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25569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25569A
CN108725569A CN201810330430.8A CN201810330430A CN108725569A CN 108725569 A CN108725569 A CN 108725569A CN 201810330430 A CN201810330430 A CN 201810330430A CN 108725569 A CN108725569 A CN 108725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ck
axial
slit
flange part
bu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304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东勇气
梅谷晃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25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25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62D3/123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sure y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20Connecting steering column to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46Brasses; Bushes; Linings divided or split, e.g. half-bearings or rolled slee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26Racks
    • F16H55/28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16H55/283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using pressure yokes
    • F16H55/285Special device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using pressure yokes with rollers or balls to reduce fri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进行转向轴衬套向壳体的组装而不用使转向轴衬套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1)具备齿条轴(13)、将齿条轴保持为能够在轴向(A)移动的筒状的齿条壳体(20)以及在齿条壳体的轴向端部夹设于齿条轴的外表面与齿条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并将齿条轴支承为能够在轴向滑动的筒状的齿条衬套(80)。齿条壳体(20)具有设置于内表面的环状槽(28)。齿条衬套(80)具有遍及大致整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环状槽(28)嵌合的凸缘部(82)、在轴向贯通的一个贯通狭缝(83)以及包含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位置地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非贯通狭缝(84)。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4月1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8021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其说明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对车辆的转向轮转向的转向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888433号公报)。该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壳体以及转向轴衬套。转向轴是用于对转向轮转向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轴,且是通过向轴向的移动改变转向轮的方向的轴部件。壳体是具有供转向轴插通的插通孔且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件,且将转向轴保持为能够在轴向移动。
转向轴衬套是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件,且在壳体的插通孔内的轴向端部夹设于该壳体的内表面与转向轴的外表面之间。转向轴衬套将插通于壳体的插通孔的转向轴支承为能够在轴向滑动。转向轴衬套具有在第一轴向端部遍及大致整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该凸缘部通过与设置于壳体的内表面的环状槽嵌合,防止转向轴衬套向轴向脱出。
设置有凸缘部的转向轴衬套具有在轴向贯通的贯通狭缝。贯通狭缝在周向设置于至少一个位置。在将该转向轴衬套组装于壳体时,通过使隔开贯通狭缝在周向对置的周向端面彼此抵接,该转向轴衬套的直径缩小,在该直径缩小状态下,将转向轴衬套***壳体内直至凸缘部与环状槽嵌合。
然而,若上述转向轴衬套的贯通狭缝在周向设置于两个以上位置,则由于转向轴衬套被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所以组装性降低。另外,由于允许衬套片偏向周向任一方,所以担心有可能产生转向轴衬套的偏磨损、转向轴与转向轴衬套之间的轻敲声。
另一方面,当在转向轴衬套设置有唯一一个贯通狭缝时,能够避免产生上述组装性降低、偏磨损等。但此时,在转向轴衬套中,确实存在外径缩小贯通狭缝的周向宽度大小的位置,但同时也存在外径不缩小的位置(特别是相对于上述外径缩小周向宽度大小的位置偏移90°的位置)。若转向轴衬套的外径不整体上缩小,则难以将该转向轴衬套***至其凸缘部与壳体的环状槽嵌合。因此,只设置唯一一个贯通狭缝,难以向壳体组装转向轴衬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实现转向轴衬套向壳体的组装而不用使转向轴衬套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与转向轮连结,并通过在轴向移动改变上述转向轮的方向;筒状的壳体,其具有供上述转向轴插通的插通孔,并将上述转向轴保持为能够在上述轴向移动;以及筒状的转向轴衬套,其在上述壳体的轴向端部夹设于上述转向轴的外表面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并将上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在上述轴向滑动,其中,上述壳体具有设置于内表面的环状槽,上述转向轴衬套具有:凸缘部,其遍及大致整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上述环状槽嵌合;一个贯通狭缝,其在上述轴向贯通;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其包含上述凸缘部所设置的轴向位置地沿上述轴向延伸,并且至少一侧的轴向端部闭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闭合转向轴衬套的贯通狭缝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的空隙,能够遍及整周缩小凸缘部的外径。另外,由于转向轴衬套是贯通狭缝设置为唯一一个的衬套,所以无需将转向轴衬套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转向轴衬套向壳体的组装,而不用使转向轴衬套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特征及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的转向轴衬套(其中不包含弹性环)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的转向轴衬套(其中不包含弹性环)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轴衬套(其中不包含弹性环)的侧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转向轴衬套的VI向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转向轴衬套的VII向视图。
图8是通过直线VIII-VIII切断图6所示的转向轴衬套时的剖视图。
图9是在与图8所示的切断位置相同的位置切断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轴衬套(其中包含弹性环)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结构。转向装置1是通过使转向轴即齿条轴沿其延伸的轴向移动而使与该齿条轴的两端分别连结的转向轮转向的装置。
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传动轴10。在转向传动轴10的一个端部连结有车辆驾驶员能够进行旋转操作的方向盘11。转向传动轴10能够旋转地保持于齿条壳体20,该齿条壳体20支承于车体,并且转向传动轴10随着方向盘11的旋转而旋转。在转向传动轴10的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小齿轮12,该小齿轮12构成齿轮齿条机构。
转向装置1具备作为转向轴的齿条轴13,该齿条轴13沿车宽方向即轴向A延伸。在齿条轴13的偏向任一端的位置形成有齿条14,该齿条14与上述小齿轮12一起构成齿轮齿条机构。转向传动轴10的小齿轮12与齿条轴13的齿条14相互啮合。转向传动轴10通过车辆驾驶员的旋转操作(即,转向操作)将施加于方向盘11的扭矩传递至齿条轴13。转向传动轴10的旋转通过上述齿轮齿条机构变换为齿条轴13向轴向A的直线移动。齿条轴13随着转向传动轴10的旋转在轴向A移动。
在齿条轴13的轴向两端部,横拉杆16连结为经由球窝关节15能够摆动。在横拉杆16经由转向节臂17连结有转向轮18。转向轮18通过齿条轴13向轴向A的移动而转向。通过该转向轮18的转向操纵车辆左右转向。
转向装置1具备滚珠丝杠机构30、电动马达40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50。转向装置1能够将电动马达40作为驱动源来辅助车辆驾驶员操作方向盘11旋转时的转向操纵扭矩。转向装置1将电动马达40产生的辅助旋转扭矩,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50传递至作为传动装置的滚珠丝杠机构30,并通过该滚珠丝杠机构30变换为使齿条轴13在轴向A直线移动的力。通过该变换,对齿条轴13施加辅助转向轮18转向的辅助力。转向装置1是所谓齿条并联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滚珠丝杠机构30具有滚珠丝杠部31以及滚珠丝杠螺母(未图示)。滚珠丝杠部31是在齿条轴13的外周面呈螺旋状地卷绕多圈而形成的作为螺纹槽的外周槽。滚珠丝杠螺母是形成为圆筒状且沿轴向A延伸的圆筒部件,并且滚珠丝杠螺母与齿条轴13同轴配置。滚珠丝杠螺母在其内周面具有呈螺旋状地卷绕多圈而形成的作为螺纹槽的内周槽。滚珠丝杠部31的外周槽与滚珠丝杠螺母的内周槽在径向对置配置,并经由通过设置于该滚珠丝杠螺母的导向装置(未图示)无限循环的多个滚珠螺合。
齿条轴13能够向轴向A移动地插通于齿条壳体20并保持于该齿条壳体20。齿条壳体20是形成为大致筒状且沿轴向A延伸的壳体,并覆盖齿条轴13地将齿条轴13保持为能够在轴向A移动。齿条壳体20具有供齿条轴13插通的插通孔20a。齿条壳体20由铝等形成。齿条壳体20具有:小径部21,其具有比齿条轴13的外径稍大的内径;以及大径部22,其具有比小径部21的内径大的内径。
在小径部21连结有供转向传动轴10插通的转向传动轴插通部23。在大径部22收容有滚珠丝杠机构30以及驱动力传递装置50。在大径部22形成有主要将滚珠丝杠螺母以及滚珠包含在内的滚珠丝杠室24。大径部22配置于齿条壳体20的大致轴向中央部。此外,齿条壳体20可以为大径部22以能够收容滚珠丝杠机构30的滚珠丝杠螺母与驱动力传递装置50的方式在轴向A接触分离。
电动马达40收容于在齿条壳体20的大径部22附近固定的外壳41。电动马达40配置为其输出轴相对于齿条轴13的轴向A平行。电动马达40根据来自电子控制装置的指令产生辅助旋转扭矩。通过电动马达40产生的辅助旋转扭矩被传递至驱动力传递装置50。
此外,驱动力传递装置50可以具有:驱动带轮,其安装固定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并具有外齿;从动带轮,其安装固定于滚珠丝杠机构30的滚珠丝杠螺母并具有外齿;以及橡胶带,其形成为带状且形成为环状,并具有与驱动带轮以及从动带轮的外齿啮合的内齿。若从电动马达40向驱动力传递装置50传递辅助旋转扭矩,则滚珠丝杠机构30的滚珠丝杠螺母相对于齿条壳体20的大径部22经由轴承被支承并被驱动旋转,由此齿条轴13经由多个滚珠在轴向A移动。
在上述转向装置1中,若方向盘11被旋转操作,则该转向操纵扭矩传递至转向传动轴10,并且齿条轴13经由由小齿轮12与齿条14构成的齿轮齿条机构在轴向A移动。另外,传递至转向传动轴10的转向操纵扭矩使用扭矩传感器等检测。电动马达40的输出基于转向操纵扭矩以及电动马达40的旋转位置等控制。电动马达40根据来自电子控制单元的指令产生辅助旋转扭矩。若通过电动马达40产生辅助旋转扭矩,则该旋转扭矩经由驱动力传递装置50被传递至滚珠丝杠机构30,并被变换为使齿条轴13在轴向A移动的驱动力。
若齿条轴13在轴向A移动,则经由球窝关节15、横拉杆16以及转向节臂17改变转向轮18的方向。因此,根据转向装置1,能够将驾驶员对转向传动轴10的转向操纵扭矩、以及与该转向操纵扭矩对应的电动马达40的辅助旋转扭矩施加于齿条轴13,使该齿条轴13在轴向A移动,因此能够减少在驾驶员操作方向盘11时所需的转向操纵力。
如图2所示,在转向装置1中,在齿条轴13的轴向两端部分别安装有大径部件60。大径部件60与齿条轴13同轴连结,并具有比齿条轴13的外径大的外径。在大径部件60形成有朝向轴向外侧开口的大致球状的开口孔61。构成球窝关节15的球头的球前端以经由缓冲件62能够转动的方式收容于开口孔61。
在齿条壳体20的轴向两端部(具体而言,在轴向两端彼此的小径部21的轴向外侧端部)分别形成有能够收容大径部件60的大径收容室26。大径收容室26形成为具有比大径部件60的外径大的内径。大径收容室26的内径比齿条壳体20主体(即,插通孔20a)的内径大。
齿条壳体20具有从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限位部27。限位部27从齿条壳体20(具体而言从小径部21)主体的圆筒内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形成为圆环状。限位部27分别设置于齿条壳体20的轴向两侧。限位部27具有限制齿条轴13在轴向A移动超过规定行程的功能。齿条轴13的大径部件60配置于相对于限位部27靠轴向外侧的位置。
在限位部27的轴中心形成有供齿条轴13插通的插通孔27a。插通孔27a与齿条轴13的外形对应地形成为圆形。插通孔27a具有比齿条轴13的外径大且比大径部件60的外径小的直径。限位部27通过与大径部件60的轴向端面抵接,限制连结有该大径部件60的齿条轴13在轴向A移动超过规定行程。限位部27具有耐受来自大径部件60的按压力且限制齿条轴13的移动超过规定行程所需的轴向厚度。
转向装置1具备端部减震器70。端部减震器70是用于吸收大径部件60的轴向端面随着齿条轴13向轴向A的移动而与齿条壳体20的限位部27抵接时的冲击的装置,并且是通过该冲击吸收防止驱动力传递装置50的带齿跳齿等的装置。端部减震器70相对于限位部27在轴向外侧(图2中的左侧)邻接配置。
端部减震器70具有:弹性部件71,其由树脂等形成为圆环状;以及板部件72,其由铁等金属形成为圆筒状且剖面形成为L字状。弹性部件71具有弹性。弹性部件71被板部件72保持并与板部件72一体化。板部件72是与齿条轴13的大径部件60抵接而在轴向A被按压的部件,并且一边对弹性部件71施加由板部件72与齿条壳体20的限位部27的夹持产生的压缩力一边传递冲击。端部减震器70夹设于齿条壳体20的限位部27与齿条轴13的大径部件60之间,使用弹性部件71使齿条轴13与齿条壳体20抵接时的冲击力衰减。
弹性部件71具有从其主体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73。突起部73设置于弹性部件71的轴向的第一端部(即,限位部27侧的轴向端部)。突起部73在弹性部件71的外周面形成为圆环状或者在周向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在齿条壳体20的大径收容室26形成有供弹性部件71的突起部73嵌合的槽部25。弹性部件71的突起部73与齿条壳体20的槽部25具有通过双方的嵌合而将弹性部件71进而板部件72在轴向A定位的功能。
转向装置1具备齿条衬套80。齿条衬套80与齿条轴13对应地设置于齿条轴13的轴向端部侧。齿条衬套80在齿条壳体20的轴向端部夹设于齿条轴13的外表面与齿条壳体20的内表面之间。齿条衬套80是将齿条轴13支承为能够在轴向A滑动的齿条轴用引导衬套。
此外,齿条衬套80可以分别对应于齿条轴13的轴向两端部设置,但也可以仅对应于齿条轴13的轴向一侧设置。该齿条衬套80仅设置于齿条轴13的轴向一侧的理由如下,即,在转向传动轴10的小齿轮12与齿条轴13的齿条14相互啮合的位置偏向齿条轴13的轴向某一方的端部时等,在即便没有齿条衬套80也能保证齿条轴13的支承刚性的轴向端部,无需配置该齿条衬套80。另外,齿条衬套80在收容滚珠丝杠机构30与驱动力传递装置50的齿条壳体20的大径部22配置于齿条壳体20的轴向中央部的构造中特别有用。
齿条衬套80具有衬套主体80a与弹性环80b。衬套主体80a由合成树脂等形成。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以及图9所示,衬套主体80a具有大致形成为圆筒状的主体筒部81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2。
主体筒部81具有齿条轴13能够滑动地插通的插通孔81a。主体筒部81形成为径向厚度成为规定厚度。凸缘部82设置为与主体筒部81的轴向的第一端部(图2中的右侧端部、图3以及图4中的左下侧端部)形成为一体,并从主体筒部81的外表面遍及大致整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82的外径比主体筒部81的外径大。凸缘部82具有规定的轴向厚度。
齿条壳体20具有设置于内表面的环状槽28。环状槽28设置于相对于限位部27靠齿条轴13的轴向中央侧(即,轴向里侧)的位置。齿条壳体20(具体而言,小径部21)的主体内表面形成为,在齿条轴13插通于齿条衬套80的插通孔81a的状态(常态)下,其内径与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的外径大致一致,并且比凸缘部82的外径小。即,齿条衬套80形成为在常态下,其主体筒部81的外径与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大致一致,并且其凸缘部82的外径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大。
环状槽28是供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嵌合的槽。环状槽28的底部的内径与凸缘部82的常态下的外径大致一致或比凸缘部82的常态下的外径稍大。齿条衬套80从齿条壳体20的轴向外侧(即,轴向近前侧)向插通孔20a内***,并在轴向A被定位为凸缘部82与环状槽28嵌合的状态。齿条衬套80以凸缘部82位于比其他部位(具体而言,除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端部以外的轴向中央部、相反侧的轴向端部)靠齿条壳体20的轴向中央侧(即,轴向里侧)的位置的方式被***插通孔20a内。凸缘部82的径向前端部以直径从被***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的轴向***侧的端部朝向与该轴向***侧相反的轴向***侧反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为锥状。
衬套主体80a构成为含有狭缝,以使外径能够遍及整周扩大或缩小。例如,衬套主体80a构成为,以外径比较大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当其从该初始状态被向径向内侧按压时,狭缝被压实,从而原本隔着该狭缝的周向端面彼此抵接,由此外径变小。此外,衬套主体80a构成为,以外径比较小的状态为初始状态,当从该初始状态将齿条轴13插通于插通孔81a而使其向径向外侧按压时,原本隔着狭缝的周向端面彼此远离,由此外径变大。
衬套主体80a具有在轴向A贯通的贯通狭缝83。即,贯通狭缝83是包含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位置地在衬套主体80a的侧面的轴向两端间延伸且开放的空隙,并且贯通狭缝83是在衬套主体80a的轴向两端面分别开口的狭缝。贯通狭缝83设置于衬套主体80a的周向一个位置。衬套主体80a未分离,形成为一体。此外,贯通狭缝83的周向宽度也可以设定为,在该贯通狭缝83的空隙闭合从而原本隔着该贯通狭缝83的周向端面彼此抵接时,在原本隔着该贯通狭缝83的周向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向上,衬套主体80a的凸缘部82的外径缩小该贯通狭缝83的周向宽度大小,从而小于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
衬套主体80a具有在轴向A不贯通的两种狭缝,即第一非贯通狭缝84以及第二非贯通狭缝85。第一非贯通狭缝84是包含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设置有凸缘部82的第一端部的轴向位置地沿轴向A延伸且开放的空隙。第一非贯通狭缝84在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第一端面(图2中的右侧端面、图3以及图4中的左下侧端面)开口,另一方面,在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第二端面(图2中的左侧端面、图3以及图4中的右上侧端面)不开口,在该轴向的第二端部闭合。
第一非贯通狭缝84在周向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4个)。第一非贯通狭缝84以满足以下条件的方式具有规定的周向宽度,并形成于衬套主体80a的周向的规定位置。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形成条件为,在该第一非贯通狭缝84被压实而形成空隙闭合,使得衬套主体80a的原本隔着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端面彼此抵接时,凸缘部82在与衬套主体80a的原本隔着贯通狭缝83的周向端面彼此对置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具体而言,包含90°不同的方向的全部方向)上的外径被缩小至小于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
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构成为,凸缘部82的外径能够遍及衬套主体80a的整周缩小至小于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即,衬套主体80a的凸缘部82在径向外端上的周长(其中,该周长是衬套主体80a在常态时的周长,包含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各周向宽度大小)与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宽度的合计值相减后得到的长度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周长小。
第二非贯通狭缝85是不包含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设置有凸缘部82的第一端部的轴向位置地沿轴向A延伸且开放的空隙。第二非贯通狭缝85在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第一端面(图2中的右侧端面、图3以及图4中的左下侧端面)不开口,在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第一端部闭合。第二非贯通狭缝85在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第二端面(图2中的左侧端面、图3以及图4中的右上侧端面)开口。
第二非贯通狭缝85在周向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例如5个)。第二非贯通狭缝85在相互在周向邻接的两个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位置间沿轴向A延伸。此外,在相互在周向邻接的两个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位置间配置有贯通狭缝83时,无需在上述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位置间配置第二非贯通狭缝85。第二非贯通狭缝85具有在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与环状槽28嵌合而在轴向A被定位时容易将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向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的功能,或者具有在凸缘部82的直径缩小时容易压实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功能。
在衬套主体80a的主体筒部81的外周面设置有卡止槽86。卡止槽86是沿周向延伸并遍及整周形成为环状的槽。卡止槽86以在轴向A隔开间隔邻接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卡止槽86供弹性环80b卡止。弹性环80b与卡止槽86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各弹性环80b是能够与卡止槽86嵌合的例如剖面形成为圆形的环状部件。各弹性环80b是由橡胶、树脂等形成的具有弹性的部件,并形成为在与卡止槽86卡止的状态下各狭缝83、84、85具有规定的周向宽度的程度的大小(具体而言,内径)。弹性环80b具有防止设置有狭缝83、84、85的衬套主体80a的直径过度扩大从而确保对该衬套主体80a的直径扩大的刚性的功能、以及在齿条壳体20内弹性地保持衬套主体80a的功能。
齿条壳体20具有从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限位部29。限位部29相对于环状槽28在轴向里侧(图2中的右侧)邻接配置。限位部29从齿条壳体20(具体而言,小径部21)主体的圆筒内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并形成为圆环状。限位部29是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的轴向端面能够抵接的部位。限位部29具有通过与主体筒部81的轴向端面的抵接来限制齿条衬套80从凸缘部82与环状槽28嵌合的状态(即,固定位置)朝向轴向里侧移动的功能。
在限位部29的轴中心形成有供齿条轴13插通的插通孔29a。插通孔29a与齿条轴13的外形对应地形成为圆形。插通孔29a具有比齿条轴13的外径大且比限位部27的插通孔27a的直径小的直径。限位部29具有限制该齿条衬套80从固定位置向轴向里侧的移动所需的轴向厚度。
另外,端部减震器70配置于相对于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齿条衬套80靠轴向外侧(即,轴向近前侧)的位置。端部减震器70的板部件72具有圆筒部74。圆筒部74是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位,具有比齿条轴13的外径大且比齿条衬套80的外径小的内径。此外,圆筒部74的外径也可以小于齿条衬套80的外径,但优选为该齿条衬套80的外径以上。
圆筒部74的轴向端面是在轴向A与齿条衬套80的轴向外侧(即,轴向近前侧)的轴向端面对置的对置部。圆筒部74以及齿条衬套80以相互对置的轴向端面彼此在轴向A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该分离量设定为,在端部减震器70通过弹性部件71的弹性变形吸收了冲击时,轴向端面彼此也不相互抵接。此外,优选在圆筒部74的轴向端面与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的轴向间,齿条壳体20的内表面与齿条轴13的外表面的缝隙被维持为与齿条衬套80的径向厚度大致相同的径向厚度。
板部件72具有凸缘部75。凸缘部75从圆筒部74的轴向外侧(即,轴向近前侧)的外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75形成为圆环状。凸缘部75是与齿条轴13的大径部件60抵接的抵接部。
接下来说明齿条衬套80的组装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齿条衬套80组装于齿条壳体20的基础上,将该齿条衬套80从齿条壳体20的轴向外侧***插通孔20a内,并朝向轴向里侧压入该齿条衬套80。该齿条衬套80的***、压入在凸缘部82位于轴向***侧的状态下进行,即,以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端部位于相对于该齿条衬套80的轴向中央部靠齿条壳体20的轴向里侧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另外,该齿条衬套80的***、压入例如在如下状态下进行,即通过向径向内侧按压衬套主体80a而将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压实,使得上述狭缝83、84的空隙闭合,从而原本隔着上述狭缝83、84的周向端面彼此形成抵接的状态,亦即该衬套主体80a的外径缩小的状态。
如上述所述,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形成为其内径与常态下的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的外径大致一致且比凸缘部82的外径小。因此,在保持衬套主体80a的外径未缩小的常态状态下,凸缘部82的外径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大,因此无法将齿条衬套80***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内。
与此相对,如上述所述,常态时的衬套主体80a的凸缘部82在径向外端上的周长减去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宽度的合计值而得到的长度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周长小。因此,在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被压实从而衬套主体80a的外径比常态缩小的状态下,凸缘部82的外径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小,因此能够将包含凸缘部82的齿条衬套80***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内。
因此,向齿条壳体20***、压入齿条衬套80在衬套主体80a的外径比常态缩小的状态下进行。然后,将该***、压入进行至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在径向与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对置的轴向位置。若在该状态下例如解除向径向内侧按压衬套主体80a,则通过齿条衬套80自身的弹性,凸缘部82的直径扩大,凸缘部82与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嵌合。而后,向该齿条衬套80的插通孔81a插通齿条轴13。在进行了该齿条轴13的插通的状态下,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的直径进一步扩大。齿条衬套80在凸缘部82与环状槽28嵌合的状态下介于齿条轴13的外表面与齿条壳体20的内表面之间,并将齿条轴13支承为能够在轴向A滑动。
另外,在齿条衬套80组装于齿条壳体20之后,在齿条轴13插通于插通孔81a之前或之后,将端部减震器70组装于齿条壳体20。该端部减震器70的组装以圆筒部74的轴向端面与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空开缝隙对置的方式进行。
以下叙述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作用及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中,齿条衬套80具有从主体筒部81的轴向的第一端部的外表面遍及大致整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82。齿条衬套80还具有在轴向A贯通的贯通狭缝83,并且具有沿轴向A延伸的第一非贯通狭缝84。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均设置为包含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位置地沿轴向A延伸。因此,通过将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双方压实来闭合上述狭缝83、84的空隙,能够将凸缘部82的外径遍及整周缩小。
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构成为凸缘部82的外径能够遍及衬套主体80a的整周缩小至小于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即,在常态下衬套主体80a的凸缘部82在径向外端上的周长减去贯通狭缝83与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宽度的合计值而得到的长度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周长小。因此,在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双方被压实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使凸缘部82的外径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小。
因此,在将齿条衬套80组装于齿条壳体20时,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将包含凸缘部82的齿条衬套80***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内,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该组装,从而能够提高齿条衬套80的组装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齿条衬套80在凸缘部82位于齿条壳体20的轴向里侧的状态下被***插通孔20a内,所以需要在将齿条衬套80适当地组装于齿条壳体20的基础上可靠地使凸缘部82的外径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小。与此相对,根据转向装置1,如上述所述,由于能够可靠地使凸缘部82的外径比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小,所以即便凸缘部82的配置位置位于齿条壳体20的轴向里侧,也能可靠进行齿条衬套80向齿条壳体20的组装,能够提高齿条衬套80的组装性。
另外,齿条衬套80(具体而言,大致圆筒状的衬套主体80a)是只设置有一个在轴向A贯通的贯通狭缝83的引导衬套。即,在衬套主体80a中,在轴向A贯通的狭缝只有贯通狭缝83一个。因此,能够将该大致圆筒状的衬套主体80a形成为一体来使用,而无需使将齿条轴13支承为能够在轴向A滑动的齿条衬套80的衬套主体80a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
因此,根据转向装置1,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该齿条衬套80向齿条壳体20的组装,而不用使齿条衬套80的衬套主体80a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另外,由于衬套主体80a未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所以能够避免齿条衬套80向齿条壳体20的组装性降低。并且,由于难以产生在衬套主体分离为两个以上的衬套片时能产生的衬套片偏向周向某一方,所以能够抑制齿条衬套80的偏磨损以及在齿条轴13与齿条衬套80之间产生的轻敲声。
另外,齿条衬套80具有贯通狭缝83以及第一非贯通狭缝84,并且具有在轴向A延伸的第二非贯通狭缝85。第二非贯通狭缝85不包含衬套主体80a的轴向的设置有凸缘部82的第一端部的轴向位置,但第二非贯通狭缝85是沿轴向A延伸且开放的空隙。因此,由于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的直径容易通过第二非贯通狭缝85缩小,所以能够容易向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
上述第二非贯通狭缝85在相互在周向邻接的两个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位置间沿轴向A延伸。因此,通过存在第二非贯通狭缝85,能够容易使齿条衬套80的原本隔着第一非贯通狭缝84的周向端面彼此抵接,并且能够在凸缘部82的直径缩小时容易压实该第一非贯通狭缝84,因此能够容易向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
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在常态下具有比齿条衬套80的主体筒部81的外径大的外径,并与具有与该凸缘部82的外径大致一致或比该凸缘部82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嵌合。该凸缘部82的径向前端部以直径从被***齿条壳体20的插通孔20a的轴向***侧的端部朝向与该轴向***侧相反的轴向***侧反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因此,在为了将齿条衬套80向齿条壳体20组装而将齿条衬套80***插通孔20a(具体而言,插通孔27a)时,容易***该凸缘部82。
并且,在转向装置1中,由于齿条衬套80通过凸缘部82与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嵌合在轴向A被定位,所以在齿条轴13以插通于齿条衬套80的插通孔81a的状态向轴向A移动地滑动时,能够防止该齿条衬套80向轴向A双方脱出。
齿条壳体20具有相对于环状槽28在轴向里侧邻接设置的限位部29。限位部29是从齿条壳体20的圆筒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可供该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抵接的部位。因此,即便齿条衬套80想向轴向里侧脱出,通过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与齿条壳体20的限位部29抵接,也能够可靠防止齿条衬套80向轴向里侧脱出。
转向装置1具备配置于相对于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靠轴向近前侧的位置的端部减震器70。端部减震器70通过弹性部件71与齿条壳体20的槽部25嵌合在轴向A被定位,端部减震器70从该状态向轴向A脱出被限制。另外,端部减震器70设置为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74并且该圆筒部74的轴向端面在轴向A与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对置。该圆筒部74的轴向端面是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在轴向A对置的对置部。因此,即便齿条衬套80想向轴向近前侧脱出,通过齿条衬套80的轴向端面与端部减震器70的圆筒部74的轴向端面抵接,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该齿条衬套80向轴向近前侧脱出。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能够赋予端部减震器70防止齿条衬套80向轴向A(具体而言,轴向近前侧)脱出的限位功能,因此无需为了确保该限位功能将专用的环状部件嵌入或压入齿条壳体20。因此,能够减少用于构成转向装置1的部件个数,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减少、制造成本的减少。
然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设置于齿条衬套80的轴向的第一端部,第一非贯通狭缝84在齿条衬套80的轴向的第一端面开口且在齿条衬套80的轴向的第二端部闭合。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为齿条衬套80的凸缘部82设置于齿条衬套80的轴向中央部,并且第一非贯通狭缝84至少包含设置有该凸缘部82的轴向位置地沿轴向A延伸,该第一非贯通狭缝84也可以在齿条衬套80的轴向两端面的任一端面均不开口,在齿条衬套80的轴向两端部闭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非贯通狭缝84在周向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凸缘部82的外径能够遍及齿条衬套80的整周缩小至小于齿条壳体20的主体内表面的内径即可,第一非贯通狭缝84也可以仅设置于齿条衬套80的周向一个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条衬套80配置为,在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端部位于比齿条衬套80的轴向中央部靠齿条壳体20的轴向中央侧(即,轴向里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被***插通孔20a内。另外,在插通孔20a内配置有齿条衬套80的轴向区域,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配置于轴向里侧并且相对于限位部29在轴向近前侧邻接配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齿条衬套80也可以配置为,在设置有凸缘部82的轴向端部位于比齿条衬套80的轴向中央部靠齿条壳体20的轴向端部侧(即,轴向近前侧)的位置的状态下被***插通孔20a内,并且齿条壳体20的环状槽28在插通孔20a内的配置有齿条衬套80的轴向区域,配置于轴向近前侧并且相对于限位部29在轴向近前侧隔开缝隙配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构成齿轮齿条机构的齿条轴13作为改变转向轮的方向的转向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不具有齿条齿的轴作为改变转向轮的方向的转向轴,并将其应用于在转向传动轴的端部不具有小齿轮的作为线控转向装置的转向装置。

Claims (8)

1.一种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其与转向轮连结,并通过在轴向移动改变所述转向轮的方向;
筒状的壳体,其具有供所述转向轴插通的插通孔,并将所述转向轴保持为能够在所述轴向移动;以及
筒状的转向轴衬套,其在所述壳体的轴向端部夹设于所述转向轴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之间,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在所述轴向滑动,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设置于内表面的环状槽,
所述转向轴衬套具有:
凸缘部,其遍及大致整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环状槽嵌合;
一个贯通狭缝,其在所述轴向贯通;以及
第一非贯通狭缝,其包含所述凸缘部所设置的轴向位置地在所述轴向延伸,并且至少一侧的轴向端部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凸缘部设置于所述转向轴衬套的第一轴向端部,
所述第一非贯通狭缝在所述转向轴衬套的第一轴向端面开口,并在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轴衬套具有第二非贯通狭缝,该第二非贯通狭缝在相互在周向邻接的两个所述第一非贯通狭缝的周向位置间沿所述轴向延伸,并在所述转向轴衬套的第二轴向端面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轴衬套的所述凸缘部在径向外端上的周长减去所述贯通狭缝与所述第一非贯通狭缝的周向宽度的合计值得到的长度比所述壳体的内表面的周长小。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限位部,该限位部设置于相对于所述环状槽靠轴向里侧的位置,并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端部减震器,该端部减震器具有配置于相对于所述环状槽靠轴向近前侧的位置并形成为圆环状的弹性部件以及保持所述弹性部件的圆筒状的板部件,并且该端部减震器吸收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壳体抵接时的冲击,
所述板部件具有在所述轴向与所述转向轴衬套的轴向端面对置的对置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轴衬套配置为,设置有所述凸缘部的轴向端部位于相对于轴向中央部靠所述壳体的轴向里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前端部以直径从轴向***侧朝向轴向***侧的相反侧扩大的方式形成为锥状。
CN201810330430.8A 2017-04-14 2018-04-13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087255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0215 2017-04-14
JP2017080215A JP2018177019A (ja) 2017-04-14 2017-04-14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25569A true CN108725569A (zh) 2018-11-02

Family

ID=61965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30430.8A Pending CN108725569A (zh) 2017-04-14 2018-04-13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9488B2 (zh)
EP (1) EP3388309B1 (zh)
JP (1) JP2018177019A (zh)
CN (1) CN10872556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8747A (zh) * 2020-07-24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控转向***和转向控制方法
CN113623377A (zh) * 2021-08-23 2021-11-09 山东蓬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限位双防脱轴间差速器结构总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70461B2 (en) * 2017-03-23 2020-12-22 Darrell W. Voss Vehicle component
JP2018192955A (ja) * 2017-05-18 2018-12-0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142238B2 (en) * 2018-09-28 2021-10-1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ravel stop support bushing
US10995799B2 (en) * 2019-04-02 2021-05-04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elf-retaining pulley for steering assembly
US10988171B2 (en) * 2019-04-04 2021-04-27 Honda Motor Co., Ltd. Steering rack stopper
JP7172865B2 (ja) * 2019-06-11 2022-11-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転舵装置
CN115195848B (zh) * 2021-04-08 2024-01-3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转向管柱角度调节的缓冲调节装置及车辆
FR3123880B1 (fr) * 2021-06-14 2024-03-29 Jtekt Europe Sas Palier de guidage d’une crémaillère d’un système de direction
US11293488B1 (en) 2021-07-02 2022-04-05 Alfredo A. Ciotola Compressively resilient bushing
JP2024001907A (ja) * 2022-06-23 2024-01-11 Nskステアリング&コントロール株式会社 操舵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5988A (ja) * 2003-02-25 2004-09-16 Koyo Seiko Co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
JP2006001510A (ja) * 2004-06-21 2006-01-05 Nsk Ltd ラックストロークエンドの衝撃緩和装置
CN101981349A (zh) * 2008-03-31 2011-02-23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衬套轴承以及使用该衬套轴承的齿轮-齿条型汽车转向装置
KR101352307B1 (ko) * 2012-08-20 2014-01-16 주식회사 만도 랙 피니언 방식 조향장치
CN104326015A (zh) * 2013-07-22 2015-02-0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衬套
CN104691606A (zh) * 2013-12-03 2015-06-1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操纵装置
CN105074238A (zh) * 2013-06-05 2015-11-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导向衬套及齿条齿轮式转向齿轮单元
JP2016060417A (ja) * 2014-09-19 2016-04-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ラックブッシュ
CN205524440U (zh) * 2016-01-26 2016-08-3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器及具有该转向器的车辆
CN106335539A (zh) * 2015-07-10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衬套
CN106467128A (zh) * 2015-08-21 2017-03-0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2781U (ja) * 1993-02-08 1994-10-11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ブッシュ固定構造
US6485180B2 (en) * 2001-01-04 2002-11-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xpandable rack bushing
JP4657590B2 (ja) * 2002-08-28 2011-03-23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滑り軸受及びそれを具備した軸受機構
JP4935080B2 (ja) * 2006-01-16 2012-05-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ブッシュ軸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のラック−ピニオン式操舵装置
US7665747B2 (en) * 2006-10-13 2010-02-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teering gear assembly having rack bushing
JP5481777B2 (ja) * 2007-10-23 2014-04-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滑り軸受を具備した軸受機構
KR101277928B1 (ko) * 2009-04-03 2013-06-27 주식회사 만도 랙부시 및 이를 구비한 자동차의 랙 피니언 방식 조향장치
JP5461350B2 (ja) * 2010-09-08 2014-04-0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滑り軸受
KR101743447B1 (ko) * 2011-07-06 2017-06-0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조향장치의 랙부시
GB2522501A (en) 2014-01-23 2015-07-29 Showa Corp Structure of bush bearing
JP6034812B2 (ja) * 2014-01-23 2016-11-30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ブッシュ軸受の構造
JP2017087972A (ja) * 2015-11-10 2017-05-25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転舵軸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5988A (ja) * 2003-02-25 2004-09-16 Koyo Seiko Co Ltd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
JP2006001510A (ja) * 2004-06-21 2006-01-05 Nsk Ltd ラックストロークエンドの衝撃緩和装置
CN101981349A (zh) * 2008-03-31 2011-02-23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衬套轴承以及使用该衬套轴承的齿轮-齿条型汽车转向装置
KR101352307B1 (ko) * 2012-08-20 2014-01-16 주식회사 만도 랙 피니언 방식 조향장치
CN105074238A (zh) * 2013-06-05 2015-11-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导向衬套及齿条齿轮式转向齿轮单元
CN104326015A (zh) * 2013-07-22 2015-02-04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衬套
CN104691606A (zh) * 2013-12-03 2015-06-10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操纵装置
JP2016060417A (ja) * 2014-09-19 2016-04-2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ラックブッシュ
CN106335539A (zh) * 2015-07-10 2017-01-1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衬套
CN106467128A (zh) * 2015-08-21 2017-03-01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CN205524440U (zh) * 2016-01-26 2016-08-31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器及具有该转向器的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38747A (zh) * 2020-07-24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线控转向***和转向控制方法
CN113623377A (zh) * 2021-08-23 2021-11-09 山东蓬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限位双防脱轴间差速器结构总成
CN113623377B (zh) * 2021-08-23 2024-01-16 山东蓬翔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限位双防脱轴间差速器结构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88309A1 (en) 2018-10-17
JP2018177019A (ja) 2018-11-15
EP3388309B1 (en) 2020-04-01
US20180297628A1 (en) 2018-10-18
US10259488B2 (en)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25569A (zh) 转向装置
US11827287B2 (en) Steering angle restricting device
CN104976300B (zh) 滚珠丝杠装置及制造方法、动力转换机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9314835B2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107945B (zh) 转向装置
CN107539360A (zh) Adas轮锁定装置
CN108945084A (zh) 转向装置
EP2863084B1 (en) Structural body for shaft, male member, and female member
DE102008039547A1 (de) Lenkvorrichtung
US20170274925A1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DE102014007939A1 (de) Untersetzer für elektrische Servolenkvorrichtung
CN108025725A (zh) 用于机动车的制动力放大器
CN205916181U (zh) 转向传动轴总成及转向***
CN113811479B (zh) 汽车转向装置
US20170276231A1 (en) Dust cover, steering device, and damper
US20230174140A1 (en) Steering rack bending limiter and steering assembly therewith
CN208344325U (zh) 一种少齿差行星齿轮主动转向***
JP5892369B2 (ja) 後輪操舵装置
JP3661086B2 (ja) 電動式舵取装置
EP3665066A1 (de) Radaufhängung
KR102200843B1 (ko) 전동식 조향장치
JP679077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135820B1 (ko) 조향장치의 유니버설 조인트
CN113825690B (zh) 线控转向型转向设备
US20230021499A1 (en) Steer by wire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