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87262B -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87262B
CN107487262B CN201710369044.5A CN201710369044A CN107487262B CN 107487262 B CN107487262 B CN 107487262B CN 201710369044 A CN201710369044 A CN 201710369044A CN 107487262 B CN107487262 B CN 107487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wall
wall portion
extending direction
engaging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690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87262A (zh
Inventor
滨田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87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7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87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7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7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easily removable; mounted for bodily outward movement, e.g. when to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可以使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得稳定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第一抵接部(40A)与第一被抵接部(42A)、第二抵接部(40B)与第二被抵接部(42B)、以及第三抵接部(40C)与第三被抵接部(42C)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第四抵接部(44A)与第四被抵接部(46A)以及第五抵接部(44B)与第五被抵接部(46B)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卡合臂(50)的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

Description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安装结构。在该安装结构中,遮阳板边框侧的卡接对片***卡接在镜框的第1连通部中,进而,遮阳板外罩侧的嵌合片配置在遮阳板边框侧的卡接对片的两片之间,由此阻止遮阳板边框侧的卡接对片朝向与卡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形。此外,遮阳板外罩侧的卡接片***卡接在镜框的第2连通部中,遮阳板边框侧的弹性片抵接在遮阳板外罩侧的卡接片上,由此阻止遮阳板外罩侧的卡接片朝向与卡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3475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使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遮阳板的底面、即遮阳板边框(收容件)和遮阳板外罩(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得稳定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在考虑到上述事实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可以使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稳定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具有:支撑件,其被支撑在车身侧;收容件,其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所述转动件被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且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并且,所述转动件中设有后视镜,所述收容件以使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述后视镜,而且,在设置于所述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遮盖件,其构成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且在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所述收容件覆盖,而且,设置于所述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上下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仰视时的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以仰视时被施加使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支撑件被支撑在车身侧,转动件被支撑在支撑件上。后视镜设置在该转动件中,转动件相对于支撑件而转动。此外,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的收容件以使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收容后视镜,设置在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进而,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的遮盖件在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收容件覆盖,设置在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此处,在第一底壁部和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有上下限制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以及卡合机构。上下限制机构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进而,卡合机构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因此,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与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
如上所述,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以及与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位置变得稳定。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上文所述的构成中,所述上下限制机构包括: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和第二上下限制机构,其与所述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与所述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之间。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第一上下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此外,与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在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的第二上下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此处,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与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之间。因此,卡合机构在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的范围内稳定地卡合。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上文所述的构成中,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相对移动;和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与所述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相对移动;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与所述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之间。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相对移动。与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的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限制第一底壁部相对于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相对移动。此处,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与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之间。因此,卡合机构在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的范围内稳定地卡合。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是在上文所述的任一种构成中,所述卡合机构包括:第一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一个底壁部上,且具有第一卡合爪;和第二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另一个底壁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爪卡合的第二卡合爪;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和止动部,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上,且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抵接。
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设置在第一底壁部和第二底壁部中的一个底壁部上的第一卡合机构的第一卡合爪、与设置在第一底壁部和第二底壁部中的另一个底壁部上的第二卡合机构的第二卡合爪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卡合。此外,在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上设置有止动部,止动部仰视时在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卡合机构抵接。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相对位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可以使收容件和遮盖件的各底面的相对位置变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以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状态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以从底面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图1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遮阳板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2的状态将遮阳板边框与遮阳板外罩分离后的状态的分解仰视图。
图4中的(A)是沿图2的4A-4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2的4B-4B线的剖视图,(C)是沿图2的4C-4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4,对适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图中适当图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以车辆前后方向、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表示方向的情况下,是指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后视镜配置在使用位置的状态下的方向。
图1中,以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状态的主视图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设置在车辆的车门12(车身侧)的外部。车门12的下侧部分的外侧面由车门板12A(车门外板)构成,在车门板12A上端的车辆前侧端部上贯穿形成有安装孔(图示省略)。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具备支撑在车身侧、即车门12上的支撑件14。该支撑件14具备由金属制成且呈块状的基座16(可理解为“支撑部件”的要素)。基座16经由安装孔而安装在车门12上,由此,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被安装支撑在车身侧的车门12上。
基座16的外周被构成支撑件14的基座盖18覆盖。基座盖18由树脂制成且呈大致圆筒状,并且下方侧敞开。在基座盖18的上端设置有平板状的上壁18A。在上壁18A的中心侧部分贯穿形成有露出孔(图示省略)。
在基座16的上侧支撑有主体部20,在主体部20中设置有作为转动机构的收纳装置22(牵引器)。收纳装置22具备构成支撑件14的金属制的支架24(可理解为“支撑部”的要素)。支架24经由基座盖18的上壁18A上的露出孔(图示省略)而安装在基座16上。由此,收纳装置22被安装支撑在基座16上。
支架24支撑转动件26,该转动件26中设置有后视镜28。此外,构成转动件26的一部分的收容件32以使后视镜28的镜面28A侧露出的状态收容后视镜28,且具备未图示的框架(也称为“托架”)和遮阳板边框36。即,后视镜28的背面侧部分经由镜面调整装置(图示省略)而被固定在上述框架上,在框架上固定有配置在其车辆后方侧的遮阳板外框36。此外,转动件26的内部构成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4-19274号公报等中已被公开,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当收纳装置22被驱动时,转动件26相对于支架24而绕上下方向的轴转动。
遮阳板边框36由树脂制成,且构成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的设计部分的一部分。图2中图示出以从底面侧观察的状态表示包括遮阳板边框36而构成的遮阳板30的仰视图。遮阳板边框36具备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且收容后视镜28的框状部36A,而且,在从框状部36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部朝向下方侧(图中为纸面表侧)延伸的延伸部36B的下端(基部侧)上,设置有第一底壁部36C。在第一底壁部36C上形成有供支架24(参考图1)通过的缺口部36D。此外,第一底壁部36C在上下方向上与图1所示的基座盖18的上壁18A相对。该第一底壁部36C与基座盖18的上壁18A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2所示,在遮阳板边框36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构成转动件26的一部分且作为遮盖件的遮阳板外罩38。遮阳板外罩38在后视镜28的背面侧将收容件32覆盖,且与遮阳板边框36一起构成遮阳板30。此外,作为一例,遮阳板外罩38是包括构成上部侧的第一遮阳板外罩38X(参考图4)和构成上部侧以外的其他部分的第二遮阳板外罩38Y而构成,并且,第一遮阳板外罩38X(参考图4)与第二遮阳板外罩38Y相互结合。在遮阳板外罩38的下端(基部侧)设置有第二底壁部38C。在第二底壁部38C上形成有供支架24通过的缺口部38D。此外,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上与图1所示的基座盖18的上壁18A相对,且与基座盖18的上壁18A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2所示,第二底壁部38C与第一底壁部36C并排配置。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相对的端面基本上接触。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的分界部B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但在车辆前方侧的部分中,随着朝向车辆前方侧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的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仅称为“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而且在图中以双箭头C表示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
图3中图示出从图2的状态将遮阳板边框36与遮阳板外罩38分离后的状态的分解仰视图。此外,图4中的(A)是沿图2的4A-4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2的4B-4B线的剖视图,(C)是沿图2的4C-4C线的剖视图。
如图3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第一底壁部36C中相比缺口部36D更靠近车辆前方侧且与第二底壁部38C的邻接部侧的位置上,从车辆前方侧起依次形成有均作为上下限制机构的第一抵接部40A、第二抵接部40B以及第三抵接部40C。
作为第一上下限制机构的第一抵接部40A从第一底壁部36C的侧端面的上部朝向第二底壁部38C侧延伸(参考图4中的(A)),作为第二上下限制机构的第二抵接部40B和第三抵接部40C从第一底壁部36C的侧端面的下部朝向第二底壁部38C侧延伸(第二抵接部40B参考图4中的(B))。此外,第一抵接部40A呈舌状形成于第一底壁部36C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侧,第三抵接部40C以仰视时呈大致矩形状的方式形成于第一底壁部36C中靠近缺口部36D的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处。即,第三抵接部40C与第一抵接部40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此外,第二抵接部40B呈舌状形成于第一抵接部40A与第三抵接部40C之间且靠近第一抵接部40A的位置处。
与这些相对应地,在第二底壁部38C中相比缺口部38D更靠近车辆前方侧且与第一底壁部36C的邻接部侧的位置上,从车辆前方侧起依次形成有均作为上下限制机构的第一被抵接部42A、第二被抵接部42B以及第三被抵接部42C。
作为第一上下限制机构的第一被抵接部42A是使第二底壁部38C的上面侧凹陷而薄壁化的部位(参考图4中的(A)),作为第二上下限制机构的第二被抵接部42B和第三被抵接部42C是使第二底壁部38C的底面侧凹陷而薄壁化的部位(第二被抵接部42B参考图4中的(B))。此外,第一被抵接部42A形成于第二底壁部38C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侧,第三被抵接部42C形成于第二底壁部38C中靠近缺口部38D的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处。即,第三被抵接部42C与第一被抵接部42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此外,第二被抵接部42B形成于第一被抵接部42A与第三被抵接部42C之间且靠近第一被抵接部42A的位置处。
如图4中的(A)所示,第一抵接部40A的底面与第一被抵接部42A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第一抵接部40A和第一被抵接部42A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而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此外,如图4中的(B)所示,第二抵接部40B的上表面与第二被抵接部42B的底面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进而,图3所示的第三抵接部40C的上表面与第三被抵接部42C的底面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第二抵接部40B和第二被抵接部42B、以及第三抵接部40C和第三被抵接部42C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而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抵接部40A与第一被抵接部42A抵接、第二抵接部40B与第二被抵接部42B抵接、第三抵接部40C与第三被抵接部42C抵接,从而将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限制。
如图2和图3的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第一底壁部36C中相比缺口部36D更靠近车辆前方侧且与第二底壁部38C的邻接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第四抵接部44A和第五抵接部44B。作为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第四抵接部44A是第一底壁部36C上的第二抵接部40B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面。此外,作为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第五抵接部44B是第一底壁部36C上的第三抵接部40C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面。即,第五抵接部44B与第四抵接部44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
与这些相对应地,在第二底壁部38C中相比缺口部38D更靠近车辆前方侧且与第一底壁部36C的邻接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均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第四被抵接部46A和第五被抵接部46B。如图3所示,作为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第四被抵接部46A是第二底壁部38C上的第二被抵接部42B与其车辆后方侧的底面之间的阶梯部。此外,作为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第五被抵接部46B是第二底壁部38C上的第三被抵接部42C与其车辆前方侧的底面之间的阶梯部。即,第五被抵接部46B与第四被抵接部46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
如图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第四抵接部44A与第四被抵接部46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第四抵接部44A和第四被抵接部46A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而朝向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大致车辆后方侧)相对移动。此外,第五抵接部44B和第五被抵接部46B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第五抵接部44B和第五被抵接部46B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而朝向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大致车辆前方侧)相对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四抵接部44A与第四被抵接部46A抵接、而且第五抵接部44B与第五被抵接部46B抵接,从而将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移动限制。
进而,如图3所示,在第一底壁部36C中相比缺口部36D更靠近车辆前方侧且与第二底壁部38C的邻接部侧的位置上,形成有作为第一卡合机构的卡合臂50,该卡合臂50从第一底壁部36C侧端面的上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配置在第二底壁部38C的上表面侧。卡合臂50构成卡合机构且形成为弯曲板状,且在基端侧形成有第一弯曲部50C,而且在延伸方向中间部形成有第二弯曲部50B。卡合臂50中从第一弯曲部50C至第二弯曲部50B为止的部位随着朝向仰视时的延伸方向延伸而朝向上方侧(图3中为纸面背侧)倾斜,而且,在安装前的状态下,从第二弯曲部50B朝向前端部侧延伸的部位随着朝向仰视时的延伸方向延伸而朝向下方侧(图3中为纸面表侧)倾斜。在卡合臂50的前端部侧,形成有朝向下方侧(图3中为纸面表侧)凸出的第一卡合爪50A。此外,在卡合臂50的前端部侧的一侧部(图3中为图中下侧所图示的侧部)形成有倾斜地切割而成的切口部50K。
此外,如图4中的(C)所示,在第二底壁部38C中相比缺口部38D更靠近车辆前方侧且与第一底壁部36C的邻接部侧的位置上,在第一卡合爪50A的下方侧形成有作为第二卡合机构的第二卡合爪52A。第二卡合爪52A构成卡合机构且朝向上方侧凸出。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使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时,使弯曲板状的卡合臂50弹性变形,从而改变第一弯曲部50C和第二弯曲部50B的弯曲角度,以将从第二弯曲部50B朝向前端部侧延伸的部位配置成与第二底壁部38C的上表面平行且使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并且,在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状态下,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底壁部36C的端面36T与第二底壁部38C的端面38T以面接触状态抵接,使卡合臂50恢复至原来的形状的力从第一卡合爪50A作用于第二卡合爪52A上。
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卡合臂50,在图2所示的第一底壁部36C和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并且,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卡合臂50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抵接部40A和第一被抵接部42A以及第二抵接部40B和第二被抵接部42B(参考图3)与第三抵接部40C和第三被抵接部42C(参考图3)之间。此外,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卡合臂50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四抵接部44A和第四被抵接部46A与第五抵接部44B和第五被抵接部46B之间。
此外,如图2及图4中的(C)所示,在第二底壁部38C上形成有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止动部48A、49A,该止动部48A、49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图4的(C)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与卡合臂50的侧面的大部分抵接。换句话说,卡合臂50也构成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一部分。止动部48A、49A由从第二底壁部38C的上表面朝向上方侧突出的肋状的凸部48、49构成。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部48A、49A设置有一对,且与卡合臂50的两侧面抵接。关于图2所示的车辆前方侧的具备止动部49A的凸部49,虽然省略了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状态的图示,但凸部49的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形状与图4中的(C)所示的凸部48实质上相同。此外,形成为如下构成,即:在欲使图3所示的卡合臂50的第一卡合爪50A卡合至第二卡合爪52A时,卡合臂50的切口部50K会与止动部48A接触,从而容易引导卡合臂50的前端部。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设置一个相当于一对止动部48A、49A中的任一个的止动部,且该止动部与卡合臂50的任一侧面抵接。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车身侧的车门12上支撑有支撑件14,在支撑件14上支撑有转动件26。在该转动件26上设置有后视镜28,转动件26相对于支撑件14而转动。此外,构成转动件26的一部分的收容件32以使后视镜28的镜面28A侧露出的状态收容后视镜28,设置在收容件32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36C与支撑件14上的基座盖18的上壁18A之间形成有间隙。进而,图2所示的构成转动件26的一部分的遮阳板外罩38在后视镜28的背面侧将收容件32覆盖,设置在遮阳板外罩38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38C与第一底壁部36C并排配置,与图1所示的支撑件14上的基座盖18的上壁18A之间形成有间隙。
此处,在图2所示的第一底壁部36C和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有图3、图4中的(A)和(B)所示的第一抵接部40A、第二抵接部40B及第三抵接部40C,而且设置有与这些相对应的第一被抵接部42A、第二被抵接部42B及第三被抵接部42C。第一抵接部40A与第一被抵接部42A、第二抵接部40B与第二被抵接部42B、以及第三抵接部40C与第三被抵接部42C分别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此外,在第一底壁部36C和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有图2和图3所示的第四抵接部44A和第五抵接部44B,而且设置有第四被抵接部46A和第五被抵接部46B。第四抵接部44A与第四被抵接部46A、以及第五抵接部44B与第五被抵接部46B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
进而,在第一底壁部36C和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有图3和图4中的(C)所示的卡合臂50和第二卡合爪52A。卡合臂50的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仰视时以被施加使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因此,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与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
如上所述,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以及与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因此,收容件32(遮阳板边框36)和遮阳板外罩38的各底面的位置变得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中的(A)所示,第一抵接部40A和第一被抵接部42A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图3及图4中的(B)所示的第二抵接部40B和第二被抵接部42B以及第三抵接部40C和第三被抵接部42C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并且,图2所示的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卡合臂50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抵接部40A和第一被抵接部42A与第三抵接部40C和第三被抵接部42C之间。因此,第一卡合爪50A和第二卡合爪52A在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下方向(图2中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的范围内相互稳定地卡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抵接部44A和第四被抵接部46A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朝向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大致车辆后方侧)相对移动,第五抵接部44B和第五被抵接部46B限制第一底壁部36C相对于第二底壁部38C朝向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大致车辆前方侧)相对移动。并且,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卡合臂50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四抵接部44A和第四被抵接部46A与第五抵接部44B和第五被抵接部46B之间。因此,第一卡合爪50A和第二卡合爪52A在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在上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稳定地限制的范围内相互稳定地卡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卡合的卡合臂50,在第一底壁部36C和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因此,能够均衡地使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的分界部B变得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形成于第二底壁部38C上的止动部48A、49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与图4中的(C)所示的卡合臂50抵接。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限制第一底壁部36C与第二底壁部38C的相对位移。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能够使收容件32(遮阳板边框36)和遮阳板外罩38的各底面的位置变得稳定。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在遮阳板外罩(遮盖件)的第二底壁部上形成与图4中的(C)所示的具有第一卡合爪50A的卡合臂50相同的作为第一卡合机构的卡合臂(具有第一卡合爪的卡合臂),且由该卡合臂构成卡合机构,而且,在收容件(遮阳板边框)的第一底壁部上形成与第二卡合爪52A相同的作为第二卡合机构的第二卡合爪,且由该第二卡合爪构成卡合机构,进而,在第一底壁部上形成在仰视时的第一底壁部与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上述卡合臂抵接的止动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卡合机构的卡合臂50的第一卡合爪50A与第二卡合爪52A在遮阳板30的内表面侧(底壁部的上表面侧)相互卡合,但也可以构成为卡合机构在遮阳板30的外表面侧(底壁部的下表面侧)相互卡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爪50A卡合至第二卡合爪52A的卡合臂50,在图2所示的第一底壁部36C和第二底壁部38C彼此的邻接部侧设置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但也可以采用卡合机构设置在例如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或一端部这样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爪50A卡合至第二卡合爪52A的卡合臂50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抵接部40A和第一被抵接部42A与第三抵接部40C和第三被抵接部42C之间,但也可以采用并非如此设置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爪50A卡合至第二卡合爪52A的卡合臂50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第四抵接部44A和第四被抵接部46A与第五抵接部44B和第五被抵接部46B之间,但也可以采用并非如此设置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底壁部38C上形成有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卡合爪50A抵接且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止动部48A、49A,但也可以采用未形成上述止动部的构成。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不设置第一底壁部36C上的第四抵接部44A和第五抵接部44B以及第二底壁部38C上的第四被抵接部46A和第五被抵接部46B,而仅设置卡合臂50及止动部48A、49A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止动部48A、49A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与包括第一卡合爪50A的卡合臂50的侧面的大部分抵接,但是,具备作为横向偏移限制机构的止动部的凸部例如也可以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仅与卡合臂(50)的侧面的基端侧、前端侧以及延伸方向中间部中的任一处抵接。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止动部48A、49A由凸部48、49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即:例如,在第二底壁部(38C)上形成收容卡合臂(50)的凹部,而且,将连接该凹部的底面与一般部(非凹部)的上表面的阶梯面的一部分作为在分界部(B)的延伸方向上与卡合臂(50)抵接的止动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适用于车辆用后视镜装置10,但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也可以适用于例如车辆用翼子板后视镜装置等的车辆外部的其他车辆用外部后视镜装置,并且,也可以适用于车辆内部的车辆用内部后视镜装置。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及上述多个变形例可以适当地组合实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符号说明】
10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14 支撑件
26 转动件
28 后视镜
28A 镜面
32 收容件
36C 第一底壁部
38 遮阳板外罩(遮盖件)
38C 第二底壁部
40A 第一抵接部(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上下限制机构))
40B 第二抵接部(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上下限制机构))
40C 第三抵接部(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上下限制机构))
42A 第一被抵接部(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上下限制机构))
42B 第二被抵接部(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上下限制机构))
42C 第三被抵接部(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上下限制机构))
44A 第四抵接部(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44B 第五抵接部(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46A 第四被抵接部(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46B 第五被抵接部(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48A 止动部(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49A 止动部(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50 卡合臂(第一卡合机构(卡合机构)、横向偏移限制机构)
50A 第一卡合爪
52A 第二卡合爪(第二卡合机构(卡合机构))
B 分界部
C 分界部的延伸方向。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具有:
支撑件,其被支撑在车身侧;
收容件,其构成转动件的一部分,所述转动件被支撑在所述支撑件上且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并且,所述转动件中设有后视镜,所述收容件以使所述后视镜的镜面侧露出的状态***述后视镜,而且,在设置于所述收容件的基部侧的第一底壁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遮盖件,其构成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且在所述后视镜的背面侧将所述收容件覆盖,而且,设置于所述遮盖件的基部侧的第二底壁部与所述第一底壁部并排配置,且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上下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在仰视时的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的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抵接,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以及
卡合机构,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彼此的邻接部侧,且以仰视时被施加使所述第一底壁部与所述第二底壁部分离的方向的张力的状态相互卡合;
所述卡合机构包括:
第一卡合机构,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一个底壁部上,以配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另一个底壁部的上表面侧的方式延伸,并且在其延伸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弯曲部,还在前端侧具有第一卡合爪,所述弯曲部以该延伸方向中间部向从所述另一方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分离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和
第二卡合机构,其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壁部和所述第二底壁部中的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卡合爪卡合的第二卡合爪;
卡合臂构成第一卡合机构且形成为弯曲板状;
所述第一卡合机构通过使所述卡合臂恢复至原来的形状,将所述第一卡合爪按压至所述第二卡合爪并且使相对的所述第一底壁部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底壁部的端面以面接触状态抵接,从而使所述第一卡合爪与所述第二卡合爪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所述上下限制机构包括:
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下方侧相对移动;和
第二上下限制机构,其与所述第一上下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上方侧相对移动;
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上下限制机构与所述第二上下限制机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
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侧相对移动;和
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其与所述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相互分离而设置,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底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底壁部朝向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侧相对移动;
所述卡合机构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与所述第二横向偏移限制机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
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和
止动部,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上,且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其中,
所述横向偏移限制机构包括:
所述第一卡合机构;和
止动部,其设置在所述另一个底壁部上,且在所述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卡合机构抵接。
CN201710369044.5A 2016-06-10 2017-05-23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Active CN1074872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6482 2016-06-10
JP2016116482A JP6495201B2 (ja) 2016-06-10 2016-06-10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7262A CN107487262A (zh) 2017-12-19
CN107487262B true CN107487262B (zh) 2020-09-29

Family

ID=59021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69044.5A Active CN107487262B (zh) 2016-06-10 2017-05-23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7215B2 (zh)
EP (1) EP3254899B1 (zh)
JP (1) JP6495201B2 (zh)
CN (1) CN10748726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18334A (en) * 1996-10-15 1998-04-22 Nissan Europ Tech Centre Mirror mounting
CN2604351Y (zh) * 2003-01-24 2004-02-25 胡文松 一种汽车后视镜结构
CN102092343B (zh) * 2009-12-11 2014-10-22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手动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共用底座及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0198Y2 (zh) * 1986-07-21 1991-06-26
JPH0727260Y2 (ja) * 1989-12-08 1995-06-21 泉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カバー
JPH0663439U (ja) * 1993-02-22 1994-09-09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後写鏡のミラーハウジング
DE60020398T2 (de) * 1999-05-19 2006-01-26 Kho, Myung Duk Rückspiegel für fahrzeuge
JP2001294081A (ja) * 2000-04-11 2001-10-2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EP1653092B1 (en) * 2001-03-19 2007-11-28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Vehicle mirror device assembly
JP2002347518A (ja) 2001-05-23 2002-12-04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の組付構造
JP4071946B2 (ja) 2001-08-07 2008-04-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US20030070390A1 (en) * 2001-10-11 2003-04-17 Dunn J. Paul Interconnected trim components with light-blocking overlap flanges
JP4342238B2 (ja) * 2003-08-01 2009-10-1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品の接合取付け構造
JP5115053B2 (ja) * 2007-06-25 2013-01-09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JP5620231B2 (ja) 2010-11-11 2014-11-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EP2455259B1 (de) * 2010-11-22 2013-01-02 SMR Patents S.à.r.l. Verkleidung einer Außenrückblickspiegelanordnung
JP6129488B2 (ja) 2012-07-17 2017-05-1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DE202016100763U1 (de) * 2016-02-15 2016-03-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skragende Schnappzungen-Befestigungs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18334A (en) * 1996-10-15 1998-04-22 Nissan Europ Tech Centre Mirror mounting
CN2604351Y (zh) * 2003-01-24 2004-02-25 胡文松 一种汽车后视镜结构
CN102092343B (zh) * 2009-12-11 2014-10-22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手动电动收入式车辆用车门后视镜、共用底座及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218129A (ja) 2017-12-14
US10457215B2 (en) 2019-10-29
US20170355311A1 (en) 2017-12-14
EP3254899A1 (en) 2017-12-13
JP6495201B2 (ja) 2019-04-03
CN107487262A (zh) 2017-12-19
EP3254899B1 (en) 2019-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2895B (zh) 车载电子装置安装结构
US20180364076A1 (en) Sensor bracket
US7717491B2 (en) Sun visor for use in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un visor
CN111284420B (zh) 相机安装结构
EP2048030B1 (en) Inner mirror attachement structure
US5294164A (en) Instrument panel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US20040252514A1 (en) Lamp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JP2009248693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CN107487262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JP6489988B2 (ja) ワイパアーム
JP7068252B2 (ja) 電気接続箱ユニット
US6168277B1 (en) Rearview mirror
CN114600442A (zh) 用于车辆的相机模块
US11738697B2 (en) Mounting part structure of external detection sensor for vehicle
JP2005075112A (ja) フューエルリッド支持構造
JP3844945B2 (ja)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JP2021041734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JP2016150723A (ja) 車両用ルームミラー
JP2020053597A (ja) 車載用電子機器筐体
US20230415668A1 (en) Vehicle camera unit
JP7060554B2 (ja) ブラケット、及び、電気接続箱の保持構造
WO2024135205A1 (ja) 超音波センサおよびセンサ取付具
KR20220136825A (ko) 차량용 인사이드 미러용 브라켓
JP2007131167A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JP2017024577A (ja) フッ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