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9400B - 压力式煮饭器 - Google Patents

压力式煮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9400B
CN103989400B CN201410056396.1A CN201410056396A CN103989400B CN 103989400 B CN103989400 B CN 103989400B CN 201410056396 A CN201410056396 A CN 201410056396A CN 103989400 B CN103989400 B CN 103989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pot
boiling
discharge hole
steam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63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9400A (zh
Inventor
冈本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89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9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9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94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02Control mechanisms for pressure-coo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力式煮饭器,能够抑制饭的表面的粘性,进一步提高饭的口感。所述压力式煮饭器具有:压力阀,其对使锅内部和盖体内部连通的蒸汽排放孔进行开闭;压力阀开闭机构,其通过对基于压力阀的蒸汽排放孔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来调整锅内的压力;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加热装置与压力阀开闭机构,进行包含沸腾维持工序的煮饭工序,控制部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后半程中,分别至少1次将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并且制御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与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将蒸汽排放孔切换为开放状态之前的蒸汽排放孔为关闭状态的时间更长。

Description

压力式煮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锅内设为加压状态而进行烹制的压力式煮饭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压力式煮饭器,例如已知有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4568号公报)中公开的煮饭器。
现有的压力式煮饭器具有:压力阀,其对设置于盖体的蒸汽排放孔进行开闭;压力阀开闭机构,其通过切换基于该压力阀的蒸汽排放孔的开闭状态,来调整锅内的压力;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进行煮饭工序。图10是示出现有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如图10所示,控制部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多次进行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的控制,使得锅内的压力从1.2气压附近一直下降到大气压(1.0气压)附近。由此,锅内产生多次突沸现象,搅动锅内的被烹制物。其结果是,能够将热高效地传递到被烹制物,烹制出口感好的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4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压力式煮饭器中,被烹制饭的表面有时会发粘(具有粘性),从提高口感方面来看,仍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上述现有的问题,能够提供一种抑制饭的表面的粘性、进一步提高饭的口感的压力式煮饭器。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压力式煮饭器构成为具有:
锅,其收纳包含水和米在内的被烹制物;
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盖体,其盖住所述锅的开口部;
压力阀,其对使所述锅内与所述盖体内连通的蒸汽排放孔进行开闭;
压力阀开闭机构,其通过对基于所述压力阀的蒸汽排放孔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来调整所述锅内的压力;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进行包含吸水工序、升温工序和沸腾维持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和后半程中,分别至少1次将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并且,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将所述蒸汽排放孔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之前的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关闭状态的时间更长。
根据本发明的压力式煮饭器,能够抑制饭的表面的粘性,进一步提高饭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纵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压力式煮饭器具有的压力阀和压力阀开闭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压力式煮饭器具有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图1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白米/普通煮饭模式(course)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白米/普通煮饭模式的吸水工序和升温工序中的控制部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现有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
标号说明
1压力式煮饭器;2煮饭器主体;3外壳;4内壳;5显示操作部;6框架罩;7框架罩加强部件;8卡止部件;9铰链部;10锅;11盖体;12内盖;13压力阀;14球;15外盖;16锁定机构;17摆动杆;18装饰罩;19压力阀开闭机构;20缸(cylinder);21柱塞(plunger);22动作杆;23密封部件;24储存箱;25弹簧体;30控制部;131蒸汽排放孔;Ⅰ吸水工序;Ⅱ升温工序;Ⅲ沸腾维持工序;H1锅底加热器;H2侧面加热器;H3盖加热器;Sen1底部传感器(锅温度检测部);Sen2蒸汽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知识)
本发明人在认真研究现有的压力式煮饭器中使饭的表面发粘、饭的口感降低的原因,结果得到如下知识。
在上述现有的压力式煮饭器中,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锅内的压力从1.2气压附近一直下降到大气压附近。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由于水没有完全被米吸收,锅内处于残留有较多的水的状态,因此锅内发生突沸现象,锅内的被烹制物被搅动。此时,在锅内产生由大约0.2气压的压力变动引起的搅动力。
本发明人发现,由于此时产生的搅动力过强,因此米粒彼此摩擦,破坏了米粒表面的组织,其结果是,被烹制的饭的表面产生粘性。此外,本发明人发现,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通过一直降低锅内的压力,使得沸腾泡从锅底猛烈地产生,该沸腾泡穿过米粒之间,将热高效地传递到各米粒并使米粒立起,其结果是,能够烹制出口感和外观均佳的饭。此外,本发明人发现,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即使一直降低锅内的压力,由于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锅内的水大幅减少,因此锅内的被烹制物几乎不被搅动,抑制了米粒彼此的摩擦。本发明人根据这些新的知识认真研究,结果实现了如下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压力式煮饭器,该压力式煮饭器具有:
锅,其收纳包含水和米在内的被烹制物;
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盖体,其盖住所述锅的开口部;
压力阀,其对使所述锅内与所述盖体内连通的蒸汽排放孔进行开闭;
压力阀开闭机构,其通过对基于所述压力阀的蒸汽排放孔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来调整所述锅内的压力;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进行包含吸水工序、升温工序和沸腾维持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和后半程中,分别至少1次将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并且,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将所述蒸汽排放孔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之前的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关闭状态的时间更长。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第1方式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因将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而引起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为0.05气压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提供第2或3方式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之差为0.02气压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提供第1~第4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所述锅内的压力一直降低而在所述锅内产生突沸现象,并且,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所述锅内的压力一直降低而在所述锅内产生穿过米粒间的沸腾泡。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提供第1~第5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二等分时的前半程期间,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二等分时的后半程期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提供第1~第5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三等分时的前半程期间,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三等分时的后半程期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提供第1~第7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升温工序期间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开放状态,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开始时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关闭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提供第1~第8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压力式煮饭器还具有检测所述锅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提供第1~第9方式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所述压力式煮饭器还具有能够从包含标准煮饭菜单的多个煮饭菜单中选择1个煮饭菜单的操作部,
当与通过所述操作部中选择出的煮饭菜单对应的所述吸水工序的时间比与所述标准煮饭菜单对应的所述吸水工序的时间长时,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中,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将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的次数比在所述标准煮饭菜单的情况下多。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是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示例,并非打算将本发明限定于该压力式煮饭器,这同样适用于权利要求范围中包含的其它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纵剖视图。本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1是在煮饭时将锅内的压力升压到大气压以上(例如,1.2气压左右)来进行煮饭的压力式煮饭器。
如图2所示,压力式煮饭器1具有:锅10,其收纳包含水和米在内的被烹制物;大致有底筒状的煮饭器主体2,其收纳锅10;以盖体11,其以盖住锅10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在煮饭器主体2的上部。
如图2所示,锅10在上部开口部10a的周围具有凸缘部10b。锅10形成为例如能够装入3杯左右的米来进行煮饭的大小。此外,锅10具有由热传导性高的材料(例如,铜、铝等)形成的内层和由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的外层。锅10的内层的表面例如被氟树脂覆盖。
煮饭器主体2具有大致有底筒状的外壳3和收纳在外壳3内的大致有底筒状的内壳4。内壳4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成形体构成。在内壳4的上部,形成有能够将锅10***的大致圆形的开口部41。内壳4形成为通过开口部41而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收纳锅10。外壳3由具有比内壳4大的外形的装饰箱体构成。在外壳3的上部,设有开口部31。外壳3的开口部31比内壳4的开口部41大,形成为大致椭圆形。
内壳4具备具有规定的直径的大致碗状的底部4a和从该底部4a的周围竖立设置的筒状的侧壁部4b。在底部4a安装有锅底加热器H1。锅底加热器H1例如使用支承具(未图示)而被固定于底部4a。锅底加热器H1例如是功耗1200瓦特的加热器,锅底加热器H1由对锅10的底部进行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线圈构成。该锅底加热器H1在锅10的底部产生涡流,使锅10自身进行自发热。此外,在内壳4的底部4a,设有检测锅10的底部的温度的底部传感器(锅温度检测部)Sen1。底部传感器Sen1也作为检测锅10内的煮饭量的煮饭量检测部而发挥作用。此外,根据底部传感器Sen1的输出来检测锅10内的煮饭量的方法是已经公知的,因而省略详细说明。例如,可以使用热敏电阻作为底部传感器Sen1。
此外,在内壳4的侧壁部4b的内周面,形成有安装部42。安装部42位于开口部41和底部4a之间,并形成为从内周面侧朝外周面侧凹入规定的深度。在安装部42安装有侧面加热器H2。侧面加热器H2例如由对锅10的侧面进行感应加热的电磁感应线圈构成。
如图2所示,在外壳3的上端部和内壳4的上端部安装有框架罩(frame cover)6。框架罩6是以覆盖外壳3的上端部与内壳4的上端部之间的开口部的方式,由外形大致椭圆形的环状的板体构成的。框架罩6例如由树脂构成。在框架罩6上,安装有框架罩加强部件7。
框架罩6的开口周边部作为放置部而发挥作用,该放置部供锅10的凸缘部10b放置。在位于煮饭器主体2的前方侧(在图2中为左侧)的框架罩6的开口周边部,设有对设置于盖体11的锁定机构16的一端部进行卡止的卡止部件8。卡止部件8具有:卡止片8b,其对设置于锁定机构16的一端部的卡止钩17a进行卡止;以及基座8a,其位于该卡止片8b的上方,对卡止片8b进行固定。基座8a的上表面供锅10的凸缘部10b放置。基座8a例如由耐热性的树脂部件构成。卡止片8b例如由金属板构成。基座8a、卡止片8b、框架罩6和框架罩加强部件7被层叠地用螺钉固定。
此外,在位于煮饭器主体2的后方侧(在图2中为右侧)的框架罩6的开口周边部,设有基座8a’和铰链部9,其中,基座8a’供锅10的凸缘部10b放置,铰链部9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对盖体11的后端部进行轴支承。基座8a’的上表面形成为与基座8a的上表面位于相同的水平面上。铰链部9具有固定于框架罩6的第1安装部9a和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对盖体11的后端部进行轴支承的第2安装部9b。铰链部9由在侧视时大致为L字状的板状部件构成。铰链部9构成为具有即使施加了盖体11的重量或由锅10内的压力上升导致的负荷也不会变形这样的强度。例如,铰链部9由压铸成型件构成,其中,该压铸成型件由具有2~5mm左右的厚度的不锈钢、铝、铝合金等金属部件构成。基座8a’、框架罩6、铰链部件9和第1安装部9a被层叠地用螺钉固定。
在外壳3与内壳4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在该间隙中,配置有图4所示的控制部30、对煮饭器主体2的内部进行强制冷却的冷却风扇(未图示)以及驱动该冷却风扇的电机(未图示)。
如图1所示,在外壳3的前表面设有显示操作部5。显示操作部5具有操作面板(操作部)5a和显示面板5b。在操作面板5a上,设有开始键、菜单键、预约键、保温键等各种操作键。在显示面板5b中,显示有使用操作面板5a的各种操作键而设定出的煮饭模式(例如,白米/普通煮饭模式,糙米煮饭模式)等信息。
如图2所示,盖体11构成为以铰链部9的铰链销91为中心进行转动。盖体11具有:内盖12,其盖住锅10的上部开口部10a;以及外盖15,其位于内盖12的上方,盖住煮饭器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
如图2所示,在内盖12的上表面,设有安全阀V1和压力阀13。安全阀V1是用于在锅10内的压力异常上升时将锅10内的蒸汽释放到外部的阀。在内盖12的外周部,安装有与锅10的上部开口部10a抵接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2a。此外,在内盖12的外周部,设有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与外盖15进行卡止的卡止部(未图示)。如图3所示,压力阀13具有:阀座13a,其形成有使锅10内部与盖体11内部连通的蒸汽排放孔131;金属制的球14,其以盖住蒸汽排放孔131的方式放置在阀座13a上;以及罩13b,其限制球14的移动而将球14保持在阀座13a上。球14具有规定的重量,并利用其自重而封闭蒸汽排放孔131。如图3所示,在罩13b上安装有检测蒸汽温度的蒸汽传感器Sen2。
外盖15具有盖加热器H3、锁定机构16和压力阀开闭机构19。盖加热器H3是从锅10的上部开口部10a侧对锅10内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由锅底加热器H1、侧面加热器H2和盖加热器H3构成对锅10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如图2所示,锁定机构16具有摆动杆17,该摆动杆17以揺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于外盖15的框架。在摆动杆17的一端部,设有与上述卡止部件8进行卡止的卡止钩17a。在摆动杆17的另一端部设有用于解除卡止部件8与卡止钩17a的卡止的解除按钮17b。通过使卡止钩17a与卡止部件8卡止,盖体11被保持在盖住锅10的上部开口部10a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按压解除按钮17b来解除卡止钩17a与卡止部件8之间的卡止,盖体11能够移动到开放位置(使锅10的上部开口部10a开放的位置)。此外,在外盖15上,设有弹簧旋支机构(未图示),该弹簧旋支机构辅助盖体11以铰链部件9的铰链销91为中心而向开放方向旋转,并将盖体11保持在开放位置。
压力阀开闭机构19通过对基于压力阀13的蒸汽排放孔131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来调整锅10内的压力。如图3所示,压力阀开闭机构19具有:缸20;柱塞21,其在缸20内进退移动;动作杆22,其安装在柱塞21的前端部;以及弹簧体25,其设置在缸20的一端部与动作杆22之间。
在缸20中,组装有卷绕成圆筒状的电磁线圈(未图示)。柱塞21根据电磁线圈的励磁的有无而在缸20内进退移动。弹簧体25例如由伸展盘簧构成。动作杆22隔着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23而支承于压力阀13的罩13b。
如图2所示,在缸20的电磁线圈没有被励磁时,柱塞21由于弹簧体25的弹力而朝离开缸23a的方向被施力。此时,经由动作杆22,球14被推压为从蒸汽排放孔131离开,使蒸汽排放孔131成为开放状态。另一方面,在缸20的电磁线圈被励磁时,柱塞21抵抗弹簧体25的弹力而被拉入缸20内。此时,球14由于自重而沿着设置于阀座13a的倾斜面移动,而返回到蒸汽排放孔131上,使蒸汽排放孔131成为关闭状态。
此外,在外盖15中,形成有用于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来安装储存箱24的凹部24’,该储存箱24临时储存在煮饭工序中产生的米汤(具有粘性的米的煮汁)。凹部24’设有安装孔15a。储存箱24被压入固定于安装孔15a。如图2所示,储存箱24具有:排出筒24a,其使从压力阀13的蒸汽排放孔131释放出的蒸汽等排出;空腔24b,其临时储存米汤;以及蒸汽释放口24c,其将蒸汽释放到外部。在空腔24b的底部,设有使储存的米汤返回到锅10内的返回阀V2。此外,在蒸汽从压力阀13的蒸汽排放孔131释放时,米汤与蒸汽一起从蒸汽排放孔131被释放出,并被临时储存在储存箱24的空腔24b中。空腔24b中储存的米汤在达到规定量时,打开返回阀V2,使米汤返回到锅10内。此外,外盖15的外表面被装饰罩18覆盖。
接下来,参照图4,对控制部30的结构和控制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示出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4所示,控制部30具有:CPU30a,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30b和RAM30c,其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以及煮饭菜单检测电路30d,其检测在操作面板5a中选择的煮饭菜单。此外,控制部30具有:阀开闭定时器30e,其对压力阀13的开闭时间进行设定;计数器30f,其对压力阀13的开闭次数进行计数;以及加热控制电路30g,其对基于各加热器H1、H2、H3的锅10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30具有:显示面板控制电路30h,其对显示面板5b中显示的显示画面进行控制;以及压力阀开闭机构驱动电路30i,其驱动压力阀开闭机构19,对压力阀13的开闭定时进行控制。控制部30的各部件和电路30a~30i被安装于控制电路基板。在ROM30b和RAM30c中,存储有与各种煮饭菜单对应的煮饭程序。此处,煮饭程序是指如下煮饭顺序:在依次执行以吸水、升温、沸腾维持、蒸制为主的4个工序时,在各工序中,预先确定通电时间、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加热输出等。控制部30根据在操作面板5a中选择的煮饭菜单和各传感器Sen1、Sen2的检测温度,控制各部和各装置的驱动,执行煮饭工序。
此外,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和后半程中,分别至少1次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此处,“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是指在锅10内存在足以产生突沸现象的量的水的期间,例如,将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二等分(前半程、后半程)时的前半程的期间。此外,“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也可以是将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三等分(前半程、中程、后半程)时的前半程的期间。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例如是从沸腾维持工序的开始起64秒期间。此外,“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是指如下期间:锅10内的水几乎消失,沿着锅10的壁面产生米汤的膜,并以通过该米汤的膜与锅10的壁面之间的方式产生沸腾泡,例如,“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是将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二等分(前半程中,后半程)时的后半程的期间。此外,“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也可以是将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三等分(前半程、中程、后半程)时的后半程的期间。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例如是沸腾维持工序的结束前的大约2分钟期间。
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通过使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使得锅10内的压力一直降低。由此,锅10内产生突沸现象,锅10内的被烹制物被搅动。其结果是,能够将热高效地传递到被烹制物,烹制出口感好的饭。此外,为了在锅10内产生突沸现象,例如,将锅10内的压力降低0.05气压以上即可。
此外,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通过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使得锅10内的压力一直降低。由此,沿着锅10的壁面产生的米汤的膜破裂,沸腾泡以穿过米粒间的方式从整个锅10内部产生。即,能够在饭的整个表面形成通常被称作“蟹洞”的、沸腾泡通过的痕迹。其结果是,能够将热高效地传递到各米粒并使米粒立起,烹制出口感和外观均佳的饭。此外,为了使沿着锅10的壁面产生的米汤的膜破裂,例如使锅10内的压力降低0.05气压以上即可。
此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与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将蒸汽排放孔131切换为开放状态的之前的蒸汽排放孔131为关闭状态的时间更长。由此,与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因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而引起的锅10内的压力的下降量变大。即,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能够抑制突沸现象引起的被烹制物的搅动力过强的情况,抑制米粒彼此间的摩擦。因此,能够抑制被烹制的饭的表面出现粘性。另一方面,在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由于能够使穿过米粒间的沸腾泡的量增加,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将热传递到各米粒并使米粒立起。
此外,优选的是,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的锅10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与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的锅10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之差为0.02气压以上(更优选为0.03气压以上)。即,优选的是,使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的锅10内的压力变动变小(被烹制物的搅动力变小),而另一方面,使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的锅10内的压力变动变大(使沸腾泡的生成增多)。由此,能够抑制突沸现象引起的被烹制物的搅动力过强的情况,并且,更可靠地使沿着锅10的壁面产生的米汤的膜破裂,使穿过米粒之间的沸腾泡的量增加。
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对在操作面板5a中作为煮饭菜单选择了白米/普通煮饭模式的情况下的煮饭工序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白米/普通煮饭模式的煮饭工序中的锅10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图6是示出白米/普通煮饭模式的吸水工序和升温工序中的控制部30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a)吸水工序Ⅰ
在操作面板5a中选择了白米/普通煮饭模式后,当开始键被按压时,首先执行吸水工序Ⅰ。吸水工序Ⅰ是如下工序:将米浸泡在温度比糊化温度低的水,预先使米吸水,使得在以后的工序中,能够充分糊化到米的中心部。在该吸水工序Ⅰ中,控制部30在使锅10内的水的温度升温到吸水温度θ2(例如,55.2℃)后,根据底部传感器Sen1的检测温度,控制锅底加热器H1,以维持该升温后的温度。
此外,在吸水工序Ⅰ开始后,压力阀13被设为关闭状态(利用球14来封闭蒸汽排放孔131的状态)(步骤S101)。此时,同时或随后开始对锅底加热器H1的供电(步骤S102)。此外,此时,设置于控制部30的吸水定时器(未图示)开始计时(步骤S103)。此处,将吸水定时器进行计时的时间称作吸水时间Tk。在吸水时间Tk成为根据煮饭菜单而预先设定的时间t1(例如,15钟)后,转入升温工序Ⅱ(步骤S104)。此外,压力阀13此时保持关闭状态。
(b)升温工序Ⅱ
升温工序Ⅱ是如下工序:用强火对锅10一直进行加热,使锅10内的水成为沸腾维持状态(大约100℃)。在该升温工序中,控制部30对锅底加热器H1、侧面加热器H2和盖加热器H3全体持续进行供电。由此,如图5所示,锅10的锅底温度K1以较陡的坡度上升。由于该锅底温度K1的上升,锅10内产生蒸汽。蒸汽传感器Sen2检测该蒸汽的蒸汽温度K2(步骤S105)。蒸汽温度K2相对于锅底温度K1略微延迟地上升。此外,在蒸汽刚刚产生的初期,锅10的上部开口部10a与密封部件12a之间略微存在间隙。因此,蒸汽从该间隙漏出,锅10内的压力不再上升。即,在转入升温工序Ⅱ后的规定时间内,压力阀13维持关闭状态,锅10内的压力不再上升。另一方面,从转入升温工序Ⅱ起经过了规定时间后,锅10内的压力上升,在升温工序Ⅱ结束时,锅10内的压力成为大气压以上(例如,1.15气压)。持续对锅底加热器H1、侧面加热器H2和盖加热器H3进行供电,在蒸汽温度K2达到规定的沸腾温度θ3(例如,75℃)时,转入沸腾维持工序Ⅲ(步骤S106)。
此外,在煮饭量较少时,由于蒸汽温度K2的上升速度较快,因此蒸汽温度K2到达沸腾温度θ3的时间较短。另一方面,在煮饭量较多时,由于蒸汽温度K2的上升速度较慢,因此蒸汽温度K到达沸腾温度θ3的时间较长。即,升温工序Ⅱ的时间t2随着煮饭量而变化。升温工序Ⅱ的时间t2例如是3分钟~10分钟。
(c)沸腾维持工序Ⅲ
沸腾维持工序Ⅲ是如下工序:维持锅10内的水的沸腾状态,使米的淀粉糊化,并将糊化度提高到50%~80%左右。在该沸腾维持工序Ⅲ中,控制部30对锅底加热器H1、侧面加热器H2和盖加热器H3间歇地供电,以维持锅10内的水的沸腾状态。此外,在刚刚转入沸腾维持工序Ⅲ后,锅10内是沸腾蒸汽与压缩后的空气的混合状态,没有达到完全沸腾状态。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中程,锅10内渐渐只充满沸腾蒸汽而成为完全沸腾状态。
此外,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前半程中,多次(例如,3次)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由此,锅10内的压力从大约1.15气压一直下降到大气压附近,锅10内产生突沸现象,锅10内的被烹制物被搅动。此外,为了将锅10内的压力从大约1.15气压下降到大气压附近,使蒸汽排放孔131维持开放状态的时间例如为4秒。
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在蒸汽排放孔131以开放状态维持规定时间(例如,4秒)后,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开放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然后,通过持续对锅10进行加热达规定时间(例如,16秒),使锅10内的压力恢复到大约1.15气压。此外,预先以实验方式求出该锅10内的压力从大气压附近恢复到大约1.15气压的规定时间。此外,在蒸汽排放孔131为开放状态时,在锅10内产生的米汤通过蒸汽排放孔131被释放到储存箱24,并被临时储存。然后,在蒸汽排放孔131为关闭状态时,储存箱24内中临时储存的米汤返回到锅10内。
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前半程中,进行蒸汽排放孔131最后的从关闭状态到开放状态的切换,在锅10内的压力下降到大气压附近时,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蒸汽排放孔131从开放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然后,通过持续加热锅10达规定时间(例如,比16秒长的时间),使锅10内的压力上升到大约1.20气压。
此外,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后半程中,至少1次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由此,锅10内的压力从大约1.20气压不断下降到大气压附近,沿着锅10的壁面产生的米汤的膜破裂,沸腾泡以穿过米粒间的方式在整个锅10内产生。
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蒸汽排放孔131以开放状态维持规定时间(例如,4秒)后,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开放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然后,通过使锅10的加热持续达规定时间(例如,比16秒长的时间),使得锅10内的压力恢复到大约1.20气压。
在沸腾维持工序Ⅲ中,由于连续地使水沸腾,因此大量产生大约100℃的蒸汽。该蒸汽通过蒸汽排放孔131等释放到煮饭器的外部。由此,在锅10内几乎没有水时,锅10内的底部的温度上升到水的沸点以上。在底部传感器Sen1检测到锅10的底部的温度到达沸点以上(例如,130℃)时,转入蒸制工序。
(d)蒸制工序
蒸制工序是如下工序:利用预热使多余的水分蒸发,将米的糊化温度提高到100%附近。在该蒸制工序中,控制部30控制各加热器H1~H3以停止锅10的加热,并且,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然后,在从蒸制工序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4分钟)后,控制部30控制各加热器H1~H3以对锅10进行加热。由此,使附着在饭表面的多余水分被蒸发(追加烹制)。然后,在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后,控制部30控制各加热器H1~H3以停止锅10的加热。然后,在蒸制工序开始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例如,6分钟)后,结束蒸制工序。即,结束煮饭工序。此外,煮饭工序结束后,可以进行保温工序。
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前半程和后半程中,分别至少1次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此外,根据本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与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前半程相比,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后半程中,将蒸汽排放孔131切换为开放状态之前的蒸汽排放孔131为关闭状态的时间更长。由此,如上所述,能够抑制饭的表面的粘性,进一步提高饭的口感。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本第2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不同之处在于,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在升温工序Ⅱ期间蒸汽排放孔131为开放状态,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开始时蒸汽排放孔131为关闭状态,且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后半程中的蒸汽排放孔131的开放状态的时间较长。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升温工序Ⅱ期间,由于将蒸汽排放孔131设为开放状态,因此在升温工序Ⅱ中,能够不对被烹制物施加压力。由此,能够烹制出粘性小的爽口的饭。
此外,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沸腾维持工序Ⅲ开始时,将蒸汽排放孔131设为关闭状态,且使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后半程中的蒸汽排放孔131的开放状态的时间较长。更具体而言,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开始时,将蒸汽排放孔131设为关闭状态,通过将锅10的加热持续达规定时间(例如,16秒),使锅10内的压力上升到大约1.15气压。然后,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切换蒸汽排放孔131的开闭状态,使锅10内产生突沸现象。此外,在沸腾维持工序Ⅲ的后半程中,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开放状态设为关闭状态,使锅10内的气压上升到大约1.20气压,然后,将蒸汽排放孔131设为开放状态,并维持该开放状态。由此,在沸腾维持工序Ⅲ中,缩短了对被烹制物施加压力的时间,能够烹制出粘性小的爽口的饭。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本第3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压力式煮饭器还具有检测锅10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未图示),控制部30根据该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压力,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
根据本第3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能够在最优的定时进行蒸汽排放孔131的开闭状态的切换,能够抑制被烹制的饭的质量的波动。此外,压力传感器例如可安装于盖体11。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的煮饭工序中的锅内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的曲线图。本第4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不同的点在于,当与在操作面板5a中选择的煮饭菜单对应的吸水工序的时间比与标准煮饭菜单对应的吸水工序的时间长时,控制部30控制压力阀开闭机构19,使得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的次数比在标准煮饭菜单的情况下多。
此处,“标准煮饭菜单”是指例如上述白米/普通煮饭模式。在希望烹制出比标准模式要软的饭的情况下,在吸水工序中使水分十分浸泡到米粒的中心的方式是有效的。因此,与用于将饭烹制得较软的煮饭菜单即白米/柔软煮饭模式对应的吸水工序的时间被设定为比与白米/普通煮饭模式对应的吸水工序的时间长(例如,25分钟)。但是,在延长吸水工序的时间的情况下,在升温工序中,米会沿着锅10的壁面发生粘连,由于该粘连,在沸腾维持工序中,沸腾泡有可能不能猛烈地穿过米粒之间。在该情况下,不能将热高效地传递到米。
因此,在本第4实施方式的压力式煮饭器中,当在操作面板5a中选择的煮饭菜单是白米/柔软煮饭模式时,将在沸腾维持工序中将蒸汽排放孔131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的次数设置得比在白米/普通煮饭模式的情况下多(例如,5次)。由此,能够破坏米的粘连,使得在沸腾维持工序中沸腾泡猛烈地穿过米粒之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压力式煮饭器能够抑制饭的表面的粘性,进一步提高饭的口感,因此作为家用和商用的压力式煮饭器是有用的。

Claims (9)

1.一种压力式煮饭器,该压力式煮饭器具有:
锅,其收纳包含水和米在内的被烹制物;
加热装置,其对所述锅进行加热;
盖体,其盖住所述锅的开口部;
压力阀,其对使所述锅内与所述盖体内连通的蒸汽排放孔进行开闭;
压力阀开闭机构,其通过对基于所述压力阀的蒸汽排放孔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来调整所述锅内的压力;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进行包含吸水工序、升温工序和沸腾维持工序在内的煮饭工序,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和后半程中,分别至少1次使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并且,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将所述蒸汽排放孔切换为所述开放状态之前的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关闭状态的时间更长,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相比,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因将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而引起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为0.05气压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与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的所述锅内的压力的下降量之差为0.02气压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中,所述锅内的压力降低时,在所述锅内产生突沸现象,并且,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中,所述锅内的压力降低时,在所述锅内产生穿过米粒间的沸腾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二等分时的前半程期间,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二等分时的后半程期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前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三等分时的前半程期间,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后半程是将所述沸腾维持工序所需的期间三等分时的后半程期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在所述升温工序期间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开放状态,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的开始时所述蒸汽排放孔为关闭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压力式煮饭器还具有检测所述锅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式煮饭器,其中,
所述压力式煮饭器还具有能够从包含标准煮饭菜单的多个煮饭菜单中选择1个煮饭菜单的操作部,
当与通过所述操作部选择出的煮饭菜单对应的所述吸水工序的时间比与所述标准煮饭菜单对应的所述吸水工序的时间长时,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沸腾维持工序中,控制所述压力阀开闭机构,使得将所述蒸汽排放孔从关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的次数比在所述标准煮饭菜单的情况下多。
CN201410056396.1A 2013-02-20 2014-02-19 压力式煮饭器 Active CN103989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0713 2013-02-20
JP2013030713 2013-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9400A CN103989400A (zh) 2014-08-20
CN103989400B true CN103989400B (zh) 2017-06-13

Family

ID=51303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6396.1A Active CN103989400B (zh) 2013-02-20 2014-02-19 压力式煮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13833B2 (zh)
CN (1) CN103989400B (zh)
HK (1) HK1199803A1 (zh)
TW (1) TWI6003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6248B (zh) * 2015-02-10 2017-03-01 北京巧婆婆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压力式加热烹饪器
CN106551615B (zh) * 2015-09-25 2021-07-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煮饭控制方法
CN106551619B (zh) * 2015-09-25 2018-12-1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电饭煲的煮饭控制方法
CN106551612B (zh) * 2015-09-25 2019-12-3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煮饭控制方法
CN106551616B (zh) * 2015-09-25 2021-04-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煮饭控制方法
WO2017049635A1 (zh) * 2015-09-25 2017-03-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
JP6634599B2 (ja) * 2016-03-16 2020-0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炊飯器
CN107296492A (zh) * 2016-04-15 2017-10-27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压力烹饪器具和用于压力烹饪器具的加热控制方法
CN107752715B (zh) * 2016-08-19 2020-09-18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装置
WO2018032589A1 (zh) * 2016-08-19 2018-02-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装置
WO2018058384A1 (zh) * 2016-09-28 2018-04-05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煮饭控制方法
JP6794549B2 (ja) * 2016-12-30 2020-12-02 佛山市▲順▼▲徳▼区美的▲電▼▲熱▼▲電▼器制造有限公司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弁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炊飯器
CN108338674B (zh) * 2017-01-23 2022-02-01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JP6895628B2 (ja) * 2017-02-27 2021-06-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力式炊飯器
CN108720575B (zh) * 2017-04-17 2020-12-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JP6603693B2 (ja) * 2017-08-04 2019-11-06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炊飯方法および炊飯器
JP6967724B2 (ja) * 2017-08-25 2021-1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力式炊飯器
JP6982826B2 (ja) * 2017-08-30 2021-1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炊飯器および炊飯器の制御方法
CN109691877A (zh) * 2017-10-24 2019-04-3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压力锅的煲汤控制方法、压力锅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92964B (zh) * 2017-12-07 2021-08-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泄压控制方法
CN109907642B (zh) * 2017-12-12 2021-04-2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上盖加热控制方法及装置
JP7208472B2 (ja) * 2018-08-20 2023-01-19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炊飯器、及び、炊飯方法
CN109527966A (zh) * 2018-12-17 2019-03-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控制方法、装置、电饭煲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42978A (zh) * 2019-03-04 2020-09-11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
CN110025214B (zh) * 2019-04-10 2021-06-04 饭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压力式加热烹饪器
CN113576248A (zh) * 2021-08-30 2021-11-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压力锅的烹饪方法、装置、电压力锅和存储介质
FR3130122A1 (fr) * 2021-12-15 2023-06-16 Seb S.A. Procédé de cuisson en deux phas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9491A (zh) * 2004-04-28 2005-1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煮饭器
JP2010004918A (ja) * 2008-06-24 2010-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CN102008225A (zh) * 2006-03-15 2011-04-13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电饭锅
CN102125385A (zh) * 2010-12-09 2011-07-20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及其煮粥控制方法
JP2012105951A (ja) * 2010-10-21 2012-06-07 Ketaka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1714B2 (ja) * 2003-05-26 2006-10-11 鳥取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2009000185A (ja) * 2007-06-20 2009-01-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CA2713015A1 (en) * 2008-02-07 2009-08-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 rice cooker and method of cooking rice
JP2011062414A (ja) * 2009-09-18 2011-03-3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9491A (zh) * 2004-04-28 2005-1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煮饭器
CN102008225A (zh) * 2006-03-15 2011-04-13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电饭锅
JP2010004918A (ja) * 2008-06-24 2010-01-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JP2012105951A (ja) * 2010-10-21 2012-06-07 Ketaka Electric Co Ltd 炊飯器
CN102125385A (zh) * 2010-12-09 2011-07-20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及其煮粥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196A (zh) 2014-12-16
HK1199803A1 (zh) 2015-07-24
TWI600398B (zh) 2017-10-01
JP2014184125A (ja) 2014-10-02
CN103989400A (zh) 2014-08-20
JP6213833B2 (ja) 2017-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9400B (zh) 压力式煮饭器
JP6467629B2 (ja) 圧力式炊飯器
CN108013747B (zh) 电饭锅
CN205994254U (zh) 电饭煲
WO2009098825A1 (ja) 電気炊飯器及び炊飯方法
JP5281125B2 (ja) 炊飯器
CN108113462A (zh) 电饭锅
JP2009154026A (ja) 圧力式炊飯器
CN209450324U (zh) 用于糕点制品的烹饪设备
JP2010178964A (ja) 圧力式炊飯器
JP2013039319A (ja) 圧力型電気炊飯器
WO2018146872A1 (ja) 圧力式炊飯器
JP2007167620A (ja) 誘導加熱型炊飯器用内釜
WO2018154852A1 (ja) 圧力式炊飯器
JP2008093409A (ja) 調理器
JP3858832B2 (ja) 炊飯器
JP2011224167A (ja) 電気炊飯器
JP2009055937A (ja) 炊飯器
JP2015134259A (ja) 圧力型電気炊飯器
JP2011062412A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3111231A (ja) 圧力式炊飯器
JP5531543B2 (ja) 電気炊飯器
JP5909630B2 (ja) 炊飯器および炊飯方法
JP2001299580A (ja) 炊飯器
JP2023173112A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9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98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