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5355A -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5355A
CN103895355A CN201310739140.6A CN201310739140A CN103895355A CN 103895355 A CN103895355 A CN 103895355A CN 201310739140 A CN201310739140 A CN 201310739140A CN 103895355 A CN103895355 A CN 103895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less black
useless
black absorber
in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914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5355B (zh
Inventor
高野秀裕
关俊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45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5185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45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628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95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5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5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53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21Collecting waste ink; Collector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41J2002/1856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waste ink contain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所述废墨吸收体具有优异的浸透性和保持性。所述废墨吸收体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具有局部密度密集的极大部、和与所述密集部分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

Description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废液容器,其供从喷射头排出的油墨流入;废墨吸收体,其被设置在该废液容器内,并吸收流入至废液容器中的液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然而,由于上述装置所具备的废墨吸收体的密度大致均匀,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即,当相对于废液吸收材料而言废液的浸透性较为良好时,保持所吸收的废液的保持性将下降,另一方面,当相对于废墨吸收体而言所吸收的废液的保持性较为良好时,吸收废液的浸透性将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65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67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并且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具有局部密度密集的极大部、和与所述极大部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稀疏部分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极大部为密度密集的部分,从而能够对所浸透的废墨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提供浸透性和保持性优异的废墨吸收体。另外,废墨是指,例如从头排出但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具体而言,是指由如下操作所产生的油墨,即,以防止增稠等为目的而喷射油墨的冲洗,或者,以使因增稠、弯液面的破坏或纸粉的影响等而无法喷射的喷嘴恢复、或防止增稠为目的而用泵等强制排出油墨的清洗。此外,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刷中,由于偏离出介质的油墨也为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因此也包括在废墨中。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极大部由纤维素纤维形成,且不含熔融树脂。
根据该结构,与熔融树脂相比,纤维素纤维的亲水性较高。因此,由纤维素纤维形成的极大部成为亲水性较高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废墨的保持性。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在将垂直于所述废墨吸收体的一个面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时,在沿着所述一个面的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上分散有所述极大部。
根据该结构,在沿着面的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分散有极大部,随此,也同样分散有稀疏部分。由此,由于在两个方向上分散有极大部和稀疏部分,因此在废墨吸收体中没有偏倚,从而能够确保废墨的浸透性和保持性。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废墨吸收体的表面为平坦面。
根据该结构,废墨吸收体的表面为没有凹凸的平坦面。因此,废墨吸收体的厚度的管理较为容易。此外,能够容易地使多个废墨吸收体重叠。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极大部彼此不连结。
根据该结构,由于不存在极大部彼此之间的连结,因此能够防止废墨的浸透性的下降。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稀疏部分相比密度较大的密集部分,在所述稀疏部分中以分散的形式具有所述极大部。
根据该结构,在稀疏部分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在密集部分中,能够对所浸透的废墨进行保持。而且,在稀疏部分中分散有极大部。由此,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的保持力增强,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加废墨的吸收容许量。因此,能够提供浸透性和保持性优异的废墨吸收体。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具有所述密集部分和所述稀疏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一张废墨吸收体中,密集部分和稀疏部分一体地被形成。由此,例如,与分别形成具有密集部分的层和具有稀疏部分的层,且使各个层重叠的结构相比,由于无需管理各个层间的紧贴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从所述密集部分趋向所述稀疏部分,密度逐渐变化。
根据该结构,由于密度逐渐变化,因此与具有密度的变化点(分界线)的结构相比,浸透性和保持性不会急剧地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切实地确保浸透性和保持性。
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特征在于,所述密集部分和所述稀疏部分交替地被层叠,并且在所层叠的多个密集部分中,朝向层叠方向,密度逐渐增高。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以密度逐渐增高的方式而被层叠的密集部分之间存在有稀疏部分,因此能够通过邻接的稀疏部分而弥补密集部分中的浸透性的下降,从而提高浸透性,由此提高废墨吸收体整体的废墨的浸透性,并且通过稀疏部分中的极大部能够提高废墨的保持性。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废墨吸收体、和收纳所述废墨吸收体的收纳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具有废墨浸透性和保持性的废墨吸收体进行收纳,从而即使在例如将废墨槽倾斜或朝向侧面配置时,也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从而防止渗漏等。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液滴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喷射油墨的头、和捕获从所述头排出的废墨的上述废墨槽。
根据该结构,提供一种高效地吸收废墨,并且不会产生油墨渗漏等不良情况,从而可靠性较高的液滴喷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废墨槽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5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8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9为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形成方法的工序图。
图10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油墨浸透性和保持性的评价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个部件等设为可识别程度的大小,而以使各个部件等的尺寸与实际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废墨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结构,图1(a)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b)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极大部的放大拍摄图。
废墨吸收体200为,对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进行吸收的部件,并且如图1(a)所示,在一张废墨吸收体200中具有局部密度密集的极大部210、和与极大部210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220。
废墨吸收体200为,由包含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而形成的部件。而且,极大部210由纤维素纤维形成,并且不含熔融树脂。此外,在将垂直于废墨吸收体200的一个面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时,在沿着一个面的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分散有极大部210。也就是说,极大部210和稀疏部分220相对于沿着一个面的方向和厚度方向而被均衡地分散。此外,极大部210以彼此不连结的方式而被分散。由于极大部210由纤维素纤维形成,因此与含有熔融树脂的稀疏部分220相比,亲水性较高。由此,能够保持所吸收的废墨。此外,能够从密度稀疏的部分220中迅速地吸收废墨。
纤维素纤维是使用例如旋转式粉碎装置等干式解纤机对浆板等进行解纤所得到的材料。而且,在进行解纤时,解纤所得到的纤维素纤维中的一部分纤维素纤维彼此相互缠绕,从而形成所需的密度的极大部210。例如,如图1(b)所示,通过解纤所得到的纤维素纤维相互缠绕而形成了直径为大约1mm的极大部210。此外,在极大部210的周围存在有稀疏部分220。
熔融树脂是实现纤维素纤维间的结合、使废墨吸收体200保持适当的强度(硬度等)、防止纸粉或纤维的飞散、有助于维持吸收了废墨时的形状的材料。熔融树脂能够采用纤维状或粉状等各种形态。而且,通过对混合了纤维素纤维和熔融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热,能够使熔融树脂熔融,从而与纤维素纤维热粘并固化。另外,优选为,在不会使纤维素纤维等热劣化的程度的温度下进行热粘。此外,熔融树脂优选为,容易与解纤物中的纸纤维缠绕在一起的纤维状的材料。而且,优选为芯壳结构的复合纤维。在芯壳结构的熔融树脂中,通过周围的壳部在低温下熔融,并且纤维状的芯部与熔融树脂本身或纤维素纤维相接合,从而能够进行牢固的接合。
阻燃剂是为了在废墨吸收体200中赋予阻燃性而被添加的材料。作为阻燃剂,例如,能够使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无机材料、磷系的有机材料(例如,磷酸三苯酯等芳香族的磷酸酯)。
作为废墨吸收体200的形成方法,例如,将混合了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过筛,并堆积在配置于筛的下方的网带上,从而形成堆积物。而且,对所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由此,熔融树脂被溶解,并且堆积物被形成为所需的厚度。进一步,通过冲切为所需的尺寸,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200。此外,废墨吸收体200的表面被形成为没有凹凸形状的平坦面。
图1(c)为表示层叠了多张废墨吸收体的形式的概要图。如图1(c)所示,层叠有多张废墨吸收体200。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层叠六张废墨吸收体200的形式。此外,构成废墨吸收体200的面中的最广的面彼此相接触。由此,能够确保废墨的浸透性,且使废墨的吸收容许量增加。另外,由于各个废墨吸收体200的结构与图1(a)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对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为表示废墨槽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a)所示,废墨槽300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和对废墨吸收体20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70。
在从侧面观察截面时,废墨吸收体200具有密度密集的极大部210、和与极大部210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220。另外,由于废墨吸收体200的详细结构与图1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对废墨吸收体20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70为,例如通过塑料材料而被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被形成为能够收纳和保持废墨吸收体200。
然后,如图2(a)所示,在废墨滴D朝向废墨吸收体200而被排出,并到达废墨吸收体200的表面时,废墨滴D将高效地由露出在废墨吸收体200的表面上的稀疏部分220所吸收。而且,所吸收的废墨通过密度密集的极大部210而被保持。
另外,废墨槽也可以以层叠多个废墨吸收体200的方式而构成。图2(b)图示了层叠有多个废墨吸收体200的废墨槽300a的结构。如图2(b)所示,例如,层叠十张废墨吸收体200,并且以废墨吸收体200的最广的面成为铅直方向的方式而配置(纵向配置)。另外,能够适当设定废墨吸收体200的层叠张数。通过以此方式来构成,从而能够增加吸收废墨的容许量。
第二实施方式
首先,对液体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液体吸收体为吸收液体的液体吸收体,并且在吸收体中,具有密度密集的部分和与密集部分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在稀疏部分中,局部具有与稀疏部分相比密度较高的极大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吸收体以废墨吸收体的结构为例而进行说明。
图3图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图3(a)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即,为对长方体的废墨吸收体200a的平面201进行观察时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在废墨吸收体200a中,具有密度密集的部分240和与密集部分240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220。废墨吸收体200a在一张(一体)的结构中,具有密集部分240和稀疏部分220。而且,在一张废墨吸收体200a中,从密集部分240趋向稀疏部分220,密度逐渐变化。具体而言,从密集部分240趋向稀疏部分220,密度逐渐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废墨吸收体200a吸收从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并且例如被装入到废墨槽中,而在未被装入到废墨槽中的一张废墨吸收体200a中,在平面201中具有密度稀疏的部分220和密集的部分240。而且,在未被装入到废墨槽中的状态下,换言之,在未对废墨吸收体200a进行压缩等而使其变形的状态下,废墨吸收体200a的厚度被形成为固定。
图3(b)为稀疏部分的放大图,图3(c)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极大部的放大拍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200a的稀疏部分220局部具有与稀疏部分220相比密度较高的极大部210。极大部210以极大部210彼此不连结的方式,而被大致均衡地分散。此外,在极大部210的周围存在有稀疏部分220。通过存在于稀疏部分220中的极大部210,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废墨的保持力。此外,在密度密集的部分240中,能够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
废墨吸收体200a由包含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构成。纤维素纤维为使用例如旋转式粉碎装置等干式解纤机对浆板等进行解纤所得到的材料。而且,在进行解纤时,解纤所得到的纤维素纤维中的一部分纤维素纤维彼此相互缠绕,从而形成所需的密度的极大部210。例如,如图3(c)所示,解纤所得到的纤维素纤维相互缠绕,从而形成直径为大约1mm的极大部210。
熔融树脂为实现纤维素纤维间的结合、使废墨吸收体200a保持适当的强度(硬度等)、防止纸粉或纤维的飞散、有助于维持吸收了废墨时的形状的材料。熔融树脂能够采用纤维状或粉状等各种形态。而且,通过对混合有纤维素纤维和熔融树脂的混合物进行加热,能够使熔融树脂熔融,从而与纤维素纤维热粘并固化。另外,优选以不会使纤维素纤维等热劣化的程度的温度进行热粘。此外,熔融树脂优选为,容易与解纤物中的纸纤维缠绕在一起的纤维状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芯壳结构的复合纤维。在芯壳结构的熔融树脂中,通过周围的壳部在低温下熔融,并且纤维状的芯部与熔融树脂本身或纤维素纤维接合,从而能够进行牢固的接合。
阻燃剂是为了在废墨吸收体200a中赋予阻燃性而被添加的材料。作为阻燃剂,例如,能够使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无机材料、磷系的有机材料(例如,磷酸三苯酯等芳香族的磷酸酯)。
作为废墨吸收体200a的形成方法,例如,将混合有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和阻燃剂的混合物过筛,并以成为预定的形状的方式堆积在配置于筛的下方的网带上,从而形成堆积物。然后,对所形成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由此,熔融树脂被溶解,并且堆积物被形成为所需的厚度。进一步,通过冲切为所需的尺寸,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200a。
接着,对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图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图4(a)为剖视图。如图4(a)所示,废墨槽300b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a、和收纳废墨吸收体200a的收纳部170。
收纳废墨吸收体200a的收纳部170为,例如通过塑料材料而被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对废墨吸收体200a进行收纳和保持。
由于废墨吸收体200a的结构与图3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叠设置有多个废墨吸收体200a。另外,在图4(a)中,以密集部分240与底面部170a侧相接的方式而进行配置。在该种情况下,优选将排出废墨的配管P的排出口配置在与稀疏部分220相对置的位置处。
然后,在废墨经过配管P而朝向废墨吸收体200a被排出时,将与废墨吸收体200a的稀疏部分220接触,从而废墨浸透到废墨吸收体200a的内部。而且,所吸收的废墨通过密集部分240而被保持。
接着,对其他的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b)为表示其他的废墨槽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4(b)所示,废墨槽300c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a、和收纳废墨吸收体200a的收纳部170。另外,由于废墨吸收体200a的结构与图3(a)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图4(b)中,重叠设置有多个废墨吸收体200a。而且,以稀疏部分220与底面部170a侧相接的方式而进行配置。在该种情况下,优选将配管P***到稀疏部分220中,以使排出废墨的配管P的排出口位于稀疏部分220处。由于具有这种方式,从而与上述相同,能够容易地使所排出的废墨浸透在废墨吸收体200a中,并且保持所吸收的废墨。
另外,废墨吸收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图5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废墨吸收体200b中,具有密度密集的部分240和与密集部分240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220。废墨吸收体200b在一张(一体)的结构中,具有密集部分240和稀疏部分220。而且,在平面201中的两端部侧形成有密集部分240,在中央部分形成有稀疏部分220。而且,在未被装入到废墨槽中的状态下,换言之,在未对废墨吸收体200b进行压缩等而使其变形的状态下,废墨吸收体200b的厚度被形成为固定。此外,在废墨吸收体200b中,在一张废墨吸收体200b中,从密集部分240趋向稀疏部分220,密度也逐渐变化。具体而言,从密集部分240趋向稀疏部分220,密度逐渐降低。此外,在废墨吸收体200b中,与图3所示的废墨吸收体200a相同地,稀疏部分220也局部具有与稀疏部分220相比密度较大的极大部(未图示)。极大部以极大部彼此不连结的方式而被大致均衡地分散。
在以此种方式形成的废墨吸收体200b中,在密度稀疏的部分220中,也能够使废墨易于浸透,此外,在密度密集的部分240中,也能够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而且,由于极大部的存在,从而能够提高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的保持力。另外,废墨吸收体200b的混合物以及形成方法等与废墨吸收体200a(参照图3)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废墨吸收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在废墨吸收体200c中,密集部分270a~270e与稀疏部分260交替地被层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密集部分270a~270e与相同的五个稀疏部分260分别交替地被层叠。具体而言,在密集部分270a上层叠稀疏部分260,在该稀疏部分260上层叠密集部分270b,在密集部分270b上层叠稀疏部分260,在该稀疏部分260上层叠密集部分270c,在密集部分270c上层叠稀疏部分260,在该稀疏部分260上层叠密集部分270d,在密集部分270d上层叠稀疏部分260,在该稀疏部分260上层叠密集部分270e,在密集部分270e上层叠稀疏部分260。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五个密集部分270a~270e与五个稀疏部分260交替地层叠,但是层叠的个数并不被特别地限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废墨吸收体200c中,在所层叠的多个密集部分270a~270e中,以朝向层叠方向,密度逐渐变化的方式而构成。详细而言,被构成为,从被层叠在上方的密集部分270e趋向被层叠在下方的密集部分270a,密度逐渐增高。密度通过被包含在废墨吸收体200c中的纤维素纤维、熔融树脂或阻燃剂中的至少一个而被规定。
稀疏部分260局部具有与稀疏部分260相比密度较高的极大部(未图示)。另外,由于极大部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由于废墨吸收体200c的形成方法等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以此方式形成的废墨吸收体200c中,通过使所层叠的密集部分270a~270e逐渐提高密度,且在密集部分270a~270e之间配置稀疏部分260,从而能够使废墨高效地浸透。此外,通过稀疏部分260中的极大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的保持性。
接着,对废墨槽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废墨槽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废墨槽300d具备吸收废墨的废墨吸收体200c、和对废墨吸收体200c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70。
对废墨吸收体200c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70为,例如通过塑料材料而被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收纳部170具备底面部170a和侧面部170b,并且被形成为能够对废墨吸收体200c进行收纳和保持。
由于废墨吸收体200c的结构与图6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废墨吸收体200c中的密集部分270a与收纳部170的底面部170a相接的方式而进行配置。即,在密集部分270a~270e中,以将密度最高的部分置于下方,并使密度最低的部分成为上方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以此方式进行配置,从而能够使废墨高效地浸透。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废墨滴D朝向废墨吸收体200c而被排出,并到达废墨吸收体200c的表面时,废墨滴D将从露出在废墨吸收体200c的表面上的稀疏部分260浸透。而且,所浸透的废墨从密集部分270e向密度逐渐增高的密集部分270a的部分浸透。另外,由于在密集部分270a~270e之间存在稀疏部分260,因此废墨的浸透不会被阻碍。并且,通过密度逐渐提高的密集部分270a~270e,从而所吸收的废墨被保持。而且,通过稀疏部分260的极大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废墨进行保持的保持力。
接着,对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液滴喷出装置为具备喷射油墨的头、和捕获从头排出的废墨的废墨槽的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滴喷出装置中,对具备上述的废墨吸收体200(200a、200b、200c)和废墨槽300(300a、300b、300c、300d)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为表示液滴喷出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如图8所示,液滴喷出装置10通过滑架20、驱动机构30、压纸滚筒40、维护机构100等构成,其中,所述滑架20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在印刷纸张等印刷介质2上形成油墨点,所述驱动机构30使滑架20进行往复移动,所述压纸滚筒40用于实施印刷介质2的输送,所述维护机构100实施维护以便能够正常地进行印刷。滑架20上设置有:收纳有油墨的墨盒26、安装有墨盒26的滑架箱22、被搭载于滑架箱22的底面侧(面向印刷介质2的一侧)并喷射油墨的头24等。在该头24上形成有喷射油墨的多个喷嘴,并且通过将墨盒26内的油墨引导至头24,并从喷嘴向印刷介质2喷射准确量的油墨,从而印刷图像。
使滑架20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30通过导轨38、同步齿形带32、驱动滑轮34、步进电机36等构成,其中,所述导轨38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同步齿形带32在内侧形成有多个齿形,所述驱动滑轮34与同步齿形带32的齿形相啮合,所述步进电机36用于对驱动滑轮34进行驱动。同步齿形带32的一部分被固定在滑架箱22上,通过对同步齿形带32进行驱动,从而能够使滑架箱22沿着导轨38进行移动。此外,由于同步齿形带32与驱动滑轮34通过齿形而相互啮合,因此能够在通过步进电机36而对驱动滑轮34进行驱动时,根据驱动量而高精度地使滑架箱22进行移动。
实施印刷介质2的输送的压纸滚筒4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和齿轮机构而被驱动,从而能够在副扫描方向上以每次输送预定量的方式对印刷介质2进行输送。
此外,维护机构100被设置在印刷区域外的被称为初始位置的区域中,并且具备:刮板110,其对头24的在底面侧形成有喷射喷嘴的面(喷嘴面)进行擦拭;封盖单元120,其被压贴在头24的喷嘴面上而对头24进行封盖;抽吸泵150,其通过在用封盖单元120对头24进行封盖的状态下对头24进行驱动,从而将油墨作为废墨排出。通过用抽吸泵将油墨从头24中强制性地排出,从而使因增稠、弯液面的破坏、或纸粉的影响等而无法喷射的喷嘴恢复、或防止喷嘴内的油墨的增稠。而且,在抽吸泵150的下方,具备捕获从抽吸泵150被排出的废墨的废墨槽300(300a、300b、300c、300d)。由于具备废墨槽300,从而液滴喷出装置10的外形增大。通过提高废墨吸收体200(200a、200b、200c)的油墨浸透性、保持性,从而能够使可保持相同油墨量的废墨吸收体200的体积缩小。由此,废墨槽300和液滴喷出装置10的大小也缩小。另外,由于废墨槽300与图2中所说明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所排出的废墨还包括因以防止增稠等为目的而喷射油墨的冲洗所产生的油墨、或在所谓的无边距印刷中偏离出介质的油墨等的未到达介质的油墨。因此,不一定仅是由抽吸泵150排出的油墨。废墨是指,从头24中被排出但未到达介质的油墨。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在稀疏部分220中,能够容易地使废墨浸透。此外,由于极大部210为密度密集的部分,而且由纤维素纤维形成,因此能够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由此,能够提供浸透性和保持性优异的废墨吸收体200。
(2)在具备上述废墨吸收体200(200a、200b、200c)的废墨槽300(300a、300b、300c、300d)中,即使在废墨槽300被倾斜或朝向侧面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从而防止渗漏等。
(3)具备上述废墨槽300的液滴喷出装置10中,能够高效地吸收从头24排出的废墨,且防止产生油墨渗漏等不良情况,从而能够确保可靠性。
(4)在废墨吸收体200a、200b中,在稀疏部分220中,能够使废墨易于浸透,此外,在密集部分240中,能够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而且,通过存在于稀疏部分220中的极大部210,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废墨的保持力。
(5)在废墨吸收体200c中,通过交替地层叠密集部分270a~270e和稀疏部分260,并且使密集部分270a~270e的密度逐渐提高,且在密集部分270a~270e之间配置稀疏部分260,从而能够使废墨高效地浸透。此外,通过稀疏部分260中的极大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所吸收的废墨进行保持的保持性。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混合物
(1)纤维素纤维
通过涡轮研磨机(TURBO工业株式会社制)而将使用裁剪机而裁剪为几cm的浆板解纤为棉状。
(2)熔融树脂
具有芯壳结构,壳为在100℃以上熔融的聚乙烯,芯为由聚酯构成的1.7dtex的熔融纤维(涤特纶(Tetoron,注册商标),帝人株式会社制)。
(3)阻燃剂
氢氧化铝B53(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制)。
2.废墨吸收体的形成
实施例1:废墨吸收体A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1经过5mm网眼的筛,并堆积在网带上。此时,在通过抽吸装置进行抽吸的同时,使混合物C1堆积在网带上。然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A。在对该废墨吸收体A的密度进行观测时,形成有密度密集的极大部、和与极大部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
实施例2:废墨吸收体B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2’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C2。此外,在上述混合物C1中混合使混合物C2’经过3mm网眼的筛时未能经过筛(留在筛内)的混合物而形成混合物C3。因此,混合物C3为极大部的含有率较高的混合物。另一方面,混合物C2为极大部的含有率较低的混合物。而且,使混合物C2和混合物C3交替地堆积在网带上。在本实施例2中,将混合物C2和混合物C3交替地堆积,并且各堆积六次。然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B。在对该废墨吸收体B的密度进行观测时,形成有密度密集的极大部的含有率较高的层,和密度密集的极大部的含有率较低的层。
比较例1:废墨吸收体R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C2’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C2。然后,使混合物C2堆积在网带上。然后,在200℃下对所堆积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R。对该废墨吸收体R的密度进行观察时,形成有密度密集的极大部的含有率较低的层。
实施例3:废墨吸收体C的形成
图9为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的形成方法的工序图。首先,如图9(a)所示,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经过5mm网眼的筛,并堆积在网带MB上,从而形成堆积物A’。此时,相对于网带MB面而堆积成不同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一侧端部的厚度大于另一侧端部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A’。然后,对堆积物A’进行加压加热处理。此时,如图9(b)、(c)所示,将加热至200℃的平板H压贴在堆积物A’上,而将堆积物A’压缩至预定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将堆积物A’中最厚的部分压缩至1/8,将最薄的部分压缩至1/5,从而形成为预定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A’(图9(a))。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A。对该废墨吸收体A的密度进行观察时,在平面Aa的方向上,在与堆积物A’中最厚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密集部分(0.21g/cm3),而在与最薄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稀疏部分(0.13g/cm3)。此外,在废墨吸收体A中,从堆积物A’中最厚的部分趋向最薄的部分,密度从密集过渡至稀疏。此外,在稀疏部分中形成有与稀疏部分相比密度较高的极大部。
实施例4:废墨吸收体D的形成
a:混合物E1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2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1’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1。
b:混合物E2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23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2’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2。
c:混合物E3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21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3’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3。
d:混合物E4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9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4’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4。
e:混合物E5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7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5’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5。
f:混合物E6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6’经过3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6。
g:混合物E7的形成
另外,在各个混合物中,混合物E1的密度最大,为0.17g/cm3,混合物E6的密度最小,为0.15g/cm3。密度随着从混合物E1到混合物E6而逐渐减小。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E7’经过5mm网眼的筛,从而形成经过了该筛的混合物E7(密度为0.15g/cm3)。
然后,首先,使混合物E1堆积在网带MB上。接着,使混合物E7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1上。接着,使混合物E2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7上。接着,使混合物E7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2上。接着,使混合物E3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7上。接着,使混合物E7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3上。接着,使混合物E4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7上。接着,使混合物E7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4上。接着,使混合物E5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7上。接着,使混合物E7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5上。接着,使混合物E6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7上。接着,使混合物E7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6上。然后,在200℃下对该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B。在废墨吸收体B中,密集部分和稀疏部分被交替地层叠。此外,在密集部分中,从上层趋向下层,密度逐渐增高。此外,虽然在稀疏部分中形成有极大部,但在密集部分中未形成有极大部。其原因在于,形成混合物时的筛的网眼尺寸不同,对应于混合物E7的筛的网眼尺寸大于(粗于)对应于混合物E1~E6的筛的网眼尺寸。
比较例2:废墨吸收体R1的形成
使在空气中混合了100重量份纤维素纤维、15重量份熔融纤维、10重量份阻燃剂的混合物经过3mm网眼的筛,并堆积在网带上,从而形成堆积物。此时,相对于网带MB面而堆积成不同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形成方法相同地,以一侧端部的厚度大于另一侧端部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然后,对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此时,将加热至200℃的平板H压贴在堆积物上,并将堆积物压缩至预定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以将堆积物中最厚的部分压缩至1/8,将最薄的部分压缩至1/5,从而形成为预定的厚度的方式,而形成堆积物。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R1。对该废墨吸收体R1的密度进行观察时,在与堆积物中最厚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密集部分(0.21g/cm3),而在与最薄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稀疏部分(0.13g/cm3)。此外,在废墨吸收体R1中,从堆积物中最厚的部分趋向最薄的部分,密度从密集过渡至稀疏。但是,在稀疏部分中未形成有极大部。其原因在于,筛的网眼尺寸小于(细于)在实施例1中所使用的筛的网眼尺寸。
比较例3:废墨吸收体R2的形成
首先,使混合物E1堆积在网带MB上。接着,使混合物E2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1上。接着,使混合物E3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2上。接着,使混合物E4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3上。接着,使混合物E5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4上。接着,使混合物E6堆积在所堆积的混合物E5上。然后,在200℃下对该堆积物进行加压加热处理。之后,切割为150mm×50mm×12mm,从而形成废墨吸收体R2。在该废墨吸收体R2中,确认了密集部分的密度梯度。另外,密度值与实施例2的混合物E1~E6相同。
3.评价
接着,针对上述的实施例1~4和比较例1~3,实施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和油墨堆积性的评价。各个评价方法如下文所述。
(a)关于油墨浸透性和油墨保持性的评价方法
图10为表示废墨吸收体的油墨浸透性和保持性的评价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0(a)所示,将150mm(L)×50mm(W)×12mm(H)的油墨吸收体F放置在平坦面上,并从上表面的第1点P1缓缓地注入80ml油墨(在实施例3、4和比较例2、3中为80ml油墨和85ml油墨)。在未渗入至吸收体F中时,放置5分钟,之后继续注入。另外,在即使放置5分钟也未渗入的情况下,视为油墨不再浸透,油墨浸透性的判定为不良(NG)。另一方面,在能够全部注入时,油墨浸透性的判断为良好(OK)。
此外,在注入了全部的油墨后,放置5分钟,并且如图10(b)所示,使用绳束S等,以使注入油墨的第1点P1位于下方的方式而将油墨吸收体F从第2点P2吊起。在以此种方式被吊起的状态下,所浸透的油墨将集中在油墨吸收体F的一端部,从而难以被保持。然后,当油墨从油墨吸收体F中滴下时,视为无法保持油墨,油墨保持性的判断为不良(NG)。另一方面,当油墨不滴下时,油墨保持性的判断为良好(OK)。通过该评价可知,即使液滴喷出装置或废墨槽被置为倾斜,油墨也不会漏出。
(b)关于油墨堆积性的评价方法
将150mm(L)×50mm(W)×12mm(H)的油墨吸收体F放置在平坦面上,并在40℃20%RH的环境下,使油墨在1小时内以每次0.4g的量向所放置的吸收体F的上表面的中央部滴落。然后,在240小时后,如果在油墨吸收体F的表面上固体成分的堆积物的厚度小于1mm,则油墨堆积性的判断为良好(OK)。另一方面,如果堆积物的厚度在1mm以上,则油墨堆积性的判断为不良(NG)。
在上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对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和油墨堆积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油墨浸透性 油墨保持性 油墨堆积性
实施例1 OK OK OK
实施例2 OK OK OK
比较例1 OK NG OK
如表1所示,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废墨吸收体A、B(实施例1、2),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和油墨堆积性的全部评价均是优异的。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的废墨吸收体R中,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由于比较例1没有极大部,因此虽然浸透性较好但保持性较差,与此相对,由于实施例1、2中具有极大部,因此保持性良好,并且稀疏部分中的浸透性和堆积性也良好。
虽然作为本申请的特征点的稀疏部分和极大部中,由于极大部的密度高于稀疏部分从而看起来较浓,因此有时能够从外观上观察分辨,但是有时也无法分辨。作为这种情况下的验证方法,可以滴入油墨,如果在扩展的过程中存在局部吸收油墨从而颜色看起来较浓的部分,则可认为具有极大部。另外,由于当废墨吸收体整体为均匀密度的情况下,当滴入油墨时,油墨将逐渐浸透,因此所滴入的部分的颜色较浓,随着分散颜色将逐渐变淡,而不会产生局部分散地吸收油墨从而使颜色变浓的情况。
表2
Figure BDA0000447184810000171
如表2所示,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3和实施例4(废墨吸收体C、D),对于油墨注入量80ml和85ml,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和油墨堆积性的全部评价均是优异的。另一方面,在比较例2和比较例3(废墨吸收体R1、R2)中,虽然相对于油墨注入量80ml,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均为良好(OK),但相对于油墨注入量85ml,油墨浸透性、油墨保持性均为不良(NG)。此外,油墨堆积性均为不良(NG),从而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即,与比较例2和比较例3(废墨吸收体R1、R2)相比,实施例3和实施例4(废墨吸收体C、D)的油墨保持力较为优异,从而吸收油墨的容许量增加。可认为通过实施例3和实施例4(废墨吸收体C、D)中的稀疏部分中所形成的极大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油墨的保持性。另外,虽然只需能够浸透、保持油墨注入量80ml,便是具有足够高的性能,但在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即使是油墨注入量85ml,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从而具有更加优秀的性能。
作为本申请的特征点的稀疏部分、极大部和密集部分中,由于极大部的密度高于稀疏部分因而看起来较浓,因此有时能够从外观上观察分辨,但是有时也无法分辨。作为这种情况下的验证方法,可以滴入油墨,如果在扩展的过程中存在局部吸收油墨从而颜色看起来较浓的部分,则可认为具有极大部。另外,由于当废墨吸收体整体为均匀密度的情况下,在滴入油墨时,油墨将逐渐浸透,因此所滴入的部分的颜色较浓,而随着分散颜色将逐渐变淡,从而不会产生局部吸收油墨而导致颜色变浓的情况。此外,在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中,油墨浸透的速度有所不同。另外,当废墨吸收体整体为均匀密度的情况下,油墨浸透的速度不会因为滴入油墨的位置而发生变化。
上述实施例采用了在液滴喷出装置10中所使用的废墨槽300(300a、300b、300c、300d)和废墨吸收体200(200a、200b、200c)。此处,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油性油墨、颜料油墨、染料油墨、溶剂类油墨、树脂类油墨、升华转印油墨、胶化油墨、热熔性油墨、紫外线固化油墨等各种液体组合物。而且,油墨是指,只要为能够由头24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为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其不仅包括液晶、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流体,以及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而且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蚀刻液、润滑油等。
此外,作为液滴喷出装置,除了喷墨打印机以外,例如,还可以为如下的液滴喷出装置,即,对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油墨进行喷射的装置;喷射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本的液体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仪器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装置;形成被应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的装置;喷射紫外线固化液并通过光或热而使紫外线固化液固化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装置。而且,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这些装置中的任意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废墨吸收体200的表面的起毛等,可以在表面上粘贴较薄的无纺布。由于粘附的无纺布与废墨吸收体200相比较薄,因此对油墨的浸透性和保持性的影响较小。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废墨吸收体200设为长方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长方体的一部分上具有切口或凹陷,并且还可以不是长方体而具有圆弧部或倾斜部。
在上述实施例的图中,极大部210的比例可以根据油墨而进行改变。例如,如果是粘度较大而不易浸透的油墨,则优选减少极大部210的比例,而增大稀疏部分的比例,从而容易浸透。相反,如果粘度较小而容易浸透,则优选增大极大部210的比例,而减少稀疏部分的比例。
在上述实施例的附图中,将稀疏部分和密集部分的比例绘制为基本相同。但这也可以根据油墨而进行改变。例如,如果为粘度较大而不易浸透的油墨,则优选使稀疏部分的厚度大于密集部分的厚度,从而容易浸透。相反,如果粘度较小而容易浸透,则优选使稀疏部分的厚度小于密集部分的厚度。此外,还可以根据油墨而改变极大部的比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浆板是指,包括针叶树或阔叶树等的木浆、麻或棉或洋麻等非木植物纤维、废纸等。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纤维素纤维为主体,但只要为吸收油墨并且可具有密度差的材料,则并不限定于纤维素纤维。还可以是以聚氨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为原料的纤维、或羊毛等其他纤维。
形成废墨吸收体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方法。只要能够体现出本申请的特征,则也可以是湿式等其他制法。
符号说明
10…液滴喷出装置;24…头;100…维护机构;170…收纳部;200、200a、200b、200c…废墨吸收体;210…极大部;220…稀疏部分;240、270a~270e…密集部分;300、300a、300b、300c、300d…废墨槽。

Claims (11)

1.一种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吸收从喷射油墨的头排出的废墨,
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具有局部密度密集的极大部、和与所述极大部相比密度较低的稀疏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大部由纤维素纤维形成,且不含熔融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将垂直于所述废墨吸收体的一个面的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时,在沿着所述一个面的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上分散有所述极大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墨吸收体的表面为平坦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极大部彼此不连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稀疏部分相比密度较大的密集部分,
在所述稀疏部分中以分散的形式具有所述极大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具有所述密集部分和所述稀疏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一张所述废墨吸收体中,从所述密集部分趋向所述稀疏部分,密度逐渐变化。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墨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集部分和所述稀疏部分交替地被层叠,并且在所层叠的多个密集部分中,朝向层叠方向,密度逐渐增高。
10.一种废墨槽,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废墨吸收体;
收纳部,其收纳所述废墨吸收体。
11.一种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其喷射油墨;
捕获从所述头排出的废墨的、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废墨槽。
CN201310739140.6A 2012-12-27 2013-12-26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95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4515 2012-12-27
JP2012-284522 2012-12-27
JP2012284515A JP6051853B2 (ja) 2012-12-27 2012-12-27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2012284522A JP6036285B2 (ja) 2012-12-27 2012-12-27 液体吸収体、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5355A true CN103895355A (zh) 2014-07-02
CN103895355B CN103895355B (zh) 2017-03-01

Family

ID=50987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914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95355B (zh) 2012-12-27 2013-12-26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193165B2 (zh)
CN (1) CN103895355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8999A (zh) * 2017-10-07 2017-12-22 李星 立式喷绘打印用废墨回收盒
CN111483224A (zh) * 2019-01-28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483223A (zh) * 2019-01-28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688355A (zh) * 2019-03-15 2020-09-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703202A (zh) * 2019-03-18 2020-09-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902287A (zh) * 2018-03-27 2020-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体
CN111902288A (zh) * 2018-03-29 2020-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用结构体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CN111971181A (zh) * 2018-03-27 2020-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材料、油墨吸收器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CN11229763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和液体喷出装置
US11376855B2 (en) * 2019-07-31 2022-07-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absor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71596A (ja) * 2018-03-27 2019-10-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吸収体およびインク吸収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8913A (ja) * 1992-12-28 1994-07-19 Fuji Xerox Co Ltd 排インク回収装置
JPH08112911A (ja) * 1994-10-17 1996-05-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における廃インク吸収体
JP2001129020A (ja) * 1999-11-05 2001-05-15 Oji Paper Co Ltd 使いすておむつ
JP2008132055A (ja) * 2006-11-27 2008-06-12 Kao Corp 吸収体
CN101239536A (zh) * 2007-02-09 2008-08-13 王子奇能可丽纸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体
US20110080445A1 (en) * 2009-10-06 2011-04-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4478A (en) 1992-12-18 1994-03-15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Multi-layer absorbent composite
JP2006218846A (ja) * 2004-07-23 2006-08-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回収容器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67960A (ja) 2010-02-19 2011-09-0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5923877B2 (ja) 2010-09-21 2016-05-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8913A (ja) * 1992-12-28 1994-07-19 Fuji Xerox Co Ltd 排インク回収装置
JPH08112911A (ja) * 1994-10-17 1996-05-0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における廃インク吸収体
JP2001129020A (ja) * 1999-11-05 2001-05-15 Oji Paper Co Ltd 使いすておむつ
JP2008132055A (ja) * 2006-11-27 2008-06-12 Kao Corp 吸収体
CN101239536A (zh) * 2007-02-09 2008-08-13 王子奇能可丽纸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体
US20110080445A1 (en) * 2009-10-06 2011-04-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8999A (zh) * 2017-10-07 2017-12-22 李星 立式喷绘打印用废墨回收盒
CN111902287A (zh) * 2018-03-27 2020-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体
CN111971181A (zh) * 2018-03-27 2020-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油墨吸收材料、油墨吸收器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CN111902288A (zh) * 2018-03-29 2020-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用结构体以及液滴喷出装置
CN111483224A (zh) * 2019-01-28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483223A (zh) * 2019-01-28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483224B (zh) * 2019-01-28 2022-03-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483223B (zh) * 2019-01-28 2021-10-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US11167554B2 (en) 2019-03-15 2021-11-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absorber, liquid absorbing unit,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11688355A (zh) * 2019-03-15 2020-09-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688355B (zh) * 2019-03-15 2022-04-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703202A (zh) * 2019-03-18 2020-09-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N111703202B (zh) * 2019-03-18 2021-10-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器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US11059294B2 (en) 2019-03-18 2021-07-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absorber, liquid absorbing unit,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12297638A (zh) * 2019-07-31 2021-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吸收器和液体喷出装置
US11376855B2 (en) * 2019-07-31 2022-07-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absorb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5355B (zh) 2017-03-01
US20140184694A1 (en) 2014-07-03
US9193165B2 (en) 2015-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5355A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N103895362B (zh) 废油墨吸收体、废油墨罐、液滴喷出装置
CN103895361A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CN103895356B (zh) 废墨吸收体、废墨槽、液滴喷出装置
JP6036285B2 (ja) 液体吸収体、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CN103895354A (zh) 液体吸收体、液体吸收罐、电子设备
JP6079224B2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6036419B2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5991195B2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6051853B2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6337988B2 (ja) インク吸収体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6197287B2 (ja) インク吸収体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JP2014188800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2014124892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JP5861627B2 (ja) 液体吸収体、液体吸収タンク、電子機器、液体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N102442070B (zh) 液体回收容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4124893A (ja) 廃インク吸収体、廃インクタンク、液滴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6