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5615B - 开闭器 - Google Patents

开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5615B
CN110945615B CN201880048499.XA CN201880048499A CN110945615B CN 110945615 B CN110945615 B CN 110945615B CN 201880048499 A CN201880048499 A CN 201880048499A CN 110945615 B CN110945615 B CN 1109456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yoke
contact
inner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849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5615A (zh
Inventor
堀田克辉
稻口隆
高桥和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45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5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5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H01H2001/545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38Part of main magnetic circuit shaped to suppress arcing between the contacts of the rela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01H9/36Metal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6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magnetisabl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开闭器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16a)、第2内侧磁轭(16b)以及永磁铁(15)。永磁铁(15)将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第1固定触点(8a)和第2固定触点(8b)所排列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Description

开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闭器。
背景技术
作为公开了开闭器的结构的现有技术文献,存在日本实开平1-109155号公报(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28080号(专利文献2)及日本特开2003-197053号公报(专利文献3)。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直流开闭器具有:固定接触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其具有可动触点;横杆;磁极板;以及永磁铁。通过永磁铁及磁极板,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与可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磁场成分。通过该磁场成分,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产生的电弧被拉伸至可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的外方而被消弧。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触点装置具有:固定接触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其具有可动触点;以及1对永磁铁,它们将1对固定触点夹入。在电流沿一个方向流过可动接触件的情况下,在一方的触点间产生的电弧被拉伸至与可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侧,在另一方的触点间产生的电弧向其反方向被拉伸。在电流沿另一个方向流过可动接触件的情况下,各个电弧的驱动方向反转。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开闭器具有:固定接触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其具有可动触点;操作部件,其与可动接触件连结,使触点分开;磁场产生单元,其使触点的附近产生磁场;以及磁力线感应部件。磁产生单元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在沿可动接触件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使磁场产生。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1091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128080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970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开闭器中,磁力线感应部件以沿经过第1触点及第2触点的磁力线的方式,沿消弧室壳体的外壁对称地配置。因此,存在能够使驱动力进一步有效地作用于电弧的余地。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消弧性能高的开闭器。
基于本发明的开闭器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第2固定接触件、可动接触件、驱动轴、第1外侧磁轭、第2外侧磁轭、第1内侧磁轭、第2内侧磁轭以及永磁铁。第1固定接触件具有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接触件与第1固定接触件隔开间隙排列为1列而对称地配置。第2固定接触件具有第2固定触点。可动接触件配置于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侧方。可动接触件在一端部具有在与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在另一端部具有在与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2可动触点。驱动轴由绝缘体构成。驱动轴以经过上述间隙的方式配置。驱动轴使可动接触件向上述侧方移动。第1外侧磁轭由磁体构成。第1外侧磁轭在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所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配置于与可动接触件的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第2外侧磁轭由磁体构成。第2外侧磁轭在上述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配置于与可动接触件的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第1内侧磁轭由磁体构成。第1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第1固定接触件和驱动轴之间的位置。第2内侧磁轭由磁体构成。第2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第2固定接触件和驱动轴之间的位置。永磁铁分别与第1外侧磁轭及第2外侧磁轭连接。永磁铁将第1外侧磁轭、第2外侧磁轭、第1内侧磁轭及第2内侧磁轭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和第1可动触点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和第2可动触点之间,使上述排列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的消弧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外观的正视图。
图2是从II-II线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开闭器的剖视图。
图3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从图3的IV-IV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从侧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外观的图。
图6是从箭头VI方向观察将图5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图7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所产生的磁场分布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从图7的VIII-V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9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从侧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外观的图。
图12是从箭头XII方向观察将图11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图13是从箭头XIII方向观察将图11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图14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从图14的XV-XV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6是从侧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外观的图。
图17是从箭头XVII方向观察将图16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图18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所产生的磁场分布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从图18的XIX-XIX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20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从图22的XXIII-XX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24是从侧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外观的图。
图25是从箭头XXV方向观察将图24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图26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27是从图26的XXVII-XXV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28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从图28的XXIX-XXIX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0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1是从图30的XXXI-XXX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2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3是从图32的XXXIII-XXX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4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从图34的XXXV-XXXV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6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7是从图36的XXXVII-XXXV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38是从图37的XXXVIII方向观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在下面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图中的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同一标号,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外观的正视图。图2是从II-II线箭头方向观察图1的开闭器的剖视图。图3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从图3的IV-IV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具有第1相的消弧室2a及第2相的消弧室2b。第1相的消弧室2a和第2相的消弧室2b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开闭器1如图1所示,具有上下对称的形状及左右对称的形状。此外,开闭器1只要至少具有1个消弧室即可。
如图2~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16a、第2内侧磁轭16b以及永磁铁15。开闭器1还具有电弧电极13、绝缘板17及电弧罩12c。
第1固定接触件7a具有第1固定触点8a。第1固定接触件7a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第1固定接触件7a具有长度方向,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贯通孔。第1固定触点8a设置于第1固定接触件7a的一个主面上。第1固定触点8a位于第1固定接触件7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
第2固定接触件7b与第1固定接触件7a隔开间隙地排列为1列而对称地配置,具有第2固定触点8b。第2固定接触件7b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第2固定接触件7b具有长度方向,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贯通孔。第2固定触点8b设置于第2固定接触件7b的一个主面上。第2固定触点8b位于第2固定接触件7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
可动接触件10在沿第1固定触点8a和第2固定触点8b所排列的方向的延伸方向延伸。可动接触件10配置于第1固定触点8a和第2固定触点8b的侧方。可动接触件1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可动接触件10具有延伸方向即长度方向。可动接触件10在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具有第1可动触点9a,在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第2可动触点9b。第1可动触点9a及第2可动触点9b设置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个主面上。
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彼此相对。第1可动触点9a设置为能够与第1固定触点8a接触或分离。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彼此相对。第2可动触点9b设置为能够与第2固定触点8b接触或分离。
驱动轴11由绝缘体构成。驱动轴11以经过第1固定接触件7a和第2固定接触件7b之间的间隙的方式配置。驱动轴11维持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彼此相对的状态,且维持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彼此相对的状态,并使可动接触件10在与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轴向进行移动。由此,驱动轴11使可动接触件10向上述侧方移动。
驱动轴11在前端侧具有中空部,在中空部内收容有压接弹簧18。在驱动轴11设置有供可动接触件10***贯穿的1对孔部11h。1对孔部11h各自沿驱动轴11的轴向延伸。驱动轴11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或者塑料形成。压接弹簧18被夹在驱动轴11的前端侧的内表面和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10a之间。
永磁铁15相对于可动接触件10,在驱动轴11的轴向上设置于与第1固定接触件7a及第2固定接触件7b相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器1在各消弧室中,仅具有1个永磁铁15。在永磁铁15的可动接触件10侧的面安装有绝缘板17。
绝缘板17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绝缘板17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具有长度方向。在与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及驱动轴11的轴向分别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绝缘板17的宽度大于永磁铁15的宽度。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永磁铁15的整体与绝缘板17重叠。
在永磁铁15的与安装有绝缘板17的面相反侧的面安装有支撑体12d。永磁铁15通过支撑体12d而固定于电弧罩12c。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铁15的第1外侧磁轭14a侧为N极,第2外侧磁轭14b侧为S极。此外,永磁铁15的磁极的朝向也可以相反。
第1外侧磁轭14a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1外侧磁轭14a的一端与永磁铁15连接。第1外侧磁轭14a的另一端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磁轭14a具有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1外侧磁轭14a中的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10a隔开间隔而相对。第1外侧磁轭14a中的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面10b隔开间隔而相对。
此外,第1外侧磁轭14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在能够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范围内,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1外侧磁轭14a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即,只要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2固定触点8b所排列的方向上,第1外侧磁轭14a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
第2外侧磁轭14b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2外侧磁轭14b的一端与永磁铁15连接。第2外侧磁轭14b的另一端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侧磁轭14b具有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外侧磁轭14b中的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10a隔开间隔而相对。第2外侧磁轭14b中的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面10c隔开间隔而相对。
此外,第2外侧磁轭14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在能够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范围内,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2外侧磁轭14b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即,只要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2固定触点8b所排列的方向上,第2外侧磁轭14b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
图5是从侧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的部件的外观的图。图6是从箭头VI方向观察构成图5的内侧磁轭的部件的图。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一体地构成。构成内侧磁轭的部件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构成内侧磁轭的部件是板状的磁体被折弯而成型的。
第1内侧磁轭16a和第2内侧磁轭16b隔开间隔而彼此相对。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各自具有平板状的形状。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各自在从彼此相对的方向观察时,具有矩形状的形状。
第1内侧磁轭16a的一端部和第2内侧磁轭16b的一端部通过在与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分别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连接部被相互连接。该连接部以在与驱动轴1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驱动轴11。其结果,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各自与驱动轴1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内侧磁轭的部件和驱动轴11一体地构成。
第1内侧磁轭16a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位于第1固定接触件7a和驱动轴11之间的位置。第2内侧磁轭16b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位于第2固定接触件7b和驱动轴11之间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第1外侧磁轭14a的一部分和第1内侧磁轭16a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1内侧磁轭1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14a的外宽度。
此外,第1外侧磁轭14a和第1内侧磁轭16a也可以不必彼此相对,但从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第1外侧磁轭14a的一部分及第1内侧磁轭16a的一部分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另外,第1内侧磁轭16a的外宽度和第1外侧磁轭14a的外宽度也可以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第2外侧磁轭14b的一部分和第2内侧磁轭16b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2内侧磁轭1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14b的外宽度。
此外,第2外侧磁轭14b和第2内侧磁轭16b也可以不必彼此相对,但从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第2外侧磁轭14b的一部分及第2内侧磁轭16b的一部分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另外,第2内侧磁轭16b的外宽度和第2外侧磁轭14b的外宽度也可以相等。
电弧罩12c由绝缘物构成。在电弧罩12c的内表面设置有电弧电极13。电弧电极13由不锈钢或者铜等非磁性金属或者非磁性陶瓷构成。电弧电极13与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第1固定触点8a、第2固定触点8b、第1可动触点9a、第2可动触点9b及可动接触件10电绝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弧切断性能而设置有电弧电极13,但也可以不必须设置电弧电极13。
如图2所示,由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及电弧罩12c包围的区域成为各消弧室。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还具有操作线圈3、固定铁心4、可动铁心5、跳闸弹簧6、安装台12a以及基座12b。
安装台12a和基座12b相互连接,由此构成箱体。在箱体的内部收容有操作线圈3、可动铁心5、固定铁心4、跳闸弹簧6。操作线圈3配置于可动铁心5及固定铁心4的脚的外周侧。固定铁心4固定于安装台12a。跳闸弹簧6被夹在操作线圈3和可动铁心5之间。可动铁心5与驱动轴11连接。
在基座12b设置有供驱动轴11***贯穿的开口。在基座12b的与安装台12a侧的相反侧,安装有第1固定接触件7a及第2固定接触件7b。
安装台12a及基座12b各自由绝缘物构成。由于在基座12b安装第1固定接触件7a及第2固定接触件7b,因此基座12b使用合成树脂或者向合成树脂添加了玻璃材料的材料等耐热性及绝缘性优异的材料。
可动铁心5及固定铁心4各自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可动铁心5及固定铁心4各自可以将磁性钢板层叠而构成。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将开闭器1闭合时,首先,操作线圈3被励磁。操作线圈3被励磁,由此对抗跳闸弹簧6的预紧力,可动铁心5被固定铁心4吸引。由此,固定于可动铁心5的驱动轴11也向固定铁心4侧移动。伴随驱动轴11的移动而可动接触件10也移动,第1可动触点9a与第1固定触点8a接触,第2可动触点9b与第2固定触点8b接触。
在第1可动触点9a与第1固定触点8a接触、且第2可动触点9b与第2固定触点8b接触后,驱动轴11仍继续向固定铁心4侧的移动。此时,可动接触件10使压接弹簧18挠曲并在驱动轴11的1对孔部11h内移动至靠近驱动轴11的前端。
压接弹簧18的预紧力将第1可动触点9a向第1固定触点8a按压,并且将第2可动触点9b向第2固定触点8b按压。由此,能够充分地降低第1可动触点9a和第1固定触点8a之间的接触电阻。另外,能够充分地降低第2可动触点9b和第2固定触点8b之间的接触电阻。
通过上述的动作,第1固定接触件7a、第1固定触点8a、第1可动触点9a、可动接触件10、第2可动触点9b、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固定接触件7b被电连接,开闭器1成为闭合的状态。在开闭器1闭合的状态下,在开闭器1流过后面记述的正向电流或者反向电流。
在将开闭器1断开时,操作线圈3的励磁被中止。可动铁心5由于跳闸弹簧6的预紧力,被从固定铁心4拉开。由此,固定于可动铁心5的驱动轴11也向从固定铁心4远离的方向移动。此时,压接弹簧18伴随驱动轴11的移动而伸长,压接弹簧18的预紧力降低。
如果可动接触件10与驱动轴11的1对孔部11h的末端接触而与驱动轴11一起开始移动,则第1可动触点9a从第1固定触点8a分离,第2可动触点9b从第2固定触点8b分离。
通过上述的动作,开闭器1成为断开的状态。在第1可动触点9a从第1固定触点8a分离的瞬间,在第1可动触点9a和第1固定触点8a之间产生高温的电弧。同样地,在第2可动触点9b从第2固定触点8b分离的瞬间,在第2可动触点9b和第2固定触点8b之间产生高温的电弧。电弧具有导电性,因此在断开后直至电弧消失为止,在原来的通电路径仍流过电流。
在这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中,对由永磁铁15产生的磁场进行说明。图7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所产生的磁场分布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从图7的VIII-V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在图7及图8中未图示出绝缘板17。
如图7及如图8所示,磁通20分布为从永磁铁15的N极被放出,朝向永磁铁15的S极的闭合的环状。磁通20集中地通过由磁体构成的第1外侧磁轭14a、第1内侧磁轭16a、第2内侧磁轭16b及第2外侧磁轭14b,该磁体具有相对于空气容易使磁通通过的性质。即,永磁铁15将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磁耦合。
其结果,永磁铁15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即,永磁铁15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第1固定触点8a和第2固定触点8b所排列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第1内侧磁轭1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14a的外宽度,因此磁通20分布为在第1内侧磁轭16a的附近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在第1外侧磁轭14a的附近收敛。同样地,第2内侧磁轭1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14b的外宽度,因此磁通20分布为在第2内侧磁轭16b的附近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在第2外侧磁轭14b的附近收敛。
图9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在图9中,未图示出绝缘板17。
如图9所示,将依次流过第1固定接触件7a、第1固定触点8a、第1可动触点9a、可动接触件10、第2可动触点9b、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固定接触件7b的电流I设为正向电流。
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弗莱明的左手法则,驱动力a1作用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驱动力a2作用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
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被第1外侧磁轭14a和第1内侧磁轭16a夹着的区域,磁通20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行进,存在下述倾向,即,随着从该区域沿上述宽度方向分离,磁通20的行进方向向上述宽度方向倾斜。该倾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内侧磁轭1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14a的外宽度,因此显著地出现。
由此,在驱动力a1相对于产生于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1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同样地,在驱动力a2相对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2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图10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在图10中未图示出绝缘板17。
如图10所示,将依次流过第2固定接触件7b、第2固定触点8b、第2可动触点9b、可动接触件10、第1可动触点9a、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固定接触件7a的电流I设为反向电流。
在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弗莱明的左手法则,驱动力a3作用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驱动力a4作用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
在驱动力a3相对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3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同样地,在驱动力a4相对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4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如上述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中,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及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的任意情况下,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而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都能够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
受到驱动力的作用而被拉伸的电弧被拉伸至充分长的电弧长度为止,或者通过与电弧电极13接触而被冷却并被消弧。由此,电流I被切断。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开闭器1中,永磁铁15将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1的消弧性能。
特别地,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1内侧磁轭1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14a的外宽度,第2内侧磁轭1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14b的外宽度,由此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能够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因此能够将电弧拉伸得更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器1的消弧性能。
另外,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及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的任意情况下,都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
此外,为了在任意的电流方向上都确保同等的切断性能,优选磁场分布相对于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的经过可动接触件10的中心且与上述宽度方向平行的面,成为面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消弧室内仅配置有1个永磁铁15。通过削减永磁铁15的所需数量,从而能够减少开闭器1的制造成本。另外,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一体地构成,由此也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减少开闭器1的制造成本。
永磁铁15配置于分别从产生电弧的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远离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电弧的热而永磁铁15热减磁的情况。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永磁铁15的整体与绝缘板17重叠,由此也能够抑制电弧的热波及至永磁铁15的情况。由此,能够将开闭器1的消弧性能维持得较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各自与驱动轴11连接,因此可以在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各自设置有用于防止与可动接触件10的干涉的切口。
实施方式2.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开闭器,仅第1内侧磁轭及第2内侧磁轭各自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的开闭器1不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开闭器1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11是从侧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外观的图。图12是从箭头XII方向观察将图11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图13是从箭头XIII方向观察将图11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如图11~图13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开闭器中,第1内侧磁轭26a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上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26as。第2内侧磁轭26b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上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26bs。切口部26as和切口部26bs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向可动接触件10侧开放。
通过在第1内侧磁轭26a设置有切口部26as,从而能够减少在第1外侧磁轭14a和第1内侧磁轭26a之间产生的磁通向靠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1内侧磁轭26a的中央部收敛的情况,将磁通分布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
同样地,通过在第2内侧磁轭26b设置有切口部26bs,从而能够减少在第2外侧磁轭14b和第2内侧磁轭26b之间产生的磁通向靠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2内侧磁轭26b的中央部收敛的情况,将磁通分布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
由此,能够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更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的消弧性能。
此外,在切口部26as及切口部26bs各自的宽度大于可动接触件10的宽度的情况下,第1内侧磁轭26a及第2内侧磁轭26b也可以不与驱动轴11连接,而是与基座12b的开口的周面连接。在该情况下,在将第1内侧磁轭26a和第2内侧磁轭26b进行连接的连接部,设置用于供驱动轴11经过的开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永磁铁15将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26a及第2内侧磁轭26b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的消弧性能。
实施方式3.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主要是永磁铁、第1外侧磁轭、第2外侧磁轭、第1内侧磁轭及第2内侧磁轭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开闭器1不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开闭器1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14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从图14的XV-XV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3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34a、第2外侧磁轭34b、第1内侧磁轭36a、第2内侧磁轭36b、第1永磁铁35a以及第2永磁铁35b。
第1永磁铁35a及第2永磁铁35b相对于第1固定接触件7a及第2固定接触件7b,在驱动轴11的轴向上设置于与可动接触件10相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器30在各消弧室中具有2个永磁铁。
第1外侧磁轭34a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1外侧磁轭34a被绝缘包覆。第1外侧磁轭34a的一端与第1永磁铁35a的N极连接。第1外侧磁轭34a的另一端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磁轭34a具有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1外侧磁轭34a中的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个主面相对。第1外侧磁轭34a中的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将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1固定接触件7a的中央部贯通。
此外,第1外侧磁轭34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在能够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范围内,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1外侧磁轭34a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
第2外侧磁轭34b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2外侧磁轭34b被绝缘包覆。第2外侧磁轭34b的一端与第2永磁铁35b的S极连接。第2外侧磁轭34b的另一端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侧磁轭34b具有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外侧磁轭34b中的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个主面相对。第2外侧磁轭34b中的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将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2固定接触件7b的中央部贯通。
此外,第2外侧磁轭34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在能够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范围内,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2外侧磁轭34b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
图16是从侧面侧观察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的部件的外观的图。图17是从箭头XVII方向观察构成图16的内侧磁轭的部件的图。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分体地构成。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由通过铁等磁体构成的1片板构成。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形。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被绝缘包覆。
第1内侧磁轭36a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上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36as。第2内侧磁轭36b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上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36bs。切口部36as和切口部36bs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向可动接触件10侧开放。切口部36as及切口部36bs各自的宽度大于可动接触件10的宽度。由此,能够防止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与可动接触件10干涉。
第1内侧磁轭36a的一端部与第1永磁铁35a的S极连接。第2内侧磁轭36b的一端部与第2永磁铁35b的N极连接。此外,第1永磁铁35a及第2永磁铁35b各自的磁极的朝向也可以相反。例如,也可以是第1内侧磁轭36a的一端部与第1永磁铁35a的N极连接,第2内侧磁轭36b的一端部与第2永磁铁35b的S极连接。如果磁极的朝向改变,则在后面说明的电弧驱动方向改变,但电弧驱动能力及由其实现的切断性能成为同等。
第1内侧磁轭36a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位于第1固定接触件7a和驱动轴11之间的位置。第2内侧磁轭36b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位于第2固定接触件7b和驱动轴11之间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第1外侧磁轭34a的一部分和第1内侧磁轭36a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1内侧磁轭3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34a的外宽度。
此外,第1外侧磁轭34a和第1内侧磁轭36a也可以不必彼此相对,但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从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外侧磁轭34a的一部分及第1内侧磁轭36a的一部分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另外,也可以是第1内侧磁轭36a的外宽度和第1外侧磁轭34a的外宽度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第2外侧磁轭34b的一部分和第2内侧磁轭36b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2内侧磁轭3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34b的外宽度。
此外,第2外侧磁轭34b和第2内侧磁轭36b也可以不必彼此相对,但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从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观点出发,优选第2外侧磁轭34b的一部分及第2内侧磁轭36b的一部分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另外,也可以是第2内侧磁轭36b的外宽度和第2外侧磁轭34b的外宽度相等。
在这里,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30中,对由第1永磁铁35a及第2永磁铁35b产生的磁场进行说明。图18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所产生的磁场分布的局部放大图。图19是从图18的XIX-XIX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18及图19所示,磁通20分布为从第1永磁铁35a的N极放出,朝向第2永磁铁35b的S极的闭合的环状。磁通20集中地通过由磁体构成的第1外侧磁轭34a、第1内侧磁轭36a、第2内侧磁轭36b及第2外侧磁轭34b,该磁体具有相对于空气容易使磁通通过的性质。即,第1永磁铁35a及第2永磁铁35b将第1外侧磁轭14a、第2外侧磁轭14b、第1内侧磁轭16a及第2内侧磁轭16b磁耦合。
其结果,第1永磁铁35a及第2永磁铁35b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第1内侧磁轭3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34a的外宽度,因此磁通20分布为在第1内侧磁轭36a的附近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在第1外侧磁轭34a的附近收敛。同样地,第2内侧磁轭3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34b的外宽度,因此磁通20分布为在第2内侧磁轭36b的附近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在第2外侧磁轭34b的附近收敛。
图20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0所示,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弗莱明的左手法则,驱动力a1作用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驱动力a2作用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
在驱动力a1相对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1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同样地,在驱动力a2相对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2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图21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示意地表示在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产生的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21所示,在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弗莱明的左手法则,驱动力a3作用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驱动力a4作用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
在驱动力a3相对于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3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同样地,在驱动力a4相对于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而主要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主要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产生的电弧,受到驱动力a4的作用而被拉伸得较长。
如上述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30中,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及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的任意情况下,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而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都能够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开闭器30中,也是第1永磁铁35a及第2永磁铁35b将第1外侧磁轭34a、第2外侧磁轭34b、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30的消弧性能。
另外,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及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的任意情况下,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都能够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无论电流流动的方向如何,都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器30的消弧性能。
特别地,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1内侧磁轭3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34a的外宽度,第2内侧磁轭3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34b的外宽度,由此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而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能够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因此能够将电弧拉伸得更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器30的消弧性能。
在第1内侧磁轭36a设置有切口部36as,由此能够减少在第1外侧磁轭34a和第1内侧磁轭36a之间产生的磁通向靠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1内侧磁轭36a的中央部收敛的情况,将磁通分布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
同样地,在第2内侧磁轭36b设置有切口部36bs,由此能够减少在第2外侧磁轭34b和第2内侧磁轭36b之间产生的磁通向靠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2内侧磁轭36b的中央部收敛的情况,将磁通分布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
由此,能够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更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的消弧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36a与第1永磁铁35a连接,第2内侧磁轭36b与第2永磁铁35b连接,因此内侧磁轭和永磁铁的磁间隙变小,因此能够使更强的驱动力作用于电弧。由此,能够提高开闭器30的消弧性能。在维持驱动力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永磁铁变为小型,能够减少每1个永磁铁的成本。
第1外侧磁轭34a及第1内侧磁轭36a各自被绝缘包覆,由此能够抑制第1固定接触件7a和可动接触件10短路。第2外侧磁轭34b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被绝缘包覆,由此能够抑制第2固定接触件7b和可动接触件10短路。
实施方式4.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主要是永磁铁、第1外侧磁轭、第2外侧磁轭、第1内侧磁轭及第2内侧磁轭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开闭器1不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开闭器1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22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23是从图22的XXIII-XX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22及图2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4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44a、第2外侧磁轭44b、第1内侧磁轭46a、第2内侧磁轭46b、第1永磁铁45a以及第2永磁铁45b。
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相对于可动接触件10,在驱动轴11的轴向上设置于与第1固定接触件7a及第2固定接触件7b相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器40在各消弧室中具有2个永磁铁。
在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各自安装有支撑体12d。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各自通过支撑体12d而固定于电弧罩。
第1外侧磁轭44a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1外侧磁轭44a的一端与第1永磁铁45a的N极连接。第1外侧磁轭44a的另一端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磁轭44a具有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1外侧磁轭44a中的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相对。第1外侧磁轭44a中的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面相对。
此外,第1外侧磁轭44a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在能够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范围内,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1外侧磁轭44a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
第2外侧磁轭44b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2外侧磁轭44b的一端与第2永磁铁45b的S极连接。第2外侧磁轭44b的另一端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的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外侧磁轭44b具有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外侧磁轭34b中的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相对。第2外侧磁轭44b中的在沿驱动轴11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面相对。
此外,第2外侧磁轭44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在能够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范围内,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第2外侧磁轭44b的一部分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即可。
图24是从侧面侧观察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外观的图。图25是从箭头XXV方向观察将图24的内侧磁轭构成的部件的图。
如图24及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分体地构成。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各自由通过铁等磁体构成的1片板构成。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各自具有矩形形状的外形。
第1内侧磁轭46a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上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46as。第2内侧磁轭46b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上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46bs。切口部46as和切口部46bs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向可动接触件10侧开放。切口部46as及切口部46bs各自的宽度大于可动接触件10的宽度。由此,能够防止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各自与可动接触件10干涉。
第1内侧磁轭46a的一端部与第1永磁铁45a的S极连接。第2内侧磁轭46b的一端部与第2永磁铁45b的N极连接。此外,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各自的磁极的朝向也可以相反。例如,也可以是第1内侧磁轭46a的一端部与第1永磁铁45a的N极连接,第2内侧磁轭46b的一端部与第2永磁铁45b的S极连接。如果磁极的朝向改变,则在后面说明的电弧驱动方向改变,但电弧驱动能力及由其实现的切断性能成为同等。
第1内侧磁轭46a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位于第1固定接触件7a和驱动轴11之间的位置。第2内侧磁轭46b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位于第2固定接触件7b和驱动轴11之间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第1外侧磁轭44a的一部分和第1内侧磁轭46a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1内侧磁轭4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44a的外宽度。
此外,第1外侧磁轭44a和第1内侧磁轭46a也可以不必彼此相对,但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从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外侧磁轭44a的一部分及第1内侧磁轭46a的一部分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另外,第1内侧磁轭46a的外宽度和第1外侧磁轭44a的外宽度也可以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第2外侧磁轭44b的一部分和第2内侧磁轭46b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2内侧磁轭4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44b的外宽度。
此外,第2外侧磁轭44b和第2内侧磁轭46b也可以不必彼此相对,但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从使后面记述的磁场成分产生的观点出发,优选第2外侧磁轭44b的一部分及第2内侧磁轭46b的一部分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另外,第2内侧磁轭46b的外宽度和第2外侧磁轭44b的外宽度也可以相等。
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将第1外侧磁轭44a、第2外侧磁轭44b、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磁耦合。其结果,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40中,也是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将第1外侧磁轭44a、第2外侧磁轭44b、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40的消弧性能。
另外,在正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及反向电流正在流动的情况的任意情况下,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而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都能够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无论电流流动的方向如何,都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器30的消弧性能。
特别地,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第1内侧磁轭46a的外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44a的外宽度,第2内侧磁轭46b的外宽度大于第2外侧磁轭44b的外宽度,由此能够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而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因此能够将电弧拉伸得更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器40的消弧性能。
在第1内侧磁轭46a设置有切口部46as,由此能够减少在第1外侧磁轭44a和第1内侧磁轭46a之间产生的磁通向靠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1内侧磁轭46a的中央部收敛的情况,将磁通分布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
同样地,在第2内侧磁轭46b设置有切口部46bs,由此能够减少在第2外侧磁轭44b和第2内侧磁轭46b之间产生的磁通向靠近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第2内侧磁轭46b的中央部收敛的情况,将磁通分布在上述宽度方向扩展。
由此,能够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更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的消弧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46a与第1永磁铁45a连接,第2内侧磁轭46b与第2永磁铁45b连接,因此内侧磁轭和永磁铁的磁间隙变小,由此能够使更强的驱动力作用于电弧。由此,能够提高开闭器40的消弧性能。在维持驱动力的强度的情况下,能够将永磁铁变为小型,能够减少每1个永磁铁的成本。
实施方式5.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开闭器,第1外侧磁轭及第2外侧磁轭各自的形状与实施方式4的开闭器40不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4的开闭器40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26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27是从图26的XXVII-XXV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26及图2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开闭器5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54a、第2外侧磁轭54b、第1内侧磁轭46a、第2内侧磁轭46b、第1永磁铁45a以及第2永磁铁45b。
第1外侧磁轭54a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1外侧磁轭54a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第1外侧磁轭54a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相对。第1外侧磁轭54a的一端与第1永磁铁45a的N极连接。但是,磁极的朝向也可以相反。第1外侧磁轭54a的另一端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2外侧磁轭54b由例如铁等磁体构成。第2外侧磁轭54b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第2外侧磁轭54b隔开间隔与可动接触件10的一个主面相对。第2外侧磁轭54b的一端与第2永磁铁45b的S极连接。但是,磁极的朝向也可以相反。第2外侧磁轭54b的另一端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在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位于与可动接触件10的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将第1外侧磁轭54a、第2外侧磁轭54b、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磁耦合。其结果,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开闭器50中,也是第1永磁铁45a及第2永磁铁45b将第1外侧磁轭54a、第2外侧磁轭54b、第1内侧磁轭46a及第2内侧磁轭46b磁耦合,分别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使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其结果,能够使驱动力有效地作用于电弧,提高开闭器50的消弧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第1外侧磁轭54a及第2外侧磁轭54b各自以简易的形状形成。另外,能够抑制第1外侧磁轭54a及第2外侧磁轭54b各自与电弧接触而发生损伤。
实施方式6.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开闭器,第1固定接触件及第2固定接触件各自的形状与实施方式3的开闭器30不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3的开闭器30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28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29是从图28的XXIX-XXIX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28及图2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开闭器6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67a、第2固定接触件6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34a、第2外侧磁轭34b、第1内侧磁轭36a、第2内侧磁轭36b、第1永磁铁35a以及第2永磁铁35b。
第1固定接触件67a具有长度方向,包含以与驱动轴11接近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以从该部分弯折而与可动接触件10接近的方式沿驱动轴11延伸的部分、以及以从该部分弯折而从驱动轴11远离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分别在以接近驱动轴11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及以接近可动接触件10的方式沿驱动轴11延伸的部分中,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供第1外侧磁轭34a贯通的、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67ah。
第2固定接触件67b与第1固定接触件67a隔开间隙排列为1列而配置。第2固定接触件67b具有长度方向,包含以与驱动轴11接近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以从该部分弯折而与可动接触件10接近的方式沿驱动轴11延伸的部分、以及以从该部分弯折而从驱动轴11远离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分别在以接近驱动轴11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及以接近可动接触件10的方式沿驱动轴11延伸的部分中,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供第2外侧磁轭34b贯通的、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67bh。
第1固定触点8a设置于第1固定接触件67a的以从驱动轴11远离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的主面上。第2固定触点8b设置于第2固定接触件67b的以从驱动轴11远离的方式在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的主面上。第1固定触点8a及第2固定触点8b在第1固定接触件67a及第2固定接触件67b各自的长度方向上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接触件67a及第2固定接触件67b各自具有折回的形状,因此能够通过在第1固定接触件67a及第2固定接触件67b各自中流过的电流而将自身磁场强化,提高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固定接触件67a设置有贯通孔67ah,在第2固定接触件67b设置有贯通孔67bh。因此,在第1固定接触件67a及第2固定接触件67b各自中流过的电流的密度变大。由此,能够将在第1固定接触件67a上或者第2固定接触件67b上行进的作用于电弧的电磁力强化,提高电弧切断性能。另外,在第1固定接触件67a设置有贯通孔67ah,在第2固定接触件67b设置有贯通孔67bh,由此能够抑制第1外侧磁轭34a及第2外侧磁轭34b各自与电弧接触而发生损伤。
实施方式7.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开闭器,与实施方式6的开闭器60的不同点在于,在可动接触件设置有凹部,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6的开闭器60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30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31是从图30的XXXI-XXX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30及图3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开闭器7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67a、第2固定接触件67b、可动接触件10x、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34a、第2外侧磁轭34b、第1内侧磁轭36a、第2内侧磁轭36b、第1永磁铁35a以及第2永磁铁35b。
可动接触件10x在与上述宽度方向垂直的两侧面中,在与第1内侧磁轭36a的切口部36as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在驱动轴11的轴向延伸的凹部10an,在与第2内侧磁轭36b的切口部36bs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在驱动轴11的轴向延伸的凹部10bn。
在开闭器中,由于振动等,有时产生可动接触件的位置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接触件10x设置有凹部10an及凹部10bn,因此能够维持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的形状,并增大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和可动接触件10x的分隔距离。由此,即使在维持作用于电弧的驱动力,并且在可动接触件10x产生了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1内侧磁轭36a及第2内侧磁轭36b各自和可动接触件10x发生干涉或者接触。
实施方式8.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开闭器,与实施方式6的开闭器60的不同点在于,在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附近设置有消弧材料,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6的开闭器60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32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33是从图32的XXXIII-XXXI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32及图3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开闭器8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67a、第2固定接触件6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34a、第2外侧磁轭34b、第1内侧磁轭36a、第2内侧磁轭36b、第1永磁铁35a、第2永磁铁35b、第1消弧材料83a以及第2消弧材料83b。
第1消弧材料83a具有平板状的外形,以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相对的方式配置有1对。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位于1对第1消弧材料83a彼此之间。第1消弧材料83a由通过有机物或者无机物构成的绝缘材料、或者金属材料构成。
第2消弧材料83b具有平板状的外形,以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相对的方式配置有1对。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位于1对第2消弧材料83b彼此之间。第2消弧材料83b由通过有机物或者无机物构成的绝缘材料、或者金属材料构成。
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产生于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的电弧及产生于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的电弧各自在上述宽度方向被驱动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向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被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1消弧材料83a及第2消弧材料83b,由此在电弧在上述宽度方向被驱动时与第1消弧材料83a或者第2消弧材料83b接触,因此能够从开闭器80的断开初始阶段使电弧衰减,对电弧电流进行限流,能够提高开闭器80的切断可靠性。
实施方式9.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开闭器,与实施方式6的开闭器60的不同点在于,在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的附近设置有电弧电极,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6的开闭器60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34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35是从图34的XXXV-XXXV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如图34及图3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所涉及的开闭器9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67a、第2固定接触件6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34a、第2外侧磁轭34b、第1内侧磁轭36a、第2内侧磁轭36b、第1永磁铁35a、第2永磁铁35b、第1电弧电极93a以及第2电弧电极93b。
第1电弧电极93a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具有U字状的外形。第1电弧电极93a配置于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的附近。第1电弧电极93a配置为,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位于第1电弧电极93a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多个第1电弧电极93a在驱动轴11的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相对。但是,第1电弧电极93a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多个,也可以为1个。第1电弧电极93a由不锈钢或者铜等非磁性金属、或者非磁性陶瓷等构成。
第2电弧电极93b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具有U字状的外形。第2电弧电极93b配置于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的附近。第2电弧电极93b配置为,在从驱动轴11的轴向观察时,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位于第2电弧电极93b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为,多个第2电弧电极93b在驱动轴11的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相对。但是,第2电弧电极93b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多个,也可以为1个。第2电弧电极93b由不锈钢或者铜等非磁性金属、或者非磁性陶瓷等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侧磁轭34a位于第1电弧电极93a的内侧,第2外侧磁轭34b位于第2电弧电极93b的内侧,但也可以是第1外侧磁轭34a位于第1电弧电极93a的外侧,第2外侧磁轭34b位于第2电弧电极93b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1电弧电极93a及第2电弧电极93b,由此在第1固定触点8a和第1可动触点9a之间及第2固定触点8b和第2可动触点9b之间电弧被驱动后,通过第1电弧电极93a及第2电弧电极93b将电弧截断,因此能够提高电弧电压,提高开闭器90的切断性能。另外,通过分别设置多个第1电弧电极93a及第2电弧电极93b,从而能够提高开闭器90的对应电压。
实施方式10.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开闭器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开闭器,主要是永磁铁、第1外侧磁轭、第2外侧磁轭、第1内侧磁轭及第2内侧磁轭的结构与实施方式4的开闭器不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4的开闭器相同的结构而不重复说明。
图36是从正面侧观察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开闭器将电弧罩拆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37是从图36的XXXVII-XXXVII线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38是从图37的XXXVIII方向观察的图。
如图36~图3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所涉及的开闭器100具有第1固定接触件7a、第2固定接触件7b、可动接触件10、驱动轴11、第1外侧磁轭104a、第2外侧磁轭104b、第1内侧磁轭106a、第2内侧磁轭106b、第1永磁铁105a以及第2永磁铁105b。
第1内侧磁轭106a及第2内侧磁轭106b各自是通过对1片板状的磁体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的。第1内侧磁轭106a及第2内侧磁轭106b各自具有倒U字状的外形,以使得从上方将可动接触件10的一部分覆盖。此外,也能够设为将第1内侧磁轭106a和第2内侧磁轭106b一体地成型的构造。
第1内侧磁轭106a优选配置于第1可动触点9a和驱动轴11之间,但也可以是第1内侧磁轭106a的一部分将第1可动触点9a覆盖的构造。第2内侧磁轭106b优选配置于第2可动触点9b和驱动轴11之间,但也可以是第2内侧磁轭106b的一部分将第2可动触点9b覆盖的构造。
第1内侧磁轭106a的上部与第1永磁铁105a的N极连接。第2内侧磁轭106b的上部与第2永磁铁105b的N极连接。此外,第1永磁铁105a及第2永磁铁105b各自的磁极的朝向也可以相反。例如,可以是第1内侧磁轭106a的上部与第1永磁铁105a的S极连接,第2内侧磁轭106b的上部与第2永磁铁105b的S极连接。
第1外侧磁轭104a配置于第1永磁铁105a的上方,第1外侧磁轭104a的一端与第1永磁铁105a的S极连接。第1外侧磁轭104a的另一端位于第1固定触点8a及第1可动触点9a的附近。
第2外侧磁轭104b配置于第2永磁铁105b的上方,第2外侧磁轭104b的一端与第2永磁铁105b的S极连接。第2外侧磁轭104b的另一端位于第2固定触点8b及第2可动触点9b的附近。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1外侧磁轭104a的上部连接有第1永磁铁105a,在第1永磁铁105a的上部连接有第1内侧磁轭106a。同样地,也可以是在第2外侧磁轭104b的上部连接有第2永磁铁105b,在第2永磁铁105b的上部连接有第2内侧磁轭106b。
如图38所示,在从沿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的方向观察时,第1内侧磁轭106a及第2内侧磁轭106b各自的宽度大于第1外侧磁轭104a及第2外侧磁轭104b各自的宽度。由此,与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开闭器40同样地,能够在使驱动力相对于电弧作用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任一方后,在可动接触件10的延伸方向上有效地作用于从可动接触件10远离的方向,因此能够将电弧拉伸得更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器100的消弧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内侧磁轭106a及第2内侧磁轭106b各自的成型是容易的,因此能够将第1内侧磁轭106a及第2内侧磁轭106b各自形成为更小型,进而能够实现第1相的消弧室2a及第2相的消弧室2b各自的小型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能够相互组合的结构适当组合。
此外,本次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为例示,且并不成为限定性的解释的根据。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仅由上述的实施方式解释。另外,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标号的说明
1、30、40、50、60、70、80、90、100开闭器,2a、2b消弧室,3操作线圈,4固定铁心,5可动铁心,7a、67a第1固定接触件,7b、67b第2固定接触件,8a第1固定触点,8b第2固定触点,9a第1可动触点,9b第2可动触点,10、10x可动接触件,10a主面,10an、10bn凹部,10b一端面,10c另一端面,11驱动轴,11h孔部,12a安装台,12b基座,12c电弧罩,12d支撑体,13电弧电极,14a、34a、44a、54a、104a第1外侧磁轭,14b、34b、44b、54b、104b第2外侧磁轭,15永磁铁,16a、26a、36a、46a、106a第1内侧磁轭,16b、26b、36b、46b、106b第2内侧磁轭,17绝缘板,18压接弹簧,20磁通,26as、26bs、36as、36bs、46as、46bs切口部,35a、45a、105a第1永磁铁,35b、45b、105b第2永磁铁,67ah、67bh贯通孔,83a第1消弧材料,83b第2消弧材料,93a第1电弧电极,93b第2电弧电极,I电流,a1、a2、a3、a4驱动力。

Claims (27)

1.一种开闭器,其具有:
第1固定接触件,其具有第1固定触点;
第2固定接触件,其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隔开间隙而排列为1列地配置,具有第2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侧方,在一端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在另一端部具有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2可动触点;
驱动轴,其由绝缘体构成,以经过所述间隙的方式配置,使所述可动接触件向所述侧方移动;
第1外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所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2外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在所述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1内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位置;
第2内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位置;以及
永磁铁,其分别与所述第1外侧磁轭及所述第2外侧磁轭连接,
所述永磁铁将所述第1外侧磁轭、所述第2外侧磁轭、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磁耦合,分别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使所述排列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1可动触点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所述第2可动触点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所述驱动轴维持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状态,且维持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状态,并使所述可动接触件在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垂直的轴向进行移动,
所述永磁铁相对于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及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相反侧的位置,或者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及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相反侧的位置,
在从所述排列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及所述第1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所述第1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内侧磁轭的一部分彼此相对,
在从所述排列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在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所述第2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内侧磁轭的一部分彼此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作为所述永磁铁,仅具有1个永磁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一体地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与所述驱动轴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与所述永磁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外侧磁轭将分别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及垂直于该排列的方向的轴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的中央部贯通,
所述第2外侧磁轭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的中央部贯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外侧磁轭、所述第2外侧磁轭、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中的至少1个被绝缘包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的所述中央部,设置有供所述第1外侧磁轭贯通的、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
在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的所述中央部,设置有供所述第2外侧磁轭贯通的、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
9.一种开闭器,其具有:
第1固定接触件,其具有第1固定触点;
第2固定接触件,其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隔开间隙而排列为1列地配置,具有第2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侧方,在一端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在另一端部具有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2可动触点;
驱动轴,其由绝缘体构成,配置为经过所述间隙,使所述可动接触件向所述侧方移动;
第1外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所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2外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在所述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1内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位置;
第2内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位置;以及
永磁铁,其分别与所述第1外侧磁轭及所述第2外侧磁轭连接,
所述永磁铁将所述第1外侧磁轭、所述第2外侧磁轭、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磁耦合,分别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使所述排列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1可动触点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所述第2可动触点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所述驱动轴维持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状态,且维持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状态,并使所述可动接触件在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垂直的轴向进行移动,
所述永磁铁相对于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及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相反侧的位置,或者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及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相反侧的位置,
在分别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及所述轴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1内侧磁轭的外宽度大于所述第1外侧磁轭的外宽度,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2内侧磁轭的外宽度大于所述第2外侧磁轭的外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在从所述排列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及所述第1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
在从所述排列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作为所述永磁铁,仅具有1个永磁铁。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一体地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与所述驱动轴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与所述永磁铁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外侧磁轭将分别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及垂直于该排列的方向的轴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的中央部贯通,
所述第2外侧磁轭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的中央部贯通。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外侧磁轭、所述第2外侧磁轭、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中的至少1个被绝缘包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的所述中央部,设置有供所述第1外侧磁轭贯通的、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
在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的所述中央部,设置有供所述第2外侧磁轭贯通的、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
18.一种开闭器,其具有:
第1固定接触件,其具有第1固定触点;
第2固定接触件,其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隔开间隙而排列为1列地配置,具有第2固定触点;
可动接触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的侧方,在一端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1可动触点,在另一端部具有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位置设置的第2可动触点;
驱动轴,其由绝缘体构成,配置为经过所述间隙,使所述可动接触件向所述侧方移动;
第1外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所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2外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在所述排列的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相比的外侧的位置;
第1内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位置;
第2内侧磁轭,其由磁体构成,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和所述驱动轴之间的位置;以及
永磁铁,其分别与所述第1外侧磁轭及所述第2外侧磁轭连接,
所述永磁铁将所述第1外侧磁轭、所述第2外侧磁轭、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磁耦合,分别在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使所述排列的方向的磁场成分产生,
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1可动触点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所述第2可动触点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所述驱动轴维持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状态,且维持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彼此相对的状态,并使所述可动接触件在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垂直的轴向进行移动,
所述永磁铁相对于所述可动接触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及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相反侧的位置,或者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及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在所述轴向上设置于与所述可动接触件相反侧的位置,
所述第1内侧磁轭在分别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及所述轴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所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
所述第2内侧磁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在所述轴向延伸的切口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在从所述排列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及所述第1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1可动触点之间,
在从所述排列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2外侧磁轭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作为所述永磁铁,仅具有1个永磁铁。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一体地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与所述驱动轴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与所述永磁铁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外侧磁轭将分别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及垂直于该排列的方向的轴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的中央部贯通,
所述第2外侧磁轭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的中央部贯通。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第1外侧磁轭、所述第2外侧磁轭、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中的至少1个被绝缘包覆。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在所述第1固定接触件的所述中央部,设置有供所述第1外侧磁轭贯通的、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
在所述第2固定接触件的所述中央部,设置有供所述第2外侧磁轭贯通的、在所述排列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的贯通孔。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开闭器,其中,
所述可动接触件在两侧面的与所述第1内侧磁轭及所述第2内侧磁轭各自的所述切口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在所述轴向延伸的凹部,该两侧面与宽度方向垂直,该宽度方向分别与所述排列的方向及所述轴向垂直。
CN201880048499.XA 2017-07-26 2018-06-15 开闭器 Active CN1109456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4406 2017-07-26
JP2017144406 2017-07-26
PCT/JP2018/022884 WO2019021673A1 (ja) 2017-07-26 2018-06-15 開閉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5615A CN110945615A (zh) 2020-03-31
CN110945615B true CN110945615B (zh) 2021-11-05

Family

ID=65040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8499.XA Active CN110945615B (zh) 2017-07-26 2018-06-15 开闭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5546B2 (zh)
JP (1) JP6599030B2 (zh)
KR (1) KR102290582B1 (zh)
CN (1) CN110945615B (zh)
WO (1) WO20190216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5839B (zh) * 2020-03-17 2022-05-20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11564339B (zh) * 2020-06-19 2022-06-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小型密封电磁继电器底板下置式灭弧结构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7053A (ja) * 2001-12-25 2003-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消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用開閉器
JP2012199119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開閉器
CN103140910A (zh) * 2011-05-19 2013-06-05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EP2605265A1 (en) * 2010-08-12 2013-06-1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Circuit breaker
CN203134623U (zh) * 2013-02-06 2013-08-14 西安沙尔特宝电气有限公司 接触器主触头永磁灭弧装置
CN104347326A (zh) * 2013-07-26 2015-02-11 西门子公司 开关装置
JP2016033891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直流遮断器
CN105826102A (zh) * 2015-01-22 2016-08-03 沙尔特宝有限公司 具有永磁体灭弧的开关装置
CN106463291A (zh) * 2014-05-20 2017-02-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
WO2017032508A1 (de) * 2015-08-25 2017-03-02 Epcos Ag Kontaktvorr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schalter und elektrischer schalter
EP3144950A1 (en) * 2016-06-10 2017-03-22 Gorlan Team, S.L.U. Method and device for cutting off an electric current with dynamic magnetic blow-out
CN106663555A (zh) * 2014-03-27 2017-05-10 沙尔特宝有限公司 具有改善的电弧熄灭机构的电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12800C2 (de) * 1979-03-30 1985-04-25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für hohe Schaltleistungen
DE3584126D1 (de) * 1984-08-31 1991-10-24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mit linear beweglicher ankeranordnung.
JPH01109155A (ja) 1987-10-23 1989-04-26 Iseki & Co Ltd トラクターの油圧配管装置
JPH01109155U (zh) 1988-01-19 1989-07-24
EP1308976A1 (de) * 2001-11-06 2003-05-07 ELESTA relays GmbH Relais
JP5197480B2 (ja) * 2009-05-14 2013-05-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継電器
JP5307779B2 (ja) * 2010-08-31 2013-10-0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
JP5884034B2 (ja) 2011-03-22 2016-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JP5778989B2 (ja) 2011-05-19 2015-09-16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2013187053A (ja) * 2012-03-08 2013-09-19 Toshiba Toko Meter Systems Co Ltd 開閉装置
JP5986419B2 (ja) 2012-04-13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86421B2 (ja) * 2012-04-27 2016-09-0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器及びその接点位置調整方法
CN103236376B (zh) * 2013-03-29 2015-06-17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非对称螺线管式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JP6300157B2 (ja) * 2013-08-02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WO2015029400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GB201407705D0 (en) * 2014-05-01 2014-06-18 Johnson Electric Sa Improvements in electrical contact sets
DE102014007459A1 (de) * 2014-05-21 2015-11-26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Leistungsrelais für ein Fahrzeug
JP6375745B2 (ja) 2014-07-16 2018-08-2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1869719B1 (ko) * 2014-09-15 2018-06-2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접촉기
HUE035440T2 (en) * 2015-04-22 2018-05-02 Ellenberger & Poensgen Power relay for vehicle
KR20200000311A (ko) *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97053A (ja) * 2001-12-25 2003-07-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消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載用開閉器
EP2605265A1 (en) * 2010-08-12 2013-06-1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Circuit breaker
JP2012199119A (ja) * 2011-03-22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開閉器
CN103140910A (zh) * 2011-05-19 2013-06-05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CN203134623U (zh) * 2013-02-06 2013-08-14 西安沙尔特宝电气有限公司 接触器主触头永磁灭弧装置
CN104347326A (zh) * 2013-07-26 2015-02-11 西门子公司 开关装置
CN106663555A (zh) * 2014-03-27 2017-05-10 沙尔特宝有限公司 具有改善的电弧熄灭机构的电开关装置
CN106463291A (zh) * 2014-05-20 2017-02-2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
JP2016033891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河村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直流遮断器
CN105826102A (zh) * 2015-01-22 2016-08-03 沙尔特宝有限公司 具有永磁体灭弧的开关装置
WO2017032508A1 (de) * 2015-08-25 2017-03-02 Epcos Ag Kontaktvorr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schalter und elektrischer schalter
EP3144950A1 (en) * 2016-06-10 2017-03-22 Gorlan Team, S.L.U. Method and device for cutting off an electric current with dynamic magnetic blow-ou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21673A1 (ja) 2019-11-07
KR20200015774A (ko) 2020-02-12
JP6599030B2 (ja) 2019-10-30
WO2019021673A1 (ja) 2019-01-31
US11205546B2 (en) 2021-12-21
US20200203094A1 (en) 2020-06-25
CN110945615A (zh) 2020-03-31
KR102290582B1 (ko) 202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43173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202072B2 (ja) リレー
WO2011117696A1 (ja) 接点装置
CN110462779B (zh) 电磁继电器
US11139133B2 (en)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JP5768223B2 (ja) 接点装置
JP2016072021A (ja) 接点装置
JP7179206B2 (ja) 開閉器
JP2016072020A (ja) 接点装置
CN110945615B (zh) 开闭器
US20150170857A1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for a medium voltage vacuum circuit breaker
JP5427492B2 (ja) 電磁継電器
WO2022004378A1 (ja) 電磁継電器
JP5942276B2 (ja) 接点装置
WO2019103063A1 (ja) 接点モジュール、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CN110911234B (zh)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WO2020022231A1 (ja) 電磁石装置、電磁継電器
JP2019117810A (ja) 電磁継電器
KR102284975B1 (ko) 영구 자석 아크 소멸이 개선된 스위치 장치
WO2023095485A1 (ja) 開閉器
JP2015220183A (ja) 接点装置
US2024012803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587749B2 (en) Contact unit for a switching device and switching device
KR101547029B1 (ko) 전자기력 디바이스
JP2005353310A (ja) 真空遮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