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4244B -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4244B
CN105984244B CN201610151454.8A CN201610151454A CN105984244B CN 105984244 B CN105984244 B CN 105984244B CN 201610151454 A CN201610151454 A CN 201610151454A CN 105984244 B CN105984244 B CN 1059842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nveying
spring
pressing force
driven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514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4244A (zh
Inventor
东海良次
林徹
大西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84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4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4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B65H2403/514Cam mechanisms involving eccen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65H2404/1441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involving controlled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6Plotting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论介质的顶端形状如何,都能够对介质的姿态进行规整的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输送装置具备:驱动辊(46),其在输送方向(Y)上实施介质(M)的输送;从动辊(48),其向驱动辊(46)按压被输送的介质(M);变更部(47),其对从动辊(48)的按压力进行变更;馈送部,其能够朝向驱动辊(46)馈送介质(M),并且能够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相反方向拉回。在驱动辊(46)实施介质(M)的输送之前,在变更部(47)将按压力变更为与介质(M)的输送时相比较小的值的状态下,馈送部实施介质(M)的拉回。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打印机中,存在一种具备如下输送装置的打印机,所述输送装置通过使对介质的顶端进行夹持(nip)的输送辊对向与输送介质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使介质挠曲且使其顶端抵靠在输送辊对上,由此消除介质相对于输送方向变得倾斜的斜行(例如,专利文献1)。
可是,例如在将卷筒纸用作介质,用户使用剪切器等通过手动作业切断该介质的完成印刷的部分的情况下,存在有介质的顶端不呈与侧端正交的直线状的情况。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有即使将介质的顶端抵靠在输送辊对上也无法消除斜行的课题。此外,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除了介质相对于输送方向变得倾斜的斜行以外,介质以从输送路径上浮起的方式挠曲等介质的姿态不整齐的情况下,由于实施印刷的位置相对于介质发生偏离,因此印刷品质下降。
另外,这样的课题并不限于打印机所使用的输送装置,在对介质进行夹持并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中是大致共同的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65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介质的顶端形状如何,都能够对介质的姿态进行规整的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效果。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驱动辊,其在输送方向上实施介质的输送;从动辊,其向所述驱动辊按压被输送的所述介质;变更部,其对所述从动辊的按压力进行变更;馈送部,其能够朝向所述驱动辊馈送所述介质,并且能够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拉回,在所述驱动辊实施所述介质的输送之前,在所述变更部将所述按压力变更为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时相比较小的值的状态下,所述馈送部实施所述介质的拉回。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介质的顶端部分以相对于输送方向变得倾斜或挠曲的状态被设置于输送路径上时,通过馈送部实施介质的拉回,从而能够将介质的姿态相对于输送方向而规整为笔直。此时,当从动辊从驱动辊离开时,介质将以挠曲的状态被拉回而无法对姿态进行规整,当从动辊的按压力较大时,会妨碍拉回。对于这一点,在馈送部实施介质的拉回时,通过从动辊以与介质的输送时相比较弱的按压力向驱动辊按压介质,从而能够对介质的姿态进行矫正并将介质顺畅地拉回。并且,通过像这样以由驱动辊和从动辊夹持介质的状态将介质拉回,从而无论介质的顶端形状如何,都能够对介质的姿态进行规整。
上述输送装置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实施所述驱动辊及所述馈送部的控制,所述馈送部对将所述介质卷绕成卷筒状而得到的卷筒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作为对所述介质的姿态进行规整的动作,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驱动辊及所述馈送部执行基于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的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固定距离的所述介质的输送之后,使所述驱动辊及所述馈送部执行基于所述卷筒体的旋转量的所述固定距离的所述介质的拉回。
根据该结构,在向输送方向输送介质的情况下,通过基于与馈送部相比位于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驱动辊的旋转量而对介质的输送距离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不使介质挠曲的条件下对介质进行输送。另一方面,在实施介质的拉回的情况下,通过基于馈送部所保持的卷筒体的旋转量而对介质的拉回距离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不使介质挠曲,此外,不过度拉回介质而脱离由驱动辊及从动辊实施的介质的夹持的条件下,拉回介质。并且,通过馈送部拉回介质而使介质卷回到卷筒体上,从而能够消除介质的挠曲,并且对介质的斜行进行矫正。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所述变更部具有弹簧,所述弹簧通过伸长而产生所述按压力,在所述馈送部实施所述介质的拉回时,所述变更部将所述按压力变更为相当于所述弹簧的初张力的值。
根据该结构,对于具有初张力的弹簧,由于不施加超过初张力的载荷就不会伸长,因此,使自然长度的弹簧伸长而产生按压力所需要的载荷与不具有初张力的弹簧相比较大。因此,即使在产生较小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由于为了产生该按压力而施加于弹簧的载荷在初张力以上,因此,较之于施加与按压力同等的较小的载荷的情况,易于进行载荷的调节。因而,通过将相当于初张力的值设定为拉回时的按压力,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相对于介质的较小的按压力。另外,初张力是指在无载荷的状态下作用于弹簧的内力。
在上述输送装置中,所述变更部具备:凸轮部件;弹簧,其通过伸长而产生所述按压力;转动部件,其在对所述从动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卡止所述弹簧的第一端的状态下,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卡止部件,其在基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转动部件上并且顶端部卡止所述弹簧的第二端的状态下,在所述基端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受到所述凸轮部件的按压力的情况下,所述顶端部以所述基端部为中心而向使所述弹簧伸缩的方向转动,所述卡止部件以能够在不使所述弹簧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变更所述基端部的位置的状态,被支承在所述转动部件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卡止部件受到凸轮部件的按压力而进行转动从而使弹簧伸长,因此,变更部能够通过凸轮部件的动作而变更按压力。在以此种方式产生按压力时,由于卡止部件作为以从凸轮部件受到按压力的部分为力点,以基端部为支点,以顶端部为作用点的“杠杆”而发挥功能,因此,当变更被支承在转动部件上的基端部(支点)的位置时,力点与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将发生变化。由此,即使在凸轮部件以相同的按压力对力点进行按压的情况下,也会使作用于作用点的力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对弹簧伸长的长度、即按压力进行调节。另一方面,由于即使以此种方式变更卡止部件的基端部的位置,弹簧的长度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弹簧几乎未伸长的状态下产生较小的按压力时的按压力的变动幅度较小。因此,即使变更卡止部件的基端部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实施介质的拉回时的较弱的按压力的变动。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上述输送装置;印刷部,其对所述输送装置所输送的所述介质实施印刷。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上述输送装置的作用而对介质的姿态进行规整,从而能够抑制相对于介质的印刷精度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地表示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示意地表示输送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卡止部件被配置在第二按压位置时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从动辊被配置在释放位置时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卡止部件被配置在弱按压位置时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卡止部件被配置在第一按压位置时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7为卡止部件被配置在第三按压位置时的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卡止部件及弹簧相对于转动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10为对输送装置所执行的去除偏斜处理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为对长条的介质实施印刷(记录)的大幅面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框体部12;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30;将介质M向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40;在框体部12内对介质M实施印刷的印刷部50。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介质M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图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一个方向设为扫描方向X,将在印刷部50实施印刷的位置处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方向X及输送方向Y为相互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且为均与重力方向Z交叉(优选为正交)的方向。
支承部30具备:形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及第三支承部33;和配置在第二支承部32的下方的抽吸机构34。第一支承部31具有以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相比下游侧较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第二支承部32被设置在与印刷部50对置的位置处,并对被实施印刷的介质M进行支承。第三支承部33具有以与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相比下游侧较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并对通过印刷部50而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进行引导。
印刷部50具备: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引导轴51;被支承在引导轴51上的滑架52;以及向介质M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液体喷射部53。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从而沿着引导轴51并沿着扫描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液体喷射部53以与被支承在第二支承部32上的介质M对置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滑架52上。并且,印刷部50实施如下的印刷动作,即,通过在滑架52沿着扫描方向X移动时,从液体喷射部53喷射油墨,从而在介质M上形成文字或图像。
第二支承部32在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上具有未图示的多个抽吸孔,并通过利用抽吸机构34的驱动而经由抽吸孔对介质M进行抽吸,从而抑制被实施印刷的介质M的浮起。此外,在介质M的输送时也通过使抽吸机构34驱动,从而抑制介质M的因浮起而导致的与液体喷射部53的接触。
接下来,对输送装置40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输送装置40具备:在输送方向Y上被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1与第二支承部32之间的输送辊对41;输送电机43;以及实施输送装置40的结构要素的控制的控制部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构成为,实施印刷装置11的结构要素的控制的控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辊对41的旋转轴方向为沿着扫描方向X的方向。
输送辊对41通过被支承台45支承的驱动辊46与被变更部47支承的从动辊48成对而构成。驱动辊46通过输送电机43的驱动,从而向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的第一旋转方向(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相反方向送回的第二旋转方向(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输送装置40具备用于对驱动辊46的向第一旋转方向及第二旋转方向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式编码器49。
在输送辊对41中,通过从动辊48向驱动辊46按压介质M,从而由驱动辊46和从动辊48对介质M进行夹持。此外,变更部47为对从动辊48的按压力进行变更的部件。并且,通过在输送辊对41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状态下使驱动辊46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从而介质M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
输送装置40具备在输送辊对41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时朝向驱动辊46馈送介质M的馈送部20。馈送部20具有:对将介质M卷绕成卷筒状而得到的卷筒体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的保持部22;用于使卷筒体21向馈送方向(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及拉回方向(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的馈送电机23;以及用于对卷筒体21的旋转量进行检测的旋转式编码器24。
保持部22能够对扫描方向X上的长度或卷绕数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卷筒体21进行保持。并且,馈送部20通过使卷筒体21向馈送方向旋转从而朝向驱动辊46馈送介质M,并且,通过使卷筒体21向拉回方向旋转从而向输送方向Y的相反方向拉回介质M并将介质M收卷在卷筒体21上。
如图2所示,变更部47以被支承在架设于支承框架13上的转动轴14上的方式,在扫描方向X上被设置有多个(例如,20个),其中,支承框架13被设置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外侧,一个变更部47对一个或多个从动辊4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另外,变更部47的数量及变更部47所支承的从动辊48的数量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
在支承框架13上,释放轴1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输送方向Y上与转动轴14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并且,调节轴1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输送方向Y上与释放轴15相比靠上游的位置处。释放轴15及调节轴16通过凸轮电机17(参照图9)的驱动力而进行转动。
如图3所示,变更部47具有:通过伸长而产生按压力的弹簧73;借助卡合部64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转动轴14上的转动部件6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上的卡止部件71;被安装在释放轴15上的释放凸轮65;以及被安装在调节轴16上的凸轮部件66。
转动部件61以在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端部处对从动辊4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被设置在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端部处的延伸设置部62卡止弹簧73的第一端(下端)的状态,而被支承在转动轴14上。此外,在转动部件61上,在成为长边方向的输送方向Y上处于卡合部64与凸轮部件66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调节长孔63。
卡止部件71处于如下状态,即,基端部(图3中为左端部)经由***穿于调节长孔63中的销72而以转动自如的状态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上,并且顶端部(图3中为右端部)卡止弹簧73的第二端(上端)的状态。另外,卡止部件71被安装在转动部件61中处于延伸设置部62的上方的位置处。
转动部件61在与转动轴14相比成为输送方向Y上游侧的基端侧具有能够与释放凸轮65卡合的卡合部(省略图示)。并且,当释放凸轮65通过释放轴15的旋转而从图3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4所示的位置时,释放凸轮65将使弹簧73伸长并且压下卡合部。由此,转动部件61以转动轴14为中心而向图3及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从动辊48从在其与驱动辊46之间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夹持位置移动至图4所示的释放位置。
如图4所示,当从动辊48被配置在释放位置时,从动辊48将离开驱动辊46,从而使介质M的夹持(nip)被解除。例如,在介质M于输送路径上卡住的情况等下,以此种方式将从动辊48配置在释放位置处,以实施介质M的去除等维护。
弹簧73优选为,使用拉伸弹簧,进一步优选为使用如下的拉伸螺旋弹簧,即,通过在以线圈彼此紧贴的方式通过冷轧成形等而成形时,产生作用在线圈彼此紧贴的方向上的裸线的扭曲,从而即使在无载荷的状态下也具有线圈彼此紧贴的方向上的力(初张力=Nf)的拉伸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弹簧73在通过初张力而最为收缩的状态下成为自然长度,如果不施加超过初张力的载荷则不会从自然长度伸长。
凸轮部件66具有距调节轴16的距离连续地发生变化的凸轮面66a,并以该凸轮面66a与卡止部件71的处于基端部和顶端部之间的位置接触的方式被配置。卡止部件71在输送方向Y上于基端部与顶端部之间受到凸轮部件66的按压力的情况下,顶端部以***穿于基端部中的销72为中心而向使弹簧73伸缩的方向转动。
此时,卡止部件71作为将从凸轮部件66受到按压力的部分设为力点PE,将基端部设为支点PF,将顶端部设为作用点PL的“杠杆”而发挥功能。并且,在从动辊48位于夹持位置时,通过卡止部件71受到凸轮部件66的按压力而使弹簧73伸长,从而产生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的顶端部分处的从动辊48向位于其下方的驱动辊46按压介质M的按压力。如此,由于弹簧73伸长时的施力成为从动辊48的按压力,因此,随着弹簧73的伸长长度变长,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大。
由于当在从动辊48位于夹持位置时凸轮部件66旋转从而与转动部件61接触的凸轮面66a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凸轮面66a对卡止部件71进行按压的按压力发生变化,从而弹簧73的长度阶段性地发生变化。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簧73的长度以4阶段(L0<L1<L2<L3)发生变化,从而从动辊48的按压力阶段性地发生变化。例如,在弹簧73的长度以L0、L1、L2、L3这4阶段发生变化时,从动辊48的按压力N分别以N0、N1、N2、N3(N0<N1<N2<N3)这4阶段发生变化。
另外,在卡止部件71中,由于力点PE位于支点PF与作用点PL之间,因此,施加于力点PE的按压力成为与其相比较大的运动(较小的力)而在作用点PL处使弹簧73伸长。由此,在变更部47中,例如能够根据厚度、表面的光滑度或弹性的强度等有所不同的介质M的种类,来对从动辊48的按压力进行微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5所示的弹簧73的长度为L0时的卡止部件71的位置称作弱按压位置,将图6所示的弹簧73的长度为L1时的卡止部件71的位置称作第一按压位置,将图3所示的弹簧73的长度为L2时的卡止部件71的位置称作第二按压位置,将图7所示的弹簧73的长度为L3时的卡止部件71的位置称作第三按压位置。另外,在从动辊48被配置于图4所示的释放位置时,弹簧73成为与L3相比伸得较长的状态。
在卡止部件71位于弱按压位置、第一按压位置、第二按压位置或第三按压位置时,从动辊48被配置于在其与驱动辊46之间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夹持位置。并且,即使卡止部件71的位置以此种方式发生变化,也由于从动辊48与驱动辊46或介质M抵接,因此,转动部件61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由于通过卡止部件71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弹簧73伸长,因此,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发生变化。并且,通过基于介质M的种类而使凸轮部件66旋转,从而变更部47使卡止部件71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变更从动辊48的按压力。
如图5所示,在卡止部件71位于弱按压位置时,弹簧73的长度为L0,从动辊48的按压力为N0。另外,优选为,当将未施加载荷时的弹簧73的自然长度设为Ln,将介质M的平均的或代表性的厚度设为Mt时,L0=Ln+Mt+α(α为尽可能小的值,例如为1mm)。在该情况下,卡止部件71位于弱按压位置时的从动辊48的按压力N0为,相当于弹簧73的初张力Nf的值。
如图6所示,在卡止部件71位于第一按压位置时,弹簧73的长度为L1,从动辊48的按压力为N1。例如在对横幅(banner)纸等较薄或弹性较弱的介质M(M1)进行输送时,优选为,变更部47将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更为N1。
如图7所示,在卡止部件71位于第三按压位置时,弹簧73的长度为L3,从动辊48的按压力为N3。例如在对聚氯乙烯树脂的薄膜等较厚或弹性较强的介质M(M3)进行输送时,优选为,变更部47将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更为N3。
此外,如图3所示,在卡止部件71位于第二按压位置时,弹簧73的长度为L2,从动辊48的按压力为N2。例如在介质M(M2)的厚度或弹性的强度具有介质M1与介质M3的中间的性质的情况下,优选为,变更部47将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更为N2。
在此,优选采用如下结构,即,卡止部件71以在不使弹簧73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上的基端部的位置能够变更的状态,而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上。
例如,如图8所示,调节长孔63被构成为,销72的转动中心能够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中心位置C1、第二中心位置C2、第三中心位置C3、第四中心位置C4、第五中心位置C5、第六中心位置C6这六处)移动。
在调节长孔63中,配置销72的转动中心的中心位置C0~C6沿着输送方向Y而使位置错开并且进行排列。因此,在使作为杠杆的卡止部件71的支点PF的销72的位置在调节长孔63内移动的情况下,从支点PF到力点PE的距离和从力点PE到作用点PL的距离发生变化。
例如,当销72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与其相比位于输送方向Y下游的中心位置C1~C3移动时,从支点PF到力点PE的距离变长且从力点PE到作用点PL的距离变短。另一方面,当销72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与其相比位于输送方向Y上游的中心位置C4、C5、C6移动时,从支点PF到力点PE的距离变短且从力点PE到作用点PL的距离变长。
此外,中心位置C0至C6以在使卡止部件71的基端位置与销72一起移动的情况下,不使弹簧73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方式,沿着与输送方向Y交叉的重力方向Z使位置错开并且进行排列。因此,在使作为卡止部件71的转动中心的销72的位置在调节长孔63内移动的情况下,随着卡止部件71以力点PE为中心而倾动,弹簧73的倾斜度发生变化。
例如,在销72位于基准中心位置C0时弹簧73的中心轴位于垂直位置D0的情况下,如果销72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中心位置C1、C2、C3移动,则弹簧73的第一端(上端)将以第二端(下端)为中心而从垂直位置D0分别倾斜至与该垂直位置D0相比位于输送方向Y下游的倾斜位置D1、D2、D3。另一方面,如果销72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中心位置C4、C5、C6移动,则弹簧73的第一端(上端)将以第二端(下端)为中心而从垂直位置D0分别倾斜至与该垂直位置D0相比位于输送方向Y上游的倾斜位置D4、D5、D6。此时,弹簧73虽然由于从垂直位置D0倾斜而使上端的高度位置发生变化,但长度不发生改变。
如此,通过在调节长孔63内调换销72而使卡止部件71相对于转动部件61及凸轮部件66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卡止部件71于力点PE处从凸轮部件66受到按压力时的作用于弹簧73的力发生变化,由此,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在作为杠杆而发挥功能的卡止部件71中,当从力点PE到作用点PL的距离变短时,施加于力点PE的按压力与作用于作用点PL的力(使弹簧73伸长的力)之差变小。其结果为,当使销72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中心位置C1、C2、C3移动时,作用于作用点PL的力阶段性地变小,结果为,从动辊48的按压力阶段性地变小。此外,当使销72从基准中心位置C0向中心位置C4、C5、C6移动时,作用于作用点PL的力阶段性地变大,结果为,从动辊48的按压力阶段性地变大。
例如,在因对多个变更部47进行支承的转动轴14挠曲等,而使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上的多个变更部47的高度位置在扫描方向X上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在扫描方向X上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得不均匀。因此,优选为,在印刷装置11的使用前等,通过针对每个变更部47而对销72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以使多个从动辊48的按压力相等的方式对各变更部47中的卡止部件71的配置进行调节。
如此,由于通过对销72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弹簧73倾斜而使上端的高度(重力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对转动部件61的高度的误差进行补正。并且,即使弹簧73倾斜,其长度(自然长度)也不发生改变,因此,尤其使卡止部件71位于弱按压位置时的弹簧73的长度L0及从动辊48的按压力N0的变化得到抑制。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1的电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控制部100具备CPU101(中央处理装置)、ASIC102(ApplicationSpecific IC,面向特定用途IC)、RAM103及作为存储部的一个示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4。在控制部100的输出端子上电连接有液体喷射部53、抽吸机构34、凸轮电机17、输送电机43及馈送电机23。在控制部100的输入端子上电连接有旋转式编码器24、49。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4中存储有用于对液体喷射部53、抽吸机构34、凸轮电机17、输送电机43及馈送电机23进行控制的程序和对介质M的种类及与介质M的种类对应的卡止部件71的位置进行保管的表105。并且,控制部100基于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4中的程序及旋转式编码器24、49所输出的信号等,对液体喷射部53、抽吸机构34、凸轮电机17、输送电机43及馈送电机23进行控制。
例如,在印刷部50对介质M实施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抽吸机构34驱动而实施介质M的抽吸,并且,使输送电机43驱动而执行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此外,与该介质M的输送动作一起,控制部100使馈送电机23驱动而从卷筒体21放卷介质M并进行馈送。并且,在介质M的间歇输送的空闲期间内,通过控制部100实施液体喷射部53的液体喷射定时的控制,从而执行相对于介质M的印刷。
另外,在以此种方式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及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旋转式编码器49检测出的驱动辊46的旋转量,对介质M的输送距离进行控制。此外,在实施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时,在控制部100从表105中读取出与所设置的介质M的种类对应的卡止部件71的位置之后,使凸轮电机17进行驱动而使卡止部件71向与该介质M的种类对应的位置(第一按压位置、第二按压位置或第三按压位置)移动。
接下来,对在实施印刷时的介质M向输送方向Y的输送动作之前由输送装置40所执行的去除偏斜处理进行说明。
在将实施印刷的介质M设置在印刷装置11中时,通过用户的手动作业等,而将从卷筒体21放卷出的介质M的顶端部分设为被输送辊对41夹持的状态。
此时,存在从卷筒体21放卷出的介质M以从输送路径上浮起的方式而挠曲,或如图2中实线所示那样,介质M相对于输送方向Y而变得倾斜的情况。当在如上述那样介质M的姿态不整齐的状态下开始介质M的输送时,存在如下的可能性,即,产生介质M以相对于输送方向Y而倾斜的状态被输送的斜行(偏斜),或浮起的介质M与液体喷射部53接触而被污染的可能性。并且,当对斜行的状态的介质M实施印刷或介质M被污染时,印刷品质会下降。
因此,在介质M被设置在印刷装置11中之后,在实施印刷之前,作为规整介质M的姿态的动作,控制部100使输送装置40执行图10所示的去除偏斜处理。另外,在将介质M设置于印刷装置11中并使其顶端部被输送辊对41夹持时,卡止部件71被配置在与该介质M的种类对应的位置(第一按压位置、第二按压位置或第三按压位置)。
首先,控制部100使驱动辊46及卷筒体21分别向第一旋转方向及馈送方向旋转驱动,从而使介质M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固定距离Fd(步骤S11)。此时,使驱动辊46以与卷筒体21相比较强的驱动力旋转,在基于旋转式编码器49检测出的驱动辊46的旋转量,判断为介质M的输送距离达到了固定距离Fd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输送电机43及馈送电机23的驱动停止。
接下来,控制部100使凸轮电机17驱动,从而将卡止部件71变更至弱按压位置(步骤S12)。另外,在将卡止部件71位于第一按压位置、第二按压位置或第三按压位置时,即向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时的从动辊48的按压力设为N(N为N1、N2或N3中的任意一个)时,在步骤S12中,按压力从N变更为N0。
接着,控制部100使驱动辊46及卷筒体21分别向第二旋转方向及拉回方向旋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拉回固定距离Fd(步骤S13)。此时,优选为,使卷筒体21以与驱动辊46相比较强的驱动力旋转,在基于旋转式编码器24检测出的卷筒体21的旋转量,判断为介质M的拉回距离达到了固定距离Fd的情况下,控制部100使输送电机43及馈送电机23的驱动停止。另外,也可以在基于旋转式编码器24、49中的任意一个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介质M的拉回距离达到了固定距离Fd的情况下,停止介质M的拉回。
此外,优选为,在拉回介质M的情况下,与向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时相比,减弱抽吸机构34的驱动力。另外,实施输送及拉回的固定距离Fd、拉回时的抽吸机构34及馈送电机23的驱动力也可以根据介质M的种类或偏斜的程度而进行变更。
其后,控制部100使凸轮电机17驱动,从而以使卡止部件71返回原来的位置(第一按压位置、第二按压位置或第三按压位置)的方式变更卡止部件71的位置(步骤S14)。即,在步骤S14中,使按压力从N0变更为N,然后结束处理。另外,在通过一次去除偏斜处理而未充分地规整介质M的姿态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多次去除偏斜处理。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输送装置40及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印刷装置11所具备的输送装置40中,由于在驱动辊46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以供印刷等时,变更部47对应于介质M的种类而变更从动辊48的按压力,因此,即使介质M的种类发生变更,也能够确保介质M的输送精度。
此外,在印刷装置11中,在实施介质M的输送及印刷之前,作为去除偏斜处理,输送装置40通过在变更部47将按压力变更为与介质M的输送时相比较小的最小值N0的状态下,使馈送部20实施介质M的拉回,从而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规整。因此,对在介质M的输送时,因介质M挠曲而与液体喷射部53接触所导致的液体喷射部53的损伤或介质M的污染进行抑制。此外,通过斜行的矫正,从而抑制了印刷品质的下降。
并且,在去除偏斜处理中,控制部100在使驱动辊46及馈送部20执行了基于驱动辊46的旋转量的向输送方向Y的固定距离Fd的介质M的输送之后,使驱动辊46及馈送部20执行基于卷筒体21的旋转量的固定距离Fd的介质M的拉回。因此,在拉回过程中,卷筒体21以与驱动辊46相比较强的驱动力旋转,从而能够在没有挠曲的条件下对介质M进行收卷,由此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规整,并且,能够抑制过度拉回介质M而脱离输送辊对41的夹持的事态的发生。
如此,通过在由输送辊对41夹持介质M的顶端的状态下实施去除偏斜处理,从而即使介质M的顶端不以与侧端正交的方式呈直线状,也能够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规整。此外,由于在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了规整之后,不需要实施再次使输送辊对41对介质M进行夹持的作业,因此,能够在实施了去除偏斜处理之后,直接实施印刷处理。
此外,在输送装置40中,在实施这种去除偏斜处理时,由于将从动辊48的按压力变更为与向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时的值相比较小的值N0,因此,能够在不妨碍介质M的拉回的条件下对介质M进行夹持。在以此种方式减小介质M的按压力的情况下,难以在多个从动辊48中高精度地统一且设定该值。
对于这一点,变更部47具有通过伸长而产生按压力的弹簧73,在馈送部20实施介质M的拉回时,变更部47将按压力变更为相当于弹簧73的初张力的最小值。如此,通过将相当于弹簧73的初张力的值用作最弱的按压力N0,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设定较小的按压力N0。此外,通过将相当于弹簧73的初张力的值设为按压力N0,从而能够将按压力N0设为从弹簧73得到的施力的最小的值。
即,在具有初张力Nf的第一弹簧与不具有初张力的第二弹簧的弹性常数相等的情况下,为了使它们从自然长度伸长1mm所需要的载荷为,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相比大出初张力Nf的量。因此,由于即使为了得到从自然长度仅伸长极少量的较小的按压力N0,也要施加初张力Nf程度的较大的载荷,因此易于进行载荷的调节。
而且,在对向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时的按压力N进行调节时,也通过利用卡止部件71而使弹簧73伸长,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实施对应于介质M的厚度的按压力N的微调节,所述卡止部件71作为使作用于作用点PL的力与施加在力点PE上的力相比变小的第三种杠杆而发挥功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1)例如在介质M的顶端部分以相对于输送方向Y变得倾斜或挠曲的状态被设置于输送路径上时,通过馈送部20实施介质M的拉回,从而能够将介质M的姿态相对于输送方向Y规整为笔直。此时,当从动辊48从驱动辊46离开时,介质M将以挠曲的状态被拉回而无法对姿态进行规整,当从动辊48的按压力较大时会妨碍拉回。对于这一点,在馈送部20实施介质M的拉回时,通过从动辊48以与介质M的输送时相比较弱的按压力向驱动辊46按压介质M,从而能够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矫正并将介质M顺畅地拉回。并且,通过像这样以由驱动辊46和从动辊48夹持介质M的状态将介质M拉回,从而无论介质M的顶端形状如何,都能够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规整。并且,通过利用输送装置40的作用而对介质M的姿态进行规整,从而能够抑制相对于介质M的印刷精度的下降。
(2)在向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的情况下,通过基于与馈送部20相比位于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驱动辊46的旋转量而对介质M的输送距离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不使介质M挠曲的条件下对介质M进行输送。另一方面,在实施介质M的拉回的情况下,通过基于馈送部20所保持的卷筒体21的旋转量而对介质M的拉回距离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在不使介质M弯曲,此外,不过度拉回介质M而脱离由驱动辊46及从动辊48实施的介质M的夹持的条件下,拉回介质M。并且,通过馈送部20拉回介质M而使介质M卷回到卷筒体21上,从而能够消除介质M的挠曲,并且对介质M的斜行进行矫正。
(3)对于具有初张力的弹簧73,由于不施加超过初张力的载荷就不会伸长,因此,使自然长度的弹簧73伸长而产生按压力所需要的载荷与不具有初张力的弹簧相比较大。因此,即使在产生较小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由于为了产生该按压力而施加于弹簧73的载荷在初张力以上,因此,较之于施加与按压力同等的较小的载荷的情况,易于进行载荷的调节。因而,通过将相当于初张力的值设定为拉回时的按压力,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设定相对于介质M的较小的按压力。
(4)由于通过卡止部件71受到凸轮部件66的按压力而进行转动从而使弹簧73伸长,因此,变更部47能够通过凸轮部件66的动作而变更按压力。在以此种方式产生按压力时,由于卡止部件71作为以从凸轮部件66受到按压力的部分为力点,以基端部为支点,以顶端部为作用点的“杠杆”而发挥功能,因此,当变更被支承在转动部件61上的基端部(支点)的位置时,力点与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将发生变化。由此,即使在凸轮部件66以相同的按压力对力点进行按压的情况下,也会使作用于作用点的力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对弹簧73伸长的长度、即按压力进行调节。另一方面,由于即使以此种方式变更卡止部件71的基端部的位置,弹簧73的长度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弹簧73几乎未伸长的状态下产生较小的按压力时的按压力的变动幅度较小。因此,即使变更卡止部件71的基端部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实施介质M的拉回时的较弱的按压力的变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所示的改变例那样进行变更。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和各改变例能够任意地进行组合。
·在开始图10所示的去除偏斜处理之前,在介质M的顶端被配置于即使将介质M拉回固定距离Fd也不会脱离输送辊对41的夹持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可以省略步骤S11的输送处理。
·弹簧73并不限于螺旋弹簧,例如也能够变更为对薄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具有作为初张力的能够保持该弯折状态的内力的板簧等。
·对介质M进行输送时的按压力的变更模式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对介质M进行输送时的按压力设为固定,并且变更部47将按压力变更为此时的按压力和将介质M拉回时的按压力N0。
·驱动辊46也可以并不必是定型的呈圆筒状的旋转体,例如也可以将多个辊及卷绕于这些辊上的无接头状的带用作驱动辊。
·从动辊48也可以并不必是定型的呈圆筒状的旋转体,例如也可以变更为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呈D字形状从而在周向的一部分上具有不与介质接触的非接触部的辊。在该情况下,能够将该从动辊用作将多个重叠的介质中的最上面的介质从其他的介质分离并进行馈送的拾取辊。
·也可以沿着第一支承部31或第二支承部32而配置对介质M的侧端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在该情况下,在进行去除偏斜处理时,通过使介质M在被引导部件引导的同时被拉回,从而能够对介质M的斜行进行矫正。另外,在该情况下,馈送部20也可以不具备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保持部22,而对未形成卷筒体的单页的介质M进行馈送。
·印刷部50也可以不具备滑架52而变更为具备对应于介质M的宽度整体的长条状的被固定的印刷头的、所谓的全幅型的印刷装置。该情况下的印刷头既可以通过并列配置形成有喷嘴的多个单位头部从而使印刷范围遍及介质M的宽度整体,也可以通过在单一的长条头上以遍及介质M的宽度整体的方式配置多个喷嘴,从而使印刷范围遍及介质M的宽度整体。
·印刷所使用的记录材料也可以为油墨以外的流体(包括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凝胶那样的流状体、能够作为流体而流动并被喷射的固体)。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进行喷射而实施记录的结构。
此外,印刷装置也可以为,对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进行喷射的流状体喷射装置、对以调色剂等粉体(粉粒体)为例的固体进行喷射的粉粒体喷射装置(例如调色剂喷墨式记录装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流体”为不包含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概念,流体例如包括液体(包含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粉粒体(包含粒体、粉体)等。
·印刷装置11并不限于通过喷射油墨等流体而实施记录的打印机,例如既可以为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热转印打印机(包括升华型打印机)等非击打式打印机,也可以为点击打式打印机等击打式打印机。
·介质并不限于纸张,既可以为塑料薄膜或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为印染装置等所使用的布帛。
·输送装置40除了搭载于印刷装置11中以外,例如,也可以搭载于实施对所输送的介质M的读取的扫描仪、传真机、复印装置或具备这些装置的多功能机中。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14…转动轴;20…馈送部;21…卷筒体;40…输送装置;46…驱动辊;47…变更部;48…从动辊;50…印刷部;61…转动部件;66…凸轮部件;71…卡止部件;73…弹簧;100…控制部;104…作为存储部的一个示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M、M1、M2、M3…介质;Y…输送方向。

Claims (4)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辊,其在输送方向上实施介质的输送;
从动辊,其向所述驱动辊按压被输送的所述介质;
变更部,其对所述从动辊的按压力进行变更;
馈送部,其能够朝向所述驱动辊馈送所述介质,并且能够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拉回;
控制部,其实施所述驱动辊及所述馈送部的控制;
第一检测部,其对所述驱动辊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第二检测部,其对所述馈送部的旋转量进行检测,
所述馈送部对将所述介质卷绕成卷筒状而得到的卷筒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
所述控制部通过如下方式从而对所述介质的姿态进行规整,即,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使所述驱动辊以及所述馈送部执行向所述输送方向的固定距离的所述介质的输送,并且,在基于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所述介质的拉回距离达到了所述固定距离的情况下,使所述驱动辊以及所述馈送部停止以使所述介质的拉回结束,此外,当所述馈送部实施所述介质的拉回时,在所述驱动辊实施所述介质的输送之前,所述变更部将所述按压力变更为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时相比较小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部具有弹簧,所述弹簧通过伸长而产生所述按压力,
在所述馈送部实施所述介质的拉回时,所述变更部将所述按压力变更为相当于所述弹簧的初张力的值。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部具备:
凸轮部件;
弹簧,其通过伸长而产生所述按压力;
转动部件,其在对所述从动辊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并且卡止所述弹簧的第一端的状态下,能够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卡止部件,其在基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转动部件上并且顶端部卡止所述弹簧的第二端的状态下,在所述基端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受到所述凸轮部件的按压力的情况下,所述顶端部以所述基端部为中心而向使所述弹簧伸缩的方向转动,
所述卡止部件以能够在不使所述弹簧的长度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变更所述基端部的位置的状态,被支承在所述转动部件上。
4.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印刷部,其对所述输送装置所输送的所述介质实施印刷。
CN201610151454.8A 2015-03-20 2016-03-16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105984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8411 2015-03-20
JP2015058411A JP6561521B2 (ja) 2015-03-20 2015-03-20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4244A CN105984244A (zh) 2016-10-05
CN105984244B true CN105984244B (zh) 2019-09-06

Family

ID=56924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51454.8A Active CN105984244B (zh) 2015-03-20 2016-03-16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7266B2 (zh)
JP (1) JP6561521B2 (zh)
CN (1) CN1059842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7137B2 (ja) 2015-09-30 2019-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8089843A (ja) 2016-12-02 2018-06-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445722B1 (ja) * 2018-01-25 2018-12-26 日本金銭機械株式会社 不正検知機構、紙葉搬送装置、及び紙葉取扱装置
US11858260B2 (en) * 2018-04-26 2024-01-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management using a media management device
JP7144735B2 (ja) * 2018-09-26 2022-09-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3104644B (zh) * 2021-04-16 2022-07-19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模切机的辅助递纸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9341A (en) * 1985-06-19 1988-04-19 Hitachi, Ltd. Heat sensitive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2673182A (zh) * 2011-03-09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US8857973B2 (en) * 2010-08-26 2014-10-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6064A (ja) * 1983-03-25 1984-10-05 Ricoh Co Ltd カラ−プリンタの記録制御方式
DE3507251A1 (de) * 1985-03-01 1986-09-04 SMS Schloemann-Siemag AG, 4000 Düsseldorf Treibapparat fuer walzband
JP3590201B2 (ja) * 1995-07-28 2004-11-17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ラー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TW487636B (en) * 1999-03-11 2002-05-21 Dansk Hk Ltd Transfer printing machine
KR100815582B1 (ko) * 2004-01-29 2008-03-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용지 이송 장치
JP4722631B2 (ja) * 2005-09-07 2011-07-13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張力制御方法
JP2007084224A (ja) 2005-09-21 2007-04-0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662864B2 (ja) 2006-02-21 2011-03-3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印刷装置
US8159159B2 (en) * 2007-11-27 2012-04-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rolling tension in roll-based print media
JP5070118B2 (ja) * 2008-04-23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ロール紙タイプ記録媒体送り出し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3088A (ja) * 2008-04-25 2009-11-12 Seiko Epson Corp モータ制御装置、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モータ制御方法
JP2009286520A (ja) * 2008-05-27 2009-12-10 Seiko I Infotech Inc 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5093493B2 (ja) 2008-05-29 2012-12-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送り装置、記録装置
JP5365463B2 (ja) * 2009-10-14 2013-12-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8650760B2 (en) * 2009-12-30 2014-02-18 Guy A. Van Alstine Heated cutting blade, cutting head, and blade mounting structure
US20140205355A1 (en) * 2013-01-18 2014-07-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skew reduction
JP6444057B2 (ja) 2014-05-15 2018-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9341A (en) * 1985-06-19 1988-04-19 Hitachi, Ltd. Heat sensitive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857973B2 (en) * 2010-08-26 2014-10-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2673182A (zh) * 2011-03-09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72452A1 (en) 2016-09-22
JP2016175762A (ja) 2016-10-06
JP6561521B2 (ja) 2019-08-21
CN105984244A (zh) 2016-10-05
US10407266B2 (en)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4244B (zh)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KR101361904B1 (ko) 용지의 컬 수정 방법 및 기록 장치
US9308748B2 (en)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929622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0280472A (ja) メディア搬送機構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2010030768A (ja) 給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5282556B2 (ja) スキュー補正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209686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533517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8778968B (zh)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JP7275604B2 (ja) 移動体、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10603934B2 (en) Wind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7074739A (ja) 印刷装置
US20180086116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9962970B2 (en) Printer
JP2016175763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5298933B2 (ja) ロール体用位置決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US20140204163A1 (en) Method to reduce skew in roll-based media
JP6488714B2 (ja) 記録装置
US9498989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7320756A (ja) 印刷装置及び芯棒保持用軸
JP2016172610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6185611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US20180086118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118238514A (zh) 液体喷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