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56615U - 喷墨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56615U
CN202656615U CN 201220027714 CN201220027714U CN202656615U CN 202656615 U CN202656615 U CN 202656615U CN 201220027714 CN201220027714 CN 201220027714 CN 201220027714 U CN201220027714 U CN 201220027714U CN 202656615 U CN202656615 U CN 202656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recording device
main body
ink
inkjet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0277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野哲史
足立裕尚
金丸真二
渡边康弘
宫坂弥生
安藤香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56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5661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喷墨式记录装置,其能够防止由部件的接触引起管损坏的情况。该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往复移动的滑架;搭载于上述滑架的头;一端与上述头连接,伴随着上述滑架的往复动作而以折回的方式追随变形的墨水供给用的管;与上述头电连接的缆线;以及将上述管与上述缆线隔开的壁部。

Description

喷墨式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喷墨头将图像记录于记录介质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特别涉及连接于喷墨头的墨水供给用的管伴随着滑架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公知有如下装置,其具备:贮存墨水的大容量墨水箱;安装于滑架上、并作为缓冲器发挥作用的多个墨盒;搭载于滑架的下表面、并且与墨盒连接的记录头;以及将大容量墨水箱与各墨盒连接的多根墨水供给管(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多根墨水供给管在高度方向上并列地布管,并且被以折回的方式拉回而与墨盒连接。即,各墨水供给管构成为,以大容量墨水箱侧为固定侧且以墨盒侧为可动侧、并且折回部分伴随着滑架的移动而追随变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5942号公报 
然而,在这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由于多根墨水供给管一体成形,因此在长度、路径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在各管的两端部将各管扯裂来进行长度调整或布管,从而导致布管操作变得繁琐。对此,考虑将管单个成形、从而将各管并列地捆扎而布管的方法。此外,考虑在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中,使一端与喷墨头连接的缆线沿着折回部分配设的结构。 
然而,在这种结构中,因为多根墨水供给管在狭小的空间中高空间效率地布管,所以若由某些主要原因引起多根墨水供给管散开,则会产生伴随着墨水供给管的折回部分的追随变形、多根墨水供给管严重散乱,从而该散乱的墨水供给管与邻接的缆线、卡定缆线的部件接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缆线、卡定缆线的部件与折回部分接触,从而导致墨水供给管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即使在管散开了的情况下,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与缆线、卡定缆线的部件的接触而引起的管损坏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往复移动的滑架;搭载于所述滑架的头;墨水供给用的管,该墨水供给用的管的一端与所述头连接,并伴随着所述滑架的往复移动而以折回的方式追随变形;与所述头电连接的缆线;以及将所述管与所述缆线隔开的壁部。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还具备管支承部件,该管支承部件从下方支承折回的所述管,所述管支承部件与所述壁部一体形成。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还具备管固定部,该管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管支承部件,固定所述管。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所述壁部具有第一壁部件,该第一壁部件具有卡定所述缆线的卡定部。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在配设所述管固定部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配设所述壁部。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所述壁部还具有第二壁部件,该第二壁部件在与所述卡定部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所述第二壁部件抑制所述卡定部向所述管侧突出。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该喷墨式记录装置还具备:覆 盖所述滑架、所述头、所述缆线以及所述壁部的外装部件;以及配设于所述外装部件的外侧的墨水供给部,所述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墨水供给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墨水供给用的管,其下游端与搭载于滑架的喷墨头连接,并且形成为可动侧的折回管部伴随着滑架的移动而追随变形;壁部,其沿着折回管部配设;以及缆线,其沿着相对于壁部的与折回管部对置的面的背面侧配设。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管与缆线之间设置壁部,即使发生追随变形的折回管部与壁部接触的情况,该折回管部也不会与缆线接触。此外,通过使缆线沿壁部的背面侧设置,即使设有卡定缆线的部件,也能够将其至少设于壁面的内侧,从而能够将管和卡定缆线的部件隔开。因此,在发生追随变形时,即使是在由意外的理由导致管散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管因与缆线或卡定缆线的部件接触而损坏。 
另一方面,优选还具备支承与折回管部的上游侧相连的管的固定侧的管支承部件,管支承部件安装于供缆线布线的壁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支承管的固定侧的管支承部件稳定地支承管。其结果,能够抑制折回管部的散乱。 
在该情况下,优选管支承部件与壁部一体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管支承部件与壁部一体形成,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由于能够将管支承部件与壁部一体安装于壁体,因此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此外,优选缆线是将可动侧端部固定于喷墨头并经由卡定部件将固定侧端部固定于壁体、并且伴随着滑架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信号输送用的部件,管与缆线反向配设。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管与缆线反向配设,能够将固定侧配设于相反侧。因此,能够将流路***与电气***充分平衡地配设在两侧,其中,上述流路***包含与管的固定侧连接的墨水箱,上述电气***包含与缆线的固定侧连接的电路基板。此外,能够使由管以及缆线产生的、滑架 移动时的负荷保持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省略了装置壳体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装置主体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装置主体的左端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5是示出装置主体背面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中间接头周围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二支承框架以及管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支承框架的立体图。 
图9(a)是示出主体侧墨水管以及管引导件的立体图。图9(b)是示出管引导件的立体图。图9(c)是示出主体侧墨水管以及管引导件的俯视图。图9(d)是示出主体侧墨水管以及管引导件的A-A′剖视图。 
图10(a)是螺纹紧固部周围的剖视图,图10(b)是墨水管和螺纹紧固部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卡定片以及隔壁部周围的剖面C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省略了装置壳体26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立体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喷墨式记录装置1为所谓的喷墨式打印机,该喷墨式记录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2;以及箱单元3,该箱单元3可自由装卸地连结于装置主体2的侧面、并且搭载有各种颜色的墨水箱11。此外,以下,将图1以及图2中的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进行说明。 
箱单元3具有分别贮存6种颜色的墨水的6个滑架独立型的墨水箱11、覆盖6个墨水箱11的箱壳体12、以及将各墨水箱11连接到上游端的6根箱侧墨水管13(参照图2)。即,由6个墨水箱11以及6根箱侧墨水管13构成作为箱单元3侧的墨水供给***的箱侧墨水供给部。 
各箱侧墨水管13从在装置主体2的侧面开口的管用开口部14被拉回至装置主体2内,且各箱侧墨水管13的下游端与后述的中间接头71连接。由此,箱单元3与装置主体2被流路连接。此外,在箱壳体12上形成有用于将箱单元3装卸于装置主体2的前后一对卡合部15。通过将这一对卡合部15与装置主体2侧的前后一对被卡合部27卡合,从而在连接了箱侧墨水管13的状态下、将箱单元3以相对于装置主体2可自由装卸的方式连结于装置主体2。此外,在墨水供给时,箱单元3以纵向放置的姿势安装于装置主体2,而在向墨水箱11补充墨水时,使箱单元3从装置主体2脱离并成为横向放置的姿势。 
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11对装置主体2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2具备:输送部21,其沿着输送路径R输送单张的记录介质(打印用纸、切纸);打印部22,其配设于输送路径R的上方、并以向记录介质喷墨的方式进行打印处理;主体侧墨水供给部23,其将墨水从箱单元3(各墨水箱11)向打印部22供给;控制部24,其具有对输送部21以及打印部2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61;搭载有上述各部分的装置框架25;以及覆盖上述各部分的装置壳体26(参照图1)。如图1所示,在装置壳体26的侧面上形成有供上述一对卡合部15卡合的前后一对被卡合部27。此外,在装置主体2的后面下部配设有USB接口16(参照图5)以及电源接口。即,喷墨式记录装置1构成为,可经由USB接口16与计算机等连接。 
图3是装置主体2的剖视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输送部21具备:以右对齐的方式放置记录介质的供纸托盘31;将记录介质从供纸托盘31一张一张地分离送出的分离辊32;供纸辊33,其配设于分离辊32的下游侧、并将记录介质送入打印部22正下方;介质限制部件(相当于压板)34,其配设于供纸辊33的下游侧并与打印部22(喷墨头52)相对;位于介质限制部件34的下游侧的锯齿状的引导辊35;排纸辊36,其位于引导辊35的下游侧、并排出记录介质;以及接收被排出的记录 介质的排纸托盘37。此外,如图1所示,供纸托盘31以及排纸托盘37为能够进行收纳的可动式托盘。 
供纸辊33由夹持辊构成,该夹持辊由下侧的供纸驱动辊33a和上侧的供纸从动辊33b构成,同样地,排纸辊36由夹持辊构成,该夹持辊由下侧的排纸驱动辊36a和上侧的排纸从动辊36b构成。此外,引导辊35以及排纸从动辊36b支承于相对于装置框架25独立的辊框架38上,并构成辊组件39。 
而且,供纸辊33作为控制记录介质的输送(副扫描)的主辊而发挥作用,排纸辊36作为向位于介质限制部件34的上侧的记录介质施加张力(tension)的张紧辊发挥作用。 
图4是示出装置主体2的左端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供纸驱动辊33a以及排纸驱动辊36a的左侧配设有输送马达(省略图示)、以及将输送马达的驱动向两辊33a、36a传递的齿轮组40。即,该输送马达以及齿轮组40占据装置主体2的左侧部。 
被分离辊32从供纸托盘31送入的记录介质,被供纸辊33在介质限制部件34上沿X轴方向朝排纸辊36间歇输送(副扫描)。通过与该间歇输送同步地驱动打印部22来进行期望的打印。另一方面,利用引导辊35矫正越过介质限制部件34而到达了引导辊35的记录介质的前端的上翘状态,并将记录介质送入排纸辊36。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打印的记录介质由排纸辊36向排纸托盘37送出。 
如图2所示,打印部22具备:支承于装置框架25并且沿在Y轴方向延伸为整个宽度的引导轴49以及引导框架41;以可自由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引导轴49以及引导框架41的滑架单元42;以及使滑架单元42沿着引导轴49以及引导框架41往复移动的滑架移动机构43。而且,在该滑架单元42上搭载有喷墨头52。 
滑架移动机构43具备沿着引导框架41延伸的同步带46、跨越同步带46的主动带轮(省略图示)以及从动带轮47、将同步带46与滑架单元42(滑架51)连结的连结固定部(省略图示)、以及驱动主动带轮的滑架马达48。若滑架马达48正反旋转,则滑架单元42经由同步带46 在Y轴方向(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伴随着该往复移动,滑架单元42的喷墨头52进行排出驱动、即进行所谓的主扫描。 
如图3所示,滑架单元42具有以可自由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引导轴49以及引导框架41的箱状的滑架51、一体安装于滑架51的下表面的喷墨头52、以及从上侧与喷墨头52连接并连接有后述的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下游端的色别的连接适配器53。喷墨头52具有排出6种颜色的墨水滴的6列喷嘴列(省略图示),并且经由信号传递用的挠性扁平缆线(缆线:以下称为头连接用FFC)62与电路基板61连接。详细说明后述,主体侧墨水管72相对于滑架51的往复移动在左侧具有折回部分地追随变形,头连接用FFC62相对于滑架51的往复移动在右侧具有折回部分地追随变形。此外,各连接适配器53内置墨水缓冲器、墨水过滤器等,并且在各连接适配器53的上部具有用于连接主体侧墨水管72的流入接头。 
在打印处理中,利用输送部21将记录介质沿X轴方向间歇输送(副扫描),并且一边驱动喷墨头52一边利用滑架移动机构43使滑架单元42沿Y轴方向往复(主扫描),从而将图像数据打印在打印用纸上。此外,利用基于墨水排出的抽吸作用将各种颜色的墨水从各墨水箱11依次供给至喷墨头52。 
如图2所示,控制部24具备配设于左侧的后端部的电路基板61、包含上述的头连接用FFC62的各种缆线、以及引导头连接用FFC62的缆线框架63。头连接用FFC62的一端与电路基板61连接,并且以直立姿势从电路基板61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侧面以及前面拉回后、向左右方向折回,另一端与滑架51上的喷墨头52连接。另一方面,缆线框架63具有:第一支承框架66,其沿着装置主体2的左侧面延伸、并沿着左侧面支承头连接用FFC62;以及第二支承框架67,其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面延伸、并沿着前面支承头连接用FFC62。因此,头连接用FFC62的可动侧端部固定于喷墨头52、且固定侧固定于第二支承框架67,并且伴随着滑架51的移动而追随变形。此外,头连接用FFC62沿着后述的折回管部72a(面向折回管部72a的变形轨迹)配设。即,头连接用FFC62是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部件”。 
此处,参照图2、图5以及图6对作为装置主体2侧的墨水供给***的主体侧墨水供给部23进行说明。图5是装置主体2的背面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5所示,主体侧墨水供给部23具备连接有6根箱侧墨水管13的下游端的中间接头71、上游端与中间接头71连接且下游端与连接适配器93连接的6根主体侧墨水管(墨水供给用的管)72、以及引导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引导机构73。 
图6是示出中间接头71周围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中间接头71具备连接6根箱侧墨水管13的6个流入侧接口76、连接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6个流出侧接口77、以及将6个流入侧接口76以及6个流出侧接口77连结的板状的连结部78。通过利用中间接头71将箱侧墨水管13以及主体侧墨水管72连结,从而构成将各墨水箱11与连接适配器93连接的墨水管。此外,通过利用中间接头71将箱侧墨水供给部(各墨水箱11以及各箱侧墨水管13)与主体侧墨水供给部23连结,从而构成向喷墨头52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部。 
如图2以及图5所示,6根主体侧墨水管72连接中间接头71与连接适配器93,并在装置主体2内以在水平方向上横向排列的状态被拉回。具体地说,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具有将主体侧墨水管72从中间接头71大致水平地向装置主体2的左方向(Y轴方向)拉回后、以折回的方式向上方弯曲的折回部分(以下称为折回管部72a),并且进一步向里侧弯曲、从而到达连接适配器53。另外,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下游端部固定于滑架51上,且各主体侧墨水管72构成为,以喷墨头52侧为可动侧并以中间接头71侧为固定侧、并且伴随着滑架51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即,主体侧墨水管72与头连接用FFC62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反向配设。 
此外,在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上,在延伸方向的多个部位设有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横向排列地连结的连结体79,利用所述多个连结体79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以相互捆扎的方式连结。 
引导机构73具有支承中间接头71以及中间接头71周围的墨水管的接头支承部件81、在滑架51的移动轨迹的前方引导主体侧墨水管72的管引导件82、搭载于滑架51并将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下游端固定于滑 架51上的滑架固定部件83、以及添设于主体侧墨水管72的折回管部72a上的挠性保护板84。由接头支承部件81以及管引导件82构成供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非可动部布管的固定布管路径,由管引导件82、滑架固定部件83以及保护板84构成供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可动部以对齐状态布管的可动布管路径。 
滑架固定部件83将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下游端部固定于滑架51上,并且,将主体侧墨水管72向里侧引导、从而引导至连接适配器。 
保护板84的一端固定于管引导件82,另一端保持在滑架51上,伴随着滑架51的往复移动,与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一同追随变形。此外,保护板84沿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折回管部72a的外侧设置,从而防止折回管部72a与其左侧或上侧的其他的构成部件(例如,装置壳体26的侧壁或顶壁)接触。即,保护板84具有管载持体的功能。此外,在保护板84上形成有以环绕的方式保持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一对保持片84a(图中以打开状态进行图示),从而抑制伴随追随变形的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散乱。 
如图6所示,接头支承部件81具有:支承中间接头71的接头支承部91;箱侧管支承部92,其与接头支承部91一体相连、并固定支承箱侧墨水管13的下游端部;以及主体侧管支承部93,其与接头支承部91的相反侧相连、并支承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上游端部。接头支承部91具有一对“コ”字形状引导件94、94,从而从上侧以卡扣(snap in)的方式安装中间接头71。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11对第二支承框架67以及管引导件82详细地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第二支承框架67以及管引导件82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第二支承框架67以及管引导件82一同沿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延伸,并且整体具有剖面为“L”字形的形状。此外,将管引导件82以从上方重合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支承框架67,另一方面,第二支承框架67支承于装置框架25。 
图8是示出第二支承框架67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第二支承框架67具有:缆线引导板部101,其沿着装置主体2的前面在Y轴方向延伸、并且引导头连接用FFC62;从缆线引导板部101延伸为“L”字形的托 架状的安装板部102;以及缆线保护板部103,其从缆线引导板部101的右端部向里侧延伸、并保护头连接用FFC62的折回部分。此外,第二支承框架67作为头连接用FFC62的电磁波屏蔽部件而由板金制成。 
缆线引导板部101支承头连接用FFC62的非可动部,并且承接与非可动部相连的可动部(折回部分)的底边。具体地说,缆线引导板部101一体具有面向头连接用FFC62的非可动部以及可动部的引导壁体(壁体)106、以及分别在延伸方向的3个位置支承头连接用FFC62的非可动部的3个卡定片(卡定部件)107。各卡定片107是将引导壁体106切出立起为钩状而形成的,并以与引导壁体106共同夹住头连接用FFC62的方式支承/固定头连接用FFC62,从而使头连接用FFC62沿引导壁体106布线。 
图9是示出管引导件82的图。如图9所示,管引导件82具备:支承主体侧墨水管72的固定侧的管支承部(管支承部件)110;以及隔板部(壁部)112,其面向折回管部72a的变形轨迹的侧面而从管支承部110直立设置、并且覆盖头用FFC62。 
此外,管支承部110具备:承接主体侧墨水管72的折回管部72a的底边的承接板部111;以及引导固定部113,其与承接板部111相连、并且固定主体侧墨水管72的非可动部。此外,承接板部111、隔板部112以及引导固定部113一体形成。 
承接板部111由从下方承接折回管部72a的底边的板材构成,并经由规定的空间配设于辊组件39的上方。即,利用承接板部111来防止已追随变形的主体侧墨水管72与辊组件39接触。 
在引导固定部113上,将横向排列的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沿着底面布管。另外,引导固定部113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限制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并且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固定为不动的第一管固定部121;第二管固定部122,其配设于第一管固定部121的上游侧、并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固定为不动;以及误差接受部123,其配设于第一管固定部121与第二管固定部122之间、并具有用于使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各自向排列方向弯曲的弯曲空间S(参照图9(c))。 
第一管固定部121具有供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布管的第一固定基座131、以及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按压固定于第一固定基座131的第一固定部件132。在第一固定基座131上形成有用于将第一固定部件13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螺纹紧固的第一安装部133、和使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沿排列方向排列(位置限制)的多个引导突起134。即,在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以沿宽度方向位置限制的状态布管后,通过将第一固定部件132螺纹紧固于第一安装部133,从而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固定为不动。多个引导突起134分别突出设置于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两端与各主体侧墨水管72之间。而且,为了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以2根为1组地布管,属于同组的邻接的主体侧墨水管72之间的引导突起134形成为较小的形状(具体地说,比主体侧墨水管72的半径小)。 
第二管固定部122具有供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布管的第二固定底板141、以及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按压固定于第二固定底板141的第二固定部件142。在第二固定基座141上形成有用于将第二固定部件14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螺纹紧固的第二安装部143,并且在已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布管的状态下,通过将第二固定部件142螺纹紧固,从而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固定为不动。 
误差接受部123具有:对6根主体侧墨水管72进行布管的底板部151;一对引导壁部152,存在可供6根主体侧墨水管72在排列方向上弯曲的弯曲空间S、所述一对引导壁部152在该排列方向上分离;按压固定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中间固定部件153;用于安装中间固定部件153的中间安装部154;以及将管引导件82安装于第二支承框架67的螺纹紧固部155。利用该弯曲空间S能够接受主体侧墨水管72的长度误差。即,在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中产生制造误差、由拉回引起的长度之差时,通过使主体侧墨水管72在宽度方向上仅弯曲该差量而布管,从而在非可动部接受主体侧墨水管72间的误差成分,进而防止可动部的散乱。 
图10是示出螺纹紧固部155周围的剖视图。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螺纹紧固部155具有:固定螺钉161,其以使头部161a从底板部151的底面突出的状态、将管引导件82紧固于第二支承框架67;与固定螺钉161对应的螺纹孔162;以及一对倾斜突起163,其相对于固定螺钉 161的头部161a、在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延伸方向上相继形成。 
一对倾斜突起163隔着固定螺钉161的头部161a在6根主体侧墨水管72的延伸方向上对峙,并且朝向头部161a以前端升高的方式形成。此外,各倾斜突起163具有超过头部161a的高度,并且具有超过头部161a的直径尺寸的宽度。因此,已被布管的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以不与头部161a接触的方式架设于一对倾斜突起163之间。此外,一对倾斜突起163从底板部151凸出成形,并与底板部151一体形成。 
如图9所示,隔板部112具有隔板主体171、以及在隔板主体171上开口的2个开口部172。隔板主体171沿着折回管部72a配设。因此,头用FFC6构成为,沿着隔板部112的相对于与折回管部72a对置的面的背面侧配设,进而隔板主体171防止头用FFC62与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接触。此外,隔板主体171将6根主体侧墨水管72与上述三个卡定片107中的左侧的2个卡定片107隔开。另一方面,2个开口部172与所述2个卡定片107对应形成,并将各卡定片107以非突出状态收纳(参照图7以及图11)。即,隔板部112构成为,各开口部172以收纳各卡定片107的方式开口、且隔板主体171形成为各卡定片107不从隔板主体171的表面突出的厚度。因此,如图11所示,从侧方观察,即使隔板部112与各卡定片107已在隔板主体17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各卡定片107也能够进入各开口部172而不会相互干扰。 
根据如上结构,通过设置隔板部112,即使发生追随变形的折回管部72a与隔板部112接触,该折回管部72a也不会与头用FFC62接触。此外,通过使头用FFC62沿隔板部112的背面侧设置,即使设有卡定头用FFC62的部件,也能够将其至少设于隔板部112的壁面的内侧,从而能够将主体侧墨水管72与卡定片107隔开。因此,在发生追随变形时,即使是在由意外的理由引起6根主体侧墨水管72散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与头用FFC62、卡定片107的接触导致的主体侧墨水管72的损坏。 
此外,隔板部112具有将卡定片107以非突出状态收纳的开口部172,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空间效率、并能够与卡定片107隔开。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即使隔板主体171与卡定片107已在隔板主体171 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也能够互不干扰地配设。此外,即使在需要在卡定片107的背面设置用于防止对卡定片107的干扰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空间与隔板主体171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且互不干扰地配设。 
此外,通过将管引导件82安装于引导壁体106,能够经由管引导件82稳定地支承主体侧墨水管72。其结果,能够抑制折回管部72a的散乱。 
另外,通过进一步将隔板部112与管支承部110一体形成,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由于能够将隔板部112与管支承部110一体安装于壁体,故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此外,通过将主体侧墨水管72与头连接用FFC62在装置主体2的左右方向上反向配设,能够将主体侧墨水管72与头连接用FFC62的固定侧配设于相反侧。因此,能够将流路***与电气***充分平衡地配设在两侧,其中,上述流路***包含与主体侧墨水管72的固定侧连接的墨水箱11,上述电气***包含与头连接用FFC62的固定侧连接的电路基板61。并且,能够使由主体侧墨水管72以及头连接用FFC62产生的、滑架51移动时的负荷保持平衡。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隔板部112上配设用于收纳2个卡定片107的2个开口部172,但也可以构成为,配设用于收纳2个卡定片107的单一的开口部172。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省略开口部172,并使隔板部112(隔板主体171)夹装在各卡定片107与折回管部72a之间、从而将各卡定片107与折回管部72a隔开,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取代开口部172而配设以收纳卡定片107的方式凹陷设置的凹设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板状的隔板部112,但只要是将各卡定片107与折回管部72a隔开的部件,则也可以使用栅状的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承接板部111、隔板部112以及引导固定部113一体形成,但也可以构成为将这些部件单体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墨水箱11配设于装置主体2外部、并由箱单元3与装置主体2分割,但也可以将墨水箱11配设于装置主 体2内部而构成一体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一般墨盒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容量的大容量的墨水箱11,但若为相对于滑架51独立的墨水箱11(所谓非滑架方式的墨水箱11),则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使用与墨盒同等容量的墨水箱11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壁部”构成为,通过设置隔板部112来防止头用FFC62、卡定片107与主体侧墨水管72接触,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卡定片107沿Y轴方向延伸并设置为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壁部、从而防止头用FFC62与主体侧墨水管72接触。在上述情况下构成为,将卡定片107的靠主体侧墨水管72侧的面设为平坦的面、从而不会因卡定片107本身的接触而损坏主体侧墨水管72。 
标号说明 
1…喷墨式记录装置;51…滑架;52…喷墨头;62…头连接用FFC;72…主体侧墨水管;72a…折回管部;107…卡定片;110…管支承部;112…隔板部;172…开口部。 

Claims (7)

1.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喷墨式记录装置具备:
往复移动的滑架;
搭载于所述滑架的头;
墨水供给用的管,该墨水供给用的管的一端与所述头连接,并伴随着所述滑架的往复移动而以折回的方式追随变形;
与所述头电连接的缆线;以及
将所述管与所述缆线隔开的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还具备管支承部件,该管支承部件从下方支承折回的所述管,
所述管支承部件与所述壁部一体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墨式记录装置还具备管固定部,该管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管支承部件,固定所述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具有第一壁部件,该第一壁部件具有卡定所述缆线的卡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设所述管固定部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配设所述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还具有第二壁部件,该第二壁部件在与所述卡定部对应的位置具有开口,
所述第二壁部件抑制所述卡定部向所述管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喷墨式记录装置还具备: 
覆盖所述滑架、所述头、所述缆线以及所述壁部的外装部件;以及
配设于所述外装部件的外侧的墨水供给部,
所述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墨水供给部连接。 
CN 201220027714 2011-01-26 2012-01-20 喷墨式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566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3755A JP5810536B2 (ja) 2011-01-26 2011-01-26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013755 2011-0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56615U true CN202656615U (zh) 2013-01-09

Family

ID=45923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02771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56615U (zh) 2011-01-26 2012-01-20 喷墨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10536B2 (zh)
CN (1) CN202656615U (zh)
DE (1) DE202012000688U1 (zh)
RU (1) RU120606U1 (zh)
TW (1) TWM4346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8410A (zh) * 2016-02-29 2018-10-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4946B2 (ja) * 2012-08-22 2017-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6069966B2 (ja) * 2012-08-31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311338B2 (ja) * 2014-02-13 2018-04-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6565A (ja) * 1987-12-29 1989-07-1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246934A (ja) * 2004-03-08 2005-09-15 Brother Ind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4725182B2 (ja) 2005-04-28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2009172851A (ja) * 2008-01-24 2009-08-06 Seiko Epson Corp チューブクランプ、記録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8410A (zh) * 2016-02-29 2018-10-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8698410B (zh) * 2016-02-29 2020-11-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10536B2 (ja) 2015-11-11
TWM434680U (en) 2012-08-01
RU120606U1 (ru) 2012-09-27
DE202012000688U1 (de) 2012-03-06
JP2012152993A (ja)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56614U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939820B (zh) 包括多个纸盒的供纸器及成像设备
CN101128324B (zh) 墨带盒及记录装置
CN102381035B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202656615U (zh) 喷墨式记录装置
TWI527708B (zh)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CN102285220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202412940U (zh) 压板和图像记录装置
CN202463174U (zh) 喷墨记录装置
US11433691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4228356A (zh) 记录装置
CN102602154A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20120119430A1 (en) Conveyance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4114370B (zh) 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4136222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203077851U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201318046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678988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7594711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4133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4943376B (zh) 图像记录设备
US11712900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210197587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13613909A (zh) 打印机
JP2020082470A (ja) ケーブルストッパ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