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71433B - 车身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71433B
CN104271433B CN201280072474.6A CN201280072474A CN104271433B CN 104271433 B CN104271433 B CN 104271433B CN 201280072474 A CN201280072474 A CN 201280072474A CN 104271433 B CN104271433 B CN 104271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reinforcement
vehicle body
vehicle
extension
front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24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71433A (zh
Inventor
森健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71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1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71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714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与前纵梁相向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纵梁相同的高度;及在由外部输入引起的变形时通过前纵梁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的支撑部。保险杠加强件的端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在车宽方向上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重叠的位置,至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及延长部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的其他部位的强度高。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已知有在前纵梁的前端侧具备保险杠加强件的结构。在该车身前部结构中,保险杠加强件经由转动连接点而能够转动地与纵梁的前端部连接。而且,在保险杠加强件设置了具有倾斜面的承受部。该承受部具有在车身前部车宽方向的仅端部的碰撞的情况下与碰撞物发生干扰而向车辆侧方部错开的功能。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789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为了实现碰撞性能提高,有时在前纵梁的前端与保险杠加强件之间配置吸能盒,而且如上所述在设为也应对微小的搭接碰撞的结构的情况下,产生零件个数的增加、车身重量这样的课题。因此,要求不伴随零件个数的增加、车身重量增加而应对各种车身前方的碰撞方式,提高碰撞性能。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碰撞性能的车身前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与前纵梁相向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该保险杠加强件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纵梁相同的高度;及在由外部输入引起的变形时通过前纵梁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的支撑部,保险杠加强件的端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在车宽方向上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重叠的位置,至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及延长部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的其他部位的强度高。
在该车身前部结构中,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的强度比其他部位的强度高。由此,前表面的强度高的部分与前纵梁之间的部位作为冲击吸收部发挥功能。因此,可以将吸能盒与保险杠加强件一体地构成。而且,强度高的延长部与车轮碰撞而进行载荷传递,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提高碰撞性能。而且,在因外部输入而使保险杠加强件的端部发生变形时,支撑部能够通过前纵梁支撑该端部。由此,也能够应对保险杠加强件的端部变形那样的碰撞。通过以上所述,能够不伴随零件个数增加及车身重量增加而应对各种车身前方的碰撞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碰撞性能。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支撑部与保险杠加强件一体地设置。由此,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支撑部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的其他部位的强度高。这样一来,保险杠加强件中强度高的部分即支撑部能够充分地向前纵梁传递载荷。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支撑部是从前纵梁的侧部分支而设置的部件。由此,该部件能够向前纵梁充分地传递载荷。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支撑部由从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将该部件充分地向前纵梁传递载荷。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保险杠加强件具有以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后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这样一来,能够使保险杠加强件向车辆后方变圆,因此能够抑制对外观面的影响,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保险杠加强件在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相向的位置具有冲击吸收部。由此,能够高效地吸收冲击。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可以是,保险杠加强件在与支撑部相向的位置具有冲击吸收部。由此,在利用支撑部对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进行支撑时,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吸收冲击,由此能够利用支撑部可靠地进行支撑。
在车身前部结构中,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及与前纵梁相向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该保险杠加强件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纵梁相同的高度,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在车宽方向上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重叠的位置,当保险杠加强件在一方的端部侧与碰撞体发生了碰撞时,保险杠加强件的延长部进行转动位移并与车轮抵接,以使车身朝向远离碰撞体的方向的方式使车轮发生位移。
根据该车身前部结构,保险杠加强件的延长部进行转动位移,由此使碰撞体向远离本车身的方向偏离,另一方面,伴随着该转动位移而使车轮发生位移,由此能够使本车身向远离碰撞体的方向转向。由此,能够提高碰撞性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伴随零件个数增加及车身重量增加而应对各种车身前方的碰撞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碰撞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本车身与碰撞体发生了碰撞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b)是吸能盒的立体图。图3(c)是隔板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保险杠加强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沿图6(a)中的VIb-VIb线的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与碰撞体发生了碰撞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8(a)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b)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的俯视图。车身前部结构1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纵梁2A、2B;及在前纵梁2A、2B的前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3。前纵梁2A、2B相互在车宽方向上分离,且平行地延伸。在前纵梁2A、2B的车宽方向外侧,经由悬臂4A、4B而设有车轮6A、6B。
保险杠加强件3与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相向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且支撑于该前端部2a。保险杠加强件3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纵梁2A、2B相同的高度。保险杠加强件3的两端部10A、10B与前纵梁2A、2B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分别延伸。保险杠加强件3作为整体,呈拱形的形状。具体而言,保险杠加强件3成为车宽方向的中央位置位于最靠车辆前方的前端3a,端部10A、10B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后退的方式弯曲。
保险杠加强件3的端部10A、10B具有延长部11A、11B。延长部11A、11B形成得比前纵梁2A、2B靠车宽方向外侧,是在车宽方向上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6A、6B重叠的位置为止的部分。另外,在说明与车轮6A、6B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该车轮6A、6B就设为直行状态(如图所示,旋转轴线与前纵梁2A、2B正交的状态)。即,不是与向左方或右方转向的状态的车轮6A、6B的位置关系。
延长部11A、11B成为与在前纵梁2A和前纵梁2B之间延伸的基体部9的梁宽相比以具有大的宽度的方式向车辆后方鼓出的形状。具体而言,延长部11A、11B向车辆后方鼓出,由此具有与前纵梁2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2b平行地相向的相向面11a。相向面11a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车轮6A、6B与前纵梁2A、2B之间。而且,延长部11A、11B具有以与旋转轴L平行的方式形成与车轮6A、6B相向的面的后表面11b。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与后表面11b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大小D1优选设定得至少比前纵梁2A、2B的梁宽W大。后表面11b与车轮6A、6B之间的间隙的大小D2优选设定为50mm以下。延长部11A、11B的前表面11c以形成从基体部9的前表面9a连续的图案的弯曲面的方式弯曲。后表面11b将前表面9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端与相向面11a的后端连接。
另外,车身前部结构1具备支撑部12A、12B。支撑部12A、12B是在由外部输入引起的变形时通过前纵梁2A、2B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3的端部10A、10B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2A、12B与保险杠加强件3的延长部11A、11B一体地设置。具体而言,支撑部12A、12B由延长部11A、11B的与前纵梁2A、2B相向的相向面11a构成。在因外部输入而保险杠加强件3发生了变形时,支撑部12A、12B与前纵梁2A、2B的侧面2b抵接,由此利用该侧面2b来进行阻挡。由此,支撑部12A、12B能够通过前纵梁2A、2B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3的端部10A、10B。
至少保险杠加强件3的前表面9a、11c、延长部11A、11B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3的其他部位的强度设定得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2A、12B的强度与保险杠加强件3的其他部位的强度相比设定得高。前表面9a、11c、延长部11A、11B及支撑部12A、12B等的提高强度的部位使用高强度材料,由此压曲强度被设定得较高。其他部位使用低强度材料,由此压曲强度被设定得较低。高强度材料通过淬火处理而形成。低强度材料为非淬火,或通过退火处理形成。在图1中,带有梨皮面的部分为高强度部,带阴影的部分为低强度部。
具体而言,在保险杠加强件3中,在基体部9的前表面9a及沿着该前表面9a的缘部、延长部11A、11B的前表面11c及沿着该前表面11c的缘部形成有前表面高强度部13。而且,在延长部11A、11B的后表面11b及沿着该后表面11b的缘部形成有后表面高强度部14A、14B。而且,在延长部11A、11B的相向面11a及沿着该相向面11a的缘部、即支撑部12A、12B形成有支撑部高强度部16A、16B。
另外,在保险杠加强件3中,在比基体部9的前表面高强度部13靠车宽方向后方的区域形成有基体部低强度部17A、17B。基体部低强度部17A、17B优选至少形成在前纵梁2的前端部2a的前侧的区域。在延长部11A、11B,在由前表面高强度部13与后表面高强度部14A、14B及支撑部高强度部16A、16B夹持的区域形成有延长部低强度部18A、18B。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的作用、效果。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车身前部结构800的俯视图。在比较例的车身前部结构800中,保险杠加强件803不具有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重叠的延长部。而且,在保险杠加强件803与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之间具备吸能盒801。在车身前部结构800中,由于需要与保险杠加强件803不同的吸能盒801,因此零件个数增加,车身重量增加。而且,在碰撞体与比本车向车宽方向偏置的位置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承受载荷。
另一方面,在车身前部结构1中,在保险杠加强件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表面9a、11c形成有前表面高强度部13。由此,如图2(a)所示,前表面9a、11c的前表面高强度部13与前纵梁2A、2B之间的基体部低强度部17A、17B作为冲击吸收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使吸能盒与保险杠加强件一体地构成。
另外,车身前部结构1具有延伸至与车轮6A、6B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11A、11B。而且,延长部11A、11B通过具有沿着前表面11c的前表面高强度部13及沿着后表面11b的后表面高强度部14A而将强度设定得较高。由此,如图2(a)所示,延长部11A、11B与车轮6A、6B碰撞而进行载荷传递,由此除了前纵梁2A、2B的载荷传递路径之外,也能够在车轮6A、6B侧形成载荷传递路径。而且,延长部11A、11B具有延长部低强度部18A、18B。因此,在碰撞时,该延长部低强度部18A、18B通过变形而能够吸收冲击。通过以上所述,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碰撞性能。
另外,如图2(b)所示,在本车身M与碰撞体CB偏置的状态下发生了碰撞时,载荷仅向一端部10A侧输入。在偏置碰撞中,碰撞体CB与保险杠加强件3的一端部10A侧发生碰撞,碰撞体CB在一前纵梁2A附近或比前纵梁2A靠车宽方向外侧发生碰撞。在这样的偏置碰撞的情况下因外部输入而使保险杠加强件3的端部10A变形时,支撑部12A能够通过前纵梁2A对该端部10A进行支撑。由此,也能够应对保险杠加强件3的端部10A发生变形的碰撞。通过以上所述,能够不伴随零件个数增加及车身重量增加而应对各种车身前方的碰撞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碰撞性能。另外,在端部10B侧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支撑部12B也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车身前部结构1中,支撑部12A、12B与保险杠加强件一体地设置。由此,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
在车身前部结构1中,沿着支撑部12A、12B形成有支撑部高强度部16A、16B。这样一来,保险杠加强件3中强度高的部分即支撑部12A、12B能够充分地向前纵梁2A、2B传递载荷。
在车身前部结构1中,保险杠加强件3具有以端部10A、10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后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这样一来,能够使保险杠加强件3向车辆后方变圆,因此能够抑制对外观面的影响,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
在车身前部结构1中,在与碰撞体CB偏置碰撞而向端部10A侧或端部10B侧的任一方输入载荷时,保险杠加强件3的延长部11A、11B进行转动位移并与车轮6A、6B抵接,以使车身M朝向远离碰撞体CB的方向的方式使车轮发生位移。例如如图2(b)所示,碰撞体CB在前纵梁2A附近或比该前纵梁2A靠车宽方向外侧与保险杠加强件3的端部10A发生了碰撞时,延长部11A绕着前纵梁2A的前端部2a进行转动位移。由此,延长部11A的后表面11b与车轮6A抵接,以朝向转动方向R的方式使车轮6A转动。由此,车身M以使车身M朝向远离碰撞体CB的方向的方式被转向。而且,通过延长部11A进行转动位移,延长部11A的前表面11c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倾斜。通过如此倾斜的前表面11c,碰撞体CB也向车身M的相反侧流动。这样一来,保险杠加强件3的延长部11A进行转动位移,由此使碰撞体CB向远离本车身M的方向偏离,另一方面,伴随着该转动位移而使车轮6A发生位移,由此能够使本车身M向远离碰撞体的方向转向。由此,能够提高碰撞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图3(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00的结构的俯视图。车身前部结构1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00的主要区别在于保险杠加强件103具有吸能盒101A、101B和隔板102A、102B。第二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103的外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3的外形相同。
保险杠加强件103在图3(a)中,带有梨皮面的部分为高强度部,未带有梨皮面的部分为低强度部。具体而言,在保险杠加强件103中,在基体部9的前表面9a及沿着该前表面9a的缘部、延长部11A、11B的前表面11c及沿着该前表面11c的缘部形成有前表面高强度部13。在保险杠加强件103的基体部9及延长部11A、11B,比前表面高强度部13靠后侧的部位全部为低强度部17。
在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配置有吸能盒101A、101B。而且,吸能盒101A、101B配置在保险杠加强件103的内部。如图3(b)所示,吸能盒101A、101B通过使各侧面呈褶皱状而提高冲击吸收性能。通过如此配置吸能盒101A、101B,前纵梁2A、2B前方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
延长部11A、11B通过在内部配置隔板102A、102B而确保强度。如图3(a)、(c)所示,隔板102A、102B具备:沿着延长部11A、11B的前表面11c延伸的前壁部102a;从前表面11c向后表面11b延伸的侧壁部102b;及从前表面11c向后表面11b与相向面11a之间的角部延伸的侧壁部102c。隔板102A、102B优选由比吸能盒101A、101B高的强度的材料形成。例如,由超高强度钢材料形成隔板102A、102B,由低强度钢材料构成吸能盒101A、101B。通过这样的隔板102A、102B,延长部11A、11B的强度比其他部位(例如,基体部9的低强度部17的区域)的强度高。侧壁部102b、102c对后表面11b进行支撑,由此后表面11b附近的强度提高。而且,侧壁部102c对后表面11b与相向面11a之间的角部进行支撑,由此相向面11a附近的强度、即支撑部12A、12B的强度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图4(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20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200的保险杠加强件203的立体图。图4(a)及图4(b)仅表示保险杠加强件203的端部10A侧的结构,但端部10B侧也具有同样的结构。车身前部结构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的主要区别在于保险杠加强件203通过压铸成形而形成。在保险杠加强件203中,各部位的强度的调整通过肋的粗细的调整来进行。第三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203的外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3的外形相同。具体而言,构成保险杠加强件203的前表面高强度部13、后表面高强度部14A、14B及支撑部高强度部16A、16B的肋207比构成基体部低强度部17A、17B及延长部低强度部18A、18B的肋206粗。
[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300的结构的俯视图。车身前部结构3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1的主要区别在于以包裹钢部件的方式进行树脂一体形成,由此形成有保险杠加强件303。具体而言,保险杠加强件303具有在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的前侧配置的吸能盒301A、301B。吸能盒301A、301B由低强度钢材构成。吸能盒301A、301B配置在保险杠加强件303的内部。通过如此配置吸能盒301A、301B,前纵梁2A、2B前方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
保险杠加强件303具有沿着前表面9a、11c呈拱形状延伸的长条部件304。该长条部件304由超高强度钢材构成。由此,保险杠加强件303的前表面9a、11a的强度比其他部位(未配置钢部件而仅由树脂形成的低强度部17等部位)的强度高。
保险杠加强件303具有在延长部11A、11B配置的侧箱302A、302B。侧箱302A、302B由超高强度钢材构成。由此,保险杠加强件303的延长部11A、11B的强度比其他部位(未配置钢部件而仅由树脂形成的低强度部17等部位)的强度高。侧箱302A、302B具备:沿着延长部11A、11B的前表面11c延伸的前壁部302a;沿着后表面11b延伸的后壁部302b;沿着相向面11a延伸的侧壁部302c;及从侧壁部302c向前壁部303a延伸的侧壁部302d。后壁部302b对后表面11b进行支撑,由此后表面11b附近的强度提高。而且,侧壁部302c支撑相向面11a,由此相向面11a附近的强度、即支撑部12A、12B的强度提高。
保险杠加强件303通过以包含上述那样的吸能盒301A、301B、侧箱302A、302B及长条部件304的全部的方式由树脂PL一体形成来构成。通过如此利用树脂来一体成型钢部件,能够实现保险杠加强件303的轻量化。
[第五实施方式]
图6(a)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400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b)是表示沿图6(a)中的VIb-VIb线的剖切位置处的剖视图。车身前部结构400与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300的区别在于保险杠加强件403的外形和钢部件的形状。
保险杠加强件403配置有在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的前侧配置的吸能盒401A、401B。吸能盒401A、401B由低强度钢材构成。这样一来,吸能盒401A、401B配置在保险杠加强件403的内部。通过如此配置吸能盒401A、401B,前纵梁2A、2B前方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
保险杠加强件403具有沿着前表面9a、11c呈拱形状延伸的长条部件404。该长条部件404在与两端部的延长部11A、11B对应的位置具有侧箱部402A、402B。第三实施方式的长条部件304及侧箱302A、302B彼此作为分体构成,但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长条部件404与侧箱部402A、402B一体地形成。长条部件404由超高强度钢材构成。由此,保险杠加强件403的前表面9a、11a的强度比其他部位(未配置钢部件而仅由树脂形成的低强度部17等部位)的强度高。
侧箱部402A、402B在长条部件404的两端侧的延长部11A、11B的位置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三角形形状。侧箱部402A、402B具备:从拱形状的长条部件404连续地在车宽方向上呈拱形状延伸的前壁部402a;从前壁部402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后壁部402b;及从后壁部402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前壁部40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的侧壁部402c。后壁部402b相对于直行时的车轮6A、6B的旋转轴而倾斜,以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退的方式倾斜。侧壁部402c也以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后退的方式倾斜。
如上述那样,通过将具有侧箱部402A、402B的长条部件404及吸能盒401A、401B一体地进行树脂成型来形成保险杠加强件403。保险杠加强件403的延长部11A、11B成为与侧箱部402A、402B的形状一致的形状。即,延长部11A、11B具有:沿着侧箱部402A、402B的前壁部402a形成的前表面11c;沿着后壁部402b形成的后表面11b;形成在后壁部402b与侧壁部402c的连接部分的相向面11a;及沿着侧壁部402c形成的侧面11d。与前纵梁2A、2B相向的相向面11a作为支撑部12A、12B发挥功能。如以上所述,利用树脂对钢部件进行一体成型,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保险杠加强件403的轻量化。
[第六实施方式]
图7(a)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500的结构的俯视图。车身前部结构5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利用前纵梁2的弯曲部502A、502B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503的延长部11A、11B。
保险杠加强件503具有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6A、6B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11A、11B。另一方面,前纵梁2A、2B在前端部2a侧,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部502A、502B。弯曲部502A、502B的前端部2a与延长部11A、11B连接。弯曲部502A、502B在保险杠加强件503的端部10A、10B变形时作为通过前纵梁2A、2B支撑该端部10A、10B的支撑部12A、12B发挥功能。另外,前纵梁2A、2B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笔直地延伸且相互平行的平行部2d,并且具有从该平行部2d朝向弯曲部502A、502B平缓地倾斜的倾斜部2c。倾斜部2c比弯曲部502A、502B平缓。前纵梁2A、2B可以不具有该倾斜部2c而仅由平行部2d及弯曲部502A、502B构成。
另外,保险杠加强件503在一部分上包含冲击吸收部501A、501B而构成。该冲击吸收部501A、501B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503的其他部位(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强度低。冲击吸收部501A、501B在保险杠加强件503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与前纵梁2A、2B的弯曲部502A、502B的内侧之间,以与前纵梁2A、2B的前端部2a相向的方式配置。该冲击吸收部501A、501B通过配置泡沫材料等而构成。
在车身前部结构500中,在比前纵梁2A、2B的平行部2d靠车宽方向外侧与碰撞体CB发生了碰撞时,保险杠加强件503的延长部11A、11B进行转动位移并与车轮6A、6B抵接,以使车身M朝向远离碰撞体CB的方向的方式使车轮6A、6B发生位移。例如如图7(b)所示,碰撞体CB在比前纵梁2A的平行部2d靠车宽方向外侧与保险杠加强件503的端部10A发生了碰撞时,延长部11A进行转动位移。由此,延长部11A与车轮6A抵接而以朝向转动方向R的方式使车轮6A转动。由此,车身M以使车身M朝向远离碰撞体CB的方向的方式被转向。而且,延长部11A进行转动位移,由此延长部11A的前表面11c向车宽方向外侧后方倾斜。通过如此倾斜的前表面11c,碰撞体CB也向车身M的相反侧流动。这样一来,保险杠加强件503的延长部11A进行转动位移,由此使碰撞体CB向远离本车身M的方向偏离,另一方面,伴随着该转动位移而使车轮6A发生位移,由此能够使本车身M向远离碰撞体的方向转向。由此,能够提高碰撞性能。另外,虽然倾斜部2c以倾斜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以将该部分沿车辆前后方向笔直地延伸设置。
[第七实施方式]
图8(a)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600的结构的俯视图。车身前部结构6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通过从前纵梁2A、2B分支的分支部件620A、620B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603的延长部11A、11B。
前纵梁2A、2B具有从该前纵梁2A、2B的侧面2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向车宽方向外侧分支的分支部件620A、620B。分支部件620A、620B的前端与保险杠加强件603的延长部11A、11B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连接。分支部件620A、620B在保险杠加强件603的端部10A、10B变形时作为通过前纵梁2A、2B对该端部10A、10B进行支撑的支撑部12A、12B发挥功能。
至少保险杠加强件603的前表面9a、11c、延长部11A、11B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603的其他部位的强度设定得高。具体而言,在保险杠加强件603中,在基体部9的前表面9a及沿着该前表面9a的缘部和延长部11A、11B的前表面11c及沿着该前表面11c的缘部形成有前表面高强度部13。而且,在延长部11A、11B的后表面11b及沿着该后表面11b的缘部形成有后表面高强度部14A、14B。而且,在保险杠加强件603中,在基体部9及延长部11A、11B的比前表面高强度部13靠车宽方向后方的区域形成有低强度部617。低强度部617沿着基体部9的背面9b及延长部11A、11B的背面11d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险杠加强件603,在与前纵梁2A、2B连接的连接部具有低强度部618A、618B,并且在与分支部件620A、620B连接的连接部具有低强度部619A、619B。为了局部地增大冲击吸收性能,低强度部618A、618B、619A、619B与低强度部617相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大的宽度。
各高强度部通过淬火处理而形成。各低强度部为非淬火,或通过退火处理而形成。在图8(a)中,带有梨皮面的部分为高强度部,带有阴影的部分为低强度部。
如以上所述,在车身前部结构600中,支撑部12A、12B由从前纵梁2A、2B的侧面2b分支而设置的分支部件620A、620B构成。由此,保险杠加强件603的支撑强度提高。该分支部件620A、620B能够向前纵梁2A、2B充分地传递载荷。而且,在低强度部618A、618B、619A、619B使保险杠加强件603局部地发生位移,由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能,并提高使碰撞体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图2(b)所示的状况)的效果。
在车身前部结构600中,在与作为支撑部12A、12B发挥功能的分支部件620A、620B相向的位置具有作为冲击吸收部发挥功能的低强度部619A、619B。由此,在利用支撑部12A、12B对保险杠加强件603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10A、10B进行支撑时,能够利用低强度部619A、619B吸收冲击,由此能够利用支撑部12A、12B可靠地进行支撑。
[第八实施方式]
图8(b)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700的结构的俯视图。车身前部结构700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取代分支部件620A、620B而利用与前纵梁2A、2B连接的连杆部件720A、720B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703的延长部11A、11B。
保险杠加强件703具有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603同样的结构,具有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低强度部618A、618B、619A、619B同样的结构的低强度部718A、718B、719A、719B。具有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6A、6B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11A、11B。在前纵梁2A、2B的侧面2b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途位置,作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分支的部件,设有连杆部件720A、720B。连杆部件720A、720B的前端部是延长部11A、11B的车宽方向的端部,连接在与低强度部719A、719B相向的位置。连杆部件720A、720B与保险杠加强件703进行连杆结合,并与前纵梁2A、2B进行连杆结合。连杆部件720A、720B在保险杠加强件703的端部10A、10B变形时作为通过前纵梁2A、2B对该端部10A、10B进行支撑的支撑部12A、12B发挥功能。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保险杠加强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在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而且,高强度部、低强度部的范围的大小、形状等也可以适当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车身前部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100、200、300、400、500、600、700…车身前部结构,2A、2B…前纵梁,3、103、203、303、403、503、603、703…保险杠加强件,6A、6B…车轮,9a、11c…前表面,11A、11B…延长部,12A、12B…支撑部。

Claims (8)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备:
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
与所述前纵梁相向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前纵梁相同的高度;及
在由外部输入引起的变形时通过所述前纵梁来支撑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的支撑部,
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具有基体部,
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端部具有延长部,所述延长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从所述基体部延长至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重叠的位置,
至少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基体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及所述延长部的强度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基体部中的作为比所述前表面靠后方的部位的其他部位的强度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部与所述保险杠加强件一体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部的强度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所述其他部位的强度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部是从所述前纵梁的侧部分支而设置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撑部由从所述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部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具有以所述端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后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在与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前纵梁相向的位置具有冲击吸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在与所述支撑部相向的位置具有冲击吸收部。
CN201280072474.6A 2012-04-19 2012-04-19 车身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1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60603 WO2013157122A1 (ja) 2012-04-19 2012-04-19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71433A CN104271433A (zh) 2015-01-07
CN104271433B true CN104271433B (zh) 2016-08-17

Family

ID=4938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247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1433B (zh) 2012-04-19 2012-04-19 车身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56417B2 (zh)
JP (1) JPWO2013157122A1 (zh)
CN (1) CN104271433B (zh)
DE (1) DE112012006244T5 (zh)
WO (1) WO20131571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8117A1 (ja) * 2012-12-07 2014-06-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端部構造
WO2014097765A1 (ja) * 2012-12-21 2014-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862555B2 (ja) * 2012-12-21 2016-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5761214B2 (ja) 2013-01-18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182704A (ja) * 2014-03-26 2015-10-2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CA2954070A1 (en) * 2014-07-09 2016-01-14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Cast bumpe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10407011B2 (en) * 2014-07-09 2019-09-10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Cast bumper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10202091B2 (en) * 2014-07-09 2019-02-12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Cast bumper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20160128275A1 (en) * 2014-11-12 2016-05-12 Deere & Company Robotic mower contact detection system
DE102015112506A1 (de) * 2015-07-30 2017-02-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endmodul
EP3254905A1 (en) * 2016-06-08 2017-12-13 Constellium Singen GmbH Bu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JP6863036B2 (ja) * 2017-04-19 2021-04-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769390B2 (ja) * 2017-05-16 2020-10-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WO2019075446A1 (en) * 2017-10-14 2019-04-18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CAST BUMP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569479B1 (en) * 2018-05-15 2024-04-03 Volvo Car Corporation Subframe for a vehicle
DE102018114344A1 (de) * 2018-06-15 2020-04-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struktur für eine Karosseriestruktur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10481477B (zh) * 2019-08-28 2021-04-2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吸能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DE102020107529A1 (de) 2020-03-19 2021-09-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offerraummulde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Kofferraummulde
WO2022090771A1 (en) * 2020-10-29 2022-05-05 Arcelormittal Bumper assembly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DE102020130039B3 (de) * 2020-11-13 2022-02-03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anordnung
DE102022123381A1 (de) 2022-09-13 2024-03-14 Teamobility Gmbh Fahrzeugtrag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e, insbesondere Leichtfahrzeuge im urbanen Verkehr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2525A (zh) * 1972-05-18 1974-02-04
JPS4921833A (zh) * 1972-06-22 1974-02-26
JPH08216806A (ja) * 1994-12-23 1996-08-27 Alusuisse Lonza Services Ag 車輛用バンパー
JP2000052898A (ja) * 1998-08-05 2000-02-22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バンパー構造
CN1319522A (zh) * 2000-03-27 2001-10-3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结构
JP2003182629A (ja) * 2001-12-19 2003-07-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5119537A (ja) * 2003-10-17 2005-05-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883983A (zh) * 2005-06-22 2006-12-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前保险杠结构
JP2008213739A (ja) * 2007-03-06 2008-09-18 Toyota Motor Corp バンパ構造、及び車両の前部構造並びに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1456393A (zh) * 2007-12-13 2009-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缓冲梁
CN101965278A (zh) * 2008-03-05 2011-02-02 日轻金Act株式会社 保险杠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220U (ja) * 1992-10-02 1994-04-26 日野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の取付構造
JP3289629B2 (ja) * 1997-01-27 2002-06-1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2000062551A (ja) * 1998-08-18 2000-02-29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バンパー構造
JP3613226B2 (ja) 2001-10-25 2005-01-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122887B2 (ja) 2002-08-05 2008-07-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4189008A (ja) 2002-12-09 2004-07-08 Unipres Corp 車両ボディのバンパレインフォースの衝突時緩衝構造
JP2006224728A (ja) * 2005-02-15 2006-08-31 Toyot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き車の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構造
TWI361766B (en) * 2007-07-12 2012-04-1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JP5584039B2 (ja) * 2010-07-30 2014-09-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バンパリインホース及び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JP5618973B2 (ja) * 2011-12-13 2014-11-05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ビーム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2525A (zh) * 1972-05-18 1974-02-04
JPS4921833A (zh) * 1972-06-22 1974-02-26
JPH08216806A (ja) * 1994-12-23 1996-08-27 Alusuisse Lonza Services Ag 車輛用バンパー
JP2000052898A (ja) * 1998-08-05 2000-02-22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バンパー構造
CN1319522A (zh) * 2000-03-27 2001-10-3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结构
JP2003182629A (ja) * 2001-12-19 2003-07-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5119537A (ja) * 2003-10-17 2005-05-1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883983A (zh) * 2005-06-22 2006-12-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前保险杠结构
JP2008213739A (ja) * 2007-03-06 2008-09-18 Toyota Motor Corp バンパ構造、及び車両の前部構造並びに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1456393A (zh) * 2007-12-13 2009-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用缓冲梁
CN101965278A (zh) * 2008-03-05 2011-02-02 日轻金Act株式会社 保险杠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76847A1 (en) 2015-03-19
JPWO2013157122A1 (ja) 2015-12-21
US9156417B2 (en) 2015-10-13
WO2013157122A1 (ja) 2013-10-24
DE112012006244T5 (de) 2015-03-05
CN104271433A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71433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6184382B (zh) 车辆的连接结构
US7926847B2 (en) Deflector device for partially overlapping frontal collision of motor vehicles
CN109895853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4471904B2 (ja)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ビーム
WO2016046582A1 (en) Bumper-reinforc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CN105620400B (zh) 包括保险杠能量转向结构的保险杠以及包含保险杠的车辆
CN106687319B (zh) 用于车辆的加强元件、用于制造该加强元件的方法以及门组件
CN103796905A (zh) 骨架构件
CN103802773A (zh) 具有前防撞梁侧向载荷传递构件的车辆
WO2006136745A3 (fr) Poutre d'absorption d'energi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e telle poutre
JP6860567B2 (ja) 塑性変形に対する耐性が変化する横断方向のビームを備えた車両下部構造
US7578078B2 (en) Snowplough blade with adjustable width
ES2281503T3 (es) Elemento estructural de un automovil y carroceria de automovil que lo contiene.
CN108367786A (zh)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00591B (zh) 车辆车门结构
US8931818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assist grip
CN103303227A (zh) 车辆保险杠加强装置
US9290209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202541478U (zh) 一种车辆前端行人腿部保护装置
CN217864004U (zh) 防撞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2267485B (zh) 用于汽车的转向柱
CN108290536A (zh) 保险杠梁
KR101359164B1 (ko) 자동차용 범퍼빔
CN102649410B (zh) 车辆保险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