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8511B - 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8511B
CN107968511B CN201710821622.4A CN201710821622A CN107968511B CN 107968511 B CN107968511 B CN 107968511B CN 201710821622 A CN201710821622 A CN 201710821622A CN 107968511 B CN107968511 B CN 1079685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brushless motor
joint portion
connection terminal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216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68511A (zh
Inventor
三轮修靖
深谷清浩
角谷武光
安井彰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68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8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685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85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无刷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的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无刷马达的定子(40)具备定子铁芯(41)、驱动线圈(42)、与驱动线圈(42)的端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70)和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具有电绝缘性且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并固定第一连接端子(70)和第二连接端子的绝缘体(60)。第一连接端子(70)具有固定于绝缘体(60)的固定部(72)、从固定部(72)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方突出部(73)以及在轴向上与外方突出部(73)重叠且位于比定子铁芯(41)靠径向外侧的接合部(77)。接合部(77)向径向外侧开口。

Description

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 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定子的绝缘体设置有与驱动线圈的卷绕起始的端部或者卷绕结束的端部电连接的连接端子的无刷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无刷马达(电动机),电路基板被配置为在定子的轴向上一侧隔着间隙与定子在轴向上对置,连接端子被设置为在轴向上位于绝缘体与电路基板之间。连接端子具有:基板连接部,其与电路基板连接;桥臂部,其比基板连接部向周向一侧延伸;以及接合部,其设置于桥臂部的顶端部,接合桥臂部的顶端部与驱动线圈的端部。接合部位于比定子铁芯的径向外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接合部在轴向上位于定子铁芯与电路基板之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8118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无刷马达中,在轴向上,在绝缘体与电路基板之间需要有供接合部存在的空间,因此难以在轴向上使电路基板与定子接近。因此,在无刷马达于轴向上小型化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此外,这样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在将连接端子固定于与绝缘体分别独立形成的端子台的结构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无刷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的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线圈,其通过将导线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而形成;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线圈的端部电连接;以及端子固定台,其具有电绝缘性,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并固定所述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端子固定台;外方突出部,其从所述固定部延伸到比所述定子铁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接合部,其在轴向上与所述外方突出部重叠,并且,位于比所述定子铁芯靠所述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接合部向所述径向外侧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连接端子的接合部位于比定子铁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即使将电路基板配置于定子的轴向一侧,也能避免接合部在轴向上位于定子铁芯与电路基板之间。因此,能够在轴向上使电路基板接近定子,因此能够使无刷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此外,从轴向观察,外方突出部与接合部相互重叠,因此能够使连接端子中的从定子铁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周向上节省空间。此外,接合部向径向外侧开口,即接合部不向径向内侧开口,因此,当线圈的端部与接合部相接合时,线圈向径向内侧移动受到限制。故而,由于线圈的端部挂在接合部而使线圈的端部受到张力,因此能够容易地抑制线圈的端部的松弛。因此,能够将线圈的端部容易地与接合部接合。此外,线圈的端部是形成线圈的导线中向齿做卷绕的卷绕起始的端部或者卷绕结束的端部。
在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中,优选为,所述连接端子由平板状的板材构成,还具有:第一弯曲部,其从所述外方突出部向板厚方向弯曲并向径向内侧折回;折回部,其从所述第一弯曲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部,其从所述折回部向所述板厚方向弯曲并向所述径向外侧折回,所述接合部具有从所述第二弯曲部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线圈的端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折回部之间接合。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与沿连接端子的板厚方向的面正交的面上形成接合部,能够将线圈的端部与接合部的接触面积取得较大。因此,能够提高线圈的端部与接合部间电连接的可靠性。此外,由于接合部的在径向外侧和周向上的两端部开口,因此容易将线圈的沿周向延伸的端部从接合部的径向外侧***其中。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线圈的端部与接合部接合。
在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中,优选为,所述折回部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外方突出部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连接端子中从定子铁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此外,能够提高连接端子中的比定子铁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强度。
在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中,优选为,所述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外方突出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接合部位于比线圈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端子固定台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定子在轴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中,优选为,所述端子固定台是使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电绝缘的绝缘体,从所述径向观察,所述接合部的位置被设定为,使所述绝缘体或者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接合部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接合部位于比线圈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绝缘体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定子在轴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中,优选为,所述端子固定台是使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电绝缘并与所述连接端子嵌件成型的绝缘体,所述固定部具有埋设于所述绝缘体并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与由于固定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而将固定部沿轴向压入绝缘体的构造相比,根据上述结构,即使缩短固定部埋设于绝缘体的轴向上的长度,也能将固定部固定于绝缘体。
在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中,优选为,在所述定子的所述轴向一侧供电路基板配置,所述连接端子具备与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的基板连接部,所述基板连接部从所述固定部沿所述轴向延伸并且从所述端子固定台沿所述轴向突出,在所述基板连接部形成有缺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对定子施加了热冲击、振动时,基板连接部借助缺口部而在轴向上变形,基板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分不易受力。因此,能够提高基板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解决上述课题的无刷马达具备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和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所述轴向一侧的电路基板。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缩小定子与电路基板在轴向上的间隙,因此能够使无刷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
解决上述课题的电动滑拉门装置,具备上述无刷马达作为使车辆的滑拉门做开关动作的驱动源,所述无刷马达的所述轴向沿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无刷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因此通过将无刷马达的轴向配置为沿车宽方向,而能够使滑拉门在车宽方向上的厚度变薄。
根据上述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能够使无刷马达在轴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动滑拉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以沿轴向的平面切割电动促动器的剖视图。
图3是无刷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定子的仰视图。
在图5中,(a)是图3的Z5-Z5线的剖视图,(b)是第一连接端子的熔合后的Z5-Z5线的剖视图。
在图6中,(a)是第一连接端子的折弯前的立体图,(b)是第一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定子的第一绝缘体与第一连接端子嵌件成型时的金属模的剖视图。
在图8中,(a)是图3的Z8-Z8线的剖视图,(b)是第二连接端子的熔合后的Z8-Z8线的剖视图。
在图9中,(a)是第二连接端子的折弯前的立体图,(b)是第二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定子和电路基板的侧视图。
图11是定子的第一连接端子附近的立体图。
在图12中,(a)是变形例的第一连接端子和定子的侧视图,(b)是变形例的第二连接端子和定子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滑拉门;10…电动滑拉门装置;25…电路基板;30…无刷马达;40…定子;41…定子铁芯;42…驱动线圈(线圈);60…绝缘体(端子固定台);70…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端子);71…母材;72…固定部;73…外方突出部;74…第一弯曲部;75…折回部;76…第二弯曲部;77…接合部;78…基板连接部;78c…缺口部;80…第二连接端子(连接端子);81…母材;82…固定部;83…外方突出部;84…第一弯曲部;85…折回部;86…第二弯曲部;87…接合部;90…端子固定台;91…端子固定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说明成为电动滑拉门装置的驱动源的无刷马达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设置于车辆的滑拉门1构成为,能够通过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来对设置于车辆的车体侧表面的开口部(省略图示)进行开关。具体而言,滑拉门1通过向车辆前方侧移动,而处于关闭车体的开口部的关闭状态,通过向车辆后方侧移动,而处于能够经由车体的开口部乘降的打开状态。
在滑拉门1设置有为开关滑拉门1而供操作的把手装置2和用于约束滑拉门1的3个锁止机构3。锁止机构3具备用于在全关位置约束滑拉门1的前锁3a和后锁3b以及用于在全开位置约束滑拉门1的全开锁3c。这些各锁止机构3a~3c经由从遥控器4延伸出的金属线等传递部件与把手装置2机械连结。
被输入到把手装置2的操作力基于设置于滑拉门1的外饰面和内饰面的操作部(外把手和内把手)2a的动作而向各锁止机构3a~3c传递。而且,通过基于该操作力解除对滑拉门1的约束,从而允许处于全关位置的滑拉门1向打开方向移动,或者允许处于全开位置的滑拉门1向关闭方向移动。
另外,在车辆设置有电动滑拉门装置10,该电动滑拉门装置10具有以无刷马达30为驱动源的电动促动器20,能够使滑拉门1做开关动作。
无刷马达30基于控制装置11所供给的驱动电力而旋转。即,电动促动器20通过控制装置11所供给的驱动电力来控制其工作。此外,电动促动器20具备将无刷马达30的旋转减速并输出的减速机构21。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由减速机构21减速的无刷马达30的旋转传递到滑拉门1的驱动部(省略图示),来使滑拉门1做开关动作。
在控制装置11连接有对滑拉门1的开关位置进行检测的工作位置传感器12。此外,通过对把手装置2、便携设备(遥控钥匙)或设置于车厢内等的开关门操作开关13做操作,使得要求电动促动器20使滑拉门1工作的工作要求信号输入控制装置11。进而,控制装置11基于工作要求信号和滑拉门1的开关位置来控制电动促动器20的工作,以使滑拉门1做开关动作或者使开关动作停止。
接下来,说明电动促动器20的结构。
如图2所示,电动促动器20具备收容无刷马达30和减速机构21的扁平、大致箱状的壳体22。壳体22通过组装第一壳体部件23和第二壳体部件24而形成。在壳体22内收容有控制无刷马达30的电路基板25。
无刷马达30是内转子型马达,具备:定子40,其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23;和转子50,其在定子40的内侧与旋转轴31一体旋转。此外,在以下说明中,“轴向”表示沿旋转轴31延伸的方向的方向,“径向”表示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周向”表示沿绕旋转轴31的中心轴的方向的方向。
旋转轴31以能够相对于壳体22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22。旋转轴31沿车宽方向延伸。即,无刷马达30以轴向是沿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于车辆的车体。减速机构21将旋转轴31作为输入部,通过使呈圆板状的一个或者多个齿轮啮合而构成。在减速机构21设置有输出轴26,该输出轴26经由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4的贯通孔24a而向壳体22的外部突出。输出轴26与滑拉门1(参见图1)的驱动部直接或者间接连接。此外,无刷马达30还可以以其轴向沿车辆的上下方向配置的方式设置于车辆的车体。
转子50具备固定于旋转轴31的转子铁芯51。转子铁芯51是将形成为圆板状的磁性钢板在轴向上层叠而成。在转子铁芯51的外周面,借助粘合剂固定有环状的永磁体52。在永磁体52,在周向上形成有N极和S极,合计8个磁极。此外,永磁体52的磁极数可任意设定。
定子40具备:定子铁芯41,其通过在轴向上层叠磁性钢板而构成;和多个驱动线圈42,其为使转子50旋转而被供给3相的驱动电力。本实施方式的多个驱动线圈42被星形接线。在轴向上,在定子40的一侧,与多个驱动线圈42在轴向上空开间隙地配置有电路基板25。电路基板25在轴向上与定子40对置,并配置为从轴向一侧覆盖定子40。电路基板25构成为,在基板主体上安装有多个电子零件,该基板主体具有沿着沿径向延伸的平面的主面,且形成为平板状。电路基板25由定子40和第一壳体部件23的支承部23a(参见图11)支承。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在轴向上相对于定子40而言电路基板25所在一侧设为“轴向一侧”,将在轴向上相对于定子40而言电路基板25所在一侧的相反一侧设为“轴向另一侧”。
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41具备:铁芯背部43,其包围转子50,呈大致圆环状;和多个齿44,其从铁芯背部43向径向内侧呈放射状延伸。多个齿44的靠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永磁体52(参见图2)的外周面对置。此外,齿44的个数可任意设定。
多个齿44具备:第一齿44A,其通过在齿44集中卷绕导线而形成有驱动线圈42;和第二齿44B,其不在齿44形成有驱动线圈42。第一齿44A和第二齿44B在周向上交替配置。由此,形成供磁通沿与第一齿44A的内周面对置的永磁体52的N极和S极中的一者、第一齿44A、铁芯背部43、与第一齿44A相邻的第二齿44B以及与该第二齿44B的内周面对置的永磁体52的N极和S极中的另一者流动的磁路。
在第二齿44B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第二齿44B的贯通孔45。贯通孔45能够用于在将定子40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3(参见图2)时,将定子40相对于第一壳体部件23进行定位。而且,还能够通过将螺钉(省略图示)***贯通孔45并拧入第一壳体部件23,来将定子40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23。由于像上述这样,在定子铁芯41内设置有将定子40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23的构造,因此与在定子铁芯41的径向外侧设置将定子40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23的构造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无刷马达30在径向上小型化。
在定子铁芯41安装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制的绝缘体60。绝缘体60通过夹设于定子铁芯41与驱动线圈42之间,而使定子铁芯41与驱动线圈42电绝缘。绝缘体60覆盖铁芯背部43的轴向上的两端面和径向内侧表面以及第一齿44A的轴向上的两端面和周向侧表面。如图2所示,绝缘体60具备在轴向上分割而成的第一绝缘体61和第二绝缘体62。第一绝缘体61直接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轴向一侧,第二绝缘体62直接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轴向另一侧。此外,第一绝缘体61是“端子固定台”的一个例子。
如图3和图4所示,各相的驱动线圈42分别由形成于在周向上离开180°的第一齿44A的2个驱动线圈42构成。各相的驱动线圈42由1根导线构成。如图4所示,从各相的驱动线圈42的一个驱动线圈42连续到另一个驱动线圈42的导线受第二绝缘体62引导。由此,如图3所示,各相的驱动线圈42具有为供给驱动电力而与电路基板25电连接的第一端部42a和形成中性点的第二端部42b。第一端部42a和第二端部42b以相对于定子40的中心C位于互为相反的一侧的方式被汇集。此外,第一端部42a是各相的驱动线圈42的卷绕起始的端部和卷绕结束的端部中的一者,第二端部42b是各相的驱动线圈42的卷绕起始的端部和卷绕结束的端部中的另一者。
在第一绝缘体61设置有:3个第一连接端子70,它们用于将3相的驱动线圈42分别与电路基板25电连接;和一个第二连接端子80,其用于构成各相的驱动线圈42的中性点。第一绝缘体61、3个第一连接端子70以及第二连接端子80被嵌件成型。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端子80和3个第一连接端子70被配置为相对于定子40的中心C位于互为相反的一侧。这样,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相对于定子40的中心C位于靠3个第一连接端子70一侧,驱动线圈42的第二端部42b相对于定子40的中心C位于靠第二连接端子80一侧。
3个第一连接端子70被配置于,由与一个第一齿44A的在周向上的两侧相邻的第二齿44B的周向之间所规定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周向的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被配置于在周向上与一个第一齿44A相同的位置,周向上的两侧的第一连接端子70被配置于与一个第一齿44A相邻的第二齿44B上的在周向上靠近第一齿44A的位置。
在第一绝缘体61中的在周向上与周向的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所处的部分相邻的部分中的一侧,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引出槽61a(参见图11)。在引出槽61a收容有在上述一个第一齿44A形成的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第一端部42a经由引出槽61a被向比第一绝缘体61靠径向外侧引出。
如图6中的(a)所示,第一连接端子70通过将利用金属板冲裁为直线状的板材而成的母材71向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如图5和图6中的(b)所示,第一连接端子70包括固定部72、外方突出部73、第一弯曲部74、折回部75、第二弯曲部76、接合部77以及基板连接部78而构成。
固定部72是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的部分。固定部72具有第一部分72a和第二部分72b,形成为L字状。第一部分72a是在第一连接端子70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的状态下沿径向延伸的部分。第二部分72b是在第一连接端子70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的状态下,向轴向一侧(图2的电路基板25向定子40做配置一侧)延伸的部分。外方突出部73从固定部72中的第一部分72a的靠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外方突出部73在第一连接端子70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的状态下,从第一绝缘体6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弯曲部74从外方突出部73的靠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并且向径向内侧折弯180°。折回部75从第一弯曲部74向径向内侧延伸。折回部75在轴向上与外方突出部73接触。第二弯曲部76从折回部75的靠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并且向径向外侧折弯大致180°。接合部77包括从第二弯曲部76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接合部77与折回部75之间供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接合。接合部77在轴向上与外方突出部73重叠。接合部77向径向外侧开口。此外,接合部77也在周向上的两侧开口。
基板连接部78是从固定部72中的第二部分72b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而从第一绝缘体61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部分。基板连接部78***电路基板25(参见图2),并通过软钎焊与电路基板25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基板连接部78构成为,包括基部78a、连接部78b以及缺口部78c。基部78a是基板连接部78中的靠固定部72侧(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连接部78b的宽度小于基部78a的宽度,并从基部78a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缺口部78c形成于基部78a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
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如下所示与接合部77接合。即,如图5中的(a)所示,借助绕线机的绕线嘴(省略图示)将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引出到比定子铁芯4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后,通过使之向径向内侧移动而将其从径向外侧***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内。第一端部42a在接合部77内维持被向径向内侧按压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因第一端部42a的张力降低所致的第一端部42a的松弛。
接下来,通过熔合使接合部77的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封闭。具体而言,如图5中的(b)所示,熔合装置F的第一焊接电极F1与外方突出部73的靠轴向一侧的面接触,第二焊接电极F2与接合部77的靠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接触并被向轴向一侧施加压力,在该状态下,电流从第一焊接电极F1向第二焊接电极F2流动。此时,接合部77被加热,并且被向轴向一侧施加压力,因此接合部77软化,并封闭接合部77的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开口部。此外,接合部77和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的接合方法例如也可以是像将接合部77和第一端部42a相互熔融并接合的熔融焊接、将熔点低于接合部77和第一端部42a的合金(焊料)熔融来将接合部77与第一端部42a接合的硬钎焊那样的熔合以外的方法。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端子70被配置为,在与第一绝缘体61嵌件成型时,收容于金属模M的分离部分M1。在图7中虽未图示,但其它2个第一连接端子70也同样被配置为收容于金属模M的分离部分M1。
如图9中的(a)所示,第二连接端子80通过将利用金属板冲裁为直线状的板材而成的母材81向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如图8和图9中的(b)所示,第二连接端子80构成为,包括固定部82、外方突出部83、第一弯曲部84、折回部85、第二弯曲部86以及接合部87。
固定部82是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的部分,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平板状。在固定部82设置有贯通孔82a,在第二连接端子80与第一绝缘体61嵌件成型时,贯通孔82a供金属模M的定位部件(省略图示)***。外方突出部83从固定部82的靠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外方突出部83从第一绝缘体6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弯曲部84、折回部85、第二弯曲部86以及接合部87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端子70的第一弯曲部74、折回部75、第二弯曲部76以及接合部77相同。
如图8中的(a)所示,驱动线圈42的第二端部42b向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中***的方法,除了第二端部42b为3根导线这一点外,都与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向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中***的方法相同。此外,如图8中的(b)所示,第二连接端子80的熔合方法与第一连接端子70的熔合方法相同。此外,当第二连接端子80被熔合时,因第二连接端子80的热使得第二连接端子80周围的第一绝缘体61熔融,从而贯通孔82a被第一绝缘体61填埋。
如图10所示,在定子40的轴向一侧,与各驱动线圈42在轴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配置有电路基板25。当从径向观察定子40时,各接合部77和接合部87被配置为与定子铁芯41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重叠。即,当从径向观察定子40时,各接合部77和接合部87被配置为比第一绝缘体61中的从轴向一侧覆盖定子铁芯41的部分靠轴向另一侧。此外,如上所述,各接合部77和接合部87位于比定子铁芯41和第一绝缘体61靠径向外侧。这样,各接合部77和接合部87并非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一绝缘体61与电路基板25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缩小轴向上定子40与电路基板25之间的距离。
参照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电动滑拉门装置10(参见图1)有时设置于车辆的车体的两侧部的滑拉门1。在该情况下,电动促动器20(参见图2)为镜面对称的构造。因此,电动促动器20的壳体22(参见图2)在车辆的车体的各侧部为镜面对称的形状。即,一方面,两侧部的滑拉门1中的壳体22的形状互不相同,因此无法将两侧部的滑拉门1中的壳体22作为共用部件。另一方面,为降低电动促动器20的成本而优选将收容于壳体22的无刷马达30的转子50和定子40作为共用部件。
然而,如图11所示,第一壳体部件23的支承部23a支承电路基板25的角部。支承部23a和电路基板25通过螺钉(省略图示)固定。由此,抑制电路基板25微振,因此能够抑制力施加于各第一连接端子70的基板连接部78与电路基板25的焊料部分。
支承部23a因电动促动器20的空间上的制约,而在周向上位于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与周向一侧(纸面右侧近前侧)的第一连接端子70之间。在为镜面对称构造的第一壳体部件23中,虽未图示,但支承部23a的位置不同,在周向上位于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与周向另一侧(纸面左进深侧)的第一连接端子70之间的位置。
并且,因电动促动器20的空间上的制约,供3个第一连接端子70做配置的在周向上的空间有限。因此,需要在周向上有限的空间中,确保在周向上的在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与周向一侧(纸面右近前侧)的第一连接端子70之间的空间以及在周向上的在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与周向另一侧(纸面左侧进深侧)的第一连接端子70之间的空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连接端子70向其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有接合部77。由此,因为从轴向观察外方突出部73与接合部77相互重叠,因此与外方突出部的在周向上的位置和接合部的在周向上的位置不同的结构相比,能够在周向上使第一连接端子70中的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节省空间。由此,能够将在周向上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端子70之间的空间取得较大,即使电动促动器因镜面对称结构而致使第一壳体部件23的支承部23a在两个滑拉门中位置不同,也能够使用共用的定子40。因此,能够减少电动滑拉门装置10(参见图1)的成本。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1)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位于比定子铁芯4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此避免接合部77在轴向上位于定子铁芯41与电路基板25之间。因此,由于能使电路基板25接近定子40,故而能够在轴向上使无刷马达30小型化。
此外,因为接合部77向径向外侧开口,即,因为接合部77不向径向内侧开口,故而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会钩挂在接合部77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从而使第一端部42a受到张力。由此,能够容易地抑制第一端部42a的松弛。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端部42a与接合部77接合。此外,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与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2)第一连接端子70通过将成为平板状板材的母材71向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因此,接合部77在与沿母材71的板厚方向延伸的面正交的面形成,故而,能够将接合部77与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的接触面积取得较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端部42a与接合部77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接合部77因为在径向外侧和周向上的两侧开口,因此如图5中的(a)所示,容易将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从接合部77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将第一端部42a与接合部77接合。
另外,因为母材71为直线状的平板,所以能够增加母材71从金属板的取材数。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成品率。此外,由于第二连接端子80与第一连接端子70为相同结构,因此第二连接端子80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3)第一连接端子70的折回部75在轴向上与外方突出部73接触,由此能使第一连接端子70中的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因此,能够缩小定子40在电动促动器20内的配置空间。此外,还能够提高第一连接端子70中的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强度。因此,在将接合部77与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熔合时,即使由第一焊接电极F1(参见图中的5的(b))对第一连接端子70的轴向一侧施加压力,也能抑制第一连接端子70中的比定子铁芯41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向轴向一侧变形。此外,由于第二连接端子80与第一连接端子70相对于定子铁芯41为相同的配置结构,因此第二连接端子80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4)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位于比外方突出部73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由此接合部77位于比驱动线圈42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一绝缘体61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定子40在轴向上小型化。此外,由于第二连接端子80和第一连接端子70为相同结构,因此第二连接端子80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5)从径向观察,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位于与定子铁芯41重叠的位置,因此位于比驱动线圈42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一绝缘体61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定子40在轴向上小型化。此外,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和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相对于定子铁芯41为相同的配置结构,因此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6)埋设于第一绝缘体61的固定部72的第一部分72a向径向外侧延伸,由此与第一连接端子在轴向上被压入第一绝缘体的情况相比,即使缩短固定部72被埋设于第一绝缘体61的轴向上的长度,也能将固定部72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此外,第二连接端子80的固定部82由于与第一连接端子70的固定部72同样,埋设于第一绝缘体61,因此第二连接端子80的固定部82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7)在基板连接部78设置有缺口部78c,由此例如当定子40受到热冲击、振动时,基部78a和连接部78b借助缺口部78c沿轴向变位。由此,连接部78b与电路基板25间的连接部分(钎焊部分)不易受力。因此,能够提高基板连接部78与电路基板25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另外,如图7所示,以能够在用于将第一绝缘体61和第一连接端子70嵌件成型的金属模M的分型部分M1内收容基板连接部78的方式,形成有缺口部78c。由此,能够提高基板连接部78与电路基板25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并且,能够将第一绝缘体61和第一连接端子70嵌件成型。
(8)无刷马达30的轴向沿车辆的车宽方向配置。这里,无刷马达30在轴向上被小型化,因此能够使滑拉门1在车宽方向上的厚度变薄。
(9)外方突出部73从第一绝缘体61的径向上的侧表面突出。因此,与外方突出部73从第一绝缘体61的轴向上的端面突出的构造相比,能够简化第一连接端子70的形状。另外,与外方突出部73从第一绝缘体61的靠轴向另一侧的端面突出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第一绝缘体61比定子铁芯41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避免第一绝缘体61与第一壳体部件23的支承部23a相干扰。
(10)在第一绝缘体61中在周向上与周向的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相邻的部分,形成有供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被向径向外侧引出的引出槽61a。由此,与周向的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连接的第一端部42a以在周向上与第一连接端子70相邻的方式被引出。因此,能够抑制供支承部23a配置的空间减少。
另外,驱动线圈42的第一端部42a从周向上与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相反一侧绕到周向上的两端部的第一连接端子70。由此,与两端部的第一连接端子70连接的第一端部42a不位于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和与中央的第一连接端子70相邻的第一连接端子7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供第一壳体部件23的支承部23a配置的空间减少。
(11)因3个第一连接端子70为相同的形状,所以能够减少第一连接端子70的制造成本。因此,能够减少无刷马达30的制造成本。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地做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永磁体也可以是固定于转子铁芯51的外周面的所谓扇形磁体。另外,永磁体52也可以不使用转子铁芯51而使用树脂与旋转轴31一体成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永磁体52被收容于磁体收容部的埋入磁体构造,其中,该磁体收容部形成于转子铁芯51中的比转子铁芯51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独立于第一绝缘体61形成的部件可以与第一连接端子70和第二连接端子80一体成型。例如如图12中的(a)所示,第一连接端子70与端子固定台90一体成型。此外,如图12中的(b)所示,第二连接端子80与端子固定台91一体成型。端子固定台90、91借助螺钉、粘合剂等固定于第一绝缘体61。由此,端子固定台90、91被间接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3个第一连接端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第一连接端子可以是与第一连接端子70不同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和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的在轴向上的位置可以在比第一绝缘体61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范围内任意设定。例如从径向观察定子40,接合部77和接合部87可以位于比定子铁芯41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位于在径向上与第一绝缘体61重叠的位置。总而言之,第一连接端子70的接合部77和第二连接端子80的接合部87只要不在轴向上位于的第一绝缘体61(定子铁芯41)与电路基板25之间的空间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也可以是卷曲铁芯、分割铁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线也可以卷绕于全部齿44。在该情况下,取代第二齿44B而设置第一齿44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也通过导线跨多个齿44卷绕的分布卷绕来形成驱动线圈4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取代3相的驱动线圈42而为2相或者4相以上的驱动线圈4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取代将无刷马达30应用于电动滑拉门装置的驱动源,例如,还可以将无刷马达30应用于在车辆后部设置的后尾门、行李箱门或行李箱盖或者电动车窗的驱动源。

Claims (9)

1.一种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具备:
定子铁芯;
线圈,其通过将导线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而形成;
连接端子,其与所述线圈的端部电连接;以及
端子固定台,其具有电绝缘性,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靠轴向一侧的端部,并固定所述连接端子,
所述连接端子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端子固定台;外方突出部,其从所述固定部延伸到比所述定子铁芯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接合部,其在轴向上与所述外方突出部重叠,并且,位于比所述定子铁芯靠所述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接合部向所述径向外侧开口,
所述连接端子由平板状的板材构成,还具有:第一弯曲部,其从所述外方突出部向板厚方向弯曲并向径向内侧折回;折回部,其从所述第一弯曲部向所述径向内侧延伸;以及第二弯曲部,其从所述折回部向所述板厚方向弯曲并向所述径向外侧折回,
所述接合部具有从所述第二弯曲部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所述线圈的端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折回部之间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
所述折回部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外方突出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
所述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外方突出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
所述端子固定台是使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电绝缘的绝缘体,
从所述径向观察,所述接合部的位置被设定为,使所述绝缘体或者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接合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
所述端子固定台是使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电绝缘的绝缘体,
从所述径向观察,所述接合部的位置被设定为,使所述绝缘体或者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接合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
所述端子固定台是使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电绝缘并与所述连接端子嵌件成型的绝缘体,
所述固定部具有埋设于所述绝缘体并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其中,
在所述定子的所述轴向一侧供电路基板配置,
所述连接端子具备与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的基板连接部,
所述基板连接部从所述固定部沿所述轴向延伸并且从所述端子固定台沿所述轴向突出,
在所述基板连接部形成有缺口部。
8.一种无刷马达,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刷马达的定子、和
配置于所述定子的所述轴向一侧的电路基板。
9.一种电动滑拉门装置,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8的无刷马达,作为使车辆的滑拉门做开关动作的驱动源,
所述无刷马达的所述轴向沿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配置。
CN201710821622.4A 2016-10-20 2017-09-13 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Active CN1079685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6204A JP6750451B2 (ja) 2016-10-20 2016-10-20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こ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を用いたパワー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JP2016-206204 2016-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8511A CN107968511A (zh) 2018-04-27
CN107968511B true CN107968511B (zh) 2019-09-20

Family

ID=61969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21622.4A Active CN107968511B (zh) 2016-10-20 2017-09-13 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4093B2 (zh)
JP (1) JP6750451B2 (zh)
CN (1) CN1079685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0742B2 (ja) * 2018-05-29 2022-09-0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機器
US10862376B2 (en) * 2018-08-07 2020-12-08 Makita Corporation Electric work machine
KR102656510B1 (ko) * 2018-12-11 2024-04-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TWI699946B (zh) * 2019-04-09 2020-07-21 大陸商佛山市建準電子有限公司 馬達定子製造方法及馬達定子
DE102019111335A1 (de) * 2019-05-02 2020-11-05 Festool Gmbh Antriebsmotor mit einer Anschlusseinricht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225A (zh) * 2007-08-17 2010-03-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定子及使用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CN201533207U (zh) * 2009-11-03 2010-07-2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连接电机线圈绕组和线路板的连接机构
CN102142729A (zh) * 2010-01-28 2011-08-03 株式会社牧田 连接端子的安装结构
CN102468713A (zh) * 2010-11-04 2012-05-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7694A (ja) * 1993-12-17 1995-07-14 Mabuchi Motor Co Ltd 小型モータ及びこの小型モータの端子装置の接続方法
JPH10136632A (ja) * 1996-10-25 1998-05-22 Nippon Seiki Co Ltd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KR100480771B1 (ko) * 2000-01-05 2005-04-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방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696080B2 (ja) * 2000-12-05 2005-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4531359B2 (ja) * 2003-07-18 2010-08-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217117B2 (ja) * 2006-06-05 2013-06-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5256669B2 (ja) * 2007-08-30 2013-08-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699499B2 (ja) 2008-08-05 2011-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637959B2 (ja) * 2009-06-24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電動機および電動自転車
JP5512743B2 (ja) * 2012-05-18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導電端子
JP2014128118A (ja) 2012-12-26 2014-07-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角線端子の製造方法、角線端子、その角線端子を用いた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送風機用電動機並びに空気調和機
JP2014158321A (ja) * 2013-02-14 2014-08-28 Aisin Seiki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車両用開閉体駆動装置
DE102014201488A1 (de) * 2014-01-28 2015-07-30 Bühler Motor GmbH Kreiselpumpenmo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225A (zh) * 2007-08-17 2010-03-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定子及使用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CN201533207U (zh) * 2009-11-03 2010-07-21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连接电机线圈绕组和线路板的连接机构
CN102142729A (zh) * 2010-01-28 2011-08-03 株式会社牧田 连接端子的安装结构
CN102468713A (zh) * 2010-11-04 2012-05-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电动机及使用该电动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54093B2 (en) 2020-02-04
CN107968511A (zh) 2018-04-27
JP2018068063A (ja) 2018-04-26
JP6750451B2 (ja) 2020-09-02
US20180115215A1 (en) 2018-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68511B (zh) 无刷马达的定子、无刷马达以及使用该无刷马达的电动滑拉门装置
US9608494B2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with brush holder
CN102414961B (zh) 电动机、电气设备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KR100455264B1 (ko) 차량용 교류발전기
JP3696080B2 (ja) 回転電機
EP2233382B1 (en) Electric power sterring device
CN109565210B (zh) 电动机及空调装置
US20070205679A1 (en) Brushless Motor
WO2009113629A1 (ja) モータ
JP6381347B2 (ja) モータ
JP5175346B2 (ja) 電気モータ、とりわけ自動車におけるサーボモータまたは駆動モータ
WO2012137322A1 (ja) 駆動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US7102265B2 (en) Four-pole synchronous motor
JP5063651B2 (ja) 電動機及び電気機器及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CN110622397B (zh) 同步电动机以及这种电动机的组装方法
CN110692180B (zh) 马达
WO2017170296A1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H0998559A (ja) 直流モータにおけるブラシ配線部構造
KR102153382B1 (ko) 스테이터, 모터 및 스테이터의 제조 방법
JP2001045691A (ja) モータの絶縁構造
US11870245B2 (en) Surge suppression device and motor wiring component
EP4170870A1 (en) Molding coil,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KR102242730B1 (ko) 브러시리스 모터용 권선코일 조립체 및 권선코일 조립체 제작방법
EP4216402A1 (en) Electric motor
JP4943782B2 (ja) 電動モータの給電装置および電動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