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67509A -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67509A
CN109367509A CN201811364705.6A CN201811364705A CN109367509A CN 109367509 A CN109367509 A CN 109367509A CN 201811364705 A CN201811364705 A CN 201811364705A CN 109367509 A CN109367509 A CN 109367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gmental arc
thickness
breaks
line
tea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647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群
郭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647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6750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67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67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021/215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omprising tearing tabs, legs or the like for holding the lid before deploy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的气囊盖,所述气囊盖包括:盖本体;第一撕裂线,所述第一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第二撕裂线,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所述突破线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两侧边缘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是汽车上重要的被动安全性的保护***,可以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有效的安全气囊在汽车相撞时能够减少头部和面部率受伤率。
汽车在行驶过程只能怪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气囊盖,并迅速展开,从而在乘员的前部形成弹性气垫以吸收冲击能量。
安全气囊在突破气囊盖后才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气囊盖的撕裂过程对乘员的安全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气囊盖具有由撕裂线形成的一个突破区域,气囊盖在撕裂线最弱处为突破口将这个突破区域掀开。这种气囊盖的整个突破区域在撕裂过程中存在冲击乘员头部或面部的风险。
基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气囊盖以降低气囊在突破该气囊盖时对乘员头部和面部的冲击,提升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气囊盖,该气囊盖能够降低在气囊***时对乘员头部和面部的冲击,提升安全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气囊盖,所述气囊盖包括:
盖本体;
第一撕裂线,所述第一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
第二撕裂线,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所述突破线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在所述盖本体的两侧边缘的强度。
可选地,所述突破线包括:
第一突破弧段,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具有第一曲率、并由所述盖本体的一侧边缘平滑向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延伸;
第二突破弧段,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具有第二曲率,所述第二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各自对应的圆心位于所述突破线的两侧,所述第二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平滑过渡连接、并在所述盖本体的中部平滑延伸;和
第三突破弧段,所述第三突破弧段具有第三曲率,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的各自对应的圆心在所述突破线的同侧,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平滑过渡连接、并平滑延伸至所述盖本体的另一侧边缘。
可选地,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突破弧段的第一曲率与所述第三突破弧段的第三曲率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位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中部、并以所述盖本体的中线为对称线,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和所述第二突破弧段的所述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之间具有第一过渡段,所述第一过渡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之间;
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均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在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之间;
所述第二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之间均具有第二过渡段,所述第二过渡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三厚度之间。
可选地,由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撕裂线的两端的线段具有第四厚度,由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撕裂线的两端的线段具有所述第四厚度,所述第四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四厚度所在线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之间具有第三过渡段,所述第三过渡段的厚度在所述第三厚度和所述第四厚度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撕裂线和所述第二撕裂线的端部均向所述盖本体的中心弯折。
可选地,所述盖本体具有第一减弱区和第二减弱区,所述第一减弱区位于所述第一撕裂线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减弱区位于所述第二撕裂线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撕裂线的厚度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后的状态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气囊盖;
11 盖本体;
111 第一减弱区;
112 第二减弱区;
12 第一撕裂线;
121 第一折弯段;
13 第二撕裂线;
131 第二折弯段;
14 突破线;
141 第一突破弧段;
142 第二突破弧段;
143 第三突破弧段;
144 第一过渡段;
145 第二过渡段;
146 第三过渡段;
1a 第一撕裂区域;
2a 第二撕裂区域;
15 车标装设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气囊盖在***撕裂过程中,气囊盖掀开区域容易造成乘员头部和面部受到冲击,造成人员损伤的危险,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盖,通过对气囊盖撕裂线的优化设计,降低气囊在突破气囊盖时对乘员头部和面部的冲击,有效提升了安全性能。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具体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撕裂线的厚度分布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气囊盖***后的状态示意图。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气囊盖10,该气囊盖10包括盖本体11、第一撕裂线12、第二撕裂线13。
其中,第一撕裂线12在盖本体11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撕裂线12由位于盖本体11的上边缘的一端沿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延伸、并在盖本体11的中部回绕至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该第一撕裂线12的另一端回绕至盖本体11的上边缘以形成第一撕裂区域1a。
第二撕裂线13在盖本体11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也就是说,第二撕裂线13由位于盖本体11的下边缘的一端沿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延伸、并在盖本体11的中部回绕至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第二撕裂线13的另一端回绕至盖本体11的下边缘以形成第二撕裂区域2a。
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在盖本体11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14,该突破线14的强度低于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在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前度。
通过上述设置,在气囊突破时,强度低的突破线14首先在盖本体11的中部出现撕裂口,由此撕开气囊盖10,从而产生两个撕裂区域,可一并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一个是由第一撕裂线12围成的第一撕裂区域1a、另一个是由第二撕裂线13围成的第二撕裂区域2a。由突破线14从盖本体11的中部撕裂开,逐渐沿着位于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撕裂,以使第一撕裂区域1a向上方掀开、第二撕裂区域2a向下方掀开,从盖本体11的中部将撕裂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从而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盖本体11整体突破掀开而直接冲击到人脸。
进一步地,对突破线14进行优化设计,如图1和图3所示。
突破线14包括第一突破弧段141、第二突破弧段142和第三突破弧段143,第一突破弧线具有第一曲率、并由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平滑向盖本体11的中部延伸。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二曲率,第二突破弧段142与第一突破弧段141各自对应的圆心位于突破线14的两侧,第二突破弧段142与第一突破弧段141平滑过渡连接、并在盖本体11的中部平滑延伸。第三突破弧段143具有第三曲率,第三突破弧段143与第一突破弧段141的各自对应的圆心在突破线14的同侧,第三突破弧段143与第二突破弧段142平滑过渡连接、并平滑延伸至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
其中,第二突破弧段142和第一突破弧段141、第三突破弧段143相连接处通过弧线相切平滑过渡,以使得第一撕裂区域1a和第二撕裂区域2a在撕裂过程中能够顺畅沿着突破线14准确地撕裂开。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气囊盖10装设在方向盘处,其在盖本体11上设置有车标15装设部,其中,第二突破弧段142位于车标15装设部的下方,绕过该车标15装设部,而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以一定的弧度绕至盖本体11的两侧,并且,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端部位于盖本体11横向中线上,也就是说,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开始并排的位置处于盖本体11的横向中线上,从而使得盖本体11大致从中部撕裂分开。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对称设置在第二突破弧段142的两端,第一突破弧段141的第一曲率与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第三曲率相同。
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第二突破弧段142的第一厚度所在线段位于第二突破弧段142的中部、并以盖本体11的纵向中线为对称中线,第二突破弧段142的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对称设置在第一厚度所在线段的两端。
如此设置,在气囊突破时首先由第二突破弧段142的具有第一厚度处撕裂,逐渐向第二厚度区域撕裂,其第一厚度小于第二厚度,使其能够优先被气囊突破。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突破弧段142的第一厚度所在线段和第二突破弧段142的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之间具有第一过渡段144,第一过渡段144的厚度位于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间,从而利于突破线14由第一厚度所在线段向第二厚度所在线段平滑撕裂。
而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均具有第三厚度,第三厚度在第一厚度和第二后端之间,从而能够使得由第二突破弧段142平滑的向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过渡撕裂。
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与第二突破弧段142之间均具有第二过渡段145,第二过渡段145的厚度在第二厚度和第三厚度之间。如此设置,能够使第二突破弧段142平滑的向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过渡。
由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撕裂线12的两端的线段具有第四厚度,由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端部延伸至第二撕裂线13的两端的线段具有第四厚度,第四厚度大于第三厚度。
第四厚度所在线段与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之间具有第三过渡段146,第三过渡段146的厚度在第三厚度和第四厚度之间,从而能够使得由第一突破弧段141和第三突破弧段143平滑的向位于盖本体11的两侧的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区域撕裂。
并且,由第一突破弧段141与位于盖本体11两侧的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的衔接处通过圆弧过渡,从而能够使得气囊在突破是,盖本体11平滑的沿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掀开。
在具体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厚度为0.3mm,第二厚度为0.9mm,第三厚度为0.5mm,第四厚度为0.9mm。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的端部均向盖本体11的中心弯折,第一撕裂线12的两端具有第一折弯段121,第二撕裂线13的两端具有第二折弯段13,从而能够使得第一撕裂区和第二撕裂区以盖状掀开,以避免撕破盖本体11。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盖本体11具有第一减弱区111和第二减弱区112,第一减弱区111位于第一撕裂线12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第二减弱区112位于第二撕裂线13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
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减弱区111域和第二减弱区112域能够导向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的撕裂方向,使盖本体11能够准确的按照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的方向撕裂。
第一减弱区111域和第二减弱区112域通过在盖本体11凹陷形成弱凹部,从而有效减弱第一撕裂线12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的强度、减弱第二撕裂线13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的强度。
通过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气囊盖10以及对气囊盖10的撕裂线的优化设计,能够使得盖本体11按照第一撕裂线12和第二撕裂线13的导向方向将盖本体11上下分为两部分撕裂,并且使得第一撕裂区域1a向上掀开,第二撕裂区域2a向下掀开,避免现有技术中盖本体11在撕裂过程中,撕裂掀开的区域而造成的乘员伤害。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气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盖(10)包括:
盖本体(11);
第一撕裂线(12),所述第一撕裂线(12)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上部呈上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和
第二撕裂线(13),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下部呈下方开口的半封闭状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并排延伸形成突破线(14),所述突破线(14)的强度低于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两侧边缘的强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突破线(14)包括:
第一突破弧段(141),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具有第一曲率、并由所述盖本体(11)的一侧边缘平滑向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延伸;
第二突破弧段(142),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二曲率,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各自对应的圆心位于所述突破线(14)的两侧,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平滑过渡连接、并在所述盖本体(11)的中部平滑延伸;和
第三突破弧段(143),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具有第三曲率,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的各自对应的圆心在所述突破线(14)的同侧,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平滑过渡连接、并平滑延伸至所述盖本体(11)的另一侧边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的第一曲率与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第三曲率相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厚度,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位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中部、并以所述盖本体(11)的中线为对称线,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所述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所述第一厚度所在线段和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的所述第二厚度所在的线段之间具有第一过渡段(144),所述第一过渡段(144)的厚度在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之间;
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均具有第三厚度,所述第三厚度在所述第一厚度和所述第二厚度之间;
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与所述第二突破弧段(142)之间均具有第二过渡段(145),所述第二过渡段(145)的厚度在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三厚度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撕裂线(12)的两端的线段具有第四厚度,由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撕裂线(13)的两端的线段具有所述第四厚度,所述第四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厚度所在线段与所述第一突破弧段(141)和所述第三突破弧段(143)之间具有第三过渡段(146),所述第三过渡段(146)的厚度在所述第三厚度和所述第四厚度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撕裂线(12)和所述第二撕裂线(13)的端部均向所述盖本体(11)的中心弯折。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10),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本体(11)具有第一减弱区(111)和第二减弱区(112),所述第一减弱区(111)位于所述第一撕裂线(12)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所述第二减弱区(112)位于所述第二撕裂线(13)的半封闭状的开口处。
CN201811364705.6A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Pending CN1093675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4705.6A CN109367509A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4705.6A CN109367509A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67509A true CN109367509A (zh) 2019-02-22

Family

ID=65389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64705.6A Pending CN109367509A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67509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1184A (ja) * 1996-09-06 1998-03-31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
JP2009045970A (ja) * 2007-08-15 2009-03-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ドア
CN201872707U (zh) * 2010-10-18 2011-06-22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安全气囊盖
CN201872708U (zh) * 2010-10-30 2011-06-22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盖
DE102013207303A1 (de) * 2012-04-23 2013-10-2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Abdeck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4057910A (zh) * 2013-03-21 2014-09-2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门
CN204172846U (zh) * 2014-09-24 2015-02-25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的饰盖及汽车
CN204196839U (zh) * 2013-11-01 2015-03-1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205498873U (zh) * 2015-11-19 2016-08-24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饰盖以及安全气囊总成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1184A (ja) * 1996-09-06 1998-03-31 Ashimori Ind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
JP2009045970A (ja) * 2007-08-15 2009-03-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ドア
CN201872707U (zh) * 2010-10-18 2011-06-22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安全气囊盖
CN201872708U (zh) * 2010-10-30 2011-06-22 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盖
DE102013207303A1 (de) * 2012-04-23 2013-10-2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Abdeck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4057910A (zh) * 2013-03-21 2014-09-2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门
CN204196839U (zh) * 2013-11-01 2015-03-11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204172846U (zh) * 2014-09-24 2015-02-25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安全气囊的饰盖及汽车
CN205498873U (zh) * 2015-11-19 2016-08-24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囊饰盖以及安全气囊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59822B1 (ko) 차량용 에어백 커버
CN110104067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CN103818428B (zh) 一种转向管柱溃缩吸能装置及转向管柱总成
EP2865579B1 (en) Front body for vehicle
JP599432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9367509A (zh) 一种汽车的气囊盖
CN105946780B (zh) U型安全气囊袋
ES2399417T3 (es) Travesaño de parachoques
CN206664720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罩盖内板结构
CN207328604U (zh) 汽车前纵梁结构
CN203268151U (zh) 集成型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CN209955936U (zh) 安全气囊盖板、方向盘和车辆
CN106080471B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及其吸能盒
CN207889667U (zh)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CN208149441U (zh) 一种电动车的侧面碰撞车身抗撞结构
CN205854069U (zh) 一种汽车防撞架
EP2987705A1 (en) A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small overlap mitigation
CN209321066U (zh) 一种碰撞时防压溃前纵梁的结构
CN220904901U (zh) 保险杠骨架及车辆
CN205524085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及汽车
KR102512579B1 (ko) 풍력발전기 및 안전 하우징이 구비된 중앙분리대
CN105008211B (zh) 用于敞篷车辆的限制负荷的后支柱
CN21938260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100484805C (zh) 汽车保险杠专用行人保护装置
CN204915221U (zh) 一种车门内板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