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410B -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8410B
CN108698410B CN201780013580.XA CN201780013580A CN108698410B CN 108698410 B CN108698410 B CN 108698410B CN 201780013580 A CN201780013580 A CN 201780013580A CN 108698410 B CN108698410 B CN 1086984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low path
ink
tank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35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8410A (zh
Inventor
工藤圣真
木村尚己
平泽雄辅
小松勇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365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715425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095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6949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103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827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8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8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液体供给装置具备:第一外壳,其具有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以及能够向液体容纳室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部;第二外壳,其是与第一外壳不同的部件;保持部件,其用于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以及大气连通路径,其使外部与液体容纳室连通。

Description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向液体喷射装置所具有的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2)。现有的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室、使液体容纳室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路径、以及在大气连通路径的途中被间隔壁分隔的空气容纳室。
作为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有喷墨打印机。在喷墨打印机中存在所谓串行喷墨打印机,该串行喷墨打印机具备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的作为液体喷射部的记录头,还具备能够在规定方向上移动的托架。进而,在喷墨打印机中,还存在将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容器搭载在托架上的结构、以及将墨水容纳容器设置在托架的外部的结构。在托架外部具备墨水容纳容器的结构中,墨水容纳容器与托架(记录头)通过墨水供给用的管而连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在装置本体的侧面上具备墨水容纳容器(罐单元),且经由墨水供给用的管向液体喷射头供给墨水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407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2407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5-1167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液体容纳室和空气容纳室被一体地形成。空气容纳室为了抑制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经过大气连通路径向外部流出,具有容纳从液体容纳室流出的液体的容纳功能。由于在液体容纳室中容纳的液体的量及使用环境等的使用条件,空气容纳室为了发挥容纳功能所需要的容积不同。在现有技术中,在液体供给装置的使用条件变更、需要的空气容纳室的容积变更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液体供给装置整体的设计变更。由此,希望有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与液体供给装置的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技术。
此外,有时会因为液体供给装置的姿态的变化等而使液体供给装置具有的流路封闭、不能从液体供给装置向液体喷射头稳定地供给液体。由此,在现有技术中,希望有能够从液体供给装置向液体喷射头稳定地供给液体的技术。
为了使墨水供给用的管从墨水容纳容器延伸到托架,需要在适当的部位设置保持部件以使管不动的方式进行保持。但是,在对应于墨水颜色的增加而配置更多墨水容纳容器的情况下,随着管的增加,保持管的保持部件的数量也增加,进而用于将该保持部件固定的部件也增加,导致成本上升。此外,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装置的大型化。
此外,管除了与墨水容纳容器和托架(记录头)连接的管以外,还有与进行记录头的维护的维护部和容纳废液的废液容纳容器连接的管、以及其他根据需要再设置的管,上述的成本上升及装置的大型化并不限于配置许多墨水容纳容器的情况,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现有的喷墨打印机在如上所述的观点下还有改善的余地。
所以,希望提供一种在具备非移动式的流体容纳容器的结构中、考虑到抑制装置的成本上升及抑制装置的大型化的至少某个方面的液体喷射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供给装置。该液体供给装置具备:第一外壳,其具有能够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室、以及能够向所述液体容纳室注入所述液体的液体注入部;第二外壳,其是与所述第一外壳不同的部件;保持部件,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以及大气连通路径,其使外部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所述大气连通路径具有:空气导入口,其形成在划分所述液体容纳室的壁上,作为用于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导入空气的一端;大气开放口,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上,作为朝向外部开口的另一端;空气容纳室,其是所述第二外壳所具有的空气容纳室,位于所述大气开放口与所述空气导入口之间;以及连接路径,其是将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连接的连接路径,且将所述空气容纳室与所述液体容纳室连通。
根据该技术方案,具有液体容纳室的第一外壳和具有空气容纳室的第二外壳是分体部件。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量或使用环境等液体供给装置的使用条件中发生改变、空气容纳室的结构(例如容积)改变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将液体供给装置整体的结构改变。即,通过将与第一外壳为分体部件的第二外壳的结构改变,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与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的液体供给装置。此外,由于通过保持部件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所以能够抑制因液体供给装置的姿态的变化等而导致的连接路径变形的情况。由此,由于能够从空气容纳室将空气稳定地向液体容纳室导入,所以能够从液体容纳室向液体喷射头稳定地供给液体。
(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持部件是与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连接的部件。
根据该方式,通过由保持部件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直接连接,能够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
(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持部件是以能够从所述第一外壳将所述第二外壳拆卸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外壳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外壳的一部分连接的部件。
根据该方式,通过从第一外壳将第二外壳拆下并安装新的第二外壳,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与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的液体供给装置。
(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持部件是用于将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固定到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不同的其他部件上的部件。
根据该方式,通过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借助于保持部件固定到其他部件上,能够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
(5)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其他部件是容纳所述液体供给装置的容纳部件。
根据该方式,通过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借助于保持部件固定到容纳部件上,能够将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
(6)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内侧空气容纳室,所述内侧空气容纳室构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一部分且用于容纳所述空气,并且位于所述空气容纳室与所述空气导入口之间。
根据该方式,通过第一外壳具有内侧空气容纳室,能够减小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经过大气连通路径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7)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在从所述大气开放口到所述空气导入口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所述空气容纳室具有划分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气体透过且液体不透过的片状部件。
根据该方式,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经过大气连通路径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此外,由于第二外壳由与第一外壳为分体的部件构成,所以在更换片状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二外壳从第一外壳拆下而进行更换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片状部件的更换。
(8)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导入口位于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区域。
根据该方式,即使液体容纳室的液面位置变化,也能够向液体喷射头稳定地供给液体。
(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该液体喷射***具备: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供给流路,其将所述液体喷射头与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连通。
根据该方式,由于划分液体容纳室的第一外壳和划分空气容纳室的第二外壳是分体部件,所以能够准备划分出与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量及使用环境等液体供给装置的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的第二外壳,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构成部件。即,能够不变更液体供给装置整体的结构,而通过改变第二外壳的结构而容易地提供具有与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的液体供给装置。此外,由于通过保持部件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所以能够抑制因液体供给装置的姿态的变化等而导致连接路径变形的情况。由此,由于能够从空气容纳室将空气稳定地向液体容纳室导入,所以能够从液体容纳室向液体喷射头稳定地供给液体。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作为具备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保持部件以及大气连通路径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的装置实现。即,该装置既可以具有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外壳。此外,该装置既可以具有也可以不具有第二外壳。此外,该装置既可以具有也可以不具有保持部件。此外,该装置既可以具有也可以不具有大气连通路径。根据这样的各种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节省资源化、制造的容易化、使用便利性的提高等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的至少一个。此外,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各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都能够应用到该装置中。
(10)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喷嘴;流体容纳容器,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和气体的至少一方,是不与所述液体喷射部一起移动的非移动式;流路部件,其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连接;以及流路保持部,其位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且能够保持所述流路部件。
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保持所述流路部件的流路保持部位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的上部,所以能够抑制液体喷射装置向平面方向的大型化。此外,由于所述流路保持部位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的上部,所以在装置的组装时能够从上方操作,操作性得到提高。
(11)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流路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保持该流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保持部件上。
根据该方式,由于能够保持所述流路部件的流路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保持所述流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保持部件上,所以与将所述流路保持部设置在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所述容器保持部件不同的地方的结构相比,与液体等流体相关的构成部件较为集中,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者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1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流体容纳容器包括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以及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重叠的第二流体容纳容器。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包括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以及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重叠的第二流体容纳容器,所以在设置多个流体容纳容器的结构中,特别能够抑制装置向平面方向的大型化。
(1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位于比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流路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一流路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二流路部件,在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件中至少所述第一流路部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上方。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位于比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流路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一流路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二流路部件,在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件中至少所述第一流路部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上方,所以能够从上方进行所述第一流路部件的设置操作,操作性变得容易。
(1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位于比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靠上方的位置,所述流路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一流路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二流路部件,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件在保持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保持部件的上方、并且以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及所述第二流路部件的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件在保持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保持部件的上方被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所以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抑制伴随着流路部件扩张而产生的流路部件的设置空间的扩大。此外,由于以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及所述第二流路部件的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所以一方流路部件能够抑制另一方流路部件的浮起,进而与在两者流路部件上设置专用的抑制浮起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高度方向上的流路部件的设置空间的扩大。除此以外,通过流路部件的浮起被抑制,还能够抑制与液体喷射装置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干涉。
(15)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保持电气配线的配线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所述容器保持部件上。
根据该方式,由于保持电气配线的配线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所述容器保持部件上,所以与确保用于设置所述配线保持部的专用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16)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喷嘴;液体罐,其能够容纳液体;连接流路部件,其与所述液体罐连接;缓冲罐,其通过所述连接流路部件而与所述液体罐连接;液体供给路径部件,其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液体;以及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覆盖部件具备保持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和所述液体供给路径部件的流路保持部。
根据该方式,由于将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覆盖部件具备保持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和所述液体供给路径部件的流路保持部,所以与将所述流路保持部相对于专用的设置用部件设置在别的位置处的结构相比,与液体相关的构成部件较为集中,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者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17)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具有:废液罐,其将经由所述液体喷射部的所述喷嘴排出的废液回收;以及废液流路部件,其与所述废液罐连接,用于将所述废液回收,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所述废液流路部件。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所述废液流路部件,所以与液体相关的构成部件较为集中,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者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18)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流路保持部将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和所述废液流路部件以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重叠的方式保持。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流路保持部将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和所述废液流路部件以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重叠的方式保持,所以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抑制伴随着流路部件扩张而产生的流路部件的设置空间的扩大。此外,由于以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及所述废液流路部件的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所以一方流路部件能够抑制另一方流路部件的浮起,进而与在两者流路部件上设置专用的抑制浮起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高度方向上的流路部件的设置空间的扩大。除此以外,通过抑制流路部件的浮起,还能够抑制与液体喷射装置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干涉。
(19)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覆盖部件具备保持电气配线的配线保持部。
根据该方式,由于所述覆盖部件具备保持电气配线的配线保持部,所以与确保用于设置所述配线保持部的专用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20)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沿着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隙配置,使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部的所述喷嘴排出的维护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间隙中。
根据该方式,通过将所述液体罐、所述缓冲罐、所述维护单元这些沿着装置前后方向配置,能够抑制装置的左右方向的大型化。
(21)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沿着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左右方向配置。
根据该方式,通过将所述液体罐、所述缓冲罐这些沿着装置左右方向配置,能够抑制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大型化。
(22)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喷嘴;多个液体罐,其能够容纳液体;缓冲罐,其经由连接流路部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液体罐连接;以及保持部件,其将所述多个缓冲罐一体地保持。
根据该方式,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部,其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喷嘴;多个液体罐,其能够容纳液体;缓冲罐,其经由连接流路部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液体罐连接;以及保持部件,其将所述多个缓冲罐一体地保持。由于多个缓冲罐被保持部件一体地保持,所以容易紧凑地集中,能够抑制大型化。
另外,本发明也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除了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液体喷射装置以外,还能够以这些装置的制造方法、这些装置的制造装置、被这些装置喷射液体的对象物等的方式实现。此外,本发明的液体供给装置也可以以经由副罐等向液体喷射头供给液体的方式来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的概略图。
图2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的概略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大气开放口到液体导出部的路径的图。
图4是用于对墨水供给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液体供给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参考例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变形方式的保持部件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变形方式的保持部件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从大气开放口到液体导出部的流路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的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在使操作部转动到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的状态下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使扫描仪部及墨罐的盖相对于装置本体为打开状态时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装置本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从斜下方侧观察到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16是构成装置本体的记录单元及墨水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墨水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维护单元及废墨罐的立体图。
图19是墨罐的立体图。
图20是容器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墨水供给单元中的缓冲罐及废墨罐的立体图。
图22是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表示墨罐与缓冲罐的关系的墨罐及缓冲罐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墨管的布管状态的墨水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24是容器保持部件的流路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25是容器保持部件的配线保持部及电气配线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容器保持部件中的缓冲罐的配置位置的变更例的墨水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27是将缓冲罐的配置位置改变后的容器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在装置本体内缓冲罐的配置的变更例的打印机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在装置本体内缓冲罐的配置的变更例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液体喷射***;110:打印机;111:操作面板;112:箱体;114:液体喷射头;116:排出部;118:托架;118a:液体供给针;119:控制部;120、120C、120M、120Y、120K:副罐;125:托架单元;130:容纳部件;140:前面壳体;141:铰链;145:侧面壳体;150、150C、150M、150Y、150K、150T、150a:液体供给装置;155、155A、155B:保持部件;155B1:第一保持部件;155B2:第二保持部件;156、156a:大气连通路径;160、160a:第一外壳;162、162a:液体容纳室;163:液体导出部;164:内侧空气容纳室;166、166a: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8:液体注入部;170、170a:第二外壳;172、172a:空气容纳室;176、176a: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7:大气开放部;179:大气开放口;199:管;101:前面;102:背面;103:左侧面;104:右侧面;105:顶面;106:底面;202:液体接纳部;204:液体贮存室;206:过滤器;208:液体流动路径;502:第一保持部件;503:第二保持部件;504:支架;505:螺钉;506:螺孔;510:第一支架;512:螺钉;514:螺孔;520:第二支架;522:螺钉;524:螺孔;562:连接路径;562a:第一连接路径;564:第二连接路径;568:连接形成部件;601:第一液体容纳室壁;602: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3: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4:第四液体容纳室壁;605:第五液体容纳室壁;606: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7:角部;615:分隔壁;667:一端;668、668a:空气导入口;669:另一端;681:栓部件;690:第二上游侧连接口;692:第一下游侧连接口;701: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2:第二空气容纳室壁;703: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4: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5:第五空气容纳室壁;706: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64:大气侧连接部;766:空气侧连接口;766a:第一上游侧连接口;768:一端;769:另一端;772:片状部件;d1:水位差;10:打印机;12:装置本体;14:扫描仪;16:操作部;18:介质排出托盘;20:介质容纳部;21:墨罐部;21a:显示部;22、22A、22B、22C、22D、22E:墨罐;22a:墨水容纳部;22b:墨水注入部;22d:墨水注入口;23:箱体;24:盖;26:托架;28:驱动电机;30:从动滑轮;32:无端带;34:中转连接器;36:供墨管;38:记录头;40:介质支承部件;42:输送辊对;44:电源部;46:墨水供给单元;48:紧固部件;50:维护单元;52:基座部件;52a、52b:紧固部;54、88: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a:缓冲罐保持部;54b:连接管容纳部;54c:供墨管容纳部;54d:配线保持部;56、56A、56B、56C、56D、56E:缓冲罐;56a:底面;58:废液罐;59:流体容纳容器;60: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2:墨水注入口盖;64:连接管;65:流路部件;66:罩部;66a:罩;68:抽吸泵;70:废墨管;72:废液罐安装部;74:第一流路保持部;76:第二流路保持部;78:第一废液管;80:第二废液管;82:接头部件;84:电缆;86:接触端子;88a:缓冲罐保持部;IL:最高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有时仅在最初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则省略该结构的说明。
A.第一实施方式:
A-1.液体喷射***的结构:
图1及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1的概略图。图1表示液体喷射***1的使用状态下的外观。图2表示液体喷射***1的注入状态下的外观及内部构造(虚线)的一部分。在图1及图2中,描绘了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X轴与打印机110的“宽度方向”对应。同样,Y轴与打印机110的“进深方向”对应,Z轴与打印机110的“高度方向”对应。即,打印机110被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规定的水平的设置面上。此外,在图1及图2中,将+Z轴方向(即纸面上侧)也称作铅直上方,将-Z轴方向(即纸面下侧)也称作铅直下方。另外,在图3以后的图中,也根据需要而描绘了与图1、图2对应的方向的X轴、Y轴以及Z轴。
液体喷射***1(图2)具备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10和四个液体供给装置150。打印机110是所谓的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10通过向纸张等的记录介质上喷出作为液体(液滴)的墨水,从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
在液体喷射***1的使用状态下,液体供给装置150如图1所示那样被收纳在打印机110的内部。此外,在液体喷射***1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10为能够进行印刷动作的状态。在液体喷射***1的注入状态下,液体供给装置150如图2所示那样露出于打印机110的外部,成为能够向液体供给装置150注入墨水的状态。以后,将在使用状态时液体供给装置150采取的姿态也称作“使用姿态”。另一方面,将在注入状态时液体供给装置150采取的姿态也称作“注入姿态”。在使用姿态和注入姿态下,液体供给装置150具有的液体注入部168的朝向不同。在使用姿态下,液体注入部168朝向水平方向开口,在注入姿态下,液体注入部168朝向铅直向上方向开口。另外,根据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使用姿态下液体注入部168朝向具有水平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在注入姿态下液体注入部168向具有铅直向上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
打印机110(图2)具备操作面板111、箱体112、排出部116、控制部119、托架单元125以及容纳部件130。托架单元125包括托架118及四个副罐120。四个副罐120容纳着颜色不同的墨水。具体而言,四个副罐120是容纳黑色墨水的副罐120K、容纳青色墨水的副罐120C、容纳品红色墨水的副罐120M、以及容纳黄色墨水的副罐120Y。墨水可以使用颜料墨水或染料墨水等的各种墨水。四个副罐120被搭载在托架118上。在本说明书中,在将四个副罐120K~120Y不区别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标号“120”。
箱体112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箱体112具备前面(第一面、第一壁)101、背面(第二面、第二壁)102、左侧面(第一侧面、第一侧壁)103、右侧面(第二侧面、第二侧壁)104、顶面(第三面、第三壁)105以及底面(第四面、第四壁)106。由六个各面101~106构成作为打印机110的外壳的箱体112。前面101与背面102对置。同样,左侧面103与右侧面104对置。前面101、背面102、左侧面103、右侧面104是相对于打印机110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左侧面103和右侧面104分别与前面101以及背面102相交。另一方面,顶面105与底面106对置。顶面105、底面106是相对于打印机110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垂直”或“大致水平”,除了完全“垂直”或“水平”的意思以外,还包括大体上“垂直”或“水平”的意思。即,各面101~106不是完全的平面,而容许凹凸等,只要在外观上是大体上“垂直”或大体上“水平”即可。
上述的X轴方向是左侧面103与右侧面104对置的方向。同样,Y轴方向是前面101与背面102对置的方向。Z轴方向是顶面105与底面106对置的方向。
操作面板111和排出部116被设置在箱体112的前面101上。操作面板111包括用于操作打印机110的各部的多个按钮和表示打印机110的状态的显示部(LED等)。通过操作面板111的操作,例如切换打印机110的电源ON/OFF等。排出部116将已印刷的记录介质排出。
托架118被设置在箱体112的内部。托架118能够在主扫描方向(纸宽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该移动通过步进电机(未图示)的驱动而通过同步带(未图示)来进行。在托架118的下表面上装备着液体喷射头114。从该液体喷射头114所具有的多个喷嘴将墨水喷射到纸张等的记录介质上而进行印刷。另外,同步带及托架118等的构成打印机110的各种零件通过被容纳到箱体112内部而被保护。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头114为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液体喷射头114也可以是遍及主扫描方向(X轴方向)的整体而延伸、且位置被固定的行打印头。
容纳部件130在使用状态下将液体供给装置150容纳在箱体112的内部。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容纳部件130也可以在使用状态下在箱体112的外部的位置处将液体供给装置150容纳在内部。容纳部件130被设置在箱体112的前面101的右侧部分上。容纳部件130如图2所示,具有构成前面101的一部分的板状的前面壳体140、以及被连接在前面壳体140的+X轴方向侧端部上的板状的侧面壳体145。前面壳体140及侧面壳体145是矩形状。在前面壳体140的下部,设置有用来将前面壳体140固定到箱体112上并使前面壳体140能够以下部为支点向箭头YR方向旋转的铰链141。在前面壳体140上,可拆装地安装有液体供给装置150。前面壳体140在图1所示的使用状态(使用姿态)下相对于设置面大致垂直,在图2所示的注入状态(注入姿态)下与设置面大致平行。使用者在向液体供给装置150注入墨水时,通过以铰链141为支点使前面壳体140及侧面壳体145向图1所示的箭头YR方向旋转,从而使液体供给装置150从使用姿态向注入姿态变化。在注入姿态下,使用者从后述的液体注入部168将墨水向液体供给装置150内注入。侧面壳体145在使用姿态及注入姿态下相对于设置面大致垂直。
四个液体供给装置150(图2)容纳着与四个副罐120容纳的颜色对应的墨水。即,液体供给装置150K容纳黑色墨水,液体供给装置150C容纳青色墨水,液体供给装置150M容纳品红色墨水,液体供给装置150Y容纳黄色墨水。墨水可以使用颜料墨水或染料墨水等的各种墨水。液体供给装置150能够容纳比副罐120多的量的墨水。在本说明书中,在将四个液体供给装置150K~150Y不区别而使用的情况下,使用标号“150”。
四个液体供给装置150(图2)沿着X轴方向排列配置。液体供给装置150具备用来将墨水向内部(后述的液体容纳室)注入的液体注入部168、随着墨水的消耗而向内部导入空气的大气开放口179、以及连接在后述的管199上、用来将墨水朝向托架单元125导出的液体导出部。
容纳有各颜色的墨水的液体供给装置150通过作为液体供给流路的管199而与用于容纳对应的颜色的墨水的副罐120连接。管199由合成橡胶等的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当从液体喷射头114喷射墨水,副罐120的墨水被消耗时,液体供给装置150的墨水经由管199向副罐120供给。副罐120与液体喷射头114连通。由此,液体喷射***1能够持续长时间不中断动作而连续地继续印刷。如以上这样,管199使液体喷射头114与液体供给装置150连通。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副罐120而经由管199从液体供给装置150向液体喷射头114直接供给墨水。
A-2.液体供给装置的概况:
在说明液体供给装置150的详细的结构之前,为了理解的容易,对从液体供给装置150向打印机110供给墨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大气开放口179到液体导出部163的路径的图。以下的说明中的“上游”、“下游”,以作为从大气开放口179朝向液体导出部163的流体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
从大气开放口179到液体导出部163的路径(流路)大体上被分为大气连通路径156和液体容纳室162。大气连通路径156具有作为与液体容纳室162连接的一端的空气导入口668、以及作为向大气开放的另一端的大气开放口179。此外,在液体容纳室162上形成有液体注入部168。
大气连通路径156使液体供给装置150的外部与液体容纳室162连通。大气连通路径156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大气开放部177、空气容纳室172以及连接路径562。
大气开放部177将外部的大气(空气)向空气容纳室172导入。大气开放部177具有形成在一端的大气侧连接部764和形成在另一端的大气开放口179。大气开放口179朝向外部开口。大气开放口179形成大气连通路径156的一端(上游端)。大气侧连接部764与空气容纳室172连接。大气侧连接部764是流体能够流通的开口。大气侧连接部764在空气容纳室172开口。
空气容纳室172位于大气开放口179与空气导入口668之间。空气容纳室172的流路截面积比连接路径562的流路截面积大。为了使空气容纳室172容纳从液体容纳室162流入到大气连通路径156中的墨水从而抑制墨水向大气开放口179侧流入,空气容纳室172具有规定的容积。也可以基于使用液体供给装置150的使用条件计算出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向大气连通路径156侧流入的量(流入量),并将空气容纳室172的容积设为流入量以上的容积。所谓使用条件,是指容纳到液体容纳室162中的墨水的量、以及在配置液体供给装置150的环境下设想的温度变化量及气压变化量。
连接路径562将空气容纳室172与液体容纳室162连接。连接路径562具有形成在上游端的空气侧连接口766、以及形成在下游端的空气导入口668。连接路径562随着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的消耗而将空气容纳室172的空气向液体容纳室162导入。在使用姿态下,在空气导入口668处形成与大气直接接触的液面,通过从空气导入口668向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中导入空气(气泡),从而向液体容纳室162导入空气。即,空气导入口668形成了用于向液体容纳室162导入空气的大气连通路径156的一端。包括空气导入口668的连接路径562优选的是流路截面积小到能够形成弯月面(液面架桥)的程度。
液体容纳室162能够容纳用于向液体喷射头114供给的墨水。在液体容纳室162上连接有液体导出部163。液体导出部163是与管199连接的部分。液体导出部163的一端667朝向外部开口,另一端669在液体容纳室162开口。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经由液体导出部163及管199向液体喷射头114供给。在液体供给装置150与管199(图2)连接之前的未使用状态下,一端667被可剥离的膜等密封。
液体注入部168能够向液体容纳室162注入墨水。液体注入部168是筒状的部件,一端与液体容纳室162连接,另一端朝向外部开口。液体注入部168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下可装卸地安装有栓部件。使用者在向液体容纳室162注入墨水时,从液体注入部168将栓部件拆下。
另外,以上说明的路径只不过是一例,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也可以在大气连通路径156的途中,设置将流路与流路连接的连接部件、以及用于抑制液体向上游的流入的透湿防水部件(例如,气液分离膜)等。此外,也可以在从大气开放口179到液体导出部163的路径中还设置以上未描述的其他的路径。
为了使理解更加容易,使用图4对液体供给装置150向副罐120供给墨水的原理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对从液体供给装置150向副罐120的墨水供给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在图4中,表示了从-X轴方向侧观察使用姿态下的液体供给装置150的情况下的液体供给装置150的示意图。此外,在图4中,示意地表示了管199及托架单元125的内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利用马利奥特瓶的原理而将墨水向打印机110供给。
液体供给装置150的液体导出部163和副罐120的液体接纳部202经由管199而连接。副罐120由聚苯乙烯或聚乙烯等的合成树脂成形。副罐120具备液体贮存室204、液体流动路径208以及过滤器206。在液体流动路径208中,***有托架118的液体供给针118a。在墨水中混入了异物等的杂质的情况下,通过过滤器206捕捉该杂质,从而防止杂质向液体喷射头114的流入。通过从液体喷射头114的抽吸,液体贮存室204的墨水在液体流动路径208、液体供给针118a中流动,并向液体喷射头114供给。被供给到液体喷射头114中的墨水经由喷嘴而朝向外部(记录介质)喷射。
在以注入姿态从液体注入部168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室162中之后、将液体注入部168用栓部件681密封而成为使用姿态的情况下,液体容纳室162内的空气增加,液体容纳室162成为负压。进而,通过从液体喷射头114抽吸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从而液体容纳室162被维持为负压。
在使用姿态下,空气导入口668位于液体容纳室162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区域。即,在使用姿态下,空气导入口668设置在液体容纳室162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的一半以下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导入口668形成在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底面的壁602的附近。通过这样,即使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被消耗而使液体容纳室162的液面LF下降,与大气直接接触的液面(大气接触液面)LA也持续长时间被维持为一定的高度。此外,在使用姿态下,空气导入口668配置为位于比液体喷射头114低的位置。
通过液体贮存室204的墨水被液体喷射头114抽吸,液体贮存室204成为规定的负压以上。当液体贮存室204成为规定的负压以上时,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经由管199而向液体贮存室204供给。即,流出到液体喷射头114中的量的墨水从液体容纳室162自动地向液体贮存室204中补充。换言之,通过使与因墨水液面(大气接触液面)LA同液体喷射头114的铅直方向的高度的差而产生的水位差d1相比,来自打印机110侧的抽吸力(负压)一定程度地变大,从而墨水从液体容纳室162向液体贮存室204供给。
当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被消耗时,空气容纳室172的空气经由连接路径562作为气泡G向液体容纳室162导入。由此,液体容纳室162的液面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与大气直接接触的大气接触液面LA的高度被维持为一定,所以水位差d1被维持为一定。即,通过液体喷射头114的规定的抽吸力,能够稳定地从液体供给装置150向液体喷射头114供给墨水。
A-3.液体供给装置的结构:
图5是液体供给装置150的示意图。在图5中描绘了使用状态下的X轴、Y轴以及Z轴。液体供给装置150具备第一外壳160、作为与第一外壳160不同的部件的第二外壳170、保持部件155以及连接路径562。
第一外壳160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一外壳160形成液体供给装置15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第一外壳160具有能够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室162、以及能够将墨水注入到液体容纳室162中的液体注入部16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外壳160划分液体容纳室162。第一外壳160由聚丙烯等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60也可以由一体成形的凹形状的合成树脂和将凹形状的开口密封的膜形成。此外,第一外壳160也可以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
第一外壳160是半透明或透明的外壳,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容纳室162的液面。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外壳160的划分形成液体容纳室162的壁部的一部分是半透明或透明的,以使得在使用姿态及注入姿态下能够从外部确认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的状态。此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60也可以不是半透明或透明的。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液体容纳室162中配置用于检测液体剩余量的传感器机构。作为传感器机构,可以举出浸在墨水中的状态与没有浸在墨水中的状态下输出的信号不同的一对电极、棱镜或压电振动元件等的机构。
第一外壳160由第一液体容纳室壁(第一液体容纳室面)601、第二液体容纳室壁(第二液体容纳室面)602、第三液体容纳室壁(第三液体容纳室面)603、第四液体容纳室壁(第四液体容纳室面)604、第五液体容纳室壁(第五液体容纳室面)605、第六液体容纳室壁(第六液体容纳室面)606以及角部607形成。由第一~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1~606及角部607形成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一外壳160。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6是位于纸面里侧的壁,在图5中被第五液体容纳室壁605遮挡。
第一液体容纳室壁601与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对置。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与第四液体容纳室壁604对置。第五液体容纳室壁605与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6对置。角部607是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中的第四液体容纳室壁604侧的部分向外方突出的壁部。在使用姿态下,角部607从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向铅直向下方向侧突出。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对置”,是指包括在中间没有配置其他的部件而直接相面对的方式、以及在中间配置有其他部件的方式的概念。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6与第一液体容纳室壁601及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相交。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两个要素(例如壁或面)“相交”,是指两个要素相互实际相交的状态、在将一方的要素延长的情况下与另一方的要素相交的状态、在相互延长的情况下延长的部分相交的状态的某种状态。
在使用姿态下,第一液体容纳室壁601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顶面,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底面。此外,在使用姿态下,第三~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3~606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侧面。
在注入姿态下,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顶面,第四液体容纳室壁604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底面。此外,在注入姿态下,第一、第二、第五、第六液体容纳室壁601、602、605、606构成液体容纳室162的侧面。
液体注入部168的一端与液体容纳室162连接,另一端朝向外部开口。在使用姿态下,液体注入部168朝向水平方向开口。液体注入部168是从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突出的筒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注入部168设置在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中的距第一液体容纳室壁601比距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更近的一侧。
液体供给装置150具有形成连接路径562的一部分的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是从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向外方突出的筒状的部件。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通过与第一外壳160一体成形而形成。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的一端668在液体容纳室162开口,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的另一端669朝向外部开口。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从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中的第二液体容纳室壁602附近突出。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与后述的连接形成部件568的一端部连接。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的一端668成为上述的空气导入口668。空气导入口668形成在第一外壳160中的划分液体容纳室162的壁(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上。
在向液体容纳室162中注入墨水之后的墨水的上限量的位置处,液体容纳室162中容纳有直到由虚线表示的上限线LLA为止的墨水。在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被消耗时的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的下限量的位置处,墨水面到达由虚线表示的下限线LLB。所谓墨水的上限量,是指在注入姿态下当使用者从液体注入口58注入墨水时,将墨水注入到了由在液体容纳室162上形成的记号等设定的位置时的墨水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的上限量被设定为当从注入姿态变化为使用姿态时、墨水的液面位于液体注入口68的稍稍下侧的程度。此外,所谓墨水的下限量,是指在使用姿态下由在液体容纳室162上形成的记号等设定的需要注入墨水时的墨水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的下限量被设定为在使用姿态下墨水的液面位于比空气导入口668及液体导出部163稍靠上侧的程度的量。
第二外壳170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二外壳170形成液体供给装置15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第二外壳170具有空气容纳室172。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容纳室172由第二外壳170划分。第二外壳170由聚丙烯等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第二外壳170相对于第一外壳160可装卸地连接。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壳170也可以由一体成形的凹形状的合成树脂、以及将凹形状的开口密封的膜形成。此外,第二外壳170也可以将多个部件组合而形成。
第二外壳170既可以是半透明或透明的以使得能够从外部对内部进行目视确认,也可以不是半透明或透明的。
第二外壳170由第一空气容纳室壁(第一空气容纳室面)701、第二空气容纳室壁(第二空气容纳室面)702、第三空气容纳室壁(第三空气容纳室面)703、第四空气容纳室壁(第四空气容纳室面)704、第五空气容纳室壁(第五空气容纳室面)705以及第六空气容纳室壁(第六空气容纳室面)706形成。由第一~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01~706形成了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二外壳170。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06是位于纸面里侧的壁,在图5中被第五空气容纳室壁705遮挡。
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与第二空气容纳室壁702对置。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与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对置。第五空气容纳室壁705与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06对置。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06与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及第二空气容纳室壁702相交。
在使用姿态下,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构成空气容纳室172的顶面,第二空气容纳室壁702构成空气容纳室172的底面。此外,在使用姿态下,第三~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03~706构成空气容纳室172的侧面。
在注入姿态下,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构成空气容纳室172的顶面,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构成空气容纳室172的底面。此外,在注入姿态下,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空气容纳室壁701、702、705、706构成空气容纳室172的侧面。
大气开放部177是筒状的部件。大气开放部177在使用姿态下配置在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中的距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比距第二空气容纳室壁702更近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气开放部177配置在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中的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附近。另外,大气开放部17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筒状,例如也可以是形成在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上的通孔。此外,大气开放部177的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第三空气容纳室壁703,例如也可以是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等的其他的壁。如以上这样,包括大气开放口179的大气开放部177设置在第二外壳170上。
液体供给装置150具有形成连接路径562的一部分的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是从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向外方突出的筒状的部件。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通过与第二外壳170一体成形而形成。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的一端768在空气容纳室172开口,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的另一端769朝向外部开口。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从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中的第二空气容纳室壁702附近突出。在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上,连接有后述的连接形成部件568的另一端部。
连接形成部件568是具有挠性的管。连接形成部件568的一端部可拆卸地与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连接,另一端部可拆卸地与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连接。由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连接形成部件568以及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形成连接路径562。如以上这样,连接路径562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连接。此外,连接路径562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位于空气容纳室172与液体容纳室162之间。
保持部件155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由保持部件155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连结。保持部件155是将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与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连接的部件。此外,保持部件155构成为能够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
保持部件155具有第一保持部件502和第二保持部件503。第一保持部件502是安装在第一外壳160上的面接合件(surface fastener)。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件502安装在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上。第二保持部件503是安装在第二外壳170上的面接合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件503安装在与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对置的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上。第一保持部件502和第二保持部件503被可相互剥离地粘贴。通过将第一保持部件502从第二保持部件503剥下,能够从第一外壳160解除第二外壳170的连结。即,保持部件155构成为能够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
A-4.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具有液体容纳室162的第一外壳160和具有空气容纳室172的第二外壳170是分体部件(图5)。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的量或使用环境等的液体供给装置150的使用条件发生改变、空气容纳室172的结构(例如容积)改变的情况下,也不需要改变液体供给装置150整体的结构。即,通过将与第一外壳160为分体部件的第二外壳170的结构改变,并将改变后的第二外壳170(即,新的第二外壳170)与第一外壳160连接,从而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与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172的液体供给装置150。
图6是用于说明参考例的液体供给装置150T的图。图6的左侧的图是注入姿态下的液体供给装置150T的图,右侧的图是使用姿态下的液体供给装置150T的图。参考例的液体供给装置150T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的不同点在于,液体供给装置150T不具有保持部件155、以及第二外壳170在注入姿态和使用姿态下是相同的姿态。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是同样的结构,所以对于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液体供给装置150T由于不具有保持部件155,所以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没有被维持为一定。即,能够使第一外壳160和第二外壳170独立动作。例如,在使用姿态和注入姿态下,仅划分液体容纳室162的第一外壳160的姿态变化,划分空气容纳室172的第二外壳170的姿态不变化。在此情况下,由于反复进行使用姿态和注入姿态这两个姿态的变化,因此可能发生构成连接路径562的连接形成部件568缠绕、或被其他部件(例如,第一外壳160、第二外壳170或图1所示的箱体112)夹入的情况。由此,有可能发生如下情况:连接形成部件568具有未设想到的小的曲率,因弯折或被压扁等而导致较大地发生变形,因此不能顺畅地进行从容纳室172经由空气导入口668向液体容纳室162的空气的供给。由此,有可能发生如下情况:不能随着液体容纳室162的墨水的消耗而向液体容纳室162进行空气的导入,因此不能从液体容纳室162朝向液体喷射头114稳定地进行墨水的供给。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保持部件155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由此,能够抑制起因于液体供给装置150的姿态的变化等而导致的连接路径562变形的情况。由此,因为能够从空气容纳室172将空气稳定地向液体容纳室162导入,所以能够从液体容纳室162向液体喷射头稳定地供给墨水。
此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保持部件155是与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和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连接的部件(图5)。由此,通过由保持部件155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直接连接,能够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
此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保持部件155是与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和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连接、以使得能够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的部件(图5)。由此,通过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并安装新的第二外壳170,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与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172的液体供给装置150。
A-5.保持部件155的变形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155具有作为面接合件的第一保持部件502及第二保持部件503,但只要是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的部件,并不限定于面接合件。
A-5-1.第一种变形方式:
以下,说明与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和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连接、以使得能够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的保持部件的变形方式。
图7是用于说明变形方式的保持部件155A的图。保持部件155A也可以是螺钉机构。保持部件155A具有支架504、两个螺钉505以及两个螺孔506。支架504安装在第一外壳160上。支架504具有与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相面对的板状部件,在板状部件上形成有供螺钉505***并穿过的通孔。在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上形成有将螺钉505紧固的螺孔506。通过在将螺钉505***并穿过到支架504的通孔中的状态下紧固到螺孔506中,使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连结。由此,能够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此外,能够通过将螺钉505从螺孔506拆下而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
此外,在其他的变形方式中,保持部件155也可以是粘接剂。具体而言,也可以借助于能够通过加热等而剥离的粘接剂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连接。
此外,保持部件155也可以是使用利用材料的弹性而通过嵌入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固定的卡扣配合的机构。例如,也可以将具有爪部的弹性变形的第一部件安装到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上,在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上设置爪部嵌入的嵌合部。
此外,保持部件155也可以是磁铁。只要将第一磁铁配置到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上、将第二磁铁配置到第四空气容纳室壁704中的与第一磁铁相面对的位置处就可以。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以不同磁极彼此相面对的方式配置。此外,保持部件155也可以是用于将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与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粘贴的双面胶带。
A-5-2.保持部件的第二种变形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一种变形方式中,保持部件155、155A是将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与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直接连接的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保持部件也可以是将第一外壳160和第二外壳170固定到与液体供给装置150不同的其他部件上的部件。以下,说明其具体例。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种变形方式的保持部件155B的图。保持部件155B具有第一保持部件155B1和第二保持部件155B2。
第一保持部件155B1具有第一支架510、螺钉512以及螺孔514。第一支架510安装在第一外壳160(详细地讲,第三液体容纳室壁603)上。在第一支架510上,形成有供螺钉512***并穿过的通孔。螺孔514形成在容纳部件130的侧面壳体145上。通过将螺钉512在***并穿过第一支架510的通孔的状态下紧固到螺孔514中,从而将第一外壳160固定到侧面壳体145上。
第二保持部件155B2具有第二支架520、螺钉522以及螺孔524。第二支架520安装在第二外壳170(详细地讲,第一空气容纳室壁701)上。在第二支架520上,形成有供螺钉522***并穿过的通孔。螺孔524形成在容纳部件130的侧面壳体145上。通过将螺钉522在***并穿过第二支架520的通孔的状态下紧固到螺孔524中,从而将第二外壳170固定到侧面壳体145上。
上述的第二种变形方式的保持部件155B是用于将第一外壳160和第二外壳170固定到与液体供给装置150不同的其他部件(在此是侧面壳体145)上的部件。由保持部件155B将第一外壳160与第二外壳17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在该保持部件155B中,第一保持部件155B1与第一外壳160的一部分连接,第二保持部件155B2与第二外壳170的一部分连接。此外,在采用该保持部件155B的情况下,也能够从第一外壳160将第二外壳170拆下。
另外,在第二种变形方式中,将第一外壳160和第二外壳170借助于保持部件155B固定的其他部件是容纳部件130的侧面壳体14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箱体112(图1)的一部分,还可以是与箱体112或容纳部件130不同的其他部件。
B.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a的从大气开放口179到液体导出部163的流路的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的不同点在于,大气连通路径156a串联地具有两个空气容纳室(空气容纳室172a及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以及具有将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与液体容纳室162a间连接的新的第二连接路564。关于其他的结构,在液体供给装置150a和液体供给装置150中是同样的,所以对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大气连通路径156a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空气容纳室172a、第一连接路径562a、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以及第二连接路径564。液体容纳室162a能够容纳用于向液体喷射头114供给的墨水。
空气容纳室172a具有划分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气体透过且液体不透过的片状部件(气液分离膜)772。在片状部件772中,例如可以使用戈尔特斯(注册商标:GORE-TEX)。
第一连接路径562a将空气容纳室172a与内侧空气容纳室164连接。第一连接路径562a具有形成在上游端的第一上游侧连接口766a和形成在下游端的第一下游侧连接口692。第一上游侧连接口766a在空气容纳室172a开口。第一下游侧连接口692在内侧空气容纳室164开口。在此,第一连接路径562a相当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中记载的“连接路径”。
第二连接路564将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与液体容纳室162a连接。第二连接路564具有形成在上游端的第二上游侧连接口690和形成在下游端的空气导入口668a。第二上游侧连接口690在内侧空气容纳室164开口。空气导入口668a形成在划分液体容纳室162a的壁615上。液体导入口668a在液体容纳室162a开口。在使用姿态下,在空气导入口668a处,形成有与大气直接接触的液面,通过从空气导入口668a将空气(气泡)导入到液体容纳室162a的墨水中,从而将空气导入到液体容纳室162a中。即,空气导入口668a形成了用于将空气向液体容纳室162a导入的大气连通路径156a的一端。包括空气导入口668a的第二连接路径564优选的是流路截面积较小为能够形成弯月面(液面架桥)的程度。
图10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150a的图。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图5)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液体供给装置150a具备第一外壳160a、作为与第一外壳160a不同的部件的第二外壳170a以及保持部件155B。
第一外壳160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160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外壳160a具有内侧空气容纳室164和第二连接路564,关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外壳160是同样的,所以对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第一外壳160a的外形是柱状。液体容纳室162a、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以及第二连接路564通过第一外壳160a而划分。即,第一外壳160a具有液体容纳室162a、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以及第二连接路564。液体容纳室162a和内侧空气容纳室164通过设置在第一外壳160a的内侧的分隔壁615而划分。第二连接路564的流路截面积比内侧空气容纳室164或空气容纳室172a的流路截面积小。
空气导入口668a在使用姿态下位于液体容纳室162a中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区域。即,在使用姿态下,空气导入口668a设置在液体容纳室162a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的一半以下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导入口668a形成在构成液体容纳室162a的底面的壁602的附近。
第二外壳170a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外壳170的不同点在于,由第二外壳170a划分的空气容纳室172a的容积比由第二外壳170划分的空气容纳室172的容积小。关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二外壳170是同样的,所以对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第二外壳170a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空气容纳室172a通过第二外壳170a而划分。空气容纳室172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容纳室172相比容积较小,其容积减小的量为液体供给装置150a所具有的内侧空气容纳室164的容积。
第一连接路径562a将第一外壳160a与第二外壳170a连接。第一连接路径562a具有从第一外壳160a向外方突出的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a、从第二外壳170a向外方突出的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a以及连接形成部件568。第一外壳侧流路部166a及第二外壳侧流路部176a是筒状的部件。
第一外壳160a和第二外壳170a的相互的位置关系通过保持部件155B而保持为一定。保持部件155B是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种变形方式(图8)同样的结构。另外,作为用于将第一外壳160a与第二外壳170a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保持为一定的保持部件,也可以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55(图5)、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中记载的保持部件(例如磁铁)。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点上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具有液体容纳室162a的第一外壳160a和具有空气容纳室172a的第二外壳170a是分体部件。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室162a的墨水的量或使用环境等的液体供给装置150a的使用条件发生改变、空气容纳室172a的结构(例如容积)改变的情况下,也不需要改变液体供给装置150a整体的结构。即,通过将与第一外壳160a为分体的部件的第二外壳170a的结构改变,并将改变后的第二外壳170a(即,新的第二外壳170a)与第一外壳160a连接,从而能够容易地提供具有与使用条件对应的空气容纳室172a的液体供给装置150a。
此外,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空气容纳室172a具有片状部件772。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液体容纳室162a的墨水通过大气连通路径156a漏出到外部的可能性。在此,在超过片状部件772的寿命、或片状部件772被墨水浸湿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将片状部件772更换为新的片状部件772。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由于第二外壳170a由与第一外壳160a分体的部件构成,所以在将片状部件772更换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二外壳170a从第一外壳160a拆下而进行更换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片状部件772或具有片状部件772的第二外壳170a的更换。
此外,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第一外壳160a具有构成大气连通路径156a的一部分、用于容纳空气的内侧空气容纳室164。该内侧空气容纳室164位于空气容纳室172a与空气导入口668a之间。由此,能够减小液体容纳室162a的墨水通过大气连通路径156a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C.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中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例如也可以进行以下这样的变形。
C-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壳160、160a的外形及第二外壳170、170a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或柱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侧视(从-X轴方向侧观察时)中是椭圆或圆形,还可以是多边形。此外,第一外壳160、160a的外形及第二外壳170、170a的外形也可以具有球状或球面。
C-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155、155A、155B构成为,能够从第一外壳160、160a将第二外壳170、170a拆卸,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保持部件155、155A、155B也可以构成为,不能从第一外壳160、160a将第二外壳170、170a拆卸。例如,保持部件也可以是通过焊接而安装在第一外壳160、160a和第二外壳170、170a上的部件。
C-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空气容纳室172a具有片状部件772,但也可以不具有片状部件772。
C-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装置150、150a进行利用马利奥特原理的墨水供给,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液体容纳室162、162a的液面也可以是与大气接触的液面。即,也可以水位差d1随着液体容纳室162、162a的墨水的消耗而变化。
D.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在使操作部转动到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的状态下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使扫描仪部及墨罐的盖相对于装置本体成为打开状态时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14是装置本体的外观立体图。图15是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从斜下方侧观察到的托架的立体图。图16是构成装置本体的记录单元及墨水供给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墨水供给单元的立体图。图18是维护单元及废墨罐的立体图。图19是墨罐的立体图。图20是容器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21是墨水供给单元中的缓冲罐及废墨罐的立体图。图22是表示装置高度方向上的墨罐与缓冲罐的关系的墨罐及缓冲罐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墨管的布管状态的墨水供给单元的立体图。图24是容器保持部件中的流路保持部的立体图。图25是容器保持部件中的配线保持部及电气配线的立体图。图26是表示容器保持部件中的缓冲罐的配置位置的变更例的墨水供给单元的立体图。图27是将缓冲罐的配置位置改变后的容器保持部件的立体图。图28是表示在装置本体12内缓冲罐的配置的变更例的打印机的俯视图。图29是表示在装置本体12内缓冲罐的配置的变更例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在各图中表示的X-Y-Z坐标系中,X方向表示托架的主扫描方向(移动方向)、即记录装置的宽度方向,Y方向表示记录装置的进深方向,Z方向表示装置高度方向。另外,在各图中,将+X方向侧设定为装置左侧,将-X方向侧设定为装置右侧,将+Y方向设定为装置前面侧,将-Y方向侧设定为装置背面侧,将+Z轴方向侧设定为装置上方侧,将-Z轴方向侧设定为装置下方侧。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坐标系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坐标系相同。
D-1.打印机的概要:
参照图11至图14,对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10进行说明。打印机10具备装置本体12、以及相对于装置本体12能够转动地配置在装置本体12的上部的扫描仪14。
在装置本体12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设置有操作部16。在操作部16上,如图11至图14所示那样,设置有液晶面板等的显示单元、以及具备多个输入用按钮或开关等的输入单元。并且,操作部16如图12所示那样,相对于装置本体12能够转动到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而安装。
此外,如图12所示,当成为操作部16相对于装置本体12转动到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的状态时,容纳在装置本体12中的介质排出托盘18露出。介质排出托盘18构成为,能够在容纳于装置本体12内的位置(参照图12的实线部)与被从装置本体12抽出到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的位置(参照图12的双点划线部)之间进退。
此外,参照图1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操作部16的背面侧,配置有向打印机10中的驱动要素供给电力的、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电源部44。此外,电源部44向设置在装置本体12内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供给电力。
此外,在装置本体12中,在介质排出托盘18的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相对于装置本体12从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能够插拔地安装有能够容纳介质的介质容纳部20。
此外,参照图13,扫描仪14构成为能够以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为转动支点而相对于装置本体12转动,并且能够切换相对于装置本体12关闭的姿态(参照图11及图12)和打开的姿态(参照图13)。
此外,在图11至图14中,在装置本体12的装置宽度方向右方端部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设置有墨罐部21。墨罐部21具备多个墨罐22(参照图16及图17)、将多个墨罐22覆盖的箱体23、以及相对于箱体23能够转动地安装的盖24。另外,墨罐22、后述的缓冲罐56及废液罐58构成为非移动式的流体容纳容器59。
墨罐部21配置为,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于关闭姿态的扫描仪14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五个墨罐22,在各墨罐22中,分别容纳有作为“液体”的黑色、品红色、黄色、青色、照片黑色的墨水。此外,在墨罐部21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设置有能够确认各墨罐22中的墨水的剩余量的显示部21a。
并且,当扫描仪14成为相对于装置本体12打开的姿态时,在墨罐部21中设置在箱体23的上部、将墨罐22的上部覆盖的盖24完全露出。盖24相对于箱体23能够转动地安装。并且,在盖24完全露出的状态下,通过如图13所示那样使盖24相对于箱体23转动,能够使墨罐22的上部露出。另外,关于墨罐22的结构在后面叙述。
接着,参照图14,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墨罐部21的背面侧配置有托架26。作为一例,托架26构成为,能够在装置本体12内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往复运动。当更具体地说明托架26的驱动机构时,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托架26的背面侧设置有驱动电机28。
在驱动电机28的驱动轴上,设置有未图示的驱动滑轮。此外,在装置本体12内,相对于驱动滑轮(未图示)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且能够相对于驱动滑轮从动旋转地设置有从动滑轮30。在驱动滑轮(未图示)和从动滑轮30上,架设有无端带32(也参照图16)。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无端带32的至少一部分在托架26的背面侧端部被托架26把持。并且,当驱动电机28旋转驱动时,无端带32被向与驱动电机28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驱动,使托架26在装置宽度方向上移动。另外,作为一例,在装置本体12内,图14所示的托架26的位置被设定为托架26的起始位置。
此外,如图14所示,在托架26上安装着多个中转连接器34。并且,各中转连接器34经由作为“液体供给路径部件”的供墨管36而与墨罐22连接。此外,如图15所示,在托架26的下部,设置有作为“液体喷射部”的记录头38。在记录头38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喷射墨水的多个喷嘴。
此外,在图14中,在记录头38的下方设置有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的介质支承部件40。此外,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介质支承部件40的背面侧设置有输送辊对42。
在此,如果对打印机10的介质的记录动作进行说明,则容纳在介质容纳部20中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供纸单元而给送到输送辊对42。并且,输送辊对42夹持介质,并将介质向在记录头38的下方侧与记录头38对置的区域送入。并且,被介质支承部件40支承的介质在与记录头38对置的面上接受从记录头38的喷嘴喷射的墨水。由此,在介质中在与记录头38对置的面上实施记录。并且,将被进行记录后的介质朝向在装置本体12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突出的介质排出托盘18排出。
D-2.关于墨水供给单元:
接着,参照图16至图25对墨水供给单元46进行说明。参照图16,墨水供给单元46以相对于装置本体12可装卸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安装在装置本体12上的状态下形成装置本体12的一部分。作为一例,墨水供给单元46经由紧固部件48而安装在装置本体1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部件48构成为螺钉部件。并且,参照图17至图19,在基座部件52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附近的位置,设置有两处紧固部52a。此外,参照图17、图18及图21,在基座部件52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端部上设置有紧固部52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紧固部52a、52b中分别穿过各两个紧固部件48,并将紧固部件48相对于装置本体12紧固,从而将墨水供给单元46连接到装置本体12上。即,墨水供给单元46借助于四个紧固部件48而安装到装置本体12上。
接着,参照图17对墨水供给单元46的结构详细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虽然在图17、图18、图23中在墨水供给单元46侧图示了后述的维护单元50,但是如图16所示,维护单元50则配置在装置本体12侧。
参照图17,墨水供给单元46具备安装到装置本体12上的基座部件52。在基座部件52上具备:墨罐22、作为“容器保持部件”及“覆盖部件”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作为“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缓冲罐56、作为“第二流体容纳容器”的废液罐58、以及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
如图17所示,多个墨罐22配置在基座部件52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此外,缓冲罐56及废液罐58配置在基座部件52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并且,在基座部件52的装置进深方向上,在墨罐22与缓冲罐56及废液罐58的间隙中配置有维护单元50。
D-3.关于墨罐:
参照图17及图19,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罐22具备五个墨罐22A、22B、22C、22D、22E(以下,在不区分的情况下,简称作墨罐22)。并且,墨罐22A在装置宽度方向上比其他墨罐22B、22C、22D、22E的宽度尺寸大。即,墨罐22A的墨水容纳量设定为比其他墨罐22B、22C、22D、22E的墨水容纳量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罐22A中容纳有黑色墨水。
进而,如图22所示,墨罐22具备在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沿装置进深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墨水容纳部22a、以及从墨水容纳部22a朝向装置高度方向上方突出的墨水注入部22b。并且,在墨水注入部22b的上部设置有墨水注入口22d。
此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墨罐部21上,可转动地安装有能够在将墨水注入口22d封闭的状态与开放的状态之间切换的墨水注入口盖62。此外,参照图19,在各墨罐22的墨水容纳部22a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的下部,连接有向托架26的记录头38供给墨水的供墨管36。此外,在各墨罐22的墨水注入部22b的上部,连接有作为“第一流路部件”及“连接流路部件”的连接管64的一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最左方的墨罐22A,引出了各两个供墨管36及连接管64。另外,关于供墨管36及连接管64在后面叙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墨管36、连接管64、后述的第一废液管78以及第二废液管80构成流路部件65。作为一例,流路部件65构成为挠性的管部件。
D-4.关于维护单元:
如图17、图23所示,作为一例,维护单元50具备罩部66和抽吸泵68。在托架26位于起始位置的情况下,罩部66位于托架26的记录头38的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
罩部66具备罩66a,该罩66a在托架26位于起始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在覆盖记录头38的覆盖状态、以及从记录头38离开的非覆盖状态之间切换。罩部66和抽吸泵68通过图23所示的废墨管70而连接。在罩66a覆盖记录头38的覆盖状态下,当使抽吸泵68驱动时,经由连接罩部66与抽吸泵68的废墨管70使罩66a产生负压。
通过该负压,能够从记录头38的喷嘴进行墨水的抽吸,从而能够将喷嘴的堵塞及气泡混入消除。此外,在罩部66中产生的废墨被抽吸泵68经由废墨管70抽吸。
D-5.关于废液罐:
在此,参照图18,在基座部件52中在维护单元50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设置有废液罐安装部72。并且,废液罐58从基座部件52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可插拔地安装在废液罐安装部72上。并且,废液罐58构成为,在被安装在废液罐安装部72上的状态下能够容纳罩部66中抽吸的废液(废墨)。另外,关于维护单元50与废液罐58之间的流路等在后面叙述。
D-6.关于第一容器保持部件:
接着,参照图19至图20对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进行说明。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沿着装置进深方向延伸。并且,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如图17所示那样以覆盖废液罐58的至少一部分上方的方式安装在基座部件52上。
参照图20,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上,在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形成有保持缓冲罐56的缓冲罐保持部54a。此外,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中,在缓冲罐保持部54a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朝向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延伸设置有连接管容纳部54b。并且,在连接管容纳部54b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端部,设置有朝向装置宽度方向左方延伸的供墨管容纳部54c。
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安装在基座部件52上的状态下,如图19及图22所示,连接管容纳部54b及供墨管容纳部54c的至少一部分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位于墨罐22的墨水容纳部22a的上部,且覆盖墨水容纳部22a。
此外,如图19所示,一端与各墨罐22的墨水容纳部22a连接的供墨管36被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的供墨管容纳部54c保持并引导,并且在向装置宽度方向左方延伸后,另一端与托架26的中转连接器34(参照图14)连接。
此外,参照图21,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的缓冲罐保持部54a中,配置有多个缓冲罐56A、56B、56C、56D、56E(以下,在不区分的情况下,简称作缓冲罐56)。另外,缓冲罐56设置有与墨罐22相同的数量。并且,缓冲罐56A、56B、56C、56D、56E分别对应于墨罐22A、22B、22C、22D、22E。具体而言,在各缓冲罐56上,连接有与对应的墨罐22连接的连接管64的另一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罐56A上连接有与墨罐22A连接的两根连接管64的另一端。
作为一例,在装置宽度方向右方,从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朝向背面侧依次配置有四个具有相同容积的缓冲罐56E、56D、56C、56B。并且,在装置宽度方向左方,配置有容积比四个缓冲罐56B、56C、56D、56E大的缓冲罐56A。
此外,如图17及图23所示,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以覆盖多个缓冲罐56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上。并且,各连接管64从各缓冲罐56朝向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的上部引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缓冲罐56在装置高度方向上配置在废液罐58的上方。此外,多个缓冲罐56的至少一部分和废液罐58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在装置宽度方向及装置进深方向的至少一方上重叠。
在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的上部,如图17及图23所示,设置有作为“流路保持部”的第一流路保持部74。第一流路保持部74抑制连接管64在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的上部浮起到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此外,第一流路保持部74将从各缓冲罐56引出的连接管64集中为束状并向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引导。
连接管64在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端部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延伸,并被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的连接管容纳部54b接收。并且,连接管64沿着连接管容纳部54b向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延伸。并且,连接管64当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到墨罐22的墨水注入部22b的背面侧时,将朝向改变为装置高度方向上方侧而延伸,并与墨水注入部22b的上部连接。
另外,在连接管容纳部54b上,设置有作为“流路保持部”的第二流路保持部76。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着在连接管容纳部54b内沿装置进深方向延伸的连接管64的至少一部分,抑制连接管64在装置高度方向上浮起。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64构成为将各三根管一体化的多连管。通过该结构,在第二流路保持部76中构成为,只要将一体化的三根连接管64中的一根保持,其余的两根就也被保持到连接管容纳部54b内。
D-7.墨罐与缓冲罐的关系:
在此,参照图22对墨罐22与缓冲罐56的关系进行说明。各缓冲罐56通过连接管64而与墨罐22连接。并且,例如在打印机10的周围的气温上升时,如果是墨水注入口盖62将墨水注入口22d封闭的状态,则墨罐22内的气压变高,有可能发生容纳在墨罐22中的墨水被压出到缓冲罐56内的情况。
作为一例,各缓冲罐56中的墨水容纳量被设定为与通过连接管64而连接的墨罐22的墨水容纳量大致相同的量或其以上的量。因而,即使容纳在墨罐22中的墨水流入到缓冲罐56内,也能够防止或抑制墨水从缓冲罐56漏出。另外,墨罐22经由缓冲罐56与大气连通。
进而,图22所示的带有标号IL的虚线,表示在装置高度方向上容纳在墨罐22内的墨水的液面的最高高度。作为一例,缓冲罐56的墨水容纳空间的底面56a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定在与被容纳在墨罐22中的墨水的液面的最高高度IL对应的高度。并且,缓冲罐56的墨水容纳空间的底面56a的装置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优选的是设定在比最高高度IL高的位置。
通过该结构,例如在墨罐22内的气压上升而墨水流入到缓冲罐56内的状态下,通过使墨水注入口盖62转动而将墨水注入口22d开放;或者由于打印机10的周围的气温下降,从而使墨罐22内的气压下降,所以缓冲罐56内的墨水经由连接管64而向墨罐22内送回。
D-8.关于维护单元与废液罐的关系:
接着,参照图18、图21、图23及图24,对维护单元50与废液罐58的关系进行说明。参照图18及图23,维护单元50和废液罐安装部72通过作为“废液流路部件”及“第二流路部件”的第一废液管78和第二废液管80而连接。此外,第一废液管78与第二废液管80通过接头部件82而连接。
如图23所示,维护单元50、更具体地讲是抽吸泵68与第一废液管78的一端连接。并且,从抽吸泵68延伸的第一废液管78延伸到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的连接管容纳部54b内,并被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
在此,参照图24,被引导到连接管容纳部54b内的第一废液管78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位于连接管64的上方。此外,作为一例,第一废液管78在第二流路保持部76的周围向图24中的顺时针方向绕一周,然后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并且,如图23所示,第一废液管78的另一端通过接头部件82而与第二废液管80连接。另外,在图24中省略了接头部件82及第二废液管80的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了使第一废液管78绕第二流路保持部76的周围一周的结构,但也可以对应于第一废液管78的长度而适当设定成不围绕第二流路保持部76的周围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结构、或者使其绕第二流路保持部76的周围两周以上的结构。即,第二流路保持部76不仅保持在第一废液管78的上方以使第一废液管78不浮起到装置高度方向上方,还作为第一废液管78的长度调节部而发挥功能。
接着,如图21所示,接头部件82与第二废液管80的一端连接。并且,第二废液管80从连接管容纳部54b内伸出并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延伸,另一端与废液罐安装部72连接。因而,在废液罐58被安装在废液罐安装部72上的状态下,维护单元50的抽吸泵68经由第一废液管78、接头部件82、第二废液管80以及废液罐安装部72而与废液罐58连接。由此,被抽吸泵68抽吸的废液(废墨)被送往废液罐58,并容纳到废液罐58中。
D-9.关于废液罐与控制部的关系:
接着,参照图23及图25,对废液罐58与控制部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0的装置本体12内,设置有未图示的控制部。该控制部构成为具备多个电气部件的电路基板,控制打印机10的动作等。并且,从未图示的控制部朝向废液罐安装部72延伸有作为“电气配线”的电缆84。另外,作为一例,电缆84构成为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
电缆84如图14所示,在装置本体12内,在托架26的移动区域的装置进深方向前面侧从装置宽度方向的左方向右方延伸。并且,如图23所示,在墨罐22的墨水容纳部22a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电缆84将朝向从装置宽度方向改变为装置进深方向,并沿着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的连接管容纳部54b的侧部向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延伸。
并且,沿着连接管容纳部54b的侧部延伸到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的电缆84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中,被设置在缓冲罐保持部54a与连接管容纳部54b之间的配线保持部54d保持,并向装置高度方向下方侧延伸,并与废液罐安装部72连接。在废液罐安装部72上,如图25所示设置有接触端子86。接触端子86与电缆84连接。
此外,在废液罐58中,在与图25所示的接触端子86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存储介质(未图示)。存储介质构成为,保持废液罐58中的废墨容纳量等的信息。并且,在废液罐58被安装在废液罐安装部72上的状态下,废液罐58的存储介质与接触端子86接触,从而存储介质与接触端子86电连接。由此,存储在废液罐58的存储介质中的信息向设置在装置本体12内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发送。
D-10.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成了在覆盖缓冲罐56的上部的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上设置第一流路保持部74的结构,但也可以设定成不用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覆盖缓冲罐56、而在缓冲罐56的上部设置第一流路保持部74来保持连接管64的结构。
(2)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成了将保持电缆84的配线保持部54d设置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上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设定成用缓冲罐56等保持电缆84的结构。
(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成了将维护单元50设置在装置本体12侧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设定成将维护单元50设置在墨水供给单元46侧的结构。
(4)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成了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的缓冲罐保持部54a上、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两列配置缓冲罐56A、56B、56C、56D、56E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如图26及图27所示那样,将缓冲罐56在装置宽度方向上配置为一列。具体而言,如图27所示,在第一容器保持部件88上不设置连接管容纳部而仅设置缓冲罐保持部88a。并且,作为一例,也可以以缓冲罐56A位于装置进深方向最背面侧的方式依次配置缓冲罐56。
(5)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成了将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及缓冲罐5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配置在墨罐部21的背面侧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如图28及图29所示那样,设定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电源部44的位置即操作部16的装置进深方向背面侧,沿着装置宽度方向配置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及缓冲罐56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为将多个缓冲罐56沿着装置宽度方向依次配置的结构。
如果总结上述说明,则打印机10具备:记录头38,其具有能够喷射墨水的喷嘴;流体容纳容器59,其能够容纳墨水及气体的至少一方,是不与记录头38一起移动的非移动式;流路部件65,其与流体容纳容器59连接;以及第一流路保持部74,其位于流体容纳容器59的上部,能够保持连接管64。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保持连接管64的第一流路保持部74位于流体容纳容器59的上部,所以能够抑制打印机10向平面方向的大型化。此外,由于第一流路保持部74位于流体容纳容器59的上部,所以在装置的组装时能够从上方操作,操作性得到提高。另外,“第一流路保持部74位于流体容纳容器59的上部”中的“位于上部”,并不限于第一流路保持部74直接设置在流体容纳容器59之上的方式,而是指在高度方向的位置关系中第一流路保持部74位于流体容纳容器59的上方,是也包括第一流路保持部74经由其他部件而配置在流体容纳容器59的上方的方式的含义。
第一流路保持部74设置在流体容纳容器59或保持流体容纳容器59的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上。此外,第二流路保持部76设置在保持流体容纳容器59(缓冲罐56)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上。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保持连接管64的第一流路保持部74设置在流体容纳容器59或保持流体容纳容器59的第二容器保持部件60上,能够保持连接管64的第二流路保持部76设置在保持流体容纳容器59(缓冲罐56)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上,所以与将第一流路保持部74及第二流路保持部76设置在与流体容纳容器59或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不同的地方的结构相比,与墨水相关的构成部件较为集中,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者使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流体容纳容器59包括缓冲罐56、以及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缓冲罐56重叠的废液罐58。根据该结构,在设置有多个流体容纳容器59的结构中,特别能够抑制装置向平面方向的大型化。
缓冲罐56位于比废液罐58靠上方的位置,流路部件65包括与缓冲罐56连接的连接管64、以及与废液罐58连接的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中的至少连接管64被保持在缓冲罐56的上方。根据该结构,能够从上方进行连接管64的设置操作,操作性变得容易。
流体容纳容器59包括缓冲罐56、以及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缓冲罐56重叠的废液罐58,缓冲罐56位于比废液罐58靠上方的位置,流路部件65包括与缓冲罐56连接的连接管64、以及与废液罐58连接的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在保持缓冲罐56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的上方、并且以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的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在保持缓冲罐56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的上方被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所以在水平方向上能够抑制伴随着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扩张而产生的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的设置空间的扩大。此外,由于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以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所以一方流路部件能够抑制另一方流路部件的浮起,进而与在两者流路部件中设置专用的抑制浮起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高度方向上的流路部件的设置空间的扩大。除此以外,通过抑制流路部件的浮起,还能够抑制与打印机10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干涉。
保持电缆84的配线保持部54d设置在流体容纳容器59或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上。根据该结构,与确保用于设置配线保持部54d的专用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打印机10具备具有能够喷射墨水的喷嘴的记录头38、能够容纳墨水及气体的至少一方的墨罐22、与墨罐22连接的连接管64、通过连接管64而与墨罐22连接的缓冲罐56、从墨罐22朝向记录头38供给墨水的供墨管36、以及覆盖墨罐22和缓冲罐56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具备保持连接管64和供墨管36的第二流路保持部76及供墨管容纳部54c。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覆盖墨罐22和缓冲罐56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具备保持连接管64和供墨管36的第二流路保持部76及供墨管容纳部54c,所以与将第二流路保持部76及供墨管容纳部54c相对于专用的设置用部件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的结构相比,与墨水相关的构成部件较为集中,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者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具有将经由记录头38的喷嘴排出的废液(废墨)回收的废液罐58、以及与废液罐58连接、用于将废液回收的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所以与墨水相关的构成部件较为集中,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或者装置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第二流路保持部76将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以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保持。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水平方向上伴随着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扩张而产生的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的设置空间的扩大。此外,由于连接管64、第一废液管78及第二废液管80以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第二流路保持部76保持,所以一方的流路部件能够抑制另一方的流路部件的浮起,进而与在两者的流路部件上设置专用的抑制浮起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高度方向上的流路部件的设置空间的扩大。除此以外,通过抑制流路部件的浮起,还能够抑制与打印机10的其他构成要素的干涉。
第一容器保持部件54、88具备保持电缆84的配线保持部54d。
根据该结构,与确保用于设置配线保持部54d的专用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墨罐22和缓冲罐56沿着打印机10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隙配置,使墨水从记录头38的喷嘴排出的维护单元5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间隙中。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墨罐22、缓冲罐56、维护单元50这些部件沿着装置前后方向配置,能够抑制装置的左右方向的大型化。
墨罐22和缓冲罐56沿着打印机10的装置左右方向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装置的前后方向的大型化。
打印机10具备具有能够喷射墨水的喷嘴的记录头38、多个墨罐22、经由连接流路部件分别与多个墨罐22连接的缓冲罐56、以及将多个缓冲罐56一体地保持的保持部件54。由于多个缓冲罐56被保持部件一体地保持,所以容易紧凑地集中,能够抑制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有关本发明的缓冲罐56及废液罐58应用到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中,但也可以普遍地应用到其他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在此,所谓液体喷射装置,并不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从该记录头喷出墨水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及传真机等的记录装置,也包括代替墨水而将与其用途对应的液体从相当于上述喷墨式记录头的液体喷射头向相当于被记录介质的被喷射介质喷射、并使上述液体附着到上述被喷射介质上的装置。
E.其他的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用于向喷墨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液体供给装置,对于喷射除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及用于容纳该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也能够应用。例如,能够对如下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供给装置应用。
(1)传真装置等的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的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器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的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的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在此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就可以。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就可以,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那样的液态的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的固形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在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包含通常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的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各样的结构实现。例如,与在发明内容栏中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进行替换或组合。此外,若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删除。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它们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10的结构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的结构能够相互适当组合。此外,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150的结构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单元46的结构能够相互适当组合。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室162、162a对应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罐22。此外,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容纳室172、172a对应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罐56。此外,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路径562、562a对应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管64。此外,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55、155A、155B对应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基座部件52。

Claims (12)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喷嘴;
流体容纳容器,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和气体的至少一方,是不与所述液体喷射部一起移动的非移动式;
流路部件,其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连接;以及
流路保持部,在使用状态下,其位于所述流体容纳容器的上部,且能够保持所述流路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保持该流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保持部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容纳容器包括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以及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重叠的第二流体容纳容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位于比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流路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一流路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二流路部件,
在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件中至少所述第一流路部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位于比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流路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一流路部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流体容纳容器连接的第二流路部件,
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和所述第二流路部件在保持所述第一流体容纳容器的容器保持部件的上方、并且以所述第一流路部件及所述第二流路部件的一方重叠在另一方之上的方式,被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持电气配线的配线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流体容纳容器或所述容器保持部件上。
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具有能够喷射液体的喷嘴;
液体罐,其能够容纳液体;
连接流路部件,其与所述液体罐连接;
缓冲罐,其通过所述连接流路部件而与所述液体罐连接;
液体供给路径部件,其从所述液体罐朝向所述液体喷射部供给液体;以及
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中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覆盖部件具备保持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和所述液体供给路径部件的流路保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废液罐,其将经由所述液体喷射部的所述喷嘴排出的废液回收;以及
废液流路部件,其与所述废液罐连接,用于将所述废液回收,
所述流路保持部保持所述废液流路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保持部将所述连接流路部件和所述废液流路部件以当在高度方向上俯视观察时重叠的方式保持。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部件具备保持电气配线的配线保持部。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沿着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隙配置,
使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喷射部的所述喷嘴排出的维护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间隙中。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罐和所述缓冲罐沿着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左右方向配置。
CN201780013580.XA 2016-02-29 2017-02-23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8698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6516 2016-02-29
JP2016036516A JP2017154251A (ja) 2016-02-29 2016-02-29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6209512A JP2018069490A (ja) 2016-10-26 2016-10-26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6-209512 2016-10-26
JP2016-210309 2016-10-27
JP2016210309A JP6888271B2 (ja) 2016-10-27 2016-10-27 液体噴射装置
PCT/JP2017/006893 WO2017150342A1 (ja) 2016-02-29 2017-02-23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8410A CN108698410A (zh) 2018-10-23
CN108698410B true CN108698410B (zh) 2020-11-17

Family

ID=59744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3580.XA Active CN108698410B (zh) 2016-02-29 2017-02-23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6058B2 (zh)
CN (1) CN108698410B (zh)
WO (1) WO20171503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06573A2 (pt) * 2017-03-03 2020-10-27 Sicpa Holding S.A. configuração de gabinete e método para manipular um dispositivo de impressão
US10894420B2 (en) 2018-04-11 2021-0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jection-material injecting method, ejection-material ejection apparatus, and imprinting apparatus
JP7187901B2 (ja) * 2018-08-31 2022-12-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7147425B2 (ja) 2018-09-27 2022-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ヘッドユニット群
US20200101748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and inkjet printer
CN109720100B (zh) * 2019-03-04 2023-12-01 珠海益捷科技有限公司 墨盒及其扩容方法
JP7256446B2 (ja) * 2019-03-13 2023-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7490374B2 (ja) * 2020-01-31 2024-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41359B1 (en) * 2003-12-08 2007-08-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269585A (zh) * 2007-03-19 2008-09-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机***、用于该***的主打印机和排出废墨的方法
JP4821430B2 (ja) * 2006-05-16 201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CN202071509U (zh) * 2010-09-14 2011-1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CN202656615U (zh) * 2011-01-26 2013-01-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4015492A (zh) * 2013-03-01 2014-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8720A (ja) 2002-12-10 2004-07-08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
US7357498B2 (en) * 2003-12-24 2008-04-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ing member, liquid fi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nspecting liquid containing member
US20060274131A1 (en) * 2005-05-27 2006-12-07 Graph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8469501B2 (en) * 2011-04-28 2013-06-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Air extraction method for inkjet printhead
JP5862093B2 (ja) 2011-07-28 2016-02-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5870528B2 (ja) 2011-07-28 2016-03-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噴射システム、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2013184433A (ja) * 2012-03-09 2013-09-19 Sdf:Kk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379482B2 (ja) 2013-12-19 2018-08-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9481180B2 (en) 2013-03-01 2016-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unit,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TWI599492B (zh) 2013-03-01 2017-09-21 Seiko Epson Corp Ink tank unit, ink jet printer, ink tank
JP2015024527A (ja) * 2013-07-25 2015-0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6260196B2 (ja) 2013-10-23 2018-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503685B2 (ja) * 2014-01-28 2019-04-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JP6460304B2 (ja) 2014-06-12 2019-0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及び複合機
JP5958590B2 (ja) 2015-04-13 2016-08-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696142B2 (ja) 2015-10-06 2020-05-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通気ユニット、液体供給装置
US10183495B2 (en) * 2016-02-29 2019-0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US10040295B2 (en) * 2016-02-29 2018-08-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JP2018069490A (ja) * 2016-10-26 2018-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41359B1 (en) * 2003-12-08 2007-08-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821430B2 (ja) * 2006-05-16 2011-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CN101269585A (zh) * 2007-03-19 2008-09-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机***、用于该***的主打印机和排出废墨的方法
CN202071509U (zh) * 2010-09-14 2011-1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CN202656615U (zh) * 2011-01-26 2013-01-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4015492A (zh) * 2013-03-01 2014-09-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50342A1 (ja) 2017-09-08
US20190009569A1 (en) 2019-01-10
US10696058B2 (en) 2020-06-30
CN108698410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8410B (zh)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586405B2 (en) Ink supply apparatus
JP6265205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KR102178041B1 (ko) 카트리지, 카트리지 유닛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KR20160096168A (ko) 액체 수용 용기,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액체 분사 장치
KR20130077870A (ko) 카트리지
JP2006205528A (ja) 液体供給装置
EP3059089A2 (en)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558956B2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1356591B (zh)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8069513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11619914A (zh) 液体容器
US9636917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JP2016037018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7154252A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070235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07599628B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容器
JP6888271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89607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10481163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582204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7042972A (zh)
JP2017154251A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7154250A (ja)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7154261A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