而能够以希望的助力比使总泵2的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产生制动液压。
接下来,对本电动助力装置1通电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从制动踏板40的非操作状态起操作制动踏板40、即踩下制动踏板40时,输入齿条51与输入杆50一起克服复位压缩弹簧的弹力而前进。伴随上述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前进,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小齿轮部57进行旋转,并且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沿着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方向按压反力板98。另外,当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伴随制动踏板40的操作而前进时,利用行程传感器54检测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移动量,并利用旋转角检测单元检测电动马达67的输出轴68(旋转轴69)的旋转角度,基于各自的检测结果等,利用控制器118控制电动马达67的驱动。
而且,当驱动电动马达67而使旋转轴69开始旋转时,该旋转传递到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而该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沿着旋转轴69的旋转方向按压反力板98。其结果是,将伴随制动踏板40的操作的来自输入凸缘62(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的推进力和伴随电动马达67的驱动的来自辅助凸缘75(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的推进力经由反力板98向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传递,从而使输出小齿轮83沿着输入凸缘62及辅助凸缘75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之后,输出齿条105及输出杆108伴随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而前进,由此,利用输出杆108按压总泵2的初级活塞7及次级活塞8并使其前进。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电动马达67时,旋转轴69的旋转方向、辅助凸缘75(辅助侧按压部79)的旋转方向、以及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方向相同。
由此,分别在总泵2的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产生液压,将这些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中产生的制动液压经由液压控制单元向各车轮的分泵供给,产生基于摩擦制动的制动力。在总泵2中产生液压时,经由反力板98由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接收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的液压,使得将复位压缩弹簧的弹力与由该液压引起的反作用力相加后的反作用力经由输入齿条51及输入杆50向制动踏板40传递。
而且,能够使由总泵2的液压引起的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的受压面积和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的受压面积的比、以及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距旋转中心的距离和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距旋转中心的距离的比成为助力比(制动踏板40的液压输出相对于操作输入的比),从而产生希望的制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凸缘75(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的受压面积比输入凸缘62(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的受压面积大,因此,能够使制动踏板40的液压输出相对于操作输入的比大于二倍,从而产生希望的制动力。
接着,当解除制动踏板40的操作时、即解除踩下制动踏板40时,因来自总泵2(初级室13及次级室14)的液压引起的反作用力,输出齿条105后退,并且输出小齿轮83沿反方向旋转,同时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朝向初始位置后退,输入小齿轮55倒转,由此,输入齿条51后退,被复位压缩弹簧施力的同时,输入杆50后退到初始位置。与此同时,利用行程检测装置7检测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后退量,并且利用旋转角检测单元检测电动马达67的输出轴68(旋转轴69)的旋转角度,基于各自的检测结果,利用控制器118控制电动马达67的驱动(倒转),将该倒转向辅助凸缘75传递,使得辅助侧按压部79朝向初始位置后退。
然而,即使在辅助凸缘75因电动马达67或控制器118发生故障等而不能动作的情况下,通过制动踏板40的操作,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也会前进,并且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按压反力板98。而且,将伴随制动踏板40的操作的来自输入凸缘62的推进力经由反力板98向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传递而使输出小齿轮83进行旋转,由此能够利用输出杆108按压总泵2的初级活塞7及次级活塞8而使其前进。
此时,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为能够通过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限制突起部92与内侧圆筒部87的外周面之间的结构,因此,即使在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停止的状态下,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因输入小齿轮55的输入凸缘62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也不会与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限制突起部92发生干涉,输出小齿轮83能够无障碍地继续旋转,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在旋转方向上逐渐远离输出小齿轮83及输入小齿轮55。而且,输出齿条105及输出杆108伴随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而前进,由此,总泵2的初级活塞7及次级活塞8前进,能够使总泵2产生液压,能够维持制动功能。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即使在电动马达67或控制器118发生故障时,也能够确保输出杆108所需的行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通过在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设置限制突起部92,限制输入小齿轮55和输出小齿轮83的超过余隙S的相对旋转。由此,例如,在仅通过驱动电动马达67使总泵2产生液压的情况下,来自电动马达67(输出轴68)的旋转传递到旋转轴69,仅由旋转轴69的旋转引起的、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旋转向反力板98传递,而仅伴随电动马达67的驱动的来自辅助凸缘75(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的推进力经由反力板98向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传递,从而使输出小齿轮83进行旋转。
而且,此时,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以被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限制突起部92按压的方式与输出小齿轮83一起旋转,即输入小齿轮55相对于输出小齿轮83的超过余隙S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因此,输入小齿轮55也以追随输出小齿轮83的方式向同方向进行旋转。其结果是,使得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前进,即使不对制动踏板40施加踏力,制动踏板40也以支点为中心转动。
另一方面,在别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在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未设置限制突起部92,输入小齿轮55和输出小齿轮83构成为能够相对旋转。由此,例如,在仅通过电动马达67的驱动而使总泵2产生液压的情况下,来自电动马达67(输出轴68)的旋转传递到旋转轴69,仅由旋转轴69的旋转引起的、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旋转向反力板98传递,而仅伴随电动马达67的驱动的来自辅助凸缘75(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的推进力经由反力板98向输出小齿轮83的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传递,从而使输出小齿轮83旋转。而且,此时,输入小齿轮55和输出小齿轮83构成为能够相对旋转,因此,输入小齿轮55不会伴随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一起旋转,其结果是,输入杆50、输入齿条51及制动踏板40不进行动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输入小齿轮55,对应于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的动作而输入小齿轮55进行旋转;电动马达67,对应于该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而驱动电动马达67;输出小齿轮83,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和来自电动马达67的旋转传递到与电动马达67的旋转方向或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方向对置配置的一个接收部91而输出小齿轮83进行旋转;输出齿条105及输出杆108,该输出小齿轮83的旋转传递到输出齿条105及输出杆108而使总泵2的初级及次级活塞移动。
由此,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能够在总泵2的轴向及径向上实现小型化,能够提高向车辆搭载的搭载性。另外,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未像以往的电动助力装置那样采用滚珠丝杠机构,因此,能够抑制构成部件的加工成本,且容易制造。而且,在本电动助力装置1中,即使在辅助凸缘75因电动马达67或控制器118发生故障等而不能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使总泵2产生希望的液压所需的输出杆108的移动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和输出杆108及输出齿条105一部分的在轴向上重叠而配置,因此,在该电动助力装置1中,能够缩短特别是总泵2的沿着轴向的整长。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输入杆50及输入齿条51和输出杆108及输出齿条105大致平行地配置,因此,在该电动助力装置1中,能够沿着特别是总泵2的径向使其小型化。由此,提高了向车辆搭载时的布局的自由度。
而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输出小齿轮83(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从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和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接收同一方向的旋转,因此,在同一旋转方向上能够进行旋转力的合成。
而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在输出小齿轮83(输出旋转部84)的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和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及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之间设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反力板98,因此,当由输入面66按压反力板98时,因为能够对制动踏板40施加反力板98的反作用力,所以改善了踏板感觉。
而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辅助凸缘75的辅助侧按压部79的辅助面81相对于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的受压面积比输入凸缘62的输入侧按压部65的输入面66相对于接收部91的接收面93的受压面积大,因此,能够使制动踏板40的液压输出相对于操作输入的比(助力比)大于二倍,从而产生希望的制动力。
而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输入小齿轮55的旋转轴配置于与旋转轴69相同的轴线上,其中,来自电动马达67(输出轴68)的旋转传递到该旋转轴69,因此能够使该电动助力装置1小型化。
而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输入小齿轮55构成为在仅通过电动马达67的旋转使输出小齿轮83旋转时,输入小齿轮55追随输出小齿轮83而进行旋转。在该实施方式中,使得当仅通过电动马达67的旋转使总泵2产生液压时,即使不对制动踏板40施加踏力,制动踏板40也以支点为中心转动。另外,在别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输入小齿轮55构成为在仅通过来自电动马达67的旋转使输出小齿轮83旋转时,输入小齿轮55不追随输出小齿轮83而是保持停止状态。在该别的实施方式中,当仅通过电动马达67的旋转使总泵2产生液压时,则制动踏板40成为不以支点为中心转动而是停留在初始位置的状态。
而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中,来自电动马达67(输出轴68)的旋转传递到旋转轴69,旋转轴69与输入杆50(输入齿条51)及输出杆108(输出齿条105)以正交的方式配置,电动马达67沿着总泵2的轴向与安装于总泵2的储液罐3并排配置。由此,在该电动助力装置1中,能够沿着特别是总泵2的径向使其小型化,提高了向车辆搭载时的布局的自由度。
作为基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装置1,例如也考虑如下叙述的方式。
在第一方式中,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输入部件55,对应于输入轴部件50、51的动作而输入部件55进行旋转;电动马达67,对应于该输入部件55的旋转而驱动电动马达67;输出部件83,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和来自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向与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方向或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方向对置配置的一个接收部91传递而输出部件83进行旋转;输出轴部件105、108,该输出部件83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部件105、108而使总泵2的活塞7、8移动。
在第二方式中,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输入部件55,对应于输入轴部件50、51的动作而输入部件55进行旋转;电动马达67,对应于该输入部件55的旋转而驱动电动马达67;辅助部件75,该电动马达67的旋转传递到辅助部件75;输出部件83,输出部件83在上述辅助部件75的旋转方向或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方向上以面93接收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和上述辅助部件75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输出轴部件105、108,该输出部件83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部件105、108而使总泵2的活塞7、8移动;在上述输出部件83仅通过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上述辅助部件75在旋转方向上从上述输入部件55及输出部件83离开。
在第三方式中,电动助力装置1具备:输入部件55,伴随输入轴部件50、51的直线运动而输入部件55进行旋转;电动马达67,对应于上述输入轴部件50、51的直线运动而驱动电动马达67;辅助部件75,辅助部件75与该电动马达67的旋转轴69连结,并利用上述电动马达67的驱动向与上述电动马达67及上述输入部件55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输出部件83,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及上述辅助部件75的旋转一并传递到输出部件83,输出部件83向与上述输入部件55及上述辅助部件75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输出轴部件105、108,输出轴部件105、108伴随该输出部件83的旋转而进行直线运动,使总泵2的活塞7、8移动。
在第四方式中,第一至第三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输入轴部件50、51和上述输出轴部件105、108的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而配置。
在第五方式中,第一至第四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输入轴部件50、51和上述输出轴部件105、108大致平行地配置。
在第六方式中,第一方式中,上述接收部91从输入面66和辅助面81接收同一方向的旋转,上述输入面66设置于上述输入部件55,来自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传递到上述辅助面81。
在第七方式中,第六方式中,在上述接收部91和上述输入面66及上述辅助面81之间设有弹性体98。
在第八方式中,第六或第七方式中,上述辅助面81的相对于上述接收部91的受压面积比上述输入面66的相对于上述接收部91的受压面积大。
在第九方式中,第一至第八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输入部件55的旋转轴配置于与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轴69相同的轴线上。
在第十方式中,第二方式中,在上述输出部件83仅通过来自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上述输入部件55追随上述输出部件83而进行旋转。
在第十一方式中,第二方式中,在上述输出部件83仅通过来自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上述输入部件55不追随上述输出部件83。
在第十二方式中,第一至第十一中的任一方式中,上述电动马达67的旋转轴69与上述输入轴部件50、51及上述输出轴部件105、108以正交的方式配置,上述电动马达67沿着上述总泵2的轴向与安装于上述总泵2的储液罐3并排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助力装置,2总泵,3储液罐,7初级活塞,8次级活塞,50输入杆(输入轴部件),51输入齿条(输入轴部件),55输入小齿轮(输入部件),66输入面,67电动马达,69旋转轴,75辅助凸缘(辅助部件),81辅助面,83输出小齿轮(输出部件),91接收部,93接收面,98反力板(弹性体),105输出齿条(输出轴部件),108输出杆(输出轴部件)。

Claims (15)

1.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件,对应于输入轴部件的动作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
电动马达,对应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和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及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方向对置配置的一个接收部而所述输出部件进行旋转;
输出轴部件,该输出部件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输出轴部件而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向所述接收部的接收面传递。
2.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件,对应于输入轴部件的动作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
电动马达,对应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辅助部件,该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辅助部件;
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在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方向或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方向上以面接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和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输出轴部件,该输出部件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输出轴部件而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在所述输出部件仅通过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所述辅助部件在旋转方向上从所述输入部件及输出部件离开。
3.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件,伴随输入轴部件的直线运动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
电动马达,对应于所述输入轴部件的直线运动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辅助部件,所述辅助部件与该电动马达的旋转轴连结,并利用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向与所述电动马达及所述输入部件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
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及所述辅助部件的旋转一并传递到所述输出部件,所述输出部件向与所述输入部件及所述辅助部件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
输出轴部件,所述输出轴部件伴随该输出部件的旋转而进行直线运动,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以沿着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线的截面观察时,所述输入轴部件和所述输出轴部件的一部分在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重叠而配置。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部件和所述输出轴部件大致平行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从输入面和辅助面接收同一方向的旋转,所述输入面设置于所述输入部件,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辅助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部和所述输入面及所述辅助面之间设有弹性体。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面的相对于所述接收部的受压面积比所述输入面的相对于所述接收部的受压面积大。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轴配置于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相同的轴线上。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出部件仅通过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所述输入部件追随所述输出部件而进行旋转。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出部件仅通过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而进行旋转时,所述输入部件不追随所述输出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与所述输入轴部件及所述输出轴部件以正交的方式配置,
所述电动马达沿着所述总泵的轴向与安装于所述总泵的储液罐并排配置。
13.一种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件,对应于输入轴部件的动作而所述输入部件进行旋转;
电动马达,对应于该输入部件的旋转而驱动所述电动马达;
输出部件,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和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与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方向或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方向对置配置的一个接收部而所述输出部件进行旋转;
输出轴部件,该输出部件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输出轴部件而使总泵的活塞移动,
所述接收部从输入面和辅助面接收同一方向的旋转,所述输入面设置于所述输入部件,来自所述电动马达的旋转传递到所述辅助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部和所述输入面及所述辅助面之间设有弹性体。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动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面的相对于所述接收部的受压面积比所述输入面的相对于所述接收部的受压面积大。
CN201880060295.8A 2017-09-27 2018-09-14 电动助力装置 Active CN1110940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6662 2017-09-27
JP2017186662 2017-09-27
PCT/JP2018/034264 WO2019065318A1 (ja) 2017-09-27 2018-09-14 電動倍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4091A CN111094091A (zh) 2020-05-01
CN111094091B true CN111094091B (zh) 2022-09-30

Family

ID=6590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0295.8A Active CN111094091B (zh) 2017-09-27 2018-09-14 电动助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38214B2 (zh)
CN (1) CN111094091B (zh)
WO (1) WO20190653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7850B (zh) * 2021-11-14 2023-06-06 重庆交通大学 无人驾驶汽车线控制动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62237A (ko) * 2005-12-12 2007-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자식 파킹 브레이크의 파킹 제어 장치
JP2010524754A (ja) * 2007-04-19 2010-07-22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電気機械式の制動倍力装置
CN102050107A (zh) * 2009-10-30 2011-05-11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装置
CN105523026A (zh) * 2014-10-21 2016-04-27 株式会社万都 集成动力制动设备
CN106740752A (zh) * 2016-12-02 2017-05-3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失效保护解耦型制动机构及控制方法
CN107074226A (zh) * 2014-11-04 2017-08-18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装置
CN107089225A (zh) * 2017-06-07 2017-08-25 北京奥特尼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转矩传感器的制动***电伺服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87914A1 (de) * 2006-01-16 2007-08-09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Stell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feststellbremse
JP5319432B2 (ja) * 2009-07-02 2013-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装置
KR20130048313A (ko) * 2011-11-02 2013-05-10 주식회사 만도 전자제어식 주차 브레이크
FR3017173A1 (fr) * 2014-01-31 2015-08-07 Bosch Gmbh Robert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pour commander le mouvement de translation d'un organe et systeme de freinage equipe d'un tel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formant un servofrein
CN204586859U (zh) * 2015-01-30 2015-08-26 深圳市云图电装***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JP2016193637A (ja) * 2015-03-31 2016-11-17 オートリブ日信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062237A (ko) * 2005-12-12 2007-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자식 파킹 브레이크의 파킹 제어 장치
JP2010524754A (ja) * 2007-04-19 2010-07-22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電気機械式の制動倍力装置
CN102050107A (zh) * 2009-10-30 2011-05-11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装置
CN105523026A (zh) * 2014-10-21 2016-04-27 株式会社万都 集成动力制动设备
CN107074226A (zh) * 2014-11-04 2017-08-18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电动助力装置
CN106740752A (zh) * 2016-12-02 2017-05-3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失效保护解耦型制动机构及控制方法
CN107089225A (zh) * 2017-06-07 2017-08-25 北京奥特尼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转矩传感器的制动***电伺服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94091A (zh) 2020-05-01
JPWO2019065318A1 (ja) 2020-04-09
WO2019065318A1 (ja) 2019-04-04
JP6838214B2 (ja) 2021-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92837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2009173266A (ja) 電動倍力装置およびタンデムマスタシリンダ
JP5024611B2 (ja) 電動倍力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636565B1 (en) Electric booster
JP2010023594A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5182678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6580272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CN111094091B (zh) 电动助力装置
JP6865822B2 (ja) 電動倍力装置及び倍力装置
JP4859047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6436769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5212781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KR20180032382A (ko) 차량의 통합형 브레이크 장치
JP6238647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6838783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4826952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US12043233B2 (en) Apparatus for moving brake pedal
JP2019077419A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2019142342A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2012136151A (ja) ブレーキ装置
JP6863668B2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2019116213A (ja) 電動倍力装置
WO2019131619A1 (ja) 電動倍力装置
JP2014008869A (ja) 倍力装置
JP6373091B2 (ja) ブレー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7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