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3423A - 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3423A
CN109153423A CN201780026759.9A CN201780026759A CN109153423A CN 109153423 A CN109153423 A CN 109153423A CN 201780026759 A CN201780026759 A CN 201780026759A CN 109153423 A CN109153423 A CN 109153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ver
cover
main body
vehicle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67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3423B (zh
Inventor
木田峻平
铃木敬哉
A.帕尔拉
S.法尼克里什纳努卡拉
D.考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53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3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4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侧罩(74)由安装于车身框架的侧罩主体(81)、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侧罩主体的副罩(82)构成,并且形成为侧罩的下缘(83)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84)并成为V字形的形状,侧罩之中比弯曲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74a)的上下宽度(W1)大于从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74b)的上下宽度(W2),副罩形成侧罩前部的下缘(83a)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侧罩主体。由此,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且有效率地组装侧罩,该侧罩在侧视观察下于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车身框架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在车身框架支承的乘车座椅、以及侧罩的鞍乘式车辆,特别涉及车身罩结构的改良,其中,侧罩在侧视观察下在所述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知上述鞍乘式车辆,其中,由在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后部且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后罩、以及在配置于所述乘车座椅前方的燃料箱的侧方从上下夹着所述后罩的前部的前罩及下罩构成侧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公开WO2013/179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当以多个车罩的组合构成侧罩时,能够容易地改变侧罩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使组装侧罩时的安装位置增加,安装工时增加,并且使配件数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并且有效率地组装侧罩。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基于具有支承于车身框架的乘车座椅、以及在侧视观察下在所述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侧罩的鞍乘式车辆,其第一特征在于,所述侧罩由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的侧罩主体、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该侧罩主体的副罩构成,并且该侧罩的下缘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并形成为V字形的形状,所述侧罩之中比所述弯曲部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的上下宽度设定得大于从所述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的上下宽度,所述副罩形成所述侧罩前部的下缘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
另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二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罩主体设有由所述副罩覆盖的开口部。
本发明除了第二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三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开口部相邻的位置,在所述侧罩主体形成有凹凸部。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三特征的任一结构以外,其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侧罩后部从所述弯曲部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的突部。
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四特征的任一结构以外,其第五特征在于,左右一对所述侧罩的下端部由底部车罩进行连结。
本发明除了第五特征的结构以外,其第六特征在于,由从上方覆盖所述底部车罩的前部的前罩连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的前部之间,左右一对所述侧罩的上端部之间由顶罩进行连结。
此外,本发明除了第一~第六特征的任一结构以外,其第七特征在于,在所述乘车座椅的前方配置的燃料箱、以及在所述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且使前端部延伸至所述燃料箱的下方的收纳箱由所述侧罩从侧方进行覆盖,在所述收纳箱的所述前端部设有与所述侧罩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支承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因为侧罩由侧罩主体及副罩构成,所以,由最小限度的多个即两个部件构成侧罩,能够有效率地组装侧罩,也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另外,侧罩的下缘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并形成为V字形的形状,副罩形成从侧罩中的弯曲部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的下缘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侧罩主体,所以,即使侧罩大型化,也能够避免刚性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因为由副罩覆盖的开口部设置于侧罩主体,所以,通过从侧罩主体拆下副罩,能够提高由侧罩从侧方覆盖的设备的维护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因为在与开口部相邻的位置,在侧罩主体形成有凹凸部,所以,能够提高侧罩主体在开口部周边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因为形成于侧罩后部的突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且从弯曲部向后方延伸,所以,能够提高侧罩后部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通过由底部车罩连结左右一对侧罩的下端部,所以,即使侧罩大型化,也能够避免刚性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因为由前罩连结左右一对侧罩的前部之间,由顶罩连结左右一对侧罩的上端部之间,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侧罩的刚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因为在乘车座椅的下方配置的收纳箱与在乘车座椅的前部配置的燃料箱一起,由侧罩从侧方进行覆盖,在延伸至燃料箱下方的收纳箱的前端部设置的抵接支承部与侧罩的内表面抵接,所以,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并且抑制侧罩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图1的2箭头方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安装了燃料箱及乘车座椅的状态下的车身框架的左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图3的4箭头方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在省略了侧罩的状态下放大表示图1的主要部件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图1的6-6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沿图1的7-7线表示车身罩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8是沿图1的8-8线表示车身罩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9是侧罩、底部车罩、前罩及顶罩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0是侧罩主体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1是图10的11箭头方向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2是沿图9的12-12线表示侧罩向支承框架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3是从图9的13箭头方向观察副罩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4是从图5的14箭头方向观察底部车罩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5是图9的15-15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6是从图5的16箭头方向观察前罩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7是沿图16的17-17线表示前罩向支承框架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8是图9的18-18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19是图9的19-19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0是图9的20-20线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0,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是指从乘坐于两轮机动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及图2中,在鞍乘式车辆即两轮机动车的车身框架F的前端部可转向地支承有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1、以及与该前叉11连结的转向手柄12。另外,在所述转向手柄12的后方配置的燃料箱13、以及在该燃料箱13的后方配置的串联式乘车座椅14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F。另外,在所述车身框架F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发挥使后轮WR旋转驱动的动力的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前部,所述后轮WR轴支承于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的后部。
结合图3及图4进行参照,所述车身框架F具有:可转向地支承所述前叉11及所述转向手柄12的头管15、从该头管15向后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6、从该下车架16的下端在前后方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底部车架17、向后上方延伸且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端连接设置的后车架18、以及支承燃料箱13及乘车座椅14而与所述下车架16及所述后车架18连接的支承框架19。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下车架16及所述底部车架17一体地形成,在固定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部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梁车架20连接有在车宽方向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即,所述后车架18经由第一横梁车架20而与所述底部车架17的后端连接设置。另外,在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并从两侧夹着所述燃料箱13的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与所述下车架16及所述后车架18连接。
关注图1,所述单元摆动发动机UE由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下部后方配置的发动机E、以及包括变速器而设置在所述发动机E及所述后轮WR之间的传动装置M构成,所述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21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下端部,收纳所述传动装置M并与所述发动机主体21连接设置的变速箱22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左侧,并从所述发动机主体21向后方延伸,在该变速箱22的后部轴支承有所述后轮WR。
另外,构成与所述发动机主体21的缸盖(未图示)的上部侧壁连接的进气装置23的上游端的空气滤清器24由所述变速箱22进行支承,并在所述后轮WR的左侧配置在所述变速箱22的上方。另外,构成与所述缸盖的下部侧壁连接的排气装置25的下游端的排气***26(参照图2)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右侧。
所述支承框架19在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延伸的水平部28,并且形成为使所述水平部28为最高位置的山形状,在该支承框架19的前部下端形成有前侧连接部29,另外,在支承框架19的后部下端形成有后侧连接部30。
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的所述前侧连接部29与固定于所述下车架16的上部的托架31,通过螺栓32、以及与该螺栓32螺合的螺母33进行紧固。
在所述后车架18的中间部之间设有管状的第二横梁车架34,在该第二横梁车架34于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固定有左右一对托架35,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的所述后侧连接部30与所述托架35分别通过螺栓36、以及与该螺栓36螺合的螺母(未图示)进行紧固。
另外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前部的第一箱支承部38、以及支承所述燃料箱13的后部的第二箱支承部39。第一箱支承部38与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共同设置,由支承管40及支承部件41构成,支承部件41在车宽方向较长地形成,支承管40在比所述水平部28的前端稍微靠近前方且设置于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之间,支承部件41具有在下方打开的大致U字形的横截面形状且在所述支承管4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固定。另外,第二箱支承部39单独设置于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在所述水平部28的后部分别固定有具有在下方打开的大致U字形的横截面形状的板材。
所述燃料箱13具有遍及其周向整个周并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13a,在第一箱支承部38的所述支承部件41的上表面载置有所述凸缘部13a的前部,在第二箱支承部39的上表面载置有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
在所述燃料箱13的底部连接有向下方延伸的燃料供给管42,在该燃料供给管42的下端设有燃料开关43。所述燃料开关43对燃料箱13的燃料向所述发动机E的供给、切断进行切换,经由未图示的燃料管,从所述燃料开关43向所述发动机E的进气装置23所具有的气化器(未图示)供给燃料。
所述支承框架19具有支承所述乘车座椅14的前部的座椅支承部44,该座椅支承部44与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共用,并在所述水平部28的后方设置于所述支承框架19。在该座椅支承部44的上表面抵接有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前部安装的左右一对弹性部件45。即在所述支承框架19所具有的座椅支承部44,经由弹性部件45支承有乘车座椅14的前部。
另外,在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的后端部之间设有座椅支承部件46,所述乘车座椅14的后部经由弹性部件47,支承于所述座椅支承部件46。
在由所述支承框架19的所述座椅支承部44支承前部且由所述后车架18的后端部之间的座椅支承部件46支承后部的状态下的所述乘车座椅14与所述后车架18之间设有座椅锁止机构(未图示),该座椅锁止机构能够进行切换,将所述乘车座椅14固定在所述后车架18、以及将所述乘车座椅14从所述后车架18拆除。
结合图5进行参照,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下方配置有由该乘车座椅14从上方进行覆盖且开放了上端的收纳箱48,该收纳箱48支承于所述后车架18。而且,所述收纳箱48的前端部48a延伸至所述燃料箱13的后部下方。
在所述支承框架19固定有在俯视观察下与所述燃料箱13的一部分重合而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13的副管50,在该实施方式中,将左右一对所述副管50从上方跨越所述燃料箱13而配置,左右一对所述副管50的前部之间由连结管52一体地进行连结,左右一对所述副管50在俯视观察下将在所述燃料箱13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可开、闭地安装的燃料盖60从两侧夹着而配置。
所述副管50的前端部通过与所述燃料箱13的凸缘部13a的前部一起紧固而紧固于支承框架19的第一箱支承部38。即在所述副管50的前端部设有将所述燃料箱13的凸缘部13a的前部夹在与第一箱支承部38之间的第一安装板53,通过将在第一安装板53、所述凸缘部13a、以及在第一箱支承部38的支承部件41中插通的螺栓54与在所述支承部件41的下表面固定的焊接螺母55螺合并紧固,所述副管50的前端部通过与所述凸缘部13a的前部一起紧固而紧固于第一箱支承部38。
另外,所述副管50的后端部通过与所述燃料箱13的凸缘部13a的后部一起紧固而紧固于支承框架19的第二箱支承部39。即在左右一对所述副管50的后端部之间设有遍及左右一对第二箱支承部39间而在车宽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第二安装板56,以将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夹在与第二箱支承部39之间,通过将在第二安装板5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以及第二箱支承部39中插通的左右一对螺栓57与在所述第二箱支承部39的下表面固定的焊接螺母58螺合并紧固,所述副管50的后端部通过与所述凸缘部13a的后部一起紧固而紧固于第二箱支承部39。
在所述车身框架F的所述底部车架17的前部固定有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支承管6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在该支承管60的两端部与左右一对所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之间分别设有下部车罩支承部件61。
在左右一对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61固定有踏板支承管62,踏板支承管62在比所述支承管60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在从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61向侧方突出的所述踏板支承管62的两端部固定有踏板63。
另外,在所述后车架18的前端部固定有从该后车架18向外侧突出且向后上方延伸的下部支承腕64的一端部。另外,在比第二横梁车架34稍微靠近下方,在所述后车架18固定有从后车架18向外侧突出且向后下方延伸的上部支承腕65的一端部,在固定于所述下部支承腕64及所述上部支承腕65的另一端部的支板66可转动地支承有后座踏板67。
结合图6进行参照,所述车身框架F之中所述下车架16的下部及所述底部车架17从上方由下部车罩68进行覆盖,该下部车罩68紧固于左右一对所述下部车罩支承部件61及所述底部车架17。而且,在所述下部车罩68一体地形成有下部侧罩69,该下部侧罩69从侧方覆盖所述后车架18的前部并从所述下部车罩68的左右两侧后部向上方竖起。
在两端部设有所述踏板63的所述踏板支承管62配置为,使所述踏板63位于所述下部车罩68的外侧,而贯通所述下部车罩68。此外,下车罩7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所述下部车罩68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接设置,该下车罩70从下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F之中所述下车架16的下部及所述底部车架17。另外,从所述下部车罩68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后部向上方竖起的中间罩7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左右一对所述下部侧罩69连结。
结合图7及图8进行参照,所述燃料箱13、所述收纳箱48、以及所述车身框架F的一部分由左右一对侧罩74从侧方进行覆盖。另外,左右一对侧罩74的下端部由在所述燃料箱13的下方配置的底部车罩75连结,由从上方覆盖该底部车罩75的前部的前罩76连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前部之间,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上端部之间由顶罩77进行连结。另外,在所述顶罩77可开、闭地安装有盖体78,以在开放时使所述燃料盖51与外部相对。
在所述中间罩71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前方膨出的突出部71a,该膨出部71a的前端部与所述底部车罩75的后端部连接。另外,所述下部侧罩69的上端部与所述侧罩74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下端部连接。
在所述燃料箱13的下方形成有在侧视观察下由所述下车架16、所述下部车罩68、所述中间罩71、以及所述底部车罩75包围的空间80。
在图9中,所述侧罩74在侧视观察下于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而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F的一部分,由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F的侧罩主体81、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该侧罩主体81的副罩82构成,所述侧罩84形成为该侧罩74的下缘83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84并成为V字形的形状。而且,所述侧罩74之中比所述弯曲部84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74a的上下宽度W1设定得大于从所述弯曲部84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74b的上下宽度W2。
在图10及图11中,所述侧罩主体81构成所述侧罩74的大部分,在该侧罩主体81的上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一体地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安装腕部85,左右一对侧罩主体81的所述安装腕部85的前端部如图7所明示的那样,上下重合并与支承部件86的上表面抵接。所述支承部件86固定于在左右一对所述副管50的后端部之间设置的第二安装板56,在上下重合的所述安装腕部85及所述支承部件86中插通的螺丝部件87与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86的焊接螺母88螺合,并紧固该螺丝部件87,由此,左右一对侧罩主体81的上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安装在所述副管50的第二安装板56。
在所述侧罩主体81的上部的前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前部安装腕部141,在所述侧罩主体81的上部的后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后部安装腕部142。另一方面,如图3~图5所示,在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的水平部28的前部固定有在下表面固定了焊接螺母144的支承部件143,所述前部安装腕部141利用与所述焊接螺母144螺合的螺丝部件(未图示)而安装于所述支承部件143。另外,在与所述后部安装腕部142对应的部分,在左右一对后车架18间设有第三横梁车架145,所述后部安装腕部142紧固于第三横梁车架145。
结合图12进行参照,在所述侧罩主体81的内表面的前后方向上,在隔着间隔的多个位置例如五个位置一体地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嵌合突部90,在所述支承框架19的三个位置安装有支承承受部件91,该支承承受部件91由使五个所述嵌合突部90之中前方侧的三个嵌合突部90嵌合的三个弹性材料形成。另外,在所述后车架18的前部安装有使五个所述嵌合突部90之中从前方数第四个嵌合突部90嵌合并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支承承受部件92。
另外,在所述收纳箱48,利用左右逐对的螺丝部件95,安装有从下方覆盖该收纳箱48的后部下车罩94,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支承承受部件93使五个所述嵌合突部90之中最后部的嵌合突部90嵌合,而安装于后部下车罩94。
此外,所述收纳箱48的前端部48a延伸至所述燃料箱13的后部下方,如图7所明示的那样,在该前端部48a设有与所述侧罩74的所述侧罩主体81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支承部96。该抵接支承部96将弹性材料安装于所述收纳箱48的前端部48a的侧面,所述侧罩主体81的内表面由所述收纳箱48弹性支承。
所述副罩82形成所述侧罩前部74a的下缘83a的一部分,并且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81,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所述侧罩前部74a的后侧下部及所述弯曲部84的一部分,并将所述副罩82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81。
在所述侧罩主体81形成有:在与所述弯曲部84对应的位置上配置的圆盘部98、包围该圆盘部98的上部的槽99、以及在所述圆盘部98的前方的一部分对所述侧罩主体81的下部进行切割的长方形开口部100。
结合图13进行参照,所述副罩82一体地具有:覆盖所述开口部100的长方形部101、以及在所述槽99中***一部分并围绕所述圆盘部98而形成的环部102,在所述长方形部101的前端部的上下,在隔着间隔的两个位置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台103,在所述长方形部10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部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台104。另一方面,在所述开口部100的开口缘设有:承受在所述长方形部101的前端部的上下隔着间隔的两个位置设置的所述凸台103的安装板105、以及承受在所述长方形部10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部设置的所述凸台104的安装板106,如图7所示,在所述安装板106中插通的螺丝部件107与所述凸台104螺合,在所述安装板105中插通的一对螺丝部件(未图示)分别与一对所述凸台103螺合。
另外,在所述环部102的周向上隔着间隔的两个位置设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台108,在所述侧罩主体81的所述圆盘部98形成有用来插通在该圆盘部98紧固所述环部102的螺丝部件(未图示)的一对插通孔109。
在所述侧罩主体81中,在从上方与所述开口部100相邻的部分形成有使一部分向外侧突出、又向内侧凹陷的凹凸部97,其整体形状例如为梯形形状。
另外,在所述侧罩后部74b中,在所述侧罩主体81从所述弯曲部84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的突部110。
结合图14进行参照,所述底部车罩75在所述副罩82的前部的下部、以及所述侧罩主体81之中比所述副罩82更靠近前方的部分的下部进行紧固,在所述副罩82的前部的下部设有支承板111,在所述侧罩主体81之中比所述副罩82更靠近前方的部分的下部于前后隔着间隔设有一对支承板112、112。另一方面,在所述底部车罩75的左右两侧设有与所述支承板111对应的安装部113、以及与一对所述支承板112、112单独对应的安装部114、115。
在图15中,在所述侧罩主体81所具有的前后一对支承板112之中后方的支承板112安装有夹子螺母117,将在所述底部车罩75的安装部114中插通的螺丝部件118与所述夹子螺母117螺合并紧固,由此,将所述安装部114紧固于所述支承板112。另外,所述安装部113向所述副罩82的支承板111的紧固结构、以及所述安装部115向所述侧罩主体81所具有的前后一对支承板112之中前方的支承板112的紧固结构也与图15所示的紧固结构相同。
另外,在所述副罩82之中与所述中间罩71在其上端部具有的膨出部71a对应的部分,在前后隔着间隔设有一对支承板119,在上述支承板119中螺丝拧入插通所述膨出部71a的一对螺丝部件120(参照图5)。
在图16中,所述前罩76一体地具有: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后方稍微倾斜地形成并从上方覆盖所述底部车罩75的前部的前壁部76a、以及与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前部即侧罩主体81的前部从内侧对置并与所述前壁部76a的左右两侧连接设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76b,并且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前方开放的大致U字形。另外,在所述前壁部76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收纳所述顶罩77的前部并在上方开放的收纳凹部121,在该收纳凹部121的下缘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安装板122。
在图17中,在支承部件41固定有向前方突出的支承板123,该支承部件41固定于在左右一对支承框架19间设置的支承管4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所述前罩76的所述安装板122载置于所述支承板123之上。而且,在所述支承板123的下表面固定有焊接螺母125,将在所述安装板122及所述支承板123中插通的螺丝部件124与所述焊接螺母125螺合并紧固,由此,将所述前罩76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安装于左右一对所述支承框架19。
结合图18进行参照,在所述前罩76的所述前壁部76a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上隔着间隔的两个位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装板126。另一方面,在所述底部车罩75的前部设有从前方与所述安装板126对置的安装部127,将在该安装部127中插通的螺丝部件129与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26的夹子螺母128螺合并紧固,由此,将所述前罩76的所述前壁部76a的下部安装于所述底部车罩75。
结合图19进行参照,在所述前罩76的所述侧壁部76b的上下隔着间隔的两个位置设有安装部130,在所述侧罩74的侧罩主体81的前部设有与所述安装部130抵接的一对凸台131,将在所述安装部130中插通的螺丝部件132螺丝拧入所述凸台131中。
结合图20进行参照,在所述收纳凹部121的两侧侧缘,在所述前罩76的前壁部76a设有安装板133,在所述顶罩77之中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121的部分的两侧设有从外方与所述安装板133对置的安装部134。通过将在该安装部134中插通的螺丝部件136与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33的夹子螺母135螺合并紧固,将所述顶罩77的前部紧固于所述前罩76。
关注图1,在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之中左侧的侧罩74的侧罩主体81可进行转动操作地配设操作旋钮138,该操作旋钮138与附设于所述燃料箱13的所述燃料开关43可解除连结地进行连结,在所述后部下车罩94的左侧壁配设有用来对所述座椅锁止机构的解除及锁止进行切换的圆筒锁139,使钥匙孔140面对外部。
接着,针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侧罩74由安装于车身框架F的侧罩主体81、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该侧罩主体81的副罩82构成,并且形成为该侧罩74的下缘83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84并成为V字形的形状,所述侧罩74之中比所述弯曲部84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74a的上下宽度W1设定得大于从所述弯曲部84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74b的上下宽度W2,所以,由最小限度的多个即两个部件构成侧罩74,能够有效率地组装侧罩74,也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另外,因为所述副罩82形成所述侧罩前部74a的下缘83a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81,所以,即使侧罩74大型化,也能够避免刚性降低。
另外,因为在所述侧罩主体81设有由所述副罩82覆盖的开口部100,所以,通过从侧罩主体81拆卸副罩82,能够提高由侧罩74从侧方覆盖的设备的维护性。
另外,因为在与所述开口部100相邻的位置,在所述侧罩主体81形成有凹凸部97,所以,能够提高侧罩主体81在开口部100的周边的刚性。
另外,因为在所述侧罩后部74b从所述弯曲部84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的突部110,所以,能够提高侧罩后部74b的刚性。
另外,因为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下端部由底部车罩75进行连结,所以,即使侧罩74大型化,也能够避免刚性降低。
另外,因为由从上方覆盖所述底部车罩75的前部的前罩76连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前部之间,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上端部之间由顶罩77进行连结,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侧罩74的刚性。
此外,因为燃料箱13及收纳箱48由所述侧罩74从侧方进行覆盖,在所述收纳箱48的所述前端部48a设有与所述侧罩74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支承部96,所以,能够抑制配件数的增加,并且抑制侧罩74的振动,其中,燃料箱13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前方配置,收纳箱48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下方配置且使前端部48a延伸至所述燃料箱13的下方。
上面,虽然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3燃料箱;14乘车座椅;48收纳箱;48a收纳箱的前端部;74侧罩;74a侧罩前部;74b侧罩后部;75底部车罩;76前罩;77顶罩;81侧罩主体;82副罩;83侧罩的下缘;83a侧罩前部的下缘;84弯曲部;96抵接支承部;97凹凸部;100开口部;110突部;F车身框架;W1侧罩前部的上下宽度;W2侧罩后部的上下宽度。

Claims (7)

1.一种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该鞍乘式车辆具有:支承于车身框架(F)的乘车座椅(14)、以及在侧视观察下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而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框架(F)的一部分的侧罩(74),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罩(74)由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F)的侧罩主体(81)、以及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81)的副罩(82)构成,并且所述侧罩(74)的下缘(83)在侧视观察下于前后方向中间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弯曲部(84)并形成为V字形的形状,所述侧罩(74)之中比所述弯曲部(84)更向前方延伸的侧罩前部(74a)的上下宽度(W1)设定得大于从所述弯曲部(84)向后方延伸的侧罩后部(74b)的上下宽度(W2),所述副罩(82)形成所述侧罩前部(74a)的下缘(83a)的一部分,并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侧罩主体(8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罩主体(81)设有由所述副罩(82)覆盖的开口部(10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开口部(100)相邻的位置,在所述侧罩主体(81)形成有凹凸部(97)。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罩后部(74b)从所述弯曲部(84)向后方延伸而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膨出的突部(110)。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下端部由底部车罩(75)进行连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由从上方覆盖所述底部车罩(75)的前部的前罩(76)连结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前部之间,左右一对所述侧罩(74)的上端部之间由顶罩(77)进行连结。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前方配置的燃料箱(13)、以及在所述乘车座椅(14)的下方配置且使前端部(48a)延伸至所述燃料箱(13)的下方的收纳箱(48)由所述侧罩(74)从侧方进行覆盖,在所述收纳箱(48)的所述前端部(48a)设有与所述侧罩(74)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支承部(96)。
CN201780026759.9A 2016-03-30 2017-03-14 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Active CN109153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N201641011049 2016-03-30
IN201641011049 2016-03-30
PCT/JP2017/010229 WO2017169745A1 (ja) 2016-03-30 2017-03-14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3423A true CN109153423A (zh) 2019-01-04
CN109153423B CN109153423B (zh) 2021-08-17

Family

ID=59964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6759.9A Active CN109153423B (zh) 2016-03-30 2017-03-14 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53808B2 (zh)
CN (1) CN109153423B (zh)
PH (1) PH12018502079A1 (zh)
WO (1) WO2017169745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1135C (zh) * 2004-10-20 2007-11-2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CN100360371C (zh) * 2004-07-14 2008-01-09 铃木汽车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1380891A (zh) * 2007-09-07 2009-03-1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油箱拆卸的油箱架
CN201619638U (zh) * 2009-12-31 2010-11-03 江门气派摩托车有限公司 改进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102030060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
CN102791569A (zh) * 2010-03-09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EP2845788A1 (en) * 2012-05-28 2015-03-11 Honda Motor Co., Ltd. Tank cover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2015077888A (ja) * 2013-10-16 2015-04-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カバー取付構造
JP2015143088A (ja) * 2013-12-26 2015-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グリップを備える鞍乗り型車両
CN105408194A (zh) * 2013-07-31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82708A (ja) * 2004-09-16 2006-03-3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前記後側締付部を前記燃料タンクに車体側方から締付固定し、前記後側締付部を前記サイドカバーにより覆うことを特徴とする請求項7に記載の自動二輪車。
JP2006143176A (ja) * 2004-10-20 2006-06-08 Yamaha Motor Co Ltd フロントカウ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60371C (zh) * 2004-07-14 2008-01-09 铃木汽车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0351135C (zh) * 2004-10-20 2007-11-2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CN101380891A (zh) * 2007-09-07 2009-03-1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便于油箱拆卸的油箱架
CN102030060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
CN201619638U (zh) * 2009-12-31 2010-11-03 江门气派摩托车有限公司 改进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102791569A (zh) * 2010-03-09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EP2845788A1 (en) * 2012-05-28 2015-03-11 Honda Motor Co., Ltd. Tank cover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CN105408194A (zh) * 2013-07-31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JP2015077888A (ja) * 2013-10-16 2015-04-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カバー取付構造
JP2015143088A (ja) * 2013-12-26 2015-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リヤグリップを備える鞍乗り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8502079A1 (en) 2019-06-24
JPWO2017169745A1 (ja) 2019-03-28
WO2017169745A1 (ja) 2017-10-05
CN109153423B (zh) 2021-08-17
JP6553808B2 (ja) 2019-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2348B (zh) 机动二轮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US10227957B2 (en) Air cleaner structure i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36452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37166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72159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2011074872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06096233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255322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0436801C (zh) 两轮摩托车的储备箱配置结构
JP687983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7178101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653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9153423A (zh) 鞍乘式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JP2012020633A (ja) 車両の可撓性部材配索構造
JP68783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供給構造
JP2014046849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8296832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89094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57789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排気浄化装置
JP67763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JP2015040554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594635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8030441A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2008273483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電装品配置構造
JP2008174040A (ja) 自動二、三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