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8084B - 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98084B
CN110998084B CN201780093647.5A CN201780093647A CN110998084B CN 110998084 B CN110998084 B CN 110998084B CN 201780093647 A CN201780093647 A CN 201780093647A CN 110998084 B CN110998084 B CN 1109980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
engine
air cleaner
air
engin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36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98084A (zh
Inventor
森本达也
大园美由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98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98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980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8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 F02D9/10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having pivotally-mounted flaps
    • F02D9/1065Mechanical control linkage between an actuator and the flap, e.g. including levers, gears, springs, clutches, limit stops of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06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elements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direction of the air intake flow, i.e. between ambient air inlet and supply 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
    • F02M35/10078Connections of intake systems to the eng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02M35/10144Connections of intake ducts to each other or to another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42Devices or means connected to or integrated into air intakes; Air intakes combined with other engine or vehicl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314Materials for intake systems
    • F02M35/10327Metals; Allo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8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 F02D9/10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having pivotally-mounted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在气缸盖(3)的进气侧的侧面(1b)设置有进气歧管(5)。该进气歧管(5)与进气***(6)连接。进气***(6)主要具有:第1空气滤清器(12),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进气开口部件(13),其具有进气口(13a);进气通路(14),其将通过进气开口部件(13)进入的空气经由第1空气滤清器(12)导向进气歧管(5);作为进气部件之一的谐振器(16),其在作为进气侧的相反侧的排气侧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相邻设置;以及进气歧管(5),其与气缸盖(3)的进气侧的侧面(1b)连接,构成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发动机主体的进气歧管与空气滤清器等进气***部件连接。
进气***部件除空气滤清器之外还具有谐振器和节气门体等。
例如,公知有在发动机主体的车厢侧的一个侧面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和谐振器等进气***部件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
这些进气***部件遮蔽来自发动机主体的车厢侧的一个侧面的放射音,提高车厢内的静音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31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配置构造中,如果在发动机主体的周围配置有空气滤清器或谐振器等进气***部件,则相应地,不得不在发动机室内侧壁与周围的部件之间确保间隙,空间效率不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汇总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具有多个进气部件,其特征在于,多个进气部件包括: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的上方;以及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的进气侧的侧面,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发动机主体的进气侧的侧面靠外侧的位置,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配置于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下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汇总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附图说明
图1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示出发动机主体的上部的结构,是沿图2中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将发动机主体搭载于车辆的情形的透视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从车辆前方观察发动机主体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从上方观察发动机主体的俯视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示出节气门体的结构的沿图4中V-V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示出发动机主体的上部的结构的相当于图1的部分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在对方向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基本上基于驾驶员所看到的前后左右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排列方向A与输出轴1a的轴向相同,并且在车载状态下气缸排列方向A是车宽方向。因此,气缸排列方向A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
如图1~图5所示,在形成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前部的发动机室11中搭载有发动机主体1(参照图2)。发动机主体1主要具有气缸体2、气缸盖3以及气缸盖罩4(参照图3)。
在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体2设置有多个气缸。在该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主体1设置有4个气缸。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气缸体2的多个气缸呈直线状排列的方向作为气缸排列方向A(参照图4)。
输出轴1a从该气缸体2突出设置。这里,输出轴1a的轴向与气缸排列方向A一致。输出轴1a连结于与发动机主体1相邻配置的变速单元或混合动力单元9。变速单元或混合动力单元9经由未图示的驱动轴向行驶车轮传递旋转驱动力。
在气缸盖3的进气侧的侧面1b设置有作为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的进气歧管5。该进气歧管5与进气***6连接。
参照图3、图4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进气***6主要具有: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第1空气滤清器12,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进气开口部件13,其具有进气口13a;进气通路14,其将通过进气开口部件13进入的空气经由空气滤清器12导向进气歧管5;作为发动机上表面进气部件之一的谐振器16,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在排气侧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相邻;以及进气歧管5,其与气缸盖3的进气侧的侧面1b连接,构成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
这里,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是指,与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安装部位是不是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和侧面1b侧无关,而是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更优选为一半以上被设置于比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设置有覆盖气缸盖3的上部的气缸盖罩4。而且,只要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使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一半以上设置于比气缸盖罩4靠上方的位置即可,也可以使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设置于比侧面1b靠外侧的位置。
在气缸盖罩4的上表面连结设置有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谐振器16。如图4所示,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的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谐振器16在俯视观察时与发动机主体1重叠。由此,能够减少进气***6从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位置向外侧的突出量,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汇总配置。
这些构成进气***6的谐振器16、空气滤清器12以及进气歧管5在沿图1所示的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被配置成呈L字状(包含倒L字、即上下倒转的L字)。另外,沿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的形状还包含第1空气滤清器12从进气歧管5的外侧缘向外侧突出而接近大致T字状的形状。
另外,也可以为,省略谐振器16,利用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进气歧管5配置成使沿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的形状为L字状。
本实施方式的第1空气滤清器12形成为中空盒形状,主要在车辆前、后具有:突出部12b,其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突出;以及排气侧的余留部12e,其不从侧面1b突出而余留。
而且,第1空气滤清器12使形成于余留部12e的下表面侧的圆弧状的凹部12g从斜上方与气缸盖罩4的角部4b抵接。
另外,进气开口部件13经由进气通路14和第1空气滤清器12而与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歧管5以连通方式连接。
进气开口部件13在车辆前方开口而形成进气口13a。而且,进气开口部件13使空气从进气口13a进入,并将其导入进气通路14内。
本实施方式的进气通路14具有第1进气通路14b和第2进气通路14a。
在第2进气通路14a设置有进气开口部件13。进气开口部件13包含用于取入外部气体的进气口13a。进气开口部件13将从进气口13a进入的外部气体导向第1空气滤清器12。
第1进气通路14b将来自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空气引导至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歧管5。
而且,被第1进气通路14b引导的外部气体经过第2进气通路14a和第1空气滤清器12,从第1进气通路14b和进气歧管5导入发动机主体1内。
如图4所示,谐振器16在第2进气通路14a的中途与导入部件13c的弯曲部13d的侧面连接。谐振器16降低在进气时产生的噪音。
本实施方式的谐振器16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朝向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的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以与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进气口13a成为一列的方式并列设置。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盖3的排气侧的侧面具有排气歧管8。排气歧管8隔着气缸盖3位于与进气歧管5相反一侧的排气侧。排气歧管8经由排气管等排气***7而与未图示的消音器连接。
而且,该排气***7将来自发动机主体1的废气向车外排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空气滤清器12形成为中空箱状。在第1空气滤清器12的内部的中空部分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2c。第1空气滤清器12根据配置的位置而被区分为突出部12b和余留部12e。即,在第1空气滤清器12中的进气歧管5侧(前缘侧)形成有突出部12b。另外,在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与突出部12b相反的一侧,与突出部12b一体地设有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的余留部12e。
突出部12b在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的安装状态下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向外侧(车辆前方)突出规定量L1。在突出部12b的下方配置有进气歧管5。
进气歧管5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1b(参照图2、图3)。进气歧管5中,树脂制进气歧管17与端口部18连接设置,该端口部18的发动机主体1侧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制的铝构成。
该树脂制进气歧管17借助于端口部18而被安装于气缸盖3的进气开口部,并且借助于支柱部件15而安装于气缸体2的侧面2a。
另外,在树脂制进气歧管17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支承部件19。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19与树脂制进气歧管17同样构成为是树脂制的或金属制的。此外,支承部件19在比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低一级的位置形成了平板状的支承面。
而且,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的下表面侧与该支承部件19的支承面抵接。由此,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由进气歧管5从下方支承。
如图1所示,呈L字状配置的谐振器16、第1空气滤清器12以及进气歧管5相互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空气滤清器12中的余留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的余留部12e,在与谐振器16对置的后壁部的下缘形成有连结座部12a。而且,使用了夹子状的连结销27、27,以使谐振器16的前缘部16a从上方覆盖连结座部12a的方式连结。
另外,在气缸盖罩4的上表面的后缘部形成有固定座部4a。而且,将谐振器16的端缘部16c的下表面侧载置于固定座部4a的上表面并固定。由此,固定于气缸盖罩4的谐振器16与第1空气滤清器12连结。
此外,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具有平坦的下表面侧12f。突出部12b的下表面侧12f被载置于支承部件19的上表面侧并固定。
因此,第1空气滤清器12与谐振器16和进气歧管5连结,从而第1空气滤清器12在车辆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此外,如图1所示,在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与进气歧管5的上部相邻地配置有作为燃料***部件的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其中,喷射器22以与气缸体2的各气缸对应的方式设置,且安装成轴线方向朝向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表面侧12f所在的斜上方。
另外,进气歧管5包含端口部18,该端口部18的发动机主体1侧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口部18是铝合金制的。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其他的合金等金属材料、合成树脂或者它们的合成物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端口部18以随着从发动机主体1沿水平方向远离而朝向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的方向接近的方式,形成为在侧视时呈S字状弯曲。
而且,如图4所示,第1空气滤清器12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中的位于车辆前方的进气侧(进气歧管5侧)。另外,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中的与进气歧管5相反的一侧,谐振器16配置于位于车辆后方的排气侧(排气歧管8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还如图4所示,第1进气通路14b的内部空间和第2进气通路14a的内部空间被配置成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一端部侧)与假想平面R(另一端部侧)之间的区域内,一对假想平面L与假想平面R分别通过俯视观察时发动机主体1的位于气缸排列方向A的最外侧的一端部1d和另一端部1e并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
其中,第1进气通路14b包含上侧曲管部件15a、下侧曲管部件15b以及节气门体20。
而且,如图5所示,节气门体20的内部通路20a被配置成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另外,第2进气通路14a包含:进气开口部件13;管道部件13b,其能够呈波纹形状屈曲;以及导入部件13c,其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侧面部连接。
其中,进气开口部件13由树脂制材料构成,具有漏斗状的进气口13a。进气口13a在发动机主体1的前表面侧向比第1空气滤清器12靠前方(纸面下方)的位置突出,进气口13a被配置成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此外,导入部件13c具有弯曲部13d。导入部件13c的弯曲部13d的端部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侧面部连接。由此,第2进气通路14a的内部空间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内部空间连通。
在该导入部件13c的弯曲部13d的外侧面形成有谐振器连接部13e。而且,谐振器16经由该谐振器连接部13e而与导入部件13c连接。由此,第2进气通路14a的内部空间与谐振器16的内部空间连通。
另一方面,相对于第1空气滤清器12,在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设置有进气开口部件13。另外,在后方并列设置有谐振器16。因此,进气开口部件13的进气口13a、第1空气滤清器12以及谐振器16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一列。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进气通路14a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比假想平面R靠发动机主体1侧的位置,并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另外,在进气开口部件13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吸入外部气体的进气口13a。进气口13a在沿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比第1空气滤清器12更向外侧突出。进气口13a的突出量被设定为在发动机主体1搭载于发动机室11内的状态下处于期望的位置。
而且,将发动机主体1搭载于发动机室11内。在搭载时,如图3所示,当从上方下降时,该进气口13a周缘配置于发动机室11的前缘部等期望的部分。
此外,如图3、图4所示,第1进气通路14b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收纳在发动机主体1的假想平面L与假想平面R之间的区域内。
第1进气通路14b具有作为曲管部件的上侧曲管部件15a、节气门体20以及下侧曲管部件15b。其中,上侧曲管部件15a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侧面12d朝向下方屈曲延伸。另外,下侧曲管部件15b在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1b侧与进气歧管5的侧面5b侧连结。
另外,第1进气通路14b以使进气流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角度使作为连接部件的节气门体20连接安装在该上侧曲管部件15a和该下侧曲管部件15b之间。而且,第1进气通路14b将导入第1空气滤清器12的进气气体从第1空气滤清器12经由上侧曲管部件15a、节气门体20以及下侧曲管部件15b导入至进气歧管5。
本实施方式的第1进气通路14b以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的方式,设置为位于比假想平面L靠发动机主体1侧的位置。因此,第2进气通路14a、第1空气滤清器12、谐振器16以及第1进气通路14b全部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进气通路14b配置为内部通路20a的全部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不是内部通路的节气门致动器23等也可以不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只要作为主要的通路的内部通路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即可。
这里,作为主要通路的内部通路20a表示供向发动机主体1引导进气气体的主流通过的内部空间。
因此,谐振器16等不是主流的内部通路也可以不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但是,进气通路14的周缘的设备也包括在内,谐振器16等更优选为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另外,如图1所示,第1进气通路14b中的下侧曲管部件15b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成在从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与进气歧管5重叠。本实施方式的下侧曲管部件15b的外侧面在从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设置于与进气歧管5重叠的位置,收纳在比进气歧管5的外侧面靠内侧的位置,不向外侧方突出。
而且,第1进气通路14b包含节气门体20。节气门体20被安装成处于使空气流通方向H朝向上下方向的角度。
即,如图3、图4所示,上侧曲管部件15a形成为,从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侧面连接的部分暂时朝向前方弯曲,并且在节气门体20的正上方朝向下方再次弯曲。而且,上侧曲管部件15a的下端与节气门体20的上端连接。
另外,如图3所示,节气门体20的下端与下侧曲管部件15b的纵管部连接。下侧曲管部件15b形成为使下部向水平方向屈曲以将通过了节气门体20的空气导向进气歧管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曲管部件15b使下部从纵管部以规定的角度(约90度)屈曲以朝向水平方向。而且,如图5所示,下侧曲管部件15b的下游侧的水平管部的端部与进气歧管5的侧面5b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节气门体20经由弯曲形状的下侧曲管部件15b与进气歧管5的腔室5a内连通。而且,如果对蝶阀26的开度进行调节,则节气门致动器23能够变更来自进气歧管5的进气量,从而使得混合气量可变。
此外,如图5所示,节气门体20具有:节气门致动器23,其安装于外侧面;节气门阀24,其由配置于节气门体20的内部的蝶阀26构成;以及轴部件25,其将节气门阀24轴支为能够转动。
其中,节气门致动器23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指令,使电动机轴23a旋转而使轴部件25转动。利用轴部件25的转动,节气门阀24的蝶阀26变更开度,从而能够变更通过的进气量。
例如,有时在比第1进气通路14b的管路更靠近发动机主体1的位置将节气门致动器23安装于节气门体20的内侧的外表面。在该情况下,第1进气通路14b的管路从发动机主体1离开与节气门致动器23相应的量。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轴部件25被配置成与节气门致动器23的电动机轴23a并列。另外,该轴部件25和该电动机轴23a以分别与气缸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式延伸设置。
而且,电动机轴23a经由省略图示的作为联动机构的齿轮机构而与轴部件25联动。由此,节气门致动器23通过驱动而使电动机轴23a转动,从而能够使蝶阀26进行开闭。
此外,电动机轴23a和轴部件25这2个部件在气缸排列方向A上排列,并借助于齿轮机构而联动。因此,相比于使电动机轴23a和轴部件25以一根轴部件串联形成的方式,能够将电动机轴23a的全长设定得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将节气门致动器23的电动机轴23a设置于节气门体20的管外侧面并使得轴向与空气流通方向H垂直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由此,电动机轴23a和轴部件25在气缸排列方向A上排列配置,能够缩短从节气门致动器23至蝶阀26的驱动力传递路径。因此,能够减少节气门致动器23向外侧伸出的量。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的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一部分被配置成处于比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靠外侧的位置。
而且,进气歧管5配置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的下方。因此,即使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比气缸体2的侧面2a位置更向车辆前方方向突出,也会被进气歧管5从下方支承。通过突出部12b的设置,有效利用了进气歧管5的上方的空间。另外,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确保了能够配置谐振器16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进气***6空间效率良好地汇总。
另外,谐振器16在与进气侧相反一侧的排气侧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相邻设置。而且,通过使用夹子状的连结销27、27,使第1空气滤清器12的连结座部12a与谐振器16的前缘部16a连结。
因此,即使第1空气滤清器12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比侧面1b的位置更向车辆前方方向突出,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安装。在该点上,能够使进气***6空间效率良好地汇总。
而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谐振器16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与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进气口13a并列设置成朝向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的方向(车辆前后方向)成为一列。因此,容易收纳在分别通过发动机主体1的一端部1d和另一端部1e的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效率。
此外,谐振器16、第1空气滤清器12以及进气歧管5安装为在从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呈L字状连续。构成进气***6的多个进气部件配置为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连续到侧面1b。因此,进气***6的安装稳定性良好,能够有效利用没有被利用过的进气歧管5上方的空间部分。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第1空气滤清器12在前后和上下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即使第1空气滤清器12比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1b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突出规定的尺寸L1,也会稳定地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空气滤清器12与谐振器16和进气歧管5连结,从而被稳定地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空气滤清器12中的余留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的余留部12e从前后和上下这两个方向架设。
第1空气滤清器12在沿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配置于L字状的拐角部。因此,圆弧状的凹部12g在从斜上方与气缸盖罩4的角部4b抵接的状态下使凹凸的曲面彼此卡合。由此,第1空气滤清器12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即使在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向外侧(车辆前方)突出规定量L1的状态下,也能更稳定地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如图4所示,第1空气滤清器12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由此,将第1空气滤清器12与进气歧管5连接的进气***6的部件的内部通路20a被收纳在分别通过发动机主体1的一端部1d和另一端部1e的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
因此,例如,即使在如图3所示预先将进气***6的部件直接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的状态下搭载到发动机室11内,也会减少进气***6的部件与发动机室内侧壁或周围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可能。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能够在保护其他部件和进气***6的部件双方的同时能够高效地进行组装。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1空气滤清器12使突出部12b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突出尺寸L1。
在该突出部12b的下方配置有进气歧管5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7。树脂制进气歧管17形成为以腔室5a为中心向下方卷绕的形状。而且,该进气歧管5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参照图2)。
因此,即使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向外侧突出,突出部12b也被设置于侧面1b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7从下方稳定地支承。
因此,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能够在与进气歧管5相反一侧的排气侧扩大相邻的空间。因此,能够将谐振器16配置于该扩大后的空间中,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而且,在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突出规定量L1时,突出部12b与余留部12e的比例被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余留的余留部12e被设定为比突出部12b少。
但是,余留部12e与突出部12b的比例不特别限定于该比例。例如,只要能够利用树脂制进气歧管17从下方稳定地对突出部12b的下表面侧进行支承,则例如可以设定为余留部12e的比例比突出部12b大,也可以任意设定突出量和比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制进气歧管17的上表面侧1c设置有平板状的支承部件19。
支承部件19的上表面与突出部12b的下表面抵接,由安装有支承部件19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7进行支承。
因此,即使突出部12b被设置为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突出规定量L1,也能够利用具有平坦的板状的上表面的支承部件19从下方呈面状进行支承从而稳定地进行安装,不会倾斜或脱落等。
此外,支承部件19不会减少树脂制进气歧管17的形状的造型的自由度。因此,能够使进气通路14的形状为期望的形状,能够将进气效率维持为良好的状态。
而且,随着第1空气滤清器12从侧面1b突出的规定量L1的增大,能够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扩大进气歧管5的相反侧的空间。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的设置空间。因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在上表面侧1c将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谐振器16配置为呈直线状并列设置。
另外,支承部件19以使平面状的上表面侧与突出部12b的下表面侧对置的方式抵接而进行支承。平面状的上表面侧与突出部12b的下表面侧在上下方向上以彼此面抵接的方式连接。
因此,相比于点支承的情况,能够扩大支承面积。
尤其是,能够由树脂部件构成设置于树脂制进气歧管17的上表面侧的支承部件19。树脂部件的热传导性比金属低。因此,能够调整为使发动机主体1与第1空气滤清器12之间的热传导量减少。
而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带给进气气体的热的影响,并且能够扩大对第1空气滤清器12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19的面积。这样,增大了支承部件19的面积的设定的自由度,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对从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1b突出的突出部12b进行支承。
在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配置有与进气歧管5相邻而作为燃料***部件的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该输送管21和该喷射器22被安装成面向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表面侧而朝向斜上方。
另外,进气歧管5包含端口部18,端口部18的发动机主体1侧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歧管5中,以与至少一部分是金属制的端口部18连接设置的方式设置有树脂制进气歧管17。由此,进气歧管5能够确保期望的管长,从额能够提高进气效率。
而且,进气通路14具有用于将进气气体导向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第2进气通路14a。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进气通路14a以各进气部件配置于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而不向外侧方突出的方式紧凑地配置。
因此,如图3所示,即使在将发动机主体1从上方降下而搭载于发动机室11内时,构成第2进气通路14a的部件也不会与搭载发动机主体1的发动机室11内的内侧壁或配置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
例如,如图4所示,谐振器16在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相对于第1空气滤清器12以成为一列的方式并列设置。因此,在气缸排列方向A上,能够在不存在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谐振器16的、发动机主体1的上侧的空间形成空间。
因此,能够使构成第2进气通路14a的进气开口部件13、管道部件13b以及导入部件13c沿该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侧部在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因此,如图3所示,即使在上下方向上将管道部件13b预先安装于与第1空气滤清器12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也不会从一对的假想平面L与R之间向外侧突出。
由此,在能预先将构成第2进气通路14a的进气口13a等部件与第1空气滤清器12和谐振器16一起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的状态下,将发动机主体1从上方放入发动机室11内。
这样,通过预先将进气开口部件13等构成第2进气通路14a的部件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如图4所示,进气开口部件13位于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不从假想平面L、R向外侧方突出,并且在沿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比第1空气滤清器12向外侧突出规定尺寸F1。
因此,通过预先将进气开口部件13组装于发动机主体1,能够在将发动机主体1搭载至发动机室11内时,将进气开口部件13配置于发动机室11的前缘部等期望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作业性。
此外,进气通路14利用第2进气通路14a将进气气体导向第1空气滤清器12。与第1空气滤清器12连接的第1进气通路14b将进气气体从第1空气滤清器12经由节气门体20引导至进气歧管5。
第2进气通路14a将进气气体导向第1空气滤清器12,为此而具有设置了导入外部气体的进气口13a的进气开口部件13。
而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2进气通路14a配置为使进气口13a、进气开口部件13以及导入部件13c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
另外,第1进气通路14b被配置成使上侧曲管部件15a、下侧曲管部件15b以及节气门体20的内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进气通路14a和第1进气通路14b中的至少内部通路20a配置为在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两侧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由此,构成第2进气通路14a和第1进气通路14b的进气***6各部件使从发动机主体1的向外侧的突出量减少,以更良好的配置效率紧凑地配置。
另外,如图1所示,下侧曲管部件15b在从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与进气歧管5重叠。因此,下侧曲管部件15b不比进气歧管5的外侧面向外侧方突出。
由此,构成第1进气通路14b的部件不容易与发动机室11内的内侧壁或配置于周围的部件发生干涉。因此,能够预先将构成第1进气通路14b的部件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从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而且,如图5所示,使空气流通方向H朝向上下方向的节气门体20能够得到下降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进气效率。
另外,节气门体20即使以使空气流通方向H朝向上下方向的角度进行安装,也屈曲形成有下侧曲管部件15b。
因此,下侧曲管部件15b能够使进气方向变更后的空气从水平方向导入进气歧管5的腔室5a内。
因此,能够扩大腔室5a的形状和容量的设定自由度。
利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量较少的节气门致动器23,能够将节气门体20的管路设置于接近发动机主体1的内侧位置。因此,能够减少第1进气通路14b的管路向外侧伸出的尺寸,从而能够以使第1进气通路14b和节气门体20更不容易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配置进行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端口部18形成为,随着远离发动机主体1而向燃料***部件的方向在侧视时呈S字状弯曲。
因此,能够保护配置于第1空气滤清器12与进气歧管5之间的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尤其是,实施方式的端口部18以随着在水平方向远离发动机主体1而朝向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的方向接近的方式,形成为在侧视时呈S字状弯曲。
因此,相比于直管状的结构,能够使金属制的端口部18的端部延伸设置到接近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发动机主体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端口部18的端部到达支承部件19的下方,与树脂制进气歧管17一起对第1空气滤清器12进行支承。
而且,端口部18的端部呈S字状弯曲地延伸设置至支承部件19的下方的位置。端口部18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空气滤清器12的支承刚性。
而且,使端口部18的端部为呈S字状弯曲至支承部件19的下方的位置的形状。因此,气缸盖3侧的进气开口和端口部18的对置的端部能够接近侧面1b的铅垂线,而不使连接角度倾斜。
另外,端口部18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7侧的端部能够使与树脂制进气歧管17的与端部的开口之间的连接角度接近侧面1b的铅垂线。
由此,能够得到减小了进气阻力、确保了期望的管长、进气效率良好的进气***配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的上方被第1空气滤清器12覆盖。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护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另外,与由水平的直管构成端口部的情况相比,端口部18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呈S字状弯曲,因此能够使树脂制进气歧管17的上下方向位置配置于上方。
而且,介于上表面侧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表面侧之间的支承部件19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处于比气缸盖罩的上表面侧1c的位置低的位置。由此,还能够将被树脂制进气歧管17支承的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表面侧的位置设定于上方。
由此,能够在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与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表面侧之间设定期望的间隙。
而且,如图4所示,第1空气滤清器12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中的位于车辆前方的进气歧管5侧,并且谐振器16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中的、在进气歧管5的相反侧位于车辆后方的排气歧管8侧。
第1空气滤清器12向发动机主体1导入的进气气体的流通量比谐振器16多。因此,通过将第1空气滤清器12远离排气歧管8配置,能够不容易受到发动机主体1的废气热的影响。
图6是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示出发动机主体1的上部的结构的相当于图1的部分处的剖视图。另外,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或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第2空气滤清器112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这里,第2空气滤清器112的一半以上设置于比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而且,第2空气滤清器112配置于比侧面1b靠外侧的位置,从而在俯视观察时第2空气滤清器112不与发动机主体1重叠。
因此,在第2空气滤清器112的下方,不存在发动机主体1,而能够配置进气歧管5。
首先,在对该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作为发动机上表面进气部件,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载置有谐振器16。
另外,在进气侧与该谐振器16相邻地设置有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第2空气滤清器11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空气滤清器112的下方设置有进气歧管5作为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进气歧管5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该进气歧管5在上表面侧设置有支承部件19。而且,在支承部件19的支承面载置第2空气滤清器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空气滤清器112全部配置于比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靠外侧的位置,并由支承部件19的支承面从下方支承。因此,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第2空气滤清器112没有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并且不存在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像这样构成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之外,进一步地,第2空气滤清器112配置于比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靠外侧的位置,由进气歧管5从下方对第2空气滤清器112大致整体进行支承。
因此,更容易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确保载置谐振器16等的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空气滤清器112载置于比上表面侧1c低一级的支承部件的支承面。因此,气缸盖罩4的角部4b开放。因此,还能够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确保能够有效利用于配管等的空间。
其他的结构和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均等,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如下结构来进行说明:在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作为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设置有进气歧管5,配置于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第2空气滤清器112的下方,但不特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为,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进气歧管5在进气侧与谐振器16相邻地设置,在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设置第2空气滤清器112作为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在该情况下,第2空气滤清器112配置于进气歧管5的下方。这样,也可以不必使第2空气滤清器112和谐振器16载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地进行说明而例示的情况,并非必须限定于具有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追加于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另外,能够删除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追加/置换其他的结构。上述实施方式的可能的变形例如如下所述。
即,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中,在与谐振器16的进气侧相邻的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方配置有进气歧管5,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2空气滤清器112的下方配置有进气歧管5。
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作为进气部件的谐振器16、第1空气滤清器12以及进气歧管5也可以按照任意配置和顺序组合。
例如,即使不设置谐振器16,只要在第1空气滤清器12的下方配置进气歧管5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第1进气通路14b的内部通路20a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只要至少内部通路20a的一部分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L与R之间的区域内即可。这样,在发动机主体1的上方设置第1空气滤清器12,只要是与设置于侧面1b的进气歧管5连接的进气***6的部件,则构成第1进气通路14b的进气部件的配置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如果是至少2个以上的多个进气部件,例如也可以使2个以上的谐振器或2个以上的空气滤清器组合,进气部件的数量、形状以及组合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例如,在实施方式中,谐振器16、第1空气滤清器12以及进气歧管5在沿发动机主体1的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呈L字状配置。但是,也可以是第1空气滤清器12从进气歧管5的外侧缘向外侧突出的T字状结构或、弯曲形状的结构等,沿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
尤其是,只要第1空气滤清器1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发动机主体1的进气侧的侧面1b靠外侧的位置,则例如,也可以配置为第1空气滤清器12的突出部12b向前下方倾斜。
另外,例如,将第1空气滤清器12全部作为余留部12e而配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上表面侧1c,使第1空气滤清器12不从侧面1b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使进气歧管5的上方开放。
这样,谐振器16、第1空气滤清器12(或第2空气滤清器112)以及进气歧管5的配置关系、相互的靠近距离以及固定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也可以在进气***6的中途设置有增压器。例如,配置于比增压器靠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的低压侧进气配管与位于增压器的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高压侧进气配管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关系。
在像这样的结构中,有时低压侧进气配管位于比高压侧进气配管靠上方的位置,下方的高压侧进气配管经由节气门阀与进气歧管5连接。向该情况那样,进气歧管5可以配置于比第1空气滤清器12等靠上方的位置,或配置于相同高度位置,也可以在作为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进气歧管5的下方配置作为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的空气滤清器。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示出谐振器16、第1空气滤清器12以及进气歧管5全部连结并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的结构来进行说明,但不特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全部独立配置而相互没有连结的结构,或者是仅谐振器16与第1空气滤清器12之间连结的结构、或者是仅第1空气滤清器12与进气歧管5之间连结的结构等,只要进气***6的各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发动机主体1即可。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进气歧管5设置于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1b,即设置于车辆10的前方侧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进气歧管5可以位于发动机主体1的左、右的任意侧面,进气歧管5的形状、大小以及形成于发动机主体1的侧面的位置没有限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主体1中设置有4个气缸,使用气缸排列方向A来限定各部件的配设方向,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气缸数量也可以是单气缸或是2个气缸以上的多个气缸。另外,例如在旋转发动机的情况下,通过使输出轴方向为气缸排列方向A而能够应用本发明。这样,本发明不特别限定发动机主体1的形状、气缸数以及柴油、汽油等发动机种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第1进气通路14b的下侧曲管部件15b在从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与进气歧管5重叠(参照图1)。
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配置为,下侧曲管部件15b、节气门体20或上侧曲管部件15a的至少一部分在从气缸排列方向A观察时与进气歧管5重叠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将节气门致动器23的电动机轴23a设置于节气门体20的管外侧面并使轴向与空气流通方向H垂直且沿前后方向平行。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电动机轴23a和轴部件25也可以在与气缸排列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排列。而且,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各电动机轴23a和轴部件25的轴向尺寸设定得较短。因此,能够减少节气门致动器23向外侧伸出的量。
此外,实施方式的端口部18形成为随着远离发动机主体1而朝向输送管21和喷射器22的方向呈S字状弯曲地接近。
但是,不特别限定于此,端口部18也可以是任意形状,如组合多个同一曲率半径的圆弧或多个不同曲率半径的圆弧而成的形状、在直线部的一部分具有弯曲的部分的形状、或组合直线部和多个弯曲的部分而形成的形状等。
即,只要随着远离发动机主体1而朝向输送管21或喷射器22等燃料***部件的方向弯曲即可。
标号说明
1:发动机主体;
1b:侧面;
1c:上表面侧;
1d:一端部;
1e:另一端部;
5:进气歧管(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
12:第1空气滤清器(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
13:进气开口部件;
13a:进气口;
14:进气通路;
14a:第2进气通路(进气通路之一);
14b:第1进气通路(进气通路之一);
16:谐振器(发动机上表面进气部件之一);
18:端口部;
20:节气门体(连接部件);
20a:内部通路;
21:输送管(燃料***部件之一);
22:喷射器(燃料***部件之一);
23:节气门致动器;
23a:电动机轴;
24:节气门阀;
25:轴部件;
27:连结销;
112:第2空气滤清器(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
L、R:假想平面。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具有多个进气部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进气部件包括: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其设置于发动机主体的上方;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主体的进气侧的侧面;以及谐振器,其被载置于在所述发动机主体的上表面形成于与进气侧相反一侧的排气侧的固定座部,并与排气侧相邻地固定,
所述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至少包括空气滤清器和进气开口部件,该进气开口部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侧面连接并将吸入的空气导向所述空气滤清器,
所述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下方配置于比所述发动机主体的进气侧的侧面靠外侧的位置,
所述进气开口部件具有:导入空气的进气口;以及使该进气口比所述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向前方突出的导入部件,通过在所述导入部件中的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侧面连接的弯曲部的外侧面上连接所述谐振器,而在所述发动机主体的上表面侧将所述空气滤清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谐振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并列设置成一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进气部件被配置成在沿所述发动机主体的气缸排列方向观察时呈L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所述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以及将所述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与所述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连接的连接部件形成了作为进气通路的一部分的第1进气通路,
所述第1进气通路的内部空间被配置成收纳在一对假想平面之间的区域内,所述一对假想平面分别通过所述发动机主体的位于气缸排列方向的最外侧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且与气缸排列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路具有用于将进气气体导向所述发动机上方进气部件的第2进气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进气通路包括用于吸入外部气体的进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路中,至少所述第1进气通路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第2进气通路的内部空间被配置成收纳在所述一对假想平面之间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是以使进气流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角度安装的节气门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节气门体的外侧面安装有节气门致动器,节气门阀的轴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节气门体的内部,所述节气门致动器的电动机轴与所述轴部件并列配置,在所述节气门致动器的电动机轴上具有使所述轴部件联动的联动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侧面进气部件是进气歧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主体的进气侧的侧面还具有与所述进气歧管相邻配置的燃料***部件,
所述进气歧管包括端口部,所述端口部的所述发动机主体侧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构成,所述端口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发动机主体而向所述燃料***部件的方向弯曲。
CN201780093647.5A 2017-08-09 2017-08-09 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Active CN110998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9016 WO2019030878A1 (ja) 2017-08-09 2017-08-09 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98084A CN110998084A (zh) 2020-04-10
CN110998084B true CN110998084B (zh) 2021-10-22

Family

ID=65272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3647.5A Active CN110998084B (zh) 2017-08-09 2017-08-09 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7349B2 (zh)
JP (1) JP6761130B2 (zh)
CN (1) CN110998084B (zh)
WO (1) WO2019030878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6775A (en) * 1997-01-31 2000-02-22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Intake system of engine
US6267092B1 (en) * 1998-11-06 2001-07-3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apparatus of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223497A (ja) * 2007-03-08 2008-09-25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205154459U (zh) * 2015-10-10 2016-04-13 海马轿车有限公司 用于两用燃料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5247A (en) * 1995-02-01 1996-11-19 Nippondenso Co., Ltd. Air intake devic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9217661A (ja) * 1996-02-13 1997-08-19 Aisin Takaoka Ltd インテークマニホール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72483B2 (ja) * 1997-07-31 2006-05-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系の支持構造
US6089202A (en) * 1997-08-21 2000-07-18 Denso Corporation Air-supply modul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192849B1 (en) * 1999-06-18 2001-02-27 Siemens Canada Limited Manifold housing system
JP3598002B2 (ja) * 1998-10-06 2004-12-0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吸気装置
DE19944855A1 (de) * 1999-09-18 2001-03-22 Mann & Hummel Filter Ansaugeinrichtung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US6189521B1 (en) * 1999-09-28 2001-02-20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te engine intake module having integrated components for handling gaseous fluids
JP3882881B2 (ja) * 1999-09-30 2007-02-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2070672A (ja) * 2000-08-31 2002-03-08 Keihin Corp 車両用吸気マニホール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74333B2 (ja) * 2001-01-19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US7246593B2 (en) * 2002-08-29 2007-07-24 Siemens Canada Limited Intake module assembly
JP2004339995A (ja) * 2003-05-14 2004-12-02 Aisan Ind Co Ltd 吸気弁装置
EP1701020B1 (en) 2003-11-21 2012-03-21 Hitachi, Ltd. Throttle device and motor used for the throttle device
JP4223530B2 (ja) * 2004-05-31 2009-02-12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ルボデー及びスロットルボデーの製造方法
JP4480472B2 (ja) * 2004-06-01 2010-06-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吸気装置
US7237541B2 (en) 2004-09-23 2007-07-03 Siemens Canada Limited Modular intake manifold and integrated air intake system
JP4539470B2 (ja) * 2005-07-12 2010-09-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8068731A (ja) * 2006-09-14 2008-03-27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9221869A (ja) * 2008-03-13 2009-10-01 Toyota Motor Corp 内燃機関用のエアクリーナ、ならびにエアクリーナの支持構造
JP5525276B2 (ja) 2010-02-05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EP2679796B1 (en) * 2011-10-27 2017-12-20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Intake assembly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20130052785A (ko) * 2011-11-14 2013-05-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챔버 에어 클리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엔진용 흡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6775A (en) * 1997-01-31 2000-02-22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Intake system of engine
US6267092B1 (en) * 1998-11-06 2001-07-3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apparatus of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223497A (ja) * 2007-03-08 2008-09-25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205154459U (zh) * 2015-10-10 2016-04-13 海马轿车有限公司 用于两用燃料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40373A1 (en) 2020-07-30
US11047349B2 (en) 2021-06-29
JPWO2019030878A1 (ja) 2020-04-02
CN110998084A (zh) 2020-04-10
WO2019030878A1 (ja) 2019-02-14
JP6761130B2 (ja) 2020-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4745B2 (ja) 燃料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US5647314A (en) Suction silencer apparatus
TW200925011A (en) Automotive vehicle having engine air guide passage
JP2015048794A (ja) Egr装置
JP454460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のスロットル制御装置
CN110998084B (zh) 发动机的进气构造
CN104520149A (zh) 热屏蔽结构和发动机罩
WO2022009840A1 (ja) 内燃機関
EP2123897B2 (en) Intake manifold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598585B2 (en) Variable swirl generating intake manifold with at least one longitudinally oriented partition wall
JP4411263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
US8062084B2 (en) Outboard motor
JP2018025139A (ja) 内燃機関
EP1681459A1 (en) Fuel supply device, vehicle, and fuel supply device assembling method
EP3660291A1 (en) Vehicle engine
JPH0797937A (ja) V型内燃機関のスロットル弁装置
JP7347001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
US20180065473A1 (en) Upper structure of vehicle engine
EP2631455B1 (en) Air intake system of v-type engine for vehicle
JP2005009380A (ja) V型エンジン
JP7120031B2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2018025140A (ja) 内燃機関
JP7316512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排気装置
JP7405883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809279B2 (ja) 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