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4129A - 车辆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4129A
CN108974129A CN201810535439.2A CN201810535439A CN108974129A CN 108974129 A CN108974129 A CN 108974129A CN 201810535439 A CN201810535439 A CN 201810535439A CN 108974129 A CN108974129 A CN 1089741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decoration
string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354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4129B (zh
Inventor
渡边干人
丸川大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74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4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4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4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0Sealing arrangements
    • B60J10/80Seal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ning panels, e.g. doors
    • B60J10/84Seal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ning panels, e.g. doors arranged on the vehicle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4External Ornamental or guard strips; Ornamental inscriptive devices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车辆的乘降性的同时,抑制崩击带来的损伤的车辆侧部构造。车辆侧部构造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下纵梁,其配置在前车门和后车门的下方;下纵梁装饰件,其固定于下纵梁;模制部件,其配置在前车门和后车门的下端部与下纵梁装饰件的上端部之间,其侧面与前车门和后车门的下端部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模制部件具有:前车门下方部位、后车门下方部位以及配置在中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中柱外方部位。前车门下方部位和后车门下方部位与中柱外方部位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

Description

车辆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保护车门不受因从前轮弹起的小石等的碰撞造成的崩击的影响的构造,例如公知使下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汽车的侧部车身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侧部车身构造而言,将板状加强部件设置于下纵梁以加强下纵梁,其中,板状加强部件具有:接合部,其与下纵梁外部件的下端部接合;以及鼓出部,其从接合部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8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记载的侧部车身构造而言,因为使下纵梁自身极大地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所以在乘员乘降车辆时,乘员的腿部与鼓出部抵接,从而存在对乘降性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侧部车身构造是利用钢板使下纵梁成型的。因此,在使下纵梁改变形状以避免受到崩击的情况下,存在要求成形性精度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发明的,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车辆的乘降性的同时,抑制由崩击造成的损伤的车辆侧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该前车门和后车门隔着中柱前后设置;下纵梁,其配置在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方;下纵梁装饰件,其固定于所述下纵梁;以及模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端部与所述下纵梁装饰件的上端部之间,且该模制部件的侧面与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端部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所述模制部件具有:前车门下方部位,其配置在所述前车门的前部的下侧;后车门下方部位,其配置在所述后车门的后部的下侧;以及中柱外方部位,其配置在所述中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前车门下方部位和后车门下方部位与所述中柱外方部位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
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在维持车辆的乘降性的同时,抑制崩击造成的损伤的车辆侧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一例的主要部件侧视图。
图2是外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I-III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的V-V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从前轮起的崩击轨迹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乘员自车辆乘降时的状态的图,是省略了门等的主要部件立体图。
图8是下纵梁装饰件和模制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对模制部件进行模制前的下纵梁装饰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对模制部件进行模制前的下纵梁装饰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2 中柱
3 下纵梁
4 下纵梁装饰件
4a 外表面
4b 倾斜部
4c 装饰件倾斜部(下纵梁装饰件倾斜部)
4e 上端部
4n 中柱设置部位
5 模制部件
5b 前车门下方部位
5c 后车门下方部位
5d 中柱外方部位
6 前车门
6a、7a 下端部
6b、7b 前部
6d、7d 车门凹部
6e、7e 门倾斜部
7 后车门
A 车辆侧部构造
L1、L2、L3 下纵梁装饰件和下纵梁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
V 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前”表示车辆的前侧、“后”表示车辆的后侧、“上”表示铅垂上方侧、“下”表示铅垂下方侧、“左右”表示车宽方向侧。
(车辆)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A前,先说明具有车辆侧部构造A的车辆V。
如图1所示,车辆V例如是具有中柱12、下纵梁16、配置在中柱12的前后的前车门6及后车门7的汽车,并未特别限定车辆V的种类、形状等。以下,以具有前车门6、后车门7等的乘用车的右侧的车身侧部1a为例说明实施方式。另外,车辆侧部构造A因为大致左右对称,所以省略副驾驶侧(左侧)的说明。
(车辆侧部构造)
车辆侧部构造A形成有车身1左右的车身侧部1a。车辆侧部构造A主要具有:外板10、未图示的内板和加强部件、前挡泥板2、前车门6、后车门7、模制部件5以及下纵梁装饰件4。
如图2所示,外板10是由构成车身侧部1a的外观面的高强度钢板等构成的面板部件。未图示的内板等与外板10的车室内侧接合。外板10一体地形成有构成前柱11、中柱12、侧柱13、后柱14、上边梁15、下纵梁16以及后挡泥板17的一部分的部位。
中柱12在上边梁15和下纵梁16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架设,并且配置在利用前车门6开闭的前车门开口部1b和利用后车门7开闭的后车门开口部1c之间。如图4所示,中柱12由将柱外板12a、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板12b以及柱内板(省略图示)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的管状构造构成。
柱外板12a形成中柱12的车外侧部位。
加强板12b由用于提高中柱12的强度和弯曲刚性的高强度钢板构成。加强板12b将柱内板(省略图示)与柱外板12a接合,并且配置为将形成为柱状的中柱12分隔为内侧和外侧。
(下纵梁)
如图2所示,下纵梁16配置在前车门开口部1b和后车门开口部1c的下侧,并且在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如图3~图5所示,下纵梁16将下纵梁外板16a、未图示的加强板以及下纵梁内板这三片高强度钢板以使主视观察的纵剖面形成为两个大致D字状的闭合截面的方式接合。如图4所示,下纵梁16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中柱12的下端部以正交的状态接合。在下纵梁1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接合有朝向车宽方向配置的未图示的横梁和加强托架(横向部件)以及底板等。
(下纵梁装饰件)
如图3所示,下纵梁装饰件4以覆盖下纵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配置,是用于保护下纵梁16免受车辆行驶中飞起的小石等影响的树脂制的装饰用部件。如图1所示,下纵梁装饰件4从前挡泥板2的轮胎罩部2a的下端部直到后挡泥板17的轮胎罩部17a的下端部而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下纵梁装饰件4配置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方,利用夹具91(参照图3)等紧固部件固定于下纵梁16。
如图6和图8所示,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车宽方向的外表面4a,从前端朝向后端依次形成有平坦的平坦部4f、装饰件前侧凹部4g、装饰件前侧凸部4h、装饰件后侧凹部4i以及装饰件后侧凸部4j。因此,在俯视观察下,下纵梁装饰件4的车宽方向的外表面4a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稍微呈波浪状的凹凸状态。
如图6所示,平坦部4f与前挡泥板2的轮胎罩部2a的后部下端2b和前车门6的下端前端部6f相配合地大致垂直地形成。
如图6和图8所示,在俯视观察下,装饰件前侧凹部4g是相对于平坦部4f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而成的部位。装饰件前侧凹部4g在下纵梁装饰件4中以从平坦部4f的后端朝向后方逐渐凹陷之后,朝向装饰件前侧凸部4h逐渐鼓出的方式形成为曲面状。装饰件前侧凹部4g的前端部从下纵梁装饰件4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4e(前车门6的车门凹部6d的前端)向后侧倾斜地形成。
在俯视观察下,装饰件前侧凸部4h是以相对于装饰件前侧凹部4g向车宽方向外侧平缓鼓出成曲面状的方式形成的部位。装饰件前侧凸部4h形成于中柱12(参照图4)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装饰件前侧凸部4h起到应对与装饰件前侧凸部4h相比靠后方的后车门7受到的崩击的防止区域的效果。
在俯视观察下,装饰件后侧凹部4i是相对于装饰件前侧凸部4h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形成的部位。装饰件后侧凹部4i形成在装饰件前侧凸部4h和装饰件后侧凸部4j之间。
在俯视观察下,装饰件后侧凸部4j是相对于装饰件后侧凹部4i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形成的部位。装饰件后侧凸部4j形成在从装饰件后侧凹部4i的后端部到下纵梁装饰件4的后端的范围内。如图8所示,在装饰件后侧凸部4j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用于将下纵梁装饰件4固定于外板10的外板固定部4t。
另外,如图6所示,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表面4a,在与前车门6的前部6b相对应的装饰件前部4k和与后车门7的后部7c相对应的装饰件后部4m分别形成有从上向下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4b(参照图3和图5)。换言之,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倾斜的装饰件倾斜部4c。
如图3~图5所示,在该倾斜部4b(装饰件倾斜部4c)的下端部形成有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整个下侧范围内且覆盖下纵梁16的下表面的水平面4d。
因此,对于下纵梁装饰件4和下纵梁1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L1、L2、L3而言,供中柱12的下部配置的中柱设置部位4n(参照图4)的距离L2最长。
也就是说,对于图3所示的前后方向前部的下纵梁装饰件4和下纵梁1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L1、图4所示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下纵梁装饰件4和下纵梁1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L2以及图5所示的前后方向后部的下纵梁装饰件4和下纵梁1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L3而言,
L2>L3>L1。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上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供模制部件5安装的模制部件设置槽4p和供密封条3(参照图3)安装的密封条设置槽4r。在模制部件设置槽4p内形成有供形成于模制部件5的卡定突起(省略图示)卡合的多个卡定孔4q。在密封条设置槽4r内形成有多个固定件安装孔4s,该固定件安装孔4s用于安装将密封条3固定于下纵梁装饰件4的固定件90(参照图3)。
(模制部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模制部件5是树脂制部件,其配置在前车门开口部1b和后车门开口部1c的下端部的下纵梁16的车宽方向外方,并且侧面观察为沿着前后方向呈大致带状延伸。在该模制部件5的表面实施电镀。
如图3~图5所示,模制部件5配置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与下纵梁装饰件4的上端部4e之间。模制部件5的侧面(外表面)与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另外,模制部件5的侧面与装饰件倾斜部4c和门倾斜部6e、7e相比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如图1所示,在模制部件5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配置在前车门6的前部6b的下侧的前车门下方部位5b和配置在后车门7的后部7c的下侧的后车门下方部位5c。前车门下方部位5b配置在前车门开口部1b的下侧开口缘,该前车门开口部1b的下侧开口缘配置在前车门6的下端部6a。后车门下方部位5c配置在后车门开口部1c的下侧开口缘,该后车门开口部1c的下侧开口缘配置在后车门7的下端部7a。如图3所示,前车门下方部位5b和后车门下方部位5c与配置在中柱12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中柱外方部位5d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
(前车门和后车门)
如图1所示,前车门6和后车门7隔着中柱12前后设置。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前部6b、7b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形成的车门凹部6d、7d。
前车门6的车门凹部6d的前端部与从下纵梁装饰件4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4e且朝向后侧倾斜形成的装饰件前侧凹部4g的前端部的形状匹配,并朝向后侧上方呈曲线状倾斜。车门凹部6d在从前车门6的前端下侧起稍靠向后方的位置到后端的范围内水平延伸。
后车门7的车门凹部7d以如下方式形成:从前车门6的车门凹部6d的后端至后车门7的中央部朝向车身后方水平延伸之后,车门凹部7d的上端在从后车门7的中央部到后部7c的范围内稍微朝向上方倾斜形成。
如图3~图5所示,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部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下方倾斜的门倾斜部6e、7e。在门倾斜部6e、7e和装饰件倾斜部4c之间配置有模制部件5。在车门凹部6d、7d的下侧,模制部件5沿着车门凹部6d、7d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参照图1和图6)。
(密封条)
如图3~图5所示,密封条3是设置在前车门开口部1b和后车门开口部1c的开口缘(参照图2),用于防止雨水、灰尘以及噪音等进入的橡胶制的密封材料。密封条3利用销等固定件90隔着下纵梁装饰件4固定于加强部件8。
(加强部件)
加强部件8是如图3和图5所示配置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上部和下纵梁16之间以及如图4所示配置在下纵梁装饰件4的上部和中柱12之间的部件。加强部件8沿着下纵梁装饰件4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车辆侧部构造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A的作用。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具有:前车门6和后车门7,其隔着中柱12前后设置;下纵梁16(参照图3~图5),其配置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方;下纵梁装饰件4,其固定于下纵梁16;模制部件5,其配置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与下纵梁装饰件4的上端部4e之间,其侧面与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7a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模制部件5具有:前车门下方部位5b,其配置在前车门6的前部6b的下侧;后车门下方部位5c,其配置在后车门7的后部7b的下侧;中柱外方部位5d,其配置在中柱12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前车门下方部位5b和后车门下方部位5c与中柱外方部位5d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
例如,在车辆V的行驶过程中,在从前轮T弹起的小石等的崩击直击前车门6的下端部6a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纵剖观察时,形成连结前车门6的下端和前轮T(参照图1)的车宽方向的最外端的崩击轨迹C1。
对此,如图3~图5所示,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侧的模制部件5以与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崩击轨迹C1)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状态配置。
因此,从前轮T弹起的小石等碰到下纵梁装饰件4和模制部件5,能够利用模制部件5抑制其碰到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于是,本发明的车辆侧部构造A能够以将模制部件5设置于下纵梁装饰件4上部的简易构造来抑制崩击带来的损伤。
另外,如图6所示,在车辆V的行驶过程中,在从侧面观察时,从前轮T弹起的小石等的崩击轨迹C2是以从前轮T的下端朝向车辆后方的上方描绘轨迹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从前轮T弹起的小石等朝向下纵梁装饰件4和模制部件5的下侧面弹起。
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模制部件5的配置在中柱12外侧的中柱外方部位5d以与后车门7相比突出的状态配置。因此,模制部件5能够防止由来自前轮T的崩击对后车门7的下端的压边部造成损伤并发生腐蚀。
另外,如图7所示,模制部件5的前车门下方部位5b(参照图3)和后车门下方部位5c(参照图5)与中柱外方部位5d相比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因此,前车门下方部位5b和后车门下方部位5c成为能够防止乘降车辆V的乘员M的腿部Ma接触到模制部件5的乘降性应对区域。如图6所示,模制部件5因为中柱外方部位5d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所以能够在维持外观品质和乘员M的乘降性的同时防止来自前轮T的崩击直击后车门7的下端。也就是说,模制部件5的中柱外方部位5d成为防止后车门7受到崩击的应对区域。于是,车身侧部1a的下端部成为兼顾乘降性和受到崩击的应对性的设计。
如图3~图5所示,一种车辆侧部构造A,其具有:前车门6和后车门7,该前车门6和后车门7隔着中柱12前后设置;下纵梁装饰件4,其配置在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方且固定于下纵梁16,下纵梁装饰件4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倾斜的装饰件倾斜部4c,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部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下方倾斜的门倾斜部6e、7e,在装饰件倾斜部4c和门倾斜部6e、7e之间配置有模制部件5,模制部件5与装饰件倾斜部4c和门倾斜部6e、7e相比靠车宽方向外侧配置。
由此,模制部件5与装饰件倾斜部4c和门倾斜部6e、7e相比靠车宽方向外侧配置,能够避免崩击碰撞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
另外,如图3~图5所示,下纵梁装饰件4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倾斜的装饰件倾斜部4c。因此,如图7所示,装饰件倾斜部4c不易与自车辆V乘降的乘员M的腿部Ma接触,从而能够抑制乘降性恶化。
另外,如图3~图5所示,模制部件5配置为突出到车宽方向最外侧。因此,对于模制部件5而言,在车辆V的侧面与障碍物等抵接的情况下,因为障碍物与模制部件5抵接,所以能够避免前车门6和后车门7与障碍物接触。
如图3和图5所示,下纵梁装饰件4具有与前车门6的前部6b对应的装饰件前部4k和与后车门7的后部7c对应的装饰件后部4m,在装饰件前部4k和装饰件后部4m双方的外表面4a分别设置有自上而下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4b。
由此,如图7所示,下纵梁装饰件4具有自上而下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4b,因此,能够仅使防止崩击所需的部位朝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使车身侧部1a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另外,倾斜部4b设置在作为乘降区域的装饰件前部4k和装饰件后部4m,由此,能够防止自车辆V乘降的乘员M的腿部Ma与下纵梁装饰件4抵接,抑制乘降性恶化。
如图3~图5所示,下纵梁16在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对于下纵梁装饰件4和下纵梁1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L1、L2、L3而言,供中柱12的下部配置的中柱设置部位4n(参照图4)的距离L2最长。
由此,下纵梁16能够在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且构成为与以往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下纵梁16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下纵梁装饰件4和模制部件5由成形性良好的树脂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为抑制崩击的形状。另外,对于下纵梁装饰件4而言,中柱设置部位4n(参照图4)配置为突出至车宽方向最外侧,从而能够确保侧方碰撞时的碰撞行程。
如图6所示,在前车门6的下端部6a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形成的车门凹部6d,在车门凹部6d的下侧配置有模制部件5。
通常,在根据车辆V的设计而在前车门6形成车门凹部6d的情况下,容易受到来自前轮T的崩击。与此相对,对于本发明的车辆侧部构造A而言,通过将模制部件5设置在车门凹部6d的下侧,能够避免前车门6和后车门7受到崩击。
(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该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造和变更,本发明也包括这些改造和变更是自不待言的。
例如,关于下纵梁装饰件4和模制部件5举出树脂制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是金属制。
另外,模制部件5也可以安装于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采用该结构,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前车门6和后车门7的下端部6a、7a受到小石等的崩击。
另外,前车门6和后车门7既可以是配置在车身侧部1a的侧门,也可以是滑动门、鸥翼门。

Claims (5)

1.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车门和后车门,该前车门和后车门隔着中柱前后设置;
下纵梁,其配置在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方;
下纵梁装饰件,其固定于所述下纵梁;以及
模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端部与所述下纵梁装饰件的上端部之间,且该模制部件的侧面与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端部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所述模制部件具有:
前车门下方部位,其配置在所述前车门的前部的下侧;
后车门下方部位,其配置在所述后车门的后部的下侧;以及
中柱外方部位,其配置在所述中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前车门下方部位和后车门下方部位与所述中柱外方部位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具有:
装饰件前部,其与所述前车门的前部相对应;以及
装饰件后部,其与所述后车门的后部相对应,
在所述装饰件前部的外表面和所述装饰件后部的外表面分别设置有自上而下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纵梁在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
对于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和所述下纵梁之间的车宽方向的距离而言,供所述中柱的下部配置的中柱设置部位的距离最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车门的下端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形成的车门凹部,
在所述车门凹部的下侧配置有所述模制部件。
5.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具有隔着中柱前后设置的前车门和后车门以及配置在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方且固定于下纵梁的下纵梁装饰件,该车辆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倾斜的下纵梁装饰件倾斜部,
在所述前车门和所述后车门的下部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下方倾斜的门倾斜部,
在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倾斜部和所述门倾斜部之间配置有模制部件,
所述模制部件与所述下纵梁装饰件倾斜部和所述门倾斜部相比靠车宽方向外侧配置。
CN201810535439.2A 2017-06-05 2018-05-29 车辆侧部构造 Active CN1089741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1206A JP6483192B2 (ja) 2017-06-05 2017-06-05 車両側部構造
JP2017-111206 2017-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4129A true CN108974129A (zh) 2018-12-11
CN108974129B CN108974129B (zh) 2021-03-19

Family

ID=64459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35439.2A Active CN108974129B (zh) 2017-06-05 2018-05-29 车辆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42470B2 (zh)
JP (1) JP6483192B2 (zh)
CN (1) CN1089741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76097B1 (ko) * 2016-12-23 2018-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사이드실 몰딩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310458B2 (ja) * 2019-09-03 2023-07-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23003022A (ja) 2021-06-23 2023-0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247A (zh) * 2001-05-15 2003-12-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生产车体板的分开维修部件的方法
JP2010188757A (ja) * 2009-02-16 2010-09-0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4364969A (zh) * 2012-06-13 2015-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构造
CN205168638U (zh) * 2015-11-10 2016-04-2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裙板安装结构
CN205769587U (zh) * 2016-07-07 2016-12-07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88802A (ja) * 2009-02-17 2010-09-0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US20100207428A1 (en) 2009-02-16 2010-08-1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4926214B2 (ja) 2009-07-30 2012-05-09 株式会社ファルテック 自動車用樹脂成形品
JP6547680B2 (ja) * 2016-05-24 2019-07-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6447600B2 (ja) * 2016-09-29 2019-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247A (zh) * 2001-05-15 2003-12-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生产车体板的分开维修部件的方法
JP2010188757A (ja) * 2009-02-16 2010-09-0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4364969A (zh) * 2012-06-13 2015-02-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通信装置的天线配置构造
CN205168638U (zh) * 2015-11-10 2016-04-2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裙板安装结构
CN205769587U (zh) * 2016-07-07 2016-12-07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汽车前门框加强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42470B2 (en) 2019-10-15
JP2018203078A (ja) 2018-12-27
JP6483192B2 (ja) 2019-03-13
US20180346033A1 (en) 2018-12-06
CN108974129B (zh) 2021-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1998B (zh) 车身构造
US7543882B2 (en) Dual cell rear corner pillar for automobiles
US9676257B2 (en) Integrated lateral load-transmittal system
JP4360003B2 (ja) 車両のピラー部構造
CN108974129A (zh) 车辆侧部构造
KR101856248B1 (ko) 측면충돌에 대한 보강부재를 구비한 2도어 또는 3도어 차량
CN102092355A (zh) 用于汽车的车身结构柱和具有车身结构柱的汽车
US20230159106A1 (en) Vehicle body
JP534679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US10683037B2 (en) Sid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030146649A1 (en) Front pillar panel assembl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US9919661B2 (en) Harness protector
KR101846864B1 (ko) 선 루프 차량의 상부 차체 구조
US20190344835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5089769A (ja) アウタミラー取付け構造
JP2020001428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210591332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
CN109987142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4876801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6225364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005319939A (ja) サイドシルガーニッシュの取付構造
CN220447631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保护结构和配备有电池保护结构的车辆
JP2000103360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20001427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3436231B2 (ja) 車両用スポイラ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