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9505B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9505B
CN110389505B CN201910288679.1A CN201910288679A CN110389505B CN 110389505 B CN110389505 B CN 110389505B CN 201910288679 A CN201910288679 A CN 201910288679A CN 110389505 B CN110389505 B CN 1103895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image
image forming
paper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886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9505A (zh
Inventor
盐川康夫
川上嘉辉
大久保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389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9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9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9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9Refeeding path for composite copy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9Effect of changed recording medium size, e.g. originating from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4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siz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双面打印时的生产性,并使纸张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上的传输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对准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纸张传输部,将纸张传输至图像形成部;纸张长度测定部,基于在纸张传输路径上传输的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测定纸张的长度;以及控制部,基于纸张长度测定部的测定结果,进行使图像在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在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的控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使用调色剂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能够使纸张的正反面反转而在两面打印调色剂像,而具备反转传输路径,该反转传输路径构成使纸张的传输方向的前后转向反转(即逆行)来使纸张的正反面反转的传输路径。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鉴于纸张以及图像的尺寸通过图像的定影工序微妙地变化的现象,通过图像传感器读取形成有图像的纸张的第一面的图像的尺寸,并反映至在第二面打印的图像的倍率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1427号公报
近年来,用户对打印图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使在双面打印时的形成于纸张的表面(第一面)和背面(第二面)的调色剂像的位置对准的要求提高。这样的要求例如,在对多个纸张进行双面打印,并将这些纸张对折并装订、或者适当地裁剪留白部分来装订这样的后处理的情况下产生。
对于该要求,作为对主扫描侧(纸张的宽度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修正的技术,有对位摆动的控制,即通过对位辊使纸张沿宽度方向摆动,来对主扫描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修正的技术。
另一方面,目前的修正副扫描侧(纸张的传输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技术还无法充分应对。特别是,如上述那样,在双面打印时转向传输纸张并在该纸张的传输方向的两端对位的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纸张的传输方向上的两端的外形的影响,所以使传输方向上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位置精确地对准并不容易。
进一步,最近,对传输方向的尺寸较长的被称为长条状纸的纸张进行双面打印的要求升高。在这样的长条状纸中,处于纸张的长度越长,该长度的制造时的偏差越大的趋势,因此,在双面打印时,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很难使纸张传输方向上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位置精确地对准。
此外,如上述那样,纸张以及图像的尺寸可能因定影工序的执行而变化,纸张的长度越长,这样的尺寸的变化量可能越大。因此,在长条状纸的双面打印时,在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使传输方向上的调色剂像在纸张上的形成位置精确地对准更加困难。
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图像传感器测定纸张的长度的技术,并记载有为了精确地测定纸张的长度,而通过图像传感器(261、262、263)反复读取纸张的表面的信息的结构。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执行对长条状纸进行双面打印的任务、连续地传输多个纸张并进行双面打印的任务时,在打印的生产性、成本等方面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双面打印时的生产性,并使纸张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上的传输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对准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纸张传输部,将上述纸张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
纸张长度测定部,基于在纸张传输路径上传输的上述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测定上述纸张的长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纸张长度测定部的测定结果,进行使上述图像在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在上述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的控制。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是具备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将上述纸张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的纸张传输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基于传输中的上述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测定上述纸张的长度,
基于测定结果,进行使上述图像在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在上述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双面打印时的生产性,并使纸张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上的传输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对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3A以及图3B是对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图。
图4A以及图4B是对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图,例示纸张的长度比图3的例子还长的情况下的打印结果。
图5是夸大地表示长条状纸的每个批次的纸张的长度的误差的俯视图。
图6A以及图6B是表示用于测定纸张的长度的传输传感器的配置例的图。
图7A~图7C是例示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的打印结果的图。
图8A是表示纸张具有基准长度的情况下的第一面的打印结果的图,图8B是表示相对于基准长度具有差量的纸张的第一面的打印结果的图。
图9是与执行双面打印任务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控制相关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的主要部分。另外,图3提取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双面打印用的传输路径来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作为纸张S使用长条状纸或者非长条状纸,在该纸张S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条状纸是传输方向的长度比平时常用的A4尺寸、A3尺寸等纸张长的单张纸,具有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无法收纳的长度。以下,在仅称为“纸张”的情况下,可能包含长条状纸以及非长条状纸双方。
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电子照片处理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体鼓413上的Y(黄)、M(品红)、C(青绿)、K(黑)的各种颜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并在中间转印带421上重叠4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之后,二次转印至纸张S,从而形成调色剂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上串联配置与YMCK的4种颜色对应的感光体鼓413,并通过一次工序将各种颜色调色剂像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的串联方式。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传输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0等。
控制部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1、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103等。CPU101从ROM102读出与处理内容相应的程序并在RAM103中展开,并与展开的程序配合地集中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块的动作。此时,参照存储部72中储存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0经由通信部71,同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Area 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0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出的图像数据,并基于该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在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像。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送稿器)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而构成。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通过传输机构传输载置在原稿托盘中的原稿D并送至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举读取载置在原稿托盘中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含两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对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传输至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在接触玻璃上的原稿进行光学扫描,并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并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对于该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构成,并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功能。显示部21根据从控制部100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显示、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受理由用户进行的各种输入操作,并将操作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00。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相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0的控制下,基于存储部72内的灰度修正数据(灰度修正表LUT)进行灰度修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灰度修正以外,实施颜色修正、阴影修正等各种修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这些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具备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相同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以及说明,共用的构成要素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区分各个结构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于其他的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体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体鼓413例如是在铝制的导电性圆筒体(铝管)的周面,依次层叠底涂层(UCL:Under Coat Layer)、电荷产生层(CGL:Charge Generation Layer)、电荷输送层(CTL:Charge Transport Layer)而成的带负电型的有机感光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电荷产生层由将电荷产生材料(例如酞菁颜料)分散至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而制成的有机半导体构成,通过曝光装置411的曝光产生一对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输送层由将空穴输送性材料(供电子含氮化合物)分散至树脂粘合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而制成的材料构成,将在电荷产生层产生的正电荷输送至电荷输送层的表面。
控制部100通过控制向使感光体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图示略)供给的驱动电流,使感光体鼓413以一定的周速度(线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体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体鼓413照射与各种颜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通过在感光体鼓413的电荷产生层产生正电荷,并输送到电荷输送层的表面,可中和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电荷(负电荷)。在感光体鼓413的表面,通过与周围的电位差形成各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例如是双组分显影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来形成调色剂像。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作为清洁部件的鼓清洁刮片(以下,仅称为清洁刮片)等。鼓清洁装置415通过清洁刮片除去在一次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鼓413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作为图像承载体的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架设于多个支承辊423呈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辊由驱动辊构成,其他辊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配置于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靠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辊423A为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为恒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中间转印带421沿箭头A方向以恒定速度行进。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种颜色成分的感光体鼓413对置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隔着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压接于感光体鼓413,从而形成用于从感光体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辊隙。
二次转印辊424与配置于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的备用辊423B对置地配置于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隔着中间转印带421,将二次转印辊424压接于备用辊423B,从而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隙。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于中间转印带421进行一次转印。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将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赋予至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将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纸张S。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将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赋予至纸张S的背面侧(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纸张S。将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朝向定影部60传输。
带清洁装置426具有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片等,除去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此外,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424,采用在包含二次转印辊的多个支承辊呈环状地架设二次转印带的结构(所谓的带式的二次转印单元)。
定影部60具备上侧定影部60A、下侧定影部60B、以及加热源60C等,其中,上述上侧定影部60A具有配置于纸张S的定影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侧的定影面侧部件,上述下侧定影部60B具有配置于纸张S的背面(定影面的相反面)侧的背面侧支承部件。通过背面侧支承部件被压接于定影面侧部件,而形成夹持纸张S并传输的定影辊隙。
定影部60通过定影辊隙对二次转印调色剂像而传输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定影部60作为单元配置于定影器F内。另外,在定影器F中配置有空气分离单元60D,该空气分离单元60D通过吹送空气,使纸张S与定影面侧部件分离。
纸张传输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传输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3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按照每个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基于基重(刚度)、尺寸等识别出的纸张S(规格纸张、特殊纸张)。传输路径部53具有对位辊对53a等多个传输辊、用于在纸张S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传输路径等。此外,对于传输路径部53的详细内容后述。
收纳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纸张S从最上部开始被一张张地送出,通过传输路径部53传输至图像形成部40。此时,通过配设有对位辊对53a的对位辊部,对所供给的纸张S的倾斜进行修正并且对传输时机进行调整。而且,在图像形成部40中,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被一并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一个面,并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通过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被排出至机外。
接下来,对传输路径部53进行详细说明。
传输路径部53是在单面(上表面)形成图像时传输纸张S的路径,具备主传输路径530,该主传输路径530传输在图像形成部40形成调色剂像的纸张S。主传输路径530是经由对位辊53a、图像形成部40的二次转印辊隙以及定影部60传输纸张S的路径。另外,传输路径部53具备使纸张S的正反面反转的反转传输路径533。
传输路径部53具备将从外部供纸口2a供给的长条状纸等纸张S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的外部供纸传输路径531、以及将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供给的纸张S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的供纸传输路径532。
主传输路径530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设置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上方,从装置主体2的一个侧部向另一个侧部延伸。主传输路径530的一个端部与外部供纸传输路径531以及供纸传输路径532连接。另外,主传输路径530的另一个端部与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另一个侧部的排出部52的排出口连接。
外部供纸传输路径531的一个端部与外部供纸口2a连接,另一个端部与主传输路径530连接。供纸传输路径532设置于装置主体2内的一个侧部的附近,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向主传输路径530沿上下方向延伸。供纸传输路径532的上方的端部与主传输路径530连接,下方的端部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连接。
反转传输路径533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设置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与主传输路径530之间,从装置主体2的另一个侧部向一个侧部延伸。反转传输路径533在主传输路径530上传输的纸张S的传输方向上,具备在比定影部60靠下游侧从主传输路径530向下方分支的第一环流传输路径533a、以及在比图像形成部40的二次转印辊隙靠上游侧与主传输路径530合流的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
反转传输路径533的一个端部与第一环流传输路径533a以及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连接。在这里,与第一环流传输路径533a以及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连接的反转传输路径533的一个端部在双面打印时成为切换纸张S的行进方向(传输方向)的正反的转向点SBP。以下,在反转传输路径533上,将纸张S从第一环流传输路径533a传输出的用箭头a表示的传输方向称为正向,将纸张S朝向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传输的用箭头b表示的传输方向称为反向。
另外,反转传输路径533在相对于转向点SBP,位于正向的传输方向的下游侧,具备作为转向辊的传输辊53d。传输辊53d被传递未图示的马达的驱动力,沿正向和反向双方传输纸张S。
进一步,在反转传输路径533的正向的传输方向上的传输辊53b的下游侧,设置有与主传输路径530合流连接反转传输路径533和主传输路径530的作为双面路径的合流传输路径533c。
合流传输路径533c是用于对纸张S(主要为长条状纸)进行双面打印的双面路径,在沿正向传输的纸张S的传输方向上的对位辊53a的上游侧与主传输路径530合流。在本例中,合流传输路径533c在比主传输路径530与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的合流位置靠上游侧合流。另外,合流传输路径533c以纸张S沿主传输路径530的图中左方传输的朝向与主传输路径530合流。这样,通过使反转传输路径533与主传输路径530合流,能够防止装置主体2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整体的大型化,并且实现长条状纸的双面打印。即,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在转向动作的前后使长条状纸通过合流传输路径533c,能够进行传输方向的尺寸更长的长条状纸的双面打印。
接下来,对双面打印时的传输动作进行说明。
在纸张S为非长条状纸的情况下,该纸张S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的任意一个单元一张张地供纸,并经由供纸传输路径532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另一方面,在纸张S为长条状纸的情况下,该纸张S(长条状纸)从装置主体2的外部供纸口2a经由外部供纸传输路径531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
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的纸张S(非长条状纸或者长条状纸)通过在主传输路径530上正向(图1的左方)传输并通过图像形成部40以及定影部60,将调色剂像转印以及定影到上表面(第一面)。
接着,纸张S被控制部100传输控制,以从主传输路径530经由第一环流传输路径533a传输至反转传输路径533。进一步,控制部100进行传输控制,以使得若纸张S的传输方向后端通过转向点SBP,则切换传输辊53d的旋转方向并使传输方向反转,而将纸张S从反转传输路径533经由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
在这里,在纸张S为非长条状纸的情况下,在用箭头a表示的朝向正向的传输中,在这样的纸张S的前端进入合流传输路径533c之前,纸张S的后端通过转向点SBP。另一方面,在纸张S为长条状纸的情况下,在朝向正向的传输中,这样的纸张S的前端进入合流传输路径533c,之后,纸张S的后端通过转向点SBP。
接着,纸张S(非长条状纸或者长条状纸)经由第二环流传输路径533b,以作为图像形成面的第一面朝向下侧地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并在朝向上侧的第二面形成图像。在两面形成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被控制部100传输控制,以从主传输路径530排出至排纸部52。
然而,近年来,使双面打印时的形成于纸张S的表面(第一面)和背面(第二面)的调色剂像的位置对准的要求提高。这样的要求例如在进行对多个纸张S进行双面打印,并将这些纸张S对折并装订,或适当地裁剪留白部分并装订这样的后处理的情况下产生。对于该要求,目前,如上述那样,对副扫描侧(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修正的技术还无法充分应对。
特别是,在如上述那样通过转向(Switchback)的传输方式进行双面打印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纸张S的传输方向上的前端/后端在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反。在该情况下,在进行双面打印时,由于受到纸张S的外形(即前端/后端的形状的差异)的影响,所以使纸张传输方向或副扫描方向(以下,也仅称为传输方向)上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位置精确地对准成为很大的课题。
此外,若为长条状纸,则处于纸张S的长度越长,该长度的偏差越大的趋势,所以在进行双面打印时,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很难使传输方向上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位置精确地对准。
以下,参照图3~图5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更具体说明。图3A以及图3B是对通过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图,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将形成于纸张S的第一面的图像I1示于图3A,并将形成于第二面的图像I2示于图3B。在这里,假定图像I1以及图像I2相互为相同的大小的图像,且从纸张前端的留白长度(用双箭头表示的长度BS1)的设定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也相同。
对图3A和图3B进行比较可知,打印于第一面的图像I1以及打印于第二面的图像I2均从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前端确保相同的留白长度BS1。另一方面,在采用转向方式的机型中,由于传输方向上的前端在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相互相反,所以作为结果,如图3B所示,打印于相同的纸张S的各面的图像(I1、I2)在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相互偏离。因此,例如,在装订双面打印的多个纸张S的情况下,产生需要反复进行留白的设定、试验性的打印,而生产性较差的问题。
图4A以及图4B表示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长度比图3的例子还长的情况下,在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上打印有上述的图像I1以及图像I2的例子。在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例子中,可知纸张S的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侧的留白变得更大,且所打印的图像(I1、I2)在纸张S上的形成位置的偏离量进一步增大。
进一步,如图5中夸张所示,存在纸张S的长度越长,制造该纸张S时的偏差增大的趋势。具体而言,即使是由相同的制造商制造的相同尺寸的纸包装,也存在因修整的时机、包装的批次等,在每个批次(图5中的L1~L3)的纸张S的长度上产生(例如0.2~0.5mm左右)偏差的情况。
此外,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由定影部60进行的加压以及加热的工序,纸张S的大小可能会微妙地变动。
就这样,纸张S的长度通常不符合规定的尺寸,反倒伴随一些误差或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若如上述那样采用使用图像传感器反复读取纸张S的表面的信息的结构,则在对长条状纸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或连续地传输多个纸张S并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打印的生产性、成本等面不利。
此外,在上述的制造纸张S时产生的长度的偏差可能与在定影工序时产生的长度的变动值相比程度增大。因此,希望也可应对连续地传输多个纸张S并进行双面打印的任务的更有效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传输中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测定该纸张S的长度,并基于这样的测定结果,进行使调色剂像在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在纸张S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对准的控制。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测定纸张S的传输方向上的长度(以下,仅称为长度)的纸张长度测定部,将检测纸张S的传输方向上的端部(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的端部检测传感器(以下,称为传输传感器)配置于传输路径。
另外,控制部100根据从这样的传输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获得的纸张S的长度的偏差进行控制,以改变形成于该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沿传输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更具体而言,控制部100根据传输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确定纸张S的长度相对于基准值的差量,并根据该差量,主要控制纸张传输部50(对位辊对53a等),以对形成于该纸张S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进行修正。
在这里,传输传感器能够使用具备射出光的发光部以及接收这样的射出光(或者其反射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的传感器、或者在纸张S通过时被该纸张S按压而成为接通的状态的物理方式的传感器等。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控制部100预先识别出纸张S的传输速度,所以能够根据由这样的传感器检测出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刻来测定纸张S的长度。
参照图6(图6A以及图6B)对传输传感器的配置例进行说明。图6A以及图6B表示将检测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的光学式传输传感器54(54A、54B)配置于不同的传输路径的例子。
这些传输传感器54A、54B例如具有公知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通过输出与由受光元件接收从发光元件照射出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相应的检测信号,来检测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
图6A所示的传输传感器54A是测定与进行第一面的打印时的纸张S的长度相关的值(即纸张S的前端/后端的通过时机)的传感器。传输传感器54A配置于传输辊53c的下游侧并且传输辊(环形辊)53b的上游侧的主传输路径530。在这里,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供给并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的纸张S(非长条状纸)、以及经由外部供纸传输路径531传输至主传输路径530的纸张S(长条状纸)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传输传感器54A来检测。具体而言,若这些纸张S的前端(后端)通过主传输路径530上的传输传感器54A的位置,则将检测信号从传输传感器54A输出至控制部100,并通过控制部100来确定该纸张S的前端(后端)的通过时机(时刻)。
另一方面,图6B所示的传输传感器54B是测定与进行第二面的打印时的纸张S的长度相关的值的传感器,配置于反转传输路径533上的转向点SBP的位置。在这里,定影第一面的调色剂像并从主传输路径530经由第一环流传输路径533a传输至反转传输路径533的纸张S(非长条状纸或者长条状纸)在其前端以及后端通过转向点SBP时,通过传输传感器54B来检测该通过。具体而言,若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反转传输路径533上的传输传感器54B的位置,则将检测信号从传输传感器54B输出至控制部100,并通过控制部100来确定该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时刻)。
像这样,根据通过传输传感器54检测所传输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时刻)的本实施方式,与通过图像传感器等传感检测纸张S整体的表面的方式进行比较,能够实现打印的生产性、成本等的提高。
另外,设为在用于打印纸张S的第一面的路径和用于打印第二面的路径分别设置传输传感器54的结构,从而能够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分别测量定影工序之前以及之后的纸张S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根据传输传感器54(54A或者54B,以下相同)的测定结果,计算相对于纸张S的长度的基准值的差量(即纸张S的长度的偏差)。而且,控制部100基于计算出的差量,控制包含对位辊对53a的纸张传输部50,以改变形成于该纸张S的图像(I1或者I2)沿着纸张传输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连续地传输多个纸张S并且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也能够实现打印的生产性、成本等提高,并且使形成于纸张S的两面的图像I1以及I2的位置对准。
具体而言,控制部100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进行至少对第二面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修正的控制,以使形成于纸张S的第一面的图像I1和形成于相同的纸张S的第二面的图像I2在该纸张S上的形成位置一致。在这里,图7A以及图7B是与上述的图3A以及图3B的例子对应的图。对图7A和图7B进行比较可知,在本例中,控制部100进行第二面的图像形成位置的修正,以使打印于纸张S的第二面(背面)的图像的位置与第一面(表面)的图像位置一致。其结果,可知从第二面的传输方向前端的留白区域被变更(减小)。
如图7B所示的双面打印时的图像对位的控制能够通过调整第二面的打印时的纸张S的传输速度(本例中将使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辊隙时机提前)来实现。代替或者追加地,这样的图像对位的控制也能够通过在进行纸张S的第二面的打印时,调整形成于感光体鼓413的调色剂像的位置(旋转方向即副扫描方向上的形成位置)来实现。
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打印时,通过经由定影部60的定影工序(加热以及加压),在第二面的打印时该纸张S收缩(或者膨胀),与第一面的打印时相比较减小(或者增大)。此时,打印于第一面的图像I1也根据纸张S的变形方式从原来的尺寸改变。因此,在使相同尺寸的图像(I1、I2)的形成位置在两面一致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也可以设置为在进行第二面的打印时,根据通过传输传感器54B测定出的纸张S的长度,使形成于感光体鼓413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倍率稍微降低(或者提高)。在该情况下,严格来说图像失真,但为用户通过目视观察注意不到的程度的失真(变动倍率),则无需调整调色剂像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的倍率。
在一个具体例中,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控制部100从预先设定的纸张配置文件等中,获取所使用的纸张S的尺寸(宽度×长度)的值,并将纸张S的长度(作为理想值的基准长度)的值除以纸张传输速度的值所得的值(时间值)用作基准值。换言之,将应由传输传感器54检测出(实际上存在误差但)具有上述的理想值的长度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时间(通过时间)用作基准值(基准时间)。
而且,控制部100根据在纸张S传输中通过传输传感器54A测定出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求出相对于基准值(基准时间)的差量,从而确定该纸张S的长度(或者长度的差值)。
接着,控制部100执行在感光体鼓413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控制,并在所形成的调色剂像经由中间转印带421到达二次转印辊隙时,进行传输来的纸张S与该调色剂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对位的控制。作为一个具体例,控制部100控制对位辊对53a等传输辊的旋转,以使得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侧确保由用户设定的留白区域并二次转印至纸张S(第一面)的前端侧。通过这样的控制,如图7A所示,将调色剂像(图像I1)二次转印至纸张S上的副扫描方向(即传输方向)上的距离前端的所希望的位置。
接着,控制部100将纸张S传输至定影部60,并经由上述的双面传输路径使纸张S在转向点SBP转向,并再次朝向二次转印辊隙传输。此时,控制部100根据在纸张S的传输中通过传输传感器54B测定出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求出相对于基准值(基准时间)的差量,从而再度确定出该纸张S的长度(或者长度之差值)。
在进行第二面的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时,控制部100控制对位辊对53a等的传输辊的旋转,以使得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至与形成于该纸张S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像的位置一致的纸张S上的位置。
在一个例子中,控制部100控制对位辊对53a等的旋转,以使得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S的第二面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前端位置一致。
通过这样的控制,如图7B所示,调色剂像(图像I2)被二次转印至与纸张S的第一面的图像I1的形成位置在二维平面上的相同的位置。其结果,由用户设定的从纸张S的前端侧的留白区域适用于纸张S的第一面,但不适用于该纸张S的第二面。
作为其它控制例,控制部100也可以如图7C所示,进行使形成于纸张S的第一面的图像I1在传输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S的第二面的图像在传输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一致的控制。在该情况下,纸张S的前端侧的留白长度BS1成为与纸张后端侧的留白长度BS2相等的长度。
接下来,参照图8(图8A以及8B),对连续地传输多张纸张S(长条状纸)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进行说明。在图8中,将对具有基准长度(理想值)的纸张S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假设地示于图8A,并将实际传输的纸张S的一个例子示于图8B。图8B所示的纸张S表示长度比上述的基准长度长L1的情况。
控制部100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获取所使用的纸张S(长条状纸)的基准长度的值并设定于存储器等,如在图7中上述的那样,控制对位辊对53a等的旋转,以使得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S的第二面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前端位置一致。
在执行这样的双面打印任务时,控制部100对预先设定的基准长度,根据传输传感器54(54A或者54B)对纸张S的测定值(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计算相对于基准长度的差量的值。然后,控制部100根据计算出的差量的值,进行至少对形成于第二面的调色剂像(图像I2)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修正的控制。
图8A是与图7B对应的图,示出确保由用户设定的从纸张S(长条状纸)的第一面的前端侧的留白区域,并且进行使第一面的图像I1与第二面的图像I2中的形成位置相互一致的控制的情况。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长条状纸有制造上的误差增大的趋势,另外,如在图5中上述的那样,有若批次改变则长度改变的趋势。
因此,控制部100根据传输传感器54(54A或者54B)对纸张S的测定值(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计算相对于基准长度的差量的长度(在图8B的例子中为多余长度L1)。而且,控制部100根据计算出的差量的长度,进行至少对形成于第二面的调色剂像(图像I2)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修正的控制。在图8B所示的例子中,控制部100通过将形成于第二面的图像I2的形成位置向传输方向下游侧偏移多余长度L1的量,使第一面的图像I1与第二面的图像I2中的形成位置对准。
像这样,根据计算相对于如图8A所示的特定的基准纸的差量,并基于该计算出的纸张S的相对的长度来调整纸张S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结构,能够在连续地传输多个纸张S并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实现生产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根据后处理的方法等,来切换打印于纸张S的调色剂像(图像I1以及I2)在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的结构。
例如,在通过中折的方法进行装订等的情况下,即使在定影工序的前后纸张S的大小改变了,基本上该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中央(即对折部分)与图像的中央部分对准即可(参照图7C)。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将纸张S的中央折叠之后对纸张S的端部适当地修整,能够获得精度。
另一方面,在通过包裹的方法进行装订等的情况下,为了减少裁剪的纸张S的区域或裁剪处理本身,优选使图像与纸张S的端部对准。
考虑到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选择后处理方法的按钮(“对折”、“包裹”等)可选择地显示于用户设定画面等,控制部100根据用户的选择来决定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转印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9的流程图,对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在图9的例子中,为具备在图6A中说明的传输传感器54A和在图6B中说明的传输传感器54B双方的结构,以将图像I1以及I2的形成位置(二次转印位置)设定于纸张S的中央的情况(参照图7C)为前提。
在开始打印任务时,控制部100根据通过未图示的用户设定画面等设定的纸张的尺寸信息,获取所使用的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长度的值,并以这样的纸张S的长度为基准值设定于存储器等。另外,控制部100根据预先决定出的纸张传输速度的值,将由传输传感器54(54A以及54B)检测出的与纸张S的长度相关的值(即纸张S的前端~后端的通过时间)作为通过时间的基准值(假定时间)设定于存储器等。进一步,控制部100根据输入图像信息确定形成于纸张S的图像(I1以及I2)的尺寸,并设定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侧的留白的长度(BS)(在本例中设定为BS1=BS2)。
在步骤S100中,控制部100向机内的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或机外的供纸装置的供纸辊(未图示)输出驱动信号,开始纸张S的供纸。之后,控制部100驱动纸张传输部50的各传输辊,开始纸张S的传输,以使纸张S在主传输路径530上以恒定速度传输(步骤S120)。
接着,控制部100监视传输传感器54A(参照图6A)的检测信号,并将传输传感器54A接通(ON)的时刻(即纸张S的前端的通过时刻)记录于存储器等(步骤S140)。进一步,控制部100将传输传感器54A关闭(OFF)的时刻(即纸张S的后端的通过时刻)记录于存储器等(步骤S160)。
在接下来的步骤S180中,控制部100判断在步骤S140以及S160中记录的从传输传感器54A接通到关闭期间(即纸张S的前端~后端的通过时间)是否与假定时间相等。
在这里,控制部100在判定为与假定时间相等的情况下(步骤S180,是),判断为纸张S的长度与基准值相等,并保持对位辊对53a等的传输速度的设定(步骤S200)。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执行如通常那样的转印以及定影的工序(步骤S240、S260)。
另一方面,控制部100在判定为与假定时间不同(不是假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180,否),判断为纸张S的长度与基准值偏离并移至步骤S220。
在步骤S220中,控制部100变更对位辊对53a的传输速度的设定。具体而言,控制部100确定与纸张S的长度的基准值的偏离量(参照图8B),并根据该偏离量,变更对位辊对53a等的传输速度的设定,以调整使纸张S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辊隙的时机。
接着,控制部100通过使对位辊对53a以依据在步骤S220中调整后的设定值的传输速度旋转驱动,将纸张S的前端送入二次转印辊隙(步骤S240)。通过这样的动作,能够使从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前端的留白的位置与规定位置(用户所希望的正确的位置,在本例中为BS1=BS2的位置)一致,再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纸张S上。然后,控制部100将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传输至定影部60并执行定影处理(步骤S260)。
在步骤S280中,控制部100判定针对该纸张S的打印任务是否结束。
在这里,控制部100在判定为打印任务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80,否),为了进行纸张S的第二面的打印,传输控制为使该纸张S通过双面传输路径再次送出至主传输路径530,并将处理返回到步骤S140。
此时,被传输至双面传输路径的纸张S在进行转向(Switchback)动作之前,通过配置于转向点SBP的传输传感器54B(参照图6B)被检测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因此,控制部100监视传输传感器54B的检测信号,并将传输传感器54B接通的时刻(即纸张S的前端的通过时刻)记录于存储器等(步骤S140)。进一步,控制部100将传输传感器54B关闭的时刻(即纸张S的后端的通过时刻)记录于存储器等(步骤S160)。
在接下来的步骤S180中,控制部100判定从传输传感器54B接通到关闭期间(即纸张S的前端~后端的通过时间)是否等于假定时间。以下,控制部100与上述相同进行步骤S200~步骤S260的处理,并执行在纸张S的第二面打印图像I2的处理。
此外,在纸张S的第二面的打印时的步骤S220的处理中,控制部100以进行该纸张S的第一面的打印时的步骤S220中的调整后的设定值(即图像形成位置的修正量)为基础,根据传输传感器54B的检测结果对这样的设定值进行修正即可。
然后,在第二面的定影处理结束后的步骤S280中,控制部100判定针对该纸张S的打印任务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280,是),结束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此外,在为针对多张纸张S的双面打印任务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反复执行上述的一系列的处理,直到最后的纸张S的第二面的定影处理结束。
作为步骤S220的其它例子,控制部100确定偏离纸张S的长度的基准值的偏离量,并根据该偏离量,对形成于显影辊(图像承载体)的调色剂像的副扫描方向上的形成位置进行调整。或者,控制部100也可以根据距离纸张S的长度的基准值的偏离量,调整形成于显影辊(图像承载体)的调色剂像的传输方向上的倍率。在该情况下,如上述那样,若为用户通过目视观察注意不到的程度的失真(变动倍率),则无需调整调色剂像的纸张宽度方向上的倍率。
作为传输传感器54(54A、54B)的其它的例子,能够使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由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定的纸张S的传输速度和先/后端的通过时间来测定纸张S的传输方向长度。另一方面,由于纸张S的传输速度由控制部100来掌握,所以无需在纸张S的通过中的全部的期间使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工作,只要能够通过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检测出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即可。因此,控制部100在纸张S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通过的时机使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工作即可。
作为测定传输中的纸张S的长度的其他的结构例,也可以为根据驱动传输辊的马达的转矩变动,来测定纸张S的长度的结构。在一个具体例中,控制部100视为在驱动传输辊的马达的转矩上升的时机纸张S的前端进入该传输辊,视为在该转矩减少的时机纸张S的后端通过该传输辊。
像这样,根据基于所传输的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的测定结果,来进行调整传输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控制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确保双面打印时的生产性,并且使纸张S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上的传输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对准。
在上述的控制例中,为不仅对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第二面的图像的转印位置进行调整,也对二次转印至第一面的图像的转印位置进行调整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留白区域的设定等,使纸张S的前端或者后端与调色剂像的位置一致到无需之后的修整的程度。
另一方面,在对二次转印至第一面的图像的转印位置也进行调整的控制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使进入二次转印辊隙的纸张S的传输速度从第一面下降(或者使纸张S停止一次)等,等待二次转印调色剂像的时机。因此,从双面打印时的生产性的观点考虑存在改善的余地。换言之,为了提高生产性,可能存在在纸张S的第一面的打印时不进行上述的步骤S180以及步骤S220的处理较好的情况。
因此,也可以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之前,通过未图示的用户设定画面等由用户任意地设定是否对打印于纸张S的第一面的图像的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进行调整。例如,在用户设定画面上可选择地显示“生产性模式”以及“画质模式”这2个按钮,并在选择了“生产性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仅在进行纸张S的第二面的打印时进行步骤S180以及步骤S220的处理。即,控制部100在选择“生产性模式”的情况下,进行不对纸张S的第一面的打印时的图像的转印位置(形成位置)进行修正,而对纸张S的第二面的打印时的转印位置进行修正的控制。
另外,在“生产性模式”下,控制部100求出使用传输传感器54A以及54B测定出的纸张S的长度的差值(即通过定影部60的前后的纸张长的变化量)。而且,控制部100进行反馈,以将这样的差值(变化量)反映至形成于纸张S的第二面的调色剂像的传输控制(根据需要为图像的传输方向上的倍率)。
特别是,在进行长条状纸的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存在通过定影处理的执行,因对纸张S施加的热量而纸张长度发生收缩的情况。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能够根据由传输传感器54A以及54B检测出的从纸张S的前端到后端的区间(时间)的偏差的变化量来推断纸张S的长度。
另外,伴随着定影处理的执行的纸张长度的收缩率基本上能够根据对纸张S施加的热量和纸张S的种类一定程度上确定(即预测)。因此,控制部100也可以预先预测执行定影处理之后的纸张长度,并基于该预测值进行设定,以使二次转印至第二面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位置与本来的位置偏离。
进一步,为了确认上述的预测值以及偏离的设定的正误,也可以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段配置未图示的公知的图像读取装置,并在两面的打印后通过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打印状态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结果,判定打印于纸张S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图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有无,若有位置偏移,则根据该偏离量,对偏离的设定值进行修正。
在进行如上述那样的“生产性模式”的处理的情况下,在第一面的打印时,考虑到误差等,可能需要设置形成于感光体鼓413上的调色剂像与纸张S的前端/后端之间的程度的余量(即留白)。换言之,在“生产性模式”的情况下,生产性提高,可能需要在打印后进行修整。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面的打印时进行对调色剂像的转印位置修正的控制,能够使打印于纸张S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的图像的位置对准。
另外,通过为能够切换“生产性模式”和“画质模式”的结构,能够根据用户的目的等,分开使用双面打印的完成状态。
然而,在通过传输传感器54检测纸张S的前端/后端的通过来测定纸张S的长度的结构中,根据覆盖区域(印字率)、纸张S的纸种、尺寸、基重、环境(湿度)等的条件,传输中的纸张S的举动会改变,从而存在长度的测定值中产生误差的可能性。
在这里,传输中的纸张S的举动(抖动等)的状态能够通过控制部100监视纸张S通过中的传输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来推断。另外,在传输传感器54的输出信号在不同的纸张S中表示相同的趋势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能够视为这些纸张S相互为相同的长度。
另一方面,从尽可能减少因这样的纸张S的举动的差异引起的长度的测定值的误差的观点考虑,也可以将上述的各种信息存储至数据库,并且通过机械学习等方法解析与特定条件下的传输传感器54的接通/关闭的偏差的相关关系。通过解析这样的相关关系(函数公式等),能够对纸张S的长度的测定值的误差进行修正,来提高测定精度。
进一步,为了对纸张S的长度的测定值的误差进行修正,来提高测定精度,也可以在纸张传输路径上设置判别纸张S的种类的未图示的公知的介质传感器(例如光学式传感器)。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将通过介质传感器判别出的纸张S的种类信息应用于上述的函数式,来对搬纸张S的长度的测定值的误差进行修正。
另外,在纸张S为长条状纸的情况下,根据该纸张S的长度,可能发生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的时刻该纸张S的后端尚未被传输传感器54A检测出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在传输该纸张S时,进行不使二次转印辊隙二次转印调色剂像地通过二次转印辊隙以及定影部60的纸张S的传输控制,并使用传输传感器54A或者54B测定纸张S的长度。而且,控制部100在测定出长度的纸张S被再次传输至二次转印辊隙时,进行使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纸张S上的控制。
在一个例子中,控制部100在传输该纸张S时,通过使纸张S以规定速度传输,以不使二次转印辊隙二次转印调色剂像地通过二次转印辊隙以及定影部60,来使用传输传感器54A测定纸张S的长度。之后,控制部100控制纸张S的传输,以使通过定影部60的纸张S暂时排出至机外。在其它例子中,控制部100控制纸张S的传输,以将纸张S传输至反转传输路径533,并在机内循环,而不在反转传输路径533转向。
或者,控制部100也可以在传输该纸张S时,不使二次转印辊隙二次转印调色剂像,而代替传输传感器54A使用传输传感器54B测定纸张S的长度。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将通过定影部60的纸张S传输至反转传输路径533,从而使用传输传感器54B测定纸张S的长度。进一步,控制部100执行纸张S的传输控制,以使得从合流传输路径533c再次返回到主传输路径530,而不在反转传输路径533转向传输地在机内循环。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在图6A中上述的那样,对将传输传感器54A配置于环形辊53b的上游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传输传感器54A的配置并不限于该例。其中,若传输传感器54A的配置改变,则用于针对纸张S的图像转印、调色剂像的倍率变更的控制部100的控制内容可能变化。
更为详细而言,在从传输传感器54A到二次转印辊隙的距离充分长的(比纸张S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在通过传输传感器54A检测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双方并明确纸张S的长度之后,该纸张S进入二次转印辊隙。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通过适当地改变对位辊对53a或中间转印带421的传输速度,能够调整被转印至纸张S的调色剂像的整体的倍率。
与此相对,在从传输传感器54A到二次转印辊隙的距离比纸张S的长度短的情况下,例如将传输传感器54A配置于二次转印辊隙与对位辊对53a之间的情况下,会产生与上述的长条状纸的情况相同的问题。即,在纸张S的前端进入二次转印辊隙的时刻该纸张S的后端尚未被传输传感器54A检测出,而能够确定纸张S的长度的时期延迟。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进行与上述的长条状纸的情况相同的控制,即不使二次转印辊隙二次转印调色剂像,而在使用传输传感器54A或者54B测定出纸张S的长度之后使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该纸张S上的控制。
另一方面,从重视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也可以进行如下的控制。即,控制部100开始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进入二次转印辊隙的纸张S的处理,并在通过传输传感器54A检测出纸张S的后端并确定出该纸张S的长度之后,调节对位辊对53a或中间转印带421的传输速度,从而从中途改变被转印至纸张S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倍率。这样的倍率的变更(变动倍率)纳入用户通过目视观察注意不到的程度的失真。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也能够确保针对各种长度的纸张S的打印的生产性,另外,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尺寸小型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传输中的纸张S的长度的结构例,对根据检测出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的时机、以及纸张传输速度的信息,来测定纸张S的长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作为测定传输中的纸张S的长度的其他的结构例,也可以为根据检测出纸张S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的时机、在该检测的时间(从纸张S的前端的通过到后端的通过的期间中)旋转的驱动传输辊的马达(未图示)的转速,来测定纸张S的长度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修正被转印至纸张S的调色剂像在传输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控制进行了说明。此外,控制部100能够进行根据检测纸张S的侧端部的位置的未图示的行传感器(配置于二次转印辊隙与对位辊对53a之间)的检测结果,对被转印至纸张S的调色剂像的主扫描侧(纸张的宽度方向)上的图像形成位置进行适当修正的控制。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均只是表示在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不应根据这些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要旨、或者其主要的特征地以各种形式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2…装置主体;2a…外部供纸口;10…图像读取部;20…操作显示部;30…图像处理部;40…图像形成部;50…纸张传输部;51…供纸部;51a~51c…供纸托盘单元;52…排纸部;53…传输路径部;53a…对位辊对;53b、53c、53d…传输辊;54(54A、54B)…传输传感器(纸张长度测定部、端部检测传感器);60…定影部;100…控制部;530…主传输路径;531…外部供纸传输路径;532…供纸传输路径;533…反转传输路径(双面传输路径);SBP…转向点;S…纸张。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纸张传输部,将上述纸张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
纸张长度测定部,基于在纸张传输路径上传输的上述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测定上述纸张的长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纸张长度测定部的测定结果,进行使上述图像的在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在上述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的控制,
上述纸张传输部具备:
主传输路径,将从供纸部供给的上述纸张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以及
双面传输路径,从上述主传输路径中的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传输方向下游侧分支,使上述纸张的传输方向在转向点逆行,从而使该纸张的正反面反转并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侧,
上述纸张长度测定部具备端部检测传感器,该端部检测传感器检测上述纸张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
上述端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设置于上述主传输路径以及上述双面传输路径,
上述控制部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根据用户的指示进行以下任意一个控制:
第一控制,根据各个上述端部检测传感器的测定结果对打印于上述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进行修正;以及
第二控制,根据设置于上述主传输路径的上述端部检测传感器的测定结果对打印于上述纸张的第一面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进行修正,并根据该形成位置的修正量以及设置于上述双面传输路径的上述端部检测传感器的测定结果,对打印于该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进行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纸张长度测定部的测定结果,确定相对于上述纸张的长度的基准值的差量,并根据该差量,改变形成于该纸张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纸张长度测定部具备端部检测传感器,该端部检测传感器检测上述纸张在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
上述控制部根据由上述端部检测传感器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上述前端以及上述后端的检测时机、以及上述纸张的传输速度信息,来确定该纸张的上述差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纸张传输部或者上述图像形成部,以使得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在上述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进行使形成于上述纸张的第一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前端位置一致的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改变形成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承载体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倍率,以使形成于上述纸张的第一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以及前端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前端以及后端位置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上述纸张是长条状纸。
8.一种图像形成控制方法,是具备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将上述纸张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的纸张传输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基于传输中的上述纸张的前端以及后端的通过时机来测定上述纸张的长度,
基于测定结果,进行使上述图像的在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形成位置在上述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的控制,
上述纸张传输部具备:
主传输路径,将从供纸部供给的上述纸张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以及
双面传输路径,从上述主传输路径中的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传输方向下游侧分支,使上述纸张的传输方向在转向点逆行,从而使该纸张的正反面反转并传输至上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侧,
上述纸张长度测定检测上述纸张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
在上述主传输路径以及上述双面传输路径上分别检测上述纸张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
上述控制在执行双面打印任务时,根据用户的指示进行以下任意一个控制:
第一控制,根据上述主传输路径以及上述双面传输路径的各个测定结果对打印于上述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进行修正;以及
第二控制,根据上述主传输路径的测定结果对打印于上述纸张的第一面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进行修正,并根据该形成位置的修正量以及上述双面传输路径的测定结果,对打印于该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进行修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控制根据上述纸张长度测定的测定结果,确定相对于上述纸张的长度的基准值的差量,并根据该差量,改变形成于该纸张的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纸张长度测定检测上述纸张的传输方向的前端以及后端,
上述控制根据检测出的上述纸张的上述前端和上述后端的检测时机、以及上述纸张的传输速度信息,来确定该纸张的上述差量。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控制控制上述纸张传输部或者上述图像形成部,以使得上述图像的上述形成位置在上述纸张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上对准。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控制进行使形成于上述纸张的第一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前端位置一致的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控制改变形成于上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承载体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倍率,以使形成于上述纸张的第一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后端以及前端位置与形成于该纸张的第二面的上述图像的在上述纸张传输方向上的前端以及后端位置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其中,
上述纸张为长条状纸。
CN201910288679.1A 2018-04-16 2019-04-11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389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8380 2018-04-16
JP2018078380A JP7073875B2 (ja) 2018-04-16 2018-04-16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9505A CN110389505A (zh) 2019-10-29
CN110389505B true CN110389505B (zh) 2022-09-13

Family

ID=68160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88679.1A Active CN110389505B (zh) 2018-04-16 2019-04-11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17440A1 (zh)
JP (1) JP7073875B2 (zh)
CN (1) CN1103895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6082B2 (ja) * 2019-04-04 2022-03-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機械学習装置、画像処理方法
JP7396078B2 (ja) 2020-01-29 2023-12-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機械学習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機械学習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4134A (ja) * 1998-12-11 2000-06-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38084A (ja) * 2001-05-14 2002-11-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4784A (ja) * 2001-08-09 2003-02-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0284A (ja) * 2002-08-29 2004-03-25 Canon Inc 余白自動調整機能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926A (ja) * 2003-03-10 2004-09-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1573A (ja) * 2004-02-03 2005-08-1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424A (ja) * 2004-09-24 2006-04-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792086A (zh) * 2003-05-21 2006-06-21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位置校正方法、图像位置校正用夹具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55460A (zh) * 2006-04-14 2007-10-17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35977A (zh) * 2009-10-08 2011-04-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原稿输送方法
CN102556713A (zh) * 2010-09-28 2012-07-1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具有预定位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097255A (ja) * 2015-11-27 2017-06-0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補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63199B2 (en) * 2002-01-16 2004-07-1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ne-step setup for image on paper registration
US6813451B2 (en) * 2002-10-30 2004-11-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uplex image registration
JP2007108657A (ja) * 2005-09-16 2007-04-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500668B2 (en) * 2005-10-14 2009-03-10 Xerox Corporation Duplex regist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4747037B2 (ja) * 2006-06-05 2011-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677006B2 (ja) * 2008-04-24 2011-04-2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方法
JP5338391B2 (ja) * 2009-03-06 2013-1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494431B2 (en) * 2009-10-23 2013-07-23 Xerox Corporation Duplex sheet registration
JP2011189643A (ja) * 2010-03-15 2011-09-29 Noritsu Koki Co Ltd プリンタ
JP5669696B2 (ja) * 2011-08-19 2015-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の搬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4134A (ja) * 1998-12-11 2000-06-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38084A (ja) * 2001-05-14 2002-11-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4784A (ja) * 2001-08-09 2003-02-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0284A (ja) * 2002-08-29 2004-03-25 Canon Inc 余白自動調整機能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926A (ja) * 2003-03-10 2004-09-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792086A (zh) * 2003-05-21 2006-06-21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位置校正方法、图像位置校正用夹具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21573A (ja) * 2004-02-03 2005-08-18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424A (ja) * 2004-09-24 2006-04-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55460A (zh) * 2006-04-14 2007-10-17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35977A (zh) * 2009-10-08 2011-04-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及原稿输送方法
CN102556713A (zh) * 2010-09-28 2012-07-11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具有预定位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097255A (ja) * 2015-11-27 2017-06-0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補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17440A1 (en) 2019-10-17
CN110389505A (zh) 2019-10-29
JP2019184944A (ja) 2019-10-24
JP7073875B2 (ja)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464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19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0389505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控制方法
US96188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7262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搬送控制方法
US9915904B2 (en) Image formation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with tone correction
CN1097255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JP70243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801319B2 (ja)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0231757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输送控制方法
JP6943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79991A (ja) デカーラー、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772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537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88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70812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中間転写ベルトの位置制御方法
JP69537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223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223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70278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20112273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調整方法
JP7171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用紙搬送制御方法
JP70472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181853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223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