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8225A - 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电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8225A
CN102008225A CN2010105433203A CN201010543320A CN102008225A CN 102008225 A CN102008225 A CN 102008225A CN 2010105433203 A CN2010105433203 A CN 2010105433203A CN 201010543320 A CN201010543320 A CN 201010543320A CN 102008225 A CN102008225 A CN 102008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bag
mentioned
coil
heater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433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8225B (zh
Inventor
藤原健二
田窪博典
井上友见
森雅彦
浅田义明
北村信雄
长谷川逸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GER ELECTRIC THERMO POT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GER ELECTRIC THERMO PO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705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24455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724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368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614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049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623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33031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199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330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IGER ELECTRIC THERMO POT filed Critical TIGER ELECTRIC THERMO POT
Publication of CN102008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8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8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8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饭锅,包括:可装卸自如地容置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3)的电饭锅本体(1)、以及设置在上述内胆(3)外侧的电磁感应线圈(15A)、(15B);在前述内胆(3)上设置感应发热体(9A)、(9B),该感应发热体(9A)、(9B)通过前述电磁感应线圈(15A)、(15B)产生电磁感应,同时,在上述内胆(3)的侧部上设置有侧部加热装置(侧面加热器(23)),通过前述电磁感应线圈(15A)、(15B)产生电磁感应,使得设置于内胆(3)上的感应发热体(9A)、(9B)发热,同时,通过设置于内胆(3)侧部的侧部加热装置(侧面加热器(23)),内胆(3)也被加热。根据本发明,通过实现内胆的底部侧以及弯曲部侧的均匀加热,可以防止米饭产生部分焦糊。

Description

电饭锅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710088326.4,申请日为2007年3月15日,发明名称为“电饭锅”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饭锅,详言之,涉及具有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的电磁感应式电饭锅。
背景技术
现有公知的电饭锅包括:可装卸自如地容置金属材质的内胆的电饭锅本体;构成前述该电饭锅本体内周面的同时,在容置前述内胆时,支承前述内胆的保护套;以及在前述内胆产生电磁感应的电磁感应线圈。
具有上述结构的电饭锅,内胆本身依靠电磁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而发热,由于其热传导性优异,并可实现均匀加热,因此烧饭是没有问题的。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烧饭功能,尝试着使用由非金属制成的内胆(例如,土锅或陶瓷锅)。此时,内胆本身不会通过电磁感应而发热,在内胆的底部或底部附近(例如,底部和侧壁部之间的弯曲部)设置感应发热体,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的磁场使该发热体感应发热,从而加热内胆(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特开2002-320549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阐述的电饭锅,由于内胆的热传导性不是很好,感应发热体产生局部发热,盛装于内部的水量少时,不易产生对流,因此,较难对盛装于内部的水与米进行均匀加热。而且,由于内胆的热传导或热辐射,引起保护套或电磁感应线圈的温度上升,因此存在超过保护套或电磁感应线圈的耐热温度的危险。
另外,在设置于内胆的底部以及底部附近(例如,底部和侧壁部之间的弯曲部)的感应发热体的厚度均匀的情况下,,测定了从烧饭开始起与时间相对应的各个部位(例如,底部感应发热体中与电磁感应线圈相对应的部位,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以及中心传感器)的温度,得到如图12的结果。在此,线A表示底部感应发热体中与电磁感应线圈相对应的部位的温度变化,线B表示底部电磁感应线圈的温度变化,线C表示中心传感器的温度变化。
这样,由于对应于电磁感应线圈中央部的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较大,因此该部分的温度过高,从而导致米饭产生焦糊,并且,电磁感应线圈的温度也过高,在发生超过耐热温度的同时,热传导性也不好,因此中心传感器的温度远远低于实际温度,在检测温度时容易产生误差等不利情况。此外,也会产生锅巴集中在底侧部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实现内胆的底部侧以及弯曲部侧的均匀加热,从而防止米饭产生部分焦糊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一项技术措施,可提供一种电饭锅,该电饭锅包括:可装卸自如地容置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内胆的电饭锅本体;以及设置在上述内胆外侧的电磁感应线圈。在前述内胆上设置感应发热体,该感应发热体通过前述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磁感应,同时,在上述内胆的侧部上设置有侧部加热装置。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通过电磁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使设置于内胆上的感应发热体发热,同时也通过设置于内胆侧部的侧部加热装置加热内胆,从而对盛装于内胆内的米与水进行加热,这样,可使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进行烧饭。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二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可将前述感应发热体设置为,与前述电磁感应线圈的中央部相对部分的发热量低于该部分的周围的发热量,若为以上结构时,则感应发热体中的与电磁感应线圈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位的温度与其周围温度之间的温度均衡性比较好,可抑制感应发热体所产生的局部加热,也不会使做好的米饭产生部分焦糊的情况。而且,可抑制感应发热体局部的温度上升,也抑制了电磁感应线圈局部的温度上升,也不存在超过耐热温度的危险。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三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电磁感应线圈由底部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构成,前述底部及弯曲部感应线圈对应前述内胆的底面以及位于底面与侧面之间的弯曲面而设置,前述发热体由底部感应发热体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构成,前述底部感应发热体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依靠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分别产生电磁感应,且可使得该底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与前述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不同,在为以上结构的情况下,可单独调整底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和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由此,可良好地维持二者之间的加热均衡性,从而不会使米饭产生部分焦糊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四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三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可设置为大于所分别对应的前述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在如上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内胆径向的尺寸偏差,将内胆容置于电饭锅本体时,难以使内胆的中心与电饭锅本体的中心相一致,通过使感应发热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从而避免电磁感应线圈的磁场从感应发热体偏离。这样,即便内胆的尺寸发生偏差,也可尽量的避免加热偏差。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五项技术措施,在采用上述第三或第四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在前述电饭锅本体内设置冷却电气元件的冷却风扇,同时在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部分设置可流通来自前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通风路,通过该通风路可使来自冷却风扇的风、在冷却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之后,进而向前述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方向吹出,在如上结构的情况下,来自用于冷却电气元件的冷却风扇的风,通过通风路冷却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之后,进一步向底壁部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方向吹出,从而可有效地冷却底壁部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六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电饭锅本体的内周面设置多个定位部件,在容置前述内胆时,前述定位部件用于将前述内胆固定在构成前述电饭锅本体的内周面的保护套的中央部,在如上结构的情况下,虽然由非金属材料构成的内胆在制造时发生较大的尺寸偏差,但将内胆容置于保护套内时,通过设置于电饭锅本体内周面的多个定位部件,将内胆定位于保护套的中心部,例如侧面加热器与内胆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或电磁感应线圈与内胆外周面(感应发热体)之间的距离在内胆的圆周方向上不会产生不同,加热状态(换言之为煮饭状态)稳定,可确保内胆的上部开口缘与盖体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即使在保护套的内底中心部设置发挥温度检测作用的温度传感器(换言之为中心传感器),也不会在相对于中心传感器内胆侧的中心传感器接触部的位置产生大幅地偏移现象。
在本发明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第七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项、或第六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设置有检测前述内胆温度的内胆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根据前述内胆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内胆温度,以控制前述电磁感应线圈输出的煮饭加热控制装置,该煮饭加热控制装置考虑到前述内胆的蓄热量以进行焦糊程度加热控制的同时,通过调节多个完成步骤中煮饭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以调节米饭的温度,并通过改变此时米饭温度的上下变动幅度,从而可使焦糊的颜色上出现差别,为以上结构时,不仅要考虑此时的煮饭量,还应当考虑在沸腾以后的该煮饭步骤中,内胆本身对应其温度水平所具有的蓄热量,调节前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输出或者加热时间,该经调整的加热输出或加热时间,例如以不会使做好的饭产生焦糊的加热输出或者加热时间为基准,这样,客户可按照所希望的焦熟颜色来任意延长时间,从而可以煮出普通的不产生焦糊的米饭,也可以煮出所希望的焦熟颜色的米饭。而且,在以上的结构中,其为利用内胆本体的蓄热性的高低(蓄热量的大小)来实现,为了做出带焦糊的米饭所需要的额外的加热输出、加热时间,不会像以往的金属材质内胆那样特别的大,消耗较少的电力即可完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项技术措施,提供一种电饭锅,其包括:可装卸自如地容置由非金属材料制成内胆的电饭锅本体;以及在前述内胆外侧设置的电磁感应线圈。在前述内胆上设置感应发热体,该感应发热体通过前述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磁感应,并通过电磁感应线圈的电磁感应使设置于内胆上的感应发热体发热,从而对容置于内胆内的米与水进行加热,以使采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进行烧饭变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感应发热体可设置为,与前述电磁感应线圈的中央部相对部分的发热量低于该部分周围的发热量,在为以上结构的情况下,则感应发热体中与电磁感应线圈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位的温度和其周围温度之间的温度均衡性良好,并可抑制感应发热体所产生的局部加热,不会使米饭产生部分焦糊的情况。而且,可抑制感应发热体局部的温度上升,也抑制了电磁感应线圈的局部的温度上升,从而不存在超过耐热温度的危险。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电磁感应线圈由底部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构成,前述底部及弯曲部感应线圈对应前述内胆的底面以及位于底面与侧面之间的弯曲面而设置,前述发热体由底部感应发热体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构成,前述底部感应发热体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根据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分别产生电磁感应,且可使得该底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与前述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不同,如上构成,可单独调整底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和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由此,可良好地维持二者之间的加热均衡性,不会使做好的米饭产生部分焦糊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三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可设置为大于分别对应的前述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如以上构成,由于内胆的径向的尺寸偏差,将内胆容置于电饭锅本体时,难以使内胆的中心与电饭锅本体的中心相一致,通过使感应发热体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从而避免电磁感应线圈的磁场从感应发热体产生偏移。这样,即便内胆的尺寸发生偏差,也可尽量的避免加热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三或第四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在前述电饭锅本体内设置冷却电气元件的冷却风扇,同时在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部分设置可流通来自前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通风路,通过该通风路的来自冷却风扇的风在冷却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之后,进而可向前述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方向吹出,如上构成,来自用于冷却(電装品)的冷却风扇的风,通过通风路冷却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之后,进一步向底壁部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方向吹出,从而可有效地冷却底壁部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或第五项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前述电饭锅本体的内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部件,在容置前述内胆时,前述定位部件用于将前述内胆固定在构成前述电饭锅本体的内周面的保护套的中央部,在如上结构的情况下,虽然由非金属材料构成的内胆在制造时发生较大的尺寸偏差,但将内胆容置于保护套内时,通过设置于电饭锅本体内周面的多个定位部件,将内胆定位于保护套的中心部,例如侧面加热器与内胆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或电磁感应线圈与内胆外周面(感应发热体)之间的距离在内胆的圆周方向上不会产生不同,加热状态(换言之为煮饭状态)稳定,可确保内胆的上部开口缘与盖体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即使在保护套的内底中心部设置发挥温度检测作用的温度传感器(换言之为中心传感器),也不会在相对于中心传感器内胆侧的中心传感器接触部的位置产生大幅地偏移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项技术措施,在应用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项、或第六技术措施的电饭锅中,设置有检测前述内胆温度的内胆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根据前述内胆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内胆温度,以控制前述电磁感应线圈输出的煮饭加热控制装置,该煮饭加热控制装置考虑到前述内胆的蓄热量以进行焦糊程度加热控制的同时,通过调节多个完成步骤中煮饭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以调节米饭的温度,并通过改变此时米饭温度的上下变动幅度,从而可使焦糊的颜色上出现差别,在为以上结构的情况下,在调整控制焦熟颜色时,在升温步骤后,区分为多个步骤而设定的完成步骤中,通过调节电磁感应线圈的输出从而改变米饭的温度,只改变此时米饭温度的变化幅度,可较简单地使焦熟颜色存在差别。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中的第一实施例的电饭锅的纵剖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的切除电饭锅的一部分的底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半剖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一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底面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二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底面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三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底的底面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中第四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主要部位扩大剖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中第四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与现有的平底内胆中与距外周侧的距离相对应,IH线圈的内面温度变化的特性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五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主要部位扩大剖视图;(1)为在感应发热体的上部增加铁素体层;(2)为在感应发热体的下部增加铁素体层。
图10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五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磁力线的分布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中第六实施例的电饭锅内胆的关键部分的扩大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将底部感应发热体与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一体化时各个部的温度变化的特性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电饭锅的半剖视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中第八实施例的电饭锅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中第九实施例的电饭锅的半剖视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中第十实施例所涉及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结构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剖视图。
图17为表示摘取底部件状态的底面图,以表示电饭锅本体底部的结构。
图18为表示该电饭锅本体的内壳底壁部结构的底面图。
图19为沿图18中B-B线剖切的该电饭锅本体的内壳底壁部的结构剖视图。
图20为表示该电饭锅本体的线圈壳底部结构的上面图。
图21为沿图20中C-C线剖切的该电饭锅本体的线圈壳底壁部的结构。
图22为沿图17中A-A线剖切的该电饭锅本体的内壳底壁部的结构。
图23为表示该电饭锅本体的内胆底壁部的结构的底面图。
图24为摘取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所涉及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底部的底部件结构的底面图。
图25为表示本发明中第十二实施例的电饭锅的纵剖视图。
图2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中电饭锅本体的主要部位的平面图。
图2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纵剖视图。
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纵剖视图。
图2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中,构成定位部件的操作体的斜视图,(1)中操作体为圆筒形状,(2)中操作体为长方体形状。
图3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纵剖视图。
图3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六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中电饭锅本体整体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2为以该电饭锅的液晶显示部为中心的操作面板部分的扩大正视图。
图33为表示该电饭锅的控制电路构成的图。
图34为该电饭锅以标准模式(普通)选择大米菜单后,表示的基本的煮饭~保温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图35为对应该图34的控制内容的时间表。
图36为表示该电饭锅的“焦糊颜色控制”内容的时间表。
图37为表示该电饭锅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焦糊颜色控制”内容的时间表。
图38为表示该电饭锅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焦糊颜色控制”内容的时间表。
图39为表示该电饭锅的合数(1合为1/10升)为2时的煮饭~保温控制内容的时间表。
图40为表示该电饭锅的合数为8时的煮饭~保温控制内容的时间表。
符号说明
1电饭锅本体
2盖体
3内胆
7肩部件
8保护套
8a下部保护套
8b上部保护套
9A底部感应发热体
9B弯曲部感应发热体
11隔热板
15A底部电磁感应线圈(底部IH线圈)
15B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弯曲部IH线圈)
19通风路
23侧面加热装置(侧面加热器)
25冷却风扇
65定位部件
79智能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较理想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电饭锅。
该电饭锅包括电饭锅本体1与盖体2,前述电饭锅本体1的结构为在其内部可容置煮饭用内胆3、且具有空间部4的双层结构;前述盖体2可开合该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开口、且可摘取自如地加盖于开口部。
前述电饭锅本体1由构成外侧壁的金属板制外壳5、构成底壁的合成树脂材质底部件6、构成肩部的合成树脂材质肩部件7,以及构成内周壁的合成树脂材质有底筒状的保护套8构成,并由上述外壳5、底部件6、肩部件7以及保护套8围绕而形成上述空间部4。并且,上述保护套8中容置有可取出的上述内胆3。
上述内胆3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锅(例如,土锅或陶瓷锅等),在其底面以及从该底面至侧面之间的弯曲面分别贴设有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例如,银膏)9A、9B。在该内胆3的底部外周上,呈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环状的支承脚3a,该支承脚3a通过与三个支承台10、10、10相抵接,从而将内胆3容置并支承于保护套8内;其中,该三个支承台由位于上述保护套8的底部外周并沿圆周方向等间隔设置的耐热弹性材料构成。而且,上述底部感应发热体9A以上述支承脚3a为基准,贴设于支承脚3a的内侧。此外,该内胆3的侧壁上部3b以及凸缘部3c比其他部分(即,底部3d以及侧壁下部3e)壁厚。这样,即可通过确保侧壁上部3b的强度及增大热容量,以提高保温效果。而且,作为感应发热体9A、9B,可采用银膏以外的金属板。
上述保护套8的内底部上安装有可阻隔来自上述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热辐射的陶瓷制隔热板11。此外,上述保护套8以及上述隔热板11的底面中央部分别形成有传感器孔13、14,前述传感器孔13、14使作为温度检测装置以用于检测内胆温度的中心传感器12露出。在上述内胆3的底部(即,底部发热体9A)与保护套8(即,隔热板11)之间形成隔热空间S。
在煮饭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呈环状的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以下,称为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分别对应于上述保护套8的底面以及从该底面至侧周面之间的弯曲部(换言之,感应发热体9A、9B)而设置,并包围上述传感器孔13、14。该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产生交变磁场,通过该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使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涡电流,通过利用该涡电流产生的电阻热而使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热量,通过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的热量,加热上述内胆3。此外,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的宽度比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宽度窄。
上述底部IH线圈15A被夹置在相对于上述保护套8底面固定的线圈模16与上述保护套8的底面之间;上述弯曲部IH线圈15B被夹置在从上述线圈模16的外周呈放射状突出设置的线圈支承部16a、16a··(参考图2)与上述保护套8之间。上述线圈模16的外周面以及上述保护套8的下面,分别呈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形状大致相同的纵壁17、18,通过该纵壁17、18,在保护套8与线圈模16之间形成用于配置底部IH线圈15A的大致封闭空间19。该大致封闭空间19包括,导入来自后述的冷却风扇25的冷却风W的冷却风入口19a、以及排出冷却风的冷却风出口19b;上述冷却风入口19a朝向前方开口的同时,上述冷却风出口朝向倾斜向后方(换言之,使得与后述的底部以及侧部冷却风排气口30A、30A··以及30B、30B··相对向)开口。标号20为铁素体磁心,其有四根并呈放射状地配设在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下方,可阻断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所产生的磁力对其下方机器产生影响。
但是,为了将上述底部IH线圈15A安装于上述大致封闭空间19内,在前述保护套8的下面以及上述线圈模16的上面,呈一体状突出设有多个肋21、21··以及22、22··,以便从上下夹置上述底部IH线圈15A,这些肋21、21··以及22、22··是上下形状相同的一对,每对肋21、22为可将从冷却风入口19a导入的冷却风W朝向冷却风出口19b平稳导入的形状。此外,前述保护套8侧的肋21也利于保护套8的冷却。
在上述传感器孔13、14内设置有中心传感器12,其与上述内胆3的底部(具体而言,为底部发热体9A)相接触。此外,上述保护套8的侧周面安装有用于煮饭或保温时作为侧部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侧面加热器23,其与上述内胆3的侧壁上部3b的厚壁部相对。此外,内胆3中与上述侧面加热器23相对应的部分,不需要设置IH线圈。
在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前方侧底部(即,底部件6的前方侧内底部),配置有向散热片24压送冷却风W的冷却风扇25;该散热片24用于冷却进行上述底部IH线圈15A、15B的通电控制的功率晶体管以及整流用二极管电桥(整流用ダイオ一ドブリツジ,图中未示出)等的电子部件。
此外,在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底壁(具体而言,为底部件6)形成有与上述冷却风扇25相对的底部冷却风吸气口26A、26A··。标号27为用于设置上述电子部件的控制基板,28为包覆上述控制基板27的控制基板壳。并且,上述散热片24以及控制基板27与上述冷却风扇25的喷出口25a的大致前半部分相对,该喷出口25a的后半部分为开放状态。
此外,在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底壁(具体而言,为底部件6)中的上述底部冷却风吸气口26A、26A··的前侧,一体形成有纵壁29,在该纵壁29上形成有侧部冷却风吸气口26B。并且,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底部(具体而言,为底部件6)中,在上述大致封闭空间19的与冷却风排出口19b相对部分的底部以及纵壁部(即,避开绕线筒36的位置)上,形成有底部冷却风排气口30A、30A··以及侧部冷却风排气口30B、30B··。由此,在冷却风W从电饭锅本体1的前部侧朝向后部侧平稳地流动的同时,即便将电饭锅本体1放置于柔软的垫子上,也能够确保冷却风W的流动,从而提高冷却效率。同时,通过在避开绕线筒36的位置形成冷却风排气口30A、30B,可防止对绕线筒36产生过热的影响。
在上述肩部件7中的反铰链侧(即设置有固定盖体2的固定机构R的一侧),设置具有各种开关(例如,煮饭开关、预设开关、保温开关等)与液晶显示部的操作面板部31,以及其上下操作基板32A、32B。该上部操作基板32A,由倾斜设置于上述操作面板部31的内面侧的上部操作基板壳33A所支承,下部操作基板32B由从上述上部操作基板壳33A的下端一体垂直设置的下部操作基板壳33B所支承。而且,上述下部操作基板壳33B的下端,与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底壁(具体而言,为底部件6)中的上述底壁冷却风吸气口26A、26A··的前侧一体形成的纵壁29的上端相对。由此,通过纵壁29可防止上下操作基板壳33A、33B朝向下方降下。
上述冷却风扇25的喷出口25a的后半部与上述大致封闭空间19的冷却风入口19a之间设置有导风管34,其作为导风装置用于将来自冷却风扇25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即,大约一半)引导入上述大致封闭空间19内。该导风管34呈扁平长方体形状,并一体形成于上述控制基板壳28的下端部,在其上壁34的下面形成有用于使冷却风W以整流状态流通的多个整流肋35、35··。同时,导风管34也可与保护套8或线圈模16一体形成。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上述内胆3中的底部感应发热体9A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由重叠使用两张相同材质的纸状银膏等发热体的厚壁部分9Aa、9Ba,以及使用一张银膏的薄壁部分9Ab、9Bb构成,上述薄壁部分9Ab、9Bb呈圆环形状,并形成在与上述底部IH线圈15A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B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位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中心部(换言之,中心部包含与中心传感器12相抵接的部分)上也设置有重叠两张银膏的壁厚部分9Aa。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时,通过分别设置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与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可分别调整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发热量与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的发热量(例如,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发热量>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的发热量),从而可良好地保持二者的加热均衡性,使得做好的饭不会出现部分焦糊的情况。此外,通过将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设置为,与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中央部相对部分的发热量小于该部分周边的发热量,使得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中的与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中央部对应的部位的温度及其周围温度之间的温度均衡性良好,这样,由于抑制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的局部加热,从而使做好的饭不会产生部分焦糊的问题。此外,由于抑制了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局部的温度上升,由此也抑制了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局部的温度上升,故不存在超过线圈耐热温度的可能。
例如,通过减少(即,形成薄壁部分9Ab)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中的与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所对应部位的发热体量(即,银量),可防止与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相对应的热量的集中(换言之,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中各部分的温度均衡性变得良好),可使已做好的米饭产生的焦糊分散,也可防止热量朝向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集中,从而防止底部IH线圈15A的温度上升。此外,通过增加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中的中心部(即,中心传感器12的抵接部位)的发热体量(即、形成厚壁部分9Aa),可使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中心部的温度上升,从而使温度较易于传导至中心传感器12上。
此外,通过减少(即,形成薄壁部分9Bb)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中的与弯曲部IH线圈15B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位的发热体量(即,银量),即可防止与弯曲部IH线圈15B的中央部相对应的热量集中,可使已做好的米饭产生的焦糊分散,从而可防止热量朝向弯曲部IH线圈15B的中央部集中,即可防止弯曲部IH线圈15B的温度上升。
另外,也可调整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的发热体量。
第二实施例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内胆。
此时,设置于内胆3的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由采用1张银膏的厚壁部分9Aa、9Ba,以及薄壁部分9Ab、9Bb构成,该薄壁部分9Ab、9Bb由切除银膏上呈同心圆状排列的多个孔(在这里为椭圆)所构成。此时,作为厚壁部分9Aa、9Ba可以使用两张银膏,薄壁部分9Ab、9Bb可以使用一张银膏。此外,孔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孔的形状。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例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内胆。
此时,设置于内胆3的底部发热体9A由采用两张银膏的厚壁部分9Aa,以及薄壁部分9Ab构成,该薄壁部分9Ab采用在一张银膏形成多个(例如呈放射线状排列的多个)孔(在这里为圆形)所构成。并且,此时作为厚壁部分9Aa,可以使用一张银膏,薄壁部分9Ab可以采用经切除的银膏。此外,孔的形状及排列不限于本实施例中所示。由此,可以使局部沸腾,并使热水产生较大的对流。从而,在可调整加热不均的同时,可使煮好的米饭的中央部***,也可调节凸孔(カニ穴)。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四实施例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内胆的主要部位。
此时,通过将内胆3的底部中与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分向上弯曲,使得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与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之间的距离H1大于上述底部IH线圈15A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与底部感应发热体9A之间的距离H2、H3。即,由底部IH线圈15A所产生的电磁感应,在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中与从底部IH线圈15A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到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位,产生较弱的影响。因此,可通过使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中与底部IH线圈15A的中央部相对应的部位的发热量变小,以使内胆3底部的均匀加热成为可能。同时,测定了内胆3的底部为水平面的情况和本实施例的情况中底部IH线圈15A的内面温度,得到如图8所示的结果。在图8中,虚线表示内胆3的底部为水平面的情况,实线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情况。从图8所示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显然促进了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中发热量的均衡化。此时,不需要改变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厚度,不会增加成本,由于内胆3的底部为弯曲面,因此提高了内胆3底部的强度。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五实施例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内胆的部分剖视图。
此时,如图9(1),(2)所示那样,在内胆3与贴设于该内胆3上的感应发热体9之间、或在贴设于内胆3上的感应发热体9的外侧,设置由铁素体粉末制成的铁素体层F。这样,由于铁素体层F是磁性体,因而具有可汇集磁力线的作用,通过增加铁素体层F,如图10所示,可使得汇集于感应发热体9的磁力线均匀化,有助于加热均衡以及焦糊现象的改善。即,也可使其具有与以往的金属包层内胆相同的磁力特性。在此,假想线表示当采用银膏的感应发热体时的磁力线。此时,看不到磁力线的汇集。此外,可以通过感应发热体9汇集大量的磁力线,从而可增加涡电流的产生,也提高加热能力。这样,不会增加感应发热体9中的发热体量,即可提高加热能力,因此可以较低成本实现加热能力的提高。作为上述铁素体层F,也可以使用铁素体粉末以外的铝镍钴永磁合金·钕粉末以及铁粉等的磁性体。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六实施例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内胆的部分剖视图。
此时,在内胆3的粘土材料中混合磁性体即铁素体粉末f,f··,并由该材料制造内胆3。由此,内胆3中含有纯铁粉末f,f··,由IH线圈15所产生的磁力线通过内胆整体而将均匀集中,从而改善感应发热体9的发热不均,也可提高整体的加热能力如此,可改善加热不均以及产生焦糊现象。通过感应发热体9可汇集较多的磁力线,因此可产生较大的涡电流,并提高加热能力。从而,不会增加感应发热体9中的发热体量,可提高加热能力,因此可以较低成本实现加热能力的提高。作为上述铁素体粉末f,也可以使用铁素体粉末以外的铝镍钴永磁合金·钕粉末以及铁粉等的磁性体。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七实施例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半剖视图。
该电饭锅具有电饭锅本体1和盖体2,前述电饭锅本体1的结构为在内部可容置煮饭用内胆3,且具有空间部4的双重结构,前述盖体2为可开合且可摘取自如地加盖于前述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开口。
前述电饭锅本体1由构成外侧壁的金属板制外壳5、构成底壁的合成树脂材质底部件6、构成肩部的合成树脂材质肩部件7,以及构成内周壁的合成树脂材质有底筒状的保护套8构成,由上述外壳5、底部件6、肩部件7以及保护套8围绕而形成上述空间部4。并且,上述保护套8中容置有可取出的上述内胆3。
上述内胆3是由非金属材料构成的锅(例如,土锅或陶瓷锅等),在其底面以及从该底面至侧面之间的弯曲面上贴设有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例如,银膏等)9A、9B。
在上述保护套8的内底部安装有用于阻断来自上述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热辐射的陶瓷制隔热板11。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以及上述隔热板11的底面中央部分别形成有使中心传感器12露出的传感器孔13、14,前述中心传感器12起到检测内胆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的作用。
另外,在上述内胆3的底部外周,呈一体状突出设置有突起状的支承脚3a、3a、3a,并通过将该支承脚3a、3a、3a放置在上述隔热板11上,使得内胆3支承在保护套8内。从而,在内胆3的底部(即,底部发热体9A)及保护套8(即,隔热板11)之间形成隔热空间S。
此外,上述内胆3的侧壁上部3b及凸缘部3c,比其他部分(即,底部3d及侧壁下部3e)壁厚。由此,可通过确保侧壁上部3b的强度以及热容量的增大而实现保温的效果。此外,感应发热体9A、9B,可采用银膏以外的金属板。
在煮饭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环状的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以下,称为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分别对应于上述保护套8的底面以及从该底面至侧周面之间的弯曲部(换言之,感应发热体9A、9B)而设置,从而包围上述传感器孔13、14。该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产生交变磁场,通过该交变磁场,使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涡电流,通过利用该涡电流的电阻热而使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发热,通过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的热量,加热上述内胆3。
上述底部IH线圈15A被夹置在相对于上述保护套8的底面固定的线圈模16与上述保护套8的底面之间;上述弯曲部IH线圈15B被夹置在从上述线圈模16的外周呈放射状突出设置的线圈支承部16a、16a··与上述保护套8之间。标号20为铁素体磁心,其有四根并呈放射状地配设在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磁力的下方,可阻断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磁力对其下方机器产生影响。
在上述传感器孔13、14内设置有与上述内胆3的底部(具体而言,底部发热体9A)相接触的中心传感器12。此外,在所述保护套8的侧周面上安装有侧面加热器23,其在煮饭或保温时起加热作用,且与所述内胆3的侧壁上部3b的厚壁部相对向。该侧面加热器23由于会针对于内胆3的大小偏差而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可不改变侧面加热器23的输出而改变通电率。例如,当内胆3在偏差范围为最大的情况下,内胆3接近侧面加热器23,此时将做饭过程中的通电率设为4/16,当内胆3在最小偏差范围的情况下,内胆3远离侧面加热器23,此时将做饭过程中的通电率设为6/16。
上述保护套8被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由用于保护IH线圈15A、15B的下部保护套8a及用于保护侧面加热器23的上部保护套8b所组成。
一方面,上述盖体2为,构成外表面的上板37与构成内表面的下板38之间具有空间部39的结构;在其中心部安装有用于排出煮饭时所产生的蒸汽的蒸汽排出筒40。此外,前述下板38由构成外周部的圆环状的下板本体38a与构成内周部的环状的放热板38b构成,在该放热板38b的上面配设有盖加热器42。在上述盖体2的下面安装有内盖41,在闭合盖体2时,上述内盖41用于密闭内胆3的开口部。标号43为形成于内盖41的蒸汽排气孔。
上述盖体2中的下板本体38a与放热板38b的结合部位,设置有当闭合盖体2时用于密封该盖体2与内盖41之间的第一盖填料密封件(第1の蓋シ一ルパツキン)44。此外,在上述内盖41的外周缘,设置有当闭合盖体2时用于密封该盖体2(具体而言为内盖41)与内胆3的开口部的第二盖填料密封件45。此外,上述第一盖填料密封件44与第二盖填料密封件45的密封位置为直线上下位置。
但是,如上前述,作为内胆3采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锅(例如,土锅或陶瓷锅等),若为如上内胆3时,在制造过程中,其高度方向尺寸及径向尺寸上存在较大的偏差(例如,-1.5mm~2.0mm的偏差)。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前述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D1、D2可设置为分别大于所对应的前述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15A、15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D3、D4。如以上构成,根据内胆3的径向的尺寸的偏差,在将内胆3容置于电饭锅本体1时,即便难以使内胆3的中心与电饭锅本体1的中心相一致,也可避免IH线圈15A,15B的磁场从感应发热体9A,9B偏移。这样,即便内胆3的尺寸发生偏差,也可尽量的抑制加热偏差。
此外,在上述隔热板11的内外周部设置有弹性部件46、47,当容置上述内胆3时可与内胆3的外周面(例如,底面)相抵接。此时,内周侧的弹性部件46高度为,在内胆3的支承脚3a抵接于隔热板11的上表面之前,便与内胆3的底面相抵接的高度;外周侧的弹性部件47的构成为,与上述支承脚3a的外侧部位相抵接。由此,即便内胆3的尺寸存在偏差,也可在容置内胆3时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与底部IH线圈15A之间的距离经常保持统一,在尽可能的抑制加热偏差的同时,即便在内胆3的径向尺寸存在偏差,也可通过弹性部件47的反弹力,使内胆3的中心与电饭锅本体1的中心相匹配,从而不会影响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与弯曲部IH线圈15B之间的距离。而且,上述弹性部件46、47可为环状,在与内胆3抵接设置的部位最好设置排出口(图中未示出),以排出充满上述内胆3的底面与隔热板11的上面之间的空间内的热气。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上下保护套8a、8b之间以及上述上部保护套8a与上述肩部件7之间设置弹性部件48、49,使得在容置上述内胆3时与该内胆3的外周面(例如,侧周面)相抵接。由此,即便在内胆3的径向尺寸上存在偏差,通过弹性部件48、49的反弹力,也可使内胆3的中心与电饭锅本体1的中心相匹配,不会影响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与弯曲部IH线圈15B之间的匹配距离。而且,上述弹性部件48、49,从煮饭时蒸汽的充满以及保温性考虑,优选为环状,也可使抵接设置于内胆3的部位形成为以指定间隔突起的形状。
另外,上述弹性部件46~49可全部使用,也可选择使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内盖41的外周部上面设置有第一平坦面50,其在闭合盖体时,对上述第一盖填料密封件44进行压接;在上述内胆3的上端部(即,凸缘部3c)的上面设置有第二平坦面51,其在闭合盖体时,对上述第二盖填料密封件45进行压接。在此,第一及第二平坦面50、51比上述第一及第二盖填料密封件44、45的く字状的密封部44a、45a的宽度宽。此外,上述第二平坦面51为形成于凸缘部3c的上面内周侧的台阶部,其外周侧形成有用于提高强度的环状的凸部52。由此,即便内胆3的径向尺寸以及高度本体尺寸上存在偏差,盖填料密封件44、45总是压接于平坦面50、51上,可确保盖体2与电饭锅本体1之间的密封性。
第八实施例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主要部位。
此时,在内胆3的底部外周上,呈一体状突出设置有环状的支承脚3a,该支承脚3a与三个支承台10、10、10相抵接,该三个支承台10、10、10位于上述保护套8的底部外周并沿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其由弹性材料构成。由此内胆3被支承并容置于保护套8内。这样,即便内胆3的尺寸存在偏差,也可在容置内胆3时总是保持底部感应发热体9A与底部IH线圈15A之间的距离从而尽可能地抑制加热偏差。在此,省略了安装于隔热板11的内外周上的弹性部件46、47。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九实施例
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
此时,保护套8作为下部保护套,周壁部7a从肩部件7的内周缘到保护套8上端呈一体状突出设置。此外,在内胆3侧周的沿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呈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凸缘状的环状突起54,该环状突起54支承在上述保护套8的上端,从而使内胆3支承在电饭锅本体1内。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内胆3中环状突起54的上端部分与弯曲部3e相同设置薄壁部。此外,在所述周壁部7a的外面侧,代替侧面加热器配置有侧面IH线圈55,同时,在所述内胆3的内面,贴设有与所述侧面IH线圈55相对向的侧面感应发热体56。即,在本实施例中,侧面IH线圈55与侧面感应发热体56构成了侧部加热装置。这样,由于内胆3被支承于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则内胆3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偏差的影响减少一半。由此,即便是内胆3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存在偏差,也可将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与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之间的距离变化控制在误差范围内,从而尽可能地抑制加热偏差。在此,省略了安装于隔热板11的内外周上的弹性部件46、47。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七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十实施例
图16~图23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以及各部分的结构。
整体结构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中,例如内胆(饭锅或保温容器)3采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锅(例如,陶瓷制的土锅),在其底部3d的中央面(平坦面)以及该底部3d外周的弯曲面部(R面部)3e上,分别设置有金属制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该金属制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可通过各自内部被感应的涡电流而自发产生热量、其由例如直径为数十微米程度的银粒状物和树脂的混合物构成。
如图23所示,上述内胆3的底部3d中央的底部感应发热体9A,由在中心部O及半径方向的中途设置非发热部的、内外双重环结构的两个环状发热体9A1、9A2构成。
即,该电饭锅具有电饭锅本体1和盖体2,前述电饭锅本体1为在内部可容置煮饭用内胆3且具有空间部4的双重结构,前述盖体2可开合,且可摘取自如地加盖于前述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开口。
前述电饭锅本体1由构成外侧壁的金属板制外壳5、构成底壁的合成树脂材质底部件6、构成肩部的合成树脂材质肩部件7,以及构成内周壁的合成树脂材质有底筒状的保护套8构成,由上述外壳5、底部件6、肩部件7以及保护套8围绕而形成上述空间部4。并且,上述保护套8中容置有可取出的上述内胆3。
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下方侧设置具有线圈支承部16a以及16b、16b··的线圈模16,在其下部配置有铁素体磁心(图中未示出),此外,在它们之间,对应上述内胆3的底部3d的中央部侧平坦面和外周部侧弯曲面之间的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的位置,设置有各个绞合线卷成同心状的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当向其进行通电时,上述内胆3的上述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发生感应产生涡电流,从而加热上述内胆3。
上述保护套8的皿状的下部保护套8a,在其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心传感器12的传感器部嵌合口57,同时,在同传感器部嵌合口57的外周侧上面设置环状的隔热板11。此外,在上述下部保护套8a的上端侧设置有朝向预定宽度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凸缘状的台阶部58,前述上部保护套8b的下端侧8b1卡合配置在该台阶部58部分。
另外,上述上部保护套8b的上端8b2通过内框部件59连接于上述肩部件7,从而被固定。
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的上部保护套8b的外周,设置有在煮饭及保温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侧面加热器23,其例如为线加热(コ一ドヒ一タ)的结构,使得在煮饭时或保温时可有效且均匀地加热上述内胆3的整体。
可是,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与线圈模16的线圈支承部16a之间,形成有从其前部侧至后部侧的通风路(即,大致封闭空间19)。
通风路的结构
该通风路19,如下构成。
即,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下面部外周上,如图18及图19所示,圆弧状的较薄的纵壁17、18沿圆周方向直立设置,在前部与后部上,设置没有纵壁17、18的缺口部60a、60b,同时在它们之间,平面三角形的多个台状肋L1~L12以指定间隔,在指定的位置,以指定方向分散设置。
此外,在上述线圈模16的线圈支承部16a的上面部外周上,如图20及图21所示,对应于形成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下面侧的纵壁17、18,相同的圆弧状纵壁61、61朝向上方直立设置,且在它们之间,平面三角形的多个台状肋L1~L12以与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台状肋L1~L12相对称的位置关系分散设置。
进而,在该线圈模16中,如图20所示,在线圈支承部16a的外周缘的上述后部侧缺口部60b相对向的半径方向位置,向上立设有较薄的纵壁62。其中,线圈支承部16a位于上述纵壁61、61的设定宽度半径方向外侧;较薄的纵壁62的圆弧角宽度比该后部侧缺口部60b的开口部的圆弧角宽度大得多。
该些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中的纵壁17、18与线圈模16的线圈支承部16a的纵壁61、61,在例如将线圈模16通过底部IH线圈15A从下部嵌合于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时,如图16及图17所示,通过相互间的摩擦相嵌合,形成围绕底部IH线圈15A周边的大致为圆形的通风路(大致封闭空间)19。
此外,在该嵌合状态下,上述底部IH线圈15A的涡旋状的各线圈位于上述上下两侧且在相互对向的台状肋L1~L12、L1~L12之间,以稳定的状态被挤压支承,并在该底部IH线圈15A的上下形成有效的通风空间a、b(参考图16)。
一方面,如上,在纵壁17、18、纵壁61、61之间形成有围绕底部IH线圈15A的通风路19中,上述前部侧缺口部60a、60a的相对部分形成冷却风的流入口部19a的同时,上述后部侧缺口部60b、60b的相对部部分形成冷却风的流出口部19b。
因此,相对于该后部侧的冷却风吹出口19b部分,上述线圈模16侧外周缘的纵壁62的内周面与其在同一水平面上。
另一方面,在由前部侧缺口部60a、60a所形成的冷却风的流入口19a,如图16及图17所示,前部侧下面朝向后方倾斜的较大开口的扁平状方形的导风管34通过连接壁34b、34b连接,通过该导风管34导入,来自设置于电饭锅本体1内的前方底部的、用于冷却电气元件等的冷却风扇(短轴的轴流扇)25的部分风,使得在上述底部IH线圈15A侧通风路19的通风空间(通风空间a,b)流动。
用于冷却电气元件等的冷却风扇25,其风扇叶轮直径的1/2左右对应前述导风管34的斜下方的开口34a部分设置,同时,其余1/2部分对应来自IGBT等的用于散热的散热板24、控制基板27以及控制基板外壳28、操作基板32以及操作基板外壳33等而设置。
通过如上结构,来自上述冷却风扇25的风,可用于冷却例如在电饭锅本体1的前部侧的控制基板27、操作基板32、IGBT用散热板24等,同时,通过导风管34,导入到由围绕发热部件底部IH线圈15A的通风路19内,在有效地冷却该底部IH线圈15A之后,通过由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后部侧缺口部60b与上述线圈模16的线圈支承部16a的后部侧缺口部60b构成的冷却风的吹出口部分水平吹出。
但是,该冷却风的吹出口部分的半径方向外端侧线圈模16的线圈支承部16a的外周缘上,在上方侧的弯曲部IH线圈15B方向上,具有以指定高度直立设置的纵壁62,该纵壁62形成自下向上的风向导板,朝向上述水平方向吹出的冷却风,偏向上方侧的弯曲部IH线圈15B,也有效地冷却了设置于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IH线圈15B。
并且,此时,从上下两侧挤压支承上述底部IH线圈15A的多个台状的肋L1~L12,如图18、图20所示,其平面形状呈小顶角三角形(V字状)状,通过分别合理地设置其数目、顶角方向、以及设置位置,使上述底部IH线圈15A稳定、且可较容易流通冷却风以进行支承的同时,以较低的压力损失控制冷却风的流通方向、流通状态,以尽可能的提高冷却效率。
操作部等的结构
一方面,对于上述煮饭、保温功能的时间设定或煮饭及保温菜单的选择,与其各选项相对应的加热量、加热模式、保温温度、保温时间、保温OFF控制模式等的操作设定为,由使用者通过设置于该电饭锅本体1的前面部的操作面板部31的各种输入开关群来进行,对应其设定内容,最终可适当控制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及侧面加热器23、盖加热器42。
上述操作面板部34面的开关,例如由煮饭开关(ON显示部)、时间设定开关(ON显示部)、取消开关、保温开关(ON显示部)、再加热开关、菜单选择开关、小时开关、分钟开关、保温OFF控制模式选择开关(ON显示部)等构成。
此外,在上述操作面板部34的中央部,设置有液晶显示部63,以显示煮饭、保温的各菜单、所设置的保温温度、设定保温时间、现在的时间、以及完成煮饭所剩余的时间等其他必要选项。
中心传感器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中央部,如上所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同心状贯通的中心传感器嵌合口(中心传感器容置空间部)57,该中心传感器嵌合口57中可沿上下方向自由升降、且通过线圈弹簧向上方施加上升弹性力的状态下,设置具有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以及内胆检测开关12b的中心传感器12。
盖体的结构
一方面,标号2为盖体,该盖体2包括,构成其外周面的同时在中央部具备蒸汽排出筒40的合成树脂材质的上板37、嵌合于该上板37的内侧而呈一体状设置的合成树脂材质下板38、在该下板38的内侧开口部内的盖填料密封件44以及金属材质的放热板38b、设置于该放热板38b的上面的盖加热器42、以及设置于上述放热板38b的下方的金属材质内盖41。此外,在该放热板38b的外周缘部下方以及内盖41的外周缘部下方,分别设置有盖填料密封件44、45,内盖41通过该盖填料密封件45与内胆3的凸缘部3c的上面部接触。此外,40a为蒸汽排出筒40内的调压阀,40b为其下部侧盖(キヤツプ)。
该盖体2通过合页机构64、相对于肩部件7可旋转自由地安装在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的后端侧,在其开放端侧设置锁定机构R,其卡合于该盖体2的指定位置以进行该盖体2在上下方向上的开合。
这样,在该结构中,首先在煮饭时,上述内胆3通过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驱动而生成的涡电流,以使从其底部3d至弯曲部3e侧所设置的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发热,从而加热内胆3的从底部3d至弯曲部3e的部分,同时通过侧面加热器23加热内胆3的侧壁部3b部分。
而且,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用于电气元件等冷却的冷却风扇25,冷却风有效地供给至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有效冷却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这样,可向各IH线圈15A、15B进行有效的功率输出,即使在例如煮饭量多时,可大致均衡地加热内胆3的整体,不会产生加热不均现象,可高效的完成煮饭。
此外,在沸腾之后没有水分的情况下,可防止内胆3的底部3d的局部的热集中,以防止发生焦糊。
关于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构成。
但是,在本实施例的内胆3中,为了加热如上所述的非金属材质的内胆3,在内胆3的底部3d中央的平坦面部和底部3d外周的弯曲部3e的两个部位上,呈一体状设置由银膏构成的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上述底部3d中央的底部感应发热体9A,如图23所示,在中心部O与半径方向中间的两个部分上形成有设置非发热部的内外双层轮结构的两个环状发热体9A1、9A2。因此,中心传感器12的温度传感器12a抵接的中心部O与半径方向中间的两个非发热部,分别形成为陶瓷内胆烧结时的平滑的釉面(没有粒状银膏的平滑面)。
从而,即便在中心部O上反复地抵接中心传感器12的温度传感器12a,也不会损伤传感器面,此外不仅仅可检测发热体的温度,也尽可能正确地检测出内胆3自身的温度。
此外,不必形成半径方向中间的非发热体部,可使内胆3底部3d的中央面整体为单一发热体,即便为如此的结构,在半径方向中间的区域所产生的热量,由于没有温度梯度因此限制在该部分,不会传递到其他部分,因此造成浪费。而且,该区域的温度在局部上过高,也成为发生焦糊的一个原因。
但是,如上所述那样,在半径方向的中间设置一定宽度的非发热体部,可分散上述限制部的热量,通过使内胆3底部3d中央的加热温度分布均衡化,可防止发生焦糊。
另外,此时,减少底部IH线圈15A侧的分输出,可使向外周侧的弯曲部IH线圈15B的分输出增大。这样,不必改变额定输出,即可使热传导性差的内胆3的侧壁上部3b侧的加热性能得到提高。
而且,也可以节省银膏等感应发热体的材料费。
另外,采用该种感应发热体的结构时,如上所述,特别是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的发热量变大,弯曲部IH线圈15B的部分受到其热辐射的影响而发热,因此如上所述,可有效地向弯曲部IH线圈15B供给冷却风的结构成为极其高效的结构。
此外,在以上通风路结构中的后部侧冷却风的吹出口部(60b、60b),对应于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B的发热量最大的部分、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B的温度最容易升高的部分而设置。
第十一实施例
图24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的结构。
该图24的第十一实施例所述的电饭锅,是在如上所述的第十实施例的电饭锅的结构中,通过增加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侧以及线圈模16侧的各纵壁17、18、61、61(图中未示出)的缺口部(参考图24中的标号261~265),以及在圆周方向上、以指定间隔设置多个围绕底部IH线圈15A的通风路19的冷却风吹出口部分,为其特征。
根据该种结构,来自电气元件冷却用的冷却风扇25的风,通过通风路19冷却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底部中央的底部IH线圈15A之后,通过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冷却风吹出口朝向该下部保护套8a的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IH线圈15B的整体,特别是向全周方向吹出,从而可以均匀地冷却底部外周侧弯曲面部的弯曲部IH线圈15B。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十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十二实施例
图25及图26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
首先,参考图25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的整体结构。
该电饭锅包括电饭锅本体1与盖体2,所述电饭锅本体1为在其内部可容置煮饭用内胆3的结构,且为具有空间部4的双层结构,所述盖体2可开合该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开口、且可摘取自如地加盖于开口部。
所述电饭锅本体1由构成外侧壁的金属板制外壳5、构成底壁的合成树脂材质的底部件6、构成肩部的合成树脂材质的肩部件7,以及构成内周壁的合成树脂材质的有底筒状的保护套8构成,由上述外壳5、底部件6、肩部件7以及保护套8围绕而形成上述空间部4。并且,在上述保护套8中容置有可取出的上述内胆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保护套8由构成底部及弯曲部的耐热合成树脂材质的深筒状的下部保护套8a、构成上端开口边缘的耐热合成树脂材质的环状体8c、以及夹置固定于该环状体8c与上述下部保护套8a的上端之间的金属材质圆筒形上部保护套8b构成,在该上部保护套8b的外周面设置有在煮饭时及保温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侧面加热器。
上述内胆3为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锅(例如,土锅或陶瓷锅或碳锅等),在其底面以及从该底面至侧面之间的弯曲面上分别贴设有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例如,银膏等)9A、9B。
在上述保护套8的内底部安装有用于阻断来自上述底部感应发热体9A的热辐射的陶瓷制隔热板11。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以及上述隔热板11的底面中央部分别形成有以便中心传感器12露出的传感器孔13、14,所述中心传感器12起到检测内胆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的作用。
此外,在内胆3的底部外周上,呈一体地突出设置环状的支承脚3a,通过将该支承脚3a放置于由耐热弹性部件(例如,硅橡胶等)构成的三个支承台10(图中其余两个省略)上面,其中,三个支承台在上述隔热板11的外侧、沿周方向等间隔地配置于上述保护套8上,由此内胆3被支承于保护套8内。在该状态下,上述支承台10不仅起到缓冲与内胆3的冲击作用,同时,通过内胆3与支承脚3a之间的接触阻力,可阻止内胆3的转动,而且,在内胆3的底部(即,底部发热体9A)和保护套8(即,隔热板11)之间,形成隔热空间S。
此外,该内胆3的侧壁上部3b以及凸缘部3c比其他部分(即,底部3d以及弯曲部3e)壁厚。如上结构,侧壁上部可以形成内胆3的锅体部中的形状稳定部,也可以通过确保侧壁上部3b的强度以及热容量的增大以提高保温效果。而且,作为感应发热体9A、9B,可以采用银膏以外的金属板。
在煮饭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环状的底部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以下,称为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分别对应于上述保护套8的底面以及从该底面至侧周面之间的弯曲部(换言之,感应发热体9A、9B),呈包围上述传感器孔13、14状设置。该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产生交变磁场,通过该交变磁场,使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涡电流,通过利用该涡电流的电阻热而使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发热,由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所产生的热量,上述内胆3被加热。
上述底部IH线圈15A被夹置于上述保护套8底面固定的线圈模16和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底面之间,上述弯曲部IH线圈15B被夹置在从上述线圈模16的外周呈放射状突出设置的线圈支承部16a、16a··和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之间。标号20为铁素体磁心,在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下方呈放射状设置有四根,起到阻断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产生的磁力对其下方机器影响的作用。
在上述传感器孔13、14内被设置有中心传感器12,其与上述内胆3的底部(具体而言,为底部发热体9A)相接触。
一方面,上述盖体2为,在构成外表面的上板37与构成内表面的下板38之间具有空间部39的结构,在其中心部安装有用于排出煮饭时生成的蒸汽的蒸汽排出筒40。此外,上述下板38由构成外周部的圆环状的下板本体38a与构成内周部的环状的放热板38b构成,在该放热板38b的上面设置有盖加热器42。在上述盖体2的下面安装有内盖41,在关闭盖体2时,上述内盖41用于封闭内胆3的开口部。标号43为形成于内盖41的蒸汽排气孔。
在上述盖体2中的下板本体38a与放热板38b之间的结合部位,设置有盖体2闭合时用于密封该盖体2与内盖41之间的第一盖填料密封件44。此外,在上述内盖41的外周缘,设置在盖体2闭合时用于密封该盖体2(具体而言为内盖41)与内胆3开口部的第二盖填料密封件45。此外,上述第一盖填料密封件44与第二盖填料密封件45的密封位置为直上直下的位置。
但是,如上所述那样,内胆3采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锅(例如,土锅或陶瓷锅或碳锅等),若为如上所述的内胆3时,在制造过程中,其径向尺寸上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例如,-1.5mm~+1.5mm的偏差)。
在内胆3的径向尺寸产生偏差的时候,内胆3的中心相对于电饭锅本体1(例如,保护套8)发生偏离,例如侧面加热器23和内胆3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或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与内胆3的外周面(感应发热体9A、9B)之间的距离,在内胆3的周方向上不同,有可能产生加热状态(换言之,煮饭状态)不稳定的不良情况,难以确保内胆3的上部开口缘和盖体2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导致煮饭性能的不良以及保温性能下降等。此外,在保护套8的内底中心部设置发挥温度检测装置作用的温度传感器(换言之,中心传感器12),在内胆3的外底中心部形成有中心传感器接触部(表面加工成平滑的部分),以与位于内胆3的外底中心部的中心传感器12之间保持良好的接触,但若内胆3在保护套8内的位置发生大的偏差,则会产生相对于中心传感器12的中心传感器接触部的位置发生大的偏差的可能。若产生该种情况,则由中心传感器12进行的温度检测发生紊乱,使煮饭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电饭锅本体1的内周面(具体而言,肩部件7与环状体8c之间),设置有在容置上述内胆3时、为使得该内胆3定位于上述保护套8中央部的多个(例如三个)定位部件65、65、65。该定位部件65、65、65,如图26所示那样,在电饭锅本体1的内周面以圆周方向等间隔(例如,为支承台10、10、10的中间位置)设置,并分别由耐热合成树脂材质的弹性部件构成。而且,每个定位部件65包括,具有尖端纤细的前端部65a的薄角板形状的本体65b、以及在该本体65b的后部延伸设置的宽度较窄的固定部65c;在上述本体65b的后部形成有嵌插孔67,用于嵌插固定在上述环状体8c的上面呈一体地突出设置的销部66。由此,定位部件65、65、65可由具备不妨碍内胆3的拿出和放入动作的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在将内胆3拿出和放入保护套8内时,定位部件65、65、65不会妨碍该操作动作,可顺畅的进行内胆3的拿出和放入动作,且可最大限度地减小各定位部件65的前端部65a与内胆3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以使在拿出或放入内胆3时不易发生摩擦。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各定位部件65为夹置在肩部件7与环状体8c之间的结构,在其它的实施例中,也可为被夹置在环状体8c与上述保护套8b之间的结构。总而言之,定位部件65、65、65设置在与内胆3的胆体部的形状稳定部即与侧壁上部3b相对的位置上。由此,通过与内胆3胆体部的形状稳定部即侧壁上部3b相对的的定位部件65、65、65的定位作用,可以进行内胆3向保护套8的定位,在通常状态下,可将内胆3从保护套8的中心部平稳取出。
通过上述的结构,由非金属制成的内胆3虽在制造时产生很大的尺寸偏差,但将内胆3向保护套81内容置时,通过设置于电饭锅本体1内周面的多个(例如三个)定位部件65、65、65,内胆3定位于保护套8的中心部。这样,例如侧面加热器23和内胆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与内胆3的外周面(感应发热体9A、9B)之间的距离在内胆3的周方向上相同,从而加热状态(换言之,煮饭状态)稳定,可确保内胆3的上部开口缘和盖体2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即使在保护套8的内底中心部设置发挥温度检测装置作用的温度传感器(换言之,中心传感器12),也不存在对于中心传感器12的内胆侧的中心传感器接触部位置发生较大偏离的现象。
第十三实施例
图27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
此时,保护套8为由耐热合成树脂材质的有底圆筒形状的一体成型品,其锅身侧周部外周上,设置有侧面加热器23。此外,非金属材质的内胆3为不具有弯曲部的有底圆筒形状,只具有底部IH线圈9A,没有弯曲部IH线圈。进而,内盖41与蒸汽排出筒40的下端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件65安装于肩部件7与保护套8之间,呈被夹置的状态。而且,也省略了隔热板。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十四实施例
图28~图29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
此时,各定位部件65由盖形的操作体65a及内设于该操作体65a内的弹簧65b构成,其中,该操作体65a可进退自如地夹置在肩部件7和环状体8c之间,通过由上述肩部件7垂直设置的支承部件68支持该弹簧65b的固定端,使上述操作体65a可进退电饭锅本体1的内周面。作为操作体65a,可以为如图29(1)所示的圆筒形状,也可以为如图29(2)所示前端较薄的方体形状。而且在操作体65a的后端侧,一体形成有凸缘部69,通过该凸缘部69与环状体8c的外周缘之间的卡合,可限制操作体65a的操作自由度。由此,通过设定弹簧65b的反弹力,使定位部件65构成为具有不妨碍内胆3的拿出和放入动作程度的弹性部件。这样,在将内胆拿出和放入保护套8内时,定位部件65不会妨碍该操作动作,即可平稳的进行内胆的拿出和放入动作。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十五实施例
图30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所涉及的电饭锅。
在此,定位部件65如同第十四实施例一样,由盖形状的操作体65a及内设于该操作体65a内的弹簧65b构成,其中,该操作体65a可进退自如地安装在下部保护套8a上,通过线圈模16的线圈支承部16b支承上述弹簧65b的固定端,使得上述操作体65a可进退电饭锅本体1的内周面。在此,上述定位部件65压接于内胆3的弯曲部3e的外周面。由此,在拿出和放入内胆3时,斜向下的力作用于定位部件65上,可极其容易且顺畅地进行内胆3的拿出和放入操作。
其他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十六实施例
图31~图40表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所述的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部分的结构以及控制其煮饭~保温的部分;在本发明采用土锅等的非金属材质内胆时,煮饭与该内胆的高蓄热性无关、且不产生焦糊,同时,可灵活应用该内胆的高蓄热性,可实现煮出焦熟米饭功能。
电饭锅本体部分的结构
首先,在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电饭锅中,如图31所示那样,例如内胆(饭锅或保温容器)3采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锅(例如,陶瓷制的土锅),在其底部3d的外周面以及从该底部3d至侧壁部3b面之间的弯曲面部3e上,分别贴设通过内部被感应的涡电流的可自发产生热量的、例如银膏等金属材质的底部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
即,该电饭锅具有电饭锅本体1和盖体2,所述电饭锅本体1为在内部可容置煮饭用内胆3、且具有空间部4的双层结构,所述盖体2为可开合该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开口、且可摘取自如地加盖于开口部。
所述电饭锅本体1由构成外侧壁的金属板制外壳5、构成底壁的合成树脂材质底部件6、构成肩部的合成树脂材质肩部件7、以及构成内周壁的合成树脂材质有底筒状的保护套8构成,由上述外壳5、底部件6、肩部件7以及保护套8围绕而形成上述空间部4。并且,上述保护套8中容置有可取出的上述内胆3。
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的下方侧设置有具备线圈支承部16a以及16b、16b··的线圈模16,在其下部配置有铁素体磁心(图中未示出),此外,在它们之间,对应上述内胆3的底部3d的中央部侧平坦面和外周部侧弯曲面之间的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的位置,设置有各个绞合线卷曲成同心状的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向其进行通电时,在上述内胆3的上述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上产生涡电流,以加热上述内胆3。上述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例如可相互并列连接(从而,在以下的操作说明以及图33的控制电路图中只表示为IH线圈15)。
上述保护套8的皿状下部保护套8a,在其底面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心传感器12的传感器部嵌合口57,且在该传感器部嵌合口57的外周侧上面形成环状的隔热板11。此外,在上述下部保护套8a的上端侧设置有向预定宽度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凸缘状的台阶部58,在该台阶部58部分卡合放置上述上部保护套8b的下端侧8b1。
另外,通过内框部件59,上述上部保护套8b的上端8b2与上述肩部件7连接并固定。
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的上部保护套8b的外周,设置有在煮饭及保温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作用的侧面加热器23,使得在煮饭或保温时可有效且均匀地加热上述内胆3的整体。在该侧面加热器23部分,设置有可检测该部分温度的侧部温度传感器70。
并且,通过智能控制单元,如图33的控制电路图所示那样,可较好地控制这两种加热装置15A、15B、23以及后述的盖体2侧的盖加热器42,从而可以较好地实现煮饭功能以及保温功能。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图31中详细的指出,在由上述皿状的下部保护套8a及筒状的上部保护套8b构成的保护套8的内周面和内胆3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形成自其底部侧至侧部上方的送风通路的缝隙C1~C7
该缝隙C1~C7,在上述隔热板11的内侧、中心传感器12的外周部之间的C1部分较宽,隔热板11与内胆3的底部3d之间的C2较窄,用于设置内胆3的底部3d外周的凸部3a、3a、3a部分C3形成为平面环状的凹槽部,进而,与自内胆3的底部3d至侧壁部3b的弯曲部3e的部分相对应的C4为由窄逐渐变宽,在上下方向上直接到达侧壁部3b下部的部分C5为最宽,以形成截面积较大的热风停留空间。
因此,从该内胆3的侧壁部3b的下部部分至肩部开口缘部(即,凸缘部)3c的在上下方向上直立的部分C6,在上述保护套8的上部保护套8b与内胆3的侧壁部3b相靠近的狭窄缝隙间形成,之后通过肩部件7与内胆3的开口缘部(即,凸缘部)3c之间的较宽缝隙C7,从电饭锅本体1与盖体2之间的缝隙向外部排放。
一方面,本实施例中,在图中未示,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向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底部IH线圈15A与底部件6之间、设置冷却风扇,同时,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保护套8a部分设置有第一、第二风导入口,该第一、第二风导入口向上述保护套8与内胆3之间的送风通路导入来自上述冷却风扇的风,通过该第一、第二风导入口,在上述底部IH线圈15A冷却之后,将来自该冷却风扇的风朝向上述保护套8与内胆3之间导入,从而使其从底部侧向侧部外周侧整体上升。
在此,上述第一、第二风导入口,例如设置于上述底部IH线圈15A的内周侧与外周侧,从位于内周侧的第一风导入口导入的风,从上述保护套的下部保护套8a中央的中心传感器12的外周部C1部分向半径方向外周呈放射状扩散流动,并尽可能吸收冷却在煮饭时的从内胆3底部3d的底部感应发热体9A至下部保护套8a侧的热辐射。
而且,在半径方向外周侧,与从第二风导入口导入的风合流,与该从第二风导入口导入的风一起流向对应于弯曲部3e的部分C4至侧壁部C5侧的热风停留空间方向,此时,由第二风导入口导入的低温度风为位于保护套8侧(外侧)的双层状态,可有效冷却保护套8侧。
通过该种结构,来自上述冷却风扇的风冷却发热部件即底部IH线圈15A之后,通过下部保护套8a的第一、第二风导入口被导入至保护套8与内胆3之间,由此,可有效地冷却电发热而温度升高的底部IH线圈15A,从而有效抑制温度的升高,通过该底部IH线圈15A的热量进行加热(热交换)、温度升高的热风,首先通过保护套8底部的第一、第二风导入口,被导入到下部保护套8a与内胆3的底部3d之间,并通过内胆3的底部3d的感应发热体9A、9B被加热,以温度较高的热风来加热内胆3的侧壁部3b的全周,并上升至上端部侧。
这样,,不必加大IH线圈15A、15B或侧面加热器23的输出功率,即可提高内胆3的侧壁部3b部分的加热效率,使得尽可能均匀提高热传导性不好的内胆3的整体的加热性能,由此不存在米饭的加热不均匀。
而且,在此,形成上述送风通路的内胆3与保护套8之间的缝隙C5,特别是从内胆3的底部3d的外周部分到沿上下方向直立的侧壁部3b的下部的、与弯曲面对应的C4~C5部分,使内胆3的厚度薄于侧壁部3b部分而使壁部外周面上形成阶梯,由此使截面积加宽,以形成热风滞留空间,使热风滞留在该空间内,以热风有效地围住内胆3的底部至侧壁部3b的部分而进行辅助加热,从后述的吸水步骤到焖饭步骤的各个煮饭步骤中,实现有效的炉灶加热状态。
从而,进一步提高上述内胆3的加热效率改善效果(热传导性提高、加热量的均匀分布性)。
此外,相反地,在内胆3的沿上下方向直立的侧壁部3b部分的厚度,比上述弯曲部3e以及底部3d侧厚,因此保温性(蓄热性)高,同时,与保护套8的上部保护套8b之间的缝隙C6小,使之在靠近状态下形成送风通路。
从而,在该结构中,来自设置于上述保护套8的上部保护套8b外周的侧面加热器的热量,有效地作用于该内胆3的内壁部3b,内胆3侧的侧壁部3b部分的加热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如上结构中,形成上述送风通路的缝隙C1~C6,也具有作为隔热保温空间的功能,同时,特别是对应感应发热体9A、9B的缝隙C2、C4部分具有作为热辐射隔热空间的作用,其可进一步提高保护套8的由耐热性合成树脂构成的下部侧皿状的下部保护套8a的耐热界限。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下所述,冷却风扇25也具有完成煮饭后(关闭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电源后)冷却米饭的作用,可迅速转到所设定得的保温温度。
一方面,对于上述煮饭、保温功能的时间设定或煮饭及保温菜单的选择,对应其各菜单的每个步骤中的加热输出、加热时间、保温温度、保温时间等的操作设定,由使用者通过如图33所示的设置于操作面板部31的各种输入开关群71a~71j来进行,对应其设定内容,最终可适当地控制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及侧面加热器23、盖加热器42。
上述操作面板部31面的开关71a~71j,由例如煮饭开关71a(ON显示部72a)、时间设定开关71b(ON显示部72c)、取消开关71c、保温开关71d(ON显示部72b)、再加热开关71e、菜单选择开关71f、小时开关71g、分钟开关71h、保温OFF控制模式选择开关71i(ON显示部72d)、火力调节开关71j等构成。
此外,在上述操作面板部31的中央部,设置有液晶显示部63,以显示煮饭、保温的各菜单、所设置的保温温度、所设定保温时间、现在时间,以及至煮饭完成所剩余时间等其他必要内容。
另外,在电饭锅本体1内操作面板部31的内侧空间31,分别倾斜地设置有操作基板73、控制基板27。
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的前面部侧(参考图31),如图33所示,沿上下方向立设有控制基板28。该控制基板28包括:驱动控制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侧面加热器23、盖加热器42等的IGBT74、或具备保温加热器驱动电路75、盖加热器驱动电路76、电源电压整流用的二极管电桥所构成的整流电路77、平滑电路78、智能控制单元79等。
此外,上述电饭锅本体1包括:例如由金属部件形成的沿上下方向的筒状外壳5、结合于上述外壳部件5的上端部的合成树脂材质的肩部件7、一体形成于上述外壳部件5的下端部的合成树脂材质的底部件6组成,并且与上述保护套8的底壁部之间形成指定宽度的隔热及通风空间部4的、整体为有底状的筒状体。
此外,在上述保护套8的下部侧皿状的下部保护套8a的中央部,如上所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上同心状贯通的中心传感器嵌合口(中心传感器容置空间部),在该中心传感器容置空间部中以可在上下方向上自由升降、且通过线圈弹簧向上方施加反弹力的状态,设置中心传感器12;该中心传感器12具备检测内胆底部温度的内胆温度传感器12a以及检测内胆的有无状态的内胆检测开关12b。
此外,标号2为盖体,该盖体2包括:构成其外周面的同时在中央部具备蒸汽排出筒40的合成树脂材质的上板37、与该上板37内侧嵌合为一体设置的合成树脂材质的下板38、在该下板38的内侧开口部内、通过衬垫44配设的金属材质的放热板38b、设置于该放热板38b的上面的盖加热器42、可检测上述加热板38b的温度的盖温度传感器80、以及设置于上述放热板38b的下方的金属材质的内盖41。此外,在放热板38b的外周缘部下方以及内盖41的外周缘部下方,分别设置有衬垫44、45,内盖41通过该衬垫45与内胆3的凸缘部3c的上面部接触。此外,40a为蒸汽排出筒40内的调压阀,40b为其下侧的盖。
该盖体2通过合页机构64,可相对于肩部件7转动自由地安装在上述电饭锅本体1上部的后端侧,在开放端侧,设置锁定机构R,其卡合于该盖体2的指定位置以使该盖体2进行沿上下方向上的开合。
从而,该结构中,首先在煮饭时,上述内胆3通过上述底部以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的驱动所产生的涡电流,从其底部3d至侧壁部3b侧设置的底部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9A、9B产生热量,以加热内胆3的从底部3d至侧壁部3b的部分,同时通过侧面加热器23加热内胆3的侧壁部3b,并通过盖加热器42加热内胆3的上部。
而且,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冷却风扇25吹入热风,从而包围内胆3的底部以及侧部整体。这样,即使例如当煮饭量较多时,也可大致均匀地加热内胆3的整体,不会产生加热不均从而高效地完成煮饭。此外,在沸腾步骤之后、水分消失的状态下,可防止内胆3的底部3d的局部热集中,以防止焦糊的产生。
其次,完成煮饭后进行保温时,上述底部及弯曲部IH线圈15A、15B为关闭的同时,通过驱动对应于内胆3的侧壁部3b而设置的侧面加热器23以及设置于放热板38b的盖加热器42,内胆3的底部3d至侧壁部3b以及上方部的整体以适当的加热量,均匀地进行保温加热,通过利用不结露的土锅的热保持力(蓄热力),以灵活应用余热从而实现有效的保温。
此外,上述智能基板27的智能控制单元79设置有识别装置,该识别装置判断使用者通过上述输入开关71a~71j输入的指示内容,对应该识别装置所识别的使用者的指示内容从而对应设定所希望的煮饭或保温功能、保温OFF功能、所希望的煮饭(或保温)菜单、以及该些煮饭或保温菜单等加热模式(加热输出、加热时间),通过合理地操作其煮饭加热控制装置或保温加热控制装置、保温OFF控制装置,以进行所希望的煮饭或保温控制、保温OFF控制。
于是,用户使用上述各输入开关71a~71j,分别输入煮饭或保温、计时设定、时间设定、大米或糙米、早餐、汤、甜酸饭、硬饭~软饭等做法区分,火力调节(调解焦熟颜色)、普通保温模式或节能保温模式、保温OFF模式以外的各种功能的选择设置内容,与其对应的功能内容通过该智能控制单元79内的识别装置,自动设定输入到煮饭以及保温加热模式等的设定部,可较好地完成所对应的煮饭或者保温加热控制、保温OFF控制。
电饭锅本体侧电路部分的构成
下面,图33表示以进行如上构成的电饭锅本体侧的煮饭或保温控制的智能控制单元79为中心的控制电路部分的结构。
在图33中,标号79为用于控制煮饭·保温·结束保温判定等的智能控制单元(CPU),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煮饭加热控制装置以及保温加热控制装置、内胆温度判定装置、内胆检测装置、蜂鸣报警装置等,该智能控制单元79是以微型电子计算机为中心构成,其结构分别包括:例如内胆3的底部、侧部的各温度检测电路部、放热板38b的温度检测电路部、工作线圈驱动控制电路部、内胆3的设置状态检测电路部、振动电路部、复位电路部、保温加热器及盖加热器等驱动控制电路部、风扇驱动控制电路部、蜂鸣报警部、电源电路部。
而且,首先在对应于上述内胆3的底部3d侧中心传感器12的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内胆3的侧部3b的侧部温度传感器70、盖体2侧的放热板38b的盖温度传感器80等而设置的温度检测电路81,以及对应于内胆检测开关12b而设置的胆检测电路82中,分别输入有内胆3的底部3d的温度检测信号、侧壁部3b的温度检测信号、盖体2侧的放热板38b的温度检测信号、以及根据内胆检测开关12b的内胆检测信号。
此外,前述工作线圈驱动控制电路部例如由脉宽调整电路83、同步触发电路84、IGBT驱动电路85、IGBT74、谐振电容器86构成。于是,通过前述智能控制单元79的工作线圈驱动控制电路部,控制前述脉宽调整电路83,对应例如煮饭步骤的各个步骤,通过分别合理地改变上述工作线圈15(15A、15B)的输出值以及该输出值下的通电率(例如n秒/16秒),考虑实际的煮饭量而适当控制该煮饭步骤中各个步骤的非金属材质内胆3的加热温度以及加热模式,以进行恰当的输出控制,从而实现均匀的吸水作用以及加热均衡地将米饭煮熟(参照图35)。
此外,通过该智能控制单元79的保温加热器驱动控制电路部以及盖加热器驱动控制电路部,分别控制保温加热器驱动电路75及盖加热器驱动电路76,对应于例如煮饭或保温的各个步骤,通过分别合理地改变上述侧面加热器23、盖加热器42的输出值以及该输出值下的通电率(例如n秒/16秒),以进行适当的输出控制,从而可根据实际的煮饭量对于煮饭或保温步骤的各个步骤中内胆3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模式进行适当的可变控制。
另外,图33中的标号87为上述IGBT74的续流二极管,77为***于家庭用AC电源88之间的、内置有上述工作线圈驱动用二极管电桥的电源整流电路,78为其平滑电路,75a为保温加热器驱动电路用的晶体管,76a为盖加热器驱动电路用的晶体管。
此外,标号25为上述的冷却风扇,89为该冷却风扇25的驱动电路,63为液晶显示部。本实施例中,上述液晶显示部63对应输入开关71a~71j的ON操作显示菜单或时间等必要项目,以对应以后的设置内容进行必要的显示。
并且,在图33的控制电路中,为了避免复杂化,省略表示了向上述智能控制单元79侧的定压电源电路。
基本的煮饭~保温控制
接着,图34的流程图以及图35的时间表表示本实施例的煮饭~保温步骤中基本的控制内容以及与其对应的控制状态。
即,该煮饭~保温控制中,在煮饭开始前,以上述的煮饭开始开关71a处于ON的前提下,开始进行煮饭加热控制。
首先,在步骤S1中,例如通过操作菜单开关71f选择指定的煮饭程序(大米/普通),并且按动煮饭开始开关71a开始煮饭,接着在步骤2中,启动吸水计时开关实施吸水步骤。
在吸水步骤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在IH线圈15A、15B的额定输出的60%,通电率3/16(19%)的条件下通电,进行温度的调节,使得中心传感器12的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为所设定的吸水温度30℃。
与现有的金属材质的内胆(50℃)相比,温度调节控制至非常低的设定吸水温度30℃,例如通过IH线圈15A、15B的输出为额定输出的60%、通电率为3/16左右的较小电量,并且侧面加热器23为通电率0/16即OFF状态,而盖加热器42为ON的状态,此时检测灵敏性高的盖温度传感器80所检测的温度为30℃,从而进行温度调节;与金属材质的内胆相比,以更小的通电量、通电率来驱动IH线圈15A、15B的输出,同时,启动内胆3的上部的盖加热器42,设定较低的设定吸水温度30℃、采用包围内胆3的整体的加热方法,在该状态下进行足够时间的吸水(设定时间为15分钟)。
另外,此时,从开始吸水时的初始水温状态(例如20℃)上升至该设定吸水温度30℃的加热方法,除了采用从最初开始的比较小的电力下加热至目标温度30℃的加热方法之外,可根据需要采用例如最初以比上述更小的电量开始,通过慢慢增大电量,最终加热至上述设定吸水温度30℃的方法。
这样做的理由为,考虑到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3的热传导性差的缘故,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那样,通过向上述IH线圈15A、15B以及盖加热器42通电,内胆底部外周面的温度比较快速地上升到50℃,但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内胆3的温度)实际只上升至30℃。因此,采用如上所述的符合内胆3的传热特性的加热方法,上述内胆3底部的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显示30℃时,内胆3内的水以及米饭整体为一定温度(大约为30℃)。
而且,此时,如上所述,没有向内胆3侧部的侧面加热器23通电,经过上述送风通路(缝隙)C1~C7的热风如上所述有效地作用于内胆3的侧部从而进行恰当的辅助加热。
这样,内胆3为全面包住底部、侧部、上部的形状,虽很缓慢,但的确能够均匀加热。
但是,在冬天等室温低的时候,该吸水步骤中的初始水温也变得很低(低于20℃)。
从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即便上述设定的吸水温度为与上述的情况相同的30℃,但实际的室温远低于标准的室温(15℃左右),若初始水温比15℃更低的时候,则加热量不足。由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高其加热输出以及通电率,以增加加热量,尽可能提高吸水性能。
这样,通过以上的吸水控制,即便在采用土锅等的非金属材质内胆3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非常良好的吸水性能,最终可以提供煮饭性能良好的电饭锅。
接着在步骤S3中,上述的吸水步骤结束时(经过15分钟的吸水时间后),进行第一容量判定(第一煮饭量判定)。
该第一容量判定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进行通电使IH线圈15A、15B的输出为额定输出的80%,通电率增大为16/16,同时,侧面加热气23及盖加热器42为关闭状态,在缓慢升温的过程(例如,在其后的指定时间(5分20秒)后,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从30℃大约直线上升至50℃的过程)中,通过IH线圈15A、15B的ON/OFF控制中的OFF时间的累积值进行容量的判定。
在该第一容量判定的过程中,通过从上述吸水加热时(15分钟)进一步加大IH线圈15A、15B的加热输出以及通电率(60%→80%→、3/16→16/16),加大了感应发热体9A、9B的发热量,内胆3的底部的外周面温度大幅度升高,如图35所示那样,从上述的50℃最终升高到接近180℃。但是,如上所述那样,由土锅等的非金属材料构成的内胆3的热传导率差。因而,上述的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只由30℃上升至50℃,IH线圈15A、15B的OFF时间的累积值除了煮饭量最少的情况之外没有大的差别。
因此,此时不能判定详细的容量。
但是,若没有判定大致的容量,则不能决定以后的升温步骤的加热输出。
因此,在这里,通过将最小量Mmin与其他的容量M之间划分为至少两个较大的级别以进行预容量判定(分为大量和少量的至少两种级别的初步的容量判定)。
另外,在此状态下,盖部的温度只上升少许。
接着在步骤S4中,进行升温1步骤。在该升温1步骤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IH线圈15A、15B以额定输出的70%~100%、通电率16/16的高输出进行通电的同时,盖加热器42为OFF状态,侧面加热器23为以通电率8/16(50%)进行通电,充分地增加电力后开始加热,加热至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检测沸腾温度为100℃、且盖温度传感器8检测沸腾判定温度(70℃)(或者蒸汽传感器检测到蒸汽为止)。并且,从刚沸腾至产生大量的蒸汽期间(1~7分钟),盖加热器42仍为OFF状态。在此状态下,内胆3的底部外周面的温度从180℃升高至210℃。
上述升温1的步骤中,在步骤S5中进行第二容量判定(第二煮饭量判定)。该第二容量判定为,测得升温1步骤区间的时间,以进行最终正确的容量判定。此时,上述升温1步骤中,与上述吸水步骤不同,可通过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被检测的内胆温度有较大幅度的温度上升(50℃→100℃),即便通过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3的热传导性较差,也可将在第一容量判定中被判定为最小量的容量Mmin以外的容量M进一步分为两个以上的多个等级的细微容量判定。
这样,例如上述的米饭的量,可如Mmin、M1、M2、M3(其中,M1<M2<M3),最终可分为至少四个等级。
由此,根据第一容量判定初步地进行粗略的等级分布(最少量/少量~大量),以根据该第一容量判定的判定结果为基础,尽可能适当控制达到沸腾状态时,对应向IH线圈15A、15B的容量的电供给量,进而,根据第二容量判定,最终进行正确的煮饭量判定,即便如上所述那样采用热传导性差(加热灵敏度差)的土锅等的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3,也可至少在沸腾检测后到达升温步骤2之前,进行个性化的煮饭量判定。
这样,在接下来的步骤S6,S7中,采用与由上述的第二容量判定所确定出的正确的米饭量相对应的加热量,以进行沸腾开始后的升温2步骤、升温3步骤。在该些的升温2~3步骤中,根据上述最终判定的米饭量,在IH线圈15A、15B降低为额定输出功率的60%~80%、通电率为16/16状态下进行同电的同时,侧面加热器23以通电率8/16(50%)进行通电,加热(1~5分钟)使米饭整体到达非常高的温度(例如,110℃)。并且,温度已达110℃为通过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所检测到,此时,盖加热器42仍不通电(盖温度检测传感器80的检测温度维持在100℃)。
该升温2~3的步骤,可进一步详细分为前半侧的升温2步骤以及后半侧的升温3步骤。然后,例如在前半侧的升温2的步骤中,IH线圈15A、15B的输出稍微降低至额定输出的70%~80%、通电率为16/16,在此条件下加热至沸腾状态,由于内胆3蓄热量大,在相同电力下,不仅是内胆3的底部外周面的温度,通过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检测到的米饭的温度也升高(210℃→220℃、100℃→110℃)。
于是,在后续的升温3步骤中,例如将IH线圈15A、15B的输出进一步降低至额定功率的60%、通电率8/16(15%)来进行加热。
这样,内胆3的底部外周面的温度从225℃降低至215℃左右,尽管如此,可将内胆3的蓄热量的影响较大的内胆3内的米饭的温度升高至100℃。
然后,在步骤S8中,进行完成1步骤。在该完成1步骤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IH线圈15A、15B以额定输出的50%~70%、通电率为16/16的状态下进行通电,同时,盖加热器42以通电率6/16(38%)、侧面加热器23以通电率8/16(50%)进行通电,降低IH线圈15A、15B的电力,并使之维持沸腾(2~9分钟)。这样,在降低IH线圈15A、15B的电力的情况下,仍能够维持沸腾状态,是根据如上所述的土锅等的非金属材料制的内胆3的蓄热性良好,其有效利用了根据其蓄热温度的蓄热量。这样,虽然内胆3的底部外周面的温度下降至200℃,但米饭100℃的温度不会下降。
另外,在步骤S9中,进行完成2步骤。在该完成2步骤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IH线圈15A、15B的输出加大至额定功率的60%~80%的同时,盖加热器42以及侧面加热器23以通电率为6/16(38%)进行通电,提高IH线圈15A、15B的电力,将内胆3的检测温度升高至115℃以上(2~3分钟)。
这样,在该完成2步骤的开始和最后,以上述例中,例如产生5℃的温度变化。该温度的上下变动幅为,根据上述完成1步骤以及完成2步骤之间的供给电力差而产生,作为其中一种方法,该供给电力差例如可根据使用者的爱好而改变,上述温度差t℃(5℃)也可在例如t1(0℃)~t4(15℃)范围内的多个阶段进行变化,由此,可使得米饭的焦糊的颜色产生差异。
例如可调节为t1(0℃)=没有焦熟颜色,t2(5℃)=淡焦熟颜色,t3(10℃)=中度焦熟颜色,t4(15℃)=深度焦熟颜色等各种情况。关于该实施例中的焦熟颜色控制的具体方法以及其他各种变形实施例的方法,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其次,在步骤S10中,进一步进行完成3步骤。在该完成3步骤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IH线圈15A、15B通过反复进行一定时间的OFF(通过内胆的蓄热量加热)以及ON(通过通电加热)的操作,以实施加热控制的同时,盖加热器42以通电率6/16(38%)、侧面加热器23以通电率8/16(50%)进行通电,通过向利用内胆3自身蓄热量的IH线圈15A、15B进行间歇式通电,尽可能防止由于过热导致米饭的焦糊现象,并维持必要的沸腾,以有效地减少水分。
总之,此时,可灵活应用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3的良好的蓄热性,间歇式地对IH线圈15A、15B通电,不但可防止焦糊现象,也减少了电力的消耗,每当米饭的温度降低到设定温度之下时,即会重复一定时间(30秒)的加热,使之维持沸腾状态的高温(7~18分钟)。
此外,在步骤S11中,可进行最终的焖饭步骤(5分钟)。该焖饭步骤中,例如图35的时间表所示,完全停止向IH线圈15A、15B通电的同时,盖加热器42以通电率6/16(38%)、侧面加热器23以通电率8/16(50%)进行通电,由于土锅等非金属材料制的内胆3的蓄热性非常高,即便如上在停止向IH线圈15A、15B的通电的状态下,通过其蓄热温度,也可充分进行米饭的焖熟。从这一点上,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力的消耗。
进而,在步骤S12中,转换到保温步骤以进行保温加热控制,在保温步骤的初期初始阶段,停止向IH线圈15A、15B、盖加热器42以及侧面加热器23的通电。
而且,从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降低至所设置的保温温度以下时开始,采用与现有的保温控制相同的侧面加热器23实施保温加热控制。从而,在本实施例中,也降低了该保温控制的电力消耗。
焦熟颜色调节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以上述的基本的煮饭控制为基础,进一步如下所述采用“焦熟颜色调节控制”,以满足使用者的偏好。该“焦熟颜色调节控制”可通过上述操作面板部31的煮饭菜单开关71f选择“火力调节”菜单而得以实施,可选择例如焦糊1(焦熟颜色:轻度)、焦糊2(焦熟颜色:中度)、焦糊3(焦熟颜色:深度)中的任何一种火力调节程度。
并且,选择该“火力调节按钮”菜单,同时也选择“火力调节大小”,根据该设置大小,将图35所述的基本控制中“完成1步骤”的加热输出以及加热时间和“完成2步骤”的加热输出以及加热时间设置为,焦糊1···完成1步骤(输出60%,3分钟)、完成2步骤(输出70%,1分钟);焦糊2···完成1步骤(输出70%,3分钟)、完成2步骤(输出80%,3分钟);焦糊3···完成1步骤(输出70%,3分钟)、完成2步骤(输出80%,4分钟),以进行控制。
这样,例如图36的时间表所示,从米饭中水分变少的完成2步骤至完成3步骤(间歇式加热)、焖熟步骤(IH线圈15A、15B的OFF后的蓄热加热)过程中内胆3内的米饭的温度,根据设定的火力调节大小(焦糊程度)而产生温度差,形成恰当的焦糊。
从而,通过以上的结构,可利用非金属材质内胆3的较大蓄热力,通过改变完成1步骤和完成2步骤的加热输出和加热时间,可以很容易调节米饭的焦糊的颜色,从而可随意调节焦熟颜色、较好地完成煮饭,而且煮饭的状态本身不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可以使煮出的米饭能够满足不喜欢焦糊至喜欢焦糊的大众用户的需要。
焦熟颜色调节控制的变形例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设置的火力调节大小(焦糊程度),改变完成1步骤~完成2步骤之间的加热输出以及加热时间,可作出较好的带焦糊的米饭,但同样也可以通过如下所述的其他的控制方法得以实现。
(1)变形例1
在此例中,如图37的时间表所示,使完成1步骤的加热输出小于上述升温3步骤的加热输出,同时,使完成2步骤的加热输出和加热时间大于上述完成1步骤的加热输出及加热时间,由此,在完成1步骤中,降低由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的同时,从进入完成2步骤后,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上升。并且,利用内胆温度检测传感器12a的检测温度的上升幅度的差值,以决定火力调节大小(焦糊的程度)。
例如为焦糊1的情况下,完成1步骤(输出60%,3分钟)、完成2步骤(输出70%,1分钟),当内胆的上升温度为3℃时,转换到完成3步骤。
此外,为焦糊2的情况下,完成1步骤(输出70%,3分钟)、完成2步骤(输出80%,3分钟),当内胆的上升温度为6℃时,转换到完成3步骤。
进而,为焦糊3的情况下,完成1步骤(输出70%,3分钟)、完成2步骤(输出80%,4分钟),当内胆的上升温度为9℃时,转换到完成3步骤。
这样,如图37的时间表所示,从米饭部水分减少的完成2步骤以及完成3步骤(间歇式加热),焖熟步骤(IH线圈15A、15B的OFF后的蓄热加热)过程的内胆3内的米饭的温度存在对应火力调节程度(焦糊程度)而设置的温度差,形成恰当的焦糊。
从而,通过以上的结构,应用非金属材质内胆3的蓄热力的大小,暂且使完成1步骤的加热输出小于升温3步骤(最终升温步骤)的输出以降低内胆温度,其后接着根据所设置的焦糊程度,增加完成2步骤的加热输出及时间从而升高内胆3的温度,根据其间的温度幅度的不同,可以较容易调节米饭的焦熟的颜色,从而可随意调节焦熟颜色、较好地完成煮饭,而且煮饭的状态不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可以使煮出的米饭能够满足不喜欢焦糊至喜欢焦糊的大众用户的需要。
(2)变形例2
在这个例子中,如图38的时间表所示,分别将在焦糊1的情况下,升温步骤(升温最终步骤)3的内胆温度设定为105℃;在焦糊2的情况下,升温步骤(升温最终步骤)3的内胆温度设定为108℃;在焦糊3的情况下,升温步骤(升温最终步骤)3的内胆温度设定为110℃,然后,省略上述的完成1步骤至完成2步骤,直接转换到完成3步骤进行间歇式加热。
即,在该结构中,焦糊的颜色由升温最终阶段结束时的内胆温度进行调节。
而且,为了使各种煮好的状态一致,计算从升温最终阶段的开始至内胆温度检测的时间,在该检测时间较短时可增加完成3步骤的间歇式加热的次数以补充加热量,在该检测时间较长时可减少完成3步骤的间歇式加热的次数以不致加热过度。
这样,如图38的时间表所示,从米饭部的水分减少的完成1步骤至完成3步骤(间歇式加热)、焖熟步骤(IH线圈15A、15BOFF后的蓄热加热)过程中内胆3内米饭的温度根据所设定的火力调节大小(焦糊程度)而产生温度差,形成较好颜色的焦糊。
从而,通过以上的结构,利用非金属材质内胆3的较大蓄热力,通过变化最终升温步骤(升温3步骤)结束时的内胆温度,可以较容易地调节米饭焦熟的颜色,从而可随意调节焦熟颜色、较好地完成煮饭,而且煮饭的状态不存在大的差异,进而可以使煮出的米饭能够满足不喜欢焦糊至喜欢焦糊的大众用户的需要。电饭锅的煮饭容量以及对应煮饭量的时间变化
此外,在如上图35的时间表中,例如不必特意考虑电饭锅本体的煮饭容量以及煮饭量,例如利用8合(合:1升的十分之一)容量的电饭锅进行中间量(5合容量)煮饭时的煮饭特性(间断加热次数为三次)。
例如同样使用8合容量的电饭锅,在煮2合容量的大米时,例如图39的时间表所示(间歇性加热次数为两次),此外,使用8合容量的电饭锅,煮8合容量的大米时,例如为图40的时间表所示(间歇性加热次数为五次,省略完成2步骤的火力调节)。
由此,在各种情况下,均可任意采用如上述的各种焦糊控制方法。
此时,由电饭锅自身的煮饭容量几乎不会引起煮饭特性的变化,显示出与上述大致相同的煮饭特性。
焦熟颜色调节控制时的上限温度的设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的焦糊控制中,作为其基本的思路,首先将沸腾后的完成步骤分为完成1步骤、完成2步骤以及完成3步骤等的多个步骤,从升温最终步骤至完成1步骤之间的步骤过程中,不进行任何的生成焦糊的控制。
并且,完成1步骤结束、水分减少时,通过利用在焖饭步骤开始之前所设定的完成2步骤或完成2步骤以及完成3步骤,对该步骤的时间进行计时,根据所设定的焦熟程度改变加热量,以使内胆3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所希望的焦熟颜色。
但是,该步骤时间是由使用各容量(2~8合)经每一次实验所得到的时间而确定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偏差。
因此,考虑到以上的情况,在上述进行焦糊控制时的控制温度中设置上限温度,由此可避免不需要的焦糊的产生。

Claims (2)

1.一种电饭锅,该电饭锅包括:可装卸自如地容置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内胆的电饭锅本体;以及设置在上述内胆外侧的电磁感应线圈,
在前述内胆上设置感应发热体,该感应发热体通过前述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磁感应,同时,在上述内胆的侧部上设置有侧部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电磁感应线圈由底部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构成,前述底部及弯曲部感应线圈对应前述内胆的底面以及位于底面与侧面之间的弯曲面而设置,同时,前述发热体由底部感应发热体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构成,前述底部感应发热体以及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依靠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以及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分别产生电磁感应,且可使得该底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与前述弯曲部感应发热体的发热量不同,在前述内胆的外周,一体设置位于前述底部感应发热体和前述弯曲部感应发热体之间及/或前述底部电磁感应线圈和前述弯曲部电磁感应线圈之间的支持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检测前述内胆温度的内胆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根据前述内胆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内胆温度以控制前述电磁感应线圈输出的煮饭加热控制装置;该煮饭加热控制装置考虑到前述内胆的蓄热量以进行焦糊程度加热控制的同时,通过调节吸水、升温、完成、焖饭步骤中煮饭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以调节米饭的温度,并通过改变此时米饭温度的上下变动幅度,从而可使焦熟的颜色上出现差别。
CN 201010543320 2006-03-15 2007-03-15 电饭锅 Active CN102008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0576 2006-03-15
JP2006070576A JP2007244558A (ja) 2006-03-15 2006-03-15 電気炊飯器
JP2006-072457 2006-03-16
JP2006072457A JP4736878B2 (ja) 2006-03-16 2006-03-16 電気炊飯器
JP2006161473A JP4904935B2 (ja) 2006-06-09 2006-06-09 電気炊飯器
JP2006-161473 2006-06-09
JP2006162304A JP2007330316A (ja) 2006-06-12 2006-06-12 電気炊飯器
JP2006-162304 2006-06-12
JP2006-219956 2006-08-11
JP2006219956A JP5233095B2 (ja) 2006-08-11 2006-08-11 電気炊飯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83264A Division CN101036560B (zh) 2006-03-15 2007-03-15 电饭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8225A true CN102008225A (zh) 2011-04-13
CN102008225B CN102008225B (zh) 2013-12-25

Family

ID=43838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43320 Active CN102008225B (zh) 2006-03-15 2007-03-15 电饭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0822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9400A (zh) * 2013-02-20 2014-08-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压力式煮饭器
CN104433779A (zh) * 2014-11-29 2015-03-25 贺香军 一种新型节能分区式电加热锅
CN105105616A (zh) * 2015-09-07 2015-12-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CN105476440A (zh) * 2014-09-17 2016-04-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JP2019180532A (ja) * 2018-04-03 2019-10-24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調理器
CN111603032A (zh) * 2019-02-25 2020-09-01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电饭煲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2601U (en) * 1999-07-13 2002-09-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ice cooker
CN2518432Y (zh) * 2001-12-17 2002-10-30 吕杉 节能保温电饭煲
CN2551135Y (zh) * 2002-06-06 2003-05-21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加热电饭煲
CN2730260Y (zh) * 2004-09-01 2005-10-05 冼茂忠 一种陶瓷内胆电磁电饭煲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89400A (zh) * 2013-02-20 2014-08-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压力式煮饭器
CN103989400B (zh) * 2013-02-20 2017-06-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压力式煮饭器
CN105476440A (zh) * 2014-09-17 2016-04-1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CN105476440B (zh) * 2014-09-17 2018-05-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饭煲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CN104433779A (zh) * 2014-11-29 2015-03-25 贺香军 一种新型节能分区式电加热锅
CN105105616A (zh) * 2015-09-07 2015-12-0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饭锅
JP2019180532A (ja) * 2018-04-03 2019-10-24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調理器
JP7057193B2 (ja) 2018-04-03 2022-04-19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調理器
CN111603032A (zh) * 2019-02-25 2020-09-01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电饭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8225B (zh) 2013-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36560B (zh) 电饭锅
CN102008225B (zh) 电饭锅
CN102342177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EP1905330B1 (en) Steam generator and heating cook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942595B2 (ja) 電気炊飯器
US6891133B2 (en) Cooking apparatus
EP2207401B1 (en) Cooking apparatus and heating device including working coils thereof
JP5233095B2 (ja) 電気炊飯器
US7143761B2 (en) Overheated steam oven
JP5050441B2 (ja) 電気炊飯器
JP4910441B2 (ja) 電気炊飯器
JP5884174B2 (ja) 電気炊飯器
KR101203112B1 (ko) 이중 보온 구조를 갖는 유도가열 밥솥
JP4923286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06861623U (zh) 一种具有称重功能的电陶炉
JP5494683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2143341A (ja) 炊飯器
JP2806278B2 (ja) 電磁炊飯器
JP5614113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3244106A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1206120A (ja) 電気炊飯器
CN214048568U (zh) 烹饪器具
JP5569205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07132391U (zh) 一种具多种加热方式的炉具
JP6179623B2 (ja) 電気炊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